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的核心素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篇1

最近不论是小学科学课,还是幼儿园的科学课,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让一堂科学课能欧顺利的上下去,如何吸引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何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保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甚至课后的时间里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其关键在哪里?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是层层深入的引导?是结构性的材料还是带着幽默感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亦或者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些都对,也都指向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学生的需要。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我个人觉得还是课堂,而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保证,如何让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则在于学生的需要。如果你上课的过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并进行的,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发言,而不会做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一些行为。反之,你上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需要完全无视,仅仅是教教材,走教案,那么学生首先会觉得你上课无趣、无聊,然后就是不想听,觉得没意思,接着就会表现出魂游天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于调皮捣蛋等等。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一致,并且在不断的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使得课堂内容紧密、引人入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来营造、引导学生的需要。

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已经不需要我再来赘述,兴趣其实是学生课堂需求的最直接的来源,如果孩子对科学没有兴趣,他在课堂上谈何需求?又怎么会认真听课?这么做岂不是在违背人性?所以说兴趣是一切的前提,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的问题、结构性的材料起到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需要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只有学生的需要与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他的需要与教学目标不符,甚至是背道而驰,那就不是在培养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了,而是一种游戏,纯粹的“放羊”了。举个例子:在《亮暗与照度》这一课,一上课就创设情景:台灯3选1,在晚上读书写字时候用,你会怎么选?学生根据亮暗选择其中的一盏,教师提问到底是哪一盏台灯亮?眼睛比较不精准。这时学生的需要是能够精准地测量,好,现在我满足你的需要,给你测量的工具平板电脑并且教你怎么使用照度传感器,这时候学生都是认真听讲并按教师的预设在走,这就是“需要”的力量。在学生小试身手过后测出台灯下任意位置的照度以后发现各组照度值不同,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提出“照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时候学生都知道了可能是与平板摆放距离台灯的位置或者是台灯的高度有关,而教师提出用实验来探究的时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培养下这时候他们的需要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就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时间去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案,让学生交流并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做出细节的指导,教师给出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其通过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来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与照度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评价在太阳底下看书会怎么样?满足学生再掌握知识后想“炫耀”一番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可以称得上是层层剥笋,通过满足学生的层层需要,来完成课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上接第309页)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教学》,2015.2

[2] 《中学生物教学》,2015.5

篇2

一、核心素养概述

20世纪70年代,“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的理念”,由罗马俱乐部提出。以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被提倡。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对素质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实践。这些改革的思想和方式都以培养人才为目标。21世纪以后,人们才更多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是什么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特级教师傅禄建老师的理解是:奠定良好公民和终身健康的基础,是学生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阅读素养都需要提高。这样他们才能会劳动、会表达、会沟通、学会应对危机。教学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可以受益终生的智慧、方法和能力。窦桂梅老师指出,课程改革的进行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因为学生的素养受课程质量的影响。学生的素养结构受课程的结构影响,但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是那么乐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去学习的孩子只有百分之十,喜欢和自己的朋友或同学讨论学习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的人数还不足百分之十。通过现实的经验可知,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动机不加以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不进行更新,那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会难上加难。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1.学习方式体验在先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可能没有使用过火柴,没有拔过电线,不经常使用刀具,甚至连玻璃器皿都没有清洗过,对大部分的生活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学生没有经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也无法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先把一些没有危险的实验交给学生去体验、去尝试,其次,再去讨论和改正,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相符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电”的学习中,学生面对眼前的导线,灯泡和电池会茫然,这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学生体验过后,再对新的任务进行布置,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合作小组这一话题看似十分陈旧,但对这些学习小组仔细观察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过于优秀的组长可能掩盖了很多学生的光芒,讨论变成形式,只能看组长进行实验操作,这与生为本的理念相违背。建立切实有效的学习小组,首先学习单位的组建应该以自愿为原则,小组内也不应该有职权和分工。其次,讨论时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切的操作活动都由全体组员合作进行完成,不对每个人进行分工。小组中的分工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用心引导和精心呵护,是由于这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热情切实相关。在“电”这一单元的第三或第四课时中,我们可以让小组对研究方向进行自由选择。其中串联电路被大部分小组选择,并联电路被小部分小组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发展学生多素养结构

