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课堂小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第一,综合课型已经成发展趋势。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综合课型教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与形式多变让结合了舞蹈教学的小学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活跃。
第二,舞蹈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与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音乐课程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倡科学综合,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结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舞蹈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舞蹈频繁的出现于全国各电视台的文艺晚会中,普通的中小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音乐舞蹈演出中,且在普通的中小学中,也不乏真正具有舞蹈天赋的学生。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舞结合教学方式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只有在大型文艺汇演的情况下才能意识到舞蹈作用于音乐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学校将舞蹈教学内容有效的纳入到音乐课堂中。在提倡音乐与其他姐妹艺术相结合的今天,没有舞蹈教育的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舞蹈课与音乐课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是,即便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成为音乐家,教师也有必要将舞蹈教学内容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因为,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与不能够传递真挚的感情的。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舞结合教学方式推行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与肢体行为中,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能够启发学生与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与让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第一,小学音乐教师要从观念上认清舞蹈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意义,同时也要树立学生人人参与的意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舞蹈与音乐依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舞蹈与音乐都来源于生活。从舞蹈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舞蹈与音乐密切的关系也为历史所见证,舞蹈也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除此以外,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虽然舞蹈院校林立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但在舞蹈艺术中,音乐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上也从来没有与舞蹈艺术分开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将舞蹈融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通过舞蹈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第二,要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人的感情与音乐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来抒发,而音乐更多地是通过结构,特征与气质打动人心。将舞蹈融入进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舞蹈来感受音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册《小鸟,小鸟》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小鸟飞翔的动态以及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于小鸟的舞蹈,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小鸟雀跃与展翅高飞的形象,最终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用更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演唱这首歌。
第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结合舞蹈,适合让学生全员参与,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创建出更多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与增进友谊,并最终培养出学生高尚的情操与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编辑舞蹈,创设情境,再导入新课,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旋律与了解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
第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风情与不同的季节变化,都需要教师导入相关的舞蹈去体现,在导入舞蹈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的自然与民族风光、民族习惯与民族歌舞,接着在播放本课的歌曲与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的旋律。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新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多媒体画面能够展示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与方式,以此给学生带去全方位的试听冲击,让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锡剧是《双推磨》时,教师可以将推磨的动作设计成为舞蹈,让有兴趣的同学上讲台展示推磨的动作,以此加深学生对于所欣赏音乐的理解。
第六,让音乐与舞蹈能够展现歌曲。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创舞蹈动作,并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表演,这一设计不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同时还能够分享与同学一起创作的快乐。在欣赏内容播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课堂延伸,与进行课堂小结。
歌曲与舞蹈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歌唱与舞蹈,一切手段与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课堂所拓展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现有的储备只是相联系,拓展最终才能回到课堂中。除此以外,教师与学生还需要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延伸与概括,如此才能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与舞蹈进行有效的结合。
第七,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以欣赏教学的模式为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现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在上课伊始就对课堂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让师生间的相互问候既能够交流感情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授课来说,良好的开端十分重要,在音乐课堂中加入相应的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欣赏新作,感知与体会。佳作欣赏与感知体会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环节,而要实现这些重要的环节,舞蹈是必然的最佳表现形式。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进行学习与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同时发挥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由此才能够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篇2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篇3
一直以来,教育学家都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节奏教学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运用语言节奏、动作及舞蹈节奏对儿童进行训练,运用一些以节奏性为主、易学的乐器来辅助教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探索了节奏简记法及新的节奏读法;《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把学生音乐素质螺旋式上升分为十六个周期;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中提出迅速转换节奏的练习,缩短动作转换的思考过程,形成迅速反应的能力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由此看来,良好的节奏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体验”有机结合的。
体验式节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节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节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培养情感,核心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式节奏教学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参与节奏表演,进行节奏游戏。进行节奏创作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节奏表演是对实践能力的考验;进行节奏游戏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的良好途径。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首先,可以改变歌曲原有节奏。把二拍子的歌曲变成三拍子,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八分音符,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同时又熟悉和掌握了各种音符之间的关系。其次,可以在乐句末尾加上节奏。当学生学会了一首歌之后,我们就鼓励他们在唱完每一句时,加上自己创作的节奏,先创作两拍,再逐步增加到四拍、八拍,甚至更长。再次,可以创作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学生唱歌曲,部分学生拍打节奏型为其伴奏。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表演。让小学生倾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他们对节奏的敏感性。如模仿火车汽笛、启动及运转的声音:|呜---|呜---|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另外,也可以选择各种拍子的音乐,让小学生感受不同类型拍子的强弱规律。