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篇1

1 延续扁平化风格特点

扁平化设计即无过多的装饰效果和无用元素,边界自然干净利落。扁平化通常颜色饱和、界面美观、简洁、降低功耗、提高运算速度、方便用户操作,使用户迅速定位到目标功能,从而减少认知上的障碍。简而言之,扁平化是利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展示和创造平面功能性的最大值。

完整的扁平化设计风格可以追溯到windows8的windowsUI,被Android系统关注,被IOS系统普及。但是,扁平化风格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瑞士国际平面主义风格。瑞士国际平面主义大师艾米尔・路德认为: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在功能与形式之间寻求平衡,文字与版式设计既要有传达信息的功能,也要传达视觉审美意义,达到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所以扁平化设计把具象的形态抽象化、符号化,大图文、大色块的方格磁贴式界面设计。它具有较强的视觉张力,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大胆舍弃了重阴影、重描边、重浮雕及3D的设计手法,彻底跳出过去对拟真仿物的恋恋不舍,体现了数字化的形式美感,集中精力于清爽的排版和网格化布局,使布局简洁、严谨,更能适应视觉时代、读图时代的需求。

例如,一直受业界尊重和用户信赖的苹果和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扁平化设计。苹果是时尚、高科技的产物,用户一直追逐它的独特性系统、简洁性设计语言。明亮的颜色搭配、清晰的对比度、规范化的线条、标准化字体、经典颜色搭配和时尚优雅,禅意十足的界面设计都在减轻用户体验的负担,同时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苹果在中国手机通信市场不断上升的份额证明扁平化将继续成为“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

2 情感化交互设计增加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UI界面设计逐渐转变为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和用户体验的多重设计。[1]美国著名设计师普罗斯曾说:“设计除具备美学、技术、经济三属性之外,还包含第四个维度――人性”。[2]产品的美观性、独特性、交互性、“傻瓜操作”性、界面的美观等都是设计应该考虑的点。高科技下的高情感交互设计不但要从整体上把控,而且要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把控。无论从何处着手,设计师都绕不开用户,真正的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从用户到用户的过程。从用户开始,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把握用户的情感,分析用户的操作流程,把握用户的感情诉求,清楚用户使用中和使用后的心情。在把握好这个问题之后,下面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满足上述的感情需求,产品中的哪些部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哪些部分会违背和减弱情感需求,从而得出改进产品的方案。

包豪斯著名设计师梦合理・纳基曾说:“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3]这里所说的工业生产同样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当中。移动互联网的小屏幕迫使设计师去设计更大的控件来解决寻找按钮的问题或者通过滑动交互的形式让用户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从整体上把控情感化需求比局部抓住用户的情感要简单。它只需要在准备产品之前奠定好情感基调即可,在整个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以免发生偏离。从各个模块、页面、流程上的把控用户需求比较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各个模块需求的总和大于整个产品情感化的需求。它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上网有上网的需求、阅读有阅读的需求、看视频有看视频的需求、订阅有订阅的需求、下载有下载的需求。每一个情感化的增加都要符合用户的操作状态和使用环境。当我们还原用户使用场景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开放性的思路。不但考虑用户在使用某一应用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而且要考虑用户在使用应用之前是什么状态。考虑用户是有目的的使用还是随便浏览。对于某些产品来说,从理清楚产品的需求到优化设计到确定产品,这需要时间和交流,所以正确的交流也是很好地完成情感化设计的重要一环。

《原研哉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二十世纪是视觉时代,二十一世纪是触觉时代”。越来越焦躁和懒惰的用户没有耐心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地点击鼠标,筛选自己想要的内容信息。他们更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定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并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新鲜事分享出去。但是传统的网页分成无数个tag和页面让用户点击选择的设计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用户。想要给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上网体验,需要提供高清的图片、显眼的搜索条、热门的新闻,并且隐藏相似的选项、给出推荐或查看相似选项等效果来猜测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活动。与隐蔽的按钮和慢慢拖动的滚动条相比,用户更喜欢用手势和语言潇洒的互动。尽情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这就需要大量地分析用户需求,并对用户需求做出情感化的设计,以满足用户的体验。

3 动态交互设计增加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页设计中充斥着拟物化效果和Flas。设计师和用户都认为拟物化的设计是美的设计。但是拟物化设计会增加网页加载负担,致使上网体验不佳。随着人们压力的变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觉得效率是第一位的。所以扁平化风格设计慢慢地取代了拟物化的设计,因为扁平化的设计占据更少的空间,加载的数据更少,用户体验更流畅,所以会被更多人选择。调查显示:“网络加载的速度和用户放弃等待的数量是呈几何增长的”。即:速度越慢,放弃等待的人越多。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适应了上网的加载时间,但是扁平化风格的静态设计是枯燥的。这时需要动态的设计来建构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让用户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灵动的动态交互提升了人与界面、人与信息、人与机、人与人的连接。除了视觉上给用户放松之外,还能有效地引导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完美的体验。

微软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的触摸式操控更具有动态交互的特质,这使得微软的设计团队将动态体验作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平面设计大师之一索尔・巴斯将平面设计与电影结合,设计了多部电影片头,被誉为动态图形设计的开山鼻祖。微软强烈的赞同索尔・巴斯的设计理念,让动态的交互体验融入静态的UI设计之中。在这方面WindowsUI是最具创新性的,它促使我们仔细审视过去对UI设计的认识。微软对UI流行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一直走在整个UI设计行业的前列,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最具创新性的。增加动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视觉提示,快速一次性的动效也很容易被用户察觉。静态的界面和随时准备响应的动态的交互形式给用户带来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从而缓解嘈杂的页面。这无疑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4 目的性更强

360董事长周鸿t在创新研习社的演讲中说:“所有的战略都要归结成从用户角度出发,寻找一个需求,一定是中等以上的频度、痛点、刚需。这个服务可以非常不起眼,但是它一定是对用户有价值的”。[4]这就告诉我们将设计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要善用现代手法堆砌精髓进行提炼和诠释。所以设计的目的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设计的界面应为内容服务。一个优秀的icon和优秀的界面设计可以成功地吸引用户下载并尝试使用一个产品。但是没有很好的内容,用户会毫不犹豫地卸载。但相反,如果用户有意无意之间发现很一般的APP,下载之后发现很实用,是用户当前或将来必须使用的东西,那么用户会迁就界面设计的不美观或体验的不顺畅。

信息化时代的UI设计和传统的UI设计相比,就像工艺美术运动和包豪斯追求的现代主义类似。繁杂的设计元素堆叠,反而加重了对用户体验的干扰。试想当我们惊叹一个APP界面设计的精美绝伦时,却处于无限加载时的心情。用户体验顺畅是用户对于产品最基本的客观心理诉求。这就要求UI设计师必须认真反思设计的初衷。我们发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其实就是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所以UI设计必须回归到信息内容上,以强调内容为核心弱化次要元素,这样用户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完全沉浸在内容中而不是其他。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主义运动是一种完全忽略情感化的设计,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只看内容而不注重设计的产品也是失败的产品。UI的美感和内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除了简约的视觉架构、情感化的用户体验、流畅的动态感受和强烈的目的性之外,还将全面开启响应式布局,尽可能地用滑动代替点击,越来越注重人机交互的顺畅体验,颜色上虽然与过去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更倾向于高保真色调。放大不失真的矢量图形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引导页的温情回归也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浏览新产品的用户。

参考文献:

[1] 设计对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影响――以苹果手机为例[Z].百度文库.

[2] 李纲.非物质界面设计[D].

[3] 黄娟.设计的反思――论实用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大观.

[4] 周鸿t.刚需、痛点、高频是一款好产品的六字真言;免费模式绝不是忽悠,而是羊毛出在猪身上[Z].锐度―IT时代周刊.

[5] 李亚男. UI设计中体现的符号学原理[J].艺术天地,2015:152.

[6] 王正林. UI设计的理念和方向:以WindowsUI为例[J].装饰,2015(2):138.