科学教师在“电”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以电的发展历程制作一个视频短片,在短片中加入语言故事,加入技术分析,使得课堂生动性得以提升。单元最后两堂实践课要融入设计美术,技术表演等内容。材料测量和制作的问题是学生要完成一件与电有关的作品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可以让学生将完成后的作品进行美化,把这些作品都放进一个表演或者相关的故事里。还可以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科学大讨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将设计辩论提纲、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和撰写辩词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学生们就要走出课堂,通过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辩论赛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合理掌控和精彩点评,对于辩论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确保其不偏题,当与主题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校正。依据双方辩手的发言,教师要肯定双方的正确之处,同时指出学生在认识上的缺点并就此加以完善,使得学生加深学习印象。辩论赛对学生组织语言和舞台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对孩子们来说,电子世界是一种发光的现象,是一场五彩斑斓的梦。这样的课程方式,对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会有所培养和提升。

4.以课标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来说,科学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将教学内容重组。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电”这一单元,由于“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模块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大,可以将“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模块调整为“我是小电工”,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将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同时可以更好地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电”这一单元进行调整后,通过这条线索进行思维发展。在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将各自想要研究的概念和问题用大部分时间来提出,教师将单元教学中加入学前准备和学后拓展。总的来说,笔者通过这篇论文解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了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些问题。科学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这一科目的热情来达到目标。完善体验在先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多素养的结构和进行教学内容重组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要将科学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发挥,就一定要坚持开放、实践、合作的原则。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课堂导入,探究内容要对课标要求进行体现,设计那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活动。上述要求的有效落实,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必然要求。教师必须要正视教学过程之中的问题,并以此寻求解决方法,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摸索。

参考文献:

[1]王玉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7):13-14.

[2]苏明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视界,2016(12):22-23.

篇3

1.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给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则主要提出了教学应该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将受教育者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解除学科知识对学生精神上的奴役,消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挤压,并利用核心素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减少由学习成绩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3有利于帮助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仍有许多教师受传统教?W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则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构建,使知识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科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压力。

2核心素养时期美术教学策略

2.1整体布局开放便捷,让幼儿自主按需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教育已从着眼于表层的当前认知,逐渐转向关注于深层的长远发展,开放性的学习区域活动就是符合新理念的一种游戏形式。

根据班级的原有设施结构,我们对美术区做了整体布局的调整,根据不同的美术方法,将大区分割成小块,并将区域充分开放化,细化美工区的操作内容,如戏墨娃(水墨画)、油你真精彩(油画)、星罗棋布(布艺)、给你点颜色看看(彩绘)、情定沙缘(沙画)等,让幼儿能自主地按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经过精心布局,我们将区域的柜子设计成了不同的造型,如“十字型”“L型”“马蹄型”,或靠墙摆放的全敞开型,或依角而成的半包围型,每个小区顺势而成、巧妙连接。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有一定间隔,又能自由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柜子进行分割,内置篮筐、上摆货架、侧贴图示、后加操作,发挥区域的最大价值。

活动中,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激发,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

2.2标志规则清晰形象,帮助幼儿控制行为、形成定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可以形成不同的刺激条件,对幼儿的认知、行为具有激发性,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如果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美术区的设置中,我们注重各类标志和规则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美术区域适当的位置贴上相应的规则图示,事先与幼儿一起商讨确定,再由师生共同合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我们的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帮助幼儿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促进幼儿坚持性的素养发展。

2.3作品展示彰显艺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其本质就在于让幼儿懂得美、追求美、??造美,从而陶冶情操,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表象性,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幼儿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让幼儿充分感受美,善于评价美,随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在美术区的设置中,为幼儿预留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桌面展示、墙面黏贴、空中悬吊,或专门成列,或变成装饰,或形成隔断,全方位巧妙地呈现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或独树一帜、或组合造型、或批量成势,展示摆放看似随意恰是有为,处处彰显艺术气息,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相互欣赏、比较评价的平台,也给幼儿美的熏陶。幼儿能自由地欣赏、观察、讨论,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发展幼儿的反思能力。