如《新年好》是一首四三拍子的歌曲,它以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出现,速度较快,表现了一种轻快、跳跃的情绪。可让小学生用拍手、拍肩等方法感受四三拍的音乐,如拍一次手、点击两次手心等,培养孩子的节拍感。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相互组合就形成了各种节奏模式,引入动作、姿势和舞蹈的因素用于节奏表演,能丰富学生的节奏表象,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活动奠定基础。在教学节奏符号时,可利用三角块、木鱼、双响筒、沙球等打击乐器,请学生敲打,其他同学说出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在学生获得了音的长短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几种节奏符号,并教给学生节奏读法。将小狗漫不经心的叫声编成二分音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把小狗凶恶的吠声编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练习,使学生懂得了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规律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搓指、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体验式游戏课教学评估,可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过程性、情境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等进行观察测试,并评定“表现力优、创造性有进步、合作性弱需培养、情感投入性优”,以及与发展性评语“如果……就……”“、建议你……会更好”相结合。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可根据人们走路的样子创作出多种节奏游戏,如:|走走|跳―|跑跑跑跑|跳―|走走|走0|跑跑|跑跑|走0|。还有节奏游戏“坐椅子”:放四张椅子,请学生坐,每人坐一张,引出节奏谱××××。有一个走掉了,空出了一张椅子,创作了带休止符的节奏谱×××0或×0××等,如果来了五个或更多的人,又推出两人合坐一张椅子的方法,创作出带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如×××××等。当学生掌握了各种音符的时值时,就可以玩“坐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创作各种拍号的两小节、四小节或八小节的完整的节奏谱。此外,用“开火车”游戏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中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并将这种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联系起来,强化节奏感。
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体验式节奏教学,具体包括导入活动创作表演游戏评议五项环节。其中“导入”包含复习、基本训练、节奏游戏等;“活动”指新学节奏知识,包括情境融入、师生互动等;“创作”是在新授知识基础上,引导想象,激发思维与创造,延伸进行一度创作及二度创作表现。同时“创作”贯穿于“导入”“、活动”诸多环节。“表演”、“游戏”“、评议”是指交流、互评、共享愉悦、并激发审美与情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多进行节奏表演和节奏游戏,随着年级递增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表现音乐的能力、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体验式节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拓宽审美情趣的途径,让学生真正获得“审美自由”。
参考文献
[1]狄留芬.幼儿也能创作音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7):52。
篇4
一、节奏训练的低段
1.节奏的模仿练习
低段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效地诱发学习的动机。
2.节奏律动游戏
音乐教学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端正、安静地坐着学,然而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活动、游戏和表现自己。我认为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就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二、节奏训练的中高段
节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灵活运用,就是要在低段的基础上将训练进一步加深,可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并进行运用。
1.节奏能力的培养
(1)有节奏地说话
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
(2)节奏的镜子练习
老师可以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节奏,同时要学生把节奏像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这样既丰富了节奏的内涵,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2.节拍的学习
(1)感受重音
重拍音的感知是学习节拍的基础,也是对听觉的一种训练。老师在鼓上或桌上敲击,以四拍为一个单位,每个四拍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重拍音。
(2)感受速度
在音乐声中列队进行,让学生感受进行的速度:做摇篮、划船或者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感受三拍子柔和的音乐速度。
(3)情感的表现
在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的速度、重音等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动作及情绪变化。比如,不同音乐形象对比;老师选择几首短小的或情绪方面有较明显的主题的音乐,连续播放或演奏,学生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表现出乐曲的音乐形象、情绪等特点。
篇5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意义
节奏是学习音乐前提和基础,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节奏,有助于对音乐旋律和节拍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小学是学生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尤其是开展节奏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气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进行基础的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节奏训练就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牢固的音乐基础知识,有利于后期音乐教学的进行和开展。
其次,节奏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韵味,进而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加强节奏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传统的师范教学对学生而言十分枯燥,教师只是通过播放音乐,带领示范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很多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强,自然对于音乐的领悟十分有限。
节奏训练是影响音乐教学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节奏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小学生比较好动,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效的采取节奏训练的方式,采用合理的节奏授课的方式,促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语言让学生感受节奏
人类的语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是富有节奏的,因此,教师要利用语言的节奏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语言节奏训练主要是通过说话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说话的是节奏和旋律。通过加强语言节奏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试唱问题,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语言的节奏,如短语、词组、简单句,让学生结合语言做出一些动作,鼓励学生边诵读、唱、跳、拍掌及跺脚,进而提升小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二)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节奏训练
小学生由于年龄及性格特点,很多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节奏训练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播放一段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动作,或摆动身体、或拍手跺脚等,还可以让学生排好队,进行前后踏步等。这种类似游戏的节奏训练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运动,促进身体的发育,这是一举两得教学方式。小W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节奏的含义,小学音乐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征,将节奏训练与游戏紧密结合,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打击乐器教学,培养学生的节奏掌握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打击乐器引进音乐课堂,打击乐器是有效展现节奏的一种乐器,而且旋律节奏较强,声音清脆,小学生容易接受,学习起来也相对简单。打击乐器声音响亮,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打击乐器教学时,学生会被教师的表演和教学环节吸引,进而关注节奏训练的内容。教师通过使用三角铁、双响、沙球、快板等打击乐器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示范后鼓励学生演奏打击乐器,学生按照打击乐谱加强练习,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实实在在的感知节奏。其次,音乐合奏也是一种有效促进节奏训练的方法。
(四)结合生活现象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跑步、呼吸、舞蹈等等,都与节奏有关,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活中含有节奏的元素,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天性好动,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开展节奏训练,如语言节奏教学、游戏节奏教学、打击乐器教学,最后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6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我们的感觉和精神机能的汇合,是永远变化的感情交响,它被自然而然的创造出来,被想象力加以变形,由节奏加以整理,由意识加以和谐化"。是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何讲生活艺术更加形象化,更加美化,节奏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及欣赏水平,必须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但是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自然、有趣的进行节奏的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节奏符号更加生动、明了、便于学生记忆、领悟,让只是小学生,专注力较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奏知识。是音乐老师们必须重视的,枯燥无味的节奏灌输可能让孩子对音乐课堂失去兴趣。而从生活中发现节奏,发掘节奏,会让节奏训练变得轻松有趣!
