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篇1

一、幼儿发展需要观察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每一个幼儿正处在生长的关键时期,都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因而,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并培养善于观察、用心观察的高度敏感性,由此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并不懂得其中的规律,导致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熟视无睹,由此也抑制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限制了幼儿的智力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拓展广阔的视野入手,敢于大胆猜测和想象,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

比如,在平时的实践操作课堂中,笔者会让幼儿到学校的各个地方玩耍,并组织一些活动,像捉迷藏,给小兔子搬家、给小蚂蚁送家具等活动。一个幼儿可以扮演小兔子,其他幼儿可以进行活动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四周发生了什么,经过了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我在活动中安排了一片沼泽地,还有一些散落的胡萝卜,这个时候有小朋友观察到了胡萝卜,我故意将胡萝卜藏起来,有的藏在大树上面,有的藏在大树根后面,有的藏在比较隐蔽的沼泽地里,而且在沼泽地深处还放了一些散落的小花,有的是蓝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幼儿跑过去,一眼就看到了紫色的小花,但是红色的小花就比较隐蔽,需要仔细观察,此时我要求幼儿找出紫色的小花有哪些?蓝色的小花有哪些?红色的小花有哪些?这就需要幼儿展开有序观察,将所有视觉中的东西都收揽进来。在达到目的地之后,我要每个幼儿都将自己在路上见到的东西说一遍,看谁能够讲述得更为完整,包括有几朵红色的小花,有几朵紫色的小花,有几朵蓝色的小花等,还有胡萝卜到底藏在哪里,是在大树洞后面,还是在大树上面等等。

以上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有序观察,设计生动的活动,带领幼儿通过搜寻,一方面展开有序的观察,并且有目的地进行寻找,由此养成了自主观察的习惯,实现了思想和行动力的有效结合,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美好。

二、培养幼儿的多元能力

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当幼儿有了观察能力之后,就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上都有极大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美术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幼儿进行实物观察。要画一个苹果,一定要先看苹果的形状是什么,然后根据已经有的形状,来画出想象中的苹果。当然,这个观察并不一定是必须要和现实中的苹果极为相同,而是要在观察中激发想象力,从而描画出属于自己的苹果来。有的孩子将苹果画成是圆圆的,颜色是紫色的,甚至是金黄色的,也有的孩子将苹果画成方方的,虽然观察到的苹果是圆的,但是为什么会画出方方的苹果呢?我问孩子:“你觉得苹果是什么样的啊?”孩子说:“我看到的是一个房子,香甜的美味就住在这个房子里。”也有的孩子说:“苹果是椭圆的,因为里边有好多快乐的果肉娃娃。”通过这样的解读,孩子的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什么?原因在于,孩子通过观察看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苹果,透过这双自己的眼睛,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视角,画出了属于自己的苹果。这个审美意识的形成,就来自对生活中苹果的观察,也就是说,幼儿的观察促进了审美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探索美好事物的乐趣所在。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事情,而是一个教师逐步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幼儿的整体情况,制定有效的观察方案和计划,为幼儿建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满足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

例如,一些幼儿性格较为活泼,平时喜欢跑来跑去,爱问为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带领这些孩子打前站,引领其他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让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也能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分析能力,和幼儿的心理融合,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从孩子的视角设计观察互动的活动。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幼儿的好奇心,故意设计一些好奇的事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高度的热情,帮助他们了解周围的事物。比如,一只可爱的兔子,它有红眼睛,三瓣嘴,还有洁白的毛皮。这些都让孩子都非常新奇,通过满足好奇心,感受自然的灵动和欢乐。再比如,在春天的时候我会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的气息,寻找春在哪里,幼儿会看到在枝头的花儿绽放,看到池塘里的鱼儿在跳跃,感受花香阵阵,感受小鸟儿在树上鸣叫……感受四周的绿树在发芽,感受人们脸上的笑容,感受小孩子的欢笑,这些都可以通过幼儿的观察,深入地了解春天,感受春天,从而储备更多对春天的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做好积淀。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给学生设计一个明确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进行有目标的观察,这样可以提升观察水平,比如,观察驴子和马的区别,观察小草和各种花朵的区别,观察不同鸟类的外形有什么不同,由此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现生活之美,增强他们的观察力。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不可忽视。教师要加强活动设计,带领幼儿从游戏环节展开,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通过观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整体观察能力。

篇2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5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观察则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是孩童认识世界的窗户,是思维的触角。幼儿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开发智力、增长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引导幼儿喜欢观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

(一)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家长与教师对幼儿成长引导不科学,导致部分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身边事物比较漠视,无法从生活中获取美好的感受,进而会抑制他们艺术天赋的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提高幼儿观察能力,能够让幼儿有着更广阔的视野,看事物时可以从多角度入手。除此之外,幼儿观察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拓宽其思考范围,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大胆猜测与想象,能够及时总结分析,从而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

