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篇1

1评价目的问题

生态评价是一项有助于后期开展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为决策者与公众提供具有可读可用的信息。有目的地开展环境评价有利于评价工作指明研究方向,保障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与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就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确定环境评价的目的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尤为重要。环境评价的目的应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为主。此外,生态评价也是一项需要生态系统管理者参与的工作,需要管理者认可根据区域内存在的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的评价目的。如较为常见的湿地问题,在评价目的确定环节需湿地生态系统问题,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早期,人们割裂性地认识湿地生态,导致其评价的不科学性。因此,将可将环境评价的目的确定为提高对湿地的保护程度与利用率,优化湿地的资源配置,管理者根据评价目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环境评价也才会具有意义[2]。因此,对于评价目的而言能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管理者的认可二者缺一不可,是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评价方法问题

有了目的也就有了方向,而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完成目的。因此,也就需要环境保护者考虑用何种方法获取数据、构建生态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间接对生态系统管理带来影响[3]。环境评价需要获取数据并利用指标进行评价,但是当前生态环境的指标相对较多,体系庞大,如何选择评价指标也成为建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刘建军在建立荒漠景观生态指标体系时提出要保证全体指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建模时首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评价指标需要有具有科学原理的支持,能够如实、准确的反映出评价主体的特征、现状、变化规律等;同时能够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方法要具有可行性是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建立中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可行性要求评价指标具备以下4项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方便广泛应用;②体系简单明了,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特征,定义明确、无歧义;③要求在现有的检测水平、统计手段基础上能够获取准确、真实的数据;④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保证管理者能够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具备上述4项要求的方法即为可行性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环境数据的获取工作中。如遥感、GIS等技术,应用方便且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从而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数据问题

评价数据是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除了方法、技术给当前生态系统评价带来制约之外,当前评价数据的不足也是制约当前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选择符合决策要求的数据也成为当前评价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通常需要较多的、全面的数据进行评价。此外,由于生态系统是不断演变的,固定的数据是无法如实地反映其演变过程。因此,生态环境的评价选取的评价数据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出评价主体的变化过程[4]。同时还要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性。如对地区、国家生态系统的数据,要保证数据能够覆盖整个地区、国家生态评价区域,能够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如在美国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美国生态系统的状态》中,管理者选择的103个指标时中,只有58个指标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是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的指标有31个。然而就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目前美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仍无法安全、有效的报道,降低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的实际价值。这也就给当前环境评价数据的选取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要求数据要具有一定的广度。

4评价结果问题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向公众公布生态环境环境的状况,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因此,生态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真实性要求对客观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可读性要求评价结果具有可读价值,能够指导环境保护工作。评价结果要能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出经济开发活动、生态保护政策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下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及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因而也就具有可读价值。利用真实的数据真实地反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决策科学性。而公众也能从真实的评价结果中,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当中。

5结语

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管理者需要确定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的的目的,运用科学性的评价方法获取真实的数据与评价结果,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号召全民行动,依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与系统管理要求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5(10):90-91.

[2]田薇,张晓梅,朱小龙.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J].科技风,2014(06):252.

篇2

2、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现实依据

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性的紧迫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但生态环境污染代价却非常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增长至少有二成是依靠生态资源与环境“透支”获得;同时国家环保总局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我国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该年GDP的10%左右。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实施财政支持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逐渐认识与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投入量逐渐增加。统计资料显示,生态环境投资在“七五”期间占GDP的比例为0.7%、“八五”期间占GDP的比例为0.8%、“十五”期间占GDP比例的1.2%。但其在GDP中所占比例长期低下,与发达国家的生态资本投资比例1.5%-2%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GDP总量为51.93万亿元、外汇总量达到3.5万亿美元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1.72万亿元,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我国有能力也有足够财政空间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

二、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困境

1、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1998年至2007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建设中的实际投资就已经达到2700亿元(见表1)。统计资料显示,1950-1999年50年间,国家在草原生态建设上的投入仅为21亿元;2000年以来,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投入总计约100亿元,大体相当于前50年投资总额的5倍,平均达25元/hm2;同时,国家林业投入达1100多亿元,平均630元/hm2,是草原投入的25倍。生态环境投资增加,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1998年至2008年间,造林面积增加40093.29千公顷、增加林地面积3.64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保护性投资对于促进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以及森林覆盖率的提升作用很大。在草原生态建设方面增长成效显著,统计显示2001年至2007年间,退牧还草面积达到17005.33千公顷,禁牧休牧草原超过13亿亩。在湿地保护方面,主要是利用退田还湖等方式来实现,截至2006年底,已经建立湿地保护区域473处,面积高达4346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也是生态保护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十五”期间仅水土流失治理经费达到122.6亿元,经过治理达到较好效果。2007年我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9.87万平方米,较1998年,已经增加了24.85万平方米。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669个,总面积达到14979万公顷;国家自然保护区为363个,面积高达9415万公顷。

