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企业的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企业的发展

篇1

1 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但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却是起步比较晚,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雏形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腾飞促使了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这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浙地区,当时通过对当地一些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局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拉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得到了在工厂或者企业就业的机会,释放和引导了大量的原本务农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也使得这些地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和经营企业化。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三个阶段是,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城乡统筹建设,制定和调整了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开发了大量的农村资源,注重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了农业更好更快地进行企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四个阶段是,国家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实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要往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上引入了由城市工业提供的先进技术、高科技设备、管理人员和资金,涌现了一批经营农产品的企业。

2 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2.1 融资困难

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科技含量很低,创新力不够,管理跟不上,种种因素导致企业得不到成长或者发展很慢,这些都会使得企业融资相当困难,没有融资渠道,严重阻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及科研创新,只能在生存线上徘徊,践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资本缺口一般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农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而得不到满足,阻碍农业企业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并不是说农业缺失资金,据另一组数据显示,每年仅仅是通过金融和财政两个渠道从农村流失的资本就超过了10000亿元,明显存在着资金供求的矛盾关系。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融资困难已经是严重阻碍农业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针对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阻碍发展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争取投资,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目前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实力,不可急功近利,盲目乐观,盲目追求企业的暂时效益。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首先要把有限的资源优先考虑到产品的研发上,只有真正做到了创新,做出了与行业巨头有差异化的产品,然后再积极争取融资,争取外源资本的注入。因为,只有做出了好的产品,才是争取获得投资的最好的手段;其次,制定先进的营销战略降低资金压力,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源资金,另一个是外源资金,在外源资金注入比较困难和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比较符合企业实际的先进的营销战略,稳打稳扎,开拓市场扩大份额,尽量为企业多销售产品以及及时回收资金,稳步发展,不要贪多冒进,以及时销售及时回收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最后,建立中小企业联盟,中小企业实力往往较差,抗风险能力也差,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寻找和本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抵抗风险,分工合作,以降低运营成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优先选择能够和本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互相交换信息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通过整合企业联盟中的企业的各方资源,合作分工,互惠互利,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系统。让企业联盟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借助外力,将企业内外部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建立共同的利益体。这种企业联盟是一种合作经营的战略思维,可以让同行业中的各中小企业避免互相残杀导致恶性竞争的思维方式演变成为互相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体,这种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目标,并且是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2.2 从业人员素质低及组织化程度不高

就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公司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农民,而我国目前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差,只会传统意义上的耕种,不会操作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导致劳作效率比较低下。受过教育的农村新生代青年又不愿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并且从事农业企业的管理者也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意识,这些都使得农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完善,企业部门功能不健全,组织机构松散,没有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偏低,并且不能创造产品附加值。

2.3 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

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没有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基本是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地位。我国要加快这方面经济立法的步伐,使得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律的依据,特别是在促进农地流转方面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有效地保障相关生产资料的有效流转,从制度层面来有效地对农业企业化经营进行保障。

3 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3.1 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确定这么一个意识,就是现代企业意识,要用企业化的标准来经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要做到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标准化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农产品走上市场进行销售,那就是商品,就得千方百计打造品牌,进行品牌化运作。利用品牌效应来拉动产品的销售和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识度,获得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开拓市场销售渠道,赢得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的良好口碑。

建立市场销售渠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摒弃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不能再坐等客源上门收货,要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根据产品特征制定符合产品特质的营销战略,健全和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3.2 积极融资,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要明白,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必须要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走市场化的道路。寻求资本支持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措施是融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融资相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容易一些,但农业企业不能因为融资困难就放弃,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求资金的注入和国家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的扶持。农业企业除了寻求国家关于农业支持的政策外,也要把企业置身于市场的大环境下,不能因为自身企业生产的是农产品就认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为只要是企业化运作的主体,它的本质就是一样的,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产品,仅此而已。

3.3 农业企业走科技企业的道路

农业企业要看清市场形势,把握住市场的同时,更加要看到时代的趋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业企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当然不能再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要用高科技的手段积极创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战略思维来取得突破,获得发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让利于中间销售商和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最终获得企业的快速发展。

3.4 专业化、技能化人才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农业企业当然也不例外,科技型的农业企业尤其如此,但就目前现状表明,农业企业的人才严重缺乏。但作为企业主体,要注重人才兴企的理念,可以招募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新鲜血液注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注重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充实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积田,段玉环.黑龙江与其他省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差异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

篇2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篇3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1.1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1.2信息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经济来说也必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农业产业经济当中,不但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经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信息交换,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1.3生产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合作政策出台之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利益政策所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对于农业中的农产品生产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下,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生产化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问题

