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德育原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德育原则

篇1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伟大结晶,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生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在生物规律的发现、阐述、推理及验证中,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和最新成就,介绍一些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瞩目成就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血糖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这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

3.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的培养

生物学科也具有自然科学本身的严谨性,推理过程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生长素的发现、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整体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要相互联系配合。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按照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的计划,要按照章节列出细目,形成一个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筋,精心设计,寻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到全部的教学中。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好“渗透”的原则,使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前者把知识传授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后者没有完成教育渗透的任务,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一个“寓”字,使德育内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身教重于言教”,课堂上,教师在每个概念、定理的阐述、讲解、论证中,每个演示实验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去做,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弄虚作假。如,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不穿皮草、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粮食。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原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素材并结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做到寓德育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梅.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2]刘志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3]曾迎春.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中.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6).

[4]李勇军.对高中生物课本德育素材的挖掘利用.神州,2012(21).

[5]杨佩珺.生物知识在德育中的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3).

[6]杨柳.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学教育,2012(04).

篇2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的,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区别。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然而,“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被动地听课,会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不愿主动地学习,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其实,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够解决,教师讲反而耽误时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就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明确目标

在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出与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谐一致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二)自学讨论

出示教学目标后,要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创设出自学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自学。学生通过自学,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个人所得。自学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启发诱导

在自学讨论后或自学讨论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艺术启发和诱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1.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

当学习某一知识点时,不应该仅仅单纯地学习这一知识点,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2.通过有效的预习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预热”,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要在预习题上下功夫,预习题可以搞得多一些,但题目不要大,并且不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所提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或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五)转变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且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2.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六)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利用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名人故事、成语、俗语、古典诗词等诸多形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需要摒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一味灌输等教学方式,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反而禁锢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它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遭到了破坏。

(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可以创办文学社和文学期刊杂志,让学生宣传、组稿、排版……而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进行课前演讲、朗诵、讲故事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无形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就无形地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勇气。

(八)开拓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语文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教师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重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勤于探索与研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九)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遇到问题时经常是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询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自学方法越来越多,有的学生喜欢在教材中查找信息;有的学生能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更愿意通过上机进行尝试性的操作后,自己归纳总结新的知识……学生们由最初的听老师或同学讲解后只会直接照着做,变为听他人的讲解后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

总之,语文自主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方法,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悟,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自我教育、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向校园外延伸,我们的学生也定会受益终生。

篇3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著名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民主,科学管理”等。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把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之后,我得出了与90后中学生相处的两大原则,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关爱学生,付诸行动。

第一条原则:相互尊重,相互体谅。

90后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属于转型时期,独立意识增强,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求的渴望,渐渐地对任何事物都开始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和认识,不再把教师的意识当作他们自己的意识。需要独立、需要尊重的心理,在他们脑海中一天天的壮大,他们追求个性化,追求非主流,追求另类的时尚。由于受到知识与阅历的局限,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又充满畏惧。故貌似稳重的外表其实是幼稚的。如何与这个特殊群体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成为了一把金钥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尊重我们:课堂上遵守纪律,尊重我们的劳动果实,布置的作业能按时完成,最好学生对我们言听计从。然而,我想说这样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必将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奴隶”。想来,这并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

学生觉得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体谅,而教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没有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教师觉得应该怎么做,而学生却跟教师抬杠,偏偏不这么做。不交流不理解,久而久之,出现了“差生”“不听话的学生”“调皮的学生”“被学生厌恶的教师”等等,简简单单的矛盾成为了彼此无法跨越的鸿沟。其实解决这个矛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尊重、理解”。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呢?

即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尊重我们,才能与他们进行和谐的对话。

经过和学生的协商,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几个地方:(1)家庭作业的布置征求学生的意见,可以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做作业;(2)学生要是犯了错误,教师先和学生分析道理,然后再问学生自己,应该“怎么办”;(3)教师在班级中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如果一味地强加给学生,学生肯定不服气。

总之,在如何与90后中学生相处这一问题上,一定要牢记“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这一原则!

