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宏观经济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宏观经济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宏观经济的概念

篇1

Keywords: Rainfall flood u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street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发展概况

伴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框架的观念不断加强,甚而比作城市景观的血管,同时提出更高要求。然伴随城市发展和道路的修建,下垫面状况改变,不透水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形势愈加严峻,这使得城市建设者们不得不开始新的探索。1971年,麦克哈格与WMRT合作的伍德兰兹新城规划项目,开始了对以自然方式处理建成区雨水排放方法的有益探索。9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出现,“生态街道设计”“绿色街道设计”等逐渐出现。多年来,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不同规模的雨洪利用研究。这对于走向“可持续”意义重大。

2“绿色街道”的内涵及国外实践经验

“绿色街道”设计内涵:将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增添活力;利用街边植被群落降低污染,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空气品质;展示雨水自净自然过程;减少经管道排入自然水体的径流,降低道路对穿越水系或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2.1加拿大温哥华市的绿色街道

温哥华市的Ridgeway连接城市最大公园绿地Central Park与Pacific Spirit Regional Park,并串联沿途公共绿地与开敞空间,其景观策略着重于恢复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以形成具有生态通廊作用的绿色空间系统,最大程度发挥植物对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道路两侧设生态边沟,对减少径流流失和净化污染物起到很大作用。在温哥华,几乎所有滨水区都规划有自行车道,与绿色街道一起形成相互交织的交通网,极大促进交通出行向更环保健康的方式转变。

2.2波特兰市第12大街

该项目将街道雨水管理与利用融入街道景观设计中,成为当地街道新景观的重要元素,截留经雨水管道排入威拉米特河的雨水,将位于人行道和街道侧边石之间的“废地”重新利用起来,借助其中栽种的多种植物,成功收集、滞留、清洁、渗透雨水从而实现可持续管理。整个设计主要为4个植物种植池,雨水经过种植池边沿的30cm的端口进入池中,当种植池雨水饱和无法继续收集,多余雨水即从另一个出口经街道再流入第二个池,直至最后,当第4个种植池也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雨水将流入现有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2.3NE Siskiyou街道

该项目为街道停车场的一部分,将其改造成两个街道侧边扩展池。普通的街道侧边石通常用于交通防护和保护行人安全,而NE Siskiyou街道的侧边石,它还具有雨水处理的生态功能。遇到暴雨时,水会从一个单元流入另一个单元,形成跌水景观,直到植物和土壤完全吸收水,或者侧边石扩展池达到储水饱和。当出现大暴雨时,多余雨水会从侧边石尾部的另一个出口流出,最后汇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

3“绿色街道”在我国建设情况及改造建议

雨季或暴雨时节,我们常看到城市遭雨水倒灌、道路被雨水淹没,车辆、行人在水中行进艰难,这充分说明我国大多数城市在雨洪管理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所宣传的绿色街道还停留在绿化和美化层面,与可持续的街道建设尚有距离。在现有条件下,可从:

1)建“雨水花园”,在发挥传统功能外,使其具有收集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位等功能。

2)改变传统道路模式,抬升标高。现行道路系统中,路面比两侧绿化绿地高,雨水很快流走,并淤塞下水道,但植被浇灌却要依靠自来水,造成浪费。

3)减少城市街道广场中硬地和人工植草,增加以植被群落形式组织的绿地,利用其生态群落效应,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促进大气中水循环,增强蓄水能力。

4)更新市政设施材料,以透水性取代非透水性材料,多用嵌草铺装,提高渗水能力。

5)利用水的形态特征,与其他造景材料结合,创造既富特色又具净化功能的雨水景观。

4结语

“绿色街道”其恢复自然界雨水循环系统,创造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和街道景观的理念,是人们实现营造健康、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效途径。在当今全球范围内面临水资源问题情况下,充分节约和利用水资源,使基础设施“绿色”化,是城市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雨洪利用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更是我国走“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熊广忠 城市道路美学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陈晓彤 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M] 南京 东南大学

[ 3 ] 李宏 梁献超 刘艳阳 城市雨水利用中的景观营造 [J] 《城市问题》

[4] 陈晓彤 倪兵华 街道景观的“绿色”革命 [J] 《中国园林》2009年第06期

[5] 省略 [z]

篇2

凯恩斯在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并将其原因概括为三大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即使总需求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要求,投资也是等于储蓄的。例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虽然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之总结果,投资量是雇主投资行为之总结果,但二者必然相等,因为二者都等于所得减消费。”在凯恩斯的理论分析中,投资概念包括我们今天教科书中所说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同期的经济学家郝特雷(R.G.Hawtrey)曾针对凯恩斯定义的投资概念提出修正。对此凯恩斯在《通论》指出,“郝特雷对流动资本之改变,即对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的增加或减少,非常看重。他提出了一个投资之定义,把这种变动摈斥于投资之外。在这种情形之下,所谓储蓄超过投资,实即未出售存货量之意外增加,亦即流动资本之增加。但是影响雇主之决策者还有其他因素,我看不出有什么目的摈斥后者。故我宁愿着重于有效需求之全部改变,而不仅仅着重干有效需求之局部改变一一即反映上期末出售存货量之增减者。”[1]

新古典主义综合派却十分看重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之局部”,构造了不包括“非意愿存货投资”在内的“意愿投资”概念。其代表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第十七版中指出“只有当厂商和消费者都处于他们意愿的支出曲线和投资曲线上时,GDP才有可能达到均衡水平。”[2]按照这种说法,新古典主义综合派所说的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其实只是偶然可能出现的意愿之想。

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有必要对“均衡”给予符合实际的可观测的定义,并用状态函数描绘,因为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四部门中没有政府存在,资本净流入能否全部转化为国内私人投资支出的问题可以引伸出经济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二、宏观经济均衡态的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的另外一种描绘

按统计理论角度看,均匀分布是几率最大的一种分布,均衡态是几率最大的状态,或者说,均衡态是一种均匀分布状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其均衡态应该定义为利息在资本存量空间内均匀分布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自由流动。对于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存在可测的的状态参数(p、r、K),它们分别代表价格水平、利息率、资本存量。此时的利息率是资本存量的收益率,而借贷资本的价格看作是机会成本。宏观经济由一个均衡态向另一个均衡态过渡的经济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过程量来描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量。

