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德育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德育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德育活动

篇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德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多方面能力,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但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尽管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但到了中学,“问题”学生仍然不少。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家庭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但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更需要反思:学校所做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有多少?实事求是地说,每所学校都开展了很多的德育活动,但很多活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学生一时的情绪激动,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实效性不强。例如:某校进行为灾区捐款活动,学校发出倡议后班级进行了落实,学生把零花钱交给了老师,活动任务就完成了。很多类似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这样草率的结束了,其效果可想而知。

要使德育活动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效果,就要抓住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和挖掘活动的教育功能并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下面我们看一个案例:

【案例】

在2012年11月份,我校的一名女生代某突然被查出心脏内有一根钢针,急需做手术。但该生家境贫穷,父母早年离异,靠父亲一人维持生计。代某住院期间,父亲出海打鱼,遭遇风浪,离开人世。在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我校积极行动,印发了宣传材料,由学生会主席在升旗仪式上做了捐款的宣传动员。捐款活动首先在教师中进行,随后各班进行,同学们积极捐款,有的同学捐了200元,并要求不公布姓名。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对捐款的数额进行了公布,并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大力的表扬。

随后学校领导把捐款送到学生的舅舅手里,学生舅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你们学校有这么好的老师和这么好的学生,孩子在这么好的学校里上学,是孩子的荣幸,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返校后学校领导及时把学生舅舅的话进行了转达,并对同学们的行为再次做了肯定。在手术做完后的恢复期间,由学生会组织了给代某同学写祝福语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积极参与,把最真挚的祝福写在纸上,并画上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还有的亲自动手制作了手工作品粘在纸上,装订成册送给代某。与此同时,我校又利用升旗仪式,把代某同学在校的各方面表现给同学们做了介绍,如:不计较吃穿,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成绩不断进步,获得一等奖学金等,掀起了向代某学习的热潮。随后,学校要求各班级召开《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主题班会,开展了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活动,引导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关爱他人。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写了反思与总结,同学们有感而发,所写反思深刻感人,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震动,心灵得到了洗礼。

这是发生在我校的一个真实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虽然事件的起因很普通,但是学校抓住了教育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结合这一案例谈谈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的做法:

一、树立德育活动的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使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因此德育活动的开展要善于利用榜样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不仅仅在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教师的“身教”越具体完善,学生效仿的可能性越大,其教育成效就越显著,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教师威信,发挥教师在育人上的表率作用。学生干部以及部分优秀学生的带头示范作用也很重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案例中就充分运用了榜样的作用:一是教师,教师的捐款行为给学生起了带头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和部分优秀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组织和参与;三是代某自身在校的表现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这些榜样,为其他同学的表现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可以对照榜样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二、确立德育活动的主体

开展德育活动的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因此要确立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必能大大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话让学生说出来效果大不一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大胆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发挥学生在组织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让最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德育活动能否达到最大的教育功能,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是重要的衡量因素之一。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旁观者,这样的活动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在案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活动几乎人人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三、注重德育活动的实践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经常进行环保教育,但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经常教育学生要互相关爱,却经常有打架现象发生……这说明,德育活动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没有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因此,在德育活动中要减少或避免组织者的空洞的宣传吆喝,组织者喊破嗓子,作为学生只能感受一时,因为没有亲身参与实践,就不能体会到活动的意义,感受不到对自己的影响,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克服德育活动脱离实际的现象,就要抓住学生身边有利的教育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行”的实践中来,在“行”中体验感受。

道德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只唱高调和掀,只表态和做承诺,而是要付诸于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去。案例中的做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捐款,动手写下祝福,向代某同学学习,寻找好人好事等,这都是“行”的过程。在“行”中,体验助人的快乐,享受助人所带来的幸福;在“行”中,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在“行”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

四、延伸德育活动的内容

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是一个整体性工作,因此,要认真组织筹划,使活动内容不断延伸,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现在很多的德育活动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样就很难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案例中,活动内容如下:①做好宣传,调动积极性;②积极捐款;③公布数额,进行表扬;④反馈被捐助人的信息;⑤写祝福语;⑥宣传学生在校的表现,向她学习;⑦召开主题班会,寻找好人好事;⑧个人反思总结。

