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语言文化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语言文化探索

篇1

[3]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EB/OL].http:///showarticle.asp?id=1090,2007-09-30/2007-11-20.

篇2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语言,所谓全新的语言媒介日渐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语言(毛力群,2002);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信息符号,本文主要关注后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 “×”进行中, “×”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 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四、结语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1]付林林.(2008).网络交流与跨文化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汉文综合版,28(4),104-105.

篇3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他的文章《语言与互联网》中认为网络语言是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可以看出,Crystal认为网络语言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他界定的网络语言就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同时,张润娟的《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和立法规范研究》中把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病毒、宽带、在线、聊天室、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东东、酱紫等。常见的网络语言大多数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刘海燕研究的的网络语言包括三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两人的观点比较类似。而张云辉则将网络语言分成四大部分: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众多学者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分类都是建立在广义的网络语言基础上的。

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同时,在劲松,麒珂的《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中指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众多学者对于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表述不同,分类程度也不同,但他们的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就是把网络语言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指网络环境中的所有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大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就笔者目前整合的资料来看,很多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采用了张润娟、刘海燕的定义,把计算机专业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把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社会方言”说

社会方言说就是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是众多网民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而不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概念。

语言一般是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变体存在的。语言的变体主要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两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就是指地域方言,语言的社会变体就是指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它是指由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政治信仰、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或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社区交际习惯所形成语言差异。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在语言学中的使用。

在文章《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中认为,网络语言具备社会方言的两个特征:一个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另一个则是特定的交际场合。其中的社会特征,就是指人的职业、年龄、性别、阶级或阶层以及文化程度等。而对于网络语言来说,一方面,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青年网民;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使用的环境主要是网络上QQ聊天、BBS、论坛等特定的网络环境。

三、“符号论”

一些学者从语言符号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

于根元(2001)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符号化、时尚化的特点。他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别指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其它”。在游雨欣的《网络语言―虚拟符号传播》一文中,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互动交流,传播信息中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信息传播符号,并且由于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使用,所以这种符号具有虚拟性”。纪丽宏(2006)则进一步深化上述观点,认为现存的网络语言是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符号系,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非符号系统则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实物图像符号等。

同时,也有学者将网络符号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朱立志和王岩松(2006)认为网络符号系统由三个可读符号系统和一个副语言符号系统组成。可读符号系统包括汉字、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而副语言符号则是指由于在网上沟通时无法见到对方的表情,网民们为了省时、经济和幽默,特意创造的一系列的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乐耀(2006)则将网络语言符号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字母符号类,二是汉字符号类,三是数字符号类,四是键盘符号类,五是混合类。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的观点,对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都建立在网络语言符号论的基础上的,认可了网络语言的符号论观点。

笔者认为,从网络语言的符号论这一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作为载体的网络语言的作用,同时也显示出网络语言作为标记符号的作用。作为网民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间互动的媒介,网络语言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满足网民的一些需求。因此,我们用符号论来阐释网络语言的概念,充分显示了网络语言符号的本质和互动媒介的特点。

篇4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因素

(一)网络成为网络语言的摇篮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聊天软件里经常出现的“恐龙、美眉、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QQ、人人等聊天工具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追求网络交际的时效性。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不仅给人们的思维环境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也确实解决了语言和言语的矛盾。

网络环境下,文字不仅用来解决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还要实现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效果,既要声情并茂地传达思想感情,也要有及时的聊天互动,还要体现主体差异。原有的文字表现力不足以担此重任,新的表达方式必然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产生。

(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网络语言的产生

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网络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一方面,网络语言交际的创造源于社会文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融合,形成了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人群在网络中尽情表现着自己的个性,个性的表达自然要寻找一种或几种适宜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语言就是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中的一种。另一方面,任何语言都要根植于所属文化的土壤。英文缩写不能完全适应汉语的语言环境,数字组合则语义模糊,中国网民的网络语言最终要落脚于汉字。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充分的可开拓空间,可以满足网民力图运用文字追求视听效果的动机。

(三)网络语言使用的主体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语言方式。网络语言的特点是由网民在网络交流中形成的。18至24岁的年轻人在网民中所占比例最高。年轻人思想开放,接受新鲜事物快,富于创新精神,是网络语言形式最主要的“发明者”。

随着网络语言研究的深入,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诞生了。“网络语言学”这个概念是由我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西班牙知名学者珀施特圭罗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2005年,英国知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的影响问题作了深入探讨。网络语言学目前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于不断完善。

二、网络语言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一)丰富信息交流方式,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思想得以相互交流。网络用语虽然是一种书写语言,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书面用语或者口头用语,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独特的表达风格,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人类说话的动作、语气、音调、姿势等等,即时传递情感,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愉悦信息交流的双方,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

(二)简化信息传递过程,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网络用语是一种被简约化了的语言,由于交流双方不是面对面交谈,而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地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快速地做出反应。网络用语往往精小简短,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表达,因而使得信息字符变少,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收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承载最大的信息量。

(三)交流主体易在虚拟交流中获得认同,使信息交流趋向个性化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双向性使人们不再是以往受限制的受众角色,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者,信息交流开始转向交互式、去中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信息模式。由于网络交流双方可以互不认识、未曾谋面,所以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网民便刻意去追求表达的标新立异,从独具个性签名档就可以窥见一斑。由于不同的虚拟交流中会有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而使用者处于网络人际交流状态时,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便是被认同和渴望交流。

在未来社会,网络将给人的交流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网络交际或许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更为普遍的、重要的交际方式。因此,网络语言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继续的得以发展升华。

参考文献:

[1]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理论学刊,2010.

[2]飞鲸.网络语言的特殊性[J].东南传播,2006,(1):31~32.

[3]黄晓斌,余双双. 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J].理论与探索,

篇5

二、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学的影响

对于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对于专家来说,也由原来的不认同到逐渐重视。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受到了教育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对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包容,语言研究其中一个热门话题便是网络语言,虽然它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网络语言是对语言文学的一场革新,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在虚拟网络以及网络外部环境的双重磨合下,现在的网络语言已经与前几年的杂乱无章大不相同了。网络语言在逐渐地形成一种语言系统,其传播媒介是网络,网民是语言社团的主体,在网络语言系统里,没有人是权威专家,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任何人都可以表达创新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创造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而且一旦大家认可了就会很快的在网上传播,当流行起来又会从网络进入到现实生活,这样就丰富了汉语系统,是现代汉语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网上搜索,我选出两个最具特点有代表性的两个字来分析,总结一下它们特点以及为什么受到网民的追捧,进而能够深入研究网民的使用心理,也来分析一下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两个字就是“囧”和“槑”。

