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构成表现
民族服饰的造型设计与服饰艺术体现了民族心态和民族习俗。北方少数民族崇尚幸福安康的民族心态,使得其民族服饰在图案上追求饱满、对称的线条,通过其特殊的服饰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美满吉祥的情感理念;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用各色的丝线刺绣出勃勃生机的图案,将人们乐观的心态绘注在图案之中,不同的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蕴含着不同的民族内涵。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具有地域性,各民族传统服饰的改变代表着地域及习俗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艺术。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
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域内,其服饰也要具有抵御恶劣天气的作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渐渐地富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弘扬了民族特色文化。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北方,为了满足生存和审美需求,逐渐地形成了既适合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底蕴满足审美需求的服饰造型。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从制作材料到服饰款式均能体现出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
(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地位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北方少数民族的古代织染艺术、刺绣艺术和服饰艺术,是现代化技术难以达到的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我国的古代文化艺术创造了重要机遇。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艺术是历史文化的结晶,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发展与演变,具有记载历史变迁的能力,对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
(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造型特征
北方地处荒凉地带,大都以放牧为生,为了避免恶劣天气的危害和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动物的皮毛作服饰的主要原料。服装的造型比较宽松,不突出强调人体,注重服饰造型的空间效果,不要求服饰显示人体曲线,但需要绣有精细的图案,需要有实际的用处,适合放牧狩猎等其他日常活动。除却要求服装图案精致细腻外,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还具有渲染气氛的功效,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或者活动中,需得搭配相应的服饰。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人们对美丽的需要,大家会佩戴一些小的饰物,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还需要搭配一些装饰品。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比较宽松随意,但是人们还是比较注重美的表达,在服饰表面刺绣装饰图案是比较常见的表达美的方式,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从自然中寻找出来的形状各异的动植物图形,取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图案图示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植物、动物、生活文化和装饰类等五种类型,是由基础图形经过演变、推移、提取、拓展而得到的。北方传统服饰丰富多彩,类型繁多,各民族服饰的款式都很丰富,而且其工艺手法也比较特殊,同样的材料,因工艺手法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北方少数民族的图案造型代表着文化的发展。
(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拼布艺术
拼布,顾名思义,就是把完整的布料剪碎,然后按照设计师自身的意愿以涂鸦的方式将布料拼剪成一件衣服的过程。任何一种服饰都有它自己的拼布艺术风格,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拼布服装大都用棉麻材料制作而成,容易为人营造一种自然纯朴的氛围,然后按照颜色拼接理念,将棉麻材料染色,混搭于服饰的各个部分,理想的效果是达到配色和谐统一。北方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从人们长期的生活中孕育出来,是一种既实用又具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的设计应用
篇2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征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服装、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承传,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剪纸的联系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各民族的服饰均采用抽象和变形的纹样,所采用的纹样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我们追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服装装饰图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纹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联系,他们之间转换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相对独立,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现人们对和谐、康乐生活的美好企盼,如传统的云卷纹样剪纸、团花纹样剪纸和别具创新的“南绰萝花”纹样剪纸都以简单、粗犷、明快的风格著称。
云纹形态形式多样,应用极为广泛,灵活多变的曲线给人以古朴流畅之感,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象征吉祥的剪纸纹样。
团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利用率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团花纹样的内涵是吉祥,它不仅表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还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力求改变生存环境,努力征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南绰萝花”图案脱俗而高雅,有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虽然很难考证南绰萝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意义超越了自身的观赏价值,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层内涵。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艺术的,更是民俗的,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门类的剪纸,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民族审美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民间剪纸艺术是北方少数民族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领域得到了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服装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羊纹、枪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给人以均匀、协调的美感。这些剪纸纹样被广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贴缝在衣服的袖口、长袍的下摆开口处及鞋帽、枕头等物品上。
(一)云卷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常将其装饰在服装的胸前、背部、衣领等处,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桦树皮制品上。另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云形纹样,例如云卷状和云头状的纹样,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爱,这些形态各异的云纹经常成为图案的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二)团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团花纹样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其深邃的现实意义。那些花草丝缕、桃符纹样,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的是一种对安定、和谐及康乐生活的企盼。
