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综合监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行业综合监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行业综合监管

篇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总局36号令,严格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职责,做好生产经营单位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工作,严把安全生产源头关,防止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投入欠账。

(二)大力推进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

1、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重点推进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督促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全面推进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为主、部门支持、立足创新、分类指导原则,将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评审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指导。

(三)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堵塞安全监管漏洞,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夯实隐患治理工作基础。对发现的隐患,落实好隐患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资金,及时跟进隐患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及时报告并进行挂牌督办。

二、督促相关行业主管管理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责任,着力提高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一)落实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监管职责

按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督促行业主管管理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形成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完善综合监管体制机制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创新综合监管方式方法,完善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密切与各行业(领域)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协调和沟通,及时研究和掌握综合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着力解决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

(三)开展强化联合执法

坚持和完善区域内、行业内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经营行为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提升执法效能。

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提高事故防范能力

(一)深入开展建设工程的安全专项整治

协调配合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施工过程管理,认真排查治理施工安全隐患,加强对在建工程项目的重点检查治理。严厉打击转包和违法分包,以及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证书非法从事建筑活动的行为。深化开展以起重机、脚手架等施工设备安全隐患为重点的排查治理,加强对在建工程涉及的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施工部分和环节的重点整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坍塌等事故发生。

(二)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积极配合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深化和拓展“五整顿”“三加强”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落实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以道路客运安全为重点,以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和县级客运企业为重点,严厉打击超员、超速和非法载客行为。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校车安全整治,制订完善校车安全管理措施,保证校车安全;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三)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协调配合公安消防等部门深入开展以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层、地下建筑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持续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四)深入开展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专项整治

突出开展煤气作业、交叉检修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温液态金属吊运、粉尘作业、液氨制冷企业等高风险作业环节和容易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区域的专项整治。

(五)指导协调开展其他行业安全专项整治

篇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加速,面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顺应世界金融潮流和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综合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综合经营在中国确已客观呈现了一定的发展态势,它的现实存在迫使我们关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矛盾所在:即综合经营的日益发展态势、分业监管的法律及监管模式。因此积极探索适合国内商业银行由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过渡的监管模式,尤其是对综合经营条件下搭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框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 

鉴于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以及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框架,目前我国不宜拆除在银行业务和证券、期货等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直接采用德国全能银行模式。比较而言,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的特点,是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一种现实选择。 

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以银行为主构建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 

(一)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必然要有一个足以控制和有效影响其他子公司的核心公司一一母公司。这个母公司通常是主导组建者或者说是组建的牵头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行业结构仍不平衡,目前金融资产中银行业占绝对优势,远非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比拟。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专有的经营垄断,却享受着令商业银行心动的高利润率,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并购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动力极强。 

(二)从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金融业中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团化改造和综合经营。对银行而言,通过控股公司的架构,即可保持原来商业银行业务的独立性,又可通过设立其他非银行子公司发展具有潜力的新业务、分离优质资产或用于其他特使目的。国内尚未集团化的银行,都表示集团化是其发展方向。中国银行的高层在不同场合表明,中行的目标就是金融控股,最终实现综合经营。招商局集团董事会主席、招行董事长秦晓也表示,如政策允许将把招商局旗下的保险公司交给招商银行运营,招商银行未来将成为综合经营银行、保险、基金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 

(三)监管层目前对我国以控股公司方式发展的金融集团也采取默许、鼓励态度,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的《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对金融控股公司身份作了直接认可。央行的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我国部分有实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风险控制、交叉销售和业务整合能力,其中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也可探索通过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经营。” 

 

二、中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监管模式的问题剖析 

随着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态势的日趋强烈,机构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漏洞、板块割据、制约创新等缺陷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综合来讲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分业监管格局不能覆盖金融控股公司,可能促使其将一些特别的服务项目或产品置于监管成本最小或监管最宽松的领域,从而产生“监管套利”现象。金融控股公司没有统一的监管法规,存在监管真空。 

(二)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监管重点不同可能导致冲突。证监会的目标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特别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充分披露信息,不得有欺诈行为。而银监会注重审慎监管,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保监会维护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注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目标不同、指标体系不同、操作方式不同,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结论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当对金融控股公司有双重目标要求,又只受某一机构监管时,单个监管者可能不会去承担其他监管者的工作和责任。 

(三)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上三家监管部门协调难度大。 “三会”及其派出机构是平级的,若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风险,确定由谁作最后裁决等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尽管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仍会存在沟通不足和信息共享度低等问题,影响监管的有效性。 

(四)我国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者的监管对象只是一个金融机构,而对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的透明度并不关心。因此,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部门难以将监管对象和控股公司其他成员隔离,而且也难以综合性地审视控股公司的风险。

三、对中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监管模式的设计 

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如何监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我国尚不具备实施统一监管模式的条件下,美国伞型监管模式是最有可能解决我国分业监管体制和有限度综合经营矛盾的手段。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机构监管优势,符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伞型监管者的机制 (在我国目前可以考虑有人民银行来充当)实现了各监管者间的协调,通过功能型监管避免了分业监管体制面临综合经营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过渡期间,这种模式无疑是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适合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监管体制。

(一)监管主体、职能及监管体制框架 

监管主体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信托投资管理局。 

篇3

随着高密度人居环境的发展 , 商业地产模式随社会阶层与消费群体应运而生。与传统的shopping mall相比,现在的确购物场所更强调餐饮和娱乐等与休闲游憩功能的结合,以不同的消费主题来组合商业模块,景观开放空间自然成为商业综合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景观空间关系概述

C.诺伯格.舒尔茨(C.Norbefg.Shcluz)说:“街道(空间) 为了成为真正的形体,必须具有作为‘图形’的性质。” [1]图底关系清晰明了,能让使用者产生安全感和领域感,图底本身完整的构图,会使空间富有个性。

2.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关系特征:

2.1建筑图底与外部的关系

商业综合体通常位于城市交通网络发达,城市功能相对集中,人流和和密度相对较高的位置,商业综合体各个建筑单体相互影响和联系,如何通过外部空间将整个综合体联系在一起是外部景观空间的设计要点,也是反映出景观功能性的特色。建筑物的覆盖密度明显比外部空间大,内部和外部相互关联,综合体对外部的空间依赖较大。

图一 上海新天地建筑体块

图二 重庆天地建筑体块

图三 佛山天地建筑体块

图四 武汉天地建筑体块

2.2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类型:

2.21 引导空间

引导空间可以分为,出入口广场空间,主要空间以及过渡空间,边缘空间。

商业综合体建筑体块布局形式多样,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涉及的商业业态不同,因此引导空间设计应该具有代表性,主题性和综合性,在特殊商业广场上标定其身份特征。

过渡空间:一般为整个空间中块状点,也就是中转点,可以理解为不同两个主题空间的转换点,具有增加空间的层次感,是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

过渡空间和灰空间在某些场合具有一定相似性,只不过灰空间更多体现不被关注的空间。

边缘空间商业综合体的景观边缘空间是建筑次入口空间到主要空间或是交通出入口衔接位置,通常不被人注意,但却是功能性的重要空间,它促使外部环境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连续的,动态的景观空间。

2.22 内街空间:

