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科学研究的道路注定是艰苦的,在学术上有建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学者毕生的追求。科学研究的每一点突破,都是对有关领域的拓展,都是对人类的贡献。前人有过比喻,人类的认知领域犹如一个圆,圆内是已知的,圆外是未知的,当已知的边界向外拓展的同时,未知的边界也随之扩大。数据得到解释、成果得到发表与分享意味着某个研究的结束,但一个研究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往往会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资助项目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130)成果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暨高等教育孵化策略研究》(编号SQSM201211417010)成果之一)
注释:
篇2
抑郁,是一种情感性的障碍。在临床上,它属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的一种表现状态,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病或综合症。近些年来,研究者们纷纷把目光转向对抑郁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探讨。抑郁,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一个普遍的研究课题。
一、人体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人体进行认识和研究首先应该从两个基本的方面进行:一是分别考察人体的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二是考察人体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完整把握。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和意识的统一,三者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所以认识和研究人体首先需要对人体的这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人体的物质是人们在人体研究中首先要碰到也是需要首先加以考察的内容。对人体的物质研究需要用物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等。第二个方面是人体的信息。研究人体的信息需要借助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程序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的理论和方法。在考察了人体的物质和信息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考察人体的意识。对人体意识的研究首先应该在个体的基础上进行。
二、抑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导致抑郁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遗传、环境、个体生活经历、外界压力等都可成为抑郁的诱因。西方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对抑郁的社会心理研究,应以素质――应激模型为前提。此模型认为,抑郁是由一种相对稳定的易感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心理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实验中应考虑易感因素和社会心理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西方社会心理界对抑郁的研究方法, 可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包括前瞻性研究和追踪研究等)两个方面。最初,研究者多采用横断法。比如:把抑郁、缓减性抑郁(抑郁程度较以前有所减轻)和非抑郁的控制组,就某些变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组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横断法对于验证上述差异是成功的, 且能证明某些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婚姻的不幸、依赖性人格、社交障碍等都同产生抑郁有关。但是, 横断研究为抑郁的病因提供的信息有限, 上述功能差异是成功的, 且能证明某些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婚姻的不幸、依赖性人格、社交障碍等都同产生抑郁有关。因此, 横断研究往往只能使我们持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难以对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断。前瞻性研究和追踪研究自然能验证抑郁的病因变量, 但要找到一个有潜伏抑郁可能性的样本并不容易, 研究者必须详细地考察被试生活中的精神病史。虽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抑郁病因的探讨,似乎存在着方法上的困难,但目前人们的很多研究, 是在控制了并发症的条件下,就抑郁与某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些方法仍然可行。就横断法而言, 把抑郁组被试和正常的控制组被试在抑郁情绪期间和抑郁恢复后进行比较;把抑郁、缓减性抑郁和非抑郁被试进行比较,这种研究虽不适合对抑郁病因进行单向的因果推断, 但至少能证明抑郁组被试某些功能上稳定性的障碍,探讨这些障碍同抑郁的关系,可为抑郁病因提供初步证据。就纵向研究来说,病前设计是研究抑郁病因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主旨为追踪非抑郁的被试,把那些后来患抑郁的被试同一直未表现出抑郁症状的被试就某些变量进行比较。此法缺陷在于被试最初症状的个别差异难以衡量;被试在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低于某个标准或不符合抑郁诊断标准,都被诊断为非抑郁的,没有考虑到低于这一标准之下被试的症状有程度上的差异。弥补的办法为:增大抑郁和非抑郁组被试的样本,以抵消上述症状的差异。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者用这种方法对抑郁进行过研究)。纵向研究的另一种方法为双波专门小组设计。即:用某个社会心理变量来预测被试以后的抑郁程度。这种设计有多种变式,其中一种为:在对被试的第一次测量T1中测出抑郁症状Z,然后对某个变量X进行追踪,以考察变量X对第二次测量T2中预测的抑郁变量Y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变量,X能预测以的抑郁Y ,那么抑郁程度的变化就可根据X先前的功能状态进行解释。这种设计能对被试最初抑郁程度的个别差异进行控制, 且符合因果推断的3条标准:X和Y同时变化,X是Y的前提,Z(第3变因)不能说明X和Y之间的关系。
三、将来的方向
研究者实验验证的同抑郁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心理变量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归因方式、有功能障碍的态度、人格、社会支持、婚姻的不幸和应付方式。他认为,这些变量可分为3类:一类先于抑郁,是产生抑郁的原因的变量,称为抑郁的前因;另一类是在抑郁情节期间才可观察到的变量, 称为抑郁的伴随症;第三类是抑郁恢复后仍持续的障碍, 称为抑郁的后果。将来代价较高的研究,应集中于抑郁的前因的探讨, 尽量对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断。在这6个方面中, 人际依赖、内向、社会隔离、婚姻的不幸等同抑郁的关系, 是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共同探讨的问题, 也是人们应当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抑郁的人际背景, 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有人认为, 将来抑郁病因的社会心理研究, 主要对象应是抑郁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J].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每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是开展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1]根据秦大河院士的提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将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民科学素质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而科学素质对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及社会事务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科学素质培养、求真精神塑造的重要基地。[2]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其科研训练的过程可以说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2001)在其著作《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3]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因此旨在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尤其是在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过程的早期开设此课程成为必要。[4]本文将以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满足学生的科学与求真精神的培养。