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应该存在一个状态函数,状态函数可以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从状态变化的过程规律中得出:

首先,假设利息率r不变,价格水平p和资本存量K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总市场价值不变,pK=常数。

其次,假设资本存量K不变,价格水平p和利息率r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K始终由利润最大化条件 [3]决定,因而二者同向变动。 =常数。

篇3

1.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通常情况下,宏观经济管理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政府从总体的角度入手来调节与控制社会的经济活动。政府进行经济调节与控制主要包含了2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促使二者之间维持平衡;二是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与市场秩序,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社会总供给与需求之间处于平衡,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维护各个市场参与者间的利益。此外,完善宏观经济管理,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1.2经济信息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信息是指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与特征的各种消息、资料、情报、数据等的总称。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对经济信息做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从广义方面来看,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或者是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认为是经济信息。而从狭义方面来看,经济信息则是在经济活动中直接产生与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竞争要素之一,分析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信息,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价值,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在经济的后续前行中会产生出许多经济信息,能够促进经济信息的发展。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程度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所以,提升宏观经济的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充分挖掘与整合经济信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创新力度,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采用高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挖掘与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反映出的经济发展实况与特征这一特性,有利于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促使管理方式更加地科学化与高效化。宏观经济管理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资金、人力、设备等,如果能够以经济信息为管理的载体,建立互动联系,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朝着统一与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加速发展。

2.2促进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特别是面临重大的经济发展计划与战略时,都需要进行经济决策,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考察经济信息反映出的经济活动情况,并加以整合,再通过与历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比较与分析,就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3引导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编制的前提需要充分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如此,才可寻求到助益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内在动力。所以,在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的撰述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活动反映出的经济信息,整合一份较为准确的经济发展形势资料,指导方案的编制工作,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编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3.1尚未充分挖掘出经济信息的价值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无法充分挖掘出经济信息蕴含的价值,从而无法促使经济管理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由于经济信息判断失误,造成了将近500个中大型的投产项目中,有将近120个项目存在亏损的情形,其中还有部分存在严重亏损的现象。深入研究其中的问题机理,除了没有充分挖掘出经济活动蕴含着的经济信息外,还有信息的反馈机制不完善,浪费严重等原因。所以,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发挥出经济信息的价值及其蕴含着经济意义,才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3.2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存在较大的稀缺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十分地快速,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就更大。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亟需要有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类的管理人才,既要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挖掘等知识有充分的认识。而在时下经济发展中,却发现同时具备这2方面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要么是专业素养并不全面,不符合经济管理发展的要求,要么就是实践经验少,不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及其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经济信息的应用程度。就目前来说,有些管理者仅仅把经济信息看成是其它经济报告的参考数据,并没有深入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直接忽视经济信息发挥的作用,并未完整建立起对经济信息应用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积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宏观经济管理中加强经济信息应用的建议

4.1提高经济信息收集的能力

要推进经济信息的应用,就需要从基础入手,提高对经济信息的搜集能力,确保信息搜集是全面、有效、真实的。在经济信息的搜集中,要严格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计划性原则、时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连贯性原则,这有利于保障搜集到的经济信息是全面、有效,且符合实际要求的。此外,还要规范经济信息搜集的程序,严格按照步骤来开展工作,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

4.2构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在搜集到相关的经济信息后,就需要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从中挖掘出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中,这就亟需要构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对此可分述如下。(1)要在结合具体实际需要的情形下进行系统构建。(2)构建的系统要符合独立性、完整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3)构建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要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其次,在构建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时,还需要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健全网络化信息系统,从而提高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率。

4.3加大人才的培养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高素质人才稀缺的问题,要从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两方面入手,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应该适当开设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扩充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培训,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的专业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并且要提供多种机会,增加此类学员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尽快达到市场对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进而提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5结束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高对经济信息的认识,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宏观经济政策和现代财务管理的概念

1.1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而跟高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就是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

1.2现代财务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财务理念及财务管理体系也都在不断更新。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延伸到现代财务管理则是指运用时代经济和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手段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2]。

2.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现代财务管理对提高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2.1现代财务管理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通过资金的持续投入来实现的。在现阶段,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现在高校教育上一方面,财政对高校教育资金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拨款在科研收入占比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高校由于扩招导致高校规模迅速扩大,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高校的贷款规模也迅速扩大,稳健的货币政策无疑也缓解了高校发展的贷款成本。一个高校,其经费使用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开支,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开拓与发展,会对高校日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削减高校资金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取得上述财政资金和贷款资金的同时,能否加强现代现代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保障高校教育资金的有效运行,保证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3]。

2.2能够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为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新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校要发展,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高校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组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高校如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而且要高效配置资源,面对这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可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4]。

2.3现代财务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下,高校逐步趋向于独立自主办学,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在这种情况下,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过去的被动核算变为主动核算。由于我国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高校的财务管理任务也就变为多方面筹集资金并有效使用资源配置,优化教育资源,从而完成高校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总目标。

由此可见,高校现代财务管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其总体目标是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资金优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的大影响下加强现代财务管理对高校教育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有效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势下,加强现代财务管理不仅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此外加强现代财务管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手段。因此,宏观经济的大影响下一定要加强现代财务管理以期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月鲜.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专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J].领导文萃,2016,11:7-22.

[2]戚蓓.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95.

篇5

一、股权配给:基于非对称信息范式的分析

在上市公司的融资过程中,存在着非对称信息。股权融资具有传递上市公司经营状态恶化的信息的功能。因此,上市公司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易于选择债权融资,从而使股权融资供给不足,形成股权配给。

(一)股权配给是股权融资负动力效应的产物

上市公司获得资金的方式是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是由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主体(经营者和股东)决定的。因此,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供给不足所产生的股权配给问题,就需要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股东在融资决策中的行为选择。

1 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与债权融资相比,扩大股权融资为外部接管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上市公司的经营者面临上市公司被接管的风险。上市公司若被接管,其经营者将会被易位,这将会给经营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具体表现为:经营者拥有的物质待遇、社会地位及荣誉的丧失,人力资本的贬值等。因此,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倾向于债权融资,这易于导致股权融资供给不足,形成股权配给。

