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土地是一切生产生活的载体,土地资源是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子孙后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吞占”掠食,耕地不断锐减势头仍在加剧。无疑,势必会给粮食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可见,土地资源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情况看,盘活存量土地,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促进节约用地,集约经营土地,防止滥用土地、乱占耕地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都要正视现实,面向未来,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全面开拓盘活存量土地管理的新局面,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供参考:
1 正确理解和掌握存量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的基本涵义
存量土地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已经利用和未利用的各类建设用地。其表现形式:一是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二是以招标拍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用地。三是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的未利用的闲置土地和临时用地。四是由于历史原因土地产权未尽明晰的建设用地。五是农村集体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这些都视为存量土地。从土地使用性质看,可分为国有存量土地和集体存量土地两大类。目前尚需盘活的主要是指国有土地和部分集体建设用地。
盘活存量土地基本含义,就是指以政府行为,将那些具备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各类建设用地通过采取经济制约手段,对其实行土地出让、转让、租赁等的有偿使用,进一步实施优化资产配置,充分显示土地资产定位价值和产出能量,进而获得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当前,迫在眉睫的是,尽速着手将利用和未利用的各类存量土地实施经济手段和法定程序给予盘活。同时也是节约用地,集约经营利用土地的最佳方式。使国家、社会、土地使用者多方受益。
2 盘活存量土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据调查分析,目前城市和城镇中的国有土地80-90%为原划拨的存量土地,土地闲置过多,利用率偏低现象普遍存在,这就意味着不排除土地资源利用上的隐形浪费。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这个经济平台,因地制宜合理解决“土地与发展,吃饭与建设,人增地减,开源与节流”等诸多矛盾问题,是当前和长远战略机遇的现实选择。实践证明,通过盘量土地资产,发展经济软环境使经济,社会双赢。一是有效抑制城市(城镇)发展规模的外延和扩张,盘活存量土地可减轻对增量土地的供求压力,有效保护城乡结合部的菜田。有利于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二是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盘活存量土地效应可节约用地,节省耕地。三是为地方政府提供税收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可适当缓解以县域资金“吃紧”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四是解决国有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如年租、长租,政府注入资本金等,企业本身增加资金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五是充分显示土地资产特定价值和产出功能,不同方式存在的存量土地,都可以实行开发、复垦、转让、出租、租赁入股,人们利用土地,土地为人类造福。
3 盘活存量土地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需求量增大,供地和增量矛盾日益突出。靠增量供给土地,势必还要征占大量土地侵占耕地,造成耕地锐减的恶性循环。因此,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土地,拓宽这个经济平台,弥补增量土地的现实需求,有效缓解土地的供需矛盾,以政府行为垄断盘活,为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主要措施有:
3.1 全面实行土地年租制
就是所有土地使用者逐年逾期向当地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年租金。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产权使用者签订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即以缴纳年租金方式换取土地的使用权年限。缴纳的年租金由土地管理部门代收存入银行专户,定期上缴同级财政。缴纳年租金实际上是利用有利机遇,扩宽土地经济管理平台,在城镇,城市闲置土地开发改造,旧老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招标、拍卖、出让、转让的用地上,企业改制土地资产处置上下工夫,实行年租金方式同样有效。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地方财政注入生机活力,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3.2 实行土地使用权长期出让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产权,按出让年限一次性或分期分批向当地政府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管理部门代政府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按国家有关规定比例上缴同级或上一级政府财政。此项盘活方式应在各项规章完善和业务手续健全的基础上操作,同时必须经法律公证。
3.3 实行土地产权作价入股
即政府将一定年限的土地出让资金融入土地使用者(或企业),参与合作经营。政府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跟踪监督检查监测。及时反映企业或土地使用者经营土地使用权的盈亏现势依法执行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定期召集专业会议,分析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实行“问责制”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依法严管出让、入股方式的依法实施。土地管理部门主动服务,积极支持和配合,为政府当好参谋。
3.4 实行土地开发,复垦、治理和整顿,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功能
依据存量土地现状和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的对闲置土地进行开发、复垦和整理。
篇2
一、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投资体制及弊端。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眼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的控制。其次,投资决策本应是企业内部行为,建设时机和周期应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能力决定,贷款决策应由商业银行做出,但立项审批制度使这些都成了政府行为和行政职能。投资决策权利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责任的“真空”,这是我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再次,由于主管部门强调审批,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大而全,小而全;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有些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平衡各方利益。该上的项目没上,不该上的项目上了,资金的利用效益很低。
2.油维资产及企业账外资产的形成。由于现行投资体制的弊端及国家针对油田企业的特殊政策,油田企业在完成国家下达指令性原油产量任务外,在不超计划投资的前提下,将本应作为成本节余的资金用于计划外投资项目,修建食堂、招待所、冷库等生活服务设施;用材料费购置小轿车等;投资第三产业购置设备、修建厂房。油田维护费提取后,本应用于油田设施维护方面,但被大量用于计划外投资进行资本项目建设。由于投资的不规范和企业内部各单位各自利益驱动,使计划外项目屡禁不止,导致油田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3.储量资产没有量化。在传统的核算体制下,油气田企业的储量是一个生产、技术术语,没有量化到经营管理中。由于没有量化储量资产,导致油气资产和固定资产处于概念上的划分,而在折旧、折耗的提取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全部按常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而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将油气资产由提取折耗的方式进行资产价值补偿。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油气资产是伴随储量资产而存在,随着可采储量的递减与耗竭,油气资产同时进入废弃阶段。油田企业需要量化单一区块或单井的可采储量,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获得人们的接受,也需要修改目前资产管理模式及油田成本费用核算及归集方式。
4.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支持。由于石油企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的石油企业大多哀利。虽然近几年内部改革频繁,但由于受现有体制的限制,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利支持,只在经营表面做文章。既根据历史数据,对主营业务只考核上缴内部利润,生产技术服务考核资产收益率,只是生产指标和利润指标的再分解,决定因素是历史推算的利润,固定资产只是在利润确定之后的无效分母。固定资产占用多可以通过倒算调整内部价格,闲置、低效的固定资产被虚假成本所掩盖,奖惩不到位,管理者无压力不需考虑盘活。
5.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的形成。石油工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几十年的国家投资,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在过去,忽略了资金的补偿性,使老企业无力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设,把老企业用于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去搞固定资产投资;有的投资项目论证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形成资产闲置。
二、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1.加强国有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盘活管理。为充分发挥国有闲置、低效固定资产(以下简称资产)的潜力,加大盘活力度,提高经营效益,局财务资产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对全局资产的进行技术鉴定,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对盘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局属二级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在局财务资产部的领导下,组织本单位资产的清查、确认、统计和申报工作。资产盘活的目的是使其进行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促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产盘活的对象是局属各单位占用的闲置、低效资产或有明显特征不再使用的资产。资产盘活是企业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挖潜增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2.强化项目效益跟踪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应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要根据油田的可采储量来确定投资规模。一是严格论证区块投入的资本回报率,在投资前期,根据市场油价预测,详细论证产出效益,从而科学确定投资规模。二是全部费用资本化,无帐外资产和油维资产,投资和费用化界定清晰,成本反映真实,可以根据市场准确控制产量。
3.油维、账外资产的价值确认。解决油维资产价值确认的前提是细化固定资产分类。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油气生产的专用资产定义为油气资产,按递耗资产提取折耗;其他活动设备和办公设备定义为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提取折旧。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界定方法,它真实的体现资产的折旧折耗与资产特性、产量等的合理配比。不同于我国只考虑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忽略了资产的特性。
