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转贴于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篇2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篇3
学前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研究,但切入点大不相同,有寻找共性的研究,亦有突出个性的研究,更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本课题组研究立足于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本地人文特色,从这三方面相结合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国内学前音乐教育研究从近代“学堂乐歌”时期开始,儿童音乐教育从萌芽进入初步发展的时期。解放后50至60年代中期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继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日益增强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60至70年代末期的学前音乐教育由于受“”的影响,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音乐表演实践来接受音乐教育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智力教育、创造教育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来开发智力。90年代以后注重素质教育为新视点,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到了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近年来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中,众多教师致力于音乐类课程的改革与构建,在声乐、钢琴、舞蹈及基础理论等科目中找到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议。遗憾的是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又没有大胆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多数教师沿着音乐教育的教学思维,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不够科学、不够符合学科发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学前音乐教育依托于高师音乐教育,但又不同于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教师资。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及方法、考试内容及要求都有所不同。“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而幼儿园教师则要求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吹、打弹、拉、唱、跳样样精通。当然,做一名的幼儿园教师,音乐方面的“多能”还不够,美术、体育、英语等技能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把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师产业的商品,那么,学生能否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岗位,很快被社会所接受,音乐教育是检验学前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教学方法的总趋势是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①。我们利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这个良好的平台,结合本地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以为发展其将来的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音乐类课程设置科学性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前期研读了《音乐儿童教育指南》(华乐等编著)、《学前教育》(冯永刚著)《学前音乐教育》(王懿颖著)等专著资料,分析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声乐》(周世斌编)、《乐理・视唱・练耳》(蔡岳建编)《钢琴》(沈秋鸿编)等教材。目前各大院校学期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类课程主要有:《声乐》、《钢琴》、《琴法与伴奏》、《乐理・视唱・练耳》、《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课程。这些课程因生源基础、办学层次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院校中各有取舍,课程设置层次不齐,学生在校期间对音乐技能和音乐教学技能掌握的不够到位与全面,导致毕业生演唱、演奏技能、组织教学能力不达标。部分音乐知识与实际受教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不相符合等。根据调研幼儿园教育实际状况:多数教育以过渡牺牲孩子的情感性、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有教学内容超纲的现象存在。这些超纲课程也不乏音乐类课程的教育,如不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不注重音乐基础训练,一味追求快、多、大、难的功利效应,违背了音乐情感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位出发,这样的教育幼儿体会不到寓教于乐的过程,体会不到通过音乐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以为发展其将来的社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对省内外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状况的走访调研,和对连云港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音乐基础分析得出: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有两门主要技能课《声乐》与《钢琴》,这两门课程同时为主干课程,需要对立开设。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把音乐教育的《乐理》与《视唱练耳》通过节选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实践类课程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把音乐教育开设的《和声》、《即兴伴奏》与《歌曲弹唱》课通过把内容重新安排整合成为《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课题组认为《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这四门课程为音乐技能必修课程,另外根据师资状况可以开设《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从业者演唱、演奏技能不达标;组织音乐教学能力不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幼儿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的问题。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论对三年制大专生还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好的综合性与针对性,虽然建立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之上,但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与提炼体现了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的特色。
二、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学前音乐课程的设置要为毕业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截取上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为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深造、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将来拓展知识面和提升音乐技能有一个好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定要以基础知识为重,切不可图多,图大,图高深而去讲求所谓的“高质量的人才”。如果这样做毕业生可能会生搬硬套地展示出一些功夫,但没有良好的音乐基础为铺垫,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不会活学活用,不会变通,不会举一反三地应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于实践工作。
在具体课程设置前,我们充分调各地区部分幼儿园的音乐课从小班、中班、大班所选用的教材,了解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所必须掌握和应用的音乐技能知识,我们深有这样一个体
会: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够用就行,但必须要规范。如果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最好,但由于学生入校的音乐基础和学制的限制,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少,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实际出发。例如在《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内容设置中以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基本识谱能力、基本的键盘和声知识为基调,让学生掌握最根本的,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范围,一些进级的内容如西洋多种调式,多声部视唱等内容就没有必要学习,一方面实际工作范围内不需要,另一方面浪费学习时间。在《声乐》课学习中不需要毕业生具备演唱中、大型声乐作品的能力,学生能规范地运用发声方法,科学、完整地演唱小型声乐曲目即可。学生在该课程中需要的是如何科学地应用发声器官,了解发声器官运作的机理,了解成年人与幼儿歌唱时发声器官运作时相同于不同的地方,更多的是要吃透幼儿声乐教学的规范性和组织幼儿歌唱教学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钢琴基础课的学习,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技能,为日后工作中的即兴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我们认为:前面三门课程的学习是《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的基础,同样《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能力的强弱是学前音乐教育能力的主要体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的课时量,加大对学生的即兴伴奏的能力和自弹自唱儿歌的能力训练量,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能力,注重音乐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毕业生将来有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另外,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教工作,因此要求学前音乐教育与幼儿心理教育有很好的结合,主要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儿童心里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依据规律与特点制定教学方针。因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与特殊的阶段,需要从业者在掌握好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需要研究儿童心理方面去研究对音乐课程的耐受性和接受方式。以下表格是幼儿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研究表格,供学前音乐教育与幼儿心理教育结合的参考。