(三)南绰萝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姑娘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纹样,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也是自觉约束的伦理意识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以上各纹样都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剪纸纹样,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淳朴的纹样,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这些纹样对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的开发与利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在民族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向往、体验、获取或投资,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追求,如何发展和展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文化服饰服装及艺术品市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国家交通设施的完善,到北方少数民族区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时尚,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在必行,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当为首选,而这些旅游产品中民族图案和工艺水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价值及文化的体现。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提高对民族文化品牌产品的认识,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应加强对特色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老艺人手工技艺者,给予支持扶持,确立传承人,保留传统技艺,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民族之灵魂。
参考文献:
篇3
图腾原意为“他的亲族”,图腾观念认为:人和动物有相似的地方:会动、会发出声音、有情感、有身体与面孔。认定自然界中能保证氏族成员的食物来源予以生存的精神力量的某一动、植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将它信奉为神圣的祖先、亲族而崇拜。
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人化” 和“神化”色彩。 “人化”倾向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神化”倾向则是来自于对自然界那旺盛的生命力的敬仰以及对其超强破坏力的惶惑。
2、图腾的遗迹
2.1图腾与动物
一些动物对人来说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超越人类极限。比如:鸟能飞、鱼能游、蛇能蜕皮。于是赋予这些超凡能力予主观价值,将它们构造为一个超自然原形的新图腾形象。通过服饰款式对图腾形象进行模仿,是图腾崇拜在少数民族服饰上最形象、最直观的体现。
彝族以黑虎为图腾,这种观念深深地渗透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彝族的衣饰离不开虎。在楚雄大姚花区,彝族俚颇支系妇女的服饰从上到下都是横条纹,乍一看像一身虎皮。
傣族人民以孔雀为图腾,傣族妇女筒裙上晶莹漂亮的孔雀羽毛的纹样,已成为傣族服饰的代表和民族的象征。
高山族将蛇认作图腾,以蛇为神灵的化身。因此,无论男女,都在服饰上绣或刻上蛇纹,尤以“百步蛇”最具特色。
黎族以蛙为图腾,其各支系的文身图案和服饰图案中处处可见蛙纹图案。
蒙古族是崇拜鹰和狼的民族,蒙古摔跤服上,其长裤绣有宽而弯曲的云纹。
2.2图腾与颜色
服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服饰的颜色。各少数民族对某种颜色的选择除了受审美心理支配外,更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图腾文化内涵生活。
在纳西族史诗叙述的黑白部落战争中,“白”是光明、正义的象征.“黑”则代表着黑暗与邪恶。
白族、土家族的服饰也以白为贵,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白色服饰。与之相反,彝、畲、阿昌、拉祜、傈僳等民族,则崇尚黑色。
拉祜族男女服饰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花布缀上各种花边和图案,再嵌上亮丽的银泡;拉祜族妇女爱穿开叉很高的黑长袍。
玄鸟图腾或玄鸟崇拜在畲、阿昌、傈僳等十几个民族中都存在。因为“玄”的本义是黑或黑中加赤色。所以畲族服饰也以黑、青、蓝色为主色调,尤其是黑色;凡凤凰装等重要礼服必以黑布为主。另外,阿昌族已婚男女的包头是黑的,男子多穿黑色对襟短上衣,黑色宽管长裤,头上插有红、绿色小绒球;姑娘们的主要服装也是黑的,老年人则一年四季穿黑衣裤。
在彝族看来,黑色象征庄重、严肃、深沉,并包含了高、大、强、尊之意,故以黑为贵。
2.3图腾与礼服
人在出生,出嫁,死亡,祭祀这几类重要活动中身着的服饰也称得上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换装了。这些礼服与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诞生礼:是每个民族极为重要的仪式。彝族崇虎,为婴儿准备的衣物,虎必是一式的虎头帽、虎头鞋和虎纹兜肚,因为他们认为彝人是虎族,为婴儿准备“虎衣”,便意味着族对新成员的血缘关系的认可。
婚礼:在少数民族婚礼服饰中强而有力地折射出图腾崇拜印记的,畲族的姑娘在出嫁时穿的凤凰装和戴的风冠最为典型。
丧礼:人死后灵魂还要到另一个世界生活。这种生死轮回的观念决定了少数民族隆重的葬礼。哈尼族在送灵时,要插以类似羽毛的棕扇,摹仿白鹇鸟张翅飞翔,象征送上天去。
祭祀礼:哈萨克族的萨满巫师即巴克瑟穿一身白色法衣,饰有白天鹅羽毛或披白天鹅羽毛衣。法帽也用白天鹅羽毛做成。藏族的衣饰中同样充满了鸟崇拜(主要是鹰)的意味。
3、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的危机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这些少数民族的精美的服饰遗产却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一笔巨大财富和资源,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财富和资源。
有学者曾在湘西凤凰县苗族社区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凤凰县腊尔山墟场是湘西苗族比较集中的场所。采用观察的方法对苗族传统女装的着装情形、非概率抽样的就近访谈法对苗族传统女装的热情程度进行调查,先后访谈了百名女性。
调查的结果显示:身着传统服装的全部都是40岁以上的妇女,而充斥在年轻媳妇、姑娘们身上的却是汉式的机制品。4O岁以上的妇女超过八成的人对苗族传统装热情不减,25―4O岁的妇女虽着汉服却也有超过半数的人比较欣赏苗族传统装,而比这年轻的媳妇、少女们却为自己的快速汉化而沾沾自喜。
4、弘扬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
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方式应是活态保护,这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建立建全有效的活性保护机制,同时也需要民间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保护。以下是本文所提出的一些保护建议:
1.树立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个人和博物馆收藏民族服饰是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一种方式。
3.由民间和政府定期组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展览。
4.举行展示自制民族服装的赛会,评出奖项,以资鼓励,弘扬传统服饰艺术的精神。
5.创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杂志,研究其历史渊源、艺术效果、文物价值。
6.建立地方性的行政立法。
7.发展地区旅游经济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手段。
8.要把服饰艺术融入到学校的艺术课程中去。
9.鼓励恢复一些传统习俗,让年轻一代在习俗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10.建设民间文艺队伍,提高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为促进苗族文化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1.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2.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保护苗族服饰文化中的作用。
13.建立乡土知识分子档案、加强村镇规划等方法以促进民族服饰文化保护。
5、总结
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接纳了图腾这位至高无上的客人,并为它保存了永久的居留权。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无声的符号语言。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呈现,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外观。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和演进,以及漫长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积累,服饰文化功能从混沌走向分化,服饰的各种造型要素都向着观念层次上凝聚,造型上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服饰本身向着功能多样、意蕴深刻的方向发展,服饰观念在这种发展中孕育、积累、形成,民族服饰逐渐呈现出自身的完整性。通过服饰造型与象征意义相结合,以及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少数民族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物态形式、民俗活动与精神心态的三重结构系统,支撑着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这就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蔡光洁.在困境中生存的少数民族服饰[J].四川戏剧,2005,5.