4.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为了管好、用好有限的投资,盘活存量资产,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支持。一是严格规范投资考核的奖惩制度。二是强化存量管理和奖惩机制。三是实行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四是实施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
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马新勇. 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
篇3
1.兵团资产总量较小,难以承担经济更大发展的重任。兵团资产总量是自治区的16.5%,是浙江省的2.5%。而且进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兵团根据国家的经济和财政政策,资金主要投入到与基础设施相关领域。对经营性资产投资较少,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将对兵团经济发展目标产生影响,难以承担经济更大发展的重任。
2.存量资产利用率低,盘活力度不够、整体化优势不明显,效益较差。一是存量资产利用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产量只占产能的40%,有的企业不足20%,大量的生产设备、设施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家底不清、资本不实。兵团从1994年清产核资以后,近十几年来,没有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存在大量的闲置资产和不良资产,尤其在企业改制及组建中,没有对破产企业资产、闲置资产进行过全面清查统计。三是整体化优势不明显,效益较差。兵团集团化优势不明显,以师为单位的利益格局没有打破,市场经济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产业地域分布广,经济发展总体上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层次低、效益差。
3.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账外资产。农业是兵团的基础,土地及耕地和水利设施是兵团重要的经济资源,由于国家农业会计政策原因,1998年之前兵团第一产业形成的大量的资产,如耕地、水利设施、团场工业用地、道路、经济林等资产大多没有入账。由于存在大量的账外资产,一方面不能准确反映资产投入的增加量及其兵团资产总量,一方面对团场产权界定、产权流转归属、建立新型团场造成许多产权纠纷和矛盾。
4.兵团集体企业发展有缩减趋势。集体经济是兵团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兵团集体企业资产6385万元,占兵团工商企业资产的0.08%,表明集体经济发展尚存在问题。
5.行政事业资产监管缺位。目前,兵团行政事业资产由使用单位自行管理,资产处置、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及事业单位改制尚不规范,存在国有资产沉淀和流失的现象。
6.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只占1.4%。兵团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分量很小,从而说明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7.非公有制资本投量少,增长缓慢。从资产角度看,非公有制企业资产占兵团全部工商企业资产的4.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资本化资产(实收资本)看,非公有制企业实收资本只占兵团全部工商企业实收资本的11.2%。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总量少,从而对经济拉动作用和贡献也小。资产总量在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自治区有30多家,兵团目前还没有一家,兵团非公有制经济总体上发展滞后。
二、对策及建议
1.引进增量、增加投量、改善结构。兵团应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目标及兵团投资增长型经济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带、工业园区和新建城市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和重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在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升国有企业资产运行质量的同时,采用重组并购等形式广泛吸纳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引进增量,改善资本结构,促进兵团资产总量的增加,同时,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做大做强兵团经济。
2.调整经济结构,盘活存量。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科学配置资源,盘活存量。根据近年来全民所有制单位每年新增生产性投资与资产存量额的粗略估算,增量与投量之比为1∶8左右,可见存量资产是创造财富、促进兵团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一是对兵团现有资产存量,包括产能利用、闲置资产、破产资产、不良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统计,分清源由,调剂使用和合理处置。二是发挥兵团组织化和集体化优势,顺应市场发展,推进大公司和产业集中战略,提高国有经济的集中度和企业资产规模。在提高国有经济集中度方面,一要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产权交易行为,推动国有企业资产向有市场、有效益的国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加快区域规划、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以提升国有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二要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打破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行政师和行业壁垒,制定有利于资产重组的各项优惠政策,以保障兵团内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逐步解决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地区或行政师趋同问题。
3.全面反映第一产业资产总量。兵团的经济资源主要在团场,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农牧团场深化改革的要求,实施资源优势转换战略,兵团应对投入第一产业形成的资产,特别是1998年之前未入账的资产,制定有关政策,进行逐步估价入账,以利于全面反映兵团的经济资源。
4.加快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组步伐,促进提高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集体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明确主体,加强管理。对行政事业资产应明确产权主体,统一管理。加强资产处置的透明度,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事业单位的改制,包括资产核查、资产评估和股权设置等方面加强监管。
篇4
那么,盘活存量货币如何寻找突破口呢?
市场一致认为,银行的存量信贷资产是突破口(信贷资产占银行资产比例大约47%),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加速推进的迹象,目前银行有多少信贷资产可以盘活呢?
信贷资产有效转移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主体包括居民和非金融性公司,贷款结构包括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对居民的短期贷款一般包括消费信贷以及经营性短贷等,而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对非金融性公司贷款也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流动性较强,证券化意义不大,因而盘活信贷资产主要考虑的是金融机构对居民和非金融性公司的中长期贷款,这部分贷款大约占贷款总量的50%。
截至2013年6月,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89万亿元,这里大概有12万亿元是住户中长贷,26万亿原为企业中长贷。那么可以盘活的信贷资金占社会融资余额的比重将近38%。
盘活存量信贷资产通常有两条途径,其中一条是传统的盘活方式,主要指将信贷资产进行跨行业、跨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另一条途径是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从而腾挪出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银行现行的信贷投向有将近50%投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的清理将令平台资金难有增量,房地产企业同样面临着调控加大,泡沫破灭的风险,且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那么银行信贷结构该如何调整呢?
我们发现,从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和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相当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中期。
1973年后,日本经济增速开始下台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日本第三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其中批发零售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和运输通信行业占比较为稳定)。
第二产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中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和以钢铁、化工为代表的基础原材料类重化学工业的没落,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加工组装型重化学工业(以机械行业为代表)的振兴。这种调整令日本经济保持稳定的中速增长、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与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相对应,日本央行在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增长转型的过程中,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并未进行大量信贷刺激。银行信贷在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之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日本制造业信贷占比快速收窄,非制造业占比略有回升。在非制造业中传统零售业信贷占比快速回落,而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占比出现快速上涨。
中国当前面临的要素约束和日本上世纪70年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劳动力进入供需偏紧时代并伴随着工资快速上升,工业用地低廉的时代将逐渐过去,能源和环境对经济的约束力在加强。投资边际回报已经降到很低,金融机构和企业杠杆不断升高,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未来几年,中国投资实际增速难现2009-2010年的高增速。劳动和资本对GDP的贡献将降低,唯有技术进步或要素跨部门流动才能够让经济保持增长,如果我们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前景不乐观,那么就只能冀望于调结构来释放改革红利了。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一些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新兴行业的兴起,银行信贷投向的变化也与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一致。
在2013年过去的时间里,我们虽然看到了制造业贷款占比不断下降,但是房地产业贷款在不断上升,服务业和基建贷款占比也有所下降,这种贷款结构看似并不合理。
但从各行业贷款增速看,虽然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略有回升,但是其贷款增速却在下降(由于其贷款基数大),银行对传统的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传统制造业、建筑业的贷款增速有所下降,而对新兴的计算机信息传输、住宿餐饮以及金融业的贷款增速在不断上升,这也符合目前的改革方向。
由此,未来银行信贷投放也会随着改革的进展而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向服务业转移,这与日本转型期贷款投向较为一致。
在日本经济转型期,信贷在部门间转移非常明显:从1970年至1990年,制造业贷款占比从43%降低至16%,非制造业贷款占比从49%上升至65%,个人贷款从6.5%上升至13%,而政府部门贷款变化不大。
中国步入转型期之后贷款的部门间转移是否已经发生?
