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学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篇1

一、在校大学生管理时间现状

目前,在校大学生有超过九成的同学早上是在学校规定的起床时间以后起床,甚至这其中一小部分在没有课的情况下会在午饭时间或更晚起床,而晚上没课选择去主动晚自习的人仅为三成。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进入大学以来的时间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安排。早上容易睡懒觉,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反而养成了少吃或没吃早饭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身体健康。进入大学,学校、老师的外在压力逐渐减少,很少学校设有固定的晚自习时间或强制晚自习的规定。这给了大家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时机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却更像脱缰之马,对自己的时间没有很好的安排,浪费宝贵的青春,人生资本最重要的积累阶段竟成了颓废的开端。高达七成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还不如高中时代充实,其实主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

二、大学生如何合理管理时间

(一)结合实际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 确立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一种独特的工具,它是意义和行动之间的桥梁,使理想能扎根于实际之中。而学业的最终目标是由一个个短期目标而成的。有很多学生经常是“放眼于未来”而不“着手于现在”。当然,广泛的学业目标也有用,因为它有整体的观点,可以解放想象力,帮助我们探究所有可能的选择。所以,要将二者合理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2. 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依特定目标而不是依程序和规定来思考。制定特定的目标,以及支配时间去做最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是求得高效率的要诀。对于所制定的目标可以用稳定的进度进行,而不必在最后时刻拼命地赶工。对于自己所制定的完成目标的期限,要持尊重态度,如果养成了拖延限期的习惯,期限就会失去功效。所以,当目标活动被影响时,一定要抵制外界因素的“诱惑”。每一天,认真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再按照既定目标开始行动,会发现自己开始有目的,而不是毫无目标地四处瞎摸。

(二)结合目标制定计划表

1. 有效制定计划表。既然合理地利用时间可以增进学习效率,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适宜自己的待办计划表。

(1)在睡觉之前想想第二天的工作是个好办法,可以安稳入睡,不会满脑子胡思乱想。第二天做起事情就不会毫无头绪。(2)适时检查计划表,有助于计划的安排和完成。(3)限定计划数目。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地调整,使自己处于一个协调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既可完成既定计划,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2. 推进计划。(1)合理分配精力。先用心做计划中最重要的事情,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那些较不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自我控制时间,并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不让你的有效时间为琐事所占据。另外,要对每天、每周、每月的时间进行分配,以便能够巧妙地处理许多同时进行的计划。(2)“一鼓作气”。心智的持续专注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如果无法一次完成一件事情,那么最好毫无间断地把大部分的事情做好,并把剩下的事情集中在一起,直到做完为止。(3)排除干扰。这是很多同学难以做到的。在娱乐与学习冲突时会很矛盾。选择你应该做的主要事情,有第一次的克服,就会有第二次的胜利,以后就会毫不犹豫。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中积累的。(4)密切注意计划的进展情况。越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进展,进展就越大。建议同学们最好把每天做的事情最好能罗列在本子上,这样以后就会注意减少没必要的事情,从而“挤”出更多的时间。

(三)立即行动

把握住今天,就要抓紧现在。“过去”是“现在”发展的基础,“现在”又是向“将来”发展的起点。“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加珍贵。对于时间,只能从现在去掌握它。认真地去完成每天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计划在今天做的事放在明天,不要拖延到最后一刻,及早动手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资料,提早打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

三、合理管理时间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条理与节奏

克服做事缓慢的习惯,调整自己的步伐和行动,养成快速的节奏,不仅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给人以良好的作风印象,而且也是健康的表现。对于时间过剩,关键在于控制时间过剩并及时使它向有利方面转化。并且在生活规律上应该养成有系统的习惯。在适合自己的时间里处理好事情,那就需要掌握自己最有效的时间。状态在巅峰时,做些主要的事情;处于低潮时,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但要尽量避免生活步调混乱,那样脑筋就会变得不灵活。

(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效益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学会利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效率高者,便是竞争中的强者、胜者。反之,则是弱者、败者。古语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学会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时间利用率,是自己学有所长的一个重要方法。另外要注意把握和利用零碎时间。在短期内也许没有明显的感觉,但经年累日,将会有惊人的收获。同时,使时间增加效益要有坚守的原则,做事情的方法应因时因地而变,防止计划被经常性打断;充分利用好黄金时间,根据实际灵活改变已定的计划;制定一个日常学习的定额,不要翻来覆去地检查每一件事情,舍弃不必要的个人外事活动,妥善安排好时间。

(三)学会休息

不要忘记休息。不论面对如何要紧的事情,一旦发现自己疲倦了,就应该停止,进行必要的休息,让紧绷的身心得到喘息的机会,因为,若明知自己的体力极限已至,却还勉强自己继续工作,除了会陷入工作的低潮之外,对自己也无益处。但是休息也绝不是要你放肆的放松自己,建议可以在走廊散步,做些简单的身体运动等,如果环境不允许,不如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所以,一旦出现了警告讯息,最好停下来,让负担过重的部位恢复功能,这是明智之举。

