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节奏是音乐中的各个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的训练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中,根据学龄段的不同,我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节奏教学方法,同时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节奏教学进行适时调整,用于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
一、 在音乐课堂上为节奏教学创设情景
在小学低年级学段的音乐节奏教学中,为学生设计说唱结合的节奏训练。一年级音乐课堂第一节音乐课,建议采用节奏训练的方式来进行师生间的相互介绍。这种自我介绍通常采用“拍手问好,师生互问,生生互问”的方式来进行:
X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师: 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你 的 名 字 叫 什 么?
这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敲击一件打击乐器(双响筒),按着上述的节奏,用乐器打出这条节奏。顺便引导学生模仿乐器的节奏,介绍自己。学生就会按猫画虎回答老师的问题
X X | X X X | X X | X X X
生:我 叫 王 一 鸣, 我 叫 王 一 鸣。
学生回答的不合节拍也不要紧,教师合着节拍重复学生的话,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抑扬顿挫的问候声,配上节拍器的使用,学生们很新奇:原来音乐课上连自我介绍都这样有趣。于是先入为主,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音乐课堂的学习进入学生有兴趣探究的状态。
随着这种训练方式的深入,学生就会从“觉得很好玩”渐渐走向“要玩出花样”。于是用这种“寓教于玩”的方式,把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了有趣的课堂游戏,这种游戏,游戏规则简练易学,朗诵的歌词琅琅上口。如此一来学生对节奏学习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兴趣就是节奏学习、音乐学习的动力。正如古人所说:“为之,则难者亦易也。”找到了学习节奏的钥匙,那么节奏训练就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了。
打花巴掌的游戏是北京市和华北地区儿童常玩的拍手游戏:两人一组,用不同的力度来翻拍手掌的手心和手背,然后两人再对拍手掌掌心和手背。拍手所用节奏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由易到难。根据所说唱的歌词内容,决定拍手掌的花样是双拍掌,还是单拍掌。课间学生玩“打花巴掌”游戏,一般都是渐快的速度;课堂上用这个游戏进行教学,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指挥学生使用相应的速度。
有了以上的节奏训练的积累,我把节奏型总结成体态语言:四分音符(■)我用“走”来表示,和着进行曲的速度用走步来表现;二分音符(■)我用“慢~走”来表示,和着摇篮曲的速度,用影视作品中的慢镜头来表现;八分音符(■)我用“跑跑”来表示,和着小快板的速度用跑步表现;十六分音符(■■■■)我用“快快快跑”来表示,和着快板的速度用拍手来表现。这种节奏训练叫做“体态节奏训练”。
就这样,把“寓教于玩”的节奏训练带入到每一首歌曲中,解决了节奏问题,使歌曲学唱变得更简单,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当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节奏和歌曲,巨大的成就感会让学生变得更乐于探究新的音乐知识,从而积累更多的音乐技能,当音乐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得到了提升。
二、 节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教学活动必然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课堂,必然会成为教师“一言堂”。“一言堂”式的音乐课堂是失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在小学中高年级段的节奏训练中,节奏型的难度越来越大,“体态节奏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音乐需求。学生经过了低年级阶段的音乐知识积累和节奏训练的掌握,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时候用“演奏打击乐器”逐渐代替了低年级阶段的“体态节奏训练”。
常用的打击乐器是木鱼、手鼓、碰钟、双响筒、小堂鼓等。在使用打击乐器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根据音的长短选择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节奏型。例如:碰钟适合演奏长音――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木鱼和双响筒长音、短音都可以演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鼓的演奏要根据鼓手的演奏水平来决定其适合演奏内容。
这样一来即使是演奏水平一般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也可以自主选择他自己所能驾驭的乐器,使用节奏型简单的谱例来演奏乐器,演奏水平高的学生就可以演奏较为复杂的节奏型。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嗓音造型内容还可以细分为唱歌活动和节奏朗读活动。我们的音乐课堂创造性地借鉴了奥尔夫教学体系的节奏朗读活动,把节奏训练当成了一个课题研究,把研究课题渗透到课堂一线,让节奏训练渗透到每一节音乐课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演奏打击乐器的活动,从而训练学生的说、唱、演奏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这样的训练日积月累,最终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地步,从而探索出课堂节奏教学的新成果。
三、 音乐节奏教学中注重即兴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音乐世界观,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用教师的预设课堂来完成,这就要求在音乐节奏教学中要注重即兴性。奥尔夫说:“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而即兴应用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3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的指出了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也表明了节奏训练要从“即兴性”作为出发点。
在《歌唱而小放牛郎》的教学过程中,节奏训练的即兴性被学生演绎的美轮美奂。《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性歌曲,适合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演唱第三段歌词的时候,教师预设的课堂上采用了合唱的演唱方式,部分学生用“呱哒. 呱哒.”的说唱形式为歌曲配唱第二声部。当这段歌词反复练习了两遍以后,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铅笔轻敲铅笔盒:“哒哒. 哒哒.”。开始的时候学生偷偷地敲,声音很小,大概是怕教师听到后批评他们。后来“哒哒. 哒哒. ”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跟合唱的主旋律音量相当了。而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唱第二声部‘呱哒. 呱哒.’的声音要用半声歌唱。(半声歌唱:音量是唱主旋律音量的一半。)这样要求是为了突出第一声部,让合唱音色更加和谐动听。
当敲击铅笔盒的“哒哒. 哒哒.”的声音,与唱伴奏的“呱哒. 呱哒.”的声音合在一起时,与主旋律混声合成了一种完美的和声音响效果。这种效果在教师的课堂预设里没有。音乐的处理有不同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探究,为这首歌曲找出了一种新的演唱方式――伴奏合唱。教师的情绪被学生们感染了,教师的兴奋使指挥变得更加带劲,而做为指挥的教师的情绪反过来又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情绪更加高亢。于是那一次的音乐课,演唱效果比在舞台上演出还富有激情。