2.1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还使用传统形式进行生产,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对于农业市场信息掌握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整个农业生产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其劳动形式也是处于传统的状态: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产品价格因素非常低,所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很难形成特色产业发展。2.2龙头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带动性明显缺乏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设立龙头农业产业,就连现有的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也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展慢,带动性差。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进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就非常的低,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导致大企业家的魄力明显缺少,最后可能会被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抛弃。2.3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基地跟市场活动在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还需要有一个适销对路的市场,两者缺一不可。农业产业是否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是否有效连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想要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的有效连接,就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纽带,最为常用的是专业合作组织跟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更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中集中带入群众生产的产品。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采取传统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市场,风险非常大且市场成本非常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冲击着群众未来的农产品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措施分析

3.1鼓励农头企业建设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那部分有实力的公司以及有新技术的公司大力引进农业发展领域。实现龙头企业的构建发展。并且还需要实现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巩固壮大,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对于那部分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跟培育,从根本上提升这部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市场中,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跟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例如: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_产业项目大发展。并且跟当地农业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一部分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建设,这部分龙头企业实力非常强,带动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对于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这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有效案例。在实际过程中,这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以下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企业本身在收购湖产品的过程中,以一个高于同时间市场的价格完成基地农户农产品的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周边万余户农户。在2013年,北京睿特环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被有效引入,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推进。以示范园区为中心,实现农业高品位,高效益发展的有效带动,这一项支柱产业,将会促使农业增效跟农民增收。3.2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为基础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那么想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农业生产想要进入大市场环境,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工,就需要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技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效现代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程度提升。并且还需要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国际市场参与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3.3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在实际过程中,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特色优质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部分主要生产基地跟生产区,实现相关水利工程的全面加强跟有效完善,例如:引水、蓄水、提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善排涝工程,并且促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引进使用地膜覆盖设备,实施有效的设备栽培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就是要将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实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3.4优化农业产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产业经济管理更加侧重于对农产品生产水平进行管理,这也导致一味地侧重与农产品的生产水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农民在进行农业工作时丧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经济中产业的机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努力发展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机构。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利用其优势来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同时,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以及包装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并通过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领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得到稳步的发展。3.5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业技术的效果,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并普及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使农业产业发展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形成有机的融合,加快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也使得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出了许多新农业的新景象。而对于农业产业经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强化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起点问题:首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处于稳定的状态,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跟使用新技术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生产形式。其次,是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非常小,带动性不强,所以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实现大力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是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之间的脱节。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跟一个合适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所以需要发挥市场媒介作用,降低风险跟市场成本,鼓励农民生产,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05):77-79.

[2]武艳茹.浅谈凉城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基层农技推广,2017,5(02):54-56.

[3]周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1):23-24.

[4]张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国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02):36-51.

篇4

(一)娄底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娄底市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生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链条,涌现了一大批加工企业。至2010年12月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52家,共建立农产品基地201万亩,联系农户25.3万户,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达到8家;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65%以上,有9个产品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同星米业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东岭田鱼加工厂的“东岭”田鱼等。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农民约10万人,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全市涉农金融机构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票据贴现,引进、开发林权抵押、“农户联保+农民合作社担保”、农村集镇商铺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产品,积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至2011年5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08.4亿元,其中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放23.8亿元,占涉农贷款总额的21.96%。

1、资金需求领域增加,信贷支持的广度亟待拓宽。当前,农村的信贷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资金需求层面已由过去的以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为主,逐步发展到规模化种养、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建材加工、物流运输等各个方面。同时,除了生产性资金需求以外,农户在消费方面的资金需求也日趋旺盛,如婚丧嫁娶、住房建设、求学等方面都存在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而金融机构对传统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建材加工的支持力度较大;对资源开发企业的支持相对偏少,如对煤炭开采的支持面不到开采企业总数的10%;对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运输以及消费等方面的信贷需求则基本上不予支持。

2、大额贷款需求增加,信贷支持的力度亟待增强。随着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一般性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额都达到了10万元以上。尽管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将小额农贷的限额已由过去的2万元提高到了3万元,但仍然无法满足农户、种养专业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对3万元以上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无一例外都要求提供有效抵押品或担保,而绝大部分的农户、个体户和种养专业户基本上达不到这一刚性要求。据对娄星区100户农户、种养专业户(各占一半)调查显示:5万元以上的贷款需求的满足率仅为12%。

3、集约经营资金需求增加,信贷支持的深度亟待改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惠民强农政策,为农村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统计,至2011年3月底娄底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1.5万亩,占耕地承包总面积的15.39%,其中连片1000亩以上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租的流转土地就有27起。据对涉农金融机构调查显示,由于达不到规定的贷款条件,辖内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贷款支持;林权抵押贷款自开办以来,仅有27户农户获得到了370万元的贷款支持,目前该类贷款由于存在风险隐患已基本停办。

