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篇1

一、经营环境日新月异,客观要求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

企业经营环境日新月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出现经营危机时,企业必然要调整经营战略和策略,也必须重新评估原有的经营方式和价值观念。企业经营业绩的衰退及至破产关闭,原因各不一样,但根本原因往往在于其文化的落后及其对经营战略变革的阻碍作用,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只会置企业于衰亡的危险境地。1981年通用公司生产增长远远低于日本同类企业,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已经丧失,公司利润在5亿美元左右徘徊。当时的总裁琼斯任命韦尔奇接替他的位置。韦尔奇上任后,指出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也必须不断变革,并提出了著名的“煮青蛙”理论,并且从企业文化变革入手创建了一整套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美国康柏电脑公司董事长本杰明·罗森指出,正是由于韦尔奇对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作了成功的改革,创立了快速适应市场动态和团队合作的文化机制,使通用成为企业界的奇迹。贺氏曾经是全美最大的调制解调器制造商、Modem制造业的标准制造商,占50%以上市场份额。然而,这样辉煌的公司,最终的结果是倒闭。它曾经制定了行业标准,使它形成了一种自高自大的文化氛围。在技术迅猛发展、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的情况下,它没有及时认清形势,采取措施,变革公司的文化,致使公司最后走向了破产。贺氏的衰落正是由于其原有的文化阻碍了它的成长。可见,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其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这个企业必将成为强弩之末。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在其合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利用大量的实例数据说明,任何企业如果不能敏锐地洞察市场中的变化,及时创新企业文化,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必然下降,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对于企业文化,绝对不能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思想,更不能敝帚自珍,拒绝革新与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恒久不变的企业,也没有恒久不变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随着企业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以变制变,在变化中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与路径保障

企业发展客观要求企业文化与时俱进,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创新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各种要素有机、合理组合在一起的黏合剂,企业资源整合的无形保障。优秀的、灵活适应有创新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它作用于全员的头脑、意识之中,渗透在企业运作的各方面,体现在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经营行为和全员工作中。优秀的、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内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辅射作用和凝聚作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激励、驱使全员、人力资本载体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本;促使知识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自由广泛地交流信息,知识共享,以形成和不断提升结构资本;以人为本,进行文化管理,关心、、成就、升华员工,使员工忠诚于企业,忠诚的员工自觉以创造性的服务获得顾客的满意与忠诚。从而为企业赢得顾客资本,继而促进一切创新活动和资源、能力的优化与整合,合成或提升为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背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上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韦尔奇:“如果你想让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使企业能更具竞争力,能更好地沟通,韦尔奇尽力试图改变整个企业的文化与员工的思考模式。

企业的发展是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20世纪90年代英特尔公司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使它的年销售额增长了7倍,超过250亿美元,资产回报增长了1倍,资本投资达183亿美元。英特尔公司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获得永久的活力。企业文化创新,改善了企业内部氛围,也改善了企业外部形象,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的共同特征。它们出类拔萃的关键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根植于它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哈佛商学院的一项调查也表明,美国那些业绩好的企业领导认为,优秀的公司文化是自己公司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关键性力量!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邵明津说:如果一定要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哪里,我们认为就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

首先,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在构成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项要素中,文化力是比产品力、销售力更为重要的一环,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和基础。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北部的硅谷因信息技术业的活跃而闻名遐迩。对这里取得的成功而言,其流行的文化是比经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关键原因。其次,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人才竞争力。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观念的战略创新;也是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进行管理制度的战略创新。所以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吸引人才。在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中,89%的辞职人员不是因为报酬太低而提交辞呈的,公司缺乏灵活的文化环境,不能满足员工职业生涯的文化环境。华为的价值观构建起一个让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事业共同体,使员工在精神上受到激励,寻找到“精神归属感”,让企业文化感染每一个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将这种崇高理想和具体工作相结合,通过自身努力和创造,使企业文化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施展才华,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最后,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产品的价值增值而展开的,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以创新精神保持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在旧文化中习以为常的人们很难对所处的文化加以变革,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创新精神。缺少了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就会是一种落后的文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联系企业实际,明确企业经营理念。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及创新就是要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市场定位,通过总结提炼企业成长历程的文化积淀,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哲学,使其在企业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脱离企业实际,企业文化成为空中楼阁,员工不愿接受。确立核心价值观,在总结和提炼企业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个性是企业文化的特性之一,企业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企业文化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创新。好的企业文化,都是在不断地总结和创新中形成的。