在这一活动中,捐款只是活动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活动的内容进行了延伸:对捐款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反馈,不断强化,并围绕生病的同学的康复延伸了活动内容。整个活动过程贯穿了“关爱”和“感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同学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剖析,找到自己的不足,寻找努力的方向。这样完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活动进展的持续关注与参与,使活动持续发生作用,让学生持续受到教育,从而避免了虎头蛇尾,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

篇2

一、在语文课堂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保持着一颗爱国心,才能够保证我们这个大家庭和谐相处,繁荣稳定发展。只有人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指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无限忠诚,是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怀推动着我国的各项事业在高速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所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大好河山和和谐社会,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类型文章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例如,在高中语文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时描写我国的草原景色的,体现了我国草原的广袤无垠,通过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的文章时介绍爱国者的英雄事迹的,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高尚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堂中对这些文章进行解析时,教师不仅要解析其中的语文的艺术之美,还要解析其中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发挥先进人物的模仿作用。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夜晚主人公在庭院中来回踱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设想,激发学生对孝道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尤其是现代的高中生,他们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充足的,但在日常生后中对孝道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加强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二、在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中语文学科同样如此。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学生成人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感性思维中学生要做出理性的判断,懂得辨析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发展方向,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所以,在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道德观念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塑造。在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指的骄傲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语文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教师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也可以有自身独特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专业能力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处处蕴含着鲜活的民族文化,教师要对进行有效阅读指导,帮助学生领悟到文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他们的道德文化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伟大的心灵和思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感受文字中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目标,还能够将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穿插在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2、树立学生强大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树立了强大的责任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多担当,更有勇气,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学生在生活中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集体生活中对每个人负责,工作以后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进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导学生懂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积极主动的帮助别人,懂得和别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预定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要懂得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意见,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要将集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集体交代的任务看得比自己的任务更重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集体任务的完成中。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集体活动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将语文教育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语文教学活动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完美的人格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就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No.8302:81-82.

[2]王冬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群文天地,2011,No.23924:105+107.

篇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3-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映了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认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当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因为不认真思考很难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人,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可以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较大难度的情况下表现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增强了表现的欲望。此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习题要求对三次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她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进行求解,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这也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的代数课程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由于此题构思较复杂,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而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所以,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析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x=±1,y=-10,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基础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篇4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

参与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我认识的基本形式,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活动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倡教与学要实现互动,要加强师生交流和启发,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过程,释放个性。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给学生思考、创造和表现的机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教师要科学制定课堂教学活动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的只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和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热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高中数学教师要将学生参与作为教学活动目标制定的考虑因素之一,将“教数学”变成“学数学”。

二、营造适合学生参与的课堂气氛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一是要体现民主,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想法;二是要体现自由,要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下,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问题,给与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三是要体系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课程内容,作为一名“导演”,要让每一个“演员”都有自身的个性表演。

(二)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参与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自身要有高尚的品德,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知识渊博和为人师表的形象,让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课堂气氛才会和谐,师生之间能够产生情感反应,达到互动效果。

三、采用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方法

参与是发展认知和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学生自主参与中形成。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中学生主体探究问题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高中数学教师要多采用发现探究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多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要在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理解范围内,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参与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

高中数学本身比较乏味枯燥,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活动模式过于单一或者单调,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参与兴趣。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尽量保证课堂活动模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处于新奇状态。最常用的活动模式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尤其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主体意识得到提升,有效地实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还可以设计数学知识小组竞赛、数学情景模拟教学、我来当老师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数学现象,体验参与的乐趣。

四、科学设计有参与性的教学内容

(一)依据认知规律,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去听、主动去做、积极发言、敢于质疑、深入思考,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高中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动脑的过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设计创新性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动脑的自觉性。数学概念的建立、解释以及应用,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创建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揭示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类比、归纳等方式参与进前人数学思维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等数学解题方法的训练,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参与思维。

