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职业技能大全

篇1

据了解,技能大赛报名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为单位组队。团体赛不得跨校组队。计划单列市报名仅限中职项目。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高职组比赛。中职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年龄限制在25周岁以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报名参赛的,一年级至三年级(含三年级)学生参加中职组比赛,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参加高职组比赛。参加团体比赛的队伍和参加个人赛的选手均可指定指导教师,每名指导教师不限于指导一名参赛选手。

大赛影响

2013年6月底,天津举办了当年的技能大赛的总决赛。在参加大赛闭幕式时,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展现职业教育成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扩大职业教育吸引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已成为职业院校师生追梦圆梦的舞台,推动了校企合作,对引导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2

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燃起了波及全球的专利诉讼,其战火至今还没有熄灭。此外,苹果公司还发起了对HTC和摩托罗拉公司的专利诉讼。诺基亚公司和RIM公司也因为专利战争而剑拔弩张。微软尽可能与其他大公司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以避免出现专利纷争。

全球专利战争的蔓延已经失控,即使是铁杆的专利专家也难以跟踪所有的这些诉讼。专利战争失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利钓饵公司的兴风作浪。专利钓饵公司即那些拥有和控制大量专利,但实际上并不生产任何产品的公司。它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从其他公司(往往是破产公司)购买大量专利,然后起诉那些可能侵犯了这些专利的大公司,以此牟利。

毫无疑问,各大手机厂商之间的重大诉讼,专利钓饵公司的活动,都将持续到2013年及以后。

移动支付方兴未艾

科技从来没有停止进步。通过像谷歌钱包、Square读卡器和POS机系统,以及像Isis移动支付系统这样的近场通讯(NFC)平台,购物者在零售商店里消费时可以用智能手机来付款,而不是用现金和信用卡。有些观察者曾预言移动支付将在2012年成为市场主流。

但他们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

在移动支付这个问题上,NFC几乎成了“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技术”的代名词。有很多这样的技术,它们看起来很酷,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现金和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方式已经根深蒂固,目前还难以取代。仅仅对消费者说“嘿,现在你用智能手机就可以付款了”,这肯定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NFC终端变得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在文化意义上被社会接受,移动支付才可能成为主流。

移动支付市场的真正推动力不是来自移动支付在理论上的前景,而是来自那些在实体零售商店里进行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的那些公司。也就是说,像Square、LevelUp、Dwolla这样的公司,才能在移动支付市场成熟时取得先机。

但这些公司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规模太小。像LevelUp这样的小公司,其有限的资源决定它只能做这么多。从长远来看,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将有可能主导移动支付市场,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快速扩展市场。它们需要的是现在开始行动。

移动安全问题升级

2012年,垃圾邮件发送者、病毒制造者、恶意软件编写者以及其他破坏移动安全的犯罪份子日益猖獗。

全球移动恶意软件感染率

据移动安全公司Lookout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0月,全球移动恶意软件的感染率为1%左右。这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多,但2012年智能手机用户达到了10亿。1%的智能手机感染了恶意软件,就意味着全球有1000万部智能手机被感染。(请注意,Lookout的数据只统计了Android手机)。

各地区移动恶意软件感染率

亚洲和东欧——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沿海——是移动恶意软件感染率最高的地区,其中一些地区感染率高达30%。美国也是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之一,感染率大约为0.4%。

篇3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举办以来,其社会关注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和盛事,也是职业院校展示风采的舞台。要维护好发展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块牌子,需要关注技能大赛的公平性、工艺性、引导性、稳定性、覆盖性,以“五性”繁荣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大赛推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强化竞赛的公平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大赛要保持旺盛的吸引力,首要的条件是要具有公平性,能让真正的高水平选手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赛项设置时就要考虑具有公平性、具有直观评判性。体育比赛中,观众难以看懂运动员跳水过程中动作细微的差别,但可以从运动员入水时的水花来直观判定动作过程的高水平完成。技能大赛中裁判评分不可能像天平一样,存在出入是难免的,但关键是要尽力减少可能存在的误判或人为的不公正评判。公平性来源于公开,不公开就会有暗箱操作的可能,不公开就让参赛单位怀疑、担忧。2013年有些项目开始全程录像,这是推动大赛繁荣的最佳举措。全程录像让选手放心、让裁判受到约束。如果能公开部分一等奖获得者的比赛视频,供大家观摩学习,更能深得人心,大大增强大赛信誉度和吸引力,也能体现公平性和公开性。

二、注重竞赛项目的工艺性,提高大赛质量和技艺层次

有文章说,在刚结束的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与韩国队的金牌差距是0:12,也引发许多学者的关注。参赛选手董武连说:比赛有一道题是利用新技术进行住房电器安装,参赛选手在装置速度、操作方法上都没有问题,但裁判测试时发现,安装后的产品水平度稍微有欠缺,而国内竞赛没有这个扣分点。参赛选手王泽民表示:世界技能大赛更看重产品的精度和美观。这些观点正应对了我国职业院校大赛不足的现状。我国高级技工缺乏,就是技能人才缺乏精益求精的工艺性观念和工艺水平。2013年有一个装置安装的国赛项目,要求测量安装精度,给出的测量工具是一把普通的卷尺,很显然普通的卷尺难以测量准确和达到一定测量精度。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竞赛项目工艺精度的要求,将粗放型的速度竞赛、组装竞赛转身为追求精度、工艺、美观的竞赛。

三、体现竞赛项目的引导性,促使职业院校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竞赛项目技术设计既要紧密跟随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专业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也要体现技术实训实现的可行性,引导职业院校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设置既是一种技艺引导,也是教学方向的引导。因为项目均出自企业生产实际,是有企业背景的,不是单纯为比赛而比赛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引导培养与行业企业技术同步的人才。项目设计既要引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也要引导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有些技能竞赛项目缺乏引导性,难以反映该项目所体现的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只是一种动作技能的比拼,使一些基础好的院校不愿参加这类竞赛。有些项目可以赛前完全准备好,只靠设备的临场发挥获得成绩,为了获奖促使一些院校依靠社会力量外包来完成,使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都降低了。这样的项目对专业建设、实训教学、教师培养缺乏引导作用。竞赛项目要引导专业建设、引导实践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发展,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保持竞赛设备的稳定性,推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4

篇5

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1〕33号)部署,人社部组织专家完成了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评估工作。北京市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所、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260余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获评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我国2012年制造业用工数降幅超过20%

近日,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研究院第六期人力资源指数称,2012年前三季度在就业总量方面,制造业用工数下降20%以上。

报告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总聘用量同比增长超过5%,比去年略微下降。与此同时,2012年1~9月,物流业用工数持续井喷,而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萎缩明显,后者降幅高达20%以上。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聘用量的行业差异。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竞争,成为物流业井喷的主要原因。物流业对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要求不高,也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整体供给状况比较匹配。

而针对造成制造业聘用量下降的原因,中央党校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天勇指出,全球经济危机降低了对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也减少了就业机会。

黑龙江:表彰209名技工院校师生

日前,黑龙江省人社厅对韩春等209名优秀技工院校院 (校)长、教师、教工、学生给予表彰,并向获得表彰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向获得表彰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近年来,黑龙江省技工教育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 “经济区”和 “十大工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快技工院校由外延扩张型向质量素质型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成绩显著、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积极奉献、业绩突出、具有表率作用的优秀院校长、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河北:撤停205个专科专业