年 龄
注意力集中时间
3-4岁
10-15分钟
5-6岁
15-20分钟
7-8岁
20-25分钟
9-10岁
25-30分钟
10-11岁
30-40分钟
总结
篇4
音乐教育对于学前教育的实施起关键的载体作用,也是学前教育课堂提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前教育而言,音乐以它通过悦耳和想象的声音符号培养孩子兴趣的独特方式,而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音乐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从小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启迪他们的心灵,磨练他们的性格,从而使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很多家长不惜财力把孩子送去音乐辅导班,更有甚者给孩子请一个专门的音乐老师来教孩子,为得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有音乐气氛的学习环境。因此,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显的越来越重要。
1学前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音乐可以刺激儿童的大脑部位的重要中枢神经的发展。儿童的大脑细胞刚开始是一个整体,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步分行出一些功能细胞,然后慢慢的形成专门的功能化细胞群。当然,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丰富的活动和全面的训练,会使脑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这样才能使大脑良好的发育。而学前这段时间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要给大脑一些适当的音乐刺激,使之充分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是能够全面的开发儿童的大脑功能,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为学前儿童心里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培养团结意识。通过对音乐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儿童学习、感受和聆听音乐的同时,不仅变得安静、遵守纪律,而且还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孩子多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时参加幼儿集体大合唱,训练他们要步调一致,把握音乐的旋律,控制自己的声音。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同时还可以达到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学前音乐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首先,由于师范类学校中的音乐教育的经费不足,加之很多音乐教师不是毕业于正规的师范类院校,使得现在社会中的音乐教师的专业性不高,基本功不扎实,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特点了解不深。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因为现代社会中对于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缺乏上进心,不去深入研究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不能得出一套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孩子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再次是对老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在很多学校中,音乐教育并不受重视,所以他们并不会去花费很大的心思去根据地域和文化特点来对老师进行培训,开发符合本学校实际的音乐课程。这就使得音乐教师的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3学前音乐教育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3.1开发音乐游戏
由于儿童年龄小,对好多事物缺乏兴趣,所以在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孩子的兴趣,采用带有趣味性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和保持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前的学期教育中,我们采用游戏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期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把学期的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体会我学习我成长的快乐。
3.2运用简单快捷的音乐类型入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需要转换一种思路,运用以前的简单而且美妙的音乐类型-童谣和音乐剧。童谣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音乐形式,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童谣渐渐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很多孩子在跟开始学习时就接触到了那些非常绕口并对身心发展无益的流行歌曲,使得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骤减。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带有德育和美育因子的童谣找回来,让孩子们通过对童谣的学习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童年乐趣和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童谣来源于民间,它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和谐动听的韵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童谣游戏性很强的这一特点来吸引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丢手绢》可以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工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这首歌,很有趣味性。在学前音乐教学中,老师先教会孩子们一首童谣,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学习,能够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音乐剧可以让孩子们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并以其形式的丰富性和道具的多样性使得它成为学前音乐教育入门的一种重要音乐类型。在开展音乐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选择一个比较简单的小作品,等熟悉后再把这些一个个小作品串联起来,最终发展成一个大型的音乐剧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地体会音乐剧带来的快乐,从而对音乐剧产生了兴趣,并在表演时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享受音乐为他们带来的无尽乐趣。音乐剧的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的幼小心灵对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胥丽.论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拓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篇5
1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1.1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学堂乐歌”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的起源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为借鉴,强调学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普及。学前音乐教育一方面继续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时期,受此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被纳入政治运动的范畴。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时期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创造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逐渐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来开发学生潜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这种认识也深深影响到这个时代及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的频繁与深入,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被介绍到我国,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
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使每个公民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意义,这方面的学术理论专著、论文和有关的音像教材也越来越多。