第二条原则:关爱学生,付诸行动。

这是我在我的学生日记中看到的一段话:“我是语文大组长,平时语文老师看上去很严格。叫我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帮她收作业。我发现我是不被语文老师关注的对象。有时候感觉心里很难过,甚至有点恨语文老师。可是前段时间,她的一个简单的举动,却让我对她彻底地改变了想法,转变了我对她的态度……放学了,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的走廊上徘徊,心情很郁闷……正在这时,语文老师看见了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家,时间已经很晚了”。我漫不经心地说“我等爸爸来接我回家”。这时,语文老师笑眯眯地回答“你爸爸可能不要你了,要不怎么这么晚还不来接你呢”!我马上回答她“才不是呢”!短短的几句对白,我是相当无心的,略带几分调侃的意味,可是学生的感觉却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深深地温暖了我那颗寒冷的心,我感觉很幸福,原来语文老师是很关心很关注我的……

看了日记本上的这段话,我觉得我需要反思,很多我的同仁也和我一样需要反思。

原来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或者是看上去很坚强的孩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得到我们对他们所特有的关心。其实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哪个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了,哪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了,哪个学生学习进步了等等。然而这样的关心往往只停留在部分好学生的身上。相比之下,部分差生,估计是一个学期下来,都很难得到教师的一次关心。

而关心的内容其实是很丰富的,可以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关心他们课外的生活情况。

请记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荣幸,都是一种鼓舞与学习的动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请时刻记住: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当然,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请记住两大教育原则,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关爱学生,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篇4

一、科学性

社会生活和新生素质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入学教育呈现科学性不断提高的态势。只有在科学地了解新生,正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分析入学教育目标和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入学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性及其规律,以及相应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克服以往入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入学教育科学化,提高入学教育实效性。这一原则要求入学教育要建立在学校现实、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夯实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二、衔接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不同教育阶段目标以及内容方面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尤其是衔接性较差,各自为战,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进行行政规定的教育内容的传授,不知上一阶段教育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而个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核心的任务,要求个体必须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相应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期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因为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在过渡期关键的任务是必须做出调整。如果学生能相应地在面临转变前有所准备,那么这个转变会比较顺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中专入学教育担负这一转变任务,实现初中教育向中专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及其他教育要素的衔接,促进新生适应能力提高,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并为下一阶段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衔接性主要包括目标的衔接和内容的衔接。入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新生以后的主动发展打基础。入学教育担负承上启下的衔接教育的任务,一是在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受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使新生克服旧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合理对待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一致的、适宜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学生积极适应是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则以积极适应为前提条件。

内容的衔接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构建总体和局部的内容体系。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应以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新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的教育和训练。

三、实践性

中专新生年龄多在15岁~17岁之间,处于身心发育高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入学教育应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讲解,讨论方法外,还应大量采用实地参观、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重参与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以锻炼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往能力,积累情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避免空洞说教的传统入学教育的弊端。这一原则将不断地发展学生个体能力,增强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自身品质,开发感情和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四、尊重与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传统入学教育把新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不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造成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使入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教育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它可增进教师与新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造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

五、灌输与疏导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入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规律性的认识。一方面,入学教育的规范需要外部灌输,它不可能在新生头脑中自发产生。同时,受教育对象求知欲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也是外部灌输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教育对象(新生)不是白纸一张,其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为外部灌输的实施设立了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和公开化,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日趋明显,新生的各种认识障碍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入学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而是要耐心疏导,摆事实、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深入新生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协同性原则

篇5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师生间相互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师生间关系如何,怎样沟通,直接决定着教育交往和教育活动效果的优劣。我认为: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应该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在教育管理中,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同学们下意识地模仿、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行动做学生的榜样,从而影响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谈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素养,既要重视“言传”,又要注重“身教”。

其次,师生间要做到平等交流。教师学生交流,教师往往作为主角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老师一边说,学生只能作为教师的配角在一边默默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自主性、探究性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再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如上所述,沟通内容被准确可靠地理解和接受,便实现了有效沟通。相反,若沟通过程中出现某些干扰因素使信息或思想发生扭曲、变异或丢失,便出现了沟通障碍。现代教育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严重阻碍师生正常沟通。

