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研实用13篇

小学音乐教研

篇1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现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来说较为肤浅,许多人认为我们学不学音乐无关紧要,一个人的音乐素质好,与他自身的天赋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小学里,音乐课作为一门副课,许多时候待遇比体育课还要差,往往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许多教师认为音乐也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有时候它还被其他科目给占据。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学到的音乐知识十分有限,教学效率严重低下。另外,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传统,灌输给学生的多数是理论知识,往往会忽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情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扼杀了学生去发现音乐之美的创造力,使学生觉得音乐课可有可无,学习的兴趣也不大。

二、小学音乐教师改革的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水壶,而学生是需要水的水杯,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一个个空杯给灌满。介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音乐这门较为活泼生动的课程而言,难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因此,要改革音乐教学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里不合适的教学观念,试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不同的音乐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一个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对这一门课是否有兴趣,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教学时可以尝试着营造一种和谐、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边玩边学,对小学音乐这门课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此外,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表扬,鼓励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要气馁等。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布置作业,让学生参加一些音乐文化活动,了解与音乐文化相关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3.拓展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仅为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老师教授给学生的音乐知识多是课本上的知识,局限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的教材有一些会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教师讲课多喜欢照本宣科,因此,课堂上毫无生气,十分沉闷,学生学起来也没有动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气息浓厚、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制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不能仅仅将音乐课上成一堂只是教学生唱歌的课,而是应该让学生增长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音符、五线谱时,可以让学生去听一听二胡、钢琴、吉他等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时所产生的效果差异。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多了,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4.进行实践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知识都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教学与实践将结合,对于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平时,学校里可多举行一些歌唱、乐器比赛,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学生取得了多么优秀的名次,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极大的提高。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摸索,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改革也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

篇2

一、民族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根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民间音乐则是这座花园里长开不败、争奇斗妍的奇葩。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是文艺创作的土壤,是艺术家创作的先师。民间音乐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而主要靠口传心授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正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寄托和“食粮”。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不断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体现社会文明的优秀音乐作品。著名音乐家马可曾说:“历代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他们常常把民间音乐吸收到他们的创作作品中,通过音乐找到了接近人民的道路。这是因为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趣,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可见,民间音乐的先师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音乐教学

该说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也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可选择播放古今优秀民族乐曲。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欣赏时,教师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认知。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二泉映月》曲名由来,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二泉”的地理方位等。使学深刻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含义,只有理解了,才更喜欢唱,只有会唱。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晚》时,可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而使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美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乡音乡情,促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学校也按插了不少来自祖国地的学生,他们丰富的方言中也必将韵藏了丰富的民歌,教师可利用乡音乡情这一宝贵资源来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之情,例如设计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民歌,趣闻轶事,向长辈学习民族歌舞,而后在班上展示。一名新疆籍的学生就准备了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新疆好》,她在课内先播放这首民歌,并载歌载舞,然后向同学介绍起她的家乡,天山的雪,吐鲁番的葡萄、南疆的草原以及她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她的歌喉、他的介绍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同学们从而简略地了解新疆,不仅热爱哈萨克族民族,而且热爱上新疆,许多同学说我长大一定要到美国个新疆观光旅游。再如某同学演唱了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使同学更深切地了解江西百姓与红军的鱼水情深等。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介绍和歌舞中,不仅了解到了课堂以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情,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民歌,而且了解到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而且具有民族吸引力。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民族人民的情感。

四、在学校文艺活动中全防卫灌输民族音乐主旋律

几年来,学校在七、八年级增设了学科的拓展课,拓宽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一项新举措。其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拓展课中,组织学生民歌合唱,民乐合奏、民族舞蹈练习,也结合趣味学习,如播放民歌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首民歌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地方小吃等,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该民族,更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更热爱该民族的民歌。会演前组织民乐队、民歌队、民族舞蹈对骨干培训。使这些骨干学生带领学生组织队参加校演出,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民族音乐播种机的作用。使班学生在投入编排节目中,找民族服饰、民族道具、民族舞的动态等,大家排练积极,十分投入,把学习民族音乐推向新的高潮。

学习与研究民间音乐不能局限在工作室中,需要更多地走人民间广袤的天地,近距离的感受、考察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风格及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更多捕捉民间音乐资源,还可以辅助相关学科和人文历史的研究。其次,要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第三,要汲取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精粹,把它融人文人音乐创作中,使民间音乐在文人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第四,要重视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爱民间音乐艺术。