2.4教学手段现代化

篇4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强调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准确判断信息价值,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计算思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合理运用信息资源,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数字化学习强调学生能够借助数字化资源和工具,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共享与创新创造;信息社会责任则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等素质,遵守信息相关法律,遵循信息道德伦理,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和信息革命带来的影响,自觉维护信息社会秩序,努力维护自身、他人在信息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四个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项目式教学是可以选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项目为主线串联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辅助,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2.1 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确立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思想和思维都未发育完全的阶段,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开始形成,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十分关键。例如,在进行“信息获取”的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如通过互联网查找,或是通过时事新闻来搜集。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任务,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一个热点新闻的大致信息,比如“美国政府关门”,让学生以此为关键词:,自行搜集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自己搜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理起来,最终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从中分析出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推测此次事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通过这样的课前学习任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逐渐了解对信息的获取,并能够熟练应用互联网收集查找需要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确立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2 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案例中,教师只顾着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负责听课,几乎不参与课堂互动。这种方法看似正式,但是会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并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鉴于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方式改革作为重点事项,迅速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思考并开拓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让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能够迅速对新接收的信息做出积极、正确的反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中,知识量往往较大,内容繁多。学生会对教材的知识点产生恐惧感,导致厌倦该学科的学习。因此,完全依赖教师课堂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储备。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更正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的立体感,促使学生融入课堂,同时让他们能够借助课堂中教师设置的情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并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2.3 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指的就是善于选择和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它要求学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究。通常而言,数字资源比较杂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各种数字资源。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图像处理的需要将数字资源组成自身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主题的资源库。学生除了需要在环境中开展学习任务外,还需要具备营造学习环境的能力,即根据数字化资源构建合适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在平台中参与自我化学习、自我化反思。同时,学生需要善于甄别不同种类的数字资源,形成客观、正确的信息态度和信息意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意识不同的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突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如在数字化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等筛选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中存在着大中小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都需要根据搜索关键词:来获取。学生需要依靠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信息化主题的推动下自主选择。在筛选数字信息和构建资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从而达到数字化教学的目的。

2.4 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是进入了空前的发达阶段,带给了社会诸多的便捷。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违背道德甚至是违反法律的信息也是铺天盖地地在网络上散播,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敲响警钟,帮助学生抵制这些不良信息,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卖茶女”,也就是微信诈骗,还有一些“山寨科普”“毒鸡汤”,以及充斥于各种评论区的“键盘侠”,即网络喷子,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敲响警钟,提醒学生抵制并远离这些不良信息,比如在学习“信息安全”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以及网络上的诸多不良行为及信息,让学生记住这些行为和信息的特征,并告诫学生这些行为及信息的危害,让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和信息有一定的辨认能力,防止学生被其影响,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不良行为和信息的危害,让学生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自觉维护信息安全,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结语

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5]。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过程,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方法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教育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篇5

高中阶段的教育任务,一般都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就需要增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以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首先,教师就可以利用政治课本中的一些经典语录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些经典语录中,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道理,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政治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吸收,而是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最后,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得他们在掌握政治文化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怎样去应用这些知识,以此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说明,学生要善于去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点,如“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信誉”等,让学生明白诚信也是人文素养中的一部分。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程形式,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要同时代相互接轨,通过互联网+政治课堂的教师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外部的优秀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造一个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扩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每一位公民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就需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还能增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在具体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其中的教学要点,通过情景导入,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情怀的公民。例如,在“外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外交活动的相关内容和政策,加深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去深入的思考学科社会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精神,也能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分析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且将一些疑难点都提出来,最后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一个最正确的答案。

三、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

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根据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将知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但是需要注意的时候,确保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与逻辑性,最好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真正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明白的是,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过于的枯燥和范围,很难产生兴趣。因此,教师采用情景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也能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以此来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屠呦呦获奖”为主题情境,然后设置相应的研究性问题,其一,从哲学意义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分析,青蒿素为何被评为送给世界人们的礼物?其二,如何看待屠呦呦是怎样看待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第一个问题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去得到相应的结论,要明白价值对事物主体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人同事物之间的属性也是价值的一部分。在第二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结论,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中,不仅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社会性质的问题,更能提升他们思考的能力。

四、关注生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篇6

例如,在学习《探索世界与寻求真理》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唯物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博物馆失火,你只可以选择救一幅画,你选择哪一幅画”这条智力题作为引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此后,教揭晓正确答案:是离窗口最近的画。教师要把握时机向学生灌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可贵思想。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核心素养,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问题引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与小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提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引领学生加入到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真正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你们怎样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郎朗从小开始苦练钢琴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钢琴家,这是量变还是质变?”“酸奶过了一定的时间变质了,这是量变还是质变?”这样提问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有利于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增加学生做题目的感觉,明白不同题目之间的差别,而不是仅仅听教师讲解的抽象理论知识。理性思考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提高思考能力。