柴科夫斯基说:“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那次的音乐课学生唱得激昂、表现力丰富,师生共同主动探究。师生用激情、热情演绎了肃穆神圣的音乐。那次的音乐课更让学生们体验了节奏伴奏的即兴性带给他们的快乐。
这样自我的表现方式和表现途径,虽然没有经过教师课堂的预设,它的即兴性为学生创造了学得愉快,学有所得的机遇。对于学生来说,音乐中旋律、节奏、动作、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而这种不可分割正是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中声势活动的独创。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06-3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达尔克罗斯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感知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对于刚接触音乐课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节奏感知能力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在课堂上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从对节奏的感知、模仿、识别、记忆直至歌唱的基本训练人手,配合身体律动等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到培养学生对节奏的认识、规范化和听记掌握等更深层次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
良好节奏感的培养需要首先感知节奏,继而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节奏的模仿、记忆,最终能够在演唱中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课程,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训练。
(一)稳定节拍的感知练习
良好节奏感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而稳定、均匀的律动是从未定节拍开始的,所以,对于刚进校门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对其进行稳定节拍的感知训练。稳定节拍是有规律出现的固定拍,通过有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使学生体验、感受节拍。
例1:稳定的节拍律动。以教材二年级上册《钟》为例。
引导学生读歌谣、做律动,通过身体动作(时钟摆动)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
感受时钟摆动“滴答滴答”和“当――当――”的节拍,从而了解恒拍的意义。
例2:有规律的节拍连续的律动。以教材二年级歌曲《拍皮球》为例。接着,教师用“ta”和“titi”来表示音的长短时值,从而进入节奏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协调的能力,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发展节奏能力,也可以进行以一首歌曲的节奏为另外一首歌曲作伴奏的练习,使学生不但体验到另一种形式的两种节奏的结合,而且在二声部中发展了他们的节奏能力。
通过动作使节拍的连续得到加强。教师歌唱,学生伴随音乐做各种拍皮球的身体动作,然后学生逐渐跟唱,通过身体动作使学生感觉、体验持续稳定的律动。
学生稳定节拍的练了从动作上感觉到,还要从声音上听到,配合歌唱的声音结合拍球的律动完整表演唱。
这样有规律的节拍连续使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节奏感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感知节拍与节奏
学生在伴随歌曲或者歌谣中能够比较独立地表现出稳定的节拍时,可以发展节奏感知了。因为,学生已经在实践中感觉到,有时一拍中有一个声音,有时一拍中有两个声音。教师可以选择带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交替和混合,让学生感觉节奏的区别。
例1:演唱歌曲《数鸭子》时让学生拍手做稳定节拍,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拍里的声音。学生感觉区别:有的拍里唱一个声音,有的拍里唱两个声音。
在歌曲熟悉后,把原来的歌词换成游戏时的象声词来练习,因为象声词的相同声音可以比歌词更容易地让学生感觉声音长短的区别,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同时配上相应的动作,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的长短,从而建立节奏的概念。接着,教师用节奏音节替代也就顺理成章,学生自然而然、有趣地进入节奏学习。
例2:如歌曲《拍皮球》,在学生熟悉之后,把原来的歌词换成拍皮球时的动词来练习:然后,要求学生配以拍球的动作,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音的长短。
为了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协调的能力,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发展节奏能力,也可以进行以一首歌曲的节奏为另外一首歌曲作伴奏的练习,使学生不但体验到另一种形式的两种节奏的结合,而且在二声部中发展了他们的节奏能力。
(三)节奏的模仿练习
节奏问答式模仿练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节奏练习之一,教师可以从四拍子开始进行,这样能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到节奏型的感觉,另外,为避免学生精神紧张,师生互换不应太过频繁。学生开始容易接受的是一拍,所以第一拍最好是四分音符,而一拍的休止一点也不难,这是因为四分休止符在实际的奏和听中很自然,带有一拍休止符的节奏型不但可以克服节奏的呆板,也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紧张的作用。
例1:节奏问答式模仿。
有一定基础后,在歌曲中就可以利用问答方式来表现,我在每堂课开始设计了一段师生问好歌就利用了这种问答式。请学生来当“老师”与大家问答,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当一回“老师”,即兴创作一个节奏型让大家模仿。
为加强学生感受节奏结构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进行节奏动机或句式的模仿练习,教师和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使用不同的音色做节奏的二声部模仿,老师用打击乐器拍击节奏,学生用另外的音色(如拍手或者拍腿等)模仿。
例2:节奏动机的模仿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看谱进行,也可以只凭听觉练习,以锻炼节奏记忆。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二分音符、八分休止符、附点音符节奏练习。
另外,教师可以提取要学习的歌曲或乐曲中有代表性的或者有难度的节奏型,用节奏模仿先练习,通过节奏模仿,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减少学习难度。但是,节奏模仿练习要适可而止,细水长流,每次练习几分钟,当学生兴趣减弱或精神不集中时就要停止。
教师拍击,学生模仿,但不要求学生看谱。在学生熟悉节奏后学习歌曲,减少了学习的难度。节奏模仿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拍击的节奏基础上,创造性地任意用声势模仿节奏型。
例3:用声势模仿节奏型。
老师拍击节奏型“X X|XXX|”,学生自己加入其他各种声势。
学生在此节奏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节奏型,并加入声势。
进行节奏模仿接龙也是非常有趣而有益的方法,练习时以四拍为一个节奏型进行,老师先拍四拍,学生接着模仿头四拍,教师连续拍下去,学生边模仿老师的前四拍节奏,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教师设计节奏型时要注意把容易和难的间隔进行,难度太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在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领着大家练习。
