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86-02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比较多,着重于查错纠弊,对于效益审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少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效益审计扩展的观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比较多,这客观上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从而无法抽出足够的审计力量开展效益审计。

2.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后审计比较多,事前介入和事中控制不够,特别是对投资项目选择的决策过程难以施加影响。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投资决策论证体系不健全,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更显重要。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短缺,现有审计人员队伍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例如,为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为了对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然而,审计机关目前懂财务的人员比较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比较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

4.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客观标准,主观判断多,审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准则和指南,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做得尤其不够。《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也强调不多,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

5.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就事论事多,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职能发挥不够等。审计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搞好建设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

二、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思考

1.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

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增强宏观意识,努力研究和把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投资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必然引起投资决策方式、资金筹措方式和资金使用方式的调整。在投资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分散化、资金来源多样化、融资方式市场化以及项目预算管理和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化。这一重大变化,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环境、对象、内容和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可能继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我们要根据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致力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宏观经济效应。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效益。审计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目标要从真实、合法逐步转到效益上来,开展效益审计是在新形势下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向深层次、高水平推进的必由之路。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要积极推行效益审计,对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效益性以及效果性进行评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投资效益审计既要考虑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投资规模的适当性,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使用效果的综合性、使用过程的公平性,又要检查项目建设的宏观性、公众性、关键性、基础性、牵动性和对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影响,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长远效益与当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2.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国家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财政审计开展工作,财政资金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到哪里。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投资审计也要把公共工程项目作为主要对象,侧重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审计,这是投资审计内容创新的基础。一是要加大对财政投入较多的基础性、公益性公共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资金和项目,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要将违纪违规现象消除在萌芽阶段。在具体审计内容上,将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性审计过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要从效益审计入手,侧重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审计。在效益方面,要特别注重环境效益。充分考虑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环境效益审计将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查处乱上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虚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3.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活动日趋纷繁,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往往以资金活动为主线,对会计资料进行详细检查,即使是抽样审计,真正建立落实在内部控制测评基础上的也很少。采用这样的审计方法,一是会造成审计成本增加、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审计质量也很难保证。因此,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在审计中充分运用分析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拟订审计计划、实施审查、做出审计结论、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会计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都将成为投资审计的具体内容,这就要求审计技术必须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电子计算机将成为审计人员的主要操作工具。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起步较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大大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但从实际情况看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日显紧迫,一方面应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原有软件进行优化更新;另一方面,应针对新的投资审计领域开发出新的审计软件,使电子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范化建设,为实务工作提供客观标准和指南

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审计准则、实施细则和其他规范,能够反映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界的实践经验,帮助审计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恰当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范化建设是目前亟待加强的工作。一是建议审计署制定《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的实施细则,及时总结各地审计机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为审计人员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二是建议审计署和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合作,联合制定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绩效评价标准作为审计人员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别是投资效益审计的依据;三是建议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署制定的审计准则及实施细则、财政部的有关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规范。

5.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控制的其他对策

一是要强化对建设项目前期相关工作事项的审计,包括项目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来源和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情况等,它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工程质量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保证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对重点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议审计机关以派驻的方式从项目筹建开始进驻建设项目法人单位,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审计监督。三要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在审计人员少,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专业人员培训周期较长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 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研究新视角,2005,(3):3-5.

[2] 赵云青.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浅析[J].审计月刊,2006,(7):12-13.

[3] 周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5,(4):44-45.

篇2

通过审计,发现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分了十三个标段:城南的河堤工程也分了许多标段。高级中学的河堤工程,一个标段就几百米,甚至几十米,过多的标段划分导致成本的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有的建设单位委托的招标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招标文件中出现漏报、少报工程量,而按照清单计价规则建设单位承担量的风险。所以在结算时工程量要据实调整,从而使工程造价大大超出原合同价。而建设单位在招标过程中,也不严格审查投标方的投票报价是否合理就签订合同,给结算时留下了许多隐患。如高级中学教职工宿舍楼,在招标书中就没有列基础土方开挖项目,但依据实际情况按实记入工程量。造成了总工程造价的增加。

(二)施工合同约定的条款与相关的政策不符。在审计过程中,双方承包合同签订不规范。招投标文件与合同条款内容不符。甚至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条文相违背。如某办公楼。在签订合同时竟然写明综合单价可以重新组价。这就违背了清单计价中风险分担的原则。有些项目甚至在工程完工后才补签合同。

(三)有些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滞后,图纸设计保守,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工程建设成本,造成工程建设项目随意变更加大、造价增加。

(四)部分建设单位监管不到位,项目管理混乱,地下隐蔽项目多,工程现场签证不规范,现场施工记录不规范、不完整,随意性较大,工程签证的认定难度大,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潜在的风险。

(五)对建设项目的审计不能提前介入,投资审计未能真正渗入建设的全过程。事后审计要把关口把紧把严是很困难的事情。

(六)材料供应合同约定的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如果要改变合同约定的条款,就违背了甲乙双方的意愿,在民事责任中合同受《经济合同法》的保护,如进入法律诉讼程序,审计存在败诉的可能性。

(七)材料价格受品牌、产地、规格、采购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材料价格的认定困难,而且现在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些思考

(一)投资审计要由事后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在投资领域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紧紧抓住建设程序和资金两条主线,可以更好地发挥投资审计在项目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唯有把审计“关口”前移。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投资审计工作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才有可能做到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及时防止工程超规模、超概预算,擅自增加建设内容,随意变更等现象。

(二)投资审计要由以单纯的工程造价审计为主向工程造价和财务审计相结合转变。只注重工程竣工以后的决算审计,只是单一的工程审计,就项目审项目,覆盖面狭窄。要深化竣工决算审计,探索跟踪审计、效益审计、结合财务审计,围绕建设程序和奖金,评价其真实、合法、效益性。

(三)投资审计对象要围绕项目,由以审计建设单位为主,向延伸审计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转变。

参与建设项目的单位,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不仅限于建设、施工单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线索,加强延伸审计,揭露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促进投资项目管理。新《审计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结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可以对直接有关的设计、施工、供货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为投资审计延伸调查指明了方向。

(四)投资审计要由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并重转变。

篇3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相关设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观念与意识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以及经费等因素,导致审计机关监督权力得不到有效实施,以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很多问题。

1.建设项目审计问题

(1)企业建设项目中财务和设计同监理以及质检等单位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企业建设项目设计水平较差、存在很多缺陷,以致项目设计不完善,导致项目施工不能够顺利实施。其次,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与质检单位监督控制不到位,相关人员不负责任,工作中存在纰漏,致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存在问题、造价结算不能够顺利进行。第三,建设项目审计收费不按规定进行。同时,很多建设项目没有进行有效勘察等工作,就实施设计与施工,导致设计不断变更、工期延长,甚至建设项目合同终止。

(2)招投标文书以及合同内容不完善,引起工程结算纠纷

建设单位工程没有对结算方式与造价调整予以有效审计,就会出现合同内容不严密、不全面等问题,不仅给建设工程结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也会加大审计工作量与监督难度。