河北省高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对2012年度高等学校申报新增专科专业进行了评议,同意新增专业270个,撤停205个专业,其中撤销专业37个,暂停招生专业168个,新增专业主要集中在新增院校。

部分新增专业显示地方特色,例如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新增了武术专业。新增专业注重人才培养的“提前量”,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申请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专业。新增专业中还有智能手机软件应用技术、高速铁路信号控制等热门专业。

盲目瞄准高层次办学的专业成为撤、停重点,如应用英语、商务英语、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河北省教育厅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专业很多与本科院校重叠,而用人单位往往要求较高,就业并不理想。

山东兖州: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

兖州市技工学校创新发展方式,聘请了企业一线有丰富经验和过硬技术并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组成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既是学校教学的指导师、督导员,又是代表企业的学校教学监督员、考评员。高技能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原则上每一季度组织一次活动,让成员专家切实担负起为企业负责、为学校负责的责任,通过搭好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联合打造复合型高技能优秀员工和优秀学生的办学目标;通过听取和吸纳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实现学校教学和培训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标。

篇6

课题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编号:VE2008),主持人:杨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78-0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我国创新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对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对行业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其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技能大赛的功能、扩展其影响力,非常需要对完成的五届大赛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索深化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2008-201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就与经验(如表1所示)

连续三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论是参与的主办单位规模,还是赛项设置以及专业类别、学生规模都实现了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比赛制度的不断完善,比赛项目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增加,如2012年中职的比赛项目数量由2008年的19项增加到60项,参赛选手由2008年的2500人在增加到2012年的9018人。

2012年的比赛又有了新的变革,除了主赛场之外还设置了10个分赛区,另外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有6支正式的国外代表队参赛,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非洲联队等,还有欧洲等国的参赛选手,这就使得大赛成为具有国际化大赛,影响力获得提升。

除了规模的发展以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体现在竞赛本身的变革方面,包括赛项的设计主体、竞赛内容与评判方式等诸多方面。

(一)设计主体多元化

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与标准制定除了个别项目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来设计以外,其余的均是由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相关专业的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职业院校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研究制定的,因此赛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以高职组为例,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的比赛,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移动集团、深圳华为、思科、华三、惠远等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赛项设计,样题、考题命制及裁判工作,并提供了60余万元的比赛标准设备,这一赛项的企业参与度达到90%。另一赛项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的比赛,华中数控公司和沈阳机床集团派出技术人员参与了赛项设计、比赛用题研讨、竞赛裁判等工作,为比赛提供了21台比赛用标准数控车床,以及比赛专用的工装、专用工具、常用工具、刀具和量具等。正是由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知名国际型大企业、专业教育专家的的深度参与,才有效地保障了技能大赛的技术先进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大赛成果显示,来自于企业、学校等各方面,且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专家做评委,能够更真实、更科学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准确地诊断出目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改进。

(二)竞赛内容扩展化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沿用学科教育的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评价方法方面有比较完善的体系,而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存在不足,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强调学生单一知识单项技能的水平,对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评价不足,尤其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标准设计的依据是行业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技术规范,是现阶段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规范,比赛内容的设计与企业实际的工作状况力求基本一致,竞赛所着力体现的是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的工作能力标准。因此,技能大赛在内容设计上非常注重对参赛选手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与条件下,实现在规定设计方案、规定原理图与结构的要求下,完成技术工艺的能力以及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职业素质水平进行评判,不仅包括对常用工具的使用,对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的操作,而且强调对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安全与环保意识等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的系列设计,显示出大赛的评价目的不仅是要强调对单一技能胜任水平的评价,而且更加注重对在复杂的真实工作情境下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术、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彼此协调工作,最终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评价。评判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挑战性的问题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复杂性的流程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如,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设计充分展示了以企业生产与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比赛,全面检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赛按照实际的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检测流程来设计,赛程为两天,第一天完成电路设计与工艺制作,并通过网络把选手设计的电路文件传递至北京PCB制作中心晒板、制板;第二天再把电路板从北京运抵天津赛场,选手继续在电路板上装配电子元器件,完成激光显示器的制作,比赛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行程序完全一致。比赛的评判内容包含设计电子产品原理图,按原理图设计、制作原器件电路板,将制作出的电路板安装到赛项规定的电子产品中,再把电子产品的各项功能调试出来,最后填写好相关工艺文件,进行现场答辩多个环节。

(三)评价方式凸显灵活性

技能大赛的比赛按照所考评的内容不同分为笔试和操作两个部分,针对不同的能力要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注重表现性评价,用多种形式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展示出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同于其他大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直接参与比赛。如在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比赛中选手可以就遇到的问题向指导老师求教,选手有3次求助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在赛场内指定位置进行技术指导。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使得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实践共同体,面对挑战,共同努力,共同创造。

二、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在对五年来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部分职业院校、比赛承办单位和比赛标准的制定专家以及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前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比赛的设计和比赛内容和评判方式方法上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同时也看到现行的技能大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较还有一些差距,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的覆盖面问题,赛项的设计水平问题等等。

(一)竞赛的覆盖面问题

竞赛覆盖面的问题涉及参赛学生的覆盖面和涉及专业的覆盖面两个方面。参赛学生的覆盖面问题是指参赛选手占职业院校学生总数的比重较少,每年能够到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学生人数只是全部学生中的很少部分,2012年的参赛选手有9000多人,有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中职学生有400多万人次,这也只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20%(以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2200万人为基数计算),这与国家设立全国技能大赛时所设想的“技能大赛要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参与率是远远不够的。

涉及专业的覆盖面问题主要表现在竞赛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类型较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涉及的专业(如表2所示)都是量大面广的通用类专业,较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产业方面,这从赛项的设置情况不难看出,赛项涉及的专业数量远远低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数量,虽然2012年的比赛项目数量有了飞跃,但是与职业院校目前所开设的专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赛项的设计水平问题

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较我国技能大赛在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水平较高,但是在技术操作水平和赛项设计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以数控技术比赛为例,逐项的比较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大赛在试题专业水平、出题标准、软件技术平台等方面与世界技能大赛水平已基本相当。在试题专业水平方面我国目前是领先的,世界技能大赛侧重于2-3轴数控加工的实际操作,我国则重点是4-5轴加工,试题包括理论、软件应用、实际操作三个部分;在出题方式方面国内外基本相当,世界技能大赛由各个国家的技术专家分别出题,而后投票选用,我国则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当前需求来确定题目。在软件技术平台方面,水平基本一致,且我国对软件的应用水平较高,试题中包括复杂曲面和多轴工艺,世界技能大赛是采用MasterCAM 编程和Inventor/AutoCAD绘图,我国采用的是国产CAXA,英国P owerMill/PowerShap,Vericut多轴仿真技术。

国内外的主要差距在于竞赛评判标准与硬件设备水平两个方面。竞赛标准的差距主要是技术加工精准度的差距,世界技能大赛的加工产品形状比较简单但加工精度要求相当高,比赛时间为4天,而我国竞赛的产品形状较复杂,装配关系多,比赛时间短仅1天,加工精度要求较低。硬件技术平台的差距,世界技能大赛使用的是欧洲知名机床, FANUC数控系统,ISO/DIN图样标准;我国技能大赛使用的机床则采用国产的,加工精度明显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最终导致目前国内竞赛的最终产品的技术水平低于世界技能大赛的水平[6]。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竞赛制度,扩大竞赛的覆盖面