4、农村贷款利率相对偏高,信贷支持的效益亟待提升。目前,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水平较低,定价模式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基本上都是采取在法定基准利率基础上简单浮动的定价方式,对同类贷款中的客户没有根据信用等级和风险度实行差别定价。由于农村借款人议价能力相对不足,客观造成了农村贷款利率居高不下。据统计,2010年娄底市农村贷款平均利率为10.67%、平均上浮幅度为101%,分别高出城区4.79、90.3个百分点,其中执行基准利率的占比为20.32%,上浮超过100%的占比达61.49%。据对部分信贷支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调查显示,其年利润率仅为5%-7%。涉农贷款偏高的利率,大大挤压了企业的赢利空间。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企业弱质性特征明显,吸纳信贷资金能力不强

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加工企业仅115家,占13%。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户均销售收入仅为湖南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农业企业仍然采取家庭作坊式生产。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从事粗加工,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三是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包括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业并不是农产品加工,而是房地产等;使原本不足的资金过度分散,主业难以做大做强。四是资金、人才缺乏,扩张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脆弱。五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没有建立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管理人员大多为家族成员,企业产权不清。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的企业谨小慎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二)管理和激励机制滞后,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涉农金融机构都未建立与农村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推动创新的信贷管理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贷人员严重缺乏。一般而言,银行为大企业服务以资本密集为支撑,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则以劳动密集为支撑。农业银行虽然建立了“三农信贷中心”,但普遍缺少从事农户贷款的信贷营销人员。以涟源市为例,该市农业银行“三农”信贷人员只有6人,包括3名农村营业网点的主任和3名“三农信贷中心”客户经理,需要面对全市25万户农户,人均服务农户达4.1万户,远远超过了信贷人员的服务能力。农村信用社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信贷人员整日忙于日常性事务,很难有精力考虑创新等工作。二是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束缚了信贷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的容忍度低,信贷人员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宁愿选择“少作为”或“不作为”。如农业银行规定新放的小额农贷在第1年累放贷款的不良率不能超过1%,第2年贷款余额的不良率不能超过2%,达到了这一目标,信贷人员(包括调查人员、审批人员和贷后管理人员)可获得贷款利息收入4%的奖励。如果突破了这一标准,信贷人员就要被追究责任,并受到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当信贷人员经手的贷款余额的不良率超过5%,审批人和经办的客户经理就必须停职收贷,停职收贷每人1年的经济损失达2-3万元。而农村信用社则实施包收责任制度,规定每发放1笔贷款必须在本社内部确定1名包收责任人,如果贷款本息正常收回,由联社对放贷信用社按利息收入的2.5%给予奖励,当贷款无法收回时,包收责任人需要承担15%的本金、20%的利息的偿还责任。这种奖励有限、责任追究严厉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

(三)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信贷支农面临外部增信瓶颈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降低信贷风险的有力手段。目前,娄底辖内水稻种植仅推广开展了政策性保险经营业务。由于该保险处于起步阶段,其保障能力相对较低,只赔偿损失的物化成本。对水稻自然灾害损失率在30%以下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水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率达到30%以上至7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额和实际损失计算赔偿;当实际损失达到70%以上时,保险公司按分段保额全额赔偿。即使全额赔偿,赔偿的最高限额每亩也只有240元。当农户因自然灾害绝收时,赔偿额不到实际损失的1/5。此外,商业性农业保险还由于缺乏政府推动而存在推进十分缓慢的问题,如娄底市林地投保率不到5%,严重偏低的投保率无法发挥保险的赈灾、保障功能,银信部门投放的林业贷款面临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四)生产要素流动性差,信贷支农面临抵押品处置难题

一是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不健全、产权交易不规范。辖内产权流转以自发形式为主,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规范形式开展的产权交易少,从而使得土地经营权、林权很难依法成为贷款抵押担保物。二是缺乏专业评估机构,产权价值评估难。辖内县级林业部门具备森林资源评估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缺乏,不能出具符合林权抵押贷款要求的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林权评估价值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而开展土地经营权评估的机构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对土地经营权的真实价值无法认定。三是抵押物处置手续繁琐。如处置抵押林权,须办理砍伐指标、拍卖、变卖、诉讼等系列手续,处置程序复杂,导致贷款回收难度加大。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思考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企业。按照“企业主导、市场拉动、龙头带动、政府推动”的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企业,鼓励农业企业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着力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外向型骨干企业。鼓励发展农业配套产业,带动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体系。鼓励农业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大力发展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协作,引进科技人才,建立科研机构,组织科技攻关,重点在保鲜、加工、包装上有新突破,开发新产品,实现新项目,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动员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对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一是改革商业银行授权授信方式。适当下放基层行社信贷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简化信贷手续,加大涉农信贷支持范畴,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授权授信机制。二是制定合理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改进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员的权、责、利紧密挂钩,对信贷风险按“市场风险与责任风险”区别对待,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信贷员培植和挖掘新的涉农客户资源。

(三)建立健全集体土地使用权、林权抵押登记评估制度。比照城市房地产交易制度,尽快出台农村房地产抵(质)押登记规章制度,完善抵押登记办法;完善抵(质)押物流转平台,制定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流转管理条例,对转让条件、程序、价格、违约责任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促进抵(质)押物的合理流转;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出台评估管理、技术规范等有关法规和业务准则;成立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林权交易服务中心,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流转行为。