三、练习引领,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练习是政治课堂的延伸,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来检验自己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这一途径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在当今应试教育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学习的第一要义,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练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巩固学生核心素养的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毫无目的、大量无节制地让学生做题目,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练习之前的经典、易错的题目,还要寻找、创新一些符合生活实际、当代潮流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让政治教学与社会接轨,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有关唯心主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接近生活实际的小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哪些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后果是什么。

案例1 村里张大妈家的小孙子生病了,张大妈认为是孩子得罪了天神,就请了符纸烧给孙子喝。

篇7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一)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个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学习的综合素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凸显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引入核心素养有利于发挥化学实验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在核心素养引导下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一些化学现象,或是完成了部分化学公式的推导,因而化学实验促进了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其对化学知识的研究深度和拓宽了化学学习的思维。这对于高中生们的化学学习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背诵是非常具有实质意义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十分巨大。它主要是将学生们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和经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核心素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些化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教师总是会教育学生们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课结束时直接收拾东西了事,并未去发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有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在其他同学正在做实验时就已经把所有的实验都做完了,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同学进行实验的均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小片天地之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个信息技术极其发达的时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因此就需要教师们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先进行实验示范,然后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形成小组进行实验,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就无法顾及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而学生们不适应教师的教课方式或是上课走神,很容易就引起实验课上的小磕小碰,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危害。因此,教师们不能总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范围内,应当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去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学校教育对于实验的认知不够深在许多高中的化学学科培养计划中,一直忽略了实验课堂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学校将实验课改为化学知识教学课,从而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方针的偏差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教育,在其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遭遇滑铁卢,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化学教育方针的科学制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于是教师们就应当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例如在教授各类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类反应的特点及相应的化学公式,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当提前将知识点做一个精炼的总结,让学生们有一定的印象;其次就是去进行相应的安全事项的提示,向学生们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们的人身安全;最后,注重实验对于学生知识渗透的重要性,努力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以此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课堂体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课堂交流就是有来有去的互动,所以教师们应该了解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并学习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展示。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一下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让同学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此类化学反应的神奇之处,让同学们能够判断实验的正确发展方向,以此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课堂体验,从而能够推进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三)以学生为本,合理采纳学生建议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成为重要的发展观念,而将其落实到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中,就变成了“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课下空闲使能够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关心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动态,让学生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并筛选出部分比较好的建议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最终得出最有效且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学同时展相结合。

篇8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构建。核素素养包含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与化学精神。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育人,老师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他们一方面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化学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化学课程的特点,在设计上多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化学中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化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化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在很多学生看来,化学属于化学家的研究范畴,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性不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不会过多研究化学,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化学,对化学还不是很了解。因种种原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背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但是因学生没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非常困难,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住,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会很快忘掉。另外,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物质都不认识,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其化学性质,但是很难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难用化学知识解释。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缺乏学习氛围化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初中化学课程开设得比较晚,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少。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是部分老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心态比较急躁,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总结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教材为主,带领学生们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不断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验教学则没有充分利用[1]。众所周知,化学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部分学校因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另外,部分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想在实验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初中化学课堂本应该发挥启蒙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没有灵活性。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措施

(一)培养化学意识与观念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与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思想是学生认识物质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化学学习,化学理念便慢慢养成了,对各种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通过常见的一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释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习“燃烧”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们在下面思考开了,老师接着提问:“蜡烛产生的这种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化学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反应的规律,还会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与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形成了。

(二)培养化学思维与能力虽然初中学生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老师仅仅是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探索中得到开阔。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例如,在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中,为了探讨氧化铜是否已经消耗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增加,还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到达真正启发学生的作用[3]。

(三)培养化学学科精神初中化学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结构与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学科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看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精神[4]。首先,老师要用化学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门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化学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探索、坚持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老师要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条件,总结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喜欢上化学。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学生们对化学的了解不多。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打好基础,通过引导,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让学生在化学的领域中主动探索。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并给学生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妙,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宏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01):15-19.

