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回忆、梳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家乡可持续发展的实例,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含义;通过对“三北”防护林、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的学习,认识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本国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学习身边的地理;搜集家乡的或我国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资料,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涉及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搜集、分析和对比图文资料,认识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运用各种资料说明中国在近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情感;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材分析
全章内容由“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世界中求发展”两目组成,以我国“区域差异大”和“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两大国情为主线,从家乡到国家,再到全世界,明确不同区域的差异,寻求发展的方法,回扣本章“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标题。整章内容行文简练,内容简洁,给出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为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情况整合拓展教材留足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框题“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一段正文、一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突出了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合作”的解决途径。其中,对“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理解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首先利用正文简洁地点明我国“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接着通过图组9.1的两幅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例证:用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实例说明结合自然和人文区域特点,把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实例说明加强区域联系,治理自然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呼应标题。最后,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案例及全国典型案例,从家乡到全国,分析探究区域差异、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阐释地理事物的基本技能,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第二框题“在世界中求发展”:包括三段正文、两幅图和一个“活动”,是上一框题在空间上的延伸,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结合点,突出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另一基本国情及其在世界中的发展之路。其中,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是本框题教学的难点。教材通过第一段正文点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因而“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在世界中求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因此第二段正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及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措施,用“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图(图9.2)让学生直观感知理解经济的全球化,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图(图9.3)来证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其中,图9.2表明某型飞机的生产需要多国合作共同完成,直观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飞机零部件生产国多是发达国家或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竞争的结果,说明融入经济全球化,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我国融入全球化,也必须参与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教材第三段正文介绍了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我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活动”的三个问题分别与三段正文相呼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验证三段正文所阐述的观点,落实生活地理的理念。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图像系统不多,仅有3幅,但对探究理解我国“区域差异大”和“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融入世界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章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篇2
一、全球化视角的内涵
何为全球化视角,目前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会计专业教师主要从会计专业角度进行理解和解读。会计专业高级工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而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重在财务管理领域,财务管理主要包含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决策,其精髓是资金问题。所以,本文所提全球化视角是从经济角度进行思考的。目前,所有经济活动都具有无国界性,全球经济通过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手段相互依存和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其表现形式为:国际化的生产、国际化的产品、国际化的金融投资、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利用。
二、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全球化视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全球化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
1.语言视角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要重视英语的教学,熟练掌握和应用会计专业英语和外贸英语是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技能。
2.风险视角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风险主要包含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对一个项目的总风险影响很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估计政治风险,如政府稳定性如何、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是什么、政府的工作效率、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性、法律的健全性和适用性等;汇率风险主要包含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变化,交易风险与结算一项具体的交易(如赊销)有关,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引起的预期现金流的变化导致经济价值发生变化。
3.资金视角具有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眼中的资金,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货币,要扩展到国际资本。对其进行预算,可以正确估计以外币计算的现金流、以预期汇率计算外币的现金流、利用最低收益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4.税务视角各国的税法和对国外投资的规定是不同的,跨国公司的税收问题是很复杂的。因此,国际经营的税收规划专业性很强,同时也很复杂。具有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熟练掌握国内外税法和相关投资规定,及时关注其动态和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5.控制视角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控制视角。在企业进行国际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知识,同时会使用常规或非常规的手段确保企业的资产保值和增值,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好相关的对策,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掌握之中。
6.社会责任视角财务管理人员一般以利润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如保护消费者权益、支付合理薪酬、公平雇用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支持教育与慈善事业、参与空气和水资源保护,并且知道如何将这些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之中,以达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
三、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全球化视角
1.教材选择体现全球化视角一般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具有教材选择自,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教材的选用是很关键的环节,选好教材就成功了一半。笔者承担会计专业高级工班财务管理教学,经过海量的筛选和比较,最终选定使用《财务管理基础第13版》(美JamesC.VanHome/JohnM.Wachowica,JR著,刘曙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原名《FundamentalsofFinancialManagementThirteenthEdition》。该教材的主要特征如下:国外原版教材翻译版,教材来源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国际化;增设新的专栏和内容来引发读者兴趣,并为所阐释的概念提供例证,并且内容很多是来自CanadianTreasurer、FinancialExecutive和Supply&DemandChainExecutive杂志,FinancialWeek报纸,BPp.l.c.,Cameco公司和HermesPensionsManagementLimited等企业提供的最新第一手资料,资料来源国际化;教材配套的PPT为全英文版,具有国际特征。
2.教学手段
全球化选定具有全球化视角的教材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也应从传统教学手段向国际化迈进,主要实践如下。
(1)尽量使用双语或半中半英教学。该教材的教学用PPT为全英文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PT时,在掌握基本财务词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读懂一些财务管理专业词汇,并用到财务管理实践之中,至少毕业生应该能够阅读英文的会计凭证、财务报表,适应外企就业的需求。(2)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模拟教学。要适应全球化教学,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导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小组(班级)讨论和模拟等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指导学生使互联网进行学习,如通过培生网pearsoned.co.uk/wachowicz所链接的内容,可以与教材中的各个主题相呼应,阅读英文版的原始资料,当然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相关内容进行学习。3.教学内容渗透全球化视角在培养会计专业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全球化视角是该门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实践,贯穿始终,具体实践如下。(1)在教学中,将我国的政策法规、公司治理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该教学方法是培养具全球化视角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如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准则都强调所有企业公平竞争,都要求会计政策稳健,都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同时也存在差异。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非货币易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放现金股利、编制现金流量表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知识对比不一一枚举,教师可以引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总之,要让培养出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知己知彼,具有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2)在教学中,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补充进来。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理解国际财经事务的原理,及时掌握国际财经动态。如在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中,讨论货币时间价值时,没有考虑货币贬值或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在货币贬值条件下,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同时,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国货币贬值,从全球角度分析有何利弊?对进出口有何影响?对就业有何影响?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民币入篮SDR,有何好处?再如在股利政策教学章节中,将中国股市的股利分配情况与国外股利分配情况进行比较,将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国外知识与国内知识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学生今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思维和视角会很开阔。