(四)节奏的识别与记忆
小学二年级在一年级的训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受,通过各种听觉、视觉手段,如描绘大小、长短比例的图画,使他们对节奏因素具有视觉的形象,以识别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比例,我们可以把四分音符用一只大靴子表示,代表爸爸的,两个八分音符用一对小靴子来表示,代表孩子的,孩子要走两个步子才能赶上爸爸的一步。当然也可以用大大小小的苹果或其他的来描绘。
例1:在学习教材二年级歌曲《幸福拍手歌》过程中,利用节奏卡片做带有游戏性的节奏练习。
1、老师先由第一张至第四张逐一显示,学生口读节拍,掌握节奏读谱;
2、老师调换卡片位置,锻炼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反应与识别;
3、学生反复拍打卡片,两遍后抽去其中的一张,学生在这个位置不出声内心默读,以锻炼内心听觉。
4、在学生反复拍打节奏型时,老师逐次逐张抽去卡片,学生仍需不停顿地反复背诵,以锻炼节奏记忆。
在识别节奏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逐渐建立“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让他们对于音乐结构形成直接感觉,以逐步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力。
把相同的句子采用相同的符号标示,不同的句子采用变化符号标示,使学生对音乐结构中的重复、对比、变化、再现等概念有一感性理解,为音乐结构的学习积累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此不必介绍概念的定义。
(五)节奏练习伴随歌唱
教师可以用节奏为童谣、儿歌、歌曲等担任伴奏,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诵和歌唱的热情。在练习时,采用固定节奏型是入门的最佳途径,就是一个节奏型无限地重复,这样可以让学生分出精力去观照与别人的合作,以减轻心理压力和技术负担。同时,教师要注意编配原则,声部间要交错互补,避免填得满满的大齐奏,有些声部哪怕全曲只敲一下,在节奏感的训练效果上也不亚于从头到尾。
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已经熟悉的歌曲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做声势练习伴随歌唱,歌曲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对比使节奏练习变得更加丰富、更具趣味性,这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节奏活动。
例1:节奏伴随歌唱
学生有了一定的分句结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曲式结构配以不同的固定节奏型,通过拍打、声势练习,直接感受曲式结构,辨认曲式结构的特点,为学习以后曲式结构的练习打好基础。
例2:节奏即兴创作练习。以教材二年级歌曲《表情歌》为例。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节奏的创造与接龙练习:
1、先进行学生和老师的两个声部合说练习;
2、然后可以分三组,卡农的形式,一个一个声部进入,三声部合说,再交换声部反复练习;
3、各个声部进入与退出的练习;
4、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进行音量、速度的变化和对比的变化练习;
5、进行连音和断音的训练。
例2:多声部音乐的准备练习。
以第二册歌曲《小雨沙沙》为例。
学生集体歌唱,用踏脚表示稳定节拍,手拍歌曲节奏,使两种动作、声音与学生的演唱相结合。这个练习比较难,可以先拆分开来练习。实际上,这里已经有三个声部了,歌唱、手拍击节奏、脚踏稳定节拍,为多声部音乐的进入做好准备。
例3:歌唱与节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
以教材二年级歌曲《时间像小马车》为例。
这是锻炼学生节奏反应能力和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歌唱两拍后手拍歌曲节奏做卡农模仿:
这种练习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除了看谱歌唱外,还要背唱和拍击,可以锻炼学生的节奏感觉、节奏句式和音乐记忆。
例4:为儿歌配以多声部节奏的练习。
2/4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
答答答答答答答答,向前,跑。
1 在教师打击乐器敲击的稳定的节拍中,学生诵读儿歌。
2 学生从儿歌分离出节奏。
X X X|X X X|XX X|X X X|X.X XX|X.X XX|X.X|X-||
3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差一小节的节奏二声部卡农练习,形成轮奏。
4 学生从头至尾拍击节奏(拍手),教师从尾至头拍击节奏(击鼓)形成二声部。
5 教师为儿歌配上固定节奏型伴奏:
X X|X X X X|
左右拍腿(手)拍肩(手)
6 教师把固定节奏型拆分开来,分别送给持有不同打击乐器的小组进行练习,形成丰富的多声部综合练习。
例5:用双手分击两个声部的练习。以二年级学生为例。
学生分别用两手敲击上下两个声部:
熟练后配以歌唱,一部分学生敲击节奏,一部分学生演唱《时间像小马车》。
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多声部读谱能力和不同节奏型的协调能力。
二、节奏要素的学习与掌握
(一)节奏符号的认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各种节奏型的认识与掌握,由易到难分散在各个年级之中。第一、二册识“×、×、×-”三种节奏符号。第五册掌握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第六册掌握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全音符,了解单纯音符(休止符)的倍数比例关系。第七册:认识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第八册认识并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第十册:认识并掌握各种切分节奏。
节奏入门要比音准容易,正因为此,很多教师过于简化教学过程,往往在一年时间里把所有的节奏类型全都灌给儿童,结果儿童似懂非懂,其实还是不懂。虽然节奏入门比较简单,但要真正准确地掌握节奏也非易事,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低段学生在节奏要素的学习中不能在广度上追求,而是要往深度发展,例如前面讲到的多声部的节奏练习等等,它既为旋律多声部打基础,也培养了儿童敏锐的节奏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为将来其他节奏类型的学习,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低段学习节奏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小步子,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负担,而且使学生对节奏谱有比较生动的认识。
(二)节奏读法的规范
对节奏中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音,经过反复的练习,逐渐在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时值之间形成记忆,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节奏。如,四分音符“ta”符合行走的节奏与速度,八分音符“titi”符合跑步的节奏和速度,再结合节奏读音,使学生从感性上体验与识别节奏。
实践证明,匈牙利教学中使用的节奏读音体系简洁、可读性强,符合音符的表现要求,在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时更能产生丰富的节奏音效,是相对科学规范的节奏读法。具体读法为:四分音符“ta”,八分音符“ti”,二分音符“ta-a”,十六分音符“tiritiri”,切分节奏“tita ti”,附点音符“X.X”“ta-m-ti”、“X.X”“ti-m-ri”,四分休止符“xu”,八分休止符“si”。
(三)节奏的听记
开始的听写练习,可以采用节奏卡片识别、寻找,摆放出节奏图谱,慢慢地过渡到完全记谱。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先作铺垫,老师用提问题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听辨和分析。
例1:节奏听记练习。以二年级学生为例。
1 老师敲击一段节奏,学生思考:这段节奏包含了哪几种节奏型?最长的时值是哪种?多长?最短的时值是哪种?多短?休止符有吗?时值是多少?这个段落有多少小节?