内街空间要素均是连续的,每一个能被看见的事物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包括铺地的肌理、色彩、街边陈设的家具、边界的材质、背景图案等。[2]。可分为线性关系,水平关系,垂直关系。

图五 上海新 天地商业内街景观空间关系

它的景观元素要根据室外建筑空间的心理感受及 行为模式来设计,要努力营造一个围合、向心、聚合的“积极空间”连续性空间,能够驻足停留、能满足行人购物及休憩需求,享受和感受景观的场所。并在它的起点和结束的位置树立竖向景观元素,以起到限定和标识作用,增加景观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3]

2.23 中庭空间

中庭空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空间形态。传统意义上的中庭概念是指围廊或是一层层的小空间带有采光顶的内庭。在这里我们所研究的中庭空间是相对于大型的建筑商业综合体,是属于室外的中庭,它是人流汇聚的交点,也是多功能商业活动的主要空间。它的作用是穿插,渗透和贯穿整个场地,是商业的核心空间。它具有序列性、多样性、流动性、多层次性、 人性化特征。[4]

3.3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的设计要素应用

3.31平面布局

因建筑布局、交通条件、地下车库出入口及底图空间等因素,常规为线型布局:商业空间整体由带状走向,出入口设置在端头,入口广场空间开敞,尺度宜人,可设计主题性诱导广场,收口广场同样具有相似性尺度,并且在中庭内部设置多个分主题广场作为人流汇集点。也是属于内街式围合式的平面布局。

连续且清晰的界面是使商业内街乃至整个景观具有可意象性及可识别性。体现出建筑的高度、尺度、比例、色彩、立面风格、表面材料乃至店招、广告的样式、等方面。要注意的是

1)有适宜的比例、尺度、体量、造型、光影与色彩;

2)与建筑风格相协调,为整体环境增色:

3)有强烈的人流动态导向性;

4)满足各规范和功能要求;

3.32人流动线

根据条件的不同, 对于步行街的适宜宽度还必须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

步行长度:对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尺度分析,主要涉及长度(L),宽度(D)以及围合建筑的高度(H)和建筑面宽(W)四大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步行状况:首先要考虑该街道是否有车辆通过(如通行消防车的距离);

停留空间的设置:满足步行安全、舒适等方面要求的基本条件,特定阶段高峰时的,设景观公用及休息设施、街道家具,为满足行人进出、停留休息、穿越商业建筑的交通要求。同时要考虑防日晒遮荫的常绿乔木种植、雨淋的拱廊设置。 图六 上海虹桥天街商业景观人行动线

3.33消防通道

在商业综合体景观空间设计上,满足消防车通行的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结合消防通道与景观空间的关系,是景观空间处理的难点。按照规范要求4M宽的消防通道 ,8mx15m消防登高的施救场地上,最边与房屋外墙的距离是大于2m~5m,在这些范围内不能有任何的景观设置,只能用硬质铺装和隐型消防通道的做法来处理,这种生硬的空间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适合。

4结语

合理的商业空间尺度,充分利用商业空间界面,能有效拉近商业业态与消费者的距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促使发生更多行为活动。

参考文献

[1]Norberg-Schulz,Christian,Existence,Space and Architecture,New York,Praeger, 1971.

篇4

引言

城市综合体素有“城中之城”之城,它基本上已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大型商业综合体适宜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发展,对于发展中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可根据其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进行规模的缩减,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侧重点地选择建筑功能。这种新型的商业建筑经营模式集购物、办公、娱乐、餐饮为一体,具有高效,多功能的特点。但是,由于其自身占据建筑面积大、人流密集等特点,使其建筑设计更为复杂。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的建筑设计分析师十分重要的。

一、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总平面整合设计

1、总平面设计要素

为实现商业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最大化,在规划设计时可依据商业综合体的土地价值梯度来合理布局其内部空间。其中,总平面设计是整个商业综合体内外衔接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商业综合体内外一体,紧密结合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到建筑内部布局,功能流线,甚至对城市周边交通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总平面的宏观布局上来看,它的设计主要关系到建筑、环境、交通、技术等四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和组织(见图1)。

图1整合的相关要素

2、总平面设计程序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整合设计应涵盖了各个子功能规模的合理布局,以及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而商业综合体建筑总图设计是在不断的修正与内外互动的调节过程中完成的,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2.1 研究规划设计条件。

建筑密度、容积率、限高、地面停车数量等都是与总平面布置密切相关的设计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后退城市道路距离,相邻地块或红线距离要求等。其中建筑密度是对建筑平面形状影响最大的指标,容积率和限高对建筑三维形态影响最大。

2.2 双方沟通协商,与开发商搭成共识。设计人员应主动了解开发商的招商规划、租售方式及分期实施等要求。

2.3 结合场地现状,综合设计车行的对外衔接口和车行流线组织。

2.4 根据集散空间需求量,预留集散空间。综合活动、视线等需求,对场地进行布置。

2.5 根据周边人流分布、来源、主要人流方向,确定基地的出入口、布置人行通道。

2.6 结合建筑子功能布局,进一步完善基地交通、环境、建筑、技术的深化设计。反复推敲交通、场地、技术、建筑的不同组合模式,通过SWOT对比分析寻求最佳组合方式。

二、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总平面建筑布置

1、建筑平面的形态研究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平面形态的设计与建筑所处城市、街道、街区密不可分。 其平面由上部建筑和下部裙房共同构建而成的,依据上下两部分建筑在平面图上共同构成的形状,可将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平面形状分出点、线、面和混合状等四种形态。

2、建筑位置研究

2.1 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是商业综合体布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建筑的空间价值是随着层高而降低的,往往首层建筑的店面租赁费用是最高的,所以开发商总是试图将首层商业综合体以最大规模呈现,因此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首层面积是最大的。在满足城市控制线和覆盖率后,首层建筑基地中可供选择的位置不多,基本上呈现出满铺的状态。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平面布置要在满足城市规范要求下,最大程度上延长商业面。通过扩大商业展示面,来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以便获得利益最大化。在设计考虑增加商业展示面时,可通过外界面的凹凸、设置内街、引入内院等方式来实现,通过研究相同建筑覆盖率的裙房形式对比发现,设置内街增加周边商业展示面这种方式的效果最为明显。

2.2 周边交通及空间

商业人流和车流量在商业综合体中都比较大,而且在周期表现上也不甚明显。在裙房布置时设计人员要尽可能的靠近便利的交通,甚至于结合交通设计。商业综合体通常布置在人流大较大的街道,以此来吸引顾客。 多层商业综合体与室外活动场地关系紧密,对近人尺度的空间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布置时应注意与周边建筑一起组成适宜的外部活动空间,如围合的广场。

2.3 人流

在商业综合体设计时,潜在商业顾客四人流布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所以,商业建筑布置要尽可能使更多的人群通过建筑外部的广告、橱窗等展示面来诱导人群进入商场。商业综合体中所谓的人流主要为城市人流,同时也要兼顾对综合体其它功能的内部分群的吸引。因此,商业综合体布置需要考虑主要人流聚集地,人流方向、集散空间三个方面。

2.3.1 人流聚集地

人流集中点通常表现为车站口、十字路口、剧场、商业中心等有大量人流聚集的场所。人流在这些地方是以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在商场布置时,通常首先把超市、主力店和其它非商业功能空间远离这些聚集地中心,这样布置可使无关行人,或者前往主力店及其他功能空间的人流经过最长的展示面,从而最大程度上刺激偶发行为的发生。

