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篇1

[7] 任素萍,刘洪英.对我省农业土特名优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0(4)

[8] 张继德,景伟,阎海旺.特色农业――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切人点[J].山西农经,2012(1)

[9] 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0] 王闰平,崔克勇.入世后山西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N].生产力研究,2004(9)

[11] 黄斯克.加快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J].企业家天地,2014

[12] 李锦华.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创佳绩[N].农村工作通讯,2014

[13] 段利亚.建设适应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N].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14] 喻茜.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15] 孟丽芳.晋中市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16] 吴志宏.山西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17] 田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篇2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的东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该县地形的生动写照。近些年,鲁山县委根据其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是新生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产业高效快速发展。2012年,对全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

鲁山县虽然也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规划,但是缺乏全县一盘棋的全面规划,发展具有盲目性,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未依据气候、土壤、技术条件、市场等要素通盘考虑,存在着隐形后患。

1.2 特色农业产业类别多

全县有林果、食用菌、中药材、蔬菜、茶叶、畜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类别达到80多个,小类别特色产业有600多个,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1.3 未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在鲁山县的赵村乡、磙子营乡发展茶叶产业逾53.33 hm2,引进的品种为福建省品种,因该品种适应气候为春秋湿润天气,而鲁山县春季多干旱大风,很难生产出高质量茶叶;在库区乡发展蓝莓基地逾33.33 hm2,蓝莓适应偏酸性土壤,而该基地位于水库上游,土壤呈偏碱性,蓝莓生长较弱,难以形成花芽,产量和品质均不好[1-2]。

1.4 专业服务组织不健全

虽然各个特色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是建立专业服务组织的目的仅仅是争取上面扶持政策,机构不健全,制度同一化,未根据自己实际制订出可行性制度,难以达到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与加工的一系列化服务。

1.5 资金、技术缺乏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山区贫困县,鲁山县缺乏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山区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技术低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6 群众的小农传统意识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更加固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尽管他们自己小规模经营效益低下,但是当有人来搞规模化的特色农业时,他们却把自己的土地看成了“金疙瘩”,不愿意流转土地,致使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习惯性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难度[3-4]。

1.7 销售渠道不畅,缺乏产后加工企业

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不能够根据市场来发展特色产业;缺乏产后加工增值链条,生产出的农产品经常出现价低甚至滞销现象,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

1.8 缺乏农业保险

特色农业保险的缺乏,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给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较大损失。

2 发展对策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政府应加以引导,提供优惠的政策;农户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科技、信息、市场素质;专业合作组织应该科学建立,发挥应有作用。

2.1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全局的、重大的问题。一是统一规划。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单靠农民是无法实现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依据市场,聘请专家,系统科学地制定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发展的一时性、冲动性和盲目性。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针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资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户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产品做好推介销售工作。三是做好特色农业产业的投保。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对特色农业投保给予资金支持,使特色农业真正处于保险行业,以解除农户发展的后顾之忧。

2.2 建立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专业合作服务体系。根据特色农产业特点,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制度,充实功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提供系列性全方位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及时收集信息,产品信息;推动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的大面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农户培训服务体系。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定期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建立销售、加工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销售队伍,建设产品贮藏、加工设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够增值,提高种植户的效益。

2.3 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民应该改变传统低效的种植习惯,解放思想,放弃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效益经营,自觉流转土地,实现一定规模经营,实现自己从农户到社员的转化,以规模增加自己收入。二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农户要自觉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管理、经营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新型农民,以科技增加自身的技术、收入。三是做好产后增值工作。不仅要学习栽培管理技术,还要学习贮存、加工技术,勇闯市场,以拉长链条、增加收入。四是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要局限于农业范围,要在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向观光农业发展,实现赏花、采摘、休闲、食宿一体化服务,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收入。

3 参考文献

[1]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1.