1.2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现状
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是针对幼儿音乐能力开发与欣赏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机,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各级教育与行政发展部门,都建立了幼儿音乐教学发展管理平台,建立了咨询服务于幼儿教研部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职能,提高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幼儿音乐教学的状况,但是新推出的教学方式与制度,根本无法可依,造成了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混乱。第二、社会中涌现出厂一大批幼儿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幼儿音乐教学队伍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的教师,这些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幼儿导师。第三、幼儿音乐教学实践在向前发展,有效推动r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新编写的教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应提高,满足了幼儿的教育需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舌理者从本质上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整改工作,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实现学前优质音乐教学的条件
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与标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发展思索能力,要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思考,要挖掘教材中的精髓与内容,了解教学中的重要信心,教师要具备将音乐信息转化为教学手段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与激情的表演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类学科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二、要规范幼儿教学,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默契度等。
第三、对师生关系的配合: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尊重、和谐。
第四、对教学设备的投入:需要有更多地能展现音乐、渲染音乐气氛的教具、学具。
3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价值的分析
教育指的是有计划的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影响,同时,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从社会方面,还是从儿童方面来分析,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1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当代脑学专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分工也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大脑的左半球用于对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等;而对于右半脑来说,则是掌控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较为综合性的思维互动。尽管人脑两个半球功能有区别,然而,它们却并不能分割,大脑必须在两半球机能在协同的状况下才可以发挥功用。然而,传统教育过于重视语言学习、抽象思维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对音乐感知、思维能力发展等的活动,这样一来,学前儿童右半脑潜能将不能得到开发,并且还会影响到人的大脑的工作能力。由此看来,重视大脑功能开发的音乐教育,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3.2 增进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脱离身体运动而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乐器表演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儿童各个部位的肌肉、骨骼等,从而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以及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各个器官的耐受能力。即使是唱歌活动,也能够对学前儿童的发音、呼吸等器官发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增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3.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首好歌曲就如同一首好的诗歌。当学前儿童在学习优秀歌曲时,既可以积累大量音乐词汇,又扩大了词汇容量,进而大大提高了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3.4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独特、整体的特点。其中,个性化成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个体在心理或者生理上获得独立的一个发展过程,重点是强调个体的特点、个人发展、独特性等。在学前阶段,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事务持有的态度以及兴趣,音乐教育活动在此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5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篇6
双线教学;学前音乐教育;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逐渐普及,音乐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双线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学前培养目标加以深入分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学前音乐教学效果。
1双线教学概述
1.1双线教学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所谓双线教学法,是当前教育领域内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两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加以有机融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2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双线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由明暗两条线组成,其中明线指兴趣线,教师往往涉及多个兴趣活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规划、知识传授和课程安排等,将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有序衔接,以促进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中暗线是指隐藏在鲜活明线之内的发展先,将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能力等发展目标融入到明线中,以学前音乐教育为例,合理运用暗线有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为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双线教学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前音乐教学在促进幼儿成长方面的作用
2.1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助于塑造幼儿的道德品质,丰富幼儿的情感内涵,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传统美德的传递和歌颂,促使幼儿理解音乐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并不由自主在行为上进行效仿。以《我的好妈妈》为例,这首儿歌主要讲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幼儿学习后,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受到歌词的影响,也会自觉将歌词付诸于行动上,这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学前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科学且优良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中所包含的美与欢乐,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幼儿在学习这首歌曲时能够感知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从而获得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儿童音乐作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包含社会、情感、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科学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认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3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在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时,往往会选取易于幼儿接受和理解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曲调,促进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并且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下,幼儿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随着音乐随意摆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姿态以及技巧的掌握,促进幼儿的协调发展。
3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3.1科学安排学前音乐活动
