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外合作交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外合作交流

篇1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要在21世纪成为研究型学院,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这个推动力。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必要的活力,配合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迈向国际先进水平则是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学院必须要形成一股合力,营造一种氛围,培养一支队伍,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创造满意的内部环境和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构建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国际合作交流框架,使国际合作交流深深根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土壤之中,切实走入科研、教学、学生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主要思路

2.1为学科建设服务

建议和策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及国外著名大企业的合作交流项目,推进和加强学院优势学科与他们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共同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等,逐步构成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核心网络。同时,针对重点学科建设,协助聘请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政界和社会知名人士为学院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经费,针对优先发展的学科及方向,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来校作长、短期合作研究工作,传递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研资讯。

2.2为人才培养服务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把国际知名专家“请进来”的策略,提供与世界大师和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营造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选派计算机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讲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学校国际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经费使用提出参考建议。同时,争取在上海大学主办高层次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藉此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物色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2.3为留学生教育服务

充分利用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积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更多地关注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目标的各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依靠这批高水平、国际化的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进一步促进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际合作交流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目的。

2.4为管理决策服务

学院成立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外事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工作委员会从国际交流合作角度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学院管理决策过程当好参谋和助手。在不断完善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加强学院外事工作人员的培养,要求学院教师人人增强外事能力,承担起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由工作委员会组织牵头,全面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管理决策机制,密切跟踪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数据库,掌握世界一流大学,大公司、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情况和信息,使得学院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国际化。

3主要工作

3.1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策略

本科教育是我院教育事业的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我院学科建设的助力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已在中外合作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体系。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和科研资源,结合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实际开展合作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我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学院要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首先应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上有所突破。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国外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经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共招收了国外留学生64人,其中:本科生33人,研究生19人,高级进修生4人,普通进修生8人,这些留学生分别来自23个国家。一些优秀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后,继续留在学院进一步深造,从本科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爱德,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后,获得中国国家奖学金资助继续在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院注重高水平英文专业课程的开设,还吸引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短期进修人员前来学习深造。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受到了好评,扩大了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学院不仅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留学生们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向他们介绍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历史等,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开设了一个窗口。

近几年,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在本科生层次开展海外实习计划。每年利用短学期和暑假的时间,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的企业、机构和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境外实习。学生们前往美国休斯顿多个知名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实习基地学习后,纷纷反映海外的实习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国外大学教育和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了切身了解,又增加了自身价值、提升了个人职业竞争能力。还有些优秀学生通过海外实习计划被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全额奖学金。该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体验世界的机会。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院也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派研究生交流计划。学院同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立了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签订了双方留学生交流互换计划。双方每年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协助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此计划至今已执行三年,效果良好,达到了拓展研究生学术思维的目的。今年学院又与日本会津大学签订了国际双学位研究生培养协议,该项目充分利用双方教学科研资源,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全面推进院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目前学院正在筹措与美国田纳西大学(Knoxville)、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日本法政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互派研究生交流的计划。学院开展了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项目。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工程硕士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该项目引进国际化大公司,如IBM、SUN、惠普、Oracle及Cisco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国外先进的IT技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结合国内IT企业的现状,定制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端IT 人才。我们将继续开拓培养人才的渠道,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3.2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学院积极鼓励并经常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为学院师生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依托学院高性能计算学科平台,每两周举办一次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外高性能计算与应用专家主讲,向大家展示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传递最新的学术信息,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讲座研讨吸引了学院乃至学校其他院系的众多师生前来,并多次入选为上海市的“东方讲坛”系列讲座。

学院积极与国际机构以及外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与HP公司共同研发了 “自强3000”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该机曾在2004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排名中排在第126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海高校网格平台。该平台为跨学科、跨地区的科研交流创造了合作环境,为解决前沿学科领域的难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提供了机会。学院同美国SYBASE公司联合建立了“上大-SYBASE实验室”,来自SYBASE的专家定期与计算机学院师生研讨应用技术难题,在WEB数据库和XML数据管理研究、移动商务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广泛展开合作研究,推动了学院数据库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学院还与安世亚太公司共同建立了“上海大学-ANSYS联合实验室”以及“ANSYS软件上海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该合作项目将学院的科研工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推进了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为上海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十分重视与兼职教授的合作交流。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选择若干研究方向,探讨合作交流的新方式。利用兼职教授在学科上的影响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参与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曾邀请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教授Emile Chi、日本法政大学计算机系李为民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数学系戴兴德教授、新加坡国立高性能计算中心刘子顺高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的专家担任上海大学“自强”教授,来校开设短期课程和学术讲座,带来了最新的科研信息,受到师生好评。学院还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以及联合申报项目等,使合作交流朝良性和双赢方向发展。目前担任我院兼职的海外教授有18人,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和国际大公司。

近几年学院利用各种机会,多次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访,这些教授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图灵奖得主N. Wirth教授, 美国SYBASE公司总裁程守宗先生等。通过与国际知名教授的学术交流,为学院的优秀人才提供与知名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在学院营造培养国际人才的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每年来院作学术交流的知名教授越来越多,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带动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走向新的高度。我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在逐年递增,层次也逐步提高。

篇2

为了进一步加强云南工会与越南工会友好往来,提高交流水平,经云南省总工会请示全国总工会批准,自2013年起在北京用三年时间,由全国总工会对越南老街省劳动联团工会干部进行培训。今年6月4日—8日,第一批以谭氏金蓉为团长的越南老街省劳动联团一行10人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

一、思想认识到位,在顺应外事发展形势上下功夫,注重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培训工作纳入中国工会外事工作层面中来把握。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工会交往力度,每年都采取培训班、工作论坛、考察互访等形式加强沟通往来,并支持各省市自治区工会开展相关交流活动。云南省总工会对外交流中心抓住机遇,于2012年底多次向全国总工会汇报,积极争取培训资源。对此,全国总工会高度重视,并将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外事工作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坚持把培训工作纳入云南工会在桥头堡建设中创新发展这一高度来把握。省外办对省总工会外事工作加强帮助指导,为云南工会外事工作拓宽思路、扩大交往给予了支持。省总工会对外交流中心认真学习云南外事工作“大周边”、“大通道”、“大基地”、“大平台”、“大窗口”、“大外事”发展目标的有关指示精神,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培训班的意义,力求把培训工作打造成宣传云南桥头堡建设、加强两国人文交流的平台。三是坚持把培训工作纳入展示云南工会新形象上来把握。省总党组把树立中国工会良好形象作为重点,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专题安排研究,并给予经费保障,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实施。在省总各级领导重视支持下,2010年—2012年由省总工会主办的培训工作在滇圆满结束,取得较好效果。在总结三年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此次培训省总党组加大了与全总联系力度,并安排专款支持,为首期培训班顺利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再次树立了中国工会良好形象。

二、规划协调到位,在及早加强沟通联络上下功夫,坚持做到“三个及时”。一是及时对接。省总对外交流中心及早动手,加强越南老街省劳动联团联系,明确培训程序,及时与越方达成初步协议,而后做好后续工作,确保整个筹备工作能够有序衔接。二是及时汇报。今年1月份,由省总分管副主席潘红伟前往全国总工会国际部汇报培训方案。经过沟通联系,今年3月份全总国际部回复云南省总工会,负责在京期间培训工作,并在授课安排、经费上给予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上水平、得实效。三是及时谋划。省总工会对外交流中心不断加强与全国总工会国际部联系,在授课计划、内容设置、教案准备、培训地点、考察方案等方面多次进行沟通谋划,选择最恰当的授课内容,确保培训人员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外交、中国工会和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基本情况,为更好地宣传中国和云南架起友谊桥梁。