(二)利用问题教学,唤醒学生的欲望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有问题才有参与。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料,设计一些思维性、说理性或者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挑战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数学题目,要丰富数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素材,引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五、要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养成教育

(一)挖掘数学课本的德育功能

篇5

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学生校外德育实践场所,是学校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个新建立的教育机构,负责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现在也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为政,这样会导致德育实践效果出现盲目性、也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就会缺失实效性。根据本人在中小学德育基地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行探究,能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现实意义。

一、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构建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就要有科学性,要客观的规律办事,绝不能主观臆断;指导需要有科学理论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两规律,一防止”——评价要符合德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和精密调查基础上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要把全局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信息,科学化建立指标、权系数。

2.教育性原则。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是一种价值观判断过程,是给受教育的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其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往往不同于传统上的教育活动的意义,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德育教师评价的意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来改善法纪教育效果,效果评价要体现德育目标。一般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三个适应”——要与我国现代社会的法制环境相适应;要与中华传统道德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适应,要弘扬法律正能量,体现法律的正义。只有尊重和坚持以教育性为原则,从教育角度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建立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从而落实有实效德育措施,增强整个德育基地法纪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3.方向性原则。在构建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个一致,一个协调”——要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相一致、要与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社会法治环境相协调。同时,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方向性、导向作用,通过各级指标的导向性,指明法纪教育活动评价体系中的德育指标,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显、清晰,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为了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局限性与片面性,在构建法纪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会更客观、更科学、更严谨对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既可以对对象进行定性描述与分析,又能对评价的结论可靠、精确、客观分析研究。尽可能有定性指标,又有量的规定,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做到评价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提高德育效果。

5.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价体系中,要把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提高德育效果,优化德育实施方案,是德育实施的一种手段、一种教育方法,这都是考验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师在从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后,通过基础评价与结果评价,更客观反应出法纪教育效果,更好地让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当评价的结果出现了相对性与可变性难以表达问题时,可采用较为模糊的表述,例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语来表达。

二、对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必须运用恰当理论与方法,科学、客观、合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评价包含二层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这是德育活动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对已经实施的德育活动过程的成败和经验教训做出评价,也是对德育活动效果的检验。也是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详细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指标见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指标

我们构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级法纪教育活动效果多维评价体系的尝试,解决德育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法纪教育活动效果评价难的问题,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更了解法律法纪,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学生,减少甚至杜绝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同时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挑战性,主动接受多维评价,虚心改进,积极反思,不断创新,将评价的结果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6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1身教重于言教

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教师要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2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3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班主任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地纵容他们。

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坏的学生身上。笔者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教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教师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开始接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4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学生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教师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

篇7

我们常会看到“课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教师把活动“堆积”成教学过程,一堂课中设计了许多个教学活动,教学成了一个接一个的“活动链”,课堂往往热闹有余,实效不足。乍一看,学生们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细品,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设计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活动过程忽视课堂生成,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实效。这种做法,既偏离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也失去了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例如,我们一位教师在执教《挑战一笔画》一课的过程中,做了这样的活动安排:教师展示形象、生动的一笔画――教师教学生如何画一笔画――学生一笔画展示――玩走迷宫游戏。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画一笔画,而是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和训练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方法:说的时候要表达准确,听的时候要仔细认真,不明白的时候要主动询问。该教师从教学生画一笔画,到领学生玩走迷宫游戏,都没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没能让学生自主的通过活动体验并学习到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况良好,但实际上,整堂课成了绘画、游戏课,教学活动没有取得真正的教学实效,以实现引导学生学会交流的目的。

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要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就品德与生活课而言,是要多开展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引起交流、反思的活动,尽量避免一些目标不明、形式花俏的活动。那么,如何能突出我们“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呢?经过学习和探索,有如下思考:

一、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等。例如二年级的《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班集体的温暖等等,从而使孩子懂得感恩,增强孩子们的爱集体的感情。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单纯地让孩子罗列一些故事的话,孩子们的头脑中会存在空白,不知该如何说起,或许也可能达不到触动心灵的目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导入新课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几幅画面,配上了学生的声音,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孩子们一些日常生活的缩影,借此引发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你和同学们之间,你和老师之间是不是也发生了一些像他们这样的故事呢?”并给予孩子一定的提示:当你生病的时候,老师……;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当你和小伙伴有了矛盾的时候……;当班级获奖的时候……等等。这样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课堂上孩子们跃跃欲试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甚至还有的孩子主动找到伙伴演一演。接下来我顺势而导在孩子们心灵被触动之时,我问孩子们你的心情如何?感受如何?你最想感谢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制作感谢卡,用一句简单的“谢谢你”,几句话的感谢之情,或者用画面来表达都可以,并配以《朋友》的曲子。在此情境的熏陶下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平时难以启齿或者想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懂得了爱他人、爱老师、爱集体是多么幸福的事。

这样,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我们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使书本上的教学一下子鲜活了起来,达到了活动承载教学目标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深知活动的形式和过程一定要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只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力求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深入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该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活动内容要有生活性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中、活动中的直接感受、体验、探究、思考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在生活中通过实际参与、探究而逐步实现的。如在《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通过猜谜语的活动导入了新课,之后又设计了“今天我们到动物王国去看一看”的活动,配合着动画效果的视频,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随后又问“动物们可爱吗?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怎样教朋友呢?和它们交朋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面对我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们露出了比较疑惑的神情,当然我并没有急着让孩子们回答以上的问题,而是给孩子们讲了一则发生在我和我家小狗之间的小故事,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从而使问题水到渠成地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让孩子感受到了如何与动物相处才能和动物成为朋友。

篇8

一、“教学做合一”,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他明确表述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学当作圆规的脚,为其服务,圆规画多大的圆就要看圆规以多少为半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爱好,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不一样的个性差异。

我们可以看出,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和数学操作活动的正常开展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而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不陌生的,也便于他们进行操作学习,生活化的操作材料能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操作的需求。

我班幼儿数学操作能力较为薄弱,每次开展数学活动都让我很“无奈”,都需要我手把手去引导,这样不仅拖慢了进度,而且幼儿了解不透彻。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我了解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概念,我将其运用到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我先在早上进行桌面游戏时添加数学方面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处处渗透数学,在课上运用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努力,我班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二、“生活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认真组织幼儿及时参与,多积极引导幼儿操作,多帮助幼儿渗透和更好地融合,让幼儿能够轻松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幼儿园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像是隐形了一样的那些不被幼儿所发现和探索的素材,而我们教师就要将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数学操作活动中来,对于长期处在这种生活素材教学环境下的幼儿来说,他们都或多或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发现的能力,从而实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措施。平时,我们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发掘数学中明显的操作环境。

我们班的益智区通过在区域环境中创设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手套、袜子和鞋子等,让幼儿学习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配对分类以及按照同样款式的东西归类,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的数学。我们在开展“愉快的生活”这一主题时,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玩具,有手动的、电动的、软质的、硬质的等,让幼儿学习将玩具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摆放分类。我们通过这些生活中普通材料的设置,让幼儿能够体会到原来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如玩具、餐具等也能用来玩,用来作为学习的材料。让幼儿能够积极发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社会即学校”,教学手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他充分强调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致力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生活是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才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生活教育。

为了让幼儿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我们每天都会请幼儿来统计出勤人数。幼儿通过数数和计算,了解到今天来园的小朋友有多少,迟到的有多少,没有来的又是多少等。其实我们只要平时多留心,多联系生活和实际,就可以发现并且利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东西进行数学教育,这样幼儿就能轻松自然地学习、吸收到许多数学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思想。就像我们的幼儿园一样,幼儿园是小朋友的中心,也是教师的中心。他还明确指出了“学习”就是生活实践,我们要让幼儿去生活中充分实践、验证,手脑并用。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在我们班益智区活动“给小动物喂食物”中,我们通过创设一个餐馆的情景,上面贴上鞋盒做成的动物嘴巴,把嘴巴开口做成幼儿的手能自由出入的大小,这样幼儿就能自由地给小动物“喂食物”了。这样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认识就往上走了一个台阶,也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2.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活动