制造业部门去产能导致投资增速逐步下滑,对贷款的需求也出现下滑;房地产企业前期库存去化比较彻底,资金回笼充分使得地产企业贷款需求并不强烈,加上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银监会下文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不得新增也抑制了部分融资平台贷款。由此,我们看到非居民的中长贷和短贷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与之对应,居民短期贷款略有回升,而中长期贷款回升比较快(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贷款从非居民向居民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未来还会延续。
证券化即是去杠杆
从2005年到2008年,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大约700亿元,次贷危机令其停滞了两年,从2011年开始资产证券化再次启动。但银行因自身和制度两方面因素,对待资产证券化的态度一直不太积极。2013年以来,因高层的积极推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呼声再次高企。
信贷资产证券化如何操作?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到底是加杠杆还是降低杠杆,是否会反而增加银行经营风险?银行如何才会有动力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些问题不解决,资产证券化仍是前途未卜。
资产证券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是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其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以及现金资产证券化。
而我们所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根据基础资产类型不同,狭义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大部分居民中长贷属于此类)和资产支持证券化(ABS,企业贷款属于此类),前者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后者以除住房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为基础资产。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为:贷款发放机构将贷款合同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SPV),SPV将资产汇集成资产池,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来进行融资活动,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去杠杆”就是降低经营主体的资产负债率。企业和政府部门去杠杆很容易理解,而金融机构去杠杆则有些令人费解,因为金融机构本来就是利用杠杆来提供金融服务的。
中国的金融机构负债/GDP的值与日欧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已经非常高。为何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去杠杆呢?
金融需要去杠杆,主要是基于过去利率管制和贷款投放限制导致银行不断发展表外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不断加大。更确切的说,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需要通过压缩同业业务和一些表外业务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虽然金融去杠杆会带来经济失速风险,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转移银行信用风险之外还可以适当弥补同业和表外收缩对银行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果政策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后所得资金引导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还能缓解经济失速风险。因此,去杠杆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同时进行,并不矛盾。
制度改革是动力
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2012年5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初步将所有银行证券化信贷资产的总额度设定在500亿元。近日传闻,银监会和证监会牵头制定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文件,拟取消额度制。这将成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2012年5月的通知下发至今,市场仅发行了总额合计228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不足500亿元上限的一半。获批银行为国开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以及上海汽车和上汽通用财务公司。其中除国开行101.66亿元为最大发行之外,其他各家银行均在30亿元。从获批的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看,主要为企业贷款和汽车贷款,而并没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由于风控严格,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都是银行表内风险最低的优质资产,银行不愿意剥离这部分资产;2.发行制度成本较高。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在1-2年,而发行流程在6-12个月,在产品发出时多数入池资产已重新更换,成本较高;3.资本耗用大。银行发行的证券化产品需自持5%以上的次级档,风险权重一般高于普通贷款,资本耗用较多;4.收益率较低。目前证券化产品的优先档发行利率在4%-4.5%左右,显著低于AAA 级企业债,甚至低于不耗用资本金的国开债。
如果仅取消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制,在发行制度设计上并没有放松,并不能拉动银行将大量信贷资产证券化。如果盘活存量需要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上做文章,那么,对于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严格规定首先要放开,其次是加快发行流程(近期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有加快迹象)。
与前些年的资产证券化相比,本轮资产证券化还有一些值得期待的地方,如扩大了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种类、扩大了参与机构的范围、强制风险自留、优化了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方式等。
据悉,上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参与机构主要集中于国开行和大型银行。而本轮试点阶段,相关部门鼓励更多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都有望参与其中。
更为重要的是,本轮资产证券化将允许金融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和“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入池,与前些年相比,范围明显扩大。此举意义重大,除了有助于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外,还可为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缓解公司融资负担,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对于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而言,相当于降低了它们的融资难度和信贷门槛。
而最受市场关注的,还是地方政府平台贷也被明确纳入到基础资产范围。有业内专家认为,其实,银行方面最想出售的就是这部分信贷资产,而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许会成为探索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一种有效尝试。
硬币有正反两面。正当市场都在为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首单产品面世兴奋的时候,也有不少市场人士回忆起了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银行把没收回来的个人贷款打包出售,结果过了头,出现危机。虽然目前看来银行出售的多是优质资产,但随着市场的成熟,银行可卖的优质资产卖完了,自然会出现不良资产,银行转移了风险,申购机构却要承担风险。
而从首批试点银行的信贷化资产来看,银行都是拿出了质量比较好的资产,房地产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都不在此列。正因为银行真正想出售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但由于违约风险等问题尚难以处理,这反而让市场的担忧剧增。
以国外经验来看,房地产贷款是很好的资产证券化的品种,其贷款的现金流固定,惟一的风险是早偿和逾期的风险,但是把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风险就能有效规避。房地产贷款是完全符合资产证券化要求的产品。而且如果银行配售的产品风险大,银行自身也会首先遭遇风险,所以对于很多银行“甩包袱”的说法不太准确。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仍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主要投资者,很多产品是银行互相持有。商业银行既是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发起者,又是最主要投资者,这不利于信贷资产的分散化。广东银监局对此给出建议,有关部门引导并鼓励保险公司、企业年金、全国社保基金等偏好资产久持,流动性需求较低的非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参与资产证券化投资,稳步扩大投资者范围,以进一步发挥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散的功能。
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通过信贷资金的行业和部门间配置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存量信贷资金进行盘活,不仅有利于降低银行经营风险,而且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令消费优化升级,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投资和出口拉动GDP的格局。
6月以来回购利率中枢抬升,从而挤压银行同业业务利差,造成银行同业业务收缩并去杠杆,会进一步抑制信托、票据等社会融资扩张。
包括回购利率的各项货币利率上升,将从量价两方面影响实体经济流动性,导致融资成本趋升,融资总量趋降。一方面,由于票据利率的大幅上升,在监管和利差收窄双重压力之下,银行票据类买入返售将出现收缩;另一方面,融资总量的走势与企业债券净发行量高度一致,源于大量表外融资利率已市场化,因而货币利率的上升将对后续融资总量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部分对冲金融机构去杠杆而导致的融资总量的下降,从而避免经济失速风险,这也是盘活存量资金的目的之一。
当商业银行把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可以腾挪出更多信贷空间,加上政策导向,可以为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服务业企业以及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增量信贷。存量信贷在产业和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可以压缩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迫使这些行业去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政府在信贷政策上引导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行业转移,已经初见成效。从2012年开始,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3年前6个月降至17%。上游采矿业、煤炭开采、钢铁、非金矿采选业投资增速都出现了下滑。中游制造业中的纺织、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也出现了快速下降。
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形成鲜明反差,服务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从16家上市银行贷款投向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已经对服务业有所倾向。
从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各行业投资增速看,住宿餐饮、软件信息、文化娱乐、计算机通信都维持较高增速,未来服务业有望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抵消传统行业去产能对经济的负向拉动。
过去银行信贷倾向于给企业,助推投资扩张,通过投资创造货币信用。不过,最近3年的信贷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居民信贷增量占比升至30%以上,近年的钢贸事件、企业跑路事件都告诉银行有实物担保的企业信用未必可靠,反而是用诚信记录担保的居民信贷更值得信赖。
境外消费是近几年兴起的消费风潮,体现了消费升级理念。境外消费包括居民在境外购买商品和在境内通过网络购买境外商品。
篇5
一、油田固定资产的构成及特点
石油企业是采掘型行业,固定资产包括的内容比较突出,既有递耗资产,又有常规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1、直接生产原油、天然气的油气设施;2、围绕油气生产的技术服务装备。3、原油、天然气深加工的炼化装置。油气设施包括油水井、储罐、油气管道等,这类资产都是根据油气储量,分区块按产量进行产能建设,是集设备、房屋、管线、供水、供电等一体的油气生产设施。
油气设施规模和资金投入是根据地质储量决定的,不同于常规的固定资产。它的特点是:1、只为产油、气而建设,油气枯竭几乎没有价值;2、清理费用远远大于残体变现收入,需要堵井、拆除设施、挖掘管线并恢复原貌;3、残体的可利用价值极低;4、相应配套的水、电、讯等资产投入同步失去价值。
二、构建油田效益型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对策
