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专业调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专业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专业调查

篇1

社会文化能力,包含社会文化知识和知识运用技能,它以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最终体现在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过程的运用中。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类: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为了便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本研究采用学者王振亚的分类,将社会文化分为普通文化和正式文化[2]。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涵盖日常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反映了深层文化对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的制约。正式文化,则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常识等文化知识,与高级文化范畴相同。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非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学、计算机专业的三个班级)二年级下期本科生113名,其中男生31人、女生82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和听力测试卷。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改编自《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7]和《社会文化测试卷》[2]。该测试卷包含个人信息和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题。个人信息包括:学号(便于与听力成绩匹配)、性别。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包含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三个部分。语言交际部分含15个对话情景题,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得体,内容涉及人际交往行为,如赞美、邀请、请求、道歉、拒绝等;非语言交际部分涵盖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肢体语言、社交规约、会话原则、时间观念等内容,共15个选择题;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主要涉及历史、地理、政治、词汇文化含义等知识内容,共15个选择题。该测试卷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听力测试卷采用2012年6月CET真题听力部分的前25个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三)研究实施和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于2014年3月在三个班的课堂实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采用闭卷、限时(20分钟)完成。共发放113份,回收有效卷109份。文化测试完成后,进行听力测试,听力结束后立即回收试卷,评阅并记录分数。共发放113份,收回有效测试卷107份。两项测试均有效且匹配的试卷共102份,有效率为90.27%。全部数据采用SPSS18.0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文化能力水平

1.社会文化能力总体水平

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0.42,标准差3.447。由此可见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较低,反映出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弱。

2.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

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各部分得分情况: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好,最高分14.00,最低分5.00,平均分9.44;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最差,最高分9.00,最低分1.00,平均分4.58;文化知识部分成绩居中,最高分13.00,最低分3.00,平均分7.99。三个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62.94%、30.52%、53.27%,表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好于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水平,其中非语言交际能力最差。

3.失误题项原因分析

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的三部分中,学生在语言交际部分的请求、赞美和寒暄表达失误率较高;在非语言交际部分,肢体语言、社交规约、时间观念上失误严重;在文化知识部分,政治常识和词汇的文化意义失误率也较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部分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三。(1)受汉语文化负迁移影响,学生将我国高语境文化中的交际习惯(如委婉、谦虚、隐晦)直接移用到英语低语境文化中。如语言交际部分的第3题“李明有事要报告给部门主管Smith先生,于是他走到Smith先生的办公室,进门之后问:‘CanIhaveawordwithyou,Mr.Smith?’”,65.71%的学生认为“may”才是标准答案,can不够委婉,然而在英语文化氛围的企业中,部门主管与员工之间的等级观念并没有中国企事业单位内的等级观念强,在上下级间正常的工作事务中“can”更适合,“may”则过于谦逊。(2)不理解英语文化有文化观念。如语言交际部分第7题“一天,年近五十的布朗夫人在学校作报告,身着一条新裙子,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Youlookniceandyoungerwearingthisdress.’”,该表达违背了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年龄的忌讳,尤其是对已经上了年纪的女士,绝不能谈及其年龄,语句中“younger”暗示你之前看起来“old”。而英语人士不愿意被称为老人,在他们眼中老人意味着独立能力丧失、没有活力、思想陈旧。对于女士而言,“old”更意味着美貌丧失、丑陋、没有吸引力。他们崇尚独立、竞争、创新,赞美新生,这一观念恰恰与中国的“尚古”、“尊老”的文化观念相反。语言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理解语言还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文化。(3)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社交规范也是导致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如非语言部分的第13题,“在英语国家,打电话时,是否应先询问对方的名字?”竟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如果学生在与英语人士的交往中先问对方姓名,会使人觉得粗鲁、不懂礼貌,导致尴尬,甚至交际失败。同样,第7题“当你在英语国家作报告时,听众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鼓掌向你表示欢迎或感谢,你应如何回应?”75%学生选择了“鼓掌并说谢谢”,而该行为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不谦虚的行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文化的社交规范十分必要。在文化知识部分,失误题项显示,学生对英、美两国的政治知识了解较多,而对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则了解较少,这与英语课程所选篇章主要为英国和美国相关内容有关。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不了解词汇文化意义以及盲目猜测是导致学生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如该部分的第14题“在西方文化中,把某人比作‘鸭子(duck)’,意思是这个人。A.胆小,B.聪明,C.可爱”,84.67%的学生选择了A或B。而duck除了有鸭子的字面意思外,用于人时还是友好的称呼。学生对词汇的学习还主要局限于指示意义,对其丰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文化意蕴掌握不佳。

(二)性别对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影响

由于抽取班级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对调查后数据进行分层抽样,从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各30名。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最高分29.00,最低分11.00,平均分21.98;女生的测试成绩最高分25.00,最低分14.00,平均分19.77,且男生成绩的标准差3.879高于女生成绩的标准差2.980(见表3)。这说明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参差不齐,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较平均,个体差异不大。男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对男女生社会文化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515,df=58,p<0.05):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女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MD=209)。为进一步分析男生社会文化能力在哪一方面显著高于女生,对男女生社会文化能力测试三个部分的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与女生非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2.624,df=58,p<0.05):男生的非语言交际部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该部分的得分(MD=1.494)(见表5)。以上数据说明男生的语言学习视野较开阔,对非语言交际更敏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较好。而女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关注语言本身,视野较狭窄,对非语言交际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关注不足。既然男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显著好于女生,是否其听力成绩也随之更好?男女生听力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听力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t=0.952,df=58,p>0.05)。虽然男生在社会文化测试的非语言交际部分表现更优,但在听力测试中与女生并无显著差异。可见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听力能力之间相关度不高,同时也体现出,目前的CET-4听力测试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对非语言交际能力涉及较少。

(三)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的相关性

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测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但听力成绩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57,p<0.05),且听力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各部分成绩分别与语言交际部分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453,p<0.05;r=0.351,p<0.05;r=0.499,p<0.05)。而听力短对话、长对话、篇章各部分的成绩均与非语言交际、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部分成绩无显著相关。这表明听力成绩与社会文化能力整体相关性较弱,但与其中的语言交际部分关联性较强。这也证实了CET-4的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考察力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必然伴随非语言交际,如手势、体距、交际规约,以及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使用。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CET-4考试中交际文化考点比重也逐年上升”[9],但考试改革仍任重道远。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英语已被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广泛使用。而对于广大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在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词汇学习的方法上误区很大。而作为语言构成的最基本元素词汇,研究它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而言之,熟练地掌握大量的词汇是能否成功掌握英语的关键。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很多语言学家和教育研究者对词汇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详实研究,但对于高校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的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和研究还很少,本文旨在对大学英语专业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和研究,根据他们词汇学习水平高低来对他们的词汇学习理念,词汇学习策略,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分析。从而给为学习

词汇学习的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不少研究肯定了语言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所起的积极作用(Rubbin,1995;Oxford,1990)。中国也有学者在学习策略上作了一些研究,如文秋芳(1995),马广惠(1997),吴霞、王蔷(1998)。词汇学习作为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策略的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近年来,对中国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也不少见,然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大部分是汉族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显然有些不足。

1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

1.1 本次调查目的

(1)了解被试者的词汇量大小;

(2)被试者普遍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

(3)词汇量不同的被试者在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1.2 调查对象

该课题的调查是在兰州长青学院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的,共计80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收到有效问卷64份。在这64名被试者中,其中女生共55名,男生9名,被试的年龄都在19岁-21岁之间。

1.3 调查方法和过程

1.3.1 问卷调查

英语词汇量测试卷从12000个常用词中随机抽取了160个单词。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词汇:大学英语四级难度。二级词汇:大学英语六级难度。三级词汇:英语专业四级难度。(本系统为上海新东方学校国内考试部主任、大学英语、考研英语及剑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专家沈昂老师在长期的词汇教学研究中创立)

1.3.2 半开放式访谈

访谈包括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你是如何学习、记忆和使用英语单词的(请具体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学习、记忆和使用英语单词?你在何时、何地记忆单词效果最佳?可能影响英语词汇学习的其他几个因素(动机供趣、记忆力、母语词汇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词汇测试卷结果