构建有效的多层级的竞赛制度,使大赛既关注个体学生也能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建立国家层级的竞赛,而且要发展省市级、地方级和学校一级的多层次的技能竞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良性激励机制,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在竞赛中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职业需求,感受职业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将技能大赛与学生的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在学校内部定期举行全校性质的公平、公正的技能考试,这样既可以通过校内的考试为大赛选拔优秀的参赛选手,也可以让全体学生受益,在关注参加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的同时,不忽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培养,有效地处理好关注个体与面向全体的关系,促进职业院校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7]。

(二)优化赛项设置,紧跟产业的调整升级

在稳定大赛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大赛涉及的专业种类,使尽可能多的专业都有相应的技能竞赛,提高技能大赛的专业覆盖面。重点是要增加涉及近几年职业院校专业目录的新增专业、能够反映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紧缺专业的赛项,同时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紧跟企业生产的最近进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原有的竞赛项目,使赛项设置贴近行业需求,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更能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从而使技能大赛成为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航向标。比较2008年到2012年的赛项设置不难看出,这一变革已经在进行当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组就提出中职校已广泛开设“建筑CAD”课程,该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并且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结构计算、设备设计、工程施工中普遍使用“建筑CAD”技术,掌握“建筑CAD”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计划在2011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加入此项竞赛,用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来带动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

(三)提升比赛标准,增加竞赛的技术含量

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技术含量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赛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职业的、个性的和社会的真实情景中对实际工作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对社会进行负责的行动的能力与意愿的水平。学习世界技能大赛的经验,本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竞赛技术标准的提升应当从两个部分着手,一方面提升对整体职业能力的考评标准,在赛项设计上进行改进,增加技术难度,改革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评分标准,使竞赛过程能够充分展现选手的综合能力,对选手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信息接收和处理问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地考评。另一方面就是提升操作技术的标准,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创造高标准的实际产品。2010年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上,这一改革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开始付诸行动,按照2010年的计划,2011年中职组四个竞赛工作组的工作目标中都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评,提高了技术技能的竞赛标准,如物流组将物流专业知识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提高到20%,以此考核综合水平,同时汽车组还增加了车身修复和车身涂装两项个人赛项的操作技术难度等等。

(四)密切校企合作,深度开发大赛资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五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有了全国性行业组织,国际知名企业的参与,才使得技能大赛在竞赛标准上能够代表全国本领域的最高技术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因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仪器设备持续不断地引入到技能大赛中来。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要在比赛过程之中,而且还要将其延伸到比赛前和比赛后,在校企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使其能够服务于技能大赛,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该学院与丰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从丰田公司引进技术、仪器、设备,并将丰田公司的标准引入学校实训教学中,用丰田公司的课程与评价标准取代学校部分实训课程与评价的标准,这些仪器设备在竞赛期间为比赛服务,在竞赛之后则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场所。几年来,学校与丰田公司密切合作,随时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调整改进更新这些仪器设备,有效地保障了相关软硬件技术的规范性、通用性、国际认可度和更新频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这些仪器设备资源的价值,目前,丰田汽车保养技术培训课程的相关标准已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比赛项目设计的重要依据[8]。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EB/OL]..

[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EB/OL]..

[5]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统计用)[EB/OL].http:///tjbz/gzgzzyml.htm.

篇7

一、技能大赛的目的

举办技能大赛,是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发展业教育和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要求,促进出版物发行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出版物发行队伍的技术技能水平,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业务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对行业的推动作用

(一)组织严密,秉公执裁,制定符合行业特色的方案、规则,为今后举办此类竞赛提供了专业的示范作用

大赛配备技术专家组和裁判组负责制定竞赛规则、评判标准、竞赛评判、命题及指导各省(区、市)初赛赛区的评审等工作,技术专家组由出版发行企业专家组成;裁判组由各省(区、市)出版发行行业资深管理人员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培训取得国家级裁判员资格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裁判组把出版发行岗位中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技能作为竞赛的主要考点,保证了竞赛内容与实际生产岗位相结合。大赛过程中配备监审组,负责对竞赛决赛考题编制、竞赛规则、执裁程序、评判全程监审,确保选手在公正的平台下竞技。

(二)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全国发行单位非常重视此次技能大赛,做好充分的宣传动员和技能培训,全国有3万余名选手在各省(区、市)参与了选拔赛,2000余名选手参加了省级初赛,173名选手进入了全国决赛。经过现场角逐,让各地的选手们看到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深刻地学习到优秀选手深厚、扎实的功底,增强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选手们表示会总结经验,取长补短,苦练技能,下次还要争取参赛。

(三)继续发扬竞赛精神,建立激励和选拔人才的长效机制

全国各发行单位通过此次技能大赛,发现技能竞赛就像一个“检阅场”,为出版物发行人员提供了高水准技能竞技与切磋的平台,也能把本单位培训教育取得的成就向社会进行展示,更是有效激励人才和发掘人才的最佳通道。通过竞赛发掘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奖励和表彰,使全体职工以先进为榜样,激发起全员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学习提升的高度热情。

三、技能大赛举办过程中的不足

由于技能大赛规模大、项目多,举办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下面就几点进行分析。

(一)某些竞赛规则不具有完全的合理性

图书花样造型设计是书店门市展示图书、促销图书的一种图书陈列方式,因造型具有陈列品种少、艺术性强、醒目、对消费者吸引力强,有利于图书的突出陈列,所以大多选择那些复本量大而品种少、有推荐价值的图书。

笔者认为,图书花样造型不是为了造型而造型,是为了推介书籍,吸引读者眼光,增加书店美感;造型易简洁,体现特色;最重要讲究是稳固、有艺术感、方便顾客拿取。一个造型选择多达5种图书,其中不乏10公分左右的小册子,试问这种造型主推的图书是什么?小册子的推荐价值是什么?和主推图书有什么关联性?花样虽多,却不稳固,让读者如何下手取书?多种图书的造型确实容易发挥想像力,而单种图书的造型会具有局限性,但更能体现选手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更方便读者阅读拿取,也更适用于门市书店这种人来人往的商业环境。

笔者建议:在图书花样造型设计的竞赛规则中除不可使用辅助物外,应规定使用图书种类且具有关联性。规定最多选用3种图书且必须具有关联性是比较符合门店实际的。

(二)大赛场地制约了竞赛效果,降低了竞赛影响力

此次技能大赛的场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个别项目使用场地狭小、开放性不足,导致无法抢拍选手们的参赛风采,降低了竞赛的效果、公正性和影响力。

1.现场图书推介

现场图书推介竞赛的场地设置为单间教室,约20多平方米,有3名裁判员、1名工作人员,选手在教室外候考,选手上场做图书推介时,除选手、裁判员、工作人员外,其余人员均不得入场观摩。