1、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保障油田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数额巨大的资产。尤其是对油田企业而言,管好用好国有土地这笔资产,意义非常重大。以提高利用效率、盘活土地资产为重点,积极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加强对土地产权政策的研究和论证,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和利用优惠政策。
首先,要盘活存量土地,存量土地是油田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资源和资产,要注重统筹规划和利用存量土地,积极推进土地利用向集约高效化方式的转变,重点做好荒碱土地和闲置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因单位撤并、搬迁等原因形成的闲置土地和农业用地,应会同规划计划、多种经营、资产等部门及时给予调整,努力实现存量土地利用的效益化。其次,在改制分流工作中土地资产的处置上,必须严格控制“明晰产权、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改制企业的不同类型,确定适当的处置方式,依法做好土地处置,避免土地资产流失,维护整个油田的利益。
2、细化资产基础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益。
现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资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资产的高效运营和严格管理。细化基础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使价值管理与效益型实物管理紧密结合,是进一步发挥资产效益的基础。
细化资产基础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新的资产运营理念,实现从观念的转变到管理方法的创新。树立存量资产持续优化重组、合理流动就是增效,闲置就是最大流失的理念。(2)细化存量管理,落实、完善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制度。定期评价资产管理状况、分析存量资产配置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资产闲置形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改进管理措施,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固定资产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提高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建立资产管理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确切的依据。(4)加强资产改良的管理,实行资产的部分增值与部分报废,与计划规划、基建、开发等部门相结合,认真清查公司投资的资产改良项目,落实明细,确定合理的新增资产价值做增值,同时从总资产中分离出符合报废条件的部分,做部分报废,使资产价值真实化。(5)加强对不良、低效资产的清理,为调剂、变现、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加快对逾龄资产报废打下基础。否则难以实现资产质量的提高。
3、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变。
传统体制下,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主要采取实物形态的管理或直接管理,并最终演化为直接对实物资产或其他资产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了管理效率低、管理手段行政化不良后果。转变实物管理和直接管理为价值管理为克服国家直接管理与经营企业国有资产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
结合实际,从提高油田企业固定资产效益的现实需要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油田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首先,从资产变动的来源说,应加强存量资产调整价值化管理和增量资产价值化管理,前者主要包括价值形态上对国有财产的拍卖以及企业的兼并重组,后者主要包括对资本金的筹集等价值化管理。其次,从实现油田企业资产价值化管理的方法来说,应加强对清产核资方法管理、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管理、资产统计方法管理、产权登记方法管理、收益计量法管理、资本金计量方法管理等。最后,从油田企业价值化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指标来说,应加强固有资产总量、油价资本额、国有资产负债率、国家资本收益率等一系列指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晓枫, 程代淑等. 华北油田土地利用管理战略研究[J]. 石油规划设计, 2007,(06) .
[2] 谢雄标, 宋刚. 论石油企业QHSE管理体系的建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04) .
篇6
在年初的县党代会和县人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兴工强县、兴旅富县、劳务开发三大战略。兴工强县主要是解决增加就业岗位、税收和经济总量的问题;兴旅富县主要是解决提升人气、藏富于民的问题;劳务开发不仅是解决劳务输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民脱贫增收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抓好“兴工强县”战略,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做大现有企业。通过发挥政策优势、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把现有企业盘强做大,是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现实问题。这几年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2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8家,现在已经有28家,增加了10家;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近10亿元,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6.67亿元,净增了近7亿元;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只有5亿元,去年接近10亿元。应当说,盘强做大现有企业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盘活存量资产。今天所看的企业,都是属于盘活存量资产的。比如紫光化工是以过去氢化钠厂为载体引进来的;三毛集团是利用过去啤酒厂的存量;极力服饰是利用过去天蕾公司的存量;乌江榨菜是利用过去邱家榨菜的存量;坤隆养殖场是利用过去鸵鸟场的存量;大方飞越和高家镇的几个企业仍然是利用的存量。我概算了一下,总计有十几家企业是在近两年通过盘活存量发展起来的。如果这十几家企业发展得好,将有三家公司实现上市目标,即乌江榨菜、紫光化工和上海三毛集团。目前,乌江榨菜公司正在做上市前的准备工作,有望上市成功;紫光化工公司已于5月份开始运作,有望年底上市;上海三毛集团已经是上市企业。总之,盘活存量对于*工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不仅包括水平坪组团,还包括高家镇组团、镇江组团和龙河东工业组团。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的存量资产已基本用完,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充分利用好工业园区这个载体,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目前全县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现有企业增长迅速,存量资产基本盘活,工业园区开始起步。下一步,我们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搞好工业园区建设。一是调整规划。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前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拿到了规划调整的批复。二是搞好基建。在未来五年,要把近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好,然后再把工业项目引进去。三是抓好融资。我们近期有望获得3个亿的贷款支持。我们将把这3个亿的资金用于搞拆迁、修道路、建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以后把引进的企业统一落户在工业园区。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举措,切实为外来企业搞好服务。
二、全力搞好协调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第一,要抓好问题排解。食品工业是才曦同志联系,紫光化工是建国同志联系,绿蕈食品是张梅同志联系,乌江榨菜和竹浆项目是海波同志联系,三毛集团是永华同志联系。请各位联系领导把自己所联系企业提出的问题梳理一下,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必要时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
第二,要建立能源保障机制。请经委牵头,建立已生产企业能源保障调度制度。经委班子这次调整之后,工作还是有起色的。尤其是每周召开主任办公会通报全县工业情况,然后将有关问题明确到相关领导和科室去落实的做法,我认为非常好。以后可以把这种形式在经济主管部门予以推广,坚持每个月召开一次企业调度形势分析会,就企业生产形势开展调研,进行沟通,准确把握企业生产、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三,要切实搞好调查研究。上半年,一是请计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半年的项目建设情况开展调研,不仅要调研重点项目,还要调研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以及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为6月底或7月初召开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作好准备;二是请经委牵头,在年中召开一次银企座谈会,目前可以先收集情况和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到企业实地看一下,再制定方案。
第四,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有关部门要主动深入企业做好对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来展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年活动的成果。特别是各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更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服好务。
三、切实推进规范运行
无数企业成败的事实充分证明,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资本、人才、诚信三大要素。只要这三大要素做好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强的企业。一是资本。要通过合规合法的方式(大公司可采取资本运作方式,小企业可采取政策融资方式),把企业在建设和运行中的资金总量做大。二是人才。今天到乌江榨菜项目实地考察看到,同样的一道工序,现在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改进,其原因就在于人才和管理的模式不一样了。三是诚信。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个企业讲诚信、守信誉,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如果不讲诚信,没有信誉,就无法长期发展,做大做强。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我来*以后,还没有遇到过像紫光化工这种情况,即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金融部门就贷给了紫光化工1.2亿元。特别是在二期贷款时,开发行和建行都争相贷款给紫光化工,后来紫光化工的罗总只好出面做工作,采取向两家银行都贷一点的方式,才化解了这一矛盾。这对*工业发展融资方面来讲,无疑是个可喜的现象。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企业讲诚信、守信誉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如何抓好企业规范运行,我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一是思路定位要清晰。作为企业来讲,既要树立远大理想,找准发展定位,又要制定可行规划,扎实推进;既要立足长远,又要狠抓当前。无论是贷款也好,发展也好,都不能只做今年,不想明年,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否则难以持续快速地发展。二是培育企业文化。政府要讲地方文化,企业要讲企业文化。上次我们到苏州学习考察发现,他们的优秀企业都有企业自身的文化。而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当然也有做得较好的,比如紫光化工,尽管在企业文化上没有苏州那些企业培育得好,但有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三是搭建支持平台。作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自然应该尽量把费用降低,把手续办快。但作为企业来讲,也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时缴纳应缴的费用、办理应办的手续,特别是产权、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手续,一定要把支持平台搭建好,这样才能得到银行贷款、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支持。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在产业发展基金问题上,请大家放心,这个基金就是拿给大家用的,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得具备条件。这四五千万元的产业基金如果今年用不出去,明年就会被调整到其他区县;如果使用出了问题,则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请县计委按照规定,审慎用好产业基金,同时也希望企业主动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申报工作。
四、注意抓好督促检查
