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审计信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审计信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审计信息

篇1

审计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必然产物,它的产生所基于的是一种委托关系以及对于财务的监督需求,对于消防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而言,它也是由来自老百姓的委托与对自身的财务监督需求而产生的。由于这一层委托关系以及财务监督需求的存在,搞好财务审计工作,管好经济财务开支,给委托人一个清清楚楚的交代,则是消防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最基本责任之所在。所以消防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首先要树立起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根本责任理念与宗旨,这样才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树立审计工作的服务理念

就消防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本质与根本目的来说,是为社会、为老百姓、为消防单位自身建设与发展而服务的,审计监督只是它的一种外在的手段与表现形式。所以要树立起真心成为的服务理念,才能将财务审计工作的作用价值完全的体现出来。

(三)树立审计工作的效益理念

就整个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而言,“效益”审计已经日渐的突出,它需要对单位内部实施更加全面、细致的审计监督。对于消防单位而言,树立审计工作的“效益”理念就是争取用最低的经费消耗,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说得“俗气”一点,就是花最少的钱,为老百姓办最好的事。

二、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

(一)完善用人机制

在消防单位审计工作人员的用人机制上一定要加大重视力度,切实的贯彻公开、民主、择优、竞争这样的上岗原则,以不断增强消防单位审计工作队伍的结构优势,组建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专业素质能力超群的审计工作队伍,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推动消防单位审计工作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加大在职培训力度

要根据消防单位的内部运作特点,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使他们能够向管理、法律、财经等多学科综合发展,并增强他们的党性思想与政治素养,使他们从思想上与能力上都更够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审计工作需求。

三、改进审计工作措施

要切实提高消防单位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除了需要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思想理念、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之外,还要对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作出进一步的改进,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搞好消防部队的财务审计工作。

(一)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

消防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有效服务、有效监督、有效覆盖为基本工作目标,对传统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拓展,着眼预防和效益,切实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二)改进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

篇2

二、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审计工作存在审计职能有待拓展,审计制度有待完善,审计的主动性有待增强等方面的问题。

1.审计职能有待拓展

信息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单位需要发动一切力量包括审计部门为其发展献计献策,并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为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及时、全面的了解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提供了条件,这就为其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基础,也势必要求审计部门的职能进行转变。但总体来看,当前的财务审计工作注意集中在财务科,主要集中于对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的审计,其目的是查错。此外,审计部门一般都存在接受双重领导,本身职能并不强大,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整个审计部门职能受到限制。

2.审计制度有待完善

首先,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式方法都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原始的会计凭证的信息都能够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查询,这就使得整个审计工作的流程、内容发生了转变,但当前的审计制度大多没有对这些新情况、新形势予以反映,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强化审计工作。其次,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虽然信息化给实时审计奠定了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仍然没有建立相应的实时审计管理制度,此外,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大多设有权限,这也给实时审计带来了不便。

3.审计的主动性有待增强

由于我国审计环境相对欠佳,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模式使得审计人员多局限于运用既定的审计方法,沿着既定的审计路线进行审计,以便确保自身“不犯错”,这就使得其工作的主动性不高。并且,部分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还有待提升,他们或者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的审计要求,或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难以发现审计中的问题,这种业务素质的限制也使得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面临挑战。

三、信息化背景下强化财务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背景下强化财务审计工作,可以从更新审计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进行审计,强化管理确保审计质量等方面着手。

1.更新审计理念

首先,要树立服务发展理念。在传统的审计理念下,审计人员从监督的职责出发,以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作为出发点和目标,但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服务发展,是要通过完善、全面的审计,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的予以披露或者更正,这就要求审计理念进行更新。其次,信息化条件下,部分审计人员认为技术是一种万能的手段,从而出现过于依靠外部技术等理念,实际上,虽然信息化使得审计的手段、审计的方法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审计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仍然是人,仍然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作为执行财务审计工作的主体,这表明要在审计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2.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进行审计

篇3

2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财务审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表现在计算机审计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数据测试,也可以用于测试信息处理系统以及具体的应用控制。电子通讯的一般风险包括发生故障和由于噪音或中断、信息丢失、信息发送错误、信息错误、引入未经批准的信息问题以及备份要求有关的问题等。电子邮件的使用使得电子通讯联系促进了文本、数据、图像和声音的通讯更加便捷,也产生了数据泄密、网络故障、数据流失和出错的风险等各种风险,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接触控制、信息安全性政策和加密得到控制,已有的控制方法如:自动报警、例外情况报告和加密措施等。

二、财务审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1变革财务审计信息化体系

面对种种挑战,财务审计信息化要采取策略和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网络技术运用于财务审计,已不仅仅是是对财务部门的改革,其实它已经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应结合集中管理和实时控制的特点,组织创新的基础上,重组财务审计管理体系,抛弃财务审计作为事后的反映、控制的旧观念与体制,把财务审计的重点转移到计划、决策与分析上来,运用财务管理的手段与方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优势,综合各部门的相关信息从财务审计进行预测、分析、计划和控制。

2财务审计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

在实施财务审计信息化时,应注重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只有在企业的管理层都能熟练运用网络,企业的网络才能和整个企业的管理结合为一体,才能真正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特别是财务审计人员的素质应补充新的技术和知识,注重增强财务审计人员跨专业的整合能力及分析、预测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化技术把企业的产供销、财务预测、控制和内部协调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网络技术运用于企业财务,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和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强对财务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4

一、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如下:1.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作为管理单位,在对高速公路专项资金实施财务审计时,首先面临的便是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财务审计秉持“会计准则”来展开,在解决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时,一般以会计凭证稽核为手段。因此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即会计凭证(各类发票)所显示的金额是否准确。会计凭证记载了高速公路建设相关单位间的经济往来信息,却因信息不对称而误导财务审计主体。2.经济事件的真实性问题。假设财务审计主体在对会计凭证进行稽核时,能够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实现闭合。那么,财务报表数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问题又涌现出来。高速公路专项资金主要投入到基建建设中,高速公路基建项目往往采取选择施工单位的方式开展施工,所以各施工主体拥有专项资金使用和配置的具体信息,并在利益驱动下存在着调整会计账目的内在激励。由此可见,若无法确认财务报表数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否,将直接导致财务审计活动流于形式。3.经济事件的合理性问题。与上文所提出的问题相联系,财务报表数据背后经济事件的合理性问题,也是困扰财务审计的影响因素之一。沿着“项目勘察―项目规划和制图―造价概算―专项资金预算”的高速公路基建建设路径,造价概算直接对标项目建设方案,但最终的专项资金投入则可能在事后偏离原有轨道,如在实际投入中的原材料总价占比高出预期,但在财务报表中却如实得以反映。显然,原材料总价占比过高存在着不合理投资之嫌。

二、消减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着眼点

在问题导向下,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着眼点可归纳如下:1.着眼于外围调查。高速公路专项资金投入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甚至百亿,所以项目管理单位应本着对项目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需要着眼于外围调查来尽可能的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所谓“外围”是指,与高速公路投资方产生经济往来事项的单位。从物化层面来看,高速公路专项建设涉及到不变资本投入和可变资本投入,前者又包含专用性资产投入和原材料投入。因此,在开展外围调查时不能平均使力,而是应结合财务审计所发现的疑点有针对性的展开。2.着眼于跟踪稽核。在上文已经指出,高速公路专项建设往往采取选择施工单位的方式进行,施工单位一般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受其逐利冲动的影响可能会使工程质量“低配”。然而,在财务报表中所反映出的相关数据在形式上则是符合常态的。为了发挥财务审计的职能作用,项目管理单位应着眼于跟踪稽核来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即利用跟踪稽核来约束施工方的经济行为,并在跟踪稽核中搜集施工方的财务数据,并最后与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数据进行比对。此时,需依托财务信息化平台的支撑。3.着眼于职能辅助。在引言部分已经指出,管理单位需在辩证视角下探析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具体而言,单纯依靠财务审计主体来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不仅会牵制财务审计活动的大局,还会降低财务审计的效率。转换思路,在财务报表中所反映出的问题,部分根源于高速公路基建相关财务主体的财务经验不足所致,而非有意实施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在跟踪稽核的基础上,财务审计主体能够以自己的专业视角,辅助高速公路专项投资主体对资金的规划与配置活动,便能消减导致财务报表中数据失真的系统性风险。