(二)多元能力的获得

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当幼儿的观察力提升后,其敏锐性、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能力体现,对幼儿的成长和今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够实现幼儿思想与行动的有效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积极探索身边事物,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对于培养者来说,其自身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对幼儿的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观察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案,才能为幼儿建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大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更多教学方法,掌握不同方法带来的益处,一旦遇到教学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其次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幼儿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安全因素,教师在带领幼儿外出观察时,要有计划和安全措施,如带领幼儿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时,首先要做好组织工作,让幼儿懂得排队参观,有秩序的观看。在提升孩子们观察力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最后,教师要提高心理分析能力,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状况,从幼儿角度出发制定观察引导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动目标。

(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观察来满足其好奇心理,帮助他们了解周围事物。只有让幼儿对事物保持有高度的热情,才能让他们用心去感受事物的魅力,使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类社会的变化。如春天时,带着幼儿去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在寻找中,幼儿会发现,春天在绿色的枝头、在化冰的小池塘、在花香阵阵的大树下……所以,从兴趣入手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可以让幼儿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储备更多自然生物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鼓励幼儿多问“为什么”

观察是一种发现。当幼儿好奇心满满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发现多问几个“为什么?”当问题出现后,再次引导幼儿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去观察,并找到答案。面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引导方法,逐步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与发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想象、大胆探索、相互交流、拓展视野,领悟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真谛。

(四)注重观察力的引导

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称做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在提升幼儿观察力的同时需要注重引导方法,给予明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要求,带领幼儿正确进行观察,从而提升其观察水平,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盲目观察,或者不能按照教师要求观察,最终会降低活动质量。比如教师在让幼儿观察驴与马的区别时,先让他们区分两者之间外形上的异同,然后再去探索物种之间的差异,最后在拓展将其与其他四蹄动物进行比较,以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又比如在春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观察遇到的各种事物,像小草、花朵、小鸟、小鱼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高他们去发现生活之美,增强他们的观察力。

(五)丰富观察力培养的形式

篇3

芬芳一、积淀细致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发展幼儿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幼儿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语言活动中,我重视通过看图讲述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一次语言活动《送给蛤蟆的礼物》中,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首页猜猜谁生日了,通过前后图片练习得知是蛤蟆生日,再观察青蛙要送什么礼物,引导幼儿主动去看、去想、去说,最后进行表演,加深理解,在这过程中幼儿观察能力也逐渐提高。

芬芳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积淀创新,在语言实践中,我着重两点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丰富幼儿感性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大班幼儿思维已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是由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明确化等能力组成的。其中流畅性是对某一特定问题作出反应时所产生的意见的数量,如:问儿童“砖头有什么用途?”“砖头可以用来盖房子、铺路、砌围墙等”说出的用途越多说明幼儿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这些都是建立在幼儿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的组织幼儿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在大自然这本活教材中汲取营养,丰富表象。

2.创设宽松情境氛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情境,鼓励多样性、首创性和独立性,才能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譬如:讲述活动《秋天的图画》,在活动中根据课堂生成,我让幼儿在宽松的情境中引发喜爱秋天的情感,让幼儿自己做做流口水的样子来体会秋天独有的果子美,做做树叶飘落的样子感受秋天独有的落叶美,自己创造性地摆摆千姿百态的领悟秋天的花儿美,配上音乐自主选择并完整讲述自己喜欢的画面体味散文的意境美。最后自由表述自己要画怎样的秋天,想象火花不断闪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耐心倾听同伴讲述的习惯,也提高了幼儿扩散性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芬芳三、提升灵动的复述能力

灵活运用多种复述形式,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培养幼儿的思维水平。

1.概括式复述。概括式复述就是帮助幼儿在领会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学习概括作品大意。在幼儿复述故事前,按故事发展顺序提出一组具体问题,让幼儿借助问题进行复述。比如,《皮皮鼠吃跳跳糖》中提供4张分别画有1只、2只、3只、4只皮皮鼠的图片,以及床、柜子、桌子、等图片,让幼儿根据这些提示,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学会提炼故事的主要情节,创造性地讲述作品大意,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替换词句。允许幼儿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情况下,可以增删词句或段落,允许幼儿大胆替换词句,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再创造。

2.补充式复述。这种方法指在复述时,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复述故事时加入自己改编和续编后的内容。比如引导幼儿为早期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中编出多种结局,这些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表演式复述。这种方法指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来表演对话,也可进行即兴表演。比如,表演活动《送给蛤蟆的礼物》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表演并根据幼儿意愿分配角色,这样既陶冶了幼儿的性情,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无拘无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中完成了多作品内容的复述。