搞好督查,是确保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要整合机构职能。请张梅同志牵头,抓好县委督查室和县政府目标办整合工作,真正发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的作用,使督查工作全面贯穿于全县各项重要工作的源头、过程和结果。
篇7
(一)有利于保护耕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被反复、高度地强调。耕地保护更被奉为基本国策,而且我国还要“继续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代表了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新一轮改革的方向,是城市用地制度的第二次创新。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并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新机制。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决定了我国的耕地不能无限制的转为建设用地,因此必须着眼于现有的城市存量土地进行内涵挖潜,节约利用,调整结构,来满足建设需要。土地收储能够向社会公布和提供准确的土地供求信息,收集和储存、土地交易行情与交易结果,以保证土地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还能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仅可以为保增长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而且可以减少耕地占用,对坚守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等有效显化国有土地资产价值方式的重要支持基础。实施土地收购储备规划,有利于摸清土地存量,盘活土地资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资金和土地是土地储备制度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储备过程是土地流转过程,也是资金循环过程。表面上看,耕地保护显然包含着保护耕地免受滥占、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积极含义;而且农地开发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今后,城市土地利用必须走集约化的道路,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城市存量土地。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有助于促使城市土地供应实现由“增量调节为主”向“存量调节为主”转变。土地收购储备有利于摸清土地存量,盘活土地资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从而加快我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转型。因此,必须以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来规范和有效管理土地市场。用集中统一管理和有偿使用土地――这种新型的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促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三)利于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应。土地是国家可调控的资源,这在客观上使国家具备了调节的能力。政府可以通过不供地、从严供地、优惠供地等土地政策,来调整用地结构,最终调控宏观经济。同时,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优化利用的保障。事实证明,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高效运行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留存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土地储备制度是适应我国特殊土地公有制体系下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而建立的,对全面实现土地招拍挂出让、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有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保证,政府可以全面运用法律、政治或经济的手段及时的控制储备土地的分布、价格、数量,使土地的管理逐步按人们的预期进行。不但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通过将城市分散的存量土地通过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集中到“城市土地储备库” ,使政府手中有充足的土地,由过去的“多头供地”转变为现在的“单头供地” ,从而使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的将储备土地投入到土地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土地市场。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走出一条切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收储之路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围绕土地收购和房屋征收工作,规范了从项目启动至结束过程中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合同的拟定及合同签订、收购土地上建筑物的拆除、收购土地围墙拉建、项目验收等环节的工作程序,维护了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工作。凡需盘活的存量土地和新征集体土地的一律进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除依法可以划拨的外,原则上都应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从而形成国有土地先储备、后出让或出租的供应机制,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当市场上土地供大于求时,政府可多收购土地进行储备。
(二)先后建立了多项防范业务风险和职务风险的约束管理机制。首先,清理整治土地市场,优化土地收购储备环境。为优化土地收购储备环境,我县以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划拨供地范围。切实抓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其次,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供应等工作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作涉及到,如土地、房屋、城建、计划、财政、金融等许多部门。提高土地储备和土地资产运营效益。第三,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应明确土地价格内涵,由中介机构来完成土地价格评估。土地收益分配应该结合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如根据土地使用者现在拥有的权利进行分配;根据国际惯例结合实际进行分配;根据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等。
篇8
“金融热、实体冷”的现状,迫使政府出台了针对金融领域的“国十条”,意图促使并不缺钱的中国,能够让资金真正惠及实体经济。“激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深层次的改革可谓迫在眉睫。
那么,来自政府、银行、券商的经济学家是如何理解“国十条”的?哪些领域的改革是他们最看重的?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却没有触碰到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 陈道富
资源错配严重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政府信用、银行信用被大量用于隐性担保,甚至滥用。因此,即使现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资源在风险收益的诱惑下,仍然难以流向真正缺钱的领域。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利益的获得者与风险的承担者出现了错配,银行变成了最终承担风险的一方。比如很多理财产品事实上并没有银行的担保,地方的城投债也并不允许地方政府进行担保,但是他们都得到了银行或者政府的隐性担保,继而使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的存款,城投债可以不停地发。
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产生大量收益不好或者是不在乎资金成本的企业、项目,因为有了政府信用及银行信用的隐性担保,仍能不断地获得资金。这种现象扭曲了整个市场的风险收益体系,出现了严重的资源错配。
因此,最迫切的改革就是纠错实体经济层面上市场发出的扭曲信号。只有市场释放出的信号是对的,资本市场才能根据这样的信号正确配置资源,从而实现有效供给。
金融热实体冷的问题,其核心解决思路是确立风险分担体系,理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风险分担界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资金仍然会向传统领域进行配置。其次是可以通过利率市场化来推动资金进行有效的配置。
实现改革最有效的路径就是需要允许市场上出现违约、破产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通过市场对这些风险事件的消化,逐步确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权利边界以及银行的救助边界,最终通过法律的修改,使三者的权限在这些风险事件中得到具体划分。
最后,改革是有难度的,很多企业确实很难让其破产倒闭。但是如果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倒闭或退出,那么现在的所有投资就都可以称之为合理的、正确的、理性的。如果不解决这些困难,风险意识就没有办法市场化,资金仍然不能流向缺钱的领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小心给僵尸输血
因为过去的宽松政策使得目前政府的负债已经不低,货币的存量也已经不少。所以增量再多给,压力就会很大,风险就会上升。这也就是政府为何要提盘活存量的原因。
究竟什么是存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含义不尽相同。对于银行而言,就是银行放出的贷款,逾期未兑付就是死的;对于企业和政府而言就是项目,项目不赚钱就是死的。怎么才能盘活存量资金?那就是让这些钱兑付,让项目挣到钱,否则盘不活。
但现在出台的政策并没有明确提供让企业赚钱的办法。如果此时企业无法赚钱,货币政策再宽松,银行再贷款,那就是给僵尸输血,最后风险将会越来越大。
对于企业而言,赚钱的方向无非就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如果现在认识到刺激有风险,那就应当让企业合理地利用海外市场去赚钱。
但是从2011年开始,人民币有效汇率就存在着高估的情况,这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兵,广东、浙江、江苏这些过去发展最好、活力最强的地区都已经身陷囹圄。江苏1—5月的新增坏账率达到了40%,浙江的温州更是在前两年爆发了系统性风险。
我们可能观察到,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是呈反向变化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越高,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越低。
因此,破解盘活存量资金问题的改革关键就是应当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让企业赚到钱。一旦企业赚到钱了,银行的欠款就可以偿还了,政府就不需要额外的刺激经济,相应的,花的钱就少了。
虽然人民币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升值,但其原因已经不是简单的热钱推动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根本因素还是央行的人民币/美元中间价,而中间价仍在往上走。随着美国经济的向好,热钱开始流出,新增外汇占款从之前的千亿级别回落到了3位数。因此人民币走向贬值是具有趋势性的。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新国十条竟然完全没有提及“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修正高估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问题。由于对国际问题有意无意的忽略,也直接导致了在“严密防范金融风险”条目下仅明确提及了地方负债、理财、银行坏账、民间集资与非法集资等,但却对国际资本流向逆转与人民币刚性汇率未置一词,在美元即将迎来转折的关口,这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缺失。前面都是内债,内债易控,但美元升值下不能贬值的汇率意味着外债。
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 程漫江
反而惩罚先进
中国经济中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货币的供给总量和增量均偏高,而实体经济中的公司与项目却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
货币的供给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变量。货币供给的增长,在宏观层面应对应一定的经济增长,在微观层面应产生一定的产出和现金流量,即货币的增量应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所谓以存量盘活增量,我理解应该对应着对相应资产的处置和重组。
最简单的办法是变卖资产,在现实层面可以反映为兼并和重组,也可以反映为破产。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上述情况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货币投放到最有效率的领域,让投进去的钱真正产生价值增量和现金流。
严峻的事实是——大量的货币投放并未能有效带动很多具有附加值行业的发展。一个显而易见的实事是目前的资金配置方式正在强化我们经济结构中一些既有的缺陷,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具有奖励落后、惩罚先进的特点。
在当前的这种困境下,理顺资金的价格机制,应当主要依赖市场的功能,银行的表外资产也是一个市场,但相对欠发达和缺乏监管的市场。展望未来,最重要的还是让资本市场,或广义的金融市场来承担资金配置和定价的功能。
篇9