2 学生讨论后记谱,学生在分析中发展音乐记忆。
例2:多声部听觉训练。以二年级学生为例。
1 教师出示节奏谱,学生熟悉、拍打节奏声部。
2 聆听教师敲击的另外声部节奏,并把这一声部的节奏听记下来:这个练习为学生将来学习复调音乐、欣赏多声部音乐作品,以及参加合唱、合奏等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上述课堂训练,我在二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节奏感受普遍比一年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进行情感体验,多表现。音乐节奏训练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积极活动,要与唱歌、舞蹈、律动等其他音乐能力同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先进入、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奏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记忆、读写、结构、创作、多声听觉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的音乐表演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慧珍著,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00,1
篇3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首先需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转变,明确节奏训练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学生了解节奏训练对于自身音乐素质提升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对节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且可以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节奏训练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成效。
2.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节奏训练
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作为表演的舞台,他们可以选择双人对唱,也可以选择独自演唱的形式,这也是音乐教学课堂上节奏训练方法的良好呈现。节奏概念过于抽象化,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竞赛的形式,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欣赏,使学生用心体会教师播放的乐曲节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乐曲节奏添加相应的歌词,进行音乐创新。这样的节奏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节奏感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初中音乐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尴尬时期。首先表现在嗓音方面,初中生正处在嗓音变化的时期,一般变声期开始的年龄,男孩为12至14岁,平均13岁;女孩为11至13岁,平均12岁。变声期长短不一,有的仅几个月,有的则较长,平均约一年。变声期发高音困难,持久力差,声音粗哑,音准不易控制,有时会发出怪音。变声期以男孩为重,女孩较轻。男孩发高音不稳,女孩发低音不稳。其次,初中阶段是身体成长的高峰时期,第二特征的出现和羞怯感导致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乐于表现。而且,学生心理上的羞怯与感知能力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一对矛盾,只有处理好了这对矛盾,才能上好初中音乐课,因此我开始了初中音乐课堂节奏教学模式的研究。
说到“节奏”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节奏。生活的节奏、运动的节奏、呼吸的节奏等等,对于音乐课来说,节奏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则更高了。然而旧的音乐课堂上的节奏学习往往死板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这里我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节奏练习最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上才有律动,殊不知在初中音乐课堂上也同样需要。当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音乐课堂上的律动形式和小学的律动形式截然不同。我认为,节奏训练是初中音乐课堂上最好的律动形式。
我们学校由于扩大招生,有很多学生都是从周边农村小学毕业的,这些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音乐训练,更不要说有什么音乐基础了。由于个体差异大,在给这部分孩子上音乐课时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一首歌曲要教两节课,学生才能学会。但是我发现他们对节奏训练非常感兴趣,当我在课堂上让他们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声响,并把它模仿出来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纷纷举手发言。我把他们模仿的声响变成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并告诉他们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写成一定的节奏型,将这些节奏有规律地组织起来,便成了动听的旋律。
节奏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节奏。因为这些声响平时就在学生的生活周围,因此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有兴趣,而且在练习节奏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对歌曲中难点节奏的把握,降低了歌曲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节奏训练是一种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这是每位教师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却不能够利用兴趣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学生都非常喜欢Rap(说唱)这种说唱的音乐形式。Rap是黑人俚语中的一个词语,相当于“谈话”(talking),源自于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以在机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而这种音乐形式我们也能应用于节奏训练当中。
击鼓传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人们根据古典的节奏迅速地把花传到别人手中,并不断往下传。其实,节奏也可以这样传递下去。在上音乐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节奏传递游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第一个学生将我给的节奏打两遍后传递给第二个学生,然后更换新的节奏,以此类推,看哪个组传得又快又好。学生的兴趣很高,注意力也很集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节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采用适合学生的节奏训练形式,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节奏训练的内容要和教材紧密结合在一起
节奏训练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节奏训练的内容要从教材中挖掘,跟教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节奏训练才有意义,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从节奏开始。”这是汉斯・冯・比洛在谈到节奏时创造的一个著名的句子。节奏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让学生在播放的旋律中迅速捕捉到有特点的节奏型,为下一步音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
(一)节奏训练的大众化
高校学生不懂音乐的呼声相对较高,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每位学生都拥有着表达自身情感和情绪的权利。由于部分音乐课程对高校学生而言其过于专业化且学习过程也较为枯燥,但受高校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特点影响,在进行基础节奏训练时可对上述问题加以避免,因为节奏训练自身特性和节奏训练自身优势都决定着节奏训练自身的大众化走向和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节奏训练的节奏性可使学生对节奏训练特性和学习技巧进行及时掌握,之后在此基础上可加强韵律学习能力,简单节奏模仿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并且也可相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课程参与度。
(二)节奏训练的趣味化
1.应该了解到,打击乐器运用的特性就是其学习特征更加富于趣味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主旨就是使得全体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权衡发展与提升。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综合智力和综合精神表现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就节奏训练中的节奏感而言,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音乐节奏创造力和音乐节奏想象力的发挥。针对年龄和高校学生自身节奏感水平不相符现状,应对其进行适时节奏训练以至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高校音乐教师可从音响类型不同的打击乐器和材质类型不同的打击乐器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也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增加了音乐课堂互动。
2.音乐教师在注重节奏变化训练教学时也应通过音乐作品节奏变化进行乐曲意境辨别和乐曲相关配器辨别,高校音乐教师还可按照打击乐器的不同类型特点在节奏训练教学中通过音乐元素教学法对学生音乐思想加以启发以至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节奏不定性音乐教学器材的多样化特点和节奏不定性音乐教学器材元素跳跃性特点共同决定了高校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本质的趣味性。高校学生学习兴奋度得以提升就会在课堂上展现出超越性学习思维和学习动机,学生本体能够有效与音乐进行融合,使学生在领悟节奏训练真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