篇4
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源远流长,各民族在其不同模式的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文化发展奉献了各自的重大力量,需要强调的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各具自己民族独特的特色,这些文化是今天中国艺术形式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也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设计人员们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尤其需要得到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人员的重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的没有多少固定形象,这些图案在形态上有着不同的变化,不论是图案的样式,还是图案的颜色,都有很多的变化。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犬腿、驴嘴、虾眼、狮鼻、牛头、鹿角、鹰爪、猫耳等,更多的是几种不同图案的组合体。这些不同图案的组合,更增添了图案的形象性和艺术性,同时也增加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复杂性,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此外,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形态独立,不被任何个体和组织占有,它们多变的形象决定了图案的神态是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兼具了少数民族图案中图腾崇拜的性质。而且,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意境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图案非常生动和多彩,更使图案具备少数民族的气质,讲究均衡式的对称形式,相辅相成。
三、现代平面设计技术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的运用
少数民族服饰中现代平面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简单的计算机设计软件和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进行了一些较小的修改,虽然服饰图案不断地出现在一些平面设计的作品图案当中,但大多仅限于简单性的拼接和裁剪,这不仅是因为平面技术设计师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肤浅的认知和感知,也是因为当今平面技术的不够成熟和精进,所以说现代平面技术在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服饰中的应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应用范围还不够全面,故而迫切期待现代平面技术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结合和深度探索,以促进现代平面设计技术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的深度组合和运用。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当代,设计师总想让本土民族独特艺术气息大放光彩,以独到的视觉和思维表现方式来引领我们这个时代平面设计趋势,创造独到的平面设计艺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实力和话语权逐年拓展和提高,只要我们不断发展,解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思路,同时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发展,把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与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相结合,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能把现代的平面设计艺术融入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之中,把平面设计技术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融入到世界平面设计技术的发展潮流中。基于上述论述所表达的少数名族服饰的特性,也是因为现代平面技术使计算机软件、数字化和艺术创造的结合的特点,以及因为现代平面设计技术本身需要大量的抽象和模糊的创意,故而现代平面设计技术是可以做到和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结合并运用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中去。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不管是在构思方面、外型方面,还是颜色搭配方面都是现代平面设计技术中可以应用的绝好的艺术材料,在平面设计技术的大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的大背景下,今天中国平面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平面设计技术优化组合运用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之中,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将迎来少数民族服饰创新保存发展的新时代。从造型上说,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大多是中国的传统图案,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平面设计工具,把这些图案进行加工、变形、创意,就会形成兼具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和现代特色的图案。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民族文化价值,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平面技术和少数民族服饰的结合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对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5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篇6
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种多民族文化里积聚着上千年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和原始的艺术符号,他们将这些封存完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以原生态的呈现在眼前时,给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契机。民族服饰是民族题材中体现其文化和风格的重要核心。一方面,民族服饰不仅表现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体现着许多少数民族生活的特色。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不同而缤纷多彩,彼此影响和传播,从配色到图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不仅为油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色彩灵感,同时也为油画更具民族特色,为油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注重将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和具有民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元素或文化符号建构到现代绘画创作的形式中,并力图将两者融合起来,即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正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民族服饰在民族性油画中体现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民族服饰在样式,色彩,体现的文化来表达,从而丰富作者的画面,体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向。
一、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几种艺术元素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造型款式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款式各不相同,样式也是各具特色、纷繁复杂。少数民族服饰与整个民族文化一样既具有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融合性和变革性等特征。少数民族服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是生态文化学的观点。
(二)装饰性的色彩表现
在油画中表现民族服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装饰性色彩,色彩是民族服装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民族服装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热、轻重、强弱、刚柔等色彩情调。既可表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稳感、兴奋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应,也可表达纯洁、神圣、热情、吉祥、喜气、神秘、高贵、优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装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
(三)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
少数民族服饰中保存有大量的纹样图案,如果说彤制和色彩是外在的民族风貌的直接体现,那么纹样图案就是内在文化心理的直接显现了。据专家研究,“服饰纹样图案均来源于生活,人们将动植物纹样,几何图形,经过抽象,写实规范等几个艺术阶段的处理,应用在服装的装饰上服装的图案色彩经营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民族服装图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转变成为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
二、少数民族服饰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篇7
