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学基础的重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ONG LIN, XIE Ning, LIU Hua-sheng,ZHEN YANG,ZHOU Yan-yan, Guan Hui-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ic theory of TCM is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urse in system of TCM. Freshm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Basic Theory of TCM.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imminent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We tried to us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B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the ratio of PBL teaching, discussing problems, discussing form, and controlling the role of teacher.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the teaching method PBLteaching reform
PBL教学法简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PBL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而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都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PBL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sup】[1]【/sup】,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现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近年来PBL教学方法在中医教学课程中进行了初步尝试【sup】[2-6]【/sup】,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甚至一些基础课程如《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温病学》等。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课程体系中的入门基础课,新生普遍认为接受本课程比较困难。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致、更有效地学习,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试行了结合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与同仁共勉。
1 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比例的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的是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防治原则等问题,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我们知道,在医学基础理论学习阶段PBL教学法提倡以问题为引导的自主性、讨论式学习,知识传授和理解往往没有课堂教学效率那么高;且容易影响到基础理论知识接受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遗漏一些内容或知识点。所以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即70%为课堂讲授时间,30%采用PBL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四基”内容讲清概念、详解重点、讲透难点,对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精讲基础理论部分而保证了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又能发挥PBL教学方法的优势,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和深入领会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
2 讨论问题的提出
运用PBL的核心是精心设计针对课程的问题,问题设计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作为整个中医课程体系中的入门基础课。医学是临床实践的汇总,理论也是根源于临床,所以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这样基础类的课程中是可以运用PBL教学方法,如本课程核心内容如中医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机等学说均与临床密切关联。讨论问题的设计,根据阶段教学内容及目标,选择分述于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的问题,设计时应注重思维方法的横向性引导及知识点、面的衔接,论述内容则涉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临床案例等。如在PBL的课堂讨论中,我们从临床案例中反证中医理论,并且从中医临床疗效中增强对中医的信心,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sup】[7]【/sup】。
3 同学讨论形式的确定
随机将学生分组,每组人数不易过多,每组8-10 人甚至更少,提前安排问题,使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进行阅读教科书或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预讨论。课堂讨论中轮流选择小组主持人,各组小组主持人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和看法,本组和它组同学随时补充,其他学生可自由提问、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进而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最后让学生对各讨论组进行评定,分出优、良、中、差四种成绩。这种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所有学生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符合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实践者。
4 教师角色的掌握
PBL教学法中教师仅起组织和引导作用。首先是讨论问题的确定:在讨论前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病案要求学生分析。其次是在课堂启发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即抛砖引玉。第三点是在问题讨论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最后是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讨论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也会针对这些问题查阅大量资料,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此外,建立科学评价考核系统是有效运用PBL教学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如教师应避免只用试卷测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应结合个人表现和小组表现,制定一套完善灵活的评估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在评价中合理使用更专业、系统的统计方法等来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研究结果表明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法有助于改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高等教育中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摸索过程,这就需要中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勇于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
[2] 周,王庆其,邹纯朴,等.研究生《内经》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4-5.
[3] 王乐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学法在中医温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教育,2003,22(7):42-43.
[4] 姜萍,杨振宁,商庆新,等.PBL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4,23(5):43-45.
篇2
中医学作为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法,至今,中医以其简便、应验、低价的特点在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医学生,理应掌握祖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以西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中医课时的安排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开启一扇探索祖国医学宝库的大门,是中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同道共探讨。
1 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中医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有关中医“落后论、淘汰论”和“不科学论”等思想,这必然会使学生对中医药学产生怀疑的态度,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首要任务。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展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体现其历史与医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出中医药学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困惑,如在客观化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从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认识中医药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 分析教材与学情,准确把握定位
岳美中认为“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熟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重在了解,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只要求他们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围绕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六气、七情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基本的中药、方剂理论等,引导学生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2]。
3 讲好开篇,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绪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以概述、简介的形式出现,一般都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在中医学的教学中绪论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它会形成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第一印象,讲得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讲解时可以医学发展的历史轴线为纲,详略得当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医学史:如汉末之前的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氏尝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扁鹊切脉断生死被誉为神医,华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术堪为外科鼻祖,张仲景勤求古训、拯救生灵而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李时珍赴深山、访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纲目》;明清温病学派开拓创新、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这一幅幅生动的医史画卷向学生展示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历史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学的探索欲望,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做好心理准备[3]。
4 借助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专业性强、术语多,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医教学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教学过程中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热证时在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亦有明显增多,而寒证则相反[2];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4]等,这样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奥妙和神奇,从而提高他们探索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且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5 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理论授课方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显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1)注重启发引导,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中医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新知识。如在详细讲解了生理功能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开展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相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如病因中的六和中药的煎服方法等,由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讲解,互相提问,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对重点、难点予以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中医术语的运用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又加上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都感到乏味至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适当配以形象的插图、临床的实例图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医理论的直观性;而对于中医四诊和针灸学的有关内容还可利用教学录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尤其是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形势下,中医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摆脱单调而乏味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符合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尚华,童瑶,徐竹林.论中医现代化思想在中医教学全过程中的贯穿[J].中医教育,2003,22(5):36-37.
