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研究与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推进“面对面”活动深入开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中心、工作站、联络站工作职能,以法制教育为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交流谈心活动,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声,代言诉求,不断丰富青少年社会法制教育工作内容。
(三)组建青少年法律服务中心(站)
聘请法律工作者为青少年社区法制教育顾问,定期开展青少年法制服务行动,随时处理生活中的法律纠纷,答疑解难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二、加强宣传,拓宽法律知识传播途径
(一)法制安全教育培训
完成针对汉沽法制副校长、法制宣讲员、学校团支书、少先队辅导员、社区法制辅导员、重点青少年帮扶人等相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
(二)法律知识宣传
结合法制宣传日、国际禁毒日等节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采用展牌、视频、广播、咨询等传统方式与QQ群、微博、短信等新媒体相结合进行法制宣传和答疑解惑。利用共青团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引导重点青少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利用各校“校讯通”平台,开设“大手拉小手”法制安全知识短信课堂,通过向家长发送法律常识、案例分析短信息,再由家长传授给孩子,营造“大手拉小手、全家学法律”的良好学法氛围。
(三)法律知识巡讲
面向汉沽辖区内各学校、各社区开展法律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传授自护技能,提升维权意识,并通过宣传达到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授课者可以是专业法律工作者,也可以是经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学校、社区法制辅导员,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人。
三、加强体验,发挥实践基地职能作用
(一)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依托法院汉沽审判区创建“体验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案述法”情景再现、少年法庭模拟、法官讲法、青少年模拟陪审员设立、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法制教育活动。
(二)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公安局、司法局看守所、少管所和110接警中心等创建“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带领青少年参观走访、现场说法,警示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2
众所周知,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科普教育,在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启迪青少年智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科普教育活动,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知识层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进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
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对提升国家创新力、发展力、竞争力至关重要。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应试教育”,学校将教学重心集中于文化课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必要性。现今,很多中小学仍旧没有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只注重传输知识,没有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此外,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过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普知识学习中去。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屈指可数,不利于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青少年缺乏对迷信、伪科学等的分析、判断能力。
我国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尚未充分认识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且各地区科普教育发展不均衡;对科普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科普教育宣传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宣传面不广,宣传方式缺乏新意;科技馆等科普教育设施匮乏;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素养低。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活动分类、实施原则、组织方式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认知欲、好奇心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效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科普教育各式各样,且饱含趣味性。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促使青少年自主参与科普知识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兴趣在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益。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青少年大都思维敏捷,学习用功,但其独立思考、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历来推崇“应试教育”。科普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其开展的实践操作型科普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推理验证的能力。
当前,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奥数班”、“英语班”等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这导致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创新元素被忽略,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对科普知识学习有心无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能够实现科技创新与教材的完美融合,对促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分类
经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可根据功能将其划分为生活性、趣味性、验证性、创新性、竞技性实践活动。生活性实践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生活的习惯。例如:正确的洗手方法、安全用电、合理分类垃圾等。趣味性实践活动,即饱含趣味,有益于激发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兴趣的活动。验证性实践活动,即对某些规律、认知进行验证的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即探索、创新活动。竞技性实践活动,通过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三)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不仅要严格遵守科普教育相关规章质素,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1.安全性原则。安全实施科普教育的最重要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严格要求青少年按照规则操作,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此外,教师应制定好必要的应急措施。与此同时,教学素材应根据年龄层进行选择。
2.趣味性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学过程越有趣味,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效率越高。教育者应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性,根据其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精心设计课程。
3.浅显性原则。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验证理论。在实际科普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凸显重点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操作,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简易性原则。科普教育主要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为教育目的,其所设置的实践活动,旨在加强青少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并调动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规划实践活动时,应满足不同年龄层青少年对实践活动的需求,使其主动参与科普知识学习,感知学习科普知识的乐趣。
5.实用性原则。科普教育除了太空飞船、4D影院等高端科普知识之外,还包含着很多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时,教育者应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素材,并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经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力、物力,而且增强了科普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科学素养。
(四)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方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方式主要包括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校外科普教育模式、信息化科普教育模式等。
1.学校通过开设各种科教育课程及构建科学俱乐部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例如:设立科普图书角;定期为学生放映科普视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设置科普知识竞答比赛等。
2.校外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科普爱好者利用社会实践,通过组织科普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科普学习氛围。此外,科学家、科研人员还可走进校园,在课堂、课下对青少年科学知识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如:青少年在寒暑假可报名参加科普夏令营;可参观科技展览馆等。
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对科普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者可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开展科普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科普知识,有利于培养科学素质。
三、发挥“科技馆进校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作用的有效措施
科技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等的主要基地,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具有非凡的意义。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促使青少年科学知识学习得以延伸和补充。
(一)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
通常,科技馆内包括开放实验室、数字体验馆、数码世界等,为学生营造优良的科学知识学习氛围。科技馆进校园为青少年提供了参观科学展览的机会,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科学的指导,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参观科技馆,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层面,对激发起学习科普知识兴趣十分有益。
(二)于科技馆内进行现场科技教学
科技馆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现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不再仅仅依托教材,而是可以直观、形象的学习、理解、掌握科普知识。此外,通过现场教学,还可以巩固学生已学习过的科普知识,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传授知识。如:在进行“人们常说的噪声污染是指多少分贝以上”、“一般说来,声音在多少分贝以下时环境是安静的”现场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人耳鼓膜振动模拟、物体振动发声、识别声音高低等工具,进行声学实验。
(三)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操作
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青少年实际操作能力对提高其科学素质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应以青少年心理特点、科普知识学习能力等为参考依据,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科技实践操作项目。如:制作航空模型;利用锯床、磨床、铣床等工具制作桌椅、拼图等简易玩具。科技馆作为学生绝佳的实践操作场所,有益于实现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等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青少年的综合科学素养对我国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科普教育对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者应正确、全面认识科普教育,并通过不断努力,对科普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创新,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普教学资源,有效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近年来,国家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希冀广大教育者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此政策,深入挖掘、利用、发挥“科技馆进校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为提升青少年独立思考、科学探索等能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路元巧.浅析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2,(03):42-43.
[2]张洪涛,张静华.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沈阳市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95-97.