1.囧读音:jiǒng。其实是由“冏”衍生而来的,在现代字典里根本查不到。两个字是相同的读音。冏的意思是“光明、明亮”,也可以解释为“鸟飞的样子”。“冏”在古代常用,对现代来说是个很生僻的字。网义:悲伤、无奈、悔恨、无力回天,窘迫或者特别尴尬的心情。乍一看到“囧”字,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呢?第一感觉是不是像一张方脸,眉毛是“八”字形的,下面是一个张开着的嘴,像是一个人悲伤地表情,让人感觉到了悔恨却又无可奈何。再仔细观察呢,好像还有点搞笑的样子,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网友们单独使用的时候,它就是“无奈、尴尬”等类似的意思,如“期末考试数学得了59分,差一分啊,囧!”这个“囧”字代表了伤心或是无奈的意思,却又比单纯的伤心更加形象,就好像是看到了当事人当时的表情似的。这是“囧”字最开始使用的时候的意思,随着“囧”字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一个方面的意思已经满足不了网友们的需要,于是又有了新的含义“拜服、钦佩”,如“囧!史上最搞笑图片”,这是网友在BBS上发的帖子的标题,根据帖子的内容就能体会到发帖人所要表达的是对图片的拜服。网友们可以根据在不同场景中判断“囧”字的含义,更加体现了网络语言的魅力。

2.槑读音:méi。原义:同“梅”,是梅的异体字,同样是个生僻字。网义:形容一个人很呆,很傻,很天真。其实,“槑”的本义跟“呆”是相差甚远的,因为“囧”的流行启发了很多的网友,使“槑'成为了又一个深受网友喜爱的网络新词语,像是两个“呆”,意思便是比呆还要更呆,网友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一些生僻字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对于像“囧”“槑”这些字在网上的流行,大家也由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对汉字的不尊重,属于恶搞,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害;也有的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人们对于生僻字的关注,是利于汉字文化传播的。其实,文字的意义本来就是用来便于人们交流的,我认为网络语言是对汉字意义的丰富和创新,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网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深化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网友们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五笔输入法并没有普及,网上交流的时候为了方便就出现了一些缩略语或者是谐音词。比如,88(拜拜)。这样交流起来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这算是网络语言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网友为了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更加体现自身个性,所以出现了很多的表情符号,如“O.O”表示“惊讶”。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应用更加广泛,人们更加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网络语言得到了丰富。比如,前面提到的“囧”“槑”。这些网络词语的流行,从文化高度上来说是这个传统文化的另类创新,是一种新文化的诞生———网络文化。就汉字来说,它本身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汉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表达观点的一种文化成果。以“囧”作为例子,它是网民对文字意义的扩展,因为它的频繁使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汉字,人们对古汉字的热情被激发了,挖掘出了更多的生僻字和古汉字。每次出现一个有趣的汉字,网友们都积极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此同时也会感叹先人的伟大,也增加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所以说,网友们根据文字的字形创造出新的含义,不但使文字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满趣味,而且网友之间交流方式也变得独特,满足了现代年轻网民追求个性的心理,使网络语言更加有特色。网络语言的这些特征符合了网民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不对这些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话,容易造成对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体系有消极的影响,甚至造成文字应用上的混乱。比如,一些广告语乱改成语,“一见钟情”被“箭牌口香糖”改为一箭钟情;某品牌的摩托车打出的广告语骑乐无穷,等等。青少年网民在网络上习惯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网络新词语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规范,否则不可避免的将出现类似问题。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些网络新词语,一方面,是因为新奇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出现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网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网络语言的形成是两面性的,下面就以这两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网络语言带来的积极影响。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的更新和发展,都是在使用之中不断进步的。从文字本身来说,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同英语,每年都有很多的合成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诞生。网络语言通过缩略、符号、借用一些外来词或者将传统的汉语赋予新的意义等手法来创造新的词汇,不但形式多种多样,使用起来更是灵活多变。网络语言的语法打破了常规语法的规则,既改造了传统的汉语语法系统,又将英汉语法的规则融入其中,使人们文字语言表达更丰富,不受传统语言的制约,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增加了色彩。文化交流也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达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繁荣。比如,之前提到的“囧”这个字的流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就拿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影名字为例“人在囧途”,如果电影名字是“旅途的尴尬”,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另外,很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由于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激发的。从另外的角度看,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大多数是来自于社会的热点人物或者事件,从侧面体现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一部分趋势,因此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可能就是因为某一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网络语言很多都体现了一个具体事件,如“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很流行,在网络以及现实社会的迅速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高度关注,由此看来,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人们对这些词汇的出处非常关注。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每一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畅所欲言,网络不仅成为大众表达看法,参与社会生活最普遍最便捷的方式,甚至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网络语言才能如此迅速的发展起来。

(2)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来说,一部分网络语言偏离了汉语规范。网络语言普遍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方便,在很多方面都没有遵循汉语规范。有些词语的词义被曲解,还有很多刻意的错别字,这些都会在语文教育方面有负面的影响。网民的主要群体之一,就是青少年,他们喜欢新鲜事物,而且乐于并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情感非常丰富,却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培养的阶段,大量的使用、接触网络语言,接受了其中不规范的特点,容易不规范表达的坏习惯,这对语言学习必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就看到过有的学生在试卷上答死亡的反义词为“挂了”,这很明显是在网络游戏中形成的错误观念。与此同时,我们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在慢慢下降。网络是虚拟的,它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界限,营造的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大世界。网络语言因为其丰富多样和巨大的张力建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这种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迅速渗透到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中,使得传统语言的功能变得淡化。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国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愈加频繁,这不单单是说国际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产业的交流发展也随之而来。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载体,人们也是越来越重视。新的时期,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汉语也有了更高的关注,汉语言的发展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积极倡导学习汉语,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古老,体会到汉语言文学是魅力无穷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字起源大国,汉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历史积淀很深厚,做好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的需要,更是搭建国际友好关系的桥梁,汉语言对于国际交流来说意义重大。在新的时期,汉语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要大力度开展,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逐步实现汉语言的产业化好国际化发展。当然,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这一目标还要走很长的路,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怎样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这需要梳理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要积极有效的探索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汉语言文学要注重树立本身的特点,与此同时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和提升。

关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有以下几点:

(1)树立产业化发展理念,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来说,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向产业化发展对于文化本身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对其长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就这一点来说,大家都知道一种文化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根据这一问题,人们就非常关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关于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国际化,首先要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找到一个可行有效的发展策略制定发展规划。所以,就根据目前汉语言文化的现状我们就以汉语言文化本身的特点来进行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是古汉语,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为汉语言文学提供了非常付的素材。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关于如何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需要一个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对于发展汉语言文学来说,要想实现它的国际化,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汉语被更大范围的接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而且中国文化想要走向世界,一个重要代表就是语言。语言其实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沉淀,而汉语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为发展汉语言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很多差异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龙是象征高贵、权威的,有着吉利的含义;而在西方神话中,龙(dragon)却被认为是凶残的。另外,狗在古代是一种比较卑微的动物,成语中与狗有关的大多都有贬义。而在英语的用语习惯里,大部分都可以比喻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要想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必须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中国的文化产业包括很多方面,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要把汉语言文学当做中国文化的代表。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支持。最后,想要把汉语言文学发展到世界各地,不能只看重暂时的成效,要以长远的眼光着眼全球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属于汉语言发展的系统。