四、结语

大学生合理的管理时间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性格的塑造,习惯和性格是人们稳定品格的外在表现,一个良好的习惯是你一生中最可贵的财富,一种品格决定一种命运。同学们应该明白的是,行动才能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惟一保障。当火车在静止不动时,在它的驱动轮前面放一块小小的木头,就使它永远停滞在铁轨之上,而同样的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前进时,却能洞穿近两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这就是“动力”,请现在就拿出行动的勇气,冲破介于你与目标之间的种种阻碍与难关吧。

参考文献:

篇2

不少民族院校往往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族大学生分开进行管理和教学。这避免了一些棘手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足。即大学生在民族之内交往频繁,民族之间的交流则很少。这一点在内地就学藏族大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类似留学生中的“文化依恋”现象。那么这种“封闭”式的交往对藏族大学生而言,是不是错过了天然的教育机会呢?如果是,该怎样进行引导?“混合管理”是否可行?这些问题一直较少有人探讨。本研究以民族学院学生为例,从藏汉“混合管理”(以下简称“混合”)对学习的影响入手,进行了初步探索和阐述,以希望对有关工作及同类院校管理工作有相应启示。

一、研究过程及结果

研究选取民族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有效总人数为448人,因以藏族大学生学习为研究目的,多数被试为藏族大学生,汉族大学生(占总人数15.4%)仅为参照。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将班级分为三类:区内班、混合班、区外班(区内班原则上全部为藏族大学生,区外班原则上全部为汉族大学生,混合班藏族大学生占大多数、少量汉族大学生)。

研究就“与汉族同学接触多少”、“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几方面设置了六个题项,从完全不同意对学习有利到完全同意对学习有利,设置五个等级,分别计1—5分(题项见表1)。另外,研究进行了同步深度访谈。访谈16人。

(一)“藏汉混合”对学习各方面的影响

1.对“混合”的总体倾向

除了“接触汉族大学生能扩大知识面、促进学习”题项外,其他五个题项的平均数均在2.5以下(数据略),分数稍微偏低,但不明显。考虑到被试中的汉族大学生有明显的不赞同混合管理倾向(如下所述),藏族大学生对于混合管理的利弊基本持中立态度。即基本都明确认为和汉族大学生的接触有利于藏族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能间接利于学习。

2.对“混合”的具体态度

首先,将班级汉族人数与“混合”各题项进行相关分析,两个题项有统计意义。接触汉族大学生和扩大知识面二者总体上正相关,但不显著(.047),即基本认为和汉族大学生接触能扩大知识面、利于学习,结果同上。混合编班住宿和学习显著负相关(-.177(**)),即完全不同意混合编班和住宿会对学习有好处,且汉族学生越多的,越认为混合对学习不利。

其次,在“混合”题项的民族差异上。以民族为变量对各题项进行T检验,两个题项有统计意义。在“混合”能激发学生的努力方面,藏族大学生明显比汉族大学生认为和汉族同学接触多会对学习有督促(t值.630)。在“混合”对学习的影响上,汉族大学明显认为混合会对学习有负面影响(t值-3.144),这点符合现实情况。也就是说相比之下,藏族大学生倾向于认为混合编班、住宿会对激发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利。

再者,对区内班、混合班、区外班(如前所述)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比较区外班和区内班,混合班总体上认为和汉族大学生接触、混合编班住宿等有利于藏族大学生学习(差异不显著,数据略);在“混合编班住宿利于学习”题项上,区内班、混合班、区外班有显著差异,混合班明显比区内班认为混合利于藏族大学生学习,区内班则明显比区外班认为“混合”有利于藏族大学生学习,也就是总体上呈现混合班>区内班>区外班的情况(数据略)。

最后,将成绩在班级内的排名分为后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和前三分之一,与“混合”各题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1),总体上各题项正、负相关均不高,“混合编班住宿有利于学习”题项上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总体上表现出“混合”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中等程度影响,但随着成绩的升高,被试倾向于认为“混合编班住宿”对成绩没有好处。

要说明的是,成绩前三分之一者,汉族大学生占相当比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结果。

(二)深度访谈结果

同步进行的16人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基本一致认为“混合”有利于藏族大学生的学习。

来自“区外班”的藏族大学生,一致认为藏汉混合会对藏族大学生的学习有正面影响。突出地表现在扩大知识面上;其次在激发藏族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方面也有好作用;

“混合班”藏族大学生则认为如果藏、汉水平差别不太大的情况下,“混合管理”对藏族大学生各方面都有好的影响;如果学习水平差别太大,则会导致藏族大学生更加自卑、不努力甚至放弃等现象,这点符合现实情况。另外,藏族大学生还认为,“混合班”以藏族大学生为主,受其学习习惯等的影响,汉族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反而会减弱。

汉族大学生认为“混合”如果管理得当,对藏族大学生的学习等肯定会有正面的影响;但如果管理不当,反而会有负面影响;尤其会对汉族大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汉族大学生认为混合住宿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而混合编班则比较可行。

二、讨论分析

篇3

攻击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自身,即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另一种是指向他人,即暴力(攻击行为)。大一学生入校后需要在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进行适应和调试,在这期间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分析其与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关系,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某高职院校面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率为87.78%。其中男生59人(37.3%),女生99人(62.7%)。问卷由各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主持施测, 由被试大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采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