笔者认为现场图书推介是发行员面对面地向消费者宣传、推荐出版物,是进行出版物宣传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此项技能是展现选手语言组织能力、仪容仪表、形体动作、心理素质、推介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就象演讲一样具有优美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理应由选手站在大舞台上向广大听众进行一场声、情、貌并俱的艺术展现,这样不仅使评委对选手的评分更加公平、公开、公正,而且让听众开阔了视野;让选手在公众视野下进行图书推介,更加能够锻炼选手的胆量及各方面综合能力。

2.手绘POP设计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3-02

学校、企业、政府给予了职业技能大赛高度的重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形成了特征明显的大赛文化。大赛如此火爆,除了各方重视以外,大赛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是重要的原因。职业技能大赛是实践性比赛,符合高职人才的主要特征。大赛的题目来自行业的主要及前沿应用,既有基础技术,又有前沿技术,可以说是测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把尺子,用职业技能大赛来检验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定位不清,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准。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来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来引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如此,大赛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符合国家的需求,也能达到企业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些年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这些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定位方面,由于每个学校立足的行业背景和人才目标定位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参照,导致不少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清,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一)专业技能范围不清晰

高职院校中每个专业所涉及的技能非常多,不可能在三年内全部学完,但哪些专业知识是必须要培养的,很多高职院校把握不准确。尽管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其技能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只要是同一专业,他们的专业基础是一样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主要考察的是基础技能,跟所在行业无关,这些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技能。

(二)专业技能高度把握不准确

与专业技能范围相似,对专业技能的高度很多高职院校也把握不清。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有一个非常基础的OSPF协议,OSPF协议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单区域的OSPF协议,第二层次是多区域的OSPF协议,第三层次是建立通道的OSPF协议。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第一层次的技能。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出题的难度,就代表了基础技能的高度,从历年大赛中可以看出,学生至少要掌握到第二层次才算合格,否则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技能本身更加重要,这点被很多院校忽略了。职业技能大赛以项目为依托,可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尺子,要想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仅仅注重对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必须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综合素质加强培养。

二、基于大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每个专业都是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培养一名合格的高职人才,需要开设多门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而具体需要开设哪些专业课,可以从职业技能大赛的规程中倒推出来。方法如下:

1.收集历年职业技能大赛的规程、赛题和样题。每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前,都会比赛的规程、历年的赛题和当年的样题,规程说明了竞赛的知识范围,代表着当年的行业主流技术,是专业知识和行业技能的基础要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赛题和样题是知识点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出行业知识呈现在工作任务中的方式。

2.罗列每次规程、赛题和样题中的知识点。细分每年规程的知识点,在细分规程中,标注好知识点出现的年份。赛题和样题的知识点,包含隐性知识点和显性知识点,隐性知识点是指卷面上未出现,但实际上要用到的先行知识,在罗列隐性知识点时,应该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来实施,以免遗漏。知识点在划分时,应该细分到元知识点(不能再细分的知识点)为止。

3.按照不同性质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和组合。由于历年规程、试题、样题的知识点中有重复,致使元知识点中有很多重复,这一步的第一环节,应该将重复的知识点去掉。按照某一属性,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在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出现一个元知识点既能归属于A类知识,也可以归属于B类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计算其相关度,按相关度大的取之。

4.按照归类和组合的类别,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归类好的专业知识,统计其知识点的量。如果每一个知识类别的知识点对应一门专业课,可能会导致专业课程过多,此时,可以合并知识类别相近的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类别为一门课程。

5.根据专业特性,根据确定的专业课程,倒推先序课程。技能大赛中出现的知识点都是专业核心知识,而对应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是以隐含的方式出现,为了使专业体现结构完整,必须要增加这些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先行课程加入时,以够用为原则,无须大而全。

6.按照课程的难度和知识量,确定各专业课程的课时量。设计一个基础课时量因子T(P×T=1课时),根据知识点X1难度设计其因子Y1,则知识点X1的课时量因子为Y1×T,则整门课程的课时量总因子为(Y1×T+Y2×T+Y3×T+……Yn×T),则此门课的课时为(Y1×T+Y2×T+Y3×T+……Yn×T)/p。

职业技能大赛是以项目团队形式呈现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了完整的项目,这样设计,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对接是非常紧密的,避免了部分院校中的少数专业对专业理解不透彻,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中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能实现无缝对接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设计

1.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收集第三步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性质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和组合),加权平均每个知识点的分数。在加权平均分的处理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历年分数直接相加,然后除以年度数量。而应该对于年度越近的赛题、样题和规程上的知识点赋予高权值,对于年度越远的知识点赋予低权值。

2.参照权值的大小,设计每个知识点的课时。每个知识点的权值,代表这个知识点在专业上的重要性或者基础性,权值越高的知识点,重要性越高,工作时的使用频率越高。针对这些知识点,要加大课时设计。在课时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权值―― 课时换算法:

确定系数W=课时总量/权值总量。

确定每个知识点课时:k=知识点权值×W。

3.增加本专业的其他必要知识点。每个专业都有独有的特色,特色部分的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特色。比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不同的学校可能偏向的行业不一样,有偏向智能农业、有偏向智能交通、有偏向智能物流等。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加上相关行业(领域)知识,使学生成为某一行业的技能型人才。

(三)人文素质课程设计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对技能做出了明确要求,还对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显性方面。大赛有5-10分明确规定学生的精神面貌、礼仪和团队合作状态,以及操作台的整理。要想学生具备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学校期间就需要开设一定的人文素质课程。

2.隐性方面。大赛是以一个项目来呈现的,通常需要几名队员协作才能完成,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每个队需要一名队长)在大赛的竞技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要开设相关锻炼学生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

(四)考核方式设计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尽管在很多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考核方式的改革却稍显落后。职业技能大赛以项目为依托,采取全封闭式、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实操考核方式,按照职业技能的做法,在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时,专业课可以参照类似的做法,采取全封闭式的考核方式。

职业技能大赛是比赛,对封闭性要求较高,在平时的专业课程考核中,尤其在毕业设计的考核中,封闭考核不是最好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参照职业技能大赛方式的同时,优化开放时间,但前提一定是项目考核。考核标准同样可以参照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

三、对比分析

为了检验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可行性,笔者在所在单位挑选了两个专业连续跟踪改革前后2年,主要考察了评教平均分、就业率和就业速度几个方面,具体数据如表1。注:就业速度是指学生就业签订协议的日期减去学生第四学期所在年度的7月1日。

从评教分数的角度来看。学生评教分数可以反映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肯定程度,从表1来看,改革后比改革前提升了0.6分,说明基于技能大赛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能够得到学生认可的。

从就业率来看。就业率可以反映学生被企业接受的程度,同时可以反映出人才培养合格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后比改革前的就业率提高了7%,说明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更加能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从初次就业速度来看。初次就业速度与就业率有相似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就业率是人才培养的合格率,而初次就业速度可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初次就业越快,说明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企业的认可,人才培养质量高。

【参考文献】

[1]林建兵.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4(7)

[2]刘月梅,徐仿海,李恺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信,2015(11)

篇9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经过四年的积淀,已经成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的顶级赛事。它是中国护理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总览中国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笔者通过2014年围赛期间的学习、分析与总结,探讨以赛促教,使竞赛与基础护理教学相辅相成并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出会动手、善思考、爱伤护伤的实用护理人才。