篇2

一、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文化

“语文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的提出,无疑是对现代语文教育最准确最概括,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类在创造语言这种工具的时候也创造出了文化。只要在学习过程中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由人和文化构成的,是一种学生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活动。语文教育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文化,了解到文化,进而在吸收和消化文之后产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人文精神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人文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人文文化最大的美丽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性精神,它能够使人的内心感到和谐和满足。语文教育正是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性,即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里素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语文教育更应该将教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人文文化方面。

二、语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已经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语文教育要以传播优秀的文化精神为使命。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现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中不仅仅是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文化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三、传统教育不可轻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筛选最终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老夫子作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更是在一步步的走出国门,被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所推崇。“诚实守信、修生养性、仁爱和谐“等等思想都蕴含先人们着无数的智慧。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然而与时俱进的发展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创新,一味的抛弃传统,相反的,想要发展好现代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根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不断的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中学语文教育是最接近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决不能轻易抛弃传统文化,而应该学会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当代的中学语文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显得博大精深。

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发生转变,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新时期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对灵魂、对内涵的培养。

篇3

京二胡的历史悠久,它产生的渊源就决定了它在京剧演奏中的历史使命以及重要价值。近年来,京二胡的设计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改革,且保持了京二胡原有的绵柔的音色,但是音量以及音色明显宽厚了许多,使得演奏更加圆润丰满、刚柔并济,充分展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京二胡的演奏需要与唱腔的劲头、抑扬顿挫等相吻合,即与京剧的演唱在节奏、韵味、风格以及感情上相一致,才能完满地向观众展现魅力无穷的京剧作品。本文简单阐述了京二胡演奏的几点基本要求(技巧),以及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期望能够为京剧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京二胡演奏的基本要求(技巧)

(一)京二胡演奏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演奏基础

优秀的京二胡演奏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如“裹腔”“垫头”演奏技巧。“裹腔”“垫头”是京二胡演奏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京剧开唱前气口的掌握、过门的处理、打击乐的配合、散板的伴奏以及摇板的伴奏。所谓的“裹腔”,就是指在原有简单的唱腔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润色,与主旋律形成若即若离的感觉,使整部作品表达得更为流畅、饱满;所谓的“垫头”,就是指唱腔的间歇处加以小段胡琴演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亦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得音乐、情感等的转换更加连贯通畅。京二胡演奏员的基本素养即为一个“和“字,指伴奏与演唱和顺一体,相得益彰。因此,京二胡演奏者必须具备较好的演奏基础,做到以下三点:1.控制旋律走向,与演唱的旋律和顺;2.琴谱要与原唱腔保持和顺的关系;3.演奏习惯要与整个表演形式和顺。

(二)剧情人物的思想情感的领悟及掌握

京二胡演奏员要十分清晰地掌握全剧各角色的每段唱腔以及其中富含的思想情感,掌握好弓法和指法,准确地掌握节拍点,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京二胡演奏的情感也要随之变化,可以通过揣摩歌唱气口、顿挫等,来掌握节奏,保持力度,用恰当的京二胡语言传达剧情中的人物思想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京二胡演奏员可以将自身的情感经验融入到作品人物中,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揣摩人物情感,增强自身的悟性,从而为完满地演奏京剧作品打好情感基础。

(三)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融入新元素的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固守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变,止步不前,便会受到社会发展的洗礼而被淘汰,京二胡演奏艺术也不例外,因此,面对京二胡演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其工作者改变传统思想,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地为京二胡演奏注入新鲜血液(如借鉴其他乐器的优点,或者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或许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各种优秀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能够促进京二胡演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元素纳入到革新的范畴,重新为京二胡演奏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促其健康发展。

二、京二胡演奏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价值)

京二胡演奏是服务于京剧演绎的,不同的流派,在京二胡的使用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不同,如“梅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给人的艺术享受便是妩媚大方;“程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给人的艺术享受是细腻深沉;而“张派”,京二胡演奏的配合,给人的艺术享受是俏丽委婉。京二胡演奏与整部京剧作品完美配合,才会给我们留下不同风格的艺术享受,这也是京二胡演奏随剧情、人物情感等的变化而变化,给京剧蒙上的一层浓厚的艺术魅力,助京剧成为国粹。