(3)在教学中,增加最新国外财务管理案例,拓宽学生全球化视野。国外成功和失败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对毕业生将来所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结合形势,充分分析这些案例,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如在全球战略管理教学中,以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为了对付世界不稳定而采用“三道防线、三个目标”作为教学案例(具体内容先让学生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再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讨论),同时让学生搜索韩国白羊公司,了解其全球化经营策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和讨论。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全球化视角,并将全球化视角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思维广阔、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旭光.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王晓梅.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3]谢茜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5(10).
篇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但针对各市场的营销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全球化品牌建设与信息传播过程中,企业在美洲与欧洲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采用差异化的营销方式,以实现最佳营销效果。全球消费者行为因市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企业亟需在品牌的所有沟通渠道中获取对当地市场品牌定位与核心信息传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国际市场营销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是指在一国以上的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展开的,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企业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的分析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根据国际市场的调研分析和细分市场的组合,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势必要加入全球化的经济中,而国际营销也是每个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说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呢,因为在一定的时期下,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当企业对市场的供给超过了市场供应量,企业就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所以,在企业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的发展以后,就必须要发展国际市场,而如今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就需要企业对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做出合理的分析从而合理的制定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确定企业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国际市场环境,使企业更有效的开拓国际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推广本地化
国际市场营销已经跨过产品竞争,进入到品牌营销的新阶段。许多国际驰名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脸面和名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进行市场营销时,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与国外接轨。包装需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设计要有特色且实用。折扣策略:可考虑以折扣价格先打开市场,打动消费者购买,验证产品品质。加强售后服务:消费者特别重视售后服务,尤其对于资讯、科技等产品,如能在售后服务取得其欢心,就较容易建立品牌知名度和认受性。严控产品品质:只有真正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才能争取消费者建立口碑。这将影响分销渠道能否顺利建立,对盈利亦有影响。选定目标市场:这对中小企尤为重要,因为中小企资源有限,此举让产品作针对性的推广和销售,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监控方面都有优势。重视公关活动:公关活动包括各项赞助、品牌间的联合推广及传媒关系。
(二)营销网络化
互联网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为全世界几十亿人提供了统一的交互和认知的平台,任何有野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都绝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舞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了网络营销的投入,特别是对于消费类产品企业,以及服务企业来说,假如企业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玩通互联网,那么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比较困难的。
(三)营销高知识化
有能力负责进行跨国市场营销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营销工作交给专业的事务所或者营销公司完成,跨国营销已经引领了全行业的专业化趋势,这也就要求了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知识累积和优化,引进高素质营销人才,才能保证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发挥出自身的特点。
(四)目标市场更加细化
像几十年前福特出口一部T型小汽车时,不用考虑这辆车会被卖到墨西哥还是中国。那种一种产品打遍天下的模式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好使了,不管是汽车,点子,IT还是家化行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开始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针对市场打造的产品。而另一方面,产品的个人定制越来越多的开始投入应用,未来像电脑,手机,汽车这样易于标准化的产品,个人按需定制很可能都会占据领导地位。因此,企业必须深刻挖掘自身产品的特点,将自身产品优势做大做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营销活动强调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主动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和道德准则,与社会的舆论方向,以及国际主流的价值观统一起来,让人们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把给自己的品牌注入更多正能量。
三、小结
对于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分析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满足多国消费者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和利益增长需求的基础。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是国内企业熟知的环境,但相比国际市场而言,国际市场的环境更为陌生,所以需要根据分析国际市场营销产生的各种问题通过从中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国际市场营销为国际化企业的合作带来更多的指导。我们国家的企业前有海尔等家电行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发展是最早也是最好的,而在现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往国际市场发展,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策略,才能更好的打造全球品牌,做强做大。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发展活动,是保证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同时也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经济活动,是企业国际市场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4
1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营含义
(1)“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这种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及人力资源流动、技术转移等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2)企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收益。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现实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各国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创造了可能,因而为其跨国经营创造了条件。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深入,沟通更加广泛,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得各国间贸易政策、竞争规则出现趋同的倾向,贸易摩擦逐渐减少,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外部政策环境。(2)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经验。我国企业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方式,借鉴,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使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
2.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上述积极作用的同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产业发展升级、加速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和国外跨国公司制约我国经济的可能性等的负面影响。
3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路径
篇5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32-03
《国际税收》是财税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上海金融学院近几年对该课程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上海金融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设想。
一、《国际税收》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财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的时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亦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可见,各高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项广泛、深入而艰巨的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该项意见使得在我国大规模展开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和必需。《国际税收》因其产生背景的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国际化、规则案例的国际化而成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为目标,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的跨境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双语教学因能贯穿于上述路径始终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化载体。
