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目标规范化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的制度既是保证医疗保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搞好医疗保险经办服务的关键。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局和市处的要求,对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一次清查整理,该建立的建立,该完善的完善。首先,要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其次,要围绕目标规范化管理对经办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第三,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制定详尽的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建设、就医流程、结算办法等工作制度,使经办机构的各项内部业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内部管理有序、对外服务高效的要求。第四,要完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和考核目标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改变重工作部署、轻监督检查的现象,第五,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管理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项规章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避免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二、各经办机构尤其要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能,为做好参保登记、个人缴费、政策咨询和就医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快捷服务保障
各县区要加强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网络,把经办服务职能下沉,服务向基层延伸。同时,大力推进三化建设。经办工作必须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这项工作要大力推进。规范化的主要标志,就是管理有制度,操作有标准,流程有章法。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就是业务经办实行计算机操作,数据采集、信息传递、实施监控通过网络进行。经办机构是金保工程最大的用户,也是最急迫的用户,要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工作上要密切配合,以应用促发展,以发展满足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制定和完善职业标准,做到上岗有资格,服务有标准,培训工作有制度。中心城市社保经办机构要在这方面先行一步,早抓快走,当好排头兵。
三、注重解决突出问题
篇2
(二)问卷调查基本内容 此次调查分为深度访问调查表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主要用于调查高校内审人员专业化基本概况,共分为:人员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和专业背景3个大类32个属性进行统计,其中对人员专业背景中计算机背景划分为5个属性进行分类统计。而深度访问调查表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高校内审机构设置情况;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及举措;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主要问题;制约推进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加强高校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主要途径。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内审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情况分析
(1)计算机专业背景人才匮乏,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契机,信息化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内部业务活动以及审计环境产生较大改变,要充分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其中。但从此次调查统计情况来看,统计总人数307人,其中审计、财务专业人员占比63.6%,金融、财经经济类专业占比9.3%,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专业占比仅为5.6%,统计数据详如表1。在目前以财务、审计专业为主的人才结构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缺乏,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急需优化。
(2)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较高,但专业化应用层次不够。收回的38份调查统计数据表分析显示,被调查单位共有审计人员30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97%,其中无职称25人,初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56人,高级职称92人,通过职称计算考试人数比例为9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所有人员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日常辅助办公,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
此外,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就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计专业应用能力也进行了初步考察。调查显示,计算机办公自动水平较高,与目前高校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相符,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开发人员仅15人,掌握数据库专业人员为14人,数据分析挖掘人员比例为不到1%,由次可见目前高校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应用程度较低,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分析 信息系统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是开展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手段或工具。根据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信息系统对内部审计业务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性,信息系统是高校内审部门由传统手工审计迈向信息化审计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缓慢,此次调查38所高校,仅有2所已经开始利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内部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所占比例极少。究其原因,虽然高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较大,尤其硬件设施的投入占整体投入的绝大部分,而软件及信息系统投入少,信息系统及软件系统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目前,审计软件信息系统虽然很多,但真正适合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信息系统却较少,高校内审部门没有充分利用高校计算机专业优势来进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假如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是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那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情况代表其信息化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内审部门海量审计分析使用情况,笔者针对此项专门设计一个综合自评题目,1、代表缺乏信息资源利用知识,信息提取完全手工方式,2、代表对信息资源利用已经有初步知识,但审计操作仍然为手工方式,3、代表能够利用数据库,进行审计信息存储处理,4、代表能够熟悉使用数据库,进行辅助审计, 5、代表能够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使用审计信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5%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面对海量审计信息仍处在前3个阶段,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能力提升举措