学前音乐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所设置并组织开展的,二是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将以上两种学前音乐活动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促进学前音乐活动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深化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实际接受能力有限,若教师单纯开展理论教学并不利于幼儿感知音乐。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双线教学时,应当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进而选取适宜的儿童音乐曲目,科学安排学前音乐活动,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游戏娱乐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音乐活动模式,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发性关注意识,在游戏活动中融入一定音乐知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活跃学前音乐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用双线教学法时,教师应当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析和有效利用,引导幼儿聆听音乐并感知音乐,增强幼儿分辨音色、音调的能力,并指导幼儿进行模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生活化,通过双线教学法中的明暗线交织,无形中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体验,促进学前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3.2合理设置音乐教育内容
对于学前音乐教育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歌曲教授、韵律活动等方面。对于音乐欣赏而言,应尽量选择与动物、儿童身体相关的歌词,以此帮助幼儿理解,并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幼儿可加入肢体动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作力,并有助于幼儿身心的统一发展。对于幼儿而言,动作是幼儿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结合音乐旋律与身体动作,尽情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三只小熊》歌曲欣赏中,教师可指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跟着歌曲做动作,并可快速学习歌曲,从而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通过多次类似的音乐活动,幼儿便根据自己的音乐感觉与想象,对自身的肢体动作进行自发运用,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在音乐教育内容的安排方面,运用双线教学模式,统一渗透性的音乐活动与专门的音乐授课,并的授课歌曲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幼儿的学习、记忆特点,选择歌词简单、生活化的歌曲,以此使而较为容易地理解歌曲内容,方便儿童记忆,学习。同时,尽量选择趣味性强的歌曲,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幼儿主动、积极学习。例如,《亲亲一家人》的歌曲教授中,可用手指代表人物,以此对歌词内容进行准确记忆,幼儿便可很快学会歌曲,提高教学效率。开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欣赏的授课,最好选用和教授动物或儿童身体部位之类的歌词,孩子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在歌唱的同时展示自己的肢体动作,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赢得较好的效果。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儿童的身体律动和音乐是紧密相连的。动作是儿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要注意将游戏的方式渗透到律动、舞蹈和音乐教学中来,促进学前儿童音乐学习的发展。比如在欣赏儿歌《找朋友》时,可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音乐,让他们扮演相关角色,在这个音乐活动游戏中不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了他们心理的发展。
3.3合理安排学前音乐教育课程
双线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有效结合明线、暗线,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程安排中,首先,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合生活、音乐,在生活中认知、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其次,注重幼儿之间的音乐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对幼儿的音乐态度、思想观念进行培养。然后,实现音乐活动与课堂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增强音乐的感受体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感知美好事物,体验情感。最后,注重幼儿主体地位的体现,激发幼儿的兴趣、情趣、创新欲望,培养其动作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创新能力等,使幼儿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此外,还应利用双线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增加其音乐储备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将双线教学模式引入学前音乐教育中来,应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和设计中,要让幼儿在校期间的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如幼儿在校期间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体现对音乐的态度和观念;设计、组织、带领参加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等都成为音乐教学的手段,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让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将音乐的生气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使儿童生活音乐化,让他们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并能让学生去模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是幼儿成长初期的启蒙性教育,在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的身心发展比较特殊,而双线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审美观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感知音乐、体验音乐,开发幼儿的音乐智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陈少生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学前专业艺术教学作为实现义务教育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幼儿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能够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这样才能够推动幼儿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进程。针对当今学前专业艺术教育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依然存在,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是非常可取的渠道。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蕴含着创造性、基础性、综合性、游戏性的理念,不仅能够丰富专业艺术教学模式,同时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特色
第一,综合性教学。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中,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只有舞蹈、动作、语言形式的音乐形式。从音乐本质的游戏性、娱乐性为基础,实现作为原始的音乐教学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整体教学,将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创造让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形式,从而推动幼儿专业艺术教育改革,让专业艺术教育更具有魅力。因此,在幼儿专业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舞蹈教育,其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舞蹈教育中蕴含音乐、音乐教育中蕴含舞蹈等。让专业艺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层次、综合。第二,游戏性教学。幼儿的天性就是玩,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我们有必要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从而构建感知为前提的自由化的教学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教育发现,幼儿在游戏当中似乎能够忘记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当中,调动一切能够使用的力量,全身心、全感官的让自身融入到游戏当中。能够让幼儿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进行彰显出非凡的创造与想象,让幼儿游戏与幼儿艺术相互融合,而这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第三,自由浪漫性。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不仅具有愉悦性特点,同时也具备浪漫特点,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实现浪漫的过程。但在传统模式下,专业技术教育模式中很少能够彰显浪漫气息,幼儿在学习当中也表现的非常无聊、无奈。但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该模式由于具有创造性理念,能够在专业艺术融入浪漫自由的特色,这样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浪漫自由气息更多的是一种课堂氛围,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也是开展专业艺术教育的前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