篇3
只有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地进入课堂,但要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让电子白板技术被广大师生共同接受和认同。在推广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吃了不少闭门羹。很多教师不认可电子信息技术,更有很多教师拒绝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这种现象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一)由于近几年来大量的电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闲置,使得学校、教师、学生都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大大地降低。(二)由于很多教师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时,没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些情况都使得教师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态度从好奇渐渐转为怀疑,进而不愿意接受,有甚者甚至是排斥。由此可见,要促进电子白板等高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例如:通过开展讲座、组织辩论等方式使教师改变观念,转而尝试电子白板等高新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体验,进而完全接受并习惯于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
二、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新鲜的事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环境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将知识点变成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兴趣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心怡其中,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电子白板技术具有聚光灯、拉幕、放人镜、涂色、照相、隐藏等特效功能,同时具有批注、屏幕捕捉、层技术、图形编辑、无限页书写的功能。教师通过对电子白板技术这些功能的科学、合理的运用,能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变得轻松有趣,进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理解力,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通过电子白板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主性。为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电子白板技术的科学、合理的运用,也可以促进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促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之后类似的学习内容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地总结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辩论等方式与电子白板技术巧妙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技术教会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进而可以利用这种学习能力举一反三地进行学习。
四、通过电子白板技术,促成教师的终身学习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时代,时代给每个现代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因为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艰巨使命,尤其需要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电子白板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运用,无疑可以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对电子白板技术的熟悉和运用,可以加强终身学习观念的意识,掌握先进的教学设备,掌握不断更新的软、硬件系统,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式。
五、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师生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教与学的定式思维,教师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明确教师只是知识上的引导者,而科学的内化过程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完全可以转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和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师观,重新确立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在电子白板技术的辅助之下,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设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另外,在使用电子白板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果教师本身拥有饱满的激情,无疑可以更容易地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
总之,在课堂上引进电子白板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习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融入学习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教育界中的一场重大变革。它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还为教师树立了终身的学习观念,更新了教学观念,推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电子白板技术是诸多教育教学技术革命中的一个,教师还要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这场教育领域里的科技变革,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立志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卫平.技能・应用・反思: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教学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5).
[2]曾全.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3]林俐.野百合也有春天:浅谈如何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指导随读生识字[J].四川教育,2011(05).
篇4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目的及重要性
1. 初中政治教学的目的
总理曾经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有句至理名言:“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初中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把德育教育作为核心内容。
2. 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孩子进入青春发育的敏感期,从医学上讲,青春期前后,孩子在形体上更接近于成人,在内心也向成人靠拢,心理上的逐渐成熟使得一些成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行为风格大量涌现在孩子的身上。然而,虽然他们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但毕竟还没有成熟,做事缺乏经验,容易使他们的内心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孩子身上产生两极分化,产生叛逆思维,进一步导致学业退步和产生厌学情绪。
在初中阶段轻视对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行分离。特别是由于当今社会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影响,使得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普遍存在,并逐步蔓延到学生生活中,给初中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就现在的政治教学来看,大部分学校对于政治学科的教学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即,时刻“关注”教育部门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如果是考试并且记分,这些学校就大力抓政治;一旦听到不考政治学科的风声,立马减少课程或者干脆不上政治课。这种现象是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将政治教学当作一门追求升学率的附加课程,而忽视了政治教学的德育作用,甚至将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补充,割裂了德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是与学生德智体综合发展规律相违背的。
2. 初中政治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政治这门课程不用去认真学习,只要在考试前对重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这导致了师生普遍对政治教学不够重视。身居一线的大多数政治教师,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传统的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是以“灌输”、“说理”为主要模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应现在的政治教学。
3. 初中政治教师师资队伍匮乏及老龄化问题突出。初中政治教师平均年龄超40岁,年龄普遍偏大,教学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动参与的热情较差。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乡镇中学,整个学校共用一个政治教师,甚至一个人要教两个年级以上的课!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些教师不只是政治教师,有时可能是历史、地理教师。众所周知,政治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教师要同时面对一系列问题,负担很重,所以也很难静下心来钻研教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的几点意见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将文字与图片结合,而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按照教学需求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最终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
2. 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将传统型课堂变成互动型课堂。
3. 注意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大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准备教案时要尽量系实际生活,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听,课堂才能有效果;其次,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保持连贯性,避免在教学中一堂一节内容,要注重知识的整体学习。
4. 学校应充分重视政治教师队伍的培养。从数量及质量双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要招聘、培养优秀的政治教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总之,身居一线的政治教师要以极大的工作热情上好每一堂政治课。
篇5
1.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开启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且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因学习习惯、年龄、学习态度、家庭等原因,使得其学习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方面。
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地理教育教学提供理想的育人环境。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地理教学和学习。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育观念和传统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
2.初中地理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导语设计"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导语成为一堂课中的有效指引。初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半成熟阶段,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比较强的求知欲。作为地理课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比如,用用诗句引入、用典故引入、用谜语引入、用歌曲引入、用对比实例引入……