2.3.2 人流方向

人流方向是影响布置的重要因素。在商业综合体布置时,通常会将主力店、超市和其它非商业功能空间放置在人流量较少的方向,促使人流经过展示面最大化。同时,会巧妙的利用设计调整人流走向,如采用花池减少人行道宽度等措施缩短人群与展示面的距离,增大诱发性。针对人流趋势不明显的街道,可以将主力店和其它非商业子功能布置于中间,便于诱发不同方向来的人流。

2.3.3 体闲空间

无论是室内的体闲空间还是室外的体闲空间都可以成为人流的滞留空间,这些空间容易混合多种人群,刺激多种行为,能使人群在基地滞留时间变长,商业裙房布置应多结合休闲空间设计,吸引人流。

三、动静态交通组织

1、车行交通与城市交通整合

商业综合体对周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车行交通进出与城市车流的交叉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基地车行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衔接问题时,应首先对周边城市道路现状进行认知,从而确定基地与城市衔接可能性出入口方

式和位置。

通过研究发现应详细考虑下列因素(表2),不同的情况可能对接入口最终位置的设置产生较大的影响。

表2 商业综合体车行交通影响要素

2、车行交通与建筑整合

基地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可以分为单面临街、双面临街,三面临街,四面临街

四种。因此根据不同的基地临街情况,车行交通和建筑整合方式则不同,可分为

独立式,环道式、半环道式和辅道式。

3、步行交通与城市人行道整合

商业综合体基地的人流出入口设计首先应明确进入场地的人流数量、类型、位置、铁站口方向。基地人行出入口一般会考虑在人流集散点处设置,如公交车站、地主干道交叉口等附近。一般可采用入口广场的方式,如果人流量较大,也可考虑采用天桥、下穿道等方式分散人流。

由于商业综合体内部子功能众多,一般不止一个出入口。主要是根据业态的重要程度和不同类型人流方向来设置不同出入口的位置。首先根据规模和业态档次设定出入口数量,在再根据盈利价值的高低布置出入口位置。

4、步行交通与建筑整合

在商业环境中,步行交通往往要求连续性,以方便顾客随意游逛。由于商业综合体的交通复杂性,通常将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进行通盘考虑。一般情况下,人行交通和建筑的整合主要是利用入口广场和建筑高差来组织,通过研究总结,按照空间形式划分人行车行交通与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衔接方式,主要有平面交通体系和立体交通体系两种方式。

通常来讲,平面交通体系主要用于车流和人流的分别组织,即利用广场来组织多种人流车流进入建筑,广场可以起到了分散和聚集人流车流的作用。立体交通主要用于整体组织车流与人流的关系,即利用高差将车流与人流分开,避免相互交叉干扰。

随着商业综合体的规模逐渐增大,功能不断复杂,采用立体交通分流的建筑逐步增多,内部交通体系通常会与地下车库、地下交通枢纽、地铁等地下公共交通系统连接起来,同时又与地面层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地上地下完善的树形通道体系。多种体系在多个层面上构建了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成为了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较为复杂,其自身包含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各种设施,是现代城市的缩影。近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建筑越来越多。设计优良的城市综合体可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2)消防设施的配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商业综合体的经营过程中,不论是综合体建筑的经营者还是入驻其中的商家,他们在建筑装修方面都倾向于追求美观华丽的视觉效果,以吸引客户的注意,方便营销活动的展开。但装修设计常常就会与消防安全的设计方案发生冲突。在利益的驱使下,商场的管理者多半会选择牺牲消防安全,使得原先方案中的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难以正常工作。常见的情况如试衣间与门帘、墙面装饰灯将消防栓等遮蔽,大型广告牌或者海报等将消防设施标识以及安全标志遮蔽。甚至装饰用的各种彩灯彩带或者装饰物件将烟雾探测器等重要的消防设施遮蔽。这种现象,一旦火灾情况出现,烟雾探测器无法准确发出警报,消防栓和水龙头也不能及时被用于火灾扑灭中。消防设施的设计被综合建筑本身阻碍,使得其应有的消防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1]。

(3)商场建设中内部材料的装饰造成的消防安全隐患。在商场建设中,企业和商户会选用大量材质不同、特点各异的装修材料,对这些装饰材料对消防安全的影响重视不足,单纯的追求装修效果的美观、使用便利、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的效果。这些装饰材料,大多是可燃或者易燃的材料,大量易燃材料在商业综合体建筑中集中分布,在火灾发生时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同时,由于大量商户的驻入,商户在装修方案的设计过城中往往缺乏对消防安全措施的考虑,使装修后的建筑结构与商场原本设计的结构产生偏差,不利于消防安全的管理,也对火灾发生时营救措施的采取产生了恶劣影响。

2如何加强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管理

(1)加强对建筑内部的业态布局的管理。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内部业态布局方面,常出现不合理的设计构造,不能依据国家的相关安全规定与建筑使用性质来进行布局。商场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将娱乐健身场所、餐饮休闲场所与百货销售场所进行交叉布置,对儿童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设置单独的疏散出口,营业时间也各不相同。受这种布局的影响,火灾隐患自然就变大,消防安全无法得到保证。火灾发生时,由于场所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火势蔓延,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疏散都难以高效完成。针对以上情况,在对综合商业体的审核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建筑物内部的各个分区及其使用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为划分安全区域提供可靠的依据[2]。在对火灾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将单位间火灾危险性相类似的区域,可以采用集中设置的方法,以拉近防火区距离,方便对火灾状况的集中处理。

(2)设置防火区域,做好消防疏散工作。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筑功能多样、占地面积较大,阴帝对防火分区的设计也一直是一件较为复杂的工作,疏散距离的设计较为困难,其距离、出口数量与宽度等的实际数量与规格都很难到到《建筑规定》的要求。由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特殊性,如果严格按照《建筑规定》中所要求的每楼层与每个防火区域中的防火出口要设计在两个及其以上,对现有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而言,较为困难。因此,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会在室内设置暂时性的安全区域、并留出一部分的亚安全区域。这种设置,一旦火灾发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但是疏散区域的采光和排烟等问题一直存在,也凸显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这种方法也未能被广泛采用[3]。

(3)对商场内部的装修进行严格审核。为了满足对建筑功能与建筑装饰的需求,商户常常将大量的装饰材料运用到商业综合体的装修装饰当中。有时甚至为了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与舒适的使用感受而将可燃和易燃材料运用到建筑装修装饰中,大大增加了建筑火灾荷载,对消防安全造成影响。易燃材料的堆积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不仅助长火势,而且容易导致火灾的立体燃烧。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在火灾营救过程中,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指数。

篇6

[3]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23-441.

