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态农业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农业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农业的特点

篇1

唐山市是河北省率先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的市区之一,工作之初,唐山市政府在生态农业上走了很多弯路,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本文主要以唐山市为蓝本,剖析了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效应为目标,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目标性和导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态农业的特点,才能理解它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1. 综合性。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2. 多样性。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3. 高效性。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的作用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综合作用。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积少但农业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利用其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济作物交叉经营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有效转换。第二,多样性作用。生态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生态模式和生态工程,按照地区经济的增长需要,发展多样性的区域农业经济。第三,高效作用。生态农业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摒弃了传统农业效率低产量少的弊端。同时弥补了现代农业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缺陷,将现代农业提升至生产密集化、资源循环化、技术科学化、发展持续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产经营模式。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唐山市在生态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让人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唐山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技术不足

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农业学科,它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这样复杂的农业学科,要从系统综合角度,分析设计生态农业的结构,科学划分各种学科的类别体系,将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合理交叉,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单学科深研究,或者多学科浅研究,这些片面的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远远不够。理论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发展生态农业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开。首先,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政府联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合研发,这就需要巨额研发经费;其次,在技术推广上,政府要花巨资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幼苗、肥料和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农业长期发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机制,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唐山市政府为了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配置、政府财政和人员培训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因自身财务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旧有限。

(三)推广普及难度大

造成生态农业推广普及难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训,而政府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却严重匮乏。二是生态农业配套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足,或者部分设备价格昂贵,农民负担不起。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有的地方经济作物发展好,农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经济作物发展困难,造成整体产业化结构发展不均衡。四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批发市场、区域经济市场等各部分市场都只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远不够完善。五是信息传递不通畅。唐山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各项信息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生态农业有很多问题,但唐山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和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生态农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

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大致有以下六个方向:(1)节肥式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能式农业技术;(3)无药低耗式农业技术;(4)中低产良田改良式农业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式农业技术;(6)生物生态式农业技术。

(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三)政府、企业共同推广

生态农业的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当地企业的积极推动。政府方面:(1)增加对农民生态农业的教育和培训,在村里定期办理培训班和讲座;(2)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鼓励他们下乡进行科研指导;(3)对农业技术设备进行政府资金补贴,让农民用得起设备;(4)建立健全市场结构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5)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联合方面:一是培养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示范极带头的作用;二是鼓励公司多种经营模式,如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公司农业、工厂农业等。

唐山市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在生态农业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现在的成就还只是阶段性的,未来唐山市的生态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困难要解决。因此,把握好沉稳心态,稳扎稳打,循环推进,才是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张丽梅.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J].科技先锋,2013(05).

[2]陈水水.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对策[J].中国经济观察, 2012(05).

[3]王绍恒.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的作用[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生态农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进行其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研究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农技推广体制不适合生态农业的推广

当前我国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既是由政府来作为主导,以农业推广机构等政府部门作为推广的主力。这一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实现由政府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从科研到推广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统一,对新产品进行立项重点推广等特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灵活性,农业技术科研与推广两部分产生分离,作为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条件很差,推广工作变成卖种子和肥料,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收效甚微。生态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科研和实际生产之间的转化更为困难,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作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是以生态学和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不但要熟悉推广工作,重要的是真正了解生态农业技术,可以将生态农业技术明白、准确的传达给老百姓。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新技术难以掌握,专业的设备也不会操作,制约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1.3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的推广,在短时期内难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说,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会有很大的收益。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市场力量,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或者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科研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进度缓慢。

1.4 推广形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推动,通过实验区、示范区和推广站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生态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且较传统的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其推广方式要多样结合,如采用企业带动制、合作社、示范区、先进农户等一主多元的推广体系,将社会资本和力量引入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来,解决传统推广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2.1 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新机制

在农业大发展的形式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为直接目标,以增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方向,围绕着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心,采取因地制宜技术和推广的方法,来实现生态技术推广部门的价值意义。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龙头的管理部门,其作用是制定国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指导科研单位进行科研,指导推广部门进行推广,实现各个环节全面统筹;第二要建立以科研单位和院校为依托的生态农业研发机构,特别是加强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生态农业研究技术的转化工作,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走出实验室。第三是建立以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的推广体系难以满足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和农民的作用,利用农业科技企业和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建立一个生态农业技术的多元推广体系。

