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交媒体价值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交媒体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交媒体价值

篇1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衡量的,也不是说可以衡量的东西就是重要的。现在很多营销人迫于公司财务的压力,要求每个营销都有营销回报率,很多时候就变成为了做而做,导致迫不得已非要做一些投资回报率的测算,像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活动产生的深刻影响等,因为无法准确测算,重要的东西反而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篇2

基于真实的好友关系建立的SNS网站,使用户之间能够相互信赖,并相互影响消费决策。如果广告将一家餐厅描述得天花乱坠,我们或许会半信半疑,但如果我们的朋友在一条状态里描述在那儿度过了完美的一个晚上,也许我们会立刻拨打餐厅的电话。

篇3

严格规章制度是新媒体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各类运营商则应从技术和行业自律层面,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促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专业法律,明确监管措施、监管标准和各部门的职责,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各类运营企业和终端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制有效的垃圾短信治理系统,是控制不良短信的有效途径。

建立反馈机制。新媒体的"无屏障性"存在着相应的负面影响,既削减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效果,又加大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工作的难度。反馈机制的建立,它不但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地影响青年学生,对错误言论积极开展舆论引导,而且在收集和整合青年学生对一些敏感时事话题的意见后,能够使得青年学生被引导朝着自己和社会所希冀的正面方向不断发展,这无疑确保了在沟通与交流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建立起一种良性双向互动循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因此得以增强。

(二)建立专题网站,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新媒体已经构成青年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环境,各类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从中找到立足之地。因此,创建一系列紧贴校园生活、紧贴青年学生的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站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拓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功能。

1.必须要尽快建立起具有针对性、导向性、主动性和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页和专题网站。通过网络的各种新型窗口,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了解和搜索,争取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利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创建思想平等交流的平台,有重点地解答学生现实生活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利用网络提供的机遇,努力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创新。

2.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始终努力做好热点透视、舆论引导和典型宣传三项工作。首先,关注校园热点,挖掘校园新闻,反映校园文化建设新动态,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其次,积极收集各类相关的教育信息,使学校教育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措施等得到及时反映;最后,从国内外形势发展着手,关注青年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并按主题将国内外的背景资料、新闻分析等进行分类。

3.开设的网站要有精心设计的内容。让学生既能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时政新闻,又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网站网页成为青年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4.要重点增强网站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首先,网站要及时更新各类重大新闻以及重要评论等重要信息和内容,以保证网站信息的及时性和敏感度。其次,要建立多重链接、开设BBS、设立搜索引擎、建立网络聊天室和增加各种趣味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等,一方面,提高网站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访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影响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真正深入至学生群体当中。最后,结合学校教育的重点和内容安排,全方位利用网络资源,邀请各界有影响力的学术专家开办座谈会或讲座,组织学生对各种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讨论,并定期召开相关的交流会和研讨会。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交流

篇4

现在这一切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过去是24小时,现在新闻更新的周期已经以24分钟为单位计算,更新的速度更快。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交媒体。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上就会出现一些简短的文字,随着事件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上又会出现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激烈的讨论。

所以我们要顺应趋势,开发规模更小、响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社会沟通性更强的媒体形式。现在有些广播电台会有专人负责对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进行实时监控,发现有一些值得报道的情况就会捕捉下来,通过电台进行报道。可以说,和过去相比,现在是两股道上的信息同时传递,一个是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讨论,另一个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而且后者的互动性更强、时效性更强。

社交媒体与广播

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两年打电台热线的人越来越少,这主要就是因为脸书(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更加方便。作为电台的工作人员要努力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讨论的受众重新吸引回广播电台。

随着24分钟播报周期的不断更新、不断往复,如果依然坚持传统的报道思路,在网络上没有相应的互动平台或者相应的信息渠道,这种信息机构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相反,如果在做传统渠道报道的同时,在网上开辟信息和互动平台,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机会。

现在很多人,可能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先看看天气、新闻,然后刷微博、微信等等。换言之,现在我们和朋友的沟通方式就在我们的口袋之内、桌面之上,我们和世界之间也就是一臂之遥。这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意味着广播早间节目也要发生变化,不能按照过去的套路做晨间节目。广播可以开发客户端(App),上面设定早上的闹钟,闹钟可以显示日期、天气、路况等信息,当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会自动接入广播,播放节目。