(3)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树立汉语言文学的品牌来加强其影响力,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树立品牌也是符合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产业化和国际化是互相联系的,两者应该同时进行。发展汉语言文学不是独立的,它与中国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一体的。

篇6

在课堂上,某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没有使用传统的说法:“希望大家积极发言,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自信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是使用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大家可不能当‘打酱油的’,一定要及时‘跟帖’,大胆‘拍砖’啊。”某同学回答问题后,教师这样评价:“××同学的发言真‘给力’,差点儿让我‘hold不住’。”下课时,学生找教师讨论问题,教师说:“你这个观点,前几年就已经出现了新的替代观点。孩子,你‘out’了!”学生听后,先是愣了一下,但很快闪出敬佩的眼光,说:“想不到老师您还挺‘in’的嘛!”这对答之间,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这里的“打酱油”(冷眼旁观、不积极参与)、“跟帖”(加入讨论,发表观点)、“拍砖”(发表意见)、“给力”(特别有力,让人感觉很好)、“hold不住”(控制不住)、“out”(过时、落伍)、“in”(新潮、时髦),等等,都是网络上的热词,学生们经常使用。当听到老师居然能对网络热词如此了如指掌、运用自如时,学生的喜爱、尊敬、佩服之情便油然而生。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油然而生的喜爱、敬佩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喜爱之情。

二、网络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网络语言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性,正如张小平所说,“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3]。网络语言的创新,几乎利用了能够利用的所有语言材料。语音、词汇、语法,文言、方言、外语,都成了构筑网络语言大厦的基本材料。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有许多创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符号创新。将键盘符号经过不同的组合,形成新的符号形式,表示全新的内容。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醉了;“^-^”表示眯着眼睛笑;“:-o”表示惊讶。二是缩略创新。利用英语、拼音、数字等缩写形式表达新的意义。例如,GG(哥哥)、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FM(follow me跟我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GF(girl friend女朋友);me2(me too我也是)、F2F(face to face面对面)、3ku(thank you谢谢你)等。三是数字创新。使用数字的读音组合表达一定的意义。例如,88(拜拜)、1314(一生一世)、8147(不要生气)、7456(气死我了)等。四是谐音创新。如大虾(大侠)、斑竹(版主)、幽香(邮箱)等。

类似的网络语言创新实例,值得语文教师充分利用。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可以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认识到“一切皆有可能”,人类创新永无止境,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三、网络语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网络语言中有不少不太规范的语言现象,却是学生们比较认同的。一是错字别字。如把“电信局”打成“点心局”,“信箱”打成“馨香”,让人很费解,影响交际效果。二是有意别解。网民故意对词语作出有别于常规的解释。如用“偶像”代指“令人呕吐的对象”,用“可爱”表示“可怜没有人爱”,用“讨厌”表示“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用“白骨精”代替“白领﹢骨干﹢精英”,用“特困生”指代“上课特别爱犯困、打瞌睡的人”,等等。三是错误语法。如“给个理由先(先给个理由)”是粤语语法的状语后置;“知不道”(不知道)是西北方言语法的运用;汉语表达与英语语法杂在一起,如在汉语后面加上英语表示时态和数的形式,如“兄弟姐妹s”(兄弟姐妹们)、“晚饭ed”(吃过晚饭了)、“听课ing”(正在听课中)等则是英汉语法的杂糅。四是火星文。火星文是由各种符号,包括数字、拼音、繁体字、冷僻字、日文、韩文、英文等组合而成的,非常难懂。如“如果非要在叽份love+1咕期限,偶C望4,one万年”(如果非要在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尽管生动活泼、新奇幽默甚至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效果,但它们是在游戏文字、破坏语法、不合逻辑,如果任其泛滥,将严重影响传统语言的纯洁。语文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析这些不规范现象,把它们作为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分清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适用的不同场合,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比较规范的网络语言,远离网络语言垃圾,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规范意识。

四、网络语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网络语言中有大量的英文字母词,如VCD、UFO、GDP、WTO等,被网民甚至大众传媒广泛使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4]由于英文字母词大多保留着英文的原貌,因此承载着不容忽视的西方文化信息。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中国人使用英文字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势必会不断亲近西方的传统文化,从而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向学生讲明,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讲清英文字母词所承载的西方文化意义,以及滥用字母词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语言所代表的民族文化意识,合理使用英文字母词,不滥用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英文字母词。

五、网络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网络语言追求创新、标新立异,同时粗俗化倾向也在暗流涌动。在网络上可以见到不少带有粗俗化倾向的污言秽语,如P(屁)、NQS(你去死)、TMD(他妈的)、WBD(王八蛋)、“你装什么丫挺的啊”等。网络语言的粗俗化倾向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有时网络语言还粗俗得“翻新出奇”。如“你真是一个二百九”,有人解释说,这种说法包括有“二百五”、“三八”和“二”(据说是“286”的简称,意思是慢、笨)等骂人的意思。

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应当坚决反对网络语言的粗俗化倾向,作为正在受教育的学生,不应该作网络语言环境的污染者,而应该成为网络语言的洁净者,为语言品位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语文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的“菜鸟”(低水平的人),而应该成为精通学生熟知的网络语言的“大虾”。只要语文教师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语言这一鲜活素材库,就一定会让网络语言变成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江苏“给力”文化强省[N].人民日报,2010-11-10.

篇7

一、语言网络化趋势对新闻传播正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1.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

目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新闻形式的关注度正在下降,更多的青年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媒体。所以,传统新闻媒体适当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年轻新闻受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一能提高新闻的生活性。较之传统的新闻语言,网络化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年轻群体的流行性语言,在新闻传播中适当地引进网络化语言,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进而引起年轻新闻受众的关注。二能提高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传统媒体的语言远不如网络中的自由议论对年轻人更具有吸引力。

2.拓宽了创新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中,如何做好新闻传播的创新工作,是媒体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网络化语言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新闻热点话题的创新。在网络化语言环境中,部分网络流行语言就是伴随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的,传统的新闻媒体应以网络语言为切入点,做好新闻热点话题的挖掘创新。如2014年的天猫、淘宝“双十一”促销活动,成了当时最热门的网络热点话题,也成了新闻报道的重点话题。二是促进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目前传统新闻传播已经出现形式落后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语言创新传播形式,成为必要的方式之一。

二、语言网络化趋势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负面影响分析

语言网络化趋势除了对新闻传播有正面影响,也存在着部分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严肃性