三、组织实施到位,在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授课质量。全总国际部与对外交流中心坚持把宣传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工会基本情况、云南桥头堡建设发展形势、云南与周边国家交往概况及对外交往方针政策等方面作为培训主要内容。二是坚持“大方热情、避免铺张”的原则,尊重越方风俗习惯,为他们提供周到服务。省总对外交流中心主要领导前往河口县中越国界线迎送越南工会干部。分管领导在昆明亲自接见,并宴请代表团成员。在北京期间,全总国际部领导也亲自宴请代表团一行,并在中国职工之家全程安排培训班的食宿、授课等活动,尽量体现中国工会的热情和好客。三是注重拓宽视野。在京期间,全总国际部增加了参观考察内容,组织学员参观了全国总工会机关、北京市主要风景名胜,为学员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不仅增进了两国工会干部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密切了友好往来的关系,还为下一步做好老挝琅勃拉邦省工会干部培训工作,以及后两年每年对越南工会干部培训工作总结了经验、提供了借鉴。经过此次培训,参训干部普遍认为在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工会的发展更加与时俱进、独具特色,成果喜人,大有可为。他们对中国工会长期开展的为困难职工“送温暖”、“寒窗助学”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工作兴趣浓厚,同时对全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目标高度赞扬,大力支持,并对今后的前景充满信心。

篇3

(一)历史依据。孔子曾倡导学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能者学习。当时盛行的“游学”之风,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有“于无文字处读书”的教诲;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我国近现代教育家晏阳初,先后深入长沙、北碚等地推进平民教育,一生致力于乡村改造事业。在他的感召下,有部分知识分子怀着一腔真诚,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到乡间求知道”、“在农村作学徒”,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亮丽风景;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主张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要让生活成为学生实践的素材和手段。先辈们的教育理念为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二)现实依据。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不够突出、形式走过场、内容欠实在、成效不显著等等,而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欠缺,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多数缺乏社会生活体验特别是对当前农村基层生活的体验,对国情、民情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2013年为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继续组织开展主题为“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环节。

二 、社会实践“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构想

(一)在校团委旗下建立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平台,成员有三部分构成:由党委牵头,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由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宣传部等部门内的部分成员;伍校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

(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网站和社会接触对外宣传运转工作。主要负责联系社会实践点,链接完善供与求这一环节。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生存靠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三)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通过区域划分,由中心成员负责指导和监督社会实践的展开,并对社会实践进行部分考核。在实践结束后对指导教师和实践学生进行考核表彰,并对本次社会实践进行总结。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长效机制

(一)组织领导机制要“全”。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中,建立“全方位”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校级组织机构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制订和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从组织上调动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校团委领导和指导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在院活级组织机构中成立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院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的实施,并对实践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其中各院级组织机构服从对外合作交流中心的安排和监督,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二)管理运行机制要“实”。为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整套社会实践运行管理规范,形成有效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队伍建设遵循专兼结合。专兼结合是指要以共青团干部为主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专业队伍,同时聘请专家、学者、教师作为兼职队伍共同从事拓展工作。

2.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保障机制。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各院要逐年加大社会实践经费的投入,还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出资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3.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分层分类指导体系按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开展相应实践内容的教育活动:即一年级为第一层次,体验式实践着重情感观教育,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群众观;二、三年级为第二层次,学习式实践健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四年级为第三层次,服务式实践着重责任意识教育和职业信念培养,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重点开展科技咨询等实践活动。

(三)考核评价机制要“活”。探索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体系。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并加大权重;将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作为其职务晋升、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社会实践组织部门通过举办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及实践成果展等予以重点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对照、效仿、学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激励评价体系中增加创新的比重,如设立创新奖,引导大学生优秀实践成果与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提升其目标层次。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必须对实践目标设定、方案优选和考评体系即实践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利用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支撑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的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蓝天——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A History Review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the Library Fields Since 1979

Wang Lei

Sun Yat-Sen University Library, Guangzhou 510275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history review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n library fields since 1979. It firstly explain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means and contents of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libraries. The major participants mainly comprise govern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ere are about six means of exchange, such as studying aboard, friendly tours, visits, inspection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abroad, organizing and at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anslation, books exchange and so on. Then, by summing up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work,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ackgrounds and conditions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better, bilateral exchange mechanism is gradually improv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playing leading roles, and that the main exchange groups are coming into being.

〔Keywords〕China and United States librar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larly exchange foreign exchange

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走向了全面交流。对两国图书馆界交流合作历史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把握其特征与内在规律,汲取经验,推动及促进两国图书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的主体

中美图书馆界主要交流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三类,尤以社会团体和个人占主导地位。如中国图书馆学会设有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协调我国图书馆对外交流与合作事务。许多地方图书馆学会、图书馆、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机构更是中美交流与合作中积极活跃的单位,如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图书情报院系机构。其中的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原信息管理系)已连续十多年受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派遣10余名青年教师赴美访问学习和交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邀请林瑟菲、兰开斯特、李华伟、陈钦智等美国图书馆专家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图书馆理论和经验等。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图书馆专家纷纷赴美进行学术访问与讲学,传播我国图书馆发展经验及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中美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如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2004年被美国《图书馆季刊》聘为编委,等等。

2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2.1互派留学

根据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协会(ALISE)[1]年度报告和相关文献[2]统计,中国赴美攻读图书馆学人员自1980年的17人增至2002年的381人,累计近有3800余名图书馆学留学人员。学历层次包括硕士、博士及其他(包括本科、大学肄业生等)(见表1)。硕士生人数为2 790人,占总人数的72%;博士生人数为628人,占总人数的16%;其他类人数195人,占总人数的5%。这不仅与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一般只设有研究院机制有关,也与两国对彼此教育学历体系的认同存在差别有关,美国只承认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学历。

2.2中美互访

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5年我国图书馆界与国外的大型互访约有258次,中美间的互访尤为突出(见表2)。

从表2可知,1978-2005年间,中美重要互访活动总计161次,占我国图书馆对外交流活动62.4%。其中中国访问美国共29次,美国访华共132次,可见美国对中国的访问占两国交流的主导。这一交流时期出现了三个高峰,即1980年、1986年和1996年,这与中国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式推出,中美两国文化协议正式签订,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美国图书馆代表团成功回访,迎来了建交后两国交流的第一个高峰。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年会在我国召开,极大地促进我国图书馆界与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同年8月,中美图书馆界在北京联合举办 “第一届中美合作会议――全球的信息存取:挑战与机遇”,标志着中美图书馆界进入了一个开放、正规、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阶段。

2.3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

中美两国参加和举办的国际会议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共同参加国际图联年会、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等国际性会议。自1981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图联的合法席位至2003年止,中国图书馆界派出代表参加国际图联年会人数达1 780多人。21所大陆机构及香港特别行政区5所图书馆、澳门特别行政区3所图书馆、台湾地区8所图书馆均已成为国际图联的机构会员[5]。②在两国国内举办国际会议,1980-2006年间,我国共举办重要图书馆国际会议约42次,主要围绕图书馆技术领域开展交流。2000年以来,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成为中美交流的一个新平台,美国每年派代表来参加年会。有的图书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上海图书馆承办会议达8次之多。③“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迄今已举办三届,两国图书馆界人士以此为平台,探讨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引线搭桥,积极寻求和促成有效的合作(见表3)。

2.4译作

据相关文献的不完全统计[7-9],在1980-2004年间我国有关于美国图书馆学的译著58部、译文约627篇,内容涉及图书馆现代技术、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管理等领域。据表4显示,1980-1990年间为译作出版发表高峰期,约占83%,有译著21部、译文327篇,共计348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界逐渐开始理性看待外来理论与思想,译作数量有明显的回落态势。但这一时期美国著作的译作比例相对有很大提高。这与美国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以及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2.5书刊交换