篇9

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譬如,在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了饲养蜗牛的任务,然后请学生来讲讲自己饲养蜗牛的心得,尤其讲讲喂养蜗牛的食物。学生众说纷纭,有些给蜗牛喂了饼干,有些喂了萝卜,有些喂了菜叶、洋葱,还有些竟然喂了巧克力糖果……在这里,学生定然会产生疑问,蜗牛到底是吃什么的呢?有学生提出要进行一个《蜗牛的吃食》情况探究,我表示赞同。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各种各样的探究方法在他们的脑中形成……在这里,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给蜗牛喂食,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再通过探究蜗牛吃食情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起创新能力。

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方面,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譬如,在《水和油》这一课中,我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水和油的轻重,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出一个实验方案,然后四人相互比较,当一人陈述时,其余人可以质疑提问反驳,最终选一个最佳方案呈现给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得以激发,他们踊跃发言,互相补充。讨论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注重想象,启发创新能力

篇10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落实到化学课程,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来具体描述。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有意识地在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因此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理解科学技术并有进取精神的人和主动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分析、探究和处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解释和结论”的人。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在此,笔者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就培养化学科学素养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注重学科思想的培养

学科思想是一门学科的灵魂,一旦掌握了它,也就入了门,不仅能解决难题,还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如掌握了“氧化还原”的思想,遇到方程式的配平、产物化学式推断、离子共存及有关计算就迎刃而解了。再如经常说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主要就用到这一思想。尤其在有机物教学中,就可以将烃、烃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形成体系,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有机合成和推断题的解题能力。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前课堂讲风太甚,生怕学生学不懂,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有学生这样说“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我们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标下要求教和学的方式都要转变,笔者就尝试“放”。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提问题。虽然刚开始学生还不太适应,进度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可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理解得透,做题既快又准。通过半个学期的坚持训练,学生课堂上也能放得开,讨论越来越热烈,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在讲练习册习题及考试试题时,一般限定时间小组内解决。学习小组讨论,说出“正确答案是什么?”“选它的理由是什么?”“其它选项如何改正?”由小组长负责监督。基本上问题都能解决,个别共性的问题老师集中讲解,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当然对学生“放手”与教师精心的设计和预期是分不开的。

三、注重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体现趣味性、科学性。在原电池教学时,笔者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设计成探究实验。提供的药品和仪器有:锌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酒精,烧杯、导线、电流表。要求学习小组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先探讨实验方案,然后实施实验,最后分析归纳出结论。活跃的思维可以激发出灵感来,学生的方案五花八门,实验事实又让离奇的方案自生自灭。学生在"看、闻、听、触","观、思、悟、记"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方法。

四、注重让学生热爱化学

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曾说过:“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类认识物质自然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物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得到自由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就人类的的生活而言,农轻重,吃穿用,无不密切的依赖化学。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化学更是引人瞩目的弄潮儿”。但是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冷淡也越来越重,甚至将化学与“污染”、“有害”、“危险”等联系在一起。这固然与化学产品的过度使用、化工生产的不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又关。通过化学教学必须让学生懂得化学的价值,懂得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能安全使用化学物质,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加强知识的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安排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上网查资料初步了解。上课时我对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抽查,没想到有的学生不仅把我布置的内容查了,没布置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也查了。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通过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实在在有用的学科,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解释,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篇11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按照“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 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 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入学开始就须初步培养,可以让学生记数学日记、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数学题积累起来、制作数学小报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归类、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以下意识: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自主的思维习惯;面对一些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形成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中还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意识.

篇12

一、核心素养概述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理念开始流传于社会各界并获得广泛认可。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简单的说: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才”。社会进入21世纪,竞争更加激烈。应试教育要求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取得竞争优势。与应试教育相反,素质教育认为应“德才并举”。学生只有在全面学习,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之下,才能发展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应试教育重实践,缺乏人文情怀;素质教育呼吁全面发展,却又难以操作。“核心素养”,在价值理念上继承素质教育,在具体操作上与课程体系相互结合,因而扎根更深,更为有效。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一)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不言而喻,高中英语学习的首要关键,即是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作为英语学科素养重要构成部分的语言能力,应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教学氛围营造。语言学习,与周围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追本溯源,营造语言教学氛围的关键核心,是要全面、深入、及时、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聪明有余,而柔韧性不足。英语学习循序渐进,想要显著提升英语水平,并不能快速性、跳跃式的达到,需要学生意志坚定、肯下苦功。许多学生告知笔者:“英语学习事实上并不困难,但长期的背诵、记忆过于枯燥,因此很难坚持下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转变教学风格,摒弃“一言堂”模式,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其次,整合学习内容。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中英语学习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内容也应拓展性的向外延伸。例如,阅读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报刊、英语成语、名人轶事、英语故事,乃至英语笑话等。听力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观看英语歌剧、歌曲、电影(最好是中英双字幕)等,扩大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必备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一,鼓励独立思考。理学大儒朱熹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高中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教学,要做到此“三到”。然而,许多学生“眼到心不到”,只是盲目性的浏览,对于重点词汇、句型不加记录、思考。阅读过程中,遇见晦涩的词汇,不愿意翻动词典,也不联系上下文猜测,而只是一味依赖他人。为此,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心到”。其次,小组学习模式。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组间同伴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小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深远。构建小组成员时,教师应秉承“组间相似、组内相异”的原则。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确保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切实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例如,教学Module1 Unit3 Celebration Lesson1 Festivals时,笔者事前让各组成员,分别搜集各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上课伊始,笔者先作出示范,讲述了Mid-autumn Festival的来源,以及后世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在此之后,笔者让各小组学生模仿性的开展演讲,用英语讲述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等学生喜欢或熟悉的节日,让学生在在语境、活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当一个小组演讲之后,笔者要求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打分并补充。

