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管理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管理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管理规划

篇1

摘 要:国家发展改革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对苏州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综述美国和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特点

>> 江苏的又一个国家战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五大愿景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实现路径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与苏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面临五大难点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引领“第二个率先” 转作风 树新风全力助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抢抓战略机遇 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 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努力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看区域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做好基层一线思想政治工作服众服务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苏南现代化形势下无锡职教园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农业部《关于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南京在苏南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思考 以经济国际化推进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天津葛沽现代农林科技生态园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研究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苏州市科学技术局.2012年度苏州科技总览[Z].

[8]苏州日报.苏州“瞪羚计划”:中小科企成才要跨三道坎[N].2013.

[9]郭铁成.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宏观管理[Z].科技部创新圆桌会议,2013年第一次会议发言,2013.

篇2

严格车辆技术审查和营运客车类型等级划分,继续强化车辆技术管理。加强二级维护核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修车洗车(含配件销售)集中市场建设,清理整顿主城区修洗车网点。全面贯彻《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方法》把好驾校准入关,积极引导驾校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精品化道路。完成驾培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现有驾校上档升级,扩大经营规模和培训能力。进一步规范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培训、考试工作,规范培训监管。完成道路运输许可证换发工作。开展教练员评比活动,评选优秀教练员。加快道路运输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完善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档案和营运驾驶员动态考核及退出机制。

篇3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 care Dispute precaution

护理纠纷是指在临床诊治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或陪伴所发生的各类矛盾。从所周知,急诊病人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如若诊治、护理不当,或是护士的技能和人文素养欠佳等均可诱发护理纠纷,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医院形象。本文在总结继往护理工作的基础上,我院急诊科于2009年10月实施了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规范化管理措施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了规范化管理措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措施有效地避免和遏制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2 护理纠纷的原因

1.2.1 护理人员因素 主要包括:①责任心不强,接诊、分诊概念不清,服务意识淡漠或语言表达欠佳,工作无头绪、无重心而导致分诊混乱。②院前急救意识淡漠,毫无准备而草率出诊;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或是出诊缓慢;未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在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风险。③缺乏牢固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急救技能;抢救物品或急救药品不齐备;缺乏应变能力。④人文素养不够,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重视不够,或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履行告知义务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抢救病人时手脚忙乱,或是毫无头绪和重心,甚至必要的治疗或护理措施尚未实施;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或欠规范。

1.2.2 病人及其家属因素 主要包括:①病人及其家属在突如其来的急症情况下措手无策,感到恐惧、惊慌失措而致使心理障碍。②因突发的疾病以及经济上的困扰而急躁或对他人感到十分不满。③健康教育不够,患者及家属缺乏应有的健康知识,对医务人员出言不逊或缺乏应有尊重。④对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不配合。

1.3 护理纠纷评定标准

根据我院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结果自行拟订评估标准,并分为3级。Ⅰ级:一般矛盾,经护士本人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后即可化解;Ⅱ级:矛盾突出需经科室领导或护士长亲自协调才能解决,而事后双方均能谅解;Ⅲ级:矛盾尖锐需通过医院领导协调才能解决。

1.4 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1.4.1 护士方面 就护士本身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服务理念,同时要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抢救护理措施。②加强护士的人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护理行为[1],在急救治疗的同时,做好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很有必要。③强化院前急救意识,接听呼救电话须认真仔细,同时准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详细记录呼救电话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详细地址,患者目前的情况以及院前的急救过程,出车路线及其到达的大概时间,同时需告知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其注意事项,并将电话记录存档备案。④呼救电话一到,急诊科立即召集急救人员即刻到位,并检查抢救设备、器材和药品是否齐备、到位,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做到万无一失;平时对上述物品及药品必须做到四固定(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随时清点、补充、交接、记录。⑤牢固专业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及其转归,以娴熟的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并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念服务于社会,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急救过程中不做、不谈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注意沟通技巧及方法,实行保护性治疗及护理,不扬病人隐私;及时、准确而规范的做好各种记录,包括诊断、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等实施情况的记录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⑦强化急诊科管理和制度建设,更新院前急救理念,加强对救护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培训,提高急救能力[2]。⑧实施医学继续教育:制订护士培训计划,定期考核或进行急救演练;培养急诊科护士的爱岗、敬业精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以崭新的姿态服务、服从于当代急救工作。

1.4.2 病人及其家属方面 主要包括:①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以及社会急救理念与功能,积极普及急救知识,使民众初步掌握一般急救技能,当发现急危病人或发生意外灾害事故时,能正确、及时地进行自救、互救[2]。②针对病人的疾病及其病情,以及病人及其家属的年龄、社会背景,有的放矢给他们讲述该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介绍该疾病有关的治疗、护理知识及其恢复的过程,同时有必要告知整个治疗、护理过程所需的大概时间和经费。③以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感化病人及其家属,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直接感受到高超的护理技术和优质的护理服务态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圆满地完成治疗、护理计划。

2 结果

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护理纠纷发生的比较:2008年10月~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共接收急诊病人3680人次,其中Ⅰ级护理纠纷152例次,Ⅱ级54例次,Ⅲ级27例次。2009年10月~2010年9月接收急诊病人3960人次,其中Ⅰ级护理纠纷32例次,Ⅱ级18例次,Ⅲ级9例次。经x2检验,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3 讨论

从所周知,急诊科工作繁重而复杂,每天要接诊各种不同的病人,其治疗和护理的实施要求准确而迅速,稍有不慎将会酿成不良后果;同时由于急诊病人的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高,如若诊治和护理失误或沟通不当,以及护理技能和服务态度欠佳等均可诱发护理纠纷,而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和医院形象。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院急诊科针对近年来所发生的护理纠纷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更新急诊科护理管理制度,制订了规范化管理措施。通过一年来的实施,实践证明,规范化管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护理纠纷的发生。首先从首诊负责制落实责任,实行问责制,与此同时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更新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和护理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护理行为[3],这是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和防范护理纠纷发生的可靠保障。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务必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强化个体化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职责是病人与治疗之间的呵护主体[4]。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人文素养,提高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及其转归,以娴熟的技术和优质态度服务于病人,才能积极地避免和化解各种矛盾,使急救护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因此,平时加强急救训练,定期考核,与此同时做好人力、物力等资源配制,也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强调急救护理文件是病人的健康资料和诊治经过的客观记录,既涉及病人的法律、医保、赔偿等问题,同时又是护理科研和教学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医疗纠纷或技术事故鉴定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务必重视急救护理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和详细记录。

参 考 文 献

[1] 李全兴.速成医学论文撰写[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篇4

(二)、编制沈抚同城化的各项规划,全面推进沈抚同城化建设。

20*年要在“规划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惠及共享”四项原则指导下,按照“交通、信息、金融、卫生、教育”同城化的要求,积极配合省政府和沈阳市规划局,全面做好沈抚连接带的深化规划,特别是属于抚顺市行政辖区面积21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包括基础设施规划、核心区、风情小镇建设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

(三)、围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编制控详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批复后,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城市总体规划》,形成社会各界学习规划、了解规划、遵守规划、支持规划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的规划意识。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城市规划区48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地块控详规划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对城市道路网以及其他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安排,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及沿线、章党地区、城东三期,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规划控制依据。

(四)、组织编制重点规划,促进地区发展。

1、组织编制高新区42.77平方公里产业和基础设施规划,推进高新区建设。通过科学的产业定位和项目布局,整合高新区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使高新区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区。

2、组织编制新抚立交桥地区改造规划,拓展站前中心商业区功能。将现有新抚立交桥改造为下穿式立交,不仅能够改善交通功能,提升周边地价,而且对改善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彻底改善周边地区的利用条件,如橡胶一厂地块、裕民地区改造、新抚斜路地区改造等,形成站前商业中心区拓展区,有利于完善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功能。

3、继续组织编制浑河支流河整治规划,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编制抚西河、将军河、葛布东河和方晓河4条支流河综合整治规划,提高河流防洪能力,控制各类污染,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下一步的城市建设、河流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建设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城市家园。