新闻的严肃性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主要区别。严肃性是传统媒体新闻的主要特点。因此,具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网络化语言的引进,会严重影响新闻的严肃性:一是影响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二是影响传统媒体的形象。严肃性是传统媒体社会形象的主要体现,严肃性特点的破坏会使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

2.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中包含大量的自由文化因素,如炫富、拼爹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传统道德理念产生冲击。二是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对标准语言随意篡改的问题,如“灰机”“麻麻”一类的网络化语言的出现,对我国语言的规范化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语言网络化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应对策略

为更积极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正面影响,有效抵御其相关负面效应,媒体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合理配置使用网络语言

进一步规范传统媒体新闻领域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媒体工作者首先应加强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使用。(1)明确新闻受众人群范围,增强受众区分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其媒体新闻主要受众进行分析和调研,判断受众人群的年龄区间和主流喜好,才能够更合理地进行网络语言的配置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语言对新闻媒体的促进作用。(2)优化调研方式,规范调研内容,增进调研分析。在明确新闻媒体受众人群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应在媒体主要服务人群中进行深度调研,以进一步明确新闻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及使用尺度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财经类新闻应结合自身媒体特征和新闻内容,合理采取电话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研等方式,就受众网络语言接受程度、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预防、语言尺度设定等问题进行深度调研,以保障新闻受众调研分析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为新闻媒体中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奠定基础。

2.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做好新闻传播创新的实践工作

新闻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做好网络文化研究,结合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手法。对此,新闻工作者应:(1)与时俱进,大力提倡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普及,正确引导,确保新闻媒体“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宗旨不被误导。(2)积极探索新闻网络语言的全新运用方式,结合网络语言独有的思维习惯和表意方式,更好发挥新闻媒体的自身优势。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论坛的兴起,财经类新闻编辑也可借此思路开辟“经济论坛”“财经人物论坛”“金融论坛”等新闻栏目,还可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对财经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更为透彻的介绍,这些正是网络语言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发展的体现。(3)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整合。通过媒体公共微博、订阅号、网站新闻等方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更好促进传统媒体新闻到现代网络化媒体新闻的转型发展,也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

3.开展新闻传播主题研究,确保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

在当下网络时代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仅应坚持其固有的严肃性和求真性特点,还应增强与网络环境的适配性,实现传统新闻媒体严肃性与时尚性的良好结合。(1)明确媒体新闻严肃性及时尚性不同语言风格的应用范围,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及受众人群等采取不同的新闻语言风格、内容特点及情感导向。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政治导向较强烈或社会反响较大的新闻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采用严肃、务实的语言风格;对于一些生活琐事、游戏娱乐或是大众调侃类新闻,适当掺杂一些时尚元素,则能更好地增强受众的欢迎程度。(2)在很多情况下,媒体新闻的严肃性与时尚性特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彼此间可以进行合理整合。在新闻中利用一些正面的网络化语言进行相关新闻的播报,有时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例如人民网新闻《2009年逾105亿美元外资79家外资总部“落沪”》,通过网络化的新闻标题,让新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做好新闻内容审核,全面消除新闻负面效应影响

虽然网络化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媒体新闻的语言可读性和受众欢迎程度,但不可避免地,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的传播也会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语言对新闻媒体的正面影响,削弱甚至消除其负面效应,新闻工作者应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工作:(1)加强社会道德与公共意识方面内容的审核,对于一些负面化的网络语言,如“啃老”“炫富”等,有必要加强内容审核,确保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加强媒体新闻文化内容审查。网络语言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艺术性,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可能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和情感倾向存在较大出入。在对此类网络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加强文化内容审查,同时做好相应的说明与阐释工作,避免文化歧义的产生。

四、结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语言的发展对媒体新闻的传播工作既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更好规范传统媒体新闻过程中网络化语言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化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促进作用,新闻工作者应从做好媒体受众调研分析、开展新闻传播创新实践工作、增强新闻语言风格整合以及增进新闻内容审核等方面着手,才能大力促进新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增强新闻传播的范围及受众的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篇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其中规范的、科学的语言文字,是维系这种文化的纽带。语言的纯洁,不仅仅意味着文化的纯洁,更意味着价值观念的纯洁。没有对自己母语深沉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对自己民族价值观念的操守。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1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个小的群体。它尽管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但是它与现实语言也有着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规范。然而,“现在我们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语言使用不够文明”,2如今的网络充斥了不少粗俗、轻佻的语言。例如:

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QNNND(去你奶奶的)、SB(傻逼)、NQS(你去死)、SJB(神经病)、东方不败(不男不女)、469(死老狗)、0748(你去死吧)、0487(你是)、BT(变态)、@%&$$%&(骂人的话),还有嘲讽人的神童、天才、蛋白质、太平公主,等等。

从上文的统计调查中,我们看出,在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时的痛快,不顾及历史积淀和词义关联,对词语进行随心所欲的无原则的联想或缩写(这并不是创新),其结果是生产了一大堆的语言垃圾。TMD,NND,(太刺耳,不便多举),这些浓缩的骂言,是标准的语言垃圾,是正常语言中垃圾的异化,如果让这样的语言不停的跳跃在屏幕上,或者是挂在大家的嘴上,进而再成为印刷品,那简真是语言的灾难,世界真的会让人愕然了。那么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文明现象呢?

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不文明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上网群体,在心理特征、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学习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当遇到个人心理问题时,不愿同亲朋好友倾诉、更不愿与陌生人面对面谈。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他们产生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的倾向。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业竞争异常激烈,不同文化相互撞击,使大学生的成长面临更大的困惑与挑战,他们非常需要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家长等的引领作用相对滞后,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大学生的贴心朋友,反而给大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使他们遭受更多的挫折,这些都使大学生不得不去寻求其它的出路,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二、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大学生语言不文明的客观因素

网络空间使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互联网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取决于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虚拟情境的特征。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象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了,上网者可以创造虚拟的人物角色,获得某种权利和认同感,使某种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个人身份、及社会地位等都被淹没,人自身也成了数码存在。因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约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空间。使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丧失殆尽,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

三、家庭、学校与社会在面对网络语言冲击反应的滞后性也是大学生语言不文明的重要因素

面对网络的冲击,他们的反应显得苍白无力。有不少的教师不理解学生文章里出现的网络语言,还有许多父母对网络知之不多,对待新鲜事物接受程度不高,许多家庭没有承担起对大学生指导与监督的责任,而且有些家长在电脑、上网方面还得向孩子请教,至于网上传播的什么内容,孩子们交流什么主,如何进行交流,怎样有效监督他们的网络语言,他们无法及时全面掌握。而在大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在传统德育模式的主导下,学校基本没有或很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大学生。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我们把以德治国提到与依法治国并重的地位,各地区、各单位也都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无论哪种道德建设,都应该以语言文明为前提。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荆莉.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0,(5)

[4]朱萍.网上聊天语言的特殊语境和交际特色[J].语文建设,2001,(8).