一、国内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现状
与国内国际贸易学专业普遍开设此课程相比,通过整理“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招生专业的数据可知,2012年全国共有748个[748个专业招生而非748所院校,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实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丹麦合作)”分别招生,记为两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贸易经济”两个专业下分别招收本科生,也记为两个。因此与冷柏军教授提出的“我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超过580所”不矛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部分院校称作“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贸易”等,此类也计入统计。)招收本科生,其中普通本科高校设置的该学科的招生专业518个,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24.23%。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冷柏军教授统计,截止到2010年,开设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120所,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达26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仍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国际贸易学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设此门课程。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2004年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该课程开设较早,当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主要讲授某一国际贸易理论和与研究领域对应的实证文献及相应的实证技巧;国际贸易学专题课程分专题讲授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及最新发展前沿,可使学生掌握国贸领域文献体系以及切入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理经济学等课程作为数量基础课模块开设,为学生掌握实证工具和方法奠定基础;另外,还开设经贸论文写作,为学生介绍科研伦理、写作规范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
二、“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类比为蜜蜂的采蜜和酿蜜,阅读文献、收集数据等准备资料的过程好比“采蜜”,研究的目的是写出好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个结果好比已经酿出了上好的蜂蜜。采蜜不是蜜蜂的目的,蜜蜂的目的是蜜,而蜜蜂要酿出好的蜜就必须采到好的蜜。因此要“酿”出好的研究报告,前期“采蜜”的基本功就是必不可少的。采蜜-酿蜜-上好的蜂蜜产品是“三位一体”的过程。
篇4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广泛的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形象地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而多媒体课件要想体现出其优越性,关键在于学习者也就是用户的积极参与。要想把学习者吸引到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中,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Jonassen(1988)所提出的,“课件的交互本质在于,它是学习者响应与计算机反馈之间的一种内在功能。如果这种响应包含了学习者对信息的处理需求,那么交互才变得有意义。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时持续有效地与课件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把学习者吸引到多媒体课件的学习中。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其设计方法更多的是以技术和教学理论为依据,基本没有考虑用户体验的重要作用,缺乏对用户也就是学习者个人体验的分析和设计。以下就从现有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流程这三个方面对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 现有多媒体课件设计问题
1.1 缺乏多媒体认知模型的构建,导致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和层次不清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的辅助学习工具,其主要目标是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分类组织和构建,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以及虚拟环境等多种形式来“直观、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很多是对教学内容简单的数字化,书本搬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课件多通道传递信息的特点。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结构和层次混乱,使得学习者不能通过课件的学习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课程的内容。正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教授所认为的“PPT 的使用已成为一场灾难,是该抛弃它的时候了”。斯威勒教授认为很多人对于PPT使用,不但没有促进对其演讲内容的理解,反而会妨碍他们对演讲内容的理解。PPT只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经常使用工具之一,问题并不在于使用何种工具本身,而在制作时对它的使用方式。我就看到过一个讲授股票课程的老师,使用PPT制作的课件,将课程的内容配合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非常清晰。出现多媒体课件中结构和层次不清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在设计课件的时缺乏对学生认知模型的构建,也就是缺乏用户认知模型的构建。正如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所提出的“多媒体呈现的目的不是要把学习者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而是要帮助人们理解呈现材料中的那些重要的内容。”要想让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内容,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模型。从而通过认知模型来设计和制作符合学习者认知模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认知模型的构建需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构建。“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1967年Neisser在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如图1所示,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层次,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构建学习者的多媒体认知模型。从而设计出符合多媒体认知模型的多媒体课件,避免出现多媒体课件中结构和层次不清的问题。
1.2 缺乏行为模型的构建,导致多媒体课件增加冗余信息
