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笔记整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笔记整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笔记整理

篇1

语文笔记是指学生在对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以课本或笔记本为载体,以笔墨为工具,对所听到、看到和想到的内容的一种记录,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笔记的记录有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积累、巩固和拓展,并且它能使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聚精会神,处于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对于正处在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记好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链、知识体系,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应该如何记笔记是有必要要学习的。

1步步深入的三种笔记

语文笔记地记录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课后整理笔记这三种笔记正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

1.1预习笔记――夯实基础

预习是指学生为初步理解新课内容在课前自学新课知识学习过程。预习的内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能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对新课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上好新课夯实基础。

1.1.1生字词的记录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加强对生字词的学习,在预习新课的时候,生字词是应该首先学习的内容。学生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书,清楚明白字的“音、形、义”,词的含义和用法,还要利用这些生字词组词造句,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

1.1.2文章主要内容的记录

学生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要记录下文章的六要素,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六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一句完整的语句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标记出文章结构,这样的记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1.1.3文章重点、难点、疑点的记录

大量的参考书是学生的预习新课的好帮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从参考书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借助参考书对文章的重点难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领会,但是毕竟能力有限,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之间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预习阶段学生要记录下自己对文章重点、难点的理解,以便和教师讲相关内容时做对照,进而深化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还要记录下自己在预习新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以便在教师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听讲。

1.2课堂笔记――扩充知识

课堂笔记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扩充和丰富。记录课堂笔记究竟要记录哪些内容才能达到丰富知识体系的目的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板书的记录

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简明扼要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方式,记录板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框架、重点要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和相关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便于课后的归纳和复习。

1.2.2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记录

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已经在自己的预习笔记中有所体现,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并不深刻,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着重听教师是如何讲授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且要把教师讲授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特别是对自己不理解的、预习时遗漏的以及自己理解与教师讲解有偏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可以与预习笔记上的相关内容做横向比较,丰富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3课后整理笔记――归纳升华

笔记的记录如果止步于课堂笔记的完成,那么它还没有发挥它真正的效用。学生要对笔记进行及时整理、归纳和总结,把笔记建立为自己的学习档案和复习时的重要资料库。整理笔记时学生首先要确保笔记的正确性,要对笔记上的错字、错词、错句和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正;其次要对遗漏内容进行补充,因为课堂上学生书写速度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笔记的记录会出现缺漏的现象,所以要及时进行修补使笔记更加完整;在确保了笔记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之后,要对笔记内容进行归纳,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排列,使笔记内容条目清晰方便查看。最后还要总结笔记内容,写下对文章的体会,深化对文章的领悟,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笔记的两种主要载体

笔记的两种主要载体是课本和笔记本,学生也常常是在这两种载体上记录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1课本

在课本上记课堂笔记有节约时间、方便查找的优点。课堂笔记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学生书写速度很难跟上教师的语速,直接把要点用以符号、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知识点的附近,这样就节约了学生翻找笔记本的时间,把知识要点迅速地记录下来。同时记在课本上可以方便在复习和整理笔记时查找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2.2笔记本

预习笔记和课后整理都应该记在笔记本上,首先在笔记本上记录学生可用的空间较大,不会出现由于留白地方少知识点记录不完整的情况;其次这两种笔记记在一起便于学生对知识点前后理解的横向对比,纵深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最后课堂笔记对知识的记录是很零散的,课后的整理笔记应该记录在笔记本上把知识点归纳在一起,系统完整、条目清晰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课内容。