三、消减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

根据以上所述,消减财务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路为:1.依据财务报表来分析资金配置结构。在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时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应依据财务报表来分析资金配置结构。具体的思路为:(1 )财务审计在对高速公路专项建设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前,需根据同类项目的资金使用结构,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结构标准。(2 )对照“资金结构标准”,重点对人工费用、原材料费用、专用性资产租赁费用进行审计,并计算出各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3 )对照“资金结构标准”发现各费用占比所存在的疑点,对疑点着手进一步的审核。2.有选择的进行外围调查和个别访谈。依据财务报表所呈现出的数据,在与“资金结构标准”进行比对后,便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外围调查和个别访谈。以原材料费用占比存在疑点为例,具体的思路为:(1 )财务审计主体应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联系,联系方式可以为上门访问、电话采访。联系的目的在于了解供应商的资质(是否为小规模纳税人),以及确认原材料采购的经济事实(出具购置发票原件确认)。(2 )对高速公路经办原材料采购的当事人进行个别访谈,就财务审计中所存在的疑点进行当面质询,最终结合外围信息对财务审计疑点进行定性。3.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稽核电子票据。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应做到会计凭证与资金往来都纳入到财务审计的监管之中,所以应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稽核电子票据。具体的思路为:(1 )财务审计主体共享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平台数据,并对资金往来中的电子票据进行确认和登记,并对资金往来事由直接向相关财务主体问询。(2 )针对疑点可以通过上门访问、电话采访等方式,向资金往来的另一方进行确认。4.利用财务审计职能优化资金的配置。作为管理单位,需要从辩证视角下来看待财务审计活动,其除了含有稽核、审查之目的,还含有辅助高速公路专项投资主体合理使用资金之意义。具体的思路为:(1 )在跟踪审计中及时把资金使用问题反馈给当事方,并对当事方提出整改意见,以帮助他们优化资金配置方案;(2 )在阶段性竣工审计中,同样将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当事方,并辅助当事方调整资金配置方案,以防止“三超”问题的出现,即工程预算超工程估算、工程预算超工程概算、工程决算超工程预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消减信息不对称问题时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应依据财务报表来分析资金配置结构。依据财务报表所呈现出的数据,在与“资金结构标准”进行比对后,便需要有选择的进行外围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存在着系统性风险,应做到会计凭证与资金往来都纳入到财务审计的监管之中,所以应基于财务信息化平台稽核电子票据。需要从辩证视角下来看待财务审计活动,其除了含有稽核、审查之目的,还含有辅助高速公路专项投资主体合理使用资金之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2)信息化对审计的准则和标准有影响。在传统的财务审计中,审计人员对财务进行审计的依据主要是运用一系列的相关规定,但是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对规定记忆和运用得得心应手,难免造成设计工作的失误。但是推行电算化和信息化审计之后,所有的审计工作都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来运作,精准程度高。

(3)信息化对审计人员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财务审计信息化不断得到推广,这也就意味着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高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

(4)信息化对审计方法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方法包括账账核对、账实核对以及账证核对等,但是推行信息化财务审计之后,财务审计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财务审计数据库来进行,实行的是一体化的操作流程,与传统的财务审计决然不同。

二、高校内部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建设已得到初步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和技术限制,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程度并不高,具体体现在:

(1)审计人员配备不齐。由于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需要掌握计算机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原来传统的审计人员在这个方面均有所欠缺,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不是很充足,需要高校利用自身条件加以解决。

(2)审计信息化的数据加工处理太过简单,难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推行审计信息化之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财务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审计人员只需要通过计算机操作就可以进行多项数据处理,以供财务审计工作使用,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财务审计中数据处理并不充分,难以进行细致有效的财务审计工作。

(3)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局限,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都得到发展,但是高校内部的审计信息共享还是没有得到发展,各个部门工作各自为政,难以充分发挥协作的力量。

三、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方式

(1)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高校内部财务审计的核心基础,如果不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中确定明确的审计标准,那么在接下来的审计工作中就无章可循。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审核主要通过财务数据库来进行,一定标准制定有误,那么财务审计的漏洞将比传统审计还要严重。

(2)确保相关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在进行财务审计之前,需要会计人员将财务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这就要求财务数据的绝对真实性。如果财务数据都不真实,那么财务审计工作就没有意义,也根本达不到财务审计工作的作用。

(3)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监控和测试。在进行信息化财务审计之前,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调试,并不断对其进行检测,确保计算机的性能,以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如果在工作中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的话,不仅会造成结果失真,甚至还会造成数据的丢失等严重损失。

(4)保障财务和审计资料的安全性。在信息化条件之下,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信息非常重要,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备份和系统恢复显得非常重要,既要防止他人恶意复制、篡改财务信息,又要防止数据丢失等。

(5)加强财务审计人员关于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传统的审计工作之下,审计人员不需要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但是在系信息化财务审计推行之后,对工作人员的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利用专业教育资源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投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去。

四、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新建设

(1)强化审计信息化的意识,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的创新。审计人员应该认识到信息化财务审计准确、便捷、操作方便的特点,接受信息化财务审计这一趋势,强化使用信息化技术推动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意识,并且在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进行财务审计工作的时候注意总结经验并发挥创新性思维对技术进行突破,使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工作更加方便准确。

(2)加强信息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信息化财务审计工作需要掌握一定信息化技术的工作人员,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工作,高校财务管理机构应该从计算机、信息管理等领域调集专业人员来参与信息化财务审计工作,并将原来的审计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使之掌握一些基础的操作知识。

(3)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在全程监督的条件下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一个财务审计平台,将财务审计相关的信息、财务审计利用的数据资料、财务审计查询系统、财务审计结果等进行整合,以方便财务审计的相关工作;2利用智能化审计工具,使高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工作更加准确方便;3建设相关辅助系统,将财务审计、财务信息公示等一系列工作都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语:利用信息化技术,做好高校内部财务审计。

参考文献

[1]卞凡,浅谈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的关键控制点[J]

篇6

企业;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研究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内部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其内部财务审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务审计的运行模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审计部门有效的执行任务,并提高企业领导对相关工作的重视,从而更好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如果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提出意见,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从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其运行模式上有着很多的不足,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引起重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创新,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也应该做相应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内部财务审计运行和管理也在加强。但由于部分企业在内部财务审计运行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或是没有将自身的情况和当前的社会环境相结合,这就导致建立的内部财务审计模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内部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内部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对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使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始终不如意。经过分析得出,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审计范围具有局限性

在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单一,致使财务审计范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我国的财务审计多是指普通的财会工作,不包括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预算控制等也不包含在内,这就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单一性。当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其他的经营管理活动和预算控制等就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给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制约着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因此,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也制定了相应的运行机制,但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范围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日常的运作。

2.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

近年来,很多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对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较为看重,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审计机制。但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中,管理人员对财务审计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只是形式化的建立了一些财务审计的机制,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没有严格额按照指定的机制来实行,或者表面化的实行。因此,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内部财务审计上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是将所有与财务相关的事务直接堆在一起来处理,处理财务的审计人员也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没有专门的审计人员来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着不仅会浪费人力资源,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和价值,只要做好企业的会计工作即可。这就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财务审计人员对工作也较为消极,导致企业的审计机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财务审计的地位不明确,没有足够的权威性

从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有关企业财务审计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财务审计机构应该属于何种性质的部门,如何在企业立足,处于何种地位等,也没有规定财务审计部门的组成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拥有那些权利,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这就使得市场上的企业所建立的财务审计部门各具特色,每个企业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权利也不同,犯了错误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来进行约束。在很多企业中,内部财务审计部门都是由财务会计来负责,但有的企业又是将财务审计部门划分到行政部门,或是部分私营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直接由管理人员和领导来进行,实行自我监督和运作的模式。这些都是由于我国没有具体的规定,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因此,在市场上的很多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财务审计制度,或是制定的审计制度不够完善,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等,导致财务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明确,实行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制度来进行。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恶性循环,甚至在后期会破坏企业内部的某些功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审计运行中基础工作的创新分析

1.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制度

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己在社会的地位,促进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明确企业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将每个人的职责分清楚,有条不紊的做好企业的每一项工作。没有制度的企业看起来自由,但实际上如同一盘散沙,内部的管理上也会越来越混乱。因此,要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尤其是在财务审计工作上,需要不断的加强管理,并积极的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要做好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制度的创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守则,对上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其责任感,明确审计人员的职权,要求审计人员严格的按照企业所制定的规则来执行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财务审计的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业要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高其工作能力,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2.建立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

在我国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很多企业中出现财务造假、的现象,并且审计人员消极怠工的现象也经常出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务审计功能的发挥,并对企业内部财务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我国企业应该制定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定期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抽查,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等,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审计工作的认知和重视,使财务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能够正确的认识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对待财务审计工作,以提高企业财务审计的效率,保证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机制的正常运行。规范化的制度和管理不仅是对企业财务审计运行的保障,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整个企业工作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强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管理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中,要向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与正常运行,都离不开优秀的各类人才,只有保证企业拥有高素质、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样,企业要建立健康的审计运行机制,首先要有专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因此,要实行企业财务审计的创新,首先需要财务审计人员在管理上和思想上进行创新。财务审计人员要及时的了解当前社会的最新动态,掌握市场上的各类信息,关注时下的各类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审计制度,并进行管理。对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模式的创新而言,财务审计人员的管理创新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获取信息信息,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以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4.完善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的方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如果企业不与时俱进,积极的进行创新,那么将会很快的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在工作方式上必须有所转变,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运用新型的技术来完成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提升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对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利用网络技术等新型技术来整合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1.提高财务审计组织的地位,加强其权威性

前面我们提到,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地位不明确,权威性不强,是企业财务审计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要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首先要提高财务审计组织的地位,明确其责任,加强组织的权威性。这就需要企业选用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的审计人员,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审计人员的选择,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团队,提高企业财务审计的地位,并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权威性。

2.创新企业财务审计管理模式

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采用“董事会负责制”,就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部等,一级对一级负责。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将管理模式实现最优化,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只有严谨的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的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组织地外才具有权威性、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明确划分审计管理职权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审计是较为重要的部分,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审计的管理,明确的划分审计管理的职权,并规定其业务范围,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只有明确财务审计的职责与业务,做好财务审计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其所需求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于企业做出判断,全面了解企业当前的状况。审计管理职权的明确,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还能有效的促进财务的监管工作,因此,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运行模式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其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的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在企业的发展中,科学的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对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创新其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童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昕.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5,No.37515:54-55.