(四)加快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地方政府要逐步提高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和补贴力度,引导和鼓励涉农保险机构丰富农村保险险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健全保护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保险机制,有效降低种养业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湖南省农业产业化调查,《中国金融》2009年第8期;

篇5

农业竞争不再是单项产品或单个生产者的竞争,而变成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以及经营方式等一整套产业体系的竞争,所以不断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我市农业的竞争力。齐齐哈尔市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齐齐哈尔市耕地面积广阔,物产丰富,其所属甘南、讷河、克山、富裕、依安、泰来等地,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现有耕地分布在黑龙江省第一到第三积温带,活动积温2250~2850℃,无霜期118~138天,年降水量369~496mm,土壤类型主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和风沙土,能够满足多种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的要求,自然气候独特,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前景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已形成一定规模,农民合作组织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经营运行正在逐步规范,农民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其功能不断彰显,带动农民增收显著。但客观分析,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总体水平不高。首先,企业的实力不强, 组织规模很小,经济带动作用不大,竞争力比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合作组织的深层次发展;其次,企业的内部机制也不完善,由于我市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没有统一规划,使得农业领域的市场法规不健全,利益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的矛盾变得日益明显;再次,我市农业合作组织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部分企业在管理方式和技术研究开发上,也存在很大问题,目前,初加工的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非常少,加工层次低下,加工产品的技术手段落后,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最后,我市农业组织的发展还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农民贷款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高,农户的贷款期望值与实际发生额相差甚远,农村金融资金总量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农村金融的最突出表现。在为合作组织提供信息咨询,法律援助、质量检测等方面,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位”现象。因此,怎么样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是目前我市农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面对我市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发展现状,我们应该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部以及市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先进合作社典型,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农村干部及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与群众投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想办法使农民企业进行观念上的改变,排除思想上的障碍,开放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产业封闭,实行产业开放,使农村与城市连通,进而带动经济连通,同时要加快搞好政策服务,切实制定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我市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并注重从业人员的的专业技术培训。各相关机构应为经营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应加强组织自身内部机制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出政府职能所起的作用。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

1.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现状,我认为,应该轻数量重质量,要不断规范合作社管理,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形式,完善运行机制,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现阶段我市农民合作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在规范定单形式,稳定合同形式,鼓励合作与服从形式的同时,对那些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引导企业建立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同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在农民专业合作经营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和“问题”,需要从组织成员和经营规模控制、民主管理机制、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约束,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

2.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所以合作组织要想跟上改革的节奏,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要鼓励农民合作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开展合作,创新研发的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合作组织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加大。有关职能部门要为企业搞好技术信息、技术咨询等,为企业产品研制、技术开发提供服务。企业要积极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品和技术双升级。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将现代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合作组织,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有关部门应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要引进竞争机制,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

3.农民合作企业自身以及各级政府要努力加快合作经营步伐,以优势项目、优势产品搞好招商引资,通过利用国内外企业投资的方式进行合作经营,一方面可以缓解资金上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其它企业的先进技术。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税收方面,国家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减轻这些企业的税务负担,这样一来就相当于降低了成产成品,最终会有利于提高盈利水平。与之相关的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为这些企业提供给资金上的支持,比如给予利率优惠的待遇,并可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农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完善资金支付方式,为农民合作组织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4.从企业长远的发展出发,我认为农民合作组织应该从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分配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内部机制的完善,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组织的有效形式,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注重农业标准化建设,按制度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社还可以建立风险基金,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等方式,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增强组织整合能力和管理效率。另外,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要有健全的财务制度,监督制度,定期公开收支情况,并接受合作成员监督,逐步形成自我规范,自我发展,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妥善处理合作成员的利益分配,提高组织化程度。另外还可以建立互保险合作制度,降低自然灾害对组织的影响。

篇6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 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 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

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T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 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 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 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 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 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 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 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篇7

1.订单农业发展的现状

订单农业最早出现在美国,但是在1930-1950年,才真正发展起来,除了在美国发展以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兴起。20世纪末,订单农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尤其在美国、日本、荷兰和加拿大这几个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订单农业已经成为发达农业国家重要的农业基本特征之一,对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我国订单农业的发展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实行,为了适应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形势,国家和许多农民签订粮油订购的合同。这是最初的我国订单农业的雏形,当时的订购合同已经具备订单农业的一些特征。到了后来,农产品运销大户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得我国的订单农业在一定程度得到了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开展水产品、蔬菜加工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订单农业开始受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重视。21世纪,订单农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各个省份,采用订单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蔬菜和水产品,包括粮食用订单农业进行生产的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甘蔗、棉花)、茶叶、水果、畜产品以及各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都是订单农业生产的范围。从订单农业覆盖的品种、农户和企业的数量以及地区来看,订单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公司和农户实现互惠互利的重要形式。订单农业有效地减少了我国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对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订单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违约率高达70%,让好多农户和企业产生畏惧心理。订单农业合同的双方彼此之间没有相应的利益约束机制,导致合同的违约率居高不下,这是困扰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重大难题。