(一)教师越严厉,学生越叛逆。据调查,近年来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教师越严厉,学生反而越讨厌老师,连带着不想上课,久而久之,便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逃课和旷课。

(二)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用审视的目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了师生距离,自然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便失去了话题,最后师生的沟通交流只能无疾而终。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敬业精神减弱。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讨厌自己的职业,不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有个别教师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面对阻碍师生沟通交流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学生间更好地交流沟通。

(一)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种关系就决定了这种沟通交流是低效的。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给学生一些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沟通的效果随之会得到大幅度强化。

(二)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和学生谈心。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躬下身来像平常朋友之间聊天拉家常一样,亲切、随和地学生攀谈,话题要生活化。除学习之外,老师可以问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学校的饮食起居,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这种谈心的方式,老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好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彼此链接的一个桥梁,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在现实教育中,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并把其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否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相反,学生越尊师,教师更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确立这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沟通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我们要共同建立师生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流畅、有效地沟通,向理想教育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6

1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教学评价的最根本要求。科学性就是衡量评价活动中,评价的目标是否恰当、评价信息的收集是否真实有效、评价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评价方法是否高效率、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评价的目的。只有应用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目标。强调评价的科学性是为了使我们的评价工作有别于平常的普通随机评价或评论,是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1.2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与公正的最基本条件。客观性原则要求教学评价过程中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强调客观性原则,其本身就是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目的的要求;同时又是针对当前教学评价中主观因素影响较严重的实际。应该指出,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学评价结果,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关注程度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我们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否认主观因素的存在,而是希望评价中尽可能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更加真实和公正

1.3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可操作性原则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的设置应该适合教学实际,评价信息的收集应该比较容易,评价的指标能够清晰地表达,评价的方法能够具体落实,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改进教学活动。

1.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量化评价就是将教育与教学活动简化为具体的活动,使得这些活动容易被测量,得到具体的数据,通过对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成效的方法。量化评价方法强调定量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量化评价者认为教学活动是科学活动,存在着自身的规律与准则,可以使用具体的数量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描述与解释。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质性评价反对把复杂的教学现象和课堂现象简化为数字。它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学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虽然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出现在教学评价发展的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认识理念,但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法,两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对象。量化评价方法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能够直接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特质,适合于某些简单、单纯的教学现象和课程现象;而质性评价方法具有全面、深刻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评价者对教学现象和课程现象的某种解读,更适用于对复杂现象的评价。片面地强调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的观点都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1.5选拔与促进相统一的原则

就教学评价的目的而言,评价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或教师、评比先进的教学方法;或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选拔与促进功能的相互统一,构成了现代教学评价的根本观点。过分地强调选拔的功能,将考试作为区分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目标,或者只强调促进,而没有一定的区分功能,都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是基于我们当前的教学评价只注重选拔,忽视促进的实际情况而言的。

2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的作用

2.1促进教学活动

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评价,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行,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改进教学活动;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积极性是否高,找出取得成绩或存在不足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建议。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活动的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反复强调,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思想的核心就是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策略与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如档案袋评价、“最近发展区”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的作用是促进更好的教和更好的学,评价过程更具有人性化,教学活动者参与评价活动的始终,并以鼓励性的质性评价为主。

2.2甄别教学成效

篇7

要做到这些,我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儿童成长袋,逐步积累每个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例如,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经历了幼儿小、中、大班几年的教学,已经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经过幼儿园里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就组织儿童分组表演、竞赛、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还与儿童积极互动,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给予儿童支持合作来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课后,我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还有向家长表示孝敬,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使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二、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比如教《认识新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多么重要。