第一,教学以幼儿为出发点。由于幼儿在进入到学前教育阶段前,由于家长对艺术的感触不深,导致幼儿专业艺术基础非常薄弱,对专业艺术的理解能力不强。但由于幼儿好奇心强,绝大多数幼儿都对艺术非常渴望,但很多幼儿在课堂中却不愿意表达,一是由于幼儿自信心不强、二是由于幼儿心态问题。通过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理解幼儿,通过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和内心需求,制定符合幼儿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艺术教学中,必须要能够减少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艺术性学习模式,这样才能够唤醒幼儿潜在的艺术天性。第二,实现综合性专业艺术教学,开展课堂活动。专业艺术逐渐从单一朝向综合性发展,这时专业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幼儿艺术教学领域中,我们必须要创设综合性课堂,才能够发挥专业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综合性专业艺术教学,并在课堂中融入相应的课堂活动,保障课堂活动能够仅仅围绕教学内容,例如舞蹈活动、戏曲活动、绘画活动等,将不同的艺术形态融入到专业艺术教学当中。采用讨论、模仿、欣赏、创造等形式发挥幼儿的主观意识,将单一的知识变得更加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综合性专业艺术教育课堂。第三,构建创造性课堂,鼓励幼儿即兴创作。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幼儿会应用多少作品,而是艺术的再生能力,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内容。但长时间专业艺术教育中,我们似乎过于注重技能教育,压抑了幼儿的创造灵感,局限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我们认识到了发挥幼儿创造性的作用,要求我们在专业艺术教育中鼓励幼儿即兴创作。从自然发展规律来说,即兴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意识,并具有很强的贯通能力。因此,在专业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即兴创作的能力,通过将传统艺术与创造艺术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并根据幼儿主观意识编排出相应的歌曲或舞蹈。在创造性课堂当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出针对性空间与情节,分配幼儿角色,选择相应的音乐,之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编排内容,给予幼儿参考,进而开展即兴创作。虽然幼儿创作的作品不够完美,但这并不妨碍幼儿发展,反而能够不断完善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积极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明确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的特点,进而实现学前艺术教育的创新,构建自由、创造、民族的艺术课堂,这样才能够全面推动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J].滨州学院学报,2011(04):119-121.
篇8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是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而从中所体现出的综合性、 基础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和儿童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性”一词在德文中有“原始、基础的” “初级的” “ 元素性的” “自然的” “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种涵义。这种核心观念统领、贯穿于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乐器等各个方面。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人们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对音乐技能的完全掌握,也不仅仅是提高人的音乐素养,而应该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人的结构感、平衡感、独立个性、空间感、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
三、奥尔夫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属于所有的人”、“ 让孩子在每个伟大的艺术中活跃起来”、 “ 人的心灵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乐才可以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应该接受匈牙利最伟大的音乐作品的浩荡。” “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唱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孩子的歌声都应当得到他的尊重。”这是匈牙利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匈牙利是历史上唯一把音乐家与作曲家的号召付诸教育实践的国家。匈牙利的早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 “ 音乐教育法”。至今,匈牙利的音乐启蒙教育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被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将舞蹈、语言、动作和体态律动、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在玩乐中学习,特别适合在启蒙阶段的幼儿。该体系主要提出了如何让幼儿主动的加入到音乐活动中来,自觉的培养起对音乐的爱好,在音乐学习中培养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教学理念。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从朗诵入手,感受节奏。刚开始可以从儿童的儿歌四分之二拍的节奏为单位,作为教学的起点,也可以此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奏和即兴演奏。让儿童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演奏训练,既简单又有趣。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反应训练,体操训练,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的首要原则,使儿童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来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建议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没有正规学习音乐的经历,但是他们喜欢艺术,渴望表达,但对音乐的神秘感和技巧的缺乏使他们羞于表达。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与需求,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研究学前儿童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起点,重视他们的心理要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给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音乐环境,使他们能以自然开放的心态进入音乐体验学习
2、综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前儿童在音乐实践中的体验过程、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从而淡化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要求。作为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综合才艺,以及能把各种音乐技能整合、传递、融汇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因此,把奥尔夫“综合性”的观念引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领域,将课程结构完美重组,真正使艺术各学科之间达到最佳组合。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学前儿童3― 6 岁这一年龄段,是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创造性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应该由创造力的学前音乐教师来进行。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提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幼儿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幼儿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4、拓宽音乐视野,注重实践过程。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突破了我们以往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被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所在的教育体系所尊重与弘扬。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更多要向幼儿传递优秀的音乐艺术与多元音乐文化形态,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也应该拓宽艺术视野。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习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大量补充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在音乐欣赏、儿童民间音乐等方面拓宽音乐理论视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创新的学习方法对幼儿的启发,增加时效性。
篇9