经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全体被试者的平均词汇量为5647词,词汇量最大为8267词,最小的为3667词。在全体64名被试者中,63人对基础词汇的掌握好于高级词汇,只有1人除外。

2.2 半开放式访谈

测试后,笔者分别选取了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共计20名学生,逐一进行半开放式访谈。被采访者均是在提前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采访的,因而能够畅所欲言,特别是排名后十位的被试者在言谈中没有显示出任何有心理压力的迹象。

现将采访结果总结如下: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被试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一览(这里,笔者将策略进一步划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广晴感策略)。

3 结论与体会

3.1 测试和访谈结果

(1)接受测试和访谈的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们普遍能够使用一些常见的词汇学习策略,这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认知策略,包括推理、分析、总结、练习、笔记等。其次是元认知策略,包括集中注意力、规划记忆方法、掌控、评估学习效果等手段,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时刻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但研究也发现,受试者中只有3%谈及了社会情感策略的使用,如自我激励。其他人无一例外地强调一般情况下是自己独立记忆单词。但他们都不否认合作记忆印象深、不枯燥。独立记忆单词是被试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

(2)词汇量大的被试者较之以词汇量小的被试者在策略的使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掌握、运用策略的数量远远地超过词汇量小的同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多能使用元认知策略。首先,他们相信学习单词有方法可言,并够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记忆单词;其次,他们能够有计划、有条理地学习生词。相比较而言,词汇量小的被试者中有30%的同学根本就不相信记忆单词有方法可言,或认为方法并不重要,记单词靠的是下功夫、死记硬背。由此可见,元认知策略在词汇记忆中似乎起重要作用。

(3)在认知策略的使用上,词汇量大的被试者能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通过听广播、大声朗读、看书看报、写作文等多种渠道学习、记忆、巩固单词。

3.2 本调查研究为今后词汇教学提供的启发

(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特别是向词汇策略少的学生介绍一些记忆单词的技巧。

(2)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能够察觉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并采用相应的对策,因人施教。例如,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调查发现: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的有时在词汇量上的差距高达4000词。这是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此予以必要的重视。

3.3 存在的局限

鉴于本调查样本数量有限且访谈被试的选取依据的仅仅是一次词汇测验的成绩,结果难免会失之偏颇。为加强调查的科学性,今后应该定期给学生做词汇测试,在综合数次成绩的基础上,划分出词汇量大和词汇量小的被试者,并尽可能加大样本的数量。

【参考文献】

[1]Brown, T. &F. Perry. 1991. A Comparison Of Three Learning[Z].

[2]Cohen,A.1990.Language Learning:Insights for Learners,Teachers,and Researchers.NY:Newbury House/Harper Row[Z].

[3]Ellis, R.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Strategies for ESL Vocabulary Acquisition.TESOL Quarter/y25:655-70[Z].

[5]蒋争.英语构词解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下转第266页)

(上接第91页)[6]吕筠,董晓秋.英语语法教学与语法能力构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9):79-82.

[7]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篇3

水产大学的日语专业学生共四个年级,学生总数约400人,四年级学生由于课程较少、出外实习等原因,经常离校,且消费行为已经不具有在校学习的特征,所以约100名四年级学生不再调查之列,有部分学生是中日合作办学性质,已经赴日本相关学校学习,因此。在校日语专业学生约250名。本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52份,基本上能够反映日语专业学生的总体行为方式。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生47人、女生105人,其中118人来自城市,22人来自乡镇,12人来自农村。调查内容主要是大学生日常消费总额、主要消费去向、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等。笔者期望通过这次调查,比较客观地了解日语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以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理性消费。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日语专业学生总体消费状况

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消费数额如下,47%学生消费数额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另外43%学生消费额度在300-500元之间,即300-1000元之间的消费额度占据了大学生总体的90%。从下图可以看出,5%的学生消费额度在1000元以上,这个水平有点奢侈。还有5%的学生月消费额度在300元以下,这个与我校全校的特困生比例是吻合的。从而可以得出,两端消费人群大体持平,但过大的经济上差距,往往拉开了贫富两端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依靠父母的占86%,依靠勤工助学的占5%,这表明日语专业大学生整体上来讲仍然是纯粹意义上的消费者。一般认为,日语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兼职机会,但是,调查结果并没有发现很高的兼职收入比例。

(二)园区日语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根据调查,大学生个体消费的主要项目按照学生认为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伙食费83.6%、交通、话费67.8%、学习费用(书籍)46.1%、购物(衣服、饰品)37.5%、其他(娱乐等)27.6%和交际费用7.9%。

从消费数额来看,如下图所示:

以上六个项目的消费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伙食31%,交通、话费25%,购物17%,学习费用14%,包括娱乐在内的其他消费10%,交际费用占据3%比例较小。

从以上两图可知,无论从重要性排序选择角度,还是消费数额角度来讲,伙食和交通、话费已经成为日语专业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项目。

42.1%学生伙食消费集中在200-300元之间,25.7%学生伙食消费超过300元,从学生个体来看,83.6%的学生把伙食消费看作是主要的消费项目。但是从消费数额来看,把伙食费只占消费总额的31%,对比恩格尔系数(低于0.4,达到国际小康水平)可知,日语专业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这与大部分学生来自上海有密切关系,并且,日语专业很可能需要出国进一步学习,因此,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日语专业学生的交通、通讯费用仅次于饮食占据消费的第二位,这可能主要与学校地理位置有关。本问卷大部分调查对象都是上海生源,分布在上海市内各个区域,而水产大学新校区处在上海东南郊区的南汇(以前属于南汇县),自然学生每周往返的车费,以及手机费等通讯费用不菲。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外地学生购物、逛街或者体会上海市的繁华,自然花费也不少。同时,由于学校地区郊区。获得信息的途径较少,但是网络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此重任,故上网费也是一较大开支。调查显示,79.6%的学生每周都要上网(这个于有电脑的学生比例相吻合),平均每周的上网时间为12小时,有的高达60小时,平均每周的上网花费为22.3元,平均月上网费超过90元。

另外,只有14%的学生把学习费用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支出,可以看出学习开支没有放在大学生消费的第一位。而且从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也可以看出(如下图所示):

学习是放在社交(包括恋爱)和娱乐(上网、打游戏)之后的第三位。在校外上培训培训课的花费仅为500-800元,每学期,低于学生每月的上网费。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好好利用课余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社交和娱乐方面,学习的氛围不浓厚,所以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同时遇到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少学生都是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连版式都不编辑,从网上照搬过来。从部分班干部那里也可以印证,大部分学生都懒得动手,“反正抄抄,老师也会给及格”。

调查发现:手机、电脑、mp3等电子产品,在学生中的拥有率都超过2/3。92.8%的大学生已拥有手机,其中超过七成的学生有更换手机的记录。拥有电脑的学生71.7%,而且对55.8%的新生,电脑已经成为人学的必备“家当”之一。在拥有电脑的学生当中,电脑的单价超5000的有79人,占总数的72.5%。其中67.8%的人拥有MP3。这种消费状况反映了日语专业大学生却是家庭条件很好,同时也与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理有关。不过,大部分学生的这些东西没有好好地利用,比如电脑,(从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很多男生用来打游戏,女生用来看电影。

二、日语专业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日语专业大学生中的城乡差距较为明显,贫富差距较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拉开了差距,在高校里也都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在上海这个全国性的大城市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各方面的表现都有差异。首先,从电脑的拥有量上来看,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不同,如下图所示:

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学生拥有电脑的比例分别为:79.7%,50%和33.3%,这个数据与我国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成正比。有的学生家庭较为富裕,探亲的时候,都是坐飞机来回。而有的贫困生为了节省开支,寒假都不舍得回家。上海的学生也一样,每到周末有的学生都有“专车”接送,也有的学生,为了节省来回十几块的路费,好几个星期不回家。