[7] 白雪. UI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学研探索,2015:132.

篇2

一、引言:支付创新顺应了“互联网+”商业形态的发展变化

“有贸易必有支付”,自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诞生以来,以货币为载体的支付工具在不断变化,无论是代用货币、信用货币还是虚拟货币,其存在形式随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演进,因此可以说:贸易推动了支付工具的不断创新。随着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社群和个人需求的差异必然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商业环境,支付不单是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而更多转向服务和金融产品的购买。在“互联网+”时代,伴随蓬勃发展的电商引领的支付需求,通过柜面办理支付的传统交易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支付需求,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并得以快速发展,基于银行体系的支付交易规则也处于不断更新与迭代中。

毫无疑问,近年来电商经济推升了中国商业流通效率,推动了市场价格公平,自由的购物体验和良好的支付体验尤其使青年人淡化了刷卡支付的概念。平台电商和虚拟账户交易与支付的闭环使用结合得似乎非常完美,甚至没有第三方平台介入的机会。在新兴商业领域(订单消费、对称消费),其使用的便利性也超过了传统货币支付形式,借助于O2O商业模式抢滩,代表虚拟账户的电商支付平台开始积极布局线下,进入传统银行卡市场结算领域。数字显示,2015年三季度,非银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交易额12.8万亿元,移动支付金额5057亿元,而同期银行卡跨行交易额为11.01万亿元。非银机构线上与银联线下交易总额已各占半壁江山。

从全球范围看,2015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预计增长至1.7兆亿美元,到2017年将达到2兆亿美元。在此期间,跨国电子商务预计增长21%,而国内电子商务增长9%。由于各国的商业环境和监管政策不同,各国不同网上支付工具交易占比有很大的差异,银行卡网上交易和本土虚拟账户支付并存依然是支付主流,但从消费习惯改善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不容置疑,网络支付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互联网金融企业资本利得的融资优势和快速的“烧钱”营销方式极具市场竞争力,而传统金融企业则受到国家财税政策和审计的严格约束,金融监管的不对称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快速应变能力和驱动创新能力。业界普遍开始有这样的疑问:银行卡支付时代过时了吗?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变革必将引导支付产业顶层设计变革,银行由传统“存、放、汇”向“理财、投融资、综合支付”的现代银行转型,由传统金融信贷供给向供应链金融供给变革。银行卡业务因其天然的合法性及多年发展的成熟性,在世界各国一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跨境离岸人民币结算和个人支付业务需求上升空间广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境内支付需求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同时,从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防止输入性支付产业风险的角度出发,银行卡产业尤其是民族品牌责无旁贷,仍有巨大的存在价值与拓展空间。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银行卡产业适应整个金融体系变化、进行市场化变革、满足和顺应互联网“沟通自由、消费自由、支付自由”的发展理念及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银行卡产业有能力顺应支付市场变革

(一)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产业成熟度高,有着浓厚的市场积淀

1985年3月,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底,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达到186.7亿元,金额达到41.1亿元,较银联成立初期的2002年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提升了29.6倍和229.23倍。发展至今,我国银行卡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和相应产业链,交易对象和范围覆盖传统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的约70个环节,产业商业模式日趋完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支付产业也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目前有近5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银联卡业务。随着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上线,银联卡支付的输出已经由传统的品牌输出上升到技术标准输出,银联芯片标准成为泰国银行业的行业标准是另一个典型案例。这些均说明,银联标准已初步具有全球影响力。据央行《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截止到三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1513.50万户,POS机具1989.30万台,ATM机具84.08万台,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52.52亿张,银行卡渗透率已达到48.01%,交易规模持续稳步增长。银行卡已在社会零售领域广泛渗透,并向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渗透,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结算安全,已形成广泛的用户基础,成为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方式。

(二)央行支付产业政策指明了支付产业发展方向

2012年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支付产业政策,包括发放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会同发改委改革手续费定价机制、开放银行卡支付清算市场等,给银行卡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些政策给支付市场带来的具体影响表现在:转接清算和定价机制市场化,银行卡收单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产品快速发展,POS终端的智能化升级丰富了收单场景,基于芯片卡(IC卡)的综合支付应用提升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消费支付进化到个人综合支付的增值服务等等。从支付政策驱动的角度看,支付产业未来开放的发展趋势更为清晰。而从支付市场开放的角度看,随着支付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银行卡产业生态化趋势成为必然。

(三)银行卡支付本身是高新技术产物,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

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客观来讲,在互联网经济还没有形成的时代,银行卡在技术上和形态上已经实质进入了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具体表现在:银行卡诞生时的信用卡压卡(离线交易)时代早已经进化到高度联网通用的在线交易时代。银行卡的安全性由单纯的磁条卡时代进入到更为安全高效的芯片卡(IC卡)时代――适应小额快速结算的银行卡闪付(Quickpass)、从刷卡支付到移动智能终端时代的无卡支付(手机NFC近场支付)、从现场到非现场的发卡(TSM可信技术)、更为安全的在线支付安全技术(Token)和移动云支付技术(HCE),均能够高效防止伪卡和盗刷风险。国际化的智能终端支付合作(如Apple pay、Samsung pay)也将于近期开展。尤其是近年来,银联与各发卡行及网络运营商合作建立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从柜面到移动的全渠道发卡和收单体系,快速顺应了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演变趋势。可见,无论在支付形态、安全性和体验性方面,银行卡都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其发展完全嵌入了现代商业模式的价值链中。

(四)“线上\线下”的双向渗透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线上\线下”的分类是按照支付的受理通道来区分的,两者双向渗透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从支付工具的层面看,目前国内个人支付领域的支付工具主要包括:虚拟账户、电子货币账户(银行卡)、现金。从支付的角度看,除去实体货币(现金),支付工具本身没有“线上\线下”的直接划分。但从产品的角度看,线上支付产品(账户支付)本身对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入性较好,有些甚至是封装应用(淘宝―支付宝),但对线下传统支付通道(柜面受理)而言,却没有比使用银行卡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和操作的便利性。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两类支付工具有功能衍生和融合的趋势,即线下支付工具(银行卡)不断衍生出线上支付产品,如“银联钱包”、“银联在线”、手机银行、移动金融等等,线上产品则需要叠加线下支付的交易验证环节,比如扫码支付(二维码),而在闭环应用领域,双方都要符合及时支付的要求。短期看,账户支付与卡基支付在支付渠道上是互补的,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趋势,银行卡线下优势和虚拟账户的线上优势会各自逐渐发展,交易规模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主导优势不会改变。从长远看,分散支付产业成本投入、显著降低市场发展成本、满足消费者支付喜好、培育对支付产品的忠诚度,从而扩大各自的支付份额是支付产品竞争方向,而从支付标准和支付安全层面看,银行卡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三、银行卡具有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

(一)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的交易要求

在新兴市场领域,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促进了交易公平。购物网站在信息基本对称的环境下,给买卖双方提供了更便利的沟通途径,用户有了更好的交易体验。但互联网企业的草根扩张要与传统社会商业规则的改变产生良性互动还需要持续摸索与融合。从支付领域看,闭环支付应用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支付壁垒,而且由于非金融机构缺乏严格的金融产品流程管理和风控意识,蕴含金融风险。同时,相对传统商业,政府对电商在完善交易监管、税收等方面也亟待加强管理。当下,电商自律、分离商业模式和支付模式、开放支付通道是对电商平台生态健康化的要求,便利的传统商业体系与电商平台共同满足不同消费者购物差异化需求的趋势应该是现在包括未来商业发展的主流,因此,多种支付工具并存符合商业发展逻辑的要求。