2.工具

① EPQA是在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及其夫人编制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表共85个项目,由E、N、P、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三个维度,其中E维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强度密切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②暴力风险:攻击问卷(BPAQ),该问卷在对攻击性的测量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各条目5点计分,共29个条目。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维度。③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由夏朝云编制,包含26个条目,包括绝望、睡眠、乐观和掩饰4个因子。④SCLl-90,共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⑤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个体进行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其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调解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主成分:消极应对(NC)和积极应对(PC),各含10个条目。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Y果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2.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户籍差异比较

经表2数据分析显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学生在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得分及各因子中未见显著差异。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差异比较

经表3数据分析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上呈现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4.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结构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表4显示,大学生SCL-90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其他与绝望、睡眠、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敌对与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与掩饰呈显著负相关。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总均分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恐怖因子与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5显示,E(内外向)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因子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绝望、睡眠、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精神质)与绝望、乐观和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N(神经质)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掩饰性)与暴力风险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精神质)与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表6显示,NC(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乐观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总分及绝望、睡眠和乐观呈显著负相关。NC(消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C(积极应对方式)与暴力风险总分及愤怒、敌意呈显著负相关。

5.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暴力风险和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SCL-90、EPQA和TCSQ的各因子及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考察SCL-90、UPI、EPQA和TCSQ的各因子对暴力风险的预测作用。根据表7、表8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CL-90中的敌对因子、EPQA中的N和L因子进入了暴力风险的回归模型。SCL-90中的抑郁因子、EPQA中的N(神经质)和TCSQ中的PC(积极应对因子)进入了自杀意念的回归模型。

三、 讨论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在面对心理困境或者是挫折情境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与他人或环境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离开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或者是寄养家庭生活的经历让他们看待周围世界时多了些紧张和警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由此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不太满意。

2.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总分和暴力风险总分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SCL-90各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200~0.502之间;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总分与EPQA的各因子呈显著性相关,暴力风险总分与EPQA中的N、P、L呈显著性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各因子与EPQA各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与特质应对方式中的NC和PC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各因子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性。由此可知,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3.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SCL-90中的扯砸蜃印EPQA中的N,L因子进入暴力风险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暴力风险的发生;EPQA中的N和TSCQ中的PC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这一结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路径。我们的教育可以在降低敌对状态、稳定情绪水平及提高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暴力风险;也可以在稳定情绪和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于 情,王礼桂,黄 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2]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0-102.

[3]胡玉婷.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篇4

听证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听证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权利文化共同发展滋养的结果。对于高校而言,听证权作为相对人参与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程序性权利,具有限制高校行政权、保障师生权益的功能。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次适用“听证会制度”,开启了国内高校管理领域运用听证制度的先河,但与国外高校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一、听证制度的历史溯源及其基本意蕴

听证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主体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随之向行政主体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主体听取意见,接纳其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作为法律术语,听证一词最早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该原则是英国皇家法院对下级法院和行政机关行使监督权时,要求它们公正行使权力的原则。英国1215年颁布的《自由大》中有关公民的“法律保护权”的观念和制度,其基本精神就是以程序公正保证结果公正。正当法律程序的听证,原来只适用于司法审判,意为在案件审判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听证,这种听证制度被称为“司法听证”。后来,美国在英国的普通法原则和《自由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了“正当法律程序”。

听证制度的基本意蕴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维护程序正义。听证制度体现了古老的“自然正义原则”:一是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第二层意思在案例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剑桥大学本特利(Bentley)上诉案。本特利是剑桥大学的一名学生,被学校剥夺了学位,他在上诉中提出自己在被剥夺学位之前,剑桥大学从未给予他陈述意见的机会。这一主张得到了法官的支持,法官认为哪怕在伊甸同里亚当偷吃了禁果,上帝在惩罚亚当之前仍然将其叫到面前陈述意见。本特利上诉案确立了一个重要的程序法原则――必须给予利益被决定者陈述意见的机会,否则任何裁决其利益的决定均应无效。如有学者所述:“官府在处罚他人之时,正当的告知,适当的倾听必不可少。”

听证制度是个“舶来品”,我国运用听证制度的历史并不长。1996年,我国通过了《行政处罚法》,标志着我国首次在立法上确立听证制度。1997年通过的《价格法》和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分别对价格决策和地方立法听证作了详细规定。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在价格决策、行政处罚、国家赔偿、地方立法等许多领域广泛采用了听证制度。听证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程序法的一项基本制度。

二、我国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听证程序缺失的现状

听证制度虽然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适用较广,但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仍属刚刚起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一直被认为是管理的客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倾听学生意见仍亟待改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校开始逐渐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但总体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听证程序规定缺失,即便有相关规定,在实践中依然没有贯彻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序不规范

虽然有部分高校允许学生参与到自身管理制度的决策中来,但是程序不规范且无具体制度保障,多是临时性地通过座谈会、校园网、校务公开栏、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渠道来征集学生的意见建议。实际上,学生关注度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很难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

(二)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不明确

在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学生对于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可以参与决策。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不多、层次较低、方式简单。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与学生个体日常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择业创业等方面,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科发展、目标规划、定位选择、改革发展等方面往往缺乏学生参与。