篇3

    2.1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未形成,产业化程度低

    截止2012年涞源县农业产业化率仅为35.2%,全县在保定区域特色农产品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如谷子、马铃薯种植面积虽达0.47万多hm2,但集中连片种植3.33hm2以上的都很少,大部分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很难形成规模,规模效益不明显。

    2.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近两年,涞源县成立的各类达400多家,但大部分很多专业合作社注册以后,只为了享受国家对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带动作用更无从说起,仅有的昌虹、谷润、振冀、甘霖等加工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和人才缺乏、业务活动单一和服务领域狭窄,造成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举步维艰,示范带动作用较弱。

    2.3龙头企业资金流动少,贷款融资困难

    目前县级龙头企业只有10家,且大部分龙头企业只是发展初加工,一般规模不大,流动资金较少。而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率低。因此,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影响到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进程[1]。

    3涞源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3.1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形成规模效益

    实现规模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涞源县按照“育龙头、建基地、强特色、出品牌”要求,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和六大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形成“县有龙头带动、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生产格局,克服分散经营、个体竞争的弊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扩大合作社规模,强化服务功能

篇4

20世纪80年代后,对内放开搞活,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起来。但农业产业集群与工业产业集群相比,有不同的特点,农业产业集群不仅更依赖于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在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刚刚起步,农业产业集群无论从数量、规模、成熟度等方面远没有达到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水平。与国外成熟农业集群相比,或从自身发育程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一、国内外比较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是成熟的产业集群,荷兰花卉产品享誉全球。其中,鲜花销售量能占世界70% 之多。花卉产业集群主要特点是高度专业分工,配套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企业为花卉种植企业提供便捷、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服务。繁育选种、栽培用土、温室设备、物流运输等均有专门的公司和合作社机构来提供。由于高度专业分工,花卉种植企业也可以实施专业化生产,一些企业只种植某一种花卉,甚至只种植一个花卉品种,以获取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生产效率最大化;同时在产品个性化及核心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荷兰园艺业集群从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物流管理等环节已形成了高效完整产业链网络,特别是以拍卖市场为龙头,形成了高效、健全的流通体系,竞争优势明显。

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也是一个著名的产业集群,波特在集群研究中就以该集群为例,分析集群基本形态。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包括 680 家商业酿酒商,几千个葡萄种植者;集群中,围绕着葡萄种植和酿酒制造发展出相关支持产业,如葡萄贮存、灌溉和收割设备供应商,木桶及标签的供应商;有相关的服务业,如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公司和广告公司,以及众多的提供消费者和贸易商的酒类出版物;许多当地机构团体,如加利福尼亚大学、酒业协会以及加利福尼亚参议院和立法会议的特别委员会为酒业产业集群提供服务。此外,加利福尼亚的农业、食品、餐饮以及酒乡旅游业等与葡萄酒业集群有着密切关联(高升等,2010)。总之,该集群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是成熟的产业集群。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是国内著名的产业集群,2011年,瓜菜播种面积 85.6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包括:生产环节的以农户为主体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产前的种子育苗公司、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企业;下游的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支持体系完善,如科研机构、农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技术培训机构、政府等。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突出特点是,规模大,相关产业,如生产资料企业为集群直接服务是很多国内农业集群所没有;特别是,科研支撑水平高,已建立了3个博士生实践基地、2个研究生实践基地和10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中心19家、技术中心12家,扶持成立42家民办科研机构和众多涉农企业科研开发中心。寿光市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职业技术学校、乡镇科普学校、村级农民文化夜校。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等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和多少农村劳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科技培训。在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达65%(黄海平等,2010)。其中,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技术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支撑能力较强。