(二)银行卡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参与性

在社保、公交等领域,由于各自行业标准的制定,造成了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理论上,在账户监管有效、风险可控、支付便利的前提下,银行卡完全可以加载社保、公交支付功能,非银虚拟账户在技术上也可以实现同等功能,但由于银行卡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高于非银机构(国家体制决定),账户管理效率和安全性也优于非银机构,而且会显著降低社会成本,因此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银行承担发行的“社保卡”、“医保卡”、“城市一卡通”等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的社会成本,同时提高了安全支付保障,加载IC卡闪付和NFC近场支付的收单应用场景则增强了用户体验。银行卡大数据服务衍生出的POS流水贷服务,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充需求,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扶植战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便于农民使用银行卡实现农资订购和农产品采购支付,避免了“白条”和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现象的发生,是银行卡(此处特指银联卡)支付本身具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样,在新兴行业(P2P)、投资理财、现代农业、医疗、健康、出行、保险赔付、商户营销等领域,银行卡应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支付产品和服务体系,介入新兴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信用支付是金融社会的显著支付特征,凭借银行体系庞大的授信结算能力,信用支付在社会个人融资消费总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由商品社会进化到金融社会进程中,信用卡的推广使用无疑推升了人们对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能力,而以卡基为载体的个人金融服务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教育、投资等各个生活领域,其强大的社会金融服务能力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难以超越和替代的。而且,虽然在个人支付领域,虚拟账户支付与银行卡支付已经开始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竞争,但应该认识到,银行卡账户余额或授信额度,是标准的法定货币形式,受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和保护,账户安全性高,是符合国家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而虚拟账户只是用于支付的预存货币管理账户,并受法定货币规模和规则控制,该账户存储的虚拟货币也应纳入监管,其使用规模和渠道也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其法定货币身份尤其值得商榷。

(三)银行卡体系安全优势和生态优势突出

银行卡账户是依托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的、以银行强大后台信息系统和一系列银行卡标准规则支撑的个人账户体系的组成部分,从IT系统架构设计到流程设计,从应用研发到工业化运营维护,保障了银行卡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安全性,账户交易的关联性也便于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和开展反洗钱活动。通过银联网络的互联互通,银行卡使用体现了更高的通用性和便利性。因此,相对于非银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银联(银行)的结算通道更具有清算的稳定优势和服务的持续能力。

多年来,中国银联牵头组织各家银行建立了机构发卡、收单、风险控制较为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商户回佣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实现了银行卡支付的产业化。自主品牌“银联卡”在国内市场优势明显,而且境外使用还可免除货币转换费,丰富多样的营销和持卡人权益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而PBOC3.0标准的制定则进一步巩固了银联芯片卡的市场地位。银行卡支付本身是开放的、不带侵入性的、有产业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有社会认同的价值体系,其支付平台的开放性便于给商户全渠道一致的结算体验,而且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与商户的商业行为不构成直接竞争,其营销平台和大数据服务还能够给客户带来新的增值服务,提升客户商业价值。

按照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商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价值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现在的和潜在的)价值。综上所述,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组织、协同进化、适应性等基本商业生态系统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易于形成以银行卡账户为支付核心的价值网络,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四、“银行卡+”的时代正在到来

(一)宏观经济改革是支付变革的原动力

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看,当前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人民币国际化、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新能源、大健康、服务业升级必将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对外破除货币垄断(美元)、对内破除行业垄断是大势所趋,因此,与经济转型配套的金融变革势在必行。对外经济的“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设立、亚投行的战略布局,迫切需要完备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体系,需要完善的跨境个人支付网络,迫切需要加快银联卡网络的国际化延伸。从国内支付市场看,随着国内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的开放,支付市场进入多个卡组织并存、多种支付机构共存、品牌竞争和支付渠道竞争并存的时代。支付产品由原来的卡品类之争、机构竞争最终转向卡品牌之争、账户竞争。从银联层面看,是自主品牌和国际卡组织品牌的竞争;从银行的角度看,则是银行卡支付和虚拟账户支付的整体竞争。因此,如何引领银行卡产业升级,是“互联网+”在个人支付领域的实践,“互联网+” 呼唤“银行卡+”产业时代的到来。

(二)“银行卡+” 是互联网思维在个人支付产业的具体运用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信息对称的思维,其核心是信息快速传播和价值快速发现。移动互联时代使分享经济、社交经济的理念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更容易在平台和客户间产生紧密互动,移动金融势不可挡。“银行卡+”就是以生态思维经营银行卡产业,淡化柜面、淡化介质、淡化平台观念,强化账户支付功能,银行卡支付重心由贸易结算支付(消费支付)向个人综合支付(生活支付)转变,具有更典型的移动金融和快速金融的支付特征。

“银行卡+”时代的银行卡在产品功能和应用上应该更加完善,具体表现在:完备的现代金融社会个人金融投资理财和授信结算功能(投资、结算、授信、理财)、满足持卡人全渠道一致的交易体验(线上、线下、代收、代付)、对持卡人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支持(发卡、风险控制、权益、综合支付)与快速响应、收单与支付一体化的紧密互动(清算多元化)与敏捷的移动应用系统(分享、体验)、叠加支付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和自助销售设备主导近场快捷支付、Pos终端的智能化实现从人找场景到场景找人的支付体验、适应基于主动支付和主动收单的碎片化商业应用(智慧支付)、跨界合作的商户增值服务体系(大数据应用)。以卡基为载体,支付市场的参与主体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是“银行卡+”赖以发展的市场基础。在“银行卡+”时代,“得智能终端者得天下”的支付理念应该成为支付市场参与各方的共识。

在银行卡智能化支付的时代,联网通用时代靠行政手段推动的支付产业平台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传统POS产业的商业盈利模式随着受理市场的轻资产化趋势而改变,以平台为基础的银行卡双边市场理论已经不适应支付市场的发展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场景推动型的支付产业生态发展思维。新的支付产业发展逻辑要求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产生的微小生态系统共同繁荣支付市场,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更贴切地满足持卡人碎片化消费需求。

(三)境内支付市场开放给银联带来了国际化的机遇

伴随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开放,卡组织间的(银联与Visa、Mastercard等)直接竞争是在发卡和ATM受理方面(即银联卡走银联转接通道,而其他品牌卡走其他卡组织通道),潜在竞争层面是在POS收单市场(收单机构的倾向性和商户喜好),国内新设立清算组织与银联竞争主要在POS受理渠道方面(因为其卡品牌短期内不可能有量的突破,因此不存在卡品牌竞争)。因此,从不利的因素看,开放给银联直接带来国内转接清算市场业务的分流,竞争导致交易费率下降、机构和持卡人维护成本提高等等,而国际卡组织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提升,最终会影响国内持卡人的品牌喜好,从而与银联争夺个人人民币支付市场的支配权。从中性的角度看,多个支付机构并存将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支付市场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人性化,而商业交易成本下降最终使持卡人和商户获得双赢,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活跃交易气氛。但市场开放,首先推动了银联发展思维的战略变化:即由支付平台思维过渡到支付生态思维,由执行央行货币政策的支付工具思维转化为支付产品供给思维。思维的转变是去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开端,是卡组织机构改革趋于国际化的环境要求。开放既给了国际卡组织境内市场机会,同样也给了银联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而银联的市场化转型,由单纯的渠道竞争提升到技术标准和产品服务竞争的实力,是银联成为真正的公司化组织、国际化卡组织的重要基石。

(四)在“银行卡+”时代银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线上+线下”并存的商业模式呈现出成熟的立体化商业特征,完善的城市社区供给和服务、衣食住行的消费体验升级、社会财富的金融化特征、亟待提升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等对支付体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而银联作为人民币卡标准的制定者,应该继续引领银行卡产业发展方向,降低产业参与各方成本,通过制度和规则制定,防控产业风险,提供全球化的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和转接清算服务,通过支付创新,加快银行卡产业链价值流动,推动个人支付产业升级。

