在线客服

茶文化的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文化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茶文化的现状

篇1

茶叶有着千年饮用历史,在文化产业日益重要的今天,茶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青睐。目前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良莠不齐,有些高档的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设计形态,而有些产品的包装设计却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在设计上如何表现中国茶文化的问题上,虽然很多该方面的设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注重表现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确没能形成一种明确的认识。

目前,市场上用于茶叶包装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纸袋、竹(木)盒等等[1]。各种包装材料的选择除了有利于茶类产品的保存外,也为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条件。

金属罐包装是用镀锡薄钢板制成,在设计上,金属罐包装的设计更加具有质感,外表更能显示出美观高贵的气质。复合薄膜袋包装的材料多样,有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形等。它有良好的印刷性,适合销售包装设计。用薄滤纸为材料的袋包装,通常称为袋泡茶,用时连纸袋一起放入茶具内。处于环保的要求,现在逐渐流行不用袋线的袋泡茶。竹(木)盒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而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茶类产品的包装形式目前比较单一,多以柱形,方形或袋装形式。包装形式的设计对于产品包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独特的包装不仅能够更好的传达产品信息而且能够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确定现代茶包装设计的定位

茶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又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民俗史[2]。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茶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了道家文化的养生之道,又有佛教的禅文化,还包括了品茶、煮茶、茶道、茶具等各种方面。茶文化是人们对养身的追求也是对茶品质的赞赏。

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会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有着鲜明的5个特点,这也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是“清”。茶别名清友、清人树等等,味道是清味悠长的,“清”在中国文化中是特别受到推崇的。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却能让人在繁杂的尘世中获得片刻清闲,所以它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并常以绘画、诗词、歌赋等形式来表达品茶的情趣,使茶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二是“淡”,一个人最难逃的是繁华,最难放弃的是名利,而世俗的牵绊与功利的心往往会让一个人迷失自我,中国古代的名人像陶渊明就是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淡泊名利,翩然隐居归山田,得到了后世的称赞与推崇,而茶的淡符合了这种淡泊的心志,为人们所喜爱。三是“静”。寂寞对习惯热闹的人很可怕,但对会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往往是甘于寂寞,享受寂寞。现在浮躁风很历害,心理不健康的人較多,喜欢喧哗的人不是会饮茶的人,饮茶要静静地品,“忘却自我”。“静”,是人生的“静”,把人生“品”清楚了,容易生“静”。四是“虚”。按道家、墨家学说,人要“虚”,虚怀如谷,而不是从热衷推销自我到浮夸、形式主义。五是“和”。茶功至和,茶是一种平和的饮料,它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以和为魂,符合茶来自大自然生命不息的固有特征。品茶要同人品、环境、器具相和谐,方能显出神韵。以和为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大同世界”、“五行和谐”、“中庸”、“和为贵”等自然观、社会观、文化观。茶道中体现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既清心、淡雅,又励志、向上,正是来自这种中国特有的哲理。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给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无论是色彩、图形还是文字,这种丰富的内容利于我们对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确定一个主体,也就是明确其设计定位。作为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不仅要充分反映产品的信息,还要充分考虑整个产品的文化因素以及环保因素。通过对茶类包装的设计研究,结合茶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实现两者的融会结合,更好地体现产品的文化韵味,提高产品竞争力。

从古至今,关于茶的诗句,关于茶的故事也是很多的。很多茶的来历也是充满了故事性的。例如洞庭碧螺春与康熙的故事,“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关于茶的诗句更是多,李白、杜甫、苏轼、刘禹锡、皮日休、李商隐、白居易、王维等著名的诗人都曾做过关于茶的诗。茶圣陆羽的《茶经》;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的卢仝,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也称《七碗茶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在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有丰富的设计空间。茶类包装设计应该借鉴茶文化内涵,体现文化性和民族气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给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各种茶叶都有原产地,因此地域文化差異是重要因素。西湖龙井产于杭州,普洱茶产于云南,铁观音产于福建,碧螺春产于洞庭。于是,对西湖龙井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充分根据杭州西湖的文化背景,显示龙井茶的文化内涵。

茶叶分品类,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芬芳,这其中蕴含茶叶的文化品质。如将铁观音的厚重的包装风格运用于西湖龙井之上,那肯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包装作为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传递商品本身的产品特点与文化品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其中国画与书法是茶类包装中最常使用的元素。国画写意,它意境高远深邃的境界,与茶文化的境界最相吻合。书法会形,具有很强的形象美。在茶叶包装中,使用国画和书法的图形与元素,效果甚佳。除此之外,印章雕刻等传统技艺也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化表达效果。

三、中国茶文化在茶类包装中的体现

(1)通过色彩表现中国茶文化

茶叶包装要富有文化气息,体现中国茶文化,首先离不开色彩的渲染。“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是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产生不同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感情,如绿色象征希望与生命;蓝色展示沉静与清爽;红色则体现沉着与稳健等等。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设计表达要素。不同国家、民族甚至每个人对颜色都有不同的感受,如中国人偏爱红色,西方则认为红色代表冲动、血腥。对于茶包装设计的色彩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茶叶产品来进行设计。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清香,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品质。在茶叶包装色彩中,绿色最为常用。在茶文化中,绿色代表着自然,代表了一种道家的返璞归真与养身之道。棕色就是一种厚重、严肃、华丽的颜色,给人以稳重感。

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为例,绿色调是大部分绿茶包装都会用到的主色调,它可以表现茶叶的本身属性,正好表现西湖龙井茶“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绿色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与传统茶文化中的“和”不谋而合,都代表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2)通过图形表现中国茶文化

包装设计离不开图形设计,设计师借助设计因素所组合的视觉图形,应当以图形的隐意能否表达出消费者对商品理想价值的要求来确定图形的“字意”形式[3]。也就是说,以图形辅助文案,刺激消费者内心矛盾,进而刺激消费。贡牌西湖龙井茶就采用了名家绘画作为图片背景,包装设计中的图片是唐寅的《事若图》,将《事若图》融于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突出茶叶包装的传统意味,提升茶叶包装的文化内涵,使得茶叶这种蕴含传统文化的事物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契合了中国“贡茶”的这一主题,可以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此外,现代图形也能很好地展现茶文化。现代图形范围很广,可以通过摄影和一些抽象概括的现代图形来实现。摄影图形可以直观、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真实地反映商品的结构、造型、材料和品质,也可以通过对商品在使用中的情景做真实再现,突出商品的特征和形象。[4]在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摄影这种手段来再现茶文化,包括制茶过程、茶具、茶俗、以及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四绝”特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通过文字表现中国茶文化

在包装设计中,文字或文案承担传达商品信息的重任。文字重形,文案重内容。优秀的文字设计吸引消费者的视觉,优秀的文案创作吸引消费者的思想。汉字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无论其形或意都有丰富内涵。书法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中华文化的传延性,人们对书法文字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茶文化与书法的结合更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不提传统国内各大类茶,国际品牌茶叶立顿红茶,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为中国风味茶,为了充分展现立顿的国际性形象,却又不致使立顿与中国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闲情”作为副品牌名,且以毛笔书写其品名,东方情调,得到了中国内人士的赞赏[5]。