(三)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效果欠佳

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制度保障,即使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意见分散、观点表达不够集中的弊端;讨论和争论虽有,但是缺少令校方和学生均感到满意的结论,特别是涉及到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质性问题时,仍然缺乏有组织、有秩序、实质性的决策参与过程。

总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在国内已经起步,但是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学生参与质量不高,效果欠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听证制度恰恰能填补高校管理在这方面存在的空白,在高校全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听证制度,不仅能起到优化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等作用,亦能实现充分保障学生权利、提高学校民主管理程度之目的。

三、我国高校建立学生管理听证制度的主要依据

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建立听证这一程序法律制度,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充分的现实合理性。

(一)由高校管理权的性质所决定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具有“按照学校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高校根据授权可以行使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奖励处分等多项管理权。高校的管理权来源于行政授权,教育事务管理具有公共性质,因此高校的管理权是一种公权力。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公法人,虽然有别于一般的行政主体,但其行使的管理权仍是国家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用严格的行政程序法则,如没有限制,这种权力亦将被滥用,滋生腐败。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鉴于我国目前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在权利救济程序规定方面缺乏的现状,在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行使中引入听证制度势在必行。”

(二)是高校学生权利的保障所需

虽然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未直接规定听证制度,但在多处规定中,均体现了学生在接受处分前具有陈述意见、表达异议的权利。如其中第5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的权利。”第56条则明确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人的陈述和申辩。”第64条强调:“对犯错误的学生处分要适当,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和保留不同意见。”南此可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所规定的这些学生权利,为高校在学生管理领域进一步确立听证制度提供了法

律上的依据。

(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所要求

听证制度蕴含着正当程序原则公开公正的法律精神,其制度设计要求充分保障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指证等基本权利。在学生违纪处分中引入听证制度,学校可以深入了解案情,根据校纪校规作出妥当的处理。同时,被处分的学生因为在处分前获得了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能感受到学校在处理过程中对其人格的尊重,有助于真正从内心认识错误,在接受处罚的同时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听证过程中充分表达自身权益也是一种民主法治观念的培养和锻炼。总之,高校在学生管理领域运用听证制度可以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化解纠纷,消除对立,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四、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听证制度的实践建议

2003年,中山大学举行了全国首次学生食堂价格听证会。2006年,浙江大学将听证制度引入校园,明确规定给予学生开除处分前学生可申请听证。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听证大厅。可以看到,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将听证制度引入学生管理领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建立与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听证制度,应努力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听证制度的指导思想应确立

听证制度的基本意蕴是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维护程序正义。随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学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管理对象和客体,“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重要使命。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听证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均应体现学生权利本位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权益。

(二)听证制度的地位应法定

听证制度不应是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中的一种临时性措施,听证制度的实施对于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决策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管理者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或者不使用听证程序,听证程序必须制度化和长期化,听证制度应当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具有相对同定的地位。高校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听证制度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将听证制度纳入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必要内容之中,确立和提升听证制度的地位。

(三)听证事项的范围应明确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纷繁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所有事务都有必要使用听证制度,听证制度适用的事项和范围需要事先在相关规定中加以明确。

1 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高校制定的内部规范性文件体现了大学管理的自治性,但有些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中“越位”现象严重,特别是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内容,经常对学生权利作限制性规定,而对学生义务作扩充性规定。因此,高校在制定与学生有关的内部规范性文件时,运用听证程序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听证制度实质上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充分听取学生群体的意见,体现了大学学生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人性化。

2 高校学生管理的奖惩行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奖惩行为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很常见,奖与惩都有适用听证制度的必要。奖励性管理如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留学选拔等等,主要是指事关学生重要利益的奖励行为;惩罚性管理行为诸如对学生作弊、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的处罚等。笔者认为,我们应修改现有的高校仅仅对惩罚管理行为倾听学生意见,适用听证程序,而忽视事关学生重大利益的奖励行为的有关规定。为避免学生重大利益奖励行为的不公,也应尝试适用听证程序,而对于原先的惩罚性学生管理行为适用听证程序的规定,应扩大其适用范围,不仅限于学生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重大处分,为避免处理不当,记过、警告等处分一样有陈述意见、适用听证程序的必要。

3 高校涉及学生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不断改进设施,例如新校区建设、设备更新、图书馆扩建等,这些举措都与在校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在作出这些重要决策前,有必要倾听学生意见・保障学生对学校发展的知情权和建议权。高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听证程序,了解学生意见,集思广益,择优选择。有的高校在决策时无视学生意见,在学生宿舍搬迁或改建时遇到部分学生抵制,发生纠纷,如果能提前运用听证程序,则可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四)听证参与人的选定应科学

听证会实际上是各种利益主体就共同关心的主题表达意见的过程。能否广泛听取和收集意见是确保最终决策是否科学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听证参与人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能有效征集听证参与人的意见,那听证会的效果就要打折。听证参与人的选定对于听证制度作用的发挥关系很大,高校管理者在选择听证参与人方面应当慎重思考,在选定听证参与人时不能避重就轻,选择利益无关人,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听证事项有关的学生群体。在听证会前还有必要提前向听证参与人发放资料,培训听证制度知识,说明听证会规则,这样听证人不仅能充分发表意见,还能发表出高水平的意见,有利于全面提高听证制度的实效。