对于上海而言,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3]。这就尤其要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来理解。从个体的视角,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门内外适应市场创造价值;而从学校来看,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4]。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出符合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国际税收》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首选双语课程。
《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开设,并非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简单组合。语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已经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财税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阅读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国际视野拥有世界人文情怀。
二、《国际税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以及留学生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如下:
(一)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当下制约双语教师的瓶颈是外语专业教师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的外语口头表达和思维。各高校教授《国际税收》双语教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阅读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对国际经济、西方社会的了解仅来自于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很难在教学中将《国际税收》中所依托的国际背景、所伴随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讲解透彻。同时,《国际税收》课程中有大量的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逃避税案例,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实务部门、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工作经验或挂职经历,对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案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质量。
(二)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制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税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从理论基础来看,《国际税收》需要有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外国税制、经济法等。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税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针对财税本学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因学生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无法保证,而对非本专业的如会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学生开设,其效果更是无法保障。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较强的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我国虽然一直重视英语教学,长期形成了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接受英文的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另外,因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凸显得相当困难。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相关《国际税收》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文版教材,这类教材自成体系,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材,诸如葛惟喜、朱青、杨斌、方卫平等编著的各类《国际税收》教材,其编著的体系脉络相近,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该类教材尽管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了英语标注,但毕竟是中文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另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编写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零散,编排系统性不足,且价格昂贵,篇幅巨大,与我国开设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内容不一定与教学计划相符等缺点。从参考资料来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两个组织的网站都有丰富的国际税收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受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些参考资料难以发挥预期的果效。
三、《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开设《国际税收》双语课程,除面向财税本专业之外,授课对象还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社会保障、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三年多来,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
我校的《国际税收》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以“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国际税收》课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兼顾英文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的基础理论,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了解国际税收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能够运用国际税收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对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
(二)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国际税收》突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个体教学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了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除、转让定价、国际税收竞争四个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如下流程设计,即课堂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写出项目论文进行课堂交流小组修改并提交项目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演示、专项研究、小组实践等。同时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制作了素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讲授型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视频教学型模式: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视频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网上浏览、分析其它相关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案例的遴选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既有国外经典案例,又有中国国际税收实务的案例,以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点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而在进行专项研究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采用了主题探究型模式: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网络资源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师生评价总结。
(三)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本课程选用了国内反响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时辅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结合使用。由于《国际税收》是研究跨国国际税收关系的一门课程,其研究领域既涉及到经济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税收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国际税收的实践,且该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已着手英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国内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采用全英文编写,既可以保证教材编写体系的完整,同时又可以保证英文教学的需要,且相较于购买原版教材,经济实用。我们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将部分在编教材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沿袭以往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尤其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教学团队正着手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
申 燕 王 莹
(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1)
摘 要:《国际税收》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很有必要。要提高《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编好英语配套教材;完善适应双语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好从事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32-03
《国际税收》是财税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上海金融学院近几年对该课程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我国当前《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结合上海金融学院的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设想。
一、《国际税收》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财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的时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亦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可见,各高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项广泛、深入而艰巨的任务[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该项意见使得在我国大规模展开和推进双语教学成为可能和必需。《国际税收》因其产生背景的国际化、理论体系的国际化、规则案例的国际化而成为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教育对外开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为目标,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学生跨境流动、教师学者跨境流动、学术思想的跨境流动、不同国家之间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双语教学因能贯穿于上述路径始终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国际化载体。
对于上海而言,推动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上海国际化水平”[3]。这就尤其要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的不能仅仅理解为能讲外语、熟悉国外环境来理解。从个体的视角,是看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能不能在国门内外适应市场创造价值;而从学校来看,就是能不能构建一个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4]。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出符合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体系,《国际税收》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首选双语课程。
《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开设,并非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简单组合。语言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语言已经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财税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这个媒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阅读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国际视野拥有世界人文情怀。