有些多媒体课件一味追求形式的丰富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的课件中文字效果、图像(动画)、声音等色彩丰富,页面的颜色有时超过了四、五种,同时还插入大量动画内容和图片,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产生了大量的冗余信息。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对冗余效应是这样解释的“它指任何从动画(或插图)加解说的呈现中进行的学习都由于从动画(或插图)加解说再加与解说相匹配的打印文本的呈现中进行的学习的多媒体情景。”由此可见多媒体工具的过度使用不但不能使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还会给影响和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出现多媒体课件冗余信息过多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用户行为模型的构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其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如图2所示。因此,要想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出现冗余信息,构建学习者的行为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2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3 缺乏用户需求分析,导致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不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交互形式层出不穷,从简单的人机互动到被广泛应用的虚拟现实环境的模式。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多媒体课件在交互模式上缺乏创新,有些也不能满足学习者对交互的需求,还停留在简单的人机交互模式上。还有些多媒体课件在交互模式上很丰富,但却忽视了课程的内容,没有能够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出现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不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前期缺乏用户需求的分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群体是学生,学生是这个产品的消费者。如果没有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产品就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分析
要体现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上的优势,关键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学习者能否积极投入到课件学习过程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的交互性是如何进行体现,Damarin(1982)曾经列出了一系列课件的交互功能,包括了:学习者的观察(watching)、查找(finding)、实践(doing)、使用(using)、建构(constructing)以及创造(creating)行为。良好的交互性实现,是离不开对于用户体验的分析。
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的层次分类,更加符合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中的观点,分别是:感官层面(Visceral level)、行为层面(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层面(Reflective level)。根据其分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层次为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学习者需求层面,以下就从这几层面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体验进行分析。
2.1 认知层面
对于认知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了解知识的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按照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的性质提出了关于知识的分类。JR安德森等人为,人类的知识可以分类两大类: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依据《认知心理学》一书中的定义:这两类知识之间的差别可以用两个短语加以总结:“知道怎样”和“知道那个”。“知道怎样”是指个体完成对某对象所使用的非语言程序性知识。无论何时我们反手击球,骑车或煎饼,我们使用的均是程序性知识。“知道那个”是指或多或少可以用一系列陈述句进行详尽描述的知识,当我们描述如何编电脑程序或解释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时,我们表达的是就是陈述性知识。
通过以上对知识的分类,可以看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有不同的学习过程与规律。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和遵循不同知识的学习规律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依据知识类型和认知规律来分析的实现方法。
2.2 行为层面
用户行为研究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用户的行为,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研究来更好的了用户、了解需求。在多媒体课件中,学习者通过使用课件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构建。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用户分析是指在获得课件使用量的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使用课件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课程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课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为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课件提供依据。用户行为分析应该包含以下重点分析数据:(1)用户使用选项,内向型的选型,用来停止或退出系统的行为,用户注册,系统设置,快捷键设置等。(2)用户使用课件浏览内容的数量和次数。(3)用户在不同时段的浏览量情况。(4)用户使用课件的流程,用来分析页面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这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用数据、模型去解读用户,还原出屏幕对面发生的真实的事情。
2.3 学习者需求层面
多媒体课件需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过程中,明确用户也就是学习者的需求是整个多媒体课件的起点。多媒体课件所面对的用户在年龄、知识层次和技术技能方面都基本相同。但是在个人需求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只有尽可能多的获取学习者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课件。而针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对于需求分析更加高效和快速。
3 用户体验设计方法的设计基本流程
通过以上对多媒体课件现有问题的分析以及用户体验分析,对多媒体的交互设计归纳和总结出一个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流程图。
以上的设计流程可以广泛的运用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上,依据课程进行分析后可以设计出符合用户学习需求的课件,从而达到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的目标。避免因缺乏用户体验分析而盲目设计课件的所出现的问题。
4 结束语
对于基于用户体验的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的方法依旧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从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上有很多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更好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上,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极大的共享性。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E・迈耶(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闫志明.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其定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115.