(五)听证过程的环节应完备

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听证制度包括准备、举行和结论等三个阶段的内容,这三个阶段各有侧重,相互关联。

篇5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篇6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一)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施行分层交叉式管理,具体事宜涉及到方方面面,全校和学生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最后都要落脚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此种工作模式再加上庞杂的工作内容,且面对的管理对象又是学习基础较差、自律性较弱的高职生,种种原因都将导致学生管理者每日被埋于各种事务堆,疲于应付。日程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因循守旧,没有精力研究学生管理工作规律、总结学生工作经验教训等,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二)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传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都是以专业班级为基本单位,在日常管理上按专业班级统一配备辅导员,各专业系有团总支书记直接负责学生工作,学校层面有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学工部(处)、负责学团工作的校团委以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等,各管理层面组织成员相对稳定,但管理的深度广度不够,思想教育工作相对封闭不接地气,不能够与时俱进,在工作中缺少实时的沟通和科学化的指导,因而更多的是依靠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使其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三)服务学生意识缺失

职业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工作对象,这一双重性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应当与服务工作相结合,没有良好的服务就没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育人环境。由于高职院校采用行政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训导多,关爱和权益保护少,管理事务多,服务学生意识缺失。

(四)后勤保障不够有力

为了减轻院校建设成本负担,相对解脱后勤对教学工作的冲击,高职院校后勤保障工作大多采取社会化方式,但后勤供应商的逐利本质,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后勤服务质量低下,由此经常性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住宿条件差”、“食堂菜差”等保障问题投诉。这说明高职院校在抢抓先机,迅速发展的同时,没能很好地做到在校生人数与学院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学院的硬件设施滞后、后勤保障不力,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矛盾频发的外因。

二、对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情系学子、爱生亲徒,树牢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学生和学校间也由简单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逐步变化为行政管理兼民事法律的双重关系。因此,专职管理教师既要当好未来栋梁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更要当好青年学生关心关爱关注的“兄长”,倾注真心、付出真情做好工作。要树牢以人为本管理教育理念,始终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时空,着力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新一代好青年。要坚持以理服人、以德育人的教育原则,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二)管理有道、教育有方,坚持堵疏结合形成长效

严格管理就是要依法依规管理,照章照令办事。管理制度的权威是建立在人人遵守、人人敬畏之上。要利用新手入校、学期开学、学年总结等时机,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牢记在心、理解深刻,人人都是明白人。在依法治校、从严管理的同时,学生思想工作一定要跟上,堵疏结合,着力在提高认识、转变思想上下功夫,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强遵规守纪的主动性自觉性。要加强与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的联系,每月组织社会实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提高素质、固强补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管理理论学习、外出参观见学、校内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通气,传好帮带,形成整体管理水平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如学生处、总务处、后勤等管理人员素质,确实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食堂、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地设立意见箱,虚心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处理好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丰富活动、和谐氛围,形成院校文化引领时尚

充分挖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风趣高雅、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用先进文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同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定期举办专场“书法艺术展”、“音乐发烧友”、“文体艺术节”、“信息化论坛”、“学生微课堂”等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放飞梦想提供平台。要抓好校园绿化、校园治安、校外环境整顿等工作,建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切实打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体系,真正做到用特点的文化陶冶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身边的典型激励人。

参考文献:

[1]陈秀情.探究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模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篇7

1.育人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单纯的处分

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性是由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决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和职能就是要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人、教育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所提出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学生学会做人等要求,都是学校管理的教育性体现。“育人”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将“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管理的一切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都应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硬性的处分规定要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目的,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有所改进。创设学生申诉通道,学生有机会与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充分对话,一方面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全面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良影响,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

2.激励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奖惩的首要作用,而不仅仅是鼓励或压制

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奖惩措施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奖励和惩罚都是一种强化的手段,都是为了激励上进而使用的手段。奖励是对学生行为的鼓励,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而惩罚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压制,减少甚至消除这种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总是希望获得肯定评价的。奖励使受奖者在奖励中满足了需要,获得了肯定的评价。人总是有自尊的,不愿在名誉上或经济上蒙受损失。惩罚使受罚者在惩罚中感到了蒙受损失的威胁,从而产生了一种强制力,使那些可能带来更大威胁的言行得到抑制或得到改正。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奖惩都应起到激励作用,不仅要针对学生此刻的行为,还需对学生以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惩罚,如果管理和处理方式不当,惩罚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甚至导致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对立。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也会经常发现,有些受到惩罚的学生自暴自弃,等等。这并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初衷。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奖惩应把激励作用放在首位,使学生通过奖惩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发展的正确方向,挖掘自身的潜力,保持身心的健康。

创设学生申诉通道,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过失的真正原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奖惩观念,另一方面给学生挽救过失的机会,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3.现代学校制度强调灵活性,而不仅仅是规范性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管理制度要由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存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往往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识别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随机制宜地选择工作方式。在平时工作中要多想几种可能性,不要被标准化和规范化束缚。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面临这样的转型。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每个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这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个性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通常具有普及性和规范性,却往往缺乏特殊性和灵活性,而后者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最需要的,也是与学生利益最关切的。

创设学生申诉通道是对现有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补充,既遵守学生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同时又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适用,真正面对每一位学生,灵活对待学生的特殊情况。