4、组织编制*、*地区改造规划,打造城市新亮点。*地区位于新抚区西部,东起十四道街,西至古城子河口,北邻浑河,南至*。*地区的规划改造,能够带动周边房地产开发,特别是*及浑河北岸开发统一考虑,突出浑河中部山水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商业金融、现代服务和居住休闲功能,将极大提升抚顺市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总规划用地面积是196.6公顷,其中*110公顷,*地区86.6公顷。

5、组织编制望花沙石场改造规划,打造西部地区新形象。该区域位于李石经济开发区的东部,东起浑河大桥立交桥,西至砂石线,南起丹东路,北临浑河,总用地面积320公顷。该区域规划定位为生态居住区。其目的是盘活城市土地,推进沈抚同城化,打造经济开发区新形象。

(五)、做好上市地块规划,整合土地资源。

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土地使用功能,调整用地结构,分期分批,适时提出上市地块规划控制意见,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六)、强化测绘管理,发展测绘事业。

篇5

就目前而言,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改进的方面,例如:服务对象少,服务内容单一等,因此,想要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寻求创新的管理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

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无论在任何领域,创新都是保持事物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根本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创新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当前,社会迅速发展,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这些外在的条件都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当前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并且与时俱进,保持档案管理工作的活力,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档案管理创新的方式

(一)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

当前档案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产生了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创新并加以改进,就目前的档案管理状况来说,大部分的档案馆虽然能够对各种方面的资料进行收藏,但当前社会的需求和查阅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档案馆收藏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管理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档案管理者不仅需要对档案馆的收藏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扩充,提升档案馆资源的持有量,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收集一些使用的资料。除此之外,档案管理的工作上还应当不断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优化档案管理的组织性以及规范化,从而方便用户的查阅,也方便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在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方面能够十分有效的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也能够方便用户的查阅,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依托纸质档案以及人力管理来进行的,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储存电子档案以及声像档案,为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服务的质量。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方面,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建立档案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并且要对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这种新技术的使用方法的培训,让相关的管理人员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思想意识对人的行为有着指导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意识和观念方面进行改进,就能够帮助和促成行为的转变。而在档案馆管理的创新方面,首先应当做好的就是创新思想认识的建立。在进行档案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观念始终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并且能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新思想,从而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与创新工作的发展。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来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和改进,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作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重点所在。要不断对过去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改进,将重收藏轻使用,轻服务的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时刻注重提升管理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从而更好地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帮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的价值。

(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篇6

作者简介:常 冰(1976—),女,河南唐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图分类号:S6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7501

1 引言

桂花属木犀科,常绿阔叶乔木。由于桂花四季常绿,花又香气扑鼻,因此常被用于园林绿化;桂花的花、果、根都能入药,有化痰止咳、暖胃、平肝、散寒破结等功效;鉴于桂花的园林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桂花的市场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尤其造型好的桂花树经济价值也更高。

2 苗木培育

2.1 播种育苗

由于道路绿化需大量树苗,因此生产上常用播种育苗。播种时间宜在当年10月或次年3月。每亩需种约20kg,播种时要将种脐朝同一方向,行距20~25cm,株宽10~12cm。亩产苗约2~3万株。撒一层细土后,再盖一层薄稻草,然后喷水至土壤湿透,以防土壤板结和减少水分蒸发。种子发芽后,马上把草揭去并置于行间,既保持土壤湿润,又防止杂草生长。

2.2 压条、嫁接和扦插

由于播种育苗开花晚,品种原有性状难保持,而压条能弥补它的缺点;嫁接也是育苗常用的方法,常用女贞、水蜡、流苏和白蜡等树种砧木,靠接或切接;扦插育苗常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行。

3 土肥水管理

3.1 土质的选择

桂花喜温暖,宜在土质深厚,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偏酸性砂质壤土中生长;桂花怕干旱,怕烟尘,怕水淹。若遇多雨季节,则根先发黑,后腐烂,叶尖先焦黄,随后整片叶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3.2 中耕除草

在树根四周1m左右松土和除草。浇水或降雨后,为防止土壤板结,还需进行松土。

3.3 浇水与排涝

新种植的桂花一定要浇透水,并对植株的树冠喷水,以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桂花不耐涝,需及时排涝。假如植株遭到水淹,挽救的措施是掺一些细沙,这样能够刺激它长出新根。

3.4 合理施肥

施肥的原则是要勤。以氮肥为主。2、3月份施农杂肥,有利于桂花抽梢。入冬前施无机肥。新移植的桂花,追肥不宜太早,移植坑穴的基肥要与土拌匀后再填土。

3.5 整形修剪

①抹芽:发芽时将主干下部无用的芽全部剥掉;②疏枝:保持一定的枝下高,剪去无用枝条,一般成材后的桂花枝下高在1.5m左右;③短截:修剪顶部枝条,使桂花高度维持在3.5m左右,冠幅2~3m。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分析

(1)褐斑病。刚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小黄斑点,最后形成近圆形斑块。褐斑病常在4~10月发生,老叶比嫩叶易害病,该病以菌丝的形式粘在落叶上过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

(2)枯斑病。该病多由叶缘、叶尖染病。起初,叶片上出现淡褐色小点,最后扩大成圆形不规则的圈,边缘为深褐色。枯斑病常在7~11月发生。该病菌也是由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3)炭疽病。该病危害桂花叶片。病斑呈浅褐色和灰百色,边缘有红褐色环圈。在潮湿的天气,病斑上出现淡桃红色的黏孢子盘。该病常在4~6月发生,病原菌也是由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由风雨传播。

4.2 防治措施

首先要减少传播源。秋季要把落叶焚烧掉。盆栽的桂花要把病叶剪掉。其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多施农厩肥;栽植密度要合理,选择通风透光的地方,从而减少病害的产生。

药剂防治:初发病时,立即喷1∶2∶200倍的波尔多液,随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1500倍液。发病严重的地块,在苗木出圃时用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参考文献:

篇7

1.2 许可对象广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成环境管理工作日益重要,如广州近三年关于选址意见书和用地规划许可的申请案件增量不明显,但关于建成环境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案件数量显著增长。此外,由于建成环境涉及面广,开发控制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展,现行法律法规中也经常出现报经规划部门批准的规定,如增加消防楼梯、电梯的批准;对挖掘城市道路的批准;对改变建筑雨蓬、连廊等构筑物的批准;对改变住宅外立面的批准等,这些开发活动均符合行政许可的特征,已经被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范围,并在规划许可中占有部分的比例。然而,尽管《城乡规划法》新增了《乡村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制度,但并未改变《城市规划法》确立的案例式规划许可制度( 由于新建建筑涉及的利益重大、程序复杂,适合进行案例式管理),规划部门的工作重心和焦点仍停留在新建建筑的规划许可申请上,也并没有及时转变规划许可的审批思维,这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①对地下空间的开发缺乏分类,并未对地下商业与市政设施、人防建设进行区别对待,一些地下商业开发以各种名目混淆视听;②没有从规划许可的角度对用地功能的转换进行细分,规划管理难以适应实践需求,实际发生的项目数量与申请数量不成正比;③在小型开发活动中缺乏对相邻利益、公共利益影响的研究,如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大量旧楼加装电梯的申请,由于缺乏规划许可的相关研究,规划部门的行政许可效率较低。由此可见,随着许可对象范围的扩大及规划许可申请内容的日益纷繁复杂,耗费大量行政资源的案例式管理已不适应当前规划管理实践的需求,重大项目的决策时间常被压缩,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必然。为此,新西兰对各种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细化,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在许可申请报批时只需递交针对土地开发行为的申请,提高了行政效率;英国则通过开发规则将普遍性的开发活动从具体规划编制项目中抽离出来,由案例式管理转向通则式管理,以便于管理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1.3 许可程序单一

