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急性肠胃炎的治疗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对本人近年来接诊的63例急性肠胃炎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性肠胃炎症状等信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观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考察临床上急性肠胃炎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今后的急性肠胃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案例资料
1.1 基本资料 63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年龄都在17岁到57岁之间,其中男性34例,年龄为(31.5±9.7)岁,女性29例,年龄为(29.4±11.3)岁。
1.2 临床症状 63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均有腹部间歇性疼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症状,最开始是腹部不适,随后发展为恶心呕吐,出现逐渐加剧性的腹痛,腹泻次数逐渐增多,排泄物有恶臭。部分患者还伴有发热、畏寒以及头痛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全身性的酸痛不适症状。
就诊患者均表示发病前几天内食用过生冷刺激的食物或是食用了卫生不达标、过期食物,或是暴饮暴食。
2 方 法
2.1 临床诊断 急性肠胃炎通常发病急且快,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人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多年来的急性肠胃炎诊断经验,急性肠胃炎的诊断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患者近期饮食,急性肠胃炎患者的发病都是由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因此在诊断时,要详细询问患者近期内的饮食过程,是否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是否食用了可能已经变质或是不新鲜的食物,是否有外出就餐,外出就餐的食物是否存在问题等。二是患者消化系统症状,通常急性肠胃炎患者发病时会同时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不止的症状,且病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患者腹泻排泄物通常呈水样,有恶臭,可能带血,可能有尚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三是患者全身症状,急性肠胃炎患者发病后通常还会有一些全身性症状,如发热、头痛,有的患者会出现脱水乃至休克。有些患者脐周有压痛感,肠鸣[2]。四是患者血液检查,由于急性肠胃炎是肠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因此在进行血液检查时,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ESR加快的情况。但要注意,大部分患者的大便检查均为正常,因此大便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急性肠胃炎的诊断依据。
2.2 治疗
2.2.1 基本要求 急性肠胃炎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当尽量卧床休息,不要过度劳累。饮食方面宜清淡新鲜为主,注意卫生,不要过饱,不要食用刺激食物,多饮白水。如果症状过于严重,短期内可以考虑禁食,以其他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2.2.2 药物治疗 在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通常多种采用药物联合治疗,多管齐下,能够及时缓解患者的多种症状。
一是腹痛患者可以静脉或是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0766),每次0.5mg,一天3次,每日不超过3mg,或是口服颠茄片(北京协和康友制药有限公司,Z11020259),每次20mg,一天3次,每日不超过100m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适当增加药量。
二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胃炎患者,临床上可采用抗生素治疗,缓解患者腹泻症状,服用复方黄连素(吉林天强制药有限公司,Z22022812),每次0.3g,一天3次,或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H33020227),每次0.1g至0.2g,一天3次,每日不超过1g。
对于患者出现的全身性的不适症状,最好不要采用药物干预治疗,尽量使之自行消除。
2.2.3 电解质失衡和脱水的治疗 急性肠胃炎患者在频繁和剧烈的呕吐及腹泻过程中,通常会损失大量水分,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患者应当及时补充水分,多饮水,同时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采取静脉注射5%至10%的葡萄糖盐水。对于出现严重电解质失衡甚至是酸中毒的患者,要给以及时的治疗,通常是在注射的葡萄糖盐水的同时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
2.3 日常预防 在日常生活中,急性肠胃炎的发生最主要是由于不洁饮食所导致的沙门氏菌的肠胃感染,感染后肠胃发生炎症反应。因此对于急性肠胃炎是可以通过预防而完全消除该疾病的发生的。在日常生活中,一是要加强饮食卫生,尽量少外出就餐,外出就餐要尽量选择卫生环境较好,具有餐饮行业从业资格的餐店,在家就餐要保证采购食物的新鲜,同时饭菜尽量当日吃完,不要在冰箱里久放,对于可能过期的食物都不要食用;二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除了食用干净新鲜的饭菜外,还要注意合理膳食,不吃不健康的垃圾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或是饥一顿饱一顿;三是加强个人锻炼,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3 结 果
对于63例急性肠胃炎的患者及时采取上述的诊断方法和具体的治疗手段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迅速的控制,所有患者的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在就诊当日得到较大改善,部分患者的头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最后自行消除。没有出现病情恶化或是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4 结 论
急性肠胃炎发病后,及时采取全面的诊断方法,考察患者近期饮食、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和血液检查结果,然后进行有效的治疗,要求患者静养,清淡饮食,以及相应的药物治疗和纠正电解质失衡及脱水症状等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疾病的治愈。
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3例,年龄22~47岁,平均35.4±3.2岁,已婚42例,未婚11例。均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其中伴停经26例,不规则阴道出血14例,盆腔包块11例,休克5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异位妊娠23例,黄体破裂2例,急性盆腔炎8例,卵巢肿瘤蒂扭转7例,卵巢肿瘤破裂2例,急性阑尾炎6例,脾破裂1例,急性肠胃炎4例。
治疗方法:手术患者4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8例,手术患者均采用全麻插管,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术式采用头低臀高仰卧位或截石位。于脐轮上缘切开皮肤10mm,穿刺气腹针注入CO2气体,压力维持在12~14mmHg,在腹腔镜监视下,左下腹穿刺直径为10mm Trocar,右下腹穿刺直径为5mm Trocar。23例异位妊娠者有3例行病侧输卵管切除,20例行病灶清除,保留输卵管;2例黄体破裂行黄体囊肿剥除术;2例卵巢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行囊肿剥除术;7例卵巢畸胎瘤扭转中有5例行囊肿剥除术,2例行一侧附件切除。
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45例手术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并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20分,平均45.2±10.5分。术中出血10~49ml,平均17.3±6.2ml,患者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
讨论
妇科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妇女,其中以生育年龄组最为多见,亦有报道儿童患病者仅见于卵巢肿瘤扭转的病例。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及急性盆腔炎为主要的妇科常见的急腹症,特别是异位妊娠与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是导致早期妊娠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往发病率约为1%,近15年来世界各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盆腔炎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有调查报道其在妇科急腹症中占第一位,而且是引起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原因[3]。妇科急腹症起病急、病种多,要求妇科医生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遇疑难问题需多科会诊、协作,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时恰当的诊断治疗措施,对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该病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表现多等特点[4]。通过对本组病例归类分析,可以总结这类疾病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该疾病多发于育龄妇女,年龄多为23~35岁;②绝大部分妇产科急腹症病例由内生殖器损伤及盆腔出血引发,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③大多数急腹症患者表现为急性中下腹撕裂样疼痛数小时,或表现为缓起中下腹隐痛变为突然加重,一般在活动时突发疼痛或疼痛加剧等;④绝大多数病例中患者表现有中下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部分患者伴有阴道流血。
妇科急腹症的治疗选择中,腹腔内出血疾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感染性疾病应以保守治疗为主[5]。但对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型、黄体破裂、出血性输卵管炎内出血300ml、生命体征异常者,应及时改行手术治疗。对于肿瘤并发症、外伤性内出血均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急性盆腔炎可在静滴抗生素的同时,行后穹隆穿刺抽出脓液,并注入药物治疗,可避免开腹引流术,抽出脓液应送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可获最佳疗效[6]。
总之,妇科急腹症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短时间内可以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妇科急腹症应根据患者起病缓急,下腹痛部位,持续时间,性质及放射部位,腹痛伴随症状,体征等决定妇科急腹症的病种,同时应与外科急性阑尾炎鉴别,采取有效措施,及早诊断治疗,挽救病者生命。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600.
