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当下农业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当下农业发展现状

篇1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篇2

0 引言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那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了,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而要想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发展,加大投入。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投入到了实际生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方面增加了大量的投入,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农业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扩大,所带来的农业收入也大幅度上涨[1]。在科技时代里,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农业生产的趋势,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难以全面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许多农业机械设备跟不上实际发展需要。再加上区域性的较差,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1.2 农业机械化投入较少

资金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家对农业机械化资金的投入还不够,各项专业资金在农业事业中所占比例比较少。另外,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依然比较传统,在农业机械的购买积极性不高,他们大多不具备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能力,从而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3 农机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对于农业机械而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针对这些机械设备,农民不能熟练的操作,而机械设备出现问题后就会增加农民的负担,需要农民花费更多的资金去维修,在这种情r,必然就会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积极做好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相关社会服务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要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必须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进行战略性调整[2]。首先,要根据农业机构以及产业化经营需求,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应用范围;其次,要制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根据市场需求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再者,要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机械在“量”和“质”双重提高。

2.2 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脱离了资金,农业机械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3],以机械化生产来带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要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加大农业机械生产的宣传,引导农民接受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农业生产配备大型农业机具,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推动农业的发展。

2.3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首先,加大农业机械技术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要集中解决紧缺农技产品的关键技术装备;其次,要完善农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机械技术质量监管,从而提高农业机械设备质量,保证农业机械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另外,要做开展农业“三下乡”活动,向农民普及农业机械化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认识,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真正地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4]。

3 结语

综上,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从而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要想真正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必须全面加快机械化战略的制定,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从而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农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计龙先,方自林.浅谈芳华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2):200-201.

篇3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

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

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支撑和源泉,因而努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针对其发展特性、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概述。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为了缓解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进行精神和情感宣泄,旅游则成为了其中较受欢迎的方式。旅游具有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及带动大规模就业等优势,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地区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

2浙江省景宁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2.1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农业旅游内容丰富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景宁县的农业旅游涉及种类不断扩大,经营类型也得以丰富。目前较为主流的几种发展模式有:以展示畲族民族服饰(凤凰装等)、畲族农业作业设施、畲族土特产(惠明茶、茯苓等)等为主的民族农业特色旅游模式,以展示景宁县特色蔬菜(高山茭白、高山茄子等)产业生产加工为主的蔬菜产业旅游模式,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过农家节”为主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模式等。各项旅游内容都与景宁县当地的农业生产特色相结合,即满足了游客舒缓心情、放松身心、纵情娱乐的现实需要,又在旅游娱乐中将景宁县的特殊文化传播出去,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双重发展。

2.2宣传形式新颖

景宁县在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彻底转变了景宁县原来的口口相传模式。第一,创办了景宁县专门的农业旅游网站,并与多个知名网站进行了互动链接。第二,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着重突出了景宁县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第三,结合了新兴的社交平台和手机互动软件,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推广小组,展开网上预订等特色功能。

2.3政府大力支持

在省级和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景宁县的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从整体上看,初步形成了管理科学标准化、招商引资多元化、景点类型丰富化的产业融合特征,从2014年的年度统计上可知,现阶段全县登记注册的农业旅游景点22家,大型的农家乐80余家,农业旅游业的年收入高达6.8亿元人民币,不仅带动了景宁县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有效提高了周边地区的各项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六个一”改造工程,真正把景宁县打造成了现代化的农业旅游景点。

3浙江省景宁县未来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3.1加大投资,改善交通

交通不便一直是阻碍景宁县农业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景宁县地处浙江省南部,县内多山地,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相继铺设了多条公路和柏油路,形成了县内的交通框架,但是整体交通状况不够理想。因此,景宁县要想实现农业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首先要加强交通设施的优化改善[1]。一方面是各级政府要加大相应的财政支持,尽快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在县区内形成完整性的交通道路网;另一方面,县内旅游部门还要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为景宁县的农业旅游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2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要进一步明确休闲观光农业管理的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并尽快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2]。大力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要把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增长,促进农村改革快速发展的大事来抓。

3.3凝练特色,打造精品

景宁县大均乡是“中国畲乡之窗”,近年来大均乡坚持以“打造洁净大均共享宁静家园”为工作主线,按照市级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均乡的伏叶、大均、泉坑、李宝和梅山5个村自被确定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以来,大均乡既凸显一村一品,又让美丽风景串点成片,赋予每个村一个精品“故事”,打造“五朵畲花”。

3.4农旅结合,强化促销

农业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和旅游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便于结合景宁县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旅游规划[3]。要强化“两个资金”引进,一是当地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和民间个体企业的资金吸引。二是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招商优惠力度。同时,当地农业旅游部门也要做好旅游发展与推广工作,在原有传统的旅游项目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增加农业发展的名、特、优、新与奇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高效种养模式、高新农业技术及先进农业设施,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内涵。

4小结

现代农业旅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农业发展方式,在不破坏地区环境、占用较少资源的情况下,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各地区在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各方面工作的统筹规划,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实现地区经济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戚永欢.浙江省诸暨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探索与实践.甘肃农业,2006(6):145.