篇8

二、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准确无误地掌握学生出错的原因和过程。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可能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采用模块教学结构形式,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的通史知识特别缺乏,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非常多。所以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关怀,尝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得到学习进步的甜头。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对学生历史学习上的错误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就是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反馈与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并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久,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内为好。对于历史考试试卷和平时各类测验试卷,教师更要及时批改和评讲,只有做到及时反馈与矫正,测验和考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了落实及时性原则,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杜绝学习上有拖沓等不良习惯,当然,教师要率先垂范,如果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则结果肯定不如人意。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就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学生错误形式。反馈与矫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因地制宜。有的可随时反馈,随时矫正;有的可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错误,可以在班级里集体矫正;对于在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错误,可以单独矫正;有的错误可以找学生谈一次心即可,不一定要有书面的订正;有的错误的矫正就必须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文字,比如对于学生因文字表达能力差而导致的错误,就一定要学生写出书面的订正文字。关于灵活性原则运用的情况有许多种,教师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去灵活把握运用,依据的标准关键是要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矫正错误、促进学生发展。

篇9

几年来,我利用工作之余拍出了很多表现生物体形结构特征和生活情境的照片,如:各种类型的果实(包括角果、荚果、瘦果、颖果、浆果、核果等),植物的叶序(对生叶序、互生叶序、轮生叶序),具有贮藏作用的变态茎(马铃薯、荸荠);较粗的木本植物的年轮,单生化的花朵及花瓣、化萼,松、杉、柏的球果和种子;各种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等),经扦插繁殖生长出的植物幼苗,直根系和须根系等;动物学内容有蛔虫、蚯蚓、蜗牛、河蚌的形态,鲤鱼的体色及鱼的内脏解剖,青蛙的体色及捕食,青蛙内脏的解剖,沙晰,刺猬等。

有些无法拍摄的内容,还可以同美术老师先绘制成非常形象的彩图,然后对图进行拍照。如,蝗虫及蝗虫的触角、附肢、口器,蜘蛛的形态及蜘蛛网。

通过几年的不断积累和整理,我搞出了一本好多知识单元组成的单元图片册,成为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实物投影仪的使用与探究性教学原则

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想一想”、“看一看”、“动动脑”、“课外读”和许多新颖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实物投影仪,运用探究性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实物投影仪可将某些较小的实物、照片和图片投射到屏幕上成像,能逼真地反映出物体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

许多杂志的封面、封底和中心插页中有很珍贵的生物摄影图片,平时在阅读这些杂志时应注意把它们裁剪保存起来,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用于课堂教学。比如,1993年科学实验杂志第10期的封底台湾蝴蝶;1984年《科学画报》第5期封底上的“鸟喙种种”;1986年《生物学通报》第8期封2上的“肌肉组织”电镜图像;1983年《科学画报》第12期封3上的蜜蜂复眼电镜照片;1987年《野生动物》第5期封面的“美洲狮”、封3的“滇金丝猴”;1983年《科学实验》第12期封底的“褐马鸡”;1984年《生命》第3期封底的“扬子鳄”……

在讲“鸟类的多样性”一节课中,我选择了从杂志上剪下的几种鸟类,如啄木鸟、猫头鹰、鸵鸟、丹顶鹤的图片,将它们放在一起通过实物投影仪在屏幕上放大成像,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足和喙的对比观察,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些不同生态群的代表动物在足和喙等方面与其生活习性相应的特征理解领会得更加深刻。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结果表明,当堂考试和半月以后考试,实验班的平均分数比对照班的平均分数分别高11.2和11.6分。这说明这种直观教学手段在当堂巩固率和记忆的保持率两方面比普通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中学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从细胞这个微观领域里来阐明生命的本质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来的细胞的显微结构;而教学中使用的挂图和课本中的插图都是一些平面的模式图,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关于细胞的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真实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除了挂图外,还配合使用了实物投影仪,就是把从《生物学通报》和《植物杂志》等学术性刊物上裁剪下来的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组织起来,通过投影仪放大投射到屏幕上,使学生真正了解细胞这个膜系统中主要的膜结构和非膜结构的特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1.通过投影仪,可将某些较小的实物、照片、图片等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能增加可见度,扩大观看的范围。

2.照片和图片便于积累和保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在有遮光装置的实验室或电教室里上课效果最好。

篇10

本文着重以第1原则、第5原则和第6原则来谈声乐教学中科学嗓音培育的重要性,科学嗓音培育的天然基础——说话声音以及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嗓音的方法和步骤。