Abstract Dali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from the Dali minority culture, minority culture of Dali children's education value analysis, Dali minority culture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ception, Dali minority culture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n four aspects of the Dali minority culture which fits into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tent when should follow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and so on how to sele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minority cultur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 Dali; minority culture; kindergarten courses
1 大理少得褡逦幕的内涵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是唐中叶至两宋以洱海流域为中心的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政权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大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大理地区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包括:大理少数民族的工艺与服饰、音乐与舞蹈,体育与游戏、传说与童谣、历史与名胜、饮食等内容。
2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儿童教育价值分析
2.1 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大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体育活动和民间游戏都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涉及了走、跑、攀、爬、跳很多基本运动能力,同时使幼儿的大小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体育活动中的跳马(也称跳山羊)、跳“铁门槛”、跳花盆和民间游戏中的跳皮筋、老鹰捉小鸡锻炼了儿童的平衡力、反应速度。同时体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学到很多基本动作技能,如体育游戏游戏“舞龙”包含了走、跑、蹲、钻、爬等多项基础动作,有些体育活动是通过模仿鸟兽的神态创作而成,取法自然、既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又能够愉悦身心。
2.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大理少数民族化内涵丰富,无论从科学、语言、艺术或是社会领域看,大理少数民族文化都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首先,大理少数民族化中少数民族的工艺与服饰中的图案涉及了许多几何图形,如扇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能够提高幼儿的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其次,大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说与童谣经过大理人民群众的锤炼与筛选,节奏明快、富有韵律,能够促进儿童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还有,大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童谣、传说故事、民俗节日、少数民族建筑和饮食都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地理知识,幼儿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活动直接或是间接的了相关的知识,扩展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最后,大理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中、服饰工艺活动中、建筑活动中有很多的建构游戏和造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了,并逐步增强了想象、思维和表征的能力。
2.3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大理少数民族工艺和服饰中涉及了许多色彩搭配的原理,幼儿通过认识、欣赏和制作工艺品和服饰,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色彩美,也能学会一定的色彩搭配;还有工艺和服饰中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幼儿在欣赏和制作工艺品、服饰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图案美,并学会一定的装饰技能;再次,从少数民族传说与童谣中,幼儿能够感受到其中词语美和音韵美,提高幼儿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后,大理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节奏感强,易于幼儿表现。
2.4 有助于儿童道德的发展
篇8
1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的原始信仰艺术表现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翰尔族等民族都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萨满教。萨满服饰是萨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件萨满服饰上,都蕴涵着萨满的鬼魂观。在鄂伦春族中,共发现了九种不同的萨满服饰。尽管这些萨满服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部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在饰物造型和装饰图案上也有着一些差别,然而它们对自然崇拜的造型特征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北方民族的狩猎活动中,鹿是重要的猎取对象。萨满神冠上都有耸立挺拔的鹿角(有的在双鹿角之间塑铜鸟)冠下额前饰流苏。萨满从鹿的角斗中得到启发,在做法时佩戴鹿角代表神灵与鬼神相斗。萨满神冠后面饰以红、黄、蓝三色布飘带,分别代表了火神、山川大地和天空河流。
北方游牧民族受生产方式所限制,多以兽皮为原料加工制作服饰。将去毛的光板本色皮,放入柞树皮熬煮的水中进行染色,缝制成袍后还要在衣服上装饰铜或铁制作的配饰,神裙带及飘带上多饰以蛇、熊、狼、蛙、蜥蜴等动物造型,在袍摆饰以各色布带皮带或铜铃。萨满在族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界天堂,中界人间,下界鬼神,人们相信萨满能沟通神灵,生病、受灾都要求萨满跳神。萨满服饰主要有神冠和神衣,神衣包括上衣、围巾、神裙、鞋袜、被褥等,萨满服饰的色彩、图案、纹饰造型各异,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表现力。
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毛皮服饰造型文化艺术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这个只有几千人的民族,没有太多的受到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袭扰,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始的与狩猎生活息息相关的装饰艺术的单纯性和独特性,因而,鄂伦春民族的装饰艺术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北方狩猎民族古老装饰艺术的“活化石”。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草原的北方狩猎民族,衣食住行依赖于原始狩猎生产,他们创造了北方毛皮装饰艺术。
毛皮制品加工首先要鞣皮,其次是剪裁,最后用马鹿、驼鹿、狍筋等制成的兽筋线进行缝制。“毛皮文化”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审美多样性而有着丰富的内容,毛皮制品有皮袍、皮衣、皮裤、皮帽、皮靴、皮包以及各式皮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毛皮镶嵌工艺类;皮袋、皮包工艺类;毛皮服饰类。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熟练掌握了毛皮镶嵌的工艺技巧,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装饰纹样的组合都已到了娴熟的地步。毛皮镶嵌工艺可以制作服饰、鞋帽、手套及各种包袋等,多以狍子毛皮、灰鼠毛皮、鹿兽毛皮为原料,将不同质地、颜色、花纹的毛皮组合排列镶嵌图案,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板皮上绣出各种主次分明的几何纹、云卷纹图案,主纹四周镶嵌几何形色块。多在服饰中间以刺绣的形式作适合纹样,以二方连续的毛皮图案作为边饰,形成了以四周粗犷的皮毛色块烘托纤细秀丽的刺绣纹样,从而形成强烈的质地与纹样的对比,其中以镶嵌象征爱情的“南绰罗花”最为流行。第二种是将不同毛色的几何形原料镶嵌组合,这种形式多为各种毛色等量、均衡排列的四方连续骨架形式。各种兽皮在他们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后,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毛皮艺术品,在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北方少数民族兼具实用与艺术的鱼皮服饰文化
在北方少数民族中,赫哲族是唯一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民族,被称为“鱼皮部落”。赫哲族是全世界穿用鱼皮服饰时间最长的民族,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至今仍有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是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饰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赫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特性结合鱼皮的自然纹理,用不同鱼种的鱼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短衣、套裤、鞋、袜子、手套、袖带以及绑腿等。制作衣袍的鱼皮可以选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草根、白鱼、鲢鱼等,鞋靴一般选用怀头鱼、哲罗鱼、狗鱼、细鳞鱼等鱼皮制作。从选鱼到服装制作完成,要经过剥皮、晾晒、鞣制、裁剪、拼接、缝纫、染色和贴饰等数道复杂的工序。首先将三、四尺长的鱼皮完整的剥下来、去鳞晾干,用木棒捶打柔软;其次用刮刀将鱼皮上的杂乱纤维刮干净,将不整齐的边角剪掉,根据鱼皮的颜色深浅、自然纹理进行拼接、缝纫成衣;最后用植物染料染色和装饰。