在京剧表演中,京二胡与月琴、京胡的配合,往往使得整部京剧的演绎更加生动活泼,使整个故事情节的连接更加顺畅,能够与观众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人们对京剧的喜爱。京二胡在整个京剧演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是我国的瑰宝,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弘扬下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京二胡演奏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深地去品味,有利于我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我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魅力无穷无尽,对其进行探索研究,我们需要从它的主要“配角”京二胡演奏抓起。京二胡演奏讲究“和”,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演奏者除了需要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之外,还要熟练地掌握整部京剧作品中各个角色的思想情感,才能抓住演奏的韵味,与整个京剧的演绎形成和顺的局面,完满地传达出京剧作品所包含的魅力及韵味,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完善、创新,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东坡.审美心理学视野下的二胡演奏与原型表现[J].艺术百家,2012,(5):237-238.

[2]宋飞.二胡演奏中的二度创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393-396.

篇4

二、现在的大学生家庭主要有四种类型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流动家庭。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兴趣差异及思想观念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独生子女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这些九零后大学生当中,由于学业或生活的压力,将来毕业或就业的焦虑,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素质脆弱和人格严重缺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采用柔性化教育手段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三、与时俱进的柔性化教育模式

柔性化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教育手段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模式。“柔性化教育模式”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通过对被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潜在的说服了让其自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影响其思想意志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它隐含着一种更加深沉的大爱,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教育理念。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唤对学生无形无疆的“大爱”,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立感和抵触情绪,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尊重理解教育工作者,并激发热情,主动积极地接受道德的洗礼。

篇5

1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有关机构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调研,形成了以下的结论:

首先,在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可以互补、互融。

其次,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上,大多数大学生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是自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呼吁,大学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还是认识到了自己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调查,我们看到,虽然大学生能够较为正确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看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但在实践当中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使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不得不进行更多的思考。

2.1 大学生当中“西化”现象严重,严重背离文化传统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从开始到“”,国人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之风渐进。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而对传统文化教育却不予重视。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思想当中充满了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但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例如有的大学生对影视明星,乃至许多好莱坞和西方体育明星如数家珍,但对于孔子、老子究竟何许人也,竟然一头雾水。

2.2 传统的道德观念非常淡薄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都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开始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从小受到大量西方文化的熏陶,导致他们在成年之后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团队精神意识淡薄,而传统的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更是严重缺失。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形成很好的责任意识,所以就无法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二是艰苦奋斗美德遭到抛弃。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家境富裕者出手阔绰,家境较差者也讲虚荣、摆阔气,与人攀比。三是公德意识缺失。现在在不少大学生身上,基本的公德意识全无:成群结队闯红灯、上车不排队、不给老人让座、随意丢弃剩饭剩菜、上课不关手机、恋人当众亲热等现象比比皆是。四是缺乏诚信。最具典型的就是高校助学贷款的恶意拖欠问题。

3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3.1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1 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 综上我们能够看到,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要走的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指导思想是原理。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理论的指导地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与时俱进,批判的继承。

3.1.2 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宣讲 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日趋多元化,一些人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实现其经济利益要求,在宣传传统文化时故意曲解(当然其中也不乏能力原因,对于传统文化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宣传教育从某个角度来讲还不如不宣传。

3.1.3 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时代总在发展进步,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内核,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文化与当今时代的时空差距。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精神,体现时代要求。

3.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3.2.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要增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同时增设与各学科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

3.2.2 改革教学方法 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科学高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元素。传统文化为什么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和其表象形式有关。为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多多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千方百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等教育平台,尽可能的把它们吸引到传统文化上来,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篇6

1 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特点

1.1 鲜明的民族性

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当代艺术歌曲鲜明的特点,它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音乐界经过探讨,普遍认为艺术歌曲的演绎需要民族化,要与中国大众接受的风俗人情、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相结合,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都应该具备气质的气派,最终对艺术歌曲的唱法达成了共识,并将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往前推进了一大步。[1] 改革开放以后,新思潮的涌入使得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奏出现多元化状态,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中华民族的艺术歌曲作品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中国艺术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学习和借鉴的姿态容纳世界上政治和文化上的优点和长处。艺术上的体现更是丰富多彩,多种新思潮的融合让艺术歌曲的创作、演绎、传播迎来了鼎盛时期。当代艺术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歌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潮流。