篇5

农业的低碳化是一项综合工程,必须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衡量其发展效果。农业碳排放量降低并非低碳农业发展的全部,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集,但只有通过了解农业的碳排放总量、强度、结构等因素,才能对症下药,为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改进的方向。

农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的直接或是间接的碳排放;二是农机具在使用柴油等化石能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所产生的碳排放;三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土壤有机碳库,造成的碳流失从而形成的碳排放;四是灌溉过程中电能利用间接耗费化石燃料所形成的碳排放。

(一)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

农业碳排放总量是一个总体衡量碳排放数量的指标,它一方面有助于从侧面来比较各个产业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衡量一个跨度内农业自身的排放数量。由图可以看出:(1)1997年以来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始终处于增长阶段,从1997年的5642.648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8086.845万吨,13年累计排放88114.08万吨,年均农业碳排放量为3.044%。(2)农业碳排放增长率呈现小幅波动的情况,从1998年开始连续四个倒U周期,以2004年为分水岭,其中2004年增长率最高涨幅达8.261%。

(二)化肥过量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近期研究表明,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平均施用量已上升至434.3公斤/公顷,是化肥使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

(三)化石能源高消耗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大

近几年的数据表明,农业领域的三大能源――煤炭、石油、电力的消费弹性大于1,农业生产中能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此外,我国农业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呈现不合理趋势,而煤炭的排碳量比其他能源要高。以2007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煤炭消费为例,其导致的排碳量就高达1673吨。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超越了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非协调性矛盾的产物。就低碳农业而言,人们生活方式“高碳化”、生产主体行为短期化、低碳技术演进锁定和政府制度碎片化等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阻碍。

(一)生活方式高碳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发生改变。存在对粮食等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增大,但农业自身的自然生产力是有限的,逐步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将导致农村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另外,由于不良消费方式造成了大量食品的浪费,据估计,我国每年仅浪费的粮食就相对于1亿亩耕地的生产量,也就说相对于农业多释放了1亿亩耕地的碳排放量。

(二)低碳农业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是必要保障,当下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很重视“三农”问题,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上有相当的倾斜,但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还显得不足,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三)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低碳农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基石和关键。要实现农业能源节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从而保护生态环境,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技术创新和发展。在我国,当前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重视和研发力度远远不够,国家的支持工作也做的不到位。当今,制约推广应用低碳农业科技的直接因素是投入资金缺乏,科技水平落后,缺少农村技术人员,没有完善的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

三、影响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一)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

化肥的诞生与应用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实践证明,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增产,加速农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其投入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发挥良种潜力、增加有机肥量,但同时,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碳排放的急剧增加,在提高农业总产值的作用下,作为碳排放主要来源的化肥毋庸置疑地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总产值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用先进的工业带动落后的农业,用经济和科技带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会有效提高农业的科技化程度,从而以更高的生产效率促进产出的增加。但是,也造成了农机具在使用柴油等化石能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所产生的碳排放,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

(三)科技水平与农业总产值

它是种植业碳排放量与种植业实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就是单位种植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多少。农业生产活动的能源效率指标越高,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对越少。所以该指标常用来反映农业科技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转变都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力,而且可以改革农业的生产方式。

(四)农业人均GDP与农业总产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会相应提高,消费影响生产,进而增加总产值。但同时,人们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环境质量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压力,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规制,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即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五)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会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农业总产值,但是,也加大对机械动力的需求,从而间接增加碳排放。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需要科学合理调控,确保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3):128134

篇6

科技的进步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的不断增长与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催生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美国是最早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付诸实施的国家。在见证了美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功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响应可持续发展,吸取美国的经验开始走自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我国提出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不同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各有异同,发展重心也各不相同。

但是其基本特点受到世界人民普遍的认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1、持续利用性。实际上,我们所能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农业生产中如耕地等在内的很多资源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利用上,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使用,杜绝过度开发,一旦受到毁灭性破坏,我国农业资源将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对于一些可再生资源也要注重防止过度开发使用甚至破坏性使用,要用在长久的眼光看问题,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性。