自1978年起,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正式恢复了国际书刊交换工作。此后一些省级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图书馆等单位,如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陆续开始与国外图书馆开展交换工作。

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图书馆的书刊国际交换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以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的发展较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薄弱。在高校图书馆系统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图书馆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中山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全力拓展国际交换业务,相继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联系。2005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向中山大学图书馆赠送15万册图书,此种规模在国内尚属首次。

2.6合作项目

中美图书馆界开展的合作项目涉及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以及图书馆事业规划与管理、业务活动等多个领域。

其中,合作办馆、姊妹馆的形式发展得比较成熟。如1986年在旧金山设立的上海――旧金山友谊图书馆,南京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等。在图书馆学教育上,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美国西蒙斯图书馆学院建立了为期3年的交流合作关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邀请多位美国专家前来讲学。此外,两国还合作设立各种名目的奖学金,推动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如由美国韦棣华基金会委托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的韦棣华奖学金,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最高级别的奖学金。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与美国华人图书馆学会及曾程双修女士积极联系与合作,成立了“沈祖荣沈宝环纪念奖学金”,奖励和支持该系学生专业学习。

近年来,中美增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在项目规划、人员培训、技术开发、资源共享、资金筹备等方面也有所拓展。 如“中国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igital Library,简称CERDLIB)和“中国记忆网”项目等。

3中美图书馆界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中美图书馆间已经由最初的单项、单一、小范围零星交流逐渐发展为良性的双向、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的交流局面,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稳定、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随着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中国图书馆事业迎来了20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不断提升,两国间逐渐形成稳定、平等、自由和开放的交流环境,图书馆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中美两国共同致力于和平、友谊、平等发展的结果。

3.2双向交流机制逐渐形成与完善

随着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许多中国图书馆专家、学者应邀赴美作访问学者、讲学以及事业考察等;我国很多图书馆学著作亦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转载等。此外,我国图书馆界积极出席国际会议,在提交和会议交流的论文质量与数量上不断上升。中美图书馆间的交流逐渐呈现双向交流、良性互动的交流特征和机制,这对推动两国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事业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提高中国图书馆界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地位及影响。

3.3民间社团形式的交流逐渐占主导地位

民间社团形式一直是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以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各地方图书馆学会为中心。在地方图书馆学会中,上海、江苏和广东图书馆学会是重要的典范,如上海市图书馆注入国际化发展理念,积极与美国图书馆界进行广泛的交流。近年来,它又大力开展数字图书馆及其技术领域的研究,相继成功举办了多次元数据国际研讨会议。广东图书馆学会积极邀请美国学者来穗讲学,接待外国图书馆专家访问考察以及选派人员赴美访问和考察等国际交流工作。

3.4致力于推动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群体逐渐形成

推动中美和中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三大交流群体逐渐形成,包括中年图书馆学者、专家和领导群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学者和领导群体和海外华人图书馆员群体。

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年图书馆学者、专家和领导者群体,如丁志刚、刘季平、孙承鉴、鲍振西、杜克、孙蓓欣、徐引篪、孟广钧、庄守经等,在中美建交及建交后的初步发展时期,为两国的交流事业做出了贡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学者和领导群体,广泛参与国际图书馆界交流与事务,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海外华人图书馆员群体,主要指美籍华人图书馆院及其组织――华人图书馆学会,他们是中美图书馆界的“天然使者”、“特殊使者”,在中美图书馆界之间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可以说,三大群体共同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中美图书馆交流努力着并贡献着。

4结语

在中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中,中美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随着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融合,中美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将不断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LISE Statistical Report.[2004-12-24]..

[2] Stueart RD. Flowers from Horseback: a Retrospective View of China-United Stat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ooper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2005-01-20]..

[3] 陈源蒸,张树华.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年).北京:北京图书馆,2000:100-324.

[4]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3年工作总结.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2004(1):1-5.

[5] 丘东江.国际图联(IFLA)与中国图书馆事业.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296.

[7] 景海燕.近百年来我国图书馆学译作出版情况概析.图书馆,2000(5):18-42.

篇5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特点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以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举办的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Master of Criminal Justice,以下简称中美MCJ项目)为例,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不限本科专业、不限是否在职、不限年龄大小,这就使得合作项目学生的生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管理中要注意各类学生需求的特殊性,及时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引导应届本科毕业生逐渐进入硕士角色、参与科研。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合作研究的团队精神,又要兼顾在职人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引导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

与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特别强调对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中外合作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刻都离不开英语:入学需要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或参加托福、雅思的培训及测试;外方授课前需要预习专业英文著作或论文:外方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授课教师课堂互动或参加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英文;毕业论文的答辩需要英文。为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多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鼓励其多听英文专业讲座、开展英语沙龙、与留学生交流等,更好地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开拓更广的视野和就业空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授课时间在中国,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通过网络,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从入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制作幻灯片(PPT)能力的强化;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查找外文资料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通过网络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提问和提交作业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等等。当然,对于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也需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中外合作项目对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力求使学生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工具进行交流和研究,学习外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从而终身受益。这就要求在项目的学生管理中必须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为严格地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

2、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和外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随之便带来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项目管理方式具有涉外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硕士层面的教育,但其中方的归口管理单位并不是校研究生部,而是校国际交流处。相应的,项目要接受的是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评估与审查。此特殊性也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外方教授来中国授课中方要签发邀请函,并向国际交流处提供教授简历、护照个人信息页、来中国的行程安排等,以便省教育厅签发签证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尊重并按照外事程序和礼仪来进行项目的管理。

其次,项目管理方式具有合作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在管理方式上的合作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美方在中国设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并与中方共同管理项目的相关事宜;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主要由中方进行日常管理,而在美国期间则由外方管理。这就要求中外双方办学单位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好项目。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难点

1、教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第四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由此可见,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然,这一原则也应贯彻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中,时刻铭记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优秀建设人才。

要达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要求就必须紧抓教育,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因为学生的录取权在美方,学籍在美方,颁发学位证的权力亦在美方,这就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的权限极为有限。中方合作进行招生宣传但却没有录取权,日常管理学生却没有中方学籍且不颁发任何中方证书。由此可见,中方在项目的许多管理上并没有实权,直接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处于弱势。这就使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实施。

2、学生意识问题

学生在中方校园学习,但因其学籍不在中方且其归口管理单位也不是校研究生处,中方不发给合作项目学生研究生证,这使得学生在中方校园的身份比较尴尬,由此带来学生在意识上对中方管理的忽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学生的学籍不在南京师范大学而在马里兰大学,所以学生对美方的课程学习态度上均比较认真,但对中方开设的课程态度上却相差甚远。作为中方合作办学单位,我们应反思中方开设课程与引进专业的切合度及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与授课方法。当然,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意识上的重视与配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方法

1、紧抓教育

管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维护着办学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及学生的利益等等。各办学单位应在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督与管理下紧抓教育,把“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贯彻在项目的管理中。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维护中方办学单位的主动权。中方应是办学的主体单位,而不是外方的附属。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在选择合作单位及专业上必须根据中方办学单位的需求,把握选择的主动权,宁缺毋滥。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南京师范大学选择的合作单位是同样具有百年历史和良好声誉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根据USNEWS上的统计,2005年马里兰大学的学术声望在美国的250所大学排名中名列第45名。马里兰大学的刑事司法系更是堪称该领域的泰斗。这样首先从资源上决定了该项目的优势性。

其次,在教学的管理中,中方办学单位也应紧抓教育,维护中国学生利益、确保教学质量。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录取权、发证权在美方,但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在中国进行。中方监督美方的录取,确保公平公正;监督美方教师的教学,确保课程质量;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维护学生权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对于国内普通硕士而言,其收费一般较高,中方要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值,学到更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建设。

