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企业经营模式

篇1

一、目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入战略实施状态,战略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大部分企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认同,但真正能将经营战略、资本运作战略、财务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等予以清晰、准确和具体落地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在设定上目光太过短浅,看重的只有眼前短期内发展所获得的利益,从而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是长期需要考虑的战略目标,导致很多企业无法长期发展,降低了市场竞争力。2.企业的法人结构和岗位职责不够明确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完全进入组织管理状态,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和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包括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委托与权责不明、岗位的职责分配不明、经营管理的制度需要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现代企业在经营方面出现推脱责任、不负责任等一系列的问题。3.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较差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化,虽然很多企业意识到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不再适用,并逐渐的转型为集约型经营模式,但是在商业经营模式上却出现了高频率的雷同,在经营的目标、经营理念、经营团队建造等方面也缺乏创新,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无法跟上企业快速成长的需要。4.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是我国提出的政策方针,对现代化企业来说,也就是更注重“人”的培养,但目前很多企业在此方面都有所欠缺,不是激励过渡导致员工产生过度的自我,就是忽略了激励机制的建立,导致员工的热情丧失,进而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导致员工的流失率增加,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路径

1.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贯彻实施在制定长期规范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建立现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对其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正常实施。此外,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找出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并进行贯彻性实施,以此提高经营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明确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提高员工的积极性。2.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管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任务、权力、目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管理,明确企业岗位的设置、职责等,并将企业每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管理,使法人和员工都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权力所在,进而有目的性的进行有效的工作,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此需要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结构,确保企业的有序发展。3.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目前很多的经营发展模式都比较的雷同化,因此首先需要员工以及管理人员在认识上进行思想转变,对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虽然创新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但毕竟事在人为,只要企业的员工能够共同努力,就可以在实现经营模式创新上前进一步;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消化和再吸收,并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然后在不断的经营管理中对发现的不足进行补充和改进,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以此促进商业模式的不断进化。4.科学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因此现代企业想要经营管理好,需要具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此提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高层领导能够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发展方面;其次,在进行员工提拔的时候,需要按照员工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拔,并分配其合适的岗位,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然后就是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员工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最后,建立健全的考核监管制度,现代化企业应当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奖惩措施,比方说工作业绩比较好的员工,企业可以根据业绩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逐渐的演变和进化,更多的企业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岗位责任制度,但同时存在战略目标不清晰、权力和职责不对等,商业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文章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实现经营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明博.虚拟经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J].企业研究,2016,(8):44-46.

[2]朱蕾桦.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的规范化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53-81.

篇2

二、现代农业企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企业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企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企业特征是经营企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农产品加工率超过90%,加工环节的劳动力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

三、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标准

党的“十”明确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的经济标准是: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每个农业劳动力来自农业的收入至少能养活10人。

我国离现代农业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肉类3至4吨,而我国仅是人家的1/20和1/14。据2004年底的统计,中国乡村人口仍占58.24%,人均耕地也只有1.5亩。2003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0.5%。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农民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31%。

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短缺、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式不可逆转,而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相对落后,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几代人的追求和理想。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企业。

我国农业至今还没有走出旺季“卖难”的传统农业怪圈。再次说明,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群),发展商品型的现代农业企业是我国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

五、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现代农业企业要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应采取以下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商品的标志化,效益的最大化

1.加强企业种植基地的建设,实行土地集约管理、机械化耕种,提高劳动效率,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应打破传统的土地分散管理,将农民部分土地流转到企业来,实现农场化,机械化、科学化的耕种模式,实现“一村一品”,让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享受收益和各种福利待遇,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农民收入有保障,同时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保证企业原料供应,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篇3

 

2先进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分析

 

借鉴国外先进物流理论和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结合我国物流业的现状以及物流发展过程中实际情况,推出我国物流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模式,以期能够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

 

2.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宄,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2.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了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2.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2.5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

 

3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思考

 

3.1经营模式是物流模式成功的关键。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3.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3.3经营模式的选择要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能适用于多个企业,关键是经营模式必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因此,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要注意结合自身优势,对物流市场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依托原有资源,利用现代物流理念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使选择的经营模式能够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篇4

新时期,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面对着双重的压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积极探索着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得到了现代企业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发挥此模式的作用,使资金的配置更加合理、科学与高效,本文介绍了该模式的含义、特征及其应用的必要性与对策,旨在保证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而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概况