一、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环节上强化了措施,进而节约了采购成本。局部运用了一定的专业性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肯定取得的成果的情况下,还必须正视目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仍然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生产管理各个层面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煤炭企业管理者大多着重强化控制煤炭安全、产量、进尺、可控成本费用、经营利润等考核指标, 煤炭企业生产的重点一般放在生产产量,生产安全以及盈利水平这几方面,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产生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权责划分不明确,对于各个层面的固定资产职责划分不明确,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各经营者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绩效未纳入考核的范围 ,导致煤矿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力度不够。
(二)内部审计部门的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审计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审查,帮助部门内部采取适当的财务管理措施,更加完善内部政策或执行政策的程序。但在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没得到足够重视,其主要表现为:审计机构独立性依法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审计人员未能配齐配强,其固定资产审计监督力度无从保证。
(三)机电开采设备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
煤炭企业开采设备强度大,时间长,设备产生磨损度较大,若会计人员只按照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但是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核算、使用保管、维修、调拔、处置、清查等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规范、考核奖惩制度空白或不兑现。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将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与实施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资产责任到部门,部门负责人对该部门内的固定资产负主要责任,并根据岗位职责不同,责任落实个人。通过科学、明细、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严格划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应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部门负责人的考核与基本员工的考核结果按照制定的奖惩标准实施,将绩效考核贯彻到公司所有责任人,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切身利益相挂钩,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
(二)盘活存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核算信息做到真实有效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环境的瞬变性,加之以往固定资产决策管理上的错误,使得煤炭企业既有的存量固定资产不可避免地会在质量功能、效率以及配置结构等方面出现滞后或不协调的现象与问题。财务人员中的固定资产相关人员必须,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信息做到真实有效,比如,对固定资产实际折旧年限准确把握,如井下设备消耗大,在会计资产折旧年限内提前报废,会计人员必须了解井下资产损耗,正确分摊设备折旧情况,使得煤炭企业有真实有效的固定资产核算信息。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聚合企业固定资产资源优势,对既有的存量固定资产从质量、功能、规模、结构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调整与配置组合。
(三)完善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加强审计监控力度
煤炭企业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另管理者认识到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审核以及控制才能够使得煤炭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以及经营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控制,对重要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如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采购计划审批,授权到采购资金预算,风险控制,最后到资产验收,具体的做法可以: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赋予了审计人员更强的权威性,可以使得内部审查具有比较正当性。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以及考核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对于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有更好地认识。拓宽内部固定资产审计范畴 。
(四)完善固定资产采购控制
煤炭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采购控制,从计划,到采购,验收以及后期维护过程,明确各个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与责任。煤炭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应当核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开设固定资产登记卡。严厉禁止出现一人多岗,并从设备管理,财务控制以及企业内部审计三方面监控固定资产管理,防止企业内部舞弊行为,固定资产管理员审核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购置的原因,拟购入时间,拟购入数量等。
参考文献:
篇10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现代公司战略部署及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公司系统应加强资产管理,着眼未来,推进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盘活存量资产,改善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账、卡、物不符的现象;2.个别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3.固定资产营运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4.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定资产管理改进方法或对策
(一)固定资产购建管理
1.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固定资产购建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按照预算管理程序,严格按照经过总经理办公会和省公司批准的年度资本性收支预算安排固定资产购建,对于不可预见的固定资产购建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2.设备物资采购及工程施工款项结算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充分发挥招投标管理中心在物资采购方面的优势,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严格工程施工款项结算管理,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将设备物资采购和工程款项结算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满足工程进度需要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资金运作,降低资金综合成本。
3.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工程竣工决算管理办法》等制度的要求,加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竣工决算报告编制情况进行清理,及时督促上报审查,保证竣工决算的及时审批,有效解决固定资产长期以暂估价值入账带来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1.狠抓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包括:1)在资产发生变动时,要求各职能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传递变动信息,确保帐、卡、物一致;2)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度;3)提出资产出租和委托经营管理的程序及职责;4)严格控制以固定资产进行担保的行为;5)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6)建立固定资产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
2.制定定期清查盘点制度
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是完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基础,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原则上每年至少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查盘点结束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及时提交清查盘点报告,对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及时处理,资产清查发现重大资产损失情况的,及时上报省公司。
3.动态监控资产增减变动
设计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变动情况月度报表,要求填报月度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按月份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更正,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差错的发生。
4.会同生产部门做好更新改造支出管理
财务部配合运维检修等部门提出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并纳入年度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在制定更新改造支出计划时,综合考虑各单位固定资产规模、成新程度等因素。不定期对更新改造资金的使用进行监控,更改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按照有关规定调整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将技改形成的新增资产调整原有固定资产卡片,避免出现一项固定资产对应多张卡片的情况。
5.严格运行维护支出管理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支出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及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在下达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支出预算时,充分考虑固定资产规模、成新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合理分配,提高固定资产维护效益。
(三)固定资产处置管理
1.固定资产处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河南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的处置根据不同的管理层面,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资产损失核销管理办法》及《河南省电力公司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对有关固定资产损失及时进行核销、账销案存资产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
2.固定资产转让、盈亏、毁损及报废审批情况
固定资产转让、盈亏、毁损及报废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申请,说明理由,并提出处理意见,填制相关申请单据,经实物管理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经主管领导审批,手续完备后进行处置,并及时报价值管理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做好残值回收工作,在未获批准前,不得擅自处置。
(四)固定资产效率管理
对于无效低效资产,积极盘活、收回资金。对于非生产用资产,积极按市场化方式出售变现。对于账销案存资产,进一步清理核实,制定专门机构,明确工作机制,积极清理追索。
1.推行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2.制定固定资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切实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落实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保证安全生产;4.建立固定资产使用评价制度,动态掌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总体思路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控制购建成本,严格处置程序,优化固定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风险,盘活存量资产,改善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根臣.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2] 马桂荣.在实施新财务制度中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
[3] 胡蓓蓓.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11.