申请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规划许可性质的不同,现阶段对建成环境管理的重视也大大拓展了规划许可对象的范围。然而,我国仍沿用以往针对工程管理的手段来进行规划许可的审批。例如,通过对深圳、广州、北京和上海4个城市规划许可程序的对比发现,这四个城市虽然对审批的时限要求有所不同,但都是从建设阶段的划分角度来对规划许可的程序进行分类,并未从规划许可的程序方面进行探索;此外,同一个建设阶段中所有的规划许可的程序并没有差别,这不但没有体现规划许可对象的申请主体与项目重要性的区别,也没有体现出对行政资源的有效分配。与深圳、广州等城市相比,香港和英国的规划许可程序相对快捷。香港将规划许可分为许可、限制和禁止3 类,许可类建设项目只要属于许可范围的,马上就可以进行备案式审批;限制类建设项目都需要经过研究与论证;禁止类建设项目则没有商讨的余地。英国把规划申请分为主要和次要两类,大部分次要的规划申请通过授权下放到次级地方规划当局,并通过简化的程序得到迅速处理,而主要的规划申请则必须通过协商、申请和公示等程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分税制的不断完善,规划许可行政权力向市级以下的地方机关分权是必然趋势,也是对新的行政管理需求的适应。然而,对于地方政府推行的制度创新工作,国家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成本,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成本,进行实质性的行政许可分类不失为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由此可见,对规划许可的程序分类研究或将成为规划行政权力下放的依据。

2 行政管理角度的规划许可

2.1 规划许可的设定与利益主体相关

行政许可设定作为限制公民行为自由的手段,应当受到《宪法》的规制[8],其正当性依据源自宪法第五十一条,1993 年《宪法》修正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意味着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宪法》的肯定②。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行政许可法》的首要立法目的之一就是规范、控制行政许可设定。因此,行政许可的设定是定位于市场经济领域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存在失灵现象,当今行政法的功能更多地承载着如何让行政机关更好地实现公共福祉这一目标,有必要要求从传统的司法移至行政乃至立法角度来重新认识、解读行政法。从立法与行政的角度解读行政许可,行政许可不再是权利或义务的一面,而是作为政府规制的一种政策工具,其经济学定义是:规制是由行政机关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制或者特殊行为。

因此,行政许可最为本质的属性在于以公权的形式干预属于市民社会范畴的东西及属于特殊形态的私权范畴的东西。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规划行政权力在行政审批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没有正确区分不同的利益主体,一些原本属于行政审批事项的项目,通过行政许可的设定,由市场来扮演政府统筹建设的角色,丧失了规划调整公共利益的功能。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建设活动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施城市规划的物质性活动的总称。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城市的建设主体多元化,政府统筹的建设活动面对的是公益性的规划建设项目,不存在市场利益问题,调整的是政府内部的关系,不受《行政许可法》的限制,因此其审批的性质应当限定为行政机关内部事务。通过追溯行政许可设定的立法、司法解读,明晰建设活动不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规划管理部门不仅可以通过内部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减免不必要的行政成本,同时也可以加强政府在统筹规划建设方面的协调作用。

2.2 规划许可的权利与许可对象相关

由于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和交叉性,从《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做出的规定来看,针对不同的许可对象,将许可分为普通许可与特别许可( 以下简称特许) ③,其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普通许可的目的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和维护公共利益;而特许的本质是分配稀缺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这种出让的结果是受特许人获得了财产权利。因此,普通许可与特许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授益行政行为。在普通许可的场合,行政许可机关对于具备许可条件和标准的被许可人没有拒绝授予许可的权力;相反,行政许可机关对于是否授予行政特许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于特许,受特许人一旦得到许可,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获益,法律因而对其权利的行使往往规定一定的条件,只有当行政相对方具备了这些条件时才可以行使该权利并从事相应的活动。特许既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以用来保护公共利益的规则,又可以被理解为私人利益集团寻租行为的产物。

因此,基于特许取得的许可是一种可以诉请保护的利益,适用于信赖原则。根据普通许可与特许的区别,可以明确《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中针对不同对象的分类申请,包括特许与普通许可。然而,目前《城乡规划法》及各地地方性法规的许可程序都没有区分普通许可和特许的不同,如旧楼电梯的加建,规划部门的职责是审核消防、采光和通风等工程问题,然而许可对象的特殊性在于相关业主因电梯加建的成本和利益分配问题,在申请规划许可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和沟通,而是将利益协调的责任置于规划部门,使规划部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不管其开发模式是商业还是人防工程,都是有显著区别的,若是商业开发则构成特许,其容积率应计入用地指标,并应按照特许的权利与责任完善相关程序。由于普通许可和特许具有不同的法律属性,只有对规划许可对象进行细分,才能明晰其不同的权利与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减轻规划部门的决策责任,也有利于保护申请者的权益。

2.3 规划许可的效率与许可程序相关

行政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行政效率是行政程序的一个基本价值,行政效率的提高则意味着行政程序成本的最小化。《行政许可法》关于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规定得比较详细, 但明确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流程等专项规定的行政程序法至今仍然缺位⑤。在规划行政领域,《城乡规划法》作为实体法,对规划许可程序也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国家法律、部门性法规在立法领域的空白使其远远不能适应行政许可的实际需求。如果将行政程序中的时间耗费作为一种与经济耗费有关的行政资源计入程序直接成本,那么规划许可程序的繁琐、效率低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则是难以忽略的,因此提高规划许可的行政效率是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规划许可行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类型,特别是在建成环境的管理阶段,许可对象越来越广泛,对有些行政许可行为( 如构筑物加建、外立面改造等小型开发活动) 完全可以设置简易程序,这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有利于节省行政相对人的成本。此外,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规划许可项目,如果仓促决策将对城市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应该对听证、公示等程序的实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保护公共利益及相关主体的利益。权力下放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分权程度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随着现行政策框架和政治环境的变化[15],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根据城市实际发展状况和阶段,以及规划许可程序的分类进行不同程度的权力下放。

3 规划许可的分类

通过对规划许可对象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规划许可的类型、性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为适应规划许可行政的需要,规划许可的项目管理宜从目前单纯按建设阶段分类管理的办法,逐步向按项目利益主体与项目重要性相结合进行分类许可的管理办法转变,并改进现有的许可程序。

3.1 按利益主体分类

按利益主体进行分类的首要任务是区分建设活动与开发活动的异同,区分内部协调的行政认可与外部法律管理的规划许可的不同,将小型开发活动纳入规划管理范畴,并明确规划许可的内容,如明确行政认可、默认许可或规划许可的范围。

3.1.1 行政认可

通过对规划许可利益主体的数据分析发现,选址意见书的申请主体并不包括开发商和个人。《城乡规划法》规定,只有划拨用地提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而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选址意见书已经脱离了行政许可的基本范畴。从某种意义上看,选址意见书的实质相当于一种规划或计划,而并非行政许可。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阶段,有部分以政府、事业单位为申请主体的项目,如保障性住房、安置房;教育、医疗、行政办公和体育等公共设施;大学城、亚运城、汽车城、港口和会展中心等国家、省属重点工程项目,这类公益性项目应该归类为内部协调的行政许可范畴。而在日本,以国都道府为开发主体的开发、具有公益性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的开发( 如铁路、 医疗设施的建设)以及土地区划整理事业等是不纳入开发许可范围的。因此,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行政效率并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建议对选址意见书及部分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为申请主体的项目实行行政认可制度。而认可制度与许可制度又有所差别,认可制度是简化行政许可的程序、环节和要求,变外部法律管理程序为政府内部的协调程序,明确实施者的责任,是提高城市规划实施效率的有效手段。

3.1.2 默认许可

开发活动的范畴很广,但是部分开发活动并没有构成对公共利益、相邻利益的影响,并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对许可对象的设定,因此对一些可能构成开发行为但无须许可的活动应予以明确,从而使每一类型的开发活动都被纳入法律管理范畴而又能提高行政效率,这类许可被称之为通则式管理。例如,英国对这一类开发活动的管理方式是编制《一般开发规则》,明确谁具有被许可的开发权(Permitted DevelopmentRights)新西兰是将开发活动分为6 类,其中允许开发活动仅限于小型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提交申请即可获得《开发活动符合规划要求证书》(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日本则限定开发面积在1 000 m2 以下的开发或在三大都市圈建成区( 城市化促进地域) 开发面积在 500 m2 以下的开发无需申请许可。我国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进行通则式管理的研究和探索。

