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篇1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2

(一)外资银行的进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了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二)外资银行投资入股国内银行情况

2003年以前,监管当局并不鼓励中资机构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当时全国仅5家银行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2003年以后,监管当局鼓励中资机构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逐步增加。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截至2008年末,共31家中资银行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投资额共327.8亿美元。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除农业银行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均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12家股份制银行中,除招商银行和浙商银行外,其余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先后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广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的外资方掌握了实际经营权。截止2008年末,136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有15家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这些行基本是我国城商行中的优秀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截止2008年末,我国有22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63家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分别是上海农村商行和杭州联合银行。其中,上海农商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农商行,杭州联合银行则是我国农村合作银行中资产规模、资质量较好的。

二、2011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整体运行情况分析

(一)外资银行总体经营成果

根据27家外资银行已经公布的2011年度报告,实现净利润合计2583.4亿元,2010年19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0.1亿元,增幅为35.7%。 2011年净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的增长、息差水平的回升引起的利息净收入大幅增长。资产总额17025.5亿元,2010年为13449.1亿元,2011年较上年同期增长3576.4亿元,增幅为26.6%。超过了GDP的增速。

(二)外资银行平均资产质量

27家银行中只有11家银行公布了不良贷款或不良贷款率,其中摩根大通、东方汇理银行和华侨银行无不良贷款。友利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71%,其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11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额为9.86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57%,2010年的平均不良贷款额为10.95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48%。不良贷款较上年同期减少1.09亿元,降幅为9.95%,不良贷款率上升0.9个百分点。

三、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首先,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会逐步影响内资银行。外资银行开业后,银行业真正的“国际惯例”就在家门口,在选择银行服务时,老百姓多了一个参照的标准,多了一份选择。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将使内资银行吸收、借鉴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提升服务品质。

其次,外资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将提升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创新水平。在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产品类型丰富多样,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发展。如荷兰银行是这方面的典范,提供了多种目标指数挂钩的产品,具有多种投资主题。

最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会迫使内资银行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最终将导致金融产品的加快创新,金融服务效率的加快改善,市民理财将拥有更多的品种选择。老百姓财务增值的途径也将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充分享受到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成果。

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一)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其三,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二)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三)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四)理财业务、国际业务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过去,外资行不能从事人民币业务,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现在,外资行机构和业务准入越来越宽松,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已是竞争关系。外资行的强项是贸易融资、理财业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行的进入,上述两项业务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五、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营业性机构以分行形式为主,也有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对外资银行非审慎性监管措施的取消,外资银行将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与中资银行竞争,希望更加能够发挥促进竞争,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逐步形成和壮大、外商对中国银行业投资的上升以及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对银行业监管的逐步开放,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亦随之扩张。

高速增长前景

普华永道《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显示,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预期未来数年将取得强劲的收入增长,多家银行预计年均收入增长率可达到40% 至50%。42家外资银行当中,有9家银行预期2008年的收入增长会翻一翻。

中国银行业的乐观前景,从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及支持可见一斑。在2005年及2007 年的报告中,已经能够看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承诺,而2008年的数据更胜一筹。以1至10 的评分来代表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2008年取得破纪录的8.64分。

金融市场在2007年1月向外资银行开放。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972亿美元,各项贷款余额518.88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左右;外汇贷款余额339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0%多。

营业性外资机构分布在全国24个城市,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近80%集中在上海、深圳和北京3个城市。此外,共有27家外资金融机构参资入股了我国包括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等20家全国性、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中国市场上将有多少家外资银行

同时,外资银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重要业务领域已占据重要地位,市场影响日益扩大。益普索资料显示,在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12.4%,外汇贷款占比达到54.8%;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外资银行在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外资银行现在已有12项基本业务,约100多个业务品种,其中新增的业务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网上银行、国债承销、企业现金管理、金融衍生产品、个人的财富管理等。

从盈利表现来看,外资银行的业绩自2005年以来不断改善。有一半的受访银行表示其过去三年的业绩较预期好,相比2005的调查中只有40%的受访银行持这一看法。外资银行对发展前景感到乐观是不容置疑的,所有受访银行均认为今后三年的盈利将超越目前水平,相比2005年的调查中只有85%的受访银行抱此乐观态度。