书法字体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6]。商品名称是包装上的重要文字,是商品信息的直接表达,消费者能在中国商品中迅速地识别该品牌的产品就是依靠商品名称。所以商品名称应当被突出,应极力适应消费者挑选商品的需求,一方面要清晰易识别,另一方面则要新颖独特、有魅力,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龙坞西湖龙井茶的礼盒包装中,在包装盒上,最具特色的就是“龙坞”两个字,采用的是繁体汉字书写,特别是“龙”字运用中国书法,与“坞”字在书写形式上以及大小上形成对比,突出这个主字“龙”字的形象特点,显得生动活泼。关于这个主字“龙”的写法上也颇有讲究,在“龙”字上着重体现了书法的墨法特点,大写“龙”字的左下一撇以及右下部分采用了书法墨法的渴笔,这种带飞白的线条,点画之间显得苍茫而老辣,使整幅作品变得非常精神,显得雄强有力。“龙”字就是整个包装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参考文献: 

[1]杨静.食品礼盒包装设计[J].文艺研究,2013(12). 

[2]湖州茶文化(二)_荻溪竹隐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aac2180100z511.ht 

[3]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万彤. 现代包装视觉设计的新语言[J]. 包装工程2013(6). 

篇2

茶文化;茶叶包装;色彩

我国茶叶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茶叶的包装更加具有多样性,成为了使茶叶增值的重要方式,茶叶的包装设计在整个茶叶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悠久丰富的茶文化历史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色彩作为茶叶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整个茶叶的包装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与图形和文字相比而言,色彩很容易进行识别,能够给人带来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并且易于理解,能够牢牢吸引住消费者的目光,同时还能够通过色彩将商品的信息、价值形象的传达出来,帮助消费者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茶叶类型或者品牌。[1]

1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茶文化,就是茶在我国精神文化中的表现,同时也是茶道在生活中的表现。我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饮茶习俗、茶与歌舞、茶与诗词、茶与美术、茶与禅教、茶与祭祀、茶馆茶楼、陶瓷茶具、茶艺表演、冲泡技艺等等,这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有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茶让人们既得到了物质层面的享受,还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愉悦。我国茶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民族独有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我国茶文化中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追求的是一种平心静气的和谐氛围。我国的茶文化与养生学的精神基本相似,推动了我国养生观念的发展。茶文化以茶为主要载体,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的优秀思想,将人们的生活与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2]茶文化还与我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促进我国人民不断修身养性,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在不断的扩大,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利用茶叶的包装,可以使茶叶实现增值。茶叶的包装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茶叶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出来,从而使得茶叶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3]

2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表现

商品的色彩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色彩的注意力往往会比对形状的注意力高很多。将不同的色彩巧妙搭配,能够极大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上,色彩能够引起人们最为敏感和活跃的视觉感受。色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和心理变化。对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要做到易于记忆、易于引起注意和易于色彩联想,茶叶包装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包装色彩的巧妙应用。[4]

2.1茶叶包装色彩引起的心理反应在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色彩能够给人带来稳重、古朴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带来大气、华丽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带来秀美、精巧的感受等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情绪与美感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目前茶叶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等等,品种十分之多。针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比如绿茶茶味十分鲜爽清新,色泽翠绿,在包装时要使用绿色这种冷色调;红茶的汤色十分清亮红艳,茶味十分醇和香浓,在包装时要使用暖色调;白茶的汤色比较淡,茶味清香淡雅,在包装要使用柔和系列的色调。[5]以西湖龙井茶为例,西湖龙井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包装设计十分高档大气。我国成年人多喜欢以茶叶为礼品相互之间进行赠送,成年人的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十分丰富,所以会更偏爱一些稳重、大气的色彩,色彩的饱和度、明度、纯度都比较低。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色彩上的整体审美情绪与成年人的审美素养基本相似,深刻体现出了稳重和成熟的特点,将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充分利用包装色彩体现了出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如下所示: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中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是浅棕偏土黄色,整体看起来十分复古,有着深远的意境,十分符合成年人怀旧的心理,同时还能够将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展现出来。在这个包装中,色彩是经典传统的中国画墨色,浓淡相配,给人带来古色古香的心理感受。在整个包装中,最鲜艳的颜色就是红色,也是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呈现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茶叶的包装设计十分协调,具有明显的复古风味。[6]

2.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表现利用色彩的渲染,能够使茶叶包装深深吸引住人的目光。色彩能够将人的情绪、感受直接调动起来,使人们因为色彩而形成情感上的变化。不同的色彩的审美功能是不同的,红色让人感到热情和奔放,绿色让人感到希望和清新,蓝色让人感到清爽和沉静,白色让人感到安静和恬雅等等。不同色彩的茶叶包装能够使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协调。绿色作为茶叶包装时的首选色彩,给人带来了一种和谐的感受,所以大部分的茶叶包装设计者都对绿色比较看重。此外,红色给人的第一感受是热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黄色给人的第一感受是辉煌、高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帝王权利的象征,所以我国人们对红色和黄色的喜爱也是很明显的,很多茶叶的包装设计中都使用了这两种颜色,使茶叶的包装呈现出喜庆和尊贵的特点。褐色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也有着很多的运用,褐色属于深色系的色彩,将其运用在茶叶的包装上,能够呈现出一种庄重、古朴的氛围,体现了我国茶叶以及茶文化的厚重。黑、白、金、银等色彩在茶叶的包装中也经常用到,黑色有神秘的感觉,白色有清淡的感觉,金、银是是一种十分高档的色彩,能够提高茶叶包装的档次,将这些巧妙搭配,能够为茶叶的包装设计带来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很多茶叶的包装中,经常会设计一个向上延伸回绕的白色曲线,就像茶叶冲泡过后热气的环绕形态,暗示着茶叶香味的绵长悠远,创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7]

3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作用

3.1茶叶包装中色彩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茶叶包装色彩要符合茶叶的属性,能够通过色彩联想到茶叶的特性;茶叶包装色彩要符合茶叶市场的色彩心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选择茶叶产品;茶叶包装色彩要与茶叶品牌的形象相符合,也就是要符合茶叶品牌的经营策略,能够通过色彩使茶叶品牌的价值不断增加。

3.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对消费者的视觉感受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人们由于色彩会产生色彩心理,而色彩心理也会使消费者的心理形成活动,对色彩心理进行全面的判断,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茶叶包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广阔的消费市场。

3.3色彩会因为年龄、社会心理、民族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茶叶包装的设计师要深入社会生活,对不同消费者的色彩爱好进行广泛的调查,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民族地区的消费者的色彩喜好和审美意识掌握大致的了解,从而在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时可以做出针对性的茶叶包装设计,将色彩更好地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去。[8]同时,还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深刻全面的了解,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利用不同色彩的运用将我国的茶文化通过茶叶包装完美呈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代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既要能体现我国优秀的茶文化,还要将文化品位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融入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使茶叶的包装设计既富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时代感,从而推动茶叶产品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样不仅能够使茶叶的经济效益得到实现,而且茶叶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之一,还能够提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加强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流通,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孙斐.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影响与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32-133.

