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篇1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生态条件,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大力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转移农民的生产风险,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农业保险险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给农民带来了切实的保障和实惠。现阶段,部分金融机构也开始在业务中涉足农业保险,并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农业实现有效对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步伐,需要重视现代科技的引进,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较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通过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者引入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来有效降低农民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风险意义重大。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相对滞后,造成农民Y信条件较差,制约了农业金融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保险,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通过事前保险保障使农业风险得到了有效转换,降低了政府在灾害救济方面的支出。同时在大力推广农业保险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可以有效增强农民风险保障能力,为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农业保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策略

加快农业保险的转型升级。在当前农业保险工作中,可以通过构建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的综合运营体系,使金融机构与农业信贷资金管理平台实现有效结合,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保障,为现代化农业的实现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在农业保险工作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将其与农业保险实现有效结合,如为在线农产品提供安全品质保险等,以此来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风险。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运作规范性。针对于当前农业保险严重滞后的问题,政府部门还需充分发挥基层协保员及驻点员的宣传、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民进行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农业保险运作管理进行规范,在服务标准、监管要求上加大力度,使广大农民能够积极参保,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提供特色产品,加大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农业保险如果想在广大农村全面推广和普及,还需进一步开发设计出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产品,从而使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由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各保险公司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应农民经济能力又具有较好应急功能的保险产品,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农村规模性养殖户、龙头企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提供特色保险产品,进一步对保险服务领域进行延伸。另外还需进一步简化农业保险条款和手续,使农业保险产品条款更加简单和通俗,适应农民需求。要重视低收费、广覆盖的新险种的开发,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及疫病等全部纳入到农业保险责任范围中来,以此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篇2

1 我国农民整体的素质偏低

现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农民是农业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性质,在以前,农村对于教育问题上的意识不深,导致了现在很多农民大都没有太深的文化基础,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时间短,还有就是现在的农业都开始迈向高科技的发展阶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农业单靠农民的单纯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农民大都不懂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在专业技能也没有受到细致的培训,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农村的某种意识导致了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众多,留守的人员多为女人和老人,这样对实际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提高农民的培训,势在必行。

2 加强农村的领导力量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让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所以应该加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只有有了强大的领导管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农民的培训政策,首先要让领导者带头先进入高科技的培训当中,增加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领导者率先熟知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快速的加入到这项培训中来,在领导者熟知这些技术的时候,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将高科技的好处告知农民,还有就是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与有能力的人才,并对现有农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农民吸收进来,将其纳入第一批农民培训当中去,让这些人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先行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也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宣传,总之就是让领导干部起到相应的先锋带头作用。

3 针对农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就现在的农村现状而言,农村的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了出去打工这种途径进行谋生,所以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所以很难大力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农村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留下来,并且进行重点培训,因为身强体壮之人多为青年,不建议青年在大好年华浪费在外出打工上,应该多鼓励他们进行农业培训,因为这时的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通过培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阶段,所以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为农村留住大量的人才,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农村可推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训

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的培训一定要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培训,如果当地适应种植技术,那么就要大力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第一批的培训人员一定要经过重点选拔,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村内的骨干分子充当先行者,对第一批培训人员紧抓技术课程,在业余时间让其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实际建设中的意义,以上所说的都是种植技术,如果在实际中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做实验,并积极的促进丰收,这样用实例说话,让广大农民看见丰收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传,随后在农民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之下积极的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随之就慢慢的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当地如有适宜水产品加工或者是其它产业,也可以加大资金引进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要建立正确的培训机制,为以服务于农民为根本宗旨,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5 根据农民的专业水平进行专项培养

在现在的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创业的好处,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针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并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农民所掌握的相应专业水平进行培养,将农民自主的农业生产推向更好的阶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农民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培训结束的跟踪工作

在培训结束时一定要对培训人员做好具体记录,例如村落、姓名、培训知识点等。在培训完毕以后要定期回访,做到农民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农民开始自主的进行农业经营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