目前在中国教育中,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国家在创新能力教育上与一些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从幼儿就开始进行,而作为美育的主要职能音乐教育,却是开启人类创新思维的一把钥匙。在音乐与脑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学习音乐会很好的开发右脑,促进大脑协调发展。这对在幼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的孩子们来说,将会为今后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提倡的就是创作、表演、欣赏为一体的音乐教学,他把创作放在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位置,让孩子们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感受音乐的美,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也可以说想象与创新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失的部分。久而久之,长期的音乐训练就会将想象与创新转变为一种思考习惯,为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创新性思维。
2 当前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前教育中主要的科目之一,俯瞰全国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不公平性、选择的音乐教材传统单一、教学内容缺少科学性、教学设计简单而没有新意、幼儿教师掌握音乐技能不达标、音乐教学设施缺乏严重。在调查中,有些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水平较好,但是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就算同一地区的学前教育也有偏差。选择的音乐教材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所以造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环节中,随意安排课程内容,也不按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的发展特点安排音乐教学的内容和设计。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唱简单儿童歌曲而已,教学内容选择单一、枯燥,不仅不会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会损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渴望。还有学前教师的音乐技能应该是教学中严格考核的部分,要经常培训且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多媒体的兴起,教师们不但不训练自己的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技能,却全全依赖于多媒体的放映和使用,虽说多媒体放出的音乐感官上更立体,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的亲自教唱却更受欢迎,教师的亲身示范不仅会让孩子热爱他们的老师,也会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环节杂、乱、差,没有规范不成系统,更别提引进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注重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学前教育中创新音乐教学的设想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作为专业的学前教师要有更丰富的想象力,懂得不断的创新自己的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这里,作者本人对学前教育中创新音乐教学有一些设想。
3.1 园本音乐教材的系统和科学性
既然我国现今还没有系统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所以每所学前教育单位都应该承担研究园本音乐教材的责任,这样也会有很好的因地制宜性,根据本地区、本园学生的特点创编园本音乐教育教材。同时,可以加入具体的培养理念和引进国际上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例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日本铃木真一音乐教育思想等等,这样不仅会使本所幼儿园扩大自身知名度,而且为孩子们确定了音乐教育目标。在创编园本音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将儿童发展规律和心理成长特点有机结合,创作出真正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音乐教材。
3.2 音乐教学中加入本土民族与民俗文化元素
篇10
教师了解幼儿,包括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能力接受水平以及思想上的随时变化,在音乐教育中,还要观察、分析每一个孩子在音乐能力上的发展变化,熟悉每一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灵活掌握儿童音乐学习的发展变化,有的放矢、恰当好处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满足幼儿在音乐上的发展需要,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如果教师对孩子缺乏了解,不注重孩子在音乐学习上的个体差异,那么就不可能因地制宜地去制订班级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也做不到以幼儿为本,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而是以教材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根本。
例如,有的孩子私底下唱歌很好,在家里也愿意表现,但一到幼儿园或者舞台上就不敢去唱,即使唱声音也很小,放不开,对这种类型的孩子教师可以借助乐器、游戏、律动等形式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放松自己,进而大胆表现,发展示出自己的音乐才能;还可以让他与同学、老师一起唱,在老师的带动下,逐渐敢于表现自己,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慢慢下来,这种孩子就能主动去表现,逐渐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相反,如果教师对这种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那这个孩子的音乐才能就会被埋没,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各方面的引导、发展非常重要。除此,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例如,对音准能力强的幼儿要重点培养其歌唱的表现力,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快慢变化以及乐句等进一步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其美好的情感;对基础较差或乐感不强的幼儿,重在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鼓励其大胆尝试,勇敢地歌唱。
二、音乐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自主、快乐地参与活动
游戏活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音乐教育中,游戏既是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与手段。孩子们喜欢游戏,也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幼儿好动、爱玩,游戏正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3~6岁的儿童,其意志力还处在薄弱阶段,不能了解自己行动的目的与意义,也不能清晰、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错与对,更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设计、支配或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本身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其产生愉悦的体验,外力是很难让他们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表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材的设计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音乐游戏,而更重要的是所有音乐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很强的游戏性。总之,音乐教育活动必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含义。只有游戏化的音乐活动才符合学前儿童的天性,才最容易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保持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游戏与音乐不是割裂的,而是浑然一体的,游戏设计要自然渗透在音乐教育情境中,让幼儿自主、快乐、充满激情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三、运用身体表现法,增强教育内容的趣味性
身体语言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所谓身体语言即用身体、肢体做出简单的动作根据音乐来创编舞蹈。小要小瞧这创编活动,它可以培养幼儿的认知评价及发散思维能力。音乐创编的过程如下:第一步是理解音乐语言,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第二步是把自己理解到的语言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第三步是把音乐与形象进行结合,进行评价、判断,最后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以教学《蜗牛与黄鹂鸟》为例,这首儿歌孩子们都已经很熟悉,在创编中我重点引导幼儿想象音乐中的情境,观察、模仿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爬行以及黄鹂鸟在枝头嘲笑蜗牛的神情等,加深对具体动作的认知,这个过程提高了幼儿转换、评价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节奏简单、旋律优美的儿歌培养幼儿的乐感,比如《小星星》,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音符,先互相比较其高低、长短,然后再根据音乐的变化用身体动作进行配合,形成了音乐的旋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变换各种队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S形排,W形排等。
四、加强引导,增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自主性
传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育的效果也不理想。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我们作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的朋友”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找朋友”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五、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鲜艳丰富的图画等为儿童提供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让幼儿在情境中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的美。