1.1含义。

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三层,分别为规范化、精细化与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作为过渡阶段,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同时它属于管理理念的一种,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高效的管理方法与程序。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为了控制企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财务精细化管理是指对财务管理活动展开全方位、全过程及全员的管理,并且根据不同的岗位及业务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要求,同时,结合财务管理的内容,将其进行分解、细化及整合,在此基础上,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进而凸显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

1.2特征。

第一点,有序性。根据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形式可知,其有序性特点较为显著,它作为管理方式的一种,具有专业性、程序性与导向性,在专业分工后,以程序为导向保证了各项分工的明确性,促进了各程序的有效协作。第二点,全面性。财务精细化管理属于全方位、全过程及全员管理模式的一种,此时其全面地协调与组织了不同的环节、岗位及部门,从而促进了该模式作用的发挥,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面性。第三点,规范性。财务精细化管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借助不同的制度、规范与要求,如: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监管制度等,当企业拥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时,其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工作效果将更加显著。

2、现代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2.1应用的必要性。

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领导提供完整的、真实的、有效的财务信息,保证了企业决策的准确、高效与合理,同时也利于规避企业财务风险,进而为企业生产与经营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不仅拥有上述基本作用,还具备其他的优势,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它能够体现企业生产与经营的成效,以便于企业领导掌握财务的实际情况、发展趋势、投资方向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而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它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与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时效性,进而为企业领导的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于提高其管理水平;再次,它能够及时发现投资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能够为其提供改进的对策,从而有效控制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损失;最后,它影响着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在每个人员明确自身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财务管理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进而利于企业的发展。

2.2应用的建议。

(1)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改变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需要转变管理模式,为了选择适合的模式,要求企业应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以此影响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现代企业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明确自身财务工作中的不足,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混淆了财务与会计的概念,在财务工作中,仍以记账、算账及核算等为主,未能明确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失去了动态性与全面性。

(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为了保证信息的质量与资料的齐全,要求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各项规章制度的支持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更加规范与高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资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合理配置资金,要求企业应实施精细化管理,并且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如:成本费用控制制度、会计预算控制制度等。

(3)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随着现代企业发展规模的增大,所涉及的信息日渐增多,为了保证决策支持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与时效性,要求企业应注重信息化建设。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保证精细,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因此,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其中后者最为关键。

(4)完善既往资金管理体系。目前,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均存在不足,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应逐步完善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而为其运行提供安全与可靠的资金。同时,企业要关注存贷资金、预付款等项目的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筹资的多元性与合理性,并且能够控制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发展效益。综上所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应用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必要的,为了充分发挥此模式的作用,文本介绍了其概念、特征及具体应用的对策,相信,在各项措施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将更加显著,进而企业将获得最大化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其发展将更加稳定与高效。

参考文献

[1]李秋梅.财务风险下的中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李云.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问题的几点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2(05)

篇5

一、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1、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引入“法人”机制,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3、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 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

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4、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5、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

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

现阶段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薄弱,单纯依靠农民现有力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各项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农业区划与规划工作,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并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和督促农业生产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大量投入,如政府可设立农业研发和项目开发基金,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制度,对农业规模经营实行特产税,发放低息贷款等,从财力与技术上给予支持,维护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市场导向的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配套的金融政策没有跟上来,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业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模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为经营模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

3、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在确保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4、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结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

篇6

一、我国现代企业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准入门槛较低

近年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使得连锁经营市场的政策屏障逐渐降低,大型企业的数目逐渐减少,而中小企业的数目则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连锁经营市场当中的诸多企业,在市场定位上并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使得连锁经营市场当中的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缺少明确的经营目标和独特的产品风格。甚至新进入到连锁经营市场当中的产品亦缺少特色的服务。但是,连锁经营的现代企业在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时却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准入门槛亦比较低,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现代企业连锁经营的正常发展。

(二)市场集中度低

正确的市场结构应该具有适度的垄断和适度的竞,由此方能够促使市场具有竞争的活力,经济方能够获得规模化的发展。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的连锁经营市场呈现着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发展较快的特点,且诸多中小企业过于分散,并不能够进行联合经营,反而偏向与各自经营。该种经营模式下,受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其较易出现竞争过度的情况,难以具有良好的发展秩序。此外,在连锁经营市场当中,大型连锁企业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大型连锁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规模亦在不断缩小,其所能够起到的主导作用发生了明显的降低。由此可见,我国现代企业的连锁经营市场集中度比较低下,难以促使经济效益规模化。