1 技能大赛亮点

1.1 统一操作标准

竞赛要求选手独立连续完成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和口腔护理技术四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赛前组委会提前公布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赛项规程”,规程中围绕四项操作给出了统一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赛前1个月召开了赛事说明会,会上四位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分别解读了操作标准,回答了各省代表队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方面的问题,从而统一了标准,使标准向国际大赛标准看齐。

1.2 注重评判思维

竞赛内容加入了案例分析,突出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特点。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病人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案例对病人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在物品准备室,选手需要根据案例认真思考并准备用物,针对患者状况灵活地实施4项护理技术操作。而这些都需要选手具备评判思维能力。

1.3 拓宽理论知识

比赛设置了理论测试环节,分值占总分的10%。赛前组委会给出复习方向,要求各代表队围绕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复习准备,并组织临床专家建立了大赛案例题库,100道案例题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相比较去年围绕内科和外科护理共9道的案例题库来说,今年的题量剧增,知识也大幅度拓宽。答题时要求根据案例进行思考,运用基础护理学中护理问题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列出案例中患者存在的至少3个以上的护理问题,并确定首优问题,列出针对首优问题的护理措施。这样的答题方式要求选手掌握的知识面要广,选手需将基础护理学与其他专科护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有机结合,方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4 回归人文自然

比赛强调操作过程要充分体现选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操作中具有爱伤观念;沟通要和蔼可亲;同时要去除精心设计的表演化痕迹。在大赛评分标准别列出:态度和蔼、自然真切和没有表演痕迹占2分;沟通有效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占2分。可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动作设计都更加强调自然实用和贴近临床。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措施

2.1 认真研讨标准,让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

国赛公布的技能竞赛标准无疑是当前护理教学最前沿的标准,在认真阅读标准的前提下仔细研讨。在省内知名护理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产生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国赛操作分占总分的90%,即操作满分为90分,而我校参赛选手操作得分为89.54分,位列全国第一。充分说明了这套操作流程得到来自各省市的评委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这样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完全可以贯穿到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去。赛后可以拍摄选手的操作视频,用作教学素材;及时组织护理教师学习、研讨与操作实践,力争竞赛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统一化;大赛操作评分标准可以用做教师考核护生操作的依据;邀请国赛获奖选手担当小老师,在护理班级中进行操作展示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国赛获奖选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在国赛技能标准的引导下,使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更快与大赛接轨,时刻走在护理技能潮流的前列。

2.2 发挥案例作用,引导护生评判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

大赛充分结合案例考核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思维。笔者在国赛集训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样就为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赛后,笔者将这些案例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在系里组织的护理教师研讨会上介绍案例的答题方式以及编写要求。鼓励护理教师结合大赛要求参照模板自主编写案例,从而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技能时,能充分运用案例激发护生思考,培养护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中的评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及操作考核时,能参照国赛竞赛的模式,将案例与考核紧密相连。这样既可使基础护理教学紧密围绕大赛,同时也响应了当前课程改革教育的精神。使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拓宽护生的理论知识面,使护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编写出标准真实的案例,需要基础护理教师勤入临床见习,在见习中学习,在见习中收集与整理案例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促进护理教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接轨。

2.3 人性化培养,使护生成为沟通护理有效及尊伤爱伤的护理能手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各项操作都离不开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护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护生具备基本的护理礼仪知识和爱伤护伤理念。护理教师可将护理礼仪贯穿在基础护理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比如在护生操作全过程设定角色,让学生相互模拟护士与患者,要求模拟护士方带着微笑,设计并运用良好的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进行护理,操作后让患者方提出感受,评价出心目中的好护士,优秀者进行展示。在教师见习时,征得医院方及患者的同意,将临床星级护士护理患者的场景拍摄下来,剪辑后在课堂上放映,让护生充分感受临床上的护理氛围。在基础护理学见习周,护理教师跟随护生深入临床,可对护生进行全程跟踪观察指导,每天布置护生见习任务,将见习所见所闻写成小故事,见习后进行总结分享。将好故事汇总装订成册,注明作者姓名,留作教育资料。还可请临床带教老师与患者对见习护生进行综合打分,得分情况列入到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有目的增强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爱伤观念,同时也能让护生向临床看齐,使学生的沟通与护理变得更真实,有助于减轻表演化痕迹。

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29-02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并在展示职业院校学生风采、宣传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引导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能大赛的制度化推进,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发挥技能大赛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首次设置测绘测量赛项,笔者就此次大赛取得的宝贵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探讨,为今后继续举行该项比赛和高职院校测绘测量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技能大赛的目的与意义

此次大赛根据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要求,依据测绘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测绘岗位操作技能,由各相关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在校学生参加,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高职测绘类专业在校学生通过大赛,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熟、快、准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达到以赛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

二、技能大赛的内容

采用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理论考试

以“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考核,采用闭卷(机考)方式进行,考试成绩不计入技能竞赛的决赛成绩,仅作为申请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

(二)技能操作竞赛

每支参赛队伍的4名选手组成团队进行竞赛,内容包括“测绘计算器编程”、“二等水准测量”和“1:500数字测图”。参赛选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并将成果质量和比赛用时作为竞赛计分的内容。

1.测绘计算器编程。分常规测绘计算题目、综合应用创新题目两部分。前者主要针对测绘中常见的计算问题,主要特点是计算模型和公式简单;后者针对测绘中的实际应用计算问题,通过编程完成计算工作,主要特点是综合运用常见的计算模型和公式,经过一定的推导才能得出计算结果。

2.二等水准测量。每个团队观测一条由3个待求点和1个已知点组成的约2千米长的闭合水准路线,各队比赛的水准线路由抽签得到的待求点和1个已知点决定。

3.1:500数字测图。每个团队在面积约250m×150m范围内测图,测区通视条件良好,地物齐全,难度适中。大赛组委会为每个参赛队提供1个控制点和4个公共定向点和检查点;内业编辑成图在规定的机房完成。

三、技能大赛的计分办法

成果全部符合限差要求和无违反记录规定者按竞赛评分成绩确定名次。水准测量中超限或违反记录规定的成果为二类成果,二类成果的名次在一类成果之后。

竞赛成绩主要从参赛队的作业速度、成果质量等方面考虑,采用百分制。其中成果质量按大赛组委会制定的相关比赛内容的实施细则进行评分,作业速度按各组用时统一计算,裁判宣布竞赛开始计时,到上交成果计时结束,时间以秒为单位。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Si=(1-■×40%)×40

式中T1为所有参赛队中成果合格时用时最少的时间,Tn为所有参赛队中不超过最大时长的队伍中用时最多的时间,第i组完成成果实际用时为Ti。

测量最大时长限制:数字测图(内外业)为3小时,水准测量和测绘计算器编程各为1.5小时。凡超过最大时长的小组,终止操作。

在各赛项过程中,对于恶意造假或伪造原始数据者,直接取消该赛项比赛资格,不计该赛项成绩。

四、技能大赛的特点

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高职组测绘测量技能大赛,是我国测绘教育史上规模特别大、内容极其复杂的实践技能大赛,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达到了预期目的,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本次高职组测绘测量技能大赛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的51支代表队参赛,三项竞赛内容有两项(二等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需在室外场地举行,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组织实施相当困难。为此大赛组委会专门成立不同功能的工作小组,并确定了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小组间相互合作与协调,并做好预案,当比赛期间天气突变对大赛造成影响时,紧急启动预案,确保大赛圆满完成。