2.美国订单农业发展的经验

2.1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支持

在美国,订单农业的参与主体除了公司和农户,还有政府、农业协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的公共机构,这些机构在美国订单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订单农业的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分工很明确,尽管每个部门的利益不同,但是每个部门都会按照合同规定,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保证订单农业的高效性。美国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很重视订单农业的发展,积极为订单农业在本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农场主和涉农公司与订单农业有关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比如制定订单农业有关的法律,并加强立法,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为农户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规范农业订单的格式,使合同的条款通俗易懂,便于合同双方的理解和实施;建立农户和公司信用档案制度,约束合同双方的信用,避免发生农户或者公司出现违约的情况;建立订单农业利益协调机制,防止出现严重的合同纠纷事件,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2.2美国的农民文化素质较高,涉农公司信用较好

由于美国农场主的文化素质比较高,能够较好地理解合同规定的条款,在和涉农公司谈判的时候,知道如何利用合同规定的条款,让自己不处于劣势中,以保护自己应有的利益。美国农户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有利于他们与农产品订购公司的合作,方便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实施。在美国,涉农公司的规模一般比较大,数量上也要比我国多,并且这些公司在社会上的信誉比较好,为了维持自己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这些涉农公司一般不会轻易违约。

2.3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撑

美国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为订单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农户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筹措到生产所需的资金,完成合同规定的农产品供应量。而企业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与更多的农户签订订单合同,订购更多的农产品,向市场上销售,以获取更多的经营利润。且美国许多农民都会购买农业保险,当涉农公司出现违约时,农民可以利用保险来减少因为公司违约带来的经济风险。

2.4美国发达的期货市场可以规避订单农业的市场风险

美国大部分农场主都会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并关注农产品期货价格的近期走势,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并决定是否和涉农公司签订订单农业合同。通过农产品期货价格的走势,农民可以预期农产品近期现货价格是上涨或者下跌。美国农场主还可以利用发达的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以规避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3.美国订单农业的启示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订单农业的规模,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都不及美国的订单农业。因此,借鉴美国订单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订单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 中美订单农业的对比

[国家\&美国\&中国\&起源\&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农业商品化和大型农场的出现,是订单农业出现的物质基础,到了19世纪50年代,订单农业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了20世纪订单农业是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方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我国的,从东南沿海的城市开始,近年来,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也开始出现订单农业的影子\&发展现状\&依托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完善,合同的履约率较高\&主要的运营模式是“龙头企业+农户”或者“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没有专门的法律约束,合同违约率较高\&参与主体\&农业企业和大型农场主,还包括政府、非政府机构\&农业企业、小规模农户、政府,农民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的利益关系\&实行合同一体化的订单形式,企业和农户的义务和权利比较明确,利益关系清晰\&企业和农户签订合同,但是双方的责任不明确,容易引起利益纠纷\&]

3.1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加强多方合作

尽管我国的农户数量较多,但是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比较少。而美国的农户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生产经营规模却很大,这是我国订单农业与美国订单农业的最大区别。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使得我国农户在订单农业中处于劣势,政府应该重视订单农业的发展,向企业和农户宣传订单农业带来的益处,引导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建成农民合作社或者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壮大农户的实力,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订单农业。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应该加强和农户的合作,给予他们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上的帮助,在与农户签订合同时,耐心向农户解释合同中农民不易理解的条款。政府还应加强同农业企业、农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它们发展订单农业。

3.2培育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

美国订单农业的主要参与主体是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业大户和大规模的企业,对订单农业的需求比较旺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订单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提高订单农业参与主体的规模和实力。龙头企业在订单农业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是负责农产品销售的中心,因此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订单农业的质量和效果。在培育龙头企业时,我国应该注意评析企业的内部收益率、科学技术开发的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并重点扶持它们,把这些企业培育成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农户的培育,为具有发展潜力,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在税收上给予农户一定的优惠,并提供他们在农业上的技术服务。政府还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扩大他们的经营规模。

3.3监管和保险双管齐下,减少订单农业的违约率

违约风险是制约我国订单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订单农业的违约率比较低,主要是政府和非政机构严格的双重监管,而中国的订单农业较高的违约率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我国政府需要制度严格的订单农业法律,对订单农业合同设立统一的格式,规范合同的条款,加强对农户和企业违约的监管,一旦出现双方出现违约,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建立有效的保险机制可以减少订单农业的违约率,订单农业合同双方可以购买责任保险,在出现违约的时候保险费用由违约方承担。如果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则由农户承担违约责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农户违约的风险。而如果企业没有按约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则由企业承担违约责任。