2.2 建立生态农业推广多渠道融资机制

资金是制约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根据生态农业效益回收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建立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多渠道的融资作为合作的推广资金融资模式。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前期费用的投入,让社会看到生态农业的效益;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运行社会资金进入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使民间资金成为另一重要推广资金来源;最后,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自主经营和创收。自主经营不但可以对生态农业技术起到示范的作用,增强人们的信心,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增加部门推广资金来源。

2.3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机制

对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首先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新技术的掌握和推广能力。培训的形式以在岗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同时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学历水平。其次要做好对农民的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性较强,对农民要多多宣传和培训,使其逐渐了解。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农民培训班定期培训、通过广播、宣传栏进行宣传、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技术咨询等。

3 总结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制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以实现对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生态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关键词:生态农业 特点 发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千米[1]。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2]。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1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2 稳定性与高效性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2.1 秸秆还田生态耕作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只要有非生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还田逐步被大规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秆则直接丢弃或作为废弃物燃烧。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2.2 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这一立体发展模式需要精湛的农学技术投入,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植中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桃子―草莓的立体化栽培、黄瓜―苦瓜立体种植、西瓜―彩椒立体种植、韭菜套种黄瓜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3 食物链与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在多种生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例如粮―猪―沼―鱼模式、以及将猪舍或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的模式等。在这个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模式以沼气发酵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态系统走上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在许多地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建立沼气池,在河北省一些县区补贴力度达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随着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电费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建立沼气池的众多好处,向阳的地方沼气量全年都能充足供应,夏天沼气产量高,甚至可供邻居来烧水。对此,应进一步推广沼气发电技术,提升沼气的价值,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

2.4 城乡互作生态模式城市在经济上作为产品的消费地,在生态学上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地。经过城市人口消费转化,产生了很多废弃物(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处理后,应该作为肥料还原给农业。这样做既解决了城市的污染问题,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把从农村带走的物质,再还给农村。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一些城市还开展了有机垃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而固体垃圾经分类、处理后也可转化为肥料返回郊区农林业。

2.5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特别要利用绿色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恢复或治理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工程、盐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国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的沙生植物、耐盐碱植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进行种植,在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必须先建立一小块高效的生态(绿洲),这个“绿洲”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因此,这种生态工程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决当地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不再去破坏大面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过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实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篇4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不仅诱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还导致粮食、蔬果、畜牧产品等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实质而言,这是一场人、社会与自然环境间关系失调的严重危机。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减少农田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生产。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产物。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单一向综合,由粗放向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污染向环保,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综合“质量效益”转型。在必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广阔,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2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发展规模来看,全球共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60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19%;中国生态农业总面积约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欧盟第一。

全球生态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25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消费量较大,产品种类涵盖农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目前,欧盟自产生态农业产品供不应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谓越来越广阔。

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5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优化结构,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强农兴粮富民和环境优化;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三是高效性,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续性,把农业生产经营和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在德国,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额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国实施补偿方式,大多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并多与相应环保措施挂钩。

篇5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篇6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

二、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和目标

1.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

我国目前共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依靠农业。同时,农业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战略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对农业发展产生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加强技术变革,进行机制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维护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完全改变原来的粮食安全状况,协调各相关行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收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根据当前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的,完全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现代化农业。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2.1综合性特点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态系统基础之上,协调发展系统整体功能的现代农业,是将大农业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全面规划,协调优化农业结构,确保各相关行业的综合发展的现代农业。

2.2多样性特点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吸收力度,结合现代农业科技,通过创建多种生态模式与生态工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确保各个地区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区位优势,协调各产业都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协调发展。

2.3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农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但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不断促进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

1.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

所谓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范围内,认真分析该空间和地域范围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严格按照农产品的生长特征,将农林牧副渔等各类生产项目,在一定的平面或者立体范围内完成科学的搭配,并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确保土地资源在使用方向上达到最大化,并保证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农作物生产的载体,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按照种植、养殖等发展目标,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又可以分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养殖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种植模式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种养殖模式等,其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互利共生关系,建立多层次空间、多序列时间的产业结构,并通过这种产业结构获取远高于种养殖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