《条例》引领增长

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发展迅速,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年增速均在30%以上。总体来看,众多专家把外资银行高速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是一个大的背景。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随之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审慎监管、法人导向为原则,给予外资银行平等的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条例》明确规定,外资银行在华注册成为法人银行后,即可全面从事人民币业务。但外资银行分行则只可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旨在鼓励和引导在华机构网点多、存款业务大,并有意进入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外国银行,将其分行转制为在中国境内注册法人银行。除从事人民币业务享受不同标准外,法人银行还能够进入外资行垂涎已久的银行卡业务,而对于那些没有实现转制的外国银行分行由于非法人主体,不能发行银行卡。

因此,虽然中国目前的政策法规在外资银行开展业务上仍存在一定限制,但不会制约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花旗等八家银行在中国注册,很快的设立了自己的分行,这就表明他已经和中国的法规相符合,已经完全没有障碍了,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已站上了同一起跑线。

同时,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和外汇衍生产品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包括技术上和理念上的,这也带动了其在中国的高速增长。目前,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产品、服务、人才和信息技术方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间业务的差距还很明显。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影响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中间业务的市场拓展有限,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较大。从国际银行发展历史来看,非利息收入同银行的优秀程度和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发展水平越高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过去的十年间,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时间的短促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的整体盈利贡献度还十分有限。目前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手段、人才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戴国强认为,目前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相对外资银行还较弱。中资银行的业务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领域,而诸如金融衍生品之类的中间业务几乎没有。

第三是因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时间很短,基数很小,所以在开始布点的时候他的盈利情况应该是非常良好的。

益普索认为,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增长迅速,其增速仍然处于建立在目前法规基础上的平稳增长。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在开展业务上的限制逐渐取消,估计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增速会进一步加快。

受困监管瓶颈

然而迅速的发展并不能掩盖其本身的问题。《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监管问题――多层次以及缺乏清晰度和一致性的法规;信贷记录――缺乏全面的信贷记录是中国银行体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尤其是对于零售业务;货币管制。在中国开展业务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为:监管风险、信誉风险、信用风险、欺诈舞弊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资金业务/流动性。

我国银行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上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形成,“三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地位、作用、职责边界和权利义务都需要规范运作和充分发挥;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在高管人才市场选择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偏大,片面强调利润、风险约束不够;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金融创新中的风险定价、管理信息系统支持能力不足;银行从业人员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目前来讲,监管环境仍然是影响未来变化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各项法规之间的一致性、协调沟通以及法规的明确性是外资银行最主要的关注点。

几乎所有受访的40家外资银行也都认为人才短缺是他们当前面临的问题。目前,受访银行聘用的员工总数为16752人,但该数字预计将在2010年年底前达到35685人,增幅达113%。人才竞争与短缺无疑已经成为外资银行发展的瓶颈问题。

篇5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外资银行竞争力分析

生产要素方面,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来华投资的外资银行给予了许多优惠。由于外资银行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较高的员工报酬,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必将将吸引一批优秀的金融高端人才。资金方面,外资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和国内的银行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需求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社会知识结构的变化,中国国民对投资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人们对投资机遇非常敏感,另外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萌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此外,由于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开放,银行业务发展比较落后,而外资银行由于发达国家资市场完善,竞争激烈,在产品开发、品牌投资、从业人员素质、服务商具有较大竞争优势。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大多以一般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而外资银行大部分已进入现代银行业务阶段,如贷款业务的竞争重点是批发业务,尤其是对优质的批发客户的争夺。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很有可能在消费信贷领域取得较大份额。中间业务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银行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业务中的重点。

三、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外资银行的行业内主要竞争力量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力很强,拥有强大的经营零售网点和地域文化优势,在客户群体中有很高的认可度及信誉系数,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其他。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也有了较大发展,并且中国市场已经有数十家外资银行进入,市场竞争力量越来越强。新进入者的威胁方面,我国银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是行政壁垒。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分立和合并等都要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另外,一些具体事务也要获得审批才能开展,比如变更注册资本、变更总行或者分支行所在地、调整业务范围等。替代品的威胁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资本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凸显,而传统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利润下降,出现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此外,商业银行业的供应商即存款者。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存款者而言,垄断力较强。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存款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发多样化,而且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存款者可选择性增大,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商业银行业的购买者即贷款者。我国商业银行相对贷款者而言,垄断力也较强。由于银行产品购买者相对银行数量而言要多得多且相对分散,其购买能力不集中。而且商业银行须遵照《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以确定存款利率和发放贷款,提供的产品属于标准化产品,因而商业银行业是一种标准化行业。这些都决定了银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四、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建议