篇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家长、学校实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
感恩思想得到古人的推崇:“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救命之恩。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的智力、性格发展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起到重大影响。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孩子人品的好坏就是父母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从课程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但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受到课程化的限制。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重智轻德、强调政治性、忽视德育实践、无视德育评价,导致学校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却谋得好处;有权有势,在学校受到照顾,甚至欺负同学;做了好人好事,却被人敲诈勒索。这些现象,让青少年感到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青少年成绩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对他人漠不关心,厌烦抵触。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同时,也不会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还没有建立,导致感恩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知恩却不知如何报恩;施恩却不知道如何评价;感恩却不知如何去做。没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只能空对空,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最终失去感恩的激情和愿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借鉴科学理论,树立感恩意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庭美德教育,可以树立青少年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1.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不以享乐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亲子阅读,用书中的故事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爱心树》,这是关于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为小男孩遮阳,和他一起玩耍,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陪伴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秘密花园》,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名字叫玛丽,性格霸道孤僻。后来玛丽通过两个朋友,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感恩他人。最后玛丽变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小姑娘。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玛丽的成长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2.培养青少年孝恩理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对待老人要提倡孝道,终身勿忘养育恩。3.培养青少年回报意识。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回报父母的哺育、培养,回报老师的教导、指引,回报同学的帮助、支持,回报救护自己的人,通过付出和努力,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1.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弘扬母爱,倡导母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等。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学校可以借助父亲节,邀请父亲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讨论,做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父亲的教育力量,感恩父亲。每年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师恩的活动。比如,学生为老师制心卡片;学校组织教师节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2.在学校日常习惯中培养感恩意识。在教科书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父母的生日。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为父母过生日的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过生日,过生日的同学感恩父母。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图书馆是武装青少年头脑的最好阵地,配备大量感恩励志的书籍;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力量,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学校要请典型人物做报告;展览馆可以展出各种感恩励志的图片和视频。4.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身姿感动着我们,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体会到父爱的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情怀;应做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激。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民感恩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花园之国——新加坡,关注中华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民动员,社会风气非常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2.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正能量。比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就是很好的题材。3.完善社区环境,“建立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v社区聘请校外德育辅助员,利用假期和周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社区建立学校、家长、街道干部联系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五)启动心理疏导
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者:邱悦雯 王惠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网络文学是随着网络兴起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对青少年有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在阅读网络文学时,由于侧重点不同,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 3720 个,中国内地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 300 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 241 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 268 个,小说网站 486 个,诗歌网站 249个,散文网站 358 个,剧本的 75 个,杂文的 31 个,影视作品的 529 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 3000 多个。接受新事物能力超强的青少年们,在面对网络文学这个新事物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值得每个人深思研究。
二、网络文学的内涵与特征
1、网络文学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文学迅速发展起来,但目前对网络文学的概念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评论家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用电脑创作的、在网上传播的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有三种形态:第一类是狭义的网络文学,即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创作的多媒体剧本、联手小说、超文本等,以及借助电脑软件生成的作品,这类作品离开网络就无法生存;第二类是用电脑创作并在网上首发的原创性文学作品;第三类是广义的网络文学,即将传统纸质作品电子化后在网上传播的作品,它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是传播媒介不同。陈村先生认为,网络不过是一种传播手段,只要在网上传播的作品都是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是传播载体不同。也有人认为,只有以网络生活、网络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才是网络作品。总之,对网络文学的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常认为网络文学是指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发表、传播的,内容具有后现代性的,感情表达具有宣泄性的文学作品。
2、网络文学的特征
由于传播方式、受众、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作者方面来看,网络文学的作者有着明显的草根化、年轻化特点。在虚拟而游移不定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文学的作者完全可以逃避创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尽情地写作与发表而不受任何约束。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被称为,主要由大学生、教师、记者、编辑等社会群体组成。网络有着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年龄在25 岁左右的占 70%,这些年轻人思想自由、性格活泼,崇尚自由、民主与个性,其作品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心理。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后现代性。在网络世界中主体责任、艺术承担、社会效果等都失去了合理的逻辑前提,网络文学更是以开放的、非中心性、反权威性等方式颠覆着传统文学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性。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培养方式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素质,使青少年在繁杂的信息面前保持鉴别力,明辨是非,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创新青少年德育的培养方式。
1、做到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他律和自律有效结合。网络环境赋予青少年不可想象的巨大空间,享有不可想象的自由,青少年行为的善恶是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和内容,参与各项网络活动。网络道德自律是指青少年参与网络环境中,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主体性活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要有“慎独”的精神,养成慎独的习惯。但同时,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仅仅靠道德德自律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在约束力量来互相促进,开展青少年德育做到道德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2、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和传统德育的各自优势。在网络环境下,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平台进行青少年德育,德育内容要注重选择性,德育途径要注重渗透性,德育方式要注重平等性、交互性。另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抛弃传统德育的优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仍处于道德教育的基础地位,我们要把开展面对面的、有形载体的道德教育,与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讲座,是把握和了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窗口,也是观察和反馈网络道德教育的渠道。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要形成传统德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
3、突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开拓的新领域,使道德教育体现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新技术、新概念建立新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建设的人本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微博”已成为一个迅速蹿红的交流工具,微博成为重要的网络传播媒介,以快捷、操作简单、传播快、交互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微博成为与博客、E-mail、QQ、MSN 一样青少年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在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过程中依赖技术的同时,给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注入更多的人文性,使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体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努力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手段的网络化。青少年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逐渐已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因此,我们开展青少年德育要充分运用网络。首先,利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发挥网络环境开放、自由、兼容、平等、交互、共享的优势,指导青少年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上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机制和格局。其次,努力完善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利用网络提高德育课程的效果。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赋予网络环境下的新意义。再次,加强青少年德育信息开发、利用和交流。网络道德课程建设要做到与思想道德修养无缝整合,使思想道德建设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讲授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旨在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1]
5、构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要构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我们就要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我国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网络舆论立法仍是空白,网络立法的速度和应用程度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部分涉及网络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出台多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贯彻。因此,一方面行政职能部门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能力,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净化网络环境,建设有序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与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过滤。通过合法、高效的监管行为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洁文明的网络环境,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结束语
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前的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引导,把握得好,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多元的空间,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文字,展示不同的灵魂与心态,不同的个性生活与社会景象。这对于喜爱幻想并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面多棱镜、一个万花筒。但把握的不好,便会一步步的把自己推进一个深渊。希望笔者关于网络文学影响力的见解能够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艾洪庆 论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对策 [J] 中国教育 2010
[2]旷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 理论学报 2011
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项论文。课题编号:1310023,课题名称:网络文学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5
一、加强师德建设,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而不能只看个人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教书育人要真正重视于青少年的成长,目光不能短浅,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教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单单停留在应试上,就很容易忽视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把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加强师德的建设,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只凭“理智”去履行了应尽的义务,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勉强。师德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对“善”不能很好地学习,对“恶”也没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环境的创设是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中主要就是教师道德情感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讨论和批评,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应当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从正面积极自我客服,从而对青少年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师的行为训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对于教师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觉的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良好的行动,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高尚的道德习惯。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提上来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师德的建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仅仅只传播专业知识,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书育人需要端正心态,心中充满爱,才可以更好的影响青少年。工作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服众,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较好青少年的同时,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夸夸其谈来给青少年上课。而应该是有丰厚的知识,运用教学的艺术传达给青少年。教师教育的观念、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风走,搞形式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质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师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有了良好的教风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于光远,陈保平,著.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Correlation of Adolescent Sub-health with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WAN Yu-hui, TAO Fang-biao, HU Chuan-lai, et al.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rates of sub-health status,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in adolescents, and to explore correlation of sub-health with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Methods Based on convenient sample princi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17 622 students from eight cities. Two classes were selected in grade 1 and 2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within one month were investigated. Chi-square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rates of sub-health status,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and the indices by various numbers of sub-health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Results Rat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sub-health and psychosomatic sub-health symptoms in boys were 18.8%, 27.1%, and 36.6%,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17.2%, 25.7% and 34.1%). Rates of tobacco, alcohol use and being drunk in adolescents were 6.8%, 13.7%, 1.7%, respectively, which was higher in boys than in girls from each group. Rates of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ymptom numbers of physiological sub-health, psychological sub-health and psychosomatic sub-health. Conclusion Sub-health, and tobacco or alcohol use are common problem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Sub-health statu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It is important to screen sub-health symptoms and statu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in adolescents.
【Key words】 Sub-health;Smoking;Alcohol drinking;Comparative study;Adolescent
【基金项目】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AA02Z427)。
【作者简介】 万宇辉(1983- ),男,安徽凤台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健康。
【作者单位】 1 安徽医科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 230032;2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通讯作者】 胡传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肥 230032;E-mail: huchuanlai@ahmu.省略。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根源和基础。烟酒使用(tobacco and alcohol use)是青少年较为常见的物质成瘾行为,在我国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健康并引发社会问题[1-2]。许多研究发现,亚健康相关症状与烟酒使用的发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有针对性地了解青少年两者的相互关系,对青少年烟酒使用的防制有重要意义[3-6]。本研究于2008年3月选择全国8座城市的部分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亚健康状态和烟酒使用问题的发生情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哈尔滨、北京、太原、重庆、贵阳、鄂州、绍兴、广州8座城市中,选择城乡初中(初一、初二)、高中(高一、高二)及大学(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全国共收回问卷18 790份,有效问卷共17 622份,有效应答率为93.8%。其中男生8 599名,占48.8%;女生9 023名,占51.2%。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7-9]以及1个月内烟酒使用问题进行调查。烟酒使用包括1个月内吸烟、饮酒及醉酒的发生情况,吸烟1支以上、喝酒1次以上、喝吐1次以上分别作为吸烟、饮酒及醉酒的界定标准。
1.3 排除标准 排除有器质性疾病或神经精神性疾病的青少年,并剔除填写漏项较多(漏填率>15%)的问卷。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进行资料录入, 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烟酒使用检出率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亚健康症状数烟酒使用检出率的差异。
2 结果
2.1 青少年亚健康相关症状的检出情况 男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相关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9%,36.3%,44.6%,女生分别为29.0%,37.2%,4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60,1.497,0.181,P值均>0.05)。男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各组亚健康相关症状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青少年烟酒使用的检出情况 最近1个月,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分别为6.8%,13.7%,1.7%。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与烟酒使用
2.3.1 不同性别不同躯体亚健康症状数青少年烟酒使用情况 男、女生及总体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都随着躯体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2 不同性别不同心理亚健康症状青少年烟酒使用情况 男、女生及总体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都随着心理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3 不同性别不同亚健康症状检出数青少年烟酒使用情况 男、女生及总体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都随着身心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虽然对亚健康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我国许多学者都对亚健康进行了尝试研究。汤建军等[10]利用Delphi方法分析了1 409名高中生的亚健康状况,男、女生亚健康状况的检出率分别为59.93%和56.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范存欣等[11]利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试用,亚健康检出率男生为58.55%,女生为64.63%,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本次研究无论亚健康症状还是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都要低于上述研究结果,这主要因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不同,彼此间可比性不强。本次研究发现,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女生各组亚健康状态检出率高于男生,而总体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男女学生都是亚健康高发人群,只是亚健康的严重程度不同。
吸烟和饮酒是许多国家青少年中常见的健康危害行为。美国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1个月内有23.0%的学生吸烟,43.3%的学生饮酒,烟酒使用的检出率都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12]。我国广东省城镇青少年1个月内吸烟和饮酒的检出率分别为5.06%和24.98%,男生明显高于女生[13]。本研究发现,1个月内青少年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分别为6.8%,13.7%,1.7%,性别差异与上述研究一致,这与男生社交活动相对较多有关;另外伴随饮酒的增多,醉酒的检出率随之增加。
Dudas等[14]对随机抽取的职业学校和高中学校学生215名进行调查显示,吸烟的学生比不吸烟的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规律吸烟的学生抑郁症状得分高于不吸烟的学生及偶尔吸烟的学生,且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吸烟者。姜彩霞等[15]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往往伴随饮酒的行为,这些学生的抑郁、紧张、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Delva 等[16]研究表示,54.6%饮酒的青少年女生至少出现1种抑郁症状,近1/3出现2种,饮酒与抑郁症状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也发现,躯体、心理以及身心亚健康与吸烟、饮酒、醉酒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烟酒使用的的检出率随着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烟酒使用的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THATCHER DL, CORNELIUS JR, CLARK DB. Adolescent alcohol use disorders predictborderline personality. Addict Behav, 2005, 30(9): 1 709-1 724.