7 总结

基于现代化农民的素质,积极的开展农民培训,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相关的管理者也应该将这项任务放在工作的重点进行完成,在大力宣传农民培训的好处的时候,用事实说话,用农业的高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篇3

其次,从发展的阶段来分析,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在信息和市场化的进程飞速的向前推进着,我国的现代化农业进入到了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现在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各个地方在资源和发展水平上都有巨大的差别,因此,现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就呈现出了多层次的特点。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是在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较深,所以农业的发展体制还是不够成熟。加上我国庞大的农民家庭,使得农户的经营水平和规模都比较的小而且还不够集中,并且生产力的水平仍然比较低。

所以,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方面,我们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使我国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变的相对成熟一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就显的越来越紧迫了。

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在的21世纪,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将会在家禽,农作物等动植物中挖掘潜力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从而可以使农业在高产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现在的农业拘束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智能化和产业化的特点,许多其他门类的科学技术逐渐的向农业化科学水平之中渗透,因此,不仅可以拓宽农业的生产领域而且同时也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化的农业将会在生物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方面,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所应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使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同时也会农业成为生物技术中最有应用价值和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自然科学和技术以及经济科学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的,会让人们在本世纪更加熟练的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技术的规律,同时也对于农业发展的体制和农业发展的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重点

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将会更加注重生物的遗传潜力,并且会更加注重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条件。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生物在多样性方面的培养;而且要提高土壤的肥力,科学的对土壤施肥,从而可以创造出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并且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其次,国家更注重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如果水资源不足的话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只有有了足够的水源,不浪费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的做法。另外,积极的发展农业在其它科学技术方面上的应用,从而可以开辟出更有效的新的技术和新的途径。

另外,还要提高科学种植的水平,注意并加强农业在各个步骤和环节做到要标准并规范的的生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领域

我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涉及的新领域有:

1.新的农业工厂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等等技术水平的总和发展和应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也将实现的是人工创造的环境,并且进行全自动的技术,工厂化将会高度集密。

2.对于新能源的开发,面对目前所出现的种种的能源上的危机和短缺,利用生物的量化的方法进行能源产业的开发就成为了一种极易实现的可行办法,比如可以多用一些藻类和一些石油产品来解决这种能源短缺的问题。

3.可以开拓一个新的空间,比如可以大胆的想象把一些植物移植到 太空,在太空中培育出可以生长的环境,使植物发生变异产生出更好的特点比如种子籽粒的变大,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等等,可以极大的丰富品种的发育进程,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也将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我国的农业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随着各个学科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已经进入到了一定的科学发展的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在新领域的发展空间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采取的几种主要的措施。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工具和动力,所以,必须要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大力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大力推行农业技术革命,深化农业的在各项体制方面的改革,从而可以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更远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相对以前而言有了极大进步,相信通过未来的努力,将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农业之中应用的更广泛的话,会对我国的现代化农业有更高水平的提高,它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加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好文 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

篇4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一)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篇5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增田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单产和提质和提效,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学上的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还需要对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种,确保实现良种化。通过各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进一步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农业科学深入到农户,对农民种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民种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机械的科技投入,使机械化覆盖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特别是需要加快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快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快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通过农业机跨区作业及智能调度管理等平台的建设,从而强化农机信息化服务的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拓展,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将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农业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加快推动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及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产业体系优势互补的实现。加快推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确保农业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动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使农民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都能够得以提高,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联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六、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篇6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能反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工学院和水利化,通过分析提出相关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农业现代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2.1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

灰色系统是根据因素间发展态势相近或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是从系统内多个因素进行优势比较的一种理论,即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度量,能准确反映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则较小。

系统参考数列为X0=,比较数列为Xi=,i=1,2,...m,则在时刻t=t0时,X0(t0)与Xi(t0)间的关联系数ξ0i(t0)带入(I)式计算:

ξ0i(t0)=■(I)

上式中,oi(t0)为t0时刻序列的绝对差oi(t0)=|X0(t0)-Xi(t0)|;min,max分别为每个时刻的绝对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ρ是分辨系数,一般在0到1之间,通常取值为0.5。