芬芳四、让幼儿成为流畅阅读者

篇4

幼儿美术是幼儿阶段的一门艺术学科,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为目标,从而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二、生活化模式

生活化模式是新课改下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主要是将美术教学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思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我们都知道,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是幼儿的天性,同时幼儿时期正是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抓住这时期幼儿的心理特点,通过在教学中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趣味性课堂,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美术的生活化可以让幼儿在绘画的同时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幼儿美术的生活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绘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幼儿美术的生活化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美术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我们先了解一下,现阶段,尽管生活化模式已在幼儿园教育中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一些幼儿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在黑板上画,孩子们在下面自己照葫芦画瓢,因此,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美术兴趣。

2.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目前,幼儿园的教材基本上是根据教师的意愿选的,教学内容也是根据教师的兴趣来确定的,如这位教师擅长动物画,就每节课都教给幼儿画各种不同的动物,因此,有好多内容都是重复出现的,没有针对性,这对幼儿的美术学习很不利。

3.教师的评价过于片面

我们都知道,这时期的幼儿想象力极为丰富,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画出来的内容和教师所教的内容有些出入,而教师则是以自己的思维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优”还是“差”,这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我们接下来共同讨论一下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模式。

四、幼儿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模式的策略

1.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营造一种生活化模式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幼儿的引导者,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把新的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并通过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幼儿的W习兴趣。

以中班的涂色为例,可能有的幼儿对色彩不太敏感,这时教师可以问幼儿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肯定会大声地说“蓝色”,这时教师再问,天空的蓝色,我们应该用哪个颜色来表示呢?再接着教师又问,看看我们的课本又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应该用哪种颜色来表示呢?引导学生正确区分颜色种类。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和幼儿身边的具体生活相联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中增加生活元素

我们都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添加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元素。如,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

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里放置一个架子,上面放一些便于学生认知的生活物品,如:幼儿自己制作的轮船、飞机等手工作品,也可以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以及与幼儿相关的杯子、厨房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便于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观察。以大班“我的房子”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房子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接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架子上的这些图形哪些可以用上,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再来画房子,然后提问房子里是怎么布置的,怎样画这些用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架子上的实物以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画这幅画,进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讲授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知美,进而创造美,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将在实践中发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绘画。以“春天“为例,教师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观察春天都有什么特征,如,有的幼儿会发现柳树发芽,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还有的幼儿发现一些冬眠的动物陆续出来活动了等等,教师可以让幼儿边观察边描述,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又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生活元素及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希望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篇5

幼儿园的幼儿因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因此他们的想象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表象,而且这个表象是看得见摸得着,是可以拿在手里反复观察阅读的实物,绘本正符合幼儿这一需求。科学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并茂,讲述一个完整科学故事的书,针对幼儿科学教学的绘本图画占大部分空间,有时候甚至没有文字,幼儿在幼师的讲解下阅读绘本时,必须先学会在幼师的讲解中观察图画内容,然后通过想象和思考才能理解画面的意义,进而消化绘本知识,因此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幼儿因年龄小不可能如青少年或成人一样带有目的地学习科学知识,吸引他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内驱力是兴趣。对于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不感兴趣的东西根本坐不住,更遑论安静下来去学习。绘本因其具有图画、主题简单和情节内容简短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幼儿注意力,幼师只需选择适当的绘本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并通过科学绘本的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能力。

二、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

(一)选择适合幼儿感兴趣的有声科学绘本策略

幼儿园科学教学绘本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然后从科学教育的角度考虑,最后是幼儿的兴趣取向,从中挖掘科学元素,让幼儿在观察绘本、听绘本,并进一步探索绘本科学知识中提高科学综合素养。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在科学教材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选择吸引幼儿注意力的绘本呢?若在科技还不发达的二十几年以前,这确实是个难题。但是有声绘本的诞生,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声绘本是在绘本印刷过程中在纸上铺一层隐形底码层,这些底码层是经过OID软件处理过的科学绘本内容信息,可以通过点读笔,把绘本上的科学内容通过语音形式解读出来。它是由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和数码语音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来的新一代智能绘本学习工具,因其具有点读笔发音这一特殊功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幼儿一旦接触到这类科学绘本便会被读音这一功能吸引,主动跟着幼师讲解的顺序去学习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科学知识带给幼儿高深晦涩的枯燥感。

(二)加强幼师对绘本科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导幼儿善问的策略

任何一个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都需要幼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科学绘本教学也不会例外。幼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绘本前,应先熟悉科学绘本的内容,把握好这节绘本课所要传授的科学知识点,巧妙设计课堂绘本讲解课程。在整个绘本教学中,绘本图片是教学关键,幼师应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通过观察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由幼儿提问比幼师设计多少问题都重要。幼儿处于天真烂漫的懵懂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好奇,天生爱提问题,而且所提问题大多想人所不想、五花八门、出人意料,但是这些问题代表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所在。幼师应根据孩子这一天性,鼓励孩子通过观察科学绘本提出问题,这一策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绘本创作、绘本实验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创新能力