一、科学嗓音培育的重要性

(一)嗓音的误区。一般人认为嗓音是由声带振动,即气流由肺部通过气管和喉咙冲击两根韧带造成振动而产生的。其实声带产生的仅仅是“声”而不是“嗓音”。从音响学来看,“声”是能均衡振动物质的产生物,是一种振动的物理现象。任何发声物体都可产生振动,声带的发声振动其实和乐器是一回事。

(二)不重视嗓音训练的弊端和危害。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声音的训练,强调声音的力量和爆发力、声音的共鸣和高位置、声音的弹性和控制,却忽略了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元音辅音的咬字吐字训练,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讲,最大的弊端和危害将是:

1.听不清演唱者在唱什么,只觉得浓浓的喉音和含混不清的口齿破坏了整首歌曲的美感;

2.僵硬的咬合器官和木讷的面部表情完全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歌者的脖子、下巴、喉咙、舌根甚至肩胸处于紧张、挤压和牵拉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发声器官。

(三)正确树立科学嗓音的概念。健康、正确的声音观念树立对于初学声乐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树立良好的科学嗓音概念有利于声乐学习者获得正确的声音观念。这需要声乐教师具备过硬的声乐专业知识、敏锐的视觉和听觉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信念来帮助学生走出这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二、讲话声音的培育是歌唱嗓音培育的天然基础

(一)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

常有学生问,为什么在学声乐之前唱得还可以,学之后反而不会唱了?其实,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重视“嗓音”的开发,也就是没有进行语言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注重“声”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说话时产生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基音”,它是歌唱嗓音培育的基础。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

(二)说话声音的音高和亮度决定着歌唱嗓音的音高和亮度

既然说话和唱歌是建立在同一功能的相同语音活动中,那么它们的音高和音量也必须建立于同样关系的基础上。事实上,说话和歌唱之间基本上没有区别。同样,在其亮度中也是不存在区别的。当我们歌唱时,歌唱调节着我们的心理活动。任何音乐的感情变化、不同色彩的细微差别、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都将奠定歌唱情感和音乐色彩的基础及演唱效果。

(三)意大利文和中文是科学嗓音培育的较佳语言

意大利语中包含A、E、I、O、U这5个易于发音的元音,构成了意大利语的基础语音,饱满而富有旋律美,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利于初学者学习歌唱的语言。中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它不仅有较难发声的“声母”(辅音),也有复杂多变的“韵母”(元音),“韵母”又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鼻韵母”。但是,正是中文的复杂性能进行语言的专项训练,特别是声母训练对于从未有过“嗓音”概念、有喉音、声音含混不清的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这两种世界上公认最易、最难学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作为学生的“科学嗓音”培育教材,培育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三、科学嗓音培育的方法和步骤

(一)呼吸练习

1.长“丝”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吸气的同时常常伴随抬胸、耸肩的动作,那样是吸不进任何气息的。相反,胸部舒展而松弛,两肩打开而平放,仅仅用闻花香时吸气的感觉可将气息吸到小腹。小腹鼓出来气息已经吸进去了,同时横膈膜是松弛膨胀的状态,保持一秒钟,呼气时小腹往里收同时发出“丝”的声音,横膈膜和小腹是相反的方向。小腹往里收,横膈膜却向外扩张。发“丝”时,一定要体会到门齿对气流形成阻力时小腹往里收的力量与横膈膜向外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的状态,找到了这种力量的对抗,歌唱的呼吸问题就解决了70%。长“丝”练习要求气息平稳、均匀连贯,如果呼气能保持在15秒以上,一般中等长度的演唱乐句对呼吸的要求就算达到了。2.短“丝”练习。吸气和呼气的理论方法同长“丝”,唯一的区别是将绵延不断的长气息换成短促有力并富有弹性的短气息。目的是针对无气息、浅气息的歌唱者训练其横膈膜的力量、控制与弹性。50次一组,每天做3—5组。⑶ 狗哈气练习。模仿夏天的狗吐出舌头哈气的动作,张大嘴,伸出舌头,快速吐气,同时快速吸气,腰的四周明显膨胀和起伏,使气息在身体里快速流动而畅通。1—2分钟为一组,每天做5组。