(二)专业的评委队伍

评委的主要任务是对比赛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因此要求评委在比赛相关的专业领域学识渊博。大赛的评委包括全国高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以及测绘生产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比赛中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和技术要求认真记录、公正评价,确保比赛结果准确、公正。

(三)公平的竞赛环境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23-03

2012年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测绘测量赛项以“强技能、增素质、展风采”为目的,充分展示了我国高职测绘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丰硕成果,增强了测绘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本文就此次大赛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职测绘专业人才提供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和探讨,为今后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测量赛项的内容、赛项特点及目的意义

(一)技能大赛的内容

每支参赛队伍由4名选手组成团队进行竞赛,内容包括“测绘计算器编程”、“二等水准测量”和“1:500数字测图”。

1.测绘计算器编程:每个团队完成常规测绘计算题目、综合应用创新题目两部分。

2.二等水准测量:每个团队观测一条由3个待求点和1个已知点组成的约2km长的闭合水准路线。

3.1:500数字测图:每个团队在面积约250m×150m范围内测图。

(二)技能大赛的赛项特点

1.全部赛项都是团队竞赛形式,团队意识明显,彰显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展现个人风采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2.充分强调高精度、高度数字化电子仪器以及计算机测量软件的熟练应用。

3.充分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综合特性明显。

4.全面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起到示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

5.充分体现行业参与合作,产学研机制作用明显。

(三)技能大赛的目的意义

大赛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的要求,依据测绘专业的特点、结合企业测绘岗位操作技能,以促进和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

1.大赛要求选手们熟练应用高精度、高度数字化电子仪器以及计算机测量软件,检验了学生的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等水平,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起到了示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测绘及相关专业测量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通过比赛以熟、快、准的形式把高职测绘专业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展示出来,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精华,并进行协调、整合和运用,才能在大赛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达到以赛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我国高职测绘专业教学改革,同时起到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测绘人才的培养水平。

3.发挥了技能大赛对测绘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导向功能。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赢得尊严的根本措施,“强技能、增素质、展风采”为目的的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我国高职测绘专业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测绘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的关键。

4.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进提供方向。参加技能大赛,对学校来说,是工学结合的好形式,它能促使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形成新的理解与体会,对于课程实训在课时分配中的比例、综合实训的内容安排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将技能大赛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

二、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技能大赛可知,测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低主要取决于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专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为此,应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强化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

本次测绘技能大赛根据测绘行业特点采取团队比赛方式,只有每个选手都能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保证团队取得好成绩。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职测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与组织者,要上通下达,多方协调,以“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

1.把课堂作为团队精神培养的第一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工学结合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的形式,对于教学任务,要求学生以一个小组、一个团队的形式来共同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洲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实训课程是完全以学生为主、锻炼学生技能的课程。指导教师可以借助实训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日常实训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确定一个团队负责人,负责实训全过程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在实训期间要求学生在组内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相互研讨,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加大信息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实训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团队间人员难免会产生摩擦,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以及团队间互相讨论分析情况,在相互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的基础上,发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冷静思考,作出最准确的抉择。通过实训使学生考虑事情全面周到,不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是更多地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共同承担集体责任,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逐渐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目的。

3.开展课外活动直接感知团队精神的意义。学校文体活动中有许多团体项目可以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如体育活动中的篮球、足球、排球、拔河比赛等。除定期举行文体活动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实践培训活动,如众人齐心“过电网”、“信任背摔”等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活动。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方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团队精神。

(二)提升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此次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强调高精度、高度数字化电子仪器以及计算机测量软件的熟练应用,充分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全面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起到示范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因此,应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新的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

1.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课程适时优化的“深海探珠”机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深海”中,探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国家乃至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从行业产业的实际需求“回构”专业体系,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保持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让教材、课程及时反映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够与测绘行业最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实现零距离上岗。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根据高职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可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划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顶岗实习”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累计一年。同时,将实训课程体系分为基于单门课程的技能实训、基于数门课程的专门岗位技能实训、基于综合业务能力的综合技能实训和基于实际工作的顶岗实训等四个“依次递进”层次,每个层次有任务、有监控、有考核。在“依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强化如下专业技能的培养:

其一,测、绘、算、用四大技能。衡量高职测绘学生素质能力高低的最直观的标志就是必须掌握测、绘、算、用四大基本技能。熟练的技能必须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为此,必须加大实验、实习的教学时数,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辅导,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测量实习实训场地,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的自然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场地,让学生在该场地上完成地形图、地籍图的测量实习,所测的地形图、地籍图可以用来为学校的校园规划、道路设计及校园绿化等提供可靠资料,这样既能满足实习实训的需要,又能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同时,应改革传统的毕业实习做法,代之以“2+1”人才培养模式或“顶岗式”实习,让学生全程参与实习单位相应工程项目的接洽、立项、技术方案设计及实施,以及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成果的验收等过程,使学生在这种实习方式中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其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电子技术和高精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在测量数据处理、信息管理、地图绘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从数据野外采集到内业计算、处理、分析、绘图,计算机已贯穿于测量学的每个阶段,测量技术正在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高职测绘专业应强化学生对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成图软件的使用和编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熟练地进行数据、图形、图像的处理工作,以便今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其三,今后、自我发展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相当迅速。一个高职学生在校3年内只能掌握基础知识和索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今后自我发展的能力即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参考书,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在自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为学生解惑,最后直接归纳等环节来组织教学,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生产现场、学术期刊、杂志、网络等途径查询相关资料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来解决生产现场的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资料的查询、数据的取舍、实验的安排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上升空间。

其四,创新能力。测绘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就很难做好本职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之上,而一知半解、含混不清,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技能,也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学校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精心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精、学得深、学得透;同时坚持一专多能的原则,积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授以相邻专业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开拓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三)健全高职测绘专业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要指性格、情感、动机、兴趣等心里特征,它参与、渗透、制约着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和“安全阀”,直接影响行为者的行为及其效果。技能大赛不仅是师生技能比赛,还是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比赛,选手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稳定性成为决胜要素。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技能技巧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全方位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克服赛场紧张、心理状态差等因素,使学生参赛时心理素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与心理素质相伴的是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艰苦的野外作业不仅要求测量人员具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必须具有健康体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即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需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指导作保障。体育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它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是适应社会生存的本钱”的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除体育课外,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如课间活动、体育运动竞赛等。与此同时,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包括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也可以由一系列的讲座组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目的在于使学生适应变化、调节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从而早就出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高职测绘专业人才。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深化改革,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高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真正实现“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

篇12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定位为引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每届大赛的举办都会对职业院校产生较大影响。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充分肯定了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了通过大赛来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拟结合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情况调查,并结合历届大赛的举办情况,揭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在教学领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调查

2008年教育部在天津市首次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确定了天津市为举办大赛的永久城市。随着竞赛项目的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大赛举办地由天津一地扩展到全国多个省份。到2014年,已形成以天津赛场为主赛区,全国12个省市:江苏、浙江、吉林、安徽、北京、河南、山东、广东、山西、甘肃、广西、重庆等为分赛区的竞赛格局。

为深入了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围绕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的影响内容,设计出调查方案,并深入到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以座谈和交流的形式,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展开调查。对象为参赛项目指导教师、主管大赛办赛项目的院级领导、主任等。