支付产业由平台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是支付产业市场化的趋势,支付产业的商业化程度越高,银行卡的电子货币支付功能和衍生服务会越丰富。从国内唯一的卡组织银联的角度看,开放平台是直面竞争的最好手段。彻底放弃行政化思维,明晰创新产品战略定位,将产业思维融入产品逻辑中,创建适应“互联网+”的产业发展理论,建立与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改革配套的行业链收单清算服务体系,对外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和对内的支付产品营销战略相配套,是产业升级的环境要求,也是银联转型的外在要求。通过国际化巩固自己的品牌地位、通过创新和规则改变改善发卡和收单主体的参与方式、通过收单市场升级(提升产业链收单服务能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通过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向跨界发展、通过平台服务为成员机构量身打造差异化的发卡和收单服务、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为持卡人防控支付风险、通过打造社区支付产品完善自己的产品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推动产业链纵向发展,从而最终完善银联服务社会的能力,完成银联自身由清算向支付、由服务型向产品型的卡组织升级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随着支付市场的放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给支付市场注入了活力,但其迅速膨胀的发展模式也给支付市场造成了巨大混乱:既有破坏规则和秩序的价格竞争,也有滥用支付通道造成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清算通道的多头接入造成了风险责任主体混乱。2015年股市的跌宕起伏给整个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虚拟账户电子交易“阅后即焚”的交易机制极易绕开金融监管,一旦达到足够的规模(出现道德风险)势必引发巨大风险。因此,为确保支付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的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规则,明确金融创新的政策底线,并不断完善电子交易监控系统建设,使监管水平与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同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也应有对称监管的思维,应制定公平、公开、透明的监管政策,适度允许传统金融业有等同于互联网企业的创新空间。

社会发展的人性化思维――“更有序、更自由、更舒适”引导着科技进步的方向,“互联网+”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支付宝”、“微信钱包”、“银联在线”的快速响应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对传统支付产业而言,科技进步使普惠金融的快速商业化成为可能,外力推动的流程变革不再受传统体制的束缚,降低了改革成本。因此,“银行卡+”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生态价值基础。只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开放共赢的思维,始终把消费者支付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支付产业各参与方良性互动、大众创新,有序竞争的局面,无疑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商业价值,让消费者享受更丰富的权益和更便捷的支付体验,让商户享受支付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普惠金融成果。

支付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支付结算需求,在中国金融开放的时代,国内转接清算市场由一极走向多极,卡组织由对标时代走向市场开放竞争时代,非金融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产品竞争也会愈加激烈,支付市场如何监管也充满了挑战。站在人民币支付的角度看,银联应继续发挥产业优势,更好地发挥其在传统银行卡产业的政策推动作用,协同各家成员银行和非银金融支付机构,加快实现账户支付升级,成为新兴支付产业的生态核心,实现支付产业共赢。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Bank Card Industr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Zhong Wei Zhao Baojun

篇3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30-01

通俗地说,财务会计就是做账,是企业内部最基础的财务工作,而管理会计是在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基础之上,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管理会计又可称为“内部会计”。2014年,我国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该意见实际上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新的信号:在“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也需要改革和转型,通过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的核心来提高我们的专业服务能力。

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而管理会计正是建立在数据收集、分析基础之上的量化管理。基于大数据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化,使得管理会计的各种工具,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管理会计报告等,在商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企业“互联网+”时代将有哪些趋势和变化?

1 大数据和云服务为管理会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管理会计是价值创造和精细管理的重要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管理、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等,构成了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

大数据对管理会计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和可能。比如,传统的分析大多都是基于结果的分析,大数据时代则要求管理会计不仅有对结果的分析,还要有对过程的分析,因为过程中的数据才能真正揭示结果产生的原因。数据的海量生产和瞬息万变还要求管理会计的分析周期缩短,分析报告周期从月到周、到天,有些变化较快的行业甚至需要能提供即时数据。另外,对于非结构性的关键数据的分析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为管理会计的工具使用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可通过云计算的联动与有效利用,经过后台的数据模型进行数据整合处理,使得诸如资金上缴下拨、投资集分权、消费基金的控制与放开等方面的管理更加完善。还可建立在线的预算沟通平台,使得全面预算系统的应用更加具有目的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云平台作为通过云技术提供的服务之一,将越来越为人们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或将会把自己的管理系统搭建在云平台上。

2 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新热点

会计行业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的转型,更是会计从业人员从思维、理念、产业模式、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转型。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基于责任中心会计,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内部管理报告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可能。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的比重较大,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服务机构由传统的雇佣方式逐渐向“雇佣+自雇”“分包+自包”转型。借助“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不仅人才价格行情数据能够为精准招聘提供对标参考,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的生活轨迹、社交言行等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兴趣、性格及能力状况,帮助企业迅速找到适合岗位的员工,增强“人岗匹配度”。

3 管理会计提升数据价值,大数据为管理和内部报告提供支撑

篇4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人类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一场媒介的革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不断改变着大众的活动空间、节奏和态度。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4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业媒体的影响力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据慧聪公司统计,2013年全国报业广告同比下降5%,2014年同比下降18%,2015年一季度降幅扩大到28%,特别是都市生活类报纸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个别都市报广告同比降幅超过50%,传统报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无论是在用户数量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正在以不可预测的迅猛势头侵占着传统媒体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不进行现代化改革转型,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甚至失去对公众的话语权。

正如科技革命推动未来一样,互联网技术革命则对传媒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无线电广播推进人类文明一样,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变革始终是改变世界的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由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推动的发展不可抗拒,落后的技术和传播方式必将被淘汰。就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他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新媒体在信息的丰富程度、更新速度、互动性、接受便利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而在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而且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报纸、电视、广播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扬基础上,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所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优势与新媒体技术、渠道优势,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二、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困境

(一)面临断崖式下滑的传统媒体

实际上,很早以前中国报业就知道新媒体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固有的传播思想和僵化的体制机制,使得传统报业媒体一直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直到从2013年开始,报纸停刊休刊的消息不断传出,报业媒体的大佬们才真正意识到“狼”真的来了。2015年,楚天都市报前三个月业绩跳水,据称计划一次性裁员近百人。事实上,纸媒出现困境大裁员,并不仅仅出现在国内,国外纸媒早已开始。2014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宣布将裁掉约100名新闻编辑,以节省运营成本,投资未来的数字业务。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也都在公布裁员计划。2014年,全国报业媒体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以大众报业和南方报业为例,公开报道显示,大众报业集团2014年利润总额从2013年的7.35亿元降至3.22亿元,降幅高达56%;而南方报业集团更是陷入亏损,有数据显示,2013年南方报业集团利润总额为1.29亿元,2014年下降至8650万元,同比下降37%。

(二)竞争激烈中的新媒体

新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淘汰旧的工具。但是对于目前的现状而言,新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比如,曾经引领的新浪微博,2011年新浪微博扛着“自媒体社交媒体大旗”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迅速占据中国大众的眼球,他给受众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声”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但现在新浪微博早已入不敷出,在他发展最快的几年时间内一直强调他的新媒体属性,却忽略了他的社交作用。作为为社交媒体,最重要的是用户

作为“人”的用户,当用户觉察到自己被忽视,发现自己的需求被冷遇,他们就会离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由于充分明确了自己社交工具的定位,现在已经完胜微博。当然,这两个产品有许多共性。但正因为他们的定位不同注定了结果的不同。加之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之间轰轰烈烈的微博大战,最终新浪微博虽然守住了老大的位置,并在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但从如日中天向迅速衰落已经成为必然。导致新浪微博逐渐式微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至今都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而微信引领潮流之后,也不断出现了陌陌、米聊、易信等这一类的社交软件,竞争也日益激烈,其结局也可能还是一样。竞争会导致传媒行业迅速的发展,但当竞争超过一个标准后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略汰,并不是完全繁荣的局面。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互动、互补、互融。单一的媒体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必将失去竞争力,采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深度融合的媒体才能胜出。

(一)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报业媒体往往由于时间、地域和版面的影响,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迎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个性化,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而新媒体则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其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特征,可以汇聚多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并能同时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使的信息内容更加丰满生动。