3.1.3 规划许可

《行政许可法》虽然规定准予设立行政许可的事项,但仅仅为原则性的宽泛论述。《城乡规划法》对《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申请对象作出规定,而随着城市开发与建设环境的复杂化,这个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实际规划许可的需要,因此对符合行政许可特征的开发活动进行定义非常重要,《城乡规划法》以及地方性的规划法规都需要进行修改并作出详细规定,从法律的层面限定规划许可的范畴。

3.2 按许可对象分类

对规划许可对象进行细分,在法律上厘清规划部门、申请者和利益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是实行法治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规划对象的数据分析,结合《行政许可法》的普通许可和特许分类方法对许可对象进行行政法分类。

3.2.1 特许

由上述分析可知,特许的本质是分配稀缺资源并从中获益,主要包括个人住宅、商业、商业住宅和厂房等新建筑的开发;地下商业、车库的新建;增加面积及改变容积率的改建、扩建;不同用地类别的功能转换等。这些开发活动均符合特许的条件,应在地方性的规划法规中予以确认,明确相关主体的公众参与、听证、行政复议、上诉及利益补偿等权利,同时也对规划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形成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

3.2.2 普通许可

尽管新建建筑、地下空间和用地类别的功能转换获得了土地开发或再开发的权利,但特许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是开发者从中获益,因此对于公共设施类( 教育、医疗、行政办公、民政、社区中心、体育和宗教等)、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等公共性住宅、地下人防和市政设施,以及同一用地类别的功能转换,均应属于普通许可的范畴。此外,一些小型的开发活动,如增设电梯、楼梯和消防梯等附属设施,配套连廊、平台和门亭等构筑物,外立面修缮,不改变原有功能的拆除、重建、装修,以及场地、园林、绿化和围墙建设等,均属于普通许可。对于这些类型的普通许可,可以编制专项的规划许可条例,为规划权力下放的决策提供依据并减轻行政压力。

3.3 按许可程序分类

根据规划许可的对象特点及其在法律上的属性,可将其分为普通许可和特许,但这个分类并不能决定许可程序的简单或复杂。规划许可程序主要取决于专业决策的难易程度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而许可程序的分类也是规划行政权力下放的依据。根据《行政许可法》及国外规划许可制度的经验,建议将规划许可的程序分为以下3 类。

3.3.1 简易程序部分规划许可

被视为简单的或轻微的许可,如构筑物、外立面改造和场地改造等,规划管理人员根据专业规范、法律条文和管理经验可以作出判断而无需集体决策,对于这类规划申请可以通过行政分权下放到地方规划管理机构进行审批,或者通过简化程序由市级规划部门集中审批。规划许可申请同时涉及到文化局、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市交委和消防局等部门,申请者往往奔波于不同部门之间。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了方便当事人办理行政许可的若干制度, 主要包括统一受理( 即通常所说的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 即并联审批)、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 即一站式审批) 等,这些措施对提高行政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应该明晰的是,上述措施并非施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不属于行政许可的程序范畴,因此并不能归到简易程序中。

3.3.2 一般程序

对于一般的规划申请,可根据规划或开发控制条例作出决策,包括大部分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由于控规编制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提供了开发控制的依据,许可的程序主要集中在规划部门内部的讨论和审查;对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中的功能转换和新建地上、地下建筑,以及新建市政设施、旧楼电梯安装等,这类申请往往需要征求环保、工商、文化和消防等其他部门的意见,且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区级、街道级规划部门更了解项目申请的具体情况,这类申请可以部分下放到地方规划局。一般程序的规划许可应设置公众参与,使公众获得知情权,并保留市级规划机构的抽查与否决权力。

3.3.3 复杂程序

篇8

2目标

通过人的干扰,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形成一个可自我维持的、具有恢复力的、相互连接的景观生态系统,在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的同时,为其他自然生命提供生境和福利。以风景园林的技术手段对其赋予最新的可持续景观环境,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与渗透。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

3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大,该垃圾填埋场已逐步进入中心城区。垃圾场废弃物的堆积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影响土地的充分利用。另外,垃圾场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不可降解物,对大气、土壤、水体、植物和居民的生活造成污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生物多样性和抗逆性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增强,生物的栖息生境被严重破坏。

4封场工程

4.1工程分期

该垃圾填埋场分为两个填埋库区,西侧填埋区为一区,东侧填埋区为二区。目前一区中部和南部主要填埋垃圾,西部为污水处理站。二区主要用于容纳少量建筑垃圾,并为一区垃圾填埋提供覆土。垃圾填埋场封场时间不同,其土地利用的途径不同。为了使封场土地得到合理协调的再利用,整个工程被精心安排为两个阶段:一期工程:从2011年初开始,为期5年,该阶段是一区垃圾平台封场工程实施以及生态环境恢复过程。在此阶段将初步建立公园的交通系统与项目设施,开放公园二区以及娱乐休闲区的部分区域。二期工程:2016年到2020年,为期5年,由于公园大部分基础构造已经组织到位,垃圾降解和沉降基本结束,该阶段的重点放在增加项目设置,塑造景观和进一步促进生态恢复上。

4.2填埋场堆体塑形

在山体塑性时,为了加快沉降速度,应分层压实垃圾,压实密度应大于800kg/m3。堆体边坡为1:3,顶坡封场坡度为5%,每5m高差设置2m宽台阶,主山高12m,次山10m,配山8.5m。山体边坡局部以山石维护。垃圾边缘及其与山体相接处应用粘土封盖密实。场地按排水方向设置2%的纵横坡度,坡向导流支、干渠。

4.3受污染土壤的修复

本工程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具体方法是利用植物活动来降低重金属的活动性。还可以利用植物去除土壤中的一些挥发性污染物,即植物将污染物吸收到体内后又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去。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种植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的地上部分,收割地上部分后即可带走土壤中的污染物。

4.4覆盖系统结构设计

土地再利用和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建造覆盖保护系统,实现对垃圾的封闭并减少地面侵蚀和地表水的渗入。《CJJ112-200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要求填埋场封场必须建立完善的封场覆盖系统,并对各结构层的材料和技术参数提出了具体要求,其结构为:基础层+防渗层+排水层+覆盖土层+植被层。如图1所示。

当垃圾堆体塑性完成以后,在垃圾之上先覆盖一层厚度为300-500mm的土壤、砂砾,也可以是一层坚硬垃圾如建筑垃圾等。基础层空隙一般很大,填埋气体会沿着整个基础层流动,起到导气的作用。基础层之上为防渗层,其作用是防止雨水渗入垃圾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填埋气体通过土壤空隙向上扩散。防渗层由200mm压实黏性土和HDPE土工膜组成。其中压实黏性土渗透系数小于1×10-5cm/s,HDPE的渗透系数小于1×10-7cm/s。土工膜上下表面均设置土工布。排水层用于收集通过植被层下渗的雨水和保护防渗层。排水层顶坡采用渗透性较强的砂岩物质,边坡采用土工复合排水网,粗粒材料厚度300mm,渗透系数大于1×10-2m/s。排水层与填埋库区的排水沟相连。植被层应由土壤压实的覆盖支持土层和营养植被层组成。覆盖支持土层渗透系数大于1×10-4cm/s,厚度为500mm。营养植被层厚度为150-500mm。不同的植被类型要求最终营养植被层的厚度不一样,应根据所种植的植被类型的不同而决定最终覆土层的厚度。通常草本植物需要600mm左右的覆土层厚度,而树木则需要900mm以上,大乔木要1m以上。