幼儿园里大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靠我们教师的解答,小朋友是很难理解的,他们还需要实践与探索。比如,请幼儿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个比较大,如果幼儿只靠眼睛是判断不出来的,他们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比才能知道,而幼儿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准确,他们也能自己信服。还有一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需要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会和理解。

篇9

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把数学学习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动一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愉悦的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感到新鲜,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在良好的情境活动中学好数学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探求中来。

“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然而一位教师却将“8的认识”教学得别开生面。课前教师让学生带来8粒黄豆,上课时他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活动:学生把8粒黄豆任意分放在两只手里,然后一只手紧握拳头,另一只手伸开,教师就能猜出学生的拳头里紧握有几粒黄豆。“老师是怎样知道的?”同学们感到好奇、有趣。这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今天学习‘8的认识’以后你们就知道答案了。”猜数游戏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富有悬念和诱导力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新颖、有趣,诱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二、在学具的操作活动中学好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活动开始。”俗话说:“手巧才能心灵。”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的敏捷有密切关系。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现代数学论也强调:“要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操作产生的具象作为认识的基础,所以,利用学具的操作来学数学,有助于学生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使其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准确。教学时,应根据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动作中思考,在动作中探索,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如果单凭教师讲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二年级学生必然会感到抽象,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具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动手摆小棒,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8根,摆第二行时要求学生2根2根地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有4个2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通过学生亲自摆一摆、动一动来体验和理解“倍”的意义,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轻松高效。

三、在游戏活动中学好数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持久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教育学生的主要技巧是把学生应该做的成一种游戏。”游戏是小学生喜乐见闻的活动形式。游戏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因此,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动口说说,动手做做,体会、感受、探索学习的全过程,逐渐把学习活动引向。如在2~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中,教师可以设计“摘桃子”活动,把数学题写在红色的吹塑纸做成的“大桃子”上,然后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一棵枝叶茂密的“桃子树”。让学生把“桃子树”上的题目做出来,把“桃子”摘下,放在用彩色纸做成的漂亮的花篮里。在同一时间内,谁摘得“桃子”多,谁就是“数学大王”。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触景生情,开拓了思维,巩固了2~6的乘法口诀。多种形式的游戏,能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既消除了学生的疲劳,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应用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四、在社会活动中学好数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学生更是这样,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实践才能出真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10

1.注意选择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感到英语的阅读是轻松的,我们应针对小学生活泼、喜动的身心规律搜集一些学生喜欢读的童话故事、幽默笑话或者篇幅较短的课文等等让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减低学生的阅读难度,让他们逐步喜欢上英语阅读。

2.组织课本剧表演 译林版的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编排的课文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串编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故事情节来进行表演,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之中。如教学译林版六(上)“Unit 5 Sings”中第一板块“Story time”的“巩固活动”环节,我先让学生分角色阅读,再进行“情境再现”活动,安排学生三人一组,任选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同时鼓励他们进行语言拓展。如:

S1:Be careful, Tim! Don't run so fast.

S2:Ouch!

S1:Are you OK! Tim?

S2:Yes,I'm OK.

