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研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教研课

篇1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篇2

教学科研动力不足,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不重视音乐课,音乐教师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都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来面对工作,所以多数教师也不愿意搞教学科研。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被调查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意识,但教师们的教学科研动力严重不足,许多音乐教师表示,不知道怎样写出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课题研究。这些数据和访谈表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相当低下。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不好,收入不高,导致教师们无心也无力购买更多的专业类或者教育、教学类杂志、书籍学习。另外,因为学校的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图书报刊室,更别提互联网上的教学科研数据信息资源。即使在设置有图书报刊室的学校,其图书报刊室里也多以陈旧过时、消遣性书籍或党政性报刊杂志居多。这些都表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资源极其匮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音乐教师还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不少农村学校领导既不倡导教学科研,也不肯定教学科研活动,对教学科研成果也少予奖励。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价值得不到承认,教学科研积极性也没有得到保护。音乐教师也只有在文艺表演、唱歌或器乐比赛时才被重视。所以,造成了多数农村小学音乐老师侧重点不在这,我国一大部分小学音乐老师能力不行,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师十分注重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科研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导致许多中师毕业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不仅很少,而且缺乏专门针对山区小学音乐老师的培养和锻炼。虽然绝大部分的山区音乐老师能够认识到教学科研必要性,但是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同一性认识很欠缺。在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地位上,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作用,把教学与科研分割开来,认为把教学工作做好才是自己职业的根本,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普遍重教学而轻科研。

三、思考与建议

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在职培训项目,通过参与式培训、专题讲座培训、现场观摩学习等多种培训手段,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知识、教学科研方法以及教学科研能力。农村小学音乐老师应该改善自己的狭小的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树立教研一体化、教学就是研究等新的观念。认识到教学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研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同时,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等教学科研的工具性知识,了解和熟悉教学科研的基本过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要。另外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门领导者不重视小学音乐教育;2.同行们的蔑视;3.社会生活环境中音乐老师不受人们的尊重。

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是不懂乐器,甚至对音乐的知识懂的也很少,就像一个班级有50名学生都会唱歌,但是没有一个认识音乐演奏的谱子。根本不会视唱。还有学生对欣赏乐器,对乐器也充满了憧憬,在老师示范和距离的同时,学生就像看戏法一样,时不时的发出哈哈的笑声充满了神秘和憧憬,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或者摇滚乐,这充分的说明了乡村音乐已经遭到了淘汰,农村音乐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实际达到的目标相差太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降低。所有的教学设施都是教育基础的保证,由于很多原因,在农村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受到认可,没有地位。音乐的硬件配备也受到了影响。在一些贫困的山区中,一些基础的生活条件都没有,更不用说电视,电脑了。就像课桌板凳都成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老师的信息受到了封闭,这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四、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其次,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

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许多农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城市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老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由其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道德、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意味着要强化其教育科研意识,完善教育科研道德丰富其教育科研知识,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要求的提高,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一般全凭自己原有的文化底子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并没有正确意识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之间的重要联系。在他们看来,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是各自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兼顾二者是比较困难的。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教育是一项使人聪明和睿智的工作,自己都缺乏智慧的人,怎能使人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教育教学工作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更不是某种程式化成年累月的无效重复,而是一种日日教,日日新,时时充满活力的创新。

2.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对策

2.1 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或一到底的满堂问等陈旧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2.2 结对帮扶,指导新教师,促进老教师

新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虽然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角色意识,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应首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特别重视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学校有必要制定一些措施,帮助新教师迅速而顺利地走上教学之路,走好教学之路。通过老教师或给各年级配备骨干教师来辅助新教师,促使新教师尽早尽快地适应教师这个角色。学校要有计划地让新老教师结成帮扶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安排老教师指导和辅助新教师。要帮助新教师上好第一堂课,上课前要试教。试教时,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及其组内的全体成员要一起来听课,课后大家一起给予评点,指教。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要坚持经常听新教师的课,并鼓励、帮助新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使新教师尽快进入教学角色,尽快成长成合格教师。

2.3 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必须要加强培训,学校要支持和鼓励积极参加州、市各级培训,认真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好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固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对比原有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函授、网络教育、自考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在职进修机会,努力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各异,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成效,教师必须要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