2.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学习地理。现行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和情景,与各地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经验基础不太符合,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和知识背景,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类有关地理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和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和天气预报,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来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以及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如像一只飞翔的老鹰,云南省像一只美丽的孔雀,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2.3恰当使用各种媒体教具。众所周知,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放映出来,这样既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并促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电视录像、拼板、幻灯片、投影仪和各种课件,把地理课的教学内容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2.4在地理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开放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还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良好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与讨论交流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来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性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率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与知识点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足够空间与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沟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行辅地讲述。当活动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开放和多元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但要关注其差异性。
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毫无目的、毫无头绪地进行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进行有效调控、指导和帮助,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篇6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教师在教学中的相继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真切体会到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二、古诗词的教学要做到教与思结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思即思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诗词字意、诗词内容以及诗词写作手法技巧等进行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质疑,在思考中总结归纳。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就是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出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个别字词意思及诗词中运用的成语典故,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主旨、作者情感及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而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继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古诗词教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古诗词教学要品味语言,整体感知;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即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烦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让学生只收获了干巴巴的只言片语。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炼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篇7
学生有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启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借助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知识量。可在实际教学中本应思想活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中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问题。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即使有课堂问答,其内容、方式往往也简单化,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如何改变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无疑可问、不知怎样问、不敢问的局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指责,那么课堂上便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或有问题不敢问了。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师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共同研讨,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科学实验,激发问题意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很多学生喜欢上了物理。利用实验的魅力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在做电路实验时经常会遇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学生就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灯泡不亮?故障在哪里?”;又如在讲解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用漏斗和乒乓球做演示实验,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用力向下吹乒乓球时,乒乓球不落地?”;在我做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后,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杯子里的要有空气的话纸片会不会掉下来?”于是我们又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杯中装部分水实验也会成功。同学们都很惊讶!他又问:“那为什么这么少的水也会成功?”在对他所提的问题做解释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问题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三、借助生活现象,引导深入探究
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乘坐公交车启动和刹车时人身体的倾倒现象;雾、霜、雪、冰、露等的形成原因?建筑工地塔吊的滑轮组如何工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四、根据物理史学材料,鼓励质疑提问
物理学史中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许多科学实验的研究过程可以作为问题情景而展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喜欢物理、献身科学的热情,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内容前,我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处在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接下去再开展下面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五、在猜想和想象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演示实验前,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又如,对于习题中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再如,在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亦可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篇8
查看历年的中考试卷你会发现,答案几乎全在教材上,而且绝大多数答案在教材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有奇效。在课堂上对正文的朗读可分为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个人朗读可使学生的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集中精力,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正文内容。全班朗读则需要班级全体成员的配合,活跃了班级生活,对心理健康有益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正文的理解。朗读还是一种思维体操,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锻炼记忆力和表达力。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思想品德课课件的运用要适时适量
课件的运用要适时。也就是说要在恰当的时候展示。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否认,采用影视等多媒体技术讲授更形象生动,但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花哨,幻灯片数量较多,整节课老师在不停地操纵鼠标,无暇与学生交流和仔细讲解,得不偿失。个人认为课件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八年级上册《同学・朋友》一课时,我只运用了三四个必要的幻灯片,最后我在结束课时播放了一首关于友谊的诗歌,并让班上朗读最好的学生朗读,学生因深情的语句感染而动容,情感得到升华,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课件的运用要适量。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在课件的选择上要考虑时间的多少。如,我在听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时,这位老师选择的是《我是演说家》栏目中李帅的演讲《残疾人不为励志而来》进行导入,可以说这段演讲很感人,他让我们认识到了每个生命都具有独特性,让我们更加珍爱生命。但这段演讲长达七分钟再加上老师前面的导入共九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导入所用的时间份额有点大,以至于后面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言。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选的材料要具有时代感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听新闻,多了解时事,以充实课堂,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如,在讲“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作用”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2015年纪念胜利70周年大阅兵”片段,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知识点迎刃而解。又如,讲《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在导入“怎样合理消费”这一问题时,我出示了关于“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和年消费总额的数据”及“有关国家为了赚取更多的中国人的钱而设立了相应研究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机构”的新闻,学生被这些新闻的内容所震惊,激发了爱国的情感,端正了学习态度,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思想品德课要注意课前提问的难易度及提问方式的多变性
篇9
(一)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构建活跃课堂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因而大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所运用的语言也过于抽象、专业,这使得数学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懂,这是学生不喜爱数学的一个主要原因。语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巧,我们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以生动的语言来化解数学教学的枯燥与抽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动与活泼,这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倡导语言的生动与活泼并不是说就要抹杀数学的专业性,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学会运用语言艺术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愉悦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比起传统的黑板与粉笔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更加生动活泼,尤其是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将那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丰富而直观的图片、图像、音频与视频中,从而为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改变对数学的观点与看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当做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如关于“平面几何”的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平面图形还原于形象的实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效果来实现二者之间的转换,这样的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二、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探究