2徐统兰.超声显像在妇产科急诊中的应用[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2,2:42.
3刘光清,张建辉,黄利,等.超声对常见妇产科急腹症的诊断[J].海南医学,2008,23(3):468.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90例妇产科急腹症研究对象中,35例为急性盆腹炎,占38.89%;39例异位妊娠破裂,占43.33%;8例为卵巢疾患,占8.89%:其中4例黄体破裂,3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卵巢恶性肿痛破裂;2例为出血性输卵管炎,占2.22%;3例计划生育手术创伤,占3.33%,另外3例分别为急性肠胃炎1例,急性阑尾炎2例,占3.33%。
1.2方法 确认患者膀胱充盈,行常规检查。90例患者均使用B超对其下腹部进行传统检查。关注患者子宫及宫腔症状,检验其两侧附件区、腔体部位中有无异常包块或回音区。实施B超检查,若患者盆腹腔存在积液,则需对其行后穹隆穿刺,同时将抽取液体送至检验,明确其性质。患者进行检查时医务人员还需根据其临床检验记录和患者医疗记录以及病史展开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区别,从而作出有效诊断,避免时间浪费对患者造成威胁[1]。本次研究中,9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腔出血和腹腔肿瘤,共对54例患者采取了与其病症对应的手术治疗,另外36例患者开展保守治疗。其中,急性盆腔炎患者中,3例患者持续高热开腹引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选择性实施盆腔脓肿切开引流术、患侧脓肿切除,引流管于术后3~5d拔出,在此期间并为其施用抗生素;39例异位妊娠患者中,24例为输卵管妊娠其中壶腹部妊娠,对其实施输卵管切除术,剩余15例患者中包括峡部妊娠10例,间质部妊娠2例,残角子宫妊娠2例,伞端妊娠1例,均行妊娠病灶切开取胚术;保守治疗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盆腔炎和少数异位妊娠及妊娠期阑尾炎等。
2 结果
通过患者病史的全面掌握,结合临床表现,实现了快速准确的诊断,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良好。本次研究中5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36例为保守治疗。9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全部出院,未发生死亡案例。
3 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致病因素复杂,以下由笔者针对各主要致病因进行详细分析:①急性盆腔炎:近些年来,社会风气的开放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工流产和药物流产的发生,致使急性盆腔炎患者也呈上涨趋势。输卵管炎症能够导致输卵管阻塞或引起伞端闭合。引发输卵管积水和异位妊娠等[2]。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能够对急性盆腔炎组织炎肿胀渗出患者起到良好效果,但是针对已形成肿块的急性盆腔炎患者效果不佳。对其应实施切开、冲洗、引流术,同时施加抗生素能明显促进炎症消除,确保输卵管功能受损最小;②异位妊娠:妇产科病症患者中,发生异位妊娠破裂患者占比非常大,凡是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均有可能患病。本次研究中39例患者发生异位妊娠,在临床症状中未发现显著诱因,由于患者异位妊娠意识不强,于停经后未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和相关检查,一直到病症表现出现,甚至对其生命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才提高了重视,去医院救治[3]。因此,有效的计划生育和妇科普查宣讲,对于妇产科急腹症患病率的降低有显著效用;③卵巢黄体破裂:此类病症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月经情况、临床表现、B超检查以及尿、血常规检查结果。易与其混淆的病症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急性阑尾炎等,诊断时需注意;④计划生育手术:行计划生育手术,尤其是中期妊娠钳刮术,对患者损伤非常严重。研究对象中1例子宫穿孔并乙状结肠穿孔患者,曾发生严重的休克症状。后期实施有效治疗,已康复出院。所以,在对妇女开展计生手术时,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必须高度重视,越早实施剖腹检查,越能避免患者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出现;⑤卵巢肿瘤蒂扭转:此类病症更多见于青年患者,卵巢肿瘤蒂扭转易造成动脉供血不足,阻碍静脉回流,引起肿瘤积水,严重者发生坏死。本次研究中关于卵巢囊肿蒂扭转诊断中,3例患者均诊断准确。这类疾病的诊断根据为,患者输卵管积水,且存在慢性盆腔炎,子宫内部可感觉肿物,限制活动,挤压有痛感。
妇产科急腹症病起突然,不同症状有不同的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破裂等。这些症状极易混淆。在为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者需全面掌握患者病史,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尽早准确的作出诊断。
综上所述,妇产科急腹症由于表现相似、病起突然、发展迅速,非常容易出现误诊,从而对其治疗造成不利影响。通过病史掌握、症状观察、检验结果多方面诊断,能有效降低误诊率,选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入选的研究对象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其中男孩74例,女孩84例,患儿年龄在2~9岁,平均年龄(3.12±2.01)岁,患儿临床期间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腹痛、急性腹痛。,病程在2 d~3年,平均病程(5.64±1.24)个月。
1.2检查 所有患儿均因反复腹痛或急性腹痛就诊,经解痉药物治疗效果不加,腹痛程度和部位多变,压痛不固定,在右下腹部位和脐周较明显。其中120例患儿1例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20例患儿有肠胃炎病症,18例患儿无呼吸道和胃肠道病史。
经临床检查可见,患儿的WBC水平在2.8~20×109/L,其中130例患儿淋巴细胞升高,42例白细胞升高,2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经腹部彩超检查可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1.3治疗 所有患儿临床期间均给予以下抗炎、抗病毒及对症和补液治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用药剂量为30 mg/Kg/次,2次/d;利巴韦林的用药剂量为10 mg/Kg,1次/d;腹痛且可耐受服药的患儿给予颠茄合剂口服治疗,2~3次/d,剂量为0.2~0.6 mg/Kg,不能耐受口服药物者给予山莨菪碱静脉滴注治疗,用药剂量为0.2~2.0 mg/Kg,对于发热患儿可给予布洛芬、退热贴、柴胡等治疗,根据患儿是否存在脱水情况进行相应补液治疗。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研究中144例患儿经临床抗炎、对症、补液等治疗(3~7 d)后,临床腹痛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经血常规复查正常,彩超检查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且其直径明显缩小。
3讨论
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2~3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 min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