篇9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因特网的应用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种新兴媒体语言,可以简称为网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语指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包括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网络用语,如“网虫”、“网恋”、“爬网”等;包括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登陆”、“下载”、“宽带”、“防火墙”等;还包括在网络交际中的具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这类网语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如“MM=meimei(妹妹或美眉)”、“偶=我”、“bs=鄙视”等等。其中,最后一类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本文提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狭义的网语。

二、五年制高职生的界定

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它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修业时间为五年。五年制高职生是指全国各类高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初中毕业后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五年的学生。据统计,目前这部分学生占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人数的50%以上,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组成部分。

五年制高职生的生理、心理所特有的特点,使得网络语言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与对大学生、中学生的影响不同。因此本文从以五年制高职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并探究其原因,以期对高职生网络语言的正确运用提供一些参考性资料。

三、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

2011年12月,笔者在福建省永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意图了解青年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和使用现状,进而分析网络语言对五年制高职生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该校共5个年段,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6份,有效问卷270份。其中每个年段60人,男生93人,女生177人。

(二)调查的内容及结果

1.在报纸上看到标题含有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的新闻有什么态度

表一

态度

人数比 严肃的报纸怎能用网络语言作为标题 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没什么营养 很好玩,被标题吸引而看具体内容

19% 20% 61%

从表一可知,大多数学生(占61%)在看到严肃的媒体报纸的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并没有很惊讶或者不能接受,而是会被网络语言吸引,进而去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也有19%的学生不能接受,认为严肃的报纸不能用网络语言作为标题。另有20%的学生觉得标题含有网络语言,内容就没有什么营养和内涵。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了解,大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语言的应用持有比较宽松的态度。

2.对网络语言的接受程度

表二

程度

人数比 乐于接受 勉强接受 无所谓 不能接受

37% 24% 36% 3%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能够接受网络语言的,并持赞成的态度;有36%的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持不能接受意见的只有3%,少之又少。

3.网络语言有哪方面帮助

表三

有哪些帮助

人数比 毫 无

帮 助 快 速

表 达 痛 快

表 达 形 象

表 达

8% 49% 12% 31%

从这项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在表达上是有帮助的,认为毫无帮助的学生只有8%,也是很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网络语言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有其自身的魅力和使用益处,它在学生生活中的发展较为顺利。

4.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表四

程度

人数比 一 看

就 懂 较懂 略懂 完 全

不 懂

7% 28% 61% 3%

由上表可见,有7%的学生深谙网络语言之道,对其特别了解,一看就懂。比较了解的有28%的学生,有61%的学生略微了解。完全不懂的极少,只有3%。这说明五年制高职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有所关注,网络语言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

表五

频率

人数比 经常使用 不时使用 偶尔使用 从不使用

13% 40% 41% 6%

从这项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五年制高职生学生在上网时会有时使用网络语言,有41%的学生会偶尔使用,在网络上从不使用网络语言的只有6%的学生。可见,网络语言在五年制高职生这个特定社会群体中不仅接受程度高,影响也大,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并重视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把表四、表五综合起来对照分析,可以推测出,有53%的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但只有35%的学生了解网络语言表达的意思,那么,18%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使用的网络语言的意思不怎么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情况下使用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6.使用网络语言的场合

篇10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应用而生,并成为了人们交往的一种新兴语言。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网络行业语”和“网民常用词语”两部分,狭义的仅指后一部分。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们在虚拟聊天室、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等网上交际场所使用的网络惯用语,这些语言因为使用者的广泛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

二、 网络语言的特征

1.语音特征

(1) 拟声词的运用

由于网络语言不是面对面的交流,缺少表情用来达意,因此,为了弥补此缺憾,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大量的拟声词,如:“嘻嘻、嘿嘿”、“吼吼”等。运用这些拟声词网民们可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交流时如见其人。

(2)童语照搬和童语仿说

童语照搬是指故意将儿童的词汇搬到网络上。刚学话不久的儿童常把名词重叠,如把“糖”、“车”说成“糖糖”、“车车”等。网民们按照这种童语形式把日常称谓重叠,如“宝宝”、“哥哥”等。童语仿说是仿照儿童语汇的叠音构词特点,将一些成人词汇加以改造,使之带有童语的特点,如把“东西”说成“东东”,“等一下”说成“等一下下”等。

2.词汇特征

1)缩略词

缩略词主要包括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缩略。汉语拼音缩略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常用词语,多是日常称呼语和地名,如MM(妹妹)、PLMM(漂亮美眉)等。还有一种是“环保骂人”型,如:TMD(他妈的)、BT(变态)等,这种比直接骂人显得委婉一些,所以也被人戏称为“环保骂人法”。英文缩略大部分为首字母缩略,一般用大写,如DIY—do it yourself。网民们还用这种形式来缩短常用单词的长度,进行输入简化,如BF、TKS、FT(晕倒)等。

2)新造词

新造词是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如:“(网络文学的作者)”,“拍砖或拍板儿砖(论坛上的争论,多半指批评意见)”,“灌水(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或过长却言之无物)”,“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

3)符号叠加型

由于网民们无法表现真实表情,因此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表情意味的形象符号,如:“:)”表微笑,“^-^”表咪眼笑,“>_

3.语义特征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现代汉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网络词语中新义与旧义的关系有非源生和源生两种。

1)非源生关系

这类旧词新义通常是网民受幽默、讽刺、标新立异的心理驱动,将现有的语言材料歪曲解释,从而增加了词语的新义。新义诙谐、幽默,或具讽刺意味,与旧义无关甚至完全相反。如:“贤惠”本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新指闲着什么也不会;“讨厌”本指惹人厌烦,新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2)源生关系

网络语言中,不少词的新义是在旧义基础上产生的,新义与旧义有密切的源生关系。例如:“恐龙”本指一种灭绝了的珍稀动物,但在网络上比喻长得丑或凶的女子。据说,龙是指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她是荆州地区有名的丑女,又因为诸葛亮叫孔明,所以大家就尊称黄月英为“孔龙”。后来,大家约定俗成管丑女叫“孔龙”。因“恐龙”与“孔龙”谐音,人们逐渐用“恐龙”代替了“孔龙”。

三、网络语言的成因

1.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中国人接触互联网之初,互联网上通用的英语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出现了一些新词汇,如“cyber jock—网迷”、“cyber worm—网虫”等。一些网络缩略语在网络交流中开始流行,如ur代替your,r代替are等。在互联网这种没有国界的交流中,最先使用互联网的部分网民首先接受了这种新词汇;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及日益普及对汉语网络语的大量产生和运用起到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2.外语的影响