(3)建设工程结算超过造价

建设投资项目整体造价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直接受到竣工结算准确度影响。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随意虚列项目、施工材料以次充优、施工记录不规范等情况,导致工程结算时造价超过预算,都是审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致加大了审计难度。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决定,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会给造成审计困难。

2.审计机关自身问题

首先,审计机关审计方式不正确,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技术与方法不科学。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借助的规范与标准,与相关规定发生冲突。第三,审计结构不科学、组织机构欠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逐渐增大,而审计机关审计内容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不相匹配,容易出现审计盲区。审计机关监督职责得不到有效明确,以致审计监督职责难以开展。审计机关缺乏技术力量,难以开展有效审计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需具有相应的财会知识、工程专业知识等。然而,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不能够胜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同时,审计机关不仅缺乏技术力量,而且缺乏相应的IT审计师,以致难以开展有效审计工作。第四,审计范围不明确。传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只是对建设项目及资金使用与管理予以有效审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都需进行审计与监督。同时,国家建设项目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应接受审计。第五,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背景下,实施审计证据收集非常困难。然而,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人员,不能够充分借助计算机作为审计辅助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同时,相关审计机关没有实用性与通用性较强的审计软件。

二、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问题对策分析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障碍,只有针对问题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与对策,才能够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有效实施。

1.规范审计评价体系,创新审计方式

首先,对建设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以及项目资金来源等内容,实施审计。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有效保证建设项目质量与效益。其次,针对相对大型建设项目,借助派驻方式实施全程审计监督。第三,创建于规范审计程序与评价体系。在充分借助国家相关审计准则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审计程序准则,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降低审计费用。

2.扩大审计范围,突出重点,强化审计机制

审计机关应将法律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内容均作为审计与监督内容,对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内容均进行全方位审计监督。同时,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将建设项目投资、质量以及工期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审计执行难如果属于普遍性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寻找原因。首先,只有完善审计体制,才能够发挥审计作用。其次,创建审计决定执行追究制。第三,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3.创新审计技术与积极探索审计方法

科学的审计技术与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量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多、经济体制的有效完善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而逐渐增大。人们对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审计费用较高而审计质量较低的传统审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只有对审计技术与方法予以有效创新,才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与效益性,对建设项目内控制度、可行性报告及报批手续予以综合审计;审计建设工程预算造价、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内容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审计原定工程量与结算工程量之间是否对称;审计财务审批手续;侧重审计资金使用效益评价;认真执行审计回访制度。同时,各种网上支付等交易,也将成为审计内容。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审计技术必须提高。借助信息技术科学实施审计,已经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对原有审计软件实施科学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进行开发,才能够有效发挥现代审计的作用。

4.创新审计内容与层次

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公共财政投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财政审计重要内容。因此,公共工程项目也应成为投资审计重要内容。投资审计内容实施创新必须以国家财政资金项目审计为基础。首先,应该将基础性与公益性公共工程以及国家财政重点建设项目,作为投资审计内容。其次,经济运行中热点与难点问题,应是投资审计内容之一。第三,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问题也应是投资审计内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审计内容应逐渐倾向于效益性审计以及国家财政资金项目审计。其中,环境效益审计将是审计重点之一。同时,投资审计在深度与广度上也将有所突破。它不仅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一项审计重要内容,而且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也将作为审计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工程中违纪违规行为也纳入投资审计之中。这样,投资审计层次才能逐渐向宏观方式进行转变。

5.创新审计制度

审计制度只有适应社会经市场济发展,才能够有效发挥其监督、评价以及鉴证作用。因此,创新审计制度更应体现法律公开、透明以及公正等原则。首先,新投资审计规则必须体现WTO规则精神。其次,有效协调与统一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第三,对投资审计管理以及工作人员行为进行规范。

6.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必须强化

首先,宣传力度应强化。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时,借助国家政策与法规,有效保证审计机关占有主导地位与权威性。其次,项目前期与项目预算执行两种审计应相互结合实施,项目竣工后结算一定要进行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全面审计。第三,实施审计员派驻制度。针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应在建设项目决策、施工以及竣工等每个阶段都要实施审计。

7.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才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足等情况,必须采取一定措施。首先,借助增加编制,引进专业及复合型人才。其次,采取继续教育与奖励相结合的措施。借助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知识与技能,并更新审计人员观念;借助奖励措施,激励审计人员认真工作。第三,实施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引进中介机构参与审计,并创建外部人才库。

三、结语

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只有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与建设单位之间关系进行有效协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家应健全与完善相关审计法规,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开展。当地政府应协助审计机关,对审计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积极探求对策并认真解决。当地政府更应对审计机关工作予以有效支持,并对创建审计制度积极探索,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投资按其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金融性投资两种。生产性资产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产,也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及存货等,这些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条件,企业利用这些资产可以增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形势

2002年后半年以来,由于国内GDP的高速增长,电力需求增长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整

整4年的时间里,全国的平均电力增长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200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4.4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5100万千瓦;2005年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2005年全国发电量24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导致电网负荷和网架结构凸现薄弱,无法满足电力增长的需要。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十一五”期间电源和电网结构调整十分重视。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计划加大西电东送的力度,在北通道,继续加大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向京津冀电网送电规模,促进西北黄河上游水电与宁夏火电联合以及陕北火电向华北和山东电网的送电。在中通道,要重点建设三峡水电站,同时开工建设金沙江和四川水电流域大型水电站向华东和华中送电工程。而在南通道,要在国家已经批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工一批电力项目,保证西电东送目标按期完成。此外,“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域主干电网架和各省网架建设。

在这种形势下,电网企业纷纷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省级电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普遍达到四十亿元以上,投入的重点在变电容量和输电线路上,目的是保证电网坚强,提高电网输配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系数。

其实早在1998年,电力企业就开始斥巨资进行城市电网改造,1999年,又开始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在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有国家资本金的介入,政府部门和媒体高度关注,暴露了很多网改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社会对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水平提出质疑,并上升到仇视垄断企业的高度。

二、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建设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1998年至今,基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四到五倍,在建设投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企业,投资的出发点是获利,在对投资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首先应当是衡量此项目是否盈利,是否能为企业产生经营效益,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的投资中,往往过分夸大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如1999年以来进行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某些低压改造项目投入几十万元,而用户的年用电量不过几十度,折合人民币不足30元,投入和产出差距如此巨大,而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只注入20%的资本金,其余为银行贷款,电力企业在电网改造后还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而电价同时又受到国家管制,导致电力企业在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以付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作为代价。

(二)在建设投资前期管理中,注重电网规划,忽视投资回收分析

前几年,由于电力需求紧张,电力企业备受关注。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加之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电网规划工作非常重视,经常与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城市和农村电网规划研讨会,电网规划的重点立足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根据政府对经济的统一规划进行安排,少有考虑投资回收的内容。

正象一份电网企业的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讲的,报告第一部分为所在地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电网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为建设规模及方案,第五部分为投资估算,第六部分是效益分析。在整个报告中,效益分析所占的篇幅和比重不到二十分之一,而且只有售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增加等有限数据,没有任何对投资回收的分析。即使完工后的工程分析,也仅限于工程造价的分析,鲜有投资回收期的内容。