篇7

20xx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两类项目、突出三大重点、增强四个意识、创新五大机制、落实六大举措”,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三届五次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主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农业综合开发应有的力量。

(二)抓好两类项目。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职能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切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两大类项目的实施。

(三)突出三大重点。一是改造农业基础设施。以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为手段,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在抓好优质棉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畜牧养殖、玉米、番茄、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发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业综合综合开发项目区土地的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

篇8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部门多,既有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本身,又有农口各个部门等;项目类型多,既有土地治理项目,又有产业化经营项目,在这两大类项目中又分别细分为多种项目类型;治理措施多,既有水利措施,又有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等;投入主体多,既有各级财政资金,又有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难度大。因此,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将无法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要管理好和使用好,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项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用以指导和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各种行为。2008年,桃源县农发办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会计制度》、《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无偿资金报账操作规程》和《常德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验收规程》,制定了《桃源县农业综合开发会计核算实施细则》,从项目资金的支出范围、拨借程序、报账所需资料、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有效地解决了超范围支出、资料不齐、会计核算不准确等问题。

2.坚持“一站式”报账服务

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环节多,程序繁琐。为了使资金管理流程更加规范、严谨和程序化,在近几年的项目建设中,对工程决算程序和相关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实行工程及时决算制度,即完工一个单项工程,便验收一个单项工程,及时办理工程财务决算,从时间、程序上保证了工程决算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科学设置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账流程,做到项目计划有依据、财务收支有标准、成本管理有定额、财务交接有手续、财务监督有章程。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制财政资金报账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流程及相关附件进行直观表述,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资金报账时,严格按流程实行“一站式”报账服务管理,所有的职能股室均在约定的时间内一天办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坚持工程造价审计

为了有效防止工程造价高估冒算,桃源县农发办严格按照《常德市土地治理项目工程造价审计暂行办法》要求进行工程造价审计。一是明确审计机构。县财政局评审中心、审计局审计中心或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为年度项目竣工工程造价审计机构。二是规范审计程序。年度项目竣工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办理工程竣工决算;农发办在收到竣工决算报告和完整的决算资料后,进行初步审查;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后,到项目工程所在地对工程的数量、质量进行复核,根据工程决算资料和现场复核情况,出具工程造价审计结果;施工单位、农发办、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最终确认。三是明确各方责任。施工单位负责编制工程决算,其决算金额如与审计机构审定金额相差较大,将取消其参与下年度农业综合土地治理项目投标资格;县级农发办根据审计机构的审定金额结算工程价款,在审定金额确定前不得支付工程尾款。

4.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

一支精干高效的资金管理队伍是保证项目资金安全的基础。从以往资金审计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除了极少部分是由于权钱交易外,相当部分是由于资金管理人员对政策不熟悉、理解不透彻造成的。在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变化较快的情况下,加强对各级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已是当务之急。桃源县经常组织农发办、纳入项目库的企业(合作社)、施工单位、部门项目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学习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条件、资金管理有关政策和资金报账要求纳入重点培训内容,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人员成为既懂资金管理又懂项目管理、既掌握财政理论又了解市场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桃源县农发办每年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网络等,开展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资金管理工作水平。

二、强化监督,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全运行

桃源县农发办按照“内部自查是基础、外部监督是关键、严格处罚是保障”的工作思路,引入多元化的监督机制,重点监督农发办这一主体和监督专项资金这一重点内容,积极推动构筑全方位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监管体系,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不怕审、不怕验、不怕查。

1.强化内部监督

以项目实施前的监督、项目实施中的监督及项目资金报账的监督为重点,通过专项检查、竣工项目验收及考评等多种形式的自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整改。特别是加强了对项目管理费、科技经费、工程管护费、监理费提取和使用情况的检查,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强化跟踪检查的监督措施,财务人员在项目申报时积极参与项目的考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深入到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现场,及时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以及项目建设单位的财务状况;项目竣工后积极参与项目的竣工验收,督促指导搞好项目工程的造价审计。

2.强化部门监督

密切配合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每年竣工验收后,请审计部门对年度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项目考察和竣工验收时邀请财政部门相关人员一同考察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到位,并将整改情况及时进行回复。

3.强化社会监督

篇9

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作为农业银行总行最重要的核心成分,一方面能够承担地区的金融运作,时实为农业银行总行服务,另一方面拉动区域化经济,提高地市的贸易能力。目前,我国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逐渐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相关的信贷结算业务,同时还包括一些缴费、股票等金融活动。银行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工作,因此需要用一个有效的薪酬管理来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薪酬管理是指对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补偿进行管理,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的有效保证。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只有保证一个合理的薪酬管理,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工作和银行的平稳运作。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化越来越普遍,我国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已经开始逐渐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搭建,搭建一个综合性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农行地级市分行应用薪酬管理必要性

薪酬管理是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人员发展管理的有效控制点。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对庞大的薪酬管理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存储、整合、分析,并通过整理形成完善的数据库,它不仅能够降低员工的基础工作量,能够追随现代化、信息化的步伐,保证员工对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同时,方便高层决策者进行管理和审核。

农业银行分行起到一个承接总行与客户的重要作用,针对的是一个小范围的经营,因此,这个分行的薪酬管理系统不仅要匹配整个银行的系统,还需要能够跟地市级分行的特征做基本的吻合。一个良好的分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保证员工的薪酬信息的准确性,不仅要有高度的稳定性和集中性,同时还要方便操作,方便数据的读取与分析,也就是有强大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二)分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明确了“以岗位付薪、以绩效付薪、以能力付薪”的理念,探索并搭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薪酬管理系统,公平、公正地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个人能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银行的经营效益的提高和整体竞争力的增强。这样的理念,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做根基。

目前,我国的酬薪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但是并没有发展到一个成熟的模式,优缺点并存。

优点:我国农业银行分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与现代信息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能够基本的处理薪酬管理的问题,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录入输出的数据库。

缺点: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平台,但是对于它的维护使用以及升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1.缺乏高科技技术人才:分行对系统的掌握和升级的高科技人员的吸引力不大,导致这方面的人员偏少,因此,导致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迅速找到人员解决,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坏死甚至是崩溃,对于整个的薪酬管理来说,关系到员工的工资准确性。

2.数据接口不稳定:在系统应用中由于结构发生变化,相应的薪酬系统中也应体现出来。薪酬管理业务存在多样性和多变性,如果数据接口不稳定,很容易导致数据发生错误,不能适时地进行更新,导致新旧业务的混乱,影响薪酬的准确性。

3.薪酬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培训不足:薪酬管理系统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操作不灵活,很容易引起系统的死结或者薪酬管理的不准确,培训过少,容易使操作人员不能根据实情来判断操作,导致出现错误。

4.接洽不完整:所谓的接洽不完整,是指在分行的运行过程中,系统不能灵活地处理总行与当地形式之间的冲突问题。目前的薪酬管理系统存在信息延迟报告与处理的问题,薪酬情况需要总行审核,单总行的系统地域性考虑存在偏差。

三、搭建综合性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薪酬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一)搭建综合平台的重要性

由于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薪酬管理信息比较庞大,并且信息比较冗杂,因此搭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很重要,一方面要将各种关联信息进行很好的接洽,同时还要保证每个信息的完整性,是一个非常难,非常有技术性的工作。只有通过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才能在大方向上做到一致,小细节上稳定。

(二)搭建综合平台的核心

搭建综合性平台是非常综合,考虑必须全面的工程,不仅需要兼顾人员的合作,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完善性。

首先,是保证人员的技能和职业道德。软件使用人员的素质的不过关容易导致薪酬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的减缓,对于整个管理来说,存在延迟性和不准确性。薪酬系统设计人员如果对所开发的项目缺乏充分调研和对相关政策有深刻理解,就容易对系统没有宏观的把握,导致薪酬管理体系出现重大问题。