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肠系膜淋巴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较为丰富,在回盲部位和回肠末端较多,患儿肠内的内容物经常由于回盲瓣的作用而长时间滞留在回肠末端,肠中的病毒产物和细菌容易在该部位吸收,随后进入回盲部位的淋巴结,最终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2]。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炎在男孩汇总的发生比例高于女孩,在冬季和春季多见,经常发生于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之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发热、便秘、腹泻等,其中腹痛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腹部和脐周,腹部压痛的部位较为偏向于内侧,但具体范围不固定,且会随患儿的改变和发声变化[3]。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中的表现差异较大,年龄较小的患儿容易发生急腹症样的表现,若经临床对症治疗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见效则很容易被误诊为急腹症,年龄较大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中度腹痛。
在临床中,针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是经过抗炎、抗病毒、对症和抗感染等治疗进行,通常可缓解其腹痛症状,但是也有少数患儿会转变为慢性疾病,若临床治疗期间患儿的症状无改善或有进行性加重,应怀疑存在腹部外科病症,应加强临床治疗,以免耽误有效的治疗时间。经本研究显示,患儿有肠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同时伴腹痛、发热等症状时应考虑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尽早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血常规检查能够明确诊断,对于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煜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1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9):3761-3761.
篇5
急性腹痛,是急症内科的常见急诊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一旦诊断延误,治疗不合理,就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它是急诊内科的常见急诊患者主诉之一,同时,急诊患者也在急诊病例中占到很大比例。急性腹痛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的牵涉痛、其他全身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或者腹腔内脏器引起的腹部疼痛。因此,其在临床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而误诊、漏诊对患者的危害非常严重,所有提高对急性腹痛的确诊,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于我院急诊内科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715例,其中男性患者443例,女性患者272例,男女比例1.62:1。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7岁。在715例子急性腹痛患者中,其中属于内科系统疾病患者476例,包括急性肠胃炎282例,溃疡病79例;外科系统性疾病患者210例,包括急性阑尾炎95例,肠梗阻61例,胃十二指肠穿孔17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66例;妇科系统疾病29例,包括宫外孕7例,附件炎10例,子宫内膜炎6例等,还包括其他疾病100例。
1.2 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医生在接诊后,详细询问患者基本资料和病史,症状发生时间,症状出现的顺序等;进行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的时候进行辅检查,包括X胸片检查,病理学检查,螺旋CT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检查,肝功能和其他生化指标检查。若经确定不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腹痛症状,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会诊,采取治疗措施。诊断不明确的留诊观察,全面检查配合影像学检查后确诊入院治疗。确诊病例直接住院治疗。对急性腹痛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各类止痛药,缓解疼痛症状。确诊患者治疗状况好转者,给予出院。
2 结果
在715例急性腹痛患者中,578例患者能及时作出诊断,正确诊断率为80.8%。误诊、漏诊共计72例,误诊率10%。误诊、漏诊中包括输尿管结石25例,心肌梗死2例,肠胃穿孔18例,急性阑尾炎23例,尿毒症1例,附件炎2例,溃疡病1例。
初诊的确诊率为77.1%,在辅助影像学检查的帮助下,确诊率为13.41%。急诊科的最终明确诊断率为92.6%,并最终在各科内诊断明确,使所有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
3 讨论
由我院收集整理的资料可见,在急性腹痛患者中,内科系统疾病患者超过50%,主要为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其次为外科系统疾病,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多见。妇科疾病引起的急性腹痛较少见,其中以宫外孕和附件炎较多。以上数据显示,急性腹痛的诊断,应该以诊断胃肠道疾病、腹腔外疾病为主,降低误诊率[1]。医生在诊断时,应以多发病、常见病为主,进行全身检查;其次再诊断是否为普通外科、妇产科、泌尿科等,最后再确诊是否为罕见疾病[2]。
急诊内科作为急性腹痛患者到医院就医的首诊科室,其诊断的结果准确与否都、诊断是否及时与及时缓解患者疼痛、最佳治疗时间和患者本身的安危密切相关。综述所述,急诊内科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掌握各个相关科室的诊断技术,以确保准确、快速的判断引起急性腹痛的根本原因,并将患者送至相应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治,提高诊断效率和确诊率[3]。
诊断急性腹痛患者的思路应该以全面掌握患者资料,年龄、性别,以往病史的基础上进行,并配合必要的检查来明确病因,以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此外,由于腹腔外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性腹痛并不太常见,比较容易被漏诊、误诊,所以我们在询问患者病史时,要特别考虑是否为腹腔外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性腹痛。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年龄,我院的就诊数据显示,急性腹痛的患者平均年龄在47岁,以中年人、老年人为主。老年患者到急诊内科就诊,情况通常较年轻人更严重,因为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器官功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差,因此更需要及时诊治[4]。老年人急性腹痛的原因多为内科系统疾病,医生在诊治时应特别注意。在对待女性急性腹痛患者时,还需要仔细询问月经史和性生活史,区分经期疼痛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只有充分结合患者的年龄和既往病史,才能更加准确的诊断病因,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通过对误诊、漏诊病例的研究发现,误诊原因主要包括,医生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判断,忽略患者自身的差异性。未能将急性腹痛症状与其他牵涉痛、神经反射性疼痛进行区分。没有经过全面检查而被患者的既往病史误导,进行诊断。以及医生经验不足,诊治粗心等原因。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也会引起医生判断失误。当患者还伴随有炎症、结石等刺激时,复杂的疼痛也会使急性腹痛病因的判断变的困难[5]。
参考文献
[1]梁旭日.内科急性腹痛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016): 128-129.