1.2、可选择性。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现代化,当前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的靠天吃饭,先进技术的引进增加了产量,加快了农业可持续生产步伐。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区域农业所选择的生产技术也不同,采用合适的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增加产量。

1.3、效益性。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创造高效益,促进农业发展,缓解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农业经济只有创造高效益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最可能的实施条件,为后代生存与发展提供最大的使用资源。

坚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为我国环境保护、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笔者将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2.1、可利用资源减少。农业发展离不开对耕地、水源、草场与林地。气候的不断恶化与人为破坏的增加导致了这些农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

2.2、生态环境恶化。气候的恶化导致我国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又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大面积的耕地丧失了原有的肥力,耕地减少的同时产量也随之下降。另外由于人们破坏性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草地“三化”现象严重,对于发挥森林与草地的作用来建立健康的农业环境产生很大的阻碍。

不仅如此,农业生态系统被破坏,污染现象加剧。由于城市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我国大部分河道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发生的如太湖蓝藻事件等一系列问题显示出水污染问题的严重。耕地也受到了污染,农药残留与河道污水导致了大面积的耕地土壤结构被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

2.3、农民收入少,生活负担重。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但与农民投入的高成本相比较而言,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并不算高。再加上物价的持续上涨,农民生活开支进一步加大,生活负担并未出现大幅度减轻。在并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比东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很多,生活压力很大。

我国农民数量大,实施农业补贴的可行性不大,并且对农民的帮助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2.4、农业结构调整不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产业多元化,增加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然而我国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却出现一些偏离目标的地方。问题之一在于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下,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农民个体只为当下生活,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进行科学的结构调整。此举往往创造不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产业破坏等不良后果。

此外,有些政府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考虑实情盲目调整,给农民生产收入带来不利影响。

3、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控制机制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保护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保护环境工作的前提任务之一是让社会尤其是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对自身生活发展的重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然而我国农民的文化与思想水平普遍较低,可持续观念薄弱,导致产生许多破坏性生产行为。政府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宣传环保与农业、生存之间的利害关系,让社会尤其是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3.2、增加农民收入,宣扬计划生育。农民生产不能形成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发展资金短缺,政府如能给农民提供更多贷款援助,就可以帮助扩大生产资金,农民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经济收入。在生产技术上,政府一方面要鼓励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及时帮助农民引进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3.3、进行统一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需要让农民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化农民的大局观,纠正农民小农思想中的错误,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结构调整,避免农民随意、胡乱调整。

4、结语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将不断遇到新的难题与障碍,政府需要及时调整政策体制来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从事农业研究人员要不断总结、创新新的发展理论,将理论用于实践,农民与相关农业成员要不断摸索研究更适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路线,以促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已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在不断的调整与进步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篇7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2 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1.3 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 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2 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支撑。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发展。就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式而言,存在很大的弊端,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可盲目的跟从,而是要始终将农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多元化,有效的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速度快、时间短、投入少、产量高。政府应对农民加强力度宣传、推广、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高效、快捷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 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如此,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长,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3特色产业优势。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佛云山辣椒酱、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作为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提升了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3垣曲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设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

形成培育优秀的新型农业主体的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等主体的发展;巩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实现“四位一体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制”;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帮助农民培养抵御市场风险的思维和能力。

3.2建设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系,实行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的建成;充分发掘和利用雄厚的县民营资本,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如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促使民营工业转型投资农业产业化开发,完善农业信贷政策。

篇9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篇10

1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内涵

此二者的内涵都是集中在低碳化这个词上。在过去的思想观念里,对于农机化水平高低的评估基本上取决于农机装备的水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当一个国家的农机装备水平越好,代表了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越高。不过,农机装备水平往往是和其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相挂钩且呈正相关的,这对于我们发展低碳农业有着严重阻碍作用。此外,单纯地追求农机装备高水平,不顾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只会造成农机资源配置不合理,白白地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和需求,对农机机具进行合理配置,及时调整,少补多调,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机械,以促进低碳化农业的建设[1]。

2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的实施策略

2.1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对于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而言,其本质内涵就是低碳,也就是节约资源、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的排放,提高生产效率等。那么,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就是与其内涵最为吻合的发展理念。因为农机制造涉及到诸多行业,包括电子、机械等,所以在农机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击败其他企业,往往都看重的是农机的使用功能和售价,低碳化性能通常都是被忽略的。因此,生产产商也不注重低碳化生产,使得农机在制造和使用环节都会浪费大量资源、排放许多污染物,严重破坏了环境。所以,通过在农机制造过程中,实现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2.2农机化清洁生产