二、《国际税收》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无法较好地满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国际化财税专业人才以及留学生培养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如下:
(一)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
双语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有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但当下制约双语教师的瓶颈是外语专业教师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缺乏的外语口头表达和思维。各高校教授《国际税收》双语教师虽然一般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国外的学习或工作经历,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阅读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对国际经济、西方社会的了解仅来自于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很难在教学中将《国际税收》中所依托的国际背景、所伴随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讲解透彻。同时,《国际税收》课程中有大量的国际双重征税、国际逃避税案例,各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在实务部门、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的工作经验或挂职经历,对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案例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国际税收》双语课程的质量。
(二)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制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
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国际税收》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从理论基础来看,《国际税收》需要有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财政学、税收学、外国税制、经济法等。学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再学习《国际税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针对财税本学生的教学效果可能因学生前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无法保证,而对非本专业的如会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学生开设,其效果更是无法保障。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较强的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我国虽然一直重视英语教学,长期形成了注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接受英文的专业知识时困难重重。另外,因各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课程设计凸显得相当困难。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内相关《国际税收》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中文版教材,这类教材自成体系,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教材,诸如葛惟喜、朱青、杨斌、方卫平等编著的各类《国际税收》教材,其编著的体系脉络相近,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该类教材尽管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了英语标注,但毕竟是中文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另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编写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维习惯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为零散,编排系统性不足,且价格昂贵,篇幅巨大,与我国开设的课程衔接不紧密,内容不一定与教学计划相符等缺点。从参考资料来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两个组织的网站都有丰富的国际税收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受学生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些参考资料难以发挥预期的果效。
三、《国际税收》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践
上海金融学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开设《国际税收》双语课程,除面向财税本专业之外,授课对象还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社会保障、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十多个专业的国内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三年多来,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开展了以下创新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双语教学理念
我校的《国际税收》教学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以“应用型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以此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国际税收》课程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兼顾英文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税收的基础理论,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了解国际税收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能够运用国际税收的基本理论分析现行税收政策和制度;促进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进而拓宽学生专业学习和交流的界面,同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两种语言的学习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是对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
(二)突出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国际税收》突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与前沿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个体教学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了税收管辖权、国际双重征税及其减除、转让定价、国际税收竞争四个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如下流程设计,即课堂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写出项目论文进行课堂交流小组修改并提交项目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演示、专项研究、小组实践等。同时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制作了素材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讲授型模式进行常规教学: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视频教学型模式: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视频引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学生网上浏览、分析其它相关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案例的遴选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既有国外经典案例,又有中国国际税收实务的案例,以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点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国际税收问题的能力。而在进行专项研究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采用了主题探究型模式: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网络资源网上协商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师生评价总结。
(三)注重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本课程选用了国内反响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时辅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结合使用。由于《国际税收》是研究跨国国际税收关系的一门课程,其研究领域既涉及到经济理论,又涉及到国际税收的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国际税收的实践,且该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已着手英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国内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采用全英文编写,既可以保证教材编写体系的完整,同时又可以保证英文教学的需要,且相较于购买原版教材,经济实用。我们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将部分在编教材内容添加到日常教学中,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沿袭以往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实务性较强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尤其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教学团队正着手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国外最新的文献资料,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收集视频素材以及动画素材等动态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经收集了包括各类避税地、各国海外逃税案以及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等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供教学使用。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考核方法的改革
虽然我校的《国际税收》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以国内学生为主,但还包括部分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而且随着来华外国留学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了这门课程,而教学效果则直接关系到高校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建立一套可以全面考核双语教学的指标体系成为了当前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和制度保证,因此本课程正尝试在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采用对教、学和课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指标设计,合理地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进行考核,从而达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采用多元评价,不再拘泥于期末考试,而是将平时的考核与期末成绩结合考虑,通过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布置作业、小组论文、随堂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此外,课程教研组还积极推进试题库的建设,正在筹建中的试题库包括中英文两种,通过分类试题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国际税收》的课程建设,有效地实现对该学科课程知识点的分布、覆盖面的宽窄、难易程度的掌握和分数比例的合理搭配;而且规范了《国际税收》课程的考试工作,使试题符合统一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有益于引导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内容,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外语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鉴于目前双语教师师资偏少、英语水平及运用能力仍然不高的现状,学校制定了全面的双语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对于财税专业来说,目前正在努力引进高水平海外师资,并且通过聘请外教来加强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师资中英语基础较好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老师给予英语进修、国外短期学习、国内外访问学者等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和英语水平。为了激发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还建立起了相应的激励制度。如示范性双语教学(即全英文授课)的课时系数为2,普通双语教学(每堂课英语的授课比重在50%以上)的课时系数为1.5。我们则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的学生采用示范性双语教学,而对其他专业则为普通双语教学。