(一)转变高校内审职能,提升高校内审地位,促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信息化建设不是朝夕之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高校内审部门是不现实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增强学校高层及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增加价值、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部门地位不高,人员配置有限,甚至在很多高校内审部门并没有作为独立单一个体存在,而依附财务部门或者与纪律监督部门合署办公。其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地位也不高。究其原因,隋晓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对象主要是财务资料,审计侧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审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实行内审和外审的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只有改变目前高校内审职能现状,其在高校中地位才能够真正体现,高校内部审计地位不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建设也不会得到有效实施。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核心内审人员建设 胡雅萍认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我们各级审计机关直面审计手段落后和审计监督能力弱化的严峻挑战,在如此紧迫的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审计人员信息化”。近年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大潮中,高校对计算机硬件设施,办公软件,以及网络基础设备投入了大量资金,高校内审计部门硬件条件与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办公软件系统也随着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改变,但内部审计人才信息化能力发展停滞不前,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正如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审人员虽然计算机知识普及有所提高,但专业化程度、深度不高,基本停留在日常办公状况,数据挖掘分析、软件开发、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其次,熟悉和使用专用审计软件的人员匮乏,目前审计软件价格昂贵,高校在采用审计软件方面所投入资金不多,大部分高校甚至未采用专用审计软件,因此熟悉审计软件机会不多。再次精通审计和软件编程、开发、具备分析能力的复合人才缺乏,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配置上也基本上以财务专业和审计专业为主,计算机等方面信息化人才难以进入高校审计队伍。(1)科学配置高校内审人员,从源头上提升信息化水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内审人员为核心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内审人员专业背景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太低,既精通审计业务,又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人才更为匮乏。信息化审计环境背景下需要制定信息化总体战略,在海量财务数据环境中,获取审计所需数据,完成数据挖掘、分析、检验、整理、转换,这都需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软、硬件知识。因此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必须科学配置内审人员,从内审人员公开录用上,从源头来解决问题。此外,可以从高校内部人员岗位竞争机制出发选拔信息化人才,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力量。(2)充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加大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也是人类知识传承和创新基地,国民信息化素质提高也主要由高校组织实施的,在信息化科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开设有信息化为基础的计算机专业,并且具有较高水平教师、学者和专家,他们都是站在信息化科技的前沿,相对企业、政府机构或其它事业单位有信息化人才储备优势、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而此次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效益不高,人员整体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现实要求,这与高校整体信息化水平产生了“悖论”。因此,高校内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优势,加强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具体来讲,一方面,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定期召开信息化专题研讨会,利用所在高校专家和知名学者根据内审部门开展工作的需求,针对性的拟定具体培训方案和课程结构来进行内审人员的集中培训。另一方面,建立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沟通渠道。问题既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障碍,同时又是提升能力、通向成功的阶梯。问题分析、解决是最好的学习培训方式。高校内审人员在实践中所遇到难题,可以通过这种有效途径迅速提高其信息化能力,同时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内审人员信息化培训既可以通过专家集中培训,又可以及时排解问题来开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 目前,高校内审效率与质量受到多方质疑,除了传统人员编制制约因素之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尤其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尚处在初级阶段,现有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或软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的一个基本因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与普及,各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非常广泛,审计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的审计软件或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起到一定作用,而这些审计系统却存在显著行业应用特征,不同行业之间审计信息系统替代性、通用性差。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对高校学生经费使用、科研经费、教学实验馆楼设备、基建工程、日常行政教学等开支进行审计,其审计特征具有典型行业以及学校个性特征,现有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基本不能满足这种审计特征需要。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内审审计效率以及质量,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解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这一基本驱动因素,建设符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特征或者单一高校个体审计需要的信息系统成为高校内审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其一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业务外包。信息系统业务外包是一种常见开发模式,通常具有外包服务的供应商对不断变化的技术有更好的了解;能进行最准确的成本预测;能够提供更高标准和质量的服务等优点。同时一般情况下外包开发成本较高、后期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在核心数据外泄等风险。此种方式是一种质量相对较高、技术优势、短期见效快的模式。其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自行开发。此种方式目前是高校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其主要优势是成本低,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技术力量,但也存在开发周期过长、缺乏大型开发经验的弊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诸多限制因素选择适合的开发模式。