两种载体上的三种笔记,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三种笔记的记录使得学生经历了“夯实基础――扩充知识――归纳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不断精炼和强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要合理利用这三种笔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写作体现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的最后一步,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它牵连着听、说、读这三个部分。写作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听、说、读的能力,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也可以同时提高前三者的能力。因此写作关系到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而加强写作教学,则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之一。但是小学生的写作困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写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乃至今后的发展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的探讨做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期帮助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对某种活动的爱好,每个人对周围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兴趣,小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就目前的整体教学情况看来,许多小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将他们的兴趣自然顺利地转变为表达的欲望,特别是书面表达欲望。作文教学模式化、简单化由来已久,提起作文不少学生就头痛。因此,培养兴趣是写作的前提。这些孩子对写作不感兴趣,是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没有兴趣,厌烦写作,害怕写作,怎么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经常举行一些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学生的辛勤劳动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肯定会更加用心写作。假如课堂里有些时间是给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写的作文,分享观点,让他们能在同学中身上获得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要具有广泛性。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不懂就问,要善于思考,还要勤做笔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段落,优美的抒情段落,精辟的哲理段落、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等都可以作为读书笔记。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此外,教师还要学生对自己所作的笔记定期进行巩固和整理,印在头脑中,用时方可随手拈来。积累要循序渐进,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最重要的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生动的语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刻苦训练作文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读报纸杂志上的优秀作文和较好的学生写作,并结合班级实际,表扬勤于刻苦写作的学生。并且还要引导学生作文一定要写真实的东西,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到现场参观访问,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达到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善于思考,现场口头描述,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也是大多数小学生非常喜欢和感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写作指导主要指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准备写作材料和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

四、教师改进写作点评

篇3

一、选择一个理想的整合载体

有效整合各种活动内容和各方面因素,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整合载体。“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就是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依据如下。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开放式的语文实践应用活动中,通过切身体会获取知识,渗透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提高能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活动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开放多彩的活动过程需要记录,活动中的思想情感体验需要表达,活动成果需要总结展示,而办报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办报活动,能把其他分散的活动整合到办报中,使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最终有归宿,有记录和表达,从而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通过办报活动,能内化和升华学生的活动体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办报活动能有效整合语文、美术、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有利于课程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活动评价。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2.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力之库,依靠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办报、用报,把语文学科学习成果和综合实践活动“编”入报中作深入的探讨,并加以拓展,借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作用于他们的学习,将能使老师摆脱繁琐而无益的劳苦,学生却能学得轻松、充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喜于制作,如果能就自己熟悉、喜爱的内容办报,正可投其所好,展其所长。无论是手抄小报还是利用电脑排版技术辅助办报,甚至是制作电子小报,都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感,直接经历创造过程和使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易使学生获得一份成功感。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3.实施大语文教育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在宋朝,陆放翁就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当代的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刘国正先生则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语文学科的这种社会性特点,要求教师确立“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造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校外的语文活动,使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使语文技能得到实践,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当办报训练和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时,办报将成为课堂作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它能促使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学会做人,正是最好的课内外结合手段。因此,“开展活动,自主办报”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比较理想的整合载体。

二、探索一个理想的整合模式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的流程是:读报评报,学习编报―开展活动,积累经验―合作办报,深化体验―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反馈延伸,拓展活动。

1.读报评报,学习编报。

我们鼓励同学分析比较各种儿童学习报为出奇制胜、赢取读者而在策划、编排、选材、标题、文字表达、图片上所进行的改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设想。此外,要求学生坚持每周写读报感想,及时、不间断地对报纸上优秀文章的内容、形式、写作等方面进行评点,学习编报的方法。

2.开展活动,积累经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对自己的父母、农民企业家、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桥或者家乡公路的变化情况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老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学有所成,回报家乡,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训练,又受到品德教育。

在综合活动中对语文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这是新课程后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适合用这一办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总结。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和表述、交流,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是有利的。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我让学生在读中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如诗句都是描写蔬菜或水果的,前面都是蔬菜或水果生长的时间,后面都是蔬菜、水果生长得怎么样。我便与学生一起开展“编儿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编内容不一定非要有时间特点,其他方面的也一样,比如颜色、形状等。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有自己编的,有小组合作的,有同桌合作的。不管怎样,他们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了交流。有的说:“四月桃子红了脸。”有的说:“九月豆角将军肚。”有的说:“枣儿满树红火火。”……一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兴奋不已。为了避免“创作”的流失,教师应该让学生及时整理,摘记下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学生情感最兴奋的点上落实写,可以克服学生对写的畏难情绪,既积累语言文字,又使语言训练更有效,夯实语文基础。因此,在综合性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都在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形成服务,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1)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2)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3)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这样就能做到坚守活动中“语文元素”的底线。