[3] 李红真,杨占力.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过程存在问题与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162163.
[4] 杜婧,李绯.网络环境中多媒体课件交互性研究及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8588.
[5] JohnB.Best(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5
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1.音乐鉴赏教学的目的
对于充满着美感的音乐作品,需要我们用心来鉴赏。音乐鉴赏就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学生的聆听,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从而得到精神享受,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活动。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
2.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最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因此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而应把感受音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用音乐来表达想象的能力。
3.音乐鉴赏课教学方法研究
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共有18个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但如此丰富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单元都能得到学生们同等程度的认可与喜爱。这样就更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感受戏曲、民族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全面地接触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他们走进音乐,应随时发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使各人之所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音乐教师是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把讲台当舞台,把课堂当情感场,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由于音乐对人情感的感染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情。音乐课堂也是师生交流的最佳切入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因此,每次上课前,我会在多媒体教室投影出精美的画面,播放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舒缓的环境中步入教室,开始一节新的音乐鉴赏课。教室里弥漫出‘的这种优美典雅的艺术气息会让学生感觉就像进入音乐殿堂一样清新,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转而突出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迷人风采,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相结合的艺术,它的魅力就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启发学生欣赏、理解音乐的同时,鼓励学生在歌曲学习和音乐鉴赏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音乐形象进行理解和描述,是丰富深化音乐形象的有效方法。老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意图和心境,激起他们心中感情的涟漪,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充分的认识,才能体会到作曲家的立意,才能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音乐作品与通常学习的书本知识不同,文字所反映给大脑的是直观地感受,而音乐的表达则要含蓄得多。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我们会感受到,但其内容不是具体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随着聆听音乐作品的发展而发挥想象,在心中探寻由听觉所引发的情感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之间激烈的碰撞。积极地发挥想象力,随着乐曲的旋律去体会作者创作时心灵的激荡与起伏。
案例1
在进行《音乐与人生》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鉴赏课时,我通过课堂中对《草原放牧》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对比欣赏,让学生亲身体会由不同音乐带来的快乐气氛和悲伤心情,让学生们用心感受到音乐的多元性。在课后。我让学生将课堂中聆听鉴赏歌曲时最能撞击自己心灵、激发深刻印象的音乐作品在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图画或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下次课时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最直观的图画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温馨的蒙古包和蓝天白云下美丽的羊群等画面,来展示脑海中对《草原放牧》这首欢快、轻松作品的理解;更有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简短的散文,抒发自己对于美丽草原的向往和放牧孩童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体验。由不同的音乐作品到脑海中升起的美丽画面到美好心情的抒发,在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并促进他们自身素养和分析、创造能力的提高。运用教学中的一切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象力、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良好的人格等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
案例2
相对于民歌来说,在鉴赏《国之瑰宝――京剧》单元中,由于大部分同学对于我国的京剧艺术都知之甚少,甚至不感兴趣,单纯的鉴赏京剧片段不能很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引入京剧大师梅兰芳,从由黎明饰演的《梅兰芳》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作为切入点,通过几个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这位大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由梅兰芳延伸到其他几位齐名的京剧艺术大师,进而转向京剧艺术本身,课堂中不仅介绍了京剧及其音乐,同时也从中渗透了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这不仅符合高中学生的培养需求,更达到了高中音乐鉴赏的目的,让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博大的京剧艺术精神还学到了做人的根本。从课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都对我国的瑰宝――京剧这门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搜集了一些京剧片段来欣赏,一起交流、共同体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分享从“唱、念、做、打”中感受到的情趣与魅力所在。当然,对于一些酷爱流行音乐的同学来说,京剧鉴赏课一时还无法让他们达到同样的喜好程度,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身边同学的感染,已使这部分学生对京剧产生了一定的思考与关注,由此来促使他们对“国粹”艺术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兴趣与了解来说还是有利的。
案例3
此外,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容易被学生熟悉与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适当的由流
行音乐或学生心中喜爱的流行歌手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唤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兴趣与向往。
4,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讨论