这样一种经济上的差距,往往会在富裕学生和贫困生当中竖起一座无形的墙,特别是对外地贫困生产生一种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一种压力。因为经济上的压力,导致贫困生同学很难参加需要少许花费的集体活动,不自觉地将这些贫困生排除在正常的交往之外。同时,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在宿舍里也是难以相互容忍,产生不少宿舍矛盾。所以,每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都有不少的贫困生同学要求调动宿舍或者搬离宿舍。我有个学生是外地的,她大一下学期就不想住在学校来,后来我了解到:她原先寝室里的其他人都“太有钱了”。这样脱离集体的生活。会给心理本来就比较脆弱的贫困生同学造成一种人际交往的障碍。

(二)存在攀比心理,消费道德亟待关注

篇4

1.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分析

教育界对需求的认识与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中期,应用语言学的先驱们便积极研究具体的需求分析事例、洞察需要与复杂的语言使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Munby等人[4]-[6]的研究,不仅为当代需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而且为需求分析研究、更好实施需求分析指明了方向。

英语需求的内涵丰富,视其分析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学习目标上看,英语需求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要求和未来的工作要求;从学习内容上看,外语需求指外语使用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认为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内容;从学习过程上看,外语需求既可指外语学习者或使用者在外语学习或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可指外语学习者本人期望从目的语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及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过程中暂时不知道或不会做的事[7]。学生学习需求还可概括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他们在英语口语学习上的缺失或不平衡,并寻求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对策的过程”的学习需求分析,不仅可以纠正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观推测的偏差,使口语教学“有的放矢”,而且有利于秉持学生主体的理念,有效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8],[9]。

2.调查设计

2.1调查目的

为全面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口语学习的认识、学习需要等基本情况,一方面帮助收集课题研究必需的数据,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搞好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分析学生需求,发现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2.2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0年11月在太原市两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综合类大学中北大学和地方师范类学校太原师范学院。问卷采取随机分层抽取自然班的形式,共发放了290份,发放情况如下:中北大学发放170份(三本),其中:85份来自通讯工程专业大一学生、85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二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63份。太原师范学院发放120份:新闻传播专业58名大一学生和62名大二学生。收回有效问卷93份。总共收回2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其中,男生占54%,女生46%;大一学生占52%,大二占48%。

2.3调查内容

根据实验条件及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和随机访谈为辅的研究方法。其中,问卷由我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设计而成,并根据反馈作了修订。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分三部分共23道题目,内容涉及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口语水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口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与自我评价、教材类型、课堂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目标的需求等方面的调查。题目有填空、不定项选择和五级量表三种形式,给予充足的时间,且声明该调查与学生各方面评定无关,以保证所有项目均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实作答。访谈采取随机采访10名大学生的方式,共10道问题,内容包括学生在口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口语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学习感受、目前英语教学的期望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等。

2.4分析方法

运用SPSS 11.0对定量数据进行一系列统计分析[10],如: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描述统计量分析等。对定性数据,即开放性访谈问题,按每一问题回答归类,计算出比率,然后按学生反馈逐条进行群体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按照取总调查人数高低分处的25%这一原则,将参与者分为组一(总分47分以上的,共71名)和组二(总分42分以下的,有76名)。表1给出了各因子的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方差。通过项目分析表明,两组在11个变量上的t值的显著水平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且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在其余8个变量上显著值在0.028―0.049;两组在“课外花在口语学习上的时间”和“口语表达流利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五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的可接受值,累计方差达到了57%,较好解释了整个量表的方差,各项目负荷量在0.467―0.801,远大于0.3的可接受值。因此,可得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的结论。

另外,五个项目的信度值分别为:0.7、0.6、0.7、0.5、0.3,受本文探试性试点研究影响(项目数偏少和所测需求结构广泛),内在信度值为0.40,信度系数仍可接受。

3.1对口语学习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1.3%的受试者明确表达对口语学习感兴趣。相应地,只有4.3%的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即因为喜欢口语而学。16.4%的学生持“综合型”动机,大多数学生持“工具型”动机,即为就业、考试或将来用得着。

(1)有53.7%的受试者认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口语学习需要,只有25%的人持肯定态度,还有21%不能确定。

(2)39.7%的受试者对学好口语的信心“一般”;有19.1%对学好口语、实现自己的口语能力目标的信心“很高”;而只有3.5%的学生对提高口语没有信心。

(3)对口语能力的自我评价:58.4%认为自己的口语能力一般;3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低,只有4.7%的人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高。

(4)34.5%的学生课外平均每天花在口语学习上的时间是30分钟,学习口语一小时以上的占19.5%,18.5%的学生达不到半小时,还有21%从不在课外学习口语。

(5)48%的人认为口语学习应先学语法,然后开口说;38%认为口语学习不应强调语法,而应注重多说多练。

(6)17.9%的学生在课后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英文广播、原声电影、英语报纸杂志等)学习口语,他们认为,这些方法对提高口语能力很有帮助。

3.2对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1)85.2%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在英语课上多讲英语,认为这对提高口语有帮助。82.9%认为英语老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愿望及情感,调动学生学好口语的积极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85.1%的人希望教师能在课上及时但有技巧地纠正他们的用语或表达错误。76.7%的人认为课堂氛围及老师的情绪会影响他们表达的积极性。

(2)调查显示,约60%的人认为现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好,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对口语学习很有帮助,“读课文”是许多学生练习口语的方式之一。

(3)57.4%的人认为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英语角等,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帮助不大。29.4%的学生表示他们从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肯定了课堂活动对提高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3.3口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四类:(1)发音问题。40%的学生认为发音问题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如:语音语调不准。(2)英语基础薄弱。20%的人认为语法知识不过关、词汇量少,加上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匮乏,是提高口语能力的“拦路虎”,导致一说就错或是感到无话可谈。(3)缺少说英语的交际环境。15%的学生认为最大困难是没有锻炼机会,找不到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对象。另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表达机会。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多是不熟练、不地道的,不能体会说英语的乐趣,不足以激发自己学好口语的热情。因此,他们更愿意自己学。有的学习者采取“对自己说”和朗读的方式进行练习。(4)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一些心理障碍是阻碍口语进步的最大问题,如:怕出错、害羞胆小、怕被人笑、怕丢面子。这与受试者对学习口语收获少的归因基本一致,即40.6%归因于课后极少的锻炼机会;4.7%归于性格因素;3.5%归因于不当的口语学习策略;3.1%归于缺少认同与鼓励;40.2%的学生选择多个原因,另有3.1%的人归于认为有其他原因。

4.结论

在本文有效的256份问卷中,三本与二本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并无显著差异,且文、理科生的英语口语学习需求并无显著差异,双方在学习愿望与学习困难等方面存在相似的目标。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是传统的,且拘泥于形式,他们学英语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语法操练、词汇记忆和四六级应考上了。其中,好的学习者善于平衡分配时间、精力到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训练,并善于运用现有资源学习口语。但大部分学习者虽已意识到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也很想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提高,但受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影响,他们表现在行动上是滞后的、不积极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受试者希望老师在课上多用多说英语,而自己不喜欢参与课堂课后的口语活动。大多数受试者在口语学习上有一个矛盾:既渴望课堂课外更多口语表达机会,又对各种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5.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要增强口语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就应调整和重新认识各自的角色以迎接新的挑战。

5.1对学习者的建议。他们渴望有实践语言的机会,希望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锻炼口语、在相当自由的、让他们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说英语。①态度转变。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应当正确认识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转为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②行动转变。要把意识的转变付诸实践,行动要跟得上。比如: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口语。③学习方式转变。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外,要更加注重自己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等。

5.2对教师的建议。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单纯地灌输知识转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变盲目学习为主动学习,关键还在教师。由于缺乏用语环境,在英语作为外语或二语的环境下,学习者不喜欢特定目标场景活动并不奇怪,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在设置特定场景活动时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习者需求最强烈的方面,明确告知学习者开展这类型活动的意义、好处或是基本理由。因此,要及时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创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也需要解放思想,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和真理的传授者,除了传统的角色外,教师还被赋予了新的角色:“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是本土知识的传授者、是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者、是行动研究者。”

教学活动中的双方协调配合,一定可以实现学习者口语水平质的飞跃,促成外语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关霞.大学生听说能力状况调查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2009,(09):195-196.