称roi=■■ξ0i(t)为参考数列与第i个比较数列的关联度,n为数列的长度。若灰色关联度的顺序为roi>roj...>rom,这就表明Xi对X0的影响最大,Xi次之,Xom最小。

2.2农业现代化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及计算

本文设定“我国农业总产值”为系统参考数列X0=,选取2001-2011年农业现代化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水库总库容量、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作为比较数列Xi=,并对两组数列进行无量纲处理。为保证本文的严谨性,将采用初值法对原始数据(表1)进行无量纲处理。

运用初值化方法对系统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数据处理,并将系统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在各时期的数据分别用X0(t),Xi(t),除之,随即得到一组顶级发展速度数列,其公式如下:

X'oi(t)=■(t=1,2,...m)(II)

求oi(t0)=|X0(t0)-Xi(t0)|的绝对产值,得到数列并找出该数列的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取ρ为0.5,得到农业现代化指标关联系数ξ0i(t0),取ξ0i(t0)算术平均值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表2)。

表2 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关联度

2.3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从表2-2看出,农业现代化各指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水库总库容量、化肥使用量、灌溉面积。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看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对现代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从农业生产现代化角度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集中优势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化技术和设备,从技术角度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加大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其文化技术水平;建立农业机化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推动农机由低级单一品种向高级多向品种发展。

发展农村电气化建设,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严谨筹划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开展,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开创农村电力发展新模式,规范农村电力市场,推进农电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农推电气化进程。

科学利用化肥与农药,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科学使用化肥,协调好氮、磷、钾肥的施肥比例;提高农药质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研发有机农药;强化指导服务工作,及时组织良种、化肥、农药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供应,提供技术帮助。

加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农田灌溉体系。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新型农田水利体系,推进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提高防洪排洪能力,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明阳,谢志仁,刘玉会等,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03-106.

[2] 刘坚.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1.3:4-10.

篇7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

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篇8

漯河市按照“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打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着力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近几年,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基本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比重,各地依托、龙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积极引导各优质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合同,采取统一提供种子、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收回购买的形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

2、大力发展无公害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依托龙云集团、俊生实业等蔬菜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6.7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500亩,建成面积达1.55万亩的全省最大的省级出境蔬菜备案基地。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使漯河市经济作物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漯河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63万亩,其中瓜果蔬菜面积达到110.7万亩,每亩效益达到2800元;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达到8.2万座,每亩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达万元以上。漯河市各类间作套种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更是达到260%以上。

3、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双汇、北徐、金运等畜产品加工优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引导这些优质企业采取和农户签订生猪购销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赊销饲料等形式来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漯河市畜牧规模化养殖的空前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70个,年出栏生猪317万头,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畜产品优质品种率高达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以上。全市新培育养殖区100个、规模养殖场1000个、养殖专业户1万个,带动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