[2]俞米娜.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No.13204:207.

篇7

一、引言

工程项目是多主体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多种委托关系,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无论如何,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是各主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一般来说,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信息和非财务计量信息,在许多情形下,非财务计量信息是财务计量信息的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对于工程项目相关各主体的利益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有激励操纵甚至虚构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从而出现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为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建立一些应对机制来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工程项目审计是这些应对机制的组成要素之一①。

关于工程项目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其中一些文献涉及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但是,总体来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究,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简要的文献综述;其次,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形成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工程财务收支及工程财务报表[ 1 ],上述内容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四类审计主题。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而言,主要涉及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四方面内容。工程量审计一般作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关于工程造价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主要研究工程造价审计的必要性、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存在的问题等[ 2-9 ]。关于工程质量审计,研究文献不多,主要研究工程质量审计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 10-12 ]。关于工程绩效审计,主要研究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3-15 ]。

总体来说,关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尚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逻辑上分析这些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工程项目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工程项目信息是其中一个方面,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本文关注后者。同时,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工程投资者视角,探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利益相关者来说,工程项目涉及三类主体,一是投资者,二是项目管理者,三是项目实施者。项目投资者为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可以是国有资金,也可以是非国有资金。项目管理者负责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一般称为建设单位。项目实施者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具体实施工程项目,一般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②。事实上,项目投资者与建设单位形成委托关系,项目投资者是委托人,建设单位是人;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之间也形成委托关系,建设单位是委托人,而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是人[ 16 ]。

那么,在工程项目的上述委托关系中,人能否按委托人的希望来履行其职责呢?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人很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建设单位具有委托人和人双重身份,作为委托人也可能因为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工程腐败、工程造价虚假、工程质量不合格都是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导致的典型问题[ 17-18 ]。一般来说,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类:一是行为违规,也就是工程相关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合约;二是管理制度缺陷,也就是工程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设计缺陷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财务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财务信息失真;四是非财务计量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失真。上述四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高效且合作地完成工程项目,并且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这些规则可以称为工程项目治理框架,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项目审计等[ 19-24 ]。

工程项目审计是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的治理机制之一,一般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既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自利,从而产生信息弄虚作假;也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有限理性,从而产生信息错误。然而,在许多情形下,无法区分有意的弄虚作假和无意的信息错误,所以,通常需要合并起来进行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最终是否出现,还基于治理信息虚假的各种机制的组合方案,如果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具有成本效益性,则该机制就会出现在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中。

(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工程项目审计本质,而是在工程项目审计本质的基础上,增加特有的内涵,从而显现自己的特有本质。本文先分析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本质。

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当然离不开审计一般的本质,是在审计一般本质的基础上,增加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本质。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5 ]。将审计一般的这个本质,限定于工程项目审计的特定范围,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工程项目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有内涵是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一方面,这里的经管责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而是工程项目特有的经管责任,包括建设单位对工程投资者的经管责任,也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对建设单位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这里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是工程项目领域特有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四类审计主题,相应地,工程项目审计也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工程合规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财务收支及管理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合约;工程制度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工程财务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要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上述四种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一方面,基于委托人的需求,如果委托人对于某方面的问题关注程度不高,则该方面的审计也就不会出现;另一方面,即使委托人关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包括多种类型,最终选择哪些治理机制,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权衡,并不一定会选择审计机制,只有当审计机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才会出现,所以,审计机制用来应对工程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只是具有合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具有确定性,还受到其他治理机制有效性等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其本质当然离不开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只是增加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其特有本质特征。根据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是缩小了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问题和次优问题的范围,从而显现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特有内涵,而本质内涵的这种限定,也就确定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外延――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既包括由自利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有意弄虚作假,也包括由有限理性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无意错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可以具有上述三大功能。就鉴证功能来说,主要是判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与生产这些信息的规定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差异,这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应有的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信息表征的绩效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的水准。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许多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就是表征工程绩效的,可以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工程绩效水准。监督主要强调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只要审计委托人或法律给审计人授权,审计人当然可以对发现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所以,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完全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关注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人的目标。

就终极目标来说,委托人委托或授权审计人进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是为审计而审计,而是将审计作为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而建立治理机制的目的就是预防和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进而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所以,从审计委托人来说,当然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能发挥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作用,这是这种审计的终极目标。

当然,上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内容是就总体而论,并不一定在每个工程项目审计中全部出现,就特定的工程项目来说,委托人可能只要求对其中某些方面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审计。

(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涉及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从长期来看,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审计主体选择的实质性条件是独立性。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审计机关无疑可以作为审计主体,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来说,投资者对建设单位进行审计,可以是投资者自己建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是投资者委托的中介机构。根据合约,如果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可以对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审计,则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作为审计主体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呢?就审计独立性来说,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但是,投资者及建设单位有其特定的利益,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也有其特定的利益,并且,在不少情形下,这些单位之间的利益是零和博弈,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利益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互为消长,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显然不能独立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如果由这种机构来审计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审计独立性缺乏基础。当然,即便是这样,由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详细,审计依据较为清晰,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如果以审计证据为基础作出审计结论,也不一定能损害审计客体的利益,所以,审计依据的清晰性可以较大程度上弥补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在审计基本理论层面,主要关注审计取证模式,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取证模式一般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 26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上述四种模式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将审计取证视同命题论证过程,将需要证实的审计问题作为审计命题,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围绕小命题来审计证据,通过对小命题的证明来验证大命题的真伪。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有些情形下,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从上层级的信息追踪到下一层级的信息,直到最原始的记录,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采用命题论证取证模式。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关注商品混凝土投入量,如果是外购的,可以从施工记录中商品混凝土投入记录追踪到商品混凝土购入合同,进而追踪到发票及发票付款记录,通过这个追踪过程,就能验证商品混凝土投入的数量。

数据流程模式的逻辑是,可靠的过程是数据质量的保证,如果数据产生过程值得依赖,则数据本身也就值得依赖。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如果某些数据是由第三方生产的,并且这些第三方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都值得依赖,这种情形下,由第三方产生的数据也就值得依赖。例如,在工程监理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能良好地履行其职责的情形下,其提供的信息就值得依赖。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不少数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若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预期的逻辑关系,则很大程度上其数据可能存在失真。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通过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和工程管理文档这些记录中的工程物料量,对工程物料投入情况进行检查,验证是否按设计投入工程物料。其原因是,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工程管理文档中的物料数量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不存在,则物料投入量可能存在失真。

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数据分析模式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形,就是重新计算。当发现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较严重的逻辑偏差或判断其存在较严重的操纵数据动机时,可以按权威机构确定的方法,对一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重新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责任方提出的数据进行比照,以确定责任方数据的失真程度。当然,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双方对计算方法不存在重大分歧,并且,对于计算结果可以容忍一定的偏离。

专业测量模式是采用专业手段,对一些数据进行实地测量,重新计算,将测量得到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照,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真实程度。例如,在工程量审计中,经常使用实地检测方法来验证工程量究竟是多少;在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用实体检测方法来检测建设工程是否满足国家标准或设计要求,判断是否存在工程质量缺陷[ 11 ]。

(八)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理论涉及审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以及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就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否作为重要的审计内容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四类审计业务的需求程度进而重视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身又包括多项内容,例如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内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程度;另外,审计环境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基础信息下审计取证模式不同,不同科学技术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用GPS测量土方工程量,在这种技术产生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就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路径是通过使用审计产品来影响利益相关方,进而改变利益相关方的行为。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威慑路径,一些本身打算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弄虚作假的单位,由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存在,这些单位放弃了这种企图,审计发挥了威慑功能;二是揭示路径,通过审计,揭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使得原来打算进行信息操纵的单位没有得到其预期的利益,甚至还招致损失,从而发现了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的作用,审计发挥了揭示功能;三是抵御路径,通过审计,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相关的制度缺陷,推动这些缺陷得到整改,为避免以后重复发生信息失真奠定了基础,审计发挥了抵御功能。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工程项目相关的利益主体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为了应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需要建立一个治理框架,审计是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评价报告和审计决定。

关于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责任承担者,包括建设单位及其内部组织、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

关于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主要是指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

关于审计主体,基于独立性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和中介机构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在审计依据清晰的情形下,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审计重点、审计技术等多个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通过威慑、揭示和抵御三个路径发挥功能作用,进而影响审计环境。

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问题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工程项目审计是我国重要的审计业务类型,但是,关于工程项目审计的基础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这种状况,使得工程项目审计在许多情形下成为他人工作的复核,也没有找准工程项目审计在工程治理框架的定位。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需要从工程治理整体框架中来考虑工程项目审计,对于工程项目审计也需要区分不同审计主题,只有这样,工程项目审计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有理论、有操作框架的审计学成员。

【参考文献】

[1] 时现.建设项目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2] 傅亚铨.工程造价真实性审计仍需加强[J].中国审计,2004(3):72.

