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乡村发展的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发展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乡村发展的现状

篇1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乡村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2],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乡村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高质量乡村体育旅游服务包括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2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适合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3.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富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影响我国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3.2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

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偏多,主要属于观赏型乡村体育旅游,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达不到体育健身的目的[3]。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我国由于体育场地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建筑很少,能作为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的更少。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体育娱乐场,因为需要较多的投资,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近郊出现,在其他许多城市很少见,难以满足人们对短线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4]。乡村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过于注重观赏性,忽视参与性,致使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需求,缺乏发展后劲[5]。

1.4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成为影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4.1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6]。

1.4.2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后,必须通过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乡村体育旅游市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极其缺乏[7]。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乡村体育旅游知识欠缺。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1.5缺乏完善的乡村体育旅游政策

1.5.1乡村体育旅游扶持政策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足够重视。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味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1.5.2乡村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

乡村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对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乡村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乡村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乡村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明华.湖南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分析[J].体育学院学 报,2003,(1).

[2] 韩纪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4(1).

[3]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J].旅游学刊,1999(2).

[4] 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1).

[5] 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篇2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

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乡村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地区。除聚落之外,乡村地区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作作物栽培,水产养殖或者放牧,这与特定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条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成的生态空间。

关于乡村背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学者贝尔格等人为乡村景观是指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环境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从地理学方向研究的话,主要内容有地方气候,土壤特征,特色植物以及动物等。我国学者金其铭认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发过程和利用程度相似,功能及形态结构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内涵,形态以及过程的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以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小,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跳远特征的景观区域。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进展。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乡村景观在研究初期是作为乡村地理学的一部分开始研究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为景观生态学,从此乡村景观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以及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景观,乡村生态,城乡交错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等等。同时,国内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土地资源利用,乡村聚落,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农村城镇化等方面。

聚落景观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主要是以形态,位置,功能,演变,布局,规划等六个方面为主。近年来,对空间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扩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我国学者汤国安在对我国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使用了GIS技术。鱼苗在研究辽东山区恒仁县典型乡村聚落的时候,就利用了RS和GIS技术,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当地的乡村聚落。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也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王云才与刘滨谊通过对乡村景观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整体评价体系。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人们主要适从对环境的保护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另外,当前我国对风景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敏感度评价以及景观阈值评价。我国学者谢花林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自然醒,环境状况,其特性,有序性,运动性以及视觉多样性等方面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

另外,国内乡村景观研究还包括对乡村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以及对乡村土地整理等两个方面。我国学者郭文华在其《乡村与成教景观格局比较研究》这篇文章中,研究了乡村景观和郊区景观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李林峰在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乡村景观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以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实例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另外,刘黎明等在其《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特征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盘布局,城乡特色,和保留自身特色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

三、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毫无疑问,这对我国的乡村景观以及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中,我国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被人类活动破坏程度不断加剧,这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合理开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地区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完善。当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对乡村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的研究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乡村景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景观理论系统化,方法现代化和成果应用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建立乡村景观的学科基础,并在研究中把乡村景观的理论系统化,并注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定量化模型,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等进行结合,中把系统化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资源管理方面。

在对部分有一些经验但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对其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

另外,当前我国乡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我国乡村布局,环境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我国乡村区域的生态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景观格局,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这应该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传统乡村景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乡村城市化代替。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促进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魏云华,林魁. 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241-241页.

[2]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7期:52-55页.

[3]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年第3期:105-108页.

篇3

二、咸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发展优势

1.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咸阳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遗存灿烂丰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乡村文化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金字塔之都”。这些都可以成为咸阳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

2.有力的政策指导。咸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咸阳市政府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指导发展乡村旅游。制定了三个坚持抓发展;三个到位抓规范;三个培育抓提升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全面指导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

3.创新的发展模式。坚持市场化带动发展,为了整合丰富的乡村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咸阳市组建了陕西首家乡村旅游专业公司――咸阳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它是陕西省首家服务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

4.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咸阳还通过培育典型、培育特色、培育市场来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咸阳市旅游局2016年工作思路报告中指出:“我们通过开展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创建、A级景区创建等活动,树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全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档次,管理服务上水平。”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和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先后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5.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按照“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咸阳乡村旅游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了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现代农业体验地白村、秦风汉韵体验地大石头村等多个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使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关中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采摘游”及“现代农业体验游”等精品线路受到众多游客青睐。

(二)存在的问题

1.民俗文化旅游同质化严重。近年咸阳市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村层出不穷,但真正体验过的人会发现,无论是袁家村、马嵬驿还是伏茶镇等并没有突出明显的特色,不论是民俗村的整体建设,还是旅游的各项配套设施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乡村旅游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村与村、户与户、乡与乡之间产品雷同、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缺乏等问题。

2.没有特色餐饮。游客前往乡村旅游很多都是冲着美食去的,想品尝一下当地特色的美食,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咸阳市乡村旅游的各个景区提供的各类特色小吃几乎完全一样:羊血络、米皮、水盆羊肉、锅盔、油泼辣子……可以说,关色小吃各景区里都有,味道尚可,价格不贵,但如果游客是先去袁家村再来马嵬驿的话,恐怕就会“审美疲劳”了。

3.停车场的问题。咸阳市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各个景区都没有重视景区规模停车场的问题,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玩得高兴是旅游最基本的要求,但景区提供的免费停车场规模小,停放的车辆有限,旅游旺季根本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附近很多村民看到了停车难的问题,就直接把自家的农田推平做了停车场,景区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停车场标志指示牌,导致很多游客错认为这是景区的正规停车场。但是将车停在村民的停车场里车辆的安全问题也没有保障,另外游客则需要走较长的路程才能到达景区。

4.季节性明显。咸阳市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关中周边各城市的游客,周末自驾游较多,旅游发展呈现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现象。春暖花开的四、五月,秋高气爽的九、十月,都是乡村旅游的旺季,人们出游意愿高。天气好,乡村景色迷人,游客量很大。而雾霾严重的寒冷冬季和烈日炎炎的夏季游客出游的次数就非常少。这种淡旺季客源量相差明显,导致淡季时景点门可罗雀,旅游设施闲置,而旺季时农家乐人满为患,供不应求,从而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餐饮卫生无法得到保证,游客体验度也明显降低。天气好的周末各景区人满为患,而周内景区里鲜有游客,景区内的很多家门店都已关门,场面冷清根本无法和周末游人如织相比。这样的场景也减少了游客旅游的欲望,严重影响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

5.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愉快的旅游经历,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当前咸阳市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系统训练及服务理念,只是注重把东西卖出去,服务技能低,不会普通话导致和外地游客难以沟通,卫生观念差。目前咸阳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人员,不少是村干部兼任,其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均有限。

6.对外省宣传力度小。咸阳市乡村旅游项目,目前相对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也比较小,客源主要是本地居民,外地居民对其了解甚少。目前,咸阳地区只有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获农业部首批10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并成为第一批“全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其他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外名气甚微,吸引的客源主要是咸阳附近及西安的游客,这无疑给咸阳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三、咸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处理好关系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处理好本地村民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本地村民与外来经营者的关系,以及与当地政府间的关系。