4.5渗沥液收集导排

该垃圾填埋场原有的垃圾渗滤液收集系统包括底层水平收集系统和垂直收集系统。

4.5.1垃圾渗滤液底层水平收集系统:布置成枝状网。

主盲沟横断面(1200+900)mm×800mm,支盲沟横断面为(900+600)mm×800mm,支盲沟长度6300m。

4.5.2垂直收集系统。

竖井由贯穿垃圾填埋体的垂直立管及石笼构成,竖井与底层水平排渗盲沟相通,渗滤液通过竖井进入底层水平收集系统,然后流入填埋场下游,进入渗滤液调节池。垃圾渗滤液进入调节池后经过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处理,用泵将渗滤液输送至覆盖层表面并重新灌入垃圾场,既能达到灌溉植被的作用,也能通过渗滤液的向下渗透的减少土壤和渗滤液的污染物。同时,渗滤液的回灌可以加速垃圾场的沉降和垃圾的降解。4.6气体收集导排与处理该填埋场在建造时采用竖井收集填埋气,将所收集的气体沿竖井向上流动引出地面。封场时,利用覆盖层阻止填埋气体通过土壤空隙向空气中扩散。在基础层各竖井之间铺设横向的导气盲沟作为水平方向的导气层,在抽气机作用下,填埋气体被集中收集,在焚烧发电装置中燃烧处理。

5可持续景观设计

5.1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面向目标的生态恢复,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要恢复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或自我永续系统。我们可以人工模仿次生演替的过程并加以合理的人为干扰,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发生顺行演替并逐步恢复达到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中生性顶级群落。其具体过程为先锋物种的进入,土壤肥力得到积累,土壤结构缓慢改善,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含量下降,新的适应性物种的进入,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恢复,群落的进入,从而达到生态恢复的目标。

5.1.1植被的重建。

对于垃圾填埋场这种恶劣的生长环境,要求适生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成活率高,能忍耐填埋气体和垃圾渗沥液。其主要包括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浅根系的草本植物及豆科植物以及具有超富集能力的植物。①前期。大面积种植浅根系的草本植物和豆科植物以后,土壤毒性有所改善,土壤肥力增强,形成良好的土壤条件;其次,可适当引入少量抗性强的乡土木本和次生演替较快的先锋树种等,如白蜡树、金银木、臭椿、白桦、加拿大杨、旱柳、银白杨、樟子松、紫丁香、暴马丁香、小叶丁香、侧柏、鼠李、接骨木、榆树等。草本植物可以选择黑麦草、匍匐剪股颖、小康草、马氏蓼等做先锋草种。其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抗病虫害能力强、分蘖再生能力强、生长快、不易倒伏、再生迅速等特性。②中期。土壤毒性基本解除,肥力也有所增强,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长较慢、树型小、耐涝、不易发生病虫害的观赏性树种。应避免引入人和动物食用或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品种,以免造成人和动物的危害。③后期。土壤基本上已经达到稳定,依据对比、和谐、均衡、对称的美学原理,建设疏密有间,高低错落,既有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呈现成片、成块的群体美,又有局部小景的个体美。

5.1.2群落结构以及生态位。

植物的群落配置和生态位的科学构建是建立一个相对稳定且能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植物的群体配置上要设计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的复层绿化模式,组建起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为当地微生物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并与它们共同进化。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避免种群间的直接竞争,保证群落稳定。

5.1.3努力提高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通过多层分级利用,使得涌入城市大量的人流、能流、信息流能被充分的利用。

5.2可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5.2.1水生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觅食、微生物的降解以及基质的截留等作用,大量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水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在不危害自身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对水体中难降解的污染物有很强的降解、同化能力。

5.2.2乡土生境系统。

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恶化。在营造人工景观的同时,通过营造植物群落,创造理想的觅食环境,加强公园私密性建设和筑巢引鸟等几方面措施,使公园能引来鸟、留住兽,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5.3可持续的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

5.3.1节约的景观。

①本工程可以采用燃气机燃烧填埋气体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方式。室外照明同样可以太阳能LED路灯作为照明系统。既提供公园本身的用电、用气,又节能环保。用沼气残渣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料可用于园内植物的种植栽培。②垃圾渗滤液和雨水经过收集、净化可以用作浇灌植物和景观用水。③采用免冲水生态环保厕所可节约大量水源,不产生污染。粪便的处理过程均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无排放及外泄。还能有效安全地回收排泄物中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④花卉垃圾桶将不同垃圾压缩、分解,给垃圾桶边的花卉提供肥料,并将其他无法立即利用的垃圾倾倒至底部,由清洁工回收,统一处理。

5.3.2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一种方式是利用废弃的木材、玻璃、陶瓷、砖块、PV管、塑料、金属、汽车轮胎、石材等这些没有污染的废料为基本的元素,形成具有美学特征和使用功能的人工景观设施。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废弃物,采用不同的配方和工艺形成具有热态可塑性和冷态可加工性的复合材料。这些材料是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新型材料,其成本低廉。既能解决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又能对废弃材料进行再一次的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5.4可持续的景观使用

落实环保意识,垃圾减量、回收、再利用是宣传教育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的使用应该是可持续的,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体验和使用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倡导可持续的环境伦理。

5.5景观规划设计

5.5.1规划设计原则。

①生态的原则。本方案规划设计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第一,生态景观:a.从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态系列景观。b.结合哈尔滨的地域特点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特色。第二,生态技术:即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物多样性等原理设计的高效的能源与物质循环和再生系统。第三,环境保护:公园的日常生产生活和运营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利用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的产生。②高效益原则。从效益原则出发,规划中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生态旅游、休闲,生态教育,房地产开发等三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③参与性原则。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旅游的重要方面。规划中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城市游客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层面地体验到景观的可持续性。④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本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逐步完善的形式,以解决土地恢复再利用、填埋场稳定化程度、开发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为整个园区的早日开放及进入良性循环作好充分准备,并且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5.5.2设计理念。

地球环境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城市环境问题。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休闲、娱乐、锻炼、交往的重要场所。改善非人性化的城市环境,以公园作为基本单元之一,以再生、循环作为废弃地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创造出可持续的城市景观,进而修复城市自然生态。

5.5.3布局结构。

本案采用混合式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布局为全园的骨架。全园垃圾堆体主要集中在一区,因此,将主山和次山布局于此,既满足造景的需要又可以少动土方。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山脊线、山缘线进行,使山体峰峦起伏、变化有致。根据本案基地现状特色,本着尊重场地个性,因地制宜的宗旨,按性质、功能及景观效能分为入口区、老人活动区、中心娱乐区、安静休闲区、康体眺望区、科普教育区及园务管理区等七个区。①入口区:公园设置一个主入口、一个次入口和员工专用入口。其中公园正门和员工入口均位于北侧,是利用德长固体垃圾填埋场原有入口改建而成的。次入口位于公园的东南侧,紧邻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主要道路。②中心娱乐区:公园的中心活动区域为文化娱乐区,与主入口区相连接,与公园主山形成对景。醒明湖紧邻中心广场,并与主山西侧的溪流形成水系。广场上设有亲水平台、喷泉、跌泉和演艺广场。平台上设舞台和主题雕塑。③安静休闲区:该区位于全园西南方,为游人闲暇时的最佳去处。公园的阳光草坪和乡土树种观赏区均坐落在区域内。通过地形的变化和空间的分隔,形成波光云影、树木葱笼等动人景色。溪流上架设木桥,水岸边种植水葱、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使人们充分欣赏美景。在与老人活动区的过渡处设置临湖榭和主题广场。④康体健身区:登山是该区的主要内容,通过登山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一年四季的植物景观变化。山体高12m,上设登山布道,山顶设观景台,台上设亭,在这里游人可以一览全园美景。湖水环绕山体,山下有一处亲水平台,与舞台和演艺广场形成对景。⑤园务管理区:管理区位于公园的东北方,紧邻城市快速路。管理区内有公园管理人员的办公室、员工食堂以及通向城市环城道路的出入口,专供员工使用,不对外开放。⑥科普教育区:建造科普展览馆,通过图像、文字、实例等生动的形式,使观众了解垃圾处理的现状,鼓励市民正确处理垃圾,保护环境,做一个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树立起可持续的环境伦理。⑦老人活动区:老人活动区紧临居民区,方便老人快捷使用。区内有配山,山下东南侧设老人活动室和图书馆,老人们可以在内进行打牌、下棋等文艺活动。老年区中设夕阳红广场以满足老人体育锻炼的需要。