鱼皮长袍、短衫是赫哲族鱼皮服装的典型代表,其式样类似于旗袍,偏襟或对襟,男女老幼皆可穿着。赫哲人喜欢用鳇鱼皮制作长袍,因为鳇鱼皮的厚度堪比牛皮,张幅较大,剪裁拼缝较简单,保暖性和耐磨性都远胜于其他鱼皮。赫哲族的鱼皮衣袍上半身大都染成紫色,在衣领处、衣襟处、袖口处用各种各样的云纹、花鸟、山水、风景图案和许多海贝、鱼骨、铜铃、珠子等装饰物进行装饰,还在背面有贴缀或拼接的呈左右对称的鱼皮剪刻装饰图案。下摆处用红色、紫色、白色滚边,造型粗犷、奔放、古朴、自然。赫哲服装不但精美,它还具有轻巧、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等特点。轻巧细薄的鱼皮衣,不仅面料为鱼皮,就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制成。鱼皮线细如尼龙丝,柔韧耐用、针脚细腻,也使得赫哲人的传统服饰缝合工艺不同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皮革服饰制作。鱼皮服饰造型优美,色彩分明,集穿着与装饰于一体,融实用与艺术于一身。
这三大类文化艺术基本上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是服饰文化与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的综合反应,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参考文献:
[1] 张馨之.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民间服饰[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篇9
1.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族服饰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传统特色鲜明,尤其在服饰文化上更为明显,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是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普遍性特征。瑶族服装的款式和头饰多达100余种。它不仅是区别瑶族和其他民族的直观形象依据之一,也是区分内部各族系、支系的重要依据。
瑶族服饰通常多以红、黄、绿、白等颜色绣于深青色布上。刺绣图案是十字形、万字形、米字形、三角形等不同的花纹,其中间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等构成,图案生动活泼,及具艺术表现性。如广西贺州瑶族尖头瑶的宝塔式头饰高一尺许,用十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而成,底部用丝线和五色珠子加以装饰,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广西临桂县宛田瑶族的凤头式头饰,则分上下两个部分,上支一根支杆,支杆上插一凤头式的平板,平板上再覆盖着一绣花帕,在绣花帕的后沿垂着若干股红、黑色的长条棉线垂至后腰,形似凤尾,下一部分则是用圆木挖成瓜皮帽的形状,古色古香。这些式样繁多的瑶族服饰不仅展示了瑶族同胞的历史、文化、生活状态同时也满足了瑶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表现需要,是中国少数民族绘画作品有的民族符号,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而且丰富了瑶族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2.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俗与宗教节日
瑶族历史悠久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勇敢,民族文化灿烂,节日文化也丰富多彩。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每逢节日期间,大街小巷摆满了五彩丝线、刺绣、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熙熙攘攘的把整个街头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纵观众多瑶族题材人物画作品中不乏表现瑶民族节日庆典场面,通过这些题材的作品也真实地反应出瑶民族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丰富的节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服饰为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不仅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领域也充实了瑶族题材人物画表现内容。成为瑶族题材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瑶族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表现
1.运用写实性语言表现瑶族形象
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以笔墨传情达意,以“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为造型原则的绘画形式,其特点是就以线条造型为框架结构,充分展现墨线的优势,再运用墨色皴、擦、点、染进行补充去丰富所要表现对象的体积结构感。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很好的表现所描绘的对象,也能完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当今许多画人物的画家都运用写实性语言创作过不同民族形象的美术作品。
如画家郭有河的国画作品《瑶族众生像》就是运用写实性语言来对瑶族形象进行表现的。此幅作品充分体现了郭有河超凡的写实功底,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身份,各有各的独特装扮与表情.画家把素描元素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并结合花鸟画和山水画的一些技法运用,使整幅作品墨色简洁质朴,充满意蕴之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尽管画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作品还主要是以写实手法为主要的创作语言。
2.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瑶族形象
艺术的夸张变形,历来就是中外艺术家造型写像,抒情寄意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形象特点更容易激发画家们的兴趣,从而在作品创作中更容易融入画家个人感情因素体现出画家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个人的艺术风格,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讲,其形式语言表现力度也更容易形成强烈的画面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画家王国能的作品《赶圩归来》,将夸张变形、抽象的艺术语言与书法笔意相结合,运用大的笔墨块面,来进行绘画表现。作品不局限于刻画具体形象,随意、感性,即主观情感的表达远远多于具体形象的刻画,用浓缩夸张的艺术语言表达瑶族人物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气势和一种扑面而来的瑶族异域风情。
3.以装饰表现手法表现瑶族形象
由于少数民族多远离尘嚣,民风朴实,形象特点明显、服饰、配饰色彩艳丽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节日丰富且图腾崇拜带有神秘感。因此有些画家就采用装饰的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面部表情、服饰纹样、质地、款式等特点和其居住环境的元素进行归纳,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及墨块的大小浓淡干湿变化等以装饰方式表现少数民族的形象。在色彩运用方面,更加讲究色彩的单纯化和概括化的处理,色彩的单纯化和概括化的处理使画面装饰性更加强烈,装饰性表现手法更能使画家们自由的抒发和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装饰的表现手法现已被大多数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家所采用,并被逐渐的拓展和丰富着。因此,在各级美展上我们能够经常看到艺术家在写实之外的绘画语言上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如画家苏旅创作的瑶形象作品《瑶族新娘》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整幅作品简练而不失细节,造型夸张而不失瑶族的特点,无论是在形象表情的夸张上、还是在服饰衣纹组织的搭配上、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的搭配都能看出画家注重作品的意趣,讲求装饰,而不求精雕细刻,追求笔减形具,表现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天趣,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结语
今天,在艺术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画家表现民族题材创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各种风格的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表现在当代中国人物画作品中不断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也逐步被同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村落及服饰文化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真正研究和认识它的人并不多,使得民族形象的艺术性在人物画这一领域的表现带来了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要发展中国画,使其走向世界,对民族题材的大力发掘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如何表现新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继承和创新,如何更好的把少数民族艺术形象的表现推向新的高峰,这给我们提出了不懈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学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出版.
[2]钟志金.新异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J),美术,2003(9).