[2]李桃桃.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45-146.

[3]付万云.六安瓜片包装中的色彩设计理念探讨[J].茶业通报,2013(1):42-44.

[4]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104.

[5]孟晖.浅议包装色彩设计的视觉传达[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9-30.

[6]章顺凯.儿童食品包装中味觉的色彩表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23+42.

篇3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在商代以前,我国很多地区将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茶不仅消暑解渴、益于养生,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上升到艺术与文化的高度,并最终升华为“茶道”。

茶由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经历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的茶文化发展的局面,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现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茶是一大创举,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两宋时的斗茶之风随之消失,品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沸水冲泡叶茶的品饮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的茶文化表现得更加世俗,茶文化开始转向民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习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到今天,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流传,更荣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的一种体现。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茶文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公认。

二、现代茶叶包装的概述

茶叶包装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包装材料和结构,组合出了多种茶叶包装的形式。茶叶包装主要有罐型茶叶包装、盒型茶叶包装、袋型茶叶包装、塑料成型茶叶包装、复合薄膜袋茶叶包装等。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大多金属制茶叶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颖,取用方便,又方便储存,里面的茶叶不会压碎,深受大众喜爱。

茶叶这一类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目前,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罐型包装

罐型茶叶包装主要是天地盖式包装结构,分为桶形结构和方形结构的天地盖式。罐型包装的取用方便,不易受到挤压,防潮性,避光性能好,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

2.盒型包装

盒型茶叶包装主要有纸盒装、衬袋盒装和竹木盒装。纸盒是用板纸经印刷后成型制成包装盒,装入纸盒内的是用塑料袋包装好的茶叶,这样可以解决纸盒包装茶叶受潮,香气不持久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

3.袋型包装

袋型茶叶包装主要有:复合薄膜袋和纸袋。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印刷性,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加有铝箔的复合薄膜性能更优越,遮光性更好。但是这些都有缺点,茶叶被保护的功能弱,茶叶容易被压碎。

4.塑料成型容器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5.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

三、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华悠久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21世纪的包装,从简单的保护、收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茶叶包装亦是如此。

陆羽在《茶经》中指出,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理念之中渗透了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茶中的浓缩和传扬。茶文化中丰厚的内涵,给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是我们设计师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茶道精神更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

四、现代茶叶包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内涵丰富、深厚。当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以多种手法来体现着茶文化,茶叶包装的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着手,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茶文化。好的茶叶包装,需以包装为形式载体,将茶文化蕴涵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商品销售份额,还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所以,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茶叶包装时应该从茶文化寻找创作的依据,如:茶具,茶的历史传说,茶的精神,融入了的茶的精神的文学、艺术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了茶道精神的作品有不少,无不说明了茶叶包装也是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凭借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者们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和精华,牢牢把握住时代运行的大动脉,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表现手法,将茶文化中的元素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表现于包装风格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广大茶叶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满足国内市场上的地域化个性设计和国际市场上的民族化个性设计的需求,促使中国茶文化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两者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南国嘉木.茶经新说[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2]南国嘉木.茶道人生[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40

篇4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维持学校良好稳定发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使命的前提与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严以律己并关注环境的安全,真正做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并沿着安全文化物质基础建设和安全文化教育两个向度展开。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安全事件以更多的形式突显。已建成的安全机构和安全管理体系等难以充分满足现有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以至于宣传安全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创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知识技能,提升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于2013年6月1日在学校校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290份,有效回收280份,有效回收率96.5%,其中男生133份,女生147份。运用SPSS软件包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园安全环境关注度的调查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在校学生,而他们对校园安全环境的关注程度则是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1.“校园整体安全环境关注度”调查结果

对于校园内的治安状况,认为校园治安状况较好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0%,68%的学生认为校园治安状况一般,12%的学生认为校园治安状况较差。

对于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44%的学生一直比较关注,22%的学生现在开始关注。

对校园周边环境治安状况,比较满意的占21%,而认为一般的占60%,不满意的占19%。

2.“对身边安全隐患的关注度”调查结果

关于校园内比较危险地点的关注度,45%的学生认为实验室比较危险,30%的学生认为机房属于危险地点,15%的学生则认为教学楼存在安全隐患,9%的学生认为图书馆比较危险,还有1%的学生没有选择。

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的关注度,认为暴力现象比较严重和十分严重的学生有3%,43%的学生认为偶尔会有暴力现象,54%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几乎没有暴力现象。认为有暴力现象存在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6%。

关于学校食堂卫生状况,55%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一般,26%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较差,还有17%的学生认为卫生状况很差,只有2%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很好。共有43%的学生对食堂卫生状况差评。

对学校发生火灾的关注度,75%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发生过火灾,23%的学生认为学校发生过火灾,还有2%的学生没有关注。

对校园内交通安全设施的关注度,知道有交通安全设施的学生占68%,不知道有交通安全设施的学生占30%,还有2%不关注。由此看出学生对这方面并未充分关注,需要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关于个人财产安全,学生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财产偷盗,占84%。个人财产安全问题应成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重点。

(二)对安全知识和技巧掌握情况的调查

安全文化教育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文化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扩展在校生安全知识的掌握数量和质量。

调查显示,学校在校学生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的知识和技巧欠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自身对安全问题不重视;二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难以唤起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主客观因素导致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差,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能力差,出现很多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未参加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的占66%,18%的学生参加过1次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参加2次及以上消防演练或逃生教育的学生只有15%,还有1%的学生没有填写。约63%的学生不太清楚宿舍、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教学场所内的消防设施位置,18%的学生不清楚,18%的学生很清楚,还有2%的学生没有填写。

在火灾造成伤害原因的调查中,3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应急制度存在漏洞,32%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缺乏逃生技巧,15%的学生认为是不会使用灭火设备造成的,12%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还有3%的学生没有填写。

面对财产失窃,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加强自身的个人安全防范意识,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占52%;另一方面是学校应完善活动场所监控体系、加大校园巡逻检查力度、提升校园保卫队素质,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占45%。

在面对遭遇安全威胁紧急处理方法的调查中,不知道报警求助电话的学生数是知道的学生数的2倍以上。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大多数在校生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关注,并且很多人有一些相应的不安全体验,但是其对于校园内外的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及应对技巧都十分欠缺。

(三)对安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调查

从整体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学生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关注度比较高,而现状是高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学生应对各种校园内外不安全事件的知识及应对技巧都十分缺乏。

调查显示,认为很有必要专门开设安全教育活动的学生有31%,认为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活动的学生有49%。84%的学生认为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而所列出的安全问题中,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威胁有:财物偷盗占83.6%,食物中毒占49.3%,交通危害占45.0%。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应该加强这三方面的物质基础建设,同时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介绍和应急方法技巧的传授。

(四)对有效安全教育方式的调查

开展安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前的主要形式是文字类,比较单一和平面化,为了避免安全教育给学生造成枯燥的印象,必须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安全教育,深入吸引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注意。调查显示,53.6%的学生认同利用视频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52.9%的学生赞同通过活动进行安全教育,而63.6%的学生觉得安全演练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更能引起注意。所以,校园安全教育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喜好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式。安全演练、视频教育和活动教育方式应该成为安全教育的首选。