对另一种语言词汇、语法的借鉴和吸收是一种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因此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这种交融也体现在语言方面,如前面所说的英语缩略词“o了(over了)”和英语谐音词“IC(I see)”等。

3.本族文化的影响

在网络社区里,汉语中一些词的原有感彩在网络社区里变了形,混合着前卫、玩世不恭和传统,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景观。但是不管怎么变,这些词还是蕴藏着一定的本族文化底蕴。如:“美眉”这样的词无论从美学还是从联想意来讲都深得传统文化意蕴,古人就曾用“峨眉”来借代美女。

4. 无“把关人”

网络语言不存在“把关人”的审查,这是网络走向另类的根本性大环境。网络是一个平民化舞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别人传播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管理者虽然有权删除一些帖子,甚至封杀账户,但他们的把关绝不能形成传播中的瓶颈效应。所以,网上的个人表达几乎是一种顺畅通道,网民可以快速对网上的信息做出反馈,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见解。因此,在失去“把关人”的网络中,个人文化极度张扬,语言文字离经叛道,奇词怪语天天造。

5. 网民个人因素的影响

1)追求快捷方便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交流迅速,特别是在聊天时能快速应答对方的话语,使用了大量的缩略词和数字谐音词,如“8858,我急需支援,3Q(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thank you)。”另一方面,为了迅速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网民们往往把以最快、最简捷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这样常常导致所需词语不正确谐音词的出现。例如:在输入“版主(ban zhu)”时,敲一下回车键,显示在屏幕上的却是“斑竹”。但是在交流中,双方都能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快捷,网民们就将错就错,这样“斑竹”等一些字词就约定俗成地被网民们认可运用起来了。

2)追求形象、生动

网民们在交流时发现,光凭一些单调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因此他们创造了许多符号型词,并使之迅速繁衍,如“:-0”表惊讶。这种表达不仅提高了网络交流的速度,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大大增加了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令网络交流魅力大增。

3)张扬个性,追求创新

网络给每个个性张扬的自我都搭建了一座精神的后花园,在这座后花园里,网民群落造异词,说怪话,用另类语言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引起别人的重视。例如,“电子函件”是国家明文统一规定的名称,但大家偏偏爱用个性化的“伊妹儿”。

4)戏谑和调侃心理

有的词语反映了现代人特有的一种戏谑、调侃、玩世心态,如:“耐看”指耐着性子看;“可爱”指可怜没人爱;“情圣”指情场剩下来的;“老样子”指老了的样子;“健谈”指贱到什么都谈等。

四、结语

网络语言有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使用范围,并以独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其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社会学亦或是社会语言学来说,网络语言都有其研究的价值,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 Levinson.S.C.Pragmatics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李康,张阳.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 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篇11

作为语言系统中的新兴成员,而且是当下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当代人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当今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语言变迁规律和语言发展动态,进一步丰富语言本体的研究;第二,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利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补充、拓展和完善。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归纳整理了最近几年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口和问题,以期对完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在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资料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文献,不限年限,共检索到1334条。从时间和数量特征来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前期研究成果比较少,在2008年以前,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不超过10篇,在2008~2010年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都成倍增长,之后速度放缓但仍处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顶峰,有233篇,2016年降到188篇。

这些科研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截止到2016年,知网上收录的从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资料有1228条,由此可见,语言学是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主力军。赵乐平(2015)指出:“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面对1994~2010年间中文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2012)指出:“在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两年,从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献来看,以生态和认知语言学视角居多,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但也不乏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本体等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分析的科研文献。

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生态语言学视角,是将网络流行语看作语言生态系统的新成员,或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是如何促生和变化的,或探究其是如何反过来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环境的:邹春燕(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网络流行语研究》中,利用生态性的全息论和生态位理论对网络流行语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动态变化作了定性和一定程度上的量化研究,并首次构建了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词汇研究模式,既观察了语言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又重视了语言和环境的关系;或运用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探究网络流行语:石杰(2016)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一文中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特征、带来的多样文化及其发展情况等方面出发,论证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其符合语言发展的生态原则,应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促进其成为汉语体系的一部分;或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以及应持有的态度:毕会英(2013)在《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发音和结构上的变异,而网络流行语幽默、诙谐的生动表达往往通过此变异实现其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规律,反而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效果,因此人们应该乐观、宽容地对待网络流行语。从保护弱势语言的角度出发,人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新兴语言,容许新兴语言在语言生态环境中存在,进而保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

也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直面探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问题的学者,如杨勇、张泉(2015)在《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和治理探究》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四、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认知C制、概念隐喻、转喻以及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究当今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如王婷(2016)在《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一文中,以《咬文嚼字》2012~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语料,按照汉语构词法对其进行分类,并探究各类流行语意义建构的机制。王婷的研究结果为:旧形新义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重新分析,如“任性”一词本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而现在的意思则是敢作敢为、天真率性,这种从贬义到褒义的词义色彩的变化中涉及重新分析;缩合式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机制为概念转喻,如“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略语,两者存在于同一认知域中,在具体的语境中,源域(前者)为目标域(后者)提供心理可及性,“网红”形式简洁,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网络红人”这个整体提供心理可及性,用部分代整体,进而引导识解者获得整体意义。

有的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出发进行研究。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李燕芳(2016)在《象似性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探析》中,从影像、图示和隐喻三种象似性视角出发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认为象似性现象也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并从省力原则、情感交流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形成的认知理据。

五、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有的学者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流行语,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语言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还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并将网络流行语看作是特定网络群体使用的一种方言。如徐先梅、马东(2013)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依据地域范围的分布界定的,它在这一地域内具有全民性的特征。社会方言是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阶层、原居住地等)在某些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网络这个交际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问题,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资料中几乎都有涉及。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给语言带来了活力,如徐先梅、马冬(2013)在《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研究》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个体现,在时代的发展中是一种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发展,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语言学家陈原指出:“语言因为有了变异,才能够把不适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掉,才能够使自己丰富起来,换句话说,语言的变异使语言本身经常有活力,不至于僵化。”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2015)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李宇明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语言一旦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这种语言形式是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一些不问出处和真正内涵只为追求娱乐的流行语所折射出的大众文化趋势和社会心理,正在冲击着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积极意义。网络流行语简单地“复制”和“粘贴”,正在让汉语变得干瘪、乏味,这种思考不无道理。

在语言学界,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的新成员、新的语言形式,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知网上检索到的文献为资料源,归纳整理了有关从语言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看到,相关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统一、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治理看法不一以及研究Z料单一等。希望本文可以为国内学者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2016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传播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S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毕会英.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谈网络流行语[J].学术交流,2013,

(12).

[2]王婷.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9).

[3]石杰.从生态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6,(2).