(二)挖掘文化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各种乡村旅游项目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生命力和持久性。

(三)注重特色

我国的乡村旅游正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进行转变。因此,乡村旅游项目一定要注重“品质提升”。人们选择乡村旅游,不是为了低廉消费,更多更重要的是出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四)丰富内涵

未来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将成为主流,乡村旅游经营者一定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渠道结构、营销结构,做足文章,从体验经济入手,多研发出个性化、随意性、自选式的旅游产品。

(五)与时俱进

乡村旅游也要讲究与时俱进,把握住旅游发展的航向。发展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网络消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利用互联网宣传成本低、信息传播快等优势,通过“互联网+”模式将乡村旅游产业延伸到网络平台,将线上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快速推动其发展。通过已经成立的咸阳市乡村旅游网,建立一个以咸阳市乡村文化和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网络平台,不断强化平台的信息检索和实时互动功能;利用网络优势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让游客自主选择旅游产品,自由定制旅游线路;构建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支付方式,并及时根据游客的需求制定或调整营销策略,以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另外,利用微信平台,开发并不断增加互动模式和内容,将景区的实时动态展现给游客群体,并进行实时互动。

篇4

2、所有乡镇已实现通等级公路和油(砼)路的目标。从20__年开始实施“通乡油路大会战”至20__年5月,桂平市的32个乡镇均实现了通四级路以上的等级公路和油(砼)路要求。通乡镇等级公路及路面硬化率达100。

3、桂平市乡村道路的等级极低,没有三级以上公路。桂平市共有乡村道路231条线路1553.15公里,其中县道9条线路225.3公里,乡道29条线路293.28公里。在1553.15公里的乡村公路中,四级公路38条线路460.48公里,其它193条线路1092.67公里全为等外路(村道)。可见桂平市的等级公路路网分布不够合理,没有形成路网的主骨架。

4、乡村公路的管养率低。在1553.15公里的乡村道路中,列入管养范围的只有505.18公里,其它1047.97公里村道处于无人管养状态,管养率只有32.5。

5、路面结构等级低。目前全市的乡村公路只是在管养范围内的505.18公里基本有路面铺装(包括沥青路面、砼路面、砂砾路面)外,其它1047.97公里的村道大约只有210公里有路面铺装,村级道路路面铺装率只有20。路面结构为油(砼)路面的约有215公里,只占到全市乡村公路的13.8,在列入管养范围内的公路油(砼)路面也只有175公里,占管养里程的34.64。可见桂平市乡村公路的路面等级极低,且村级道路处于无人管养状态,因此大部分的乡村公路只能在晴天通车。

二、桂平市近年来乡村公路建、管、养的基本情况

1、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20__年由桂平市交通局组织编制了《桂平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__—2020年),作为桂平市公路建设的战略目标,计划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按规划进行分步实施。

2、桂平市交通局作为一个地方的职能部门,于1999年开始,相继开展了“村级道路大会战”、“通乡(镇)油路大会战”、“玉贵走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等多个公路建设热朝。在“村级道路大会战”中大约投资了1200多万元,建成了30几条150多公里的村级道路;在20__至20__年的“通乡(镇)油路大会战”工作中,相继投入了4000多万元,建成了蒙圩至白沙路、宁江至下湾路、沙泥岭至木圭路、北市至中和路、马皮至社坡路、高双至理端路、木棚至罗秀路、社坡至油麻路等14条共143公里的油(砼)路面;今年开始按区交通厅开展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桂平市计划投入11920万元,建设147条共596公里的通村四级公路,完成后将使桂平市实现85以上的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

3、近几年加大了公路养护经费的投入,使所有列入养护范围的公路好路率在50以上,差路率控制在10以内,确保管养范围内公路能晴雨通车;加强路政管理,维护好所有路产路权不受侵犯。

三、存在问题和分析

1、资金紧缺是目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障碍。上级补助少,地方集资困难,而交通局由于近几年大量投入通乡油路工程,资金也十分缺乏,因此资金紧缺是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没有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作紧迫任务来抓,如近几年来虽然也建设了多条公路,但资金主是依靠交通局有限的农拖养路费的收入,其它筹资渠道极少,地方财政投入基本没有,这种投资结构单一的建设方式,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和建设任务繁重的现实下,资金力量业得极其单薄,至使乡村公路建设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3、部分沿线村群众不够积极配合,对公路的建设意识不强,至使建设工程使用的土地解决也十分困难。

4、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够,近几年来的资金主要倾斜于国省道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至使投入到地方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极少,无法有效地促进地方乡村公路的建设。

5、由于种种原因,桂平市20__年编制的《桂平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__—2020年)基本上无法按计划实施,至使桂平市乡村公路建设进度缓慢。

四、加快桂平市乡村公路建设的思路

1、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资金和政策上倾斜,从多方面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乡村公路投资政策,广开资金渠道,市、乡财政部门每年要增加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并继续推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修建县乡公路的政策;扶持各方集资发展公路,以解决公路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从而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公路建设发展的速度适应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2、在建设过程中,应以《桂平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__—2020年)作为战略目标,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按规划进行分步实施。从而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乡村公路的建设。

3、加大对公路建设方面的投入,逐步对现有市内主要公路网进行路面等级改造,提高乡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几年内先逐步将列入管养范围内的505.18公里的公路全部建设成油(砼)路面,从而形成全市的主要公路骨架网,然后再将投资向村级公路倾斜,逐步向村级公路建设推进。

4、积级配合“玉贵走廊”在交通方面的建设。今年开始,每年应建设200公里以上的通村四 级公路,至20__年基本实现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

5、逐步对现有市内主要公路网进行路面等级改造,争取每年改造提高路面等级50公里以上,至20__年基本实现市内主要路网的路面均改造成硬化路面的目标。

篇5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着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着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篇6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篇7

温州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较高,这给市民外出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旅游在温州已大众化,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一般名胜古迹的游览,对旅游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选择“乡村旅游”。“农家乐”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形式,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温州背山靠海,旅游资源丰富,加上悠久的瓯越民俗文化和人文底蕴,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年温州市先后投入3800万元全面启动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计划,截止2007年9月,农家乐已进驻11个县,开展的村(点)达607个,从业人员扩大到12986人。“农家乐”在温州旅游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2006年温州全市共接待游人1868.38万人次,旅游产出168.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17%。其中农家乐总计接待游客714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32693万元。同比其它类型的旅游项目,其发展快、增幅大,全市居民外出旅游三份有其一。随着“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的启动,农家乐被再次注入新的动力,作用将越发突出。

二、温州“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农家乐”已快速在温州市的11个县遍地开花,但根据“2007年温州市‘农家乐’发展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从总投资、经营户数、从业人数、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等指标上看,目前各县发展很不均匀。农家乐由出身草根到荣登大雅之堂,在引来一片叫好声之后,质疑也随之而来。为此,笔者通过多方了解和调查,认为目前“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目前,对于开发“农家乐”,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少乡、村等基层政府对发展“农家乐”以及申报星级、示范点、特色村等优惠政策和申报程序不知情。一些地方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开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由于不知情或无人指导,致使乡村旅游开展滞后。