生物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就是按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按照生物的季节性特征,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恰当利用自然因素中的时间和季节变化,从而在时间上对生物进行合理搭配,从而确保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时间结合模式。该模式是将不同的生物或者不同的生物品种,按照各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间进行合理搭配,确保前后茬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多季度多次数地生产产品,从而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时间轮换模式。该模式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生物生长的季节性特征,多次轮换种植多种生物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土壤快速获得休养生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人工环境调控模式。该模式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人工调控生物的生长环境,创造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从而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或者时期对生物的不同需求。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在自然条件无法满足生物生长的条件下保证生物的生长,并且能够增加生物的产出量,保证市场的需求。

3.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是根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原理设计的,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系统内外的各种物质与能量转化,保证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包括种植业的生物链循环、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和种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等三种模式。其中种植业的生物链循环是指在农作物和食用菌在整个循环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往复循环流动;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是利用一些动物养殖中的废弃物(包括粪便),作为另外一些动物养殖的饲料,这样可以形成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种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是发生在种植和养殖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实现废物利用循环。

4.生态农业发展的要素集约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要素集约模式主要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各要素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的高效发展,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多元化水平。

5.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的生产、生态以及生活功能之上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产品经营的多样化,农产品市场日益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即要求扩大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维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的功能不断拓展。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最主要的方式是依托原来就存在的现代化的农业园区以及高效生态生产基地等优美的自然空间,增设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设施,开发各种游乐活动,在满足人们兴趣的基础上,提供各种休闲娱乐服务。

尽管我们划分出来那么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但模式的划分并不是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人们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而设置的标准,同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固定而单一的,它是以每一种或者几种模式为主要组成,其他模式相辅助的多种模式,并且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群生 卞有生.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信息报.2008.01.18.

[2]程渭山.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推进机制.政策隙望2006.03.

篇7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1.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该模式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发展生态农业,旨在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其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1-2]。生态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其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涉及农、林、牧、副、渔各种产业。

1.2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生态农业的最明显特征是沿用“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科学规划,基于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综合利用新型科技。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农业重视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从高效环保的角度进行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物质的外流和环境污染,制造动植物协调共生的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重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低耗、增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2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2.1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

一是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潜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二是时间演替合理配置原则。根据生物群落的生长所具有的时空特点和自然演替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4]。三是系统调控原则。通过土地的合理耕作、种养结合,调节控制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实际出发,基于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现状,设计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生态模式。二是遵循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优化、设计各项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对区域农业生产分区发展进行合理定位。三是科学调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管理控制。四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要求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重效益。五是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3临沧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临沧市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大市,全市有23个少数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彝、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回、苗、白族等11个,共82.4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全市有73%的人口在农村,80%的工业原料来自农业,有近40%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第一产业。特殊的区位和自然资源,决定了临沧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特色,选准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逐渐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走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很有必要[5]。

临沧市的山区范围较广大,具有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特点。因此,在临沧市建设生态农业,应着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培育资源,优化生态,以农户建设为起点,以自然村为基础,以行政村为建设单元,以乡(镇)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进县域生态农业系统建设[6]。实行山、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产业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由生态户建设逐渐发展建设为生态村,再由生态村发展成一个生态乡(镇)。通过不断发展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镇),最终完成临沧市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建设。

3.1生态户建设

结合“三村建设”和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将生态农业的生态户建设融入到“三村建设”中。建设生态户,依照各户的实际发展和经营状况,结合建设标准进行实施,如户均1口沼气池、1个节柴灶、1个蓄水池、1个卫生厩,人均有667 m2基本农田、667 m2特色经济林果等。在生态户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村和户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地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临沧市大多数农户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有利于沼液自流到菜地或农田的优势[7]。通过“三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发展生态户,在农户中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沼气”或“养殖—沼气—种植(果、菜)”等模式,以及适合地方特色的良性循环庭院生态经济系统。