4、加快生态林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林业产权改革步伐,在漯河市掀起了林业建设的,并以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优质无公害的林果、苗种生产基地,使林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已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种苗花卉基地2万多亩、经济林基地12万亩,林农复合经营面积16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有力,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80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80%的农户不同程度的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每年收入增加4300多元,临颍县王岗镇建立小辣椒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建成了占地200多亩、年交易额3亿多元的小辣椒专业市场,成为豫南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双汇集团、集团、北徐集团和龙云集团等一批拉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4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同时依靠批发市场和农民经纪人,形成市场带动经济利益发展的新模式。漯河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8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2万多人,年经营额达30多亿元。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加工转化总量的11.1%;全市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省的40%,其中猪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的25%;年加工转化蔬菜5万吨,禽蛋4万吨,植物蛋白2万吨。以粮食深层次加工、肉类精细化加工、果蔬成品化加工、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体系,行业涉及食品工业的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吸收并转化了本地的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并且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市场聚集、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漯河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后,各县区建设园区的劲头很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园区79个,其中市级10个,县(区)级19个、乡(镇)级50个。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设施农业、林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化特色产业格局。以天翼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大力引进了国内名品、优质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各种生物工程新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成功培育了一批各类质量优异的种苗,除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外,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舞阳县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特殊品种,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十分喜爱。召陵区老窝镇引进了葫芦嫁接西瓜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郾城区新店镇引进的伊人黑玫瑰、正源农业公司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品种优良,市场供不应求,效益十分可观。农业现代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漯河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推动了全市基础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有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漯河市共有1500多名科技农业人员参加了农业科技承包活动,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0%,承包项目达到1082个,项目区每亩经济收益达到2000元以上。引进推广了美国西芹、以色列蕃茄、球茎茴香、太空辣椒、草莓、葡萄、花卉等名优特新品种140多个。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7次更新换代,玉米品种的第6次更新换代,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漯河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漯河市生猪、肉鸡、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0%和87%以上。组培育苗、胚胎移植、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漯河市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由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是通过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丰富的农业组织形式、合理的农产品布局、创新的农业技术来推动漯河市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推动农村规模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在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确保承包地农户合法权益、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倒包反租、以地易地、以地换股等形式,稳步推动农村规模化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发展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合理的流转,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业的基本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乡村电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力争到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实施配套设施,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采取奖励补贴的办法,由市财政将县级以下配套部分补助给配套单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规划好农民教育培训,设立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专项基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使农民都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使中青年农民充分发挥优势,由“劳力型”转变为“智力型”、“创业型”,加快推进其向劳力农民向产业工人进一步到技术管理人才转变的进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的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篇9

在国家大的政策鼓励引导之下,2003年,我国农信社继续深化改革,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自此,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入了一个新时期。2006年,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机构开始广泛建立,其中,以村镇银行为代表。于此同时,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等辅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他们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对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有利的补充,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的融资渠道。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之后,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多样化、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往以正规金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额度及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满足了农户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优先发展工业致使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凸显出农业发展滞后这一问题,而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非但没有发挥其关键作用,反而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现在,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传统的正规金融为主,一些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些金融机构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有效供应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为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扫除障碍,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为支持农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金融机构,然而,由于其在网点设置、业务范围和信贷渠道方面的限制,无法对农业发展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在业务范围方面,只从事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购,对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无法充分满足农业发展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信贷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机构体系,农业贷款的发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视了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存在重放轻收甚至只放不收的问题。

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正规商业银行主要将信贷资金投入到利润率高的城市和工业,农村机构网点不断萎缩,近30年来,撤销了县级以下网点数万个。农业银行作为国有银行中支农的主力军,在上市之后为了提高利润,撤销了很多效益不好的农村网点,同时缩减了县级以下网点的授信额度,这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方面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第一,存款准备金的缴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是国家的制度规定,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外,还要上存二级存款准备金和结算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

第二,资金的约期上存。金融机构要求下级机构的资金按约定的期限和数额按一定的内部转移价格上存,以将资金实行信贷或投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或资本市场以获取利润。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会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且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农村信贷的收入,且风险相对要较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更加愿意约期上存资金以获取稳定的利润,这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加速进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而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是由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各个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金融支农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涉及农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显,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经验,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支农的发展并可以从下列几点着手:第一,增加涉农金融政策扶持。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出现的风险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保证其平稳健康发展。第二,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考虑到涉农金融机构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损失,放宽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不良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大惠农金融补贴。对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地方规模较大的农业给与适当的贴息补偿。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对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从政府服务性金融机构方面,要确定并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政府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尤其在商业性金融方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加快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要致力于市场化原则迈进,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农村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时刻产生着变化,因此,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产品,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农村的具体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农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推动农村金融向着多层次的成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农村和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两种环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随后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了5127%,这个中国社会结构中历史性的转折意味着中国聚集在城市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已成为“城市化”国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优先程度和相互关系,城乡隔离的二元制度以及具有“城市偏好”的发展方式和模式的选择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城乡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来看,钱纳里和赛尔奎因(1975)在论述发展的型式时,提出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带来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的提高,从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辜胜阻(1991)认为城镇化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资金,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土地制度会对城镇化产生制约。韩长赋(2002)认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实现小康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两个题目一起解。尹成杰(2012)认为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在对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方面,郑鑫(2005)论述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我国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够重视农业现代化,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刘玉(2007)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主要因素在于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脱节、农民与城镇居民脱节、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脱节。韩长赋(2012)认为工农城乡关系不协调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孙云霞(2009)通过构建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来计算两者间的协调度,结果发现我国大陆各省市区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差异明显。曾福生等(2011)通过选择反映城乡差距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加权计算城乡协调度水平,认为湖南省城乡协调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对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学者们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二者均为对方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也在资源配置方面产生一定的相互制约。对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学者们大多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分析认为二者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缺乏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其中已有的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研究中,局限在城乡关系演变和城乡一体化评估,没有从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的角度对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进行综合量化测评。

