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如何学会独立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措施
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坚持“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主置上,才能“想学生之所想,行学生之所行”。例如在一年级的教学“0~10的认识”中,对教师而言,这些数字非常容易,一看就懂,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数字仅仅是父母要求背诵的符号。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到学生知识量有限及爱玩游戏、好奇心强等特点,然后依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有趣的数学教学,如拿一些小石头让学生进行0~10的认识,或者让学生对家庭人数的数目进行回答,使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全面认识。学生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大脑会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与思考,从而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教师还要做到有技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正方形”这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显示一个正方形,在每条边的旁边标识边长的L度,然后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正方形每条边的边长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出每条边的边长后,教师可以在进行提问:这说明了正方形的边长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然能回答得出来,由此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谁能又快又准确求出正方形的周长?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想着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都相加,然后就计算出其周长。但是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考虑,由此学生就会得出正方形周长=边长*4的计算方法。
(三)教师设计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典型例题的印象。而在接下来的数学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例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如在小学数学的“打折”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计出一个典型例题:学校超市里售卖篮球,每个篮球100元,但是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超市有打折活动,每个篮球打七折,请问六一儿童节这天,学校超市的篮球价格是多少钱?这道例题之所以被称为典型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该例题包含了数学教材中的“打折”这一教学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第二,该例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爱好,从学生喜爱篮球出发。面对这样趣味性强的典型例题,学生自然会对“打折”这一知识点充满好奇并努力思考问题的答案,由此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四)教师坚持“举一反三”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地“教”,同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学会把知识点运用到其他的问题上来。例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一开始的的例题是“41+13+19=?”,一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把“41”和“19”进行相加,得出“41+19=60”,接下来在运用“60”与剩下的“13”相加,得出“60+13=73”,最后快速算出“41+19+13=73”这个答案。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该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联系。比如,当学生学会快速计算“41+13+19=?”的方法后,教师可以继续举出一些式子,“99+77+1=?”或者“100+49+1=?”等等,使学生在写练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模式,不要理所当然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篇2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篇3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篇4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能力的本质就是,你有你的坚定价值判断体系,假如没有这个,你无法独立思考。任何思考的起点,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原点。所有的独立思考其实都是不独立的,你得有一个判断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找到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呢?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课本中大量的“科学漫步”“sts”,利用新科学、新发现中的“宇宙如何运行”、“宇宙大爆炸”、“奇点”、“ 相对论”、“超光速中微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坚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伟人的成功,科学家探索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启发,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 而2011年欧洲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将打破自爱因斯坦其相对论以来一直被整个物理学界奉为圣经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则等。让学生明白科学没有“终极定理“,没有科学家是“上帝”,没有科学家不可以质疑。第三,利用科学家的格言、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崇敬自然,崇尚真理。培养学生崇敬自然,崇尚真理的自然观和科学品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科学品格,也就有了正确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也就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起点。
二、在物理教学中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就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是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所应注意的一项工作重点,和国外的学生比起来,中国的学生所缺少的就是质疑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质疑情景,使学生正确的质疑。
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2.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在课堂上抛弃填鸭式和满灌堂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
3.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第一个表现一般是能提许多问题,包括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最好的机会,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绝不可嘲讽打击。
篇5
同样,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问“你明白了吗”。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提高到5秒时,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学生回答问题时间增加,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减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增多,学生自信心提高。教师也要善于补问和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处,让学生体会思考的价值。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当学生意识到黄球多、蓝球少,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蓝球的可能性小时,教师立即追问:“是不是任意摸一次,一定摸到黄球或摸不到蓝球呢?”这样便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即可能性大的事件不一定发生,可能性小的事件不一定不发生。
二、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当一题有多解时,学生往往会更有思考的冲动,学习情绪也更高涨。究其原因,是开放题打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依次类推,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努力走向开放。课堂决不能是“一言堂”,否则学生独立思考就是无源之水。教师的讲解也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观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
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提问的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表明学生是经过独立思考的;而问题提得多与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高年级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时,一些学生能提出谁多谁少、求和求差等单一问题;一些学生能提出求总数、两个量之间的比较等反映稍复杂关系的问题;有少数学生还能提出反映趋势、预测性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高质量的问题。
打开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应采取“放”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广泛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中等生应采用“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要求适中的问题,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后进学生应采用“诱”的方式,多给一些鼓励和启发,形成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问题”提出后,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三、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联的。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问题是否解决(结果),因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策略与经验才是后续学习所必须的。
比如,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信息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哪些与本题有关的问题?能否重述这个问题?能否想出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学生经常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过程,也就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答问题策略的方法。在解题回顾时,还可以问学生:(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湾路吗?能总结出解题的主要经验吗?(2)能否用其它的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呢?这样的一个问题表,正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框架,是独立思考的外在形式。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大大提升。
除此以外,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基本思想方法有:转化、数形结合、模型等;强调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画图、列表、举例等;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上述不同的层面都可以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目标结合起来考虑,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方式中解决问题、感悟方法,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良好习惯
篇6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梧州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得最为普遍、影响力大、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教育,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也为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定位兴趣与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还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来源地等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非常大,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手段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门技能了,它更是一种工具,一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培养学生掌握对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而现实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维不活跃。目前,国内外种类繁多的软件当中,有很多是功能相同,操作类似的软件,比如说Word和WPS,很多学生学习了Word而且在相关考试中也得到了高分,但是一遇到WPS后就慌了手脚,不敢操作。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喜欢照葫芦画瓢,在做实验练习时,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教材上的内容,而实验教材往往将实验的详细步骤都写出来了,学生就一味地按照每一步去操作,当有某一步操作错误或者不会操作时,就不会往下继续操作了,导致后面的操作终止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没有指定具体的任务;其二,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形成了定性思维,没有创新和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按照教材,从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讲解,一直到操作部分,仍然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如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如何使用,如何复制、粘贴、移动和新建文件等,到了Office依旧风格不改地从如何打开、新建、关闭文件,到如何更改字体、格式、添加图片、更改属性等逐一介绍,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考试,就算任务完成了。而考试题目每年几乎没什么变化,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做模拟题,而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很低。
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以往以应试为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不管是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大纲都相对固定,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只需要做几套模拟题就行了,可以不用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
二、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
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依葫芦画瓢,学会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机,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的方式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要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3]。
2.为学生搭设合作学习的平台。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场所,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让学生分组配置计算机,比较各组配置的性价比,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一些电脑城进行实地考察,更直接地了解各种硬件配置。在介绍Office操作时,往往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比较各种操作方法,从中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起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也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促进作用[4]。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例如在讲解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运用的思考方法也传递给学生,如何应用公式和函数,以及使用哪类函数等。在介绍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动力、积极性和能力,就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利利,吴方,谭忠兵,李书涛.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6-19.