学生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最直接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时,我们教师应当正确的进行引导。不要随意否定。学生在音乐鉴赏学习_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或心得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保持学习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会给学生带来超过预期的快乐,并能增强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学习的动力。
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亿,它的思想内涵来自于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高中学生的音乐认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音乐感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充分认识到音乐价值的高中生,渴望通过音乐去体验生活,接触世界,了解文化,丰富阅历,以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他们愿意通过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蕴涵哲理性的音乐开始为他们所喜爱。所以,形式多样的音乐鉴赏。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欣赏口味,大多数高中生都愿意选择通过欣赏音乐,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去鉴赏音乐作品,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悉心倾听,凭借感情直觉去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要从更广阔的层次,特别是从音乐作品背景,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体裁形式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真切把握,领略深邃的艺术魅力。
篇6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科学事实方法
(1)观察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或者是借助相关的机器仪表来观察研究相关的对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观察法包括观察化学实验、模型、化学图表等.比如,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的学习,在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让学生触摸试管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观察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学反应过程,有利于积累学生的化学经验.
(2)实验法.在实验法的运用上侧重于实验建议、信息提示以及思路启发和技术支持等,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合作以及探究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前后的现象对比等.
(3)调查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记录、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比如,对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实验等获取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模拟法.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而形象具体地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比如,以动画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之理性思维方法
(1)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合,得出一定的经验或者结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不同的化学反应其速率不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知道反应的快慢受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
(2)归纳演绎法.一般来说,归纳法是从特殊事实到一般理论的具体应用,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到特殊事实的演化过程,归纳与演绎是完全相关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如,对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就是采用的归纳演与绎法.
篇7
提升学生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这需要学生与教师身心合一,展开互动交流、实践探究。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能力稍弱,容易导致课堂涣散、较难管理、课堂效率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要想提升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不仅需要有基于他们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较为适合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趣味游戏活动,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案例1:一年级“加与减”。课前,教师故作神秘,说:“现在不上课了,我们来玩一个趣味游戏,大家想不想参与?”学生兴致勃勃。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出颜色相同的20颗扣子,有圆形与正方形的,有2个和4个扣眼的。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按照一种分类方法将它们分类呢?”学生运用画图的方法,与同桌互动分类。有的按形状分,分为方形与圆形的;有的按扣眼数分,分为2个扣眼和4个扣眼的。教师继续引导:“能不能将分好的两类,再细分一下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小组间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思考和讨论过后,每个小组继续着手第2次分类,按形状分类后的小组接下来按扣眼数分类,反之则相反。趣味游戏活动,是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策略。部分学生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但如果选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他们会非常乐于参与到游戏中进行学习与探索。结合“分扣子”游戏,可以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其中的互动游戏与提问引导,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了颜色、扣眼数、形状的区别,使学生对这些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刻。游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全身各部分器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潜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施高效竞争模式,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2:“击鼓传‘数’”竞赛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主要是学习20以内的加减乘除。对于数的认识、基本数的四则运算,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另外,还需要学习数在生活中的基本运用。组织“击鼓传‘数’”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字的趣味性,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深化对数字和四则运算的感受。课前准备一些卡纸,每套卡纸上按规律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如6张卡纸依次写下5、+3、×2、-4、×5、÷4,并为每套卡纸编号。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一套卡纸,教师喊开始,记录时间,时间规定为1分钟,观察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准确地完成卡纸上的问题。结合学生态度、配合程度、准确度、速度等,选取出最优小组、最搭配小组。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无数次“请安静”“请坐好”等话语,似乎成了课堂的代名词,而这些正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外在体现后教师的反应。为避免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也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模式。基于学生的好胜心理,运用竞争元素,可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中,让学生在竞赛中使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三、鼓励展开实践活动,深化学习运用反思