再者,是保证技术的完善性。在系统应用中由于结构发生变化,相应的薪酬系统中也应体现出来。薪酬管理业务存在多样性和多变性,如果数据接口不稳定,很容易导致数据发生错误,不能适时的进行更新,导致新旧业务的混乱,影响薪酬的准确性。薪酬发放台账表及台账汇总表、薪酬发放明细表和薪酬发放汇总表等,一定要做到分类明确,使员工了解薪酬分布和整体的管理模式。

最后,保证分行的灵活地域性特征。分行面对的是地市级区域,业务相对更为细致化,遇到的情况也比较多,因此必须能够灵活的,针对地市级特殊情况处理薪酬问题。

(三)搭建综合平台的提议

1.系统操作人员招聘及培训:薪酬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工作,必须由有一定技术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为了督促和加强操作者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必须经常进行有效的培训。除此之外,应该组织得力的信息项目实施团队薪酬管理信息化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从项目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技术总在变化、升级和更新。

2.扩展系统业务,实现接口稳定多元:投稿系统软件处理业务的能力,并且扩展其处理范围,这样才能实现多业务转换合作,同时还要保证数据接口的稳定多元,良好的网络性能和软件反应速度,将不同业务统战规划,稳定录入输出,对于薪酬管理系统是个最起码的保证。

3.综合运用数字化: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化已经深入各行各业,为了能够提高薪酬管理工作效率,计算机系统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薪酬管理的日常事务中。数字化强大的系统能够提供数据管理、薪酬计算、模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管理支柱,能够降低人员的操作难度,降低数据的波动性和错误率。

4.保证各种技术相互协调统一:薪酬管理系统可以有多种技术实施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和适应性。必须按照实施对象的提出的原则、要求和具体情况。在经过全盘综合考虑,通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决策后,才能选取最优的技术方案,要保证各个技术相互协调统一。

5.提高区域灵活性:在这个银行地市级分行的运行中,常会出现已有系统不能及时处理特殊情况,因此,应对情况做好详细统计及录入,增大数据库容量,以提高薪酬系统处理问题的区域灵活性。

四、总结

农业银行地市级分行只有保证一个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平台,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工作和银行的平稳运作。搭建综合性平台是非常综合,考虑必须全面的工程,不仅需要兼顾人员的合作,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完善性。只有搭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薪酬信息平台,才能保证薪酬管理的明朗化、公平与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康士勇.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Gary Dessle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inth Edition[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兆明.高校校园网IPv6升级方案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3):35-38.

[4]黄金老,郝宝宝.国际商业银行的薪酬探秘上[J].银行家,2006(01):95-98.

篇10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推M过程中,各类区域性基础教育软件系统的建成和应用,有效地规范了各类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教育业务工作的效率。然而,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利用系统运行产生的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状况,并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时,却常常显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做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软件都是被孤立成单个的业务系统而实施设计开发的。无论是数据标准制定,还是业务流程设计,都各不相同的。软件上线运行后,系统之间更是互不相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围绕着不同教育业务的“信息孤岛”。面对“信息孤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本无法整合各类软件的业务数据和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分析。为此,区域性基础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应当强调需求导向、整体规划、规范建设的原则。通过构建统一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统整开发各类教育业务软件系统,并最终实现全面整合各类教育业务系统和共享应用数据信息的愿景目标。

二、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要点分析

1.开展需求获取分析,确定建设愿景目标

(1)系统建设业务需求获取与分析

在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初期,必须开展建设需求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来自各方的平台建设要求,尽可能多地获取来自区域内各基层学校、教育管理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想法和意见。按照应用业务领域,汇总分析各类建设要求,梳理归纳出针对不同教育业务的系统建设需求,确定整个平台各类业务子系统的具体组成,从需求层面对整个系统平台的建设规模和建设范围进行界定。与此同时,还必须从业务系统关联、业务数据流向和基础信息共享等方面,分析确定各业务子系统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从而为后续平台的功能性框架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2)系统建设技术需求获取与分析

在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同时,还应该为平台的部署和运行,设计构造与之相匹配的运行环境。另外,建成后的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和周边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因此,设计开发合理有效的技术对接机制,确保系统间数据交换的正常实现,也是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与平台建设有关的非功能性技术需求。系统建设技术需求的获取和形成,将有助于完善对整个软件体系架构的构成认识,从而正确导向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与技术实现选型。

2.整体规划软件框架体系,研究编制系统数据标准

(1)规划设计平台框架构成

1)系统功能框架组成规划设计

从全局来看,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核心,应该是一个由众多教育业务子系统整合构成的应用服务系统。按照应用业务功能划分,整个平台应由行政业务系统和教育业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见图1)。其中,行政业务系统部分主要由区级层面的行政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教育行政管理子系统构成。而教育业务系统部分则由学籍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测分析系统、教育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业务管理子系统构成。

从功能实现上来看,这些业务子系统涉及各个教育应用业务领域,它们相互独立,各自提供与各类教育事务处理相关的系统服务。但是,从基础信息共享、业务数据交换、事务处理流程对接所形成的系统间耦合关系来看,这些业务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对于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功能框架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具体的系统功能组成,而且还要考虑业务系统之间基于共享数据的耦合机制的实现,明确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生成维护与交换应用规则。从系统组成的完整性和系统整合的有效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平台功能框架结构的构成。

2)系统整体框架构成规划设计

如前所述,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核心,是由各个业务子系统构成的教育应用服务系统,分为行政业务系统和教育业务系统两个部分。这两大业务系统共同构成了整个平台的核心业务层,平台的各项教育业务功能全部由该层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予以实现。

平台内的各个业务子系统,除了要实现各自的业务功能之外,还必须提供一些重要的基础管理服务功能,如: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登录身份认证和用户角色权限设置等。为此,可以统一设计开发具备上述基础管理服务功能的子系统,并提供给其他业务子系统进行调用。这样,在整个平台建设框架内,就形成了一个专门服务于业务子系统的基础管理服务层。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成投入运行后,必然会积累起大量的业务数据。对这些业务数据实施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并继而开展深度数据挖掘,不但可以为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而且还可以为区域性的教育行政管理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就平台的架构设计而言,其最上层应该是能够为区域基础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高级应用层。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成后,需要部署架构在由软、硬件系统构成的基础结构层之上。基础结构层的构造设计是否合理,系统性能是否良好,将直接关系到平台能否正常运行。因此,构建基础结构层也是平台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包括,基础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运行环境等)和基础硬件设施(服务器选配、存储设施配置、网络环境构造等)的选型与搭建。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封闭系统,它需要与上游的教育部及省市层面的信息化业务系统,以及下游的区域内基层学校的信息化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完成数据交换。所以,在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平台与上述外部系统的对接实现机制,尤其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问题。

由此可见,从系统整体框架体系构成来看,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由下往上可分为四个层面:底层是支撑平台运行的基础结构层;中间是提供公用服务的基础管理服务层和最为重要的提供教育应用服务的核心业务层;而顶层则是提供教育决策支持服务的高级应用层,如图2所示。同时,平台与外部系统之间通过数据交换实现对接整合。