三、调查结论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三个的结论:一是学校安全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学校安全文化教育的物质保障,学校要在安全设施和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设上夯实基础。二是在校生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在与日俱增,对加强安全教育的呼声在增大,安全文化教育的主观驱动力在增强。三是在校生大多对不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弱,防范能力差,学校应通过视频、演练、活动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校园的安全隐患,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学校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将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着力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不安全事件的能力与技巧,让对安全的关注成为一种文化,让灵活自如地运用安全知识和技巧内化为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把安全文化教育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加强大学生安全文化教育体现了学校对每个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关注,体现了大学对教育责任的担当,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精神的全面深刻理解和落实。这既是学校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人本主义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希利尔,马克.S.希利尔,杰拉尔德・S・利伯曼.数据、模型与决策―运用电子表格建模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胡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余芳(1971-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Campus Safety Culture Education

――Taking Wuha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YU Fang

篇5

1.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把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了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学校通过自筹资金、引进社会投资和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手段确保了宿舍硬件建设的完成,并不断完善了宿舍硬件设施。目前,我校有两幢公寓楼:1#公寓楼和2#公寓楼,共计292间,目前住宿1998人。从根本上解决了住宿问题。每个宿舍里配发洗脸盆架,生活桌椅,配置了洗衣房、充电房。

2.宿舍文化建设。(1)宿舍环境洁净,物品摆放有序。绝大部分宿舍地面整洁,门窗、灯管、阳台打扫千净,桌面、铺上、床下的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2)整体布置优雅,舍名、舍训各具特色。布置上有的宿舍淡雅别致,有的温馨舒畅,有的讲究文化营造,有的简洁明快。几乎每个宿舍都有自己的舍名,如:香榭丽舍、翰林阁、弘志轩、有为居、海之篮、馨苑、恒毅居等。几乎每个宿舍也都拟定了自己的舍训,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微笑面对生活,用宽容接纳别人;心沉书海,志当天涯;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等等。(3)宿舍氛围典雅大方、温馨如家。如有的宿舍追求气氛红火热烈,装扮有气球、彩带等洋溢着喜庆的色彩;有的宿舍注重营造“家”的气氛,桌上、窗台摆几束鲜花,放一缸游鱼,充满家的温馨;有的宿舍淡雅活泼,一幅“静”的书法作品怡情养性;高二(13)班404男生宿舍同学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在屋顶制作出一副美丽的风铃,令人赞叹不已。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1.宿舍文化品位有待提升。我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虽然一直在坚持开展,但主要还停留在“干净整洁”这个浅层次上,缺乏对宿舍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形成特色。

2.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应该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我发现,学生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被动地接受管理和服务。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学校、班主任要求丁才被动去做一宿舍建设方面的工作,很少有入主动为宿舍建设建言献策。

3.宿舍管理员不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根据住宿生人数,公寓楼管理员至少应该有7名,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我校管理人员5人,全部是雇用临时工,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

二、我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根据目前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我认为开展好宿舍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要将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筹落实。要增加资金投入,配足宿舍文化建设所需的设施设备。要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丰富宿舍文化建设内容

1.宿舍环境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可在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布置寝室环境,在适当位置设计“特长展示平台(专栏)”,开辟“百科知识窗”等。宿舍楼周围要绿化、净化、美化、文化,有花草、灯箱、伟人雕塑等。

2.宿舍制度文化建设。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校应根据实际,再科学、系统、全面完善各种制度,制度内容要融入文化色彩,把“不准”、“不许”变为“我能”、“我会”、“我要”等。

3.宿舍活动文化建设。按照“家”的理念,加强宿舍活动文化建设。学校要以宿舍为单位,可以尝试定期开展“学生才艺展示”、“文艺表演比赛”、“体育项目比赛”、“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节”等活动。

4.宿舍精神文化建设。这是在前面三个建设的基础上,所要形成的优良的宿舍风气,是宿舍文化的最高境界。增强学生创优争先意识,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爱舍如家,和谐相处意识。

(三)培训管理队伍,更新育人观念

篇6

所谓流行文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流行文化是由时装、消费、休闲、奢侈品、生活方式、品位等各个子概念所组成的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些文化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周期、一定的节奏,在某个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在不同的受众之中广泛地传播起来,便成为了流行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仍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内的风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学校对于青少年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现状

1.流行文化已渗入中学校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兼容并包以及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流行文化在中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通过调查发现,流行文化因素在中学生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哈韩族、哈日族、迷妹、粉丝等追星现象流行。追星现象在全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在中学生中更为明显。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心理素质也尚未成熟,需要人生的导师、指路人来指引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明星现象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对引导者的需求。所谓“哈韩族”也叫韩流,是以另类独特的生活方式或形象,外观引领着流行文化,哈韩的青少年们一般热衷于韩国的化妆、韩国的饰品、饮食,或者韩国的音乐、电影、电视剧;而“哈日族”,本意是指崇拜热衷于日本流行文化的中学生群体,以热衷于日本动漫的中学生群体为主。除了日韩流行文化之外,中国本土的明星文化也在中学生的追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调查中发现,有接近半数的中学生都知道tfboys团体。

第二,网络文化成为流行。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通过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中学生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而50%以上使用智能手机的中学生都拥有微信或者微博等交流平台。

第三,动漫文化在中学生中的流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超过70%以上的中学生喜欢看动漫,在这类动漫中,以国外动漫为主。在中学校园内,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在学生的背包、服饰、饰品中有许多熟悉的国外卡通形象,比如海贼王路飞、流氓兔、樱桃小丸子等,还有一些中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动漫cosplay。

2.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中的流行也不例外。从其积极方面来看,流行文化丰富着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展着学校教育资源,繁荣了校园文化。流行文化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能够开阔中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常学校生活。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能够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而青少年是最具创造能力的团体,流行文化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能够繁荣校园文化。较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使青少年可以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自身的学校生活,创造出颇为优秀的校园文化。

此外,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合理地吸纳一些流行文化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拓展学校教育的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形式,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但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未经筛选、良莠不齐,有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也必然有庸俗浅薄的流行文化。在一些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学生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性和自由,染发、追星,着奇装异服,将行为叛逆理解为追求个性和独立。更有一些中学生为网络文化所侵蚀,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电脑、小说、网络电子游戏等构成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可以毫无忌惮地宣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但同时也使他们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例如暴力崇拜、江湖义气、结帮拉派的观念。

二、合理引导流行文化的传播

任何文化的流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合理地引导流行文化在中学校园里的传播,利用流行文化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1.做好流行文化的选择