二、高校音乐教学打击乐器节奏训练要点分析
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常用节奏训练以奥尔夫节奏训练教学法为主,而打击乐器节奏训练则是其教学主体。因为打击乐器教学中并无固定高音且其任意节奏打击方式也可增加学生自创能力,同时打击乐器演奏起来较为容易,易于教学。学生可在毫无学习压力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由节奏训练学习,在认真感受音乐魅力的基础上可发挥出个人音乐想象力和个人音乐创造力。
(一)以身体为节奏进行高效音乐课程教学节奏训练
声势活动教学方法以高校师生为节奏训练主体,因为此种节奏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简单性和趣味性,高校音乐教师在实施节奏训练教学策略时应运用各种声势活动练习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感培训,可以给高校音乐系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音乐节奏图谱,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部位进行发声训练,拍手方式、跺脚方式和捻指头方式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华尔兹三拍子的魅力所在。身体部位节奏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注意力、良好创造力和良好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节奏训练教学时相关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身体状况以及学生本体学习意愿等。
(二)运动形式的节奏训练教学
重复训练法是节奏训练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自身肌肉感觉记忆力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音乐学习思路进行正确引导。对圆形学习整体加以清晰教学演示和准确教学演示,教师应该将圆形节奏训练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达标辅导,使学生可以通过相应肢体节奏训练感受到娱乐教学活动的真谛与美感。首要一点就是应对高校学生进行单独节奏训练教学,之后系统学习自身部位实施节奏训练操作,节奏训练最终学习步骤才是整个身体部位节奏训练学习,形式其实就是动作变换的一个过程。
(三)联想式节奏训练
篇6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中,音乐教学的开展一直不被重视,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对未来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导致在有限的音乐课堂时间中,教师会将音乐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核心素养提升的同时没有完成节奏训练的任务。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观念,认清学生主体地位在音乐课堂中体现的必要性,在短时间内完成节奏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全方面优化综合素养。学生主体地位在音乐课堂中的体现是节奏训练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相对自由宽松的训练氛围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明显提升,不会对音乐节奏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是会主动询问教师一些有关节奏的专业问题,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这对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教师要改变现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学生才能将自身对节奏学习的诉求表达出来,进而将其作为参考,弥补节奏训练方案中的缺陷,提供一个高效的音乐节奏学习平台。例如,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的教学时,我在应用节奏训练法的过程中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开始时,我先使用钢琴为学生弹奏一遍《茉莉花》,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并且具体呈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接着,我将《茉莉花》这首歌的拍子用鼓点的形式展示,再用录音机录下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结合录音机中的内容掌握《茉莉花》这首歌的整体节奏。在自由宽松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对音乐节奏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会一遍又一遍地分析录音机中的内容,结合以往课堂中学习的关于节奏的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我走下讲台,了解每个人不同的学习情况,给出相应建议,帮助他们及时修改调整,并且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学习诉求记录下来,作为之后节奏训练方法应用的参考。教师要全面重视学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节奏训练效果提升一个档次。
二、创建节奏训练情境
在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学习枯燥乏味是导致学生产生音乐探究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引用节奏训练方法时要重视音乐教学趣味性的提升,逐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高效地完成节奏训练任务。情境教学法是当下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趣味性的主要方法,和其他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区别,它主要通过特定素材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贴近音乐内容的实际情境,帮助降低知识点理解难度的同时提升学习乐趣。因此,教师要明确节奏训练情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使用的积极影响,投入时间和精力钻研节奏训练情境设计方案,提供多样化的探究平台,更轻松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节奏训练情境的创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多媒体情境。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缺少音乐设备,但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节奏感强的乐器用模拟的方式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提供丰富的节奏训练途径,展示多媒体情境对节奏训练的促进作用。二是生活化情境。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一些对节奏训练有帮助效果的音乐素材,将其融入音乐课堂,创建贴近生活实际的音乐学习环境,让他们意识到音乐节奏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参与到节奏训练中。教师要丰富节奏训练情境,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保证学生下阶段音乐节奏学习的高效性。例如,在进行“大鼓和小鼓”的教学时,我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构建提高节奏训练效果。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走到学生的生活中,询问他们对“鼓”的认识,搜集一些和“鼓”相关的图片和音频,作为情境构建素材。接着我将这些素材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展示,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然后我要求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区分“大鼓”和“小鼓”,并且在鼓点的帮助下掌握节奏。学生在情境中会亲自去敲打大鼓和小鼓,有助于他们理解鼓点和节奏之间的联系,将其转化为提高自身节奏感的养分,有效完善音乐综合素养。最终大部分学生在欣赏“大鼓和小鼓”时会回忆之前的情境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节奏训练方法的应用效果。教师要贴近音乐教学本质,创建高效的节奏训练情境,完善音乐教学机制。
三、开展节奏训练活动
篇7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
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玩游戏,喜欢生动、有趣的事物。微课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生动的视频内容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知识紧密结合,在充分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如果仅仅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不但浪费时间,小学生的理解效果也会不理想。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视频内容,使小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入小学音乐学习活动中。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基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更加关注小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灵活采用微课教学视频,能够使学生在感悟节奏的过程中,找到节奏练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中强烈的音乐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微视频,组织学生在视频中感受节奏,将音乐节奏与画面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之余体会音乐的美好。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游戏教学,构建趣味课堂;辅助歌唱教学,营造动态环境以及优化节奏教学,提升学习质量等方式,将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与微课教学模式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入游戏教学,构建趣味课堂