五、结束语

学校音乐教育就要让学生更加珍爱、传承、发展民族音乐,让它伴随中华民族文化一道永远发扬光大。实践证明,学校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贯穿民族教育,在各项文艺活动中全方位渗透民族歌舞,相信,中华民族音乐之“魂”一定会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只要全体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弘扬民族音乐,一定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全民族人民的凝聚力。路漫漫,民族音乐教学的展开任重而道远,金灿灿,民族音乐的教学前景灿烂辉煌。通过全体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民族音乐始终将会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

篇3

音乐教学;舞蹈教学;结合

现在我们国内的小学音乐教学还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整个的课改完成情况就不是很理想。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乐感为主。用实践来证明音乐与舞蹈是可以融合到一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小学生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感受能力的点上,以培养为主。比如,现在的小学生普遍都是在一、二年级时开始接触舞蹈课程,这个阶段是他们认识舞蹈知识的初级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关的教学音乐,来让学生有一个感官上的感受,让他们了解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让他们有所感悟。教师还可以借助一切能够表达歌曲意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喜欢上音乐,喜欢去了解。教师要学会通过现代多媒体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形象地诠释所表现的舞蹈或是音乐的意义。让学生无论是从感官还是听觉上都得到刺激,让他们的印象更为深刻,通过一系列的感受,对音乐与舞蹈课程有更深的感悟。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舞蹈教育教师要学会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很着急地去灌输学生乐理知识,要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地让学生去理解,让他们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通过教师的吸引,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去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让他们去了解艺术的美,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小扮演、小表演、小比赛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的魅力,让他们愿意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活泼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更愿意去了解音乐,更愿意参与其中。

篇4

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音乐教学

该说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也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可选择播放古今优秀民族乐曲。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欣赏时,教师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认知。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二泉映月》曲名由来,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二泉”的地理方位等。使学深刻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含义,只有理解了,才更喜欢唱,只有会唱。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晚》时,可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而使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美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乡音乡情,促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学校也按插了不少来自祖国地的学生,他们丰富的方言中也必将韵藏了丰富的民歌,教师可利用乡音乡情这一宝贵资源来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之情,例如设计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民歌,趣闻轶事,向长辈学习民族歌舞,而后在班上展示。一名新疆籍的学生就准备了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新疆好》,她在课内先播放这首民歌,并载歌载舞,然后向同学介绍起她的家乡,天山的雪,吐鲁番的葡萄、南疆的草原以及她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她的歌喉、他的介绍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同学们从而简略地了解新疆,不仅热爱哈萨克族民族,而且热爱上新疆,许多同学说我长大一定要到美国个新疆观光旅游。再如某同学演唱了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使同学更深切地了解江西百姓与红军的鱼水情深等。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介绍和歌舞中,不仅了解到了课堂以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情,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民歌,而且了解到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而且具有民族吸引力。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民族人民的情感。

四、在学校文艺活动中全防卫灌输民族音乐主旋律

几年来,学校在七、八年级增设了学科的拓展课,拓宽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一项新举措。其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拓展课中,组织学生民歌合唱,民乐合奏、民族舞蹈练习,也结合趣味学习,如播放民歌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首民歌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地方小吃等,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该民族,更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更热爱该民族的民歌。会演前组织民乐队、民歌队、民族舞蹈对骨干培训。使这些骨干学生带领学生组织队参加校演出,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民族音乐播种机的作用。使班学生在投入编排节目中,找民族服饰、民族道具、民族舞的动态等,大家排练积极,十分投入,把学习民族音乐推向新的高潮。

篇5

案例一:“他们笑我唱歌‘跑调’”

2009年,我教授三年级的音乐。班里有个女学生在表演时总是低着头,问及原因,她轻轻地说:“我唱歌跑调,他们说我唱歌难听”。通过了解,原来她在幼儿时由于嗓音很沙哑,唱歌时常被小朋友笑话,不敢开口唱歌。久而久之都认为她是一个“唱歌跑调”的“乐盲”。

其实,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我告诉她一个人嗓音的好坏并不影响她喜欢音乐,唱歌也不是表现音乐的唯一方式;还给她讲述了盲童学钢琴和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仍创作出不朽名曲的故事,并开始手把手教她竖笛。一次音乐课,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一首乐曲并猜猜是谁演奏的。她鼓起勇气为全班同学吹奏一首《十五的月亮》后,其他同学猜了十个名字都没有猜到她。最后当大家睁开眼睛看到演奏者竟然是“乐盲”时,个个惊奇地说不出话,片刻的宁静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从此她迷上了音乐,并成为学校管乐队的优秀队员,她好像变了人似的,后又作为艺术特长生被一所的重点中学录取。

反思:其实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多方面开发学生潜在的音乐本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得到喜悦、乐趣和自信。