再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中方也应紧抓教育。纠正学生偏颇意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学生的学籍不在中方,但学生的日常管理却离不开中方。中方为该项目在中国的实行提供了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后勤保障。该项目的学生虽然没有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证,但他们享受的是南师大研究生的同等待遇,切实生活在校园中。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孤立感,让他们感受到南师大大家庭的温暖;鼓励他们听取相关学术讲座,共享法学院资源;鼓励他们和普通硕士一起参加活动,增进友谊和情感。

2、注重中外特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教育市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就注定了在项目的管理上必须注重中外特性。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管理上需注重中国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对国外开放教育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可以不出国门留学,是中国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多在国内办学单位,相应的项目及学生的管理也多数依附于中方办学单位,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也是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接受检查和评估、做好汇报和备案等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要根据中国校园管理的方式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等。因此,在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上注重中国特点必不可少。

篇6

作为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担负着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的重任。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交流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现状相对滞后。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 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不够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大多集中在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多数高职院校主要精力和财力向专业建设倾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往往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忽视。高职体育的改革仍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展大多还是在参考本科院校模式,围绕体育学科体系进行,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忽视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中外合作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管理上,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体育教学大多与其他普通院系同步同等进行,部分院校虽开设一些适合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选修课程,但大都实行面向全院的网上选课,选不上的情况比较普遍。

2. 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1)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较优越,学生依赖性强,学习目标模糊,思想松散,课堂表现散漫,组织性、纪律性较差。做事情个性较强,与同学的沟通协调能力要差些,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合作办学学生学习课程多,学习压力较大。由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基础较差,为达到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的要求,学院一般给学生安排的课时量都比较大,每周的课程都在40课时以上,甚至有的学校晚上还要加课。再加上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专业技能证书考核,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十分紧张的,在某些方面也诱发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2)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表面,对于考试的其他部分的评价重视不够,对于体育活动的外延认识有限,对体育教学提高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交往能力认识不足。

3. 教学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学生主体年年变化,学生的身体基础、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学习目标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中外合作班学生入学后专业方向,和留学方向基本确定,培养方案基本明确,但是中外合作班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和其它普通系科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国际交往竞争的能力收效甚微。

4.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更新缓慢,体育教学仍停留在讲解、示范、分解练习层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使教师在精力向科研、学生管理、运动队训练分散,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重视不够,对课堂教学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提升努力不足,甚至有时认为中外合作班学生比较散漫难于管理,能来活动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对课堂的组织要求降低,更谈不上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

5. 体育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体现不充分

体育评价多以学生的运动技能作为体育成绩的主要标准,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生活要求,在评价上缺乏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定,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和引导。

6. 体育教师的配备比较随机,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全面提升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体育教师的配备一般都是学校随即排课,教师很难有教学的积累,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中外合作班学生比较散漫难于管理主观上不太愿意承担教学任务。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沟通组织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合作学习需求。

1. 明确教学任务,树立服务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性,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务,为出国交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的培养任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国际交流需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了解体育健身的基本常识,并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出国流向,进行有选择的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服务。

2. 选择教材要有针对性(以中韩合作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1)职业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职业体能上需要发展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肌力量,发展平衡能力,一般耐力、下肢静力性耐力、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等。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各种俯卧撑、爬竿、跳跃、健身跑等素质练习;在运动项目上可选择:田径、篮球、乒乓球、棒球、太极拳、南拳。

(2)民族性:国际合作交流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交流,同时还是两个国家的文化的使者,本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项目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进行传播交流,所以本国的民族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应该了解掌握,如武术、舞龙、乒乓球。同时留学的意向国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应略有了解,如韩国的跆拳道、速滑等,了解外方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根据实际条件增设一些外方学校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第三年的留学学习打下基础。。

(3)实用性: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经常进行友谊比赛的一些项目,如:篮球、羽毛球;在交流活动中参与性高的体育舞蹈、趣味游戏、游泳、WKB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

3. 加强教法改革,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针对中外合作班的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认识体育是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帮助的,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给学生尤其是90后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主体教育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注重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注重学生肢体语言的规范性锻炼,如坐姿、站姿、走姿等基本的身体形态,微笑、鼓掌、握手等基本动作,从而强化风度仪表,展现良好的国际形象;通过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在情景模式下的出国语言学习,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外语练习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为出国后继续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交流提供基础。

(2)自尊、自信、自学能力的培养

国际交流学生要有更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课堂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采用自学法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及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信与理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办学学生体育课一般开设四个学期,要能在国外留学期间体育锻炼,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才能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满足职业生活的的需求。

(3)团队组织策划能力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中外合作项目互派交流生活动开展已成制度化,在交流过程中体育活动必不可少,除了参与学校统一的活动策划组织外,自由时间学生互助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更需要学生具备快速的组织协调能力。尤其外出交流,在新的环境中团队交流合作作用更为明显。教学中注重互助学习和小组学习,在组织策划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团队的协作配合,上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任务法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如;在法国交流,晚上我们有一个中法交流生晚会,我们要在晚会上进行太极拳的表演,请大家分成四组,每组12人,进行活动的策划。。

4. 课程评价体系应注重向实际应用的引导

中外合作班的体育评价应该轻技能重实际应用,进行项目任务评价。在评价中结合实际活动竞赛进行团队性评价,还以上段中提到的太极拳活动的策划表演为例,打分以定性评价进行,打分依据活动策划材料和现场表演两部分,成绩组成团队自评(20%)+团队互评(20%)+教师评价(60%),评价过程要体现学生的技能水平、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使学生的单纯运动技能掌握向职业生活能力提升引导。

5. 体育教师的配备要保证少而精

建议学校体育部门抽调外语水平较高、业务能力强的体育教师1-2名专门负责中外合作班的体育教学与研究和学院对外体育交流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高职院校近几年新进教师大都研究生水平,外语基础较好,经过短期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总之,中外合作班体育教学只有按照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抓住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有规律,不断明确教学任务,树立服务意识,逐步完善教材教法和课程评价,加强体育教师的配备与培训,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职业技能的辅助作用,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合作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永忠,余卫平,董伦红,赵苏结.中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

[2] 高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1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审核批准及教育部备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以下简称WelTec)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合作办学达成协议,并于2012年9月开始招生。本文结合几年来的教W实践,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项目简介

我院与WelTec开展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招收对象为经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采用经双方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事施工、设计、项目管理、预算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合作办学项目学制为3年,采取“2+1”模式,即前两个学年在我院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出国意愿并且雅思成绩达到出国要求的学生,第三学年赴WelTec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我院与WelTec两个学校的专科文凭。两年后雅思成绩达不到出国要求或者无出国意向的学生将转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通班进行第三个学年的学习,完成相应学分后,颁发我院大专文凭。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该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良好。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深入,大学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总分较普通高职学生低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尤其是英语成绩明显偏低,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相对普通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尤为吃力。另外,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部分学生是按照父母意愿来学校就读,只想混过三年拿个文凭,因而导致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二)引进原版课程难度较大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原版课程,进而学习国外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经双方协商后确定,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承担,我院主要负责英语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训课程的授课;外方负责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由于中外双方教育背景的差别,按照引进的部分国外原版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与国内课程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完全按照引进的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所学到知识与国内就业所需知识具有一定距离,对于不出国继续学习,而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学习、就业的学生显得知识不够用。因此,完全按照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容易造成引进原版课程的水土不服。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吸引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达到出国语言成绩的要求,以及出国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国内英语课程教学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按照普通高职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入学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偏低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的学习是比较吃力的,加上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因此,形式单一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对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四)教师教学压力较大,高素质双语教师欠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除了面对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不高的学生外,还需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同时为了保持与国外同行同步,则需要时刻了解国外专业的相关动态,因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开展教学,承受相对较大的压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前两个学年的大部分课程由中方教师授课,对于引进的国外英文教材很难用英语全程讲授,即使大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并使用国外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同国外教师就业务问题进行流畅沟通的中方教师为数不多。同时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时基本不懂中文,采取全程英文授课,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师生教学互动受限。因此,中外教师语言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效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抓生源质量,开展分层次教学