与国内外著名集群相比,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发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而散。如果蔬产业集群分布在许昌、三门峡、周口、新乡、信阳、南阳、开封、洛阳等市。如蔬菜产业集群,全省各地市均有种植,也显示了集群趋势,如孟津蔬菜产业集群、焦作怀山药集群、襄县蔬菜产业集群等。但大多规模较小。由于规模小,销售区域有限,蔬菜面对全国一些大城市市场和韩国等国外市场。河南省主要是本地市场销售和外地局部区域市场。二是产业链段。一些集群处于种植阶段。通许县蔬菜种植面积较大,但处于以小规模农户为主w的种植阶段。三是分工发育程度低。国外农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一样,有较高的分工水平,支持体系比较完善。分工和支持体系的完善是集群是竞争优势重要来源,河南省多数种植业集群,深加工环节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支持体系很不完善。四是缺乏有力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是农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因素。国外农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取得与其农业劳动力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如法国对提高劳动力知识水平非常重视,建立专门机构对农民进行培训,农民懂技术、善经营(张梦媛,2013)。河南省多数集群在科技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提高缓慢,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内部环境

(一)分工水平和支持体系

分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集群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如信阳茶叶种植规模大,但企业少,特别是加工企业入驻较少,产业链条较短;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够,纵向分工不明显,只能简单地以“堆”代“群”,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外部规模经济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配套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法律咨询、人才培训、物流配送、会展服务等中介组织还没有入驻。投融资、信用担保和公共服务平台还没有建立(常亚南,2012)。信阳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毛尖的主要种植基地,闻名海内外,但产品的市产值和占有率福建、浙江等地茶叶强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国是第二方阵,这与集群发育,特别是深加工环节薄弱有关。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水平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扔存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支持体系也不完善。主要问题是:(1)花药、花肥、花械、花具加工等投入品产业发展较慢,不能满足花木产业集群的特种需求,生产资料的外部采购运输成本高,制约集群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2)集群中缺乏专业种植、起挖、栽植、装卸、锄草、浇水、防治病虫等专业化公司,制约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3)集群专业市场功能欠缺,花木交易手段落后,信息物流业、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交易成本高;(4)花木产品深加工处于萌芽阶段,产业链条短。

(二)产业集中度

组织结构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在组织结构中,经济主体规模和实力是核心问题,因为它们承担“守门员“角色。河南产业集群中,多数集群企业少而规模小。原阳大米享有“中国第一米”美誉,原阳县水稻种植面积仅有 30 万亩,各类大米加工企业有上百家,但规模下,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导致原阳大米产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低层次上(王增廷,2014)。

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在近几年发生较大改变,但在总体上,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在集群中仍占有绝对比重,小生产方式仍是花木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鄢陵花木产业集群组织结构(如表1所示)。

小规模经营农户为分散风险,往往多采取多品种种植模式,这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种植方式产生矛盾,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经济主体过于分散,多采用模仿策略,易产生“羊群效应”,即跟风种植,从而导致某些品种在年际间供需失衡。一旦某些品种供过于求,价格便会急剧下降,种植者无利润甚至严重亏损。小规模种植农户每批次产出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工程市场的规模需求,买卖双方完成交易需经过多个中间层次,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压低了种植者的收益。

河南食品工业集群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但除了肉类加工之外,漯河食品工业中,大部分企业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原字号的多、精深加工的少;普通品种多、特殊品种少;附加值低的多、附加值高的少,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集团、北徐集团、龙云集团等企业,都以粮食加工、面制品、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品种趋同化,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缺少市场竞争力(石红伟,2009)。

(三)生产要素与创新能力

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严重制约,导致种植、养殖既没有规模化,也没有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养殖方式仍然沿袭过往或传统模式,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差距较大。由于小规模经营方式,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如,机械化修剪和采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偏,手工劳动仍占主体。

创新能力是集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以规模较大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制约鄢陵花木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因素是:农户及小企业种养技术、知识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种植经验总结和模仿,多数花农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缺乏新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科学化程度低;规模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技术守门员”的作用,但本身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科技研发力不够强大,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集群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滞后,管理水平提升困难。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见表2)。