[2] 陶芳标,高茗,卫国,等. 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 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6): 571-573.
[3] LEWINSOHN PM, SHANKMAN SA, GAU JM,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ubthreshold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sychol Med, 2004, 34(4): 613-622.
[4] FEHM L, BEESDO K, JACOBI F, et al.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bove and below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prevalence, comorbidity and impairmen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8, 43(4): 257-265.
[5] MCCAFFERY JM, PAPANDONATOS GD, STANTON C,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igarette smoking in twin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Health Psychol, 2008, 27(3): S207-S215.
[6] SHRIER LA, HARRIS SK, KURLAND M, et al. Substance use problems and associate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in primary care. Pediatrics, 2003, 111(6 Pt 1): e699-e705.
[7] 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 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 025-1 028.
[8] 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 031-1 033.
[9] 万宇辉,胡传来,陶芳标,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反应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9): 1 035-1 036.
[10]汤建军,韩慧,李红影,等. 蚌埠市某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7): 618-619.
[1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 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4): 390-391.
[12]Eaton DK, KANN L, KINCHEN S,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5. MMWR Surveill Summ, 2006, 55(5): 1-108.
[13]聂少萍,马文军,李海康,等. 广东省城市青少年成瘾行为流行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8, 29(7): 895-897.
[14]DUDAS RB, HANS K, BARABAS K.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moking in school children: Implications for smoking prevention. J R Soc Health, 2005, 125 (2): 87-92.
篇7
1.文献研究法
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前人研究经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观点。查阅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检测方面的相关进展状况,为全面分析我国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意见奠定基础。
2.对比研究法
一是对我国不同民族、不同省份青少年在肺活量水平、跑步速度、爆发力、力量、肥胖等体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异同;二是在利用借鉴李静、马军《1995年与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一文中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城乡青少年在营养状况、视力状况、身体机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城乡青少年在体质机能素质、视力水平、营养状况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结果分析
1.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05年组织的全国31个省份中对25个民族近4万人的学生体质调查,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均足以证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客观: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青少年在体重、身高、胸围等一些身体基本形态指标增长外,象征体质健康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与力量等一些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降。
2.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依然急需完善
为了实现对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国家开始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管理,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通过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得出了重要的监测数据,为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例如:部分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这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三、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结论及对策分析
1.结论
第一,尽管一些反映青少年身体形态特征的指标,如身高、体重等有了明显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阶段,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迫在眉睫。
第二,造成青少年身体体质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既有来自生活优越条件为青少年带来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当前社会压力过大,造成青少年精神过度紧张、生活压力过大、工作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对青少年体制健康监测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对青少年身体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监测,有效地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与管理。但是,当前对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体系仍然不是非常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更好地发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的积极作用。
第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城乡之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家在实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城乡之间青少年身体体质存在的差异性开展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工作。
2.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一,学校层面。要加强和重视体育教育工作,不断开创体育教学的新模式,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体质健康水平。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当前青少年身体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发现本校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新问题,在今后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课程。
第二,国家层面。要充分借助于青少年体制健康监测管理平台,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进行有效监测,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监测体系,为国家青少年体制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家庭层面。家庭要切实肩负起提高青少年身体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担子,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生活条件的同时,要鼓励青少年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参与到提高身体体质健康水平的实际活动中去。
篇8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Sports Behavior Intervene to the Y ou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the Disastrous Emergency
DUAN Baolin1, LI Weifeng2,MA Fei1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of Education, Baoji University of Art 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 Shaanxi 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 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 China)
Abstract: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 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the psychological infl uence of disastrous incident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 mechanism of s ports behavior to the young peop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y content design of s port interv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risis, its immediate reaction mode as well a s its theory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ought to the young people's psyc 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disastrous incidents.
Key words: disastrous incident; 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sports i ntervention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青少年对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设计出体育干预心理危 机的理论体系与干预模式,旨在为今后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1 心理危机的概念和分类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 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 大问题或变故而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 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 乱、不安[1]。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 ,而不是 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平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 激,而陷于极度自卑、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Spirito等人的调查 结果显示,持续性的心理危机、抑郁情绪是与自杀意念最为密切相关。此时,如不及时进行 有效的干预,将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反复发生。[2]
心理危机理论的大师们通常根据危机的来源将危机分为三类,分别为:成长性危机(maturat ional crisis)、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crisis)和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突发 性灾难属于境遇性危机,又称外援性危机(exogenous crisis )或环境性危机(environme ntal crisis,Caplan,1974 )和适应性危机(adaptive crisis ,Lazarus1976 ),是指 由外部的和超常的、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事件引起的危机[3]。关键的特点是在于 他是随机 的、突然的、无法预知的、震撼性强烈的和灾难性的。境遇性危机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环 境的,如火灾、涝灾、海啸、地震、自然灾害等;也可以是个人的或者身体的,如个人隐患 、交通意外、绑架等;还可以是人际的或社会的,如亲友死亡、离婚等。
2 突发灾难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危机
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灾区有,灾区之外的人们也可能 出现。突发灾难事件(Critical Incident)会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 情境,这种境遇性危机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灾难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 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所谓的心理危机[4]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 调适障碍 、极度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其中这三种应激障碍多伴随灾难事件而发生,持续时 间较短。而青少年由于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 后心理应激反应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惧、忧郁、悲痛、愤怒等情绪反应;心慌、 气喘、肌肉抽搐、疲乏、头晕、头痛、失眠等生理反应;感知觉异常、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对工作 和生活失去兴趣等认知障碍;并出现下意识动作、坐立不 安、举止僵硬、拒食或暴饮暴食、酗酒、攻击、强迫等行为异常,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崩溃 、自伤或自杀等。[5]