可以看出,电网企业在进行建设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效益的问题,而是更多注重社会职能。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网企业的性质已经不容质疑,而且除少量技术改造工程外,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都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一方面无视效益分析,盲目投资,一方面承担还本付息的任务,无形中增加了电网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暴露出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不到位。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脱节

电力企业一直采用自上而下垂直的管理模式,对于电压等级较高的工程项目,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核算,如220KV及以上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就由省一级电力公司核算,110KV工程由分公司负责核算,10KV等低压工程一般由支公司负责核算,但是由于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征地费、青苗赔偿费、前期费等支出必须由当地电力公司进行操作,导致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会计主体在核算,造成的后果是工程核算不完整,资料和信息不对称,竣工决算编制滞后。

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设计批复、可研批复过程中难免出现沟通问题,导致设计变更增加。几乎有80%的工程项目都有设计变更,变更引起概算不准确,投资计划不足,造成工程超预算列支。对于在企业内部实施预算管理的电网企业来说,资金无法核销,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四)工程物资管理不规范,浪费严重

省级电力公司出于集约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的需要,对于11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和大宗物资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但是由于采购委托有独立法人的物资公司,而合同签订却需各分支机构与供货商直接签订,而且由于物资的使用者不掌握主动权,导致售后服务跟不上,加之中间申报采购环节过多,周期过长,浪费严重。

(五)重立项,轻管理,投资建设后续问题多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立项,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对由于用电负荷增加的需求非常重视,对工程施工进度也抓得很紧,但是在工程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自上而下普遍认为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不注重收集资料,不注重工程物资的出入库管理和施工结算,后果是工程完工多年,决算仍没有编制,资产没有结转,折旧无法足额计提,导致账面资产不真实,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

三、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将电网建设规划与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紧密结合,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投资效益分析和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的长期投资规划。即在进行电网前期规划时,除了考虑市场、负荷增加、未来经济发展等因素外,更要考虑市场是否优良,未来用户的电价结构如何,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方向,并根据上述因素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的测算,结合未来用户的生产经营周期、产品性质、市场情况对投资资金的回收期进行详尽测算,保证投入的资金能够收回,规避投资风险。

(二)重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投资回收内容。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投资项目的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增加;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将减少。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回收期、会计收益等指标,同时也要考虑投入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要增加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进行评价。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价程序:一是提出投资方案,固定资产投资的方案通常来自生产部门。二是估计和测算方案的相关现金流量。三是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四是价值指标与可接受标准比较。五是对已接受的方案进行再评估,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找出预测的偏差,通过发现问题修正财务控制,为决策提供支持。

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评价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也被称为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技术,这种方法通过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和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以及现值指数,即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作为评价方案的指标,并计算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依据。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不考虑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首先计算回收期,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回收年限越短,方案越有利;之后计算会计收益率,即年平均收益额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确定方案的优先次序。

篇5

(一)审计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

1.投资审计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

投资审计不是单纯的财务审计,而是综合大量项目建设信息的综合审计。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中投资审计的针对性条款较少,操作性不强。同时,与财政法规相比,建设领域的法规还不够细致,虽然国家在完善建筑法规,突出可操作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招投标法实施条例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有极大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建设投资领域法规,出台诸如《固定资产投资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操作性、针对性更强的法规,使投资审计对违法行为的定性更准确,依据更充分,治理更有效。

2.审计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存在争议

投资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审计法、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审查项目的工程财务,审查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程序的履行情况,对工程造价进行核实,对工程管理过程和效益进行评价。但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是否能依据以上法规进行处理处罚,执法主体资格的争议较大,相关法规也未明确。而审计移送制度要求,不同违法行为,移送至相应的部门处理,事实上延长了执法的过程,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

3.审计法与合同法的协调适用问题

根据法律要求,不服审计决定,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提起法院诉讼。对于施工单位因工程价款结算争议提起的诉讼,法院通常以合同纠纷受理,依据合同法裁决。进而出现不同的法律调整同一事项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民事法院审计结果的情况。因为审计法是行政法,协调行政关系,而合同法属于民法,协调民事关系。协调的关系范畴不同造成结果可能不同。但在客观上这也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

(二)审计自身建设的相关问题

1.投资绩效审计未得到有效开展

审计署颁布施行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将投资绩效审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之一,但现阶段对投资审计的重点仍局限在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投资的绩效重视不够。不仅审计人员缺少绩效审计的概念,相关审计条例、规范也缺乏对开展绩效审计的指导。同时,建筑市场的复杂性也造成审计人员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基本建设程序的履行情况、工程造价的核实以及建设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从而绩效审计未得到有效开展。

2.事后审计仍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形式

目前,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审计仍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形式,事前介入和事中监督不够。不符合增长较快的投资趋势,也不符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要求。面对投资已经完成,资金的拨付使用已基本完成,大量建筑工程已经隐蔽的工程,事后审计,不仅不利于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的核实,而且对发现的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即使通过审计披露投资项目选、立项存在重大问题,也无法收回已经形成固定资产的大量资金。

3.新形势下复合型审计人才更显匮乏

投资审计涉及专业学科较多,领域较广,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财务和工程建设领域的审计技能,还应该具备法律、金融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目前审计人员基本都具备财务审计的能力,但工程建设和工程造价审计的能力明显不足,法律和项目管理方面能力更是薄弱,金融投融资方面的经验比较匮乏。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匮乏和审计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矛盾比较突出。

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筑牢法律基础,维护审计权威

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充分发挥审计的国家治理作用。首先要解决审计法与合同法等民事法规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按照规定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的,建设单位应在招标文件以及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明确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同时,对于施工单位有争议的工程结算价款,法院在裁决时,应分清不同法律调节的对象,只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同双方之间的价款纠纷进行调节,因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是建设单位,下达的审计决定也是对建设单位的法律文书,法院不能依据施工单位的诉求而否定审计机关做出的对建设单位的审计决定。同时,审计法与合同法之间的交集也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尽快予以解决。

其次,法律应针对投资审计,明确赋予审计机关相应的行政执法处罚权,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减少执法环节,提高执法时效。最后,应尽快出台《固定资产投资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规,完善政府投资领域的法律体系,提高审计执法的可操作性。

(二)探索审计创新,加强人才培养

第一,加大跟踪审计的比例,积极探索有效的跟踪审计模式,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选立项阶段,积极有效地跟踪审计无疑会对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第二,审计人员要重视立项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依靠可研、环境评价等基础资料,开展有效的、真对性强的绩效审计,对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可以要求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再分析,对可研报告进行再评价。如发现提供虚假数据或出具虚假可研报告的单位,审计机关应坚决予以披露,并给与处理。促进地方政府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篇6

内蒙古自治区如此快速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强有力拉动。全区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了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步伐,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全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8年以来,市场需求大幅波动,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起伏加大,对自治区经济的冲击比较大。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于上年,经济增长率更是下降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出“三高两快两稳”的良好态势。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全国。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71.0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出全国9.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99.1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2.47亿元,增长14.1%。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高出全国16.9个百分点。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33亿元,增长47.8%,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97.23亿元,同比增长19.2%。高出全国14.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57.77亿元,增长20.9%:在37个工业行业中。有34个行业保持增长,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三大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4%。