3.2生态村建设

篇8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1.1结合生态园区的差异性

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因素,并对应不同的农业技术和要求,如西部地区以高原和山地地形为主,因此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南方的平原地区则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只有适应自然条件的农业技术,才是能够真正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的进步和创新。虽然自然因素不能够决定农业技术的发展,但是能够有效的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时,有必要考虑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等。

1.2强调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

首先要明确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是仅仅将耕作技术推广出去,而是强调生态技术的推广,也就是让农民知道应该怎样将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让农村的生态维持平衡。除此之外,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国家农业政策的宣传,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融资问题和农产品的流通,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便于迅速的解决问题,推动农业的发展。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创新,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关重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不仅有对传统的推广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还有一些全新的推广服务的部门单位和组织,其具体的体系结构,如图1。

2.1以国家农业部为指导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局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以国家农业部为指导,在全国范围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定和协商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方针政策,让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互配合,并且农业部对各大高校和农业研究院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及时的提供相应的农业科研成果,满足日新月异的农业市场需要。另外还需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项目和内容进行明确,将各大中小型农业技术组织机构进行规范和科学管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水平,让农业技术真正为农业的发展而服务。

2.2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

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显得非常有必要,将农业技术服务与咨询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并广泛搜集各大科研院校和机构的农业技术信息。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农业信息中心的信息搜集需要通过信息平台来实现,而这个信息平台能够进行交流共享,实现信息的互动,确保农业发展的供需关系能够稳定持久。

2.3以国家研究院和专业高校为技术支撑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所

传统的农业推广部门和单位缺乏与各大高校和研究院的联系,农业技术的成果不能够及时得到利用和推广,因此需要扎根国家研究院和专业高校,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所。广泛的采纳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建立以国家为指导,各大高校和研究院为依托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国家、政府和学校三者紧密联系,实现真正的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各省级单位和市级单位要坚持国家农业部的领导,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2.4以民间性质为特点建立技术服务组织

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农民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动群众的力量,建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帮助农民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技术知识,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我国当前的民间服务和推广组织的技术水平不够高,没有形成系统的组织,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力图构建全新的民间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过了多年的生态农业探索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总体进度仍然较为缓慢,因此笔者认为构建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体系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和构建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够向新的台阶迈进,实现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军计,张艳玲,田知新,等.关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若干思考与研究[J].北京农业,2012(24):182.

篇10

推广学认为,影响一项创新被采用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创新的特性。这里所讲的创新特性强调的是指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认识,或者说是潜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创新特性,而非技术专家或行为变革者所理解的创新特性。要想推广我国的生态农业,必须先了解它的技术创新特性。研究表明,影响创新采用的创新特性主要相对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和可观察性。

一、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

所谓相对优越性,是指一项创新的采用较未采用前的状况的改进程度。创新优越性与创新采用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潜在采用者感到创新的优越性越明显,其采用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生态农业的相对优越性指的是生态农业与以往其他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的相对优越程度。下面主要从效益性因素来分析。这里所说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的试点来看,生态农业的三个效益是较为明显的。

我国1993年开始建立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但是,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国2 400多个生态村和生态试点中,几乎没有一个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能在当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纵观我国所有的亿元村镇,均是靠大力发展乡镇工业致富的。而追求生态建设的村镇,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网建设、太阳能建设、沼气利用、生物链建设上了,工业往往发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现阶段,由于各种限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还无法“显化”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民对生态农业优越性的实际体验。

二、生态农业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潜在采用者认为创新与其需要、既有的观念、以往及现在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从创新采用导致的不确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着采用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小,从而对采用者的冲击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来说,相容性往往会影响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的认可。

就目前来说,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对生态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常规农业存在难以割舍的恋旧情结,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总体利益较低,农民们从心理上认为农业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对生态农业持怀疑态度,没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常规现代化农业从50年代起就开始宣传,已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者和农民起到较深的潜移默化作用,人们一讲农业现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对“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对全球现今的新发展不了解,习惯性认识有意无意地阻碍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同。