(三)问题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并非单一的死记硬背。相反,英语学习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塑造,对逻辑思维的发散作用十分明显。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求知的第一步,即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以问题为载体,进而才能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之外,还应重视课堂节奏的把握。比如,课堂应有“留白”,在客观上保证学生有思考、提问的机会。又如,课堂教学应尽量“放松”,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应认真、浪嗟幕卮稹J率瞪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往往为教师的一句口头赞扬、一个鼓励眼神所触动。而相比较“万马齐喑”的课堂现状,笔者更喜欢学生个性张扬。例如,教学Module1 Unit1 Lifestyles Lesson4 City and Country时,笔者让高一学生续写及演绎续写故事。活动开始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笔者震惊,出现了各种离奇的结局。至于表演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每当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余小组及笔者会为其评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通过表演让其他小组同学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及合作的平台,学生尝试了角色,也取得了很多收获。

(四)加强交际,拓宽学生的文化意识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除了加强学生英语素养之外,还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识渗透。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教育应“德才并举”。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育人”的功能不可或缺。社会的进步,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精英。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渗透,正是完善学生“素质组建”的重要环节。从学生角度分析: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再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因素,学生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引导航。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当前的高中英语教材,收录有诸多涉及“文化”的文本主题。如关于人生、爱情、友情、历史等等。例如,对Module3 Unit9 Wheels 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的教学,该章节讲述的主题为环境保护等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人文价值理念。对于该章节教学,笔者在讲述教材内容之外,还借助网络搜集了许多相关图片、视频、文本等,希望能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更多环节“刺激”学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加深感知。教学之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身边发生的破坏环境行为,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合理整合教材资源,筛选教材中与 “文化”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加于丰富补充,组织学生以小品、戏曲等形式,来演绎或是诠释文本,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作为一线教师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英语的学习及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为个体,当面对不确定或者复杂的现实情境时,可以将特定学习方式中衍生出的探究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学科观念进行综合运用,将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结构化,然后进行情况的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呈现的综合性品质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素养,这是种品质,是后天形成而并非天生。而形成素养不仅是“教化”而来,更多的是靠自身“阅历”养成,是一种人人都会得到的品质。换句话说,不管你身处怎样的职业、何种角色,也不管你受教育程度达到怎样的标准。都会在你自己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将各自素养进行表现;其次就是核心素养,这中间包含的是情感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的三个维度。换句话说,核心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有预期目标的结果。就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最后,就是学科素养。这是一种经历了特定学习后的技能养成。将这些概念理清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科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让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1.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

在人的一生中,是众多智能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主要的发展就有:语言智能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发展以及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情感心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如,在进行《政治生活》课程的教学时,对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知识点学习,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去死记硬背的话,学生一旦遇到真正冲突情况的时候,就真的会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可以多给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都是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学生准确人生观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

又如,进行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商品为什么要出现呢?”这样学生就会对商品的形成前因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商品经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2.情感素材在问题对话中的导入

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教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将知识教学的挑战性不断提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思维能力加以最大程度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能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展开情感素材,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尽量鼓励学生能将教学情感感悟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教师进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争取使其能在情感体验中将思想品质加以升华。利用相互探讨或者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是非观。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课程时,物质的变化是需要量的积累而形成的。教师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来进行课堂的提问: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回答。等到回答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可使用的解决方法,进而完成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提问更加有深度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国外就有针对我国人民而设立的中文标语,比如“垃圾请丢在此处”或者“禁止大小便”的字样。学生这时的情感一定会有所触动,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调动。

在我国教学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还会继续发展和完善,对本文讨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建立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在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所提高。在改革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可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和束缚,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教师也会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