(二)内蒙古投资的主要特征

1 投资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为依托。在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充当了主力军,进入2000年以后,内蒙古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例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一、二期工程,达拉特电厂三期工程,准格尔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和包头二电厂等电源项目的投产,以及配套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并实现自治区东西部电网的连通:建成的长庆气田至呼和浩特的天然气输配工程,加快了“西气东输”的进程:包头稀土高新区希望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铝电一体化项目电解铝一期工程,霍林河煤业集团10万吨电解铝项目,包钢改扩建工程和准(准格尔)东(东胜)铁路、锡(锡林浩特)桑(桑根达来)铁路、桑(桑根达来)蓝(蓝旗)铁路及国道110线、包头至东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贯穿内蒙古2600公里的东西大通道全线通车,这些重点项目成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在重点投资项目中,地方项目越来越占据主体,近年来,中央与地方项目的比例大约在1比9左右变化,

2 投资主要投向我区的优势产业。从项目所属行业看,内蒙古项目投资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以及资源相关的制造、生产供应等行业。超过6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3 从投资主体性质看,目前,内蒙古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国有股份企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私营企业投资虽然总量不大,但是近几年增长很快。

4 从项目资金来源上看,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最大。统计期间(2000~2007):累计完成投资额11750.75亿元,除2001年较2000年有所下降、2005年较2004年略有下降外,自2004年起开始高幅度增加,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90%,自筹资金已成为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在自筹资金中,政府招商引资逐年增加,成为支持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内蒙古招商引资总额为270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2058亿元,6年间增加6.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18%。国内贷款次之,统计期间,全区利用金融机构贷款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483.71亿元,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18.6%下降为2007年的10.5%,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显著:利用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不大,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8%,2002年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占比一度激增到17.4,后逐年下降,2006年起更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削减到5%以下:利用外资平均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占比仅为2.1%,2001年较2000年上升了71.05%,但内蒙古吸引外资的投资领域单一,自2001年起对外资吸引力下降,2002年较上年下降56.92,之后继续呈下降趋势,2007年更是较2001年下降了89.2%。

5 从投资动机上看,提升竞争力、完善配套设施以及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是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其次是政府对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

二、投资对于内蒙古经济总量(以GDP为代表)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2000以来,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有力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和动力。2000~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由1539.12亿元上升到

7171.58亿元,8年间增长365.95%。在高投资的推动下,内蒙古经济总量8年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04年达到20.5%,2005年则达到23.8%的历史最高点。

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5年增速较快,进入2005年以来增速放缓,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仍然达到72.1%。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经过投资、经济的一轮高速增长,上升阻力加大,2005年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投资占GDP比重出现“三下降”。

从客观上分析,内蒙古的经济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增长基本属于投资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左右。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多元化的引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十一五”的前2年分别完成投资3300亿元、4400亿元,2008年完成了5600亿元,3年累计完成了投资13000亿元。2009年自治区确定的投资目标是7100亿元,增长的幅度非常大。

(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实现产值稳步上升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38.03亿元上升为2008年的251.50亿元。2008年。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0.3%,比2000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各行业投资均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林牧渔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种植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但第一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值由2000年的350.80亿元增至2008年的906.98亿元,占GDP比重却由2000年的22.79%降至2008年的11.68%。

(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逐年上升,产值渐居三大产业之首

2008年的2916.9亿元较2000年的117.76亿元增长24.77倍,占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4.3%上升为2008年的42.3%。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以能源化工产业为龙头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蓬勃发展。产值由2000年的582.57亿元增至2008年的4271.03亿元,占GDP比重由2000年37.85%增至53.75%。2005年起,第二产业取代第三产业成为我区GDP贡献最大的产业。

(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降至三次产业第2位,产值稳中有降

2000年,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25亿元,2008年完成2428.05亿元。2008年略有回升,达到37.4%。金融保险等各行业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党政机关团体、邮电、交通等行业是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中的亮点。对第三产业投资以及产值的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第三产业产值在2008年实现2583.79亿元,较2000年的605.74亿元增长326.55%,占GDP比重也由39.36%升至33.29%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化”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业比重明显提升,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重大跨越。与2002年相比,内蒙古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17.2个百分点,达到48.9%,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通过重点行业的持续投资,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第一产业22.79%,第二产业为37.85%,第三产业最高为39.36%:到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2.51%,第二产业上升到最高,达到51.79%,第三产业则下降到35.70%。内蒙古的经济结构明显呈现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的特点。

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动向

(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带动了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前4个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68.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在全区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中(含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一产业投资31.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7%:第二产业投资545.13亿元,增长47.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2.7%,其中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1.2%:第三产业投资292.22亿元,增长76.0%,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33.6%。

(二)地方与中央投资均保持高速增长

1~4月份,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35.63亿元,同比增长53.9%;其中,城镇投资725.52亿元,增长53.7%。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33.01亿元,同比增长75%。中央投资增速高于地方。

(三)工业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4月份,全区完成工业投资531.87亿元,增长44.2%。其中,采矿业投资155.47亿元,同比增长60.3%:制造业投资239.32亿元,同比增长3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7.09亿元,同比增长36.9%;工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为61.2%。

(四)交通运输业投资高速增长

2009年1~4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投资6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其中,铁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2.90亿元,增长1.1倍: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27.97亿元,增长1.2倍: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1300万元,增长2.3倍:航空运输业投资4535万元,增长2.7倍:管道运输业投资4.34亿元,增长3.0倍。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低速增长

1~4月份,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0.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按用途分,住宅投资和其他投资分别完成45.45亿元和6.7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和1.7%。其中,90平方米以下投资16.06亿元,同比增长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14.15亿元,同比增长31.5%。

四、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速难以长期持续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在长期内维持一个超过30%的投资增长率,对于内蒙古也是这样,2002年以来投资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对于内蒙古能源的大量需求,这是重化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特征之一。以电力需求为例,1980~2000年,我国

电力弹性系数平均为0.8,也就是说电力消耗小于GDP的增长速度,我们用较少的电力消耗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力需求的弹性系数发生了逆转,8年来弹性系数基本维持在1.3~1.5之间。这主要是我国发展重化工业对于电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重化工业属于高耗能产业。这一时期,获得同样的经济增长要比以前消耗更多的电力和能源。所以,单从工业生产的电力需求来讲,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但是,据预测,进入2020年以后,由于我国重化工业基本饱和,电力的弹性系数将再次下降到1以下,估计在0.95和0.7之间。所以说,对于资源的需求从长期看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投资率是无法长期维持的。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来支持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隐患