(二)传统报业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使传播渠道更加畅通

篇5

2014年移动4G网络在中国正式商用后,让体验者最大的感受是“快”,网购、娱乐、交友的客户群很快的从电脑转变成使用手机。汽车使用者也有用手机的,不过负面的居多,如开车玩微信的。201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汽车使用的手机软件:专车服务软件并飞速的推广使用,当媒体在争论专车是否合法时,移动宽带互联网对汽车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虽然车载互联网还没有成为汽车的标配,但高速的移动4G必然推动车载互联网的发展,它将会影响汽车发展很多方面,这里主要在讨论的是以下方面:汽车动态导航、汽车技术服务网络化、对汽车电动化的推动。

1 汽车动态导航

现在的导航,只是简单的选择出路线,不能根据路况来确定路线,但随着4G网络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道路上的实时情况即时发送给汽车,让汽车导航即时知道前面的路况,例如堵车、施工、交通事故、红绿灯的闪烁时间、每条道路汽车的通行密度,附近车辆的违章等信息,汽车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数据中心传输实时路况,大数据中心处理分析每辆汽车的信息后,再向所有汽车实时发送行驶数据供每辆能联网的汽车使用,汽车导航路线也是动态的,汽车导航设备可以根据道路路况、拥堵情况和红绿灯情况选择出最优路线,停车场空闲的停车位也实时,开车人甚至可以预定一个停车位。汽车同时向附近几百米内的汽车发送和接收数据:主要是车速、行驶方向、转弯和制动数据,每辆汽车都可根据附近车辆的行驶数据和路况信息主动的处理紧急情况,并提前做出避让动作,从而避免交通事故,让汽车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并高速行驶。让汽车实现上述动作,只需在现在的汽车上加装一套数据处理系统,并利用已经普遍装备了ASR和ESP(驱动防滑系统和车身稳定系统:这两个系统能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对汽车发动机和制动器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汽车驱动防滑和紧急避让时车辆侧翻),汽车就可以执行以上的功能。这样的方式远比通过设置安全气囊或防撞梁安全硬件更能有效地保护乘驾人员。动态导航还可以大幅提高公路运行效率,当汽车能相互交换信息时,就能在现在巡航功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功能:高速近距离跟车。高速公路上只要有一个专用车道让车辆以一规定的车速行驶,例如100km/h,在这一车道上的汽车以行车车距为20m,那么这一车道车辆通行的车流量相当于普通5个车道车流量。这将大大地提高公路的通行效率。

动态导航的好处是让汽车的速度更快、更安全,并能大幅提高公路的运行效率,降低堵车和车祸的发生。

2 汽车技术服务网络化

最简单的运用是,当我们的汽车有故障时,用手机视频功能把汽车故障情况告诉远方的懂车的朋友或修理工,由他们指导,司机自己完成简单的修理,例如换轮胎和进行简单的保养和修理。可以预见,以后的专业的维修人员中,有一部分可能不再是自己动扳手,而只是通过视频进行实时维修指导,由此,可能生出新的职业:网络汽车维修咨询师。汽车的一般保养,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对比不同的报价,例如去4S店保养费用是1200左右;一般的修理厂是600~800元,在网络汽车维修咨询师实时指导下自己购买机油,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自己保养或到路边小店保养,费用是200~400之间。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保养。对汽车消费者来说,最头痛的是对汽车的修理。小病大修,乱换汽车零件,例如,行驶2万公里换火花塞、行驶3万公里换刹车片等,随便一换就是几百元,从专业的眼光看,根本没必要换。同样的,通过网络咨询就可以确定到底用不用换。汽车消费者到修理厂时不用再简单地听修理厂的一面之辞。当汽车出现严重故障时,司机可以把故障的现场照片、ECU(汽车的电控单元)里的故障代码直接传给修理厂,由修理厂进行简单判断并报价后,车主可选择一个收费最合理和信用较好的店去修理。车主的修车很可能像现在的淘宝一样简单。因此,汽车网络化后,将大大地改变和扩大汽车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汽车技术服务的网络化运用,可推动根据汽车的行驶数据对汽车进行按需维修,而不是现在的近里程或按时间维修,这样有利于消费者降低费用,降低社会资源消耗,并且减少过度维修。

3 对汽车电动化的推动

电动汽车,现在全球炒得最热的是特斯拉,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百公里加速5秒,是炒得最热的电动豪车;其次是国内的比亚迪e6,可续航300公里。虽然没有大规模普及,但电动汽车的优势很明显,百公里电费仅10元(汽油轿车是50元的油费),清洁无排放。虽然有传言电池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突破,例如石墨稀技术。从运用技术的角度来看,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同样可以推动汽车电动化。电动汽车现在没有普及的瓶颈主要有四点:一是电池蓄电量小致续航里程短;二是充电时间长;三是充电不方便(充电桩少或没有地方充电);四是购买价格高。最后一个问题政府通过新能源补贴已经降到大众能接受的程度了,但前三个问题是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续航里程短会让使用者有里程焦虑,焦虑的产生是行驶时间耗电量的不确定,但动态导航能精确到计算红绿灯和堵车状况时,车速和时间都容易确定,车载电脑可以根据实时路况确定巡航的里程,加上确切知道每个充电桩的位置和是否空闲,甚至可以预定充电位置时,里程恐惧将大大降低,里程焦虑对电动汽车的推广的阻碍将大大减小。据统计,家用汽车90%以上的时间都是处于停置状态,因此理论上说充电时间长不是问题,平时上下班,司机有足够的时间去充电。怕充电是怕找不到充电桩或充电站,或者充电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太高。当电动汽车都能联网时,联网的汽车是很容易通过网络找到充电桩的位置,哪怕这个充电桩在一个极偏僻的位置。当人们可以在一些地价便宜的地方建设充电桩,而充电桩的使用效率仍然很高,建设充电桩就变得有利可图,进而推动社会力量建设充电桩,充电桩很快就变得普及,自然地解决了充电桩少的问题。跑长途问题也不大,一般人一天很开车很难超过800公里,每次充电行驶至少150公里,需要充电不到6次(如果是比亚迪e6,只需要充电3次),除去早晚的两次,吃午饭快充电一次,路上快充利用休息时快充电三次就够了。问题只是在陌生的地方怎么找充电站充电,但有了精确的动态导航,司机除了可以确定充电站位置外,还可以确定哪个充电站空的位置或者有几辆车在排队等待充电,司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充电站去充电并少花时间。因此,现在推动汽车电动化最现实的力量是移动宽带互联网,而不是不知何年何月的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

4 结语

移动宽带互联网技术对汽车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汽车从一个孤立的单元发展成为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让汽车的使用更高效,经济成本也更低,动态导航让汽车行驶速度更快,也更安全;汽车技术服务让消费者维修汽车更方便,也更价廉;移动宽带互联网技术也加快推动了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让汽车的排放更环保。

参考文献

篇6

(一)大数据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

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互联网新时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趋势转变。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技术型产物,有着较为强大的数据采集与检索等功能。因而,在互联网时代引领下,大数据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它不仅能够有效的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中。还能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强大的人才储备信息数据库,并能够对人才数据信息实现实时的系统追踪。有效的协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为全面性的掌控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内部数据信息,以及人才规划信息。同时,进一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管理结构,实现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的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功能优势,实现强大的人才发展共享体系,进一步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二)思维的跨界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专业性

思维的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时代下最主要的特征。基于这种新的发展形式,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实的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实现管理结构上的转变,有效的实现思维的跨界融合。对于人才技能的评价实现了多层次化的转变,给予人才足够的能力施展空间,充分的激发人才的潜能,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除了要提升掌握娴熟的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新时代的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战略,有效的将互联网思维的优势性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充分的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忽略网络时代下的现代化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应对新发展趋势的策略

(一)善于运用大数据的功能优势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善于把握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功能优势,将大数据技术充分的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除了要在薪酬统计管理与绩效考核上应用,还应当在具体的人才招聘、综合培训上应用,从而构建起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加强对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以大数据为辅工具,对整体的沟通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发挥大数据的功能优势,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最具科学性的、完整性的数据分析资料,辅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做出最佳的决策。