1.从生活常用口语中发现节奏
生活中,一些常用口语总是我们最熟悉的,如果从这些我们经常说的语言中发掘节奏,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学习,让原本神秘的节奏型脱下神秘的外衣。在运动场上我们总是会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五二班,加油!大家看看,这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就是前十六后八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呢?(X X X X X),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号口令!向前,看起!(X. X X X),司机叔叔倒车的时候会打开倒车口令:请注意,倒车!(X X X X X )等,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语言,很自然的融入到我们的节奏训练中,会让学生更直接、更快速的学习节奏!
2.从生活音效中探索节奏
孩子们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充满了乐趣,如果能将这些自然界的音响,巧妙的与我们音乐中的节奏结合起来,那么如果我们通过生活中孩子们随处可听的音响中发掘节奏,引导孩子学习,是不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大钟和小钟》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为出发点,训练孩子们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认识。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
2.1节奏导入:今天小鸡、小狗还有小猫向举办一场音乐会,现在他们正在为音乐会的演唱练声呢!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2学拍节奏:学生跟老师一起看图模仿小动物唱歌练习节奏,教师讲解八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两个音、四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一次、二分音符唱一次拍两次手,提醒学生,要恒速拍击,打开电子琴节拍器。
2.3节奏编创:小鸡、小狗、小猫他们打算合唱一首歌曲,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演唱的?(通过编创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
在上面的训练中,我还加入了二声部节奏的训练,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模仿中掌握二分、四分以及八分音符,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还有很多自然音响都是很好的节奏训练,比如火车的鸣笛声:x 一|x 一(呜 一|呜 一)、自行车打铃声X X X X X X(叮铃铃 叮铃铃)等。
3.从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乐曲中学习节奏
妈妈教的歌谣,姐姐爱听的歌曲,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很多音乐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学会,并且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通过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儿歌中学习节奏,同样会让节奏的学习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孩子们都熟悉的童谣《小兔子乖乖》中的第一乐句,X X X X X | X X X X |(小兔子 乖乖|把门 开开);比如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第一乐句:世上只有妈妈好(X. X X X|X X x )。这些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旋律,通过整理,选择出需要教授的节奏型,通过模仿学习,让孩子们认识这种节奏型并掌握。
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好的音乐会温暖人心、感化情感、抚慰心灵。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最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手段,将原本复杂、难懂的知识点,以最简单、有趣、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篇7
小学音舞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巧妙地处理音舞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和舞蹈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
一、 编创有趣的舞蹈
增强音舞教学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对舞蹈进行趣味性编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有趣的舞蹈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舞蹈是音舞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重视舞蹈在音舞教学中的体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感受到学习音乐和舞蹈的乐趣。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和生理比较稚嫩,因此,教师在编创舞蹈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舞蹈动作应简洁有趣,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可以根据教学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舞蹈的编创,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到舞蹈中,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丰富课堂的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在练习学生的眼神和手势配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中摘果子的情境,将其编成一套舞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演绎出寻找果子、采摘果子、拨开枝叶、放入篮子等一系列动作,这种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编创的舞蹈能够有效地练习学生手势和眼神的配合,这种富有意义的舞蹈更具魅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乐趣,改变了以往舞蹈动作的枯燥性,提高小学音舞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实例教学,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丰富的舞蹈动作,增加学生的见解和学习能力。重视音舞教学中舞蹈编创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舞蹈潜力。
二、 改良国标舞
国标舞是小学音舞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国标舞的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仪容仪态和交际能力。但国标舞的舞蹈动作不适合小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其进行改良,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游戏化处理,提升国标舞教学的游戏性,让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提高能力,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如踢踏舞,动作主要是踏步、踏点步等,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编创成集体性的舞蹈,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舞蹈的动作,并感受其风格。如集体舞《找朋友》《校园多美好》等,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舞步确定舞蹈的过程,将其游戏化,并制定规则,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记住歌词和舞步,完成音舞结合教学。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与国标舞相关的游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让学生们评出跳得最好的小组,并对其进行奖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会,并引导学生邀请家长参与,一起体会音乐和舞蹈的魅力。音舞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加强学生参与意识,加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 简化民族舞
我国有很多民族舞,形式多样,共同构成了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民族优秀舞蹈具有各种风格,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舞蹈中蕴含的艺术美,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感受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我国的民族舞蹈具有自然热情的特点,通过民族舞蹈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乐感。如蒙古族《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的《金孔雀轻轻跳》,彝族的《快乐的嗦》,朝鲜族的《桔梗谣》等,这些歌曲都有匹配的舞蹈,这些舞蹈虽有明显的特色和风格,但小学生却比较难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我国的艺术文化特点,合理处理,让其具有儿童色彩,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各民族舞蹈的特点。民族舞蹈都有文化背景,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沉淀和艺术价值。
民族舞蹈资源丰富,教师可以选择素材进行改编。教师在简化民族舞蹈时,可以选取教材中动作不算复杂,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一小段内容进行处理,并适当地简化学生比较难掌握的舞蹈动作。同时也可以在发挥舞蹈作用的前提下,对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制,将其中的复杂动作用简单动作替代。对于较长的民族舞蹈,教师可以进行分段教学,让学生一段一段学,直到学完。保证音舞教学中关于民族舞蹈的部分符合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民族舞蹈的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舞蹈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适当的创编,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改进小学音舞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舞蹈编创,充分发挥音舞教学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舞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