3.合作办报,深化体验。

学生6―8人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报。按每人完成的工作分别打分,计入学期末总评分里。

首先由班长主持,各小组的代表上台陈述起名依据,最后全班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报名字,体现了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如报名《涌泉》就巧妙地取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同时取“文思如泉涌”之意,喻每期报纸都是同学们丰富想象力和创意的结晶;并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意思,喻意要有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

在办班报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都一一克服。如一开始,小记者采访“学校科技月”的信息与看法,但被采访的同学没几个把它当一回事,在吃了不少闭门羹后,办报的同学搞了个无记名调查,可褒可贬,结果各种意见雪片般飞来;电脑排版,虽已请教老师,但实际操作仍有许多不懂,只好在探索中前进。就在不断的“循环再做”中,第一份班报终于出炉。受此鼓舞,同学们办报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由原来的四张A4纸发展到近期的十二张A4纸,栏目有“本班活动纪事”“文苑”“我的活动体验”“它山之石”“读书笔记”等。

我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专题自办一份小报,介绍或推荐好活动,并加以评点,以此推动学生活动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学们通过大量的亲身的活动体验和广泛阅读查找,再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办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小报,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春扬同学的《感受秋天》就结合语文课文和品德生活教材《秋天在哪里》,通过对一批充满美感的散文、诗歌、照片、油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丽春景的介绍,揭示了自己寻找秋天,感受秋天,赞美秋天的心路历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生命之美”、“瞬间之美”、“简单之美”、“创造之美”,表达了只要你热爱生活,美就在眼前、在耳边、在心里,把整个宇宙空间充得满满的思想感情。

虽说办报时困难不少,但收获是丰厚的。正如一位同学在《瞧,我们的报纸》一文中所提到的:“薄薄的纸张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新鲜感、丰富想象力、成功的喜悦,但并不平坦的路――然而,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一段段美文无声地灌进心田;在电脑桌前,我们跟上了新时代新科技的步伐;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修改的‘痛苦’的排版过程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美,并成功地创造了它……更重要的是――在这段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4.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召开读报、评报展示会,利用班上的实物投影仪、学校宣传栏等展示学生办报成果,互相学习、广泛交流,并评出最佳策划、最佳选题、最佳标题、最佳文笔、最佳图片等。优秀成果利用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博客或者网站予以。

5.反馈延伸,拓展活动。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拟订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表格、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办报前后在心理学、发展学、未来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收获,不断改进,以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开展高度整合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又通过办报活动深化了体验,突出了活动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张扬了个人风采,这样高度整合有效的活动,开展得值。至于学生在参与办报活动的过程中写出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我并不特别看重。教育之道,贵在启发潜能,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现状,不依赖老师而独自得出的多样化答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需要注意的要点

1.重视学生素质发展的多元性。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其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认知,还有很多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风格、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等,这些都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这些内容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候应该考虑到。

2.注意个体差异性。

具体地说,在“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中,有的小组选的问题(主题)不一样,不要求学生结果完全一致,同样的问题,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得出的结论也许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设计目标、指导活动和总结评价时候,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3.突出活动的体验性。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活动不仅仅是凭空想象,需要多动手动脑,与同学合作,与成人交流,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寻求答案。因此其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过程。

4.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活动的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多元评价学生,激励他们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我,而且要恰如其分地引导与评价,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开展活动,自主办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以课堂为主、以课本为主的课程,而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到开放式的实践应用活动中,通过切身体会,获取知识。只要我们不断完善“开展活动,自主办报”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尝生活的滋味,就能赋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新的生命力,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勇.体验教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初中阶段,兴趣在读小说,当然是苏联的多,中国作家中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对他非常佩服,虽然理解甚为浅薄。比较有兴趣地读古文诗词,已是高中阶段了。好像是1954年秋季开学时,语文课改用了《文学》《汉语》分开的教材。《文学》教材是张毕来先生主编的,从《诗经》《楚辞》《史记》《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及古文辞赋、小说,都有选目。作品选得好,老师也讲得好,于是便产生了兴趣,除了课文外,又去找了些其他作品。《诗经》读的是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楚辞》读的是沈德鸿(即著名作家茅盾)选注的《楚辞》,唐诗、古文则主要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古文观止》。读,也不是从头到尾读,翻到哪里一看,读不懂就跳过,大致读得懂就看下去。因为喜欢,所以有些诗文读着读着就背下来了。