3 体育行为产生心理效益的机制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 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其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它是一种短期的、对处于困境或遭受 挫折而具有情绪性危机的求助者予以关怀和帮助的心理救助过程。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人格稳定 和面临暂时困境或挫折的人,以及家庭、婚姻、儿童问题、蓄意自伤、自杀或意外伤害等情 况。贝尔金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 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 其实应称为平衡/失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 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合于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 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除非个人再获得了一些应付的能力,否则主要 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6]病人重新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 ,不能采 取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美国学者考克斯(Cox,199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 了6项基本假说,即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分散注意力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 、胺假说、内啡呔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产生效益的机制。[7]现代社会里,人们所参与的户外拓展运动、极限运动、团体心理咨询辅导中的体 育游 戏等 训练内容,基本上是体育活动在心理干预中的具体运用。这些体育活动(竞赛型、训练型、 游戏型等)只有在“有序的”组织下,才能实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相对应的功能。因此,把 体育行为干预视为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一定理论依据。
3.1 体育干预的内容设计一般来说,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 了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方式的多样性、吸引性、复杂 性与多变 性,能使青少年从中体验到满足、愉快、欢乐、紧张、兴奋、焦虑多种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 。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自尊、自信的责任感,达到消除灾难性的心理危机的 效果。进行体育干预的时候,首先要建立一个主要目标。让青少年儿童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 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要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团队协作、树立自信的关系;要 青少年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要通过完成具有难度的体育活动来强化克服困难 的坚强意志品质;最后要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在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安排 方面,即体育素材的选取与使用问题,其设计非常关键。为了更好的让体育内容达到很好的 干预效果,选取体育素材和如何使用素材以及控制整个学习内容至关紧要。运用表1的具体 设计可以促成实现体育干预的目的。
3.2 青少年群体灾难的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的快速反映模式探索 从图1可以看出,青少年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可以分为3个阶段:危机的形成、处理与重估阶 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危机干预的基础,第2阶段是危机干预的核心,第3阶段是危机干预的产 物,它也是可能成为新危机干预的起点。在危机形成的阶段,压力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 是外部压力,二是内部压力,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此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事 实上这些症状不是疾病,它是情感危机反应的表现在危机的处理阶段。自预的实质是自 我的心理调节,他人干预是指从事干预的工作者运用专业技能协助当事人进行的心理调节, 其中包括了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体育行为的干预首先应当重视学 生主体地位、强调以亲自参与、调节心理健康为目标,在课堂内外都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的参与式学习方式,突出以运动或活动为主要调动手段,以多种活动为辅助诱导方式的体验 学习。通过把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与课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体育在改善心理健康 作用方面的认识得以提高,逐步将认识内化为日常行为。在危机的重估阶段最重要是通过专 业的心理医疗和体育行为的干预,对危机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危机处理。
3.3 青少年群体灾难的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理论体系青少年群体灾难的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体系应具备5大职能:1) 首发职能。校医院或当 地医院配合体育行为心理干预研究中心给每个青少年学生建立详细的病历、档案。2) 预警 职能。体育部领导、体育教师、文体委员以及辅导员等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监控主力,一 旦发现有心理异常苗头的人员及时向系统报告,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心理治疗方案。3)干预职能。社会心理医疗机构要尽力通过专业途径的方法,对心理出现危机的青少年应进 行心理干预,努力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4) 转介职能。要加强与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的联系,对通过体育行为无力解决的心理异常学生,及时送到有关机构进行诊治。5) 回归 保健职能。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学习的学生,仍然要关注其心理保健,力求避免复发。在 青少年群体灾难的心理危机体育行为干预的过程中,应结合信息反馈、控制系统,对心理危 机干预体系进行了规划,从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和信息反馈系统,进行诊断。
3.3.1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系统长期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但是这种促进和医疗 作用不是自动产生的。[9]体育心理训练的作用不只是局限于对心理活动水平的提 高或降低 的调节,它还有消除和医治某些已经形成的灾难的心理障碍的作用。在体育心理素质训练中 通过开设体育教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向青少年宣传普及体育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消除青少年 的压抑、疑虑心理。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帮助他们疏导悲伤,使之认识自 己继续生存下去的社会价值,增加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当前可以对体育教师进行相关专业 知识技能的培训,也可以聘请一些体育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师来 实施教学活动,来克服学生的心理危机障碍。
3.3.2 体育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从根本上防止心理危机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的超前危机管理系统。预警 系统通过对预警对象、范围、预警指标、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危机预告,及时发现和 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对整个危机干预体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危机发生 的突发性和意外性,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三早”心理危机防治原则。危机预警 系统应当包括:组织人员,预警对象、范围,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信息收集、整理, 信息分析、评估,危机预告等内容。在整个危机预警的体系中,要通过与遇难亲属的亲密接 触、观察交流,对个体进行心理危机评估,了解干预效果,及时调整干预计划,做出的危机 预测要确保真实、可靠,避免虚假、失真。
3.3.3 体育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使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取得最大限度的情绪效益的前提,是参与从项目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 快。这是体育行为的心理干预的核心。采用体育游戏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积 极情绪体验,对青少年体育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颜军的研究 表明:适度的体育行为是一种刺激物、内动力、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认识活动与行为具有一 定的激活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尽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安全感,强化自我意识和积极情绪。 [10]体育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整个社会参与组成的广义 的危机干 预系统。一个是由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校医院和当地等组成的狭义的危机 干预系统。校外的危机干预组织 也可以称为社会危机支持系统,可以起到广泛宣传、优化 环境、监控配合等辅助作用,必要时也可以起到直接参与危机的咨询和治疗作用。在校外社 会危机支持系统中要重视发挥家庭在防范危机发生方面的积极功能。
3.3.4 信息反馈系统信息交流是整个干预体系的纽带和实现危机防控的灵魂,贯穿于3大子系统和运行过程的始 终。其功能具体表现在:1) 体育在心理教育系统中,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效果的反债,可以 改进方式、方法;通过新的思想问题、心理动态信息的反馈,可以重新进行体育教育教学设 计,做到有的放矢。2)在预警系统中,通过系统内的层级信息反馈,可以及时、快捷有效 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也便于责任的划分,避免推诱;通过与干预系统的信息交流,可以变被 动为主动,使发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治疗,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3) 在危机干预系统中,通过危机预告使发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救助和治疗;通过 体育行 为干预效果信息的反馈,帮助体育教学和训练及时的调整干预的方向和内容,改进干预技术 和方法;通过和校外干预机构的沟通、协调,实现对干预对象的转介和回归保健。在信息反 馈系统中,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学生体育行为信息报告、信息备案制度,保证信息流的畅通以 及信息的及时、准确,便于回归后的跟踪调查和信息的再反馈,做到有据可查。
4 有待解决的其他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突发性灾难事故的频繁发生,目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危机干预的文献比较多 ,但是从体育行为等方面研究的课题并不是很多,健全和完善它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 问题:1) 社会认识问题。绝大多人数对体育行为干预突发性灾难心理危机的理论和操作和 认识存在一定的偏见,还没有引起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对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 力资源投入较少。2) 专业化和专业人员问题。目前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学训练无论从事“心 育”还是能担当初级“心治”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咨询和监督缺少规范化的管理。3) 体 育行为干预效果好与坏,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受害人心理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如何。外部因素 如经济因素、社会舆论、慈善行动、自身知识修养以及疾病干扰等都会影响干预效果。体育 干预方法和设计等技术性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4)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注意运动心理 学 家的道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11]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 ,要尊重 他们,应向青少年交代清楚各种技术问题,不应盲目地采取一些方法进行干预,以防适得其 反。
参考文献:
[1] 赵映霞.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概述[J].安徽文学,2008(3):382-383.
[2] Kristi Kanel.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California: Marcus Boggs .2003:1.
[3] 刘取芝.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10-11.
[4] 金宁宁.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1):35-37.
[5] 房秋燕,李妮,陈红.突发灾难时间中遇难亲属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研究,2007(2 ):438.
[6] 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4 ):382-386.
[7] 张力为.任未多,编著.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8] 姚玉红.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现代预防医疗,2008,(12):411-412.
[9]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1995,(4):42-47.