[4]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

究,2015,(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

篇12

毋容讳言,今天是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如果离开网络简直不可以想象。有资料显示,不算QQ邮箱等其他传输工具,仅仅就重要的网站计算,全球每个月电子邮件的传送量就达到10亿封以上,网络的性重要可见一斑。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普通话学习和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说小学阶段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还是处在懵懂的阶段,那么中学阶段,他们就是清晰记忆和矫正阶段,会给以后的说话习惯留下深刻烙印的阶段,甚至终生都不能改变。所以,对于接受新事物最快最敏感的中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关注。

我们知道,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公布的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口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就隐含了普通话的三个特

点。这个定义对普通话的内涵分别从普通话的语音,普通话产生的基础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汇语法规范上做了说明。

1 现代网络语言的特点

首先就是简洁。在网络环境中,语言用字要非常节俭,大量突破了传统文字书写的局限、改变了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产生了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缩略词等,并依靠这些它们来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再见,说成88或886;呜呜的哭声,说成55……;笑的图案就是;白富美,说的是长得白净富有美丽的女性;高富帅说的是长得高大多金帅气的男性。

其次就是形象。网络语言符号使网络语言具有了鲜明的视觉可感的形象性。传神动人的网络语言,使交流中聊天网友可以“望文生义”从而产生近距离交际愉悦感觉,使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因此,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性是网络的语言的一大特点。例如:“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成熟的人。与之相对的就是老鸟。

再次就是诙谐。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一般是有闲的年轻人,他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喜欢引领潮流。他们的语言充满了年轻人青春的活力,对传统普通话语言规范的冲击来自他们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里面不受现实语法规范的约束,同时又能被网络另一个终端陌生的对方完全理解,这里面就是依靠了汉语诙谐幽默的特点来实现的。比如:“恐龙”长得不漂亮的女性网民,含贬义。与之相对的是“青蛙”,形容相貌抱歉的男性网民。

最后就是新颖。换句话说,就是网民在交流的时候约定俗成的语言创新。稳定的网络语言也需要网民的预定俗成,不能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那样没人理解也无法推广使用。例如:“波霸”Big-Breasted Sister的缩写。“斑竹”就是版主,因为拼音输入造成的美妙谐音。“板斧”就是“版副”或“副版”。

这些具有一定生命力的网络词汇一旦创作出来,就很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一旦被青春期正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青少年中学生接受,他们就会把这些网络语言用来作为工具反传统反正规,彰显他们独立的个性特征,并且形成一股网络语言势力,对普通话教学成果形成严峻的挑战。

2 如何使中学生养成规范的良好的普通话表达习惯

这是网络时代,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很显然,单纯的禁止堵压是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网络的神奇的推力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科技含量,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有着巨大的正能量,所以才为社会接受为学生接受。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来说,当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一个进步符号。

但是,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存在对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具体表现在语音、语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语音方面。网络语言的谐音替代现象,以及拼音、字母缩写的词汇,由于书写外形或发音跟汉语拼音相似,处在记忆敏感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大脑语言神经长期接受这种相似音节信息的刺激,会干扰语言学习接受养成的青少年的汉语拼音学习,尤其对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汉语拼音音节的中学生。例如:“酱紫”,最后他们可能会以为“这”的声母就是“j”;而“GG”(哥哥)、“MM(妹妹)”、“JJ”(姐姐)这一类词,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汉语拼音也可以缩写,就像汉语已经就受“OK”一样;粉丝,fans的译音,指的是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简称“粉”或“迷”。如果长期使用会让中学生以为汉语的某些词汇的发音和英语单词的发音是一致的。

语汇方面。网络语汇丰富多彩,创造方式也不拘一格,而且随着网络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语汇还会继续丰富。有些网络语汇严重干扰了中学生对正常普通话语汇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大量的错字别字。词汇语言是一个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普通话规范用语,需要反复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恒久。如果中学生频频接受和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相应减少普通话规范语汇对大脑神经的刺激,干就可能干扰中学生以后的言语习惯。

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语法不规范的现象特别普遍。语法不规范的短语,在句子表达方面也会出现为普通话不能接受的表达方式。例如:“我超级愿意”这句网络语言,在普通话里面,“超级”是不能用来修饰“愿意”的。

网络语言还可能干扰着中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一个把中学生自我表达的思想内容由思考到按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的规范要求在大脑语言中枢神经组织编码,最后由人体发音器官按正确的发音方法发出来的声音。这里涉及到普通话教学的二点,一是中学生应该按照普通话教学要求的语言编码,二是人体发音器官应该按照普通话教学的要求正确发音。而网络语言发音是不存在的,因为学生在网上进(上接131页)

行语言交际时,一般只进行无声的思考,虽然此时也有言语活动,也就是大脑语言神经想象发出声音,但由于输入的滞后或聊友返回信息的滞后,造成句子的间歇、延长或停顿不当。而言语间夹杂的符号图形等网络语言,只是形象的符号,没有相对应的语音形式,没法说出来,想象的发音也不存在。这样就打断了学生对整个句子结构和发音的把握。而且网络语言多是简单句、缩略句,具有即时性,学生疏于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另外,听觉反馈的缺失,也会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普通话的阅读和作文能力体现在对语汇和短文的快速浏览和创作上。通常的阅读是用眼睛目视文字,用记忆中的语音语汇语法规则观照现实的文字,并用人体发音器官发出声音来。而网络语言形象生动、灵活自由、幽默诙谐、口语化、通俗化,这种文化形态,符合在读图学习中长大的青少年的认知习惯和需要。因此习惯了阅读网络语言的中学生,见到了密密麻麻,抽象枯燥的文字就厌烦,因为传统的文章大都讲究文采和谋篇布局,表意含蓄委婉,不像网络语言那么平白易懂,学生就更加喜欢和容易接受网络语言。因此,可以说网络语言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转移了学生对传统普通话语言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学生规范语言阅读和作文理解能力下降。

综上所述,处在网络时代和环境下的我们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改进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促进中学生使用普通话习惯的养成,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青少年学生学习记忆的特点因势利导的抓好普通话教学工作。正确的做法就是,按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对网络语言合理规范和积极引导。一方面对已经出现,并且被大众接受的网络语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认的网络语言,我们要鼓励中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因为语言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2001年6月由于根元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国内语言学界第一部网络语言词典。它的问世向净化和规范网络语言迈出了一大步。另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历时6年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也收录了网虫、伊妹儿、QQ、BBS、DIY等网络词汇。随着规范工作的进行,哪些网络语言是规范的,哪些网络语言是不规范的,将会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和划分。那些被官方话语机构认可的网络语言,就是普通话新词汇,否则就是不规范的,对在网民中有一定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但普通话还暂时没接受的,我们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这些没被官方认可的网络语言,可以了解,也可以在非正式话语里面出现,但是在正式行文里面一般不宜使用。尤其在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作用,在普通话教学中,正确对待和关注网络语言现象,在网络语言已经对中学生普通话学习和养成形成干扰的情况下,使青少年掌握和使用比较规范的普通话。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M].三联书店,1998.