(2) 制定系统数据标准与编码规范

如前所述,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各个业务系统需要共享学生、教师、学校等基础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业务系统之间也需要开展各种业务数据交换。因此,必须为平台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有效地确保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之间,能够正常开展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操作。平台数据标准的制定应有三个部分组成:

1)制定基础数据标准

对学生、教师、学校等核心业务数据表结构的组成数据项进行标准定义,约束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便各业务子系统对学生、教师、学校等基础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

2)制定业务数据标准

平台内有许多业务子系统需要通过数据交换,从其他业务子系统中获取相应的业务数据信息,以维持本系统业务流程的继续。例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有关学生学业评价数据的生成,必须得到来自质量监测分析系统的学生考试数据信息的支持。为这类业务数据制定数据标准,有助于降低业务子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技术难度,提高数据交换效率,进而规范此类业务数据的使用。可以根据子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和需要交换的数据内容,选定相应的业务数据表,并对其组成的数据项进行标准化定义。

3)制定数据编码规范

对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相关数据项进行编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不但涉及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数据取值的规范性,而且还关系到平台与外部系统实施对接交换数据的可行性。数据项编码规范的制定,需要以相关行业编码规范为基础。对于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来讲,首先应以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信息化编码规范为基础,然后再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数据编码规范的制定。数据编码规范的制定,主要涉及编写数据项的编码规则以及定义数据项的代码取值,并形成数据字典。

3.集中平台管理功能,统一系统基础管理服务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如同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众多符合标准的教育应用业务系统,并使这些应用业务系统在事务处理及数据共享应用层面实现有效整合。然而,对于整合嵌入平台的每个业务系统来说,都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系统用例,例如:系统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用户登录身份认证、用户角色及权限设置等。对于这些具有共性的用例场景,应当构建统一的基础管理服务,以泛化这些用例的功能实现。

(1)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服务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任何一个应用业务子系统,都涉及用户和组织机构的管理问题。各个业务系统的实际用户,主要是区域内广大的在编教职人员。所以,如果以区内各类教育机构和在编教职人员作为实体模型,来设计构建统一的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并从人事管理子系统中抽取、载入人员及机构的基本信息,就可以形成用户及组织机构的基础管理数据库。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也就可以从中交换获取到所需的用户信息和机构信息,同时也有效地确保了用户和机构信息在各个业务系统应用中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2)单点登录(SSO)服务

当用户需要访问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的应用业务子系统时,应当做到,只要通过一次登录身份认证进入某个业务子系统后,用户就可以按其相应的权限访问平台内所有其他的业务子系统,无需重复经历类似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繁琐的身份验证过程。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构建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就应提供基于单点登录(SSO)方式的统一的用户登录身份认证服务。当然,利用单点登录(SSO)进行用户身份认证时,其中用于比对的标准用户信息,必须来自于由用户及组织机构管理系统所提供的用户身份信息。

(3)角色权限管理服务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内的任何一个业务系统,都需要定义具备不同操作权限的用户角色,然后再将定义好的角色指定o要访问业务系统的不同用户,从而使用户在登录系统后执行与其角色身份相符的操作。为此,可以把这一具有共性的系统功能,当作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一个公用组件进行设计和开发。构建起可以为所有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角色权限管理和用户授权管理服务。

三、基于业务数据搭建数据仓库,实施联机分析形成教育决策支持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成投入应用后,包含其中的各个业务子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教育业务数据驻留在相应的操作型数据库中。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抽取、汇总、统计和分析处理,可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的数据信息,为区域基础教育管理与规划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然而要达到这种数据应用目的,就必须通过搭建数据仓库,实施数据联机分析处理(OLAP),并进而开展更为高级的数据挖掘分析才能够得以实现。

1.构建面向教育主题的数据仓库

面向主题是数据仓库最重要的特点,它要求数据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以利于后续数据模型的构建和实施数据分析,对业务工作的开展形成决策支持。就教育本身而言,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是衡量区域性教育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能够对区域性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教育决策支持,我们应该选择学生、教师和学校为主题,搭建基于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教育数据仓库。通过从平台各业务子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中,抽取与上述主题相关的数据源(各业务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项),经过清理、转换和装载,形成由事实表和纬度表构成的基于多维模型的数据仓库。

2.实施多维度数据查询与分析处理

由纬度表围绕事实表组建构成的数据仓库,是一种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数据仓库。这种数据仓库不但可以被用于查询和报表方式的信息处理、开展OLAP数据分析,而且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完成知识发现,从而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依据。

四、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案例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开发构建的“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图 3 为平台主页面)。它的规划与建设充分地体现了上文所讲的,关于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的三大建设要点。同时,在平台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也专门就教育数据仓库构建、实施数据联机分析处理和开展教育决策支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并形成了具体的应用模式。

1.开展平台建设需求分析,确定平台建设愿景目标

“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平台的建设以学生全面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创新为核心,整体规划、规范建设、全面部署。在平台建设初期,黄浦区教育局专门开展了平台建设的初始需求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区内基层学校、教育管理职能机构(教师进修学院、招生办、基建站等)和教育局机关各职能科室对平台建设的要求。通过分析获取的各种需求,梳理确定了“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愿景:

(1)建立黄浦区教育业务数据标准,规范区教育业务系统建设。

(2)构建“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实现区教育业务数据的有效集成应用,完成各类区教育业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3)通过科学分析、综合利用平台运行后生成的各类教育业务数据,为黄浦区教育局的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2.分层定位系统实现功能,整体规划平台框架构成

从平台功能实现角度看,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由教育应用业务系统、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基础管理服务系统三层构成:

(1)教育应用业务系统

各项教育业务功能的实现,是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建设重点。从系统功能框架构成来看,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育局办公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系统、学业质量监测分析系统等多个业务子系统构成的教育应用服务系统。而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开发构建各个教育应用业务子系统,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为区内广大教育用户提供统一的集成应用服务。图 4 显示的是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内各个应用业务子系统的工作界面。

当然,要实现各业务子系统的全面整合,就必须先行制定详实的软件建设技术方案和系统数据引用标准,以便统整平台内各个业务子系统的建设和集成,有效地实现平台内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为此,在平台建设之初,我们就专门研究编写了《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和《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标准与规范》。前者重点确定了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明确了平台内各类业子务系统的主体实现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后者主要是对平台的数据标准与规范进行定义,并对各类系统服务的接口标准与使用规范进行了说明。

(2)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

在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框架构成设计中,位于顶层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由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工具和分析结果展示三个部分组成。首先, 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从平台各个业务数据库中抽取、转换、装载各类数据信息,构建起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为主题的数据仓库。然后,利用OLAP工具或数据挖掘工具开展数据查询和挖掘分析处理。最后,向用户呈现查询分析结果。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建成,为教育局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图 5 显示的是通过该系统实施的一项有关区内学生学业成绩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挖掘分析。该项分析展示了学生学业水平与体质状况的潜在联系,并为区内学校正确引导相关学生群体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3) 基础管理服务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建设的角度来看,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同样也应具备系统用户管理、角色权限管理、统一认证服务等各种基础管理服务功能。我们专门设计开发了一个名为HPEMGNT的基础管理服务系统,并将它作为中间层,为整合嵌入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各个教育业务子系统,提供包括用户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角色权限设置管理以及用户单点登录(SSO)认证等各种基础管理服务。HPEMGNT的建成和运行,有效地实现了平台内各业务子系统在基础管理服务应用上的整合与统一。图 6 显示了基础管理服务系统HPMGNT的用户授权功能。