招生过程中,逐年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的入学分数,同时对英语成绩提出要求,提高生源质量,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学后,对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摸底,将出国意愿强烈的学生和确定不出国的学生分班编制,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有强烈出国意愿的学生,在加强英语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知识竞赛、国外人文讲座、英语专项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在外方教师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与外方教师沟通与交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与人文素养。对于不出国的学生,则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多样化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与技能。

(二)原版课程本土化,必需、够用两不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国继续学习学生知识的延续性,以及不出国留在国内继续学习以及就业学生知识能够满足需要,针对引进的原版课程,在保证原有框架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入我院知识结构,使课程本土化,便于组织开展教学,以达到出国学生的知识必需和不出国学生的知识够用。同时根据合作项目专业知识需要,积极开发本土性较强的新课程。例如,针对国外多木结构建筑的实际情况,我院开发出了木结构建筑模型制作等实训课程,提高了学生对木结构知识的认知与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外建筑形式。

(三)多形式、多渠道强化英语教学

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程学习外,加大雅思英语的学习力度。雅思考试是综合性的语言能力考察,为了达到出国语言水平雅思成绩要求,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按照听、说、读、写分别展开英语教学,适应考试要求。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英语沙龙、英语角等,便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说和写。同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每学期读一本英文原版名著,并用英文撰写读书心得。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英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加强,雅思考试成绩逐步达到出国要求。

(四)加中外教师间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是双语教师水平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以来,为了向外方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中方师资水平及人文素养,体验国外课堂教学,学院每年派遣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较好的四位骨干教师赴WelTec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活动。在新西兰期间,教师深入课堂一线体验外方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氛围,参观实训基地,参与指导实践课程等,深入施工现场一线,体验国外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多方位与外方教师沟通交流,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在新西兰学习期间,我院教师利用周末时间,体验新西兰文化及参观人文景观,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几年来,学院共计派出十二位教师赴新西兰交流学习,这些教师目前都活跃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一线,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在新西兰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出国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合作办学的质量。同时,在外方教师来我院授课过程中,选聘赴新西兰学习交流过的教师作为外方教师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课后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促进了双方教师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我院与WelTec合作办学项目是学院中外合作办的重点,是学院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合作办学项目自2012年开办以来,经过中外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瑜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刘佳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方英语课程与外方专业课程衔接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4(9)

篇8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中外办学基本状况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经有5个地区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办学项目。就中外办学而言,我国主要有四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网络教学型。无论何种模式,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它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为例,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开展的项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韩等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高校中外办学现状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专题组座谈等方式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20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进行了调研,从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且大约65%的学生就读于长春市高校。在专题组座谈方面,我们随机挑选了1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也对海外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基于学生感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学生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测量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提升、项目自我认同感的态度,以下将完全同意、较同意的答案归入支持该项论点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让我有更强竞争力”、“开阔视野,与国际思维接轨”者占58%,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锻炼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认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个性教育方式”的学生占60%,认为“国外教育资源优于国内”的占56%。总体来看,学生对本项目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可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同时拓宽眼界、使未来职业的发展更具多样化的可能,对未来的国外交流学习也十分憧憬。但是过高的憧憬也存在隐患,部分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资质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申报的数百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有25个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申请项目水平不一,且据笔者对名单的查询,能跻身世界大学百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开外,这与学生憧憬的浓厚学术氛围、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较大出入。

(二)学生专业能力及英语水平不过关

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专业课业负担较重。为了适应未来可能的海外深造课程,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之外还要加开英语听说课、英语国家概况甚至天文学、心理学等课程,大量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稍显不足。且中外合作办学更适用于小班授课,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学生的情况下,难免有班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学生更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交流,而内向、成绩稍差的学生外语能力不易得到锻炼。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完成英语资格审查和海外深造申请,成功达到对方学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学生仅有35.3%,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两年后仍然没有通过六级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较重的课业下,部分同学专业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从合作项目中提高英语成绩的事实。

(三)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双城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希望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然而数据显示,在文化常识、生活常规知识和文化词汇三个方面的测试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中学生掌握度较高的是文化常识,这可能归功于学校新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常规方式、文化词汇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课堂上也和国外一样,大量使用了课堂展示这一作业形式。但与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不过关的原因类似,少数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机会就是在外教课堂上,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可以预见学生将在适应国外文化上遭遇阻碍。

(四)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在就业方面的回答上,学生们呈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仅有二成的学生希望在国外就业,二成的学生向往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余下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在二线的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在风险与薪酬方面的问题上,89%的学生将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有风险、高收入职业的只占7%。在认为“项目办学前景良好”、“所读项目对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同学超过八成的情况下,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保守性让人惊讶。在专题组座谈中,仅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如先就业、攻读MBA、拿到学位后申请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努力准备英语测试,没有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内就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轨迹,如果出国如何利用导师和国际条件拓宽职业道路,甚至没有明确思考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缺乏规划和对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办学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历程意味着他们有更多可能,但这也需要他们有更明确的自我规划。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自我期望、项目期望过高的问题,高校需根据其特殊的压力及心理咨询需求,设置相关心理咨询室,用专门的评测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反馈,进一步增强院方与学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这个年轻的教育形式能够及时地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最后院方应在宣传合作院校时做到如实呈现,不过高吹捧,给学生更真实的留学讯息。

(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感知

针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课业较重的问题,校方应砍去不必要的课程,将班级尽量细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思维对话的过程。其次加强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考核,鼓励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方式说出对于课程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检验历史、地理知识。

(三)整合现有资源,举办交流分享会

学校应邀请有双城教学经验的外教,以及已经成功留学的师兄师姐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从留学的第一线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国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适应海外学习的部分,专门加以改进。

(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

在交流会上,大部分成功出国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为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同时校方应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尽早开设、着重开设,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紧张起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英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便利的求学平台,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此类项目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9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为各国提供了利用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机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非常迅速。中外合作办学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2003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使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了有法可依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该规定特别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条例规定执行。2004年6月,教育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强调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但允许有合理回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对扩大教育开放进行了阐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阐释把教育国际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合适的人才,而中外合作办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弥补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而且还能利用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能弥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的高等教育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却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河南省尤为严重。高等教育要得到迅速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也成了一种新途径。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需要合作双方进行有形和无形的投入,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也能弥补高校运行经费不足的状况,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引进新兴的学科,甚至是区域内没有的学科,不仅能促进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甚至还能带动一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能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能丰富国内高校的教学理念,还能取长补短,拓宽教育视野,引领国内高校进行国际化办学,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能促进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计划一般由中方与外方共同制订,或者中方引进外方的课程,每年由外国教师来国内进行专业授课。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是一种为学生适应国际竞争而设计的课程,所以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便捷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大部分国内高校还是停留在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外方教师单独或者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方式不仅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视野国际化。通过合作办学,许多专业强、外语好的青年教师可以脱颖而出。部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去外方学习,或者在国内作为合作教师与外方教师共同进行授课与科研,在较短的时间内外语及专业水平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能加强部分薄弱学科建设,填补一些学科空白。《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指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通过高校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办学,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撑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最根本的推动力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些就需要优先发展教育。据经济学家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0%。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从高等教育入手,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外资外智,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学管理经验,加速本地的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且能促进本地的教育投资、教育消费,进而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能扩大中原地区的教育投资。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投资的领域很多,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资也就不一定能保证满足高校的需求,而中外合作办学能改善这个情况。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投入,引进外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其次,中外合作办学还有一定的收费。根据《河南省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一览表(2010年)》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为不超过18000元/生/年。目前省内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收费一般在13000元~160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也加大了中原经济区的教育投资,增大了区域内的现金流动。