(三)配送中心不完善

配送中心应该是现代企业连锁经营当中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只有保证信息通畅,方能够促进连锁经营的发展。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采用连锁经营模式的现代企业均未建立比较完善的配送中心,配送的效率比较低、技术并不先进、规模亦比较小。个别企业在不能够科学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其物流配送并不能够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另外,个别企业的物流配送比较的分散,难以对产品配送进行集中管理。由于配送中心并不完善,使得该部分企业在连锁经营当中的信息系统亦不完善,影响了连锁经营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现代企业连锁经营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经营主体成长模式

西方现代企业在发展连锁经营时,一般会采用产品全方位的战略,尽量贾昂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以便提高其在市场当中的流动效率。同时,西方现代企业亦会采取多用营销方式进行产品的促销,使其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连锁经营市场当中。鉴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连锁经营当中可以逐步推进连锁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构建多元化经营主体的成长模式。例如“零售-批发-工业”、“批发-工业”、“零售-批发”、“工业-批发-零售”等经营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现代企业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技术,采用科学的经营方式,方能够创建具有特色的多元化连锁经营模式。

(二)构建连锁化中小企业经营模式

当前,我国现代企业的零售经营市场当中存在着经营分散、大量亏损的情况,且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但是经营场地、劳动力资源、服务设施等却存在闲置现象,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我国现代企业连锁经营的创新发展当中,希望能够构建连锁化中小企业经营模式,以便对零散的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在此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设备、贷款等方面的指导和优惠。同时应该提高中小企业在连锁市场当中的集中度,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市场结构,满足市场需求,稳定社会秩序。

(三)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成长模式

在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成长模式时,首先应该构建社会化和综合化的批发市场配送中心。通过该种方式,更加便利的、快速地向各个连锁经营店输送货物,有效降低生产加工费用,同时能够促使更多商品逐渐进入到连锁经营市场当中。其次,应该构建社会化的批发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模式。该配送中心需要具备功能综合化、经营规模化、配送多样化的特点,且要集处理、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职能于一体,不断扩大配送规模,提升配送效率。

结论

受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现代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的影响,我国现代企业的连锁经营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现代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建立正确的成长模式,以此促使连锁经营经济效益规模化,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国际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需要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以前有明显增多,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发展创新的布局,力求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战胜困难,客服挑战。经营模式的转变就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变,从而获得新的资金和技术来源,增长企业的经济实力。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同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企业的思想灵魂就是企业经营模式转变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加强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必要。

1 企业经营模式分析

所谓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获得利润,即企业经营模式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其他现有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最终促进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从目前来看,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被其他种类的经营模式所替代,但是在企业内部,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他在企业内部依旧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重要作用依然呈显性状态。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一些转变,具体来看,分工协作经营模式和特许权经营模式,以及利基经营模式,还有虚拟经营模式都在企业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是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首先,随着一些大规模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额不断提升,许多小企业很难在同样业的市场中立足,与大型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正面的竞争毫无取胜的把握,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许多小企业便产生了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通过大中型企业为自己的发展谋求更多的空间,从而使那些小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额。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这种将一部分工作分配给小企业去完成的一种经营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减少了许多生产上的压力。这种经营模式我们通常称其为“分工协作式”。

其次,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都会出现连锁店,或者是连锁厂家,这些厂家和企业对于总部来说,都是下属的连锁厂和连锁企业,他们可以共同拥有同一个品牌,享有同等的品牌效应,其中下属的一些企业通过总公司的支持能够增强其经营力度,而总公司通过下属的连锁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扩展发展空间,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分部,减少了其发展的压力。这种经营模式就是“特许权式”。通过对权力的使用而转嫁压力,减少竞争,为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虚拟经营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影响广泛。虚拟经营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利用的是企业的资源,通过资源的共享而实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虚拟经营模式,能够使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掌握竞争的资本,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2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企业在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企业依旧在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就证明企业有必要去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有着其必要性,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1 有利于明确产品定位