3.选型数据仓库及数据分析技术,搭建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

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整体开发采用了Microsoft 技术,其所有的应用业务子系统都是基于B/S结构的Web应用。针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库访问技术选型,则选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 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为此,我们选用了微软数据库产品SQL Server的数据集成服务工具(SSIS)、数据分析服务工具(SSAS)和基于SharePoint的商务智能分析工具(Power BI),设计构建了位于整个平台上层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以下是有关如何利用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开展联机分析处理(OLAP),并获取查询分析结果的实施步骤:

(1)利用SQL Server 集成服务(SSIS)对操作型业务数据库中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业务数据实施抽取、清洗、转换并加载至数据库,创建用于搭建数据仓库的事实表和维度表。其中,事实表内记录的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数据记录。然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数据记录,又是由基本数据项和扩展数据项所构成,而纬度表内记录的则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扩展数据项所τΦ氖粜允据记录。

(2)继SSIS完成了针对业务数据的ETL操作后,再利用SQL Server 分析服务(SSAS)创建多维数据集。使众多的扩展信息纬度表围绕着学校、教师、学生的中心实事表,构建起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题的数据仓库,并据此形成了多维数据挖掘分析模型。

(3)利用SharePoint PowerBI 工具,连接构建的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实施多维度数据查询,形成查询统计报表,实现联机分析处理过程(OLAP)。图7 所展示的就是关于区内不同学制(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教师,针对三类主要学历(大专、本科、研究生)人数分布情况的多纬度联机分析查询实例。

五、总结

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使教育业务管理工作更趋规范和高效。同时,对于平台运行后积累生成的大量的教育业务数据,通过开展构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深度挖掘分析,可以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为教育业务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要达到上述建设应用目标,就必须从获取平台建设需求、制定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整体规划平台架构设计和统一构建基础管理服务系统几个方面入手实施平台建设。并以此达到整合各类区教育业务系统,实现教育业务数据共享应用之目的。继而开展教育业务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教育决策支持,使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成为具有真正实用意义的教育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篇11

一、着重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重要性教育,推进审计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重要性教育

审计工作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深化。对国家来说,企业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如果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彻头彻尾的履行,不仅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的贫富差距,对国家的综合战略部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们必须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重要性教育,通过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化综治维稳工作的落实。目前,我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在综治维稳工作落实中树立了“一个坚持,两个始终”的工作指导思想,即在综治维稳工作中坚信稳定能压倒一切,并在工作中始终强化治理、始终“维护稳定”,在企业的经济工作中便始终坚持将综治维稳作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重要性教育,很多的漏洞都得到了弥补,并且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审计监督制度的完善

审计监督制度是企业审计监督职能履行和综治维稳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对整体的工作和目标成果的实现,都有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多数企业都在落实综治维稳、强化审计职能履行的工作中进行了企业内部管理文件的修缮,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内部综治维稳治理工作要点,不仅将原有的问题彻底解决,同时最大限度的杜绝了一些细节问题的发生,对界限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解决,为了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目前的主要成果就是,大部分的企业都制定了企业综合维稳综合治理文件、应急事件的处理预案,审计审查制度管理文件等等,对总体的审计监督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完善。

二、围绕社会维稳的工作重心,全力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企业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和综治维稳工作落实,仅仅依靠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办法达到一个理想的标准,工作人员还需要围绕社会维稳的工作重心,全力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后的结果更加积极。本文认为,在此项工作当中,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必须以真实的数据保证工作的有效性,目前的很多企业为了逃脱审计的制裁,利用多种手段编制了一些假冒的数据,误导审计工作者。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必须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审查能力,及时的找到正确的数据,严格按照制度工作;第二,开展思想矛盾的化解工作,降低企业内部的利益纠纷。一个企业是由众多的员工组成的,并且很多方面的工作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开展思想矛盾化解工作,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审计工作要着重财务公开透明。只有公开审计,才能让企业信服,让员工信服,从而得到一个积极的成果。

三、完善审计监督工作的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功用

(一)完善法律保障

对于审计监督工作来说,法律保障是必要的一层屏障,如果在法律法规方面不健全,势必会引起较大的动乱,甚至对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对审计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监督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我国的宪法在审计监督职能履行的相关事宜方面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企业审计工作毕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需要灵活的运用法律。近几年,为了有效的处理硬性工作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国家与地方机关就审计职能的履行做出了进一步的法律规定,对原有的生硬条出了改动,并且更加贴合实际。这样一来,就充分保证了审计监督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发挥审计的免疫作用

审计工作的免疫作用,是审计监督职能履行以及综治维稳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部分企业的审计部门着重加强了审计工作中的预算编制,对公司的采购与支付等工作都制定了专门的规定性文件。从而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都能达到有效性的标准。由此可见,发挥审计的免疫作用能够对总体的工作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为长期的良性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的很多企业在看到不良企业的审计结果以后,开始逐渐的放弃不良业务,整体的发展正在逐渐的走向正轨,上层领导者和中层管理者都趋向于稳步提高。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审计免疫作用充分发挥的功效。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和综治维稳工作落实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从总体的情况来看,两项工作的执行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部分地区的企业审计工作依然要加强,距离一些硬性指标还是存在较大的距离,这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推动审计工作前进的重要工作。审计工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问题,今后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工作。

参考文献:

篇12

【Abstract】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night among patients with COPD curative effect.Methods 78 cases COP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very 39 cases. Both groups take routine therapy and general nursing. Group based in general care to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heart failure rate are relatively good effect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COPD在各类致死疾病中居第6位,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总数的20%[1]。COPD是老年人得的多发病、常见病,病情长易反复,患者易产生焦虑和沮丧等心理。夜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忽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文献[2]报道,COPD夜间死亡率明显高于日间。为了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夜间COPD患者的疗效,笔者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科室共收治COPD患者78例,其中男62例,女16例,年龄35~87岁,平均61岁。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3]。入选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63岁;对照组男32例,女7例,平均年龄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情、日常氧疗情况、氧疗知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接受常规治疗(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止咳、吸氧)和一般护理。实验组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了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认真落实病情交接班制度及危急情况的处理措施 夜间护士应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了解患者日间病情,重要的生化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理状况,做到心里有数。同时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常用急救药品、吸痰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包等。

1.2.2 做好心理护理 COPD患者因长期患病,极易形成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地聆听患者的叙述和解答提出的问题,利用健康教育的机会,疏导其心理压力,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心理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1.2.3 正确合理的氧疗 COPD患者夜间常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氧血症。故氧疗为综合护理的重要环节,也是COPD患者的长期的治疗措施。因此:(1)应向患者明确指出,氧疗是属于药物治疗的一种方法,应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合理使用氧气。(2)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重要性,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甚至自行停氧。夜间持续低流量给氧,吸氧时间>15 h/d,氧气流量1~2 L/min,使氧浓度达到25%~29%。(3)教育患者不能长时间高流量吸氧,以免引起CO2潴留及氧中毒,并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氧疗指导。(4)对吸氧感觉有异味患者可告知异味来自一次性塑料吸氧管,医用氧气本身是无色、无味,不含杂质的,对人体有益无害。