篇10
一、基本情况及背景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门",素有"三水一江之地,彝歌苗舞之乡"的美誉。全县辖13个乡镇(街道)、160个村(居)委会、41.16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黎粟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17万人,占总人口的32%。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色彩、精巧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大众的喜爱,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既能满足日益增大的旅游市场的需要,又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连带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可以促进银饰工艺发展、银饰款式的开发与创新以和其它材质饰品的开发与创收。
二、我县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利用的前景
1.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商品,市场前景很好,不管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和文化产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群众生活必需品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吹糠见米的效果,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加工厂,促使民族服饰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县的政府部门,意识到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不仅要在表面上下功夫,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更能推广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积极把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在政府积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流失的措施下,民族服装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2.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交融的资源,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例如我县的彝族服饰,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而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在古老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集民族服饰特点和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民族休闲类服装,必然会吸引无数消费者的眼球,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3.它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可避免,要让民族服饰不被市场经济冲垮,唯有将民族服饰产业化。将民族服饰与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既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对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大多为手工制作,且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配饰都是银制材料,因此,缝制出一套服装来成本也就相当高,因此做工精良的少数民族服饰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稀品,这几年价格上涨得很快,这成为了少数民族服饰销售的瓶颈。
2.目前少数民族服饰市场给人的感觉是“吃力却无收益”,由于没有太多的创新设计,所以在图案、材质、工艺等方面都沿袭古老服饰的制作,这一市场虽然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可以说很有利,但从经济收益来说却无利可图,所以经营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家大多正转向经营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的项目。
3.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已经逐渐消失,传统民族服装的缝制后继无人,如何来保护民族服饰,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首先,现在农村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小孩要上学,没有时间学习刺绣,使得这项手工艺术面临窘境,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2%的人回答说少数民族家庭中很少有人会或都不会刺绣,而没有人回答都会。根据访谈,会刺绣的妇女也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失传或即将失传的少数民族服饰尽最大努力给以恢复、保护、收藏、再制作,努力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其次,目前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本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注入了活力并带来了现代化新潮时装的信息,一些传统民族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不少少数民族人民觉得自己的民族服饰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且穿戴不方便,所以只有部分老人还保留穿戴民族服饰的习惯;二是由于大多少数民族服装用料多,装饰繁琐,工艺复杂,制作困难,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已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认为买“汉装”便宜又实惠,即使会做又何必费时费工又费钱的去做。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引导下,当前禄劝县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生产有了大的思路,从品种、质量、款式、市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如今民族风格越来越受到现代人推崇,但是要想让民族服饰艺术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真正的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开发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即在继承和发扬原有艺术精髓,把握和保留原有民族特色和神韵基础上进行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再创造,将民族艺术的精华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和形式表现出来,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体现民族服装款式与时尚的结合。但目前单纯凭借着民族服饰做工的考究和选材的精细还不足以打开整个市场的局面,如何能够将这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推广出去,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设计研究。目前的少数民族服饰,几乎都属于民间的传统工艺,样式多种化,品种多样化,值得深入研究。应当从款式、规格到图案装饰、花边的镶嵌、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等,都加以认真探讨研究,努力发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服装式样、制作工艺等方面努力创建品牌,同时开发挎包、围腰、马甲等小件饰品的旅游纪念物。
2.加强对民族服装开发生产的扶持力度。依托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因地制宜的进行出租或销售民族服饰,用古老的民族文化去打动消费者,许多游客为领略到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会对少数民族服饰情有独钟,他们就会将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买回家,可是我县少数民族服饰专卖店屈指可数,因此要把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转变为服饰文化资本,党委政府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和助推。一方面鼓励现在从事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的民间工艺生产者的发展,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生产列入扶持内容,在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调查、收集、收藏、设计、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例如2014年12月,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掌握刺绣技能,禄劝县撒营盘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举办了少数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班,聘请民间刺绣大师为大家讲解少数民族手工刺绣原理、选材、设计、绘图、制作等知识,加大了对手工艺人的扶持力度,激发他们的从事民族服饰工艺事业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服饰开发利用的重视。
3.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展示民族服饰。以禄劝县为例,在我县可以充分利用彝族的“火把节”和苗族的“花山节”等传统节日来展示宣传民族服饰,既开发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又促进了县域经贸活动的开展,还可扩大销售范围和知名度。
4.强化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服饰的重视。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说“物质文化只有通过人,同人一道,随着人,在人身上,特别是在人的心上,才能传播”。所以要实现对禄劝少数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首先要改变人的观念,唤醒我县境内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服饰的重视与热爱,才能使得民族服饰有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5.获得利润是促进少数民族服饰开发的目的。在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开发中,要使少数民族服饰经营者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实惠,这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追求,所以我们要通过政府行为激发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意识,使少数民族服饰既能获得利益又对民族服饰文化起到保护的作用,把保护传统工艺和商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6.民族服饰要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在与汉民族服饰的交流中,积极吸收新的内容,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同时,注意吸收现代化的元素。可以说少数民族服饰只有加强创新,与时尚接轨,使其符合新的审美要求,才能得以传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7.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教育中,可将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引入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更好的继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有利于将来培养更多的民族服饰手工艺继承者。
总而言之,目前少数民族穿着本民族服装的频率、人数都在减少,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民族服饰的开发、传承与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重视少数民族服饰和文化的发展,把各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相信我县的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开发事业一定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昆声、周文林《云南民族服饰》2002云南艺术出版社