[2] 陈剑华.急诊1500例急性腹痛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5(14): 241-233.
篇6
仔猪的生理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系统和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会导致腹泻;仔猪消化系统机能不健全,饲喂高蛋白、高钙饲量,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的发生。
营养性腹泻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哺乳期母猪营养不良,母乳中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质等)缺乏,可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以上可致仔猪发生腹泻。
传染性肠胃炎 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该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此病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母猪可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在寒冷的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轮状病毒感染 病毒经口进入机体内,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
细菌性腹泻
猪痢疾 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黏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
仔猪黄痢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于10日龄以内的仔猪。3日龄以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该病的特点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
仔猪白痢 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病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天,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仔猪副伤寒 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户将疫苗稀释后拌在一大盆饲料内,让一群仔猪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猪发病。还有的将疫苗和药物同时使用,造成免疫失败,引起大批仔猪发病。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仔猪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寄生虫性腹泻
猪球虫病 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磨牙,异食癖,生长发育缓慢。
线虫病 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黏液性或血性下痢。
综上所述,仔猪的腹泻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生理性腹泻的防治
搞好饲养管理。保证舍内的温湿度和环境卫生;断奶时要根据仔猪的体况,合理安排断奶时间,并逐步过渡;避免惊吓、转群、母仔分离、突然更换食料等一切应激因素。
饲喂全价的饲料,保证营养平衡。
饲料营养全价,配方合理;不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饲料中可添加有机酸和酶制剂,来调节仔猪肠道均群平衡,避免肠道疾病发生。
搞好妊娠母猪的整个妊娠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妊娠期间的营养水平及预防保健工作。在哺乳期间,做好哺乳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哺乳母猪的营养水平及仔猪的预防保健工作。定时用药物进行预防保健,母猪产仔当日,给母猪肌肉注射益母产后康或用“高效阿莫西林”进行拌料,仔猪可通过哺乳,起到过奶止痢的作用;仔猪出生当天,口服硫酸庆大霉素2~3ml/头,并灌服“金方黄芪多糖”,出生后2~3天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牲血素或铁钴合剂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预防仔猪黄、白、血痢和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传染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首先,在保证良好的饲养管理、仔猪的保育、严格的疫苗防疫制度、平时的药物保健、良好的营养水平和环境卫生等条件下,根据腹泻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疫苗防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在经产母猪产前45天和15天各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一次,或在母猪产前25~30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主要从饲养管理、卫生环境、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四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母猪在产前45、15天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产前30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仔猪 生后35~40天,口服或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菌苗。也可用长效土霉素、长效恩诺沙星等进行仔猪的三针保健,以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也可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如复方硫酸新霉素、阿米卡星、硫酸安普霉素、乳酸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头孢类等。
制定合理的驱虫保健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仔猪在断奶和转群时各进行一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1~2周进行一次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购进来的仔猪和种猪要驱虫隔离30天后再混群饲养。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篇7
1 病例资料
1.1 例1 男,61岁,因“下半身麻木8年,双下肢无力3个月,大便障碍1个月,急性尿潴留1天”于2006年8月7日入院。患者有“糜烂性十二指肠胃炎”病史10年,8年前出现腰以下麻木感,3个月前感双下肢无力,以右侧为重,行走时有踩棉花样感。2个月来出现大便不通,3~5天方解一次大便,且解便无力。入院前1天出现急性尿潴留,到我院门诊行保留导尿。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消失。胸6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下肢运动觉及震动觉消失,位置觉存在。闭目难立征(+),双侧病理征(+)。
辅助检查:入院时血常规:RBC1.80×1012/L,Hb70.2 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5.6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38.9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37g/L,红细胞体积颁布宽度(RDW-CV)104%;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0.92%,绝对值0.0166×1012/L。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均无异常。胸段MRI提示:胸7、9~11椎体增生,胸椎各椎间盘及胸髓形态及信号未见异常,椎管无狭窄。肌电图示:双侧腓神经刺激CMAP振幅极低矮,双胫神经CMAP偏低;左腓浅神经SCV减慢;下肢MEP,左胫前肌记录,皮层刺激潜伏期延长,双侧中枢传导时间延长;下肢SEP,双下肢刺激各波波幅极低矮,左下肢刺激P40潜伏期延长。胃镜示:食管占位,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钡餐证实了食管占位,经活检提示为黏膜重度慢性活动性炎症,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左锁骨上针吸活检为慢性淋巴结炎。肿瘤标记物检查正常。骨髓检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大。