[3] 李跃水,王延树.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中几个问题的剖析[J].建筑经济,2005(10):69-74.

[4] 高红玲.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审计[J].财会研究,2005(9):62-63.

[5] 田华.工程造价审计的实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2(5):64-65.

[6] 张文武.浅谈工程造价审计风险[J].财会研究,2008(3):70-71.

[7] 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8] 周建平,蔡珉.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1(2):71-72.

[9] 公彦德,徐庆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利益共赢的思维转变及方法设计[J].建筑经济,2012(8):56-59.

[10] 郑敏,陈韶君,柏露萍.工程质量审计的逻辑起点和实务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0(10):30-33.

[11] 郝云松.对投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1(6):26-30.

[12] 白崇明.工程物料投入检查方法在工程质量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10):47-51.

[13] 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28-31.

[14] 唐建民.我国公共投资工程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0(9):110-112.

[15] 刘爱东,赵金玲.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31-38.

[16] 李善波,李跃水,吴坚生.政府投资项目模式的契约结构与风险探讨[J].建筑经济,2012(7):9-13.

[17] 狄小华,冀莹.工程腐败:形成机理与防治思路[J].理论探索,2012(4):48-51.

[18] 宋伟,徐小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6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5):9-13.

[19] 刘瑞波.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的回顾及改革设想[J].工程经济,1995(2):20-21.

[20] 王敏,王卓甫.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研究[J].建筑经济,2007(4):5-7.

[21] 戚安邦,孙贤伟.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3):56-60.

[22] 毛义华,舒晓华.中外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117-121.

[23] 刘应宗,郭汉丁,孟俊娜.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建筑经济,2002(2):17-19.

篇8

为配合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扭亏为盈,1997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二次发行股票(以下简称“增发”)。问题是,在试点的六家纺织企业中,有些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报表是亏损的,但公司也成功增发了,这似乎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不合。但是,这些公司在二次发行前,大多进行了规模较大资产重组,证监会实际上是默许上市公司按重组后的架构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并以模拟后的会计报表为考核基准。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资产重组后如何编报财务信息,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指南,结果是首批六家公司增发时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编报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缺乏编报标准,监管部门个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意见相当不一致。这就导致,对于进行过大比例资产重组的公司,二次发行时的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较不规范,投资者也就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信息来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

另外,上市公司发生大规模的购并时,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也未有相关的规定。有些公司发生吸收合并时,并未编制模拟会计报表,吸收合并发生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发生购并时,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来反映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监管部门尚缺乏编报的指南。

但是,在缺乏首次发行财务信息编报指南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情况下,有1000多家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并大多模拟编报了报告期前两年的会计报表。对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或购并的公司,也编报了模拟财务信息,并作为二次发行的材料。可见,在特殊情况下,公司的改组上市和增发是离不开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的。本文拟结合与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有关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同时对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意见。

二、模拟财务信息的含义

何为模拟财务信息,有关文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照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说法,模拟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历史财务信息而言的。美国SEC在其RegulationS-XArticle11中提到模拟财务信息(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是指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某些特定交易影响的信息,即这些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对历史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一般在仅仅依靠历史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时进行。SEC为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可以这样来定义:假定公司现在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存在且无转变,按报告期各年实际存在的公司各构成实体,按公司现在执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和报告报告期各年度的财务信息。这个定义可解释为:

1.模拟财务信息不是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一种补充;既可以是申报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注释。

2.在编报时,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或业务产生的业绩在重组入(或置换入)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的。编报时,仅仅为其移动了一下位置,放在公司的名下。若原来的业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原来的数据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或劳务数量,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的资产未能产生活动,则没有可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的业务。若在改组为股份公司前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以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兼并或置换后(买卖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

3.架构的假定应该包括公司的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执行的会计政策等;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或子公司从报告期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际不是,应按该会计制度进行归口调整。

4.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各国规定的不一样,我国一般指二年。首次发行要提供三年又一期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大比例资产重组也是三年又一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历史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使拟上市公司三年又一期财务信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投资者分析目前状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一年盈利预测数据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们知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外,信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比较过去可比期间的财务信息,才可预测将来的可能情况。所以,在制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指南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而不是可靠性。

三、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情况

财务信息的编报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编报财务信息预期收益大于编报成本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的编报才有意义。根据这一约束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编制模拟的财务信息。

在我国,编报模拟财务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归结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案例,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条件应包括:1.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现在上市公司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公布合并方案,但如何编制和何时编制未见到相关规定。2.在首次发行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其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包括:①对原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或非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则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对应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②几个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包括股权),则这些投入的个别资产和对应业务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相加,作为股份公司前两年的业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若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则有限公司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3.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的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且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企业上市改组中或上市公司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公司是否需要模拟编报财务信息,应视情况而定:

1.考虑到编报财务信息的成本和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规定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就很重要。美国SEC规定的相对重要程度是50%。我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大是指对总资产、净资产或净利润而言,也可以对收购或出售资产的价款而言。在购买或出售资产占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总资产的70%,还可以模拟计算业绩,其余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对重要性指标不要硬性规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由公司判断决定,并以50%作为重要性指标。

2.上市公司在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时,以及发生大比例资产剥离、出售或置换时,应编报模拟的财务信息,并作为临时报告予以公告,而不仅仅在有增发的需求时编报。

3.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应对其前两年会计报表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追溯调整,并作为申报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4.非国有企业首次发行时,只要规范改制我们认为也可按照改制方案模拟计算其前两年的业绩。

5.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角度应是投资者,而不是监管部门的需要。模拟财务信息是为投资者的需要而编制的,因而应强调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应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制定编报方法。现在,往往是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比较强调可靠性,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较差,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及何时编制

由于模拟财务信息是假定资产重组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从而对历史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必须确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交易发生前的期间,覆盖的期间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性。美国SEC规定:在编制模拟利润表时,可采用财务预测,所覆盖的日期至少应该包括从交易预计完成日期开始的12个月。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所以三年应该是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证监会规定公司必须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公司,并运行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发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以公司购并后或资产剥离或资产置换后的公司架构为基础,模拟编报前两年的财务信息,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因为仅模拟合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基本看出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看不出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趋势。以三年为窗口,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信息就会有预测价值。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监管部门并未要求编制模拟财务信息,仅是公司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以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其重组前的业绩可以模拟计算。所以,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可以模拟编报二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信息。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信息公布晚了,信息的作用也就弱。对于何时编报模拟财务信息也是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对于公司的改制,应根据改组的方案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并在申请为股份公司时编制。对于公司的合并,应模拟编报生效当日的合并财务信息,并随合并公告书一起公布。合并完成后,应该对合并发生年度以前三年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并公告。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应在签订计划时而非完成交易时,编制模拟前三年的财务信息,并公告。

五、编制模拟财务信息所采用的方式

以美国SEC规定的条例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由引言、简化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注释等组成。引言应该对交易和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的目的加以说明,注释应该详细说明编制模拟信息所涉及的假设与相关的数据。模拟财务信息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补充。允许在模拟利润表中进行财务预测,并要求计算模拟的每股收益。

我国以IPO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第9号中规定的(一直未公开过,被最近的指导意见所代替),内容可归纳为:

1.模拟会计报表作为报告期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但本身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重组,需要再模拟的情况除外)。

2.模拟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只需要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要编制设立日前两年的利润表。

3.在注释中披露所涉及的交易主体、交易的资产和方式,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基准、依据等;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为主要的编制基础。

4.不可采用预测信息。

5.要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假定在报告期的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原会计报表。

6.对原来会计报表存在的会计差错作出恰当的会计调整。

7.编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时,应以改制方案为依据,对设立前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划分。同一账项在报告期内各会计期间或时点采用的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若是多个经营实体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则各经营实体对同一账项所采用会计政策和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各经营实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必须予以抵销。

8.以模拟财务信息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六、模拟财务信息编制的具体原理与方法

对于如何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美国SEC规定,要以计划或完成的资产重组交易为基础,对交易发生前的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或合并后编制。在编制时,具体的规定较为弹性,以使模拟信息能适应于各种个别事实和情形。在编报模拟利润表时,要求对交易的一次性影响持续性影响要加以明显区分,并将一次性影响项目(中止经营、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等)排除在模拟利润表外,但要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种排除。

证监会了IPO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的情况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公司会比照指导意见执行。针对该指导意见,我们认为,IPO时,模拟财务信息编报需要讨论的几点是:

1.对于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可靠性。该指导意见非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不可比。比如,由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所形成的部分,原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内部价格计量的,应以报告期实际内部价格为基础。这种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三年利润表的编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标准,改制后的公司收入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而改制前基本上以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编报的各年度的财务信息就不可比。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内部价格,往往未考虑管理费用,有的企业的内部价格甚至弥补不了费用,也不是真实的内部价格。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是在假定一定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改制前二年的收入应比照同期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模拟。在无法寻求同类价格的时候,应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毛利。再如,按指导意见,设立股份公司时债权人承诺放弃债权或债转股的,划分财务费用时,不应追溯调整股份公司设立以前年度已入账的相关财务费用。按这种规定来编制三年的会计报表,对财务费用这一信息来说就没有可比性。

2.股份公司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资产置换,股份公司应以置换后的架构重编会计报表,而不是仅仅编制和披露备考财务信息。指导意见的做法是,在发生重大资产置换时,还是按原来的方案编报财务信息。对于首次发行IPO来说,若在报告期发生重大资产置换,则三年的财务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编报的,披露的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产生的,因而反映不了实质内容。所以,根据重组后的架构编制的财务信息不能作为备考的财务信息,而应该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3.在报告期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时,要区分支付方式,选择合并基准日前各会计期间应按合并后或合并前公司架构编制。在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并以现金方式购受企业的情况下,上市改组企业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自合并日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以换股方式购受企业,上市改组企业整个报告期内应包括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对被购企业于合并日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则不应作模拟性调整,因为审计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已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为有用的财务状况信息。

4.对于我国企业存在特殊性的地方,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要有所考虑。如,原企业免费使用的土地、商标、专利权等,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应假定在报告期初就有偿使用,并考虑使用费用计入模拟利润表。

七、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

模拟财务信息在对投资者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各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模拟财务信息的报告”的鉴证准则(Reportingon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鉴证准则的无疑为模拟财务信息的审查、评价和报告提供了指南,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类似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鉴证准则并不适用于按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或在会计报表注释中编报的模拟财务信息。显然,注册会计师要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其遵循的标准仍是审计准则。

在我国,模拟财务信息被当作历史财务信息来看待,需要按历史财务信息的要求进行审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篇9

2010年以来不断有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对集体诉讼。近年来美国针对外国企业提起的证券集体诉讼案数量稳步上升,中国在美上市企业面临的集体诉讼最多。2009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美国投资人看好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在纽约资本市场热衷中国企业股票,后来股价大跌,投资者遭到损失,这时有人发现在这些公司IPO之后的财务结果,与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报表显著不同。这个事件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和美国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监管严厉性和监管方法的不同,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采用“严刑峻法”的方式,对于不按照规定披露财务信息和公司信息的上市公司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集体诉讼、司法制度保证了这种处罚措施将落到实处,从而使美国证券市场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发达、规范和充满活力的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至今,在整个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我国通过借鉴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同时证券市场还承担了“国企脱困”和帮助国家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等职责,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证券市场还远未达到规范状态,相关法规也不够完善。强化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有序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相对较完善的美国证券市场也曾发生“安然事件”,但其后美国证券市场在强化信息披露和财务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上做出了许多努力,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在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对现行的公司法律、证券法律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也只能在逐步的改进中提高。

二、财务报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1.提供有利于信息需求者作出合理决策的有用信息;2.提供有助于信息需求者估计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3.提供与整个企业有关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的变动影响的信息。财务报告目标包括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性,对于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而言,不仅要注重对股东委托的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而且投资者也需要获取有关资源配置的信息。

而财务报告的信息基础是会计信息,投资者不能获取会计记账的信息内容,也不可能处理那么多的会计记账信息,他们只希望获取会计记账信息的汇总,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会计信息,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程度,所以信息需求者会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如实性保证了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相关性指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导致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在这两个基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下,信息需求者还希望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可比性:被披露的信息能够使信息使用者识别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验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能被信息使用者验证是否无偏见地如实反映了经济事项;及时性是指将信息在丧失影响使用者进行决策的能力之前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可理解性是指报告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被使用者理解。

但是上市公司提供有用财务信息的约束条件包括重要性和成本效益两个方面,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面临着信息过量的问题,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正在逐渐提高,证券市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存在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的替代选择,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忽略或错报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的决策。重要信息的遗漏将导致信息的不完整或错报,破坏如实反映,而不重要的信息通常是不相关的。因此重要性应作为衡量信息是否能够影响使用者决策的过滤器。成本效益是指在提供会计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应低于带来的效益,从上市公司决策的角度,他们更关注成本效益,有时是为了关注上市公司决策层的利益(如大股东的利益),比如为了掩饰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送利益,上市公司会记录没有经济意义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汇总,会计信息是经济业务活动的反映,而财务报表的虚假是因为经济业务活动的虚构或者曲解,投资者却只能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上市公司的信息。

三、财务报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上市公司更关注成本效益原则,但为了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必须制定一套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使得投资者等信息需求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业务特征及其在所属行业的竞争地位,全面地对比分析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和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内容,掌握上市公司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信息需求者的决策。财务报表的信息需求者包括了债权人、客户、供货商、投资者等,债权人更注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率和利息偿还比率等,以确定其还债能力;供货商更关注上市公司应付账款的金额以确定企业付款的快慢;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市盈率和市净率以确定投资成本和公司价值的比较。而上述所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必须基于一个前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财务信息是真实公允的,所以审计是保证财务报表分析实现的有效途径。

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肩负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鉴证职能的责任,这种审计鉴证职能是为了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使得投资者能够依据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而作出自己的决策,市场起到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这种职能可能因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损、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弱化,证券市场的有序性受到影响,例如我国证券市场的“银广夏事件”就给证券市场带来极具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财务报表的合法、公允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其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完成审计目标,上市公司良好的财务信息系统会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混乱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可能会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无从入手,只能据此出具无法表示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是无法获取足够的审计信息的,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必须规范,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设计,注册会计师才能明确标准,并对照标准进行审计鉴证业务,所以要保证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职能的有效发挥,财务信息制度以及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制度都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财务报表与审计质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体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界限和分配结果。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使得其在财务报告中得到具体化地实现,我们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完成这一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正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矛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未能将投资者信息需求作为其财务信息披露的选择标准,而是尽可能少地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将财务状况归结于行业不景气、受新会计制度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包括管理、营销等问题很少披露,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而且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财务报表舞弊的情形,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这时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从而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就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面临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矛盾。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

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并不具有直接的统一关系,虽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内容是财务报表所依赖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记账所依据的记账凭证和经济业务活动事实,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高并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高,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也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低。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审计组合会导致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受到信息决策者的质疑;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低质量的审计会导致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虚构经济业务,导致原本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能持续;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审计,才能保证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得以执行,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

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三者的统一不仅仅在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完善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制度,更是在于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序发展:当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时,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也限制了信息需求者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这个时候就对审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信息需求者不能接触到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需要代替信息需求者作出判断,判断其财务信息依赖的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和会计信息基础是否真实可靠。如果这时审计质量不高,那么证券市场将面临着无序发展的可能性,证券市场将不能有效地进行证券定价和资源配置;如果这时审计质量高,那么证券市场将面临着重整的可能性,证券市场将完善其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将规范其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证券市场要达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质量的统一,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而逐步进行的过程。美国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也不是在设立之初就达到目前的高度,所以我们这个过程具有渐进性。但是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纠正上市公司不真实的财务信息,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履行,并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诉讼制度,使得注册会计师恪尽职守,执行审计程序、完成审计目标。

篇10

基于现阶段医院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根据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内部的审计模式需要作出调整。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方面:(1)增设预算改革核算的内容;(2)基金并入大账;(3)将修购资金以及固定基金取消;(4)实施计提折旧;(5)合并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6)改善医疗成本归集核算的体系;(7)科教收支规范;(8)计提医疗风险的基金;(9)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与此同时,在进行会计核算规范时,能够符合实务工作的要求,财务收支更加全面,会计科目具有实用性,医院会计核算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医院教、研以及医全部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使得医院的财政收支更加全面,能够反映出医院的真实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新的变化,对工作思路作出调整,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获得相关领导的支持,进行专项的审计业务,使得内部审计发挥作用。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对预算约束的内容较为重视,实施医院和部门预算管理的制度,注重分类合理,全面的反映资产以及医院的收支情况,强化成本的核算以及绩效考核,提高医院经营的效率,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应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地完善内部审计的方法,对医院财政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地进行评估,落实医院的财务制度,确保医院的规范运行,使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具有真实性、公允性以及合法性的特点。

3、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

基于《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医院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约束的制度,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探索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1.机构进行规范设置。医院内部审计要想发展,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内部的审计机构必须根据相关的审计法规,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情况,医院内部审计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2.获得审计部门以及相关领导的认可。在医院,内部审计未得到认可,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充分的发挥评价以及服务的作用,审计部门以及领导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要改变这种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树立为医院服务的意识。其次,医院的审计部门需要和被审计部门以及相关的领导做好沟通和交流的工作。和被审计部门形成协作关系,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被审计人员能够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向领导做报告,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商讨。最后,需要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进行微观的审计,综合分析出现的问题,以宏观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为领导层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3.内部审计实现信息化。对于医院而言,信息系统是重要的部分,在发展的同时,需要针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知识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掌握信息传递的流程。内部审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保证系统的安全有效性,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的手段。