另外,鉴于应用型大学对“双师型”教师的渴求,学校出台了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计划。《国际税收》实则也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已派出两位教师到税务部门和中介机构开展为期三月的挂职锻炼,并保持与上述单位与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师资队伍保持实务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袁崇轶.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第5版),2001-12-6.
篇6
二、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法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篇7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论述了国际分工的重要性,探讨了各国出口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行交换,能够获取更大利益。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不仅存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只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各国出国劳动生产率更高(即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贸易前更大的产品数量,无论是劳动生产率高还是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都能实现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1,2]。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国之间商品、信息、技术、资金、服务、咨询等方面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如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抓住商机,在全球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国际商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根据经济全球化的现状,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就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提出构想,旨在提高国际商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国际商务及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简介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国际商务的定义及国际商务管理课程进行探讨,一般而言国际商务是指为满足个人及组织需求而进行的跨国界交易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的国际转移[1,2]。我国学者马述忠等主编的国际商务包括绪论全球化与国际商务、国际商务环境篇、国际贸易与投资篇、国际金融体系篇、国际企业管理篇[1]。薛求知等主编的国际商务管理教材将国际商务课程分为导论、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国际商务环境、外国经营环境、国际商务经营方式、国际经营战略、国际商务的营销管理、国际商务中的进出口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组织与控制、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共十二章[2]。符正平编著的国际商务教材主要探讨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商务环境,跨国公司形成的宏观、微观原因,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国际企业战略等内容[3]。通过诸多学者对国际商务的探讨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营销、国际财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多课程的理论知识,而国际商务活动经营环境、经营决策的复杂化,使得国际商务管理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亟需改变,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3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培养方案,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学习习惯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基础知识薄弱,作为专业课程,多学科的知识系统,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不能把握专业术语的本质,遗忘基础理论知识。第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缺乏探讨,不能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第四,学习方法单一,学习课堂缺乏有效讨论。
4课程教学改善方法
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方法: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习为本,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学习,积极思考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国际商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并且整理专业名词、学科知识要点,搜索相关案例,采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提出问题,积极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养。第二,丰富理论知识,掌握学习工具。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扩大知识视野,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部分相关书籍供学生阅读,并提出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将不同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提高认知水平。学生要掌握多种语言工具,培养阅读文献的能力,并能应用互联网技术搜索文献资料,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学会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选择具有创意的教学案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趣味特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要注意案例的实际应用价值,既要给学生印象深刻,又要结合知识要点,将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分析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到案例研究中,情境分析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能够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四,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比如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使用PPT、网络等多种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就某一热点研究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应用本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也可以由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然后由教师对每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也可以请学生进行探讨,就具体问题提炼出解决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时灵活安排小组讨论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识,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
在国际商务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PPT,学术论文,网络工具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及采用案例讨论,小组讨论,作业分析,考试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同学们的知识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魅力。总之,通过国际商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理论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管理的技能,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展开。
作者:肖敏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1 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资源,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加入wto是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标志,伴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对外合作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如何适应这种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变化,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各个专业都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归根到底,这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且大多作为重点学科或重点专业来加以建设,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
2.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熟悉wto规则与国际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商务英语和计算机的较强的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的操作、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2.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与调整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可为五大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建立宽口径、厚基础、注重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强化外语、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工具类、能力型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并能熟练使用外语及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2.3 教学手段和方法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法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从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经验看,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根本任务和取得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目前产学研结合涉及的学校和企业面还很小,结合的深度还比较浅,特别对教学工作支持力度还很小。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背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重视和运用好实践教学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要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获取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体验,形成合理的知识构成;也可以在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沟通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真实本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它相关知识融入其通,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和知识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4 教学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日常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不断完善各种日常教学与管理制度,包括:教材审批制度、教案/讲义/课件等管理制度、试卷审批制度、试卷分析制度、实验报告分析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教师激励制度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通过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办学资源,开放的人才培养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性强的专业设置,灵活实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对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 ]安江英等.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
[3] 马云阁.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7(3).