2、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整体实现需要财政支持,但由于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导致生态文明建设陷入“囚徒困境”中,具体体现如下:(1)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需求不断增加,这已超出国家现有的资金投入能力当前投入需求压力主要体现的因素在于:一是当前我们国家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的难度也逐渐增强。仅仅以过往简单技术来治理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难达到效果,这就需要环境治理技术创新与推广,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则需要大量资金,这样就促成污染治理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环境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大。二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性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当前生态环境污染已经呈现出区域性、流域性等新特征,这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新矛盾,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则需要更多生态环境投资资金。三是由于历史发展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投资“欠账”过多。一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整体水平比较低,远远低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水平。就国外开展环境治理的主要经验可以知道,只有当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投资达到GDP的2%时,整个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过往我国在生态环境投入方面的水平还远未能达到这一最低要求,这样就造成生态环境治理的包袱越来越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民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期望与需求也逐渐提高,这也为生态环境投资增加压力。(2)生态环境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投入方面逐年递增,但是相比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局面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巨额环保资金缺口,往往就会促使生态环境投入力不从心。在目前管理体制下,容易挤压其他生态环境投入资金渠道,这样就导致一部分投入渠道萎缩,而另外一部分投入渠道就显得名存实亡,这样就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跨区域、流域性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资金的筹措和调度上都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资金问题已经普遍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3)生态环境投入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未能适应市场而创新管理方式由于生态环境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生态环境投入主要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这使我国生态环境投入变成一个国家性垄断行业,使一些社会资金介入生态环境投入领域非常困难。同时也缺乏一套非常严格、具有规范性的、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资金是难以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也难以与当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状相匹配。因此,如要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就需要改革行政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对外开放,将生态环境投入领域逐渐向社会开放,以便吸收社会资本的介入。

三、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生态文明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扶持与维护,这些都离不开财政支持。当前的财政投入资金尽管逐年增加,但是投资效率较低、投资环境恶化、投资监管失位比较严重,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与思路,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

1、构建区域差异性财政支持政策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区域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原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方而言,需要关注区域差异性的特性。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持政策的制定,则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差异性,从而形成区域差异性的策略。例如,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较强、市场完善化程度要高些,这就需要在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时要注意适当引入社会资本进入,优化投资结构,以便降低财政支持压力;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经济状况较差,市场化程度较差,市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这些都会影响生态投资渠道与需求。因此,构建一个区域差异性财政支持体系,尊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统领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生态环境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生态环境投入在目前阶段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这就需要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由于历史欠账、经济发展差异性以及民众生态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财政生态投资比例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态投资需要占到GDP的2%左右,而我国还不到1.5%,这说明我国财政投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而构建财政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可以借鉴农业财政支出的具体做法,利用《环境保护法》在法律上规定财政生态环境投入资金比例,将其控制在2%-3%之间。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投入方面的监督力度,对不能完成的各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采用问责制度,真正将制度落实到实处。

3、构建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对生态环境投入较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部门政绩考核体系的问题,环境保护在政绩考核中地位不突出,甚至未能纳入考核体系。强化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新考虑生态环境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同时需要突出其权重。构建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能清楚地了解到各级政府实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成效,避免定性指标的主观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量化指标全面及时地反映出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绩效。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绩效指标构建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在指标选择与指标权重的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实际权益,要具有差异性,以此更加科学地反应出实际问题。

篇3

3.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特色。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特色都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才会形成的,而这种特色建筑形式又反过来推动了建筑的前进与发展,在生态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保证建筑物的建设形式能够满足当地环境的要求,同时又能体现出足够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生态建筑中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才能从本质上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到一起,生态建筑物的地方特色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体现,是生态建筑物的一个本质特点。

4.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建筑领域已经就生态建筑达成了某种共识,目前生态建筑有两个发展方向。(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从建筑物出现的原因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产物,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简而言之人之所以会定居,就是因为人类体验到在建筑中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稳定,这种建筑精神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建筑物的发展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在建筑领域建筑的设计形态和具体建筑技术工艺都在不断的发展,在未来的建筑领域这一特性也会延续,并以建筑的生态化为目标,所以在建筑活动中不断探索、应用新的技术,将会是未来建筑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篇4

一、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二、生态环境监测原理

1、代表性原理

所谓代表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具有有限的点或断面代表“无限”的环境整体,并以有限的采样频率来代表生态环境变化的信息;同时,以有限的数据信息来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信息。

2、完整性原理

完整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需要采用生态环境的要素、相素以及环境压力等组合而生的监测模式,来反映生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性的体现。

3、规范性原理

规范性原理是指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来综合反映环境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深刻体现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精密性。

三、生态环境监测的划分类型

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划分为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两大类。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生态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生态调查及生态统计等手段,在相关专业数据和原有自然本底图的基础上,在区域生态范围内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四、生态环境监测的几个重要方法

1、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遥感RS技术

最新消息,2011年12月2日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在西宁正式揭牌启运。我国环境部门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走向又一新的台阶。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2)GPS技术的应用

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的实时定位和导航能力,能为遥感实况数据提供空间坐标,从而建立实况数据库,及在图像图形数据库中用图像显示平台和传感器的位置与观测。环境监测GPS技术一项新型的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中,GPS与PS技术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能实时动态的监测被监测物体所处的状况。例如,我们可以应用这一技术对现代城市中汽车数量进行监测,从而推断这一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之所以当前很多大中城市都在限行,其实就是运用这一技术对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量监测且超过相关标准之后,不得已而实行限行。

(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是一个关于空间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与结果输出的计算机化系统,是目前最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之一。它除了具有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可为宏观决策管理服务,能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研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其具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监测人员能根据这一技术分析被监测区域的地理信息特点,为生态发展的规划和地理资源的管理以及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应用GIS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建立DNA重组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综合技术体系。现代生物技术正在使用或接枝到环境监测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监测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应用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酶免疫测定法的研究,单细胞凝胶电泳和等。