(四)产品和品牌

产品结构及产品质量是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以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影响集群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1)品种选择缺乏前瞻性,一些品种过度种植,供过于求,一些品种与市场需求脱节,销路不畅;(2)生产环节中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建设滞后,管理粗放、培育技术不规范、植物检疫手段落后,导致标准化、高品质苗木产出不足,难以适应市高度化和挑剔化的市场需求趋势;(3)生产过程要素配置不合理,机械作业化程度低,由于用工成本上升,推高了产品生产成本,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品牌不仅以产品竞争力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品牌塑造等环节予以配合。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品牌效应不够突出,企业中,除了双汇、思念等少数几个品牌比较突出外,很多企业只有产品,而没有品牌。集群品牌也不够突出,在市场竞争中作用有限。一是很多集群不注重品牌建设,在品牌培育上缺乏系统性行动;二是由于恶性竞争和部分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往往导致集群品牌受损。

三、外部环境

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道路、通信、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与主导产业的发展在配套性、布局等方面没有达到集群发展的要求,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依然严重(张五钢,2013)。仓储、制冷等物流用基本配套设施不足;专业市场建设及技术创新机构、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等相对滞后;交易会、展览会等品牌建设活动在一些集群中也没受到应有重视。

农业投资收益不高,回收周期长,加之农业自然风险存在,客观上导致金融部门不愿融资,更重要的是,多数集群经济主体由农户和中小企业组成,经济实力,缺乏融资所需要的抵押品。因此,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除少数规模企业外,农户生产经营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中小加工企业资金更多的也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借贷,资本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制约集群的发展。

农产品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现象普遍存在,削弱了已有法规执行的有效性。由于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缺失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加之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驮樱市场秩序混乱,掺杂使假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和集群的发展(关立新等,2010)。特别是,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集群品牌建立,并且很可能产生“柠檬市场”风险和“连坐”风险。

四、结论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其问题也具有普遍性,除分工水平、支持体系、产业集中度、产品和品牌等问题导致竞争能力不高等一般因素外,要素条件与创新能力是更根本的因素。因此,提升要素条件,特别是积累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升创新能力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高升,洪艳.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以荷兰、法国和美国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6-70.

[2] 黄海平,龚新蜀,黄宝连.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

(4):64-69.

[3] 张梦媛.孟津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4] 常亚南.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23-125.

[5] 王增廷.传统农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4.

篇5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篇6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篇7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篇8

近年来,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龙头集聚加快、合作组织提档、园区承载增强、加工加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来始终位居安徽省第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合肥市龙头企业种类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加工能力弱,带动力不强,科技型、创新型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政策政出多门,投入分散;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企业融资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拓宽思路,提升产业带动辐射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模式,提升产业带动辐射能力。继续探索产业化构架模式。不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的运作模式。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坚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服务模式。探索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收购、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定向服务等新形式,与农户构成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为农户提供农资、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拓宽互联体制机制,指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农民实质性增收[1]。

2.2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并完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继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从政策、资金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龙头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其在政、产、学、研对接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机构院所、企业、高校等主体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引领、宏观协调的主导作用,有效集中财力、物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机构尽快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吸收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机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与农业产品,攻克一批农业生产技术核心难题,努力打造符合合肥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自主创新的新标杆。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省市农业科研机构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适应市场需要,主动与企业接触,将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进行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力[2]。

2.3 以宣传推荐为平台,推动企业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综合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网络推广,宣传名、优、新农产品,交流市场信息,拓展供销渠道。积极探索搭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合肥市的地缘优势,支持和鼓励引导农业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展业务,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探索发展会展农业,加大力度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展销会,宣传推介本地区、本地域的名、优、新农产品,充分利用上海、北京等平台,大力推进合肥市农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合作范围。

2.4 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强整合资金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对目前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要积极完善、充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用水、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在经济下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要着力协调农业融资困难及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力争持续增加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倾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3]。