2 上市公司的股东。在债权融资条件下,尽管债权人不能完全控制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但如果债权人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者采取了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他可能通过终止新的资金供应,到期撤回资金来惩罚经营者。而在股权融资条件下,股东只能根据多数股权投票原则影响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由于股东的分散化与异质性,实施这种影响机制还需克服极为常见的“搭便车”效应。此外,有效地实施影响机制也需收集经营者行为、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等内部信息,这种信息成本又会进一步加剧“搭便车”效应。因此,股权融资对经营者惩罚的难度大。这表明,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有利于促进经营者努力工作,维护股东的利益。同时,在债权融资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破产风险加大,破产风险给经营者带来了破产成本,促使经营者提高经营水平。而在股权融资中,经营者却没有这种风险,自然也就没有提高经营水平的动力。上述分析表明,上市公司的股东希望尽可能扩大债权融资,加大经营者提高经营水平的压力,这将易于导致股权融资供给不足,形成股权配给。”

(二)股权配给是股权融资负信号效应的产物

由于上市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非对称信息,这种非对称信息表现为,上市公司对自己的资产价值及新投资项目的利润拥有完全的信息,是信息优势方。而外部投资者却不能充分掌握上市公司的上述信息,是信息劣势方。因此,当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时,外部投资者最常见的做法是根据上市公司的平均质量确定他们所购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新持股人(投资者)在购买高质量上市公司股票时,需要得到一种额外的收益或奖赏,用来补偿可能购买低质量上市公司股票所带来的损失。这就提高了高质量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因此,高质量的上市公司不倾向于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同时,它们也比低质量上市公司更有能力采取内源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这一点也会被外部投资者理性地预期到。因此,采取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被投资者认为是低质量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被看成是上市公司质量恶化的信号,从而使股权融资具有负信号效应。所以,上市公司一般较少借助股权融资,导致股权融资供给不足,形成股权配给。

二、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分析:股权配给的作用机理

(一)基本假设

1 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只存在股权配给而不存在债权配给。债权融资的上升会引起上市公司破产风险上升,边际破产成本增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是破产风险的规避者。

2 上市公司的破产成本随上市公司产出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其理由是:(1)在股权配给与内部股权不变的条件下,产出水平上升意味着较高的投资需求,为满足投资需求,上市公司将会借助债权融资获得资金,这将导致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上升,破产概率增加,破产风险上升,边际破产成本加大;(2)当上市公司产出水平上升时,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规模在扩大,拥有的经营者数量在上升。若上市公司破产,更多的经营者将会受到破产的威胁。因此,上市公司的产出越大,其边际破产成本越高。

3 上市公司产出水平(Q)只是劳动力投入量(L)的函数:Q=f(L),劳动力投入量与上市公司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4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规避风险的经营者将上市公司目标确定为:Max{Ea[π(x,z),B]-cp)。其中,Ea是上市公司的最终市场价值,它是预期利润π和上市公司债权融资额B的函数,而π又是一组决策变量x和一组外在(环境)变量z的函数。B是x与上市公司内部股权g的函数。c为破产成本,p为破产概率,它是x、g与上市公司所需支付利率r的函数。

(二)股权配给行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1 股权配给导致上市公司边际破产成本上升。如果不存在股权配给约束,上市公司投资所需资金就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全部得到满足,因而就不会存在融资引起的破产风险,不存在破产成本。上市公司的产出水平可根据其目标由生产函数Q=F(L)推出:上市公司的产出水平,由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L)等于实际工资(W/P)来确定。

W/P=MRR

如果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配给约束,上市公司对投资资金的需求,就需要借助债权融资来满足,这必然引起上市公司负债率上升,破产风险增加,导致边际破产成本加大。上市公司为实现其目标,其产出水平将会由MRPL等于实际工资(W/P)加上边际破产成本(Mc)来确定。

MRPL-W/P=-MC

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配给约束,如果上市公司的自有资本下降,就会引起上市公司负债率上升。破产风险增大,边际破产成本(MC)增加。同时,由于实际工资和生产函数在短期内通常没有大的变化,即实际工资(w/P)不变。上市公司为实现其目标,即MRPL-W/P=MC。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I)就会上升。由于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L)具有递减规律,即劳动投入的数量越大,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1)越小。因此,劳动投入边际收

益产品(MRPI)的上升,就意味着劳动投入数量的下降。由于上市公司产出水平(Q)只是劳动力投人量(L)的函数:Q=f(L)。劳动投入量与上市公司的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劳动投入数量的下降,必然带来上市公司产出水平的下降。上述分析表明,上市公司负债率上升,就会导致边际破产成本(MC)上升,上市公司的产出水平下降。可见,上市公司的边际破产成本直接决定着其产出水平,上市公司负债率间接地决定着其产出水平,它是通过边际破产成本实现的(如图1所示)。

上述分析结论的实现过程可表述如下:在上市公司受到股权配给约束的条件下,当上市公司的自有资本下降时,上市公司就需要借助债权融资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这将引起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上升,破产风险上升,边际破产成本(Mc)增加。由于前文假定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具有规避破产风险的偏好。因此,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将不会进行债权融资,其投资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投资行为难以正常进行。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达到或接近极限时,债权融资的增加将会使上市公司的破产风险迅速上升,边际破产成本(Mc)剧增,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规避破产风险,其理性选择就是不进行债权融资。上市公司的投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上市公司的产出水平就只能由已下降了的自有资本和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决定。

2 股权配给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机制。由上述分析,可将股权配给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描述为:上市公司股权配给-宏观经济波动-上市公司自有资本变动-上市公司的边际破产成本变动-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数量变动-上市公司资本数量变动-上市公司劳动投入量变动-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L)变动-上市公司产出水平变动-宏观经济波动-上市公司股权配给的强弱程度变化……

上述作用过程具体表现为:在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配给的条件下,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恶化,自有资本水平下降。若要维持上市公司的产出水平不变,就需要借助债权融资获得外部资金来扩大投资,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将会上升,新增投资的边际破产成本将大幅度提高。这时,推迟投资将是降低上市公司破产风险的理想选择。因此,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就是不进行债权融资,不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宏观经济的产出水平持续下降,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使投资进一步下降。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进一步相互作用下,将会使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大幅度下降,宏观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状态,宏观经济衰退进一步加重。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会进一步下降,股权融资传递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恶化信息的功能会被强化,上市公司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将会进一步强化其股权配给。从而使股权配给与宏观经济衰退相互强化,股权配给与宏观经济衰退将会更加严重。