应对流行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需要政府和文化企业都承担起责任,学校教育更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待流行文化并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一分为二,看到其积极有益的方面,也应该看到其消极不利的方面,好的、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可以拿来为学校教育服务,而庸俗的流行文化,应该将其无情地拒之在学校之外。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关注当下流行的文化是什么,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是什么,了解学生们都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下流行文化是什么,才能够有效地将优秀的流行文化辨别出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推荐一些流行的文化书籍,或者电影、电视,例如在卓越网上2016年畅销书的前二十名数据中,《我的奋斗》《窗边的小豆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等流行书籍,这些书大多采用了简实的生活化语言,非常适合知识文化储备较少、社会阅历不丰富的中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将这些热卖书籍推荐给中学生。

2.增强中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能否抵挡不良文化的影响,最终仍然是由青少年自身来决定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增加对青少年的引导,通过与中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让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不良文化的鉴别力和抵制力。这种沟通和引导应该以善意的劝诫和实际行动为主,以推荐优秀的流行文化为手段,而不应只是一味地训斥和强制。

参考文献:

篇7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Design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odern garment and accessories.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very designer to redesign garment by resp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western culture; oriental culture; garment design

中国是拥有5 000年悠久文明的古老民族,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性、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结合运用中国元素为手段,契合现代时尚元素,设计出既代表中国特色又拥有时代特征的服装是每一个服装从业者的责任。设计既要突出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服饰体现出来,还要通过服饰表达在新的时代特征下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提高我国服装的价值、满足消费者时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服装产业能开拓国际市场,壮大服装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我国服装业“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的综合,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有的中国特色,其精髓博大精深。这种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其不断强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审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纯真、质朴、平淡,高度概括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凝聚力,注重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同时对外部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独有的以追求道法自然为目标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绘画、雕塑等艺术上追求“大智若愚”、“大巧不公”,注重作品的“神似”,讲究一种境界,是具体与抽象、灵动与拙朴、写实与传神的综合体,其审美表达为多样性。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与审视者的角度和人生经历相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独特表现

中国传统服装讲究“含蓄美”。人们在其上可以观察到独有的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表达方式,这是东方文明的历史沉淀形成的特别符号。中国的传统服装以“宽衣体系”的平面表达为主,讲究意境的通达,通过纹饰的变化表达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认知,通过色彩的专属认定来体现和维持社会的阶级属性。在结构设计上多以直线和垂线为主,以最简约的平面裁剪处理方式进行结构分解,以系带式为主进行闭合处理。把对自然的理解、喜爱和敬畏以图案的形式表达于章纹中,传递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观。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性、自由性、创造性,是写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正所谓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化。

服装设计注重细节的同时,对服饰的穿着组合有明确的要求。中国传统服饰采用上衣下裳制度、深衣制度和短襦制度,结构上采用平面通裁方式。其服装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结、宽大袖身、配以多变的圆领与直领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其中唐朝的圆领衫一直延续到明代,并对朝鲜、日本等近邻国家影响深刻。女装的襦裙裙腰高系,腋下以丝带系扎,同时裙身修长,配上薄纱织制的披帛,挽于两臂之间,行走时摇曳多姿,别具美感。

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是以五行变化为基础的,对色彩的喜好源于黄帝时期。这一理论体系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爱好。在这个理论的形成中,是以男尊女卑血缘延续为主要社会意识思想,加上对神秘自然现象的崇拜,通过儒、佛、道家等哲学思想的补充发展,形成阴阳五行学说的色彩理论,最终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是中国社会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从中国服装的发展进程看,色彩包含的独有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和民族特征。在周代,就确定了中国的服色制度,规定了皇帝着冕服、玄衣、红裳,服饰图案配以十二章纹,王公大臣等衣着按此规制依次降低一个等级使用。而在民间,每到喜庆的节日人们穿红戴绿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在用色上,以纯色的红、黄、黑、白、青等 5 种颜色为正统色,作为服装的基本色调。具体到哪一种色为尊贵,与每一个朝代所崇尚的思想和五行理论有关。例如周朝尚火(红色),秦朝尚水(黑色),汉朝尚土(黄色),汉朝之后尚木(青色)。同时五行和星相术结合,认为黄属土,居中央;青为木,居于东;红为火,居于南;白为金,居于西;黑为水,居于北;黄色居五行中央,居其他色之上,最为尊贵,为天子专用色。从此也奠定了黄色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的尊崇和专属地位,成为了皇家的专有用色。最著名的便是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成就帝位,可见人们对于黄色的态度。黄色还是佛教中的主要用色,通常所说的“再塑金身”、“佛靠金装”等都是黄色的主要表现。

3 西方文化及其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和表现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统治,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

从地缘上看,西方文明是开放的,是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美洲文明等多种文明交互融合的产物,是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包含整个西方世界中所推崇的标准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以宗教、个人主义为主要代表,以此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这种文明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等的综合,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确定了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即上帝、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最后成为上帝的宠儿。这种思想和中国宗教文化截然不同。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模式的又一个典型表现。在西方,人们把个体的发展作为最高追求,强调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发展进步是在个体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突出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对社会的进步作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价值创造的意义,强调个体权利高于一切,主张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张扬自己的个性,对自我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自我表现价值的前提,认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但是突出强调个体的奋斗高于一切。

西方服装服饰的造型和色彩装饰等受宗教和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在圣经中就有对服饰的规定:女人做礼拜要蒙着头巾,男人则不能蒙头。同时十字架的宗教意义对服装的形制也是西方服装服饰发展的根源,到后期的丘尼卡的缠绕式形成了西方服装的主要类型。西方的个人主义崇尚人体美,所以西方的服装以突出人体为前提,其形制外向,注重人体的自然属性,注重人体的自然表达。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立体的裁剪方式应用于服装,省、褶裥的作用使服装能更突出表现人体的自然美。服装的作用是用以表达自我价值的工具,所以西方的服饰是以露、透为美,以服装弥补人体缺陷,追求自然法则通过人体予以表现,这与中国服装追求与自然和谐、着重表现精神气质与气韵不同。其裁剪方式和造型手法以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来集中表达,服装是为突出、表现个体而服务的。

4 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应用的缺失

4.1 创新乏味,模仿横行,设计缺乏历史内涵

以模仿与仿制为主的再设计是服装界一直以来的做法。许多设计师在设计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简单拿来主义为主,以传统题材为目标的设计没有任何新意。多数设计师追捧西方的设计师,认为西方的文化和设计理念是先进的,因此在设计时不对国外的设计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借鉴,尤其是没有从设计所表达的历史文化内涵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只是追求设计形式上的相似,设计的作品缺乏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支撑。单纯的模仿不能做到神似,也就无法满足骨子里满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消费者对时尚的至高追求。设计的作品以简单的某一种所谓的中国元素为主,表面上看是中国模式,仔细分析却缺少以文化为支撑的思想骨架,产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4.2 设计远离市场,为设计而设计

服装设计是依托于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设计,是以产品的艺术表现与人的个体魅力相结合的艺术创造,服装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个体的着装提供合适的产品。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如果忽视了设计与个体的组合关系,忽视设计与地域的文化属性的结合,忽视服装的最终极目标,单纯为了设计而设计,其最终的设计产品必将失去消费者。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必须明确定位,明确设计的服务目标,不能简单地走为设计而设计的路子,不能为生活存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5 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发展