二、创设高职院校学生申诉通道的途径

实现申诉通道的公正和规范,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保证申诉通道的顺畅和高效。通过参考有关资料,建议创设学生申诉通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范围

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学校学生申诉通道的核心机构,委员会必须能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做出公正的判断。因而委员会的组成应代表各种声音,包括教师的和学生的,以及行政的和法律的。此外,学生的行为会涉及学校某具体部门的工作职责,因而委员会的成员还应包括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委托人,如教学部门、学生宿舍管理部门等。校学生申诉委员会应有相应的常设机构,负责相关调查和资料收集,处理意见的记录和执行,以及相关事项的申报等。

2.学生申诉受理的条件和时效

创设申诉通道首先是为了给学生表达自我意见的机会,并能通过对申诉的处理达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而不仅仅是惩罚。申诉受理主要是面向被处分的学生,申诉受理的条件应即包括对处理不服提出申诉的学生,还应包括希望能得到补救机会的学生。

3.学生申诉处理意见的形成

申诉的处理意见首先必须建立在详实的调查材料基础之上。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成员应就自己的工作范围尽可能收集的充分的材料,以便在决策时比较公正的和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委员会常设机构也应该多渠道收集书面材料,保证调查资料的客观性,防止决策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申诉处理意见也应该有所不同。申诉处理意见重在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包容与放纵。因此,从宽还是从严应根据学生的特定情况进行判断。对于申诉态度正确、申诉内容客观的学生,给其补救的机会,学校与当事学生鉴订协议,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学生能够履行协议的内容,则保留其学籍,反之则取消。有关协议的内容应包括协议的起由,学校相关的行政处理意见,学生应履行的责任,以及时间期限。对于申诉态度不端正,申诉内容歪曲事实的学生,则维持原有的行政处分。建议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听取当事学生的申诉,并进行必要的提问,从而保证客观地了解当事学生的意见和态度。对学生申诉的答复时间应明确规定,一般为十五天。

4.学生申诉处理意见的执行

学生申诉委员会的处理意见应立即执行,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入册。对于获得补救机会并签订协议的学生,学生申诉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经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学生履行协议的情况,在协议期限时期做出最后的行政处分决定。关于学生申诉处理的意见,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学生教育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出版社,1993.

篇8

Key words: students' rights of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administration;present situatio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87-02

0 引言

高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拥有参与学校管理权力。现阶段,高职学生群体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如何?对当前高校管理现状及本身所接受的管理与服务看法如何?希望以何种形式参与学校管理?为全面了解学生关于通过管理权力参与校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促进高职院校实现民主管理,笔者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30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随机采访了部分师生和管理人员。

1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权的现状

本次调查选择的对象为高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笔者拟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调查问卷设30个选择题,发放问卷300份,全部有效回收。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现阶段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持否定意见。首先从参与管理的范围、人数、程度的调查来看,65.2%的学生认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一般或很少,另外有72%的学生认为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人数不多或极少,认为参与程度为一般或无的有82%。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运用管理权力参与学生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参与管理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参与学校管理程度比较低。同时,笔者通过针对部分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到,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都通过微博、论坛、校长信箱、座谈会等途径参与校务管理,高校在做出重大管理决策前都进行校务公开,通过学生代表征询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并且在出台重大决策前都会提前召开学生座谈会、听证会等意见征询会。

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都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但现在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的只有各大学生管理组织中的学生干部,那么这些组织和学生代表,普通学生认可吗?他们能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学生干部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代言人吗?在300名调查对象中,有半数的学生对学生代表制提出质疑,33.5%的学生认为无用,65.3%的学生认为作用甚微。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普遍不认同现阶段已有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组织,并且质疑学生干部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高职学校都在尝试开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学生并未充分参与到校务管理,参与的有效度低。这是因为现阶段的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所从事的工作多为联络性的日常事务,而且是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涉及重大决策时参与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得不到独立锻炼的机会。

2 对自身参与管理的看法

学生参与管理权力的程度和认同度低下,是否因为被调查者并不赞成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呢?从调查看,结果是否定的。结果有85%的学生非常赞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为何学生会赞成参与学校的管理呢?根据调查,有81.2%的学生认为参与校务管理对于学生本身来说是一种历练,而且也能提升高校的管理效益。学生赞同参与管理是基于他们从中可以得到锻炼,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认同运用学生管理权力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权力既是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管理实践的实效性、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民主办学的体现。高校的管理活动最终要服务于广大师生,学生有权知晓并参与校务管理,如果基本权利得不到满足,必然会让学生站在学校整体利益的对立面,对缺乏学生参与而出台的不尽合理的管理规定可能会消极执行,还可能引发强烈抗议,从而造成。

3 对自身参与管理的意愿和能力的认识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学生运用管理权力参与管理的积极意义,那么是不是赞同就意味着愿意投身其中呢?通过调查发现,有72.5%学生有兴趣参与学校的管理。这说明学生对于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通过调查还发现,有55%的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成为他们能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障碍。其实,在工作中,学生除了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问题外,在参与学校管理中,还会遇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不配合,同时还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的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阻碍学生运用管理权力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因。在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指出高校虽然积极宣传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排斥学生参与管理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使得学生对于自己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4 对自身参与管理程度不高的分析