在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配给的条件下,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好转,自有资本水平上升,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下降,新增投资的边际破产成本会因此大幅度下降。这时,增加投资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就是借助债权融资扩大投资,从而出现投资扩张。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宏观经济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使投资进一步扩张。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需求过度膨胀,形成持续性的高通胀,宏观经济的繁荣程度会进一步加大。随着宏观经济繁荣程度的加大,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会进一步上升,股权融资传递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恶化信息的功能会被弱化,上市公司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将会进一步弱化其股权配给,上市公司也会借助股权融资扩大投资。从而使股权配给与宏观经济繁荣相互强化,股权配给进一步弱化,宏观经济进一步繁荣。

需要强调的是,上市公司的边际破产成本,不仅表现在实际边际破产成本水平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边际破产成本水平的预期上。上市公司的每项经营决策都涉及到对未来的预期。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上市公司破产风险增大,上市公司会做出边际破产成本上升的预测。在存在股权配给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是不进行债权融资,这将会使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下降,在投资乘数原理的作用下,宏观经济的衰退进一步加剧。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会进一步下降。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会使宏观经济的衰退加剧。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上市公司会作出边际破产成本下降的预测,上市公司的股权配给将会弱化,债权融资也会相应上升,从而使上市公司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股权配给会进一步弱化,宏观经济的繁荣程度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持续的高通胀。

综上所述,当宏观经济波动时,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配给,致使上市公司投资的边际破产成本发生变化,引起上市公司减少投资或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使宏观经济波动的程度更大。因此,笔者认为,股权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加速器,上市公司的股权配给行为是宏观经济波动得以强化的微观基础。

三、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股权配给作用机理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及政府干预形成的股权配给

我国上市公司扩大股权融资传递的信息是,该上市公司获得了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为配股、增发新股要受政府干预),能够获得政府扶持和帮助是上市公司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之所以说上市公司扩大股权融资就是获得了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是因为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政府允许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就是谋求让上市公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实现更快的发展,这是政府支持上市公司发展的方式之一。黄少安等人通过建立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单位资金成本的概念,计算了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相对成本,证明了股权融资的单位资金成本低于债权融资。

令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单位资金成本为CS,其构成包括:

(1)新股发行成本(PS),即股票投资股利。PS=F(募集资金,股利报酬率)。股利报酬率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市价之比,利用目前常用的市盈率概念可以对股利报酬率进行推算:

股利报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

=(每股收益/每股市价)-(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1/市盈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税后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5%~10%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此后,经股东会决议,可提取任意公积金。因此,普通股每股可分配股利最多只能为每股收益的85%。以当前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60倍计算,则股利报酬率最大不超过1/60×85%=1.67%×85%=1.42%。因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成本为:1.67%x85%=1.42%。

(2)股权融资交易费用(CT)。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6%~1%,小盘股大概是1.2%,配股的承销费用为1.5%。随着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市场化,最高已达到80多倍,使得新股发行价格水涨船高,相应地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下降,其平均值应在1%以内。由此CT=F(募集资金,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1%。

(3)股权融资的公司控制及负动力成本(CP)。增发新股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比重,影响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影响股权激励效应。因而,股权融资会带来公司控制及负动力成本。但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上市公司改制的公司,国有股权超过50%,且不流通,不会构成对控股地位的影响,所以此项成本可忽略。

(4)股票上市广告效应带来的负成本(PA)。因难以计算而忽略。

上述各项累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单位成本为,CS=∑(PS,CT,-CP,-PA)

将当前值代入上式得:CS=募集资金×(1.42%+1%)=募集资金×2.42%

由于忽略了广告效应,上述结果应为极大值。所以股权融资的单位资金成本为2.42%。

当前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成本包括:利息率、破产成本、对预算硬约束的厌恶成本等。据了解,目前三年期、五年期上市公司债券的利率最高限分别是6.68%和6.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29%,三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65%,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83%。再加上债权融资导致的破产成本、对预算硬约束的厌恶成本等,债权融资的成本将会更高。由此可见,对上市公司而言,债权融资的最低单位资金成本均大于股权融资成本,股权融资是其理性选择。这是上市公司具有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所传递的利好信息来看,还是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决策主体(经营者和股东)来看,都会导致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上市公司具有股权配给的偏好,而是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政府会控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数量。从宏观上看,造成我国股权融资的供给小于需求,形成股权融资供给不足,呈现股权配给现象。这表明,我国的股权配给与前文分析的股权配给不同。我国的股权配给是政府干预形成的,是宏观经济层面的,而前文分析的股权配给是上市公司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所作出的理性选择,是微观经济层面的。

(二)宏观经济波动与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作用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可描述如下: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股权融资偏好有助于其借助股权融资推动投资上升,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总需求上升,宏观经济的衰退得到扼制。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会使上市公司借助股权融资进一步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总需求进一步上升,抑制宏观经济衰退的进程和程度,使宏观经济迅速走出衰退。

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高涨)阶段,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股权融资偏好,使上市公司更有积极性借助股权融资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将会使宏观经济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在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将会使上市公司借助股权融资进一步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需求过度膨胀,形成持续性的高通胀,宏观经济的繁荣程度进一步加大。

(三)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配给行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政府会控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数量。从宏观上看,造成我国股权融资的供给小于需求,形成股权融资供给不足,呈现股权配给现象。这种特殊的股权配给将使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机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当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政府从宏观调控目标出发,减少对新股发行的控制,使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作用下,上市公司会扩大投资,在投资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会使总需求进一步上升,抑制宏观经济衰退的进程和程度,使宏观经济迅速走出衰退。

篇6

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及近期与远期的协调发展。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从时间过程还是从不同国家的横向对比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用水将大量被工业和生活用水所取代。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高效用水。

水资源优化配置包括需水管理和供水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在需水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水方面则是协调各单位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研究

(一)“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经济效益最优为惟一目标,以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这种思想将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过程均作定值处理而忽视了影响需水的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制约关系。着重考虑了供水方面的各种变化因素,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者说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其结果必然带来不利影响,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牺牲资源、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二)“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但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比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水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以供定需”在可供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可能由于过低估计区域发展的规模,使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

无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都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考虑,要么强调需求,要么强调供给,并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于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同时考虑供需动态平衡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应运而生。