(一)大赛给职业院校带来的变化

所调查的4所中高职院校(各2所)全部为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学校。

1.专业课程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已将比赛项目转化为课程,专业课程围绕竞赛体系建设,并开发校本教材。有的学校根据举办竞赛项目的需要,带动部分参加竞赛项目课程的变化,教师将部分竞赛知识引入课程,并作为组织校级竞赛选拔的内容。

对高职学院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将大赛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和教材。有的学校以赛项为基础设立专业课程,开发辅助课程,并将实用技术与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了大赛生成课程,并开发了校本课程。

2.教师教学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教师已将大赛训练法、模拟法渗入教学,并结合参赛项目,自觉提升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的学校因为参赛需要,推动教师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主动学习技术,将企业界人士请进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聆听企业界人士对专业内容的讲解;学校制定了激励教师政策,把指导大赛成绩与教师评价挂钩,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对高职学院的调查显示,学院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对参赛指导教师收获更大,促进了课程改革。有的课程与大赛结合度很高,有的将比赛中的知识点引入教学,还有的对竞赛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学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奖励力度大,除现金奖励外,还在教师评优、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把培训参赛学生的时间计入教师工作量。

3.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已将传统的试卷考试转为对实际能力的过程评价,包括企业评价、学生间评价。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4.对实训教学的影响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参考大赛功能布局布置实训教学场地;追求企业真实环境,实施模拟实训教学;为选拔参赛选手而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技能培训。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围绕企业对产品生产的指导要求进行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5.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协会提供设备支持;企业提供典型工作任务;为带选手比赛,教师走进企业,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参赛选手,做讲座。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企业协会提供实训设备;校内基地提供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半年顶岗实习。

综上所述,随着大赛举办经验的丰富,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将大赛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培养人才标准上逐渐实现了与企业的接轨。

(二)大赛存在的问题及对职业院校的负面影响

1.大赛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普惠性不足

限于学校训练经费的不足,大赛不可能让更多学生参加集训,受益的只能是少数学生。为此,中职学校教师对举办大赛学生受益的不平等,主动向市级大赛组委会进行申述,希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大赛中来。

对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经过大赛集训出来的学生个个优秀,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完全达到与参加比赛选手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标准。据天津职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8.95%的被调查学生没有参加过大赛,58.4%的被调查学生不了解大赛的相关情况,参赛力度极低。90.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应组织职业技能大赛[1]。

2.企业绑架大赛现象仍然比较明显

要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要购买大赛赞助企业的训练设备,而且临近比赛时再购买设备费用就更高。

3.承办大赛导致学校负担过重

前几届学校承办大赛情况为,上级主管部门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由学校先期垫付;现在上级主管部门明确不给举办大赛学校拨付经费,完全由学校自行解决,使承办大赛的一些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因缺少必要的资金保障,不得不放弃赛项的承办权。而只有承办全国大赛竞赛项目,才能获得企业协会的支持,建立实训场地,拥有实训设备。为此,2013年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赛项,又出现天津与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市争夺承办权的情况,最终江苏省取得承办权[2]。

4.学校参赛项目多、负担重

学校参赛项目太多,投资成本高。为解决参赛资金的不足,学校在原本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多招生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样一来班级又因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不足,同时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升。虽然学校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上都渗透大赛内容,但学生的受益程度与参赛选手差异显著。

5.学校承担大赛工作任务,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有学校反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期间,学校承担大赛各项活动任务重,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要承担其中的工作,冲击了职业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竞赛项目设置变化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机制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通过大赛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赢,即让职业院校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更新,以实现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让企业通过大赛选拔到合适人才,并通过提升知名度而为企业产品培养未来的使用者,扩大影响力。“举办大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赛与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随着大赛影响力的扩大,企业介入大赛的数量、深度逐年增加,对职业院校办学的影响更加深入。

(一)大赛赛项设置变化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引领

从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2014年大赛,每届大赛赛项设置都有变化。

1.赛项类别、数量由大幅增加变得趋于稳定

2008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0个专业大类24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7个专业大类19个赛项,高职组3个专业大类5个赛项;2009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2个专业大类3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8个专业大类31个赛项,高职组4个专业大类4个赛项;2010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46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4个专业大类35个赛项,高职组4个专业大类11个赛项;2011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6个专业大类5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2个专业大类45个赛项,高职组为4个专业大类10个赛项;2012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8个专业大类96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6个专业大类60个赛项,高职组为18个专业大类36个赛项;2013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100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3个专业大类50个赛项,高职组为13个专业大类50个赛项;2014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9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3个专业大类46个赛项,高职组为13个专业大类48个赛项。

从2008至2014年的大赛赛项类别及数量设置情形看,大赛赛项对中高职专业覆盖由最初的中职不足36%、高职不足17%,发展到2012年中高职专业覆盖都达到并超过73%以上。大赛由最初对中职学校赛项数量的逐年增加,到从2012年开始,重视高职赛项类别与数量的增加,2014年实现了中高职赛项均衡发展。从2012年开始,大赛赛项设置类别与数量开始趋于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高职赛项数量由最初的3项,发展到2014年的48项,显示出大赛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2.行业企业深度介入大赛,引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方向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赛的原则是:竞赛规则由教育部门主导设定,比赛由职业院校承办,其他部门和行业指导比赛。各个分赛项的组委会都由行业部门牵头,行业起指导作用,相关企业参与大赛。“专家鉴定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组成依据是企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标准,以此来设计赛项、确定赛题;由职业教育部门统筹安排赛项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3]

从2010年开始,大赛赛项在传统制造业项目基础上,开始增加现代服务行业的新技术项目,例如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比赛项目。赛项选择与设计突出了紧贴生产实际的特点。如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与维修赛项完全对照制造企业数控机床维修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而设计,参赛选手应完成的比赛任务(数控车床Z轴装配与调试)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2008~2011年,主要以中职组的赛项增加居多,无论赛项数量涉及的专业类别还是项目数量,都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主要为通用类专业,数控、电子、计算机、烹饪等项目,对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大赛倾向于理工科,极少涉及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专业。高职组赛项变化不大,只是与中职组的操作比赛相比,更强调调试与维修,技术层面更复杂[4]。

从2012年开始,大赛开始呈现服务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特点,即“以制造业为主,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比前4届大赛赛项的设置,2012年大赛赛项结构体现出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接近,即一次产业赛项10个,二次产业赛项45个,三次产业赛项42个。赛项设置在体现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兼顾民族传统工艺。例如体现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增赛项有水资源检测与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等;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工艺的新增赛项有手工制茶、中药制作等。

2012年大赛也开始体现出中高职赛项结构平衡分布,高职组由4个专业类别升至18个专业大类,赛项数量也增加了26项,与中职赛项专业类别与项目数量基本相近。

2013年大赛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改变往届大赛一年一策划的办法,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做到办赛有据可依,科学办赛。赛项设置呈现出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基本实现赛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具体为100个赛项,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赛项占比分别为10%、40%、50%。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占到22个,反映了赛项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一致性。赛项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近九成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5]。

2014年大赛又增加了“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检测与治理、智能家居、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占全部比赛的34%”[6],这些赛项全部体现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了大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的形成。本届大赛同时吸引了联想、中兴、大众、通用、西门子、博世、大连机床等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度参与,占赛项比例达到85.3%。正是这些龙头企业的参与,使赛项内容直接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相衔接,从而引领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7]。