篇9
本研究对2届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测试赛指标与评价体系的日趋完善,找寻竞技健美操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规律,为我国竞技健美操选材、训练及参赛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实现健美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和2009年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和成套动作4项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竞技健美操、测试指标与评价、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和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收集我国2008、2009年青少年测试赛的相关文件及测试成绩,为研究奠定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请体育测量与评价、健美操领域10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分别从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整体效度3方面对问卷进行有效性分析,从检验结果看,该问卷的整体效度较高,具备进行本研究调查的有效性。为保证问卷调查的可信度,本文对同一调查对象的一部分采用二次问卷调查法进行信度检验,第2次与第1次问卷发放相隔2周,回收后进行了统计检验,2份问卷重测信度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5,r=0.825,P
本研究向全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25个赛区的带队教练员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1份,有效问卷139份;发放一级裁判员问卷35份,回收35份;发放国家级和国际级裁判员问卷15份,回收15份。教练员与裁判员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8.95%。发放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100%。满足研究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向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体育测量与评价、健美操领域共6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对我国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制定的依据、原则、存在的问题、更改的原因及建议等方面征求了意见,获取了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2007对2个赛事周期25个赛区各指标的测试成绩、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下发的关于2008、2009“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的相关通知,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从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和成套动作4个维度展开[1]。
2.1.1 测试赛测试指标的构成
基于2008年测试赛的实施状况,2009年变更最大的是身体形态指标。由于没有长期跟踪测量的大量数据支撑,评判标准缺乏科学依据,身体形态指标的去留颇受争议,针对这一指标是否具有存在价值遭到了质疑,2009 年取消了该指标。成套动作指标中,2009年测试赛为了避免套路的重复删掉了A套,B、C套中规定的D组难度分别改为站立和地面难度[2] (见表1),总体使测试指标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2.1.2 测试赛指标评价的构成
由表2可以看出,2届测试赛评价体系较完整,采用定量、定性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较科学,但没有体现性别差异,影响了其客观性;评定标准是比赛的根本保证,个别指标的评分标准仍需进一步探讨和修正。
2.2 青少年测试赛各测试指标与评价的解析
2.2.1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通过对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6.90%和3.45%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标准很不合理,26.98%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对该指标设置“不满意”,21.17%不满意评价标准,合理性与满意度均不高(见表3),主要原因是测试内容较多,测量误差大,且评价过程中换算过程繁杂,该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急待改进。
2.2.2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表4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测试赛各赛区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得分集中在50~70分。这说明身体形态的评分标准百分设置过高,导致运动员得分较低,分值集中,没有拉开梯度,违背
了该指标测量的客观性意义。
2.2.3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设置的必要性
健美操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其审美观念具有独特性,对形态的要求很高。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对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见表5。
表 5 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断[3]
该项群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因此,青少年测试赛设置身体形态指标很有必要。表5显示,形态指标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群类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和良好的容态。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见表6)后发现,75.86%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37.93%的专家认为同样完成水平下运动员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很大,48.28%的专家认为影响较大。
2.2.4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细化指标,明确评价标准。
身体形态指标需补充反映人体充实度的体重/身高指数,同时添加脉搏、血压、肺活量等机能指标。此外,需清晰描述重
置后身体形态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的换算方式及评定标准。
表 6 身体形态作为测试赛测试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性
2)重设评分标准,提高合理性
通过对2008年身体形态指标评定结果的分析,依据正态分布对满分标准进行调整,为保证70%的通过率,得出各组别男、女满分标准为:三级组男76.50、女75.81;二级组男82.77、女81.49;一级组男72.91、女79.97(见表7)。
3)增设数据库,完善指标体系
跟踪调查一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进而筛选出适用于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科学的可行性指标来反映身体形态机能。
2.2.5 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分析
2.2.5.1 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由表8数据看出:专项体能指标的设置合理性百分比为86.21%,而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的专家占13.79%;对测试指标不满意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占15.87%。根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不够合理与满意的原因主要在于10 m折返跑满分设置过高,实施过程中标准不一、误差较大,这也导致测试过程中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水平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内容与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2.5.2 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表9显示,2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得分偏高,分别为91.84和94.81,其中“耐力”得分最高,2届平均成绩接近100分,反映出10 m折返跑评分标准百分设置上限过低,造成测试成绩梯度较小。因此,增加其完成难度还是改善评分标准,是亟待考究的问题。
表 9 专项体能各组别平均成绩
分
2.2.5.3 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更换路线,完善操作流程。
将现有“8字形”10 m折返跑转换为两点之间的折返跑,完善测试模式,统一测试标准,从而解决在10 m折返跑测试过程中的操作流程不够统一,跑动路线不一致的问题。
2)调整满分标准,增强成绩梯度。
重新评定后对现行10 m折返跑的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调整为: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女18趟,见表10。
2.2.6 专项技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分析
2.2.6.1 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表11可见,在所有一级指标中,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最高。专家访谈结果表明,该指标以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为标准,测试内容均为国际年龄组规定难度动作,且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难度动作量化程度较高,便于计量,对基层训练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技术的交流。
2.2.6.2 专项技能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专项技能的评定结果由难度分×完成分得出。2届测试赛中三级组分数最高,一级组分数最低,表明年龄越大,动作难度越高,完成质量逐渐降低。此外,2009年技能总体平均分均高于2008年(见表12),说明随着项目的发展,运动员技术在不断提高。
表 12 专项技能指标的平均得分
分
2.2.6.3 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完善各年龄组规定难度考核方式。
各年龄组规定难度的甄选方式有待改善。测试时,运动员根据自身的技能水平自主选取难度动作,裁判员根据自选难度分×质量分的形式,得出评定结果。
2)明晰评定结果换算过程。
动作质量分的简化设置有利于明晰评定结果的换算过程,将评定5个等级的质量分由换算更改为百分制,即完美100分、小错75分、中错50分、大错25分及失误0分。
2.2.7 成套动作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分析
2.2.7.1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百分比分别为93.10%和89.66%(见表13),满意度较高,原因在于测试的成套动作为规定成套动作,评价标准以竞赛规则为导向,核算各套得分时采用“动作分×完成分”的形式使得分偏低,一定程度造成了教练员的不满。
2.2.7.2 成套动作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见表14,除三级组外,2009年成套指标得分均高于2008年,组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一级、二级、三级组成绩分别为69.09、73.89、75.96,随年龄的减小而上升;“动作分×完成分”的评分形式,使得实际得分有所下降,各年龄组总体得分均不高。
2.2.7.3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的优化
1)提高动作内容扣分值,测试结果合理化。
成套动作的扣分值由2008年的1~2分变为2009年的0.5分,应将扣分值调整为1分,加大裁判员的评判尺度,使评定结果更加合理。
2)采用“动作分”与“完成分”取平均的形式计算B、C套得分。
动作分×完成分的计分方式是成套动作评价指标得分偏低的关键,采用B、C套得分=(动作分+完成分)/2的形式,使其合理性提高。
2.8 测试赛指标权重的验证与重置
2.8.1 测试赛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与满意度
结合表2的2届测试赛各组别每一指标的权重分配,专家认为指标权重体系紧跟规则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体现了技能、整体综合能力运用的重要性。由于身体形态指标的取消导致权重发生改变,使其权重的合理性与满意度最低,且2届测试赛仅有一级指标权重,成套动作指标权重波动性大,使总体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偏低,满意度也不高(见表15)。
2.3.2 测试赛各测试指标权重的重置
测试赛测试指标的权重在指标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影响到比赛的最终得分,是提升竞技健美操训练的重要理论依据。运用“行家加权法”,将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成套动作4个一级指标分别送于29位专家进行评定,专家按0~10级给各一级指标加权,回收后统计整理得出表16。为方便实际操作进行整数加权,再次对以上权重系数进行专家访谈,最终得出表17。
重置的指标权重如下。一级组:形态机能15%,专项体能20%,专项技能30%,成套动作35%;二级组:形态机能20%,专项体能25%,专项技能25%,成套动作30%;三级组:形态机能25%,专项体能30%,专项技能20%,成套动作25%。
3 结论与建议
3.1 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从身体形态、专项体能、专项技能和成套动作4个维度展开,设置较为合理,但总体指标评价未体现性别和组别差异。
3.2 2008年测试赛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成绩仅在50至70分之间,合理性与满意度较低,2009年取消了该指标。该指标重要且必要,应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依据正态分布降低其百分标准,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同时添加机能指标势在必行。
3.3 2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与满意度较高,但10 m折返跑设置简易, 百分设置上限过低, 平均成绩将近100分,
梯度性较差,建议将其路线调整为两点间折返跑,满分位置提高为: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女18趟。
3.4 专项技能指标与评价标准以竞赛规则为导向,测试内容均为各年龄组规定难度,合理性和满意度在4项指标中最高,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运用“自选难度分×质量分”的形式得出评定结果,更好地反映测试者水平。
3.5 成套动作指标与评价标准设置较为合理,其测试内容为规定套路,评价标准以竞赛规则为导向,但评分采用“动作分×完成分”的形式导致平均成绩降低,换算过程不够明晰,导致满意度受到一定影响,应将评定方式更改为(动作分+完成分)/2,提高合理性与满意度。
3.6 2届测试赛仅有一级指标权重且波动性大。对4个指标按年龄组别分别加权,重置的指标权重为如下。一级组:形态机能15%,专项体能20%,专项技能30%,成套评定35%;二级组:形态机能20%,专项体能25%,专项技能25%,成套评定30%;三级组:形态机能25%,专项体能30%,专项技能20%,成套评定25%。
参考文献:
[1]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2]关于下发《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9.