2.5 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合肥市政策、区位等比较优势,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合肥、上海、北京农交会等各种平台,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放眼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等先发地区,务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产业、规模化种养、林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瞄准世界500强、“央字号”、国家级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企业来肥投资兴业。

2.6 以内部管理为基础,统筹农业园区发展

一是新方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园区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园区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生产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园区建设;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园区用工制度、生产标准、工作流程与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实现农业园区的工业化管理。二是高起点定位,制订和完善园区规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示范性与效益性的统一,在规划层面就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与扩展。要以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充分考虑生产布局、产业衔接和循环发展,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推动农业增效的载体,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三是高水准集成,打造和培育园区品牌。四是全方位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和项目资金,完善园区道路、电力、灌渠等基础设施[4]。

3 参考文献

[1] 程志强.农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研究[J].中国市场,2012(46):83-89.

篇9

一、松滋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松滋市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加大投入、龙头带动,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约120家,规模以上41家,从业人员9000余人,企业总资产33.9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松滋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云祺实业公司、望春花果汁公司、白云边股份公司、金松油脂公司、恒生油脂公司,永盛粮油公司、银舟棉业公司、今阳食品公司8家,荆州级龙头企业11家,松滋市级龙头企业14家。粮油加工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永盛粮油、银舟棉业两家销售收入过2亿元;恒生油脂销售收入过1.5亿元。森工龙头建设取得突破。武汉凯迪公司投资8亿元,新建了生物质发电厂、生物质油厂、有机肥料厂以及20万亩油茶和30万亩薪炭林基地。

2、产业链条连接方式日趋增多。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已从过去单一的买卖关系逐步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目前,松滋市产销对接的运作模式有:一是订单连接方式,即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实现产销对接。如永盛粮油、绿秀米业、云达米业等企业与农民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带动农户每亩平均增收近100元。二是中介连接方式,即以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为桥梁和纽带,形成企业+中介+农户的产业链条。如望春花果汁公司以乡镇基层组织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中介与农户签订合同,年收购柑桔6500吨左右。三是粮油兑换连接方式。

3、加工业的带动效应已经显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板块建设。全市12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年收购加工稻谷20万吨,占全市总产量近83%,4家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年收购加工油料6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80%左右,11家棉花加工企业年收购加工籽棉1.1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70%,直接推动了55万亩优质稻、50万亩双低油菜和20万亩优质棉基地建成。全市15家水果产后商品化处理企业,年加工柑桔近10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85%,带动发展3000亩以上柑桔大基地11个。全市现有注册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商标47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1个(白云边酒),湖北名牌2个(八宝棉、上明牌柑桔)。

4、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催生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95家,入社成员2.1万人,占总农户数的11.8%,带动农户9.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2.5%。石桥生猪养殖协会和荆乡源桔棉专业合作社为全省示范社。

5、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近几年,松滋市通过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以白云边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雏形初具,已吸纳神舟纺织、今阳食品等棉纺和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且固定资产达到8.5亿元,2011年园内实现销售收入近45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国内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大都在2.0―2.5:1,而松滋市只有1.5:1,一般都是初级加工,深加工产品较少。

2、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为数太少,加工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企业实力薄弱,加工产品档次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条。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利益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三、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发达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是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根据松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今后3―5年,松滋要着力构建粮食、油脂、棉纺、水果、水产、畜禽、瓜菜、林纸等农产品加工七大产业体系,建成一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家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

1、深化认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对提升县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围绕农产品抓加工,用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理念上,要树立建大龙头、兴大产业、占大市场、创大效益的雄心壮志;在发展重点上,稳步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扶持发展棉花加工企业,突破性发展肉类、蛋类等畜禽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果蔬产品加工,积极发展水产品、林特产品加工;在发展途径上,坚持龙头和基地两手抓,用资本营运的方式培植大龙头,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设大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2、调整结构,大力构建农业优势产业体系。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全市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品种优质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切实抓好粮食、棉花、油菜、畜牧、水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生猪、柑桔、水稻、水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面积达到100万亩,棉花总面积20万亩,油菜面积55万亩,蔬菜总面积20万亩,柑桔22万亩,生猪出栏达到180万头,水产品总产达到4.5万吨,林业建成80万亩特色基地。