既然多数学生表示有兴趣参与校务管理,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其参与程度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参与途径和制度等问题造成了参与人数太少。另外,现在学生会等学生管理组织未能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和缺乏载体。从调查看,学生普遍认为高校不重视学生参与校务管理的事情,而且大部分高校中普遍存在两种不利观点,一种认为“让大量的学生参与管理,只会造成规章制度很难出台”,一种认为学生就是学生,不能全面客观的分析学校的情况,因此无力承担参与决策的重任。此外,高校通常在做出重大决策的初始阶段允许学生广泛参与,但随着重大决策的纵深发展,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频频受限,作为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评教活动也因为评价结果的隐性使用而遭到学生的质疑,由此导致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潦草应付。

5 学生行使管理权力参与管理的途径与内容

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从学校定期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组织的作用、吸收学生参与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有关制度、在学校的各类委员会中设置学生席位、参与教学督察组和后勤服务监督组织等工作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2.2%学生认为参与制定政策和进入决策层是参与学校最有效的途径。但在现实中,学生认为可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最有效的两个途径,恰恰是我们目前工作的空白点。但同时学生对于能够参与到政策制订和决策机构中后,他们能否得到尊重,他们的意愿能否获得重视,他们还抱有疑虑,同时现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大部分集中在一些非学术事务管理上,即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业创业等方面,而在学校发展规划、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特别是比如教师职称评定等学术事务管理的参与上,学校对学生开放的力度不够,更缺乏学生的参与。

6 调查结论

6.1 高职学生行使参与学校管理权力的有限性。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有其特殊的有限性:其一,参与学校的管理本身并非是学生入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入学主要是接受技能培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校仅为3-5年,如果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追求对高校事务的参与,则会过多占用学习时间,从而背离入学的初衷,也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其二,高职很多事务具有复杂的专业性,学生经验与学识均不足,难以胜任。所以在校学生行使参与管理管理权力的在范围上是有限的。

6.2 参与范围狭窄,内容、途径单一,方式简单。现在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权力范围虽然已涉及到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领域,但参与的活动内容却是比较表面性的工作,如在教学、后勤的一些领域参与而已。从学校领导决策层面来看,目前高职学校有部分尝试将学生管理权力的范围扩展到学校重大决策领域,但都存在参与的方式走过场,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上,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的体系,对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学生的意见和评估结果并没有作为对教师评价、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如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和后勤工作管理上,目前大部分的高职学校利用学生资源参与图书馆业务和学校后勤管理方面,其参与程度相比较教学、科研管理而言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但是参与人数和普及面仍然有限。

参考文献:

[1]方若石.论高校处分权与学生权益救济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8,11.

[2]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吴慧平.高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角色的变迁[J].大学教育科学,2003,2.

[4]郑文.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5]李宁.西方大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周湘林.试论中外高校学生自治权的来源与依据[J].复旦教育论坛,2008,6(6).

篇9

其次,切实管理好学生辅导员或者是专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以促使其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动向,且要从恋爱、就业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理性地启发学生。

最后,应当创建健全的学生建议反馈制度,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或者是意见,尽可能地在萌芽状态化解矛盾。

2、创建以服务作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生管理的新型模式就是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让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与高校的教育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间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它的本质意义就是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模式当中以管理作为主导的现状,从而向以服务作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方向转变。服务学生和管理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在服务当中涵盖着管理的内容,在管理当中涵盖着服务的要求,服务和管理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它的相关要求是:首先,管理学生的先导就是服务学生。其次,服务学生的保障就是管理学生。

再次,管理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学生。对服务、管理与教育实施有效地统一,指导学生创建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系统、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控制自身的行为与自觉地思考,进而使得服务,管理与教育最终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3、创建相应的激励机制

人本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激励。结合佛隆的期望理论,人们一直是想实现一定的目标与满足一定的要求,而这个目标又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而期望概率与目标价值的乘积决定了激发力量的大小。这表明每一个人都想要取得成功。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特殊性表明了他们具有比较高的成功欲望。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以满足学生的相关要求,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的激励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激励的方式。

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物质,人们最基本的物质要求就是衣食住行,因此,物质对人们所产生的意义是恒久的。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物质激励的方式就是实施相应的物质奖励,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生活要求。另一方面就是精神激励的方式。就是以授予荣誉称号或者是表扬的方式激起学生追逐目标和理想,激励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努力地学习,启发学生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前进。在应用激励方式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灵活性,且要注重把握时机和应用适当。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篇10

在以往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单调,多以每学期的家长会形式为主,家校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还是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管理的层面上。为此,在推进农村小学家校管理中,拓宽家校管理的途径对提高家校管理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家校管理的方式上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可以村为单位,以村长或村社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先进思想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根据学校实际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如学校也可举行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学生家长可到校参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师进行交谈,提出意见或建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校可建立班主任-家长管理模式,在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学生情况、管理方法等进行探讨。(2)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引导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如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家长提出意见,都可以让学生家长提出来。二是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能配合学校的管理,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放学后学生是否及时回家,如果没有,家长是否和学校取得了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三是要注重建立家校圈、校讯通、意见箱、朋友圈、QQ群等多种沟通方式,为家长参与管理提供方便,促进其广泛参与管理。