因此,为了量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并计算其系统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协调发展理论构建协调度函数,测算二者之间的协调系数,以此量化分析中国近20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情况。

二、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构建方法

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依照严格标准选择出来的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构成。通过测算每个层次的权重和得分,可以得到系统的综合得分。

(一)系统构建原则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量化这些影响因素的效应,我们依据几个原则来构建系统。第一,科学性原则,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观察、评议和测试等方式确立评价指标;第二,系统性原则,要求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指标具有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即各个评价指标能够全方面、多层次、高效率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第三,层次性原则,即评价体系应该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反映出系统变化的实际情况;第四,可操作性,即数据来源需要确实有效、可以获得,降低指标之间的冗余程度;第五,可比性原则,即保证数据统计口径和测算方法的一致性,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可比性。

(二)系统得分测算方法

本文主要应用AHP模型来确定各层次权重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各层次的综合得分。

在系统分析中,为了更全面完整地说明系统受到的各种影响,会选择多方面、多层次的指标来进行综合衡量。所选取的每个指标都反映出某种影响因素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使得系统整体中的统计数据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重叠。为了解决在研究多个变量时因变量太多导致的相关性和复杂性,可以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降维),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尽可能保持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将能反映变量信息的主要因子提取出来。本文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算,主要步骤有:

第一,对每个子准则层指标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KMO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是对抽样充足量的测度;巴特利球体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如果变量间的偏相关系数过小、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阵,则表明变量不适合采用因子分析。当KMO检验系数>05,巴特利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值

第三,建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四,根据特征值和方差累积贡献率选出主成分,一般认为,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因子,可以选作主成分因子。

第五,根据选择作为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和因子得分,计算出各主成分总得分。

将各子准则层主成分得分矩阵与权重矩阵相乘,得出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评价结果

(一)城镇化系统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化的发展逐渐从数量上的发展转向内在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构建城镇化系统时,依照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内涵,我们除了考虑传统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外,还考虑了城镇生活设施、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等。具体指标见表1。

(二)农业现代化系统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力的过程,伴随着农业生产手段的改进、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优化等变化。因此,在构建农业现代化系统、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应该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水平出发,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综合考量。具体指标见下页表2。

通过比较各层次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层次权重(结果见表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农业现代化系统综合得分,见图2。

四、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发展的协调度

城镇化系统和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和内在关系。两个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可以看成是为了实现系统整体有序发展的目标,各系统间相互配合、相互调整而形成的各自自身状态、相互比例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估,是对各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观测值与其两个系统协调发展时的协调值接近程度的定量描述。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选取4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新型工业化系统,选取4个维度22项指标构建农业现代化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两个系统的综合得分。利用两个系统的综合得分,文章建立了协调度标度函数测算两者之间相互发展的协调系数。结果表明,城镇化系统与农业现代化系统总协调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94-1999年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较好,即这段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离城镇化与其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偏差较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因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的弱质性和相对较低的农村发展投入回报水平,使得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城市发展建设中,结果导致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越来越好,而农村依靠政府投入的发展则缓慢滞后。2000-2006年,城镇化水平离农业现代化与其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偏差较大,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逐步改变,政府开始着力进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并逐步为进程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打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2007-2010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离城镇化与其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偏差又开始变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和支撑力不足。