1.3 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

将源自于西方的体裁中国化、民族化是创新,用中国传统诗词作为艺术歌曲创作题材是创新,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调式和民间音乐相结合是创新,将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伴奏形式引入艺术歌曲表演是创新,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和民歌演唱风格融入艺术歌曲演唱依然是创新。[1] 当代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中,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贯穿于始终。中国艺术歌曲既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又吸收借鉴外来优秀音乐元素。中国艺术歌曲不断融合的过程不仅表现在体裁的西为中用方面,而且表现在中国艺术歌曲对西方艺术作品的理解、认识、应用上。

2 艺术歌曲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有接近于欧洲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也有具有美学价值的突出形式。当代艺术歌曲一方面体现了学习欧美作曲技术,走发展民族音乐道路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具有“诗化”的意蕴和典雅的气质等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艺术歌曲作曲家在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的传统音乐,为发展民族音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艺术歌曲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1 意蕴深远的诗歌之美

诗贵意境,词贵意象,是诗界的一种习惯的说法,并非歌词歌诗无须讲究意境,恰恰相反,意境美是中国艺术歌曲歌诗的重要的美学特征。[2] 中国古代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中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将其引用到创作当中。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道家的自然乐论和儒家的礼乐文化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音乐思维方式。

2.2 兼收并蓄的技巧之美

当代艺术歌曲是一种讲究技巧,对音乐技法有严格要求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歌曲是旋律与歌诗的完美融合,只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才能将优秀的艺术歌曲演绎出淋漓尽致的效果。音乐艺术是技术性很高的一门学科,作曲家没有技巧就没有话语权。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忽视技术的掌握,让情感表现代替技术运用,用内容来取代形式,这种行为得不偿失。方式技巧的欠缺,会使作品编得无力与贫乏。当代中国艺术歌曲业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技术之美。作曲家在创作中体现出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努力探索民族音乐表现技巧,突出了中国美学品位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2.3 贴近社会的现实之美

贴近中国社会的现实之美是中国当代艺术歌曲最普遍的美学特征。例如,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有《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等,描绘爱情的有《敖包相会》《草原之夜》等。这些歌曲成为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了大众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作曲家不仅促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突出了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之美。在人民的现实生活积极地讴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之美,起到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当代艺术歌曲的发展承担着反馈、监管社会形态、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整个艺术歌曲创作的历程见证了不断走向中国的复兴之路。在社会实践中,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存在,用这种方式真实地记录社会,及时地反馈社会,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发展。

以传统技法创作与现代技法创作的现代艺术歌曲,表现出了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整体美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让听者感受到了意蕴深远的诗歌之美。艺术歌曲的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折射出了贴近现实的社会之美。伴奏表演的技术之美,影响着艺术歌曲界的发展方向。对当代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立足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平衡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传递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我们要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大力推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为中国艺术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human resources; staff approval; innovation

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类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应该认识到: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的缘故。企业文化是指: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果“企业的文化”不能承担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要求,那就有必要建设强势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要求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变革的推动者和战略合作伙伴,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二者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笔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并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得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1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设企业文化,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理解中国国情和弄清楚企业自身的特点,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中国企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很少,我们的企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过于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得不够。而且这样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外来先进文化,但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本企业优秀文化相融合,适我所用,不能替代。

50年来,太原市政工程公司始终坚持“诚实奉献、敢为人先”的企业品格,努力实现“实践无限、追求无限”的企业目标,以“办好市政事,做好市政人”为标志的市政信念,是对市政人做事原则、做人标准的规范,对市政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感知、理解与评价的尺度。市政文化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不断丰富市政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市政人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市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给人以思想、精神、知识和技能,发挥对人的凝聚、导向、激励、规范作用,满足职工参与管理的热情和自豪感,引导职工认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切实培养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信为根,以诚待人的行业核心价值观。通过制定并实施文化建设,使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实现长期战略,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把三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种行业管理模式,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市政。

2 打造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减少人才的流失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任何企业都有文化,尤其对于太原市政工程公司这样的大中型的国营企业,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员工对文化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把企业文化认为是老板文化、高层文化,这是片面的,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而是整个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只有得到大家认同的企业文化,才是有价值的企业文化。