……

3.组织开展有效的朗读比赛 在教科书编排的课文中,有许多的角色语气表达、情感态度的显示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并让学生知晓,让他们在阅读时充满感彩,同时,组织开展有效的朗读比赛,促进学生提升阅读的兴趣。

二、有效地授学生以“渔”,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

个人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通过尝试与实践总结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阅读的方法:

1.要求学生“泛读”,实现快速阅读 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必须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用多种丰富有趣的英语活动来引出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再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同时找出、划出自己不懂的单词(词汇)、句子等,以便在教师讲解时留心听讲,消除之后阅读的“拦路虎”。

2.让学生学会带着疑问或问题进行阅读 疑问(问题)是一切学习的“发动机”。只有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或参与问题的回答,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深入的进行阅读。如教学译林版六(上)“Unit 2 What a day!”中“Cartoon time”板块时,我利用图片导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去读。挂图出示后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读。如,What's the matter with Bobby? What are Sam and Bobby talking about? Where did Bobby and Tina fly the kite first? Where did Bobby and Tina fly the kite then? Where happened finally?……

3.让学生学会精细化阅读 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后,我坚持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的“再回首”。学生再读时,我让他们放慢读的速度,细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此中,我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关键的词句进行反复、细致的阅读、推敲。

篇11

一、借助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来说较小,抽象思维与逻辑想象能力也尚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形象、立体的思维思考方式在其英语学习活动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借助实物演示来展开具体英语知识点的讲解与阐述,相信此举在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上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对此,我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如“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picnic?”中涉及了apple,banana,bread,water,Garbage bags等众多英语单词词汇。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轻松且有效的记忆,我将与之相关的实物带到了课堂,并一一展现给学生。虽然这些实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但我将它们以教学道具的身份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与新鲜感,而这显然对于激发他们的单词学习兴趣、快速建立起英语单词与具体实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自身实现对于上述单词的深刻记忆与灵活运用。

二、巧妙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强烈动机

相对于我们的母语――汉语,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在我国始终缺乏良好而充足的交际与运用空间。相信,这对于诱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并自觉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我的教学过程就可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时,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pencil,pen,ruler,knife,compass

等众多日常文具用品,并在上课时将它们一一陈列在讲台之上,这样一来,讲台摇身一变,就成了百货商场文具用品柜台的一角。之后,我担任商场的营业员,由一名学生扮演前来购物的顾客,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如下的对话:

――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I want to buy some pencils.

――OK. How many would you like?

――Three.

――Here you are.

――Thank you.

对话表演结束之后,我又鼓励学生两两结合成自由小组,套用句型上台进行对话表演活动。如此,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对于“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这一句型的灵活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是还促使他们在模拟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进一步锻炼与发展了自身运用英语的实际水平与能力,真正可谓是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我个人认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他们对任课教师持有较强的佩服与敬爱之情,才会真正愿意学习该教师所教的学习科目,也才能保证其学习的效率以及质量。“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一说法有着非常充足的科学依据。

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想方设法以学生知心朋友的平等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慢慢地从喜欢我这个老师转变为喜欢英语这门课程,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真正在调动自身英语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了由“苦学”变为“乐学”的良好过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初中英语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多途径、多策略地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相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确保他们在这一动机的推动下积极且有效地融入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真正谋求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1、思维的形式和水映教学内容的规定性

语文知识的连续性、逻辑性、顺序性很强,因此对某部分语文知识人认识和掌握,就有相对稳定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过程,这是经许多人长时间探索和研究总结得出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一方面要以这些研究总结为理论依据,对教师教的思维形式和学生学的思维形式都蕴含着某种规定性。这也正是教师在备课中需要深入挖掘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和思维水平的规定性,必须有较高的相关。一些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尽管已经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其主要原因就是这样的相关性太低。

2、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形式有明显的模仿性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的重要转折期。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但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对形象仍有较强的依赖。这表明,初中语文内容对学习者思维水平的规定,与初中生思维年龄特征有较大的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不是一件错事,人的许多经验都有模仿的成分,模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机械的模仿,完全重复性的模仿,当然,初中生在涉及课堂中的模仿并不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也有理解性的和创造性的模仿。在这方面的个别差异是特别明显的。

首先,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模仿水平,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的思维形式与教学内容对思维形式的规定,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通过模仿进行的学习越有效,越容易产生理解之后的模仿。教师教学中越有创造性思维,学生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模仿。

其次,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模仿水平,还取决于他在学习中形成的习惯。一些基础较差、学习惰性大的学习,容易重复性模仿,而学习动机较强,基础较好的学习,思维的模仿往往有创造性和理解性。