篇11

为配合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扭亏为盈,1997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二次发行股票(以下简称“增发”)。问题是,在试点的六家纺织企业中,有些上市公司历史财务报表是亏损的,但公司也成功增发了,这似乎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不合。但是,这些公司在二次发行前,大多进行了规模较大资产重组,证监会实际上是默许上市公司按重组后的架构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并以模拟后的会计报表为考核基准。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资产重组后如何编报财务信息,监管部门未制定相关的指南,结果是首批六家公司增发时所公布的会计报表的编报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缺乏编报标准,监管部门个人、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意见相当不一致。这就导致,对于进行过大比例资产重组的公司,二次发行时的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较不规范,投资者也就无法从过去的历史信息来判断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

另外,上市公司发生大规模的购并时,如何编制和披露财务信息也未有相关的规定。有些公司发生吸收合并时,并未编制模拟会计报表,吸收合并发生在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公司其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发生购并时,如何通过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来反映事项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监管部门尚缺乏编报的指南。

但是,在缺乏首次发行财务信息编报指南和相应的审计准则的情况下,有1000多家公司通过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发行股票,并大多模拟编报了报告期前两年的会计报表。对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或购并的公司,也编报了模拟财务信息,并作为二次发行的材料。可见,在特殊情况下,公司的改组上市和增发是离不开模拟编报的财务信息的。本文拟结合与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有关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同时对证监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一些意见。

二、模拟财务信息的含义

何为模拟财务信息,有关文件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照美国证监会(以下简称“SEC”)的说法,模拟财务信息是相对于历史财务信息而言的。美国SEC在其RegulationS-XArticle11中提到模拟财务信息(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是指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某些特定交易影响的信息,即这些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对历史财务报表产生影响。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一般在仅仅依靠历史财务报表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求时进行。SEC为模拟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南。

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可以这样来定义:假定公司现在的架构在报告期初已存在且无转变,按报告期各年实际存在的公司各构成实体,按公司现在执行的会计政策来编制和报告报告期各年度的财务信息。这个定义可解释为:

1.模拟财务信息不是主要财务报表,仅仅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一种补充;既可以是申报财务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历史财务信息的注释。

2.在编报时,实际包含了这种假定:各种资产或业务产生的业绩在重组入(或置换入)公司前是实际存在的,不是人为虚构的。编报时,仅仅为其移动了一下位置,放在公司的名下。若原来的业务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则原来的数据直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是内部结转的,则根据生产数量或劳务数量,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模拟计算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若当时的资产未能产生活动,则没有可以作为财务数据的来源的业务。若在改组为股份公司前发生了资产剥离、资产重组,可以按剥离和重组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若上市公司发生了兼并、收购、大比例的资产置换(或买卖),可按兼并或置换后(买卖后)的架构来编制以前的会计报表。

3.架构的假定应该包括公司的结构、资产情况、业务情况、执行的会计政策等;假定纳入会计报表范围的公司或子公司从报告期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若实际不是,应按该会计制度进行归口调整。

4.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各国规定的不一样,我国一般指二年。首次发行要提供三年又一期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大比例资产重组也是三年又一期。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模拟编报财务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历史信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加工,使拟上市公司三年又一期财务信息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为投资者分析目前状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一年盈利预测数据的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我们知道,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外,信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比较过去可比期间的财务信息,才可预测将来的可能情况。所以,在制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指南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而不是可靠性。

三、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情况

财务信息的编报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编报财务信息预期收益大于编报成本的情况下,财务信息的编报才有意义。根据这一约束条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编制模拟的财务信息。

在我国,编报模拟财务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归结证券市场发生的各种案例,需要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条件应包括:1.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现在上市公司在发生吸收合并时,要公布合并方案,但如何编制和何时编制未见到相关规定。2.在首次发行时,对于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允许其在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前的业绩模拟计算,独立运行一年后可申请股票发行,包括:①对原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或非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损益剥离后,以一部分经营性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则这部分经营性资产和业务对应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②几个发起人以经营性资产出资(包括股权),则这些投入的个别资产和对应业务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相加,作为股份公司前两年的业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若是整体改制为股份公司,则有限公司的前两年的业绩可模拟计算。3.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的购买或出售资产的行为,且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其重组前的业绩可模拟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企业上市改组中或上市公司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公司是否需要模拟编报财务信息,应视情况而定:

1.考虑到编报财务信息的成本和对信息的影响程度,规定重要性的定量指标就很重要。美国SEC规定的相对重要程度是50%。我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重大是指对总资产、净资产或净利润而言,也可以对收购或出售资产的价款而言。在购买或出售资产占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总资产的70%,还可以模拟计算业绩,其余没有规定。我们认为,对重要性指标不要硬性规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程度由公司判断决定,并以50%作为重要性指标。

2.上市公司在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时,以及发生大比例资产剥离、出售或置换时,应编报模拟的财务信息,并作为临时报告予以公告,而不仅仅在有增发的需求时编报。

3.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应对其前两年会计报表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追溯调整,并作为申报会计报表的一部分。

4.非国有企业首次发行时,只要规范改制我们认为也可按照改制方案模拟计算其前两年的业绩。

5.编报模拟财务信息的角度应是投资者,而不是监管部门的需要。模拟财务信息是为投资者的需要而编制的,因而应强调信息的可比性,监管部门应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制定编报方法。现在,往往是根据监管部门的意见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比较强调可靠性,信息的横向可比性较差,不能为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

四、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的期间及何时编制

由于模拟财务信息是假定资产重组交易在早些时候发生从而对历史财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必须确定模拟财务信息编报所覆盖交易发生前的期间,覆盖的期间取决于信息的有效性。美国SEC规定:在编制模拟利润表时,可采用财务预测,所覆盖的日期至少应该包括从交易预计完成日期开始的12个月。

在我国,由于《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股票的条件之一是公司连续三年盈利,所以三年应该是法律规定的限制条件。证监会规定公司必须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公司,并运行一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发行,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以公司购并后或资产剥离或资产置换后的公司架构为基础,模拟编报前两年的财务信息,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布。因为仅模拟合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基本看出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但看不出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趋势。以三年为窗口,观察一个公司的发展,历史信息就会有预测价值。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监管部门并未要求编制模拟财务信息,仅是公司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以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其重组前的业绩可以模拟计算。所以,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可以模拟编报二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信息。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信息公布晚了,信息的作用也就弱。对于何时编报模拟财务信息也是应该考虑和解决的。对于公司的改制,应根据改组的方案来编报模拟财务信息,并在申请为股份公司时编制。对于公司的合并,应模拟编报生效当日的合并财务信息,并随合并公告书一起公布。合并完成后,应该对合并发生年度以前三年的报表进行追溯调整,并公告。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置换、收购或出售资产时,应在签订计划时而非完成交易时,编制模拟前三年的财务信息,并公告。

五、编制模拟财务信息所采用的方式

以美国SEC规定的条例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由引言、简化的模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以及注释等组成。引言应该对交易和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的目的加以说明,注释应该详细说明编制模拟信息所涉及的假设与相关的数据。模拟财务信息是对历史财务报表的补充。允许在模拟利润表中进行财务预测,并要求计算模拟的每股收益。

我国以IPO为例,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第9号中规定的(一直未公开过,被最近的指导意见所代替),内容可归纳为:

1.模拟会计报表作为报告期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但本身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重组,需要再模拟的情况除外)。

2.模拟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注释。只需要编制设立日的资产负债表,要编制设立日前两年的利润表。

3.在注释中披露所涉及的交易主体、交易的资产和方式,模拟会计报表编制的基准、依据等;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以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和成本配比为主要的编制基础。

4.不可采用预测信息。

5.要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假定在报告期的期初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追溯调整原会计报表。

6.对原来会计报表存在的会计差错作出恰当的会计调整。

7.编制设立前各会计期间财务报表时,应以改制方案为依据,对设立前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划分。同一账项在报告期内各会计期间或时点采用的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若是多个经营实体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则各经营实体对同一账项所采用会计政策和剥离调整方法应保持一致,各经营实体之间的交易或事项必须予以抵销。

8.以模拟财务信息计算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六、模拟财务信息编制的具体原理与方法

对于如何编制模拟财务信息,美国SEC规定,要以计划或完成的资产重组交易为基础,对交易发生前的历史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或合并后编制。在编制时,具体的规定较为弹性,以使模拟信息能适应于各种个别事实和情形。在编报模拟利润表时,要求对交易的一次性影响持续性影响要加以明显区分,并将一次性影响项目(中止经营、非常项目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等)排除在模拟利润表外,但要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这种排除。

证监会了IPO的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发生大比例资产重组、吸收合并的情况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公司会比照指导意见执行。针对该指导意见,我们认为,IPO时,模拟财务信息编报需要讨论的几点是:

1.对于模拟财务信息的编报,我们必须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可靠性。该指导意见非常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会导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不可比。比如,由内部产品或劳务转移所形成的部分,原企业会计核算中采用内部价格计量的,应以报告期实际内部价格为基础。这种规定导致的结果是,为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三年利润表的编制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标准,改制后的公司收入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而改制前基本上以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样,编报的各年度的财务信息就不可比。实际工作中,企业制定的内部价格,往往未考虑管理费用,有的企业的内部价格甚至弥补不了费用,也不是真实的内部价格。我们认为,模拟财务信息是在假定一定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改制前二年的收入应比照同期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来模拟。在无法寻求同类价格的时候,应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毛利。再如,按指导意见,设立股份公司时债权人承诺放弃债权或债转股的,划分财务费用时,不应追溯调整股份公司设立以前年度已入账的相关财务费用。按这种规定来编制三年的会计报表,对财务费用这一信息来说就没有可比性。

2.股份公司在报告期发生了重大资产置换,股份公司应以置换后的架构重编会计报表,而不是仅仅编制和披露备考财务信息。指导意见的做法是,在发生重大资产置换时,还是按原来的方案编报财务信息。对于首次发行IPO来说,若在报告期发生重大资产置换,则三年的财务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的基础上编报的,披露的信息不是在同一资产和业务产生的,因而反映不了实质内容。所以,根据重组后的架构编制的财务信息不能作为备考的财务信息,而应该作为历史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3.在报告期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时,要区分支付方式,选择合并基准日前各会计期间应按合并后或合并前公司架构编制。在发生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并以现金方式购受企业的情况下,上市改组企业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自合并日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以换股方式购受企业,上市改组企业整个报告期内应包括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对被购企业于合并日之前的资产负债表则不应作模拟性调整,因为审计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已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为有用的财务状况信息。

4.对于我国企业存在特殊性的地方,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要有所考虑。如,原企业免费使用的土地、商标、专利权等,在模拟编报财务信息时,应假定在报告期初就有偿使用,并考虑使用费用计入模拟利润表。

七、模拟财务信息的审计

模拟财务信息在对投资者公布前是否需要审计,各国的规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了题为“模拟财务信息的报告”的鉴证准则(ReportingonProFormaFinancialInformation)。鉴证准则的无疑为模拟财务信息的审查、评价和报告提供了指南,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类似业务时必须遵循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鉴证准则并不适用于按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或在会计报表注释中编报的模拟财务信息。显然,注册会计师要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其遵循的标准仍是审计准则。

在我国,模拟财务信息被当作历史财务信息来看待,需要按历史财务信息的要求进行审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篇12

在公司系统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审计工作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的精神,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是实现电网企业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而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无疑为实现电网企业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公司系统审计信息化建设依托于国网SG186工程项目,由中电普华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及用于现场审计工作的审计作业工具两大平台。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是国网公司总部审计管理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到网省公司、到地市公司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管理国网公司系统审计决策、重点、计划、统计、日常事务等事项。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结合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基本满足甘肃电力公司审计业务的信息化应用要求。审计作业工具基本达到100%的使用频次,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登录频次偏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偏弱。这些都暴露出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督促厂家完善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和考核的实施,也是审计信息系统使用效果的有效保障。

二、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先进的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准确的风险识别和完备监测评估体系为前提,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密的控制措施为核心,以严格的审计监督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为支撑的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各个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而要站在全局和系统的高度,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从总体上对内控能力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这样,只有依托信息化条件,审计人员才可以利用计算机决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得内控审计成为可能。

三、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

从队伍素质上说,我们要建立一支能适应新的审计领域的专业人才;从审计组织机构上说,既要懂得宏观经济的审计人才,又要有精通审计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相关的经济管理、工程建筑、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从工作分类上说,还要有从事党务、法制、人事、科研等综合管理工作的人才,以便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和审计工作质量。

上述各类人才,都应当具备适应当前审计发展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在思想素质方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理论修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廉洁自律意识及强烈的敬业精神;在专业素质方面,应具有精深的审计专业知识、过硬的审计实务能力、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身心素质方面,应具有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当前审计人才队伍的现状

1.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突出。这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审计影响不断扩大,审计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触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各类专项、临时性任务的交办均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而由于编制设置等原因,基层审计人员引进速度极为缓慢,造成任务重与人员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审计人员常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2.审计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人才结构失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二是人员比例失衡。“三集五大”结构调整,省公司层面审计任务偏重,抽调层次人员频繁,致使基层审计审计部门工作无法开展,难以满足本单位需要。

五、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1.建设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审计文化的助力。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核心,尤其要强化审计干部的思想教育,确保审计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应注重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工作上支持他们,生活中关心他们,增加审计干部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篇13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及投资者对环境关注度的逐渐提升,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增加了在环境方面的投入,不仅从生产方面投入环保型生产设备,而且在环境相关信息披露方面也有很大进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开始,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自愿参与了国际民间非盈利组织发起的碳排放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gram,以下简称CDP),并且参与度逐年上升。由于参与CDP项目所披露的碳信息属于自愿披露的增量信息,不仅会增加财务核算成本,而且有可能产生诉讼风险。根据Simunic的审计定价理论,审计收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各审计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第二部分是针对客户存在审计风险(财务错报等风险)而对应的预期损失各项费用等成本;第三部分是审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利润[ 1 ]。Houston提出审计定价应由与重大错报相关的诉讼风险和与重大错报没有关系的非审计风险共同决定[ 2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问题是CDP碳信息披露项目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决定是否需要考虑相应的法律诉讼风险等因素。

(二)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Simunic提出审计收费是由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行业、财务杠杆、往年收益情况、审计意见等因素决定的。Johnson et al.在文章中表明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对审计收费有着显著影响[ 3 ]。Taylor and Baker发现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公司规模大小都对审计收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 ]。Venkatarman et al.发现首次IPO公司的审计收费显著高于上市之后公司的审计收费,并且当客户的诉讼风险越高时,审计收费也越高[ 5 ]。Doogar et al.在文章中表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审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表现为更低的审计收费与更有针对性的审计定价[ 6 ]。

我国学者李补喜和王平心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ROA、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财务杠杆等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审计收费[ 7 ]。张继勋与徐奕的研究表明以下因素与审计收费相关性强: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公司注册地[ 8 ]。韩厚军和周生春发现客户的总资产、集团公司的情况、财务杠杆、当年审计意见与审计收费呈显著相关关系[ 9 ]。潘克勤指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指数与审计定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10 ]。

(三)公司信息透明度与审计收费

相对来讲,以审计收费与信息透明度为研究问题的文献相对于审计收费与公司治理、公司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Danielsen et al.通过对审计定价与客户公司透明度相关的两个假设进行检验,发现审计师将客户的信息透明度风险视为风险溢价体现在审计收费中[ 11 ]。我国学者陈小林和胡淑娟使用79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担保及大股东占款和信息披露透明度等变量研究审计师如何应对审计风险,研究发现信息披露透明度高的公司与审计相关的风险越低,审计师的收费越低[ 12 ]。台湾学者薛敏正等将台湾地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使用Heckman两阶段分析法,通过经验研究得到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高,审计师的审计收费越高,他们认为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审计师将需要增加相对更多的审计投入[ 13 ],从这个角度分析,公司信息透明度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假设

陈小林以2002年、2003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经过检验研究分析后,提出担保、信息披露透明度高与审计收费有显著正(负)相关关系;薛敏正等发现审计收费与信息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文献表明在审计定价时,潜在的审计相关风险将依据风险大小的情况考虑到审计定价中。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可以降低企业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投资者作出相关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另外,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范围的热点话题后,与没有披露碳信息的企业相比,自愿披露碳信息可能会增加相关问题的潜在诉讼风险,而审计师在为客户定价时,其主要的依据便是客户所面临的潜在审计风险,因此自愿披露碳信息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增加。据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H1a:披露碳信息的企业,伴随着更高的审计收费。

由于国际四大对审计相关风险的要求更高,对风险更加敏感,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b:披露碳信息的企业中,国际四大审计的客户其碳信息披露与审计收费的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高,伴随着更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更好的公司治理情况,公司获得资本的成本越低,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对于信息透明度高的客户,由于其治理情况较好,相应的审计师面临重大财务错报风险和其他与财务错报无关的风险相对更低,因此审计师的审计投入可以相对减少,所以审计收费更低。另外Welker发现信息透明度可以缓解公司内部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4 ]。审计师在面对信息透明度高的客户时,客户的财务报表信息透明度及可信度越高,从这个角度看客户付出更低的审计收费。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经过以上分析,提出第二个假设:

H2:自愿碳信息披露,缓解了由于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导致审计收费更高的情况。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

本文选取2008―2014年中国受邀填写CDP问卷的公司为样本,样本公司均为每年我国市值最大的100家公司,共计700家,剔除B股、H股、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样本量为616家(进行信息透明度分析时,样本量为237家)。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为WIND以及CSMAR数据库;另一部分为手工提取CDP报告中碳信息回复情况。本文使用stata12.0统计软件。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审计收费(AUDFEE)为客户支付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CDPR)为碳信息披露项目报告的参与情况。当年企业参与CDP项目,回复或提供信息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本文使用盈余激进度(Earnings Aggressiveness Measure)砗饬抗司财务透明度。盈余激进度(EA)指企业提前确认收入而滞后确认损失的可能性。Bhattacharya将应计总额作为EA的变量[ 15 ],但是由于应计总额由正常应计项目与异常应计(盈余管理)组成,此处如果使用应计总额作为变量有失妥当,因此本文借鉴王艳和陈汉文的方法,采用应计总额中的异常应计(DA)衡量盈余激进度(EA),进一步去衡量公司的财务透明度。