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但需要我们自己投资,而且也需要引进国外的资源和投资。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河南省是该论坛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国际论坛推介国家战略的省份,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国际关注。中外合作办学搭建了一个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开展国际教育的合作,也能推介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吸引国际目光。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给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河南省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人才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既懂专业知识、国际规则又精通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合作办学的成本远低于出国学习,学生不出国就可以接受国际化的教育。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配置新兴学科和专业,推动学科建设,带动行业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还有利于加强高校部分薄弱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同时,河南高校可以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引进中原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来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通过培植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要的学科,能迅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增多能够促进就业。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安排就业,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人才都是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人才,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既促进了就业,也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储备。

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外合作办学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入学机会公平是指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享有接受符合其意愿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位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应享有的社会待遇。然而河南省虽然拥有全国最多的考生,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缺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为河南考生提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能使人有更多发展机会上的公平,从而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四、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推动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而且还对高等教育的公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牛群.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J].煤炭高等教育,2010,(9).

篇10

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从国际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特征,国际间的合作办学日趋频繁;同时,WTO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规则与框架之一,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外合作办学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与国际接轨后,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跨国高等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对三者关系进行解析,有助于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质。

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各国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跨国高等教育立足于各国之间跨越国界的教育资源的输入和输出;中外合作办学则立足于中国的视角,以平等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将其视之为“教育进口”。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情境下的特殊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并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本文中将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即中外合作办学者,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而从事的教育及其实践活动。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制约条件

(1)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和法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政策法规的制定滞后于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在政策执行、监管等方面存在失真现象。其中,中外合作办学的“营利性”与我国所倡导的教育“公益性”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合理回报”,对于“合理回报”和“完全公益性”的两种性质的项目如何分类监管、税收与执行什么标准,尚未科学可行的法规或管理办法。

(2)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主要是通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来共同完成的,但是目前体系构建尚未完善,还存在很多监管失衡现象,比如审批程序、资质审查认证程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

2.内部制约条件

(1)境外合作院校问题。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合作方存在办学质量层次不高的问题。只有为数不多的优质高校,大多为其所在国规模较小、水平一般的院校,为扩充生源而进行海外扩招。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目前国内难以评估,缺少保障。

(2)办学理念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缺乏合理的办学理念指导,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培养方案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和交流。除此之外,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局限于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合作,办学层次难以提升。

(3)外籍教师问题。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聘请到的外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我国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来华教师通常是短期工作性质,频繁的教师更换使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的建议

1.外部条件改善

(1)完善政策法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是动态变化过程,政策法规的制定要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多元化、综合性协调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完善监管体制。充分利用我国在境外的大使馆和留学人员,拓宽外方资质了解渠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评鉴外方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同时,还应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要结合我国实际需要综合评价外方资质。

2.内部条件优化

(1)境外合作院校的选择。中外合作办学对象选择上,以能否切实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基准条件。优先选择那些信誉、办学定位较高的外方教育机构,同时也要通过多方面渠道去了解外方合作者,对其办学做出评估。

(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在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应把学生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立足于双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确立恰当的办学目标,明确其办学层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严把审批关,加强对中外合作双方的监管。

(3)加强对外籍教师的资格审核,应尽快建立外籍教师的资质认证系统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资格和水平进行审查,要求所有外籍教师必须经过认证取得在华从业资格证书之后方可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从事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60-62.

[2]张国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1):36-38.

篇11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21世纪初,不少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纷纷组建机构,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探索,许多高职院校都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学科规划、专业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我对5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相关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流显示,有近50%的调查对象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成效并不满意,缺乏对学生群体特点、学生工作实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的特点与难点

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大潮中,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呈现出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合作项目更加多元化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有实力的高职院校纷纷致力于培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年轻一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一样,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管理模式的思考。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初期,采用将学生按专业群分类划归普通专业系部进行学生管理的模式,与普通专业学生一同管理。由于系部学生工作已基本实行二级管理,工作面宽量大,而且中外合作学生在专业系部只占很小比例,因此这部分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并未得到特别的关注,该学生群体的特点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海外合作交流部门负责与外方合作院校人员接洽和交流,外教的课堂信息、师生交往信息等并不能顺畅地反馈到专业系部,这种信息流的单向性,造成教学信息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脱节。

(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中并不是统一批次,且专业方向差别性较大。在江苏地区,有些院校同一年录取的学生中,高考总分跨度从160分至300多分,分数相差非常大。由于不同考分段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道德素养、社交能力、生活习性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差距,这些给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综合能力差,政治意识不强。

中外合作办学费用相对较高,报考的学生绝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且90%以上是独生子女,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课堂中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手足无措;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个性比较张扬,考虑问题时很少为他人着想;学生的政治意识还不够强,在国际化大环境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而且合作办学学生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文化碰撞的最前沿,他们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又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承受者[1]。他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会受到西方国家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潮的影响与辐射。由于这些学生年龄小、阅历少、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被“西化”。

(四)学生学习动机不同。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本科院校的有所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努力方向并不是出国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在国内就业或专转本,其选择中外合作专业只是上大学的一条途径。当然,随着中外合作项目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近几年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在逐步提高。此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学习动机会发生变化,原先不打算出国留学的可能会改变为出国深造,原先打算出国留学的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改变计划而选择在国内就业。学生学习动机不同,其努力方向的选择、学习重点的把握、相互间的共同话题、相互间的彼此影响等将伴随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能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重要。这些也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学生工作理论和经验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江苏省内高职类中外合作项目已有200余项,占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总量的55%左右。有些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由原先的一至两个发展到现在的近十个,学生人数也从100余人发展到现在1000余人的规模。由于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其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并未有太多的沉淀。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效仿。不少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简单地直接套用普通院系模式,缺乏国际化教育元素和教育手段。

三、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发挥好学生工作的成效能够有助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合作办学效果的实现,从而有助于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并提高其实效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明确合作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相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本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院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水平,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实力的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培养政治意识强、道德素养高、分析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二)缩小学生层次差异,提高生源质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原材料质量太低,也很难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习要求比较高,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得以顺利而高效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招生过程中要尽量提高生源质量,缩小学生层次差异。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培养目标才能实现,这些学生才能得到校内师生、外籍教师、国内社会、国外合作院校的认可,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中西文化知识交错,不断丰富学生的认识领域,中外合作学生工作者要时刻让学生铭记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使命,即在吸取国外先进思想和知识的同时要为强国富民奉献自身的力量。一方面,精心设计和实施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情感,帮助青年学生满怀信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开展国际形势与经济发展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让其感受到作用一名中国公民的荣誉感;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投身到国家发展需要的领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形成优势互补。

建设和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战斗且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工作者队伍是提高学生工作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合作院校双方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大胆引进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外藉教师到中国开展交流学生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动选送中方学生工作者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这样有助于国内学生工作者及时吸收国际知识和经验,积极研究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学生工作理论,以指导实践工作,促使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实效性的提高[2]。

(五)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激发学生的进取热情。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上未能触及的,自然在行动上很难有进展。许多学生对于国际合作专业的优势,自身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学生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开展引导和教育,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这一育人载体为有效之法。在教学大厅里、走廊里、学生教室里、学生宿舍里,开展励志和引导信息的传递,如:国家留学政策、合作院校学习生活指南、国际合作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优秀校友国外留学深造经历与心得、优秀校友国内就业创业案例等,定期更新,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环境里不断感受到一种推其前进的动力,以促其明确奋斗方向,激发进取热情。