三、生态农业的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一项创新被认为难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说来,创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复杂性和采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一种创新的复杂性越高,自觉可以领会和使用该创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们采用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从总体上讲,我国生态农业比较复杂难以理解。首先,生态农业的系统既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有多重时空上的相对独立的组分组成,这些组分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或构成时间上的延续,或得到空间上的互补。其次,在食物链设计上,试验的农业生物数量和种类、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产管理条件等都要从实践中获得数据加以分析,拿出科学的依据,而这无疑是一个艰辛和复杂的过程。其三,生态农业的原理、原则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农民所掌握。最后,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的技术的优化组合,这是生态农业的创新之处,但过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有什么区别。

四、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

可实验性是指用户在正式采用创新前对创新性能所能试验、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创新的决策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消除不确定性和风险感的过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实验或使用,也能够使用户对创新的特点和功能有一个实在的感觉,帮助消除诸多担忧和疑虑,从而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因此,创新的可实验性越强,创新的采用率越高,它们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

总体上讲,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可实验性较差。由于生态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技术的生产体系,技术种类需要多而且整合起来还比较复杂,且短期内不易见效益,单靠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消化和掌握,更别提单独操作和实验了。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早期采纳者来说,它们对生态农业可实验性特别看重,因为它们可参考的经验不多,他们可以借鉴的通常只有从大众媒体获得的有关生态农业的一般知识。因此,他们常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对采用可实验性较差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慎之又慎。

五、生态农业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创新的采用结果对其他人来说显而易见的程度。有些创新被采用后不易为人所知,有些创新的采用则一目了然,尽人所知,通常,对大多数创新来说,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毕竟是农业,无论是生产过程或是最终产品,外观上和其他农业的区别不大,其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导致其可察性在短时间内不够明显。从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内乡县各种生态农业类型1999年比1995年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远没有环境效益的增幅大,单从粮食产量这种可察性方面来看,生态农业的可察性就比较低。不过,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和发展生态农业,特别是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的成功,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我国生态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受各种条件所限,优越性不很明显,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较复杂、可试验性和可察性都比较低等特性,决定了其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对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所至),这也正是国内所有生态农业试点均为各级政府组织和扶持,而农民大范围的自发“学习”却是一个十分缓慢进程之原因所在。

篇11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贫困问题不断加剧。时至今日,汉中仍有西乡、宁强、略阳、镇巴四县属国家贫困县,佛坪县为省级贫困县,1098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为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便大量垦荒,甚至在陡坡地上毁林开荒,使植被破坏,生态更加恶化,最终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有些地方治理保护政策执行不力,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全市仍有15.88万公顷25度以上陡坡地在耕种。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选择生态农业这条道路。

二、汉中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这不仅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指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对我们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因此,我们更要有信心,更要加倍努力地把汉中的生态农业建设搞上去。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巴山之间,全市辖10县1区,总人口3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16%),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内有汉江横贯其中,从而形成平川、丘陵、山地三大地貌结构,其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6%、36%和58%。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比较充沛,特别适应于农作物生长,珍稀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在贯彻省委“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林特水”的战略部署中,汉中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平川粮油花卉菜,中山茶桑水果与药材,高山干果生态林带”的战略布局为指导,促使各县区农业特色化格局初步形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汉中农业结构调整也见成效,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这些都为汉中全面建设生态农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汉中发展生态农业策略性分析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战略优化、系统思考,更要策略配套、模式优选。只有制定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战略与策略,只有选择适宜汉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才能促进汉中生态农业良性发展。通过对汉中生态农业建设战略构想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现提出具体措施如下:

(一)积极扶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倾斜政策。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中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各部门、各环节应予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以本市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积极稳妥地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压粮扩经,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善各种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投入、强化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抓好畜产品、蔬菜、水果、中药材、优质米、花卉等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银行、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乡镇企业,农村小城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努力培育“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新体制。政府还要制定更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坚决杜绝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现象,鼓励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发展。

(二)依法建设,拓宽生态农业建设筹资渠道。资金短缺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然而,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长期的补贴给国家造成负担。解决方法有两个:节流和开源。

1、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于农业;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借着旅游的收益让生态农业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政府拨一部分,集体筹一部分,个人掏一部分,向外借一部分,认真落实资金对口到位问题。