3.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篇4

一、对目前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现状调查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及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运用,是学校音乐教育中影响深刻的一次改革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包括音乐新课程在内的各项内容的改革,使得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兴致很浓,为我国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这场力度较大的音乐课程改革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就其当前的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将有助于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音乐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合理的重视

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这种状况虽然给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但也造成了教育工作者无法合理重视。笔者在实习期间曾就音乐教学模式与教师进行讨论,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涵义,在运用过程中常常与教学方法混淆,认为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方法,当然对教学模式的类型也是认识程度不够。这些错误的观点往往使教师不会甚至不敢运用音乐教学模式,以及在运用的过程中对具体模式类型的选择原因无从知晓。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音乐教学理论程度还需要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仍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笔者在听某老师上人教版四年级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听范唱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看这首歌的歌谱一句一句跟教师学唱。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音乐的课堂就应该采用一种单一的传授——接受模式,教师唱,学生学,而忘记了音乐不仅要靠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缄默知识的文化。其实这是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使用很普遍也是很糟糕的案例之一,教师可能理解了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理论依据,但是在逐渐运用的过程中扭曲了本意或是直白的运用而不加以任何的修饰和转化或是教师紧抓住模式的某一点而没有展开运用导致了僵化的局面,这其实是对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阻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要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如果不加以转变,原本热情高涨的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跟着教师枯燥地一遍遍学唱。教师教唱是对的,但是学生是否认真学唱是需要老师在认真领会其涵义的基础上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因此有些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归根到底还是由于音乐教学模式运用的僵化。

(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系统化

教学模式是在国外的不断发展中传入我国,而音乐教学模式是从教学模式中分化出来的。笔者就此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曹理在《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根据教育的目标分类学原理,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每种模式又具体可分化为不同的子模式。戴定澄主编的《音乐教育展望》中根据音乐教学特点及教师与学生的现状把音乐教学模式分为被动接受式和制动探索发现式。还有其他学者的一些分类。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内还没有完全统一的音乐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的课堂中,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此都持有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虽然呈现了一派百家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但也造成了教师对于运用音乐教学模式的困惑,不知运用何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反而会造成不利。因此关于音乐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学者用更加敏锐的视角来观察。

二、 新课程音乐教学模式合理运用

教育改革赋予了音乐教育理念新的内涵和意义,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带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诸要素的革新,当然它也需要音乐教学模式去贯彻和实施教育理念。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为一定的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所以要体现课程理念的更新,就必须改变单一僵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将其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下面就几个教学模式为例来说明。

(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去进行引导,去发现音乐现象背后的规律,这就为引导——发现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引导——发现模式是在结合了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所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在选择和确立所要研究的主题后,在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和处理有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合作交流探究等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的力度》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一系列的基本练习后,笔者认为课堂上可以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引导上。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藏蜻蜓”的游戏。一个学生藏,一个学生在同学们拍手或是敲击乐器的声音力度变化提示来寻找。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力度有一个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动探索和表现音乐的热情。其次在发现上。教师弹奏《红蜻蜓》,弹出p、f、mf等力度的变化,然后一人一句试着带力度的变化跟琴唱曲子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因这些细微的强弱变化所引起的乐曲流动性以及体会到的乐曲的情感。再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积极发现乐曲中如开头“p”比“mf”要弱等,鼓励学生大胆的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最后教师总结强、弱等力度记号的概念等。运用此种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及听唱学过的歌曲《红蜻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旋律中力度的变化,初步掌握强、弱、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及概念。在教学收尾处笔者认为可以加入延伸。教师示范加入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学习创编,教师选择一两组学生上台展示作品请大家一起评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旨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语言、听觉、对比等一系列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新的知识。情境——陶冶模式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以音乐以媒介对学生陶冶与培养。该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根据教育目的,教师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鲜明具体的场景,学生参与到各种游戏、歌唱、欣赏中,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下学习,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和性情的陶冶,并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例如五年级欣赏艺术歌曲《春晓》教学过程中在联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创设情境,用实物投影仪打出唐诗《春晓》彩图,感受音乐与诗句图画结合的完美贴切,珠联璧合,推动了学生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挖掘作品的深度,将音乐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认识情景”丰富 “体验”,通过“体验”主动“陶冶”。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内容板块里,不仅感受与鉴赏可以采用情景——陶冶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运用于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根据创设不同情境所表现的不同形式的美的感受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涵养心灵,学生在情境中的兴趣被激发,开拓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的这两种音乐教学模式实例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教学模式,如合作——交流模式,自学——指导模式等,都在音乐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学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音乐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模式理论知识的遵从,结合实际的情况灵活运用,切不可“拿来主义”。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经常需要多种模式的综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堂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现素质教育已经纳入了课程标准,并贯彻到学校教学实践中,但总体来说音乐教育还是相对滞后。受中国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多数把工作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对音乐教育关注很少。从学校对待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态度来看,这已经影响着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进步和改善,在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国各级各地方的音乐教育都有很大的改变和进步。同时出现了很多音乐课的竞赛和音乐教师的评比,这一现象对一线音乐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改善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音乐公开课与音乐日常上课不相符。公开课上教师会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样教学固然教学质量高、课程内容丰富,但上课过于繁琐和备课时间长。反而照成教师在准备公开课后的日常教学中却还是以简单教唱和讲解为主,甚至很多情况下音乐课以自习和播放视频为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要想上好一节奥尔夫音乐课是不容易的。但是当我们拥有这些基本能力后,再去上奥尔夫音乐课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音乐课进行活动式教学安排,例如可以选择各种游戏形式的节奏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式的节奏训练可以减少教师对文字方面的备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乐器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乐队排练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教师拥有排练能力的时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乐器排练可以简化加入小学音乐课堂中,或安排一节完整的排练课,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