(二)竞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变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带动下,大赛的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各职业院校训练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地省赛、市赛、校赛广泛开展。一些省市如山东省实施了在校生“普赛制”试点。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国家部委、行业、省市等技能竞赛项目,已连续举办三届“百项技能大赛”,学校各个系、专业都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达到100多个项目[8]。竞赛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兴趣、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大赛为契机,依据企业标准构筑课程体系。按照用人单位需求确定课程模块,将课程模块与技能大赛内容对应,使教学与大赛同步[9]。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承担“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在对接国际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界面监控技术等核心技术都放在一条模拟生产线上,实现仿真环境下的综合考核。沿着该项目的开发思路,学院陆续开发出5个国际赛项、4个全国性技能赛项、3个国际化赛项。2014年又开始一项探索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按照世界职教标准设计全套课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10]。

三、启示与建议

(一)大赛要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一流企业的加入。从2014年开始,大赛执委会邀请12个专业类的行业企业专家对赛项规程与成绩产生流程进行审定,主要目的是审核赛项内容、技术平台、评判标准和组织形式是否与企业主体岗位的核心要求和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相适应[11]。进一步体现了大赛对接企业标准的办赛理念。为此,参加大赛的学校就要依据企业标准来培训参赛选手,进而引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变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已成为国家的政策指向。

从各承办大赛学校取得的成绩看,高职院校发展较快,不仅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但从承办大赛的中职学校状况反映出,存在着资金短缺以及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建议政府对中职学校大赛赛项要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大赛的举办,严格杜绝大赛中企业绑架大赛行为,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课程的深度变革。

(二)推进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随着举办大赛经验的积累,大赛赛项的设置越来越体现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从大赛举办的特点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并关注大赛,但大赛获奖人数占职业院校学生的比例很低,甚至1所职业院校很难培养出一个在大赛上获奖的选手或团队。面对企业的需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仅让大赛成为职业院校参与或学校依据大赛来自己编写教材,而应组织对大赛赛项进行研究,并转化为统一的课程教材。依据职业标准,结合企业需要开发更多的内容,以此引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真正实现与企业需求对接。

2014年教育部适时出台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资源转化办法》,明确将各赛项竞赛过程中的技术文件、竞赛平台、试题库和视频资料等各类资源,转化成满足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共享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使大赛更有效地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服务”[12]。为此,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的天津市,需要整合承办大赛的各中高职院校举办大赛赛项的成果、经验。

(三)全面实现与世界技能大赛的有效融合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从成立至今已举办了42届大赛,并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拥有73个成员体(成员国和地区)。世赛拥有完善的竞赛体系和制度建设,其力争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对世界技能发展及最先进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的办赛宗旨,目的是让世界更多的优秀青年人关注技能发展,对技能学习产生兴趣,并加入到技能学习者的行列中来。

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如世界技能大赛制定有完善的技能项目准入制度,评分标准分主客观评分,对参赛选手有年龄限制,并限定每个选手终生只能参加一届世界技能大赛,目的是让世界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有机会参加比赛;对完成的作品更重视质量和精度的检验标准,重视选手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的安全、节能、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职场素质要求。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制度、标准和技术工种,都已成为世界技能强国及参赛国家和地区举办国内大赛的参照标准。

因此,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制定国内大赛竞赛标准,既是技能强国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开放办赛的实际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大赛办赛质量、水平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共同需要,更对完善我国竞赛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为此,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全面体现与世界技能大赛办赛思想的融合,有助于我国职业院校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从制度上完善大赛活动,避免冲击职业学校正常教学工作

自2008年大赛举办至今,每届大赛都同期举办多种活动,以吸引社会各界民众的关注、观摩、体验和参与。这一系列活动意在宣传技能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与价值,让公众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魅力。恰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所说“技能竞赛是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一个窗口”[13]。在举办大赛期间所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与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期间主办国开展的一系列技能宣传活动具有一致性。

对比世赛主办国的宣传活动内容,我国对大赛宣传内容丰富且相对集中,且每年一次。作为承办大赛主赛场的天津市,筹划这些活动内容,需要抽调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其中的工作,尤其对于原本师资力量不足的中职学校,严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建议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由宣传部门负责赛事宣传及组织相关宣传活动,这样有专业人事做宣传工作,力度大且效果会更好。

参 考 文 献

[1]高洋.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77-178.

[2]席东梅.技能大赛风生水起 分赛制度日趋完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2):25-40.

[3]赵伟.大赛满五届 连年现新优 改革创新故 今载花更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5-18.

[4]孟志咸.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4):3-10.

[5]赵伟.知识照亮人生之路 技能铸就美好未来 大赛展示师生风采 职教铺就圆梦舞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16.

[6][7][8][11][12]赵伟.让青春绚丽 让人生出彩 强技术技能 惟立德树人――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2):5-14.

篇13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是电子信息专业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的比赛项目,学生参加该项目大赛,要求学生既要熟练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具有很高的电路组装、调试技能本领。在该大赛项目的促进下,电子信息类课程需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理论知识与技能本领一体化,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讨论。

一、实习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等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成为“电子装配工艺与测量”课程,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该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习-综合性实习-探讨研究性实习。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1)基础性实验:开设电子焊接、电子器件识别检测、仪器仪表使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部分验证性实验,运用DXP2004绘图、仿真、制板。(2)综合设计性实验:以成熟的大、中型电路为主,由学生自行装配、调试、检修电子电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3)设计研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能够打破多门课程界线,进行综合性、研究性课题的简单设计。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1)时间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和实验室,实验仪器1人1组。(2)内容开放:学生完成基本的实验后,可以扩展、增加实验内容。(3)实验场所开放:与实验相关的仪器仪表、工具、电子元器件发给学生,由学生保管。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课题,教师收集学生实验中的问题,组织同学课堂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以自学为主,实验为主,教师现场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还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课,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先理论后实践的缺点

电子类课程理论较难掌握,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较差,分析其原因,理论知识比较难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理论知识没有用处。而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却相当的高,完成实践内容非常有成就感,但学生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在实践操作中,对部分内容半知半解、模模糊糊,导致实践学习不太完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免有些挫伤。同样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会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要靠理论知识来支撑。总之,教师无数次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没有学生一次实际经历给他们的印象深刻。

(二)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作用及效果

近年来,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比赛的成绩越来越好,参赛选手的能力越来越强,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有优秀的选手,要想有优秀的选手,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培养采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教师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开始指导实践过程中,教师对相关工具、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电路原理只做简单的讲解,告知学生如何使用,并强调在后续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以学生制作过的电路等为实例,结合课程内容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及作用,让学生懂得电路为什么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在开始的实践引导下掌握好理论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理论后的实践是学生自主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这时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场所,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自主的完成任务。

(三)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

我们在先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教学中紧密联系项目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电子实践训练。教师全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初始阶段,教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根据教学目标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与论证。

在第二阶段,学生要根据项目的功能工艺要求,进行项目设计,教师此时要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对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次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项目设计。

在第三阶段,学生要按照自主设计的项目,完成该项目的组装、调试、测量、故障检修等任务,此时教师要进行专业技能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