篇3
省厅在全省审计机关范围内开展了“抓建设、练内功、提效能”的五年行动计划,20xx年度是省审计厅开展的“审计法制年”活动。我局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在全局进行了一周的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培训。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在思想上、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加进一步认识到我局在年初实施这一行动的重大意义,并对学习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的体会如下: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解素养。这次我局组织的学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我深切感受到与以住的学习相比,学习的效果截然不同,因而认识也就非常深刻。以往的学习只是单纯的政治方面的多,自己的主动性不强,这次学习是与我们审计息息相关的修改后的《审计法》、《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审计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关键在于学习,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积极总结和提高。加强审计理论学习,才能使我们不断老化的知识得到及时的修整,适应现时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政治理学习,才能使我们思想过硬、防止思想庸俗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用进步的东西抵制错误的东西,否则,就容易被消极落后,腐朽陈旧的思想文化所迷惑。
二是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把能力建设作为重心,而提高自身能力的关键要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自己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只能被淘汰,胜任工作更无从谈起。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努力学习,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为发展审计事业尽力而为,同时还必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三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唯一途径是加强学习。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好审计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依法审计、规范审计。要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作为我们基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学习培训的机会,我们学习培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做好审计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理性,提高了自己的审计技能。
篇4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 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 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 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 证书人员仅为2 人,持有CPA 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 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 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 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 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 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 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 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篇5
一是编制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加强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围绕落实《纲要》的各项部署,细化完善具体工作举措;做好部门及地方意见征询、专家咨询论证等工作,按程序报请国务院审批,明确“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二是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制定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部门和部内分工,督促地方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推动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重点保障范围,将有关指标纳入2021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三是统筹指导应急管理领域规划的和实施。按照“1+2+N”规划体系,指导做好应急管理领域其他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地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与总体规划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促进形成规划合力。
二、以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拓宽应急管理领域投资渠道。推动在“十四五”时期优化保留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森林和草原防火、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中央投资专项,协同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相关管理办法的研究修订,争取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二是推动“九项重点工程”实施见成效。协调加快国家应急指挥总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西南等6个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快获批,并下达年度投资启动项目建设。三是健全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机制。推动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矿山、金属冶炼等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前期立项;有序开展“十四五”规划中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应急物资保障建设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强年度投资项目管理。落实好2021年度中央投资,按程序组织开展权限内项目初步设计评估、审查、批复;会同有关司局督促指导有关单位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效益。