(1)分子标记技术

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的主要对象。对比其他方式,生物大分子有其独特的特异性,预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PCR技术

PCR技术的原理类似于生物w内DNA的复制。作为现代的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PCR手段有非常多的优点,比如快速、灵敏、精确、简单、特异性强等。PCR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将应用于生命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科学等重要领域,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_七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基站是能够和Internet相连的一台计算机(或卫星通信站),它将传感数据通过Internet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还具有一个本地数据库副本以缓存最新的传感数据。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一台连入Internet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

(2)PLC技术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对耐热、防尘、防潮、抗震等都有精确考虑,在硬件上采用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非常适用于条件恶劣的户外及工业现场。对雨水的远程监测及控制对于农业生产及防洪抗旱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系统由PLG系列产品进行组建完成,通过对雨水河水的水位、流速、水质(如酸碱度)的测量实现远程监视。

四、结语

综上,由于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的对象也从工业污染源慢慢发展到对于各类生态环境的监测,从最初的点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另外环境监测仪器发展具有将实验室搬到现场的趋势,逐渐向数据直读,实时监测、连续监测方向发展。

篇5

可持m性发展主要就是指人们在开发与应用资源过程中,不但要达到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也要兼顾到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因此这种意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认同,在推动世界整体发展与实现协调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联系到可持续发展,这种状况表明人们不但认识到保护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意识到生态应该与发展实现有机融合。只有认识到问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要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研究新问题,才能正确开展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保证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城市居民享受更为健康的生活,才能表明当前资源得到了合理应用。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化建设的唯一出路。

二、生态景观园林的主要内容

1.生态景观园林的重要性

笔者分析了我国生态园林的发展发现,生态园林主要涉及下面这些内容:第一,有着较强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不但可以为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使人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居民的休息与娱乐;第二,有利于改善当前环境,绿化植物可以发挥本身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效果,可以调节当地气候,有利于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第三,利用科学配置形成科学的时间、空间、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生态景观园林中的内容

利用生态园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主要依赖于大量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活动与能量不同流动从而创造出一定的生态效益而达到的。要想取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则必须增加绿化量,要想增加绿化量则必须建设大面积的园林植物。在改善当前城市绿地植物景观配置与空间结构过程中,还需主要依靠乔木,利用乔木与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绿化量,保证城市绿地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三、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认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我国古代人民就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有,开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要为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需重视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原理日益得到了景观设计专家们的重视。我国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在“城市化世界”发展过程中,人们必然会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问题的重要性,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园林设计师前来。

1.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西蒙兹认为“园林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人类做贡献,就是保证人类、建筑物、社区、城市、乃至地球的和谐发展”,人们长时间生活在水泥建筑当中、饱尝汽车噪声与空气污染之后都希望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当前生态主义思想影响着全球人类,人们对园林景观行业寄予了新的希望,设计师们也努力使自身工作与整个地球生态结合在一起。设计工作不再局限于花园设计或图纸,而着力设计更为实用的园林景观。将生态发展的认识、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应用、对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应用落实到不同设计当中,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有数据显示,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二者的生态效益是30:1,一平方千米乔木每年可以吸收12吨二氧化碳与300千克二氧化硫,同时可以创造大量的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而且树林当中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宜人的生存。由此表明,设计当中将生态设计、功能设计、形式设计三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生态设计还可能优于后二者的设计,生态设计成为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的首选,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2.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人类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生态规划设计在讲求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同时建设生态园林有利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西蒙兹认为“自然法则指导与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同时还认为“生态设计就是与自然相适应相统一的过程”。

四、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利用创造实现发展,主要就是为了达到可持续性与和谐。总之就是在设计中创造二次和谐。在实现设计目标过程中,大力引入智力因素,而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防止对人类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都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设计。自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我国当前人们熟悉的城市“超常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取性,不能一味侵占后人的资源而实现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对当前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不能为了保证某一地区的利益或发展而过度开发当前资源,短期突进有着较大的危害性,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前的景观设计师大多都在弥补人类在以前发展中的过失,正努力将城市拉回良性发展的轨道,也就是保证设计的生态景观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五、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做法

1.科学选择绿色植物

城市园林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在内,因此不同城市的园林有着不同的植被种类。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要求结合城市种类、当地气候搞好调查研究工作,确定植被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引进与生态园林规划相符的绿化植物品种,促进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2.城市建设多元化和植物配置的丰富性

城市园林建设包括各种各样的种类,不但可以通过种植植物,如树、草、花、果、药材等形式,而且也可以利用江、河、源、海等实现养鱼与养鸭,可以利用树林引进适宜的鸟类,同时饲养天敌,保证人、动物、植物、鸟、鱼、微生物的和谐相处,实现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不但为了人们的观赏,不能只为了短期发展,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意识,要结合城市今后的发展综合考虑,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重复建设与破坏现象,有利于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3.大力宣传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大力宣传园林绿化法律制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首先要得到城市领导阶层的大力重视,才能保证园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当前园林建设还不能实现市场化发展,因此可以实现领导绿化责任制的做法,在考评领导工作时引入园林规划设计内容,以此保证园林建设拥有数量充足的资金。还需拥有高素质的园林绿化执法团队,以《城市园林管理条例》为依据,严厉处理侵占绿地、乱砍乱伐等行为,保证城市绿化不被破坏。

4.提高园林队伍建设水平

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还需认识到园林绿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生态园林管理与养护才能得到全体城市居民的重视。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生态园林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第一,建立一支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绿化队伍,及时引进高质量的设计与管理人员,可以联系当地高校及时培训当前工作人员,保证其掌握丰富的生态园林绿化知识;第二,利用引进与培训的二重做法,早日具备生态园林绿化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的综合型人才,保证人才配备与城市园林建设相适应;第三,各个社区要加强宣传,提高居民保护绿化设施的意识,要求各个单位也需宣传城市绿化保护工作,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水平。

六、结束语

总之,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人文价值三者的和谐,在开展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大力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合理加工自然景观,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生态规划是其主要指标,只有首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袁连光.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6(6):113-113.