篇9
有人认为,虚拟情景是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做为一种史料,它只是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史实为依据,虚拟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等)。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历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历史氛围中探究历史,从而更好地增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虚拟情景是史料,还是教学方法。笔者以为,答案在施教者手中。
如果教师把虚拟情景作为历史研究依据的信息资料,当作史料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想要的结论,那么,虚拟情景就变成了伪造的史料,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低劣行径。
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虚拟情景“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并提供真实的史料,不是为虚拟而虚拟,不是为演而演,而是渗透到事件内部并探测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反思、讨论与探究情景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这样就实现了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也就实现了钱锺书先生所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二、虚拟情景应少一些“穿帮镜头”
近几年,随着虚拟情景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二毛、三毛、阿牛等卡通人物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时》,也用了漫画《阿牛的一天》:1.我叫阿牛,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这个平凡的小屋。2.我有自己的房间,我特喜欢自己那张法兰西床!3.妈妈每天都叫我起床,并为我准备好牛奶蛋糕早餐!4.早餐后,妈妈送我上学,总是搭那辆德国Bus!5.到了学校,我和好朋友讨论动画片《蜡笔小新》。6.教室墙上有“宁静致远”四个汉字,也有英文版的。7.放学后,我跟妈妈去沃尔玛超市Shopping!
让学生思考:1.从阿牛吃、住、用、行、学习与娱乐中你能看出世界经济向哪个方向发展?2.讨论:什么是经济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的历程。4.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原因是什么?5.你知道的经济全球化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在运用时,笔者只是想让学生对全球化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情景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对老师提供的史料的思考、讨论,帮助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建构中去,引导他们建构基于史实的解释,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学生从过去历史的被动旁观者,转而成为积极思维、推理的认知建构者。
虚拟情景仅是教学的“手段”,情景背后的思考才是最可贵的。然而,虚拟情景教学中,一些违背历史真实的“穿帮镜头”也时常出现,在虚拟的时候,忽视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了一些雷人的镜头。
《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一课教学案例片段:“我的回忆要从一个似乎很平常的日子说起。父亲一早就赶着家中的水牛去田里耕作,母亲在家织布,说是要给我做一件新衣服。我坐在家中老槐树的树丫上荡秋千,阳光普照、微风和煦,一切在我眼中都是那么静谧、美好。突然,隔壁村的小丫慌慌忙忙跑过来告诉我大事不好,珠江口那边打仗了,来了很多奇怪的人,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叫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篇10
会计教育;会计人才;教学目标;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对国民生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达的经济工作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优秀的会计人才为之服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也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会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对促进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教育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活动超越国界,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运作。跨国企业大量进入中国进行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对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国际化,进而要求对会计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同时,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使得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通过自动化的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信息技术发展要求传统的会计工作与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账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变化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育目标定位较为模糊
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教育界关于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争议:一是大学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性人才,二是高等教育应该实行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三是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培养技能。如果这些问题都无法解决,那就会造成培养目标模糊,无法保证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简单,仍是以老师在教堂上教授、学生听讲和记笔记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习惯性的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动总结归纳给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很少,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动的,学习效率低下,缺乏独立思考和归纳拓展的能力,尤其是影响了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及,案例教学略有应用,但是互动式、小组性的教学手段尚未发挥作用,忽视了会计学生辩证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显然不能与目前的教育环境相适应,不能完成培养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师队伍力量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内部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不扎实;二是会计教师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偏低,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三是知识面较窄,普遍存在某一教师长期只带2~3门课。师资力量的加强,才能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使得教育布满活力。
(四)考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在考核学生时,大部分是以学校为主导,但学校对成绩的考察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仅凭期末考试来定夺的培养方式造成了高分低能,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我国会计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会计教育目标
在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现代会计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组成的,财务会计解决委托的问题,管理会计师控制企业经营活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资本全球化的这个大环境,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成本控制、资本预算、战略投资、跨国投资等综合能力。同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能从传统的核算和监督转移到预测和控制。因此,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通过会计专业的学习,学生在毕业之后可选择成为管理人才、财务经理、财务会计师、管理会计师、公共会计师以及经理人,可进入各类大型企业、咨询公司、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私人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
(二)推动教学方式改革