总体来看,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效果明显大于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说明城镇化发展中后期不可能光依靠从农业农村获得资源要素的积累,而将城镇发展收益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则会带来良好的效用。在我国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大环境下,协调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点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包括加大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转变、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1991:《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2] 韩长赋,2012:《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几个问题》,《农村工作通讯》第16期。

[3] 刘玉,2007:《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第6期。

[4] 南江波,2004:《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战略选择》,《生产力研究》第8期。

[5] 孙云霞、叶金国,2009:《我国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性评价研究》,《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第5期。

[6] 王维国,2000:《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 杨万江、徐星明,2001:《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 尹成杰主编,2012:《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篇11

我国东部省区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西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也不可能大量生产粮食,所以,粮食安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业化走在中途的中部省区。中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三农”问题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集中,这些过剩人口又不可能全部转移到东部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大量人口集聚在农业中并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同时也决定了中部省区的工业化决不能再走那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道路。那么,目前中部“三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怎样?就此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运用DEA分析方法加以实证研究。

一、DEA 基本思想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DEA 以某一系统中的实际决策单元为基础,建立在决策单元的Pareto 最优(DEA 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 有效解是等价的)概念之上,通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确定系统的效率前沿面(或称为生产前沿函数),进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决策单元对“资源”的耗费,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和s种类型的输出(它们是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DMUj,j=1,2,…,n,DMUj 的输入为Xj=(x1j,x2j,…,xmj)T>0,输出为Yj=(y1j,y2j,…,yrj)T>0,引入变权重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V=(v1,v2,…,vm)T,U=(u1,u2,…,ur )T,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定义DMUj 的效率指数为输出“综合”与输入“综合”之比。以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MU0的效率指数h0最大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 hj≤1 为约束,即构成DEA优化模型。

(一)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DEA 测度模型构建

在研究“三化”协调发展的DEA 有效性时,首先需要构建反映三个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输入输出表。对于a、b两子系统,将DEA 优化模型中的输入指标设置成a系统的,输出指标设置成是b系统的,则由此构建出评价a系统对b系统综合有效性的“交叉” 输入输出表,这种交叉输入输出表构成的评价单元符合DEA模型评价单元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 其分式规划模型为:

maxC(a/b)=st≤1,j=1,2,…,nU≥0;V≥0(1)

其引入∈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C(a/b)-∈(Ts)]=VDestλy+s=C(a/b)xλy-s=yρλ=ρ,ρ=0或1λ≥0,j=1,2,…,ns≥0;s≥0(2)

其中,λ为未知变量;∈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在本文后面的运算中,∈取10-7);松弛变量S= (s-1,s-2,…,s-m)T;S= (s+1,s+2,…,s+m)T;T=(1,1,…,1)T∈Em;eT=(1,1,…,1)T∈Er,m,r分别代表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数目。ρ=0时为C2R模型,ρ=1时为C2GS2模型。定义:C(a/b)为子系统a 对子系统b的协调效度,以反映两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D(a/b)表示子系统 a 对子系统b的发展效度,其计算公式为:

D(a/b)=1/λ(3)

定义:a 对b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为S(a/b),其值为:

S(a/b)=C(a/b)D(a/b)(4)

由规划(2)及DEA 解的经济含义知,C(a/b)∈[0,1], 越接近于1,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协调效果越好。若C(a/b)=0,表明a、b两系统之间是完全不协调的,也就是说a 系统的投入对b对系统的产出是不相关的,作为在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若C(a/b)=1,表明a系统的输入对b系统输出的效率相对最好,进而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最适配的,该决策单元的协调发展效果相对最好。

若规划(2)是C2R有效的,就有S(a/b)=C(a/b)=D(a/b)=1;若规划(2)是非C2R有效的,需令ρ=1,再对规划(2) 的C2GS2模型进行分析。

(二)一个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效度的测算

若将规划(1)的分子用 b,c系统的输出组合表示,分母仍是a系统的输入,则可计算出a系统对b,c系统的协调效度C(a/b,c)、发展效度D(a/b,c)及综合效度S(a/b,c):