有打鱼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把船任意行驶到一片水域,随处撒网,很可能最后捕不到鱼。一定得先观察水面之上哪个地方有鸟在盘旋,这就说明那边有鱼群,到那儿有针对性地撒网才会满载而归。对于我们来说,吸引受众就好比捕鱼,要了解他们的习惯变化,跟着他们的迁徙、变化而转换方式。

二、如何使用社交媒体

最重要的是理解社交媒体,了解其运作机制。媒体从业人员不同于普通的社交媒体使用者,要具有专业精神和水准,在社交平台上发送消息时要描述具体,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原因是什么,要遵循一定的体例,如果有一些关键人,要@他,最好能够配图。

当然,虽然媒体从业者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于如何使用录音、录像及摄影设备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会用并不代表用得好。尤其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如果发生突发事件,身边没有专业设备,口袋里的手机经常被当作采访设备使用,这时要快速捕获信息,一定要能熟练、快速、正确使用手机。但并不是说因为手机可以做很多工作,媒体单位就不需要任何的投入,而应该继续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器材,保证在使用设备的时候达到最佳的水准,比如现在市场上一些专业的自拍杆等。

过去做广播就是单独的广播,现在因为它和社交媒体结合起来了,做广播节目也要配一段文字,并要配上图片,这种变化就要求广播从业者也要了解一些电视从业者的拍摄技能,知道如何编辑和处理图片、影像。

信息采集制作之后就是要播发分享。分享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广播节目中传播,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者其他渠道传播。大家比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在正式播发之前,要不要预发一些相关信息,以免被别人抢发。我的答案是肯定要先发,在节目播出之前可以先把节目信息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也可以起到宣传和推广的效果。要采用“双线式”的策略: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播出节目,另一条线是在社交媒体上与受众进行互动。

现在很多广播电台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好,唯一不足的就是很多电台没有在广播节目进行过程中捕捉相应的音频并进行分享。社交媒体上分享文字、视频或者图片的很多,但是分享音频的却很少。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它自带内嵌式的浏览器,只要点击播放就可以听到音频,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分享。

篇5

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品位

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社会进入一种更加现实的速食化社会,对于效率的苛求和经济利益的追逐使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物欲被激发,精神生活出现通俗化和现实化的状态。而美术教育是以一种教育的方法在利用科学教育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又让人们免于极端物质的流弊。美术教育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品位,丰富人性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通过特有的符号语言来表达人们心中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美术创作过程中需要情感的迸发和冲击,这要求创作者有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美术教育可以使人感情发达,情感更加细腻,对于美的事物更加敏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有利于其他教育活动的进行。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责任感。提升审美能力和水平,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中国进入知识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新精神是当下时代最需要的心理品质。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在于人可以从本心意愿出发创造性的活动,而动物则按照生物种属本能模式活动。美术教育在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比其他学科和专业显得更加有效。从美术本身的特性来说,创造是美术的灵魂,美术教育的本质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从特性上来说是自由的,无拘束的。相比于社会生活中的条条框框,美术更少收到现实中的制约。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们更多的享受到自由,很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问题,在美术的世界中都可以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相对自由的思想可以激发人们更多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美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调动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有利于创作者创作性的完整发挥。从思想的创作到现实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和具体技术的配合。因此美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社会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三、美术教育具有心理教育的作用

美术是美育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目的除了传授美术知识和训练美术技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内心达到审美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英国心理学家宾塞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雕塑,油画,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而中国近代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心理教育作用。例如长城的蜿蜒逶迤,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曾经构思画家墙上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等,古今中外这些艺术作品都证明,美术教育对于人们心理教育的作用。美术教育锻炼人们拥有一颗充满情感的心脏,对于这个世界的事物有着敏感的感知能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抓住美好的瞬间。这些情感的训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拥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审美情感的培养可以防止产生孤独心理和封闭心理。美术教育对于心理教育的作用是其社会价值的另一体现。

中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精神文化水平发展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美术教育则重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品位。如何实现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这是一个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在此笔者也提出简单的几点建议。

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学校是美术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美术专业,在课程设置,美术知识授课,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努力是提高社会美术教育水平的关键。

其次,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配合。无论是各地区的美术馆还是群文活动艺术中心都应该注重互相的配合,对美术教育活动的举办要有创新性。

最后,全民美术意识的培养。这是美术教育全民化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和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努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锻炼人们的感知能力,丰富人们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操,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社会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是一种无国界的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和风格的存在,美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热情投入到美术教育事业中。