篇8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节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同的时期对小学音乐课程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最初教师只需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乐理知识,之后教师的教学重心逐渐转变为唱歌教学,而现阶段的音乐教学则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音乐技能。[1]教学目标的不断改变,反映出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节奏是一项最基本的音乐技能,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通过节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从而让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在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例如互动教学、合作教学等,这些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节奏学习充满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他们快速掌握知识。并且不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使其对作曲者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产生深层次的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有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很多小学生都非常喜爱音乐,但大部分学生对音乐中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却一概不知,这些学生通常只是单纯地喜欢唱歌,而对音乐课堂一点也不感兴趣。并且,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喜欢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忽略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此外,由于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比较枯燥,也导致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但是,如果教师为小学生开展节奏教学,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对音乐中的韵律进行快速掌握。游戏与节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信心。
(三)有利于活跃小学音乐课堂氛围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课堂枯燥等一直都是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教师如果想顺利达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目标,那么就必须解决这些教学难题,给学生营造活跃的音乐课堂氛围。节奏训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因此它能够让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得到显着增强,让那些不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将节奏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利用小学生比较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在舞蹈动作的不断变化中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这种教学方式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利于教师开展节奏教学。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节奏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都还没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小学生也不具有足够的定力,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比较难以理解的乐理知识难以提起兴趣去学习。[2]而此时,如果教师再运用比较单一的教学形式进行节奏教学,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音乐节奏知识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恶音乐学习的心理。
(二)音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当前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么只是单纯地以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为主,没有给学生灌输相应的乐理知识;要么就是在传授给学生音乐基本技能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理解能力较弱以及学生定力不足的情况。以上两种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且没有重视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同时也没有按照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家都没有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因此大部分学校也没有组建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大部分音乐教师专业素养较低,自身对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理论性知识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只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导致课堂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缺乏创新。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开展节奏教学的对策
(一)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是当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很多小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只是单纯地欣赏音乐,完全不理会音乐中包含的理论知识,他们认为音乐课就是用来“玩”的。因此,为了改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状态,教师在进行节奏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生活与音乐节奏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源自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节奏相关知识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节奏知识,并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比较抽象的音乐节奏。[3]例如,教师在开展与“节拍”相关的音乐节奏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咯哒咯哒”的母鸡叫、“嘎嘎”的鸭子叫以及“嗡嗡”的蜜蜂叫等声音,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导入节奏训练,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调动,然后再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节奏与节拍进行比较。在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氛围中,让他们由浅及深地学习节奏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还能加深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二)利用相关乐器进行辅助教学
乐器不仅是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达音乐节奏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时,不能只采用口述教材内容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充分利用乐器进行辅助教学。不同的乐器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不同的节奏,利用乐器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音乐节奏产生深刻的记忆,还能让学生对节奏产生不同层面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对《龙咚锵》这首儿歌进行教学时,由于歌曲中的节奏具有简短且有力的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将吉他、手风琴、铁三角等能发出不同音色的乐器结合起来演奏这首歌曲,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乐器声音与教材中的节奏音符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这首歌曲的节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玻璃杯、铁筷等物品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指导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打击。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节奏相关知识,也能让教师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更具系统性。
(三)结合其他课程进行节奏教学
学生不仅能够从音乐课堂中获取音乐知识,语文、英语、数学课堂中也存在着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在进行节奏教学时,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挣脱音乐教材的束缚,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学习、思考音乐,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音乐思维。例如,教师在开展《游子吟》这首歌曲的教学时,由于《游子吟》本身就是出现在语文课程中的一首古诗,因此音乐教师就可以结合语文课程和音乐课程的特点开展节奏教学,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课程中的朗读技巧对每句歌词进行断句,然后再引导学生在音符的帮助下给歌词划分“四四拍”的节奏,学生通过朗读断句与带有节奏的歌唱,就能更直观地对歌曲的节奏特点产生认识。这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节奏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完成节奏学习,不仅增添了学习趣味,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为学生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起到补充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不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在学习音乐这种艺术类的课程时也就很容易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开展音乐节奏教学时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书本中的节奏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结合。[4]例如,教师在讲解节奏的基本概念时,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个“听音走路”的游戏,游戏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播放不同的音乐节奏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听到较强节奏时快走,听到较弱节奏时则慢走;还可以在进行具体的歌曲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跟节奏拍手”的游戏,告知学生听到某种节奏时需要拍一下手,而听到另一种节奏时需要快速拍两下手。通过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节奏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到节奏教学之中,还能一直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最终让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开展小学音乐节奏教学,音乐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着手,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从而让小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节奏的学习不仅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能收获成长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周小静.音乐节奏教学的阶梯式教学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51.