现代服装设计必须是依托文化背景的再设计,是结合思想精髓的再创新。从中国传统服装的设计元素来看,服装设计所要求的既不是对传统的重复, 也不是对西方的简单复制, 而是以一种宽容、包容的治学精神与广泛的时空文化进行不同因素的组合, 从而使得设计师从传统的服装艺术中取材,进行更为自由的再设计。服装再设计不仅强调文化的传统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利用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来表现当代的精神理念, 以独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来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在设计时必须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从中吸收优良的人文内涵,以时尚化元素来表达传递,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提高知识的修养,提高对文化历史的把握能力,在长期的积累下消化为自然的情感。在当代各个方面都提倡传统化、民族化的大环境下, 中国服装传统元素的再设计是永不落幕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8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篇9

一、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笔者对X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做了一次调研,采用与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座谈的形式,向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基层员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内容包括了三部分,共有56个问题,涉及到了企业文化管理状况、企业文化现状调查、企业文化建设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有效问卷为420份。

1.企业文化管理状况

对X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调查结果如图1,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其中26%的员工认为公司目前开展文化宣传的效果好,而62%的员工认为一般,剩下各有6%的公司员工观点截然相反,认为不太好和很好。

图1开展的公司文化宣传效果图

2.企业文化现状调査

从表1可以看出,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宗旨的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在收回的有效问卷当中显示,对于X公司宗旨了解度中,完全不同意的有0.42%,基本不同于的为35.56%,而基本同意或者完全同意的分别为7.76%和0.45%。员工了解自己职责方面只有16.66%的员工基本同意,大部分员工还只是随大流。X公司还经常会派员工参与学习和培训当中,但仅仅有3.303%的员工基本同意公司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交流,在沟通渠道畅通与否当中有45.13%的员工基本不同意,证明沟通渠道还有待改善。

3.企业文化建设

问卷调查显示,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X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文化手册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上,从收回的有效问卷显示63%的员工认为符合度是一般,有37%认为较符合,在另一问题即企业文化建设符合公司特点这一问题,有65%认为一般,35%的员工认为比较符合。

4.企业文化评价

本文采用奎因的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对企业文化的组织文化测评,调查问卷企业文化测评结果如图2(图中实线图表示现状,虚线表示期望)。

图2 X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总体评价

从关注的工作内容来看,X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关注外部运营(68.34)较多,属于外部取向型文化,从采取的工作方式来看,X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注重稳定性和秩序(71.67),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公司现状文化以层级文化导向为主,具有典型的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特征。在4个导向值中,创新文化(11.67)的得分最低,表明公司员工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公司没有形成创新氛围,公司员工期望的文化是团队文化,对于参与管理和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愿望较为明显,紧随其后的就是创新文化,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现有文化和期望文化背离较大,这就意味着公司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

1.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多是参考的国外企业文化相关资料,因为高速公路建设企业在参考国外相关资料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国内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而国内理论研究比较浮躁,侧重定性忽略定量,侧重文字忽略数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文化理念文化体系不够完整

因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所以在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上构建的不够完整。尤其是在文化理念的表达方面,还是比较侧重于标示化的口号和听似时髦的词汇,缺乏与企业经营行为与价值观念的契合,没有形成完整的识别系统,影响了企业文化的落地。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行业特色不太鲜明

企业文化需要是人们提到这个文化,就会想到你这个行业,就会想到你这个企业。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这方面还比较弱势,现在已经提出的企业文化还相对比较模糊,缺乏创新,特色不太鲜明。

4.物质文化建设主题不够清晰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反映公司自身特点,建设内容应有自身个性和特点。但是很多的交通行业却没有自己的特色。公司应该在所有员工的努力下,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发现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开发属于自身特性的企业文化。

三、加强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企业文化建设导入期

首先要建立企业文化部门,并设立主管领导。以调查问卷当中的X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为例,X高速公路建设单位首先要成立企业文化部门,调动各个部门的协同性,发动员工宣传企业文化,并建立本单位的文化建设规划,组织员工参加文化建设课程的培训,并有可能的话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参与到文化建设教材的编写等相关的工作当中来。

其次全面导入CI系统,在理念识别系统(MI系统)方面以整合后的公司精神文化为内容,借助公司内部交流与宣传,大量向管理者和员工灌输,具体做法如图3。

2.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期

(1)继续深入推广企业文化各项专题活动,并在形式与内容上加以深化。在形式上要熟练运用各种文化传播网络,形成立体传播、紧密配合的文化传播体系,做到形式多样,灵活运用,不断扩展。在传播内容上,要由导入期的基本理念的介绍和推广,变为有深度分析和阐述,将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各种理念与公司的具体工作相结合。

(2)行为激励改变和重塑员工行为。各部门、各管理处及各下属单位根据公司企业文化中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制定更加细化和更具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规范员工工作着装、仪表,推行文明礼貌用语,整顿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塑造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相适应的员工形象。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和与行为准则相符情况纳入员工个人KPI,实施基于文化的考核,充分运用考核结果于评选先进、优先发展等。

3.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期

通过一定时期的倡导和培育后,企业文化部门要对企业精神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对反应本公司的文化建设内容定义下来包括其名称、内涵和外延,然后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宣传,调动公司的员工从自己的工作做起,真正从思想上了解和接受,把企业的文化和精神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实现企业精神人性化、具体化、形象化,最终体现公司员工的精神,体现公司的特色,使企业精神和员工行为“合二为一”。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必须做好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同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保证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企业文化包罗万象,要想更好的发展企业文化,需要各大企业领导者、企业全体员工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施恩.公司文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河涛,田利民.公司文化概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篇10

组织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虽然也同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家都认为它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组织文化应该被内部成员认可并遵循,二是具有能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也是一种向社会提供健康服务的组织机构。最初的医院文化基本是对企业组织文化的简单复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各种组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股浪潮的波及和冲击,其中医院似乎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例如多种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政府财政补偿严重不足,医患矛盾空前紧张等等。医院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丰富起来,并脱离了企业文化,成为组织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支。

医院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医院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医院传统等,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医院服务意识、服务理念、经营战略等,是医院职工在加工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构成的复合体。医院文化的结构层次与组织文化一脉相承,医院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旁支,可据此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在最表层,包括医院建筑、医疗设备、医院环境、档案文书等其他与医院工作有关,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要素。行为文化在第二层,行为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是整个医院,也可以是工作中的医院职工,具体包括为患者提供服务时的医疗行为、医院对外的宣传行为、医院内部举办的各种活动等与医院有关行为。第三层制度文化是以各种技术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形式呈现出来,是行为文化的基础,对后者进行约束。最核心的精神文化被层层包裹,它对外面的三层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医院文化的核心。

2.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认知情况调查

2.1调查对象

在开封市选取四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医院作为样本源,分别对四家医院的院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职工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 615份,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4%。

2.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制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第二部分为对本院医院文化现状的态度。

2.3统计分析

资料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频数分析。

3.结果

本次调查513人,其中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238人,占总人数的46.4%;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176人,占总人数的34.3%;开封市口腔医院48人,占总人数的9.4%;开封市眼病医院51人,占总人数的9.9%。

职工对本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认知情况和态度见表1。调查职工对本院文化建设的态度,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认为“本院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特色”的有262人,占51.1%,认为“与别的医院大同小异”的有176人,占34.3%,认为“理论与实践风马牛不相及”的有57人,占11.1%,认为“是领导作秀,应付检查”的有49人,占9.6%。可见,接近一半的职工都认为各自医院文化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

二是单选题,调查职工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整体感知,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认为在日常工作中对文化的感受与本院倡导文化“完全一致”的,有72人,占14%,选择“基本一致”的,有265人,占51.7%,选择“一般或说不清”的123人,占24%,选择“基本不一样”的44人,占8.6%,选择“完全不一样”的9人,占1.8%。具体情况见表2.