幼儿园绘本科学教学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绘本阅读、绘本创作和绘本实验,创作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幼儿分组创作、家长与幼儿共同创作和师幼共同创作等。幼师只教幼儿阅读绘本,幼儿很难透彻理解绘本上的科学知识。如果幼师鼓励并组织一些绘本科学作品创作和绘本科学实验活动,不但能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透彻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能力。但是幼儿由于年龄小的特点,很难独立完成绘本科学作品创作和绘本科学实验,这就需要幼师和加长分组合作。比如,组织家长幼儿制作地球仪活动或者创作一些科学故事绘本等。

篇6

从生理特征来看,3至6岁的幼儿生长较3岁前的孩子相对缓慢些,一般每年身高增长5至7厘米左右,体重增长2000克左右。骨骼水分多,而固体物质和无盐成分较少,受压易弯曲或骨折。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臼窝较浅,易脱臼或损伤。肌肉较柔软,耐力较差。皮肤较娇嫩,表皮层薄,控制感染力较差。呼吸道较成人窄小,肺泡的发育程度较差。乳牙钙化程度较低,组织结构脆弱,易受损伤。尿的浓缩功能较差,膀胱较小,排尿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小便较频繁。

从心理特征来看,幼儿期的孩子心理过程带有具体形象和不随意的(不受意识支配,不自主)特点,抽象概括和随意的思维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幼儿的感知觉逐渐完善,但对较复杂的空间、时间的认识较差。他们观察的随意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幼儿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为集中,但时间不能长。经过培养教育,5到6岁的孩子开始具有组织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随意识忆和追忆的能力逐渐得到发展,不少幼儿记诵儿歌、诗歌复述故事的能力很强,对人的姓名、称呼记得很牢。

幼儿的情绪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并常受外界情境的支配和周围人情绪的影响。在正确教育下,幼儿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形成。幼儿的意志行为和自制力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但仍不够稳定。

二、幼儿期家庭教育策略

(一)遵循幼儿身体发育规律,避免“三过”

目前幼儿家庭教育较普遍存在“三个过量”,即:(1)给孩子过量饮食。部分家长认为吃得好才能长得快、长得好;(2)硬逼孩子大量读书、写字,一旦孩子不愿意,家长就骂骂咧咧,甚至施以“棍棒教育”;(3)过份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不懂得“溺爱会结成苦果“的道理。

作为家长一是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孩子往往把家长的言行当作判断是非的标准,实际行动的榜样。

(二)通过家庭游戏来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好习惯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很大,一是可以满足孩子参与大人生活的愿望,为他们提供了模拟成人的生活天地;二是可以使孩子参加学习、探索和创造性的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孩子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没有压力,没有不快,能够伴随着愉快和喜悦的情绪幸福成长;四是孩子在和小伙伴游戏中,能自愿遵守规则,乐于和同伴友爱相处,克服困难,使思想、意志和性格都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游戏种类很多,如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家长可以根据家庭条件加以选择:(1)创造性游戏:这类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如“娃娃家”、“开汽车”、“开商店”等;(2)体育游戏:发展孩子爬、站、走、跑、跳跃、平衡、投掷和攀登等基本动作的游戏;(3)智力游戏:如穿木珠、七巧板、镶嵌板、六面拼图、图片分类等;

(4)音乐游戏:用乐曲或唱歌配合,发展音乐感受力和演唱能力的游戏。

(三)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智力发展。

1.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孩子提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强,注意力集中、敏锐 、精确、细致、全面、善于作出系统的口头说明等特征。观察的方法有:(1)观察自然景象;(2)观察物品的用途;(3)观察

图片。

2.记忆力的培养。培养记忆力的方法有:(1)实物记忆。如带孩子参观公园的花坛以后,让孩子说出花坛里有哪些花?有些什么颜色的花;(2)图象记忆。让孩子看完一张有许多鸟类和家禽类的图片,限在一定时间内看完,然后让他讲出有哪些鸟,哪些家禽?(3)词汇记忆。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然后让他复述故事主要内容。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说出一些儿童熟悉的词汇,如动植物、交通工具、儿童玩具等词汇。

3.想象力的培养。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有:(1)通过故事来培养。如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留下结尾不讲,让孩子续编,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将故事的结尾生动、圆满;(2)通过绘画来培养。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绘画再现生活现实,或表现想象中的未来生活。如逛公园以后,让孩子画一张公园一角的画面;参观大桥后,画一幅大桥上下的图景等。