3、初中生语文课堂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较强的直觉性

就初中阶段的语文内容而言,抽象性和逻辑性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对这些内容的认知也应当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但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仍保留有明显的形象成份。因此,初中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有明显的直观性。当然,许多初中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思维发展水平。

初中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理解,要比小学生深入。但他们对语文学科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语文活动过程的要求认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所以不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注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这些表面形式,而忽视了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对语文问题的思考,往往直接指向结论而忽略过程,这种思维的直觉性,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典型特征,却又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纠正的。因为这样的思维特征对他们发现问题中的直觉,没有直接益处,只能形成语文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二、初中生课外的语文思维活动

学生进行学习的中心活动是课堂教学,但学习的目标达成,根本不可能完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另外,对知识的理解、领会、运用很难在一单元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主要有预习,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性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语文课前预习的思维活动

提前预习是知识学习中的良好习惯,所以许多教师特别提倡要进行预习。比如,语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解决生字词,中心思想,段落及段落大意等问题,这样教师讲课时省时省力,从而可培养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因此要强化课前预习,只有这样,初中生的课前预习才能有思维水平活动,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课前预习指导,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思维有较强的调控性。

2、语文课后巩固新知识的思维活动

从理论上说,课后巩固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巩固新知识的活动越及时,巩固的效果真好。所以,每个学习者特别重视这个环节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往往忽视这个环节,往往以完成作业替代这个环节。巩固知识的最好思维活动,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典型的方法是对教师的每一步推导提出“为什么”,准确找到老师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另外,还要对自己听课过程的思维活动进行反省,从而发现个人的不足。可在初中阶段达到这种水平,具有这样思维活动的学生很少,这也是教师需要帮助和指导的问题。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解决问题是知识学习是否有效、掌握知识是否有深度的最好体现。初中语文中学生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用。因此,初中生完成课外作业中的思维活动,就是他们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不同水平。

首先,大多数学生做作业中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仿照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过程。作业中遇到问题,总要通过翻书或查资料寻找思路。如果作业与作业题差距大,他们往往不能顺利完成,这可以说是最一般水平的思维活动。

篇13

二、用“兜圈”法开展比赛活动

五年级学生的习作也往往会出现“咬笔头”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为使学生懂得“察言观色”的重要性,在教学第九册习作2“按要求修改‘一次拔河比赛’作文”时,我并没有按教学参考用书建议先去进行拔河比赛,而是有意先让学生“兜圈”,在“兜圈”中悟出道理,然后再开展活动。我问学生,为何不能生动地叙述出精彩的场面。学生很快地意识到:一是平时不注意观察活动,二是没有留心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宣布第二天五年级几个班进行拔河比赛,看谁观察得细,感受得深。结果比赛后再修改作文时,学生的描述不仅能把比赛中的“两边运动员和拉拉队的表现”等修改具体,而且融入了“赛手”与“观众”比赛时的不同心理。

三、用“搁笔”法开展体验活动

第十一册习作3要求“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美味”。为让学生感受到“体验”的重要性,我先让学生听我有声有色地读书上的例文《鸭血粉丝汤》,我读完后许多学生嘴里还不停地咂动着。我笑着问:“怎么了,同学们还在吃鸭血粉丝汤吗?”学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要求:请仿照例文,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美味。结果多数学生只能概括地介绍美味的名称、颜色、味道,对于美味的制作过程就哑口无言了。见此,我乘势启发道:“大家说不出没关系,我们可暂且将作文搁在这儿,给大家双休日一个学习制作和仔细品尝自己最喜欢的美味的机会好不好?”大家一个个兴奋极了,连连说道:“好、好、好!”顺此我又提出了相关事宜及习作要求。等到第二周习作课时,学生一个个都已经写好。结果大家的评价多是:不仅制作过程具体,而且色、香、味、形俱全,还让大家一起“品尝”到了各种美味佳肴。

四、用“吊胃口”法开展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