5.5.4园林景观配置格局。

①植物景观配置。

a.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景观。

b.从季相上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争取做到在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

c.根据园林美学进行搭配:依据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进行配置,同时合理配置落叶和常绿植物,形成远景和近景相结合,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给人们以最佳的感受。

篇9

前言

在村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中央明确指出:在村镇建设规划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并将科学规划作为村镇建设的重要基础,才能促进村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管理主要是政府实施村镇建设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及经济调节等职责的一种手段,对村镇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公共利益协调和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及时掌握村镇建设中存在问题,优化村镇建设发展措施,使村镇建设能够适应城乡统筹发展。

2.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1村镇建设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在村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中心村和重点镇未能起到良好的辐射或带动作用,整个村镇建设规划体系较为滞后,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镇建设规划体系较为封闭,未能延伸到外部市场;每个村镇所承担的发展任务、经济运行状况较为混乱、职能过于单一;村镇性质和定位不清,层次不够分明,导致风格相似、特色不突出等现象的产生;重点镇区域优势不够突出,导致其未能在村镇建设中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心村区域优势不突出,未能满足基本人居要求[1]。

2.2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相对滞后

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虽然很多村镇编制了新的村镇建设整体规划,但是只有部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符合审批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村镇在编制过程中,未对村镇建设进行控制性和修建性的规划,导致很多村镇建设项目仅受到村镇整体规划体系的控制,建设规划和管理过于随意,基础设施、建设容积、绿地配置等指标控制和实施难度较大。再者,很多村镇仍然严重以往的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编制规划过于滞后,设计水平较低,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发展需求。再者,很多村镇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且在经费相对缺乏情况下,导致很多规划编制工作无法落实,未能对村镇建设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3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不到位

在村镇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违法使用用地、项目未批先建、土地乱圈乱占等,对村镇建设规划合理性和科学性造成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项目未制定正规规划设计图纸,建设队伍资质与项目建设要求不相符,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证;在村镇建设规划中,为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各种不合理建设现象的泛滥;在违法建设管理上,村镇主要依据影响的法律程序进行强制查处,查处周期过长,管理难度较大;“建新不拆旧”管理上,涉及部门多,联合执法力度相对缺乏,导致很多空心村的产生。

2.4村镇建设规划投入与环境治理需加强

从现阶段村镇建设规划情况来看,虽然各村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并以生态村镇作为建设理念,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并取得显著性的效果。有些村镇在建设规划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影响,主要依靠村镇政府和企业进行集资,而在环境治理上仍然沿用以往的突击或者命令的管理形式,导致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水治理难以落实、环境卫生差等现象的产生。

村镇建设规划管理科学性

3.1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

建设规划体系作为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总指导,对村镇建设发展、科学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力扶持区位重要,且具有良好经济基础的村镇,以发挥其在整个村镇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例如,区域村镇、县城村镇等卫星乡镇,虽然离中心城市较远,但是具有良好的产业优质及经济发展条件,能够对周边相对落后地区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村镇政府在这些村镇建设规划时,实施优惠政策,并给予大力扶持,以促进重点村镇发展。其次,把城市郊区村镇纳入到城区管理工作中。例如,某城镇虽是建制镇,但已与城区相互连接,对与这种类型城镇,必须进行单独规划,并纳入到城区范围中,按照城区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并明确其在城区中的功能[2]。尤其是位于中心城区和城市组群间的村镇,不仅要对其建设规划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要建设规划做出积极引导。再者,对于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保证其建设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很多村镇人口开始慢慢涌入导致重点村镇或城区中,导致偏远地区村镇人口不断减少,对村镇建设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必须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得村镇得到有效发展,并慢慢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

3.2保证村镇规划编制合理性

首先,村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在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协调各个村镇间关系,使得村镇建设规划与整个村镇建设规划布局得到有效优化,并将中心村镇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村镇经济和特色文化,明确中心村镇在村镇建设规划中的功能,避免重复建设问题的产生。同时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使得村镇企业慢慢向着工业化区域发展,而住宅则向着生活区域发展,有效保证了村镇建设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协调性。其次,加快村镇整体规划修编工作,提高村镇建设规划水平[3]。村镇作为城市与乡村连接纽带,是新农村建设中心,其与城市建设规划是不同的,必须对村镇经济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并在规划体系引导下,明确村镇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优化村镇规划设计,并充分挖掘村镇特色文化。再者,制定建设规划管理标准,提高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质量。在以往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存在覆盖率低、控制性差、指导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村镇整体面貌过于相似,没有鲜明特色。而通过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制定相关管理标准后,村镇建设规划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避免不合理建设用地现象的产生。

3.3加大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力度

首先,完善各村镇管理机构。为了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加大建设规划管理力度,才能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健全村镇建设规划监督机制。严格按照我国村镇建设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建设规划审批工作,加强建设规划许可控制制度,健全村镇安全施工和建设质量监督机制,规范村镇建设产权交易,以保证村镇建设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不合理不合理建设规划行为的产生。再者,对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管理和执法能力。制定适宜的人员培训方案和计划,对建设规划管理人员进行分组培训,并实施持证上岗制度,以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同时有效培训,以增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并依据建设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办事,有效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3.4做好资金投入与环境治理工作

在村镇建设规划及管理过程中,必须转变村镇建设规划观念,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首先,在村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不能完善依靠当地政府和企业来集资,必须不断扩展村镇建设的集资路径,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其次,通过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模式和技术指导,以保证村镇道路卫生、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结语

村镇建设规划对村镇建设后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村镇居民根本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合理性,加大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力度,做好资金投入与环境治理工作,才能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和科学性,促进村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二、课题管理环节

课题管理包括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推广六个环节。课题申报是课题管理工作的前奏,包括编制课题指南、组织申报、统计信息等过程。

评审立项是课题管理的入口。评审立项的主要功能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择优立项。开题论证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实施方案的价值、创新性、可行性等给予进一步的分析、讨论和审定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核心概念,精选研究内容,明析研究目标,找准创新点,预设研究成果等,以进一步把握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弥补课题申报时各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中期检查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其作用是对课题的意义、研究水平、研究进展程度等进行考核与评估,在检查中及时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对课题组成员、研究方案等进行调整和修改,进一步明确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以保证课题有效实施。通过中期评估,促进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

结题验收是课题的“出口”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申请结题验收的课题表示已经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须按程序由同行专家从科学性、效益性、创新性、规范性等方面,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工作是否达到预设目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课题管理的成效。

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科研价值的根本途径。成果推广既包括传播、学习在内的一切成果推广应用活动,又包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推广活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三、课题管理存在的问题

课题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遵循教育科学研究规律,把握课题管理基本要求,实施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是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必然要求。课题管理的六个工作环节把握得好与不好,对做好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关系很大[1]。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各省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庆市教科院研发了教育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云南省修订了管理办法、加强了开题论证的审核等。但课题管理过程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以云南省为例,课题管理主要存在申报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传统、按期结项率不高等问题。

1.整体申报水平偏低

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课题的论证质量等因素有关。分析2010、2011年课题申报情况,与全国相比,云南省课题申报总体水平不高。2010、2011年,云南省推荐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被立项的课题数分别为5项和6项,分别排在倒数第10位和倒数第11位,低于平均立项水平。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2011年度申报课题的材料分为中小学组、职业教育组和高等学校组三组,每组又按重点课题、一般课题、未立项课题三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选题过大或过小;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脱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不足;缺少研究前期的基础数据支撑或参考数据比较老旧;填写不规范;论证缺乏逻辑性等问题。申报材料反映出整体申报水平较低的现状。

2.按期结项率不高

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1~3年。以云南省为例,按最长3年计算,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第二批立项课题结项率为86.9%,但其中有一半课题的研究时限超过了3年。通过分析全国、各省规划办在网络上公布的立项和结项数,超期结题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比较普遍。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