国外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分析借鉴,更好的促进我国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会计教育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一是增加案例和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学中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管理会计案例和审计案例。互动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可以在课堂随时提问,加强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这种由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启发,重复制不重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二是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演示教学方式。教师利用电子设备、多媒体、互联网等设备,辅助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机房安装财务管理等软件,使得学生可以去机房独立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处理。三是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尽量加大实践性课时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会计教学质量。除了工业企业外,还可加入商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等多种经济类型的企业,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改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情况。专业的会计教师,应该熟悉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和税收等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和思考。其次是加强教学的培训,提高教学效果。有些教授知识丰富,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有些甚至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再次是学校应该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加入激励机制,奖励那些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四)完善学生评价制度
我国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有以下建议:一是增加考试方式多样性。例如可以将笔试、口试、实操相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论、表达、实践能力。二是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改变现行的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增加平时的考核,如课堂的自由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等方式。三是奖励具有创新和突破的学生。对于一些在行业内有特殊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强调终身教育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必须时时更新。在会计职业界,会计准则和实务操作都在不断更新,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对长期股权投资、职工薪酬、合并会报表等内容进行了更改。因此会计教育应该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学生在校学习,还要培养他们独立的自学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四、结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明确教育目标、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生评价系统、强调终身教育,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和时展的会计人才。
作者:温海燕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参考文献:
[1]邵瑞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前的环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9(17).
篇11
一、调整教育目标,从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以前,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大多停留在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方面,倾向于低、中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般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基本会计技能的操作,很少或基本不参与决策和企业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要求会计除了具有反映功能外,更多地是要于企业管理;而且随着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化、化,会计人员将逐渐从过去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预测、决策、分析等企业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能完成一般核算业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加入WTO后,要求会计人员还要具备处理跨国公司会计业务的能力和参与跨国经济管理的能力。所以,加入WTO后,会计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不同会计人才的培养比例,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以前,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纯专业课方面的内容,其他相关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的设置较少,而且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高。比如外语,除了一些国际会计专业对此要求较高外,一般会计专业都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就很难适应跨国经济业务的需要。因此,加入WTO后,会计教学的课程除了要保留必要的基础课和会计专业类课程以外,应适当地减少纯会计课程,相应地加大相关课程的设置比例,包括经济、财政、管理、市场、、投资、、决策分析等等;此外,在基础课程上还要加大对机、信息处理、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增设有关跨国经济、国际文化及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内容。对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加以适当调整,使会计教育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2.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教材五花八门,水平层次不一。2001年6月,《财经报》曾对我国会计教育状况作过一次调查,从对全国十四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对所使用的教材是不满意的,学生们渴望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总体倾向于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和名牌高校教材。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也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教材的选用上,也应尽可能地按照国际会计的要求,或者与国际会计保持一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上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弥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在全球中的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适应对具有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次,强化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的能力。以前的会计教学多采用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接触实际业务,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凭证,不会写简单的财务分析的情况屡见不鲜,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入WTO后已对会计人才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材料设计一些模拟练习,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同时对会计业务及其处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国内外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做到把与实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处理。学校可以和部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些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的机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联系一些单位,积极参与实际业务的处理。这样通过实际业务的亲身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2.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单一的“黑板式”教学手段,多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会现代先进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可改变过去单一的汉语教学模式,而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篇12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