[2]民族工作编辑部《民族工作手册》1985云南人民出版社
篇11
民族饰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代表了各民族的工艺水平,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有助于揭示民族饰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饰品概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37.18%(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十一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八桂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在歌舞、服饰、礼仪节庆、手工艺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饰品则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饰品琳罗满目、风格各异、色彩斑斓,代表作有壮族的壮锦和绣球、瑶族的头饰、苗族的银饰、侗族的侗锦、银饰等,既反映出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体现了各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更传递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
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具有民族性、象征性、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
2.1 壮族
壮族是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和头巾、衣裤式短装为主,穿着朴素而实用。服饰崇尚黑、蓝色,以黑、蓝色作为服饰的基本色调,显得庄严稳重,而花边、阑干织绣则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图案,与黑、蓝色底色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庄重大方,同时又不失活力的视觉感受。
从地域上看,广西境内盛产蓝靛,这种取材于大自然的印染原料成为壮族喜爱黑、蓝色的一个原因,而以黑、蓝色为主的服饰也更耐脏和实用,在以山区为主的广西境内各地,更能作为狩猎时隐蔽自己的保护色;从历史上看,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就规定了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从文化角度看,壮族人民崇尚黑色,认为黑色代表神圣,能带来吉祥和幸福。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偏爱黑、蓝色的原因。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以红、蓝、黄、绿、紫各种彩色丝线交织而成,主要采用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自然图纹和几何图纹,多用于制作被褥面、头巾、背带心、挂包、围裙等日用品和装饰品。壮锦做工精美,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浓郁,体现了壮族人民热情开朗和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壮锦是壮族人民审美和原始信仰的综合体现。壮锦所使用的鸟、兽、鱼、虫、龙、凤、花草或山川等自然图案及水纹、云纹等几何纹图案,表达了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敬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吉祥和谐的寓意和愿望,具有强烈的宗教及象征意义。
2.2 瑶族
与壮族服饰庄重而朴素不同,瑶族服饰色彩艳丽,款式繁多,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瑶族拥有众多支系,各支系服饰差异十分明显,过去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如白裤瑶、红瑶、竹箭瑶等。
瑶族妇女注重装饰,对发式尤其讲究。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丰富,有戴帽、缠发、包头巾、椎髻、顶板、戴银钗等,造型也多姿多彩,有三角形、“龙盘”形、“月牙”形、“凤头”形、圆筒形、宝塔形等,同时还装饰了各种银器,如头簪、头钗、耳环、项圈等。瑶族女性擅长挑花和刺绣,瑶锦工艺精致、五彩斑斓,故也常用作头巾、头带等头饰。
瑶族头饰除了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外,还有其象征意义。如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传说用以驱逐虎豹,寓寄逢凶化吉,万事如意,故帽子的花纹图案五花八门,花鸟鱼虫、龙凤狮麟等均常见,唯独没有虎豹,且不同年龄的妇女戴不同颜色的帽子,各自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寓意。而广西贺县盘的瑶妇女也常戴三角帽,她们认为戴高大的帽子进入密林和草丛,可以驱赶野兽、起到“打草惊蛇”的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她们的帽子层层叠叠、高大壮观。勉瑶少女出嫁和举行婚礼时则以一幅鲜艳而精美的瑶锦遮头,寓意幸福美满。瑶族以狗为图腾,故瑶族的孩子多戴狗头帽,寓意祛邪避恶,祈求平安。
2.3 苗族
篇12
当代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文明时代。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理念不断的更新,现代与传统、民族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新老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产生碰撞和摩擦。而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新老理念不断碰撞和交替中发展、前进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现念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正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湖湘文化的特色,服饰文化更是如此,各民族的服饰就象繁花妆点着湖湘文化,使湖湘文化焕发迷人的色彩。湖湘民族服饰色彩具有强烈的语言特性和宗教文化含义,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这些特有的色彩语言元素运用在现代形象设计中,将极大丰富现代形象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获得巨大的色彩空间展示和视觉效果。如现代很多时尚服饰设计在色彩和图形方面,都喜欢融入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元素,使现代时尚更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品位风貌。
一、多民族的特点构筑了丰富的湖湘民族服饰文化
湖南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人口在一百万以上有的:土家族、苗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侗族、瑶族、白族。这些民族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他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她们是现代时尚感服饰色彩表现的重要补充。在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从这几个最具代表的民族服饰中找出现代时尚的元素,从外在服饰元素妆点现代时尚女性的内涵。
二、从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中悟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色彩个性
服饰色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民族审美心理,也是一个民族最具共性的一个色彩表达,因为对色彩认识中,在服饰的反映最为容易。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既丰富多变,又具和谐统一的特点。
变化强烈的可以是对比色的配置,鲜明强烈。如瑶族的服饰中常有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的配置,在这些对比色的配置中常用黑、白、灰、金、银色使之和谐,使色彩强烈又协调。瑶族古来喜着“斑斓衣”,故“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五色衣服,瑶族衣服多用天蓝色、白色为主,缠头则为亮丽的红橙黄为主,整体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和谐之美反映了其鲜明的色彩个性, 给人以个性显明,开朗明快的特点,这很符合现代时尚的年轻女性,给人以青春活力的感受。
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朴实和谐的色彩也是她们服饰色彩的一大重要特色,她们服饰色彩的统一但不刻板,而且总会在同一色调中找出同类色的微妙变化,层次丰富而明快,加上点缀的图案既生动又和谐,如土家族在平时的服饰色彩多以同类色变化为主,多是青底白花或者白底青花,这虽然与他们的染色技术有关,但也体现了他们民族的朴素情感,然而在喜庆的日子却是喜好大红之色,具有“有红则喜,有喜必红”传统习俗,因此也构成了他们有色必红的民族审美心理。而苗族和土家族服饰相比色彩更显丰富,苗族妇女衣服上的花色,很少重复,围兜花带富有特色,用丰富的色彩织成表现其民族变迁的各种图案,编织着其民族历史。侗族服饰喜着蓝色、青色上,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用在现代时尚女性的服饰中很能彰显出现代知性女性的内涵之美。
三、从湖湘少数民族的服饰构成图案中品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保留较为完好的民族主要是几个人口较为集中,能保留其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其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服饰的色彩与图案就成了其民族文化记录的一个重要载体。不同色彩的应用就成为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特殊的情感表达。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传统的服饰中,记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成为了一部记录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镌刻铭记着民族远古的历程。
现代时尚女性对服饰的需求已从追从转变为了从自身审美出发,从形式中品出内涵,这些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对民族情感表现中找到借鉴。从服饰的图案与色彩表达中体现民族的历史变迁。反之也可使表达民族文化历史图案与符号成为现代时尚的服饰装饰元素,让服饰既有形式之美,又能品味出文化内涵、品味出民族情感的表达,使之既时尚又具个性色彩。
四、从湖湘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款式与构成中品读现代时尚女性服饰造型的情怀
服饰的图案构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在服装饰物上织绣出的各种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图案纹样。这些图形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充分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
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服饰还保留在湘西龙山县不象有的民族服装那样宽大,而是紧身,小裤腿,能把年轻女性的身材勾勒得青春活力,接近现代服装美感。常见的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也很具现代休闲家居的特色。上衣款式有大襟、银钩、外托肩等诸多式样 ,整体朴实、稳重;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和简洁的上装搭配在一起,使服装的整体构成显得松紧有度,疏密有致。土家族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多为青蓝二色,裤脚处滚上梅花条,既显轻松,又显大方,和紧身的上衣配在一起也很显女性魅力。土家女孩的“响铃裙”,音画一体、俏丽大方更是彰显年轻女孩青春活力的特点。土家姑娘不戴首饰,留一根长辫垂至臀部以红头绳饰之,人妇者则挽发髻,多别银簪子,包青丝帕。 土家族的女性头上常包“沙撮袱”,背包“筒帕”,色彩鲜艳,构图奇特,图案别致,颇具现代艺术的风味。
湘西苗族分布广,支系众多,服饰款式丰富。苗族男女均喜爱扎头帕,而头帕有扎染、挑花和家织土布多种。泸溪、沅陵、吉首一带喜爱挑花头帕,而凤凰、保靖一带喜爱土布花帕和扎染梅花头帕。湘西苗族女装精美繁复、艳丽多彩,服饰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堆花、织花等多种,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镶以各种花边及刺绣纹样。
在瑶族服饰中,无论男女,皆喜欢缠头巾,扎绑腿,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五彩的图案纹样,其纹样多为装饰性极强的花鸟纹和变形几何图纹。