4.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有:(1)培养孩子对事物分类的能力。按照事物的性质和用途分成若干类;(2)培养孩子的比较能力。重点是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相异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同点;(3)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的过程,是一种感受、思考、幻想相结合的活动,对幼儿能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1.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它重视发展幼儿的感性认识,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联系。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培育智能,发展创造力及形成和谐的个性方面,有着不可估计的价值。

2.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认为,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需要双手、脑及身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需要有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认识色彩的能力,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还要耐心、恒心,以及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而这一切正是早期智力开发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进行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智力。

3.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幼儿生来便具有巨大的创造力潜能,只要得到适时而科学的开发,都可以成为高创造性的人。通过美术教育挖掘幼儿的创造力,使每个幼儿能画、会画、想画、创造地画,这对培养高素质儿童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这种创造能力,就有可能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未来和人类美好明天的创造者。

4.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幼儿创作的基础,他们在活动中所能表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感受。孩子们作画,通常都是经过观察以后才进行的,要让孩子们学着在观察的基础上去画画。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而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就犹如给予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这种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对幼儿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益处。

5.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每一幅幼儿的绘画作品,都又其想象的成分,对于还未涉足社会的幼儿来说,一切都来自于想象。洪红说:“没有比绘画更能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梦想的彼岸。”绘画能够更自由、更直接地表达出孩子用语言不能表达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和自己内心的感情。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新组织、加工、重建生活中所见的形象,异想天开,变化无穷。

6.幼儿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

幼儿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操作性强的环境中,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使用绘画工具的能力。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

7.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塑造儿童良好个性

如今的美术教育已不是过去的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幼儿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方式发挥其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有意识地诱导、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8.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其他作用

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交往与合作的能力,通过集体作画让幼儿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另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绘画的训练和学习,可以有序地培养孩子的耐心、自我控制的约束能力,调动多种因素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美术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让幼儿学会爱父母、爱别人,不仅仅以自己为中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品德。

三、如何开展幼儿美术教育

1.创造轻松愉快的绘画氛围,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2.走出教室,多看、多听,积累生活感受,提高观察能力。鼓励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培养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3.用儿童喜爱的文学形式进行欣赏活动,并让幼儿用绘画形式反映故事情节,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引导并评价幼儿的美术创造活动,在孩子中间多比较,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大胆表述,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

5.把多媒体技术引进美术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

6.对儿童的作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美术活动中要强调个性表现,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并给于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

四、总结

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对世界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提高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作为成人,应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这样的美术活动,先通过观察,然后让孩子在想象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周艳秋.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所起的作用研究[J]美育,2007(07),第118-122页.

[2]孙丽华.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J],新发现(教学交流),2008(3),第77页.

篇8

1.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音乐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幼儿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不一样。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幼儿的音乐表现,并能根据幼儿的音乐能力水平开展音乐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既能体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共同状况,又能不断促进个别幼儿的发展。如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乎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让他们多听一些情绪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幼儿聆听、感受和表现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欲望。

2.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2.1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是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音乐素质直接影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最基本是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另外幼儿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析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类型以及作者做全方位的了解,包括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曲式结构等基本要素。具备这种才能后选出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的丰题思想,设计合理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2.2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教师主要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从中发现和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发展。因为教育的时机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教育因素,是蕴藏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的,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它,用机智的头脑运用它。因此,敏锐的观察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观察法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通过观察收集有效的资料,才能全面把握和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的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成长。

3.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3.1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幼儿音乐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依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制定的,只有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我们才能确定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才能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完成幼儿音乐教育的具体任务。新纲要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轻视知识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教学应该依据这个目标制定,比如幼儿音乐教学目标要涉及幼儿歌音乐律动,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包括音乐本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应包括幼儿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情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括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及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3.2重视对幼儿的音乐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是通过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状况,来改进幼儿音乐教学,进而促进幼儿音乐学习的发展,不仅关注幼儿现实的音乐表现,还应重视幼儿本身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重视幼儿本身的音乐能力的发展。评价是全面的。其中多元评价主体,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幼儿的音乐评价,通过多种信息,包括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家中的表现情况,把幼儿音乐学习的动态过程全方位的考察,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现场记录等方式,并有机结合了不同的评价手段,全面真实地评价幼儿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能。

4.推动家长参与评价,开展家园合作

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幼音乐教育。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幼儿的成长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幼儿的教育,一般来说主要是依靠父母,教师和幼儿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在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幼儿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通过家园联系栏、家园访、召开家长会,经常同家长取得联系,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取得的成绩及时告诉家长,家长也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音乐活动,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并积极配合教师开展音乐活动。总而言之,教师与家长要一起共同促进每个孩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不断提高音乐能力。