(六)采用分类化教育,对学生实施引导。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呈现出专业方向差异、深造与就业差异、深造方向差异、职业发展差异等特征,即学生的专业方向包括文科类和理工科类;学生在毕业后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选择直接就业;选择深造的学生又包括在国内学习和出国留学等;在职业发展方面,有的学生将从事操作技术类,有的学生将承担继承家族企业的重任,等等。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与普通类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合作办学的学生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地分类化,对学生实施分类引导。首先,帮助和引导学生较为科学和合理地分析和选择今后自身的发展方向;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展方向,根据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类实施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

(七)关注留学初期学生,实现学生工作无缝对接。

留学深造初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易出现不适应现象,国际合作学生工作老师要利用如“留学生网络论坛”与“心灵交流电子邮箱”等形式建立与留学生的长期交流平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工作从国内向国外的延续[3]。通过学生工作的对接,一方面让老师、在校同学等与海外学子进行“心灵对话”,体现母校对他们的关怀,给学生情感上的慰藉、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有温馨感、归宿感。另一方面有利于着手学生工作的老师了解留学初期学生易遇到的困难,可在今后的教育中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准备。

四、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鲜明特征,学生工作应该在普通类高校现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教育管理方式和载体[4]。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规律,提高工作成效,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香君.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43(5):85-89.

篇12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不断开放门户,加大与世界的融合与交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入世后的十多年里更是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迅猛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越来越需要国际贸易、法律、金融、会计等方面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于是,需求推动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在近些年里悄然发展起来,并逐渐与国家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一起,成为中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十二五”期间,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增加643个,目前我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达到两千多项,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融合进一步显现。

2003年9月1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对中外合作办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主要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放眼国内所有的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目的不外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内高校的知名度,打造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本着这样的初衷,中方合作办学者办学主要着眼于国际化定位,以满足国际合作的目的意义。但是,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得到了贯彻呢?在哪些方面应该体现国际化呢?中方合作办学者是否能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元素”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再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国际化定位问题,以实践为指导,以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提出中外合作项目中国际化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

一、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

1.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解。一般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应该有狭义的合作和广义的合作两个层面的理解。狭义的合作仅指中外双方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方式上的简单合作。广义上的合作,应该包括师资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教学共促等较大较宽层面的合作。应该说,广义的合作更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能突出国际化的定位。它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高校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中国高校参与广义上的合作办学,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元素。

2.对国际化定位的思考。国际化定位是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设定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定位是国内各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那么,对于国际化定位,我们应该怎么界定呢?日本教育学专家喜多村就曾经指出:国际化教育应该突出国际化思想的培养,增加学生与外国沟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使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工作时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应该是培养一个学生内在的以及外在的国际化素质。国际化定位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内在,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国际化的思想,鼓励学生了解国际文化、树立国际思想意识、积极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外在,学校应该在课程国际开发、人员国际互派、科研国际交流、资源国际共享等各个方面多做文章,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应该是从内在到外在都是国际化的人才。

3.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化定位的融合。要阐明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定位孰先孰后,就好比要理清“鸡生蛋、蛋生鸡”的先后,让人难以定论,但是他们之间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先后关系,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之路越走越明朗。仔思考,如果是先有中外合作办学,再有国际化定位,就会有为了合作而开展合作之嫌;反之,若是先有国际化定位,再有中外合作办学,那么中方合作办学者的目标就应该是很明确的,他们了解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外方合作者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需要在哪些方面与外方合作者实现共享和交流,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从项目促成到建设过程,才能在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融入国际化理念,培养出适应性很强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国际化定位贯穿于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设定各方面的国际化目标,再以国际化定位指导合作办学。

二、结合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班实践,思考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定位之得失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之所得

1.人员交流更加畅通。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重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把先进的引进来,让闭塞的走出去,这样的项目教师交流可以给中方合作办学者注入新鲜血液。外方教师进入中方课堂,让学生感受外教的授课氛围、灵活的课堂节奏、积极的师生互动,这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新鲜感,还有迅速扩张的自信和学习热情;一直拘泥于沉闷的教学方式中的中方教师走出国门,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以及每一个课程的侧重点,感受外国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些都是对中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学生的交流常规化,中外合作办学一般都会采取“1+3”或“2+2”的模式,学生有机会赴外方合作办学者学校学习,学生在国外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国际化专业、国际化授课、国际化氛围和国际化的意识。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人员交流环节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每学期都会派相关授课教师赴美接受其所承担的课程培训,跟着外方教授上课,与外方教授探讨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每学期都会有美方教授前来指导中方教师授课,提出建议并进行评估,就授课中不理想的地方商讨并改进。学生方面,学校为第一届学生争取到了犹他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两届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效果良好、生活充实。经过几年的合作,西北民族大学合作项目中的授课教师正在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中更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更注意实践应用,更加强化应用能力的考核,把宽进严出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

2.资源共享更加有效。中外合作办学中资源共享是双方洽谈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外方高校世界排名较靠前,其教学资源胜于国内高校一筹。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外方高校都会向中方合作办学者开放其教学资源。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外方正版教材悉数提供;中方教师可登陆犹他州立大学网站,阅读电子期刊、查阅国外文献、共享指导教师所有的教学课件、习题等;对于国际班学生,美方学校为他们提供进入该校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的途径,在Canvas里建立互动平台,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美方教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习题等。资源共享使中方合作办学者的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思路更加开阔,更加了解当前该课程的国际热点,不断拓展其国际视野,比较发现中外教学上的不同侧重点,吸收外方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合理之处。

3.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中国很多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制定呆板的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做出程式性的量化,于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很拘谨,再加上授课内容繁重等原因,教师疲于灌输,学生又觉得枯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近些年兴起的翻转教学法等,不断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中外合作办学为中方教师提供了很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对比一下西北民族大学普通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教学方法和知识侧重可以发现,普通专业统计课侧重于各种公式推理,把已经反复证明正确的公式推导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花大量时间做一件意义并不大的工作,学生接触的习题也主要是一串数据的计算,给出一道现实问题不会用统计方法解决,考核内容也是非应用型的计算。反观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中的统计课程,轻推理、重应用,学生每道习题几乎都和现实问题有关。教学中,外方教授引入“班上学生是不是左撇子”、给学生发糖果统计颜色等例子,促使学生从调查、统计、计算、生成Excel表等全程参与,学生兴趣很浓且教学方法灵活、互动性强。中方教师在不断接受这些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逐渐地把它们引入到自己所带的其他课程中去,受益良多。

(二)中外合作办学之所失

1.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中外合作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国际化的外衣,有外国的教授和资源,有中国留学生和双方互认的文凭。但是,掀开这些外壳,合作项目里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国际化定位是缺失的,首先就表现为对学生的国际思想意识培养不足:(1)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不同的意识。合作班学生只认识到双重学籍、英文教材、不同的考核方式、将来可以出国等,但当教学中作业量和阅读量繁重时,部分学生就承受不了了;有些学生还会把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违规行为带入中外合作专业的学习,高标准、高层次的国际化培养没能在学生意识里形成。(2)在学生关注国际热点的意识方面缺少引导。以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为例,中方教师授课主要还是结合自己给其他专业学生讲授该门课程时的案例,学生接触最新贸易规则的机会较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热点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2.课程国际开发流于形式。在众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里,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和成败,简单地将中方专业课程翻译为英语进行讲授,或是照搬外方该专业所有课程,都不是明智之举。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在实际应用技能方面与国际化需求脱节。西北民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主干课程均来自于犹他州立大学,这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完整地学习这一国际化专业,但是,仔细考察所有课程,主要是合作双方已有课程的整合,在专业相关的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型课程上开发不足。由于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型贸易人才,对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合作、摩擦、谈判等都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我们的培养主要还是在成绩考核上,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中国外对贸易现实状况、国际贸易趋势、国际经济交往事务处理方式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设计开发新的有关于处理国际交易的技能性课程、国际交往思维方面的新型课程比较少。