(三)因地制宜,确定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布局。根据汉中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我认为可以将以下十种技术作为汉中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模式:①在25度以上的山地“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的“立体农业”技术;②在25度以下的坡地实施“坡改梯”农林牧结合的“旱作农业”技术;③在农田实施农、副、渔、菜结合的“观赏农业”技术;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生物链良性循环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技术;⑤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综合配套技术;⑥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安全饲料添加剂技术;⑦利用中草药发展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生化农业”技术;⑧农村各种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技术;⑨实施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治对地下水污染的技术;⑩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种养方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12

2 发展农场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意识淡薄、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如,生态意识淡薄这点就表现在多数干部群众对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仍处在浅层次和低水平。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很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重产值、产量增长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环节而轻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规划引领作用乏力、可学可比的典型少、推进的力度小等。又如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从近几年各级支农资金绝对额看,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总体投入仍然偏少。从投入结构看,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偏低,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投入比重更低。从金融服务看,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农业贷款存在门槛高、总额少、期限短等问题。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强化对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

目前,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有一定认识,但要使之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行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和信息平台,宣传普及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怎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建议成立农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有序引导。

2.完善发展规划

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贯穿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一条主线。同时,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分年度、分层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有力有效推进。

3、要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农场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重视生态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和职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生态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及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为了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着重于“四抓”:一抓组织机构的健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垦区的生态农业工作。二抓生态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生态富农”发展策略。三抓政策的扶持。对特色基地、主导产业、绿色品牌及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等给予资金扶持;四抓典型示范。各级领导要带头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鼓励职工和相关部门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生态农业

篇13

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1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问题

对于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来说,现阶段主要与政府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为主,同时相关农业技术科研成果从乡镇示范点进行培训和推广[1]。但在实际技术推广和操作过程中,技术的推广和研发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与统一,相关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支持配合。

1.2推广的方法相对单一

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大多数推广行为本身主要依靠示范和实验进行推广,实际技术推广的普及效果相对有限。重视推广形式更加注重推广过程,而没有考虑到推广之后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的诸多需求,也没有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而仅仅关注农业生产[2]。这种推广方法本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技术层面上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但也造成了对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也不能很好地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1.3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收益的体现也具有一定滞后性,很难在短期内看到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增长。正是由于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这一特点,导致了相关的支持十分有限。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很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推进和落实。

1.4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限制

生态农业推广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相关参与推广的技术人员本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农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有效满足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开展效果。但现阶段基层农业推广工作人员本身对于生态农业技术不够了解,推广工作的开展很难具有足够的针对性,新技术成果的传达不够准确,队伍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相关的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数量有限,面临繁重的推广任务中,难以有效推进和落实。岗位的设置没有结合人才的特长和专业技术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没有实现人尽其才,存在一定的人才浪费和流失的情况,这种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制约,也是限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对策

2.1完善现有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推广体系,从机制化的角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相关技术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导,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构建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技术支持和推广的角度给予良好的帮助[3]。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给予大力的扶持,并为其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制度化的保障。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保密性相对较差,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点。必须要在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从制度的角度给予相应的保障。

2.2丰富推广方式

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分析和调整推广方式,积极有效地提升技术推广工作的可行性。做好创新改进,更好地提升技术推广的实际效果,降低推广成本,提升推广效率。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不同,且产业本身也存在一定差异性。针对这些差异,应有效地创新生态农业推广的方式,从多样化的角度展开推广工作,确保推广工作的开展效果。在基层推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展开培训和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生态学规律的同时,正确的认识和利用生态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基层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合法、合理地调整当前的经营结构,引入市场的发展理念和思路,让服务模式得到改进和丰富,以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满足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

2.3加强投入

资金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中必须要考虑的一方面问题,同时也是支持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必要保障。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相应的扶持机制和策略,同时构建有效的多样化投资渠道和方式,真正为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给予相应的保障支持。

2.4加强人才管理建立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生态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定期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对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绩的推广人员进行奖励。针对当前人才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认识,适当调整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做好把关,切实地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和支持。

3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给予支持,分析当前工作中的不足,找准对策,确保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博.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种子科技,2017(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