现阶段的音乐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和热情,但如果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加入到我们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才能来表现自己,把问题集中在艺术情感上,就可以促进儿童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的心里得到满足,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1.社会教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温饱,而是迈向更高的文化精神需求。政府教育部门在艺术文化的义务教育上也有了新的认识,并不断改善提高艺术文化教育水平,尤其是把美育加入教育方针后,音乐教育更是迅速发展。

2.教育内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例如在新课标中强调音乐的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同样是提倡让儿童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来,两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其中一项或是两项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篇6

2.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小学音乐中高段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教师以标准化、套路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主导着整个课堂,要求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要统一规范,教师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效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音乐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新课标下的价值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满堂灌”和“一人行”的教学模式,要深化落实学生的发展观,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和整合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达成音乐知识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3.转化教学主体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中高段教学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能动性,忽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真正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情扼杀在摇篮中。新课标变革后的小学音乐中高段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小学音乐中高段教学主体,以培养学生主体创新探索精神为教学本位,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变化和情绪波动,关注学生主体对音乐的自我感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音乐中高段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新小学中高段音乐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强调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下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构建富有音乐美感的课堂学习氛围。小学中高段音乐的教学,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运用音乐的手段挖掘、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能力。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小学音乐的学习是要通过音乐的柔和力和爆发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力和感受力,就需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和联想。例如,在小学音乐四年级《只要妈妈露笑脸》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在家观察妈妈的表情变化,观察妈妈的笑容,在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妈妈笑容的美好,在课后可以鼓励学生把这首歌曲唱给妈妈听。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儿歌的认知度,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妈妈之间的情感交流。

2.构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传播的途径不能仅仅依靠声音和听觉,教师要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就要将音乐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在音乐教与学的传递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和情境,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的转化。例如,在小学三年级《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与民族舞蹈相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舞蹈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动感的舞姿中体会音乐的灵动。以此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追求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篇7

音乐的艺术之美存在于优美的旋律中,而旋律之美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得以感悟,通过感悟才能起到陶冶情操、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作用。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长期以来的音乐教学,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就是教师“教一首”,学生“学一首”,学生对音乐缺少体验、感悟,音乐的美育教育也失去了作用。《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音乐教学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点。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有所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而且能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所体验呢?