2.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部分旅游点由于接待能力差,游客不愿前往;一些景区由于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使旅游者很难找到目的地;一些通往景点的道路凹凸不平,致使行车艰难;“农家乐”就餐处,经常是满地纸屑、污水横流,卫生条件与客人预期相差甚远;客房、厨房、厕所大都是砖木结构,却看不到灭火器的踪影,消防安全隐患让游客捏着一把汗。

3.管理条例不健全,服务意识淡漠。由于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还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户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游客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一个游览项目,村东和村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使游客感到愕然;大部分旅游点经营者在旅游接待方面的知识匮乏,操作极其不规范,出现“占山为王”的现象,使游客产生畏惧、不信任的心理。

4.项目单一,民俗活动开展不理想。温州目前“农家乐”经营项目单一,缺乏特色。很多游客第一次参加“农家乐”感觉很新鲜,陆续又参加了一些目的地的“农家乐”活动,结果发现雷同的地方太多。所有的“农家乐”几乎全离不开一个“吃”字。一些传统的体验性民俗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成了摆设,游客无法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和品位较深的文化内涵。

5.缺乏对旅游商品的深开发意识。很多乡村对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深开发的意识缺乏,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包装简陋。笔者曾亲耳听到几位来温州永嘉楠溪江古村落游览的游客无奈地说:“楠溪江古村落风景确实独特,本想游览结束后,带一些这里的土特产品送给亲朋好友,可是这些商品的包装过于粗陋,带回去也拿不出手,只好作罢。”

三、解决“农家乐”现存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如何让乡村旅游“农家乐”这朵乡野之花开得更美?既需要从业者的自我提升,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引导。

1.加强指导,积极发展。要发展乡村旅游,各地政府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宣传政策,介绍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例如: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当年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02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创办农家乐,目前该村大部分村民都参与到“农家乐”旅游服务业中。现有11家专门经营住宿、餐饮业,十余家专业生产经营土特产品。不仅开发了包粽子、捣年糕、摊麦饼等旅游项目,还打出“山里人之居”这张特色招牌。由于景区设施完善,“农家乐”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2006年该村“农家乐”收入达400多万元,其中“山里人之居”一项收入达150万元。如今,自然村人均收入超万元。成为“农家乐”县、市、省级的品牌,市级特色村,并正在申报省级特色村。

2.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乡村旅游,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加大对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建力度;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对景区内的客房、厨房、厕所进行改造。努力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乡村旅游环境。

(1)交通方面。良好的路面、顺畅的通行、清晰的指引牌,是游客快捷到达乡村旅游点的基本条件。据统计,目前温州私家车拥有量居全省第一,自驾车外出旅游数量近几年也强劲增长。根据实际情况,景区、景点要建设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

(2)住宿方面。景区农家屋的修缮和建设,不但要体现农家特色,而且要保持客房及周边环境清洁卫生。床上用品、卫生间用品要做到一客一换。

(3)餐饮方面。坚持利用当地自产的、新鲜的原料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菜肴要创新,起名要有文化内涵,讲究“色”、“香”、“味”、“型”和环境、氛围的统一。

3.借鉴成功经验,加强经营管理。温州可以借鉴安吉县的成功经验:从县到乡到村,形成链式管理。成立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指导。在各乡成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为每个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在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成立乡村旅游工作站。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应从开办条件、接待服务、行为道德、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规范。

4.依托当地资源,创办特色项目。乡村旅游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形成特色,以“特色”来吸引游人。目前温州的乡村旅游在突出内涵方面不够,因此要认真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永嘉县依托古村落、楠溪江,大力宣传永嘉学派,将乡村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依托当地资源状况开发特色项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变”。

5.注重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具体的思路有:(1)迎合城市人返朴归真的心理,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优质产品。如建立生态型生产区,开发全绿色、无污染等农副产品。(2)山区农民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加工旅游商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比如:利用竹、木、藤、根、草等进行编、雕,加工成工艺品。这些商品不仅环保,而且美观实用。(3)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和销售策略。例如:瓯海区娄桥镇白云山农业观光园饲养乌鸡,产下的绿蛋,用盒装在精美的小箱里,现场卖蛋卖票,城区设专卖店,凭票提货,颇受游客欢喜。

四、结语

虽然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温州乡村旅游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白锐:离开都市,我们去“农家乐”[N].温州晚报.2007,(11)

[2]赵航王庆: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6,(23)

篇8

一、 湖口县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现状

本文从湖口县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采用的接收终端、落户情况、时间、维护情况等方面了解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发展的现状。

1、 采用接收的终端现状及问题

1.1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采用双顺达提供的预警语音、LED显示屏,实现信息语音、显示双。所有接收模块,功放卡,控制卡都内置在屏体内。通信实时性高,操作方便灵活,语音播放清晰,语速可调,文字识别率高,具有警报提示,具有定时信息语音播报和紧急信息语音播报等功能。

(1).方式多样化:支持通过各种方式(短信息、固定电话、手机及应急平台)信息;支持国家气象DAB应急系统,避免重复投资。支持远程管理,湖口县一般采用双顺达平台预报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短信进行远程管理,监控接受终端是否通畅。

(2).传输方式多样化:支持通过各种方式(卫星DAB,微波,CDMA,GSM/GPRS等无线传输方式)信息。我们采用中国移动通信卡号接受信息,信号可覆盖大部分地区,三区也可以接受信息。

(3).可外接各种4W-50W扬声器和号角喇叭:有利于地势偏远、观看信息不方便乡村、城镇的对外信息广播。一般我们大喇叭采用三个号角喇叭。

1.2接收终端存在的问题

(1).供应电源采用的是市电,电源保障较为困难。现存在情况大多数自然村及行政村已安装村大喇叭接收终端的村民认为耗电,而村名比较节省,基本不开机,我们平台显示不信息接收不到,下去维修只是单纯的电源问题。50%以上出现故障的终端问题都是电源问题。电源不解决,我们工作的力度大大的加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接收终端简单的维护得不到保障。接收终端得不到一个简单地维护,终端机到处放,灰尘、雨水,导致很多问题。接收卡一般采用的是移动卡片,而移动卡受潮湿,容易接受不到信息,只需将卡从新插。像这类简单问题存在也较为多。

2、 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落户乡村及重点区域,湖口县落户基本落户在自然村、行政村、农技站、各村委会、乡(镇)政府、中小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建设了广覆盖的农村气象信息网络,使气象信息在广大农村得到广泛传播,广大农民基本上能做到灾害天气提前预知,提前预防,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民朋友还可以通过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大喇叭等得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非常的方便。现存的问题,很多已落户的乡村,存在终端无人管理,乱推放,已建立的联系人,不管理。