[2]邱烨.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策略现状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02):4-5.

[4]Michael H. Long. 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2-197.

[5]JackC Richards.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25.

[6]Lewis,M.,Hill,J.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56-64.

[7]王恒.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34-35.

篇5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办法,样本为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经管系在校生,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从调查样本涉及的专业、人数、性别、年级等方面来看,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04份,有效回收率为98%。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2.9%,女生占66.8%;来自北京城镇的学生占34.30%,北京农村学生占 11.30%,外省城镇学生占47.70%,外省农村学生占6.7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

2014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人大关,达到727万人,创造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我国受欧美经济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经济增速继续回落,无疑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调查中,54%的学生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客观的,7.9%的学生认为形势大好,21.6%的学生对此无概念,14.9%的学生认为政府会给予相关扶持。接近半数的人对就业形势不明或认知错误。学校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也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的择才条件没有及时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导致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2.就业选择多元化

现在虽然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但毕业后可选择的方向也多了。调查显示,在毕业后的打算方面,出国的占12.7%、考研的占20.60%、就业的占62%、自主创业的占7.70%。毕业生对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问题并不感兴趣,留学和考研的比例都不大,且报考公务员的选项无人选择。在社会总体教育水平提高的今天,本科毕业生已是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的最低标准,选择继续深造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重点考虑的选项。

3.就业依赖性强,对于职业规划很茫然

在求职渠道的选项中,通过父母和亲戚的关系安排的占32.20%,朋友介绍占15.10%,学校推荐占90%,社会关系的推荐占10.10%,人才招聘占22.80%,13.90%网上投简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以亲人、朋友、校方等关系为主的就业途径占到六成之多,说明这类就业途径比较普遍,毕业生越来越依赖关系网来获得工作。

本次调查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进行了了解,设计了三个问题,即:就业意向是否明确、对职业生涯有无规划、专业对口问题的看法。统计显示,明确就业意向的人和不明确就业意向的人几乎是1:1的比例;学生对于职业规划问题,真正认真思考规划的人才占到12.70%;四成人对专业对口问题表示无所谓,三成多的人希望最好有关,一定要求专业对口和不要求专业对口的比例则几乎是1:1。这些数据表明,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有明确的就业计划和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针对自身条件、能力进行评估和判断,也不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当好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抓不住,导致就业成功率不高。

4.就业期望过高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众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满足自身兴趣爱好、薪酬待遇、工作地点、稳定性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依次是:24.40%的学生考虑社会地位,22.70%的学生考虑发展机会、满足自身兴趣爱好,18.30%的学生考虑薪酬,这也表明了毕业生对就业过于理想化。

(1)对薪资期望过高。调查显示,81.7%的学生希望月薪为2000~5000元,还有10.6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在求职中屡受挫折的部分大学生,往往把眼光盯在大公司身上,把工资待遇和岗位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要么碰壁,要么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消极情绪。

(2)对就业地选择集中。在这次调查中,外省的生源占到54.4%,其中近30%的学生表示希望毕业后在北京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吸引着众多有志之士来这里发展,一些毕业生宁肯成为“漂族”和“蚁族”,也希望毕业后可以留京。

(3)对就业单位期望过高(见下表)。

表 期望单位及最可能进入单位

民营企业 政府部门 合资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自主创业

期望单位 10.80% 18.80% 15.80% 24.70% 20.60% 8.80%

最可能进入单位 22.60% 18.60% 12.40% 20.40% 13% 10.80%

虽然大学生现在有了多种就业选择,但国企、外资、政府部门仍是首选,因为这些单位在大众心目中的社会地位较高。但外资企业招聘要求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相关经历,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日益激烈,这与独立院校学生自身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三、对策及建议

1.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首先,学校需激发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热情,并最终将这种热情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如此会有更多的大学生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逐渐强化将来要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意向,逐渐弱化专业不同对就业的影响,让学生们人尽其才。其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时信息,比如关于考研、出国、报考公务员的数据,使学生们全面、详细地了解毕业去向的情况,尽早为自己明确目标。

(2)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学校要构建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择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走出择业的误区,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正确的就业心态。

(3)将专业课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对企业不够了解,不了解招聘情况,更不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不明确所学专业在就业选择上可以有哪些岗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应当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4)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但学生们对这些政策不甚了解,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较少的社会经验,让一些有能力、有想法、有规划的学生无从施展,也让大部分的学生望而却步。在自主创业方面,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新;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为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指导。

2.做好规划,摆正心态、明确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很多用人单位不愁找不到人,并且倾向于要名牌高校的大学生。但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独立院校的学生切勿个人期待过高,应先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

毕业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内因,是毕业生最终选择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独立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成熟的思想,对自己的理想、兴趣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选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不依赖家人、学校,不与同学、朋友攀比。

3.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大学生的就业属于初次就业,社会中的职业千千万万,毕业生应该放宽择业眼界,不要只盯住现实中高工资厚待遇的单位,要相信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就能实现自我解困。

积累自己的知识资本也是择业准备最重要的因素。择业时自身能力居第一,这也是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共识。学业是择业和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更具实力,占据主动地位,找到理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捷景,杨玲,郑正熙等.北京市经管类大学生留京意向调查研究[J].管理学家,2010(10).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就业,2005(14).

[3]冯华.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5).

篇6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篇7

期末考试是一门学业成就测试、教学的阶段性考试,其目的是对教师在整个学期所教的或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的测试。[2]目前,许多大专院校把等级试题讲解纳入教学内容中,在实施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时,将其作为水平考试对待或者使之与大学英语三、四或六级等水平考试结合。理由如下:一是学生反对在期末考试中出大量教材上的现成题,不利于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5];二是诸如高校应用能力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类的水平测试可以体现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实际英语能力。那么,当学生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为英语学习的最大目标和学校期末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方式时,期末考试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水平考试内容按适当的比例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考查他们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设计

(一)问题

本文通过跟踪08级艺术专业90名学生的两次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包括对教材内容和非教材内容的考核,了解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有提高;如果有,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工具

本方案的研究工具包括两个角度:一是对比两次期末考试的试卷和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析两次考试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二是利用问卷――《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调查》来寻找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原因。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方案的研究对象是从我授课的150名学生中抽取出来的90位学生。一是因为他们的专业和英语教师相同,二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成绩更具有可靠性。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试卷分析

我在第一、二学期为90名研究对象主讲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听、说、读、写,并参与了两份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任务。两份试卷的分析情况,如表1。

从表1可知,两份试卷分别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教材之外,包括听力和阅读,共占60%,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部分是来自教材内容,包括语法词汇、翻译和写作,共占40%,主要用于测试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两份试卷的题型一致,题源基本保持一致,分值也基本上一致。在两次考试前,教师向学生透露了试卷的题型和难度等级,但是对于来自教材的题目,只透露了题型。非教材内容的难度随着教材和学期的变化有所增加,属于正常情况;两次试卷的命题标准保持一致,与我校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在第一学年所定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两次测试的成绩具有可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较

对同一批学生在不同时期进行两次测试,是属于两组样本相关,在相关系数未知的情况下,首先根据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公式计算出要比较的两组数据的t值,再按照a=0.05,df=89查t分布表所得的值t在1.671―1.658之间,然后把这个区间值与以下的各t值比较:两个学期的期末成绩t=6,大于t分布值,所以两个值有明显区别,第二学期的期末成绩明显低于第一学期的成绩。两个学期的听力t=1.6,小于t分布值,所以两个值无明显的区别,两个学期的听力成绩无明显区别。两个学期的阅读t=-7.9,所以第二学期的阅读成绩明显高于第一学期的成绩。两个学期的非教材内容t=-7.6,所以第二学期的非教材内容成绩明显高于第一学期的成绩。[1][3]①

可见,这90名学生的期末成绩下降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教材内容上的得分较低(他们曾说原因是期末考试时没有很好地复习书上的内容)。然而,第二学期,学生在非教材内容(听力和阅读)上的平均分是明显高于第一学期的,说明他们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听力和阅读在试卷中是出自于教材以外、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也是体现学生英语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为什么学生没有掌握好教材内容而英语水平却有进步呢?