三、强化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全面提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应急管理部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管理。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提升绩效管理质量。严格落实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预算执行统计分析、定期通报、及时预警、重点约谈、专项检查、考核奖惩等机制,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同时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的行为。二是加强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各地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启动响应情况,及时协调财政部下拨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救援救灾工作。协调财政部及时下达2021年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经费,支持地方开展普查工作。协调财政部制定出台中央补助地方森林草原航空消防租机经费管理、安全生产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经费管理等规定。三是开展财务预算调研指导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将2021年作为财务工作“调研服务年”,深入部分预算单位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调研,深入部分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调研,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基层单位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四是进一步树牢“过紧日子”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的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依规办事,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精简会议,严控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进一步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坚决取消无实质内容的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活动;加强车辆使用管理,严控车辆报废更新,切实降低公务用车运行成本。
四、健全完善经济政策制度和审计监督机制,全面提升对应急管理事业的服务保障能力
篇6
按照《标准》找差距,强化监督意识,规范监督行为,增强监督能力,提高监督质量,将规范化建设标准与我县工会经审工作实际有机统一起来,使工会经审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全面提高审查审计质量,拓展经审工作领域
全县各级工会经审组织要认真履行经审工作职责,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切实提高审计质量。要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不断拓展经审工作领域。要认真审查审计同级工会经费收支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是对工会经费的使用方向和对执行情况的审计,促进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和执行效果。既要防止过多的追加预算又要防止大幅度超预算支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工会党组和领导班子汇报,督促整改。要抓好对直属企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收支、经济效益、资产保值等方面的审计,还要注重跟踪审计。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工会经费收支的审计监督。积极开展对镇(乡)工会和重点企业工会的审计,努力提高对下审计的覆盖面。
各级经审组织要认真抓好新形势下的工会经费计拨审计工作。针对工会经费收缴方式的变化,要研究开展计拨审计的相应办法,进一步提高工会经费收缴率。根据省、市要求首次开展“‘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工作,要继续对评选推荐为全国、省“‘五一’劳动奖章”的单位,进行工会经费计拨专项审计。此外,各级工会经审组织还要抓好本级工会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建设和维修改造工程项目的竣工审计工作,要组织开展对专项资金和专项基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审查。
(三)加大督促整改力度,提高经审监督效能
审计整改要突出狠抓落实,切实提升经审监督的实效性。今年各级经审组织要把督促审计意见落实与整改工作,放在与审查审计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抓落实上出新招,出实招,通过加大督促意见落实与整改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审查审计监督效能。各级经审组织要对整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建立对被审计单位实行整改情况落实的回访制度。县总经审会将按照市总经审会的要求,着手制定《*县总工会经审会关于审计意见整改实施监督办法》。
篇7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的主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是围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也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观,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一是要坚持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服务的审计观。十七大报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就是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和国企、金融、社保基金的监管,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监督服务,发挥审计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即通过财政审计,推动政府自身建设和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促进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企业审计,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通过效益审计,关注财政投入领域资金管理使用效果,规避损失浪费,促进资源节约,促进制度创新。
二是坚持关注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审计观。十七大的热门话题就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那么审计机关也要围绕惠民事项做好审计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险等民生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为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服务,同时要加大对水利建设诸项资金审计、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审计、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审计、扶贫资金审计、救灾资金审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国土专项资金审计的力度,推动国家各项优惠民生相关政策的落实,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提升成果的审计观。首先积极探索整合审计资源,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集中优势兵力主攻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期盼热点开展审计工作,使审计机关有所作为;其次调整审计服务思路,积极探索审计方法,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坚持从宏观到微观、从业务分析到财务检查、从总体把握到纠错防患审计思路,当好政府参谋;第三,积极探索效益审计,建立与完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扩大效益审计覆盖面,发挥审计在维护经济秩序中的护航作用;第四,准确把握现代审计要求,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水平,严格程序、严格纪律、严格管理,确保审计客观公正。按审计法的规定履行职责,开展审计监督督促被审计单位健全内控制度、规范管理、整改提高。
四是坚持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树立文明审计观。用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法、技”建设,增强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本领,整体推动审计机关实现文明审计。一要加强审计队伍思想、能力、作风建设,实现审计行为文明;二要加强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实现审计制度文明。要努力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实现审计工作程序化、审计管理制度化、审计行为规范化。目前审计机关要按现代审计要求,建立科学的审计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要继续推行和不断完善审前公示制、结果公告制、重大事项报告制;三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技术文明。以加快“金审工程”建设为途径,建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方法体系,提高文明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篇8