3、 预报预警时间

预报预警LED电子显示屏设置“早间气象、农业气象站、晚间气象、天气实况、气象预警”五个栏目,并从早晨8点起,分时间段滚动。农村大喇叭为早间气象、晚间气象、气象预警。LED电子显示屏避免长时间运行,结合上下班时间,设定休眠时间,一般设定8点开始12点结束,下午2点开始5点结束,合理时间气象信息。大喇叭设定每次信息播放3次,时间时间与LED电子显示屏基本,突发预警及时。针对学校天气预报,避免上课时间播放,在早上8点上课前白天预报,及下午下课完5点钟晚上预报。农技站增加田间小气候等一些农业气象方面的信息服务。

4、 终端维护及专业平台管理

终端主要维护都要靠双顺达公司下派技术人员为主,结合本单位主要负责三农服务技术人员下乡维修,属地化、专业化的技术保障队伍没有建立。专业平台管理人才队伍没有建立,业务、平台不熟练,预警信息不及时。缺乏专业的维护保障人员,设备的维修维护将成问题。

二、 农村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未来的发展设想

1、加大投入,科学规划。

(1)、建立稳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政策及机制,统筹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

(2)、购买更好的接收终端,接收终端的电源采用太阳能蓄电,利用太阳能更好的解决电源问题。

(3)、要因地制宜建设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落户乡村及重点区域短信预警覆盖县乡村三级领导及重点大户,建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和短信预警信息平台,将县乡村三级领导、种养殖大户、气象灾害责任人、气象助理员和信息员、公共气象服务联系人等相关人员信息建成了重大气象服务对象信息库,与他们建立了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平台管理、设备保障制度。

(1)、合理设置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使用好现有业务人才。发挥高校和各级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培养农业气象一线业务服务人员,着力解决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短缺问题。

(2)、按照维护属地化、维修专业化的原则制定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实施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调整相关装备保障业务流程,建立社会资源参与装备保障的各类业务流程、质量监督考核办法,推进维护维修保障社会化。建立技术装备维修由仪器设备供应商全寿命保障机制,逐步做到维修专业化。建立由气象信息员、农户、居民等承担技术装备维护的辅助保障机制,增强本地区更大范围灾害性天气信息的获取能力。

篇9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产学研协同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实证研究”(课题编号:DJA120298)和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ZJ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18-02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是指以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以契约或资产为连接纽带,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2008年4月29日,湖南成立了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此后,湖南高职教育集团发展迅速,截止到2013年12月,湖南高职教育集团已经迅速发展到30家。这些集团基本对接了湖南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其中对接省内规模企业达1357家。湖南高职教育集团整体发展迅速,但面向农村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一、湖南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状况

1.高职教育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的状况。湖南高职教育集团大部分是由一家高职院校牵头、其他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入的教育集团,其中就包含许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而农村职业院校地处农村,其校园分布在村、镇、县城。早在2000年前,湖南在全省范围内贯彻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辖区内的县城先后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逐步使得每个县城至少有一所职业教育中心,部分地方还有一些其他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县一级职业教育中心已经基本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的全面管控,对县域内的职业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设备、经费、生源等方面进行指导。湖南的高职院校一般都纳入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集团成员。例如,衡阳农林职教集团不仅拥有其他高等职业院校成员,而且把衡阳地区乡镇农校、常宁市烟洲农校、衡阳县职业中专、衡南县茶市镇农校、衡南县第五技工学校、隆回职业中专、武冈职业中专、湖南汨罗职业中专等纳入集团;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教育集团加盟单位56家,其中高职院校7所,企业43家,还有4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这种纳入农村职业学校为成员的办学模式,使得农村职业学校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得以提升,教育质量也随之提高,为提升劳动者专业技能和促进劳动力良性流动提供了基础。

2.高职教育集团为农民服务的状况。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为农民服务。对农民培训是高职教育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一个重要措施,旨在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锻炼他们的劳动技能,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发展。据相关统计,湖南很多高职教育集团开设了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业科技等涉农专业,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每年招收上万名学生。例如,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施中非论坛农业援助项目,对有志为农村服务的青年搭建了成长平台;湖南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从成立以来,已培训了2300余名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负责人、农村连锁管理人员,为湖南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湖南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为建筑行业培训了4000余名农民工;常德职业教育集团已培训农民技术员1600人,困难企业工人10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年底,湖南高职教育集团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员已超过120万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300万人。此外,湖南高职教育集团还多次举行“送教下乡”活动。为了鼓励高职教育集团下乡送教,《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人培养工程”的通知》提出:“包括湖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在内的所有拥有涉农专业的部分省级重点以上骨干学校牵头,以县级职教中心、电大分校、乡镇成人学校和农广校为阵地,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一起做好送教下乡工作。”高职教育集团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满足了农民致富的需要。

3.高职教育集团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状况。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集团为农业产业化不仅提供了科技支撑,而且拓展了服务农业产业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目前,湖南省级农林畜牧企业有上百家,初步形成了粮食加工、畜禽饲养加工、食用油加工、饲料加工、竹木加工、粮食深加工6大产业化体系,大部分农林畜牧企业在农村都建立了相应的生产基地。但是,目前阻碍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科技人员的缺乏。因此,高职教育集团不仅要直接培训农民,而且要根据专业设置,培养一些农村科技人员。湖南几个农林畜牧类高职院校都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大多数已形成了以农林畜牧学类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相互交叉,文理渗透的学科综合体系。湖南几个农林畜牧类高职教育集团利用农林畜牧行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批农林畜牧专业的综合科技人员,为湖南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面向农村、促进农业发展的研究所,如湖南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的湖南农产品流通研究、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动物疫病实验室等,为农林畜牧企业提供了科技支持。并且,农林畜牧类高职教育集团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优势和社会资源,扶持一些农林畜牧企业调整结构,树立品牌;另一方面深入农林畜牧企业,对农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解决对策,拓展服务平台。在对接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集团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农村产业化领域,加强与企业合作。如衡阳市畜牧兽医学会签订了为畜牧企业服务的种猪技术服务合同书;2008年4月29日,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就与衡阳巨东勤业农牧有限公司、耒阳温氏集团、新五丰养殖公司和金拓天集团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约,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二、湖南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办学水平不高。湖南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发展仍然是湖南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缺乏大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这已成为严重制约湖南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对国家的农村政策把握不深,对广大农村调研太少,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考虑到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太少,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农林畜牧专业,理论课多,实践课少,培训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在对农民与农村科研人员培训方面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师资力量不够,培训组织程序与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高职院校争取到相关农村发展科研项目少,科研能力差。因此,目前湖南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还没有跟上广大农村发展的需要。

2.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政策不足。湖南政府对高职教育集团支持主要表现在:2011年省教育厅颁发了《湖南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基本要求》(湘教通[2011]230号),从高职教育集团形成机制、校企共生共建共享资源建设,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对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同时,省教育厅开始了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的遴选,每年给予40万元的资金支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并连续三年给予点重点政策支持。2012年5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文《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湘政办发[2012]45号),首次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大中型企业的积极合作和区域合作的要求,落实校企合作的责任。但是,各级政府对湖南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在高职教育集团为农村服务方面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政府支持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都比较笼统。