案例3:“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趣味实践活动。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规律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组织了“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趣味活动。该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互助的形式,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将课堂还给学生。2人为一组,选好卷尺,测量身体各个部分的长度:头、步长、脖子周长、双臂平伸的长度、身高、腰的周长等。每做好一个长度的数据记录,再拿它与其他长度相对比,会发现很多趣味知识。比如,若用双手抱紧一棵大树,就能得出大树的周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步长和步数,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拳头的周长与脚长相同等。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他们自主动手实践、互动参与、积极探索,热情分享自己的发现,在注意力提升的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了类推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主题目标,他们会专心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希望很好地表现自己,潜意识中的他们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活动形式,能激活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学习与探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探索,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四、结束语
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短期的刺激实质作用不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参与学习的兴趣与决心,鼓励他们在活泼、有趣、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中,勇于探索与发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及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科学调整、有效实施,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8
2、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研究
4、解决企业员工冲突的措施研究
5、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6、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研究
7、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评定体系的构建
8、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实施的对策研究
9、我国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对策研究
10、企业员工工作与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
11、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2、组织公民行为(OCB)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1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平衡计分卡的研究
14、基于资源基础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15、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6、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7、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探讨
18、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9、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与开发研究
20、企业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21、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革研究
22、我国企业模糊容忍度结构的实证研究
23、领导模糊容忍力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
24、高绩效工作系统实施条件探讨
25、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
26、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状况、作用及职业化精神
28、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29、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投资无形资产的问题探讨
30、关系绩效理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
31、高等教育课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篇9
一、课堂引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一节数学课的引入显得非常重要,如何通过独特新颖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下面介绍主要两种课堂引入方法:
1.趣例引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没有开始之前,就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所教的东西感兴趣。”一个有趣的例子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听取教师所教的东西,很快使学生进入到课堂中。如,在学习“方差”这一节内容时,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两个射击手同时射击,每人射击六次,其中一个选手射击的环数依次为4、6、8、10、6、4,另外一位选手射击的环数依次为6、8、4、10、6、4,两人射击的环数都是38环,那教师问:“谁的成绩更优秀呢?”这样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根本无法解答,之前的认知结构失去平衡,使得学生想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时教师引入方差的概念,告诉学生学习方差之后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希望得到答案的欲望下投入到新的课堂中,从而水到
渠成。
2.故事引入
由于职高的学生对生动性形象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对厌恶,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平时多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在下次将新课前引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编一个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时,在举办的一次广交会上,某外国商人动机不纯,想刁难我国住房的安排,他对我国招待人员说将这个宾馆24层楼全部包下,当时宾馆招待人员不敢怠慢,于是请教总理,就请教华罗庚先生,想个法子教训一下这个外商。于是华罗庚先生对外商说:最底层每一晚0.8元,往上加倍,就这样支付费用。外商心想如此便宜,爽快地答应了。几天之后,当外商结账时,才发现上当了。原来这位商人需要付:S24=■=13421772
元,当时外商就傻眼了。教师可以向学生问:“那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得来的吗?”于是,引进等比数列这个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等比数列的好奇心,最终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
二、活动教学