S(a/b,c)=C(a/b,c)D(a/b,c)(5)

若将规划(1)的分子为a系统的输出,分母用b,c系统的输入组合表示,则可计算出b,c系统对a系统的协调效度C(b,c/a)、发展效度D(b,c/a)及综合效度S(b,c/a)。同理,可以计算出一个子系统对其余多个子系统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综合效度。

定义:系统a和系统b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C(a,b):

C(a,b)=(6)

这里有,C(a,b)= C(b,a)。

定义: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b,c)

C(a,b,c)=(7)

其中,C(a/b,c)= (8)

二、 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设定的输入输出指标,采集2008年河南省地级区域的系统数据,汇集于表1中。

本文以200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 I NDO (Linear, Interactive, and Discrete Optimizer) ,将这个区域系统之间及综合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三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D ∈)中各子系统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DEA 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认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

三、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测算

计算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并由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计算出两系统之间的综合效度,汇总于表2。

四、结论

1.平均而言,河南省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均小于50%。因此,中原农区长期运行的传统的生产组织(包括: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方式对“三化”协调发展是不相称的。

2.从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度来看,综合效度高的区域“三化”实际是在低水平上的协调;而综合效度低的区域“三化”处于高水平上的不协调发展。

3.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6)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0),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5)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4),这正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因此,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4.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这也说明传统农区的农地制度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需要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实际产权制度供给滞后于潜在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对新制度的需求已经远远早于实际制度供给,从而导致农地产权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条件下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过剩”,一些现行的制度供给相对于农村社会需求是多余的了,极大地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阻碍了农地市场化进程。那些效率释放殆尽的制度安排依然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制度供给的主流。特别是家庭承包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继续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的经济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农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以,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制度创新是关键。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在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更多的实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序进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5).

[2] 曾珍香.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篇12

二、河南农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农民收入低。2011年河南省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604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6%;河南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仅为4319.95元,仅占全国的82.7%。由此可见我省农民消费动力不足。

其次,地方财政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许多产粮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最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低。2011年河南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515.8万千瓦,仅占全国的10.8%。由此可见,财政给予农业基础器械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且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河南的有效灌溉面积比较低,利用率不高。

第二,金融支持不足。

银行体系内大量的资金投向了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526亿元和789亿元,分别增长19.1%和11.1%,分别高于全省贷款增幅10.4个和2.5个百分点。有关农业方面的金融贷款虽然高于全省贷款增幅,但是从量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民间资本投入不足。

由于涉农业务风险较高、收益低,民间资本投入量明显不足,但是,农业产业化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支撑[4]。这些都对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农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快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速度。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和优化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同时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大对农产品检验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网络、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资。

加大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要加大对河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河南布局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并在资金和用地指标上给予支持。

第二,加大金融涉农支持。

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要增加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投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植能力,扩大信贷资金投入总量。调整信贷投资结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村融资渠道,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断壮大信贷资金实力,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供求矛盾[5]。

完善金融组织网络,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网络覆盖面。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组织和农户个人资金需求,要加大小微金融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加快村镇银行的设立,适时成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互助基金[6],满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项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大力开拓民间资本投资。

我们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措施,如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形式来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的信心;另外,可以通过“银”、“民”合作,实现两者互补,探索集群式、联保式、关系型贷款,从而更好的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另外,我们的公司债券等功能也要运用起来,形成一个健全的投资产业链,让资金良性循环起来,带动农业现代化向深度发展。

篇13

优质蔬菜秧苗的标准主要包括适期秧苗、秧苗的生态标准以及秧苗的生理标准。首先,适期秧苗主要是注重育苗的时效性,在特定的时期进行秧苗,这个期间种植的蔬菜获取的产品价值相对较高,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其次,秧苗的生态标准主要是根据蔬菜无病虫害、长势健壮、菜叶较厚、颜色呈深绿色、叶柄短出并且韧性较好,不容易折断,子叶较为完整,保持在2片左右,蔬菜根群较为发达,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凋萎。但是,不同种类的蔬菜,评定的生态标准也不一样,要根据蔬菜的种类、生长特点和生长时期而定。第三、蔬菜育苗的生理标准。蔬菜的根茎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在不良的环境下,抵抗低温、干热和病虫害的能力的较强,蔬菜的生理活动较为旺盛,在定植以后能够快速生长。