清晰明确的产品定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必要,只有企业明确自己需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之后,才能够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来说,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有利于企业明确自身产品的定位,使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能够有消费群体,并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内部的经济模式和经济营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样,企业产品的定位也需要经营模式的转变。比如说,海尔企业所采用的“安营扎寨”的经营模式,海尔集团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在海外市场中建立符合海尔自身发展的生产基地,从而更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使海尔在产品定位上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海尔获取更多的外部市场提供了可能。

2.2 有利于减少压力

当今的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企业外部,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来有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压力。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需要面对国内和国外的双从压力,而小企业则还需要面对大企业所带来的压力,面对这些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企业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减少企业发展的压力。比如说联想经营模式中所提及的“借船出海”的经营模式,联想收购IBM对于联想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更是一个机遇,联想集团以“借船出海”的模式通过收购IBM获得了海外市场,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这就减少了联想拓展市场的压力。这种模式对于联想来说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联想收购IBM后的联想发展情况就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同样的模式并非在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具有切实意义的,因此,在进行经营模式改变的时候,要斟酌进行。但无论怎样,成功的经营模式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减少压力。

2.3 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优势的互补

从目前的经营模式出发,许多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转变都不是某一个企业单独进行的,而是在不同的企业间进行的,需要在不同企业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所以,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资源优势的互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中石油和中海石油在经营模式上就实现了资源的互补。资源上的优势是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最优的方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情况,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思政工作创新

通过前文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详细分析,可知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离不开企业财力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人力支持,促进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加强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是企业获得更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的保障,在企业内部,加强思政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成功转变。因此,在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企业思想工作需要进行如下方面的创新。

3.1 提高思想工作者的文化水平

文化的积淀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企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进步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创新思想工作,也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思想工作人才,提升人才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思想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水平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十分必要,充实的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使思想工作者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更能够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为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提供原动力。

3.2 加强企业思政工作的抗压能力

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还需要企业的思想工作经受得住压力和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给企业提供的必然选择,面对重重的压力,许多员工的思想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再加之企业经营模式为企业员工所带来的压力,他们随时有可能打退堂鼓,思想工作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要打破常规,对其进行思想承受力上的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那么,增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抗压力之前,要做到的就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抗压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理性的面对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变化。

3.3 改革思想工作方式

传统的企业思想工作大多集中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对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具有统一的思想。面对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一味的进行常规的思想工作是不够的,同时企业的思想工作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比如要将思想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小环节中,同时,也要将这些在进行企业变动的时候进行统一的培训。这样,不仅使企业员工在平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积累和思想沉淀,在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也能够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使企业员工在面对变动的时候能够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3.4 提升思想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无论是任何一种规模的企业,都会形成一种属于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但是市场随时随地都在变化,面对变化,企业需要提高企业员工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使企业员工在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思考问题。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变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为了适应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需要领导者去适应,更加需要企业的员工去适应,适应经营模式转变后为企业带来的改变,其中不乏机遇,也会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企业思想工作要着重对企业员工进行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且将这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在日常的思想工作中要为员工培养“求变”的意识,让这种意识在员工的心中得到普及和深入。

加强企业思想工作创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既需要对思想工作方式的创新,还需要有思维理念的创新,通过对企业思想工作进行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在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更有动力,促进企业成功的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提高企业应对国内外竞争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抗压能力,最终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概述

就针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而言,经营管理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简单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指的就是企业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来实现经营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把企业效益的提升当做企业经营的总目标,在尊重企业自身生产规律的同事,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显著的综合性与关联性以及指导性特征。在这里面,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是指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并以此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经营管理活动始终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环节产生有效的管理控制。而指导性则主要值得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目标,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完善。最后,关联性指的是经营管理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关联,这两者之间并不只是单纯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其往往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目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

1.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组织机构的建立,是确保企业经营模式有效性与功能性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在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所重视的往往更多的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对于企业管理机构的建设与管理还比较欠缺,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过于简单,这样一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使得企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就针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其已经初步完成了传统生产模式到现代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但是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作用,导致其自身的经营管理还比较粗放,质量与效率也比较落后,再加上其缺乏品牌意识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与效益提升。此外,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经营管理制度,不过制度本身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使得其难以顺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3.管理人才素质欠缺。目前,多数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人才的缺乏问题。再加上企业本身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与财力,使得其呈现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底下的现状。此外,目前企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有效而又完善的激励机制,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现代化发展。