篇6

跑马圈地:外资行网点猛增

从去年底到现在,记者就不断收到各家外资行支行网点开张的消息,简直有些应接不暇。

3月31日,花旗中国正式揭幕了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全方位服务零售银行网点,这家“智能银行”内覆盖了Wi-Fi,配备了多台触屏电脑,提供花旗操作平台,并有交互式视频会议服务,客户可通过视频电话,获得花旗银行专家远程提供的咨询服务。

花旗集团亚太区消费金融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总裁Jonathan Larsen表示:“开设这个先进的智能银行网点充分说明了花旗在中国市场长期深入发展,以及用创新的方式为不断增长的客户群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决心。花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投资,这个新网点开业显示了我们对重庆以及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3月28日,花旗银行在北京金宝街开设了在京的第二家“智能银行”。自去年9月份花旗在北京开设首家“智能银行”以来,这一全新概念的金融服务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目前,花旗中国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大连、重庆、贵阳和南京拥有11家分行,36家零售银行网点。

据悉,东亚银行金融街支行将在4月份开业。东亚银行(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向记者表示,东亚中国将以每年不少于10间网点的速度发展,并且今年有增开村镇银行网点的计划。

林志民表示,东亚中国将参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支持力度,以及现有分行的网点分布等因素,来选择新增网点的布局。

东亚银行近期开设网点的动作十分频繁,3月18日东亚中国在郑州市开设了新的分行,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东亚中国董事长李国宝在主持开幕仪式时表示:“郑州分行的成立,印证我们持续拓展中国中部地区业务的决心。”

2011年1、2月份,东亚银行分别在广东江门、肇庆开设了两家异地支行,同时在成都还开设了第三家支行。在去年12月份,东亚银行在一周时间内,就分别在青岛、上海、杭州、武汉各新开一家支行,创下外资银行单周新开网点数量记录。

渣打银行在华中地区也展开了布局。3月16日,渣打中国武汉分行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中国开设的第18家分行。目前,渣打银行在全国拥有18家分行、47家支行和1家村镇银行。同时,已获准筹建西安分行。

法兴银行的杭州分行也于3月底开始正式对外营业。杭州分行是法兴银行在中国内地的第六家分行。

政策扶持:外资行扎堆二三线城市

目前,外资银行网点扩张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针对二三线城市的网点建立,另一个则是针对村镇银行的开发。

外资银行热衷于在二三线城市建立网点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首先是潜在客户的开发,其次是当地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0年12月23日,东亚银行武汉分行在光谷开设了第一家支行,今年3月渣打银行武汉分行正式成立,至此,包括汇丰银行、法兴银行、东亚银行、瑞穗银行、渣打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6家银行进驻武汉。

外资银行扎堆并非偶然,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优惠政策息息相关。

据了解,2006年,武汉市政府即对外公布《促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汉发展的政策意见》,设立1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同时对新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按照注册资本,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另外,外资银行在武汉成立网点,将得到一定金额的办公用房屋补贴等。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汇丰银行某高管说,当时在武汉的拓展,一方面得益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实施的众多优惠政策有效地为市场带来了信心。

东亚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洁霖表示,对于武汉未来的前景非常看好,预计3-5年内在武汉建立9个网点。

今年2月,摩根大通、东亚银行双双入驻哈尔滨,并计划于今年年中对外营业,至此,哈尔滨的外资银行达到6家。

东亚银行哈尔滨分行筹备组组长刘健伟告诉记者,由于地缘原因,以往外资银行对黑龙江的了解有限,希望通过银行网络的建立,将外资银行的先进服务体系引入进来。在哈建立分行,政府的支持是我们最主要的信心来源之一。

村镇银行:意义大于形式

外资银行也秉持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原则,不断将触角伸向经济并不发达的村镇市场。据统计,近4年来,外资银行共建立了40多家村镇银行,并且这个数字还有迅速扩大的趋势,除了花旗、渣打、汇丰等老牌外资行之外,一些新兴外资行对开设村镇银行相当感兴趣,并有计划进入这一领域。

外资银行和村镇银行,两个似乎差了许多等级的银行放在一起,不免令人质疑,到底外资银行的村镇银行能否盈利?