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应该包括几个要素[2]: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价值厚重的选题,要居于学术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适切的理论框架;有学术创新,包括学术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或挖掘到新资料;有充实的内容;有完整的结构;有充分的论证;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务实、实用、管用,引证规范。以这八个要素来评价云南省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存在:报告格式不规范、缺少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分析与研究内容不一致、研究方法在研究报告中未体现、研究报告中套话多等问题,还存在为应付结题而拼材料凑字数的少数情况。

4.过程成果再次开发利用率低

一项课题管理环节中产生的研究材料及成果,如研究报告、实施方案、中期检查报告、重要变更、结题申请书、问卷、研究数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目前还是以纸质+电子邮箱的报送方式,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纸质材料和分散的电子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课题电子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归类,或者即使归类了但没有有效索引,最后能查找到的电子资料十分有限。部分研究成果、研究表格等电子资料甚至丢失。同时,针对某一专题,查找纸质材料工作量大,能搜索到的电子材料很少,这对课题的研究和继承、研究成果的再次开发利用都非常不利。

5.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1)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人手普遍很紧,大部分州县、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包括分管领导在内,平均大约3人。没有设立规划办的州市、县占了1/3。即使设立了规划办,兼职人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面对本级、省级、国家级等众多的课题,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管理显得力不从心,易出现“重组织、轻管理”、“重申报、轻过程”等现象。

(2)缺乏共享和联动机制。省、州市、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研究成果、实验数据等信息不畅通;对管理的课题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开展课题管理、指导工作,优秀经验共享较少;所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无法有效统计和监督。这些问题也造成管理效率比较低,针对性的指导比较困难。

(3)缺乏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提高管理效率的手段之一。对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管理的好差,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对课题负责人,大部分课题管理制度均规定了处罚性条款,但对于按期完成研究工作并出了好成果的课题,大多缺乏奖励办法。

四、课题管理策略

课题管理应坚持“人本原理”和“效益原理”[4]。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课题承担者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有效的课题管理应以课题承担者为核心,严格过程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课题承担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课题管理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即产生好的研究成果。单靠某一种方式或方法来管理课题是远远不够的。

1.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题申报管理平台

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是组织管理的有力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手段。课题申报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有两项:一是实现课题网络申报;二是实现立项课题的精细化管理,包括课题开题、中期检查、变更、结题验收等阶段的表格材料及成果等的网上报送与审核、研究成果查询统计、研究进度检查查询、经费管理等模块(如图1)。通过课题申报管理平台,实现课题网上申报、研究过程管理、过程成果管理等,掌握各地课题管理情况的同时,逐步积累教育科研资料库、资源库,建立起省、州市之间和省、高校之间信息互通、成果资源共享的课题管理通道,提升课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按期结项率和管理效率。管理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作为评价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绩效的有力支撑。

2.引入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加强研究过程管理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现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项目时间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板块之一,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项目所需资源、节约项目成本的重要措施。项目时间管理的核心是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的里程碑是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是一个时间点,通常指一个可支付成果的完成[5]。在课题管理中,可将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三个环节的时间点视为课题研究的里程碑。省规划办、州市规划办和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三个里程碑表格材料和成果的审查审核,并借助网络申报管理平台,及时提醒课题承担者里程碑时间;同时将经费管理与里程碑的研究成果挂钩,提高按时开题率和按时结项率,促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采用分层分类管理,提高研究质量

分层指按申报者所属单位,分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两层进行管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注重行动研究,立足于校本研究,立足于课堂和课改,以改进实践为导向;高等教育阶段的课题立足于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学校两个阶段课题研究的指导内容、方法应不同。同时,从申报水平来看,对比云南省近几年的课题申报和研究情况,发现课题研究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基础教育阶段。因此,为促进不同层次阶段教育科研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研究水平,扶持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课题研究水平,分层评审、指导、管理有其必要性。

分类指按课题类别,划分为重点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分别管理。重点招标课题和重点课题严要求,严格“入口”、过程和“出口”,由省规划办直接管理。其他课题的开题、中期检查均授权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和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管理。所有省规划办资助经费的课题,其结题验收均由省级规划办组织,所有课题统一归口到省规划办,以此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4.加强课题研究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指导课题研究是省规划办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省规划办的研究指导性质和内容与州市级、县区级、高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不同。作为省级规划办,其研究指导工作侧重面上指导。基础教育阶段的课题研究指导,以提高申报和研究水平为主;指导对象为课题申报者、课题承担者、各级规划办负责人和学科管理员;可采用集中培训、分区域集中检查与指导、实战观摩、专家队伍重点跟踪辅导等形式;指导内容包括选题策略、信息收集和整理、设计论证、课题组织实施、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报告撰写、结项鉴定标准等。高等学校以工作部署为主,针对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说明申报任务、申报要求、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等,重点在于提高申报量,督促研究进度。

5.建立联动与共享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日常管理两级联动机制。由省与州市级规划办之间、省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共同管理课题,突出联动管理重点,进一步明确省级、州市级、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配套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两级间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对课题管理过程的问题及时沟通与解决,使课题共管沟通渠道畅通;不定期组织课题管理的联动检查和交流,互相了解、借鉴课题管理模式,以此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课题研究进度、成果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网站、管理系统、交流会等方式,州市级规划办、高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能够随时查询本部门所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取得的成果、结题信息,随时掌握本部门申报、立项课题的统计数据,及时优秀课题管理经验。信息的共享,既有利于各部门全面掌握本部门管理课题的情况,又为各部门监督和管理课题的研究进度、总结本部门的工作情况提供详细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倡平.浅谈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篇11

手术室是实施麻醉、开展手术、抢救治疗急诊手术患者的重要场所,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1]。眼部结构精细,即使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患者视力减退,甚至视力丧失,在眼科患者中,手术病例占到总病例的93.2%[2]。眼科手术具有精细、手术时间短、手术量大的特点,常出现连续接台手术[3],且手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患者沟通困难、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因此,眼科手术室的护理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规范化管理措施的制定能有效保障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护理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医护纠纷发生。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并提出对策,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眼科手术的18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90例、女963例,年龄2~92岁,平均(66.1±12.3)岁。其中白内障摘除术1050例,玻璃体切除术51例,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外路)61例,斜视矫正术50例,抗青光眼术168例,眼外伤手术121例,其他眼科手术352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3例患者眼科手术期间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手术期间安全事故统计结果

1853例手术中,出现显微镜灯泡突然烧坏2例、冷凝机无法制冷3例、激光机无法开机2例,经立即维修后顺利完成手术;出现器械遗失2例,经重新清点查找,核对无误,未影响手术;出现人工晶体度数核对错误1例,发现及时手术顺利完成;出现眼心反射1例,因紧张、尿急致血压升高2例,经

对症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出现缝针刺伤1例,术中医护人员接手机谈话引起患者不满1例,经耐心劝解未引起纠纷;出现术后感染2例,术后患者撞伤1例,经对症治疗后无影响。见表1。

2.2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结果

回顾性分析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知识和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监督意识薄弱,后勤保障欠缺;及医疗制度不够完善。

2.2.1 护理人员方面 (1)人员配备不完善。眼科手术室手术时间短、手术量大、贵重精密仪器种类繁多,需要护理人员相对固定,熟悉眼科手术器械使用和手术流程,并具有较强的眼科专业知识。而目前专业的眼科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对缺乏,手术咨询、准备、人流控制等工作做不到专人负责,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无法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护理的安全隐患;(2)护理知识和技能单一。眼科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大多为中专或大专学历,眼科专业知识欠缺,工作中多数是被动执行医嘱,科学、独立、变通处理眼科手术室护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眼科手术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其往往伴有其他合并症,或部分患者经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引起心率加快、高血压、胸闷等症状,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多种合并症的处理方式,而部分年轻护理人员因知识和技能单一而无法独立处理。多数护理人员认为手术室护理是单纯性配合医生的工作,缺乏积极学习新护理技术和方法的主动性,一旦需要综合处理新术式和新仪器时,往往会束手无策;(3)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是医患纠纷、护患纠纷的多发地,且随相关法制规章的不断健全和媒体对医疗纠纷的关注,患者的维权意识和医疗护理要求不断提高[4-6],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2.2.2 管理方面 (1)缺乏手术室人员间相互监督意识。手术室的各项操作均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尤其是眼科手术室,眼睛生理功能特殊,解剖复杂,需严格遵守术前术中各项操作的规范。个别医护人员自我主导观念较强,不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会威胁到护理安全。(2)后勤保障欠缺。手术室工作的联系范围较宽,需要多科室、多人员共同协调完成,尤其对于手术量大的眼科手术室,器械和布类等物品需要及时灭菌处理和补充,后勤保障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出现显微镜灯泡突然烧坏2例、冷凝机无法制冷3例、激光机无法开机2例,虽经及时维修后没有影响手术进行,但是术前检查工作不够到位,也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