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1.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来说好比较低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理念的落后所导致的。但是,品质的高度主要是由思想理念所决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就必须要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且,要求相关的管理者必须要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自身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以此来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经济氛围,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此外,就针对于目前的现代企业而言,要求我们应当强化战略管理理念的运用。就针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来说,创新管理是其根本,因此,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来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确保其能够合理分散到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当中,树立起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有效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第一,要求我们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现状,来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此来推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二,要求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管理规范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与保障,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因此,企业应当及时更新管理制度,并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平台,促进企业员工的发展进步。此外,企业还要多加研究,并及时汲取外国发达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系列文件的规范与落实。

3.建立企业人才管理模式。现阶段,随着企业人才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其已经逐渐从原先的以“管”为主,变成现阶段对于双赢与合作的关注。与此同时,人才管理模式也要向着“人性化”与“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在这种新型的人才管理模式当中,企业将更加注重员工的人格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归属感与依从感,并以此来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此外,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时候,企业应当尽量减少对于员工的机械化控制,加强引导,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员工能够在和谐的企业环境中,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并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进步。也就是说,就针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只有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来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与稳定进步。因此,企业应当及时进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作者:孙冬清 单位:桂林归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篇9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是践行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积极地改进与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在目前复杂的内外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等的优化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

1.内部审计是企业经济安全的保证。内部审计对企业日常经营模式、经济决策以及管理方式等的审查、监督,参照国家法规制度,根据审计工作规程与规范,及时发现企业经济决策以及经营中的若干问题和弊端,为企业的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2.内部审计具有考核鉴定功能。企业内部审计要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进行审查。通过科学、客观的内部审计,真实、详细地反馈出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各部门的经营水平,为各部门的工作考评提供合理依据,也有利于企业高层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当发现经济决策有失偏颇时,则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3.内部审计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服务。内部审计能够为企业的考核鉴定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各个部门应将内审部门作为一个信息咨询平台,企业高层要结合内审部门提供的信息、数据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目标等进行反思和校正,从而制定新的计划、规划,落实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审缺少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机构,应该赋予其独立地位,也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内审部门缺乏独立地位,一是内审部门附属于其他部门并接受有关负责人的领导;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人员兼任的现象普遍;三是内部审计的双向服务性,既对企业领导负责,又要接受政府审计的指导,也就是内审部门既为企业服务又为国家服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从而大大的制约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审计职能难以发挥。

2.内部审计方式落后,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经历着调整、改革,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竞争形势不断地调整经营模式,对此内部审计要与时俱进,应该从查账式的账面审计朝着风险审计方向发展;要建立以风险预测为目标的内审模式;同时,加大对风险审计的力度、并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依然以账面审计为基础,所采用的审计模式、手段等相对落后,局限于审计工作者的主观判断和从业经验,缺少科学的量化依据,审计的电算化程度有待发展,审计的精准性、客观性得不到保证。

3.内审人员的素质、能力急需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就对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我国内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高,在岗的内部审计人员有专业职称资格的还不足30%;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水平都有待提高;内审部门人员组成单一,大多企业的内审部门没有配备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尚未形成。

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视内部审计的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要从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经营决策以及企业未来规划的重要性。第一:让内部审计切实地成为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内审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监督与评审作用;第二: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提供的相关资讯和数据,帮助企业完善其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第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防控、治理方面的作用,内部审计仔细审视企业经营过程中每个风险节点,理清关键性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从全局出发为企业提供前瞻性风险管理依据。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朝着审查、监督、评价、咨询等综合方向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经济。

2.科学设置组织机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建立较晚,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目前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主要有几种模式:设置在监事会;隶属于财务部门;在股东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行政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等。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是从内部审计设置的独立性、权威性原则来看,在股东大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最为科学。该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其审计业务,向总经理报告其行政业务;该模式层次高、地位超脱、独立性强,有利于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工作。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原则接轨,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3.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重视内审人员的培养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与企业当前的经营模式、发展方式、财务管理模式等相适应,所以要积极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内审工作要将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手段要从传统的手工查账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并向网络化发展,实时审计、网络审计、在线审计将成为主要的审计手段。此外,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与选拔,组织严格的资格考试,推行内审人员持证上岗,提高内审人员的技能水平;要加强内审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打造一个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素养过硬的内审团队,更好的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重要,不仅要为企业的财务、经营进行监督、提供服务,而且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目前企业内审工作中依然存在问题,需要正视、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使内部审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篇10