表2职工对医院文化整体感知情况

4.讨论

医院文化基本囊括了与医院有关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从内容上,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总结:医院精神文化、医院道德文化、医院管理文化、医院制度文化、医院物态文化、医院科技文化以及医院安全文化。医院精神文化包括医院的战略部署、道德规范、职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倾向等医院的价值理念,医院整体的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医院道德文化的基础是社会责任和民众的期望。由于医疗行业提供的是健康服务,而且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只能相对公平客观去评价,所以对医院职工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这体现在医德医风考核上,基本没有其他的组织像医院一样,坚持常年且广泛的对行业道德进行监督,甚至为此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医院管理文化是指医院的管理操纵系统,例如管理体制与管理人员的技术等具体的管理要素,体制的完善与技巧的运用,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保证医院有序地运转。医院制度文化是医院为维持正常工作而制定的相关工作规程。制度管理曾经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经验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即便是现在,医院的制度仍然是医院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制度文化不仅仅是指医院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等等书面化的规定,它应该具有生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院实际结合,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使医院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医院物态文化相当于医院的物质文化,不同点在于前者还应该包括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医院宣传以及内部文娱活动等。医院科技文化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对科技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医院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和素材,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作用于临床,因此很多医院都独立或者联合建立了实验室,同时鼓励医院职工开展医疗类的科技研究,这些都是医院科技文化的内容。医院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一个新内容。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医患矛盾空前紧张,2003年“安全文化”被引入医院管理当中,首次有人提出了医院安全文化这个概念,将安全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医院安全文化要求医院不仅仅要保证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还要应该保证医院以及医院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比如医院保障水电安全,防止医院财产盗抢,保护职工在工作中的各种权益等等。目前有些医院在推行文化管理的同时,仅仅重视文化建设本身,忽略了职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起职工对医院文化的不理解乃至抵触,造成医院管理混乱。因此,了解职工对医院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可以呈现医院运行中受到职工欢迎的政策与管理方式,又可以暴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补救,在总结分析后,可以对医院战略进行相应调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仍然缺乏医院的特色,大多数员工对于医院文化的感知甚至说不清楚或者是没有感知,这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结果,因此医院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时,要充分考虑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就要由内而外地全方位来审视自身,在建设医院文化时,要广泛征集职工与患者的意见,寻找医院的优势,在亮点上做文章,同时根据医院发展,不断补充、吸收新的内容,保障医院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卉生.简论深圳市人民医院文化建设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2(6):81.

[2]檀琳、冯泽明.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院文化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398-399.

[3]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9(9):59.

篇11

一、流行文化的概念

对于流行文化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顾洪英认为:“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它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夏建中认为:“流行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张士军认为:“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特定的年龄成员为受众,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追求规模商业利益为目的一种类型文化。”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就是被大众喜欢、广泛传播并且热烈追随,具有流行性、娱乐性、易变性、共享性和商业性等特点的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的现状与成因

(一)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主要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流行文化中网络文化占53%,娱乐生活占13.50%,流行影视占10.74%,流行服饰占10.25%,流行文学占9.26%,现状总结如下:

1.网络文化相当盛行

随着网络的普及,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了诸多好处,如网上图书馆等提供了学习平台;微博等提供了交流平台。有些不利因素,如很多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2.娱乐生活多元开展

娱乐生活文化是人们工作之余从事的一种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动消费项目。如休闲运动、旅游摄影等。它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互动交流;有利于丰富社会经验,开阔眼界;有利于增强人际沟通能力。不过过多的娱乐会增加经济负担和消耗时间,但对大学生来说总体利大于弊。

3.流行影视广泛传播

流行影视是指博得社会群体或大众的普遍喜欢,并在长时间内被讨论和模仿的影视作品。譬如《阿甘正传》等励志类电影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鼓励;也有一些影视对金钱进行不正当宣扬,在大学生中间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此外,流行服饰、流行文学等也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

(二)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流行的基本原因。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流行的原因中缓解压力的方式占29.06%,追求时尚的心理占26.70%,社会经济的发展占18.62%,文化全球化和商业媒体的推动分别占12.02%和11.63%。

1.缓解压力的方式

大学生一方面迫切要求长大,另一方面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身的沉重的学习、就业等压力,他们内心压抑;大学生长期接触的是一本本枯燥无味的课本,而流行文化中的那些宽松、自由的东西,能够极大地缓解大学生学习等各方面压力。

2.追求时尚的心理

追随潮流,爱好时尚,是大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解最新潮流资讯、看演唱会等事情上,这些都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内容。作为青年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通过这些东西张扬个性,表达内心世界。

3.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流行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流行文化是经过商业运作而制造出来的商品,是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文化,会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利益。经济利益促进流行文化的快速普及,因此流行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此外,文化全球化和商业媒体的推动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此项在调查中占41.87%。流行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流行歌曲、影视、网络等,它都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学校课余生活中,大学生常常借助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相互交流,表达对文化生活的思考。

2.大学生流行文化培养了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24.48%。流行文化的流行性和易变性,使得它始终走在时代前端,这种新奇的文化内容,使大学生形成了追求自由、善于创新等个性,并且能够使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

3.大学生流行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7.14%。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着新时代所推崇的方向发展。创造激情、追求进取等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正逐渐在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实践创新。

此外,在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模糊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46.01%。大学生流行文化张扬的生活方式,常常打破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规划。面对新奇多样化的大学生流行文化,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其中进行“探索”。一旦没有做好自我管理,渐渐地便会偏离原来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理念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6.95%。政治教育是严肃严谨的,毫无娱乐性可言,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大学生流行文化接近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使一些大学生更愿意追求轻松闲适的流行文化,而排斥抽象、理性的教育。

3.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5.07%。由于大学生流行文化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难免有较多商业性的影子。大学生处在一个对新奇事物好奇的阶段,容易受到那些不良流行文化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便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可能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

此外,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理念等方面有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四、消除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流行文化的认识,正确对待和传播优良的流行文化。

大学生应进一步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对流行文化的正确认识;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譬如经典的文学作品等,大量地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品味其含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启迪;课余时间,多参观一些艺术展览,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分辨积极的流行文化和消极的流行文化,做到正确宣扬优秀的流行文化,不传播不良的流行文化。