参考文献:

篇6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老师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所具有的一般人的先天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质。根据教育学的解释,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教师的心理内容来源于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素质也是在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和养成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利用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而且能促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

高师美术教师既是艺术的传授者,又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塑造者。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统一,决定了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美术家应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特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合格的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师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高师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还应该指出的是,平等信任每一名学生也是高师美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因为偏爱几个“未来画家”,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师资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在欧美高等艺术院校里,很少有人终身只从事一门课的教学,不少人可同时胜任几种不同类型的课。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

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必然流于俗匠。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而国外高师则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析、教学法等课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有上述知识储备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智能素质,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立体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师美术教育的需要。

三、灵活的教育教学素质

作为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运用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是审美教学能力。高师美术教育应善于通过审美施教,让学生学会注意材料的特性和运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理论、审美知识、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审美素养。

其次是组织教学能力。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应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师范美术教学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传技水平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还应该去研究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成功的美术教育家能建立教学思想体系,著书立说,这与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文化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美术教师要有善思的头、灵巧的手、能讲的口,这的确道出了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7

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是当前社会及高校应该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分析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人到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日益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依据其独有的特点对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新课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更加顺畅,可以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新媒体传播渠道多元化让大学生能够自主获取信息并自主的分析和判断;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了模式。

(1)新媒体克服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障碍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毫无障碍地向大学生[1]。大学生通过博客、QQ、微博等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情感。因而新媒体传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进入大学生意识。如新媒体中有关正确的政治观念、爱国主义事迹、当今公民道德事迹等,能让大学生有明确是非观和荣辱观。

(2)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

利用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学习组织者提供的素材,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同时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大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与老师沟通,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的单纯说教方式,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2],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

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加复杂化,很多不健康信息趁虚而入,这些信息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巨大差别。很多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产生了困惑。而大学生对新的观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在开始就有许多错误观念占领阵地,这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2)导致大学生功利化倾向

新媒体中一些信息对市场经济现象过度宣传,导致大学生浮躁心理,产生急功近利心态。并且随着一些西方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的传入,更多大学生倾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而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崇高精神、为社会作贡献人生价值观念淡薄。因此,高校中着享乐、攀比之风盛行,功利化倾向明显。

(3)导致大学生个人意识膨胀

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特征,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对一些网络红人、网络词汇盲目崇拜和支持,越来越认为标新立异可以得到外界的关注,导致个人认可和和崇拜被误解[3],因而致使个人意识膨胀,个人主义盛行。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新媒体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

要增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必须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尽可能大众化、贴近大学生实际,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因此要通过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发动,鼓励他们参加实践,在行动中逐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4]。

(二)营造高效良好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高校应该合理规范、建设校园新媒体网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且完善新媒体运营中的监督管理模式,严厉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大量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以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自我教育

要充分让大学生能够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自我,促进自己全面发展。首先,应该给大学生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提供给他们实践活动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其次应该以优秀事迹、作品来激励大学生,让他们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这需要媒介从业人员与高校发挥合力作用,因势利导,以思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总之,发挥新媒体中社会与高校的合力作用,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势必将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篇8

(二)对高校四喜?E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往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课堂为主,老师讲授学生听这样的形式,老师作为教育者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也能随时随刻方便的获取信息,甚至能够比教师更快的了解到各种案例,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使得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面临很大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思政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更要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新媒体价值观教育网络阵地

高校应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已经普遍意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上的强大作用,许多高校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账号,高校应当加强在这个平台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等和各种先进事迹的宣传,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者应该及时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并加强学生工作的管理与建设,及时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转发并发表自己观点。同时也应主动将新媒体运用于理论教学当中,使原本平面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改变过去生硬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具活力。教育者在这个平台上也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解答困惑,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

篇9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现状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等五所高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等几方面。通过SPSS Statistics 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96.6%。从基本情况来看,样本的性别、年级以及专业分布都比较均衡。

二、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

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长分析

新媒体作为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为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有高达61%的学生会使用,但不是很了解,非常了解的学生比重也才只有36%,不使用和不经常使用的学生只有1%和2%。处于这样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新媒体的需求愈来愈大,作为未来时代的领军人物的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关注度应该得到重视。