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区GDP的构成中。投资贡献比例过大,长期超过70%。这种结构反映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投资对于GDP的高贡献率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吸引投资的热情难以消退,政府长期热衷于招商引资使得政府很难在转型的路上走出实质性的步伐。从国民收入的构成来看,投资直接构成当期的GDP。但是当投资转化为生产力之后,能否实现销售和盈利是取法保证的。如果不能实现生产和销售。那么,这样的投资就无法成为持续的GDP增长动力。但是在当前以政府任期为周期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难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而短期见效的招商引资成为维持政府政绩的主要手段。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这样的增长模式中,前期的投资极有可能转化为下一期的过剩产能,这也是我国经济为何长期在过热与过冷的交替中徘徊的一个制度上的原因。

(三)投资的政府主导比较突出,民营经济投资比重有待提高

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投资积极性,政府无论是在招商引资还是银行贷款过程中均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各级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后,政府与各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为银行、政府和企业的多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投资繁荣的背后,是民营经济的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内蒙古的投资总额中,民营经济仅占10%左右,这与民营经济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四)房地产投资后续乏力

进入2008年以来,受国家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内蒙古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房地产投资受到的影响较大。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6.04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36.08亿元,同比增长46.9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34%。呼和浩特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呼和浩特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00.44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6889.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65%,增速较上年下降15.9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5598.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3%,增速下降19.73个百分点:施工面积中新开工面积3709.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22%,住宅新开工300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6%,增速下降17.28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1694.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63%,住宅竣工1432.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1%。房地产供给增速放缓的同时,商品房销量大幅回落,2008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141.01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57%,增速回落45.03个百分点,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22%。

2009年第一季度,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0.8亿元,同比增长45.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6.9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商品房销售出现明显下降。第一季度,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4.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7%:商品房销售额8.25亿元,下降30.3%。

五、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对于投资的依赖

投资对内蒙古经济新世纪的崛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投资主导经济的局面必将成为历史。任何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都不可能容忍国民经济出现过大的比例失调。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经济体内的最终需求所占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当前,应当抓住内蒙古投资繁荣的大好局面,引导投资向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的民生领域倾斜,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改善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些投资的加大将会在带动居民的持久消费上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民营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镔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

(三)拓宽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渠道

篇7

目前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人员匮乏,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体制不完善等现象,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不能很好的落实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本文就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力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实现最大化利益提供参考意见。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所涉及的投资规模较大,涉及的资金较多,涉及的经济利益范围也较为广泛,所以就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在一些企业实际工作中,这种内部控制观念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有些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观念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一定利益损失。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对投资管理控制的认识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控制不重视,忽视固定资产控制的价值,进而加剧了企业面临亏损的风险。总而言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知识掌握不牢,意识观念差等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存在很多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和监督工作不能有效落实的状况,迎接审计时有些内容不真实,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经济水平,有时片面追求企业的单方业绩,从而忽略了企业在其他领域的长远利益,就像面子工程一样,耐看不中用。此外,有些企业自身不能正确理解审计制度,有些认为审计工作只要把财务的账务,账本,现金账、财会报表、以及税务等工作做好就行完全通过审计,其实整个公司的全体员工的数量与质量与一个企业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审计监督工作做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的控制方式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控制。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前,要对市场环境、本企业实际概况、招标的具体书面文件以及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在充分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确定应用与本企业,符合本企业管理水平和施工能力的成本预估算。在投标前还要对工程项目的各项实施标准进行详细研究,对要施工的所在地的工人、材料和场地状况以及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估算工作,确保一切开销费用都能在成本估算范围内,还要在成本估算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成本和利润成本,对利润成本进行科学估算,避免投标报价盲目性,给工程带来索赔风险。

(二)固定资产投资合同签订审批控制。在施工前期,施工方要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单位要与项目部和施工人员、原材料采购商、施工设备供应方所签订劳务合同、材料质量保证合同、设备安全可靠合同等。由于合同是赋予法律意义的,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要有效保管各项合同,减少因合同纠纷产生的索赔问题。要将一切可能影响工程效益的风险因素考虑在索赔控制范围内,加强合同的管理意识,对合同的风险可能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科学的评估是否会给工程带来经济损害,并对有可能对工程经济效益构成威胁的风险因素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加强合同的有效管理。确定合同的要履行的权力和义务,按合同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各方的职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从投资风险管理角度探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的控制方式

(一)加强设计管理,保证设计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尽可量的收集最全的工程资料,详细掌握工程建筑相关信息。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漏计、重计等失误,给工程成本带来损害,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在准备工作期间,首先要明确变更量的可能范围,接下来组织工作人员熟悉工程项目的各施工环节和具体各方面的文件内容,将协调后的工作内容和确定的条例下发给其他相关部门,确保整个工程项目使用一套操作标准。其次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工程有关的各种信息数据和施工图纸,掌握工程的施工规模、建筑性质以及施工流程。加强施工人员对可能的突然变更的风险意识。

(二)把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关卡,发挥监控作用。有效地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进行质量把关。生产流通部门要定期的调度和监测生产程序,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跟踪、检测;销售部门也要按时向生产单位提供用户信息需求,协调生产部门修改工艺和设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研发部门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合理地降低成本;绩效考核部门要加大成本控制的长效考核力度,确立有效的考核标准,合理的改善考评体系,制定考核和评价办法。企业也要将近期的成本控制信息公布给人员,共同分析、改进。

(三)加强投资管理事后效益监督。制定健全固定资产的日常处理和监测控制体制,第一,制定严格的材料领用制度,加强库房管理。定期对库房的材料进行盘点,确保盘点准确,严格按照需要对材料进行逐人发放,确保不重、不漏,谨慎仔细,确保无多领用现象出现。第二,借鉴市场成功运作模式,将成功经验注入企业内部,利用确定人头成本中心来控制和检测责任成本。第三,健全产品的质检管理制度。产品的质量是关乎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脉。质检部门不仅要按照质量标准严格把关、控制和监督,又要验收,记录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可能信息,对此进行分析概括。第五,为了使设备使用寿命更长,得到更好的利用,对生产设备进行划分责任制,将设备安全责任分与每个工作人员,确保设备安全、好用。

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质量控制扮演着生死攸关的角色,要想促进中企业的快速发展,就要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落实进程。所以,我们要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入手,严格控制好企业各项成本的增加,对可能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危害企业经济利益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中出现的问题,使企业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

篇8

关键词 :档案管理,投资项目,解决措施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社会的档案意识也有所提高。“十五”期间,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较多,将产生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为了防止企业资源的流失,为了加强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规范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档案的编制、验收工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印发〈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文件编制及档案整理规范〉》。

1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为项目完成后的投入生产、扩建、改造等提供了原始资料,对企业是绝对有好处的。笔者结合北船重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现状谈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四个问题。

1.1 档案意识薄弱,轻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

档案意识薄弱,轻视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是思想上的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许多建设单位根本不重视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积累,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都在赶工期,建设单位也只想着项目的进度,好投入使用,忽视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按照本行业、本系统的规定收集相应的资料,或者是没有做到收集完整,导致重要的档案资料缺失。等到建设工程完工要办理竣工验收时,才想到工程档案必须要通过验收。为了应付竣工验收,建设单位才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补充档案资料,导致很多档案资料缺失,影响档案今后的利用和质量。我们企业搬迁,开工了大批的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后建设部门归档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中就有很多缺页,模糊不清的,根本不能达到档案制作的标准。