2 蔬菜的育苗时期

蔬菜的育苗时期大致分为冬季育苗和夏季育苗。蔬菜的冬季育苗主要是选用采光能力强、保温性能强的日光大棚。例如,双斜面标准大棚,需要在中间4m左右建设2个拱棚育苗床,在晚上还要适当的盖上无纺布和草片等进行保温,从而保证蔬菜的培育温度,确保适期优质壮苗。然而,在夏季育苗过程中,应该选用高架改良大棚,一般标准的大棚即可。在使用高架改良大棚时,应该将围裙膜和门膜拆除,并且还要安装上防虫网纱,能够有效的预防翅蚜传播病毒。

3 配置育苗土和育苗盘

在配置育苗土和育苗盘过程中首先应该合理的配置蔬菜育苗土。蔬菜育苗土必须要含有较为丰富的养料。包括,有机质、钾、氮。磷和相关的微量的元素,同时还要保证培养土有足够的肥力,水分适宜,透气性较好,没有病虫感染。在育苗过程中不需要追肥,只要适当的浇水就可以。挑选完培育土后,还要将土壤晒干,进行敲细过筛,在土壤中适当的加上一些腐熟的猪粪、羊粪、鸡粪以及砻糠灰等,并且要掌握好配置比例,搅拌均匀。其次是选用育苗盘。在种植培育小苗过程中应该用塑料盘。再次,就是进行穴盘育苗。穴盘育苗是一项现代化育苗技术,并且穴盘是进行专业化和工厂化育苗的必备用器。穴盘的种类相对较多,例如,36孔、72孔、128孔、392孔等,目前新研制的穴盘主要有100孔、70孔和36孔。在穴盘空中盛育苗基质,每孔可以培育一株苗,豆类可以培育2株。由于在秧苗成长后,根系盘缠不容易取出,可以通过制定特制的打穴定植器,进行远距离输送。第四、应用塑料钵。塑料钵是育苗带土护根较好的器具。由于塑料钵方便搬动,能够适当的扩大株距,非常有利于培育壮苗,避免秧苗拥挤。

4 播种

在进行蔬菜播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选择好播种时间。在播种时期的确定上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蔬菜品种的生长规律、蔬菜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计算,确定播种时间。其次,做好蔬菜种子的预处理工作,通常情况应用温汤浸种,可以种子表面的病原体杀死。第三,合理的应用播种技术。应用现代育苗,可以将种子定量播在穴盘中。在播种时,应该先将穴盘中填满培养土,刮平后进行均匀播种,还要撒上一些杀菌剂。在播种之前还要浇透水,可以保证出苗有充足的水分,然而做好盖细培养土工作,将种子盖没即可。在盖土之后应该在育苗盘上覆盖上地膜,起到保水和保温的作用,最后将播种好的育苗盘和穴盘,放在温度适宜的大棚中。

5 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在进行苗期管理工作中:第一,应该做好播种后的检查工作,胚芽露土使几十年将地膜揭去,使胚芽接受光照,还要保证胚芽的温度;第二,在育苗床表面见白时才能浇水;第三,在幼苗期适当的控制温度,注意不能施肥;第四,在移植分苗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温度,掌握好分苗的时间;第五,在冬季大棚育苗过程中,应用从分的运用光能和热能,保证棚内的温度;第六,及时的搬动塑料钵,保证秧苗的株距,避免秧苗拥挤;第七,应该做好秧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的对育苗棚进行消毒,降低育苗床的湿度,保证大棚环境和育苗床的干燥度,适当的喷洒广谱性杀菌剂,有效的预防病虫害。

参考文献

1 陈殿奎.蔬菜机械化育苗现状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1990(4)

2 陈殿奎.蔬菜穴盘无土育苗生产体系及技术管理[J].中国蔬菜.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