篇9
一、合唱歌曲在课程中的比例
从教材中我们看出小学各个年级段对合唱歌曲所占的比例,二年级的时候只出现了一首轮唱歌曲,三年级合唱歌曲占教材的比例最多也只有11%,而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一下子最多达到了38%,而五年级又达到了56%。从这一比例上看合唱教学在整个小学中高段的学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合唱教学中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听赏歌曲的旋律、音高和节奏。在大家同时演唱的过程中对音准的把握,也是锻炼了对自己音色的高低协调能力,继而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掌握水平。
三、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声感差
中国人比较注重线条感,在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线”的艺术,中国民间音乐都是强调旋律的进行,注重“线”的进行。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偏向于单声部音乐,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也经常出现单声部旋律的倾向,如,我的师生“问好歌”,下课“再见歌”大多都采用单生部的旋律。而我们的教师在合唱歌曲教学中进行伴奏往往也是右手弹奏高声部的旋律,左右进行一个和声的伴奏。看似在帮助学生,其实是在强化孩子以旋律为单声部的感念。长此以往,学生在学唱合唱歌曲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
2.缺乏认真聆听
倾听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很多孩子没有认真仔细聆听音乐的习惯,不会聆听声部之间的旋律走向,加之对音乐记忆能力差,导致合唱学习出现声部不和谐。
四、合唱教学方法探究
1.有意识地培养和声感
笔者认为学好合唱就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和声的效果,产生声音的这种立体的概念。教师往往就是忽略了要在低年级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教学,只有在低段打好基础中高年级合唱才不会那么难。所以,在低段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和声这方面的训练。
如,在一年级的歌曲中做一个纯五度练习。如,《小雨沙沙》一声部由教师来唱,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和声的效果。让孩子们聆听和声带给我们听觉上的美感。
如,《大家来劳动》最后一句教师唱高音的5.
二年级在发声练习中可以这样练习:学生会唱之后可以师生合唱,也可以生生合唱。
二年级下册开始让学生了解轮唱的形式,除了《两只老虎》的学唱,我们还可以把《卖报歌》《小蜜蜂》《我的家在日喀则》《蜗牛与黄鹂鸟》尝试着轮唱。刚开始可能会唱得比较辛苦,但是只要学生一旦掌握了轮唱这个方法,那么随便一首歌他们就可以信手拈来唱,这样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唱《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嘹亮的歌声》这几首歌曲时就会很容易了。三年级的时候还可以进行音程的训练。先进行一个纯4、5度的练习,如,教师唱1,学生唱4,再进行一个纯4度的合唱。纯4度、纯5度的练习比较好唱,熟练之后就可以进行三度的音程练习。
2.利用前置性学习熟悉旋律
前置性学习又称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作业,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
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最后的五六分钟时间来先学习下节课的合唱内容,也就是把高低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来熟悉一下,让学生在脑子中先有个印象,以便下次上课时声部直接的合唱会和谐许多。一部分的孩子会把这个旋律在课后利用乐器来练习,这样的话他们经过几天的自学会在心里形成旋律感,那么到下次上课时合唱就会变得容易了。这种方法是针对这首合唱歌曲旋律比较简单的,学生能容易自学的条件下的,如果复杂的歌曲,那是比较难学,效果也是没有这么好的。如,五年级下册的《小白船》歌曲旋律,节奏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回家后也能够在口风琴(口琴)的帮助下得以掌握,效果非常好。
3.巧用录音软件
录音软件,是一个电脑(手机)录音软件,可以清晰地录下您的声音或者将自己的歌声和将自己用乐器弹奏的乐曲录制下来,界面简单而功能强大。我们课件里面合唱歌曲的音乐两个声部之间的进行给人感觉不明显。如果就这样给学生听,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听出高声部的音乐了。这时要教师利用录音软件或者是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录音功能)事先把自己范唱(弹奏的旋律)的一个声部录制起来,然后在课上自己再范唱(弹奏的旋律)另一个声部进行合唱,这样给学生听觉上是一个立体声音效果,那么接下的合唱学习就会好唱许多。
4.以口风琴(口琴)进行音准的训练
器乐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更是为我们的合唱教学提供服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形成音准感,又提高了识谱能力。合唱教学的难点是低声部的音准,学生缺少内心音准的均衡感。在教学中借助口风琴(口琴)分别学会吹奏出各声部的曲谱。然后合起来吹奏,让学生感受声部之间的和声效果。再轻声合唱旋律,这将缩短学生音准训练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乐器的学习对音准偏差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们在心中建立起稳固的音准。
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只培养合格的听众。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由此可见,聆听在整个音乐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是学好音乐的一个基础。我们孩子要会听,会有效地聆听,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何帆,姚春城,关继文.合唱与指挥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范汝梅.音乐启慧乐润童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王艳芳.小学经典乐曲赏析[M].轻工出版社,2013.