[2]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2012,(02):4-6.
[3]吴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9-11,16.
篇7
二、保证学生独立思考,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在合作学习中就只能是观众和听众。只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讨论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状况;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碰撞与交锋。否则,小组多数成员只能人云亦云或缄口不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观点时,当学生独立思考面临困难时,当学生独立思考陷入偏颇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交流、合作的欲望,这时的合作学习才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
三、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探究。教师在进行活动探索设计时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通常合作学习内容应设在“重点”处,“疑点”处、“难点”处、“争议”处。这样的合作学习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生动局面。而那些偏易、过难或难以合作、难以交流的内容,就不宜让学生合作交流。一节课合作交流的频次也不宜多,时机应把握好。切忌形式主义的为了“合作”而“合作”。
四、培育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和习惯,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在合作交流中教师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让孩子们听其他合作者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说什么,哪里说的好,还有哪里不足,我该怎么说,然后再进行补充和纠正。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有敢于质疑,追问“为什么”;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要敢于提出,对同学们没有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富于生机,使学生有切实的提高。
当然,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与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
五、恰当发挥教师作用,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障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对学生实施帮助,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教师通过关键的指导,要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技能,顺利完成合作任务,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指导参与,会更加科学有效。
篇8
二、先思考后讨论,从形式到本质
历史老师选择了适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学内容后,不应立即让学生进行讨论,因为任何形式的有效讨论都是建立在每个学生认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自己没有对讨论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归纳整理和独立思考,就不会真正掌握论的内容,就不会深入地理解讨论内容。
真正的、有效的小组讨论是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都能贡献自己独立思考的心得体会,都能从其他人的发言中学到知识,从而使小组讨论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学生进行讨论前,要给学生留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先思考、理解和消化讨论内容,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思维和新的认识,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依,促使学生通过深入讨论,激发起深层次思维,从而使小组讨论从形式转向本质。
三、讨论中有思考,从低效到高效
篇9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就有必要先多“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ought),主要指的是有创意的思维形式,也即人们通过思维不仅透过现象看到事务的本质,而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创见、可行性高的建议。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来说,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一般的思维形式,在思维特点上,求新、灵活,思维具有跳跃性,能够提出新颖有创见的提议。对于小学创造性思维来说,就要求学生能够激发自身思维的活力,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性,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训练,经过培养与锻炼产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强化他们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二、如何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于让作为语文课程接受者的学生,习得相关知识或者是一些结论,而对于这些知识或者结论的深入思考,是在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之中,被忽略的。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缺乏,往往被课文中的情节吸引,被文章中的结论影响,而对这些在特定情境下的结论,学生们忽视了思考。这是对小学语文课的创造性思维来说,是不妥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例如,笔者在教授《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激发学生对本文中的一些词汇的内涵质疑的意识,一些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提出了不少疑问。一学生提出敌人所说的“飞过来吧”中的“飞”字,与本课的题目中的“飞”字的含义,感觉是不同的,我接着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飞起来了”与“我飞奔过去”中的“飞”的含义,引导学生们边质疑,边细细揣摩,最后,学生由质疑激发思索,理解了两个“飞”的不同含义,也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语境下,做好小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们理性思考问题,对遇到的问题,尽量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查阅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加以解决。充分训练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荷花》一文时,该文章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学生向我提问,“老师,为什么此处的表达不用‘长’而用‘冒’呢?”对于学生的提问,我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进行查找,思索。通过给学生们五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训练独立解决课堂疑问的能力,各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是相同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的表达,言之成理,都是可以接受的,这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兴趣。此课结束后,每次上课,学生都能用自己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课堂疑问,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笔者通过对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引导与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也是有益的。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时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答案。可见,发散思维模式,让学生们不局限于一般的思维,激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训练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与解决问题。通过以上举措的教学实践,必将提升小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我国初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篇10
keyword:Trainingrais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Groupcooperation;Learn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篇11
key word: Training rais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Group cooperation; Learn 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fw789.com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2005,(5).
[2]李耀民.试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数学,2005,(7-8).
篇12
keyword:Trainingraise;Elementaryschoolmathematics;Groupcooperation;Learnskill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五、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篇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 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 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5 在合作中学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