[3]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篇10
Test Index of Event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and Its Evaluation in China’s Youth
Sports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ZHANG Xiaoy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s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has been operated as the official qualification test of the 2008 and 2009 league. The overall event specific physical scores were considerably high in the test index system and its difficulty level has been controversial.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special physical index in the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ed the content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special physical index, and propose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ports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event specific fitness; test index; index evaluation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国际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而赛事是衡量项目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竞技健美操项目与国际接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赛事国际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赛事也进入规范化、体系化发展阶段。2008年,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作为联赛的资格赛正式开始运行,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存在较大完善的空间。
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作为青少年测试赛的核心内容,不但直接决定测试赛的结果,而且还影响个人比赛的连续性。2008和2009两届青少年测试赛中,测试指标体系的专项体能指标相同,未发生变化,但该指标难易程度的设置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内容及评分标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将会完善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模式,同时对我国基层健美操训练起到引导作用,并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相关研究的论文,阅读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收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的有关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就专项体能测试指标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对2010年全国11站测试赛区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8.95%。在全国健美操分站赛及锦标赛上发放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及健美操领域的资深专家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谈,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获取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2008年13个赛区和2009年12个赛区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的构成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张晓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1]。运动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各个专项的运动素质要求不同,且运动素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在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中选取的“速度、力量、无氧耐力”、“静力性柔韧”,均为素质指标,因此确切的说是专项素质指标测试。
2008和2009两届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相同,未发生变化,仅从测试内容难度及评定标准的不同来体现不同性别或不同组别的差异,测试内容如表1所示。表1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专项素质部位项目内容测试内容一级 二级 三级评定标准满分标准一级二级三级 质量分完美4 小错3 中错2 大错1 失误0速度、力量、
无氧耐力上肢30 s俯卧撑击掌俯卧撑30
12025
1≥10 cm
0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选取了“速度、力量、无氧耐力”、“静力性柔韧”两项二级指标。速度和力量素质的测试内容设置以身体部位为基准,围绕上肢、腰腹、下肢展开,辅以时限性为耐力补充因素,并根据不同年龄组别身体发育特征设定完成动作的难度系数,设置了上肢30 s俯卧撑、躯干60 s两头起及下肢30 s的基础难度动作测试。测试结果由完成次数(百进制)与完成质量分(0-4分)的乘积所得,其中完成质量分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即完美(4分)、小错(3分)、中错(2分)、大错(1分)及失误(0分),最后总评定结果按权重比例予以换算。无氧耐力素质的测试以10 m折返跑为主,一、二级组与三级组所限时间不同,分别为120 s和90 s,其测试结果评定方式与前两者相同。静力性柔韧指标也是以身体部位为基准,但其测试内容及结果评定方式却异于速度、力量和无氧耐力素质,其测试内容包括站立提拉肩、体前屈及劈腿。与前面所提测试指标不同的是,静力性柔韧以度数为衡量标准,而不是完成次数,再根据不同度数所对应的分值确定最后得分。
2.2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实施效果
2.2.1 专项体能各指标的归属情况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的设置应以竞技健美操项目所需专项素质特征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测试指标。根据运动素质的分类,结合竞技健美操项目的技术特点,将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总结为以下表2。
竞技健美操所需的专项体能主要包括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动作速度、移动速度、无氧耐力、静力性柔韧以及灵敏,这些素质是运动员完成操化动作、难度动作及过渡动作等的基础。根据表2归纳的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将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运动素质归属类别进行整理得表3。
由表3可见,专项体能测试所设置的指标主要集中于力量素质,体现在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上,对移动速度以及无氧耐力测试指标涉及的力度不够,移动速度仅10 m折返跑体现,考核多个素质的综合性指标较少。而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体能中的灵敏素质,在青少年测试赛中并没有专门的测试指标充实,仅10 m折返跑有相关的涉及,力度不够,是否有必要增设相关指标的测试内容值得探讨。
表2 竞技健美操所需专项素质
一般
素质专项素质 含义 举例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运动员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跳跃类难度力量耐力(控制力)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支撑类难度速度动作速度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托马斯类移动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操化动作耐力无氧耐力(速度耐力)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行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成套动作柔韧动力性柔韧肌肉、肌腱、韧带根据动力性技术动作需要,拉伸到解剖学允许的最大限度能力依柳辛类难度静力性柔韧肌肉、肌腱、韧带根据静力性技术动作需要,拉伸到动作所需要的位置角度,控制器停留一定时间表现出的能力搬腿类难度灵敏专项灵敏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跳跃类难度表3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运动素质归属类别
专项素质
测试指标力量素质快速力量 力量耐力速度素质动作速度 移动速度耐力素质
√√2.2.2 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 本文就专项体能指标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专家对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的五个等级合理性评价,得出体能指标总体的合理性较高,如表4所示。
表4 专项体能指标的合理性(n=29) %
非常合理比较合理一般不合理很不合理测试指标13.7937.9334.4913.790评价标准10.3434.4844.8410.340 专项体能指标达到“一般”、“比较合理”、“非常合理”的比重为86.21%,而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的专家占13.79%。通过访谈得之,大部分专家认为指标选取针对性较强、评分标准量化、细化,总体体能指标设置合理性较好,而部分认为其设置不够合理的主要原因是无氧耐力指标相对较少,仅10 m折返跑一项,且与竞技健美操的关联性相对较低;静力性柔韧指标的评价标准设置偏低,存在角度测量上的误差隐患,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可控性相对较差,对该指标评分标准梯度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疑虑。
2.2.3 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满意度
表5 专项体能指标的满意度评价(n=189)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测试指标 11.1146.5726.4515.870评价标准10.5845.5026.9916.930 由表5可见,对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不满意的参与人员占15.87%,对其评价标准不满意的占16.93%,两项总体满意度分别达到84.13%、83.07%,说明专项体能总体实施中的满意度较高。从参与人员的访谈中得之,对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不满意的原因在于专项体能测试中耐力测试即10米折返跑测试指标设置难度过于简易,绝大多数运动员都能达到满分,未能充分体现测试者的自身的体能水平;另外该指标测试操作流程不够统一,标准不一,规范性较差,随意性较大,使得误差大。参与人员对该项得分(即评价结果)、测试流程均存在一定程度不满。
2.2.4 专项体能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专项体能指标主要由力量、速度、柔韧和耐力四各方面呈现,如表6所示。
表6 2008、2009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各组别各指标
平均成绩统计表分
组别力量、速度2008 2009柔韧2008 2009耐力2008 2009体能评定结果2008 2009一级80.49 85.05 82.39 92.13 99.36 99.28 87.42 91.29二级80.50 92.37 90.97 95.09 99.77 99.94 92.16 95.69三级95.43 96.30 92.59 96.84 99.98 99.97 95.94 97.44平均85.47 91.2488.65 94.6999.70 99.7391.8494.81 2008、2009两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总得分偏高(表6),三个组别的平均“体能”得分为91.84、94.81,均在90分以上,且总体呈现各项成绩2009高于2008的趋势。在各指标单项得分中,以“力量、速度”一项得分最低,“耐力”一项得分相对最高,该项两届成绩均在99分以上,平均分几近100,一定程度反映出总体评分标准百分设置上限过低。
而从年龄组别来说三级组平均得分最高,在95分以上,其次是二级组,一级组得分较低,但也在86分以上。三个组别的最后平均成绩能够反映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随着运动员年龄的不断增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更高,维持高水平难度增大,得分有所下降;第二,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上升空间逐步缩小,随着对技术水平和成套动作完成水平重视程度的提高,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此外,三个组别专项体能测试的最后平均成绩没有区分男女,但在实际中,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整体低于男运动员,呈现出女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成绩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体现了青少年运动员随着身体发育的特点男女差异逐渐增大的规律,这也是大年龄组别的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最后平均成绩低于其它年龄组的一个因素。
表7 2008和2009年专项体能测试中的体能指标素质
测试平均成绩分
赛区2008年13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平均赛区2009年12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平均河北81.5592.5592.7188.94北京95.0496.2894.2295.18唐山87.8688.8998.0891.61湖南85.5998.0496.0793.23湖南95.9095.9098.2296.67湖北83.2085.3194.1287.54江苏87.8091.5797.2792.21江苏90.9096.0599.0195.32江西83.7592.5893.3389.89河北90.1097.0797.4694.88山东84.9192.8495.4991.08山东91.5595.1293.34山西84.5396.6290.58浙江96.4798.8499.9598.42沈阳89.8389.5489.69辽宁92.8196.0998.9095.93天津87.4291.8195.0791.43山西95.3899.4799.1898.01天津80.5788.2592.9487.25天津90.5299.5398.2696.10西安94.1093.8998.3595.45江西93.6897.6410097.11西安91.4195.9397.4794.94深圳90.3590.0294.5291.26浙江86.9592.2595.9991.73总平均87.4392.1795.9691.85总平均91.3095.7197.4394.81 从各赛区专项体能得分的平均成绩(表7)看,赛区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围绕平均成绩上下波动,差距不大,一定程度反映了各赛区在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培养上虽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有的发展较好,有的相对落后,但总体水平相差不大,趋势较好,也说明专项体能指标的合理性较高。通过访谈也得之,各个赛区由于裁判的更换,评分尺度把握松紧不一,也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地区间差异的增大,但影响程度不高。
体能指标评价相对合理性高于形态指标,但是耐力指标――“10 m折返跑”得分过于集中,满分人数过多,造成体能指标整体“满意度”下降,因此研究针对2008与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25个赛区专项体能测试中的耐力素质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从数理角度对该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提出合理对策提供依据。
由表8可以看出:2008年与2009年所有赛区的所有组别耐力素质测试平均成绩为100分的分别占67.57%和77.14%,其它成绩几乎接近满分,最低的平均得分都达到92.41分,说明10 m折返跑测试指标的评价合理性差,评分标准百分位置不合理,上限设置过低,或是完成难度设置太低,极易完成,总体造成测试成绩分布均衡性差,达不到区分优良的效果,直接使其存在的必要性和设置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在对专家访谈过程中,本文就“10 m折返跑测试指标设置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意见提取,发现该指标在操作过程中标准不一,即10 m折返跑测试时,跑动路线不明确,障碍物大小设置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增加其完成难度还是改善其评分标准,10 m折返跑测试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及其可实现性需要重新考究。
表8 2008年和2009年专项体能测试中的耐力素质
测试平均成绩分
赛区2008年13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赛区2009年12个赛区组别一级 二级 三级河北99.95100100北京100100100唐山99.93100100河北99.80100100湖南100100100湖北100100100江苏95.39100100湖南99.57100100江西98.89100100江苏92.4199.2499.72山东99.15100100辽宁99.78100100山西99.66100山东99.74100沈阳100100山西100100100天津99.03100100深圳100100100天津99.9499.9199.72天津100100100西安99.7597.30100浙江100100100西安100100100江西10010099.97浙江100100100总平均99.3699.7799.98总平均99.2899.7499.972.3 青少年测试赛专项体能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对策 2009-2012年竞技健美操新规则的修订内容中,成套动作的完成时间缩短,成套难度加大,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持续运动过程中抗疲劳的能力。青少年测试赛中专项体能指标中设置耐力指标非常有必要,时限性的10 m折返跑对场地的要求较低,易于操作,可以反映运动员的耐力和灵敏性,是一个可行的指标。基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该指标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缩短测试时间限制,二是提高满分标准,三是改变跑动路线和距离。考虑可操作性,减少误差,经分析现有测试时间限制分为120 s和90 s,运动员比赛成套动作时间介于90~120 s这个时间段之间,测试赛测试时间段与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时间段基本吻合,时限设置相对合理,此外“缩短测试时间限制”不解决“误差大”等根本问题,因此对策围绕“提高满分标准”,“改动跑动路线和距离”两项展开。