某一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宏观经济系统。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是指各部门和各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或提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各种费用(包括利税);产出则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各部门各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其总投入等于总产出,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分析资源的流向、利用效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等。(2)年度间的消费和积累关系。消费反映区域的生活水平,而积累又为区域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因此,保持适度的消费、积累比例,既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3)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调入调出)关系。不同的进出口格局必然影响区域的总产出,进而影响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上述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系统,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当区域经济发展对需水量要求增大时,必然要求供水量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增大相应的水投资而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从而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节水水平以及污水处理回用水平等发生变化以适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难度,从而实现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堪称这一理论的典范。

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核算重要工具的投入产出表只是反映了传统经济运行和均衡状况,投入产出表中所选择的各种变量经过市场而最终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只是传统经济学范畴的市场交易平衡,忽视了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传统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环境产业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相吻合,环保并未作为一种产业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流通平衡中,水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投资也未进入投入产出表中进行分析,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遭受潜在的破坏。研究表明,1993年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为302亿元,水资源破坏引起的损失为124亿元,两者合计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3%。文献对江苏省自然资源(以水、大气资源为例)核算的结果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水平,江苏省经济增长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负债。仅水和大气的环境价值损失,1994~1997年都在410~470亿元左右,平均约占当年GDP的7.6%,若再加上其他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价值损耗,这一数目还会增大。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有待革新。

(四)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摆脱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的局面,并且理论探讨多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在水资源的研究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筑和依据已有统计资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别上。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如当代与后代、人类未来等)上的认识,对于“空间分布”上的认识(如区域资源的随机分布、环境格局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也是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一个误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应是“时间和空间有机耦合”。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上与实际应用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

篇7

1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

1.1互联网金融可以促进民间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我国金融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于利率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资金沉淀的情况始终存在,而且在资金流通方面的速度也比较低。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造成经济紧缩,从而阻碍整个经济的增长。而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开展,能够通过互联网来开展相关的金融业务,从而使资金筹措的渠道进一步扩大,将社会上的一些闲散资金能够实现充分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这个大环境下,很多融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使得民间资金在国家项目中的投资越来越多,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2互联网金融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的缺陷

在传统金融的发展中,其业务的开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金融企业的客户主要是来自一些较大型的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或者个人,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且办理业务时过程比较烦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效率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企业可以更加“亲民”,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一些金融业务,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来讲,其金融覆盖面更广。并且在用户办理业务时,流程更加简单方便,效率也更高,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情况都有了很多的改变,对于其中的一些缺陷也能够得以解决。而且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辅助,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需要的服务。

2互联网金融为宏观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2.1信用违约风险较高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借贷,而借助互联网开展借贷业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因此在进行借贷交易时,如果对对方不能够特别清晰的了解则是会有较高风险的存在,甚至是难以收回资金。而借贷人的信用程度和贷款人的风险承受是反比。当下很大一部分信用违约现象都是来自互联网金融,因为在互联网的借贷模式中,贷款人难以了解到借款人的资金将用于何处,如果借款人将借来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那么其贷款违约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加大。在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借贷交易平台越来越多,借贷双方仅仅是开展与借贷相关的业务,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都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其借贷风险就会较高。

2.2商业银行高风险项目增多

当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盈利方式,并且互联网金融在进行资金筹措时能够很好地降低成本,在理财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的改变,让很多的投资人为了得到更好的利益,将自己在银行中的存款放入到互联网理财产品中,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收益,就必定要改变自身的自己获取方式,依据货币市场特点来实现资金的获取,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成本增加,而为了使自身的收益更大,银行也会选择投资一些收益较高但同时风险也较高的项目,银行发展中的风险也会增加,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3互联网金融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策略

3.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因此,其中的规章制度不尚完善,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例如,可以成立类似证监会、保监会等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监管。同时对于相关的金融法律进行完善,如果出现互联网金融的违法行为,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3.2健全征信體系

篇8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由学者Baker正式提出,其重要的教学理念变革在于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和课外的学习内容进行对调,这也是其得名的由来。[1]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将课程基本知识点以视频资料的形式传送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基于问题和实践的主动式学习,包括问答、知识发掘与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理论上来讲,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线性”的被动的填鸭模式[2],而是更加注重学习的发展性、参与性与异步性,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3]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灵活地安排课外学习,消化课程内容。[4]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入思考,独立学习,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授课的范围和难度。已有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提升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5]

然而,目前翻转课堂模式远未成熟,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尚少,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归纳了针对该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然后,研究了该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重要地位,提高其教学效果意义深远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宏观经济学课程属于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理念,理解国民收入、失业、通货膨胀、进出口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过程与特征,体会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所以,该课程本身决定了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与后续的多门专业课具有紧密的联系,学好宏观经济学,能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树立了学习本专业课程的信心。宏观经济学也是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录取考试必考内容之一,关系到这些专业的学生能否继续深造。

总而言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多个学科的许多课程教学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通过改进和优化,也能够得到最适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通过翻转课堂的改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难度偏大,需要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该课程存在普遍的畏难情绪,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在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方面存在较多障碍。宏观经济学之所以给学生以难度大的印象,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观点不同、逻辑各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不清。具体而言,现代宏观经济学发端于凯恩斯的《通论》,认为市场经济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减少经济失衡的代价。但货币主义者、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反对凯恩斯的观点,不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而这些学派彼此之间又存在诸多差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准确把握不同流派学者的理论和逻辑确实很困难。以总供给曲线为例,就存在着古典的与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之别,其推导过程和曲线的形状都截然不同,而学生对类似内容往往难以理解透彻。

第二,宏观经济学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多个市场的分析,包括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等,多个市场之间相互影响,模型较为复杂。在分析的时间范畴上,又分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分析和长期的经济增长分析,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难度。

对于宏观经济学这类难度较大的课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授、被动灌输的方式,对于这些看起来既困难又枯燥的授课内容,学生很难持续地专注于听讲,一旦遇到无法理解之处,往往容易失去听课的耐心和兴趣,转而悄悄做其他事情(例如玩手机、看课外书之类),有的学生甚至还逃课。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主动式学习模式,通过课堂的引导、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得课程的知识点不再枯燥与抽象,而是变得更加具体与有趣,自然有助于提升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能力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这皇冠上的明珠。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自诞生之初就致力于解释宏观经济的运行,解决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该课程是致用之学,而非象牙塔里的玄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能够理解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恰当地调控经济。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即使是那些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也更多的是依靠机械地记忆知识点以应对考试。对于知识记忆型题目,答题状况较好。但是,对于灵活应用型题目的解答,他们往往捉襟见肘。