小学生喜欢玩,如果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一个游戏的乐园,必将会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增添课堂教学中的趣味元素。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游戏与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构建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以《跳圆舞曲的小猫》为例,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小学生掌握圆舞曲的特点,感受圆舞曲中丰富多样的音乐情感。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其中,借助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富含针对性特点的效果,指导小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话语,做好课堂教学引导作用。
(二)辅助歌唱教学,创造动态环境
歌唱是小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微课,优化各项教学资源,辅助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活动,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动态学习环境,提升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唱《小动物唱歌》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开场白,吸引每一位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声音,如“瞄~瞄~”“汪~汪~”“咩~咩~”等等,组织小学生根据教师的声音猜测动物。小学生猜测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们,你们猜这些小动物是怎样歌唱的呢?”等问题,构建互动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变成小学生欢乐的海洋,增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乐趣。其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你们最喜爱的动物的歌唱,等会儿大屏幕上将会出现许许多多非常可爱的动物,它们不仅会跳舞,而且还会唱出动人的歌曲,我们一起学一学好不好?”等话语,播放微视频内容,鲜明的动画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也能够使小学生跟随着视频进行动作、音效的模仿。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慢放等方式迎合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优化节奏教学,提升学习质量
小学生音乐节奏的把握能力将直接影响小学生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微课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节奏学习能力,通过视频指导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节奏知识,注重对小学生节奏知识重点与难点的指导,借助直观的视频模式,降低节奏训练的难度,为小学生带来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幸福拍手歌》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内容,指导学生摆动手脚,示范歌曲中的动作,如拍拍手、跺跺脚等,在动作演示的同时,聆听微视频中的歌唱效果,引导学生自主领会其中的特点。微视频教学的方式能够全方位展示动物的动作,使小学生跟随着视频摆动的过程形成一定的节奏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训练中的问题,实施专项训练活动,对各项内容进行逐一击破,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缩短节奏训练的时间,也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节奏训练的乐趣。
篇8
经过长达七八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应当达到怎样的结果,取得怎样的效能,在本学科方面培养出怎样的学生等一系列问题,及待准确的回答。中央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和衡量:
1.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文化修养;
2.个人的要求及素质的培养;
3.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及现实的需要。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德、智、体、娱、美各个方面,但首先必需造就学生取得本学科的成就——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基本掌握音乐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基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同时,正确引导满足学生个人的要求,使学生的音乐本能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不仅通过聆听,更通过自己唱、奏的音乐实践,充分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接受音乐带来得欢乐和美感。不仅丰富、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使他们精神生活和艺术天地能向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开拓和发展——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
二、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新课标中对音乐课程的目标更加简练概括,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实现音乐课程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课堂音乐教学才能达成;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高质量的课堂音乐教学的关键,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三、课堂实况的反思——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情况又怎样呢?
如:有些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因此教学中重难点及所需时间设计不当,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就更缺乏科学性。这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又如:许多教师常用一些具体的办法进行教学训练,如以拍手跺脚进行节奏训练。如果问这样做的教学目的何在,教师一般只会回答:为了拍准节奏,进行节奏练习。如果再进一步追问更深一层的含义和目的,就难以作答。这就是对教学目的只停留在最低层的表面,不习惯或不善于作由表及里、由潜入深的探究。
再如:在歌唱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洞,只提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质;对学生出现声嘶力竭的“喊歌”现象,缺乏具体的手段和的方法指导。
四、成功案例的启发——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准确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层层安排适当的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两个课例在最初设计时,目标不够明确,因此设计的教学环节、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经过认真分析教材、反复斟酌比较,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最终及相应的策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一:国标本苏少版 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欣赏《游击队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听鼓声走出快、慢、停顿、强、弱;引导学生表现出儿童团员操练时快走、慢走、迅速隐蔽的样子;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和小心隐蔽前进时的不同形象。
2.通过分组按要求走路:分别表现儿童团集合、分散、钻山洞、过河等训练生活的场景。
3.通过欣赏《游击队歌》、学做游击队员的活动,感受革命歌曲的音乐风格,理解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魅力与作用。
此课例作为国标本苏少版音乐教材第五册推荐课例。
例二:国标本苏少版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 ×和×三种基本节奏及组合,感受《阿细跳月》音乐主题鲜明的五拍组合,体验节奏的内在张力。
2.通过动作与五拍节奏组合的练习,主动性地欣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
3.通过彝族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初步了解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情。
五、目标设计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可采取自上而下、由远而近和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自上而下、由远而近
自下而上地探求音乐教学目标,有助于引导教师逐步深入、层层具体化地落实教学目标。
如:为达到歌唱乐感的培养,首先必须选用合适的、高度艺术的教材;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通过轻声歌唱的方式,按音乐的规律和审美原则训练。在每一个环节中必须设计针对目标的具体的课题和任务,并保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乐感和歌唱能力的主线。
(二)自下而上、由近及远
篇9
一、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学生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活动和律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又动脑,高高兴兴地融入音乐世界,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动物说话》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创编出很多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仿小鸭一边走路一边叫时,有个学生撅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好多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物说话,比如:“小羊说话,咩咩咩,小狗说话,汪汪汪,小猫说话,喵喵喵……”加上动作及表情,在这种自编、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课不再是死板的固定模式的唱歌,而是充满活力和动感的自我展现。在音乐课堂上,生活音乐化,音乐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