(二)学校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做好正确的思想引导。

学校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培养一支既懂教学又具流行感的教育队伍,加强对流行文化教育与引导,并且将流行文化当中的积极理论引入课堂,多开设一些文化鉴赏类课程,发挥流行文化的独特的积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传播手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并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高校可以运用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表达形式,例如微电影创作、辩论赛等形式,传承社会主流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

(三)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流行文化保障系统。

引导流行文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力量。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良流行文化产品,逐步完善流行文化市场的制度,使流行文化市场运行有法可依,从而构建良好的流行文化保障系统。文化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不良流行文化生产者的惩罚处理力度,强化社会主导性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禁止低俗文化、消极文化的传播,遏制商业炒作的低级、庸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雅俗共赏、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

(四)社会承担文化监督的责任,做好文化生产。

社会各个部门需要承担文化监督的责任,创造能够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各界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多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手机的功能,传播社会优秀文化。同时,提高教育机构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为增强全社会运用流行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供保证。宣传、新闻、出版社等传媒部门,在关注物质利益的同时,要肩负起文化传递、文化育人的功能,坚持先进文化、积极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创作有思想、有品位、有内涵的流行文化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创作一些优秀主旋律的文化内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排斥不良流行文化,让其无滋生的土壤,让每个大学生在健康、绿色的社会环境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军华.论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人力资源,2013(4).

[2]熊艳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3]潘政.浅析流行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J].小作家选刊,2013(3).

篇12

一、数学文化素养的现状

在我们的学历教育中,学数学的时间虽然最长,但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长就掌握了数学的精髓,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文化、数学的背景了解不多,不能对数学学科有个宏观的认识,数学文化素养较差。在数学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也主要是讲授数学知识,很少涉及到数学人文方面的内容,甚至连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都不会提到。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是应付考试,完全不了解“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重大价值,事实上,在学生毕业后往往用不到所学的具体的定理、公式,反而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起着重要作用,而上述内容正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和精华。因此合格的数学教育不但要教授数学的概念、定理,而且还要考验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基本的数学思维,是否具备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目前,我们大多数院校过多地考虑了前者,忽略了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对于大多数本专科院校来说,大学数学教育在传授数学知识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对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

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途径

1.开设数学史选修课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历史,主要涉及数学思想、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演变等相关知识,学习数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在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中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体现。由于受师资、学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在各专业开设数学史课程不太现实,因此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分学期开设数学史选修课,以此提供数学知识的概貌,找到数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数学思想的来源。此外,通过开设数学史选修课,还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2.课堂教学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抛开抽象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的本质内容,分析、归纳、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案例,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讨论研究相结合,争论质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此外,案例教学法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案例教学,课堂不再是“一言堂”,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案例往往涉及到很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相应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通过案例,学生可以感受数学的趣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3.用数学文化创设课堂情境

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所有的数学问题也都可以给出相应的数学解释。因此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比,课堂中可以通过生活故事、数学家的故事、科学故事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讲解极限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割圆术”;讲解定积分的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入变速直线运动求位移,不均匀物质求质量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等看似矛盾的概念在同一数学概念中的融合,体会高等数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4.改革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与专业相结合,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将所学找到所用之处,从而达到化抽象公式为有用技术的目的。课堂上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索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定期举行一些讲座和讨论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起着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此外应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数学课程中,通过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展示丰富多彩的实例,显示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应用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5.提高高校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1)哲学素养。从整个高等数学的讲授过程来看,其中用到的方法和思想与初等数学有了本质性的不同,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数学是利用极限的思想研究客观世界的变化关系,而极限思想的无限到有限正是哲学思想的体现。哲学的辩证统一思想在高等数学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极限、导数、积分等等。高等数学中的近似与精确,在哲学思想中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虽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互相转化,而这种转化就是高等数学的内核所在。在高等数学讲授过程中,“无穷级数和”、“瞬时速度”、“曲边梯形的面积”等,都是利用极限思想实现从“近似”到“精确”的过渡。因此高校数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了解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讲述数学概念与方法的时候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便提升自身的哲学素养。

(2)逻辑素养。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似概念的相同与不同,教会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体会逻辑思维在高等数学概念与定理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逻辑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3)美学素养。美学素养也是数学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数学教师是数学美的最初的引导者与传递者,高校数学教师只有了解美学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到数学美内涵,才能带领学生通过数学问题、数学方法体会数学的简约美、对称美、和谐美,理解数学美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数学美贯穿整个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揭示数学美。极限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数学,数学用极限准确地描述变量变化的总趋势,把数学结构推向更高层次,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及其科学美。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最终均可归结成特殊乘积和式的极限,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通过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体现,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美。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数学理论的结构美,从而加深对高等数学理论的认识,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美,并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才会促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提升。用发现美的态度学习高等数学,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小结

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不断积累,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状态。学生只有体会了数学的思想才能将其转化为能力,才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境界,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可以学量数学家的优良品质,进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凌生智.关于数学文化与提高女大学生数学素养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

[2]陈杰.渗透数学文化 完善高职数学教育功能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6).

篇13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学生的语用能力,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跨

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

本实验研究对象是洪山高中两个班的学生。学生人数132人,实验工具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采用了K.Cushner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以测试学生在面对异域文化时其有意识程度。量表中的三十个问题被分为五个部分:文化融合、智性互动、情感态度、行为等级、共情等级。

这部分的问卷一共有30个小题。每道小题后有七个数值从1到7,1表示强烈反对,7表示非常赞同。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数值对应相应的表述。最终30道题目的分值相加。Cusher划分了如下等级。总分30-90,代表跨文化意识很低,91-15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一般,151-21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高。文化融合,10-30,31-50,51-70;行为反应,5-14,15-24,25-35;智性互动,5-14,15-24,25-35;情感态度,5-14,15-24,24-35;共情,5-14,15-24,25-35。在本论文中笔者依然采用此分类标准。

收集数据,结果如下:

水平低等占80人,中等37,高等6人。

可以看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整体水平很低,需要大力加强。下面,笔者将罗列各个部分的调查情况。文化融合、行为反应、智性互动、情感态度、共情、跨文化意识这几类最低分分别是:31、6、15、10、11、80。最高分依次为:69、23、34、35、37、176。平均分依次为:48.68、12.43、24.01、26.01、26.13、104.36。

从中我们可以看见跨文化意识最低的得分是80分,最高分176,平均得分104.36.根据Cusher的等级划分,30-90,代表跨文化意识很低,91-15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一般,151-210表示跨文化意识程度高。学生的平局得分104.36属于中等水平,但偏向较低水平一方。从中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水平高。

二、关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第一,应加强教师自身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学材料、教师和考试是英语教学中三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离不开系统的训练。第二,英语课堂中应当加入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有趣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堂中开展文化讲座,欣赏文学作品,观看视频;课外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拓展文化方面的视野等。第三,英语课本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对于同一本教材,有的学生认为教材里面的语言十分难懂不易理解,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中关于文化知识的内容非常粗浅。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应该更为多样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文化内容的信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这在同一单元中,同时涵盖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的文章。教师和学生可以自己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另外,教材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信息也应注入教材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有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以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承担着国际相互交流的媒介。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应该规避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交际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Byram,M.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

[2]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