篇11
2.1存量固定资产管理有待提高
1)存量资产基础资料不齐全。采油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各下级单位之间固定资产调动实物与卡片转移不同步的问题,往往是固定资产转走了,但是保管卡还留在原处,造成账面虚增资产。2)资产的现场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的现场管理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到生产现场,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维修情况,不能及时把资产的技术状况、使用效率、用途变化的有关信息反馈更新。3)闲置报废资产处置不及时。资产的处置权在收归油田分公司财务资产处后,采油厂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处置报废资产,从上报审批,到评估处置,由于存在时滞,管理和保管跟不上,造成管理上混乱。
2.2增量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1)设备购置上,部分设备的购置选型缺乏科学的分析,存在着盲目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选型不合理,造成技术先进的设备用不上,形成积压浪费;不考虑设备维修的难易性,造成故障维修困难,延误生产;不重视节能,造成后期追加投资;不考虑安全环保,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2]。2)基建项目上,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缺乏科学的控制,造成投资失控,三个阶段不能连续的全过程的加以控制,只是间断性地进行某一个阶段的某种形式的控制,缺乏连贯性;在各自的控制阶段抓不住控制的重点,没有侧重,使得控制的效果不显著。3)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由于企业内部资产的无偿占有,存在着“重增量投入,轻存量管理”的倾向。企业在争投资,领导在跑计划。投入的资产有的重复,有的利用率不高,没有在盘活存量的高度上考虑增量的投入,从而造成增量资产管理与存量资产管理脱节。
2.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任何游离于考核之外的措施都缺乏约束力,资产管理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和有效的资产经营机制。缺少对于单位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评体系,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来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虽然考核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相结合,但效果不显著。
3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相应对策
3.1完善固定资产基础工作管理
1)订正数据库基础资料。建立资产管理中心定期资产清查制度,汇报新增、改扩建、调拨、报废、丢失等资产实物各种形式的变化,彻底摸清资产现状,为以后开展资产经营分析做好准备工作。2)强化资产动态跟踪。实行资产例会报告制度,通过定期组织例会,进行季度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报考核结果,部署下季度工作安排。3)做好资产人员培训配备,使资产管理工作为采油厂生产的安全平稳生产保驾护航。
3.2强化固定资产现场控制管理
首先,在现场管理中,确立目标保证体系,明确责权关系,将各项指标纵向分解到底,横向分解到边,将指标落实到下级单位,资产使用及保养落实到具体岗位,真正做到资产全员管理。其次,加大监查力度,提高现场资产的管理水平。再次,做好信息反馈,实现现场管理的过程控制。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对实际的工作进行衡量,对实际与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
3.3实现资产有效运营管理
1)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将资产管理的权利进行合理划分,对下级授权、分权,规定各级人员处理某些事务的权利。在授权、分权范围内,授权者或分权者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建立内部资产管理制度时,必须将每个单位或个人按其所授权利或所分权利与应负的责任相联系,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应予履行的任务及其应负的责任,作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2)实行固定资产的归口分级管理。归口分级管理就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由厂部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管理;按照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由各级使用单位负责具体管理,并且进一步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实行谁用谁管,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使用单位应对厂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财产管理制度,搞好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并充分发挥其效能。3)盘活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建立厂级资产调剂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加快盘活速度。采油厂的闲置资产实行集中统一调剂,及时沟通信息,扩宽闲置资产的调剂利用范围,使闲置固定资产重新发挥作用。详细研究,周密部署,拓宽盘活途径,提高盘活效果。如对闲置资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市场调研,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并花费较少的资金,改造闲置设备,满足生产的需要,达到以少量的增量激活大量存量的目的。制定和完善有关盘活闲置资产的奖励办法,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国家政策规定淘汰、强制性报废和确因技术落后或损坏的部分闲置资产设备,在经过有关部门严格鉴定审批后,应坚决予以报废,不再继续使用。
3.4构建资产管理考核体系
1)加大定量考核和客观考核的力度。尽量用具体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结果科学准确地评价每一名资产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和每一项资产的效益,提高绩效考评的可信度和有效度。2)建立资产考核机制。考核指标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多层次,全方位考核压力传递机制。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制定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健全各类固定资产的技术档案,定期清查存量资产,动态掌握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并对各归口部门的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各归口部门对负责资产的实际使用单位进行考核,各采油管理区和班组要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谁用谁管,要求物物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及时维护检修,提高完好率。通过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机制,使考核结果和奖惩挂钩,实现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
篇12
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政府正常的土地供应,必然存在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政府通过征收方式将农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通过收回、收购等方式将以前供应出去的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经营、处置等权利重新收归政府。第二个环节政府在取得一块土地的产权后和供应这块土地前,即使政府不对这块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成本核算等供应前期的工作,也必然存在一个时间间隔,以确认这块土地的产权归政府所有。由于政府负责一个区域内的土地供给,需要在不同时间取得多宗土地,核定不同土地的成本,在不同的时间供应数量不同的土地,与不同的需求者进行谈判等,这个时间间隔必然会相应拉长。因此,即使政府抛开宏观调控、资产管理的职能,只要政府供应土地,必然会有一部分土地在一段时期内留滞在政府手里,这部分土地就是储备土地。第三个环节是政府将具有明确产权内容的土地供应给新的用地者。
然而,在政府过去和现在的土地供应中,有很多是这样发生的,即政府没有先行将土地以收回、征收、收购等方式取得土地产权或对地上建筑物给予补偿,就通过出让、划拨等方式使土地使用权人发生转移。尽管这种转移到目前为止成功率很高,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征地、拆迁引起的诸多问题中,政府未经土地产权人或者地上附着物产权人的同意,就将土地供应出去的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改变这种供地方式,政府必须要“先取后予”,即在供应某块土地使用权以前,先要取得这块土地完全的产权,无论是集体土地、出让土地、还是划拨土地,都应如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问题,而是一个产权保护、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政府要取得土地产权,必然涉及操作问题。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政府自己操作,资金和人员由政府自己运作。一种是委托其他组织操作,资金共同分担。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由于财政状况、贷款主体、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等限制的存在,政府自己操作,不具备可行性,只能选择委托其他组织来操作。其他组织分两种,一种是政府成立并委托土地储备机构来操作,一种是委托现有的组织,如城司或者其他社会上的公司,但委托给这些公司,政府与公司在利益、目标上的冲突不仅在所难免,而且很难协调。所以,政府取得土地由谁来操作,最优的选择是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
这几年,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出现这种突破,我认为,一方面和我们努力工作、严格管理以及其他部门大力支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土地储备制度建设有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要求政府必须履行正常的土地供应程序,拥有完全产权的土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我们一直主张以公开方式出让土地,并且写入法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就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出让,但一直没有搞起来,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政府手里没有可供招标拍卖的实物土地,没有标的物,自然没有条件搞。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以后,政府手里有地了,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就具备前提条件了。
二是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宏观调控经济的经典手段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国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措施,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有计划调控和土地政策。在四种调控措施中,前三种都有一套成熟的手法和明确的目标。货币政策中有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财政政策中有预算、税收、债券、转移支付等手段;计划调控有产业准入、产业政策等。在这些手段中,货币政策是对资金使用成本(利息),货币流通数量(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直接的干预,财政政策则直接对总需求(政府支出、厂商和居民)进行干预。这些手段不仅涉及政府资金的运用,而且涉及对厂商和居民使用资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使用资金的成本问题,也有机会成本问题,如银行加息,会有更多的人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或减少税率会起到减少或促进消费与投资的作用。计划调控一方面有直接的行政手段,如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另一方面也有经济手段,但主要体现在计划的落实方面,如落实产业政策,政府要在投资、税收、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或限制。从以上三种调控措施的内容可以看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很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从经济学意义的角度讲,宏观调控是政府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应该从调控土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人手,由于我国的政府还是土地的直接供应者,在微观上还可以对土地供应的结构进行直接的干预,也可以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但从过去的实践来看,我们原有的土地政策只能调控到土地的部分总供给,或者说土地供应的总量和结构。在这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供地政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有人曾经就土地储备制度提出过一个问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规划、计划和供地政策等调控手段,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土地储备制度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规划、计划和供地政策固然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但有缺口,一是没有涉及到土地总需求,只从供给方面对市场产生影响。二是没有涉及到存量土地,只是控制了增量。三是没有实物的土地资源投入,滞后性很大,很难应对市场变化的形势。我们很难想象,在市场对土地需求突然放大的时候,即使资源禀赋允许,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计划来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因为计划不