篇7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10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篇8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外资银行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在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进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银行主要是以外国投资银行分行的形式进行尝试性的发展,且在我国的业务发展十分有限。第二阶段是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外资银行快速发展,中国逐步开放了对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使得大量外资积极地参股本土银行。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过程中的实施阶段,外资银行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子行与中外合资银行能够得到基本的国民待遇,且在与本土银行公平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也得到了推进。

(二)外资银行的经营现状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凸显,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方面都表现稳健且愈发良好。目前外资银行在其自身业绩表现方面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均比较稳健,但规模增速相较而言比较缓慢,由于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信息不对称情况使得外资银行对自身的相关业务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此外,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国内银行业整体水平,其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其他国内银行,但在一些方面的表现相比本土银行业不完全占有优势,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的沉淀以及零售业务的建设方面仍然有所局限。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经济效应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选择进入我国发展,外资银行进入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企业创新的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创新产生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1.增加企业融资资本外资银行进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引入了充足的资本,这些资本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融资资本。外资银行利用自身充足的资金优先选择盈利性强和财务状况好的客户,外资银行在进入我国之后对我国企业发展的细致情况了解甚少,其在收集我国企业“软”信息方面不具有优势,中国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非常严重,外资银行通过判断企业规模以及表面发展状况来选择客户企业,尽可能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大规模企业的信用记录较长,并且拥有更为完整丰富的财务报表和抵押资产,所以外资银行可能会首先集中于向国内的优质企业提供服务。外资银行的进入吸引了国内银行大量的优质客户,迫使国内银行降低客户选择标准,面对更多发展潜力较弱或者风险较高的企业。为了吸引那些财务状况更好、盈利能力更强并且发展前景更好的创新企业,我国银行根据整体的金融环境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存款利率,吸引了更多的存款客户,同时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增加贷款客户,从而使得可贷资金的规模扩大,为更多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企业在融资时有更多获取方式和融资渠道,企业可以从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两种渠道来获取资金贷款。外资银行进入形成了“鲶鱼效应”,形象解释就是在一个欠缺活力的池塘中放入鲶鱼,鲶鱼的存在改变了小鱼原本的生存环境,外资银行进入使得我国银行业平稳低效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银行为了更好生存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为了能够保有并继续占领国内市场,国内银行不断完善并创新服务内容,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融资产品,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创新更丰富的融资贷款方式。部分在国内银行难以获得资金的高风险创新企业,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其较之前更容易从银行获得金融贷款,其原因是国内银行为了能够同外资银行抢占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存贷款客户,贷款条件会适当放宽,进而拓宽了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1.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之前所具有的优势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但外资银行进入会迫使我国本土银行提高企业竞争力,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企业创新产生三个方面竞争效应:第一,外资银行进入会抢夺我国本土银行贷款客户,这将会降低我国本土银行的议价能力,进而迫使我国本土银行不断对自身服务效率进行提升。外资银行进入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一种“鲶鱼效应”,我国创业风险更高的企业将较之前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第二,外资银行进入也会同我国本土银行竞争存款客户,我国本土银行为了能够维持原有的贷款客户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更多的资金储蓄进入到银行体系中,进而使得可贷资金规模扩大。第三,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导致银行业竞争的同时会进一步促使我国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这样的影响会降低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对资金的偿还压力,良性循环会使得企业更愿意进行长期的创新投资。2.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服务创新造成了技术溢出的效应。外资银行较我国银行拥有更为先进的信息搜集技术、更加成熟的信贷评估程序、更加完善的贷款监管机制以及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来自于外资银行对市场份额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在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不论是被动改变还是主动发展,均在技术方面得到提高,服务质量、产品多元化以及管理经验都有所进步,有能力对市场中的创新企业以及优质项目进行识别,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外资银行所具有的技术和经验会在我国银行的竞争中慢慢进行扩散和适应发展,从而使得企业创新活动可以得到更多资金支持。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可以通过控制我国银行股权或者参股的形式,这样也会将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经验传输进我国企业。最后外资银行进入能使得我国人才聚集,同时我国企业可以聘用外资银行所拥有的有用人才,这样的一种人才流动使得我国能够更好地与外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与交流,并且实现先进技术经验的高效学习。

篇9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外资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这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据统计数据,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02家分支机构,2家外商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地区)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资、韩资、日资、美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左右,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机构,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在客户群上,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其业务发展战略迥异。如,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存款总额为7336亿,不良资产占比0.85%,利润总额64.5亿元,保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排名见表1。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中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一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如汇丰和花旗分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扩张,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远离危机发源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也开始了针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拓展,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其捕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围的扩大,监管理念的更新,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常-监管-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加大监管成本,而是为了本国更好的发展,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

(2)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直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篇10

被国内银行认为是风险很大,赢利很差,没有发展前景的农村金融业务;被国内银行视为“洪水猛兽”,纷纷吓退、撤离,只害怕沾上“农”字使自己“变穷”的中国农村,却被外资银行看中了。那么,外资银行究竟看中中国农村什么了呢?