二、点燃学生情感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案例二:“我永远都忘不了母校,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

这是五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我像往常一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但今天有人在传递纸条。我有点疑惑,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着“王××同学:希望你在美国不要忘了我们,我们会永远想念你的”。原来一位学生即将转学去外国读书。片刻思考后我做出了决定,说:“我们能不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呢?”“能!”学生响亮而整齐地回答。学生争相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最后我建议全班学生再用八孔竖笛合奏《彩云追月》《友谊地久天长》两首乐曲为她送行。演毕,每位学生眼里都闪着泪花。王××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我永远都忘不了母校,忘不了老师和同学们!”我想,此情此曲会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反思:在教学中我随机应变,巧妙改变教学内容。首先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引导他们在即兴表演中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使学生之间的友情和对母校、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得到升华!一个健康的人格,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音乐是情感艺术,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三、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造的天地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篇7

小学音乐教研活动是指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科研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先进的理论、符合时展的思想观念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实践促进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对自身工作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解决音乐教学主体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在小学音乐教师科研方面有了很好的成效。表现在:(1)音乐教育课题由无到有;(2)音乐教育课题所占的比例上升;(3)音乐教师论文获奖比率高;(4)在全国性的音乐教师科研活动蓬勃发展起来的同时,还形成了专门的音乐教师科研团体。但在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积极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小学音乐教师主持的规划课题少、音乐教师论文质量不高、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小学音乐教研活动,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

二、小学教研活动的教学启示

1.音乐游戏化促进成长,提升兴趣

音乐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将音乐教研活动游戏化还可以提升音乐教研活动的档次,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游戏化可以为以后小学音乐教学游戏化做铺垫,提供经验、教训和方法,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借用教研活动中游戏化的经验和教训,将学生“要我学”的小学教育模式转变为“我要学”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对于教师来说,音乐科研活动游戏化还能够让教师快乐地学习,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为小学音乐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小学音乐教研游戏化也可帮助小学音乐教师释放自身的压力,让教师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教学的美,更好地了解音乐教学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小学音乐教育。另外,小学音乐教研不应只是单一的进行报告和学习,还应该积极感受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美,要注重教研内容游戏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改革,增加游戏的方式和内容,以此来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教学活动,另外,还可通过游戏来激发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热情,减轻自身的压力,从而促使教师对教研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自主研究,打破常规

从小学音乐教研中得到的教学启示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只是学习音乐的过程,更是一种感受美的过程,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表面上是在学习音乐,实质上是在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创造、感受美的可贵,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提示,自主地探索自己想要弄清楚的问题,打破“太阳为什么就一定要是红的,草为什么一定要是绿色”的常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的仅仅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些许线索,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和探究问题。

3.去伪存真,创设真实的音乐课堂

在教研活动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评课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改革,音乐评课是音乐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实践,这样才能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研活动要求教师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创设一个和谐的评课环境,还音乐教研一个真评课。与音乐教研活动真评课相得益彰的是去浮华,留真实,创设原生态课堂。此外,在教学中,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形式,就是公开课。对于公开课来说,真实是其生命,课堂要着力于学生对真实的需求,着眼于生活实际、学科特点、知识要素和对知识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拘泥于课堂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智慧和素质,积极摸索创设原生态课堂的办法和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二、加强器乐教学方法的灵活引用

首先,器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识谱能力,也能够让其在歌唱中更好的把握音准,为其学唱歌曲提供一定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积累一些乐理知识,并通过一些器乐的演奏、合奏来开展多声部的训练活动。比如,在讲解《红蜻蜓》时,对于一首两声部歌曲,小学生学习演奏起来往往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齐吹奏do到si,等到学生对相应指法熟悉之后,在通过分组、分声部等练习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两声部的合奏更加期待,也能够让学生在器乐合奏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演奏的乐趣,也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演奏技能。其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器乐教学内容、过程通常都比较枯燥无趣,对此,教师应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策略,巧妙的帮助学生克服各类学习苦难,全面激发其学习情感与动机,也让每位学生的演奏水平在学习、练习过后都能够得到一定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做示范,明确每次的演奏练习要求,并为学生集中解决一些典型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演奏信心。为此,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上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执法与手型;而第二节课则要引导学生在吹奏时懂得稳住气息与手指;等到第三节课则要求学生演奏出干净、连贯的乐曲。在初期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划小船》《欢乐颂》等比较简单且生动的乐曲。