3.企业参与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是教育集团化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教育事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方式。湖南几个农林畜牧类高职教育集团服务农村发展的根本方式就是与农林畜牧企业合作,加快农村发展。农林畜牧类高职院校为涉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培养优秀的科技队伍,而涉农企业利用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持为农林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撑。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的不同(高职教育集团追求的是长期人才培养,着力于社会价值效益,而企业所追求的则是短期的经济利益),在高职教育集团内部成员中,对于各自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地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如何界定及划分等没有明确说明,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组织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和学校的员工也陷入被动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三、提升湖南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对策

1.提升高职教育集团办学水平,推动农村发展。改善民生,服务国家,实施创新,必然要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已成为湖南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湖南高职教育集团由于起步晚,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2000年之后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面对广大农村的快速发展,教育质量难以跟上。因此,首先,高职教育集团需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内部培养、外面引进的方式,积极聘请行业的领军人物、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打造一批适应农村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加大对农村发展调研的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涉农相关专业与课程,加强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并结合集团自身情况,积极探索一套农民工与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训体系;最后,调整自身教学结构,提高办学水平,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争取社会、民间各行业的支持,加快面向农村发展速度,提高服务农村的功能。

2.听从市场召唤,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和企业参与力度。培训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集团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但高职教育集团培养的往往是通用型技能人才,而农村企业需的则是专用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全面且有针对性。校企合作的育人理念就是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多元化的农村经济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林畜牧企业参与进来,使企业由原来的被参与变积极参与,获得丰厚人才效益,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同时,由于国家在政策、财政上对高职教育集团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方面没有出台优惠政策,缺少体制机制创新,制约了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国家对高职教育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政策支持,改善教学条件,改善软件与硬件设施,加快高职教育集团向农村发展的步伐。

3.改善高职教育集团教育模式,塑造优质品牌。湖南高职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单一,结构不尽合理。湖南现有30个高职教育集团,基本上属于高职院校主导型,区域型、复合型高职教育集团模式少见,政府主导、企业或行业主导、中介主导等模式缺乏。从区域布局来看,湖南高职教育集团主要集中于长沙、株洲、湘潭等地(以集团龙头学校和多数成员单位所在地为标准),覆盖面窄,与广大农村衔接不够。此外,高职教育集团在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开展农村与农民调查研究、布局农村产业规划、实施农村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等方面经验不足,模式单一。因此,应在行业(或专业)为基础的高职教育集团中有选择性地重点研究区域型发展,探索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模式。同时,应重视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把利益共同点作为一个基点,从大到小,滚动开发,在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实体,包括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知名企业和农村的职业教育集团,创造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吴跃辉.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发展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04034025.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TYxMDV4WVM3

RGgxVDNxVHJXTTFGckNVUkw2ZVorZG1GeW5oVjczTlYxMjdHck83R3RIT3Fw

RWJQSVI4ZVgxTHU= ,2003-10-01.

[2]徐学.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以平江县为个案[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1&

recid=&filename=1011069906.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

=&urlid=&yx=&v=MzI2NzhNMUZyQ1VSTDZlWitkbUZ5bmhWTHpMVkYyNkg3

篇10

乡村少年宫虽好,但师资力量不足,让少年宫项目学校头疼不已。我县乡村小学教师短缺,大部分施行包班制,根本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有一技之长的辅导员更是稀缺,教师工作量偏大。现在每个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和器材开设的,少的有五六个, 多的有十几个,基本是靠学校的老师义务教学,很多项目光依靠本校教师资源难以克服。即便是在职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在专业教学活动上也是非常不规范。这样我们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呢?会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误导呢?要想外聘校外辅导员,长期的费用从哪里来?培训在职教师,培训的费用又从哪里来?“志愿者”队伍的发掘和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乡村少年宫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良性发展,师资力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师资解决不了,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现有的少年宫装备很有可能会成为闲置资源。

(二)经费保障方面

我县乡村少年宫是去年夏天新建立、新配置的,目前的器材设施比较充实,能够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但是,在各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天性好动,器材和设施损耗会比较大,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换。例如运动、器乐、书法等用品都是易损耗的物品,随着学生的反复使用,需要不断更换设备,可能还需要添置新的器材,因此开支会越来越大。另外,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一分钱。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打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平台了。

(三)社会支持方面

现在,我县乡村少年宫处于一个摸索路子的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对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重要性和意义尚未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乡村少年宫仅仅是文明办负责的事,或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更有甚者认为这就是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平时乡村少年宫无人问津,当有任务时直接就把责任推给少年宫项目学校,弄得项目学校焦头烂额。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人才队伍是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关键,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类专业校外教育机构协商,要求其切实担负起培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的职责,在积极送教、支教的同时,及早作出培训规划,在全县范围内选拔适合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选拔、聘用、评价、激励机制,切实保证乡村少年宫不因师资而止步不前。

案例分享:石家庄市高邑县文化教育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了辅导员选拔、聘用、激励机制:一是少年宫项目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成为专兼职辅导员;二是建立志愿者人才库,根据每个学校少年宫的需要,选派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三是组织对口支持单位具有专长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经过几年来的建设,高邑县已建立起了300余人的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其中专兼职60人,志愿者200余人,对口支持单位40余人,为少年宫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拓宽经费渠道,落实后勤保障。

经费保障是乡村少年宫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政府财政安排一点、单位帮扶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投一点、社会捐助一点。

案例分享:廊坊市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与社会捐助、单位帮扶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新建了一批市级自建项目,拓展和加强了部分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截至目前,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廊坊市1737万元,省级资金投入112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70万元,共计2219万元。2017年,廊坊市财政设立290万元市级乡村少年宫建设专项资金,新建58所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重点支持学生量在220人至350人的乡村学校,每个项目学校补助5万元,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覆盖目标。各县(市、区)也采取不同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廊坊市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资金的分配与文明单位评比、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校企共建、城乡共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几年来,累计部门投入4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另外,廊坊市还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积极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不单是文明创建一项内容,更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好事。它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文明办的事,更不仅仅只是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推进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切实为农村未成年人打造陶冶身心的乐园。

篇11

目前我国约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农村学校(我们把由乡镇一级政府管理的中小学及小基层的教学单位定义为“农村学校”)是中国教育基础的主题,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为使农村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作出切合国情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以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中体育落后的不协调状况。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小学生体质的迫切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开展体育教育的需要。篮球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着重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的发展现状p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主要以学生、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的部分搜索引擎,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维普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西昌学院图书馆等馆藏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随机抽取了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一些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2.3 访谈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专门走访了金川县安宁乡安宁小学理县薛城镇中心校的教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状况分析

3.1.1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项目活动基本情况

农村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的比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篮球运动参与的人数及组织形式、课余篮球队训练情况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时数情况。