篇6

1.2室内交往空间

室内交往空间是隶属于室内空间的一种类型,泛指交往行为所发生的空间。交往空间并不是特定为提供交往行为的空间,各种空间只要能够发生交往的行为,都属于交往空间的范畴。其以建筑空间环境为载体,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同时还承载着人与环境的交往、人与信息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往,在室内空间方面常见的类型有门厅、走廊、中庭、休闲区、活动区等,任何建筑空间,只要存在人的活动,就会促使发生一定的交往行为。

2生态餐厅与交往空间的关系

生态餐厅为消费者提供人与生态环境交往的餐饮场所,是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生态环境,同时产生餐饮消费的一种模式。其营造的卖点就是现代都市人群渴望触摸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交往的一种诉求。优秀的生态餐厅不只是提供顾客餐饮消费的场所,更是提供一个人与自然交互沟通的平台,通过顾客与环境的交往,进而形成餐厅的吸引力。基于此,生态餐厅的交往空间就要充分的让消费者与环境进行交往,通过特色植物观光、异域生态风情体验、山水嬉戏等方式,在热带雨林、南国风情、江南水乡中,在享受着美食的同时感受着自然带来的愉悦。生态餐厅与交往空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又是一个反向促进的关系。整个生态餐厅包含了交往空间,门厅、过道、中庭、休闲区等这些空间本身就是整个餐厅的内部空间,承担着餐厅的交通、交流功能。反过来,在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又是整个生态餐厅与消费者之间最直接、最密切的交往,直接决定了餐厅的经营状况,交往空间功能开发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是否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体验评价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交往空间又对整个餐厅是一个反向促进的关系。

3当前生态餐厅交往空间设计的典型做法

南阳市金岁月生态餐厅是典型的园林式中餐厅,建筑面积约8000m2,采用钢结构,顶部为塑料采光顶。该餐厅集餐饮功能和园林艺术为一体,采用经典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木、假山应有尽有,给人一种远离都市,与自然亲密交往的感觉。

(1)门厅交往空间设计。进入生态餐厅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卧石,名人手写题名,卧石的侧后方是一个中国传统风格的亭子———陶然亭,亭子与卧石相应成趣、错落有致,构成了生态餐厅入口的正立面。

(2)中庭交往空间设计。卧石的背后是该餐厅较为开敞的中央大厅,古榕阁、小桥流水和藤条编制的桌椅共同渲染了大厅浓厚的自然气息。

(3)室内庭院交往空间设计。在生态餐厅的雅间设置南北两侧,曲径通幽的房间,粉墙黛瓦、木雕字画的装饰充分展示了江南园林风格。

(4)室内通道交往空间设计。在餐厅中的主要通道上设置有供人短暂停留、休息、交往的各种类型亭子,傍边往往配置有可供观赏的奇花异草、金鱼嬉戏、文人墨宝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互相交流的欲望,对共同的自然话题达成共识,进而有效的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4当前生态餐厅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餐厅的交往空间设计现在看来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此总结出来当前生态餐厅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

4.1重静态景观,轻互动体验

从大多数生态餐厅的做法来看,生态景观的展示仍然是主要的内容,调动消费者进行互动体验的项目却没有开发出来。消费者选择去生态餐厅就餐,本身就是渴望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因此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交往空间进行生态活动的体验,让消费者亲身参与,互动起来,与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交往。生态餐厅的环境及硬件的建设,往往是委托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设计施工的,从景观的角度来看确实非常专业,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对交往空间这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环节缺少完善的配套服务。不应仅让消费者参加一些采摘活动、水中摸鱼活动等,对于消费者参加活动获取的蔬菜、水果、鱼类等生鲜的食材,还应该更进一步的进行美食创作的过程体验,让有兴趣的消费者亲自参与到菜品的加工过程中。这样既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又增加了生态活动的体验服务环节,这些配套的服务功能在交往空间设计时都应该有所体现。

4.2重环境氛围,轻生态教育

生态餐厅的环境氛围可谓是赏心悦目。但是消费者体验过后除了放松心情,舒缓工作压力之外还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获取什么,这个方面就有所欠缺。现代人比较重视情境教育,一些消费者也希望获取一些亲子教育、生态教育的触动,这些优雅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极佳的情境教育场所,因此生态环境氛围的附加值应该更高一些,选取的生态景观的典型性、文化内涵、生态观念、自然理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体现,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

5生态餐厅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理念

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体验让消费者对生态餐厅的食材、加工、环境、内涵做到充分的了解,让消费者与生态环境、与生态产品、与生态教育进行交往,同时还要让消费者之间面对同一个生态话题产生一些沟通。面对生态餐厅大量复制的竞争压力,从室内交往空间的角度入手,提升生态餐厅的消费者认可度,也不啻为一种思路。