入院诊断:(1)脊髓压迫症?(2)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入院3天后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维生素B12)1000μg静滴,每日1次;叶酸片10mg 口服,每日3次。辅以改善脑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0.75g,静滴,每日1次;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60ml,舒血宁10ml静滴,每日1次,治疗40天。患者双下肢无力明显好转,深浅感觉均有所恢复,大小便恢复正常。最后确诊: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2 例2 男,53岁,因“四肢麻木4年,双下肢无力2年,大小便障碍1个月” 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4年前开始出现四肢的麻木感,同时伴有口周的麻木,未诊治。2年前出现双下肢的无力,并逐渐加重,时有穿鞋上床而不察觉,最终卧床不能行走。伴性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1个月前出现小便潴留甚尿失禁表现,同时大便几日难解。查体: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均下降。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双上肢肌力均正常,肌张力略高,腱反射(+++),双侧霍夫曼征(-)。双下肢肌力减退,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4级。双下肢肌张力明显痉挛性增高,双侧膝反射(+++),踝反射(+)。胸4以下浅感觉明显减退。双下肢震动觉,运动觉消失,位置觉存在。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反射(+)。双侧病理征(+)。闭目难立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分别于10/10、17/10、20/10查血Hb均为120g/L,RBC(2.6~3.2)×1012/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9.9~126.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37~46.2)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56~367)g/L,红细胞体积颁布宽度(RDW-CV)15.8%~69%,均高于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Pro)0.71g/L,余无异常。骨髓检查示:幼红细胞增生旺盛,余无明显改变。颈椎MRI:颈4~6椎体骨质增生,颈5~6椎间盘膨出,相应层面椎管变窄,颈段脊髓未见明显异常;胸椎MRI:胸9~10间盘层面椎管后方局部见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多为黄韧带局部增厚,余胸椎及椎管内未见异常。肌电图:双下肢神经MCV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低,双侧腓浅神经SCV减慢;双下肢SEP各波分化均差;MEP检查未引出胸12,皮层处MEP潜伏期属正常范围。
上述诸检查除血RBC较低外,无贫血指征,请血液科会诊后不考虑贫血的存在,经全科讨论后排除脊髓压迫症等相关病变,仍不排除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可能,建议进一步查胃镜后提示:胃体息肉,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灶性肠腺化生。铁蛋白:239ng/ml正常。HIV(-)。网织红细胞百分比:1.3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375×1012/L。入院初步诊断:(1)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2)脊髓压迫症?(3)颈椎病。因不能确诊,一周后方采取治疗措施,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1mg静滴,每日1次。另给予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60ml, 舒血宁10ml静滴,每日1次。治疗1周后患者下肢无力症状明显好转,可下床行走,大小便恢复正常。因经济困难出院,出院最后确诊: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出院后继续服用弥可保0.5mg,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后复诊。
转贴于 2 讨论
维生素B12缺乏症是一种临床上以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表现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代谢性疾病。可由于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需要增加;吸收障碍,如内因子缺乏(萎缩性胃炎、胃癌、胃全部或大部切除后、幽门梗阻等);小肠疾患、药物影响、寄生虫感染、血液中运钴胺蛋白缺乏,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运转障碍等因素引起[1]。人体每日所需要的维生素B12仅为1~2μg。摄入后的维生素B12与胃液中内因子结合为稳定的“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该内因子不被消化,不被肠道细菌所利用,在回肠远端被吸收。内因子是一种不耐热的粘蛋白多糖,由胃底腺的壁细胞中内质网微粒体所分泌,其分泌量与盐酸分泌量成正比。维生素B12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辅酶,当其缺乏时,影响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因此本病多与恶性贫血并存,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主[2]。但神经障碍并不是由贫血造成的,神经障碍与贫血都是由于维生素B12 吸收障碍所引起。由于叶酸代谢与维生素B12代谢有关,叶酸缺乏也可产生神经症状。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密切关系。其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可累及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临床表现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神经系统症状以深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为主,即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截瘫。有时可伴有周围神经受损害的症状。脊髓后索受损可引起对称性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近90%患者可出现震动觉和位置觉的缺失,可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表现及腱反射的消失。脊髓侧索受损可引起全身和下肢的乏力,有时呈现截瘫表现;下肢出现痉挛;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周围神经损害可出现非对称性浅感觉缺失,呈末梢型分布。另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直立性低血压、括约肌障碍和阳痿等[2]。
上述两病例均为不典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二者之共同点: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难立征阳性);有明显的感觉平面及运动障碍(截瘫)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故入院均不排除脊髓压迫症可能性;深感觉障碍(震动觉和位置觉缺失);病理征阳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害;肌电图均有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的减慢。不典型之处在于:病例1:有急性尿潴留,而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之括约肌功能障碍多呈渐进性发展,临床易误诊为脊髓压迫症;无下肢的痉挛性瘫痪表现;病例2:无贫血表现,虽有周围血RBC的降低,但血液科不考虑贫血,通过胃黏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灶性肠腺化生可判断有胃黏膜壁细胞的损伤,内因子的缺乏,故存在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
西医治疗以补充维生素B12为本病治疗的根本。两病例在使用维生素B12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明显缓解,其中以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最显著。运动功能、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电生理及MRI检查,均有明显改善。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是一种可治疗性疾病,预后较好。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因此对于不典型病例在骨穿后应尽量使用维生素B12治疗。叶酸的治疗存在争议,但主张不能单独使用,因用叶酸可促进维生素B12的消耗及其在肝内贮存,加重神经系统症状。但可与维生素B12同用。
中医学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不同诊断为“痿证”、“风痱”、“血虚”等,认为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主要与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导致脾胃运化失司,不能将饮食变为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有关。血液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四肢失于濡养,故出现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表现;肝藏血,主筋,肾主骨生髓,司开合,肝肾阴虚则肢体麻木,小便不利[3]。久病多存在血瘀。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尊崇“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为主,同时配合活血通络。2例病例均以大剂量中药针剂参麦注射液配合舒血宁静脉治疗。其中以人参补益气血,麦冬滋补肝肾;舒血宁活血通络,协同维生素B12治疗,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篇8
2.1毒蘑菇中毒概述
毒蕈俗称毒蘑菇,由于某些毒蕈的外观与无毒蕈相似,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毒蕈的种类较多,其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蕈碱毒素,毒蕈溶血素、毒肽、毒伞肽及引起精神症状的毒素等。因食入毒蕈所含的毒素种类和分量不同,且患者年龄,体质不一样,故毒蕈中毒的症状也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我国所见的毒蕈约有80余种,分布范围很广,以毒性很强的红色捕蝇蕈及白帽蕈为多见,误食者死亡率甚高。
2.2临床表现
不同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其临床表现为:
2.2.1胃肠炎型