二、精心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所期待的。例如,我在教学《捉迷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趣味地学习,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让学生戴上表示四季变化的头饰,你躲我藏,你找我,我找他……在游戏中,学生都非常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生动形象的游戏,学生了解了四季变化的规律,轻松地认知歌词,为学习歌曲作好铺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乏味并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在讲解八分音符(X)、四分音符(X)、二分音符(X-)时值时,如果只是讲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二分音符唱两拍,学生很难把握音符的准确时值,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性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例,我是小闹钟――嘀嗒、我是小花――猫喵喵、我是小黄狗――汪汪
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在游戏、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都会很浓厚,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在这个听、说、做的过程中,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三、改变学习方法,快乐地学习音乐知识
1.用人物走、跑代替单纯的“dada”练习
如:XX XX|XX|XXX|XXX|XXX|XXX|:跑跑跑跑走走,跑跑走走跑跑,跑跑走,跑跑走。通过跑一跑、走一走、念一念等全身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XX、X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
2.结合语言进行节奏训练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寻找节奏:XXXX(快点快点,大家快来);XXXX(跑过来呀,跑快点呀);XXXX(唱吧,飞吧);再借助朗读、识谱、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学习欢快、活泼的节奏:XXXXXX。以读儿歌的方式练习节奏。
如:X X | XX X | XX XX | X ― | XXXX X |
身 穿 小黑 袄, 尾巴 像剪 刀。 叽叽喳喳 叫,
XXXX X | XX XX | X ― ||
篇10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奏训练,是节奏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习节奏不能脱离开实践,相反,还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现、去应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展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并将其作为实施框架运用到音乐课的节奏教学中去。
1.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感的训练可以引导小学生用争取的方式去欣赏音乐,去感受一些需要具备一定节奏感才能够体会的音乐。一些小学生可能以后会走上音乐相关的职业道路,那么在小学对于他们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就变得更有意义,对他们今后不管是创作还是演唱都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同时对于小学生进行节奏感相关的训练,也可以促使他们学会自己去欣赏一些高雅的音乐,而不是仅仅听一些简单的通俗歌曲。对于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具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方面的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也会带来非常有利的影响。因为整个训练音乐节奏感的过程中,是需要眼睛、耳朵、肢体来进行配合的,在利用大脑进行感受的同时,也提升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2.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2.1 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律动,就是按照旋律的不同节奏,做出表达各种不同舞蹈语汇的肢体动作。这种"律动"教学方式特别适应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借助肢体语言,更好理解音乐。
比如教授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时,我就根据兔子、鸭子、乌龟、小猫等动物走路的不同特点编成"律动",并配以色彩艳丽的各种动物头饰教学生演唱:又比如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大鼓和小鼓》时,我就自编了用两个拳头锤击课桌和单脚跺地的动作"律动",用以表示大鼓敲击声的粗犷、浑厚与小鼓敲击声的清脆、柔弱的明显区别,不仅使学生顺利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不同敲击方法,也使他们从中理解敲击力度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各种不同头饰的加入增强了"律动"表演效果。把音乐课和美术制作课有机地结合了一起。
小学生好动,是天性,也是其年龄特征所决定的。所以教师想让学生能够在四十分钟内快乐学习,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就切记不用让他们坐得太久,一旦坐久了,注意力就是分散。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时第穿插一些律动教学,不但可以调节教学的气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中根据音乐并结合肢体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音乐新课程关于"发展学生音乐兴趣"和"强化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思想。它简便易行,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它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不拘形式,不求统一,让其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从多侧面感受音乐。
2.2 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1)在游戏中感受节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音乐教育的重要,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音乐课上的一些小窍门可以为你的课增加不少色彩。
如我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聆听、模仿进行节奏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2)自制节奏乐器。此外,老师充分地发动学生,引导他们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自己动手制作并拿到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有的学生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里面装进沙子或米粒、小豆,做成沙球;有的学生用一根铁丝将许多瓶盖串在一起,做成了串铃;有的学生甚至用旧钢条做成了三角铁;还有的学生用竹板做成了响板……学生用他们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即兴伴奏,不仅兴趣浓郁、情绪高涨,学得特别开心,而且在演奏中还畹ǖ亍⒈鸪鲂牟玫厥褂糜胫诓煌的音型进行伴奏,可以说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而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3 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音乐作品中的许多节奏就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声音节奏中提炼出来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训练中要尽量唤起同学们头脑中已储存的节奏、类似的声音加强对学生的节奏感的培养。如:在一节以学生生活中的音响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中,孩子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声音,汽车喇叭、树上小鸟叫声、火车开动声音在学生发现声音模仿声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节奏的学习。钟表走的时候有"嗒、嗒";下雨时能够发出"滴答";小青蛙唱歌是"呱呱";模仿火车汽笛声"呜一"等等。老师接下来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声音,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又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学生们被神奇的音响世界所吸引,被奇妙的音响所陶醉。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无定法",音乐课教学也同样。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科特性,巧妙设计,就会顺利第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使我们的课上得更加精彩。
通过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为孩子营造广阔的音乐节奏空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孩子有了这些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音乐,从中体验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使音乐课真正起到给孩子们以快乐,给孩子们色彩的艺术课。
3.结语
当今的教育理念已经不仅仅是要求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音乐课堂上对于小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训练就非常的有必要。音乐老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利用更加符合小学生实际特点和情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音乐赏析,肢体动作,乐器几个方面出发,从而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艳荣.小议"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中小学音乐教育[J].2010,217期:29-30