5.1激励消费者参与生态体验,融入生态教育

体验式营销已经成为了当前济济转型升级时代的宠儿,因此在生态餐厅的运行方面也应该做出响应。生态餐厅以往的“环境+美食”的思路已经落伍,加入体验消费的元素才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就是以注重消费者体验为切入点,利用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出展示。体验、教育、消费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功能,把这几个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促进生态餐厅的进行转型升级。依托现有的生态景观展示的基础,加入各种特色的生态体验活动,对中庭等较为开阔的交往空间进行改造,开发戏水摸鱼、石缝捉蟹等生态游戏,以此实现互动体验的升级。也可以把现有的厨房中某些功能外置到交往空间中,如大厅、过道等,让感兴趣消费者参与到美食加工的流程之中,更加丰富了交往空间的体验功能,同时可以加强消费者的认同感。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态教育的竞猜活动,把生态饮食、生态保护、生态危机等各种知识点穿插到竞猜活动中,通过生态教育来体验品牌升级的档次感,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5.2用互联网思维来丰富生态餐厅室内交往空间的内容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生态餐厅作为一个标榜时代名词的典型空间,也应该与互联网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一般餐厅常规的做法就是在门厅、过道、大厅、休闲区、包间等这些人流量较大的空间中设置二维码,开展扫码有奖活动,这些做法都是对室内交往空间功能的二次开发。除此之外,在生态餐厅的室内交往空间还可以比普通餐厅更加前卫一些,因为这里同时存在“互联网”和“生态”两个引领时代的标题,更加能够引起消费者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通过扫码活动在生态餐厅内收集某一特色蔡菜品的食材植物来源。或者通过二维码对食材的植物进行组合,创新特色菜品抽取大奖等。这就要求在门厅、过道、大厅、休闲区、包间等这些交往空间中,设置对应的植物食材样本、种植组合等基本条件,与移动互联网进行对接。

篇7

宜居理念;城市园林;城市建设

前言

建设宜居的城市园林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环境已经深入到民众当中,建设现代化城市园林已经势在必行。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人类在地球生存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地,如果生态环境出现问题人类的生存发展必将出现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生态环境不容小视,在城市中融入生态园林是一种新的社会趋势。在人类刚刚出现在地球上时,所有动植物都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上的环境越来越差,天空、大地、海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更有很多动植物开始灭绝。到了现在社会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人类终于清醒了过来,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开始去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人们都开始去关注生态保护。

1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出现

其实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叫做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里面的各类自然环境如园林绿地、农田、城市绿化带、小湖泊组成了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承担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人类等同于居住改生态系统的高级消费者。城市园林中的园林它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核心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中的生态园林可以调节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比如光线、水蒸气、大气等因素,为在生态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改善了生活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如果把大自然中的绿色生态环境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当中不仅是带来亮丽的风景还有令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城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将会是以后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1-4]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园林对于城市有以下作用: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水分、土壤;降低辐射、降温、降尘、防火等等。并且他在净化城市中也能无形中缓解一些人们的工作上的压力。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建设的益处是表现的非常明显,将来可能我们居住的城市都是伴山伴水,符合宜居城市的要求。

2城市园林建设和生态保护规划

2.1整体上进行宜居城市计划

在设计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中应该用整体的眼观来看,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或重点建设某一方面。因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要完整良好的运行那一定要平衡。设计城市园林中以整体的角度来设计让生态园林与城市的各个设施平衡存在共同发挥作用。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是要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最接近原生态基本原则,模拟出一个自然的自然山水环境,确保城市中的系统系统具有实际绿化意义;二是坚持生态与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原则,将园林生态融入到生活中;三是确定好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思路和步骤,不能为了任务而建设。

2.2改善城市交通布局,形成生态城市交通布局。

从现在的交通发展情况来观察,我国城市汽车数量还会不断继续增加,城市交通压力太大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麻烦,它可能还会带动应发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毫无疑问会阻碍城市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建设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中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交通问题不论是设计什么类型的城市都要重点考虑。针对城市园林而言交通道路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人和车辆还要考虑植被园林,把生态园林融入到城市当中,形成一个现代生态交通布局。就一定要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在城市主干道和街建设绿色环带,形成生态城市交通布局,使整个城市交通变得更通畅,城市交通通畅后可以提高这个城市运行效率,利于整个城市的发展。

3生态园林城市宜居理论的实行和建议

3.1生态园林城市宜居理论的推广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进行宣传,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城市也不列外。要建设宜居的城市园林必须要每个公民的配合,关键之处在于宣传好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积极配合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重点是强化宣传,让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丶科学内性深入人心,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的重点,落实与每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

3.2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的相结合

要评论一个城市建是否设的好,就要去看这个城市基础设施建,比如道路交通、水汽煤电等。宜居的城市园林它也属于城市自然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建设维修基础民用设施中要关注对生态园林环境造成的影响,找到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点去互相融合,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建设时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应注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上的倾斜政策机遇,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市区和县农村污水和垃圾等农村生态污染。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调节功能,这个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但只要在这个调节范围内就能自动回复,就能把一些设施放在生态园林系统里。

结论

规划与建设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城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的工作,但它又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生态城市园林的建设状况反应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状况的重要表现,要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者或者国家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抓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居民提供舒适良好的环境。

作者:王聪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4.