此型患者进食蘑菇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恢复较快,预后好。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
2.2.2神经精神型
进食后10分钟~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
2.2.3溶血型
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出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肿大等。此型中毒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治疗多可康复,但需早发现、早排毒、早治疗。
2.2.4肝病型
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然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病死率高。
2.3紧急处理
因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毒蘑菇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出现症状者尽快到医院抢救。
2.4诊断依据
一般毒蘑菇中毒有明确的误食野蘑菇史,故误诊率并不高,结合病史及临床特征,毒蘑菇中毒诊治并不困难: ①采食野蘑菇或进食干蘑菇史;②多人同食,同时发病;③某些具有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④剩余食物或胃内容物检出毒蕈。
2.5治疗原则
催吐、洗胃、导泻;静脉输液、利尿;解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①阿托品适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凡出现流涎、恶心、腹泻、多汗、瞳孔缩小、心动过缓等均应及早应用。②巯基络合剂适用于白毒伞,毒伞,竭鳞小伞等肝损害型毒蕈中毒。③当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病,中毒性心肌病,急性溶血贫血时应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晚期重症患者应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及控制感染。⑤严重出血时应予以输血。
3病案分析
篇9
口服降糖药按其化学基本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即磺酰脲类、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1.1 磺酰脲类 该类药又分为第一代、第二代。
1.1.1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妥拉磺脲等 甲苯磺丁脲(D860):经多年临床使用,疗效确切,价格廉。缺点是作用时间短,须每天给药3次,剂量大,不良反应较多,对磺胺药过敏、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禁用。近年来,由于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应用,该药的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1.2 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毗嗪、格列喹酮、格列本嗪等。 格列本脲:其作用较D860强100倍,口服后数分钟发挥作用,持续约16~24 h,宜早晨1次服。但若量掌握不当,极易发生低血糖症,所以病情不重的老年人不宜应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不宜使用。
格列齐特:降血糖作用比D860强10~20倍,不良反应较少,偶有皮肤过敏、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口服后2~6 h达血药浓度高峰,作用可维持24 h,代谢物60%~70%由肾脏排出。该药除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降血糖作用外,还能减弱血小板黏附力,改善甲皱微循环。有报道认为,该药既可治疗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又可以防止血管病变,改善视网膜病变和肾脏功能。该品种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血糖药物。
格列吡嗪:比D860作用强约100倍,用药剂量小,口服吸收快,1~2 h血药浓度达峰值,降血糖持续时间12~18 h。其代谢物无活性,由肾脏排出,每天可排泄药量的97%,3 d内可全部排出,无明显蓄积,故较少引起低血糖。此外,该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纤维蛋白溶酶活性的作用,故能预防血管并发症。新剂型格列毗嗪控释片血药浓度稳定,不良反应较少,一般每天口服1片(5 mg)。
格列喹酮:为非经肾脏排泄的口服降血糖药,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其95%通过胆汁、粪便排泄,经肾脏排泄不足5%,故适合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只要肾小球滤过率不低于 30 ml/min就可使用,肝功能不全者仍应慎用。该药物吸收完全,作用温和,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剂量;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饮食疗法不能满意调节代谢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1.2 双胍类 包括苯乙双胍、二甲双胍、丁双胍等。
1.2.1 苯乙双胍 一般不良反应如口臭、胃肠道反应等发生率较磺酰脲类高,易发生乳酸性中毒,尤其是老年人不宜单用。多数与其他降血糖药合用,肝肾功能不全和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禁用。该药目前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1.2.2 二甲双胍 主要用于饮食疗法不能控制的肥胖的早期2型糖尿病。对中、重度患者常联合磺酰脲类或胰岛素并用,以增强疗效,减少合用药物的剂量。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降低高血脂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本药乳酸性中毒的不良反应较苯乙双胍少,偶见恶心、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如在用餐时或餐后服用,症状会减轻。
1.3 α-葡萄糖苷酶抑药 阿卡波糖:为一种复杂的低聚糖,是一种酶抑制剂。人体从食物中摄入的糖类在肠道内经一种特殊酶α-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小分子的单糖和双糖,才能吸收入血。该品种能有效地抑制此酶的活性,从而使多糖水解减慢,餐后血糖的峰值变低变平,波动减少。本药还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能起到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作用。服药的时间很重要,应该与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与其他降血糖药物合用,则可提高其降血糖效果。但如果患者食入的单糖或啤酒等过多,则该药的疗效明显降低。一般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胀气、嗳气、排气增多、轻度腹泻,继续服用症状可自行缓解。
2 各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2.1 磺脲类降糖药 ①白细胞减少。可出现咽痛,伴有寒战、高热,有口腔炎、全身酸懒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白细胞,如白细胞减少,则更换药物;②溶血性贫血。尿呈黄褐色或红色,皮肤及眼睛有黄染,发热,颜面发白,疲劳无力。有此症状应停药,及时去医院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医生指导下一步用药。
2.2 双胍类降糖药 严重不良反应为乳酸酸中毒,多发生在有肾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在一般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出现呼吸深而快及肌肉痉挛。有上述症状应停药,由医生更换药物种类。
2.3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由于自身不吸收,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就相对小一些,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患者服药后会有腹胀、腹痛、腹泻和肠排气过多等现象。
2.4 胰岛素制剂 ①过敏性休克。对过敏体质的人使用胰岛素,特别是动物来源的胰岛素有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此时应立即请医生急救;②血管神经性水肿。眼周围及口唇浮肿,呼吸困难,腹痛。
2.5 胰岛素增敏剂 一类新型降糖药,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①加重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不宜使用,应停药,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利尿药;②水潴留。颜面和手脚浮肿,体质量迅速增加,应停药。
3 如何避免这些药的不良反应