1.2 项目档案的系统性不行,保证不了原始性和完整性

项目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项目的立项、设计到施工、监理、验收、档案资料一直处于使用中的状态,直至项目验收以后,才能相对稳定。有的一些特种设备还需要定期检验。投资项目是由多个行业的队伍参加施工监理,这些施工队伍对档案工作的相关法规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大多数不知道这些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不重视投资项目文件材料的管理工作,导致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都得不到保证,影响了项目档案工作质量。归档的时候还不完整,有的缺了开工报告,有的缺了合同,给我们整理项目档案增添了麻烦。

1.3 规章制度不完善

北船重工管理项目档案,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设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定》、《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文件编制及档案整理规范》这些规范。毕竟公司有自己的特点,有着它的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制定符合本公司的规章制度。

1.4 保管条件不具备

档案是不可再生的信息,必须要保证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保管条件,档案库房达到八防的要求,库房与借阅室分离。企业需要给档案提供良好的保管条件。北船重工还正处于新厂建设的过程当中,很多厂房、办公楼还正在建设中,所以库房比较紧张,没有专门的项目档案库房,一些工作环境还不具备整理、保管项目档案条件,因此利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2 加强企业项目档案管理的措施

企业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主要是靠各项基础工作的实绩来体现,只要把基础工作做好了,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容易得到提高,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影响的。加强企业项目档案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笔者认为做好企业项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2.1 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全民的档案意识

首先,企业里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档案管理的重要因素。只有领导有较强的档案意识,重视档案工作,给档案工作人员增加了积极性,才能把档案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和制度考核中,保证了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如果领导没有档案意识,看不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那档案工作很难正常进行。其次,就是全民的档案意识,特别是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全民有了档案意识,才能确保有用的档案资料的及时归档,档案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2.2 加强项目档案的收集积累

项目档案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档案记录了项目的全过程。项目一旦出现了问题或者需要维修,这些档案资料就是最有力的凭证。在项目开工之前,应该将有关计划通知档案部门,让档案部门来指导建设部门收集项目档案资料,让档案工作提前介入,明确项目资料哪些需要归档,哪些只需短期保存,哪些可以作为参考资料,让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时进行,保证资料收集的齐全准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制定明确的工作程序,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到有效利用,这需要档案部门、建设部门和施工部门的互相配合,既能保证项目工作的进度,又能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

在项目完工后,施工部门应将收集的项目档案资料,按照档案整理规范整理项目资料,之后向档案部门移交,确保归档后的档案资料完整、准确。档案部门应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加强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联系,共同努力做好项目档案工作。

2.3 加强全过程管理工作

档案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全程跟进投资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最主要的是把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列入合同的有关条款,运用合同条款和档案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来提高项目档案的编制质量。项目建设单位的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在与施工部门、设计部门、监理单位分别签订施工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时写入合同里,将档案工作与经济效益相挂钩,以确保项目竣工档案资料的质量,这样就能使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重视档案工作,并落实责任制,提高他们编制档案的责任心。

项目的设计单位要按照建设部门的合同、协议规定,按照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理规范,编制与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相符的竣工图和竣工文件,向建设部门提交完整、准确的归档文件,并经系统整理后的项目文件材料及图纸。

2.4 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保证其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企业还应配备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保持档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档案管理一般是企业中薪酬相对比较低的岗位,这就造成了档案人员工作不积极主动,比起其他岗位更容易流失人才。如果企业不为档案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档案工作人员也不能安心工作。此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参加国家和行业举办的业务培训、技能培训等,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项目档案形成规律,让档案人员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参加设备开箱验收,使档案人员在文件材料形成之初就能把握文件的来龙去脉,明确项目档案资料有哪些内容,知道项目档案资料地归档范围,提高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为企业地档案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地档案管理水平。

2.5 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规范档案管理的保障。有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工作就有依可循,有章可考。为了全面规范企业档案工作,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立足于基础建设,按照国家及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制定符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规章制度,抓好项目档案资料的形成、整理、保管、归档、统计和开发利用,力求在企业内部做到分类统一、编号统一、档案装具统一和工作质量标准上的统一。主要是制定项目档案的归档制度,项目档案的整理规范,项目档案的查借阅制度,档案库房保管制度等等。

2.6 要抓好企业档案的提供利用和开发

篇9

一、购置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分析

购置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在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资金的来源途径通过两组对资金来源进行分录反映。在进行款项支付的过程中,要借助专款支出、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等一系列科目,贷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科目。另外要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验收单据,借助固定资产的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等科目。这两项规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水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比如说:一是在这两组分录反映的过程中,不能非常明确地将业务的内涵清楚地反映出来;二是运用银行存款的形式购买固定资产,只是将资产进行形式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其实质,而借助事业支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虚增高等学校的费用成本支出,在年度核算的时候又要将该项项目支出纳入到结余分配的账户中,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虚减高等学校的结余金额,从而在很多程度上违背了财务会计核算中的真实性原则。

在新时期国家已开始逐步地降低对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支持,学校很多的固定资产购置费用需要自己筹措。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要逐步改革传统的资产核算与资产购置模式,取消固定基金这一会计科目,在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直接借记为固定资产等科目。

二、对外投资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分析

对外投资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在向其他的组织投资或转出固定资产的时候,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按照合同或评估方案中所确认的市场价值,将对外投资借记为其他的投资科目,将事业基金贷记为投资基金的科目。另外要严格按照固定资产在账面上所评估的价值,将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借记固定基金等科目。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两者之间的对等关系,但在分录关系上显得不太严格紧密。既不能将高等学校对外投资的增加和事业基金与投资基金之间转换关系的联系进行直观明了的反映,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高等学校的其他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与固定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口径出现差距的现象。

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要想提升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水平,需要采取措施取消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固定基金的相关科目,从而使得高校的其他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与固定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口径可以保持一致。同时要按照合同或评估方案所确认的市场价值,将对外投资借记为其他项目的投资科目,并根据固定资产在账面上的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另外要根据固定资产在账面上的原价将事业基金借记为一般基金等科目,将事业基金贷记为投资基金等科目。

三、计提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分析

计提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进行计提折旧处理,同时要在高校的经营收入与事业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其中设备的购置费与设备的修缮费各占据二分之一,有助于充分保障固定资产的维护与更新。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维修与保养力度,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一是由于高校固定资产不进行计提折旧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的支出费用,但也导致高校财务会计的记录支出信息出现不完整、失真的问题;二是高校固定资产的净值与原有价值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大,运用固定资产在账面上的原有价值去反映现有的固定基金,不仅无法反映现有资产的真实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高校净资产的数额;三是高校按照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很难维持固定资产的维护与更新所需要的资金数额。

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要想提升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水平,就需要对本校内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首先要在高校固定资产原有价值中将预计的净残值余额扣除,在固定资产预期使用周期内选择科学的折旧手段进行摊销处理。同时要将高校每月需要摊销处理的折旧价值纳入相关支出的管理中,并从高校相关收入中进行补偿。其次是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时,要进行经济支出、事业支出以及成本费用等相关科目的借记工作。