二要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今年要完成2008年四季度以来已下达但尚未完工的6所县级医院、11所乡镇卫生院、34所村卫生室和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
三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资金。积极创新工作方法。规范资金管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
四要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继续优化公立医院布局与结构调整;改革收费结算和医保支付方式。
二、实施“一项工程”加强医疗卫生内涵建设
继续抓好房屋、设备建设的同时,今年是新一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三年规划的第一年。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总体部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突出以人才、技术和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做到五个落实”即实施方案落实、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落实、目标任务落实、保证措施落实,全面推动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做到所有卫生单位全覆盖,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内涵发展,实现硬件和软件指标齐头并进、全面提高。
三、抓好“两项规划”科学制定卫生发展蓝图
对于今后五年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制定并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完成好方案修订、论证和报批等阶段性工作任务,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任务,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应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深化医改要求和本单位发展现状,研究本单位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本单位五年发展规划。要立足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解决急需要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保证条件。把“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编成一个实实在切实可行、真正能够推动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规划。
市要在年底前完成《市区域卫生规划资源配置指导规范》2011-2015请各地各单位在收到市转发的省厅《关于组织开展全省区域卫生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的通知》卫规财字〔2011〕16号)后,二是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编制。依照省厅要求。应尽快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于8月底前全部完成区域卫生规划上报市局和政府等工作。各县市区要把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进度,落实保证措施。
四、加强“五项管理”保证医疗卫生单位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资金的管理。资金筹集、分配与监管是落实各项医改任务、保证医改顺利实施的基础工作。要积极多方争取资金。同时兼顾其他资金对深化医改的支持作用。要努力提高资金统筹能力和调控能力,建立分配科学、效果明显、导向明确的资金分配新机制。要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建立资金到位后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注重发挥第三方监管的积极作用,不时完善多样化监管方法,积极推行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项目“阳光”运行,保证资金使用平安。开展资金投入及使用效果的绩效评估。
二是加强项目的管理。一要认真做好项目规划和申报工作。十二五”时期。各县市区要做好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科学编制建设方案等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免费划拨土地和减免建设规费等政策,落实地方建设投资。扎实推动已有项目,对已经启动的卫生项目,要加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建设投资,不时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并按省厅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按时完工。
三是加强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各地各单位一定要严格依照依照先申报、审批后再购置的原则进行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今年。加大对违规装备医疗机构的查处力度,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收费价格、应用质量和人员资质的监督检查。探索开展乙类设备集中推销管理、高值医用耗材和试剂集中推销工作。
四是加强财务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自今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执行。各地要组织医疗机构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并参加培训,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新制度能顺利实施。
五是加强价格和收费管理。继续加强对全市医疗机构执行《江西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监督检查。今年。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大监管,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省厅将协同省改委组织开展新旧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对接以及价格调整工作,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利息合并为一般诊疗费,合理制定调整一般诊疗费规范。各地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实提供数据,以便省厅适时调整收费规范;
五、实现“三项突破”真正做到资金合理使用
切实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实现医药费用控制管理工作的新突破;二要通过加大增量投入,调整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工作的突破;三要通过综合手段,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努力提高资金效率,实现资金监管措施手段的突破
六、提升“四种能力”兼顾统筹做好其他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医改政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篇9
,我县审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审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狠抓审计基础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审计工作任务。共审计单位和项目49个,占计划108.9%;查出违规行为金额414万元,已收缴财政资金324万元;审计核减固定资产投资额294万元;向县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交综合报告和信息53份,向被审计单位或有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70条,已被采纳审计建议49条。《麟游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麟游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决算审计》两个项目被评为全市优秀审计项目。
二、工作任务。全年审计计划涉及6个方面,共55个项目。其中:财政审计14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8个、社保资金审计4个、农业和资源环保资金审计3个、固定资产投资审计16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约10个。