篇11

一、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高中学校更是如此,若是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将人性化管理引入进来,则可以让学校硬性的管理条框更加柔和。学校主体是学生,也必须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认真地听取学生对学校的相关建议,重视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确保其能够切实遵守学校的制度和信念,这样的学校管理才可以说是成功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场所,并不是制造大学生的工厂,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够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那些和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教师必须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决策。其次,需要进行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开展各种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需要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将学校管理以及学校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发挥学生会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够让学校管理更加的民主。

二、重视教师管理积极性的调动

教师是高中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做好高中学校管理必须重视教师管理积极性的调动,让其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想要做到这点应该从下面几项出发。首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很好地配合,尊重任课教师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和任课教师一起进行有效的管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学校管理需要以及自身情况来对自身教学任务进行权衡,在教学的时候尽量地做到公平公正,对于那些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和年轻教师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其次,需要重视教师主人翁管理态度的发挥,只有教师真正地认识到了自己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建设中去,教师的学校管理工作热情才可能被激发出来,学校管理才可能做得更好。

三、重视民主精神的发扬,保证管理规范制定的合理性

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需要规章制度来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除了需要将管理权限赋予给教师和学生之外,还需要对高中学校管理的相关条例来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才能够被约束。人本管理并不是让教师以及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做每一件事,而是需要受到学校管理规范的相关约束。在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的时候,需要重视民主精神的发扬,全面地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确保制定出的规范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实际需要。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届学生的特点都不一样,所以,学校进行管理规范制定的时候,也应该全面地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意识地进行修订,只有管理规范真正地让人信服,学校管理运转才能够正常,人本管理这个理念才能够真正地深入人心,高校管理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四、以人本为视觉创新学校管理的相关理念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学校管理理念想要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发展和更新,现在出现的学校管理理念也越来越多,学校管理也应该重视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管理模式才能够跟上时展需要。所以,对于现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将人本管理理念放在基础的位置,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将人本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师和学生管理中去,从而确保整个学校管理体系能够健康地发展,学校也能够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

结语

高中在进行学校管理的时候,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学校管理方式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将绝大多数教师纳入到管理体系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便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重视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对高中学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利用人性化的手段来对学校见管理,打破以往存在的管理界限,将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积极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在进行学校管理规范制定的时候,需要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石道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0):80.

[2]赵元成.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探讨[J].学周刊,2017,(10):193-194.

[3]李玉成,庞鸣嵘.论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中学校管理[J].科技资讯,2010,(28):221.

篇12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3

一、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赋予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发言权

高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旧有管理方法,以积极心态和学生建立联系,主动参与到高中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中。高中班主任应当突破固有的传统方法和模式来进行学生的管理和组织活动,不能仅仅只依靠单方面的批评、纠错等手段。高中教师既是不同于学生身份的管理者,也是将学生活动和学校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的参与者。高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紧密又复杂,班主任的工作不是单一地保证学生按时、高效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对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去思考,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一方面,高中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应当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亲自参与学生活动并多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形成对班主任的信任和依赖。当发生问题时学生会主动需要班主任的帮助,希望班主任给予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保证了高中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权。而且,班主任在主动和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也可以细心留意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变化,让管理工作自然地发生并进行,不与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并让学生主动接受并配合。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赋予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发言权,让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拥有适当、合理的建议权和评价权,改变由班主任对学生单方面的组织和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民主性,营造高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让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从学生利益出发,为学生利益服务。

二、以学生为工作中心,赋予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权

高中班主任应当突破旧传统中由教师单方面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为了不再增加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减少对学生的不合理心理束缚,教师应当主动转变角色、身份。对学生的管理不能是单一地约束,而应当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和利益考虑,让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尽量为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让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班主任应当赋予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权,让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由高中班主任进行的学生管理通常是单方面、外在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抗拒心理,并感受到压力。班主任可以改变管理方式,由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工作中,主动认同和接受班主任对管理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并积极地执行,让管理方式公开化、民主化、高效化,保证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在此过程中,高中班主任也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由单方面的“学生管理者”变成“学生服务者”,为顺利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三、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评价,寻找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

高中班主任应当经常听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建议和评价,并从中寻找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改变以往单方面由教师直接指导或者提出要求的做法。在过去的高中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师是主体地位,教师的身份要高于学生的身份,教学和管理工作以教师的意见和想法为主导。这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管理方式,脱离了与学生的联系,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目标,也违背了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标准。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以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因此,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将教师的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参与活动结合统一起来,无论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者都将偏离高中教育教学的实质。高中班主任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并交换想法,改变过去由班主任单方实施管理的情况,教师不再是严厉的“上级领导”,而是亲和、友善、善解人意的“朋友”。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主动提出来和班主任分享、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谈话就发现问题,并通过老师的提示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班主任则在谈话中,发现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优势和缺陷等等。在管理工作中秉持“学生本位”的教学精神,并和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互信任、协调统一的师生关系。高中班主任不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多方面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所面对的具体困难和心理障碍,并一一予以分析,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现行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在管理工作中始终秉持“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以学生为工作中心,赋予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发言权与参与权,经常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评价,从而做好高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寻找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