四、结语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提升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提供了权威性的法律法规保障。但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高校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林芍君.高校固定资产会计管理的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04)

[2]蒋欣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03)

篇10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审查项目的决策情况,主要包括该项目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项目决策的工作程序是否规范,项目决策是否具有盲目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审查基本建设的程序执行情况,主要审查项目开工是不是符合条件,有没有“三边问题”等。

2.建设资金和财务管理方面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建设资金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审计主要包括审查建设资金的筹集情况,建设资金的计划下达与资金的拨付情况,投资项目的财务管理情况,项目的成本核算情况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责履行情况等。

3.审计工程的造价管理情况

工程造价管理审计主要指审查工程在设计、招标、监理以及造价咨询等方面的收费是否合法、真实,工程结算是否存在高估冒算的现象,所采购的材料设备是否存在质次价高的情况,审计工程的技术签证是不是符合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工程的控制程序是不是严格规范等,最终分析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4.其他方面的投资审计

除此之外,政府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还包括工程招投标、工程承发包、合同、工期、质量等建筑管理方面的审计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效益情况的审计等。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内容存在片面性

在审计内容上,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一般侧重于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着重审计项目的违法乱纪现象。而对于投资审计的重点――效益审计,却鲜少涉及,这就导致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内容上具有片面性。

2.审计方式以事后审计为主,缺乏前期介入

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我国存在投资决策论证系统不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且,我国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式主要是以事后审计为主,缺乏前期介入,也缺乏对整个项目过程的审计。

3.审计人员缺口大

我国现有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方面并不是非常合理。由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涉及财务、工程、法律等多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是具备全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显然,在这一方面,我国一些部门显得相当薄弱。

三、加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法

1.加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制化建设,丰富审计内容

一方面,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应当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通过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来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内容方面,应当侧重审计公共工程项目,审计重点应逐渐从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转向公共工程的效益性。

2.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进行跟踪审计

审计部门应当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操作规范,以此来不断加强我国的投资跟踪审计。一方面,要加强审计、设计、建设施工及监理等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跟踪审计的适时性问题,明确投资审计介入的时间和关键环节等。

3.全方面引进高素质审计人才,通过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

篇11

一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货币资金外购固定资产,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是固定资产增加的主要来源。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于外购固定资产,目前的会计处理方式是分别按照资金来源,借记“专用基金”、“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却令人难以理解:第一,高校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一次性列作当期支出,显然违背了会计上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正确核算其高等教育培养成本,正确计算学生应缴学费。例如,高校在郊区购置了数千亩土地,这些学校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土地建设成校园,其投资少则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这些投资计入高校学校教育成本,由近期入学的学生负担,肯定是不合理的。目前呼声很高的关于学生学费偏高的问题,固定资产的这种处理方式算是一个主要原因。第二,在购入固定资产时,根据账户一一对应关系,应该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增加固定资产,而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却是在减少银行存款的同时,减少了专用基金,前后两笔分录缺乏内在联系,难以直观、明晰地表达出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内容。

2、各单位所需要的固定资产,除了外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行建造,称之为在建工程。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使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需要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在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账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第二,教育经费的主体与基建经费的主体分别核算不利于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由于没有“在建工程”这个科目,所以只有当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反映到高校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不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这样导致高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高校的经济资源。第三,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有些单位可能乘机把一些超预算、无预算或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应上缴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规避检查等。

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固定资产维修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以下问题:第一,一般修理与大修理很难划分界限,结果导致各单位列支随意化,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第二,如果大型修理费从修购基金中列支出,会导致固定资产更新资金不足,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同时还会导致核算上少列支费用,而虚增结余。

4、与企业相比,高校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高校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其购置时的价值,没有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体现不出现有的固定资产实际经营能力。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从总体上讲,不以营利为目的,重视社会效益;不计算盈亏,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情况下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存在业益问题。因此导致高校普遍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第二,由于高校在开展日常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少计成本费用,虚增结余后,随着国家对高校进行征税政策的实施,无疑增加了高校负担。第三,由于净资产中的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而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计提的,使产生的收入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存在一定比例关系,计提的修购基金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计提修购基金制度不能替代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5、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投资”和“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的,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会计处理如下:按投出固定资产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从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企业和高校对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确认标准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初始成本是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而高校是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价计价,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会计计量口径不同。第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设置了“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投资收益”、“固定资产清理”等一系列科目进行详细核算,但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只简单设置了“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两个科目,无法提供投资与被投资单位的相互关系、投资损益等信息,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造成同一项业务在不同单位核算详细程序不同。第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是将固定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获得的另一项资产,但从高校固定资产投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外投资”增加的同时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也看不出对外投资的来源是否是固定资产,而事实上固定资产的增减不一定同单位的净资产发生联系,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

6、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净资产分为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由于高校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结余实际上是一个收与支的结余,而没有实际反映当期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当期的收支结余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净资产。固定基金由于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也导致了固定基金虚高。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但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无疑夸大了学校净资产。

二 几点建议

1、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时,可以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样既简捷、清晰,又便于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

2、为了加强高校基建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建议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外购需要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样,既能够满足高校的实际需要,又能够保证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3、建议将高校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改建、扩建等支出也统称为“后续支出”,参照企业标准划清其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并分别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直接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发生时通过“在建工程”进行归集,完工时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

4、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转而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通过合理预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利用平均年限法、加速折旧法等对固定资产合理计提折旧额,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5、建议将“对外投资”科目取消,增加“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投资收益”科目,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和“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然后再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将其差额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将通过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记入“投资收益”科目,期末从“投资收益”科目再转入“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由此反映出高校净资产的增加。这样既保持了账户的对应关系,又与企业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基本保持一致。

三 结束语

由于固定资产对高校类事业单位开展正常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是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我们只有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断改进、完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才能搞好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吕风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6.3

篇12

(-)加强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是突出审计重点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

抓住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的审计,就抓住了对重点项目与重点资金的审计。这符合朱镕基总理提出的“突出重点”的要求。此外,从整个水利基建资金渠道看,资金来源渠道多,财务管理难度大,涉及部门利益也多。因此,作为水利审计工作,积极开展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严格监督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是否按照国家投资政策、法规、制度执行,查处那些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促进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适应了新时期水利中心工作高质量服务的需要。

(二)开展水利固定资产审计,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需要

近年来,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精神,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对水利建筑市场的监督,加强了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积极维护了水利建筑市场的秩序。但是部分地区(部门)水利建筑市场仍存在着秩序混乱的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发挥以及水利行业风气,因此积极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严肃查处违反建设程序行为、把投标弄虚作假行为、转包与违法分包等行为,是促进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严格建设管理的需要,也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需要。