1、全力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是集中力量协助市审计局搞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二是抓好对县财政局、地税局等10个预算单位的审计;三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对部分乡镇财政进行审计。
2、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一是对县卫生局、县住建局等7个县级部门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惠民政策、执行财经法规情况;二是按照省审计厅要求,对—全县义务教育政府投入及教育附加征收、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3、重点抓好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一是坚持以“三农”审计为重点,通过涉农资金和项目审计,促进国家惠农强农政策落实;二是资源环保审计重点突出关注资源环保、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绩效和政策落实情况;三是积极配合省、市审计机关,做好渭河流域治理专项资金审计、土地整理资金审计和土地出让金使用情况审计。
4、着力抓好社保资金审计。强化对民生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重点抓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就业和再就业专项资金及廉租房建设资金的审计调查。
5、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审计。对政府投入较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卫生院建设工程、县中心敬老院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展审计;同时,积极配合县纪委、监察局做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开展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计和跟踪审计。
6、切实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和任期内轮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和决策情况,关注其决策权、执行权的运用情况,关注其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同时,切实抓好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同步审计试点工作。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创新审计理念,提升审计监督能力。一是坚持依法审计。坚决贯彻执行审计法规,切实行使审计监督权,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供真实的审计信息;二是坚持科学审计。不断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能;三是坚持文明审计。贯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公平公正的审计工作原则,促进文明审计、和谐审计;四是坚持廉洁审计。建立廉洁审计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审计工作纪律,健全完善各项廉政制度。
(二)强化审计服务,增强审计监督成效。一是通过查错纠弊,为党委、政府决策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强对县委、县政府有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注重加强综 合分析和调查研究,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二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效配置审计资源,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各类资金安全,以审计监督促社会和谐;三是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发挥前瞻性作用。把服务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从微观入手,从宏观着眼,注重从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的层面揭示问题,规范管理行为,促进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篇10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市审计局纪检组、监察室紧紧围绕“深入解放思想、奋力进位争先,强化审计职能、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按照履职要求,为审计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保障。
一是为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保障。融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持续开展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对学习科学发展观情况的检查指导,从检查学习氛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方面加强对各处室(支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的督查,并不断推广好的教育经验和做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查看学习记录及自查报告等方式,检查审计干部学习教育情况,着力查找和解决在思想观念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促进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科学发展理念,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从政意识,努力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是为健全制度提供保障。努力形成保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工作规则》、省委《实施办法》和市委《工作规划》以及本局《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审计干部树立制度精神,培养崇尚制度、维护制度、执行制度的意识和素质,促进和强化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审计公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纪律、审计移送处理、经费资产管理等规范、制约、监督审计权力运行及机关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尤其是针对投资审计等较高风险领域及审计组现场实施审计关键部位,组织人员深入一线审计现场加强监督防范,防止不廉洁问题和案件的发生。以纪律宣传、纪律执行、责任追究为抓手,不断拓展审计机关预防腐败工作的新领域,提高审计干部遵守纪律、维护纪律的自觉性,增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为落实反腐倡廉分解任务提供保障。加强对审计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局组织人事、机关党委、法制和督查等部门和业务处室力量,促进反腐倡廉分工任务与审计任务紧密结合,在加大审计监督服务发展、维护民生、构建和谐工作力度的同时,推进市纪委赋予我局反腐倡廉分工任务的落实。驻局纪检组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执纪执法机关的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完善案件移送、信息反馈等相关工作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为加强审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政风行风评议和行政监察,树立审计机关良好形象。采取实时跟踪检查、绩效评估、民主评议等方式,着力解决审计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力争使每个党员干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完成好各项审计任务的动力源泉,保持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驻局纪检组、监察室在提供保障的同时,结合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坚持“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力争通过学习调研,真正把影响和制约“免疫系统”自身建设和功能作用充分发挥的各类各种突出问题找出来、找得准、分析透,进而有的放矢地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审计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篇11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证书人员仅为2人,持有CPA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1.构建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专业胜任能力评价,一是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查找个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执业水准,改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序上升与持续发展。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准则、央行内审从业标准等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能力测评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