1.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农村拥有9亿农民,有1.2亿农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市场的满足率只有60%,还有40%的空间未得到金融服务;中国3.5万多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为6.7%,还有2500个乡镇处于金融空白状态。农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每年汇往农村的资金非常庞大;中国农业以及与农业关联的产业正在崛起;中国县域以及乡镇工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迸发期;随着交通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沿海一些产业正在向西部以及农村转移。这些都给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给农村金融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提供了拓展空间,是商业性金融业务发展的潜力和赢利点。

2.农村金融的薄弱点

城市金融资源丰富,竞争异常激烈,业务介入难度大,成本高,加上竞争不规范,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农村金融由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现象凸显。这几年来,当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离、远离农村后,农村信用社几乎在农村金融中成了“独家生意”。

3.国家的惠农政策

早在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就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22日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8月,中国银监会进一步放宽银行业金融机构进农村地域的政策,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在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相信今后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经营战略

从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开始开放的三年来,众多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农村开拓市场,展开新的战略布局。澳新银行集团拥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份,并与2009年9月在中国西部设立了重庆澳新村镇银行;2010年,西班牙国际银行和中国建行合资组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并拥有其中40%的股权等。目前汇丰、花旗、渣打三巨头占据了中国主要的农村金融市场。

1.汇丰银行

汇丰创造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农村之“最”。是最早申请进入中国农村的外资银行,并最终首家获得批准。2007年12月13日,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开业,开启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农村市场的大幕,2008年9月2日重庆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成为首家进入中国西部农村市场的外资银行。10月15日,永安汇丰村镇银行挂牌成立,是首家进入华南农村市场的外资银行。2010年9月湖北天门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是最新的一家。此刻的村镇是未来的城市,此刻的村镇银行可能是未来的城市分行。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汇丰银行已经在多个省份精挑细选设有八家村镇银行及部属的五间支行,已笼盖西部、中部、华东、华北、华南和东北地域,分袂位于湖北随州、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广东恩平、重庆丰都、大连普兰店和湖北天门。成为在内地拥有最广农村金融网络的外资银行。汇丰银行运用的典型投资模式是利用农村的比较优势成立村镇银行,下一步还要积极发展无抵押贷款业务,新推出的企业+农户“贷的乐”,选择的网点基本都是经济外向型地区。

2.花旗银行

与汇丰不一样,花旗银行青睐的是贷款公司。早在2005年11月8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的魏国祥获得了由花旗集团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颁发的首届“全球微型创业奖”一等奖,花旗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野心已昭然若揭。2008年12月花旗在中国的第一家贷款公司湖北荆州公安县贷款公司设立,2009年3月18日第二家贷款公司湖北咸宁赤壁花旗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下半年第三家小额贷款公司选址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目前来看,贷款公司模式非常合适花旗开拓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发展比较稳健,业务模式得到了当地客户群体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另一方面贷款规模的增长速度比预期也要快。

3.渣打银行

渣打在中国农村的选址主要考虑当地的金融贡献能力以及是否便于融入市场等,进驻中国农村市场的经营模式也不拘一格。2007年12月21日,渣打中国有限公司与香港溢达集团在乌鲁木齐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新疆共同推出针对当地农民的小额贷款试点项目,并成为外资银行首次在中国参与设立直接面向农户的贷款项目。2009年2月4日,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在内蒙古正式成立,这是渣打银行在华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也是首家落户的外资银行。同时渣打银行正考虑在上海市崇明县开设农村银行。

三、对内资银行的启示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就业,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迫使中国金融机构的决策者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汇丰银行能够寻找金融业务发展的空白点和敢于率先抢占竞争相对较弱的农村地区,值得国内商业银行深深思考。最值得思考的是,要看长远利益,潜在利益,而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要深入地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分析国家政策、导向、指向,紧跟国家政策才能抢占先机。

1.抓住新农村建设“战机”