Jeter和Shivakumar的研究发现在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现金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变量之后,所估计的可操控应计利润更为准确[ 16 ]。Kothari et al.在模型中引入衡量经营业绩的变量,以控制公司经营业绩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 17 ]。Kang和Sivaramakrishnan提出收入、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是决定公司应计利润的主要因素[ 18 ]。王生年和白俊考虑到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公司的经营业绩(ROA)与相关费用对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提出在Jones模型中加入上述三个影响因素[ 19 ]。另外,考虑到上市公司既可能正向操控应计利润也可能负向操控应计利润,本文使用异常应计项目的绝对值盈余激进度(EA)。

首先,本文采用2008―2015年公司的截面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由EA的计算过程可知,EA度量的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其值的大小与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呈反向关系。即EA越大,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就越大,则会计信息透明度就越低。

3.控制变量

模型中将公司规模SIZE、贝塔系数BETA、经营风险OOERUSJ、财务风险LEV、账面市值比B/M、盈利水平ROA、行业IND以及审计师是否为四大、审计意见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

通过构建以下两个模型来检验本文假设H1a和H1b:

在模型中,笔者将审计收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将CDP项目的碳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同时本文参考Simunic提出的审计收费是由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行业、财务杠杆、往年收益情况、审计意见等因素决定的。在设置控制变量时,考虑到了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风险也会影响审计收费,公司的财务风险与审计收费正相关,财务风险越大,审计收费越高。依据以往的研究,公司规模越大,公司治理机制相对更加完善,同时社会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督也越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收费可能相对越低。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通过构建模型(5)、(6)来检验假设2:

在上述两个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模型(3)、(4)一致,解释变量中增加了关于公司财务透明度的变量EA_D。主要考察公司财务透明度对审计收费与碳信息披露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预期财务透明度对二者关系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财务透明度高的公司,其碳信息披露与审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1.对CDP项目碳信息披露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碳信息的披露数量是逐年上升的,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的情况特殊,因为CDP项目信息合作者的更换,导致了信息披露的变化。2008―2011年间,前任合作者将中国市值100家企业中填写问卷与信息提供的公司都进行披露。在2012―2014年间,新任合作者在CDP报告中只披露了100家公司中填写问卷的公司,所以造成了2012年的趋势变化。但总体来看,碳信息披露的企业是增加的。从2008年共有8家公司填写问卷与提供信息,到2014年有45家公司填写问卷,还有数家提供意见,所以足见很多公司开始关注CDP项目,并且自愿参与到其中,自愿披露公司碳相关的信息。

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本文样本公司的审计收费自然对数最大值为18.097,最小值为12.130,平均值为14.569;而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指标最大值为0.346,均值为0.047,表明样本公司信息透明的程度相对较好(均值为0.047,值越低,信息度透明度越高)。从BIG4指标可以看出本文样本公司中平均33.5%的公司是由国际四大审计的。本文研究的主要为CDPR(自愿披露碳信息)即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形式而对审计收费有影响。

(二)检验结果分析

1.模型(3)检验了上市公司披露碳信息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由本文假设H1a使用模型(3)以及样本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表3中(1)―(2)栏的结果分析,碳信息披露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281,2.62***),说明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以及审计定价理论,审计师关注了企业在CDP项目报告中的自愿碳信息披露,并将碳信息披露所带来的潜在法律诉讼以及其他风险转化为相应的审计风险溢价,因此针对这部分审计风险溢价,提高了相应的审计收费。经验研究结果与本文预期一致,说明审计师在为客户进行审计定价时,参与碳信息披露项目的企业确实由于相应审计风险的增加而得到更高的审计收费。与未披露碳信息的上市公司相比,披露碳信息的公司其审计收费显著增加了28.1%。同时控制变量中的国际四大(BIG4)、公司规模(SIZE)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0.531,5.08***;0.499,14.60***),国际四大以及资产规模大的企业,其审计收费越高。公司的财务杠杆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0.946,-3.11***),杠杆越高的企业,其审计收费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公司的债权比例越大,债权人越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债权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上市公司的作用,因此审计师可以相对降低该客户的重大财务错报风险,从而降低部分审计收费。以上结果分析支持本文提出的假设H1a,自愿披露碳信息将会增加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并且审计师也考虑了该风险体现为更高的审计收费。

2.模型(4)检验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对四大与非四大审计师审计收费的影响

通过表3中(3)―(4)栏的结果,本文发现在模型3中的碳信息披露(CDPR)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再显著了(0.060,0.41)。而碳信息披露与国际四大的交互项(CDPR*BIG4)同审计收费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452,2.41**)。这一结果说明审计师会将客户的自愿碳信息披露折算为对应的审计风险溢价,增加审计收费;但是这一结果在国际四大与非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中有些区别――自愿披露碳信息的公司中,只有聘用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的公司相对于聘用非国际四大事务所的公司,其审计收费才会显著增加48.4%。这与本文的假设H1b预期是一致的。说明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在面对客户的潜在诉讼风险方面更加谨慎。

3.财胀该鞫取⑻夹畔⑴露与审计收费

通过对模型(5)、(6)的回归分析,表4中(1)―(2)栏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支持假设H2的结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与审计收费在10%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信息透明度越高的公司,其审计收费越低。表4中(3)―(4)栏的数据显示,当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碳信息后,信息透明度高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CDPR)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558,2.11**),这与前面研究结果一致。另外碳信息披露与信息透明度的交互项(CDPR*EA_D)与审计收费呈显著负相关关系(-0.821,-1.86*),表明财务信息透明度越差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并且显著,说明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的企业中,披露碳信息的公司与没有自愿披露碳信息的公司相比,其在一定程度上被审计师认为披露碳信息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情况,从而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审计风险,表现为相对较低的审计收费。而财务透明度(EA_D)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但不再显著(-0.190,-1.03)。总之,统计证据显示,碳信息披露(CDP报告)通过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而增加的审计收费,这里表现为降低了碳信息披露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五、结束语

本文以2008―2013年参与CDP项目的中国企业为样本,运用审计定价理论,检验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根据审计定价理论,审计师确实会关注企业在CDP项目报告中的自愿碳信息披露,并将信息所带来的潜在诉讼风险考虑到审计风险中,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溢价,表现为更高的审计收费。其次,研究发现信息透明度越高的企业,碳信息披露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而对于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披露碳信息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审计定价理论,并且发现审计师会关注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的情况。对于信息透明度差、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企业如果自愿披露碳信息,给予相对低的审计收费。这就表明,自愿披露碳信息确实有一定的信号传递功能,企业努力降低自身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会因此为企业带来相关利益,如更低的资本成本、更低的审计收费等,广大企业公民应肩负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而相应的监管机构应当重视这样的自愿披露信息,从而建立完善的披露体制,将碳信息的披露转换为强制性披露信息,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碳信息披露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 SIMUNIC D 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190.

[2] HOUSTON R W. The effects of fee pressure and client risk on audit seniors' time budget decision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9,18(2):70-86.

[3] JOHNSON E N, WALKER K B, WESTERGAARD E. Supplie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in New Zealand[J].Auditing,1995,14(2):74-89.

[4] TAYLOR M E, BAKER R L. 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audit fee[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1,12(45):55-60.

[5] VENKATARMAN R, WEBER J P, WILLENBORG M. Litigation risk,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5):1315-1345.

[6] DOOGAR R, SIVADASAN P, SOLOMON I. The regulation of public company auditing:evi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 to AS5[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0,48(4):795-814.

[7] 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2):91-95.

[8] 张继勋,徐奕.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6,3(1):99-116.

[9] 韩厚军,周生春.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报酬研究:上市公司实证数据分析[J].管理世界,2003(2):15-22.

[10] 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 CCGINK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 106-112.

[11] DANIELSEN B R, VAN NESS R A, WARR R S. Auditor fees, market microstructure, and firm transparency[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7,34(1/2):202-221.

[12] 陈小林,胡淑娟.审计委员会、盈余管理与信息透明度[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40-46.

[13] 薛敏正,郭振雄,刘沂佩.信息透明度对审计收费之影响[J].中国会计评论,2009(2):207-224.

[14] WELKER M. Disclosure polic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liquidity in equity market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2): 801-827.

[15] BHATTACHARYA U, DAOUK H, WELKER M. 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3):641-678.

[16] JETER D C, SHIVAKUMAR L. Cross-sectional estimation of abnormal accruals using quarterly and annual data:effectiveness in detecting event-specific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9,29(4):299-319.

[17] KOTHARI S P, LEONE A J, WASLEY C E.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1):163-197.

[18] KANG S H, SIVARAMAKRISHNAN K. Issues in tes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35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