2.3.1 调整跑动路线,降低测量的误差 操作中的青少年测试赛10 m折返跑,实际为“8字”跑,由于各赛区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采用的障碍物大小不一,跑动路线(“8”字)差异性大,加上测试人员的不统一,测量过程中误差较大。就跑动路线问题进行专家访谈得到,在现有时间限制和满分标准不变的情况下,跑动路线建议为两点之间的折返跑。采用最简单的两点间10 m的折返形式,解决了现行10 m折返跑操作流程不够统一,跑动路线不一致造成的误差问题,同时在测试难度上有所降低,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图1 现有10 m折返跑图形 图2 建议10 m折返跑图形2.3.2 调整评分标准,增强成绩的梯度性 测量结果满分过多,比例过大,导致运动员优劣区分不明显,拉不开差距,不能得到公正的认可,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有一定冲击。通过对各年龄组别以及性别区分,对其评分标准进行对策分析(表9)。
表9 各组别10 m折返跑满分标准的调整
参数三级组男&女二级组男 女一级组男 女X12.0717.2115.8917.4816.86S0.680.810.740.550.50Z=100101315Z'=1001419172018 根据对08、09两周期10 m折返跑成绩进行分析,利用百分位法设置合理的评分标准,从而使测量的整体结果符合正态分布,拉开优劣的差异,更加公平和客观。重新评定后对现行10 m折返跑的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满分设置为: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一级组女18趟。
2.3.3 完善测试模式,规范流程统一尺度 青少年测试赛10 m折返跑,由于各赛区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测试采用的障碍物大小不一,跑动路线设计有差距,随意性较大,加上测试人员的不统一,测量过程中误差较大,运动员、教练员对此意见很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系统误差,建议完善测试模式,统一测试标准,降低系统误差以及测试人员造成的误差,从而使测试结果相对客观,在测量过程中为运动员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平台。
3 结 论
1)专项体能指标与评价的设置基本合理,但有15.87%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对测试指标不满意,耐力、灵敏素质涉及相对较少,“10 m折返跑”三个年龄组别的平均分将近100分,测试结果无法呈现层次。
2)2008、2009两届测试赛专项体能指标总得分偏高,各年龄组别的平均得分均在90以上,其中力量得分相对较低,耐力得分最高。专项体能指标设置的难易程度需要进一步改进,测试结果应该体现梯度性。
3)“10 m折返跑”采用两点间的折返形式,统一尺度,降低系统误差。重新评定后对“10 m折返跑”的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进行调整,即:三级组男女均14趟;二级组男19趟、女17趟;一级组男20趟、女18趟。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关于下发《2009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9.
[3] 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200-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己经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缓解压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因过度使用互联网又造成部分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和聊天、看新闻等,以致引起学业荒废,情感淡漠,抑郁和孤独感增加,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对一些青少年心身发展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雷雳等把互联网给使用者的学业成绩、时间管理、睡眠等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行为模式界定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1]。
雷雳、李宏利等人通过对589名正常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认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1]。但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不同时间透视与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目前没看到相关研究。不少研究都表明,生活事件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马利艳等人对初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2]。吴文丽等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消极情绪、宣泄功能呈显著正相关[3]。生活事件问题是导致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外部诱因。本文利用心理测量工具,从时间透视和生活事件两方面探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心理特征,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预防思路和干预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后利用网瘾讲座、学校和社区调查,通过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调查分几次完成,其中一次调查为网络成瘾讲座,因人力不足,回收率较低,40%左右;其他调查在学校和社区做,回收率均为98%以上)。根据Young 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5]筛选出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网络成瘾被试60名,其中男生50 人,女生10 人;小学六年级1人,初一15人,初二10人,初三3人,高一15人,高二和高三各8人;年龄12~19 岁,平均年龄15岁。
1.2 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表包括性别、网龄、上网频率、学校、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上网地点、父母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动机。其中网络使用动机为多选题,包括:联络动机(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联系)、信息动机(获取各种信息)、交友动机(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扮演动机(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学习动机(学习知识、技能)、娱乐动机(休闲娱乐)。
1.2.2Young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4]
该卷主要内容包括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需要增加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停止或减少互联网使用会导致烦躁、焦虑、抑郁、低落和愤怒;向别人撒谎互联网的使用频度和时间;重要人际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职业机遇遭到破坏;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等。该量表的克拉巴赫一致系数为 0.75。该量表项目较少,简单易操作,被国内研究者广泛采用。Young的问卷中符合五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为确保诊断有效,本研究中若被试符合六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同时参考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结果,并将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也作为一个必须指标。
1.2.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PIUS)[5]
该卷共10 个项目,围绕互联网使用的学业活动受到伤害、消极情绪、时间管理混乱、耐受性提高等问题展开,采用1~5点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越严重。
1.2.4 时间透视简式量表(Time Perspective,TP [6]
该表共11 个项目,包括现在定向与未来定向两个维度。前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不关注时间、不喜欢计划性等项目,后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延迟满足、计划性、遵守时间列表等项目。采用1~5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越具有该时间定向特征。
1.2.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7]
该量表有27 个项目,其内容均为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包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子。统计指标包括负性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刺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若发生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按1(无影响)~5(极重度)级评定。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线形回归等。
2 结果
2.1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6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网龄为41 个月,上网频率为每周平均26 小时;来自一般学校10人,重点学校48 人,私立学校2 人;家庭经济收入:3000 元者8 人;40%被试家中有计算机,上网地点多为网吧,其次是家里;父母受教育程度90%为高中以上。
2.2 人口学因素及上网时间和动机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以PIU为因变量,对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年级、家中有无电脑情况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PI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家庭收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P0.05),事后LSD检验发现,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家庭月收入
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对有无各项上网动机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进行t检验,发现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55.3±2.5)vs.(48.1±1.4),t=2.60,P=0.012]。其他上网动机方面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的t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青少年现在定向、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PIU呈正相关,对其他因子与PIU 的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遭父母打骂两项与PIU呈正相关(r=0.37、0.33,P0.01); 未来定向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r=0.37,P0.01),现在定向与人际关系、其他、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r=0.43、0.45、0.30)。
2.4 对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以时间透视、生活事件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人际关系因子进入回归方程(P
3 讨论
3.1 青少年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以及家中有无电脑等因素不是预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这与李宏利等的研究结果[1]一致。Hall等人[8]认为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易用性不断增加,网费不断降低,互联网服务项目广泛增加以及互联网的社会预期不断增加等一些经济与技术的因素可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预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易于使用,网络成瘾的人口学特征会逐渐消失。本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性别、年龄等变量不能预测PIU,可能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社会化和普及有关。但本研究中家庭收入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一定影响。家庭收入在1000~2000 元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PIU程度显著高于
3.2 青少年上网时间、动机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与PIU呈相关,说明每周上网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卷入PIU的程度。这与已有研究结果[1]一致。从上网动机来分析,上网时具有扮演动机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显著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这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假如人的这些自身体验受到阻碍,被压抑、发生冲突,就会表现出某种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9]。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生理成长期,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满足的青少年容易进入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从中扮演着现实生活所欠缺的某种角色,弥补现实中的弱势状态,以满足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欲望。可以说,扮演动机是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状态欲求不满足的体现,这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提示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或每天消耗3~4 小时以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青少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心理动机和上网时间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指标。
3.3 生活事件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
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心理应激的反应和应付挫折与压力的手段,以缓解应激带来的情绪紧张和自我挫败感[10]。生活事件(压力)作为心理应激源是PlU形成的必要条件[11]。本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中主要有人际关系和不喜欢上学因子影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生活应激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PIU 相关显著,且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人际关系因子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有效预测变量。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l2-13]。本研究中遭父母打骂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这印证了以往研究中亲子关系不良是形成网络成瘾的重要诱因的观点[14-15]。提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建设和适应性训练。生活应激事件中的不喜欢上学因子与PIU 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一致 [16]。
3.4 时间透视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作用
生活事件属于外在诱因,而时间透视则是个体的人格因素,体现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现在定向与PIU正相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时间定向倾向于“现在定向”。雷雳、李宏利的研究也表明,现在定向占优的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 [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未来定向特征不明显,这与雷雳等人的未来定向与PIU显著负相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可能与被试群体的不同有关。网络成瘾者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现在定向占优特征远超过未来定向,其未来定向特征发挥作用会受到限制。在本文的调查中也了解到成瘾青少年大多采取现在定向的方式,满足于当前的情绪发泄,很少关注将来,即使关注未来,也往往感到前途渺茫。提示培养青少年勇于面对现实困境,减少情绪发泄的现在定向程度,加强未来定向力度,自觉抵制网络的消极诱惑。
致谢:本研究完成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陈青萍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宏利,雷雳.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29-33.