一、在形象的情境中体验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让音乐课“活”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着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把有关的乐理知识用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而动作表现的前提是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形象的情境,把识唱曲谱时出现的“冷场”打破,但能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在教学《小动物回家》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卡通动画的情境。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歌词中鸭妈妈、迷路的小花鸭、小朋友的样子很形象。有一天,一只小花鸭在池塘边玩,玩着玩着不记得回家的路了,于是就在柳树下哭呢,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这么生动的场面,孩子怎能不被吸引呢!伴着音乐画面,孩子们也跟着边唱边做动作,他们动作不是那么到位,可是他们一样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形象画面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一边读歌词,一边做动作。由于孩子们对歌曲的体验深刻,动作很快就合上了节奏,最后让孩子们分组听琴声进行角色表演。第一组: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鸭以鸭步出场;第二组:“嘎嘎嘎嘎”各自作动作向四面散开寻找家;第三组:鸭妈妈四处张望,呼唤小花鸭快回家;第四组:小朋友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小花鸭与鸭妈妈快乐的呆在一起。个个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二、在学生参与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体现以音乐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取决于全体学生的自主、有效参与度。教师要善于创设主动体验空间,让学生们多听、多唱、多感受,使抽象的音乐节奏、藏在歌词中的情感等通过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唱歌之余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的美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在体验中也不断地得到增强。

每一首歌可配以律动;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用正确的发音唱歌;跟着音乐跳舞,如节奏明快的歌曲《粉刷匠》,我编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都很喜欢;还有就是编演小音乐剧,如《办家家》,让学生模仿爸爸、妈妈、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同时,在表演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老师再不断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这样的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吸引力。

又如,三年级的《小步舞曲》是集体舞,1.听赏《小步舞曲》。初听:简单介绍音乐家巴赫。第一步:安静地听(课件出示欧洲风景画面)。边听边介绍巴赫;再听:体会小步舞曲风格。第二步:随乐模仿,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小步舞的舞步。先看舞步模仿(课件出示舞步模拟动画)。再随乐模仿(播放〈小步舞曲〉)第三步:体会三拍子“强弱弱,强弱弱”的特点。2.用打击乐体会并掌握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首先随音乐学生自由地敲一敲,让学生自主地体会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其次个别学生示范。这样用不同的乐器敲出强弱规律,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师生互动中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作为音乐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极为重要。因为小学生理解某些歌曲和乐理时,受生活环境,自身素养以及不同音乐风格和式样的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有所不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师生互动,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篇8

1.机制呆板。新学期伊始音乐教研组所有教师也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撰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小结,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测试。但许多老师都是流水账似的写小结和计划,缺乏思考和创新,多半是应付式地完成任务。即使开设公开课也是轮流坐庄式的,积极性不高。校本教研活动没有把学生、学情作为立足点,更没有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出发点而有效开展。

2.教研虚假。音乐教研组活动都是按照惯例简单评课,填写学校存档的表格,抄写和阅读学校印发的理论文章,音乐老师参与性和主动性较低,根本没有深刻的教研意识,甚至只是在一起聊天谈家常,这样的教学研究难以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火花。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

3.管理缺失。音乐学科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管理水平,部分学校教研组长缺乏教研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甚至学校音乐教研组寄生在其他学科参与教研活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没有足够重视音乐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主观意识不到位,认为音乐学科教学在学校起点缀作用,逢节日编排节目搞一台晚会就万事大吉,偶尔培养出一个艺术特长生,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组就获得充分认可。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音乐教研工作不能高效开展。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广大音乐教师要自加压力,努力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一贯的教研方式,在教研的夹缝中求生存,开创适合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健康、高效、快速发展的教学研究新天地。我校音乐教师进行充分酝酿和深刻思考,创立了适合中学音乐学科教情的校本教研方式。

一、创设沙龙式的教研模式

每次教研活动都根据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兴趣特点推荐一个教研活动主持人,并由该主持人确定一个课题,全组教师根据这个课题进行教研活动。如对“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校本课程的开设”、“音乐教师基本功提升的思考”、“音乐高考分析”、“音乐欣赏课的模式探索”等一系列与教学工作相关、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

二、建立录评研讨课模式

根据我的建议,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点评,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认可。录评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公开课录评模式,另一种是随机点录评课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打磨,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录评课为所有老师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影像资料,这套资料记录了老师们教学成长的历程。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对照录像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完善了教学形象。一名音乐老师通过录像才发现自己多年的教态需要改进,他总喜欢坐在钢琴旁,不深入学生当中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学气氛沉闷。之后他不断地努力改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搞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同课异构展现教师的个性和特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音乐教师因为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气质内涵产生了截然不同教学风格。为了吸取他人的长处,我们决定经常性地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就是按照同一教材的同一课题,由全组音乐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重新备课进行碰撞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研讨,扬长避短,全面改进教学行为。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们清晰地观察到每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同课异构”下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的思路活了,话题广了,校本教研更加深入。“同课异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光照亮了他人,也使我们扬长避短,增长智慧。