(三)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调查学生在没有掌握好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英语水平是否有进步,我设计以下问卷――《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调查》,旨在了解影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因素,如表3。

如表3所示,自行设计的这份问卷有四个变量:教材学习、非教材学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材学习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态度;非教材学习主要考察学生课外的英语学习情况;主观原因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原因主要考察学生的环境影响及学习自信心。每个变量包括5个问题,问题涉及对课本和其它英语资料的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及学习自信心等。每个问题后面三个选项:A.这个句子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B.这个句子通常有时适合我的情况;C.这个句子通常适合我的情况。另外,这份问卷还包括一道主观题:与第一学期相比,在第二学期,你的听力和阅读有提高吗?为什么?问题来源有三个:一是有关的文献,二是对我校三位英语教师的访问记录,三是自身的外语学习体验。在设计以上问题时,尽量围绕学习内容和影响提高英语水平的因素,体现学生的学习计划与方法而进行的。[5][6][7]

(四)数据分析

发出问卷90份,收回67份,占74%,属有效范围。在第一大题选择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选项B,占50%;其次为选项C,占35%,占比例最低的是选项A,占15%。各变量的A、B、C选项分布如图1:

第一个变量――教材学习的选项主要是以B为主,其次为C选项,C选项主要集中在问题4:“我能听懂老师讲的听力和阅读内容。”A选项的比例最小,主要集中在问题2:“我能记住教材里的词汇和弄懂疑难句子的语法结构。”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理解教材的内容、课堂学习认真,老师的讲解也清晰,但是词汇和语法结构仍然是学生的难点;第二个变量――非教材学习的选项主要是以B为主,其次为C选项,C选项主要集中在问题7:“我主动练习三级B水平的听力和阅读题。”A选项的比例虽然最小,但是超过第一个变量的两倍,并且平均分布在六个小题的答案中。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要是练学英语三级或高校应用能力B级的试题;第三个变量――主观原因的选项主要是以C为主,在问题13:“我希望能读懂、听懂英语。”的比例最高;其次为B选项,B选项在主要集中在问题16:“我主动练习三级B水平的听力和阅读题”。A选项的比例仍然最小,主要集中在问题18:“学好英语只是为了顺利毕业和拿学位。”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想对提高英语的期望很高,特别是想掌握英语这门工具,但是20%的学生却是为了完成学业;第四个变量――客观原因的选项主要是以B为主,其次为C选项,C选项主要集中问题20:“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讲课容易理解。”A选项的比例虽然最小,但是在所有变量的分布中居于第二位,主要集中在问题23:“英语课的课堂很活跃,带动了我的学习积极性。”和问题24:“我的家人和朋友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这说明针对高职生的教材《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程》对学生而言是容易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很好,来自外在的学习压力并不大。

在第二题开放式问答题中,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在大学的第二学期比第一学期有提高的学生占51%。学生还指出英语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才坚持做听力和阅读练习;认为无明显提高或保持水平的学生占42%,原因主要因为自律性差,不能坚持学习,教师的训练强度不够大;认为水平有下降的学生占7%,原因主要在于不喜欢英语。

四、研究发现与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学生的第二次期末成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上课认真听,但下课不复习,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教师存在依赖,缺乏有效和持久的学习策略;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想通过高校应用能力B级考试,甚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见,影响这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因素在于学习英语的期望值,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自觉性。

注释:

①t指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公式,t查t分布表所得的值,a指“弃真”的概率,df指自由度。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0-80.

参考文献:

[1]Brown James Dean.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6-153.

[2]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2-86.

[4]汪顺玉,李璇,张爱琳.大学英语学业成就测试的评价与反思[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69-73.

[5]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1995,(3):3-12.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

[6]文秋芳.传统与非传统学习方法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1996,(1):13-23.文秋芳英语教育自选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

篇8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体育类专业毕业生也相应大量增加,而体育毕业生因其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同时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体育行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减小,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但是不可否认,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一方面来自于现实的残酷竞争,一方面也来源于体育学生自身的不量就业观念,有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择业心理功利化、择业动机理想化、择业行为程序化等众多问题,不良的择业心理导致体育专业大学生出现择业失误、择业困难等现象。体育毕业生要想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取胜,既要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试图从体育毕业生择业心理进行调查,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广东省三个高校体育专业院系中进行调查,随机抽取了体育类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各100名被试,共抽取了4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统一发放问卷,集中收回,收回有效问卷3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75%。 1.2 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共15个题目,包括专业认同及就业前景认识、择业标准、理想工作态度以及择业问题应对方式等四个方面内容。

1.3 数据分析

数据统一录入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与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体育专业及就业前景认知

在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选择上,有19.4%的大学生觉得很满意,有25.8%的大学生觉得满意,有39.8%的大学生觉得一般,有15%的大学生觉得不满意。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认可的程度不高,有一半多的大学生觉得该专业一般甚至不满意。

对行业前景的认识上,有29.4%的同学认为体育行业前景将会很好,46.2%的同学认为前景一般,10.7%的同学认为前景不好,还有13.7%同学对此表示没有了解。这也说明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事业前景还缺乏比较科学和理性的认识,对所学专业的未来信心还不足。

对就业形势的态度,有22.4%的同学认为未来的就业形势乐观且充满信心,有39.4%的大学生认为未来的就业形势一般,有12.4%的同学认为未来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自己也缺乏信心,甚至对以后能否就业感到绝望。也有25.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未来的就业形势如何。分析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体育专业发展前景不乐观,表现出了消极、不自信的心态。

2.2 择业选择标准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选择的标准上,体育专业学生选择分别是发挥个人特长(34.6%),其次是经济收入(29.6%),然后依次为轻松自由(15.3%)、社会地位(12.0%)、地理环境(4.6%)、仅有3.9%的大学生选择对社会做贡献;影响自己择业的重要人或事物方面,有44.8认为自己做决定,有26.8%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有14.3%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有14.1%的大学生选择朋友,表明体育大学生就业标准认识上较有主见,但是功利思想严重。

2.3 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态度

在对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上,有11.5%的大学生选择1000元~2000元,有66.2%的大学生选择2000元-4000元,有17.6%的大学生选择4000元~6000元,有4.7%的大学生选择6000元以上,这个标准比其他研究相对要稍高一些,因为广东省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但是总体来看,体育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比较合理。

而在择业地区的选择上,有62.2%的大学生选择珠三角地区,有27.4%的大学生选择家乡,只有10.4%的大学生选择到内地或者边远地区。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有18.9的同学选择考公务员,36.1%的同学的第一选择是国有企业,25.4%的同学的第二选择是私人企业,10.2%选择自主创业,还有9.4%的同学的第三选择是考研。可以看出,选择公务员或者国企的同学占绝大部分。

2.4 择业途径选择与择业问题应对方式

调查显示,在择业途径的选择上,有34.6%的同学选择自己联系工作单位;41.2%的同学选择通过人才市场;也有25.2%的同学选择学校推荐。可以看出,大部分体育院校学生对学校推荐的方式不热衷,主要是通过自己或者人才市场来获得就业信息。

对择业成功的影响因素上,有74.0%的被调查同学认为社会实践或者专业实习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16.5%的同学对于社会实践持一般的态度,还有9.5%的同学对社会实践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有没有社会实践经历都一样。可见,大部分体育大学生对待社会实践与实习的态度还是比较认可的,普遍认为到社会实践或者专业实习对于其丰富阅历、提高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问题“如何提高就业力”上,有54.2%的同学的选择是加倍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竞争力,51.1%的同学的选择了是努力做兼职或者实习获取社会工作经验;25.1%的同学选择了人际关系及其他。

3 讨论与分析

3.1 体育学生应客观冷静地认识自我,找好职业定位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尤其是在地域选择、单位选择,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显示出功利化的趋向,倾向于选择珠三角发达地区以及公务员、国企等稳定单位,对此有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体育大学毕业生正确的评价自我,客观分析自己的实力,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在求职过程中,不亢不卑,应当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作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当获得理想的职业时机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增长阅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作更充分的准备。