农机化清洁生产的概念是指对农机实施低碳化设计、制造与使用。从目前的农机设备发展来看,由于生产商之间的竞争激烈,只注重使用性能和售价,不关注低碳化,造成农机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世界主流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当下应提倡农机化清洁生产,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丰富耕种手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轻对环境的破坏,由此达到农业清洁化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想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目的,不仅需要生产商的自觉,更要靠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功能,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减少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及时治理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3]。

3结束语

农业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但是由于我国注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被远远地落下,这极其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对于提高生产力、节约人力物力的使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污染物的排放等。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向新,周亚立,翟超,等.我国农业机械能耗现状分析及节能减排技术[J].农机化研究.2012(4):224-227.

篇11

2.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业总体水平还处于世界底层,这是因为国内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不高,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则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大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例,单个农民一天可完成将近2000m2的生产任务,而运用农业机械之后,同样的时间内可完成几十倍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农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同等时间内完成工作的多少上,还表现在缩减劳力上。高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且具备同等生产力,此种情况下,农业机械就成为决定此地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当下,国内农业生产水平并不高,还无法普及农业机械,只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推广,这是造成国内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农业机械的推广与普及,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大发展的前提。

2.2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唯有

不断提升先进农机的普及水平,才能实现农民致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通常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合理的地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必然高;农民只有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机会从事副业,从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这属于全新的致富方式,离不开科学农业生产理念的指导。当下,国内许多地区的农民都实现了全面致富的理想,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其二,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大小商品的流通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但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与之对应的商品流通还软绵无力,导致农民即使拥有一定数量的商品,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贩卖渠道,使其收入水平无法得以提升。而投入效率较高的农业机械之后,情况则大有改观,农民获得了更多运输商品的方式,拓展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使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收益。农业生产机械程度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农村大发展,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全面奔小康的机会。特别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大好,农民认识到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需求,唯有引进先进的机械,丰富自己的经营方式,实现新农业模式生产,才能获得良好且稳定的收益,这也是保证地方农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

2.3农业事业与我国经济共同发展

透过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发现,一个国家,唯有在整体层面上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为农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者是共进退、同发展的。而且,工业化程度的提升,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部门不仅可以吸纳工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还可以从工业行业中获得促进农业大发展的机械,使农民增收的愿望由梦想变为现实。这不仅极大地缩减了务农人员同其他行业工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成为了社会财富均等分配的保障。

2.4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

实现农村经济大发展,个别地区盲目引进农用机械,期望通过农用机械数量的提升,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但事实却经常事与愿违。这是因为,这种方式仅看到了区域内的农机推广现状,却忽略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机械设备的数量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范围,就会导致经济混乱。因此,农村要想发展经济,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科学配备机械,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创收的目标。这需要对农机的推广范围加以调整,既要重视农业,又要把农机应用于同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之中,实现各行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农场,因其普及了农用机械,使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才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此类农场已成为使用农业机械的楷模。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以家庭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模式,受资金所限,不能购买大型的农业机械。针对此类情况,国家需要对农机推广理念加以调整,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小型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比如,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型拖拉机,辅助农业生产。此类拖拉机使用起来极为简单,且辅助作用良好,属于农用机械首选种类之一。

篇12

1 我国秸秆沼气工程的发展现状

1.1 秸秆沼气工程的技术难题

秸秆沼气工程主要是将农作物收割之后遗留的秸秆进行分解,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出大量的沼气和沼渣。秸秆沼气工程作为最近几年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技术,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能大大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投入。虽然我国在秸秆沼气工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秸秆的特殊性,在其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

1.1.1 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秸秆沼气工程的建立初衷就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农民增加收益,但是,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在现阶段的秸秆沼气工程中,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会出现很多入不敷出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秸秆本身含有较高的木质纤维素,这就导致其在厌氧消化技术方面的投入成本偏高,回报相对较少。

1.1.2 易造成酸中毒现象

秸秆沼气工程在消化的过程中,由于秸秆自身的固体浓度相对较高,会产生非常大的酸气,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来看,又无法有效地在接下来的消化中将酸气消除,久而久之,非常容易造成酸中毒现象,不仅对于整个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工人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

1.1.3 进料相对困难

进料困难也是现阶段在秸秆沼气工程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由于秸秆自身体积大、密度小、无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进出料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最终导致经济收益的减少。