(二)构建多渠道的人才沟通平台

篇7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篇8

前言

当前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困扰着许多用户的使用,移动网络客户端安全使用问题也不断出现,根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有关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措施,已经成为了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和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1社会地位提升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发展的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各移动互联网企业间的知识产权竞争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主要趋势,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芯片设计、客户端软件的开发以及通讯技术的设计,都要对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产权进行法律保护[1]。随着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追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国家出台政策,提高安全性能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已经走入到了千家万户,因此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技术工程,移动互联网技术时代瞬息万变,各移动互联网用户也正在受到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困扰,因此,国家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性能,并且加强移动互联网系统的管理,从而避免网络诈骗犯罪现象的出现,避免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到黑客恶意攻击的困扰,保障了人们的信息安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移动互联网安全防御的重视程度,健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

1.3操作系统升级

人们正在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操作系统,从而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体验性,将移动客户端上的照片、游戏等功能联系在一起,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向着全方位、多样化发展,更加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利用IOS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与手机的智能连接,大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移动互联网技术正朝着不断升级的方向发展[2]。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对策

2.1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防御监督,要明确界定移动互联网用户、网络运营商、客户端厂商的安全责任性,落实好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移动互联网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系统中出现的移动支付宝客户端系统、移动广告等新型安全问题,要加快完善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速度,从制度层面上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运营规范,为进一步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能提供法律保障。

2.2加强应用软件实名认证

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实名认证性,是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安全防御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移动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实名认证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充分了解到技术开发者的信息和软件的安全检测结果。而通过加密技术还可以防止病毒用伪造的身份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攻击,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防火墙软件,减少病毒对移动互联网的入侵和伤害[3]。

2.3加强安全技术产品的升级研究

面对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安全挑战,必须要不断进行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性产品的开发和升级,不断研发提高移动互联网安全防御的技术,开发对病毒、恶意软件的检测技术,加强移动支付软件的安全性能,将安全技术产品的升级开发研究,落实到每个移动互联网技术领域当中,提高移动互联网安全数据库的容量,并且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能作风险分析,从而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防御性。

3结论

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安全防御性能策略研发,完善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移动应用软件的实名认证性,加强安全技术产品的升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各环节共同协作,共同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时代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莉.浅议新时期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184.

篇9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独立设备数突破13亿,流量增速放缓,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殆尽,存量之争势在必行。短视频的迅猛发展对视频服务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赶超通讯聊天并越发强势。该报告基于艾瑞十年以上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积累经验以及艾瑞数据产品监测成果,真实反映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情况。

网络经济

未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稳健期,网络经济规模的增速将逐渐放缓,艾瑞咨询认为,未来三年内,这一指标将逐步趋于20%并较长期地保持在这一水平上。本报告号称“艾瑞网络经济年鉴”,聚焦于网络经济营收规模统计,重新梳理统计口径,覆盖网络媒体、文化娱乐、消费生活、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赛道,并针对不同领域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网络广告

2018,新兴产业广告主类型增加,传统“媒体”的定义被打破,媒体广告创意及效果优能力更加被重视。该报告重点展示中国网络广告总体发展趋势及与总体广告市场对比,不同广告形式发展情况,中国原生广告发展情况,核心网络媒体如视频、资讯、社交等的发展情况及类别分析等。

直播营销

整合营销、创新互动营销、精准营销、“直播+”营销等成为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该报告是艾瑞通过对泛娱乐直播营销市场研究、企业研究、用户行为态度研究基础上,梳理的泛娱乐直播营销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的分析总结。

OTT广告

2016年开始,PC及移动流量增长放缓、价格趋高,网络广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始挖掘新的流量增长点,线下和出海成为其发力的两大方向。OTT广告是其向线下寻找新流量的过程中起步最早,现阶段发展也最为成熟的领域。本报告是唯一非2018年产出的报告,但从OTT广告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产业链结构、发展趋势等角度的分析仍有借鉴意义。

原生视频广告

在技术和内容的双重推动下,原生广告市场高速发展,其中,原生视频广告同时又受到内容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受到产业链各方关注,其形式日益丰富,以信息流视频广告、后植入式视频广告等为代表。本报告从广告主投放原生视频广告行为出发,分析其投放现状和策略,以期为业内原生视频广告投放提供参考。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现状

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在各银行中进行产品销售,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银行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各网点,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的兴盛,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走进了千家万户,逐渐线上销售模式也成功被人们所吸引,银行也因此加大了线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银行的销售规模从理财产品扩大到其他各项金融产品,形成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代销状态,以下就银行的销售模式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代销模式

互联网销售模式,从根本上说理财产品还是由银行发起,为互联网的终端用户提供理财服务,客户可以从银行发起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理财产品,直接进入银行系统,这也是目前由银行系统唯一符合规定的代销模式[2]。这种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兴业银行所发起的一种代销模式“钱大掌柜”,该方法是通过整合各家银行之间的财富管理业务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财富管理网上平台,这种平台包括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与基金,证券,保险以及贵金属交易等各种金融服务管理。该平台是通过银行发起的互联网销售,客户可以在线上及手机客户端上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并省去了其他中间环节,为客户的服务提供了便利。

(二)银行与互联网合作销售模式

该模式是将银行与外部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并通过该平台将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线上销售,但这种模式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由于监管力度较强,这种方法并没有进行开展,比如之前广发银行与淘宝网的合作,还有招商银行和京东金融的合作,都没有取得成功。该模式的存在仅限于线上销售,而没有线下具体的销售形态,还需借助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安全性不高,因此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3]。

(三)第三方销售模式

第三方销售模式是指由独立的第三方平台,也就是互联网销售平台进行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是委托关系而非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客户在进行金融理财产品购买时,是通过网站进行购买,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网站以第三方的身份对银行进行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所有权还是归属于网站所有,而不是客户本身,因此该模式没有较为严谨的监管力度与法律效益,并且这种模式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并不稳定,存在极大的风险。当然这种模式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相比较其他模式而言,这种模式更加便捷,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带来了便利,并且购买理财产品时门槛较低,为大部分客户都能对理财产品进行购买。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下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在法律监管下互联网代销模式存在制约性,就社会经济发展市场总体而言,互联网代销模式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打破市场渠道垄断

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下,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的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进行严格的监管[4]。但现在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扩大,规模和产品都在增加,投资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综合性的认识,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加深对理财产品的认识,还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投资者也对投资能更加独立,培育风险意识。并且金融市场的改革,让我国的金融局面打开,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还是处于初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未来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相对重要的一个销售渠道。

(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受监管机构的制约,对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上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是必然的,对投资者的权益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与规避风险的办法,通过健全的管理办法引导投资者规避风险,对待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者的权益进行保护,并让金融市场能够有序的发展。

(三)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互联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金融市场也逐步打开,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打破地域的限制,形成线上营销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对传统的销售渠道形成强烈的冲击,银行理财产品的I销渠道终将代替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这种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方式更适合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金融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金融高门槛的局限,增加投资者的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理念与理财观念[5]。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让这个大数据时代更加丰富也更加完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理财方式,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银行的理财产品营销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拓展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结合的模式,单一的线上销售模式,还有第三方销售模式,但是当前社会的监管机制仍对这种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制约,在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上看,这种新型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模式将成为金融市场的潮流,为更多的投资爱好者提供便利的服务,以及高效益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陈嘉欣,王健康.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167-173.

[2]谢治春.互联网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销渠道的变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8-57.

[3]本刊记者.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与银行变革――访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J].新金融,2013,07:4-9.