篇13

一、网络流行用语的产生及其基本类型

互联网正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交流的普及,中国网名的人数日益攀升,他们经常聚集在聊天室、论坛、博客等等里面聊天、发表文章和见解,久而久之,他们彼此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网虫”),圈内也出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比如“^-^”表示很开心的一张笑脸,“@%&¥%&”是骂人的话,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年轻人不但在网络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用语也流行了起来。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的语言现象,它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特点。笔者对一些网络用语作出如下分类:

1.语句型: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但是从字面上看却难以理解,往往贬义居多。比如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当时在做俯卧撑;我亲戚是公务员;开门,放城管等等。这些网络用语都跟社会现象紧密相联,往往是一些社会焦点事件进过大众传媒曝光以后,网民总结的大意,其实际涵义必须找到对应的案例才能理解,但是这些用语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掩盖的原始事件。

2.单词型:以人名、名词、动词来表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用正常的意思的谐音来表示该词或者该词的引申词。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近两年,网络上最流行的单词型网络用语有3个。首先是“囧”,凡是在可以说话的论坛,大概都可以见到这个字,念jiong。起初表示人们觉得自己先前的话语不恰当而表示尴尬,后来也引申到对别人话语不恰当的鄙视。第二个是“雷”,“被雷到”是指形容被吓到,用来形容极度震惊、无奈、恐怖和恶心。第三个是“山寨”:是指盗版、克隆、仿制等,一种由民间的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还有一些其他的单词型用语,“槑”读音是“梅”,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宅”是形容某人喜欢经常呆在家里而不喜欢外出活动,通常活用为“宅男宅女”,还引申为高校中文科类的男女博士等等。

3.字母型:完全由字母组成,可以分为汉语拼音缩写(或英文,不区分大小写)和象形两种。前一种如“QC”指代清纯,“XB”是小白的缩写,的意思,“FB”腐败的缩写,对于学生来讲通常指出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帮自己添置新的衣物,往往可以说自己刚刚FB了一把。“BXCM”是冰雪聪明的缩写,“FQ”是愤青的缩写,“BD”是笨蛋的缩写。用英文单词的缩写来代替原来但是的意思或者原来单词所引申的别的意思,如“Q”是“cute”的缩写,表示很可爱;“lol”表示大笑,是laughoutloud的缩写,“KFC”是killfuckingcustomers的缩写,“PK”是playerkill的缩写;“RUOK”是areyouok?的缩写,“omg”是oh,mygod的缩写等等。其次,用单纯的字母组合来表示某种形象。如Orz,这三个字母的组合酷似一个人跪倒在你面前,意思是“拜倒”,引申为“佩服”。

4.符号型: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涵义。比较常见的有“:)”来形容人很开心,图像和笑脸很相似。“:-D”表示非常高兴而张嘴大笑,而字母“T”和下划线“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类流行用语不但在网络上普及,甚至在手机短信中也广泛使用。

5.数字型:用数字代替文字,已经成为网络上聊天的习惯。从最初的“88”、“886”到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的开头都有许多种组合,或者谐音、象形等。例如“3166”:沙呦娜拉,日语,表示再见的意思,“54”是“无视”的谐音,即漠视一个人,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01925”:你依旧爱我,“1920”:依旧爱你等等。

也有一些学者将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符号图形类、缩略词类、旧词新意类、谐音类、引申类、新词类、数字代码类等7个类型。〔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类型都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表意型”和“简洁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网络上沟通的功能型需要。表意型流行语是网民为了表达某种社会态度,但却不能直接的表示出来,因为收到论坛规则的限制。简洁型流行语,则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并带有一定创新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下文将注重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和功能。

二、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络技术,不断推动。以输入法和聊天工具为例,各种拼音输入法(如谷歌、搜狗等)都运用了模糊拼音输入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你输入的拼音的准确程度降低了很多要求,至少对拼音掌握不到位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QQ等聊天工具出现更加深刻体现了模糊拼音输入法的便利,因为QQ作为一种聊天工具,它更多要求的是速度,关于在汉字输入要求准确性程度上是相当低的。只要能看得懂,聊天的人往往不在乎打字的正确与否。

其次,网上交流,自由无拘。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杂呈,主要源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不同身份的网民上网后多以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享受充分自由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约束。

再次,沟通方便,达成共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得到信息交流,成为充分依赖网民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大家挖空心思对一些汉字、词语甚至非母语的英语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创造处简洁、省略的网络语言,以达到快速、简洁的目的。网络语言创造性的将词语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大量的使用来改变词语原来的约定俗称的意义,使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传统的语言模式,从而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因此,在外行人眼中所谓的怪字、错字、别字或者完全是病句的情况下,内行人却用的得心应手。

最后,年轻群体,创造性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的网民中,有31.5%为18岁~24岁的青年,16.6%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19.3%为25岁~30岁的青年。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有66.4%为青年人,而这些人当中又有一半的人(18岁~24岁)为在校大学生。在这些年轻群体中,大部分可能为中学生、大学生、技术科技人员,他们可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跃、好奇、接受能力很强,同时又充满了创新意识,在网络交流中自然会更容易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网民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革新、叛逆、创新、趋于成熟。网络用语不但代表了高效,更有是能够体现处的求新求变、突破陈规的潮流感、时尚感。

三、网络流行用语的功能性影响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这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简称正功能;反面消极的影响,简称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对当前网络流行用语的功能来看,首先是显在的和正面的功能是提高了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效率和表达了自己的意志,负面的功能则是增加了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沟通障碍,如果将网络语言搬到现实生活中,则有可能导致人们之间无法沟通。

首先,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的种类,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与效果。语言使主体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网络用语是一种书写性的语言,它有其自身非常鲜明的特色,因此,我们不能将它归类为简单的书面语类,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同时,网络交流主要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尽快作出反应。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受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其次,网络语言的出现,疏远了汉字的规范而不受拘束,它使语言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语言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有一定的规范。缺乏明确规范的语言,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作为网络语言,学生是主力军,对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区分好坏能力差的阶段,那么网络语言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网络用语表面上属于书面语言,但是它更能体现是一种口语化的存在,本身就缺乏一种严谨的语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杂烩型的语言,可以用等式网络语言=数字+符号+字母+错别字。〔3〕这些观点反映出了网络用语不够规范,这样就给不经常或者是极少使用互联网的人即虚拟社区中的新来者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信息交流的障碍。

第三,透过网络语言,能增强网民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网络上流传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短句,“时间就像,挤一挤还是有的。”“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4〕这些语句虽然是用比较调侃性的话语表现出来,但是它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让我们不再去做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小学究”,而是开始积极的去适应社会,调整自己。

参考文献:

[1][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商务印书馆,1998,3.

[2]黄晓斌,余双双.理论与探索[J].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