篇10
从宏观上讲,教材要重视整体结构,以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学科知识。从微观上讲,合理的课堂结构配之以教师正确使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能使学生较长时间保持优势兴奋中心,提高课堂吸收率。湖北大学黎式法教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为课堂教学新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都取得很大成功。
不研究课堂字构就会失去课堂逻辑性,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又难以突破,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首先谈一下音乐课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讲,声乐、器乐、欣赏、乐理、视唱练耳应开齐,这关系学生知识质量的全局问题。器乐教学是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不断地进行器乐练习就是不断地通过多种感官给自己进行音准训练,久而久之当然建立起了音准概念,识谱能力也在训练中形成。不进行器乐教学,学生的识谱能力很难提高。以欣赏为例:古今中外优秀民歌,优秀创作歌曲,优秀歌剧选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器乐欣赏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民族乐队,西洋乐队,歌剧、舞剧音乐等,如果开设不全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全面或产生某种偏向。如:若介绍西洋乐队较多,欣赏歌曲的伴奏多为西洋乐队伴奏,对民族乐器的陌生导致学生并不喜欢民族乐器。又由于戏曲音乐介绍的较少又不落实戏曲选段的学唱,故学生既不喜爱戏曲音乐又不会唱戏曲唱段。这样,教材的整体结构不是已经影响了学生知识的全面。不研究结构就会出现不完整的音乐课和知识不全面的学生。
从微观观上,讲课堂结构应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把教与学建立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只有“教”与“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才是合理的教学结构。
课堂类型从内容上可分为声乐课、欣赏课、器乐课和乐理知识课,从教学上可分为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综合课。不同的课堂类型应该有不同的层次结构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音乐课由于教材的需要多数课为综合课,它们的结构是: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耳、进入新课、巩固新课、复习。其中大部分时间是视唱练耳和进行新课欣赏课的结构一般是:介绍作品梗概、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分析作曲式结构、完整欣赏作品、分段欣赏作品,有条件的可练唱或练习演奏主题,熟悉作品,复听。如果是介绍一组作品就要分辩它们的曲式、调式的异同,作品体裁、演奏风格的异同,通过分析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培养技能的课(声乐训练课、器乐演奏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结构是:组织上课,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复习与培养技能有关的知识,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或操作,总结、布置作业。教学结构的连接方法应该是符合心理特点的、自然的、有吸引力的。
一节课必须事先设计好科学的、有层次的课堂结构,并要求教师有应变能力,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最后,谈谈课堂审美结构。正确的审美结构能启发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声乐课、器乐课、欣赏课都应该从感受美开始,经过理解美,达到完整的或更高一阶段的创造美广这就是好的音乐课。比如:一节综合课(歌曲教唱课),在教唱之前总要由老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一遍;这是介绍作品,让学生头脑里对作品有个大概的轮廓,这是感受美的过程。接下去就要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分析曲式结构、创作手段、作品特点,这是理解美的过程。在反复练唱后,要尽量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演唱出来,这就是表现美的过程。一般的声乐课可以到此结束,水平较高的学学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其速度、力度的变化,处理的铺垫和形成,如果是有独到的理解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一节器乐教学课哪怕是一首民间曲调的排练,也应有这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结构,才是完整的。
诚然,课堂结构不是二成不变的,但有优劣之分。如何设计一个优化的课堂结构呢?