三、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不论是对于那一学科来讲,课堂常规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约束力,其作用主要是那个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高效、有序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信息,尤其是器乐教学对课堂常规尤为重视,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能够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将器乐作为玩具,或者是不听取教师的引导与指挥。因此,在器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常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器乐使用习惯,不论是对乐器的摆放、领用,还是归还都要提出严格要求,并要求学生在保管好乐器的同时,还要做好清洗工作。

四、注重自我表现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首先,中国学生都拥有一个较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后,往往不懂得去怎样表现,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学生演奏、演唱技能的提升。对此,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与机会,如,组建器乐小组等,并在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类演奏竞赛,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其次,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讲,团队合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器乐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协调合作来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器乐吹奏过程中,若想要确保乐曲演奏秩序不被打乱,充分满足各成员的表现欲,仅通过一个人的优异表现是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因此,其教师应充分重视起团队精神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器乐教学,对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突破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局限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需求,科学运用音乐器乐来设计组织更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作者:孟庆红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土桥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9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2)二声部伴奏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篇10

一、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现状

1.合唱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需要根据声部配合的不同、音准掌握知识点的不同等,对不同教学方法加以采用,教学方式只有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合唱教学目的。但目前一些小学音乐合唱教师并不够重视教学方式,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反复合唱某首歌曲,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音符、节拍等音乐知识单调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对合唱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强。

2.合唱学习兴趣不浓厚。

合唱教学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但小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但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未能注意到学生理解力问题。合唱教学中,有时学生需要反复地合唱训练一首歌曲,而教师不擅长引导,只一味地赶进度,机械式训练忽略了学生差异,导致一些小学生对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畏难情绪,对合唱学习缺乏主动性,恶性循环,自然较难保障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改进策略

1.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展开多维度教学,以此激发小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在合唱教学伊始,教师可进行轻松的基础训练,为合唱做准备的同时,放松课堂紧张氛围,比如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时,可采用半打哈欠或咬苹果等简单直观方式。在练唱方式上,可直接教授学生第二声部,通过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第二声部学习的恐惧感提前打破。也可采用两声部歌曲进行并驾齐驱的教学,即可将两个声部分别作为一首歌曲让学生对两个声部进行平行学唱,待学生分别掌握两个声部后再分声部合起来,进行合唱教学。

2.利用多种辅助方式,提升小学生合唱教学学习效率。

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学生对音准和音程的掌握往往不够准确,教学过程常常因该种困难而难以展开,但学生在器乐的引导下却能够很快对音准和音程加以把握。如在学习《送别》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时,因该歌曲在旋律方面比较简单,教师即可让学生通过竖笛、口琴等器乐先分声部演奏旋律,在互相聆听的基础上合奏,然后要求学生在合唱中采用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在合唱教学中,可指定一些同学轮流交替地对每个声部进行伴奏。当课堂教学中小乐器比较缺乏时,也可由教师利用钢琴对一个声部加以担任,对合唱教学给予辅助。在这种辅助步骤的过渡教学中,学生即可有效地解决合唱的音准问题,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巧用方法指导,调动小学生合唱学习主动性。

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是合唱学习中十分重视的,只有各个声部之间保持协调与统一性,才能完美地对一首歌进行演绎。在合唱的配合方面,教师可采用一定的技巧,引导学生对基本技巧方法加以掌握,并及时纠正学生训练中的错误,促进小学生合唱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暗示指导学生进行合唱。课堂合唱教学中的暗示可以从音乐本身出发,也可以由教师通过体态进行暗示,教师应对暗示效应巧妙地运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如在学习《小鸟小鸟》时,教师即可采用音乐暗示。通过对低声部旋律的播放,指导学生学习高声部;当学生熟悉了高声部后,可播放高声部旋律指导学生唱低声部,使学生在这种“和声”暗示中形成学习惯性,除了可以强化学生合唱抗干扰能力外,还可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体态暗示如语言、延伸、手势等,都可以用在合唱教学中,引导学生接收相应的合唱信息。如在学习《两只老虎》时,教师可通过手势变化提醒二声部的同学接入的地方,在合唱中如果加入手势暗示,往往学生学习效率就很高,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合唱学习的主动性。

篇11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比较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主要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独立学习和研究,不接触实际,缺少实践经验。这种学习方式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灌输,教师主要是在如何提出研究课题、查资料、收集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与人合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更多的时候是顾问,是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境与过程,从中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研究意识。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与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鼓励音乐创造”等是一致的。而且,现代网络与视听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音乐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获得知识的信息源,获取的知识渠道提供了硬件支持。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音乐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相对丰富一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切实可行的,是必要的。又因为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要注意对音乐本身美的体验和感受,突出音乐性。即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又有音乐学科的个性。