[2]汤洁巍.城市绿化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140.

篇8

1.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农村人民群众、各类投资商等的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得他们认清农村环境保护发展形势,逐步转变农村地区粗放的生产模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清楚地认识到在发展农村经济、投资农村项目时,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是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和政策及技术体系。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特别是要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法规,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3.建立乡镇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只有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农村环保机构的力量,才能加大农村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在坚持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严格农村环境准入,对农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的有效管理力度,加大强化对农村乡镇面源及企业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从而有效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环境排放“三废”;同时要加强与当地乡镇政府、农业、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充分运用经济、技术等手段,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4.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握好当前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的两级投入制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形成村村有举措、户户有行动。开展农村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步偿还农村环保历史欠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创建。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只有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才能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环境状况。各农村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适地发展。走出一条既适合当代农村发展要求,又能泽被后代的远大发展道路。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杂草、人畜粪便制沼气的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构建综合、立体、实用的农村生态发展构架。

篇9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赋值

2.1.1数据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差异,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无量纲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用于计算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不同指标的功效系数。

2.1.2指标权重的赋值不同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当前学术界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众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每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求出指标权重后,再将两种方法所得权重进行综合处理,结果即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

2.2协调发展度模型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借鉴相关协调发展研究[3]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发展定义出发,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只是反映f﹙x﹚与g﹙y﹚两个子系统有序发展关联性和互动耦合作用,并未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在协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模型,以进一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程度。通过﹙4﹚、﹙5﹚两式,测算了山东省2003年以来10a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标准见文献[28].

2.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预测

预测是进行决策与调控的基础,现有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这些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复杂、数据量少的问题.灰色系统GM﹙1,1﹚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也能在数据有限、系统复杂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29].为了深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未来发展趋势及演变情况,在协调发展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其未来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

2.3.1协调发展度预测根据GM﹙1,1﹚预测模型,得出社会经济预测模型为。

2.3.2预测精度检验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式﹙6﹚、﹙7﹚得到2003−2012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预测值﹙见表4﹚,并将预测值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30],结果均满足预测模型精度要求.根据表4预测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误差都较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6%、2.19%.故在未来经济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本文所建GM﹙1,1﹚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时序变化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从时序发展速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变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缓之外,其他时间段均为均匀快速上升增长.与社会经济相比,生态环境则呈波浪形缓慢曲折发展.生态环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发展较快外,其他时间段平缓发展,且慢于社会经济.从效益指数值来看,生态环境效益初始值较高,但发展缓慢,且在2003−2006年为负增长,因而10a内变化量不大,社会经济效益初始值虽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效益指数与生态环境差距不断缩小,自2010年超过环境效益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效益指数变化幅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幅度大,平均年变化率为8.89%,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小,年均变化率仅为0.75%.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户,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山东省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3.2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图2为协调发展时序动态,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0.660~0.852之间,即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说明山东省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协调发展度类型划标准,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较好.在中等协调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到2009年时,生态经济转变为经济环境同步发展型,反映了此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比例配合得当.在良好协调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距离继续缩小,协调度不断提高,并在2010达到协调度最高点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滞后,生态经济在2012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类型.在图2中,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均呈平稳发展态势,反映了各指数内在的互动关系和相互约束作用.生态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综合评价指数则相对较低,表征了在测度时间段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虽是协调有序、相互影响,但由于各子系统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因而协调发展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促进物质交换频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3.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结果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模型,通过式﹙4﹚、﹙5﹚计算得到2013−203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状况,其发展趋势见图3.按照现状预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在协调度中,协调度曲线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持续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原本处于协调一致状态的两个子系统数量上比例失调,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一致的交换匹配,导致二者之间的演化趋势背离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发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协调度不断下降.协调发展度曲线初期由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提高而在发展初期不断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达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态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使得协调发展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体现系统总体功效的协调,也要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和谐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自2003年10a以来协调发展变化作出的预测,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结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协调性,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因而,这种只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以环境保护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篇10

白河林业局位于长白山腹地,是图门江、鸭绿江、松花江发源地,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树木采伐,是企业经营发展方向。按照长白山森工集团提出的“伐倒木变活立木”经营理念,白河林业局将建设绿化大苗基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开发林木资源、林地资源,增加经济收入的朝阳产业来培育。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带动了绿化苗木市场的繁荣,但是城市绿化正由灌木、奇花异草向大乔木、自然树木转变,个体经营者受资金、土地等条件制约,没有能力培育城市绿化需要的大径级树木,这为林业企业发挥政策、林木、土地、资金、人力等优势,促进生态建设特需树种产业基地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时机。

为了做好此项产业,培育市场需求的绿化苗木,白河林业局根据企业资金、人力、绿化苗木种类、林地状况等条件,结合绿化苗木市场发展趋势,制定了生态建设特需树种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建设有序运行。

生态建设特需树种产业对于白河林业局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经验可以遵循,要在探索中寻求发展,既要防止盲目乐观,急功近利地扩大建设规模;又要破除困难面前消极怠工,停止不前的行为。通过认真研究、分析绿化苗木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发展规划,约束人为因素的干扰,指导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才能保证此项产业取得预期成果。