[2] 范爱英.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中小学音乐教育[J].2009,203期:22-22
篇11
在音乐教学中,要进行节奏的学习与训练,自然也离不开对节拍的理解和掌握。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永远是同时并存的,不可分离的。它们以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带重音和不带重音的同样时间片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叫做节拍。为了构成节拍而使用的重音,叫做节拍重音。有重音的单位拍叫做强拍,无重音的单位拍叫做弱拍。在乐曲中,节拍的单位用固定的音符来代表,叫做拍子。拍子是用分数来标记的在音乐中,各种拍子都有它所特有的表现作用。
当然,对于平日的课堂教学,不必要让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性强的知识,将复杂的理论转变为简单的可操作性的肢体动作,可让学生更轻松的接受与掌握课本上的节奏知识,从而可以更好的感受与表现音乐。
课堂上,我常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作为培养、激发学生节奏感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坚持节拍强弱规律的拍击,时刻感受节奏的存在。
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觉得学生年龄小,感悟能力差,所以只要学会歌曲旋律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学生的节奏感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接触和学习音乐就可以将节奏作为重要元素来训练。
在学习最初,就让学生知道歌曲分为几种节拍,并了解节拍的含义及其强弱规律,并学会用不同的拍手方法来拍击不同的强弱规律,如2/4 拍,要求强拍拍手,弱拍拍手心;3/4 拍,为拍手,拍手心,拍手心;4/4 拍为拍手,拍手心,拍手指中段,拍手心。在每节音乐课中,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学习歌曲前,让学生们拍击强弱规律听辩是几拍子的,并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出来。在学完歌曲后,可随时利用学生课桌上的铅笔、尺子或干脆就用拍击桌子来表示节拍的强拍,随机选取合适的道具充当拍击节奏的打击乐器,用拍击强弱规律的方法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可以说是学生情绪宣发的一个方法,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类训练需要每节课都进行,形成一种课堂常规,即可激发和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应长期坚持的感受节奏的有效方法。
二、要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示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等。
课堂上,除了对节拍强弱规律的感受外,还应让学生知道节奏会对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产生影响。
如在讲《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我先将歌曲2/4 拍改为3/4 拍子,弹伴奏让学生聆听旋律,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学生会感到歌曲具有舞蹈性,情绪是抒情的优美的;再将旋律改回2/4 拍,弹奏旋律让学生聆听,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马上感到歌曲有进行曲特点,情绪激昂,热烈。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节拍,会让歌曲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再让学生选择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草原上小牧民进行赛马比赛的情景,学生会立刻选择2/4 拍来表现歌曲更适合。
通过这个小练习,学生可以随时更深入的感受不同节拍的不同特点及所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背景。同时生动地了解了音乐当中除了旋律,还有一个可影响音乐情绪和速度的重要元素——节奏。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自参与进去,自己选择,更有主动性与自主性,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激情。
篇12
1.运用简易的节奏组织课堂。当上课铃刚刚响起,孩子们还没从课间的游戏中回到课堂,教室内乱哄哄的,我随即拍了一个简单的节奏,有几个孩子模仿了,我用眼神对几个拍节奏的学生表示了赞许,继续拍出不同的第二个节奏,一大半的孩子一起拍手。拍出第三个节奏时,全班的孩子都模仿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孩子们的眼睛盯着老师。用琴模仿鼓声、锣声敲出节奏变化,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复杂的节奏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我从数数拍手开始,由少到多,由三个到五个再到七个八个。练好心算的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变一变,随即扩展到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对比中来,如:×× × |×× ×| ,在音乐课上表扬就是 × ×|×× ×|(我们表扬你),坐正就是× ×|× ×|。
2.让节奏带着学生律动。当学生走进教室,播放一段轻松欢快的曲子,和着音乐的节拍,拍出简易的节奏。我喜欢孩子们可爱的动作,我会模仿他们的一个动作来拍出节奏律动。孩子们不能不看老师了,因为节奏动作是不断变化的,是有趣的,有的还来自他们自己。学生们开心地笑了,让简易节奏成为课堂语言。
3.让节奏串编教师语言。这个创意来自音乐中的数板。例如,上一年级歌曲《小动物唱歌》这一课时,用音乐的节奏,读了一遍歌词,学生的反应平平,于是我用歌曲中的节奏说了一句,聪明的孩子在唱歌,啦啦啦啦真好听。孩子们的眼睛齐齐地盯着我看。
二、用音准引领音乐课的常规
如果说节奏是人体的骨骼,那么音准就是人体的血脉。
篇1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4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硬件设施的缺乏,以及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音乐课还停留在由兼职音乐教师教一些传统的红歌或流行歌曲的现状,这就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音乐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策和效果
在30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种渠道,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积极进修,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技能;利用多种音乐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爱上音乐课,更在县文艺汇演中获奖。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大胆运用于课堂教学,具体可总结为:听、唱、视、记、奏、创六个阶段。
听。音乐是听觉艺术,中学音乐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听身边的声音做起。比如,让学生在早晨醒来就听一听外面的叫卖声、风声、鸟鸣声。不同的商贩,其叫卖的声音也不同,这里面既有韵律的变化,也有音质的区别,还有音调的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细心人,学会从生活中用耳朵发现音乐,体会到音乐的美。
在专业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抓基本技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感觉,在训练中找到音准和节奏,让他们仔细辨别乐声中的音高,掌控每一个节奏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听力的敏感性,有利于他们把握好音准。此外,教师要注意训练过程不可太着急,要遵循科学训练的规律,从最简单的做起,一直到复杂节奏的组合。二是把基本训练所获得的技能放在歌唱、欣赏、演奏、创作等实际的音乐活动中,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各种音乐要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唱。学生都很喜欢唱歌,有的学生有唱歌的天赋,而有的学生有些五音不全,对那些歌唱表现积极却总是跑调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对他们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指出他们容易犯的错误,不能让他们养成坏习惯。敢唱的学生往往是创造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可能已经不满足于歌唱别人谱就的曲子,而是想尝试着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唱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总之,歌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歌唱,学生能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并受到感染和教育,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视,即视唱。学生只有具备识谱能力,才能独立唱歌、演奏,乃至分析作品、进行创作等。视唱的基础是听觉能力,只有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在音高、节拍、节奏、速度等方面进行训练,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三到”。首先是“眼到”,就是能够看谱;其次是“手到”,手能够跟着打节拍;最后是“口到”,能够随着节拍轻声唱和。
记。音乐语汇的积累主要靠记忆,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能使他们把学到的音乐较长久地保存起来,逐步转化为知识积累。 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训练来达到目的:背唱视唱曲中好的(名曲)曲调;背唱中外优秀歌曲;记忆欣赏作品中的名称、作者、主要旋律及表现手法等。
奏。学生在音乐课中不仅要动口(唱),还要动手(奏),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践表明,增加乐器演奏的班级,学生在音准、节奏、识谱能力、乐感等方面都要优于不学乐器的班级。
选用乐器,以有固定音高的和技术性较低的乐器为好。如笛子、口琴、小型铝板琴、木琴、口风琴等。在教学中,以统一学习一种乐器为宜,这样便于进行集体教学,当然可以适当配上打击乐器。为了丰富音色作合奏练习,在同一种乐器中可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如高音口琴、中音口琴、和弦口琴等,这样能避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