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由于将知识点的学习移到了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与现实经济相联系。通过实验、案例和研讨的方式,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宏观经济的运行,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提高对于经济问题的直觉和洞察力。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企及的。

二、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果仅仅按照最一般的模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即课前给学生发视频资料,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主动式学习),教学效果较差,甚至难以顺利开展下去。这是因为,在这种最简单粗放的翻转课堂流程中,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监督和激励,导致部分学生偷懒、浑水摸鱼、表现消极等。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两种:

(一)部分学生不愿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础,但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在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高校难免招收到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制力较差,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部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在受到教师的严格约束时尚能勉强听讲,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前的自主学习对他们而言等同于放任自流。即使他们也去教室上课,但因为缺少了前置的重要教学环节,无法参与课堂主动式学习,最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比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还糟糕。如果课前不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致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失败。

(二)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主动式学习成功的保障,但在缺乏监督和激励时,学生表现不佳。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那么,他们对于翻转课堂中提倡的主动式学习的第一感受必然是不适应,他们不愿意主动发言,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式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完成教师设定的课堂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完成翻转课堂的积极主动式学习过程,实现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师可能陷入课堂上“冷场”的尴尬境地,导致翻转课堂无法继续而被迫放弃。

总而言之,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而言,教师仅仅依靠一腔热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顺利过渡到新的教学模式,使其有足够的积极性参与教师安排的各个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接下来本文从监督和激励机制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宏观经济学的翻转课堂教学环节。

三、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鉴于翻转课堂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安排进行优化,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促使学生们认真地、积极地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措施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缩小班级规模

据了解,对于宏观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大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大班化教学方式,授课班级人数普遍在100人以上,有的班级人数甚至达到200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而造成的,在传统课堂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翻转课堂中,则几乎难以实施教学活动。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基本上无法监督或了解学生的表现,同时,课堂互动也无法很好地开展。

采取小班化教学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熟悉每位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督促和鼓励那些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主动式学习中。如果人数过多,则会出现失控局面,因为教师难以了解和关注到每位学生,导致他们产生偷懒的想法,不愿参与课堂主动学习。

(二)上课时对课前自主学习进行最精简的考核

为了避免有些学生偷懒不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时,即告知学生上课时将要对所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进行考核,而且会将考核结果计入平时成绩。例如,本次发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料是《GDP的含义与和核算》,那么,可以出5道左右的选择题,5道左右判断题,以及1道名词解释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GDP的概念,是否理解并能够辨别哪些项目应该计入GDP,哪些不应该计入。题目应尽量简单凝练,这样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认真看过视频资料,就能够较好地答题。学生一旦了解到,自己是否参与自主学习与成绩高低乃至能否取得本课程学分密切相关,那么,他们就会参与自主学习,从而为课堂主动式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将课堂表现与平时成绩挂钩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主动式学习体验过程。然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理论问题与政策实践,让学生讲演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安排有关宏观经济的课堂实验,提出宏观经济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等活动。在讨论、讲演、实验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并将其按照事先宣布的客观标准,计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中。记录学生课堂表现的指标包括学生参与任务的次数、态度、思考的深度等,至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正确率,仅应作为影响分数的次要因素,以便鼓励学生的参与任务的信心和热情。

(四)大幅提高平时成绩比例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平时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比例为30%左右,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作业和出勤情况。而在本文设计的翻转课堂机制下,如前文所述,由于教师经常性地、翔实地记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主动式学习的状况,这些记录能够很好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作为体现这些学习情况的平时成绩,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更大的比重,以50%-60%为宜。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一方面能够实现由传统教学的“考核在期末”向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在平时”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学生不再指望到期末考试前通过短期突击学习以应付考试,而是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认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四、结论

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方向。在过去的5年中,翻转课堂教学法发展迅速,被应用到了高校和中小学的许多课程的教学中,研究表明效果也较传统教学有多方面的提升。然而,在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尚且不足,也未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引人注目的。但是,该模式只是提出了一个教学框架,还存在学生消极偷懒,对学生监督激励不足的问题,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优化。本文正是针对当前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所做的行之有效的探索,从班级规模和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优化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其教学效果。在未来的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实践中,还可以使用更详尽的统计数据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检验。

[ 参 考 文 献 ]

[1] Baker J W. 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C].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0:9-17.

[2] Willey K, Gardner A. Flipping Your Classroom [J]. The 41st Europe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Paper, Leuven, Belgium, 2013(9):16-20.

篇9

(一)缺少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市场经济的政策进行调整和规划,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各个行业中,产业政策的使用范围都非常广泛。无论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改良还是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都能够保证我国未来的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与经济实体缺乏紧密的联系,反应上也缺乏灵敏性,无法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做出有效的调整。

(二)缺少财政政策

在调整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基础起到快速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主要涉及到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在财政收入方面,我国灰色收入的占比要比理想值要高,国民经济的收入发展速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财政支出方面,我国的国民并没有明确的财政管理方案,对于财政支出的概念了解的也不够深入。

(三)缺少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央行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应用各种政策对货币进行调节的行为。通常来说,调整的策略主要包括使货币的数量发生改变、对利率的上下浮动范围进行调控等。货币政策通常和财政政策一起对我国地方经济基础进行调节。但是,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在某些状态下却存在失灵的情况。

二、深化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的措施

(一)加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

制度的完善性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是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动力,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应该使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国有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股份制经济的重视程度,从而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视产权结构的改革,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对于金融体制来说,对于国内的非国有银行应该加大发展的力度,使国有银行得到进一步的商业化发展,让我国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对于财政体制来说,应该使财政制度更加完善,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相符,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权利和义务上是相对应的。

(二)选拔并且培养专业的人才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的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高。因此,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改革时,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从而使管理改革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制度,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严格考试来选择人才,选择具有专业技能和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当选拔之后的人才进入试用期之后,应该对这些人才进行优胜劣汰,进行认真的考察。在考察人才时,不仅要考察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选择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已经在职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宏观经济的管理改革提供人才上的支持。