3.1 选择适当服药时间和方式 对于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来说,如果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或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时,应严禁服用。为尽量避免其不良反应,上述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同时,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如果在正常剂量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好,不应盲目加量。服药时要避免两种磺脲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否则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3.2 双胍类药物应在饭中或饭后服用,以降低消化道反应。对于严重贫血、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选择双胍类药物,以免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α糖苷酶抑制剂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嚼服,以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同时,此类药物有碳水化合物依赖性,服用时要注意适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患有胃肠道、肾功能不全以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应禁止服用。而对于胰岛素增敏剂,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
4 合理用药
4.1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如无急性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首先应控制饮食1个月左右,如控制饮食后,无其他特殊的原因,血糖仍不下降或下降不满意,再考虑选用降糖药物。一些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想服些特效药物,或想多服些降糖药以抵消多进食,这是非常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不论是否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对于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反应了他们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不足,限制饮食的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使这些细胞得到很好的休息,以利其功能的恢复。这就如患急性肝炎、肠胃炎的患者需要休息和饮食疗法(包括禁食)一样。临床实践也充分证实,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是失败的。
4.2 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虽然服用降糖药物,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原因何在 根据临床实践表明,有一些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后就认为“上了保险”,忘记了治疗的目的是控制高血糖。由于血糖要升高到一定程度,患者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质量减轻等所谓经典的糖尿病症状。血糖不太高,如空腹血糖低于250 mg,多数患者并无不适的感觉(无症状)。但在这种状态下,糖尿病病情却在发展,可引起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不少患者由于无特别的或明显的不适感,因而不根据血糖水平来调节降糖药的用量。从心理的角度讲,患者感到自己已经服药了,有安全感。但从服药的效果来讲,患者的服药则属无效或效果不满意。一些患者发展到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而入院后,还觉得奇怪,为什么服了药而不管用。其实原因就在未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4.3 “贵药”为什么不一定“好” 药物的价格与其疗效并不定一成正比。不应认为价格低的降糖药效果就差,价格高就是良药。患者不应该说,这种药一定比那一种药好。而应科学地说,那种降糖药更适合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对甲患者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患者也有效,有时对乙患者不但无效,甚至有害。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性而选用最适合他的药物,这是合理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
4.4 有没有能去糖尿病病根的药 相当多的患者一味追求能去糖尿病病根的所谓特效药,有的甚至在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血糖已经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宁可停止现阶段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去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人认为西药仅能治表,而中药能去根。有的则偏信气功偏方。殊不知,现在采用的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类与糖尿病作斗争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世界各国所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4.5 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凡是药物,必定有不良反应。因此,拒绝必须的药物治疗。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对肝肾功能带来损害。实际上,在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在药典所要求的剂量范围内,是相对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一般而言,这种不良反应在停用药物后即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我们不可因为有不良反应而讳疾忌医。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所可能有的不良反应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高血糖肯定会引起并发症,特别高的血糖可直接致人于死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
4.6 其他
4.6.1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都有效,这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难于为患者所接受。我国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尽管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或无效,也很难接受胰岛素治疗。
4.6.2 一些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在体内有个随时间延长、药物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一些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服用几天或十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急于换药,或认为所服用的药物无效。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甚至1个月时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用。
4.6.3 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有药物反应者除外),不要轻易地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服药方法为,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降糖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剂量,如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满意,再行改服用其他的降糖药或联合应用磺脲类降糖药和双胍类降糖药。并不宜同时服用几种属同一类的药物。
4.6.4 目前应用的药物都已经通过了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一般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糖尿病患者还是要1~2个月检查一次血象和肝肾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改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用药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好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
5 我国口服降糖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用药指征掌握不严,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好糖尿病患者已服了降糖药物,该用胰岛素治疗的仍在用口服降糖药。一些患者急于求得良药而忽视糖尿病基本治疗,即饮食和运动疗法。一些患者盲目听从其他患者或广告等新闻媒介的意见而不遵从医务人员提出的科学的治疗方法,今天求治于甲诊所,明天又采取新疗法,后天再改服偏方。结果是医生不了解患者,患者不熟悉医生,抽了多次血,花了不少钱,而糖尿病则一直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直至发展到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有的甚至丧失了挽救视力、挽救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挽救生命的机会。
总之,糖尿病患者合理选用降血糖药物应遵医嘱,按时,按量坚持服用并定期检查血糖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药品种类和剂量。切不可随意换药或停药,更不要凭宣传广告乱服药,否则将贻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毛晓明.胰岛素增敏剂的新理念及临床应用共识.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3(1):8.
[2] 张胜兰,张燕.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2);127.