3、培育龙头,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火车头。要通过政策扶持、自强发展、引资合作、资产重组、联合经营、农企联合、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努力培植大龙头,不断壮大企业群体规模,切实提高竞争实力。努力挖掘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潜力,扩容升级,开发产品,利用品牌拓展市场,力争3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努力整合粮油加工企业,在现有云达、永盛、聚丰等粮食加工企业和恒生、金松等油料加工企业中,自主择优组建企业集团,发展粮油深加工项目,力争3―5年实现粮油加工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把神舟纺织、望春花纺织、飞龙织造和银舟棉业等企业联合起来,将“八宝棉”推向全国,力争3―5年全市棉花加工实现棉业加工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开展精品名牌创建活动,引导企业注重商标注册、“三品”申报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4、招商引资,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坚持科学编制园区规划,高标准搞好园区配套建设,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制订出台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招商优惠政策,重点抓好招大企业、引大龙头的工作。招商引资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包装推出一批重点项目。要建立健全农业招商项目库,及时推出适应招商要求的、可行性程度高的招商引资项目,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信和快捷的信息服务。针对松滋属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湖北柑桔生产大市的实际,应把主攻方向放在招生猪屠宰加工和柑桔深加工企业上。二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要确立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理念,坚持内外商齐招、内外资并引、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三是创新招商引资形式。积极探索农业招商引资的新形式、新方法,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项目推介、商贸洽谈等活动。四是强化后续服务与跟踪管理。

5、加强引导,大力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服务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外接加工龙头,内接生产基地,实行生产联合、资本联合、产品流通联合的企业性组织。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市有80%的农户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

篇10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篇11

(二)促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生产力发展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农业产业化的各类主体接受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化为应用农业科技提供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媒体。此外,产业化中专业化生产与经营的发展要求,强化了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动力,促进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产业化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三)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使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与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联合起来,建立起新型的合作关系,协调产销活动,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将科技带入农业生产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中,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所要求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一方面加强组织合作程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居民需求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组织。通过合作社为合作组织统一提供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市场的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普及、推广农业科技作为合作的一项内容,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创新和建立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灵活采取多样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形式,促进农地流转和农地市场的发育。实现土地在农民之间的自由流转,促进农地的规模经营,同时使双方都获益。对转让户来说,转出了自己无力经营的土地,维护经济利益。对受让者来说,可得到必需的乃至连片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要素在流转中得到优化组合,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一)从生产内部获利

一方面,产业化通过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使农民从生产领域中能获得更多收益。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业吸纳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前提下,龙头企业才能逐渐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入农户,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借助合同契约、保护价格和按股分红等制度,使农民从单位面积、单位产量上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

另一方面,产业化通过纵向一体化经营将长期以来人为截断的农业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使农业的产业链不断延长,扩展了农业的竞争领域和获利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再生产的上游开发与下游增值联接起来,将外部经济内部化,发挥了产业化经营的协同效应。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相互衔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就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产值和利润。通过利润返还等连接机制将各环节实现的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使农民享受到了更大领域中的利益,进而使农业也向其他产业一样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农民收入。