(三)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促进建立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加强会计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上马了许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资金的投入,使我们在财务管理方面、会计核算方面准备的不够充分,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在资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着疏于管理。未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核算等问题。有些部门、单位甚至从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出发,挤占、挪用水利建设资金,滞留、欠拨水利建设资金,套取国家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擅自改变项目投资计划等问题。这都需要审计部门加大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财务管理,堵塞侵占国家利益的漏洞,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开展审计工作的实践,我们感到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一定的困难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从工程立项到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审计方面、财务方面知识,又要熟悉固定资产投资政策,熟悉工程管理、工程设计、概(预)算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水利审计人员大多只具备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在工程识图、概(预)算审计等方面还是个盲点。在当前机构不断精简,以及内审机构还不是很健全,人员配备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长期抽调其他部门有关工程、预算等方面的人员参加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并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抽调、借用有关工程、预算等方面人员的费用难以保证。因此,全面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一定的困难。

(二)开展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滞后

鉴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目前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主要是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进行审计。由于审计实施的时间在竣工决算后,使得一些问题难以在建设期间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审计意见、审计决定执行难度大

篇13

公立医院是我国为了满足国民基本医疗需求而设置的医疗服务机构,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心。在我国市场资本化的背景下,民营医院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导致医疗服务行业出现了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我国目前的公立医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经济实体,既要承担防病治病,救死抚伤的公益性任务,又必须自行解决日常运营所需的资金经费。公立医院在此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压力。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必要性分析

依笔者观点,公立医院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是医院得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医院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来说也是为了能生存发展下去。医院投资搞好医院的就医环境,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需要进而吸引病人就医,所以公立医院积极组织实施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公立医院是国家为了维持我国基础医疗保障而设置的公益性医疗服务机构,其根本立场是为我国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而我国公立医院大多立院时间悠久,医院内部的部分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落后,限制了我国公立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国民的健康,也为了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公立医院更新及添置医疗设备设施是保护国民健康的必要举措。三是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公益性医疗服务机构,是我国保护民众健康的医疗服务主体。由于公立医院是公益性非营利医疗服务机构,国家给以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免税经营,所以相对于其他的民营医院,公立医院在资金筹措上有一定的优越性。积极引进其他民营医院不敢尝试的国外先进医疗设备,可以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师承国外之长技,利用国外先进医疗技术来为我国民众服务,进一步保证了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占总资产比例高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主要的医疗服务机构,除了要聘用高端的医疗技术人才,还要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做辅助。在当前的竞争如此激烈医疗市场下,我国公立医院为了在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上更胜一筹,彰显医院的实力,医院大型的支出项目主要集中在各项固定资产的投资行为上,造成我国现有的公立医院的主要资产大都体现在固定资产上,绝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占据了医院总资产的60%以上,动辄上百万、千万的医疗设备造成医院的资本堆积。

(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变现能力差

一般可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且金额达到一定标准的资产才能构成医院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所获得的固定资产使用权是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而且医院的固定资产因为行业受限和传统思想的限制几乎不具备转让市场,也就造成医院一旦做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并付诸实践进行采购,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只能体现在医疗服务上,而不存在变现能力。所以在制定投资决策之前一定做好投资的可行性报告,要充分论证该项投资的利弊,防止造成医院的资金财产浪费。

(三)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较大

医疗设备方面,由于医疗设备的更新较快,一旦有更好的新产品上市,由于设备的检查效果及病人选择方向的改变,原设备就存在有成本尚未收回就会被淘汰风险,另一方面,医院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可以在日后获得预期回报,以弥补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差异,能否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的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医院固定资产能否产生效益跟很多因素有关,如医院的经营决策、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病人的就医选择等都对其有直接影响。

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国民对于医疗质量及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公立医院大多采用投资固定资产的手段来增强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院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直接导致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占医院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

(一)采购决策缺乏论证

对某些固定资产的购入或者建造缺乏事前的综合考虑,对于医疗设备引进的后续使用工作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便动用资金投资引进,导致部分医疗设备因医疗功能交织而产生设备闲置。对于房屋等固定资产的建造或购买缺乏综和分析,导致医院部分建筑因种种原因而不能被投入使用,造成医院资源的浪费。

(二)采购活动不规范

作为事业单位,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需要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基本做法是将所需设备名称、性能等具体要求告知招标公司,招标公司通过招标流程最终确认中标人,并由中标人向医院提供设备机器等,以此降低医院购入设备的资金投入。但在很多医院的投标活动只是为应付国家政策的手段,医院早已定好哪家企业作为此次采购的供应商(中标人),形成一条黑色利益链,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质量不达标,性能与预期不符等问题,严重损害医院的资金财产安全。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统筹安排

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分为建筑和设备两大类,对于建筑的使用一般医院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而在医疗设备方面就存在着大小不等的问题:过度采购引起的设备闲置、设备报废清理而忽略采购使医院部分医疗活动难以展开等情况在各个医院都存在,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做不到医院设备合理的新旧替换,造成医院资本闲置浪费,影响医院的正常营运工作。

(四)固定资产清理缺乏控制

固定资产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外在表现。固定资产虽投资较高,但其采购价值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往往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在报废清理时正好完成一次价值循环,也就是说正常的使用状态下,固定资产的费用是可以向消费者转嫁的,但是部分医院在固定资产清理时控制松懈,部分存在剩余价值,甚至具备使用价值的资产被人为清理,并从中获利,直接危害到医院的资金财产安全。

五、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综合分析投资行为可行性

公立医院在进行一项固定资产的采购或建造决策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该项投资对医院发展的贡献率以及该投资本身蕴含着那些潜在的风险,综合考虑医院的资本结构状况、医疗市场需求等内外部因素,最终以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为纲领,作出项目投资决策,也就是说要做好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一方面医院应通过计算项目投资的投资回收期进行确认,并就该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进行分析,初步确认该项目投资的利润率,并以之与风险系数进行综合考量,确定投资是否具备可行性,在具备可行性后,通过考量医院该投资行为相关固定资产状态及使用情况,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采购决策,并以之作为采购计划的基础,避免盲目投资固定资产造成医院债务压力过大,资本结构失衡,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二)加强固定资产采购环节控制

首先在医院方面要制定严肃的采购行为制度规范,所有采购行为必须依照医院采购制度进行,加强医院采购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将内部监督(职权分离,相互监督)和外部监督(医院内控部门和医院外第三方监察)相结合,杜绝内定中标人等违规行为的出现。其次,对于投标人的评估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进行,严禁不符合招标要求的供应商参与投标活动。医院要参与到被委托人(招标机构)的工作中去,了解采购相关的事项,甚至达到控制的效用,避免被委托人出于自身利益而通过违规操作损害医院利益。

(三)统筹安排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

医院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障医院医疗服务的正常提供,所以每一项固定资产购进都要做到物尽其用,将该资产的价值通过合理的分配进行深度发掘。一个部门缺少某项设备的首要选择不是采购,而是通过内部合理分配将医院有限的资产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当然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固定资产不在此列),合理的分配远比盲目的采购更加节省医院的资金。同样对于超过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处理,对于仍然有剩余价值的资产要尽量利用其可用部分为医院创造价值,而不能盲目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

六、结束语

固定资产的投资行为是公立医院为保障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资本投入,根本目的是保障医院的存在价值,提升医院的综合医疗实力。在近几年的医疗行业大发展中,公立医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进固定资产。所以现行环境下我国公立医院必须正视上述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所存在具体问题,以维持医院的正常经营服务活动,进一步保障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作者:冯俏珍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