在当今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 54%的大学生认为移动新媒体,如手机、电脑对生活的影响最大,有4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对生活的影响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新媒体如数字电视、mp4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只有3%的大学生认为其对生活有影响。

对本次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非常之久,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时间大于4小时的有179人,占总样本的58%,而每天上网时间少于1小时的有15人,仅占总样本的5%。

通过以上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移动新媒体和网络。近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流行词――“低头族”,形容的就是那些高度依赖于新媒体并且长时间使用的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2.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动机分析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实现了信息的互动和双向交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国内外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分别为:查阅资料、沟通交流、休闲娱乐,所选择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的百分比分别为79%、61%和46%。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新媒体使各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其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多样的信息方便大学生查找并且时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构建。高校的教育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单向的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汉字,反而可以利用声画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政治理论话题转化成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语言,有助于其自身价值观的构建和养成。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情况及对新媒体宣传态度分析

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分析

为响应党的号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有5%的大学生非常了解,然而有7%的大学生完全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半数以上的学生知道一些,所占比例达到62%,还有26%的大学生只停留在了知道这一浅显的层面。

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被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关于大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我们得出7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而且能够实现,有14%学生认为有必要但是难以实现,模糊不清和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大学生仍占有6%和5%的比重。

2. 大学生对新媒体宣传的态度分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本可以利用这一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但通过调查我们可知,当大学生看到新媒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仅仅只有4%的人会仔细阅读;了解详细内容,而有58%的人会选择直接关闭;38%的人会选择性的看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这表明,大学生会主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我们可以指导利用新媒体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接受相关信息。

(三)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接受网络新媒体的过程当中是否会受到其影响,通过调查得出了一些数据。有54%的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对三观有影响但不大,只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受网络新媒体影响很大的学生所占比重达到38%。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在信息Y源共享上的不足,比如网友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收听收看政府工作报告、了解国家大事、掌握国家政策导向,登陆政府网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这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借助新媒体资源共享的特点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网络新媒体之所以更加被大学生所接受,主要原因在于其满足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的需求、使大学生与其的社会关系之间有更`活的互动。有59%的大学生认为这样一种互动锻炼了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有22%的学生认为互动提供了一个发表个人看法和见解的平台,只有13%的学生认为这种互动有利于获得新思想,进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在高校中与外界进行交往,高校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新媒体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当代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新闻、观看视频和高清图片,进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网络交往又可以使大学生与交往对象分享原创信息、视频、文字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其对负责多样信息的判断能力。

三、结论及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并发现了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1.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查阅资料、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比较高,但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但对新媒体的利用程度不高。

在此次调查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碎片化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碎片化”

由于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呈现蜂窝状态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其结果就是核心价值观以“碎片化”的形式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有些网络上的帖子,大都靠加以修饰的标题来吸引大家眼球,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切实的意义,这就导致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传播开来。

(二)良莠不齐的信息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时代最新的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其中难免有大量质量较低的信息,这些都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网络上流传着老人跌倒路人对其视而不见的新闻,这一“道德滑坡”现象引起的深思。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受到冲击

价值权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各项社会活动的终极力量所在,缺乏了势必会导致社会的倒退,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价值权威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让大学生的心灵躁动,容易产生浮躁的状态,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进步。

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健全新媒体监督治理的法律法规

当前时期,网络新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各种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直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一些有关维护网络环境的公约早就颁布了,但时至今日,对于加强网络新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加强法律监督,净化社会发展的网络环境。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引导,加强新媒体信息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质疑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起到越来越重的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总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再加上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后备力量,其思想动态、价值观念足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亟需引导新媒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新媒体在运作过程中要加强内容的审核

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使其价值观建设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新媒体在运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并设置随时监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系统,若出现低俗、虚假信息及时清理,用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宣传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方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而且要发现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因材施教着重解决。

(五)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塑造独立人格

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带给大学生各式各样的信息,作为受众群体,对信息的筛选或多或少都呈现被动的趋势。因此,需要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坚决抵制消极、腐败信息,同时自己也不低质量的信息,要坚持严于律己,为保持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同样如此。要正确对待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利与弊,发挥政府、新媒体、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的作用,趋利避害,最大限度的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并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代教育技术,是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育技术应用领域中,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为宗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所以,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是事在必行的。以下就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学生素质的内在关系浅谈一下。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二、具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最终在教师身上,所以首先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挖掘教学中的美,结合音美知识作课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德育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把一些生动、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全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贵在“保留―传递―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于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现实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拉进城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师师资水平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发展中国家新型的教育新高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贫困山区的教育走出去,不再“闭门造