3.4利用期货市场降低订单农业的市场风险

美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避免了农产品因为价格波动过大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我国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借鉴美国这种做法,降低订单农业的市场风险。订单农业相当于远期现货合约交易,一旦合同订立,交易双方就不能中途退出,因此订单农业的风险很难有效转移。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一旦生产出来就难以改变,但是农产品从运输到销售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农产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容易出现波动。期货市场则解决了农产品因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的风险。

价格是订单农业比较敏感的问题,农产品市场价格有一定的随机性,农户进入期货市场进行期货保值,可以将市场风险重新分配或者转移市场风险给其他市场的参与者。此外期货市场实行保证金制度,这为交易双方的履约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农户通过期货市场的对冲平仓,弥补自己在现货交易中的亏损。除了套期保值,期货市场还有价格发现的功能,交易双方在签订订单合同时,可以参考期货市场的价格确定合同标的物价格。一般来说,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和期货市场的走势基本差不多,因此农户和企业可以根据农产品的期货价格约定订单标的物的价格。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及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政府应该向农户宣传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加深农户对期货市场的了解。

3.5引入利益制衡机制

中国订单农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订单履约率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利益制衡机制的成功经验。第一,加强订单合同的约束力度,比如在某些条款后附加不可撤销的条件和惩罚性措施,强制要求合同双方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第二,保证合同双方利益均衡分配,保证在利益分配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性,尤其是切实保障农户的公平收益权。只有利益的均衡分配,才能调动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积极性,企业也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共赢。

篇8

农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传统农业是一个没有废物产生的系统,几乎所有的副产品都被循环利用。例如,骨头、羽毛、秸秆和粪便通过堆肥回田,旧房子的泥砖也是良好的肥源,剩饭剩菜饲喂禽畜后过腹还田。烧饭剩余的草木灰也被用作肥料。

外部物质的收集利用在传统农业中,也收集外部物质用于农业,例如,鱼塘的淤泥每年挖起来用于附近的农田,在靠近农区的江河中挖河泥、河沙用于改造农田,海边的贝壳、山上的石灰石、钟乳石、硫磺、村边的树叶和草都会成为被收集的对象。

绿肥生产与利用我国早在1750年前就懂得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达到肥田的目的,使用的绿肥包括绿豆、红花草等。农民还用小麦和大麦压青[5]。

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我国的农业从春秋战国开始就由休耕制进入连作制。合理的耕作制度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持土壤肥力的重要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垄作方法。在公元前89年汉代就有在同一田内实行位置轮换的“代田法”,还有集中管理田间小区的“区田法”[3]。目前,在南方实行的耕作制度主要是以水稻为主的稻田一年多熟制。这种耕作制度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在季风环境下,水稻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有机物分解速度,提高固氮蓝藻等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水稻和旱田的轮作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稻田还可以实行稻鱼、稻鸭混养系统。北方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实行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的间种、套种、轮种。明朝末期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了杉树与粟、麦实行林粮间作的种植方式。

粪肥的循环使用传统有历史记载表明,我国甲骨文时代就有象形文字“屎”,说明在商朝就有开始使用粪便的实践[3]。进入战国时期,农业从休闲制转向连作制,使得农家肥使用相当广泛。查阅先秦诸子文献可以发现有文字记载“粪田”。比如,韩非子在《解老》中记载:“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3]。同时在《说苑•建本》中提到“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谷,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由此可见,在秦汉时期就有将人厕和猪圈设在一起的实践。文献中“囤中熟粪”的表述,说明当时已经有堆沤加工的农业实践[3]。关于使用方法的介绍,包括有作种肥、基肥和追肥的记载,可参考《氾胜之书》中记载的“骨汁、粪汁浸种”的方式。到明清两代,煮粪方法和混合肥料的制作方法发展成熟。徐光启提出了煮粪,此法是把粪放入锅里煮沸,牛粪加上牛骨,人粪要加人发。徐光启还发明了蒸馏法,即烧酒法,取其馏水用之,煮粪肥力同“金汁”,馏水则同“百倍金汁”,锅里熟粪再埋一两年,又是金汁。在《国脉民天》中记载的混合肥料的制作方法是:“大黑豆一斗,大麻子一升(炒半熟碾碎),石砒细末五两,上好人、羊、犬粪一石,鸽粪五升。将上拌匀,遇暖和时,放缸内封严固,埋地下四十日取出,喷水晒干,加上好土一石,再拌匀”[3]。施肥提倡的“三宜”分别是“时宜、土宜、物宜”。“时宜”中提到春夏秋冬四季用肥之道,“春宜人粪、牲畜粪”,“夏宜草粪(堆肥)、泥浆、苗粪(绿肥)”,“秋宜火粪”,“冬宜骨哈、皮毛粪之类”。“土宜”是指“土宜者,气脉不一,美恶不同,随土用粪,如因下药”。这说明施肥前要考虑土质,根据土壤质地用肥事半功倍。“物宜”阐明作物适宜的肥料以及搭配使用方法,比如粟宜用黑豆粪、苗粪,蔬菜宜用人粪、油渣之类[5]。传统农业习作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并且深深影响现在农村农民的农事行为。人粪尿是我国农村一直以来普遍使用的肥料。主要的使用方法有3种:经过一段时间粪坑发酵后,直接用于目的作物作基肥及追肥,比如农作物和果树等;另一种方法是变成堆肥使用,通过与作物秸秆堆沤发酵产生堆肥,一般用作基肥;还有就是将人粪尿直接用于鱼塘养鱼。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城镇的人粪尿通常全部运回乡村使用。在广州,进城拉粪的农民每逢中秋等节日,都会为户主送去芋头、番薯等农产品以表感谢。而且在武汉、北京等地于1949年前还形成了由粪商经营的商业化运作模式[6-7]。