3.2 体育专业独立性强,学校应加强对体育

专业的就业指导

体育专业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就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自身的特点,它包括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社会本身对体育专业需求的萎缩等的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紧张,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学生在就业上缺乏一定的弹性,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形势进行的自发调整。

这种就业困难的形势,决定了体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改变,要有很强的择业意识,为此,要在头脑中真正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才能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所以,体育院系要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体育专业学生的择业问题,认真做好相关的择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应该认识到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是全程化的,应该从新生入学起,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分段实施。从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引导大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视角形成健全的自我价值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帮助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就业方向,帮助学生了解求职面试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分析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使体育毕业生自身的能力能够在求职中得以充分发挥,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3.3 做好择业挫败教育,提高心理调适力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学生遭受挫折在所难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遭受的挫折更为普遍,所以体育专业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本来面貌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敢于竞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避免由于择业动机冲突引发的心理失衡对每一位毕业生都至关重要。近年来,高校体育学生的求职心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表现为择业心态的失衡及心理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日益严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心理辅导部门应该联合起来,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认识到择业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现实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节自我情绪,调适择业受挫后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是成功择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财瑜,张文仙.关于体育专业学生择业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23~25

[2]徐国斌.江西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科技广场,2008,9:56~57

篇9

Key words with professional attend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deaf learning environment survey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研究意义

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经过二十年多的艰难探索,目前已经开始进入到良好的发展时期,全国范围内开设聋人高等教育院系或相关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在聋人大学生诸多问题上的研究相对滞后,造成的一些焦点、难点问题长期阻碍着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困扰着广大教师的教学和聋人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聋人大学生教育平等权利的实现。如何能保证每个聋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权是政府相关部门和每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聋人大学生是聋人群体中的优秀人才,他们接受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个体知识技能,个人修养等基本素质,甚至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就业及生存状况,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以及我们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因此,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的特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针对聋人大学生面临的学业问题开展研究和探索,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近年来,对学生学业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涉及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许多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课题绝大多数是以健听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专门针对聋人学生的研究屈指可数,以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目前更是匮乏。本文从人际环境、学术环境和实用环境三方面对影响聋人大学生学业的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地、系统地、深入地研究;这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聋人学业研究的理论空白,另一方面对提高聋人高等教学质量,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发展聋人高等教育事业及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各专业、各年级的在校聋生和听人大学生,各150名,共300名。回收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为86%。输入数据后,用 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此外在结果分析时,充分吸收各份问卷中填写的建议。

三 研究结果

(一) 人际环境

在师生关系上,48%的聋人和35%的听人在课下偶尔会与老师交流,39%的聋人和44%的听人很少与老师交流,9%的聋人和10%的听人选择了经常与老师交流,而5%的聋人和11%的听人则与老师没有交流。总体而言,两类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多,彼此之间的关系较淡。

在教学管理上,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老师询问后会让自己补交作业(71%,44%)或不要迟到(60%,20%),这也说明了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还是比较严格和负责的,尤其是对待学生的作业。

在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讲授法,最后一位是读书指导法(31%,30%)。对这几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喜欢程度也不一样,听学生最喜欢的是讨论法,其次是讲授法,聋人大学生则刚好相反,即最喜欢讲授法,其次是讨论法。此外,52%的聋大学生对教师的手语能力提出要求即会手语。

在学习交流上,45%的聋人大学生与同学间的学习交流不是很频繁,而且常常是遇到难题时才交流。这从侧面反映大学生尤其是听人大学生心理上要求独立的发展特点。

在聋听友谊对学习的影响方面,56%的聋大学生认为与听人建立友谊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些帮助,而86%的听人则认为聋听友谊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 学术环境

在学习氛围方面,班级学习氛围(60%,68%)和宿舍学习氛围(78%,57%)都处在一般位置,班级(6%,5%)和宿舍(7%,9%)学习氛围很浓的比例很低,班级(11%,6%)和宿舍(16%,34%)学习氛围不浓的比例则相对较高,聋大学生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对学校活动的参与方面,偶尔参加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3%和61%,偶尔观看的比例分别为72%和46%,经常参加的学生分别占23%和35%,经常观看的比例占25%和53%,没参加过(3%,4%)和没观看过(4%,0.8%)的比例都极低。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的环境中,而聋人大学生的参与度没有听人大学生高,通过访谈得知,其中沟通障碍是最主要、也是最大的原因。

在教学方法倾向性方面,聋人大学生(38%)最喜欢的是讲授法,其次是讨论法(23%),而听人大学生(46%)最喜欢的则是讨论法,其次为讲授法(28%),这也反映出聋人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激发和加强。

(三) 实用环境

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大多数学生(62%,68%)对学校环境的喜欢程度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仅占27%和13%,很喜欢(2%,2%)和很不喜欢(0,2%)的比例极低。对学校提供的学习场所满意度一般,聋听分别为67%和50%,次之的是比较满意(18%,14%)和很不满意(22%,10%)不满意(5%,2%)和很满意(5%,4%)的比例很低。数据显示了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实用环境不是很满意度,这说明学校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对聋人大学生学业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增开课程上,58%的聋大学生和49%的听大学生认为以实际操作为主,43%的聋大学生和64%的听大学生认为应以紧贴市场,获取最新的知识技能为主,43%的聋大学生和31%的听大学生则认为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职业道德的知识。在新开设的课程方面,聋人大学生要求开设的大多和专业有关的课程,个别学生是与自己兴趣有关。

在图书馆是否满足学习需要上,79%的聋大学生和54%的听大学生回答“还可以”,11%的聋大学生和38%的听大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学习需要,所以在对学校的建议里中,大多数学生建议学校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等。针对上述学习环境的状况,大多数学生(40%,53%)偏爱在宿舍学习,其次是图书馆(20%,27%),第三位是校园(14%,13%)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11%,8%)喜欢去固定教室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学习场所,要加强其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引导。

在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手语翻译上,34%的聋大学生认为看懂一半,32%的聋大学生能看懂很多(一半以上),都能看懂的聋大学生仅占8%,还有9%和16%的聋大学生看懂很少和据手语翻译好坏而定。能完全看懂的聋人大学生极少,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聋人大学生学业不佳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当前相关高校应该为聋大学生学习提供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四 讨论与建议

学习环境是影响聋人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因素,对主观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聋人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学术环境和实用环境;【2】其中人际主要指老师(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和学生。学术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学习氛围,学生参与教学(或研究)的程度,参与校园活动的程度等。实用环境主要有课程设置和图书馆建设,学校提供的信息资源,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根据聋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调查。

(一) 人际环境。对聋人大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人际环境主要是教师和同学。

第一, 教师的手语能力。

结果显示,两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上差别不大,教师的教学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这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秩序和作业上的严格要求上。在对教师的建议上,两类学生出现了差别。教学方法关系着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是大多数学生(68%,88%)认为教师需要改进的。而52%的聋人大学生建议任课教师会手语。聋人大学生对教师会手语的建议值得关注和重视,这个要求在开放问题“喜欢会手语的老师还是配手语翻译的老师”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会手语老师上课的聋人大学生有90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8%,喜欢配手语翻译的有20人,占调查人数的15%。从文化的角度看,手语是聋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聋人的身份象征。【3】对聋人而言,会手语也是对他们文化和身份的认可,如果教师会一些手语,就能从心理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因此聋教育教师会手语应该成为其今后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内容。

第二,两类学生的友谊。

在大学生活里,大学生交往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遇到困难或心事,他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要好的同学帮忙或倾诉。调查结果表明,两类学生对彼此的友谊的态度很不同。56%的聋人大学生认为与听人建立友谊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些帮助,而86%的听人则认为聋听有一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本次调查的听人大学生是以手语翻译专业为主,对他们来说,与聋人的交流有助于学习手语,有助于了解聋人群体;第二,这也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听人大学生愿意走进、了解聋人群体,之前有关听人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4】。这种观念一定要传递给聋人大学生,因为大多数的聋人大学生小时候的坎坷经历--受听人歧视或欺负,使他们对所有的听人形成一种负面印象,而这种印象在聋人内心很难得到改变。所以在聋人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听人看不起他们,歧视他们,这种思想使他们不愿、不敢与听人交往,这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是很不利的。