2.2.3 医疗制度方面 旧有制度没有及时修订,灭菌消毒制度、手术患者接送和交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术中医嘱执行制度等新制度没有及时添加,使得实际护理中的一些活动缺乏有效依据,从而引发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3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规范化管理

2.3.1 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加快医疗配套改革,明确护理人员分工,重视护理人员的梯队建设,综合培养护理人员反应力、眼力、体力,使护理人员从超负荷的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全方位保证眼科手术室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2)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医学理论、新的医疗器械以及新的手术方式应运而生[7],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医疗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医疗动态,拓宽知识面,并积极参加各种仪器操作学习和讲座,同时医院管理者应组织各种类型的医护知识培训和比赛,增加医护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组织和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8],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有效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双方权益,减少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处处以护理质量为中心,时时以患者安全为己任,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眼科手术患者,在处理眼科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其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因基础疾病恶化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2.3.2 护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 (1)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监督力度。在人性关怀护理人员和保障护理人员权利的基础上,赏罚分明,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和手术主治医师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提高手术护理安全。(2)加强后勤保障力度。眼科手术室管理者要与其他各部门保持积极沟通和交流,加强后勤巡查和监督,满足手术相关机械供给,保证医疗机器的平稳安全运行,消除各环节不安全因素,使得手术顺利进行[9]。尤其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严格区分内眼、外眼手术标准,避免交叉感染,固定物品摆放,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出手术室,防治医源性感染。

2.3.3 完善制度 施行眼科手术患者的视力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行抗青光眼术、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听力、运动、感觉等功能降低,连台手术时容易出现错答错应、混淆排号等情况,因此要建立和执行术前七查、十二对、三到位制度[10-12],术后患者需敷料包扎术眼,因此安全制度的建立对降低术后意外伤害至关重要。管理者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各项医疗法规,结合本院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眼科手术室运行的规章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洞察缺陷与不足,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使各项职责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减少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3 小结

眼科手术高、精、难的手术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创新,对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对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包括: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知识和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监督意识薄弱,后勤保障欠缺;及医疗制度不够完善。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适合我院眼科手术室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监督力度和后勤保障力度;同时完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瞿静文.影响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5,4(3):63-64.

[2] 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3] 谢斌.基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分析与防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57-2858.

[4] 欧雪芬,蒋维连.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124-125.

[5] 李会娟.浅析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3,17(2):116-117.

[6] 赖丽君,刘荣.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6-47.

[7] 刘耀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0):111-112.

[8] 李莉燕,万明玉,肖育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5):87-88.

[9] 黄雪玲.基层手术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17-718.

[10] 曾木兰.手术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8):156-157.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眼科手术患者作为样本,以43例为一组,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性别:实验组女性25例,男性18例;对照组女性23例,男性20例。年龄:实验组患者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54.24±10.9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55.09±11.26)岁。手术情况:实验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23例,眼科外伤手术10例,斜视矫正术10例;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20例,眼科外伤手术9例,斜视矫正术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参与规范化管理。实验组患者采取规范化管理及护理方法护理:①护理人员技能培训。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眼科手术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其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确保护理整体水平提升[3]。②落实责任制,组成不同护理小组,每一小组民主选出负责人,对整个小组的护理情况负责,出现问题及时追究责任。小组与小组间互相监督,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认真性,避免安全隐患出现。③改革医疗制度。在坚持卫计委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规定与要求的基础上,综合本院当前医疗现状,改革传统制度,提高制度的可行性。④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的重视。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做好护理工作。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及焦虑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术中确保器械已消毒,严密观察患者体征,提出应急措施,避免术中出现风险。术后从合理饮食、运动与给药等角度入手,提高护理水平,降低安全隐患发生几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安全隐患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仪器无法正常工作(仪器隐患)、人工晶体度数核对错误(数据隐患)、血压升高、术后感染四项指标。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项指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问卷共100分。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79~9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统计学指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以P<0.05为准,判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见附表1:观察附表1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为4.66%;对照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为13.95%。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更低。2.2护理满意度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见附表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04%。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篇13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努力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三者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提前预警和多元化调处机制,以及社会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调解优先”的理念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一般治安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和交通事故,更多地用调解的办法来处理,尽量采取“多调少裁”、“多调少罚”等柔性方式,严防一般性矛盾纠纷转化为民事案件、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严防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这个重心。要大力增强基层实力。继续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积极推进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减少管理层级,促进警力下沉,不断完善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力量薄弱、经费保障困难、装备设施落后等问题,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积极参与基层资源整合。要积极参与基层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交通、农机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整合,协同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重点要推动构建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要努力强化基础工作效能。要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改革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推动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加大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要积极参与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加强人口信息库、视频监控系统、道路卡口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和平台建设,推动整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卫生、交通、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及民航、电信、金融、社保、证监、保险等行业信息资源,努力构建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网络系统平台,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这个“法宝”。

全省各级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工作渗透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坚持用群众观点统揽各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既要继承原来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和方法,又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和手段,少一些替民做主、多一些让民做主,少一些管理、多一些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化“向人民报告”活动,以“向人民报告”活动统带各项群众工作,拓展报告内涵,丰富报告内容,活化报告形式,创新报告手段,提升报告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一我省公安机关独有的群众工作新形式、新手段不断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综合施策这个手段。要突出发挥公安机关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晰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完善公安机关内部警种合作机制和区域警务协作机制,消除部门、警种间的分割和壁垒,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整体战斗力。同时要加强与司法、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工商、财政、安监、民族、宗教、政府应急处置中心等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保险、证券、水电气热等行业监管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联席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要突出发挥基层组织的骨干作用,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帮教和青少年社区矫治等“社会人”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通报机制、衔接机制、责任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突出发挥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配合作用,探索在公安社会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把适合于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出去,交给各类行业协会、教育培训组织、经济社会事务所、交易市场、中介机构等,由他们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将公安机关的管理要求转化为行业制度和规范,引导其形成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我治理的运行机制,同时强化对这些组织和机构的阵地控制工作,实现外部管理与内部自律双轨并行,保证其健康发展并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要突出发挥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要通过“大走访”、“五进七讲”等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守法维权意识、防范自救意识,发挥每一位社会公众在社会治安防范参与、人身财产安全保护、交通事故预防、火灾预防和自救等方面的作用,减少和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交通事故、火灾、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抓住“平安龙江”创建这个平台。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打击犯罪这个主业抓创建。重点要打击黑恶、命案、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电信诈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犯罪,拐卖儿童妇女、“黄、赌、毒”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和涉众型经济案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通过严厉打击,坚决遏制我省刑事犯罪高发、多发势头。要紧紧围绕预防为主这个方针抓创建。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强化治安隐患源头治理,强化治安乱点早期整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要紧紧围绕公共安全这个责任抓创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分依靠安委会、交委会、消委会,大力推进优良交通秩序创建活动和道路畅通工程,大力打造“消防铁军”、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深化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整治,继续实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把责任真正落实到社会单位、落实到企业、落实到法人,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紧紧围绕网络管控这个难点抓创建。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网上网下综合打防机制,着力提高网上发现、控制、打击、处置能力,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