1.从一学期考虑,知识的整体结构要全面,全学期要有整体安排,无论器乐、视唱、节奏均有系列练习。老师上课都要清楚它与全局的关系。对教材必须加入自编部分才能构成系列训练。
2.新的教学结构应体观知识、能力、智力的协调发展精神,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的用感觉器官去认识同一事物,课以练为主线,技能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智力在训练中发展。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音乐课要突出和谐美。交替使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使学生情感起伏就显得和谐。课上要以“感受美”为中心,通过“理解美”落实到“表现美”,还可以达到“创造美”。课堂气氛要和谐轻松,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
篇11
一、举办教师音乐会。为了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扩大艺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特举办教师音乐会。音乐会已于200年第一学期开始举办了5场,且音乐会的表演形式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的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独唱与独奏,还融入了很多新的表演元素。如歌剧片段,重唱或表演唱,器乐的演奏形式也丰富多彩,这大大提高了观赏性与艺术性,而且使教师的演唱、演奏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每一位技能课老师都登台表演。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任务重,有些教师感觉上台表演压力大,需要统一部分技能课教师的思想认识,让其积极主动、自觉地加入到教师音乐会中来,要让其明白这项措施的实施是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技能课教学,而并非无理给教师加压。
二、开展教师公开课。教师公开课是检验、测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是教学相长的重要环节。每个学校都有公开课的展示,但要让公开课常态化,而且每位教师都要有公开上课的经历与体验,这对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与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学相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举措。绍兴艺术学校已从200年第一学期开始开展教师公开课活动,力争把这项活动常态化,办出规格与特色,并长久开展下去。通过前两次公开课教学活动,发现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公开课的公开性和示范性还不够,亟待提高和解决教师完成任务交差的现象。
三、举办学生月末音乐会。为规范教学,提升学生音乐会规格,打造学生音乐会品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学生艺术实践,锻炼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绍兴艺术学校已从200年第一学期开始举办学生月末音乐会,到目前已举办22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音乐会表演形式多样化,有独唱独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受众面广,专业比较优秀的学生多以独唱独奏出现,专业相对较弱的学生以重唱(奏)、合唱(奏)的形式参与。大大丰富了表演形式,既有观赏性,又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发动教师精心辅导学生的节目,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
四、全力打造合唱品牌。绍兴艺术学校女子合唱团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校领导和全校音乐教师的鼎力支持、合唱专业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取得了包括世界合唱比赛金奖、浙江省各类合唱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绍兴市级各类合唱比赛金奖和银奖等大小10余项比赛的奖项,为学校乃至绍兴市获得了许多荣誉,已初步具备了品牌效应。合唱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在学校及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本校的合唱品牌,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成长,学校将在今后的教学与实践中继续拓宽曲目风格,邀请合唱专家“传经授道”,不遗余力打造和提升女子合唱团品牌。
五、打造精品剧目。艺术学校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有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各专业跨界组合,打造属于自己学校有特色、有风格、有创新的精品剧目十分必要。为满足各类文艺演出及为参加比赛提供精品节目,增加学校的美誉度,进而使教师和学生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成果,打造若干个音乐、舞蹈、戏曲等精品剧目,如歌剧片段、音乐剧、舞剧片段、群舞独舞、戏曲折子戏、精彩唱段等。也可各专业门类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如歌伴舞、舞伴歌、戏曲舞蹈结合剧目、戏曲音乐结合剧目等,可开发的潜力很大而且会很出彩。绍兴艺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已积累了多个优秀剧目,并在众多的晚会中经常亮相。只要有好的艺术思维及点子,打造数个新的精品剧目指日可待。
六、声乐与钢琴伴奏结对子制度。为提高学生钢琴伴奏水平,解决长期以来声乐考试钢琴伴奏难解决的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进步,以适应将来从事音乐教学及社会音乐事业的需要,实施钢琴伴奏结对子制度。以每学期期末钢琴考试成绩为依据,第一名和第二名结对,第三名和第四名结对,依次类推。经过试行,学生的钢琴伴奏水平都有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由于学生钢琴伴奏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甚至不会伴奏,这就直接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声乐演唱成绩。所以亟待解决的是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勤奋练习,提高水平。
七、学生三项全能比赛。为让学生适应将来就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与中专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三项比赛内容必须健康向上,体现所教所学,要有艺术性和规范性。基本的三项是指声乐、器乐(含钢琴)、视唱练耳。为培养出多能型的、在社会活动以及应试中有竞争力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适应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才,绍兴艺术学校拟定每学年在学生中开展一次三项全能比赛。20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3届。该项比赛主要是做好宣传以及对有条件参与此项比赛的学生的发动及辅导工作,让比赛能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完成预定的目标与计划。其中,主要问题是由于这是比赛第一次举办,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此项比赛的认识不足。
八、专业技能课考试制度。绍兴艺术学校以前一直是每学期期末考一次试,这是不利于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现在的学生,进校时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再加上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一学期就练习一两首考试曲目应付期末考试。练习量远远不够,专业技能水平如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出台新的技能课考试制度,目的是以考试促学风,使教学相长。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课期中考试,且不论是声乐、器乐、钢琴,不论是年级高低均为两首曲目,期中加期末成绩的平均分就是该门课该学期的成绩。该项制度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教风学风建设。
九、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为了巩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学校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如每年一次的校园歌手大赛、声乐比赛、器乐比赛;主持与朗诵比赛、三项全能比赛、视唱练耳PK赛等。这些比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荣誉,同时有力促进了教学和学风,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除了学校举办的各种赛事外,学校还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绍兴市和浙江省的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给学校赢得了荣誉。
篇12
一、什么是留白
所谓留白,指的是创作者为了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目的,
有意识地在作品的创作中留出空白,这些空白往往能给人一种空间感,使创作者的作品形神具备、有虚有实,从而达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好境界。这种表现方式一般在中国画中运用较多,但是目前很多音乐课堂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具有开放性、艺术性等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过多繁琐的音乐技巧,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将原本运用在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小学课堂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二、小学音乐课堂上的“留白”策略