篇9

篇10

1通过观察的策略,提高大班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理解故事的能力

幼儿期正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中能予以充分的体现。在幼儿阅读图书的过程中,观察是幼儿了解图书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从而深入地进行阅读。安东尼布朗的《朱家故事》这本书,讲述了妈妈每天在家要做很多事情,比如洗衣服、做饭、整理床铺、拖地等,然而爸爸和孩子在家除了等着吃饭,就是看电视,整天什么都不干;当妈妈离家出走后,家里乱成一团,这时候爸爸和孩子才意识到,他们太懒惰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作者通过幽默的故事画面,让幼儿了解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在阅读《朱家故事》这本书的时候,笔者通过观察策略,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从而促进幼儿独立发展。比如,笔者先请幼儿观察画面,看看朱家是什么样的?妈妈走后,朱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通过细致地观察画面内容,才能够发现家里细微的变化,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在家时,家里环境很干净整洁;但是妈妈不在家时,餐桌到处都是番茄酱和剩饭的残渣,客厅里满地的垃圾,爸爸和孩子的衣服脏得像猪一样,厨房的盘子和碗都没有刷,等等。幼儿通过细致地观察画面内容,找到朱家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找到了故事的发展线索,从而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使幼儿知道造成这样环境的原因是爸爸西蒙和帕克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环境才会变得这么乱的。教师通过观察的策略,一步一步让幼儿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抓住故事的主要线索,从而培养了幼儿的独立能力。

2通过图片对比策略,提高幼儿深入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启发幼儿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相似、对比、接近、关系、配对等各种方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阅读活动中,对比策略可以说是让幼儿更加清楚故事内容、理解人物情感的手段。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图片,能够清楚地了解故事内容的前后变化,使幼儿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在《朱家故事》这本书中,有 3 次鲜明的图片对比:妈妈在家与不在家的对比,爸爸和孩子在家做的事情与妈妈在家做的事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及妈妈情绪的鲜明对比。教师以朱家环境的变化为引,让幼儿了解了在同一时间里,妈妈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和孩子又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使幼儿知道了在朱家这些事情都是妈妈做的,爸爸和孩子什么都没有做,从而引出妈妈的情绪变化。教师及时追问:“那怎样才能让妈妈高兴起来呢?”幼儿通过三次鲜明的图片对比,知道了妈妈不高兴的原因,清楚地认识到了西蒙和帕克没有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妈妈很累很辛苦,不高兴了,家里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幼儿知道了独立做事的重要性,促进了幼儿的独立发展。

篇11

1培养自信,让孩子敢说

孩子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因此,要相信孩子能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同时提供机会让幼儿独立交往,练习说话,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上《我给月亮做衣裳》时,有幼儿问:"月亮为什么没有一件合体的衣服?"为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就说:"是呀!为什么呢?"教师建议幼儿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经过一段观察时间后,教师请幼儿说说月亮是怎么变化的?幼儿说:"有时像小钩,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半圆……因为它老在变化,所以没有办法给它做合体的衣服。"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教育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间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3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

首先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有话愿意讲。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同周围人的生疏,就容易“沉默寡言”,有的与老师、同伴虽已很熟悉,但也常常不爱交谈。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家庭式的氛围,与幼儿平等相处,尊重每个幼儿,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说话。尤其当幼儿主动与教师说话时,教师总是认认真真地听,热情地与幼儿对话,并能善于将话题稍作延长,幼儿解除了紧张心理,就越来越敢说,越来越愿意说了。

其次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交往的机会。我别的老师经常利用餐后这段自由活动时间,或参观校园或欣赏园内走廊里的画展和主题版块,我们园内的画展和主题版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对小班孩子来说是充满新鲜和好奇的,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讲很多话,如:讲讲你喜欢哪幅画,上面画了些什么?这幅画的哪些地方你很喜欢?(注意:尽量少对小班孩子提一长串的“为什么”)在参观过程中要让孩子多讲,多与同伴讲,老师要少讲或带动胆小的幼儿讲话。总之,校园内的一切环境都能让我们作为一个话题来展开,只要教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然后持之以恒,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篇12

阅读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激发了幼儿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现结合我园开展的阅读课程谈谈在阅读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读本,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唤起幼儿的阅读感知呢?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图画色彩明亮鲜艳、内容幽默有趣、情节富有悬念而又有时代教育意义的作品非常重要。为小班幼儿选择的故事读本,应画面大、色彩鲜明、清晰干净、形象真实可爱、文字简练,内容要符合小班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如故事读本《遛狗》《苍蝇、苍蝇,快走开》《我喜欢跳》等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近,内容有趣,深受幼儿的喜欢。为中班幼儿选择读本,内容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加一些有关生活、安全、科学常识、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故事情节要能引发幼儿深入探讨,加深幼儿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谁会飞》《植物的叶子》《天黑了》等作品。而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故事可以知识性强一些,适当突出文字理解,内容可侧重情节变化,留有一定的线索,能引发幼儿思考判断,辨别是非,如《谁的房子最特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什么声音》等读本,能引发幼儿的阅读期待。