[2]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1.
[3]吴文丽,郑希付.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情绪特征、认知需要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76-82.
[4]Yo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C].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5]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心理学报,2007,39(4): 688~696.
[6]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 ,36(3):335-339.
[7]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0(1):15-19.
[8]Hall S,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Mental Health Counsel,2001,23(4):312-327.
[9]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
[10]李宏利,雷雳,王争艳.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1,4:376-381.
[11]宋.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11):758-760.
[12]范萌,白培深.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 ,2 ,35 (l): 83-85.
[13]黄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 98-99.
[14]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篇12
本课程围绕八个方面做好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包括较好地应对学业、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灵、稳定正面的自我认知、有效的行为管理、较好的社会生活能力、参与公益及社会实践、接受性教育等,围绕这些方面所设计了一系列的参与互动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课程目的及意义
从青少年问题研究到青少年工作,不难发现,各种青少年问题――青少年课业负担、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性问题及暴力、情绪情感性教育、心理健康困扰、各种适应等,包括青少年自我认知障碍、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主要集中在青春期爆发,及早的预防和正确的引导是可以避免或得到改善的。
常青花园社区以社区青少年空间为阵地,以各社区青少年学校为辅助,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在打造社会教育阵地的基础上,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本社区青少年需求,吸纳香港“共创成长路”理念,空间从理论设计、目标体系以及实践方案等方面,贴合社区青少年生活,针对其较广泛的需求,开设了青春期社会教育公益课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工作方法,在专业小组设计中,不拘一格,加入时尚、娱乐、文化等要素,既是系列的专业小组活动,又是孩子们学习、成长、展现自我的“秀场”。该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2 内容及提纲
2.1 课程理念及目标设计
借鉴西方及香港的青少年正面发展理论及理念,结合内地青少年成长环境,以及武汉市社区青少年的发展状况,该课程制定促进青少年正面发展、提高幸福指数的八个方向,二十一个目标,结合围绕这些目标,来设计青春期教育课程:
2.1.1 人际篇
实现目标:(1)促进青少年家庭关系的和谐,加强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2)改善与促进其社交能力,并提升青少年团队合作能力;
2.1.2 学习篇
实现目标:(1)提升青少年对学习、阅读和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及研究习惯;(2)掌握正确的学习、阅读及科研方法,提高其学习和研究能力。
2.1.3 情绪及心灵篇
实现目标:(1)促进青少年的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2)提升青少年的心灵素质,提高其抗挫能力;
2.1.4 自我篇
实现目标:(1)促使青少年建立明确、正面和稳定的自我认同感;(2)使青少年富有挑战精神,通过成功经验,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感;(3)提升青少年思维品质,促进青少年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1.5 行为管理篇
实现目标:(1)提升青少年的自决能力;(2)训练青少年建立目标、选择策略、采取行动的能力;(3)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其参与活动和实践能力;
2.1.6 社会生活篇
实现目标:(1)使社区青少年具有基本安全意识和一定的生活常识;(2)提高青少年分辨是非及应对能力;(3)正面强化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促进其对社会正面道德及规范的遵从;
2.1.7 实践篇
实现目标:(1)提供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培养其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提高其参加社会公益的能力和水准;(2)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建设,并提升其参加社会、社区实践的能力。
2.2 正面发展目标及活动方案设计
2.2.1 人际篇
亦师亦友我选择――认识友谊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和我的朋友――分辨良友与损友,学会拒绝坏朋友;交际风险我规避――帮助青少认识交往中的风险,简单掌握规避风险方法;结伴同行――与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掌握维持信任的方法;快乐KEYS――健康交往快乐成长,掌握与友人愉快相处的方式及技巧。
2.2.2 学习篇
学习全攻略――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下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你爱阅读吗?――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及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没有想过当科学家?――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的素质。
2.2.3 情绪及心灵篇
我的性格我知道――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已的性格类型,帮助其扬长避短;情绪字典我知道――了解不同情绪的含义,会识别不同情绪,掌握初步的控制情绪的方法;真情自我心――认识到情绪表达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2.2.4 自我篇
我的“星光大道”―― 分享青少年成功经验,展现优秀的不一样的自我;我信我可以――从以往成功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资源,发掘自己的的长处;大脑升级!――认识理性、创意及批判性思考技巧及反思的重要性,提升认知能力。
2.2.5 行为管理篇
我的假期我做主――分享青少年以往暑期经历,引导社区青少年合理安排假期,制定合理的暑期计划;孩子们在吃些什么?――探讨青少年的吃零食的利与弊,引导形成控制零食习惯,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网络之我见――运用理性及批判来思考网络使用的问题,管理自己的上网行为,健康上网;我的职业理想――职业角色扮演,与不同职业成人分享职业经历,对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有一定了解;我为我做主――学会根据自已的能力订立可行性的目标,并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
2.2.6 社会生活篇
忠言未必要逆耳――分辨善意和恶意的批评,学会建设性地批评方式;培优面面观――分享青少年培优经历,家长和青少年理性对待培优;是非明辨――了解公平原则重要性,鼓励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公平原则;文明出行我最行――了解公德心的重要性,公共场合要自律及为他人着想。
2.2.7 实践篇
身体力行爱国者――树立公民观念,了解中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掌握正确的爱国行为及方式;武汉和我――树立武汉人观念,形成身份观念,为建设武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常青花园和我――了解社区和社区文化,参与社区建设;我爱家园实践行――为社区、家园做事,培养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篇13
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青少年的体育舞蹈学习主要他们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集律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是体育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我国从1994年开始有了青少年体育舞蹈的尝试,仅仅几年时间便有了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意识到特长教育对子女学习及未来升学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进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为促进青少年体育舞蹈在我市的快速发展,总结出影响我市青少年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对策,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促进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稳步健康发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青少年的体育舞蹈学习主要他们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集律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是体育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我国从1994年开始有了青少年体育舞蹈的尝试,仅仅几年时间便有了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意识到特长教育对子女学习及未来升学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进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为促进青少年体育舞蹈在我市的快速发展,总结出影响我市青少年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对策,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促进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稳步健康发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
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青少年的体育舞蹈学习主要他们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集律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是体育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我国从1994年开始有了青少年体育舞蹈的尝试,仅仅几年时间便有了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意识到特长教育对子女学习及未来升学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进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为促进青少年体育舞蹈在我市的快速发展,总结出影响我市青少年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对策,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促进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稳步健康发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
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青少年的体育舞蹈学习主要他们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集律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是体育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我国从1994年开始有了青少年体育舞蹈的尝试,仅仅几年时间便有了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意识到特长教育对子女学习及未来升学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进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为促进青少年体育舞蹈在我市的快速发展,总结出影响我市青少年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对策,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促进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稳步健康发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
体育舞蹈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青少年的体育舞蹈学习主要他们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集律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是体育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我国从1994年开始有了青少年体育舞蹈的尝试,仅仅几年时间便有了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意识到特长教育对子女学习及未来升学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进社会上各种形式的艺术培训班。为促进青少年体育舞蹈在我市的快速发展,总结出影响我市青少年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适合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对策,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促进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稳步健康发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平顶山市区青少年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