课前新颖的引入是有必要的,但是课中的教学也相当重要。若课堂中没有新颖的方法,即使课前引入再新颖,也徒劳无功,学生在课堂中还是会走神,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因此,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活动教学。
1.动手操作,分组讨论
由于职高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好动性较强,在课堂中进行动手
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以及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函数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学习“椭圆定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根细绳,采用透明胶将细绳的两端连接在一起,然后,围绕着笔尖进行移动,这样一来,一个椭圆就形成了。另外,学生可以采用一支笔表示直线,书面或者桌面表示一个平面,通过这种方式,线面、面面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了。而这些工具都是随手可得,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以及资源。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4人一组,共同讨论以及学习,从而得出椭圆的定义。最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也增加了课堂的活力。
2.巧用提问技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很多职高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学习的动力,没有好奇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这一心理,巧用提问技术,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让学生自愿地参与到教学中。例如,“等比数列”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一张纸的厚度为0.1 mm,将这张纸对叠34次,其厚度有多厚呢?会不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在课堂中提出这一疑问,学生就会好奇,将纸对叠34次,怎么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于是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想知道能否超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总而言之,职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抓住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创新以及新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篇10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篇11
“新课程变了,我们该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迫切的要求。先进的课程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本文就现行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新型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就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现状
(1)观念跟不上。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被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造成教学效果差,不能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作用,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2)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受考试指挥棒影响,体育课形同虚设,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更改课程安排,压缩体育课时,体育教学得不到保证。有的学校毕业班甚至干脆取消体育课,使体育学科处于“停让”“流产”,造成体育资源浪费,使体育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盲区。(3)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组织形式缺乏差异。以往的体育教学,是强调教师中心地位的一种重师道尊严的教学组织形式。现有的体育教学,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模式单一,固定形式太多,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需具备的条件
(1)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主要以反复练习和训练为主,老师和学生都练得苦,且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型体育课堂,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植根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身体素质上的提升,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厌学变为乐学。体育教师不再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而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新课程的设计者。
(2)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播向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转变,由单一教师教向调动学生学的转变,由只重结果向重学习过程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心灵与价值观的形成,以保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现。新型体育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时、因地地进行因人施教,不用固有方法和评价标准禁锢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由评定学生等级的“法官”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提倡全人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安排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要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练习的机会、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常了解学生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在教师的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1)以健康新观念代替竞技运动观念。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教学应尽可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名“导游”,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新境地后,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又要充当“解说员”,达到导与讲、教与练、放与收的和谐统一。同时,新型体育课堂教学中,应适当抛弃竞技运动,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进行教学。
(2)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一切参与和探究都变得不再困难。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思想走,在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目标。可以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为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课堂可以启发式教育,利用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课后余兴未尽,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3)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场地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还要注意渗透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获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了解从学生中找出体育骨干,使他们既可以帮助教师完成一些辅导性任务,又可以起到带领和鼓舞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是对现行体育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有的阵规,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12