(二)从生产外部获利

农业在面向市场时,农民之间的协作、农民同龙头组织的协作加强,由协作带来的“1+1〉2”的效应使农民从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此外,市场风险降低,也减少了农民收入不必要的扣除,降低农民的市场交易成本。一是通过中介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为农民进入市场搭起一座座“桥梁”,为农民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门槛。二是依托公司,对市场进行决策,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公司+农户”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得农村生产组织规模扩大,可购置较先进的交通、信息工具,甚至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市场信息的手迹,便于用市场的超前性预测去消除农产品同期所造成的农产品供给的滞后性,并根据价格信号协调买卖双方的交易,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避免交易损失。开展任何一项交易活动,都要支付一定费用,如发现交易对象、寻找市场信息、谈判等,这些费用就构成了交易费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可减少交易费用。据调查,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与一般农户相比,人均年收入高10%―40%。农业部副部长刘坚说,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按照交易量返回的原则,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回给成员,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生产组织上又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效益是否增加。农业效益的不断提高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两者共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就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理论,投资的增加带来收入成倍数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的增加,这个良性经济循环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投资增加,因为两者推动农村增长会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通过消费增加生成新的投资点,二是通过储蓄的增加提供更多可用投资量。而投资的增加又会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使用、固定设备的更新等方面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因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经营方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明显,依靠龙头带动将农户和大市场衔接,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也是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

篇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自我保护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地域间发展不平衡、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规范、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等问题。[4]

一、烟台市农业发展环境

(一)地理环境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北濒渤海,南临黄海,西与潍坊、青岛市接壤,东与威海市毗邻。1984年,烟台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辖四个区,七个县级市,一个海岛县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烟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产业的发展情况

九十年代中后期,烟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之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一大批龙头企业蓬勃兴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和中坚。

目前,在全市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中,先后培植出了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大的六大龙头企业群体,即以芝果益海、莱阳鲁花、龙口新龙、招远金城等企业为龙头的粮油企业群体;以福山山村果园、牟平安德利、龙口复发中记、招远金海缘、龙口广源等企业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企业群体;以莱阳龙大、莱阳恒润、莱阳吉龙、牟平九发等企业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体;以蓬莱民和、烟台喜旺、山东益生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企业群体;以莱山东方海洋、蓬莱京鲁渔业、开发区鲁星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群体;以烟台张裕、蓬莱中粮、龙口威龙等企业为龙头的葡萄酿酒企业群体。六大企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带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5]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不规范

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非常不规范:其一是政府的过度推动。其二是政府支持“不到位”。虽然各地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几乎没有落实,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一般停留在资金层面,没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配套

目前,我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满足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的土地流转市场、农业科技市场等一系列服务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需要花费大力气完成交易。其次,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贷款的严苛要求。最后,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市场行为法律法规的缺失,这使得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三)龙头企业扩大带动范围难度较大

随着龙头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要求有更多的原料来源,这在客观上带来了龙头企业带动力的增强和辐射面的扩大,要求带动更多的农户、更广的范围。而烟台目前已经有80.2万户进入了产业化组织的链条,占到全市农村总户数的80%。由于目前的组织模式主要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互动为主,龙头企业所带动的农户大多以本地农户为主,数量有限,范围不广,不仅不利于龙头企业自身发展,也使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社会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且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松散的和不稳定的原料供求关系,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因素增加不快。[6]

(四)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层次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

烟台市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到2007年底,烟台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00家,实现销售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86家,但与国内外一些大的农业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5(3)

[2]林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运资本结构优化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篇13

2.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虽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有32家,但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省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2知名品牌偏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当今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宜阳县已有几个省级著名商标,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2.3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如我县金薯王、涧水、丰民、西岭等多个红薯种植加工合作社及企业,仍然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艺,无法形成标准生产线作业,产品品质不能保持始终如一;产品仍然停留在粉条、红薯淀粉等初加工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2.4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企业是租借土地、厂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土地和房产,也没有有效抵押物;部分企业虽有土地、厂房,但固定资产价值较低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标准,致使企业无法继续投资做大做强、开发创新。

3.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按照省市惯例,凡获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由省奖励5万元,市奖励3万元,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市奖励5万元。建议县级政府也能够给予1—2万元奖励。二是进一步加大整合支农资金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行土地规模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