车”,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国的教育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11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篇12

该报告的重点研究结果主要包括:

1、营销人员最常使用的归因模式是“last-click”归因模式。这种模式令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对品牌网站影响力的低估高达94%。

2、First-click归因模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在购买初期,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所带来的好处。

3、两种归因模式对各种社交网站归因后所得出的具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可能令营销人员改变营销预算在社交领域和其它数字渠道之间的分配。

Adobe的高管称,尽管社交媒体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但在推动网站流量、互动和收入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然而,为社交媒体“正名”并衡量其真正价值的解决方案却是为大众所知,即对其归因模式进行调整。

因为社交营销仍属于新营销方式,衡量社交营销有效性的最佳方案也在不断改进。Adobe网络营销业务和产品营销的副总裁Aseem说。更重要的是,许多资深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的具体价值和可衡量性仍持怀疑态度,尽管他们不断加大对社交渠道的投资比例。

社交互动的爆炸式增长也加快了营销人员对社交领域的营销热情:2011年对首席营销官的一次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营销活动中使用过社交媒体;15%的受访者计划在2012年这么做。然而,与此同时,商家对于他们能否衡量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仍持明显的保守态度。在这项调查中,还有88%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现在的社交衡量效果,52%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准确测量投资回报率是社交营销中最大的困扰。

篇13

于腾讯而言,QQ空间和腾讯微博正在被打造成为Facebook和Twitter两种社交模式的融合。他们前者属于互联网业务系统,商业模式一直专注于个人用户,如以小额支付为途径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后者隶属网媒业务系统,商业模式侧重B2B,主要面向企业在线广告市场。

“让Facebook和Twitter合作是非常困难的,而腾讯有可能是全球惟一一家,同时拥有两种不同属性社交媒体的公司。社会化营销的开放丰富了社区开放平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腾讯高级副总裁汤道生认为,QQ空间和微博分别具有Facebook和Twitter的不同属性和价值。

腾讯广告平台助理总经理刘曜则信奉“粉丝为王”:“可口可乐几年前在腾讯尝试虚拟火炬接力,获得上千万用户的参与,但是可口可乐还是很苦恼,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这上千万的用户沉淀到自己的品牌下,成为长期的受众(粉丝)。现在腾讯的社会化营销平台将可以提供很好的粉丝运营工具。”

得益于微博等社交营销平台的打通,2011年,腾讯附件收入超过1亿元。腾讯微薄总经理刑宏宇认为,“在腾讯整合社会化营销平台中,腾讯微博正是连接以资讯信息为核心的媒体平台,以及以用户关系链为主体的社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用户基数的不断攀升和用户活跃度的稳定在用户层面证明了微博的商业价值,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为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新的机会。

社交广告时代

BQ: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社交广告市场?

L:在美国,Facebook借助社交网络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年收益40亿美元的社交广告业务,确立起来一个和Google搜索广告一样重要的社交广告。在Facebook公开IPO前,Facebook曾建议广告商进行营销变革,用网络社交不断降低交流的门槛,让整个网络有更加多的互动,这个和腾讯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国,社交化的概念正在被人们逐渐认可,中国的社交广告才初见端倪,人均产生的广告价值并不高,在全球互联网社交化的趋势下,提高我们的ARPU值,会有很多的空间。艾瑞估计两年后中国的社交广告市场会超过100亿规模,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历史性机遇。

BQ:腾讯的社交广告产品,为何命名为社会化营销平台?

L:我们认为,进入社交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已经不能完全代表在线营销的价值,社会化营销无处不在,除了广告之外,营销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效果也更加显著。通过熟人强关系链和微博弱关系链,品牌的信息被用户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讯来接受和分享,这种传播的过程,通常用营销来形容会更加的贴切。因此用社会化营销平台,来形容腾讯的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商业价值更加准确。

BQ:即将上线的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在腾讯的整个社交变革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L: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是腾讯社会化变革最主要的动作。整个腾讯的社交变革,包括有网络媒体、广告产品和腾讯营销方法论三大块的全面升级,中间也包含了腾讯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内部融合。腾讯社会化营销平台的上线,是广告产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级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BQ:从网络媒体业务角度看,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会给腾讯传统网络媒体业务带来怎样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