读得稍稍多一点,觉得无论古文还是古诗,都有一个调调,念起来抑扬顿挫,好听得紧。经过父亲的指点,知道了字有平仄,平仄错杂,才能铿锵有致。辨别平仄,还有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之外的三声,统归于仄声。好在我是南方人,除了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外,还辨得出也读得出现在已经派入平上去三声的入声字。古代诗歌,尤其到了律诗、绝句以至词、曲,平仄相当严格。古文虽然没有格律,但一样要平仄协调,读着才好听。譬如《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吊古战场文》中“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念起来高低抑扬,自有一种美感。而短句的急迫,长句的舒缓,错杂为用,更有一种特别的情味。读一读《阿房宫赋》起始那几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自然体会得出。进入大学之后,阅读的范围更广,眼界也就更为开阔,知道用文言写作的各种不同文体也各有自身的格式与规矩。

读古代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作为研究,需要集中心力于研究的领域,虽可旁涉,不能太泛,好处是专精,缺点是往往专注于思想内容而忽略了对作品形式的欣赏。由于离开大学之后并不专注于学问,我的阅读多半是为了爱好和兴趣,所以那些艰涩难读的东西我并不喜欢,更多的是读那些古代作品中有趣的篇什。孟子的雄辩,庄子的恣肆,司马迁的叙事,《世说新语》的简洁与趣味,都吸引着我。还有那些野史笔记、书信、语录、联语、笑话、文言小说,思想活跃,文字随意,情味盎然,远比坐而论道的东西有趣,也都是我喜欢的。我的照猫画虎,多半是从这些“猫”处得来的底样,若是真要去做八股,就算应童生试,怕也非被黜落不可。我之所以说,我写的是些“聊斋体”的文言,就是向读者坦白渊源所自,以免读者不明底细,以为我真有出经入史、熔铸百家的本事。现在动不动就夸人“学贯中西”或“学贯古今”,其实是很少有人当得起的。

篇5

1997年,南山实验学校在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启动了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开始了新型教学结构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01年11月,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南山实验学校举行。南山实验学校推出的10个优秀实验课赢得前来观摩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的赞叹。

学生是最大的教育资源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学生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育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学生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

南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课件《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有3至8课时的上机时间,他们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级主页。这些学生不但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也明显超过对比班的学生。

7岁小学生的《新编三国演义》

如果告诉你,一个不到7岁的小学生就写出了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你会相信吗?在南山实验学校的校园网上,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网上发表内容多样的日记、杂感、科幻作品和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汤天的一年级小男孩,写了一万多字的《新编三国演义》,其文笔之流畅、想像之丰富,很难相信是出自于一个孩童之手笔。

其实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孩子们面对计算机会有那么强烈的写作欲望。起初,学生只是写出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平均每个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写作练习,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更可贵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的。

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们最喜欢到校园网的童话频道、成语故事频道去阅读,然后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贴到网上,教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实验学校,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动,“发掘”出了很多像汤天那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李先启提出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下保底”,允许有条件、有特长的孩子超前发展,同时也鼓励、带动一时还落在后面的孩子。

从语文到英语、数学……

小语“四结合”试验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空间,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全新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实验学校又不失时机地将语文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学科中去。

教师们把互联网引进了英语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同时,又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外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来掌握。在学生眼里,英语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教师徐阳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上雅虎英文网站,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充分发挥想像,再制作成英语电子贺卡发送给同学。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启发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开发出数学计算机随机习题库,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品德、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中也得到了运用。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南山实验学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者的观念,发挥了网络对教育的支持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45分钟的《脱险的叶形鱼》之所以让很多教师都为之感动,就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好希望自己能重新当一回小学生,坐进这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