四、学习是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所学的知识是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步伐的,音乐教师不能停留在原点裹足不前。面对现代中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我们必须制订音乐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否则就会被迅猛发展的教育大潮所淘汰。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必须重温《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努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写作是音乐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短板,音乐老师平时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总结经验,导致职称评定和提升层次之时缺乏有力的材料。音乐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找准写作切入点,从很微小的话题入手写一些教学反思和体会,久而久之就会练就一定的写作能力;网络时代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它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们发掘,我们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省、市、县、校开展的各层次的信息化与教学大赛,通过教学竞赛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提升音乐教师科研能力

篇9

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有两层含义:其一,儿童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二,虽然儿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但由于受时空的制约、主体条件的限制、外在环境的影响,他只能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一定的舍弃,即“可能性”是有限的。

关注“可能性”的第二层含义可以使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教育真正对儿童发展有益。过去我们的课程强调的是打好学科的基础,强调学科基础中的原理部分。因此,我们是教所有人按同一种方法做同一种事情。老师讲,学生做,强调的是记忆、模仿,重现书本的间接经验,强调学生听讲与接受。几十年来沿袭一种“惟师、惟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经常看到,当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各种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的同时,他们往往也失去了与同伴嬉笑玩耍、与家长老师进行情感沟通的机会;失去了感受大自然和谐的机会以及金色童年的欢乐体验。

既然“可能性”意味着舍弃,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发展得更好、更全面呢?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教材的驾驭和裁剪能力以及对学生身心的了解程度;在于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否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或者说,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尽可能达到多重教育目标。

我们应当看到,这些活动既提供了学习机会也造成了学习的限制。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基本能力。但是,这种“传授、培养”不能通过强化教师特权的方式进行,而要把学生的愿望、经验和经历作为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重点放在必须要做的事情上,而不仅仅是规定的事情上,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多元化的新课程体系。我的做法是:

将游戏进行到底,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的生理需要,更是他们的心理需求,欢乐的童年几乎可以与游戏的童年画等号。但是,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儿童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变得与成人一样忙碌,与成人一样焦虑,很少看到一群无拘无束玩耍的小朋友。

在音乐课堂上,同样缺少学生自由游戏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平常课我们常把游戏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奖励,――“只要大家表现好,咱们就来做个游戏”……殊不知,这种游戏已经走到了“伪游戏”的边缘,失去了游戏自主、愉快、主动参与的特质。

事实上,游戏本身是创造性的、可变化的,我们完全可以把各种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游戏之中,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比如将各种节奏做成纸牌,让学生玩“钓鱼”、“比大’、“凑四(拍)”等游戏;也可以把节奏做成“甩子”,甩到几拍走几步或跳几格;再如,把课的内容设计到一盘“音乐跳棋”之中,学生每下一步棋,就有相应的学习要求(难易相兼),等等。哪怕最简单的“丢手绢”游戏,也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游戏中增加一名鼓手,大家演唱的快慢由鼓点的快慢控制。这样,学生不仅要注意到手绢是否在身后,而且还要注意音乐的变化,还能培养学生对游戏的改进能力。

新课程的每册教材都体现了编委们的良苦用心,但我们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单元做做游戏,而要用创新的思维,儿童的视角,将富有召唤力的拓展内容进行到底。

打破生活与学习的界限,强调隐性教育

“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当前,“教育即生活”的主张越来越受到关注,课程本身就是儿童的生活。把课程独立于生活之外,很容易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割裂开来。我们应尽可能讲述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事件或熟悉的印象,把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拉近孩子与音乐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更易理解音乐,一步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最后获得知识。也许最终没有形成共识,但过程的教育价值比结果的教育价值更为重要。