一、项目建设是促进白河林业局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从白河林业局种苗生产来看,现有苗圃多数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本地区造林生产用苗,且品种单一,严重影响了人工造林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无法保证白河林业局生态环境建设对苗木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当前退耕还林工程进程的加快,对林木种苗需求将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种苗生产设施和生产手段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林业事业的发展,更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项目建设是实现科技兴林战略的需要。

种苗生产在科技兴林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林业建设中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之一。要实现林木的高产、高效,提高林木抗性,就必须使用良种壮苗。我国林木良种壮苗的遗传增益一般在l5―30%之间,在诸多林业经营措施中,良种壮苗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大、最显著的。抓住种苗生产现代化,就抓住了科技兴林的核心,抓住了林业建设的根本。

三、项目建设是增加造林树种,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的需要。

据吉林省二类调查数据,吉林省人工乔木林面积204万公顷,主要以杨树、落叶松为主。人工林造成林分遗传结构简单,地力衰退,林地生产力不高,林分稳定性差。而许多乡土特殊树种是经过千万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好的适生性,是吉林省各种不同立地条件的最佳造林树种。实施特殊树种培育项目,是促进造林树种多样化、树种结构合理化、林分结构最优化的需要,对于推动吉林省各具特色的区域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项目建设是改变白河林业局林木种苗生产落后状况,完善种苗生产体系,保障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白河林业局林木种苗生产大多数处于较落后的生产作业方式,基础设施条件差,所生产的苗木无论是品种、数量、质量都远不能适应当前林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白河林业局建设一处现代化的林业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应用和转化先进的科研成果及生产管理手段,建设代表白河林业局林木种苗生产最高水平的良种繁育基地,对改善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落后状况,推动种苗生产向区域化、项目区化、科研生产一体化方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篇11

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却是十分理想的,在环保以及化工生产领域中均有体现,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帮助解决了大量的生产排放问题。最初生物科学技术仅仅是应用在药品的研制中,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这种利用形式已经不能得到满足,科研技术人员也逐渐的向起他层面延伸,实现使用效果方面的提升。在化工生产中应用这一技术方法已经总结了足够多的经验,但环保相关的生物技术却正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如果能够全面\用生物技术来开展环保工作,对最终工作任务完成效率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工作积极性。早在70年代,我国便已经能够利用生物技术来帮助解决遇到的农业生产问题,并通过现场的考察来实现技术层面的优化,进而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创造一个有利的基础环境,发挥更积极的工作效果。如今的21世纪,生科科技技术应用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现阶段所遇到的综合管理控制问题,尤其是航洋环保中,解决了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完成的任务,提升海洋的清洁程度,在清理垃圾时也不会造成其他污染物质出现。

2、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优点

2.1.医药生物技术

在医疗行业中应用生物科学技术,能够帮助研制出创新药品,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也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够达到的。例如糖尿病人使用的胰岛素,便是采用生物科学技术仿制人体内所分泌的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能够发挥糖分分解的效果。随着生物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应用生物技术进行现场的预防控制时,充分采取这一方法也有助于提升最终的治疗效果。医药行业发展中,生物科技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这也是其他技术方法中所不能够实现的,并且在生物科学技术中,也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应用这一方法来解决医药制作中的难题,是当前行业发展惯用的方法,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解决常见问题,在相关问题的解决效果上也会有明显提升。此外,一些生物工程也可以应用在疾病的预防上,比如基因工程中的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遏制有着促进作用。这给生物科学技术医药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

2.2.农业和畜牧业的生物技术

农业发展中应用生物科技技术,研制出了很多的环保农药,有效的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使用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畜牧业应用生物技术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层面上,在动物的食料中添加一些有益的生物活菌,可以帮助预防很多疾病,使动物能够健康的成长,抵抗病毒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生物科学技术应用能够随着使用层面以及针对群体的不同,体现出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并达到一个最佳的管理控制效果,发现问题后及时探讨解决措施,对提供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2.3.环境中生物科学技术的运用

对于生态环境失衡问题的解决,充分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可帮助恢复平衡。例如池塘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物质,导致水中营养过剩,鱼儿因缺氧大量死亡。通过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维持池塘中生物物质的平衡性,从而达到一个均衡的效果,解决了水中缺氧的问题,快速恢复池塘内的平衡性。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使污染的环境得到有效的处理,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为此,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3、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弊端

3.1对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例如抗生素的应用,这一生物科学技术对医学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却存在生物科学技术应用不合理的现象,技术滥用最终导致的问题是人体内环境失衡,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同时对身体内的其他细菌也一并抵抗。这样会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并且对其他药物也会产生抗体,生病后治疗的难度也会因此而增大。抗生素的使用具有严格规定,虽然危害大,但治疗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成为当前应用这一技术方法的主要原因,通过协调好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深入分期起影响,最大程度的避免弊端问题发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合理的效果。发挥生物科学技术积极影响作用,首先要针对这部分弊端问题进行预防控住。

3.2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随意排放,导致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被打破,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生物入侵是当前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生物科技技术胡乱使用所造成的,在现场并不能发挥最合理的控制效果,一旦生物入侵问题出现,解决处理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经历很长的净化时间。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论述可以总结到,在学习生物科学技术中,我们一定要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合理运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学科给我们带来的新技术,此外也要了解这一学科的诞生对我国的农业、医药、军事以及环境的影响,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它更有利于民。