1.课堂导入时留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通常都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无边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留下一些东西故意不讲。”而且我们都知道,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节课开始之前的序幕,尽管不是整节课的,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以此调节课堂气氛,并给学生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中。比如,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的《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具有抒情、优美的特点,主要是呼吁每一位少年儿童热爱地球,保护环境。因此,在刚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宇宙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比如千年古树、地震、热带雨林、火山爆发等等,在观看的时候我不向学生提任何要求,学生只要做到静静地观赏就可以。整个观看过程教室显得极其安静,学生也看得目不转睛。当播放完毕后,我依然没有讲话,学生用一种急切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就可以适时地导入新课了,以此激发出学生想唱一唱大自然中变化万千的事物的欲望。在这个例子中,我在新课导入前进行了留白,也为学生设置了悬念,这样学生就会急切地想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从而为高效的音乐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进行中留白
音乐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有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当一些美的讯息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时,我们由此引发的联想也是无限美好的。而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但是他们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且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不要急于把所有音乐知识内容全盘托出,而应适当留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三年级第五册第二单元《快乐恰恰恰》,第二课时是《跳到我这里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了《赛马舞》这首歌曲,然后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并且欣赏《马刀舞》,在听的时候让学生注意乐曲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然后,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且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如此一来,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音乐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还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课堂小结留白
因为音乐课与其他科目不同,所以一节音乐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整节课的完结,其实,这时才算情感教育的真正开始。所以,在一节音乐课结束之前,我们可以适当留白,以此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吸收。比如,在学习《连绵白桦林》这一单元时,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学唱斯洛伐克民歌、俄罗斯民歌、克罗地亚民歌,感受到这几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从而领悟音乐语言的特点。在这节课的第一课时,我安排了让学生欣赏《波兰舞曲》的教学环节,因为波兰舞曲的特点是风格雄浑、豪放,让学生仿佛看到古代波兰勇士们强健的体魄和豁达的胸怀,而且这类舞曲一般由“ABA”三段构成。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进行了这样的留白处理:给学生播放波兰舞曲的第二大段,即从D大调降至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而且在本段之前会有一个洪亮的号角般的过门,然后是具果断刚毅特点的主题……这时我会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听了这段你有怎样的联想呢?我没有让学生马上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而是就此停住,结束了这节课。这种形式的留白,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同时也使本节课的情感教学得到了深化。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上进行适当留白,既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策略,进而提高各方面的音乐能力,为小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是我对小学音乐课堂上留白艺术的几点感想和建议,在此拿出来与各位同行分享,希望能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篇13
二、设计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体现出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使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高效。有效提问要注意目的明确、语言精炼,提问的时机要适当,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还可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意图来设计提问。另外,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低、中、高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使提问流于形式。
三、优化音乐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大部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来达到的。孔子说:“好学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设计有效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做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表现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音乐知识。如有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节奏练习。笔者课前一周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学生来当“小小乐器制作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沙锤、碰钟和响板,这些都属于打击乐器。学生奇思妙想、开动脑筋做出的打击乐器真是五花八门,学生在饮料瓶或者易拉罐里放进部分沙子或者吃的大米。封上口做成沙锤:有的用记事小本的硬外壳当响板,有的用小竹片做成响板:学生还带来了家里的玻璃杯当碰钟,课堂上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节奏活动。孩子们兴趣浓厚,很快完成了既定目标,设计这样的音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在制作过程和演奏中得到了乐趣和满足。
四、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课上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有时候无需语言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多媒体的好处很多: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点,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的恰到好处的话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多媒体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多用、滥用,要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直达教学目标的作用。如:笔者在教研课欣赏教学《茉莉花》中,设计一节课听7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同名音乐作品《茉莉花》,如此多的容量在以往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笔者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课件中容纳了7首MV作品,有音乐有画面,教学中给了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尤其视频《申奥北京8分钟》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感受到了震撼,把整节课带到了,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上笔者的语言很少,只是简单的提问和引导介绍,学生通过聆听、观看、感受音乐作品,无需教师过多讲授学生自己就能领悟。
五、加强课后反思。促进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