是实物,要将计划变为现实的土地供应,还要通过与原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谈判,取得土地使用权,再将这些土地供应出去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周期很长(据有关人士介绍,从取得土地到使之具备供应条件,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等到完成的时候,市场有可能已经事过境迁了。而且,随着我国财产保护制度的严格,这一过程还有可能进一步拉长。
土地储备制度的出现,正好弥补我们调控措施的不足。一是土地储备不仅具备调控土地供给的作用,也具备调控土地需求的作用。当土地供应过多,市场需求乏力的时候,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根据政府的指令,以收购等方式取得过剩的土地,这方面的经验到处都有,海南消化闲置土地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闲置土地纳入到政府储备。二是收购、收回存量土地是土地储备制度的重要内容,由此,政府能够对增量和存量土地进行统一计划,对市场进行全方位调控。三是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的是实物土地,可以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在近两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中,一个城市政府土地储备的多少,对稳定当地房地产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务院也专门下过《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但是多年以来,我们所针对的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出让和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政府应收土地收益的流失问题。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固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但只是土地资产管理的一个方面。土地资产管理应包括保值、增值两方面。保值的含义应该是资产价值不降低,收益不流失,增值的含义是通过有效管理,使资产的价值含量有所上升。所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仅有防止土地资产流失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但要落实土地资产管理的其他目标,单靠政府一个职能部门也是不够的。
首先,政府出让、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划拨给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国有土地,其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职权分散给了不同的政府部门,甚至企业。虽然个别地方将土地作价出资(入股)的股权交给了土地储备机构,但从总体而言,这部分土地资产是由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的。
其次,要分清土地资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目标,这里涉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那部分土地的保值、增值的问题。就一个城市而言,我们不能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各种方式供应出去的土地,由于产权有了明确归属,国土部门不能向产权人要求对土地保值增值或者提供这种服务,而只能从市场管理的角度,保护产权人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至于全市国有土地价值的提升,更不是国土资源部门能够做到的,这里涉及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自然人文环境等很多复杂的因素。所以,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土地资产,除了土地出让、交易中政府权益的保障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切实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过去我们对这方面问题关注很少,原因是政府手中没有实物土地,供应土地的过程是一个简单的过手程序,只需收取政府纯收益,没有动力对土地进行加工,以提升土地的价值。当政府有了储备土地以后,如何对这些土地进行管理,实现土地使用价值和价值最大化,便成为政府必须要考虑的事情,真正意义上土地资产管理就开始了。但要保证政府手中有一定的储备土地,并将这些进行一定的加工,以便在供给土地时获得更大的收益,要求有一个专业机构,为政府完成储备土地、开发整理等供应前的一系列事务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储备土地从进入土地储备库,到供应出去,要有一个周期,在此期间,除了开发整理外,对于一些土地还有临时使用和经营的问题,如临时出租,这也是土地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也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来运作。
篇13
历年来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分析
十多年来,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总量不断攀升(见图1)。
历年来温州市与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关系
在国家经济过热的1993年,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较低,为8.7%;在国家实施经济软着陆的末期1999年,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历史的顶峰,为12.4%。这反映出温州市的投资在浙江省的地位与国家经济形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历年来温州市与浙江省投资增长速度对照分析
十多年来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3%以上的较高速度快速增长,与1991年相比,温州市2003年的投资总额增长了21.4倍,年均增长29.6%;同期浙江省投资总额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28.7%。1997年国家宏观调控,引导经济软着陆后,温州的投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3%以上,而同期全省1997-1999年的增长速度仅为个位数,最低为2.1%,这反映出温州经济在国家大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呈现出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体现了一种相比更为均衡的增长态势。
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与土地有关的各利益主体关系尚未理顺。2000年后,温州市“农转用”面积占全省比例、供地面积占全省比例直线下降,征地难和供地难同时存在,反映出温州市的用地环境和政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已不适应投资发展要求。市场机制的先发效应使温州比其它地方早几年就遇到了土地和失地农民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土地有关的各种因素使温州市已比国家提早2-3年自发进行了投资调控。
外商投资总量偏小。温州市外商投资总量在全省排名第7位,与环杭州湾的城市群差距较大,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是温州市外商投资总量偏小的主要原因。
规划滞后设置了无形的投资壁垒。近几年来城市总体规划永远在“修编”,温州市至今拿不出一张可以公之于众供普通投资者参考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很好融合,操作层面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数量少,深度也不够,给投资项目的提炼、包装和实施带来难度。
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差异制约温州重化工业投资增长。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温州市,由于没有大的钢铁厂、水泥厂,上述两行业投资约占制造业投资的6%,对整体投资增长贡献不大。辩证地看,温州市未能抓住这1-2年国内重化工投资增长的机遇,但目前也幸免了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叫停所带来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不容忽视。由于用地、水、电、交通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和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利用外地优势资源、拓展市场的需要,大批温州企业纷纷从“产地销”转为“销地产”。本地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工业资本,在各地来温招商团组的感召下,到上海、江苏、四川、东北等地投资建设“温州商城”,参与当地旧城改造、市场建设,获取了比在温州更为高额的投资回报。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投资主体的部分外移,温州本地的投资总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政府投资管理有待改善。从上届政府的《基础设施优化计划》到本届政府的《“百项千亿”工程计划》,缺少一个平稳的过渡。“百项千亿”工程的实施,不得不从前期工作做起,影响了重大投资项目的尽快上马。国有资产存量盘活太少,政府性资金沉淀严重,未能形成政府投资从“资金-资本-资产-资金”的良性循环,影响了一些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此外,投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够,统计政务公开和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够,在放宽民间投资管理的大背景下,投资项目的瞒报、漏报可能性增大。
对策与建议
强化投资项目前期工作。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报批周期较长,往往需1-2年时间,个别需上报国家审批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周期需3-5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要充分认识项目前期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各县(市、区)、各部门都要成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班子,提前做好项目储备,以保持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要扭转制造业大项目过少的不利局面,做好制造业项目前期工作,引导制造业重大项目到温州投资落户。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已签约的31个重点工程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在继续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同时,要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在人均GDP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注重发展医药、造船、化工、机电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延伸温州产业链,带动温州市产业升级和投资规模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通过扩大招商引资,达到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招商引资是一面镜子,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政府是否有为。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对市政、交通、教育、卫生等垄断性强的重点部门保持“高压”态势,责成其完成一定量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协作办、侨办、台办作用,将海内外温州人的力量集聚起来,投资到温州的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上来,形成资金大回流的局面。
全面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厂房,推动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进行对接,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走内涵式投资发展道路;盘活城市燃气、水务、医院、公路等优质存量资产,向社会资本开放投资,通过转让经营权、股权等方式,扩大民间投资;盘活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投资者参与开发。
积极实施改革创新。配套进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的改制工作,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实施规划体制改革,注重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实,逐步做到“三规合一”;积极引导企业走强强联合道路,鼓励企业组织形式再创新,大力扶持中瑞财团等一批新型投资主体参与我市重大项目的投资运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创新投资管理方式,抓紧出台《温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为社会资金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和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务要理顺与土地有关的各利益主体关系,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