三、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生成研究性问题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在提出问题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创设音乐学习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表演、播放录像、VCD多媒体辅助以及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的图片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产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心理,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去体验音乐美。

2、研究性学习促进合作互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在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一般由5、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和选择求助对象。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任务。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

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新型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因此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上自由创作旋律课中,让学生分小组唱一唱、吹一吹的方式进行合作,并允许学生到钢琴上试试创作旋律,学生分小组创作时思维非常活跃,有打节奏的、有哼唱旋律的、有用竖笛吹奏创作的旋律,我也加入到学生中的任一组与他们共同创作,帮他们弹奏学生做创作的旋律。这样做体现了民主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4、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评价对研究性活动至关重要,它能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其发展。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如我设计了一个对学生的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情感部分、技能部分和知识部分”三大部分,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加评语制。这样重视了评价的多样性,避免了单一性。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在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欣赏音乐的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培养,还能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知识的构建也更加全面和综合,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特点。同时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容纳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篇12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篇13

小学音乐教育;趣味教学;课堂教学

小学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与启蒙,在小学生情操陶冶、智慧启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趣味教学是一种更加重视小学生心里活动的教学模式,将趣味教学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完成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到了教学中[1]。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显著的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师生感情得到良好的交流。笔者以下就结合自己的相关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趣味教学应用进行一些阐述,以期能够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一、小学音乐趣味教学概述

小学音乐趣味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围绕学生的音乐理想、音乐兴趣、音乐感情、音乐情绪以及音乐目标等多方面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其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给小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2]。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利用游戏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就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课的求知欲望是比较强的,但是就其本身来说,其理解能力和坚持性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化繁为简、由简入深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此基础上,可结合一些生活经验和儿童成长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小游戏,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以游戏带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融入到音乐学习中来[3]。例如在进行歌曲《大鹿》教学时,可采取小小擂台赛的游戏方式,首先由教师教唱,并且在教唱之前告知小朋友们,教唱完成后要进行歌唱擂台赛。然后将小朋友分为若干小组,比赛演唱歌曲《大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小朋友们进行表演唱,力求表现出与其他组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组织和评委的角色,而每个学生都是歌唱选手。然后教师对每组小朋友的歌唱表演进行点评,并且评比出最佳表演小组,可给予“表演星”等称号作为奖励,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又例如在进行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欣赏一些小花猫与小老鼠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小花猫与小老鼠的灵巧特征,并且提前制作一些猫、鼠头饰,让学生戴上,然后以轻快、风趣、幽默的曲调进行演唱。演唱完毕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歌词?”、“你能给大家演唱一段你喜欢的歌词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起来,积极调动课堂趣味性。通过这样的游戏、评比、创编、表演活动,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体会到同学间合作的乐趣,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感知音乐美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生动音乐教学

实现生动音乐的教学根本在于变更原有的课堂模式,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好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够很好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知识的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理论性讲解,那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印象浅薄。因此,在这类音乐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力挖掘学生的主体性的精妙之处,利于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4]。比如说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这一课时,老师完全可以避免对学生的简单传授,如果只告诉学生歌曲,带学生唱那么就不能达到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容易导致课堂的氛围死板。因此,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面国旗,让学生面对国旗行少先队队礼,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在进行授课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交流有关国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对国旗有一个心理上的感受,这样可以便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枯燥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转变成通俗易懂又具有特色的肢体语言,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同时也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有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利用音乐的节奏性提升课堂教学趣味

音乐本身具备的律动性就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并且利用好音乐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律动的特性,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朋友具有爱动的天性,这种天性与音乐的律动性具有非常好的契合性[5]。基于这一点,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合着音乐的律动,活跃起来,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自己演奏的旋律,用不同的形状的动作来表示音符的高低,例如在旋律低时,学生可以将手放在身体下方进行摇摆,而在旋律高时,则将手举过头顶进行摇摆。例如在进行《杜鹃圆舞曲》乐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感受整支曲子的3/4拍的节奏感,并且让学生对三拍子舞曲的特点进行理解。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辨听《杜鹃圆舞曲》中各个部分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对舞曲各个部分的旋律进行表现。还可以鼓励个别小朋友跟随旋律进行舞蹈,然后通过师生的一致努力,编排出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全班的小朋友们都跟随舞曲旋律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舞曲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音乐教学课堂趣味盎然。

三、结语

将趣味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音乐的趣味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趣味性以及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围绕教学大纲,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目的,从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不断地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伍菊香 单位: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参考文献】

[1]葛玉婷.小学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02.

[2]次仁德吉.音乐是用来听的:有感一堂小学音乐示范课[J].教育,2011,0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