要得到大家的认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为每位员工提供有效的帮助。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太原市政工程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倡导者,建立和改善了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阶段通过有目的公关活动和广告宣传,让潜在的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特别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的原则和宗旨;并用合理的测试手段分析判定应聘者的价值倾向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是否一致。对招聘来的新的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即入厂教育(规章制度奖惩纪律方面的教育及企业发展史的教育),接受本企业好的传统。这种上岗前的培训、入厂教育对于新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在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优势的产品与服务对企业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8

二、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在设计行业,西方文化元素通常是设计的首选,这也造成了包装设计缺乏差异性,不能使商品得以清晰区分。如果商品的包装设计不能显示出其特色,那么营销手段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合适的定位、自身的特色和有竞争力的品牌,商品就会很快被淘汰,而商品的包装设计就是体现品牌竞争力、构建商品特色的有效途径。将中国元素融入包装设计教学,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使中国文化实现国际化发展。设计者应以新的视角进行重新探索,发现中国元素的各种特色,赋予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勇于追逐时代的洪流,并在这股洪流中定位自己,找到自身在设计领域中的一席之地。包装设计教学应该在引进西方文化和设计观念的同时,加入中国元素,使它们形成合理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具有独特设计观念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中国元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个时期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它们都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元素的基础。在包装设计中,造型设计可以在表现产品特性的同时,使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材质作为包装造型的材料,更加清晰地凸显产品的信息和特色。色彩是美的直接体现,容易引起情感的反应和变化。设计师要将不同国家对不同颜色的特殊含义区分开来。所以,对于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应注意产品的特色和使用范围,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元素中的传统图形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历史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包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深化学生对中国元素中的传统图形的了解、认知、鉴赏及分析,让学生根据图形的特色和寓意,结合产品特征,运用到包装设计中。

包装设计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元素的结合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所运用的中国元素和商品的内涵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点的基础上的,将商品包装和中国元素完美融合的设计无疑是成功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在包装设计教学中,中国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还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在了解消费者心理、关心设计潮流变化的同时,具备了优秀的创新思维;在做好包装设计的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马争芳 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外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对于为什么选择“文化”作为宣武未来发展的中心词,王宁给出了几条理由。

宣武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宣武区地域并不大,从面积来讲北京倒数第二,但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既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同时又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文化的渊源很深,形成了独有的宣南文化,可以说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特征。

宣武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密度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突出这个地区的人文文化,使这个地区更有自己文化的特点,更具有人文特色。人口众多说明这个地方是一个宜居地区,宜居地区打造一种以人文文化为特色的浓厚氛围,我想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构成一个宜居地区不仅仅需要一个美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这点来讲,发展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种醇文化,最有魅力的文化,同时要有最现代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人文文化氛围,这是第二点。

第三个方面就是多年来宣武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包括人文精神挖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把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个重要战略。实际上“宣南文化”这个概念也是经过几届区委区政府总结出来的精髓,我们也正在锤炼这种精神。宣南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我们现在正在打造宣武精神,实际上这也是宣南文化的一种延续,这也是我们重视文化的一个亮点,形成地域文化的氛围,而这种地域文化不只是宣武的,实际上它更代表北京。

另外,从文化创意方面,我们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一些典型。当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文化氛围的时候,实际上宣武已经做了这样一个尝试。我们的大观园,实际上是我们最早文化创意的一个产物。那个时候搞影视城、影视基地,这其实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雏形。这几年形成的商业和文化的集合,比如老舍茶馆、湖广会馆、马连道的茶叶、还有与传统商业相结合的大栅栏,这些都是我们的特色。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演艺园区,正在规划天桥演艺园区的建设,也正在形成演艺产业的聚集。还有新搬来拘国家话剧院,正在谈的中国文化传煤集团,我们正逐步把文化向产业化过渡。过去我们是从一个点,现在正逐步向一个链条、一个产业去打造,这也是我们区委区政府的一个想法。我们就是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现在这个产业已经逐步丰富了它的内容,就是怎么把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起来,作为一个、产业支撑。同时要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还要把传媒这个概念打造出来,我们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更综合的、更大的范围来考虑。

最近我们把区里划分成三个发展带,一个叫传统文化保护带,一个叫高端产业发展带,一个叫现代商贸完善带。我们的文化产业主要在传统文化保护带,以琉璃厂、大栅栏为代表,同时在高端产业发展带里面我们要打造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新园区。这个园区已经开始建设了,我们也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的园区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外部条件。

因此,不管宣武怎么发展,文化应该作为特色贯穿始终,文化产业都应该作为支柱加以推动。别的地方也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要寻根的话,没有宣武这么淳厚,历史这么悠久。表现京腔京韵,宣武最能代表北京。

两种文化互相融合

上任之初,王宁在心里就勾画了文化创意产业蓝图:那就是重点聚合打造两个中心,一个是北京传统文化创展中心,另一个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中心。那么,这两种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否存在一个侧重点?