中小学时期是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篮球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教育,培养他们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并养成习惯,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篮球运动健身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篮球课教学时数多少,直接影响篮球教学效果。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一定学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中比重排列居前三。说明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内容教学时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部分体育课上课时是根据学生的喜爱自选内容,教师只分项目进行指导、监督,从十所学校体育器材借还登记簿上看,70%的借出器材是篮球,其次是乒乓球、气排球、跳绳。所以,在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从事篮球活动的时数比计划的还多。

3.1.2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活动情况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与健康课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整体,与体育与健康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课余”决定了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把握好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于篮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余活动学生运动项目选择情况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多少,体育能力的强弱,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对体育爱好程度的高低。学校的区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没有多大影响;总体上看,女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面较宽,而男生的运动项目选择比较集中于篮球。说明篮球运动在农村学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

3.2 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篮球教学的因素分析

3.2.1 场地器材设施分析

标准规定,城镇小学和乡村小学必须配备的体育器材有30多个种类,乡村小学最低标准为“12个班以下”,要求配备:6根接力棒、20个实心球、10张体操垫、6条长绳和50条短绳、小篮球和小足球各10个。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并没有那么多的器材,也没有那么多的场地,我在安宁乡住了二十多年,也没发现没什么改变,一直就是一个篮球场,田径场就根本没有。]发现其他什么器材,就是上课时有个篮球,在课余时间连篮球都没有,有条件的学生自己买了带来的。或者是老师在打的时候和老师一起。所以严重缺器材。很多学校也是一样,除了篮球几幅羽毛球和一两个排球外就没有其他的器材。

3.2.2 教师队伍分析

对于这些西部山区来说,教师也是短缺的,更何况是农村的学校,本来教师就少,一个教师担任至少两门课。体育教师也就少,所以专门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也是不可能的。课余体育锻炼虽然是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如果能合理安排指导员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锻炼的效果会更好。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在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没有指导员。而在安排有指导员的篮球活动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其次是班主任,第三是有专长的其他教师,第四是有特长的尖子学生。

3.2.3 学生的认识情况

对于那些不能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偶尔在周末运动一下,反而会加重他们体内器官的磨损并缩短寿命[4]大部分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是,每次锻炼达1h以上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每周体育锻炼都在30min以下。小学生,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较为理想,而初中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2次以上的人数不多。总体上是,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加次数少、时间短,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3.3 影响学校课余体育锻炼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的“课余”属性,决定了影响因素的多样化。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影响课余体育锻炼中篮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有:场地器材、学校内篮球运动氛围、学生余暇时间、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学生学习压力、学校外篮球运动氛围、篮球教学效果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另调查中发现,留宿学生少、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学生余暇时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低年级学生,他们放学后要急于赶回家,是影响参加课余活动人数的主要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篮球教学开展比较普及,篮球内容都占有较大比重的学时,篮球运动是大多数男生课外活动的首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是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有组织的篮球活动的次数少,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自由活动为主,锻炼时间大部分在30min左右;体育教师在课余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少,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在农村中小学校有篮球队且能坚持训练的很少,没能为有篮球天赋的学生提供参与课余篮球训练的条件。

影响篮球运动在金川县农村学校开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不同,其中场地与器材、领导认识、体育教师素质、学生余暇时间、应试教育、家长支持程度、校内外篮球赛事氛围是最主要的。

4.2 建议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更为成熟的阶段。2009年国内银行卡发卡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增卡量超过3.4亿张,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卡发量超过21.4亿张,从卡种结构上看,信用卡发卡量在总发卡量中的占比达到8.5%。

从申办方面看,现在的申领信用卡的手续较几年前简化了很多。前几年在申领信用卡的时候,除了要提供申请人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出具加盖公章的单位意见。而现在,申领人只需提供自己的身份资料和收入证明即可。发卡银行按照程序进行一定的调查和核查后,就会批准申领人的申请发放银行卡。

从功能方面看,如今我国信用卡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信用卡的应用从原来的百货、保险、教育等逐步扩大到企业认同、城市认同、汽车、体育等领域。多数银行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所有的银行卡都按照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公司化要求发行,细分市场越来越清晰。各家金融机构为吸引更多的客户,在信用卡的功能、个性化设计、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也动足脑筋,使得银行卡各有特色,既方便了用户,也赢得了市场。针对不同的持卡人群体,不少银行开始提供不同层次的持卡人服务产品,如特惠商户、高尔夫订场、紧急救援、商旅预订、银联联盟积分等,以满足持卡人“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还有其他银行的很多银行卡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信用卡风险防范方面,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已于2007年年初正式启动,现在正在逐步实现全国联网。这无疑是我国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中央银行2008年3月7日于官方网站的消息透露,截至2008年底,央行征信系统已为近6.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个人信用档案除采集在银行的信贷信息外,个人参保和缴费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电信用户缴费信息等均将被收录在内。 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已经影响到个人或企业在银行的借贷行为。企业或个人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前,征信记录的优劣已经成为各家银行考量该企业或个人有无偿债能力的一项重要考量指标。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成,不仅帮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有利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将大大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管的力度,使得风险防范制度有据可依。

二、存在典型问题

但是,也不难看出,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信用卡从发行到使用,从风险防范到针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发行存在泡沫现象

在发行方面,很多银行都给职员派发推销任务,他们错误地认为“用户数量”决定着银行“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信用卡泡沫”,持卡数量和消费水平脱节。据一项业内统计显示,中国信用卡的激活率非常低,只有20%左右。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信用卡签约商户的网点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只收现金”的状况还是屡见不鲜。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刷卡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国内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除了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商场和酒店可以刷卡消费外,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的商户在总体比例上还是比较低的。

其次,在具体的服务方面还不够细致。比如在还款的规定上,某些银行应该本着从简从便的原则,多为持卡人考虑一些。某些银行规定到期还款日前必须归还全额贷款,否则差一分钱便所有消费从发生日起计算利息,条件非常苛刻。一些银行规定还款首先还取现部分,包括未在同期帐单上的取现。这样一来,持卡人不得不自己特意记录记账日以后发生的取现时间和金额乃至服务费和利息,然后在还款时加上这些金额一起还贷。这样不仅给持卡人增加麻烦,还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如果同时此银行又有上述第一项规定,而持卡人在还款时忘记加上不在帐单上但已发生的取现部分,就被算作未全额还款而产生很多利息。这些方面都是持卡人对银行的信誉及信用卡使用上的消极因素。

3.信用卡犯罪呈上升趋势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我国信用卡犯罪的各类案件发案数量上升较快。从总体上看,我国信用卡犯罪呈现密集化和蔓延趋势。 国际犯罪集团操纵的跨境犯罪呈上升趋势。信用卡犯罪导致发卡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风险损失逐年加剧。由于不少发卡银行、特约商户为抢占市场而削弱风险的防范制度,发卡审核制度有所放松,让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信用卡犯罪频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完善建议