(二) 学术环境

第一,学习氛围和学术活动。

结果显示,聋人大学生学习氛围整体上好于听人大学生,但聋人大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如文艺表演,学习活动等的频率不高。这与聋人大学生视觉敏锐,善于表演的优势相矛盾;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活动也会积极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使其热情愉悦地进行学习。【5】 其中主要的障碍就是沟通。

第二,教学方法。

对于教法,聋人大学生(38%)最喜欢的是讲授法,其次是讨论法(23%),这与听人大学生刚好相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聋人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于需要学生参与度很高的“讨论法”却被他们排在第二位,这反映了聋人大学生在表达思想和思考问题时存在的不足,这与他们的信息量和经历有关的,一般与自己经历有关的问题,他们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但在表达时还会出现表达不清或文不对题的现象,与自己经历无关的问题他们则很难说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这也形成了参与积极性高而参与不了的矛盾,这也是教学中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问题。

(三) 实用环境

第一,学术环境的满意度。

数据表明,两类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实用环境的满意度都处于一般位置,而聋人大学生的满意度要高于听人大学生,如喜欢学校环境的聋人大学生有27%,听人大学生仅占13%;在图书馆是否满足学习需要上,79%的聋人大学生和54%的听人大学生回答“还可以”,11%的聋人大学生和38%的听人大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学习需要。这一方面反映出聋人大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如听人大学生,另一方面提示学校、老师要积极利用大部分聋人大学生对学习环境较满意的积极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引导。

第二,学校支持服务体系

在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手语翻译上,34%的聋人大学生认为看懂一半,32%的聋人大学生能看懂很多(一半以上),都能看懂的聋人大学生仅占8%,还有9%和16%的聋人大学生看懂很少和据手语翻译好坏而定。在我国手语翻译事业刚刚起步,手语翻译的资格认定还有待进一步标准化和职业化,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聋人高等学校支持服务还比较单一,即主要依托于手语翻译服务教学。为保证聋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公平权和顺利就业融入社会,我们应该借鉴聋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使我国聋人高等支持服务形成一个从入学、学习到就业、工作的完整体系【6】。

参考文献:

1孟繁玲. 关于高职教育中聋生“随专业就读”的探索.中州大学学报. 2009,(6):92-93.

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当前大学生学习环境调查与研究”成果公报. 当代教育论坛,2010,(2):5-8.

3 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9.

篇10

一、前言

人类在走进21世纪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同时健康也成了人们的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个时期是他们养成体育健身的重要阶段,同时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时期。本文通过对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如何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提出建议,帮助非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健身兴趣,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储备。从而促进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各种环境,能够独立、自觉、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通过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期刊网、网络等途径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为深入了解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现状和健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制定有关问卷,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为96%,有效回收为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1.2%。

3.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中运用Excel表格处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动机调查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要动机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增进健康、调节情绪,发展兴趣。其中占比最高是增进健康,可见,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最原始的出发点还是提高身体素质。

(二)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

1.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行式

41.9%的学生是通过上体育课参与健身活动,体育课成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形式,个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仅占到7.5%,表明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不是自己自愿参与的,20.6学生喜欢集体锻炼,提高锻炼激情和加强同学感情。参与健身俱乐部的学生比例为12.3%。12.1%的学生通过参加培训班进行身体锻练。

2.大学生对于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

25.7%的非体育专业学生比较喜欢的健身活动项目是慢跑,可见学生们还是喜欢运动负荷小、场地要求条件不高的项目,不仅方便而且花费也没有太大的要求。其次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较普遍的体育项目。

3.大学生参与健身活动场地的选择

46.9%学生和29.8%的学生多以操场和校园空地作为自己的健身活动场所。也有15.1%的选择在公园锻炼。从调查结果看,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对于可以提供健身场地的选择频度较多。

4.大学生体育健身消费水平

39%的学生一学期的健身消费在100元以下。33.7%的学生在100-300元之间。而花费在500元以上的仅占总体的8.9%。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学生用于健身消费的投入还很少,学生受经济来源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在健身方面投入太多。

(三)影响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

1.影响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观因素

影响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中缺少时间的学生占到了31.8%,大多数学生因为忙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考试、资格证考试等,学习任务非常重,进而忽视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学生不懂得怎友习与放松,也就是不懂得怎样去参与健身活动,不懂得劳逸结合,如果非体育专业学生懂得健身理论知识,这些现象可能就不会出现。

2.影响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

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是多种并存,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健身氛围、坏境条件、没有组织、经济条件。受健身氛围因素影响的学生他们往往存在这一种从众的心理,特别是女同学不愿意独自参与健身活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其次是调节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压力,放松心情,发展个人兴趣培养终生体育意识。通过调查还发现影响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主观因素为缺少时间、没有同伴一起和惰性。经济条件、没有良好的健身氛围以及坏境因素是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

(二)建议

1.对于大同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来讲,学校应在健身知识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善学校的教学手段,普及学生健身知识,培养学生健身能力。

2.学校应经常开展健身讲座,使学生学会自我健身、自我锻炼、自我监督等方法。

篇11

问卷调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对我校音体美专业2006级2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上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后收回。第二步,分析答卷。分析结果如下:问卷内容其中一项是:就你所学专业,你认为英语重要吗?90%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很重要。还有一项是:你想在大学学好英语吗?100%的学生的回答是很想学好英语。当问及对学学英语的目的时,85%的人认为迫于通过考试,获得毕业证或四级证不得不学。对大学英语课上所持态度的调查,70%的学生认为英语是必修课、考试课,不得不学。对在基础阶段,需要学习哪些内容的调查,75%的学生认为考什么就学什么,想学习有关专业方面的简单词汇和对话。

由此可见,音体美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学英语,而是迫于基础太差,所学教材不适合,从而感觉英语太难。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有《新编大学英语》、《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及高职高专英语,这些教材体现了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这些新教材选材新颖,具有时代感;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围绕主题;编排科学,具有超前意识。在入学基础好的学生中使用必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绝大多数音体美专业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日常用语和简单的语法都没有掌握,新教材对他们来说内容偏深,无从入手。而且,教材中文章涉及的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差太远,因此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

篇12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在近年收到普遍关注,同时也取得了不少的突破性的进展。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研究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也有不少论文,比如胡雪飞、张庆宗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其中还有不少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的硕士论文,比如王霁雯对高职英语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及永雅卓也对高职专业学习进行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本文针对四川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调查

(一)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外语学习策略的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讨一下三个问题: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各项是否具有差异性?

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是否相关?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受试是四川地区某综合性大学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大一新生,受试总人数为120名,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达到97%。其中有效问卷中男生占30名,女生占87名。受试男女比例1:3与师范院校男女比例相当。这些受试在参加本次调查之前没有接受任何形式的外语学习策略训练。

(三)研究方法与收据收集

1.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个人信息,其中包括性别、高考英语成绩。问卷第二部分采用的是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英语学习策略问卷》系R.奥克斯福德(Rebecca Oxford)设计的“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SILL。③该问卷共有六个要素,50个项目。六个要素分别是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答卷反应方式采用了Linker量表形式,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共分五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项。

2.学业成就就受试高考英语成绩。

笔者在学生填写问卷之前向学生说明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问卷在统一的时间内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应用SPSS19.O软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在使用各类学习策略上除了补偿策略均值比其他策略差异比较大之外,剩余各项策略的使用频率相当,没有太大的差异。表明刚经历高考的大一新生,由于在高中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对自己英语学习策略的特别注意,这主要体现在高考英语成绩上,最高分131分,最低分75分,总体平均分106分。

根据表1学生对六种学习策略的均值排序为:补偿策略、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学生使用补偿策略的频率最高。补偿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如猜测、迂回等)。补偿策略能够使学习者在语言知识的不足的情况下更好地使用新语言进行输入或输出。补偿策略的目的是弥补一些技巧的不足,如语法,特别是词汇。学生使用补偿策略的频率最高说明可能学生对英语语法或者英语语法掌握不牢靠。在交际教学法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法能力变得比较薄弱,词汇量掌握上也不算大。因此学生在学习或者使用英语的时候,通过使用补偿策略比如猜测、迂回等方式来达到交际和应试的目的。