中国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方针提出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就成为实现这个战略方针的工作重点之一。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发展农村经济就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把农村金融作为整个金融工作的重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做出了明确的部署,政府将会推出一系列优先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外资看好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力图解决农村问题的政策,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看好政府支持沿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样。

2.学会控制风险

金融本质上是信息产业,信息只要做到对称,就能降低很多风险。控制风险是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外资银行相对于内资银行来说,不太熟悉中国国情,直接在农村设立金融机构往往不是他们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手段。为了有效规避风险,他们采取多种形式与中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由于在农村直接设立金融机构成本太高,没有办法在农村地区广布网点,参股合作是他们涉足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比如,荷兰合作银行早在2006年已经参股杭州联合银行,持有该银行10%的股份,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入股天津和辽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澳新银行已经出资5亿美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股权;花旗银行则出资100万美元,打包给10多家小额信贷机构,让他们在农村放款。

3.着眼长期而不在乎短时期的得失

外资银行刚进入农村,可能短期内赢利较低甚至亏损,但从长远战略利益来看,其意义不可忽视。外资银行到农村,它是从长远来考虑的,有两方面对它有吸引力,一是他们相信中国农村经济会向少数人集中,将会出现龙头企业,外资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中的龙头企业;第二,就是土地今后可以成为抵押品,这方面的金融收益是非常巨大的。虽然这两个期待对中国的农民及中国的农业安全是有害而无益的,对外资银行来说却是无限的商机。

4.寻求合适的金融业务模式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未被满足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关键是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找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模式,大的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在农村金融市场行不通,这也是当年国有商业银行抛弃这一市场的根本原因。目前来看,花旗的贷款公司模式、汇丰和渣打的村镇银行模式以及格来岷信托的入股农信社、西班牙国际银行和中国建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等创新金融模式都非常适合各自开拓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谢靓:给农村金融机构输入更多动力[N].人民政协报.2009(1)

[2]吴耀祥:破解农村金融的“马太效应”[N].国际金融报.2008-10-17

篇11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首先,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竞争。譬如外资银行的“摘樱桃战略”(Cherry Picking,即赢取高端业务和客户)可能对东道国银行的盈利性产生冲击,从而对银行体系的稳定产生威胁。与我国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间业务、外汇业务和金融创新等业务和技术上。外资银行并不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一般服务,而是通过市场细分,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势必在高端客户和高端业务两个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如零售业务中的信用卡、汽车贷款或抵押贷款等将成为外资银行的且标,个人理财业务也是外资银行占领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是那些拥有资金量较大和市场前景被看好的企业,如我国的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以及优质民营企业。此外,大多数在华外资银行都属于混业经营的模式,在开展企业流动性资金管理、财务服务及咨询等方面拥有集团优势。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高端客户和高端业务必然会形成冲击,为了稳住或获取市场份额,中资银行有可能会扩大高风险贷款数量,从而也为不良贷款产生和银行经营风险埋下隐患。

第二,与本国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更有可能采取违背东道国监管当局目标的行为,这就会导致东道国货币政策低效甚至失效,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更加明显。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发展可能会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力部分减弱,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提出挑战。由于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母行获得资金,其贷款基本不受“以存定贷”的约束,而我国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会因为外资银行灵活的资金来源而下降。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货币政策要兼顾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两方面的要求,通过窗口指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必然选择发展前景好、收益高、见效快的优质客户作为贷款投放的重点,而国家需要重点支持的见效慢、高风险行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进而使窗口指导的有效性减弱。

第三,输入“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外资银行经营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发生银行危机时,外资银行往往大量收缩其业务,从而会对东道国的金融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地区争端、政局变化和金融危机等因素都可能引致跨国银行资产冻结、支付危机、甚至倒闭。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看,一国或地区甚至一个机构的金融问题完全有可能导致该国的银行,甚至与该国经济利益密切的外资银行面临严峻的经营困境,从而加剧对东道国的银行体系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如果我们除控制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总量和所占份额以外,尽量分散外资银行的来源国,即使某一外资银行母国出现问题,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影响也不至于过大。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首先,促进我国银行改革,稳定银行体系。过去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银行竞争力较薄弱。外资银行进入后我国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国内银行既有竞争的对象,又有竞争的压力。这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积极创新金融产品,降低成本和费用,从而有助于促进金融体系稳定。此外,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我国改善银行资本基础、提高风险管理、分散风险、增加坏账准备,有助于在需要时提供更多的资本和流动性,进而降低风险,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虽然外资银行进入在短期内会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但从长期看,经过优胜劣汰得以生存下来的国内银行将有更强的竞争力,拥有更忠诚的客户,因此,银行可获得更加稳定的经营环境。