篇12

修复途径

1.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1.1土地沙化加剧。据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近20年来,塔河干流区域沙漠化土地面积急剧扩大,造成气温上升、旱情加重、沙尘暴增多,道路、农田及村庄埋没,严重威胁绿洲的生存和发展。

1.2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自1972年以来,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20多km的河段出现断流,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多处合拢,台特玛湖干涸,地下水埋深从2m下降到16m,超出了胡杨林和其他耐旱植物生长的极限。

1.3土壤盐碱化加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封闭的内陆盆地等因素造成了流域土壤的盐碱化,注入干流水量的日益减少加剧了塔河下游土壤的盐碱化。

2.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2.1经济发展造成注入干流水量减少

与其他的大江大河不同,塔河干流自身不产流,其径流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源流汇入,此格局决定了干流对源流来水有很强的依赖性。和田河在进入塔河前要穿过300多km的沙漠,只有出现大洪水,才能输水进入塔河;叶尔羌河担负着46万多hm的灌溉面积,在一年内,只有在发洪水的40多天才可能有水流入塔河?阿克苏河也只有在满足阿克苏地区和农一师两大灌区用水后才能往下游输水。近几十年来,源流区人口数量显著增加,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灌区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灌溉方法和输配水方式改进缓慢,使得用水量急剧上升,输入塔河的水量明显减少。

2.2水量的无效损耗严重

在塔河上、中游地区,河岸上分布着一些低洼区。大量河水在洪水期从低凹处漫溢至沙漠区或低凹地形成湖泊,经蒸发逐渐干涸,沉积盐碱。除此之外,当地农民人为扒口进行引水灌溉,没有闸门控制,无人值守。在洪水期,大量来水涌入引水口,严重时危及下游灌区的安全。上述原因造成了来水的无效损耗,使得即使源流有较大来水注入干流,也不能将水顺利输至塔河下游。

2.3过度垦荒加速地下水位下降

脆弱的生态环境给绿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因干流自身不产流,天然植被对上游来水的多寡非常敏感。干流区为了发展经济,开垦了大片土地,增加了灌溉面积,不仅直接破坏了一些天然的荒漠植被,而且造成灌溉用水急剧上升,大量挤占天然植被用水,并减少了对下游水量的供给,使得地下水位加速下降,引起耐旱灌丛和草本的衰败。

2.4拦河坝造成河道断流和湖泊干涸

大西海子水库投入运行后,为其周边团场的农业灌溉提供了较高的供水保证。然而,它也给水库下游的河道带来了不幸和灾难。水库建成以后,将塔河拦腰截断,来水全部蓄留在水库当中,无水供给下游天然植被。它存在了30多年,下游河道断流了30多年。河道的断流,使得144万hm草场退化、沙化,胡杨林面积锐减,尾间台特玛湖干涸,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多处合拢,直接威胁到绿色通道的安全。

3.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限度内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胡杨、红柳、骆驼刺等旱生植物是长期以来适应干旱环境的优胜者。但随着人类活动对大自然影响程度的不断增大,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且不可逆转。通过调研发现,受传统用水观念和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水价非常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使得无法形成对节约用水的有效激励,也无法形成对浪费用水的正当约束。

4.生态环境修复的途径

实践表明,除依靠工程措施外,应结合水权管理研究与实践,从经济、管理、法律等角度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途径。

4.1转变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意识

人为因素是引起塔河流域生态问题的主因。因此,要根本性解决出现的问题,需从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人手。以往的非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警示:绿洲生态环境是干旱沙漠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摇篮,要实现自我的永续发展,必须珍惜和爱护周边的生态环境。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从以人为中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2明晰水权,引进约束机制

水权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给了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一些新的启示。通过初始水权的界定,明晰了生态水权,借助各控制节点,对每个用水户实行定额供水。在初始水权分配以后,若地区或团场计划发展本区经济,欲增加灌溉用水或工业用水,只能通过引进高新技术节水或从已有水权的用户手中转让得到,这样不仅有利于生态水权的稳定,而且可以激励各用水户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4.3完善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篇13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也让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在当前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屡屡发生。譬如说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各国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了首要问题。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出台了相关措施条例避免生态环境被人恶意破坏以外,也开始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可再生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当然,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

1加强天然林保护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工作来说,首先要做到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看,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导致在当前天然林的保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目前矿山的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不仅会对天然林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都要积极开展对天然林的保护,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进行及时的恢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国民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来说,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是格外重要的。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对森林的保护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同时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含蓄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除此之外,在森林之中,还有许多动植物在生长和成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森林资源。这样以来,才能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森林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无论是木材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利用,还是创建林业生态旅游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实现林业生态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3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工作来说,生态空间的规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强化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注重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按照这些要求去拟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譬如说,国土生态空间就可以分为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

4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体系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在当前我国天然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才能更好的保护天然林,从而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就必须要重视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当然,在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之前,必须要对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以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修复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真正发挥作用,以此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

5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架生态文明工作来说,除了要加强每一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并且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所使用的资金和资源真正落实到位,这样以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由于林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甚理想,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工作的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生态产业金融以及税收扶持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丰富的林地以及湿地资源,同时也具有较大范围的可治理沙地。这些资源既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林地、湿地还是沙地,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要想彻底根治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是不可逆装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的行政执法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7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

要想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那么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建立相关的文化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普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而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8结论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设来说,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良好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建设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注重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房成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J].吉林蔬菜,2014(8):59-60.

[2]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法变革[J].东吴法学,2013.

[3]李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