学生的生活是与他们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打破生活与学习的界限,就是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可能出发,让音乐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音乐课堂,让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把知识技能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整合,进行隐性教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历练出适应和改善生活环境的能力,提升生命质量。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教给学生终身喜爱音乐的途径与方法,让美妙的音乐装点、伴随其一生。

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上天赐给每个人一件最好的、最简便的乐器,那就是嗓子。每个人的嗓音都是独一无二的,唱歌可以随时随地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快乐,充满歌声的人生必然是快乐美好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在经历音乐实践过程中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我在课堂上搭建了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星光大道”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此外,我还经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享受音乐这随时可享用的财富。比如,准备一本自己喜爱的歌曲集,抄录自己的“保留曲目”,以备即兴地表演;录制自己的个人专集,将自己的演唱、演奏、配乐朗诵、创作等永久保存或送给亲朋做礼物;学习用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了解音乐的特殊功能,等等。

音乐教学生活化,必然使学习充满活力:学生生活音乐化,必然使人生之路充满欢乐与自信。

鼓励个性化创作,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教学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前,首先是考虑老师是什么观点;在提问之前揣摩老师有什么潜台词;关注老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的态度倾向性,这些都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曲、几段乐曲,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

现代教育观认为,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清楚了的是好老师,而是把基本问题讲清楚了,又能留给学生值得思考问题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分析理解代替学生的实践,使自己的思想成为抑制学生思维的“紧箍咒”,而应突破教参的局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帮助学生做一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探究者。

例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一课时,我让学生续编龟与兔的第二场比赛,结果多数学生都顺着正常的思路,说小兔子改正了骄傲自大的错误,而乌龟却因成功而洋洋得意懒得锻炼,最终输给了兔子。但学生A却说,小兔子虽然练得很起劲,但眼看比赛就将获胜时,乌龟忽然掏出事先研制的火箭鞋,一眨眼就抢先到达了终点!――多好的创意呀!我正想好好表扬,学生却纷纷说乌龟赖皮的!课堂一下子失去了控制,我知道如果让大家服从我的意见,肯定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是,脆来一场辩论会,说说到底谁赢。

最终大家达成共识:童话故事可以大胆想像,A同学能想到运用高科技帮乌龟取胜,赢在一个“巧”字上;兔子这回虽然又输了,但却让它懂得“做事必须干劲加巧劲”的道理,难道这不正是成功的起点吗?我们在学习上也是同样道理,必须注意学习方法。课后我让学生再去续编第三局比赛,看谁的构思最巧妙。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一发不可收拾!

篇10

1.多媒体课件进入情境

运用多媒体可以出营造出声画并茂的情境,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彝族歌曲《迷人的火塘》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介绍彝族居住环境、服饰以及习俗的图片。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我配以生动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彝族的“蘑菇房”“长街宴”等,缩短了学生与歌曲间的距离,因而在学唱歌曲的时候他们非常投入,从音乐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2.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处处有音乐,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洗手绢》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着我就鼓励学生伴着《洗手绢》的音乐,创编一个自己劳动的情境,学生兴致盎然地活动开了,有的模仿扫地,有的模仿拖地等,劳动场面真是热火朝天。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表演唱给大家听,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满了生命力。

3.律动表演体现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音乐课上适当地根据歌曲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语言来表现歌曲的情境,从而感受歌曲的情绪,这样既很好地表现了歌曲,又让学生得到了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教唱《玩具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叔叔的正步走,加上适当的动作,让学生在教室里走队形,学生兴趣高昂,一个个把歌曲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互动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聆听火车由启动向远方开去,然后由远处向近处开来的声音,想一想声音有哪些变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理解的动作和图形表示出来。然后由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展示。学生创编的动作和图形虽然是各式各样的,但是所表现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这时教师相机揭示音乐中的力度记号为“渐弱”“渐强”。

三、适时引导,创新表现形式

1.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

例如,学习《小雨沙沙》时,首先引导学生说说种子在土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长大长高的?接着让学生结合插图自由想象,并要求学生能用动作把种子发芽的情景表现出来,由学生创编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更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

2.创编歌词

例如,《这是什么》这首歌曲,在学生熟悉新歌之后,教师通过课件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歌词创编。