篇11

 

一 学校后勤企业经营理论的特点

 

(1)教育性

 

教育性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服务的最为基本的特性,也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服务区别于其他任何后勤企业服务的本质特征。中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就是教书育人,隶属于中职院校,或者虽然不隶属于中职院校,但是应该是服务与中职院校的任何机构或者团体都应该具备中职院校带给它们的教育性。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他所有的服务无论是提供饮食服务,还是提供住宿服务,无论是提供环境维护服务,还是提供商品销售服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学校内部的师生在教育或者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性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服务的最基本的特征。

 

(2)公益性

 

在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公益性是中职院校的后勤部门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的全部功能,并不包含盈利,而只是简单的作为中职院校的后勤保障。但是,社会化改革之后,中职院校的后勤部门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了中职院校后勤企业。作为中职院校的后勤企业,必然会以盈利为目的,只是由于其服务由于带有教育性的特征,因而也必然带有公益性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需要体现国家对于中职院校教育的支持,同时也是考虑到学生这一群体处于社会相对弱势群体地位的现实。学生在中职院校求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只能依靠家庭的经济支持,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境并不富裕,学校的后勤服务如果价格太高,这些学生根本承受不起,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顺利求学。因此,无论是国家补贴还是采取其他的措施,中职院校的后勤企业都必然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公益性的问题。

 

(3)经营性

 

企业经营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是任何企业不可动摇的原则。而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中职院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也是其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中职院校后勤剥离后的经营服务实体已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组织,它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比任何企业来得弱,因此,追求经济效益同样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

 

二 中职院校后勤的社会化、企业化发展

 

经营(Operation),是指根据一个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以及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的状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性的部署以及规划,制定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以及相应的战略层次活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解决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全局性以及长远性。

 

中职院校后勤实体在经过社会化改革之后,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经营模式,也有许多的中职院校后勤企业利用改革过程中的优惠政策,创新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在服务中职院校后勤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中职院校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还在不断地深入,改革之前的中职院校实体存在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也使得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无法完全放开手脚开展经营活动,很多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

 

实现企业化是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企业是一个协调同步的整体,企业运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规范有序地开展企业管理,科学有效地控制运营成本,准确合理地定位与开拓市场,以追求企业的最高效益,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经营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成本和市场同样也是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同样是关系到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生死存亡的基本要素。而随着中职院校后勤实体的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后勤的企业化经营的程度也在随之不断地提高,同时管理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后勤员工的成本意识开始不断地增强,并且初步形成了基本的市场化观念。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后勤企业都还远远无法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粗放型的管理,不合理的成本结构,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仍然广泛的存在,中职院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化程度不高,综合协调能力也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过渡时期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目前的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经营缺乏成熟的经验,经营水平还不够高导致的。因此,在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推进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不断地推进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按现代企业标准开展经营活动,才能搞好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成本控制,并且推动中职院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中职院校后勤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

 

三 小结

 

中职院校后勤企业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成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院校后勤企业的经营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监管力度不够、服务理念还欠缺以及产权制度不太明晰等等。笔者认为应该分别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梳理产权制度方面,可以从如下几种路径着手:实行分离性改革、实行间接性管理或者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2)加强监管力度,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高度重视后勤监管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后勤管理与监控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后勤监管体系建设;

 