初中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喜爱问为什么,这正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机,但没有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组织、指导与启发工作,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注、诱发学生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强化与增强。
(一)以探索性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一个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朝着特定的目标展开,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取得成功。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就知识本身简单地提出判断型或检测型问题,而是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产生更多的想法、形成更多的见解。
(二)以启发性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学生没有问题,理解浮于表面,甚至是理解错误时,我们都可以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形成更多的问题。
(三)以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提问
封闭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机械运用所学概念、公式与定理,条件完善、答案唯一,只能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学生很难产生不同的见解,提出问题。而条件不完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打破了思维与心理定势,打破条框限制,让学生有更为宽广的思考与思维空间,更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这样可以实现学生所学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评价为支撑,让学生爱上提问
评价并不只是教师单纯的检验手段,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动力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评价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动力的激发与持久学习兴趣的培养,关系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与增强。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的单一评价,要实施评价多元化体系,以评价为支撑,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提问、爱上提问。
(一)赏识评价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这样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学习的信心。我们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探究与提问中来。
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二、因材实施教学。
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接手班级时,教师首先要作好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合理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时,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比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如此,就有较多的时间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基本操作训练和学习任务。
三、结合精讲勤练。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一个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同步操作,并且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更为牢固。
四、巧用熟悉名词。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引用学生熟悉的名词,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有教师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区分彼此的呢?众所周知,是名字和身份证号。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的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即所谓的域名,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即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如此,学生通过与熟悉的名词对比,很轻松地就认识了域名、IP地址。
五、开展娱乐游戏。
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的、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就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从而提高输入速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进行指法训练,可以先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着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花样百出的打字游戏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几次游戏的玩耍,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教师就可以教给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此时可以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六、设置具体任务。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把每个学习单元中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关于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网络将一张事先做好的贺卡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同学们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或不能相互替代等。通过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以及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能够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篇11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要忘了有时课本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境。
二、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任何课堂,没有良好的氛围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数学乃思维的体操”,一套没有节奏感、没有艺术性、没有气氛的体操,谁都不会有激情做,只会懒洋洋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连想问题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了。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点的自由发挥。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给以支持和鼓励,在学生发表错误意见时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聆听、不要嘲笑讽刺他人的错误。同时,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等教学习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想、敢于想、有时间想;才能使学生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有时间发表意见,从而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尽可能地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提出一些新颖的甚至别出心裁的、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篇12
篇13
电子电工类专业是职业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技术类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是电子专业入门的基础学科,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是学生拥有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关键课程。由于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所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实习和实训环节就特别重要。传统的电工基础教学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对于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理论知识会更加复杂和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困难,甚至会对学习赶到厌倦。为了让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必须要突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将电工基础的教学课程与电子电工实验室有效结合起来,实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电子实验来验证教学内容中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教材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2 “工学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将电路的基本规律当作一个独立的教学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需要在电子实验室中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的基本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系统性地掌握电路的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操作的规范性还需要考虑到课程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保证课程的质量,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当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充分地柔和在加以提炼,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突出对学生们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设计中除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进行有效的合作,将大家的力量聚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大成功。
3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知识的组织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首先需要熟练地掌握整个教材的全部内容,然后需要对于电工基础知识中的所有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办法,全盘掌握然后再逐个击破不仅可以从容的把握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趣味性内容,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以欧姆定律的教学案例来对“工学一体化”教学进行说明[2]。
3.1 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对欧姆定律进行学习时,首先要熟练的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了解它们的符号和单位,然后利用实验室的电流表、电压表以及万能用表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练习,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电压、电流、电阻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最终能够根据各种电路图正确的将实体零件组装成实用电路之后才算是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2 学生在试验中的具体分工
一个实验是需要几个同学进行合作才能很好完成,因此,教师在上课过车中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将实验的内容进行细化,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工。一个实验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准备和检测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仪器,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和分析实验中电路的各种数据,有的学生负责按照电路图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和连接,并且确保电路能够正常的运行[3]。教师通过将实验人物细化并分配到每个小组成员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