1.2.4 加强病情观察 COPD患者由于肺功能逐渐减退,睡眠时肺泡通气减少,病情往往在夜间加重,因此值班人员应勤巡视。严密观察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和缺氧等症状。尤其是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以及SaO2(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便更好的调节氧流量或氧浓度,保证氧疗效果,防止氧中毒和CO2潴留。如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或烦躁不安、兴奋,往往是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须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1.2.5 保持呼吸道通畅 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及因卧位的关系使膈肌上移,指导患者取半卧位,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以利于呼吸道通畅。教会患者咳痰技巧,督促患者随时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睡前和半夜醒来时也要适当饮水,以利于痰液稀释,降低气道阻力,减轻呼吸困难。必要时护士或家属协助给予患者胸部叩击和引流,有利于痰液排出,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无禁忌证者每日可饮水2000 ml。

1.2.6 合理排班,保证夜间护理质量 本病区夜间只有1名护士值班,不仅负责全病区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而且还要随时准备收治急诊入院的新患者。因此在管理上应克服护理人员短缺因素,实行了弹性排班,加强了夜间护理的力度,大大缓解了护士的压力,提高了夜间护理质量,达到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护理人员须加强业务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于病情变化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以便更好的抢救患者。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夜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夜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慢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常见病,患者多有年龄大、反复发作、感染不易控制,疾病迁延不愈,治疗效果差的特点[4]。据WHO估计,在未来的几年中,COPD将取代肺结核和呼吸道感染,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5位[5]。由于该病是一种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导致心肺功能不断下降,最终引起死亡。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夜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主要原因有:COPD患者夜间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患者通气功能减弱,大脑皮层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加上夜间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气道,影响呼吸功能,促使发生或加重呼吸衰竭。有研究显示,在早期发生的肺性脑病的病例中,夜间发生肺性脑病的病例占61.7%[6]。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及因卧位的关系使膈肌上移,压迫和加重心脏的负担,容易促使右心衰竭发生或加重;另外脑部血流相对缓慢,可加重脑缺氧的程度,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患者熟睡后,鼻塞、鼻导管脱落,吸氧管受压,部分患者有睡眠呼吸障碍(11例),均可引起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增加窦房结与房室结副交感神经的张力及心室交感神经的张力,可引起心率失常,严重者可导致猝死[7]。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夜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由于COPD患者夜间病情的特点与日间不同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夜间容易成为病情观察和护理的薄弱环节。对夜间COPD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肺性脑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COPD患者夜间病情观察与护理是减少COPD患者夜间的急性发病次数、减轻发病症状、降低死亡率的根本保证,在把握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罗晓凤,任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值得关注的疾病.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112.

[2] 孟繁英,时迎俊,张新华.长期夜间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河北医学,2003,11(9):972.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640-645.

[4] 郝建,彭晓露,陆学丹,等.COPD患者伴肺性缺氧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35.

[5] 刘东平.目前对COPD认识与研究进展.中华内科学杂志,2005,24(2):64-68.

篇13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其自身的学科属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贴合性,必然要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和“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以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的一个普通专业,在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激增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因此,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地方院校而言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确定了应用型、差异化分类培养的思路,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基于基层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的应用,树立了新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真本领,为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行政管理综合实训中包括:Office操作、会议筹备及情境模拟以及行政助理工作实训三大模块。实训中的内容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而学生们恰恰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应用,对于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技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

根据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了学生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传统本科培养技术科学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模式,也不同于应用型专科教育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人文社科等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简言之,我们应当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用人单位“能用、快用、好用”;二是确保人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我们对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为期两周的实训分成三个模块。

1.Office操作模块

现代大学生的电脑知识的普及率虽然很高,但学生们仅限于上网和聊天,对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连毕业论文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因此,行政管理综合实训三大模块中的Office操作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非常新鲜。Office操作以任务导向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若干题目,让学生通过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中最常用、最实用的软件功能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中包括Word中的如何进行页面设置、如何插入目录、如何设置标题样式、如何分割文档、如何制表、文档结构图的应用、并排比较的使用等常用功能;Excel中的条件筛选、求和、求平均值、排序、分类汇总、合并计算、图表的制作、常用函数的应用等常用功能;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母板的设计、动画方案、插入影片和声音、超级链接、幻灯片切换等常用功能。

此模块对于即将要进行入毕业论文撰写的大四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可以使学生轻松进行论文的写作与排版。

2.会议筹备情境模拟模块

会议在社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大到国际争端,小到基层的具体问题,常常要通过会议去解决,而筹备会议将考查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学生毕业之后都可能要协助领导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筹备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综合性工作,它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综合指挥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等。会议筹备情境模拟模块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进行会议的筹备工作,完成会议策划书,并相互配合模拟演练,以检验会议筹备工作的成效。此模块学生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多项能力。

此模块第一步骤要求学生进行会议方案策划,其中包括:(1)会议方案策划分解――确定主题、确定会议时间、地点与规模、确定会议议程、确定小组分工;(2)会议材料准备――撰写会议通知、各种确定发言专题内容、调查数据(材料)分析、撰写发言稿;(3)书面文稿处理――文字输入、编排设计、文稿编号、文稿校对,缮印、打印、装订、材料发放。第二步骤,模拟演练会议召开。掌握会议组织的全方位内容,掌握会议期间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学会合理控制与调节会议节奏与气氛,做好会议文书工作。其中包括:(1)会前布置、准备――议题、会议方案审核、会场布置;(2)会议组织控制――会议主持人确定与表演、小组发言人角色扮演、自由发言等。(3)会务服务与材料整理――资料发放规范训练、茶水服务,礼仪训练、会议记录等。

此模块将考查学生文字组织与事务分析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Word处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事务处理能力、事物分析判断能力、会务处理能力、审美与效率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会务控制能力、会议控制能力、服务质量意识、分工协作能力、秘书常用技能等。

3.行政助理工作实训模块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要进入到公共部门担任行政助理或担任秘书,而大部分学生都会成为办公室人员或领导下属,这就必不可少地会从事行政助理相关的工作。因此,行政助理实训模块将精选办公室工作中40个案例,以及小的情境模拟实训内容,涉及人际关系、交流沟通、上司办公室的管理、接打电话、接待客人、信息工作、上司的日程安排、上司出差准备工作等,将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形式介绍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工作的能力。

行政助理实训模块将精选办公室工作中40个案例,以及小的情境模拟实训内容,涉及人际关系、交流沟通、上司办公室的管理、接打电话、接待客人、信息工作、上司的日程安排、上司出差准备工作等情境,每个案例均给出了大家常做的五种做法,将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形式分析最佳答案、介绍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工作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方法的设计

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方法将采用最优的易于学生接受的任务导向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团队协作和竞争实训模式、角色扮演实训模式、体验式训练实训模式、方案设计模式、模拟仿真模式等,以增强实训的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是在新形势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新的实践尝试,我们希望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1] 马晓燕,吴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以山东交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个案[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7-59.

[2] 严圣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新旧专业目录比较的角度[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1):112-117.

[3] 胡忠培,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与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