二、把握阅读活动中的提问技巧,启发幼儿的思维想象力

对于低龄幼儿,教师应以引导幼儿读图为主,引导幼儿在色彩明亮鲜艳的图画中找出故事的主要角色、环境,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启发幼儿讲述图画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在读图阶段的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必须在非常了解故事读本的基础上进行,如这个读本要给幼儿传达怎样的思想,幼儿通过读本获得哪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展开,积累知识技能,提高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理解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力等。

1.描述性、判断提问,提升幼儿的读图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力

低龄幼儿的阅读活动一般以读图为主,要使幼儿学会看图,并让幼儿把观察到的图画信息表述出来。描述性提问比较重要,教师一般会问幼儿: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图画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穿着打扮等来判断人物的身份(男、女、老、少)。

教师还可以运用判断性提问,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来判断人物的心情(喜、怒、哀、乐),如XX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这样?猜猜他会说什么?你会想到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幼儿的观察、判断能力会在活动中得到提高。以读图为主的阅读活动中,幼儿可以不受文字约束,根据图画信息,自由发挥想象,构建故事情节。当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结局从幼儿口中说出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表扬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创编能力会得到提升。

2.分析性、评价性提问,提高幼儿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当幼儿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时,当教师出示一幅图,幼儿基本上能把图画信息完整讲述出来,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对读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出故事主线(线索),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所要传送给读者的信息、作品的教育意义等。以故事绘本《什么声音》为例,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显示的地点、时间、小男孩的表情及标题来猜测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幼儿逐页观察。第一页:卡卡(男孩名)在做什么?爸爸妈妈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晚上卡卡梦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卡卡从梦中醒来的表情以及妈妈的动作,猜测妈妈会说什么。第二天晚上卡卡又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卡卡的姿势和表情,猜测他的想法。第三个晚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观察卡卡和小鱼表情动作的变化。第九页:卡卡没心情玩火车了,可是爸爸妈妈的表情是怎样的?(很神秘,有点兴奋)。第十二页:卡卡看到了什么?分析卡卡开心的原因,再引导幼儿联想之前卡卡听到的到底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导幼儿说出爸爸妈妈和声音之间的联系,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可回翻到能启发幼儿思考的关键页面,给幼儿提示)为什么这么神秘不告诉卡卡?引导幼儿说出爸爸妈妈对卡卡的爱(想给卡卡一个惊喜)以及希望卡卡玩火车玩具后养成收拾的习惯。这是一个有悬念的故事,从声音入手,引起幼儿观察图画信息,寻找线索,寻找答案,感受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幼儿在寻找线索、答案的过程中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语言概括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引导幼儿在阅读中发问,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索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鼓励幼儿勇于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发问的方式很多,有课前发问,有课后发问,有课中发问,也有的是整个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展开的,如辩论会。课后发问一般是当阅读故事(或其他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直接说:这个故事讲完了,现在是提问时间,小朋友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要采用相应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发问的愿望,如为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用奖红花的形式表扬幼儿,也可设小问号奖、聪明奖、小博士奖、进步奖、创意奖等多种奖项激发幼儿发问的积极性。

阅读活动中的课中发问是教师运用较多的方式,当幼儿对故事结局不满意或是续编故事结局时,教师故意抛出一个难题让大家思考,在这种情境下一般会有争议,而争议是质疑的开始,教师要充分把握教育契机,把幼儿带入“疑―问―解”的氛围中,如《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是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读本,读本涉及的经验是幼儿熟悉的废品回收再利用,教师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让幼儿充分表达,激发幼儿提问,如为什么要回收垃圾?电池回收后用来做什么?塑料、报纸回收后怎么利用?当幼儿的认知冲突被激发,会由教师设疑转为幼儿质疑,把幼儿带入“疑―问―解”的氛围中,幼儿的思维敏捷,他们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把阅读活动推向。

学无止境,学习过程是知识更新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做智慧的引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富有智慧的教师所带的班级幼儿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又开始新一轮的“新疑―新问―新解”,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幼儿的质疑能力得到提升,创造的火花也将随时点亮。

篇13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增长,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直观地思考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技能。与此同时,视觉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素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教学领域。儿童是人类生命的早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对视觉信息解读的意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判断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研究在国外由来已久,最先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被尊称为“视觉素养之父”的约翰・蒂贝兹(1966)。他给视觉素养下的定义是:“人在观察中所产生的系列感觉,并将其整合在一起的可发展的视觉能力。发展这种能力是人们学习的基础。这些能力得到发展,能够促进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在所处环境中去区别和解释视觉活动、对象和符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可以与他人交流;鉴别性地使用这些能力,可以理解和欣赏视觉杰作。”简言之,视觉素养是区分和解释视觉行为、物体、记号和其他形象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意义。