篇11

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不容忽视的技术支撑。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逐渐多元发展,即从传统的应用领域逐渐向商业化、生产化、服务化转变。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互联网服务进入更多企业应用与管理中来,而越多越多的企业商务交易、资料获取、合作沟通、协同管理等需求也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最突出的一大亮点,电子商务类应用以其独特优势风靡全球。2G时代带来了信息化,3G时代宣告了移动互联网地位,随着4G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产品也抱有更多期待和幻想,甚至将移动互联网视作有望改变人们未来生活、企业商业活动和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力量。这或许标志着不久的将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将进入全球化、商业化的发展模式。

二、移动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首先,传统行业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仍旧比较明显。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客户资源最多的传统行业比较容易接受信息化、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传统行业对工作中信息的传递效率与质量有较高要求。

其次,96%的企业在商务方面有强烈的移动应用需求。原因是因为企业高层领导强烈需要移动商务应用来协助他们完成各项复杂的商务业务。而93%的企业希望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来实现信息化办公,并能够随时随地完成公司交待的工作。

最后,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需求表现为以下方面:企业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企业商业信息资源整合需求、企业管理人性化、高效化服务需求和企业运行可移动性、便捷化服务需求。当下,企业由于发展需要将致力于为不同客户、不同商业伙伴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而企业每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都为我国有待全面开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三、移动互联网在企业的应用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模型由以下三部分核心组成:企业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络、个人移动终端,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满足了各行业企业最基本业务的信息化服务需求,比如常见移动互联网应用有维护企业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移动CRM;改善企业办公方法,提高企业办公效率的移动OA;解决企业设备、资产等方面问题的移动EAM;保障企业资源计划管理顺利实施,着重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移动ERP。目前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移动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系统也才刚刚启动。但是,据移动互联网业内有关人士的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在企业的应用比例将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可观局面。

此外,相关市场经济咨询部门预计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在企业的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66.3亿元,中国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可达65.4%。2012-2013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产业白皮书对我国移动应用市场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研,同时,对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做出了以下划分:2009-2012是企业移动应用初创阶段:企业开始对信息移动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2013-2017是企业移动应用成长阶段:移动技术应用逐渐与PC开始统一融合,移动应用与不同企业所运行的实际业务融合不断深入发展,一体化的企业移动应用解决方案质量也将逐步提高;2018年及以后是企业移动应用成熟阶段:企业、客户、上下员工、合作伙伴的统一移动平台已成功建成,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也将大大提高,移动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四、结语

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俨然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正向我国企业生产及企业管理领域深入应用。未来数年,移动互联网将代替固定互联网引领企业进入全面信息应用时代,移动互联网也将对企业经济效益、管理模式、资源整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慧玲.移动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索[J].移动通信,2009(01)

篇12

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强调可在任何的时间与地点甚至是移动的过程中接入互联网,并能够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它注重利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接至互联网,通常特指手机终端利用2G、E3G、4G、3G等移动通信网接入并且使用互联网业务。在移动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的主流应用有浏览网页和视频、下载文件、共享位置和下载等。与此类似还有无线互联网,其概念主要强调以无线的方式而不是同轴、光纤、双绞线等有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并操作其业务。移动互联网并不等同于无线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强调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应是无线形式,除其利用的蜂窝网外还包括其他无线接入技术,比如笔记本电脑和iPad等可以采用WIFI技术接入互联网并使用。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并不仅仅是移动和互联网的综合体,它可以让互联网变得更加便利并为人们高利用率的所使用,另外,加之无线的接入和琳琅满目的各种应用,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变得娱乐便利化,流程简易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愉悦,人们从移动互联网中受益良多,激发了更多的消费热情,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新的消费模式,迎来了真正的互联网时代。

认真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在其急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增用户大大超出了专家初始的预计值,可以称之为膨胀发展,占据市场的速度让人吃惊。智能手机消费者用户持续增加的速度更为惊人,这将直接影响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信息共享多元化,多而广且集中,让人们选择更多,为此,移动互联网更需要继续前行。

3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技术

3.1 Mashup

Mashup具备满足情景式应用的需求的功能,主要因为它能够快速的整合各种数据,也能够把某些相关主题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其整合速度非常之快。比起一般架构来说,Mashup的应用采用了新的架构方式,由用户、Web服务以及Mashup服务三方面构成。在逻辑上与物理上,Mashup构成的三元素之间是相互隔离的。Mashup的数据传输采用的Web协议,这种通信方式促进了技术发展,提高了沟通效率,简化了沟通成本,最典型的是XMP-RPC、REST与SOAP。Web协议具有轻量级、跨平台、面向内容、结构化等特点。

3.2 云计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目前还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的计算机有可能需要不太大的内存,且不需要硬盘和各种应用软件,

会变得十分简单,很容易就可以满足自身需求。当用户直接面对服务时,使用观念也会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发生彻底的变化。用户只需付费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将会立即得到需要的服务。

3.3 SAAS

SAAS称之为软件运营或软营,是利用互联网而提供软件各种服务的一种应用模式。SAAS提供商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及软、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一系列相关服务,企业根据实际需求,租赁即可。价格一般为“全包”费用,企业在租赁过程中,可以从SAAS中获得利益。

4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移动互联网业务具备特有的可鉴性、随身性等优势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模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使得互联网更加普及。

(2)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的发展,其社会地位还将得到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通过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当前以及未来,不同公司间的产权竞争都会成为主要的内容。比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客户端开发、芯片设计以及通讯技术等,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而此系统工作需要以相关的知识产权来保护,进而维护自身的各种相关权益。

(3)移动互联网的通讯操作系统将会继续得到升级,用户若想获得更为连贯顺畅的移动网络操作体验,就须升级已有的联网或移动通讯操作系统,突破原有的操作系统,从而有效操扩大作技术的适用范围和领域,比如视频、游戏、照相等功能。从当前电子产品的市场看,移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正逐步向统一的方向迈进,将成本更低,更加开放,发展能力更强。从实例中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通讯操作系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级,统一市场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4)国家将逐步出台相关的政策以解决安全问题。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其应用的范围很广泛,而且虚拟性很强,这就使移动互联网管理具有较大难度,加上网络环境的演变,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力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所以,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用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从而避免恶意侵袭或网络犯罪给用户带来的伤害或不便,国家需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保障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使其娱乐和隐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相关部门应加大重视力度,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运用制度规范网络行为。

5 总结

移动互联网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是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能够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服务,推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随着其进一步发展,4G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将会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在未来的时间里,移动互联网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变革,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参考文献

[1]郭刚.新时期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22)"60,62.

[2]郝建军.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5):3547-3548.

篇13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以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融合的魅力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分离开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性与移动通信的移动性、便携性,时时处处地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易观国际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达2.14亿,市场收入规模达237亿元,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

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在中国移动第八届战略发展论坛就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表演讲:创新是多种多样、

多维度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才是最关键的。

商业模式对电信业在未来持续发展、不断获取利润方面极为重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商业模式创新关键点是:客户价值与需求的创新;进行成本的革命性变革;打造良性的价值链生态系统;敏锐把握环境变化,敢于突破与“假设”。

1 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概念最早出现在信息管理领域。20世纪90 年代互联网兴起之后,商业模式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其含义也延伸到企业管理领域的广阔空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彼得・德鲁克曾说,由此可看出商业模式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电信业必须做出重大的转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信行业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加速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变化,并已成为电信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催化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了解世事,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娱乐释放压力,这也就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区别于网络时代,从而也就具备了全新的特征。

2.1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截至2012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12亿户,其中3G用户数2.3亿户。3G拍照的发放,推动了互联网快速增长。中国电话用户净增1.19亿户,总数达到13.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2.7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12亿户。全国网民数净增0.51亿人,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净增0.64亿人,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2518.1万户,达到1.75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亿户,达到7.6亿户。2012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0762.9亿元,增长9.0%。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7933.8亿元,增长10.6%,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3.7%。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成为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2 移动互联网客户的长尾需求显著

当前,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转型的根本,现在我们是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3G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特点,而且碎片化需求趋势越发明显,业务种类和数量正呈现井喷式增长。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首次提出长尾理论,并指出:“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正是因为用户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动态需求所带动的增值业务则代表了通信市场广阔的“蓝海”。

2.3 移动互联网应用丰富多彩

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服务日新月异,目前,在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移动搜索、手机游戏、互动社区、手机支付、手机视频、应用程序商店等移动互联网服务一应俱全,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同时基于3G网络的行业信息化业务也不断涌现。特别是推出了应用商店,丰富了互联网的应用,如谷歌Android Market应用、苹果App Store应用、移动MM应用程序等,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应用服务需求。