篇10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feron α-1b in the treatment of rotavirus enteritis
LIU Hui SHI Fengyi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Liangxiang Hospital in Fangshan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feron α-1b in treatment of rotavirus enteritis. Methods A total of 88 cases of infants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in Liangxiang Hospital in Fangshan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 from October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5) and control group (n=4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general methods of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ased on the same treatment plus interferon α-1b, once 5-10 μg, once a day, for 5 days. The clinical effect, antidiarrheal time, antifebrile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5 day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1.11%)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3.72%) (P < 0.05). The antidiarrheal time, antifebrile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84±1.12) d, (9.06±2.44) h]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6.53±1.62) d, (16.47±5.11) h]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rferon α-1b injection orally in treating rotavirus enteritis is significant, and it can shorte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erferon α-1b; Rotavirus enteritis; Infants
轮状病毒肠炎是导致小儿严重脱水性腹泻的疾病之一,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以秋季流行为主要特征,也称“婴儿秋季腹泻”[1]。患儿发热,呕吐,腹泻,严重的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直接影响小儿健康成长。现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来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8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重组人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8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儿按照给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3)两组。其中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10.52±3.06)个月;平均病程(3.52±0.91)d。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11.06±3.15)个月;平均病程(3.74±1.13)d。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给予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国药准字S10950053,规格:20 μg),所用剂量1个月~1岁为5 μg/次,≥1岁为10 μg/次,1次/d,疗程5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72 h内患者大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72 h内患者大便性状、次数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无效:72 h内患者大便性状、次数没有变化,全身症状无好转。显效与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238,*P < 0.05
2.2 两组治疗后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发热、呕吐、腹泻持续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x±s)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多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36~72 h。典型症状表现为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4-8]。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无脓血,每天3~10次,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且多数为急性腹泻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9-10]。本病自然病程3~8 d,平均5 d左右。据有关报道[11],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发病2.01次,其病死率为0.51%。大部分受到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都会在3~8 d内康复。
人类轮状病毒是1973年Bishop等从腹泻患儿的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的[12]。随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13],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是婴幼儿严重的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然而,每一次感染后人体免疫力会逐渐增强,后续感染的影响就会减轻,因而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响[14]。轮状病毒总共有7个种,以英文字母编号为A、B、C、D、E、F与G。其中,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属。近年有不少新生儿流行轮状病毒感染的报道[15]。流行时儿童发病约占15%,且以学龄儿童为主。轮状病毒是借由粪口途径传染的。它会感染与小肠连结的肠黏膜细胞并且产生肠毒素,肠毒素会引起肠胃炎,导致严重的腹泻,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脱水而导致死亡[16]。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严防病从口入,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不乱吃不洁或过夜食物,给婴儿哺乳用的奶瓶、勺子等在喂前喂后进行煮沸消毒。家里每天要固定开窗通风,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17-18]。目前,还没有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的特效药,预防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的儿童秋季腹泻主要在于接种轮状病毒疫苗[19]。如果有条件家长可带孩子到当地疾控机构进行轮状病毒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孩子感染轮状病毒。重组人干扰素α-1b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20-21]。
本研究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止泻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治疗5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儿平均止泻时间[(3.84±1.12)d]显著短于对照组[(6.53±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平均发热持续时间[(9.06±2.44)h]显著短于对照组[(16.47±5.1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与陆庆军[22]、黄莺[23]、 孙培静[24]、朱斌等[25]研究结果相一致。
总之,重组人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可显著提高疗效,且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26-29]。
[参考文献]
[1]邓轩,寻卫平.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46-47.
[2]Gao YG,Jin Y,Liu YL,et al. Vari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erum and stool IL-18 and IFN-gamma levels in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J]. 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2006,8(4):304-306.
[3]徐樨巍,王惠玲,王国丽,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8):582-583.
[4]刘金保,张小兰.干扰素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325-3326.
[5]范晓婷,王晓红.重组人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942-943.
[6]Yeung CY,Lee HC,Lin SP,et al. Serum cytokines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viral and bacterial enterocolitis [J]. Ann Trop Paediatr,2004,24(4):337-343.
[7]Yen MH,Chiu CH,Huang YC,et al. Effects of lactoferrin-containing formula in the prevention of enterovirus and rotavirus infection and impact on serum cytokine levels:a randomized trial [J]. Chang Gung Med J,2011,34(4):395-402.
[8]赵光宇,田恬,黄嘉莉.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4):520-521.
[9]呼碧庆,贺晓琴.干扰素结合思密达治疗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5):163-164.
[10]Alfajaro MM,Kim HJ,Park JG,et al. Anti-rotaviral effects of Glycyrrhiza uraiensis extract in piglets with rotavirus diarrhea [J]. Virol J,2012,18(9):310-315.
[11]Sato A,Lizuka M,Nakagomi O,et al. Rotavirus double-stranded RNA induces apoptosis and diminishes wound repair in ra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21(3):521-530.
[12]Adeyi OA,Costa G,Abu-Elmagd KM,et al. Rotavirus infection insmall intestine allografts:a clinic pathological study of a cohort of 23 patients [J]. Am J Transplant,2010,10(12):2683-2689.
[13]Mattei A,Angelone AM,Michetti M,et al. Epidemiological impact of RV gastroenteritis in the Abruzzo Region:SDO analysis [J]. Ann Ig,2009,21(1):41-49.
[14]Epple HJ,Zeitz M. Infectious enteritis [J]. Internist(Berl),2011,52(9):1038,1040-1044.
[15]Yen MH,Chiu CH,Huang YC,et al. Effects of latoferrin-containing formula in the prevention of enterovirus and rotavirus infection and impact on seum cytokine levels:a randomized trial [J]. Chang Gung Med J,2011,34(4):395-402.
[16]Medici MC,Abelli LA,Martinelli M,et al. Clinical and molecular observations of two fatal cases of rotavirus-associated enteritis in children [J]. J Clin Microbiol,2011,49(7):2733-2739.
[17]胡春霞,梁艳秋.干扰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3):3569.
[18]刘建设,田小宁,王卫涛.蒙脱石散联合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12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88.
[19]齐铁雄,谢立新,王永祥,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和大便IL-2,IL-6,IFN-γ动态变化及与临床指标关系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3):270-273.
[20]吴恺.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8,27(4):9-10.
[21]李春舒,赵昕.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6):52-53.
[22]陆庆军.干扰素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2):134-135.
[23]黄莺.干扰素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1479-1480.
[24]孙培静.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4):27-29.
[25]朱斌,张钲.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 51(25):156-157,160.
[26]唐利民.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6):923-924.
[27]黄芳.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