习题课是配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上习题课时,抓住关键问题,从各类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中找出规律,结合同学平时作业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和感到困难的地方,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目和同学共同讨论、分析、解答。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反应条件不可忽略
反应条件在有机物的反应中至关重要,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忽略了反应条件或不写反应条件,对于这一点在习题课别强调不可忽略,并以许多例子证明条件的重要性。同样的有机物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如甲苯的卤代,在光照下主要是环上侧链的取代反应,而在铁粉的作用下是环上的取代反应,虽然两者都是取代,但两者的反应历程不同,前者是自由基取代[1],后者是亲电取代[2],这是催化剂的作用,因此,两类反应不可混淆。如卤代烃的水解和消除,卤代烷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主要产物是醇,而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是烯,这是溶剂的影响。又如乙醇和浓硫酸作用在不同温度下可以生成酯,也可以生成醚和烯,这里温度是关键条件。乙酰乙酸乙酯在稀碱中发生酮式分解,而在浓碱中却是酸式分解,同样是碱只是浓度不同而已。还有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则反马氏规则。这一现象是由于过氧化物的存在导致了反应历程的不同,前者是亲电加成,后者是自由基加成,所以产物就不同。苯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在常温下,得到的产物是酚,并放出氮气,而在0~5℃时,得到的是重氮盐,不放氮气。这里的关键条件也是温度。综上所述的例子都说明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引起重视,不可缺少,否则会使反应难以进行或不能进行。
二、 结合习题课,加强前后联系,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帮助记忆
在平时的作业中,错误最多的是体现在前后联系较差,而且常常出现有机反应来自同学们的想象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实际上关键问题是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楚,同时对各类有机物的反应也不熟练,为了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习题课还是要从理论出发,采取前后连贯,对比等方法指出各类化合物的不同点,例如将羰基的亲核加成与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相比较,从而得出亲电试剂不能进行亲电核加成,而亲核试剂不能进行亲电加成。从而纠正了学生常以乙烯与氰化氢加成后水解制备丙酸的错误。又如对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也常常混淆起来,对于这一点,首先要清楚的是亲电取代是由带正电荷试剂进攻电子云密度较大的体系所起的亲电取代反应,如苯的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酰基化等。而亲和取代则是由带负电荷的或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试剂进攻电子云密度较小的体系所引起的亲核取代反应,如卤代烃的一些列反应。这是两种试剂所带的电荷不同以及两种试剂所进攻的对象不同。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们的异同点。这样即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也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反应不能靠自已想象,而是来自于实验的事实。
三、合成路线的选择
在同学的作业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合成题或转化题,主要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选择合成路线,而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做法的,在习题课上选用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合成路线选择可用倒推法,即根据题目的原料和产物,不要急于考虑原料的下一步该用什么方法,而是先考虑产物的由来,从产物到原料进行倒推,一步步往前推,直到原料。在推断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问题是:①选择所需要的反应类型;②在确定的反应类型中选择合适的反应;③在同时可选择的多渠道的合成路线中应选择最佳的合成路线。这一点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在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用威廉姆森合成法合成乙基叔丁基醚,这里首先考虑的反应类型是醚的合成,再考虑的是选用哪种卤代烷为好,从产物的结构来看应选择伯卤代烷,因为在碱性条件下,仲卤代烷或叔卤代烷易得到消除反应的产物,所以正确的合成路线应以卤乙烷和叔丁醇钠反应得到乙基叔丁基醚。又如,由丙烯合成2-甲基-3-乙基-3-己醇,首先应考虑醇的制备有哪些途径,从中找到制备叔醇的方法,叔醇的制备可通过格氏试剂和酮的合成而得到,从而将产物进行分解,分解后的醇和格氏试剂从结构上看就简单了一些,接下去该考虑的是酮和格氏试剂的制备方法,酮可由醇的氧化而来,而格氏试剂则由卤代烷与镁在乙醚作溶剂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经过步步的分解,层层脱落,结构的缩小,使学生感到可供选择的方法更加简单明了,复杂的合成题也就变的简单化了。通过以上倒推法的解题,使学生不会盲目的去思考,而是有目标的有方法的去解题,做到有条不紊的倒推出合成题的整个过程。这种从产物到原料进行推测、分析、选择正确的合成路线的方法,既扩大了解题的思路,选择合理的反应,又可将各章的内容联系起来,既巩固加深了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对于高中体育课来说,教学是有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并且当下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挖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让他们感知体育知识的存在和价值。面对不同特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偏好与心理,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开展体育游戏的方式、开展体育竞赛的方式等,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开展适合其发展的活动,同时为学生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保障学生的特长有施展的空间。更重要的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体育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以至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三、转化教学方式,构建体育教学情境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学习的内容并不高深,很多的技能和知识都是根源于生活的,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肯定会大大提升学习的效果。那么在高中体育课堂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落实好知识迁移能力的运用,构建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吸收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的运用体育知识,让体育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为了构建花哨的课堂而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只会增加课堂的负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必须从学情出发,学生对构建的学习情境是比较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同时在这种情景下能体现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增加了体验感,感?X知识的学习可以这么近,可以这么简单,让学生无形中就掌握了相关的技能。
四、摆正师生地位,推行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