2.4 移动运营商面临以下三方面的挑战

①被管道化的威胁以及如何开放网络的抉择。

②新型移动互联网产业环境正在形成中,移动运营商能否成为产业的主导者。

③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但对移动运营商现有模式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2.5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

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不仅吸引电信运营商,同时也吸引了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互联网公司等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一新的“蓝海”。当前,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主要有苹果、诺基亚、google、百度、三星等众多公司,这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的控制权,都在争相进入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

3 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商业模式

3.1 成立专门部门进行基于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的研究与开发,手机厂商免费共享中国移动基于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研究与开发成果(同时允许2G手机使用OPhone操作系统),降低手机厂商手机开发成本及门槛,吸引大中小各种规模手机厂商共同打造基于Ophone操作系统的手机产业链。

中国移动拥有6亿用户,这是打造Ophone操作系统手机产业链的一个坚实基础。Ophone操作系统手机产业链壮大,需要有需求量巨大的低价位Ophone手机的广泛普及。低价位手机目前主要由数量众多的小规模手机厂商生产,其缺乏相应的手机开发实力;让其免费共享中国移动基于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研究与开发成果,可以促使其大量生产基于OPhone操作系统的低端手机。

同时OPhone操作系统手机的普及也等于控制了终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控制终端是直接接触用户的需要。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真正掌控用户与移动数据业务市场的第一接触点,成为产业链中挖掘和整合用户需求并引导整个产业链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其次,终端界面和业务显示不兼容是影响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障碍。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解决两者不兼容的问题,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再次,只有控制了终端,才能对产业链进行更有效的整合。

3.2 采用流量分成方式鼓励第三方基于OPhone操作系统开发免费内容或应用服务,扩大OPhone内容或应用数量,满足用户移动互联网内容或应用服务需求。

手机终端及其操作系统是产业链中挖掘和整合用户需求并引导整个产业链满足用户需求的核心,但用户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有大量的应用可以满足用户移动互联网内容或服务的需求。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均有数量庞大的应用作为支撑,尤其是大量免费应用可以提升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2011年2月美国智能操作系统市场份额Android为33%,AppleiOS为25.2%。Android市场中应用数量为13万,免费应用比例为70%;苹果App Store中的应用为30万,其中67%为免费应用。可见,手机操作系统免费应用的数量是维持扩大其市场份额的基础。

内容或应用开发者需要不断通过内容或应用获取利益才能有继续开发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其中,内容或应用的数量的增长,可以促使更多的用户使用基于OPhone系统的手机。内容或应用开发者在数量、内容或应用数量、使用用户数量之间不断地形成正向激励,从而产生病毒效应,迅速扩大OPhone系统手机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

3.3 通过风险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中,以便掌控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迅速将最新技术在手机中应用。

创新是互联网的灵魂与精神,更是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所在。移动互联网公司在开放的环境中面对很大的风险性和探索性造就了其创新的基因,这是目前处在传统垄断领域的运营商所不具备的。

移动通信商追求稳健发展,好是基础;而互联网公司追求又快又好,快是根本;移动运行商与互联网公司在各种行业中的运作规律不同,要掌控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同时积极学习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优秀特质,运营商需要通过风险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到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中去同时要保持互联网公司的在市场中的经营独立性。

4 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

4.1 完善产业链结构

企业必须接受“竞争”的理念,倡导“双赢”的理念,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利润,要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有利地位,集中资源,建立核心业务,发展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战略伙伴。企业应该考虑产生利润的环节和自身实力,选择价值链上的合理位置,发展和设备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构成一起为客户提供价值的网络,这些包含独特联系的价值网络,可以带来对企业来说是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4.2 重新定义细分目标顾客

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变化定义的企业客户,选择新的客户,提出相应的客户价值,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获取潜在的利润,从根本上创新企业的商业模式。

运营商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不同特征来确定消费水平及方向,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具有不同消费行为的客户群体,制定具有明显差异的营销策略。

4.3 实现营销渠道创新

随着2G向3G变化,运营商电子商务――网上营业厅的建设是销售渠道的一个创新,在我国运营商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直接与客户沟通的情况下,网上营业厅的控制性比较强,且结合电信产品不是实体的特点,还可以用最低的耗费与最快的速度完成交易,对运营商有较强的经济性。网上营业厅从运营商到最终客户建立直接通道,并提供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以尽量减少客户购买的时间和体力精神等成本,并显著地降低客户的总体成本。然而目前我国的四大运营商的主页仍然以信息提供和公司宣传为主,引导客户选择产品的功能偏弱。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的网上营业厅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渠道。

4.4 实现通信业务创新

要着重看待通信业务的差别化建设,在进行详细分析消费者的基础上,为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推出各种资费方案。如商务人士专注于接通率和通话质量,他们经常在几个不同地方之间来往,根据这个特点,推出在用户定制的几个城市或者不限地区的漫游分级优惠的产品。对于大学生这样的客户群,他们的生活范围是相对固定的,基本上是学校和家乡,他们相对比较关心资费水平,这样就可以对大学生推出在家乡城市寒暑假其漫游包月的服务。如银行账号、电子邮件账户等,存储可以设置多个安全级别,每种安全级别对应不同的安全技术和手段,每个级别设立一个收费标准,可以按个数或字节收费。

5 商业模式发展的总趋势

从电信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模式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信息产品收费模式、广告模式和平台渠道模式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的基本分类。

信息产品收费模式依承了传统的电信业务模式。此类信息产品必须着重创建内容的私属性及个性化还有它的差别性,要可以为用户创造价值,才有可能收费,同时为了满足用户不尽相同的需求,收费方式一定要是灵活的、多样化的,例如按次收费、包月套餐、会员制等,而且不同的收费方式之间可以随意组合。

广告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动向,但是涉及黄色内容、垃圾短信广告等在扰乱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广告环境。移动互联网的广告必须用无线营销快速、互动、实时的通信模式,代替压迫式、单一方向的广告传播;要根据这个用户的长时间的爱好与习惯,剖析得出最适合这个用户的精准广告,才能得到用户的喜爱。

以手机为根本的终端上构建不同种类的业务平台,或者建立手机和互联网之间的平台,称之为平台渠道模式,如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手机支付平台以及手机软件应用商店等。

实际上述三种模式是不分彼此、互相交织、相互渗透的,广告与信息服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广告、电子商务及信息产品也是分不开的。比如广告信息中出现了“click to buy”(点击即买)的电子商务模式,出现在手机杂志信息产品中的物品也可以点击进入,就有详细介绍,可以点击购买。所以,多元商业模式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

6 结束语

本文基于商业模式,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的说明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展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电信业商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随着云计算等一些最新应用和技术的不断推广,电信行业的构成和商业运作日趋复杂,电信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仅仅就企业具体运作的某一环节进行改良的企业改革。而且这种创新不是单个成员个体的改变能完成的,这是一个产业链,一个整体的产业联系在一起。电信业的各个企业应该要跳出传统运营商的视角,从更宽广的角度,更广的领域,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挖掘移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A.Afuah and C.L.Tueei,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Text and Cases,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

[2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3-8(1998).

[3]卢.建立3G新业务的有效商业模式[J].世界电信,2004年版.

[4]周光涛.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化的几大关键点[J].新观察,2010年版.

[5]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

[6]艾瑞咨询.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R],2009年9月.

[7]张维迎,孔翰宁,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8]陈代云.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吴伯凡.阿里巴巴的倒行逆施[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年9月.

[10]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陈山枝.电信运营商业模式变化的探讨[J].通信发展论坛,2004(7),7-10.

[12]翁君亦.商务模式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 月.

[13]刘戒骄,杨晓龙.网络竞争与网络产业改革[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4(7),50-56.

[14]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余晓晖,许志远.技术发展催生移动互联网[J].世界电信,2008年版.

[16]余晓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思考[J].电信网技术,2008年版.

[17]赵慧玲.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探索[J].移动通信,2009年版.

[18]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