(三)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

为了使宏观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环境应该保持稳定的状态,使就业率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拉动国内的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首先,应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失业率。鼓励个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人民的就业。其次,加强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应该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应该使就业市场的公开信息制度不断完善,使失业人员能够及时的获得再就业的信息。同时,社保体系也要不断完善,使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能够保证正常的生活。

结论:

总而言之,深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选拔并培养专业人才,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改革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篇10

1.2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侧重于模型的建立和解释,而中国的学者则倾向于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的很多西方经验直接应用在我国经济调控会形成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亚当斯密力主应该用看不见的手在主导市场,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观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验证为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型,放弃对市场的干预会导致市场的无序、盲目地发展,最终会引发市场的灾难。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性的作用,政府将企业不愿意做、做不好、利润低的行业接管过来,有助于社会加速的发展,经过多年的验证,特别是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我们更加看到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的必要,以及政府对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切市场经济都不可能离开政府以更高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正在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也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创建和完善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短暂,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宏观上看我国经济的投资驱动为主特点十分明显,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至今我们还在提倡拉动内需。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和自由企业来进行,基本上是一种消费型的经济模式。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平均年GDP增长速度接近10%,而平均年通货膨胀率却只维持在3%以下,人民币币值稳健,市场经济一直稳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本身缺陷和我国当前发展形式以及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所共同决定的。首先是市场经济失灵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纷纷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大产量步伐,在竞争中彼此抢抓市场,盲目地生产,结果造成供大于求,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其次是我国目前处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节也不健全,市场运行常常受市场之外不正常因素干扰,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必须要有宏观经济管理来保障经济平衡有序地运行。在这种复杂经济格局面前,价值规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再次是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必须要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在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投资型的经济主导,消费疲软,需求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产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普遍存在,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如果失去了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我国经济就会面临经济形势严峻,出现内需不足,就业压力大,无序竞争的局面。因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宏观经济管理,可以推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会继续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确保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篇11

缺乏规范的研究和分析。长期以来,以纯粹投机性股评为主的分析方式主导着资本市场的研究领域,没有把宏观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表现联系起来,没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价值研究。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一些大型公司上市,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一些非常专业的宏观分析人士参与资本市场研究,特别是A+H同步发行的新模式加强两地市场互动,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财政和货币政策、汇率利率变化、“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经济数据,资本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一变化说明,资本市场开始与经济发展共进退,分享经济成长,也分享市场波动。虽然称之为“晴雨表”还为时过早,但密切相关已经名副其实。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加强。自2006年5月恢复IPO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有近80家公司发行和上市。主板30多家,中小板40多家,融资超过1500亿元。不论是上市公司的家数还是融资水平,都超过历史纪录。特别是工行、中行这些创世界发行规模的超级大盘股,显现出巨大的调动资金的能力,冻结申购资金分别达7800亿元和6300亿元。最近中国人寿的发行,再次印证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潜力,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大盘股“恐惧症”。

大型股票平稳上市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加强。资本市场将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改变中国不合理的融资结构(间接融资占95%),降低金融风险,改善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篇12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二)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应选取的内容

根据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我们应选取1、2两部分内容,第3部分可以不涉及。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

1.首先要讲清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有关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如GDP(国内生产总值)等。

2.其次要讲清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3.第三对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作一些基本的介绍。如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等。

二、目前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高度抽象、广泛而庞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这些理论不仅内容抽象而且前后连贯性强,如果对于某一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就会影响到后续理论的学习。而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要掌握如此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确有难度。同时,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使用了大量的模型,与现实经济的联系不够紧密,内容难懂不好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将专业理论与经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增加,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缺乏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低下,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结果学生在学习经济学课程以后,不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社会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三)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践缺乏有效的结合。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研究的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但是,以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等多種原因,没有将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高职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广泛而庞杂,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一般都比较少。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合理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在其他课程中要讲到的知识或选读材料,如宏观经济学部分中的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及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等章节,与《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是重复的,那么这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或留到以后课程再学。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选取代表性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认真阅读与分析及集体讨论,教师给以指引和点评,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案例教学中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收集高水平、代表性的经济学案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和学生有能力分析讨论的案例,尽可能使用现实而生动的本土化的案例教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开展课堂研讨。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研讨、辩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

(三)将宏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与中国经济实践有效结合。宏观经济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是和国民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强化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逐步改变偏重理论教学的局面,更要重视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对通货膨胀、就业问题、人民币汇率变化、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增长、供给侧改革等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使得教学环节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理论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高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爱香: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2)

篇13

一、中观审计的界定

(一)建立中观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在经济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家经济,微观经济研究企业或厂商以及独立生产地居民和农民等个量经济,中观经济则介于两者之间。科学方法论使得经济学重新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与此同时必然要求宏观审计、中观审计和微观审计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审计学向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审计监督”,中观经济的发展必将使得中观审计得以产生和发展。中观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是中观经济,中观审计的雏形是行业审计,中观审计是为服务于宏观控制和强化微观控制而存在的。当中观审计建立以后,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组成了国民经济纵向上的梯形结构,而宏观、中观、微观审计则构成了横向上的平行线结构,他们所组成的整个立体结构覆盖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中观审计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更显而易见了。

以中观经济运行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就是中观审计。我们也可以把中观审计界定为审计机关依据法律规范,运用系统的程序和方法,监控中观经济行为、运行机制和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决策,监督其执行结果的行为。

中观审计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防止中观经济的运行出现偏差与失控,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协调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中观经济效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作用。中观审计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和相关信息的传递,防止和减少宏观经济在其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微观经济活动的开展,协调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之间地矛盾;最后中观审计的实施还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政策或决策失误、中观经济活动的失控以及中观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

(二)中观审计中的三方关系

1.中观审计的主体

当前理论界对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已有了基本的轮廓界定,把中观经济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行业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行业经济是同类经济的集合体,如渔业、牧业、煤炭行业等。地区经济是同一地区的集合体,我们通常是按行政区进行划分的,如北京地区、上海地区等。集团经济是企业集团,其经常表现为行业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组织内的集合体,如石化集团等。根据中观经济的界定,我们认为中观审计的审计主体在中观审计刚建立阶段应该是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考虑让民间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加入。