总之,为了能够发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需要我们广大学前音乐教育老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针对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和教育的具体情况,合理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加有效,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孙丽芳.幼儿音乐智能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初探[J].黑河教育,2010,(1).
[2]梁冬梅.尝试激发托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3).
篇11
多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音乐教育受到专业音乐艺术的影响,过多的去追求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和兴趣审美的培养。这一点同样出现在学前音乐教育上。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必须要从根源着手,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之上,视唱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整个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体系是否成功。
一、选用现有教材应注意的原则
(一)注重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在这里,笔者整理了部分学校近些年来所选取的视唱教材,并对其作了简要的分析。
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蔡岳建的《乐理视唱练耳》,共四册,分别是学前音乐教育、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内容体系和方法上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符合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2.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许敬行、孙虹主编的《视唱练耳》,这本书2005年在许敬行主编下再版为《视唱练耳――修订版》。这部教材现在被大多数的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使用,较之前面的《乐理视唱练耳》,它在形式上更加贴近正规音乐学校的教材,同时,本书借鉴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听觉训练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
这两部教材在内容上和编制规律上都是由浅入深,但是都不是针对学前音乐教育的专门教材,学前音乐教育一直处于教材空缺状态。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选择教材上要格外的谨慎,满足社会就业的要求,重视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学生的需要性
之前提到,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材,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综合式的理论知识的堆砌,缺乏实际教学训练,然而学前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和知识的脱轨,从而导致教材的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需要性。
二、不同题材儿童音乐作品的选用
(一)要充分考虑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学前音乐教育最终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决定着教材应该选取怎样的儿童音乐作品。因此视唱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选取应以学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孩子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到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二)选材内容要灵活、广泛、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结构朝着多元化演变,这促使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国传统的童谣、古诗词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要综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儿童音乐作品,使孩子们获得更好地艺术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材中儿童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博纳百家,选材的内容灵活、广泛。
(三)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选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笼统地将同样的音乐作品灌输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选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音乐作品。概括的说,就是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接下来,笔者以儿童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搜集整理了一些儿童音乐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两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两岁的儿童,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倾听音乐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可以选择一些有具体形象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音乐。譬如说《小燕子》、《丑小鸭》、《粉刷匠》、《小兔乖乖》、《两只老虎》、《拔萝卜》、《捉泥鳅》、《三只小熊》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内容要么是游戏、要么是关于小动物的描述,都是直观简单,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
2.3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情感上也丰富起来,那么在音乐的选材上就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等。同时3岁的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为,进入人格培养期,所以可以选择一些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作品,如《健康歌》、《礼貌问候语》、《小手拍拍》、《上学歌》、《一分钱》、《我爱洗澡》等。
3.四五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四五岁的儿童开始进入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掌握内容复杂一点的音乐,比如说《数鸭子》、《数字歌》、《ABC》以及《咏鹅》、《静夜思》等古诗词歌曲,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四五岁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受比较敏感,在选材时,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选取一些节奏鲜明、需要动作配合的歌曲,例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
4.6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6岁的儿童对音乐的情绪表达和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随着心智的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这一时期,我们在音乐作品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思想积极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单纯的儿歌教学,譬如《茉莉花》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选材内容,既要能够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与实际接轨,具有社会适用性和实用性。同时以儿童的年龄段特征为依据,选取一些适合儿童纯真本性、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只有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掌握更新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是我们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过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了重大的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模式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专业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成本上却无法做到。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是我们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教学的新尝试,采用的方法是有分有合,用小组“合”的方法解决共性问题,用个别“分”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因人施教,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显著。只有幼儿教师的音乐能力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欣赏”教育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我们在一些幼儿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中发现,幼儿教师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却忽视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唱唱跳跳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牢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领孩子步人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当然,音乐技能课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得到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唱歌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舞蹈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要研究教育对象