王宁说:“我并不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存有界限,我反倒觉得弘扬传统文化里面不能没有现代文化元素,同时推广展示现代文化里面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东西。如果单纯打造传统文化,不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那就失去了现在的市场,也失去了保护价值。如果我们抱着传统的东西,说它原汁原味的,不考虑作为产业来发展,我觉得还是空洞。”

同时,他强调:“如果搞纯现代文化,这并不符合这个地区发展的特色。而这个特色就是要把现代的东西融入我们民族的元素,在民族的元素中要加入现代的东西。所以说,打造两个中心并不是打造两个割裂的中心。我们现在也在尝试怎么把这两种文化结合。最近,在传统文化保护区里面,像大栅栏地区,我们也在进行改造,结合旧房的改造我们打造了一些经典的院落,既具有传统老北京四合院特色,又具有现代风格的一些小剧场。我们还在策划打造一些既富有传统意义的但是又加入现代元素的剧目。在策划过程中我们有一些想法,比如茶馆的厅堂版,我们和庭院走得更密,离大家更近,既要保持它原汁原味风格的一种,又把它作为小剧场,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想做成艺术沙龙、会所。所以说,打造两个中心,实际上不如说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更强调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相融合的。”

篇10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篇1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针对一些地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绝活绝技后继乏人的现状,近年来多次呼吁,如不抓紧抢救,“再过20年,我们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遗产基本上就会失去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留下祖先的记忆,非常重要。

(1)在现代社会,留住“祖先的记忆”和“民族的根”有何现实意义?

(2)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探究活动2:

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并有固定的程式规范。京剧成为中国戏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运用实践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回答1-2题。

1.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要与中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从不同民族的节日中,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侵略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一经产生对社会影响久远。回答3-5题。

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4.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

二、分析说明

《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中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思想?

三、观点辨析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现代人而言,文化继承就是要接受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就是摒弃传统文化。

四、理解认识

“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数千年来中国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今天的中国人更加坚信,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种文化如何吞并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另一种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各自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并且从另一种文化的存在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理由。正所谓: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的理解。

五、实践方案

篇12

符合国情与人类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激励一个国家的理想,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对这些价值理念的解读,既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具体国情,又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

就拿“北京精神”来说,我没有看到北京政府具体的解读文本。我认为,对这些精神与价值理念的最终解读,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终作出评判的是历史和人民大众。我是这样解读的:

爱国。一个成熟的民族总有一天会认识到,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者,不只是那些反抗外国侵略者、为国捐躯的烈士,更多的是那些对抗权贵保护国民的英雄儿女们。

篇13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1]对于高校来说,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学校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向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转化。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教育模式改革。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有诸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和观念、师生情感因素等多个方面。

1、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理念观念的束缚及教育理念僵化。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视群体,轻视个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庸之道一直也是中国人崇尚的,这种思想也禁锢着中国人的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求稳趋同”的心理积淀,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3]。

2、教育体系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侧重于传授学生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出于被动地位。而且,高校现在学生评价体系单一,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所以实际情况就是学生仍然追求成绩的高低,忽视其它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不强。

3.师生情感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高校教育能够意识到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因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重视成绩的现状,造成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环节,忽视了丰富、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智力发展过程,这样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高校教学模式

在定制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我们应注重强化学生的想象、直觉等思维水平,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创新教育应该将人文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人文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忽视“共性”,重视“个性”。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生个性密不可分。发挥良好的个性在创新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

2.转变高校教师观念,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工作者自身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创新教育虽然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但它首先依赖于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推动高职教育传统教学理念、模式、评价体系等系统的改革创新,要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渗透到学校的管理理念,课程讲授和实践教学等所有教育活动。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等各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着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高校教育者及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更新的教育模式。(作者单位: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