中观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观审计结果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政府部门,政府审计机关来开展中观审计能够体现中观审计的权威性。目前中观审计的实施以及其程序方法的确定还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还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准则依据,中观审计的范围还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中观审计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广泛认识。在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开展中观审计,如果由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首先来开展这项活动,一个方面能体现出国家对中观审计工作的重视,另一个方面能使得中观审计迅速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认识,被审计单位才能够采纳中观审计的审计结果,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树立起效率、效益的观念。当中观审计被各方面充分认识、中观审计的准则依据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中观审计的实施程序方法也相应地制定起来,这时中观审计的范围增大,业务量增多,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也有能力开展中观审计,可以考虑将中观审计的一些内容让渡给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去做,如集团经济的审计完全可以让渡给注册会计师来做。

2.中观审计的客体及授权人

中观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行业经济、集团经济和地区经济,相应的中观审计的客体可以概括为行业、集团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包括非收益性投资部分、收益性投资部分、行业集团及地区财政预算、财政支出等。如对地区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社会公众资金是否存在浪费;对行业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很好地传达了宏观管理目的,是否能够为微观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在中观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观审计的开展主要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如行业审计和地区审计的开展,那么中观审计的授权人应该是国家财政部门。这样可以保证中观审计的权威性,并且能促使中观审计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一)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

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计划、政策、决策以及中观经济管理活动所实施的审计,中观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可以概括为:行业、地区(经济区)、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1.中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是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和审计对象

基于中观经济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中观审计,其对象范围实际上就是中观经济所研究的内容。当前国内外大部分专家认为,中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是中观经济战略目标和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中观经济管理、中观经济模型理论、区域(或地区)经济结构、行业经济政策、集团或协会经济发展以及中观经济的横向纵向模式。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研究,中观经济政策内容繁多主要有:能源交通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特区经济政策、开发区经济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等,同时还涉及到能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自身经济优势增长问题等。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活动的审计,中观经济学要求中观审计应以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为研究对象。

2.服务于宏观控制、强化微观控制是中观审计对象范围应涵盖的内容

微观、中观、宏观自上而下对经济活动进行三个层次的调控,中观控制是整个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分系统,中观审计的研究有利于加强中观控制,处于中间层次的中观控制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微观控制。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三个分系统:宏观审计系统监督宏观经济政策、中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传递过程和微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协调,才使得审计监督体系严密完整。

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范围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以中观经济活动(大体可以分为行业、地区及集团经济)为对象的中观经济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二)中观审计的目标

中观审计应注重中观主体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考察。通过中观审计促使中观经济政策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有效性;衡量标准客观性,制定依据法律性;贯彻原则协调性,经济运行多元性;政策制定可行性,政策执行结果效益性。中观审计以中观经济为基础,中观审计的对象范围具有中观经济的特征:中间性、过渡性、集散性、相对性、区域性和灵便性的特点。

1.保证中观经济自身科学性、传递真实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解和具体化体现为中观经济政策,起着上传下递的作用。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通过中观经济政策有效传递到各个地区、部门以及公司、企业领导者手中,或者向具体各部门各地区传递后,不能正确、及时地执行有关政策,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无疑给微观经济活动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真实、及时地反馈政策的传递机制,防止宏观政策在向部门、地区传递时走样,而中观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中观审计通过对中观经济活动、政策、决策的审计来保证中观经济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向微观传递时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性。

2.保证中观经济的依据法律性、标准客观性

中观审计审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观经济战略、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过程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要求。中观经济的发展计划编制、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及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应依据相关法律来制定并且程序也应该法律化,中观审计可以审查中观经济制定依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同时可以衡量中观经济计划、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是否客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适应中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比如可以制定特区经济法或者区域经济法、中观信贷法等。国家制定这些法律规范一方面可以促使已经发展起来的中观经济走上科学化、民主化、正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为中观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

3.保证中观经济的原则相协调性、运行多元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平衡、稳定、协调的系统,而中观经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来说就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平衡,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必须贯彻协调性原则,使得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总目标相协调,中观经济的政策、决策与宏观经济的政策、决策相协调,中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相协调,从而最终实现中观经济的目标与宏观、微观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保证需求和资源(物质资源或劳动资源)合理分配、有效使用,达到国民经济高速多元发发展。

4.保证中观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性

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要以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防止无效益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计划、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这就要求不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还是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制定都要以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基础。这样中观审计就要审查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是否经过技术可行性论证,同时也要审查评估其制定后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是否存在浪费,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益,帮助分析无效益的原因等。

三、中观审计的发展瞻望

中观审计的发展和中观经济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同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预见中观审计将会有更深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中观审计理念和应用的发展

中观审计作为审计理论体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重视起中观审计理论以及实务的研究。中观审计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观审计研究的理论意义是:(1)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体系,经济科学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划分,必然要求审计也相应地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审计,这是系统论以及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对中观审计做基本的理论阐释,为以后的审计发展完善奠定基础。实践意义是:(1)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有效传递宏观政策、决策和有关信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2)为保证宏观经济总目标的实现,促进微观经济活动的进行,协调与微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3)可以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政策或决策偏差和失误的出现;(4)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中观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中观审计深刻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决定了中观审计的理念和应用会迅速的发展,有关其的研究也将会进一步的扩展,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了中观审计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例如已经开展的部分地区审计工作和部门审计工作(属于行业审计的范畴),这些审计工作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推动中观审计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的发展。

(二)中观审计思维进一步深化,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联邦德国埃登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观经济学”概念至今,有关中观经济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中观经济的重要性,如今中观审计概念的提出,以及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观审计的重要性,中观审计的思维理应进一步深化。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观审计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不再局限于当前只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内容作研究,将对会中观审计的目标、方法、程序、分析工具等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中观审计将注重实务中的应用,并以绩效审计为其发展的方向和核心

中观审计的重要地位使得其相关理论和应用理应被重视,并随着中观审计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中观审计在实务中的应用会日益扩大。比如,通过地区审计和行业审计,对地区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综合经济指标或单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地区之间或者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落后的地区或者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更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地区或者行业的整体发展。当前开展中观审计应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在中观审计中以绩效审计为核心,正是体现了当前中观审计发展阶段的要求,同时绩效审计的开展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廉洁高效管理机构的建立,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罗玉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集团经营绩效评价[J].集团经济研究,2005,(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