传统农业的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害虫控制技术历史上,控制蝗虫注重治本,实行对低洼积水的蝗虫繁殖地进行落干来清除。小麦椿象可以通过种植芥和种麻来驱除,还可以用芥末拌种来防治[8]。水稻害虫的防治通过冬天清除田边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数。还可以通过混合施用烟梗与草木灰或在稻根斜插烟梗来实现。稻叶蝉和稻飞虱的低龄阶段,在无风的傍晚,通过水面加少量油,抖动植物使虫落入水中。用蚕粪作基肥或用芝麻渣作肥,可以减少稻田虫害。防治稻田螟虫可以用芥子油或石油涂于茎叶,或用芸薹菜的水浸出物灌于稻株中。用灯光或火诱捕飞蛾。稻田养鸭、青蛙、鱼,有利于减少虫害。棉花通过与水稻轮作,或者积水过冬可以消灭虫害。防治棉田的地老虎幼虫可以通过翻耕暴露,令天敌捕食,还可以用火诱捕成虫。为了引诱棉田害虫,种植时每25行棉花种5行玉米,并于成熟前烧毁玉米,以清除被诱捕的害虫。甘蔗种植前用温水浸种,可以去除虫卵,苗期可以通过石灰硫磺水浇根除虫。蔬菜地种植百部,可以驱虫。蔬菜虫害防除还可以使用苦参根和石灰水,或桐油与粪水混合物。果树螟虫用杉木塞洞可以使虫死,也可以用硫磺烧之。在种树时,置大蒜和甘草与根下,可以防虫。柑橘果园放蚁防虫,“种花先养蚁”以防虫。芝麻挂树上可以避衰衣虫。在冬至后的寒冷季节,使用鱼腥水浇果木可以使虫落地,减少来年虫口[9]。

病害控制技术水稻病害防治可以通过减少施肥和中耕后落干一段时间来达到目的。夏季插秧后,使用石膏可以减少死苗。为预防麦类黑穗病,用盐水选种或澄清的木炭水浸种1d或温汤浸种5min,还有换地种植等办法。棉花通过与水稻轮作减少病害。

杂草的防治办法人工中耕除草是传统农业最常用的方法,也可通过施用松、柏、钩吻、食芹、桂花、芝麻、蚕沙、羊粪、石灰、牡蛎等来减少杂草[10-11]。为了减少新垦地的杂草,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记录到:“开荒时,先种芝麻一年,后种五谷,盖芝麻能败草木之根”[12]。

鼠鸟害的防治技术用假人驱赶鸟,用胶粘鸟,用水覆盖稻种防鸟。用黄鼠狼、猫、猴、蛇等捕鼠。养松鼠驱赶家鼠。用牛粪涂箩筐装米可以防鼠。

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农业中的系统构建

“三才”和“三宜”思想“三才”思想是指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思想。如《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齐民要术》中提出“,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三宜”思想是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13-14]。《农书》中指出:“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功倍矣。”

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荀子•王制篇》中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鳄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战国时期的《逸周书•大聚解》中记录夏禹的禁令是“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实践在北宋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介绍了养羊和养鱼结合的例子,在清代《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中描述了一类种养结合的系统:“凿其最佳为池,余者围以高塍劈而耕之,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笈舍,畜鸡豚其中,鱼食其粪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于泽则种菰诸蔬,皆以千计。”在珠江三角洲,从16世纪初就形成了著名的基塘系统,并逐步扩展。到18世纪由于蚕丝贸易的发展,使该地区的桑基鱼塘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残剑多”的现象[15]。

篇9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篇10

二、当前种植业发展中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种植业经过一定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种植业在生产与管理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是我县由于没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未形成,缺乏规模优势是结构调整的最大弱点。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居多,由于生产技术创新不够和市场信息不灵,我县优、新、特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发展不多或发展不快,加上县内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卖难或卖贱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增产而难以增收。三是由于缺乏档次较高、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大市场,导致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四是种植业生产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五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仍较淡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三、当前种植业发展中的对策