滴答滴答 几点钟 滴答滴答 七点钟

你在做什么 我在吃早饭 啦啦啦啦……

3.为歌曲创编伴奏

例如,学习《火车开了》,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模仿每四拍一次的火车叫声“呜”,第二组模仿每两拍一次的车轮声“轰”,第三组模仿每两拍一次的“咔嚓”声。学生根据老师的指挥依次呈现,让学生体会三声部节奏的和声效果。

四、竖笛辅助,提高教学效率

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竖笛教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听音、视谱、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2.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究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21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篇12

二、使学生在“静”中学习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往往以严肃的形象出现在讲台,要求学生毕恭毕敬,形成所谓安静守秩序的课堂。实际上这种表面上安静的课堂恰恰会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这种枯燥的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僵化,没有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营造一个真正“静”的课堂,要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同时还要使学生遵守相应的课堂秩序,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会静下来,保障学习质量。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小手拉大手》一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根据音乐《请你跟我这样做》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创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放松,而不会因为紧张影响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制定相应的有规则,让学生可以有秩序的开展活动,遵守纪律,保持课堂的“静”。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在娱乐的同时更好的把握音乐节奏,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2.培养沉稳的心理素质

小学是学生贪玩好动的时期,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难免在课堂上浮躁,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安静下来听课学习。而音乐是一门需要学生用心感受的学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静下来倾听,沉下来思考,仔细研究音乐问题,学习音乐知识。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告诉学生不要着急举手回答,要静下来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组织自己的语言,完善答案。通过营造短暂的安静时间,训练学生养成沉稳平静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安静下来,面对问题时不骄不躁,做到静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静下来,训练沉稳的心境,用心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多方位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3.采取恰当的安静方式

小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不能被扼杀,但是可以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做到安静,从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在课堂上吵闹的学生来维持课堂安静。可以利用做手势的方式,比如当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提醒学生应该静下来认真听讲。其次,在遇到课堂过分活跃的情况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都安静下来欣赏音乐,然后教师可以趁学生注意力集中时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教师通过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秩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让学生学会静下来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篇13

一、在教学中我们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抓不住学生心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学生在上课练习时也很不情愿练习,导致上课效果很不好。抓不住学生内心就不可能给学生上好课,就无法向课上四十五分钟要成绩。尤其是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知道学生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注意创设课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没有学习的氛围核动力。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很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创设教学情境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抓住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练习,稍后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一下这一观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这样问题的产生,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们的上课兴趣

在教学问题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要求提不起兴趣,老师讲什么要求什么就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这是让我们广大教师朋友最为头疼的问题,其根本意愿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被激发。教师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点,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上课对他们来说很不感兴趣。

(三)教师上课过程中上课手段方法单一

在我个人教学过程中总是经常能发现教师存在于一些这样的问题,有不少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所在,学生在上音乐课隔行学习中总是积极性不够高,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甚至不张嘴去练习,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使学生跟着老师的上课思路去走,导致了学生越学越烦,越学越腻的情况产生,最后学生觉得上这一门课程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彻底放弃了学习,最终导致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教学秩序越来越乱,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逆反心理,给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教学质量自然也得不到提高,最终使教学顺利完成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这样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观点做一下总结,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得到一些借鉴。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哪些解决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利的教学活动,初中生的特点就是容易被外界事物所感染,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变得很浓厚。

(二)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个班学生的上课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找到他们上课的兴奋点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各个班级学生们共有的特点。在这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难度较减少了很多。在课下多向其他老师交流询问各个班级学生普遍的兴趣爱好都有哪些,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堂穿插,就这样学生的兴奋点都有了一定的体现,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学生上课兴奋点就被我掌握得很清楚,在上课的过程中经过我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将他们喜欢的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融合,学生的听课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在进行歌曲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卖力的练习,我的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学生上课的兴趣被激发,课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希望我这一观点对其他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起到一些帮助。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方式方法

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应用是严重影响上课效率的因素之一,不同的上课手段及方法的应用可以导致学生的不同听课效果。在我刚开始参加教学活动时,我也向资历老的教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学习他们上课时的手段和上课时的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教学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应用教学手段,没有很好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导致了学生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在此我也就对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上的论述,希望各位老师及学者针对我的不足能够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我们在教学生可以避免这样那样的问题,圆满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陈贞. 追求简约致美 优化音乐课堂[J]. 音乐天地,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