1.2 秸秆沼气工程的分类

1.2.1 固态消化

在秸秆沼气工程中,固态消化是其非常重要的类型,固态消化还可以根据投放物品的不同分为连续式工艺和顺序式工艺这2大种类。固态消化,顾名思义其在整个工程中的温度都非常高,这也给整个工程的温度控制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固态消化主要以顺序式工艺为主,这能够帮助设备进行温度的有效控制,也能保证整个系统充足、稳定的产气量。

1.2.2 液态消化

与固态消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液态消化主要是利用搅拌的方式去进行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动力上都拥有固态消化无法比拟的优势,相对固态消化而言出气率也较高,作业之后产出微生物的废弃物也能得到有效的分离,因此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1种秸秆沼气工程的作业类型。

1.2.3 固液2消化

固液2消化的作业类型是最近几年刚刚兴盛起来的1种秸秆沼气工程的类型,其结合了固态消化和液态消化2种模式的优点,可以划分为一体化两相和分离式两相厌氧消化技术。这2种厌氧消化技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我国秸秆沼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

1.3 现阶段我国在秸秆沼气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因此经济能力相对有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经济投入的行业有很多。虽然现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在秸秆沼气工程方面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但是秸秆沼气工程与传统动物粪便的沼气工程相比,存在着风险大、投入大、收益低的缺点,这就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自负盈亏的能力,然而,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秸秆沼气工程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其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1.3.2 经验不足

我国的秸秆沼气工程项目刚刚运行了3a,因此经验非常不充足,在很多技术领域和层面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实践。

2 我国秸秆沼气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多元化转变模式

沼气工程最初是通过动物的粪便实现的,现阶段我国在动物粪便的沼气工程方面技术相对已经成熟,因此,秸秆沼气工程也应该向其吸取经验,开始转向多元化的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以秸秆作为原材料的做法,开始更多地融入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等,这样既能很好地节约成本,也能保护环境。

2.2 改变经营管理模式

秸秆沼气工程应该彻底改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向专业化进行转变。各个部门实行专业化的岗位责任制和CDM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整体运营,以便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实现整体专业化的转变,实现整个秸秆沼气工程的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13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行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农业方面,我国的发展模式并不科学,发展力量不够强劲,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改良技术,让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支撑,这直接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利用体系创新满足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要求。

1.1弥补原有推广体系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农业进入到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改革方面卓有成就。但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原有体系无法适应当下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弥补原有缺陷。

1.2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主要纽带

科学技术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但技术只有在现实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就是让技术成果能够与现实生产真正相连,让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利用试验、示范等手段传到各个农业区域,让每一个农民或者农业研究者能够了解、掌握它,让技术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现实动力,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柱。

2.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方式

2.1从体制入手,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符合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现阶段,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技推广较为单一,较为落后,与现代农业无法适应,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我国在之前的推广上,体制基本上就是依靠国家,依靠政府,这种推广体系局限性很大,且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应要求政府进行引导,让多成分、多形式的体系融入进来,建立起有偿与无偿服务共融的创新体系,让更多科研单位、学院学府、中介组织以及农民扶持组织参与进来,从事经营性的服务。同时,政府对其进行扶持与指导,让各类企业与政府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推广格局。

2.2从机制入手,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主要是要求其从内部管理与外部推广运行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其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内部管理的重点在于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人员,要求对其设立奖惩制度,目的在于激励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工作兴趣,保证每一个参与研究、参与推广的工作者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要对人员考核进行量化与细化,重新设定考核目标、考核标准。其次,对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农民是农业技术实践的主体以及需求的主体,这就要求必须要调动农民群体的需求性,让他们了解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农业技术,使他们有主动获取相应的农业技术的兴趣,促进体系的建设。最后,有关部门要对技术推广进行全程服务,无论是产前还是产后都需要对农民进行指导与帮助,让农业技术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资金入手,利用资金投入实现创新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要想顺利得到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作为支持,这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各市县的经费紧张等问题,建议各市的农技推广机构要立足本土,积极争取国家级的农业项目,参与到农业项目的建设中来,最大可能的争取资金,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以我国某市为例,该市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争取到农业部科技示范场、中国农业技术中心专用小麦节水调肥示范工程、本土野生大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业虫害入侵的防范与祛除项目等。这几个项目的顺利参与直接拉动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增加亮点的同时实现资金存储,顺利建设起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直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2.3从人力资源入手,完善培训体制以便提高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