篇12
有些问题属于体制性问题,如保障房分配、环境保护中的“三废”问题、住房用地问题、医院违规售药等,这与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不健全有关。
有些问题属于运行机制上出现的问题,如某部门未按照程序进行投资的问题、自设项目违规收费问题、“收支两条线”执行不力的问题、资金截留或挪用问题、资产贱卖问题、假发票套现问题等,这些问题与我们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有关。
对于体制性问题,需要用推进体制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对于机制性问题,则需要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加以解决。分类治理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避免过轻或过重地解决所有问题。
应该倒查谁在失职
审计的主要对象就是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执行情况,而公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问题就是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问题。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监督和制衡的角度来说,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管权力根据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进行合理分解。权力制约和监督涉及到人大、政府专职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在权力运行的不同阶段,各个监督主体在权力运行中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是事前监督,有的是全程监督,有的是事后监督,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要积极行政,尽职尽责。审计主要是事后监督,对于审计报告中揭示出来出来的问题,我们要倒查,看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哪个监督主体失职了,各个监督主体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是各个权力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通力合作,集体行动的结果。如果相关主体集体失职,或将守土之责寄托在少数权力主体上,那是难以实现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的。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各个权力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的团队精神,强化集体行动能力建设,在“自扫门前雪”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行动,防止集体失语。毕竟,不同的权力主体在权力运行中都是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不能有“他好我也好”的好人主义思想,更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分清责任,各方积极行动,很多问题不是没法解决,尤其是机制性问题解决起来更容易。
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从审计报告暴露的问题来看,诸多问题的产生和反复出现说明影响公共权力良性运行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这需要从改革的顶层设计入手来解决。
首先是权力配置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配置不科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权力过分集中,少数职能部门独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权力配置失衡就给权力监管和制约带来难题,少数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公然违规甚至违法,没有丝毫悔改之意,与这一点不无关系。
其次是权力执行团队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的良性运行,都需要大量的优秀执行团队,这构成了权力运行的组织基础。权力执行团队能力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核心成员的选拔机制,就是权力的授受关系问题,这将直接决定他们向谁负责和受谁监督。因此,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竞聘选拔干部范围,这是未来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再次是监督权力有待合理整合。当前,监督权力过于分散,监督合力难以形成,监督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监督权的有效整合,减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间环节,消除信息传递中的“漏斗效应”,有效解决“发现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发现不了问题”的矛盾,这是提升监督能力和监督水平的重要制度保障。
最后是权力退出机制有待完善。为了保障权力的良性运行,我国建立了质询制度、问责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权力运行强制干预制度,还建立了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度和罢免制度等权力退出机制。但实施效果不理想,执行不到位是最主要问题,“退而不出”的难题有待破解。只有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告别老问题才有制度保障。
民主与法制
发扬民主是告别老问题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民主仍然是解决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诸多难题的最好选择。建立健全党内民主机制,建立完善人民民主机制,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是保障政府永不懈怠的“永动机”。从未来看,只有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有效地规范公共权力,才能增强政府对人民意愿的回应性。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用法制规范权力,这是我国建设廉洁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也才能保证民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现在难就难在“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上。人治只可能一时,法治才能保长远。
链接:审计史话
古:“能书会计”
夏朝:大禹始创了会计、审计工作,即“会稽”工作。
春秋:齐相管仲提出理财为治国之本,应节约开支,量入为出,对国家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审查的主张,是“明法审数”审计原则的创始者。
西汉:张苍制定和完善了《上计律》,至此审计的查帐、查询和比较分析等基本方法在上计制度中初步具备。
东汉:选拔审计人员,要求其明习经学,晓畅律令,善管理。
魏晋时期:出现了比部,开了专职审计之先河。还出现了“双轨制”过渡的现象,一方面,上计制度在战乱中逐渐衰亡;另一方面,比部、吏部开始从事审计工作。
宋朝:审计之责归于三司执掌,三和使是三司的最高长官,号称“亚相”,这一职务兼管财政与审计公务。并由比部、三部勾院、都磨勘司、审计司等侧重于财政财务的审计,御史监察侧重于财经法纪审计,吏部侧重于经济政绩审计。
明朝:不许从新进初任及知印、承差、吏典出身的人员中选用监察审计官员。
清朝:财经法纪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已同归御史负责。但御史严重缺员,不作补充,审计机构名存实亡。还广泛地应用“比照法”,使法律可轻可重,官吏因缘为奸,冠冕堂皇,破坏了审计的法律依据。
外:一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