(二)绘画。

绘画是幼儿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绘画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使之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视觉素养的培养在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据统计,人们接受的全部信息中各种感官所起作用的比率分别为:视觉占83%,听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他占11%。①可见视觉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素养成为所有人应必备的素养。

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对于提升其自身的视觉鉴赏力,增强视觉信息交流能力,促进学习的广泛而深入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主要是通过绘画等途径,因为绘画的过程和绘画所呈现出的成果都是幼儿很感兴趣的,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必要的。绘画能以视觉形式表达思想和观念,学生通过绘画可以转化视觉图像的内容和意义,这是学生获得视觉素养的过程,习得这一系列技能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内都开设了美术的课程和绘画的兴趣班,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幼儿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但都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没有把这些能力的提高归结到视觉素养的培养上面。虽然幼儿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认知能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描述能力,等等,但是在长期的幼儿绘画中,人们总是单纯地以提高幼儿绘画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意愿和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忽视了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

(二)幼儿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水平不足

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目前,由于我国只有很少的学校开设了视觉素养教育这门课程,这导致我国缺少视觉素养方面的专职教师。我国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视觉素养培训,没有进修过视觉素养专业的课程,所以在教幼儿绘画的时候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教授孩子们绘画,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画出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幼儿在绘画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画表现了出来,但却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评价,幼儿之间互相的交流学习也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指导。在他们需要得到帮助和指导的时候,老师由于自身的视觉素养不足,不能及时地给予幼儿帮助和评价。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视觉素养的发展。

2.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受环境的限制

在我国,很少有幼儿园为了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而专门创设相应的环境给幼儿在其中自由地学习、交流,发展自己的视觉素养。在幼儿园中,幼儿绘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建筑、动物、植物等,如:太阳、小花、小草、小鱼、小房子等。幼儿多是模仿教师的作品,以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进行绘画。例如,画苹果时,教师多是自己作画或摆放一个真实的苹果给幼儿自己去模仿着绘画,而没有让幼儿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画完苹果后增添自己想到的东西,然后与小朋友们交流讨论、互相交换意见。此外,幼儿园中的教室布置不够美观、简陋等也影响着幼儿视觉素养的养成。幼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绘画、绘画完成后的交流讨论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3.对视觉素养培养的评价不够重视

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幼儿的视觉素养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所形成的并不明显的视觉素养,教师没有意识到要去评价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情况,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幼儿的视觉素养进行评价。这是我国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培养的一个很大的不足。

四、基于绘画的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策略

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②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一样,是人类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的这种视觉文化能力同其他任何方面的能力一样,需要经过熏陶、培养和训练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在0―6岁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通过幼儿喜爱的绘画这一途径提高幼儿的视觉素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与创造力都非常重要,从小培养出的这一素养将伴随着其一生,视觉素养的不断提高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幼儿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绘画,本文为更好地培养幼儿视觉素养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加强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其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实施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已很重视对教师进行视觉素养的专业培训,如:“从北美中学开展的视觉素养教育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对于教师的视觉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视的,通过各种培训机构和专门的学术讨论来提高教师的视觉素养,比如美国就成立了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并定期举办年会,来讨论视觉素养的发展。”③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都应重视视觉素养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因为幼儿教师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基于绘画的视觉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幼儿通过视觉素养的发展而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不断进步,都需要幼儿教师的耐心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关于视觉素养的交流讨论会,通过学习和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相应的教学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顺应幼儿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

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幼儿置身于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中,对于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是非常有利的。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幼儿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教室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同样也是培养幼儿视觉素养的必要场所。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室环境中应把绘画内容通过平面、立面形式很好的展示,利用教室的平面立面、墙面贴画、摆放彩陶、剪纸、风筝等美术工艺品和幼儿优秀手工作品。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绘画、手工作品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幼儿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幼儿中培养视觉素养,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判断幼儿的视觉素养,这种评价标准应该是基于绘画过程、视觉素养的形成过程,以及视觉能力的判断、表达和交流。

基于以上对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的分析,我初步探索了以下的评价模式。

总之,视觉素养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养之一。视觉素养的获得,需要同普通文化素养一道进行,对幼儿进行视觉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视觉文化的冲击使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视觉素养的高下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要想幼儿在视觉文化强大的冲击力下站稳脚跟,吸收精华而非糟粕,教师就必须培养其良好的视觉素养,通过绘画这一幼儿感兴趣又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一定的认识、判断和思维能力。

注释:

①蒋家傅.视听教育网络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③郭玉娟.北美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分析与启示[J].科技信息,2008,(17):174-195.

参考文献:

[1]蒋家傅.视听教育网络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