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少使用情感策略。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动机等方面的策略。学生对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偏低说明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动机不强。大由于高考的压力过大,高考结束后,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一时难于适应,对英语学习动机没有明确的概念。再加上大学的英语课堂和高中英语课堂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因此大一新生在对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上没有充分体现,导致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更多地是为了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也是情感策略使用较低的原因之一。

表2 学业成就与学习策略使用的相关矩阵

从表2可以看出,学业成就除了与补偿策略不相关,它与情感策略相关,与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都有显着相关性。学习策略内部变量之间,相互都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学业成就与补偿策略不存在相关关系。在对英语学习策略描述中尽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使用猜词,迂回等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是与学业成就关系不明显,这可能与学生的词汇量过小,对补偿策略的使用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非英语学习者还是要把基本功这关过好,这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更好地使用补偿策略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学业成就与情感策略存在相关关系,这一点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相符。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可理解性输入顺利通过,也可以阻隔甚至完全阻止习得所必需的输入?情感过滤越低,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输入量就越大?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使学生习得?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机: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自信心:有自信并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焦虑状态:焦虑感较强的学习者及课堂气氛,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低;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采取方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业成就与记忆策略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说明记忆策略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有重要的意义。说明大一新生学习英语大多停留在记忆英语语法词汇知识上,而且取得的效果也很不错。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尤其记忆英语单词和语法中要进行大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及时重复记忆,这样存在人脑的知识就可以从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但是大一新生在英语学习方法上要转变这个观念,如果光靠记忆来学习英语将很难到达高的水平,应该在平时对以前学习的英语语法、词汇等进行内化,而不是单纯地记忆那些条条框框。在学习的内容上,尽量保证广度和深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吸收有利的文化,科技,教育等内容。

学业成就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都存在显着相关。奥克斯福德的认知策略包括练习、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析和推理、为输入输出信息建立规则等。整体而言,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对上述认知策略意识较薄弱,以致不能够在学习和测试的时候熟练使用,这一点与英语专业学生者的特征是有差距的,因此非英语专业的学业成就与认知策略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这点就可以理解了。学业成就与元认知策略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是与其他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说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计划、监控、和评价是考试成绩优劣的关键。

学业成就与社交策略存在显着相关关系。首先在交际教学法的背景下,学生主要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英语教师用英语进行教学。相对已经在大学学了几年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可以不忌讳地说英语,进行英语交流。这阶段的交流不会在在意别人对自己谈话内容的看法,而主要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这和高中英语强调语言形式及更注重语法词汇是相吻合的。大部分学生在说英语中对语法形式上进行强化,因此社交策略与学业成就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语

本次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被试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除补偿策略差距大外总体上比较均衡,在策略的使用熟练程度和有效性上有带提高(2)被试的学业成就除了与补偿策略不相关,它与情感策略相关,与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都有显着相关性。学习策略内部变量之间,相互都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基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我们的公共英语教学应该进行调整教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学英语听、说、读、写之外,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学习进行学习策略上的训练和培养,因为学习策略尤其是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等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只有对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上的专门训练,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03)

[2]Rebecca Oxford,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A:Heinle and Heinle,1990:283-291

[3]胡雪飞.张庆宗;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情况调查与分析[J].咸丰学院学报.2010(10)

[4]刘琳.学习策略的分类与培养[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01)

[5]尚晓华.王海华;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水平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2010(02)

[6]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01):163一164

篇13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对学生的扩招,使得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紧张。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建立在紧急发展平台智商的新兴交叉学科,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2004年,我校延安大学开设了社会体育这个专业,目前正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本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所以,我们要以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就业市场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09届、2010届、2011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0人 ,2009届40人,2010届40人,2011届60人。

1.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向2009届和2010届已毕业的延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计80份,每届40份,共回收69份,回收率86.25%,问卷有效率83.3%;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98%。

2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教育部门和私企,分别为33.3%和30%。其次是自主创业和和体育行政部门,分别达到6.7%和3.3%;公务员占3.3%。另外有16.7%的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作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公益性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体育行政部门)、商业体育服务(商业性健身场所、体育用品公司体育咨询中介机构)、科研与教学,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从事社会体育专业对口服务领域的毕业生只占到40%,有60%的毕业生在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

2.2 社会体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及择业标准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即将毕业的2011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想从事公务员职位或者已经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占到25%,愿意进企业和已经与企业签约的占到25.5%,想在教育部门工作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占到11.5%,在健身俱乐部工作的占8.7%,从事销售行业的占到10.3%,想自主创业的占到11.7%,就业意向不明确的占到8.3%。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务员、企业和教育部门成了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的理想去处,占到62%,而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背,2011届毕业生从事与社会体育专业对口的比例很小。上面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模式:这种崇高远大的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在我们的脑子里,但是在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时代,变为空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毕业生自身等因素仍有8.3%的毕业生就业意向不明确,对于未来的工作感到迷茫。

2.3 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和陕北经济条件相比其他地区好,社会对人才需求广泛,因此吸收更多毕业生集中在此区域。而正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艰苦虽然也很需要人才但是去的人很少。我院2009、2010、和2011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选择留在西安的毕业生比例分别是33.3%,26.3%和46.7%。选择留在关中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起伏不大,分别为20%,26.3%和16.7%。而陕北地区则逐年增多,比例分别为20%,27%和29%。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而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来说,其就业状况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大众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与需求以及相关的立法[3]。比较而言,陕西的西安和陕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件明显要高于陕南和关中地区,这就反映出学生就业的选择多集中在西安和陕北。

2.4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调查与分析

2.4.1 人才的工序结构配置分析每年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大量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但其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现有用人单位的要求及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和社会急需既精通体育又懂管理、经营、财会、法律、外语的毕业生,甚至有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目前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于体育技术指导和体育技能教育,忽视或者轻视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因此一方面是社会体育人才供过于求,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在“高呼”招不到所需人才。这是高校供需结构配置错位导致的结果。

2.4.2 学校的培养模式分析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与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社会体育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部分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侧重于体育教育。

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仍旧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此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事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老师都是从体育教育的教师中临时借调。再者,此专业起步比较晚,因此办学经验也比较欠缺,对于课程设置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2.4.3 需求方的要求分析对于社会需求方来说,必然希望找到一个为单位带来帮助和利益,能力很强的全面发展性人才。而我们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有社会体育特色,能力较强,能够为社会很好服务的全能人才。但是我们通过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后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变化往往要快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这与需求方(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用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的理想模式来选录毕业生,这样不符合实际,同时也有碍于人才的合理培养和发展。

2.4.4 毕业生自身因素分析学生毕业后都想找到一个薪资高,待遇好的职业,但是我们应该先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首先,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其次,毕业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专项能力缺乏全方位认识,造成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过高或过低,其结果是错失良机。最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欠缺。目前每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800多万,而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500万,就业压力非常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就找不到工作,在我国一些欠发达的小城市、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摈弃天之骄子的心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充分就业。

3结论

3.1 专业定位要突出社会需求性针对社会需求和我校社会体育的专业特点,把专业定位为能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转向指导、社区健康促进与管理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从业人员,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更为科学。

3.2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充分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要求后,在课程的选修上突出体育运动健身指导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两个方向,同时根据我院师资力量和生源数量以及大众健身的需要,在课程模块上设置运动营养、针灸按摩和体能评估等与社会需求与大众健身潮流相适应的学科,学校应增加相应的法律、财会、管理、外语、经营、计算机技术等基础选修课程,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砝码。

3.3 “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实践环节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环节。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按照“实境化、职业化”的原则,建设能够满足课程实训的 “体能实验室”,重点是按照产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求,按职业岗位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真实模拟健身俱乐部技术或业务操作环境,实现学校与企业一样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技能体验,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舞台。

3.4 强化就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人们长期以来受大学生由国家统招统分心理定势的影响,所以在就业过程中,一些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自信心和勇气也不够,面对选择时顾虑重重。不是自己找用人单位去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与家长的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思想严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