根据现阶段种植业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今后,我县种植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在稳定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作物品种结构。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种植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强化品牌意识,要努力创立一批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2.突出发展反季节蔬菜、水果,也要引进推广其他优、新蔬菜、水果种植。

3.根据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

4.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进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5.只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要重视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特别要重视经济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企业的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推进我县种植业生产与管理上新台阶。

四、种植业企业的相关会计处理

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包括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规定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账务处理比较简单,现仅探讨种植业企业的相关会计处理问题。

(1)甲企业2010年年初自行营造100亩苹果树。当年发生种苗费180000元,平整土地所需机械作业费20000元,当年肥料90000元,农药10000元,人工费80000元,管护费50000元。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生长期生物资产430000元;

贷:原材料―――种苗180000元;化肥90000元;农药10000元;应付职工薪酬80000元;

累计折旧20000.;

银行存款50000.。

(2)苹果树3年后挂果。从2011年起,年抚育发生化肥费用70000元,农药10000元,人工费15000元,管护费20000元。

2011年及2012年账务处理: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生长期生物资产115000元;

贷:原材料―――化肥70000元,农药10000元;

应付职工薪酬15000.元;

银行存款20000.。

(3)该苹果树成长期2年。成熟期需要两年时间。成长期年抚育发生化肥费47000元,农药10000元,人工费10000元,管护费10000元。该苹果树从挂果时起,预期经济收费经济寿命12年。(假定该苹果树采用成本模式计量,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该苹果树期满无残值).2013年账务处理:2013年该苹果树开始挂果,即达到预期经营目的,其成本为660000元(430000元+115000元+115000元)。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长期生物资产660000元;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生长期生物资产660000元;

2013年年折旧额=660000元/12=55000元

借:农业生产成本55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55000元

2013年有关支出予以资本化,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增值成本处理。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长期生物资产77000.元;

贷:原材料―――化肥47000元,农药10000元;

应付职工薪酬10000元;

银行存款10000.。

2014年账务处理:年初成长期生物资产成本=660000元+77000元=737000元

2014年年折旧额= (737000元-55000元)/(12-1)=62000元;

借:农业生产成本62000.元;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62000元。

2014年有关支出予以资本化,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增值成本处理:会计分录同2010年。

(4)成熟期后,年化肥20000元,农药10000元,人工费3000元,其他管护费2000元。该苹果树2015年进入成熟期。其账面成本为814000(660000元+77000元+77000元)元。

2015―2025年(共10年)账务处理:

各年折旧额= (814000元-55000元-62000元)/10=69700(元);

借:农业生产成本69700.元;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69700元。

成熟期后各年后续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予以费用化处理:

篇11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方式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由其客观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决定的。美国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模式。下文对3种方式分别如下阐述。

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

1.1大规模机械化模式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农场的各个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高尖技术应用到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施各类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方向发展的趋势。

1.2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模式

以荷兰为例,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

1.3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2 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1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我国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处理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机跨区作业开辟了一条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把农民作为主体,同时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

2.2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

篇12

1 我国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从整体上开,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使用周期长、年久失修等原因,导致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服务能力在逐年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过分强调掠夺式的发展和粗放式的发展,农民收入非常低,因此不愿意出资修建或维护水利设施,而政府的财政投入又相对有限,投资渠道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入。

1.2 规模较小,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相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农民群众的绿色化农业意识还不是很强,农业企业的品牌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目前我国绿色化农业的发展规模和品牌建设都相对滞后,绿色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1.3 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我国绿色农业的引导体系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积极有效的引导;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我国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的混乱局面,出现了一系列“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问题,更不利于与国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接轨,在出口贸易环节遇到了很多障碍和壁垒;再次,缺乏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例如对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价格的分析,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的组织等方面的缺失,导致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未能实现与低碳经济时期市场需求的充分适应。

二、走出绿色农业经济困境的创新发展策略

2.1 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要想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逐步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家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农业基础设备建设的投资渠道,加强对存在问题水利设施的维修与更换速度,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绿色农业的信息产业配套建设,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2 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构建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比较强,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引导或个别农民、企业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带来的冲击。对此,每个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农业生产的传统优势,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想方设法构建自身的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例如,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可以互相弥补企业、农民、合作社组织之间的不足与缺陷,实现资源的互补和高效利用,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2.3 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绿色农业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组织的建设,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对农民群众、农业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组织进行充分引导,提高他们的绿色农业艺术和产业化发展意识,掌握更多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多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快绿色农业市场服务机构与组织的建设,大力建设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引导建立更多示范基地,用真实案例和样本产品引导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绿色农业产品,从而打开市场,提高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中的收入比例,增强绿色农业生产的针对性,确保绿色农业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的充分适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经济是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值得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优势,加大绿色农业经济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更加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13

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__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__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__年的113户增加到20__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 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__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参与竞争。据统计,20__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__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部分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__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