(二)嗓音辅助练习

1.嘟噜练习。用五度下行音阶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扩展音域,到降B大调下行。2.哼鸣练习。用五度上行到下行音阶跳音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扩展音域,到升C大调下行。3.稳定喉头练习。用a母音三度音阶上行到下行音阶断音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到小字二组D大调下行。打开喉咙主要是努力使喉咙由里向外扩张,并保持住这种状态。用打开喉咙的方式来做这个练习。

(三)声母、韵母练习(主要以绕口令练习为主)

声母练习:

1.双唇练习(双唇音b、p、m)

2.舌尖后音zh、ch、sh、r

韵母练习:

1.也斜辙。此辙发音后,声音应落在“e”上“引腹”,口型不变,直出无收。如在句尾,直接截气息收声。

2.人辰辙。此辙属宽韵,归韵时以舌尖舔抵硬腭前和上牙龈的部位而发出半鼻音“n”,不让气息达到或穿过鼻孔。

总之,科学嗓音的培育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嗓音概念,解决他们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误区和困惑,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练习“科学嗓音培育”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为未来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克瑞,杜丽华.绕口令: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篇11

21世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校出现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种种现状,这对高校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重要的是需要高职院校从学生教育管理入手,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本文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内涵解读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改革理念,从此确立了中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教育,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进行相应的影响教育,也就是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重视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很重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从人的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着手,尊重人的发展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注重生命的需求。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社会属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根据高职学生“半社会”的性质,开拓他们的群体社会性。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把握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通过学校开展活动或班级组织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人际交往,为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1.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很多教育管理者的大脑,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很多教育者又会重蹈以自我为中心的覆辙,命令式、灌输式地教育学生;另外一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于其本质和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错,完全放任学生的做法,这都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坚持理念不动摇,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有序管理和创新性教学,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目的。

2.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注重自我和个性、就业压力大。对于这些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出发,教育管理上宽严并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在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见性上,教育要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教育的目标设置开始,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锁定的目标明确,然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培养课程和培养内容,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中。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凡事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弱点,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地步入社会。

5.关注学生情感,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情绪和行为。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设置班级管理目标、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点,将情感的升华转变为行动的动力,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以提高。我们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他们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我们应为其排忧解难,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引路人。

三 结束语

篇12

笔者认为,要科学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我们的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我们都知道,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实施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这种新目标也应该是根植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实施预设目标时所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地甚至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教师所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不能没有目标,而且还必须与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

2、全员参与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强调针对性,只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却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其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出发,在考虑工作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个别辅导固然可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学生的全面参与,才能确保参与的全员性。另外,这里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而不能成为旁观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工作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3、活动育人原则

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在其具体活动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活动为组织形式,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引发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在一旁注意观察,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态适时进行评价――肯定正面典型,纠正偏颇之处。例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通过情境表演,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引导自由活动,为学生提供宣泄空间。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效果。

4、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要确保其实践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反馈矫正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少不了反馈,因为这种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要使这样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所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矫正自己工作中的偏向和失误,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阴暗心理,并适时加以矫正――总之,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5、正面引导原则

篇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42—0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将生物反馈训练运用于体育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生物反馈训练的含义与作用

生物反馈训练是指利用电子仪器将与人体心理及生理变化过程有关的生物学信息加以处理,并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进行呈现,引导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与生理活动,即借助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以往难以调控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或行为的一种训练方式。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情绪紧张,在生理上则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肌体部分发生一系列变化。使用电子仪器反映这种变化,使运动员明确紧张情况下的主要生理机能反应,可促使他们将紧张控制在适宜程度。自20世纪20年代雅克布逊利用肌电仪监测人的肌电活动以进行放松训练以来,生物反馈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体育运动领域得到重视,并成为运动员心理机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生物反馈训练不仅有调整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感知能力,加速他们运动技能的形成,使其运动技术动作更为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