第二,外资银行进入还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即外脊银行会在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国内银行起到 “示范”作用。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我国通过模仿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改善国内金融体系的服务效率。特别是当外资银行直接参与管理国内银行时(例如建立合资银行或银行并购等),外资银行还可能帮助国内银行改进管理。外资银行进入可以提高我国银行系统的人力资本质量。如外资银行从国外带来高技能的银行经理在他们的分支机构中工作,当地银行的员工可以从这些外国银行经理那里学习新知识。外资银行会投入资金训练当地的雇员并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国内银行

业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也会使得国内银行的运作更有效率,成本也会降低。中资银行实际上已经从外资银行的“溢出效应”中受益。例如,外资银行几年前最早在上海推出外汇结构性存款产品,中资银行很快就加以研究,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推出了类似产品。

第三,有利于我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为我国银行机构拓展海外业务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条件。GATS及其后续金融服务协议中的市场准入国民待遇、透明度等原则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制度许可。例如,由于我国向外国的金融机构做出了开放的承诺,根据“对称原则”其他国家也必须向我国做出同等水平的开放承诺。另一方面我国对外国优秀的金融机构的引入,可以增加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了解并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为我所用。这些条件为我国银行业真正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可能。

第四,有助于提高银行监管水平。耳前,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活跃程度较高,监管国际活跃性银行显然需要更多的监管技巧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的能力。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在与金融监管当局博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善于利用监管法规的模糊地带进行金融创新。它们在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的同时,也有助于监管部门发现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中的漏洞,使监管制度变得更为合理规范,有利于形成更加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外资银行进入产生了新的监管环境,这将促使监管部门学习并采用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中国的监管实践中,提高监管水平。

四、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新选择

从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看,参股中资银行可能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条捷径,可以满足其低成本快速全面扩张的需求,因为参股方式较新设机构有更大的优势:一是不需过多的市场调研,也不需经过很长时间研究金融政策,能够缩短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时间;二是以小博大,并能够很快熟悉中国新兴股份制银行的运行过程和管理程序,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三是能够弥补外资银行在营业网点、客户资源及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劣势。

篇12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不仅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使银行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这场并购浪潮开始从一国国内延伸到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亚洲成为了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为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抢夺中国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欧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了激烈的银行资本大战。国外经验表明,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抗对激烈竞争的良方。

事实上,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在我国刚刚加入WTO的2001年底,IFC就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众外资银行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加入WTO之前,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机构的案例非常少。近年来,为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这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为加快在中国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中的布局,外资银行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经超过20家,参股规模也超过180亿美元。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绩效研究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张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银行业竞争处于粗放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巨大。因此,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以便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取中国入世以来已上市的中资银行为例,截至2008年6月30日,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收益作出绩效评估,如下表。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量的,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不管从成本还是市场交易来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是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注:每股净资产是2008年公司半年报中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股价是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①和②分别指以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为基础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增长率。(资料来源:银行年报,《财经》等资料整理)

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兴业银行取得了最高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32.18%,第二是荷兰国际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为30.52%。以每股市价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和安联保险公司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高达95.63%。

可见,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获得了很好的绩效,虽然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其真正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但是从短期来看,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是促使外资胃口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左晓婷: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2008,(2)

[2]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1)

[3]董保芸倪宁:外资银行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正负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03)

篇13

在这种格局下,更多的可能反而是形成全新的利益组合,即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捉对形成战略联盟,彼此支撑业务的拓展,不难猜测的是,在这样的利益组合中,外资银行的看点在国内,中资银行的算盘打在海外。

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选择多家在国内处于后发位置的外资银行进行深入访问,以梳理其在非对称竞争态势下的业务策略与财务策略,供众多日益与金融工具紧密接触的CFO们参考。

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非对称竞争优势是相对于对称竞争优势而言的,指企业采用与对手不同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及至竞争规则。使用非对称竞争优势进行竞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应该避免直接进入对手的优势领域。相反,正确的竞争优势是把对手引离优势区,或者寻找与对手差异化的领域进行竞争,从而保持其自身独特的品牌,创造核心竞争力。”