篇13
新疆地大物博,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2012年我有幸参与到军队()学前教育“十二五”课题“新疆民风民俗与幼儿爱家乡情感的培养”的研究。三年来,我园经历了制定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调整研究内容等过程,构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实现协调发展
新疆突出的特点是多元文化并存,这里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各族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民族饮食、民族文艺、民族建筑和民族影视等。新疆各民族的幼儿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着不同文化的风情。但是各少数民族因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对来自主流文化背景的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认同。如果不考虑民族文化的因素,就会阻碍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顺利实施。
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豪放开朗等特点,但是他们在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上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仍然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容为主,排斥或不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或者在接触主流文化时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甚至瞧不起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改变这两种倾向,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幼儿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其民族特征形成的同时,具有传承、发展、创新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既能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融人现代主流社会,最终达到宣传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启发多元智慧、培养完整人格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整合教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脉相承,它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于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的特定环境中,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显著特征。因此构建新疆本土化的幼儿教育,首先要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把新疆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而且适宜于幼儿学习探究的内容列人课程体系。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依据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技艺、舞蹈、歌谣传说、游艺竞技”等方面的风土人情,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适合学龄前幼儿学习、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能突出民族特征的内容,将之整合为“民族竞技课程”“民族艺术课程”“民族风情课程”三大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教学。
具体来说,我们选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爱国教育。以“56个民族是一家”为核心主题的爱同主义教育。二是服饰文化教育。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我们选取了幼儿熟悉的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为主要内容,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美,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三是饮食文化教育。以民族特色小吃和土特名产为载体,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以至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学道理。四是民族艺术、体育竞技教育。我们力图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游戏对幼儿实施美育和健康教育,让幼儿在学习民族歌舞、器乐、童谣、民族民间游戏、竞技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新疆民族艺术和体育竞技游戏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五是建筑文化教育。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各民族建筑的精美和实用,及其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与多变性,培养幼儿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与能力。六是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资源教育。通过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风情和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与居住环境的密切联系,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慎重选择课程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强调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幼儿学习理论实施课程,探索并尝试了多种有效的实施途径,如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少数民族民间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活动、民族风情探访活动等。
三、研究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和发扬。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种类,并清楚哪些题材需要收集,这些题材又分布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访问,探寻其发源地和文化内涵。每个故事都值得教师去探个究竟,了解其历史渊源。教师深深体会到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传统的民族食品、美丽的服饰、可弹拨的乐器、激烈紧张的赛马场景,教师高兴地发现:这些不正是孩子们也渴望探究的东西吗。民族文化的探源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和灵感,她们以少数民族用品为素材,与现代儿童实验画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绘画中把少数民族喜爱的艳丽色彩大胆应用到作品中去,让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画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世界,从而改变了以往幼儿在绘画中只会模仿教师作品,不会创作,甚至没有范画就无从下笔的现象。幼儿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下创造了大量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得到了老师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素材只是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哪些内容、哪种实施途径最适合本地各民族幼儿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主动探索,获取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要认真阅读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并进行大量的整理和创编工作。如为了设计教学活动“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甫”,教师多次到维吾尔族人弹奏“热瓦甫”乐器的地方探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演奏热瓦甫乐器的老人,了解他们的演奏方法和乐器来历,拍摄维吾尔族老人演奏的步骤等,让幼儿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了解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甫是维吾尔族唯一的指弹弦乐器,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独奏,以及热瓦甫乐器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又如艺术手工课“维吾尔族香香馕”就是以维吾尔族的馕(做法:和好面,把面团擀成一个圆形,印上漂亮的图案,撒些芝麻,放进馕炕烤熟。)为主题创编的。教师从书本上查阅了“香香馕”的做法,邀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香香馕”,让幼儿品尝并进行语言交流。此外,教师结合本土、本园各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让幼儿在动手制作民族食物、用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研究,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逐步提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在研究中,创编了不同民族文化教材、幼儿民族舞以及民族趣味浓郁的幼儿活动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新疆民族文化来自于各民族大众,能激发幼儿的情感,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像,引发幼儿用纯洁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优秀传说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民族文化的浓郁色彩和其中包含的生活智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周围真实生活的体验,扩展了幼儿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健康的体魄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把新疆维吾尔族酷爱的传统竞技活动改编成“我是勇敢的小骑手”、“叼羊”等幼儿喜欢的健康活动,实现了健康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是一个各民族幼儿聚集的小社会,培养孩子使用汉语交流的习惯,提高各民族幼儿汉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创编了大量的故事、儿歌、游戏、歌舞,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和语言使用的机会。
同时,教师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关系,创设了具有浓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乐器等,并分阶段、分层次地悬挂、张贴或陈设在三维空间中,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在民族饮食文化、维吾尔风味小吃、民族服饰、民间体育活动、美丽的建筑等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商量小吃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民族服饰。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可互相学习,也可以与教师交流,与家长交流,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受到少数民族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建筑的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
本课程建设促进了幼儿园园本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好学、进取、敬业、自立、创新已经成为我园教师的自觉追求,“科研兴园”也初见成效,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