(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见表1),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
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
(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
(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
(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自己处理和获取信息,并运用科学方法去适应社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控制学习环境,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引导教学方法从系统讲授向边学边用转移,教学环境从课堂向真实的工作环境转移。
3.4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
篇13
1、对华R&D投入成为跨国投资的新热点
近年来,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日渐巩固,许多跨国公司已不仅仅满足于投资于生产和销售领域,正在尝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的努力。随着国际能源的日益紧缺,能源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从目前各国的政策和投资者的投资倾向看,新能源是当今备受关注的热点,许多跨国公司正在积极准备,以抢占新能源的战略制高点。在国内开始逐步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时候,许多跨国公司如奔驰、通用、日产、大众等跨国公司也开始对我国新能源市场领域进行集中布局,它们将R&D和生产新能源相关产业作为对华的重要战略,以便在市场占领主动权。
2、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
2.1 Strengths 优势分析
跨国公司R&D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区域,呈现出集群趋势,带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IBM、微软、宝洁、联合利华、诺基亚、松下、富士通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已相继在我国成立了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室,这些R&D项目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通过外包、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技术转让或结成联盟等方式,可以带动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这些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2.2 Weaknesses 劣势分析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出于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跨国公司在华从事R&D活动时一直非常重视控制核心技术,大多数核心技术和基础性R&D活动仍控制在跨国公司体系内,我国企业获得高水平先进技术的难度大,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绝大多数高端市场均被跨国公司占领。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传统技术的技术封锁逐渐的减轻,但是对新兴技术,如新能源技术仍然封锁较重,跨国公司一旦对新能源技术研究有所突破,必将通过控制技术人员流动、监控技术操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防止技术在我国扩散,这将给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技术瓶颈。
2.3 Opportunities机会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促成了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一般产业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后发性优势,从而进一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 科技全球化过程加速了技术的扩散,在众多的高技术领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有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只要善于捕捉机遇、选择优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在科技全球化所提供的有利条件面前实现跨越式发展。
2.4Threats威胁分析
随着本地化知识和经验的丰富,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方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而我国企业却很难学习和模仿跨国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管理知识。由于大多数的先进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它们通过申请专利,制定标准,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变为自己的独权,又通过技术封锁避免被其他国家赶超,这使我国企业对外资技术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技术依赖造成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电脑、包装、网络设备等行业尤其明显,如美国微软占有我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我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
3、我国应对研发全球化的对策
3.1 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
面对跨国公司在我国R&D投资现状,我国企业不仅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不但要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更要主动开展海外R&D投资,通过收购、合资等形式,获取全球的先进科技和优质知识资源。比如,面对许多跨国公司抢滩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首先,国内汽车企业可以参考跨国公司全球化R&D的案例,综合考察自身水平和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充分准备在海外进行并购等事宜。其次,一些有实力并且具备条件的汽车集团可以积极开展对外R&D投资,给予企业开展海外R&D活动的指导、优惠和自,使我国有实力的汽车企业成为对外R&D投资的先导者。再次,科学分析、正确选择对外R&D投资的区位,在目前我国、创新能力较弱和科技水平较低情况下,应当重点加强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注意总结企业开展海外R&D投资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2 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要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聚焦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关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多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支持力度。如奥巴马政府把电动车作为刺激经济和拯救汽车业的重点支柱,欧盟、德国、日本、韩国政府也都出巨资支持第二代电池和电动车的R&D,投入力度规模宏大。在激烈的竞争下,我国政府和企业更要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机会的把握。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除了加强对技术的开发之外,还要将设计、R&D、品牌营销、物流、产业链管理等各方面整合起来。改变过去重生产轻品牌的观念。此外,国内企业还要重视与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合作。比如说电动车行业,企业可以和电池厂商合作,建立自己的产业联盟,加强产业优势。
3.3形成创新型新能源人才体系
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基础是人才,要想在新能源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必须同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形成新的创新人才体系。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为了形成我国的新能源人才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从培养方式来看,高校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人才培养专业,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积极倡导发展的产业,我国目前的高校还很少有和新能源产业直接挂钩的专业,急缺相关的人才。因此,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于新能源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专业,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已经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立成.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6-28.
[2]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战略悄然转变. 经济参考报[N].2010年12月02日,第二版.
[3]边军.并购之庠,外资之争[J].中国外汇,2006(9): 58-89
[4]孟华.跨国公司研发基地呈现出向中国转移的趋势[N].中国质量报,2005-3-2,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