篇12

一、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与战略的关系

一般认为,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知识产权则是现代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现代知识产权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都掌握了自主的知识产权,在企业内部,通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认同,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融入知识产权文化要素,构筑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2]。从目前情况来看,知识产权在我国属于新兴法律领域,对于企业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同时在知识产权构筑的大浪潮下,企业也迎来了自身的发展机遇。基于此,通过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构建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中融入知识产权文化要素,是现代企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企业文化与知识产权文化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经营体系中,企业文化是发展的脉络与核心。在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下,企业一般都是通过资本和劳动力推动企业发展与建设,在现代经济体系下,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不断提升。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知识产权要素,构筑知识产权的空间与平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知识产权要素,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可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推动企业不断提档升级。从概念上来讲,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体系,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或是理念,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囊括知识产权实际控制权、知识产权认知程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多种要素[3]。总体来看,知识产权文化既是一种法律保护意识,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创新意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与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在传统企业文化体系中融入知识产权文化要素,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战略价值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知识产权文化既是一种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发展观念,更是一种发展战略。在企业战略构建中融入知识产权文化,要求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手段。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同时也要注重知识产权创新,做好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在文化构建与战略构建过程中融入创新思想,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掌握知识产权发展的制高点,同时要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员工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提升抵抗法律风险和应对知识产权问题的能力,进而优化企业发展格局,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的综合实力[4]。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企业的商标、名称、技术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在企业战略构建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并融入这些要素,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推动作用。在发展实践中,既要充分尊重知识产权运用与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自身知识产权,实现企业现展目标。在我国现代经济体系中,知识产权类纠纷不断增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挑战,同时企业在知识产权构筑浪潮中,也拥有自身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在企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融入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升知识产权文化认知与认同程度,提高企业发展效应,实现企业文化引领与战略引领的目标。在企业经营发展与理论研究中,要充分注重知识产权文化氛围营造与知识产权制定之间的有机关系,通过知识产权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升级。

[参考文献]

[1]陶赛青花.论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建构[J].楚天法治,2016(4):166.

[2]魏芳,魏纪林.试析以知识产权文化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创新[J].知识产权,2014(8):69-72.

篇13

一、国有企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所谓国有企业,是一个基于规模差异的相对概念,它是指相对于私有企业来说,在资产、人员与经营规模都是国家在控股的单位。国有企业标准界定是企业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的基础,而界定标准的确立又往往取决于不同的政策目标。

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但在中国,国有企业又包含由当地政府投资加入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向和益处确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1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寻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创立,中国对国有企业规模的确定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即对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更多是根据营业额、市场价值等标准确定;对中小国有企业主要依靠雇员人数、营业额等标准确定。相应地,作为基础工作,对中小国有企业的概念也做出了重新界定。2002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中小国有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国家控股占据一半以上的各种形式的企业。”2003年制定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国有企业的规模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并且该规定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二、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及困境

在当前经济情况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开展面对困境,频繁展现国有企业成群关闭的状态。

1.发展理念落伍

管理国有企业上,因为个方面的缘故,很多国有企业依旧沿用以前守旧的管理的方法。比如国有企业普及依旧由人事或劳资部门管理人力资本,然而国外企业对人力资本通常都由董事会进行重点规划和管理;国有企业仍然对照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办法来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建立行政等级等。因为这样管理模式落伍,职能简单,导致国企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对脱节,没有发展出该有的作用。

2.研发能力不够

中小企业投资的产品都比较单一,创新较慢,又由于科研金额投放较少,产品易被淘汰。在如今技术创新快速的市场年代,产品市场时间日渐缩短,尤其是电子这一系列的高科技品种,创新更加快速,假如没有代替产品和后续产品的补给,企业将会面对断档的危险,难以稳定经营。

3.缺乏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面对着一种尴尬的形势,变成国有企业开展的瓶颈问题。因为企业不全面的激励制度或缺乏,人力资源增保能力不足,企业才会出现大量流失人力资源的情况。详细的应该有,评估企业资产时,没有思考人力资产;在资产使用中无视人力资源的追求和创新;匮乏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保障制度;相对人力资源的投放和开发度低。

因为国有企业领域较小,长期投资过少,缺少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人资源管理模式相比较简单,薪酬待遇相比较低,职员发展空间不理想。任人唯亲,论资排辈的用人方式以及不合理的绩效评估等现象,造成中小企业人才市场的吸引力偏低。严重流失人才,使得技术人员与高效管理人才的缺失,以及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等问题。

三、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途径

国有企业要依据自身的特色拟定合适用于企业开展的经营方案,调度职员的生产热情性,让企业具有活力,更新组织制度,为企业的坚持开展提供能源。经营战略翻新是对企业完成全球化的基础保障,是企业快速开展的必要条件。改善的企业战略有利企业及早的发觉生成过程,碰见的问题,精确责任,制止职责不清造成经营效力低下,影响企业正规运作。建设核心竞争力成为国有企业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