1、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

(1)关于发行

信用卡的发行至关重要,旨在平衡持卡人的流失风险和信用风险。审核过严,会使持卡人流失,从而使信用卡业务收入降低;过松,则面临信用风险的增加。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发卡机构可根据个人信用信息来执行相对应的审核标准。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日前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国信用卡要实现整体盈利需要到2013年。 而我国信用卡的总体盈利还远未达到预期标准,各银行间为抢占市场单纯追求发卡量而进行价格战。建议各银行之间应达成协议,放眼未来,在有效开拓市场的同时,应继续客观地按照合理的信用审核制度,切不可盲目为求市场占有率而放松审核标准。

(2)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安全性,降低伪冒风险。

首先,要尽快推行EMV智能卡,以取代现行的磁条卡,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EMV是由欧洲国际支付组织(Europay)、万事达(Mastercard)、维萨(Visa)等三大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金融支付系统,目前正在全球积极推广。自2005年12月16日,工商银行在京推出了首张芯片卡以来,我国9.2亿张银行卡换芯工程正逐步进行。 各银行应尽力加快其发展步伐。其次,加强网络安全,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交易处理的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和处理各种异常交易情况,从而有效防范使用信用卡交易时有关信息的泄漏。

(3)加强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

目前,我国也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如《电子签名法》、《银联卡密钥安全管理规则》、《银联卡收单机构商户风险管理规则》、《银联卡风险事件报送及协助调查规则》等。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深入开展及新型技术的出现,需要有关管理机构及时完善与建立配套的制度规范。

2、进一步提高信用卡的服务质量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本源。在现今十分激烈的同业竞争中,争夺新客户的竞争愈发激烈,倘若再发生老客户流失的情况将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保持维护与现有客户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银行的服务人员应时刻记住:客户和银行联系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或是及进行咨询,并且希望银行的服务代表能够给予足够的关心。

3、引入竞争,加快联网

尽快引入竞争机制是进一步扩大商户网点的关键。特约商户扣费率高成为扩大网点的一大问题。2003和2004年,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就发生了商家因为银行卡刷卡扣费率太高而集体拒绝银行卡消费的“银商之争”。国外对银行卡组织结构和管制的研究表明,只允许一家银行卡组织的存在不是最有效率的。而且,银行卡组织间的竞争会降低商户扣费,使更多商户接受信用卡。同时还能促进银行卡服务质量和提高系统安全性有促进作用。美国的银行卡市场中,就不但拥有维萨和万事达这两家开放型银行卡组织,也有运通卡等封闭型银行卡组织。由于存在几个银行卡组织,消费者为了能在不同的银行卡组织的特约商户处刷卡消费,就需持有几张卡。同时,也可防止因为一家银行卡组织中断而陷入被动。而美国持卡消费率高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多家银行卡组织开展竞争,提供便利的结果。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产业中惟一提供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的银行卡组织机构,在银行卡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

若不改变其垄断地位,就将损害银行卡产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信用卡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服务收费的降低,损害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因此,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加快完善国内联网和国际联网的步伐,更方便外国消费者在中国消费以及中国持卡人在外国的消费。银行也会在提供更便利服务的同时,赚取更丰厚的利润。

总之,我国信用卡的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要解决制约我国信用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要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卡发卡行的规范管理,提高信用卡联网的技术手段。相信随着我国信用卡的用卡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新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上海《青年报》2008年1月22日

2.陈琰 《京华时报》2008年03月08日03:24

3.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07年6月9日

4.尤越 《国际金融报》(北京) 2005-12-19 02:37:00

5.殷建 《对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的分析》2006.09.28 11:09

6.宋菁 《 新快报》2008年3月17日 10点53分

7.王琛《从中国银联系统中断看金融支付安全》信用卡目录•中国金融家首页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8.郭毅 哈尔滨法制网

9.邢征宇 陈维民 李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浅析》―《海南金融》2005年第9期

10上海《青年报》 2008年1月22日

11《京华时报》记者 陈琰 2008年03月08日03:24腾迅网载news.省略/a/20080308/000300.htm

12记者郭毅 法制网哈尔滨 2008年1月14日

13《 新快报》宋菁2008年3月17日 10点53分

14 《国际金融报》记者 尤越 (北京) 2005-12-19 02:37:00网易网载biz.省略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21-03

2005年全国职教会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此后,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积极地开展起来。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制度支持、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实践探索、办学模式、价值功能、运行机制、理论定位、发展态势、发展形态、政府职能等方面。职教集团在政策和研究的支持下,进入了自20世纪90年代组建运行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河北省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规律,发展和创新了农村职业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职教集团在面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现状

(一)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的情况

农村职业学校位于农村,即其校园在县城(包括县级市)、乡镇和村。目前,在河北省域内农村职业学校的主体是县级职教中心。从1995年底开始,河北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通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在139个县先后分3批建立职教中心,实现每个县建有一所职教中心。当然,在农村也有其他的少数的行业性职业学校等。县级职教中心已经基本上在县域内起到了统筹安排师资、校舍、设备、仪器、经费、生源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会通过办学专业等,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纳入到更大的更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库中,使农村职业学校享有更加充分的办学条件,从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为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就业或专业素质提升提供保障,是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一个典型表现。

2013年1月,本调查组对河北省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的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调查河北省职教集团网站建设和媒体宣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统计出了河北省部分职教集团的成员数量及结构。

1.河北省职教集团网站建设情况。河北省各个职教集团的网站存在的标准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得到搜索页面,在前10个搜索页面内按序逐项查找时能找到职教集团网站或牵头单位网站内的职教集团链接。搜索的关键词是职教集团名称或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名称,如河北省轨道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据此总共搜索到18个河北省职教集团,分别为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河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河北省轨道运输职教集团、河北省汽车职教集团、河北省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河北省旅游职教集团、河北省土木建筑职教集团、河北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河北省建材职教集团、河北省煤炭职教集团、河北省交通职业集团、河北省曹妃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建筑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秦皇岛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其中,17个职教集团有省教育厅批复,1个职教集团有设区市政府批复,另外一些政府批准建立的职教集团,只有媒体宣传,而无细节信息,没有被统计进来。在这18个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中,6个职教集团有独立网站,占33%;4个职教集团是依托于牵头单位,占22%;另外8个职教集团没有网站,占45%,说明各职教集团对网站建设有不同的重视程度,也一定程度地说明总体上有空间距离的各个集团成员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来加强合作。

2.河北省职教集团媒体宣传情况。媒体宣传主要是通过打开搜索页面,找到关于职教集团的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可能是网站原创,也可能是网站转载。转载的信息可能来自于其他网站,如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新浪网、河北省政府网、中国新闻网、河北省教育厅网、长城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经济网等;也可能来自于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如河北日报、中国教育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调查发现,17个职教集团有媒体宣传,1个职教集团无媒体宣传,说明多数职教集团在努力扩大社会影响。

3.河北省部分职教集团成员数调查。在这18个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中,11个职教集团在网络上有明确具体的成员信息。成员信息或者来自职教集团网站,或者来自职教集团媒体宣传。在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和政府等职教集团成员中,院校成员被选择出来。再在院校成员中,农村职业学校成员被选择出来。这样分层统计的结果,便是下表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数、总院校数、总成员数。农村职业学校数与总学校数的比例,农村职业学校数与总成员数的比例,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整体上各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不平衡,更未能面向全体农村职业学校发展 。具体见下表。