如前文所述,外资银行意在依托跨国公司的需求深耕国内市场,中资银行则着眼在伴随中资企业的扩张服务全球市场。彼此的非对称优势与非对称需求,形成了较强的合作可能,下一步很可能形成全面“竞合”的态势。而这一态势的催化剂,毫无疑问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催化“竞合”

按照业内普遍的共识,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路径是:一,在中期内(5~10年)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二,在中长期(10年后)逐步开放资本项下管制后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三,在长期内(20年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而当下整个经济领域所关注和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还聚焦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这一中期目标上,这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去年开始的“大热”。

根据官方统计,今年前四个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达53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人民币跨境流动呈加速杰势。

据央行方面披露的数据,去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5000亿元,占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量的2%左右。今年发展速度加快,前四个月已达5300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量,占同期贸易量的5%。跨境贸易试点由最初在广东四个城市和上海,到2010年6月扩大到20个省份,试点企业已从365家扩大到6700多家。显然试点规模的扩大是人民币跨境流动加速爆发的主要原因。

而急剧爆发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进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众所周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两种操作模式,即模式和清算模式。所谓模式,主要是指中资银行委托外资银行作为其海外的行,境外企业在中资企业的委托行开设人民币账户的模式;而清算模式主要是指在中资银行境内总行和境外分支行之间进行的业务,即境外企业在中资行境外分行开设人民币账户。在中资银行尚处于国际化的萌芽阶段时,模式是较为普遍的操作模式。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操作上,我们和中资银行的合作非常普遍,合作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们遍布全球的业务网络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力的支撑体系。”多位受访的外资中国NCFO普遍认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加强彼此协作是现阶段最好的竞争策略。

而作为人民币尽早实现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试水,央行已启动人民币跨境的投融资试点。今年1月份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了境内企业持人民币到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办法。目前中国企业拿人民币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融资的总量为190亿元左右。此外对于境外企业用人民币到境内来投资(FDI),也在起草相关的试点办法,并在试点办法出来之前已进行了少量个案试点。

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的操作中,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应该会突破此前相对浅层次的“模式”,而进入到业务融合的层面,“竞合”的意味更加浓厚。

亟待发力的后发者

事实上,外资银行在后WTO时代与中资银行的第一轮短兵相接中,上半场的战局基本上呈现波澜不惊的态势,没有出现标志性的进展,整体运营平稳有余。

今年6月22日,普华永道2010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由582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近300%。而在市场份额方面,在华开展业务的127家外资银行仅占市场份额的1.83%,与六年前的1.84%大致相同。

当然,外资银行在华市场份额占比也并非始终一成不变。数据显示,在2007年外资银行占国内商业银行总资产比例一度达到2.38%的峰值。而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着力不足,资产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而中资银行则受影响较轻,反而趁势加速扩张。此消彼长之下造成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因此回落。

当然更核心的原因在于网点数量的严重不匹配。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3月15日的报告,201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19.49万家,其中新增设网点1514家。然而这其中归属于外资银行名下的网点总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花旗、汇丰、东亚、恒生、渣打等五家扩张速度最快的外资银行为例,2010年在中国内地共开设网点33个,其中一半以上定位于二三线城市。

而年底75%的存贷比大限将至是眼下困扰外资银行的一大挑战。虽然在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面前,外资银行普遍有信心在年内达标,但由于网点不足等原因,外资银行吸纳存款的能力受到明显制约。为符合监管标准,不少外资银行在逐渐收紧放贷规模的同时,也极力扩展营业网点的数量。根据上海银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网点建设方面,外资法人银行准备在2011年新增营业网点达147家,其中分行数量为30家,支行数量为117家,足足较2010年计划的新增网点数量多出42家。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表示,“市场份额无法反映外资银行如何继续重新定义中国的细分市场。他们相信中国仍然能够提供大量的增长机会。我认同他们的观点。中国经济的扩张速度可能不如以前那么快,但仍然快过这些银行的本国市场。此外随着中国政府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外资银行将有更多的商业机会。”

在业务层面,债务资本市场连续三年被在华外资银行视为未来最大机遇,而与此同时,获得国内企业债券承销资格的外资银行目前仅有三家。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合伙人胡亮表示,进入债务资本市场一方面需要监管层开出执照,另一方面也对相关银行的存款规模提出更高要求,而这正是外资银行目前的短板。尽管企业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相关业务要成为在华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还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