篇13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大都重技术轻实践,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模仿音乐院校而来。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不能较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其一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超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其二则是当前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往往更为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缺乏实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学到的音乐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之中。
第三,从课程的内容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较为陈旧,课程内容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与当前社会的用人要求相脱节的。
二、实践、实用视角下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构建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课程建设着手,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一方面通过理念转变和更为专业的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学前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及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这种“综合音乐”素养可以从情感和技能两个层面来看:从情感层面上来说,培养学生对幼儿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幼儿的感情,通过音乐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从技能的层面上来说,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所必备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如歌唱、儿歌表演唱、儿歌边弹边唱、音乐游戏设计、幼儿舞蹈编创以及设计韵律活动等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与教学能力。
(二)建立符合教学与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
目前担任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各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理论功底,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他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即很容易忽视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对现有音乐课程进行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师资的配置要合理。一个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师队伍需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在理论和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专门音乐教师,其二是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其三是在幼儿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相关学者。通过三者的结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
其次,加强师资间的交流。师资的整合并非单纯地将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实现师资之间的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之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应当加强自己在音乐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基于四条课程主线的课程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实践与实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加以调整。
1.以声乐表演为主的唱音课程
考虑到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以及当前音乐课程开设的现状,新的声乐表演课程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降低课程的难度,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材,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如演唱歌曲的音准、节奏准确、准确地咬字吐字、分析处理音乐的能力;能即兴进行儿歌表演,具有一定表现和表演能力,而不一味追求高技巧;学习掌握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特点浓郁、短小的民歌,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掌握一般音乐欣赏知识,有一定经典曲目的储备,具备为幼儿园韵律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的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二,课程体系要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学习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教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如学习如何演唱幼儿歌曲,为幼儿歌曲创编律动与游戏,加强幼儿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向岗位技能转化,突出其专业和职业、实践与实用,使声乐演唱课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
2.以键盘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课程
器乐类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综合不同乐器的特点考虑,将键盘类乐器作为教学的重点是较为合适的。在这一部分的课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作出调整: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幼儿歌曲教学、幼儿演唱、音乐游戏活动提供伴奏,因此在课程上应当以伴奏的教学为主,侧重即兴伴奏以及与幼儿歌舞的伴奏相结合,提高学生边弹边唱能力,让器乐演奏与声乐教学相得益彰;其次,器乐演奏的另一个用途是音乐鉴赏,即让学生通过所演奏的曲目感受音乐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
舞蹈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的音乐学习基本都是唱歌与跳舞、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首先应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如奥尔夫体系、体态律动、柯达依体系、美国“综合音乐感”等),用于课堂实践探索。其次,加强学科综合,舞蹈与幼儿律动、歌唱与游戏、歌唱与绘画相结合,了解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类型以及如何设计音乐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游戏,均要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舞蹈动作,代之以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动作。
4.以舞台实践为主的综合表演课程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会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如读书节表演、主题戏剧表演、幼儿操表演等。幼儿教师既要具备声乐、器乐、舞蹈等内容的整合能力,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把所学专业技能变为职业技能。为此应开设儿童戏剧表演课程,戏剧给学生提供了体验表演的机会,通过声、台、形、表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对表演的兴趣、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戏剧属于艺术领域范畴,其价值不容忽视。
针对学时短、场地有限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表演展示的机会,教学内容应结合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实用性,改变音乐教室的布局,采用活动座椅,以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调整;其次是让学生以实习或者见习的方式参与到幼儿园的表演教学之中,参考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定期进行“我是小老师”技能大赛、戏剧表演节、主题音乐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把课堂变成舞台,舞台变为讲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音乐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具备一定从教能力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