(二)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情况

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是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另一个典型表现,主要指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引领中职学校等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通知》(冀教[2009]3号)明确提出,“由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拥有涉农专业的部分省级重点以上骨干学校牵头,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广校和电大分校为阵地,与当地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抓好培养培训工作。”职教集团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开发了生源、师资、实训条件等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满足了农民致富的需要,起到了职教集团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具体情况有如下四个方面:

1.引领农民走出了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路。农民作为正式注册的中职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被培养成为实用人才,有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科技致富和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考试,获得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技能水平,做到“持证下田”,得到相关企业的认可,获取更高的收入。

2.为农民增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送教下乡”通过产教结合,使农民增收几万元的大有人在,如果按每人一年增收2000元计算,仅30万名农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增收6亿元。据邢台市统计表明,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7%。这与“送教下乡”关系密切。

3.接受培养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自工程实施以来,全省众多中职学校参与“送教下乡”,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涉农专业,每年招生10万人。至2012年5月,农民学生已占全省100多万名中职学生的25%。截至2010年8月30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6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4.先进经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被学习和推广。截至2012年4月23日,全国200多所职业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到作为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牵头学校的邢台农校参观学习,有100多家职业学校加入“送教下乡”队伍,全国数十万农民受益。

二、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问题

(一)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较慢

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较慢,与职教集团整体发展缓慢一致。职教集团不活跃,整体发展缓慢,表现在职教集团网站建设与运行上,主要是网站的信息少,更新慢。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职教集团网站承载着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成员间的协作沟通主渠道作用,应该提供各成员单位的丰富的实时动态信息,为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等提供前提和氛围。调查发现,职教集团网站的栏目设计很好,形式多样,覆盖全面,如某较好的职教集团网站设置了返回首页、集团介绍、行业资讯、成员合作、职工培训、教育教学、名师风采、实训资源、技能鉴定、人才信息和集团论坛栏目,但是,栏目信息普遍较少,在有些栏目处甚至是空白。在既有的栏目信息中,很多信息是早期的信息,主要是职教集团最初成立时的信息。农村职业学校等职教集团成员信息同样更新较慢。

(二)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不健全

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使职教集团发挥作用,开发出来自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河北省满城县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王淑秀携自己的全体员工,报名入学县职教中心,在所在村教学点,学习中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投入10万元建了3间教室,投入5万元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学习文化课和理论课,在自家企业的温室大棚上实践课。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不健全,主要是落实政策缺少必要的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有相关政策依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东西部、城乡、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但是,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忽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更多地依靠政府公益,较少地利用市场经营。这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不一致,造成办学经费不足等现象。2012年5月23号,《中国教育报》报道:“为搞好‘送教下乡’,河北省不少县市大力推进,但是河北省欠费办学的职校也有不少”“在石家庄市农业学校,由于学费不足,教师下乡应得的很少的补助至今还没有拿到。”

三、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建设的指导与支持

各级政府部门对下属的职教集团进行指导与支持,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位。《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作为现有政策,明确提出,“省级职教集团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在省级实训基地安排上优先考虑;积极鼓励、优先支持职教集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落实政策要解决好职教集团受事业单位人员思维束缚的问题。职教集团受事业单位人员思维束缚主要指职教集团相关人员,尤其是决策人员,更看重上级下达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益健全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组织单位的利益供求关系时,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不善于发现和把握联合的机会。目前,政府部门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进行指导与支持时,要并重计划任务与市场竞争,引导从偏重计划任务向偏重市场竞争逐步过渡。

二要坚持改革发展,及时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比如,上述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在省级实训基地安排上优先考虑等支持政策,随着职教集团的持续运行得到落实的过程中,享受支持政策的条件要求会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在职教集团内兼职、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在职教集团内充分利用、原创的培养培训方案推广、针对生产岗位的技术技能操作课程开发、立足本职教集团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等职教集团内具体工作任务方面的要求,均可能会成为享受支持政策的条件要求。这样,基于《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提出的职教集团主要工作任务、职教集团成员的主要权利、支持职教集团发展的有关政策的后续配套政策就会成为当务之急。

三要做好监控工作。首先,要监控职教集团有公益性。对职教集团的财政支持要求职教集团必须有公益性。在80%以上的中职学生是农村籍学生的背景下,职教集团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数量应该得到增加,以使农村籍中职学生和城市籍中职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其次,要监控职教集团切实发挥作用。职教集团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乎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还有,要监控职教集团的发展动态。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位于不同的地方,有空间距离。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可以有效地解决远程沟通交流的问题。因此,职教集团的网站建设非常重要。职教集团应有运行良好的网站。监管部门能在职教集团网站上清楚地看到职教集团内职教资源共享、共建的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信息。

(二)加强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建设

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外部力量。而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则可提供发展所需的内生力量。就如企业成功有赖于研发一样,职教集团独立运行和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研发。加强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建设,要求职教集团:一是必须认真执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的要求,制定好《集团章程》,明确规定集团在研发方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办法。有的职教集团建立了很好的组织机构,在集团理事大会下设立院校合作服务处、校企合作服务处、职业教育研究室等专门工作机构。职业教育研究室主要负责集团及各成员单位的办学模式创新,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该职教集团设立职业教育研究室已经开始建设职教集团研发体制。二是借鉴并融合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组织单位的研发体制机制,建成有特色的高效的研发体制机制,保证职教集团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受到关注和得到解决。在有重要价值的问题通过科研立项解决,实现重要价值的科研项目结果被奖励,研发经费表现为科研项目基金和奖金等成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收集职教集团成员需求与创意信息,向职教集团上交通过整合集团资源取得的改革方案,提供研发所需的个性化的咨询与资料等,均要逐渐成为集团研发机制。

(三)健全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

首先,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建立健全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吸收新的农业企业和有涉农专业的职业学校成员,获得规模化发展,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发生提供更多机会,促进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使职业学校通过传授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原理与技巧,引导农民进行组织化发展,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劳动力提供和产业链延长的形式,吸引农业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其次,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通过市场机制,深入开发自身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职教集团在从政府民政部门取得社团组织法人身份后,支持成立服务于职教集团的专门公司。该公司作为微利公司,在经营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源共享业务外,还可以经营农业服务社会化方面的业务。农业服务社会化在全国有很多具体形式,比如农业服务超市便是一种典型形式。农业服务超市在面向农民,代售农业企业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要素外,还出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业生产管理或技术培训、农业生产植物保护救援等农业生产管理操作与技术操作。农业生产要素、管理操作和技术操作等均可以成为农业企业和职业学校互利共赢的合作载体。这些合作载体共同组成一个合作平台。职教集团的专门公司提供社会化的农业服务,就是在搭建这个合作平台,引导农业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深入开展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参与到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中来。

当前,职教集团建设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河北省试点建设职教集团已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职教集团建设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挥职教集团的资源整合与开发作用,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