三、扬长避短,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定位

国际化定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这一定位应更加细化,从人员互派、科研交流、资源共享到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等各方面着手。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外合作项目在人员互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国际化定位的具体体现应该保持,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的国际化思想意识、课程的国际合作开发方面集思广益,研究切实可行的凸显国际化定位的办法。

1.多方位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思想意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开阔的眼界对待国际合作专I,强化对该专业的国际化认知,积极主动地接触国际动态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事件。其次,各中方任课教师应多介绍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让学生有向国际化发展的意识,逐渐形成用国际化眼光思考、分析国际交往的惯性。再有,增加中外双方教师、学生短期交流的机会。给中方项目教师提供短期回笼的机会,让他们在有过授课经验之后再次进入美方课堂观摩,把自己授课中遇到的问题,甚至表述上的困难进一步消化,这种短期的回笼有利于中外双方教师在科研上的交流和探讨,增加科研合作的机会;学生之间的短期交流,可以让外方学生到中国来,也可以鼓励我们的学生走出去,费用可以采取学生自担的方式,或者学校可以把短期出国观摩的机会作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短期的中外学生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方国家文化、经济、热点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学习更直观。

篇1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Griffith University in Australia cooperation "2+2", "3+1" project teaching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English ability, curriculum, curriculum, etc. a few aspects to develo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rocess.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reform; employment

教育I域的发展和创新,使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广为运用,旨在培养高质量适应时代的国际化创新人才。那么跟踪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校教育,如何产生1+1>2的教育硕果,可通过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来分析。结合此种办学模式下各个创新课程的教学,协同创新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从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本文通过对比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的“2+2”、“3+1”等模式的教学为例,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协同创新。

1 郑州轻工业学院IEC中外合作办学介绍

郑州轻工业学院是河南省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公立高等学校之一。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执行和管理单位,与合作伙伴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一起共同协调管理合作办学项目。另于近两年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共同开发创建本科课程项目。所有本科生的培养,由中外双方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国际教育的理念贯穿大学教育。尤其为国内学生提供便利,可通过“动态链接”学分制度,享受龙比亚大学的国际教育。

2 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途径

2.1 优化教学课程

通过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创新专业课程的体系。专业课的设置依然遵循“三大版块”:公共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国内目前较多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此外,根据每年学生评教反应,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往往大而化之,却缺少钻研态度;其次,有历届毕业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脱离社会需求,在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欠缺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无法指导实践操作,并欠缺一定的应变能力。而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本科生培养却有不同的作用。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举例,国际教育学院采用国外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例如全英的《国际金融体系概论》、《商务与环境》。这些课程采用国外的英文原版书(虽然是复印的)让学生学习阅读,对国外的经济动态初步了解,然后通过讲授一些专业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对企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学期中间会引进爱丁堡大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因此,通过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可以创新我国中外合作的课程体系,完善我国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

2.2 建设分层次的英语资源库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保持英语教学力度不松懈,遵循教学实用、经济、基础英语的原则,结合国外合作院校专业的教学团队和英语教学团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把英语的教学融入到每一个阶段的专业知识领域,并共同编写英语教材,建立英语教学资源库,不定期召开英语教学研讨会,旨在建成于学科内容相匹配的英语教学资源体系。同时结合各专业学科内容,拓展延伸,借助超级链接方式,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可参考设立自主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建设一个低成本、易维护、更新及时、安全有序、管理严密的英语共享资源库。

2.3 设置合作创新的模块教学

英语资源库的建立,是基础。在基础之上,配建IELTS(雅思)教学,是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项目。此模块教学中,每班均配备两名教师,开设听说、读写模块。针对研究雅思考试特点,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便利,特意开设雅思英语系列教程,从基础阶段,进阶强化和冲刺阶段,环环相扣,使课程每一模块体现出系统性、国际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些雅思课程是从2015级新生开始实施,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又一协同创新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协同创新模块教学,让学生在出国交流学习的语言障碍得以消除。

2.4 进行个体差异辅导,培养学习方法

针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本科生,个体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差异,分组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由主导团队教师在课上实时传授学习方法、目标、计划等大之框架,团队教师在课下及时辅导教学疑难点,组织学生根据课程大纲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在课外,由教师、学习小组组长通过各种平台,如QQ、微博、电邮、自主学习论坛、自主学习中心等多方面与学生交流,在语言层次的学习策略和英式大学教育的适应方面引导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培养他们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毕业生的优缺点

3.1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毕业生就业的优点

从毕业生个人角度看,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以本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来分析: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模式上,立足于在国内完成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由我校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安排,使国际教育的理念和特色贯穿整个本科阶段,保证中外课程的合理衔接,并集中学校的优势资源和教学力量,使学生同时享受国内和国外大学的优质资源,同时,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立志赴国外深造学生出国渠道,先后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建立联合办学和学生交流项目,学生可以通过“2+2”、“3+1”、“4+1”、项目交流等模式动态连接到学生心仪的国家深造。几年来,国际教育学院已有三百多名学生通过不同模式出国,到目前为止,2006级及以前的出国学生已全部完成研究生学业。由此可以看出,就个人而论在教育上受到了国际化的际遇。

站在社会和高校的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未尝不是一场创新和开放。这是知识共享的时代,社会需要这样一批人才进入市场,这也是高校在办学上的突破。从这个方面我们也看到了所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

3.2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毕业生就业的缺点

从毕业生个人角度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毕业后短期内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从高校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视程度还很欠缺。大多数中外办学的学院都没有较全备的专业课师资团队,都是从别的学院调来的。教师的流动性太大,影响教学质量。在中外方在办学中还存在摩擦,社会对其重视程度还不足。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中外合作办学也迎来了挑战。那么我们就参考一下其他特色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情况来展望一下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走势。

4 其他典型院校中外办学模式

4.1 西交利物浦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依据本校的资源和优势设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以此作为研究基地,鼓励研究人员跨院系、跨专业科研合作,并力争提升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各研究中心国际知名度。其研究领域为颇具时代性且广泛。学校现有专业均可按照英国利物浦大学入学标准招收博士研究生,且实行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双导师制。西交利物浦大学还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以及校外监督机制。

其师资力量也十分可观,现有教师近600人,其中80%为外籍教师,大学师资分为基础课教师、英语语言中心教师、专业课教师。其毕业生升学就业状况已赶超国内名校。

4.2 对比分析该典型中外办学模式院校

由以上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需要研究改进的问题, 尤其是其在学科设置中需注意:(1)学科专业的设置应当避免重复突出自己的特色 。(2)合理的设置培养方案形成符合实际的新的教育模式,确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培养目标。(3)合作双方师资力量资源合理搭配,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更专业化的人才。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下就业还面临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1)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较为薄弱,学生毕业需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才能适应就职环境。(2)中外合作教学体制,及其教学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尚未打通。

5 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就业发展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国内实际教育现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出国际化专业人才,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应届毕业生就职能力一直是一大矛盾问题。

对此,未来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下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外企或外资合办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除此之外,出国深造考研的人数也在不断上涨。中外办学模式下毕业生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工作。

6 总结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要提高就业质量。不仅要对自身培养教育制度进行优化,同时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在培养模式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就目前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的就业方向有:事业单位、外企或中外合资单位、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国家政策鼓励的就业方式。未来中外合作办学会迎来新的挑战,在不断摸索中创造出新的天地,使毕业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理想,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新兴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2] 闵文.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新校园,2015(11).

[3] 岳好平.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中外合作k学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科教文汇,2016(4):1-2.

[4] 林金辉,刘梦今.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基本要素及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