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业经济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指导思想上: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在发展的基本原则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明晰发展定位
发展定位是否明晰、准确,关系到空间布局、产业分布、关系到发展功能能否发挥、集群优势能否互补、牵涉到对基础设施配套的应求,对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的发展定位。
1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发展县产业集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闫楼、红庙板材工业基地、黄河创业园。
2实施四大战略:(1)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2)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面向市场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3)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科技含量。(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
3培育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工业强县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木制品、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2.4提升六大发展水平:(1)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科技创新水平;(3)对外开放水平;(4)信息化水平;(5)产业整体效益水平;(6)可持续发展水平。
谋划重点产业规划
1壮大优势产业:(1)木制品加工业。利用该县泡桐,以该县三环华兰实业集团为龙头,以高档家具、棺木为产品主线,以该县三环工业园区、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园区、闫楼工业园区、南彰工业园区为产品加工基地,在该县遍地开花,迅速带动该县桐木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加速该县桐木加工传统化生产加工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2)吊装机械。该县县吊装机械生产,应充分利用专利技术,在该县建立吊装机械生产基地,通过与国内大企业联合提升该县吊装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建成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把吊装机械加工业发展为该县工业的主导产业。(3)纺织服装业。应充分利用该县棉花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把该县的棉花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4)民族乐器业。民族乐器应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标准化工厂及车间,积极提升外部形象,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
2发展其它产业。(1)化工业。应利用肥源化工创业的有利时机,在合成氨上,锰盐的产品优势,在产业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上做文章。(2)农副产品加工业。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搞好小麦、花生深加工,形成名牌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链条延长,真正把农产品的原料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3)内蛋奶业。该县也是养殖大县,生猪、牛、羊加工,该县有一定优势,利用企业优势,利用养殖加工基地连农户,产销一条龙,公司加农户的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猪肉、牛肉、羊肉、加工项目、创出名牌、打出品牌。
梳清具体的工作措施
1应在拓宽发展领域上实现新突破。应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的发展领域,凡法律未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工业经济均可进入,应在巩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工业经济建设。一是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应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民创业激情,支持各种形式创业。坚持走规模扩张的路子。应依托四大支柱产业,在大力发展木制品加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吊装机械、民族乐器、建筑材料、棉花加工产业集群。集中精力培育发展棉纺、面粉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各类工业项目落户该县提供良好的承接平台。
2应在块状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依托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培育木材产业化加工专业村为重点,积极创办其它类型的加工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数村一业的块状经济格局。
3应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应着眼于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着眼于规范管理,着眼于规模发展,大做提质增效文章。一是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应以加强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焕发工业企业内在活力。应继续坚持成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质取胜、争创品牌为目标,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应市场、应效益。三是应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册凭证,开展会计培训,统一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执法制度等。五是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业企业应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应舍得花钱研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条件的应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
4应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发展工业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争大项目、办大事情。二是应开展横向联合,扩大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应在该县营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氛围,走出去宣传该县、推介该县,请进来开发该县、建设该县。应大胆走出去,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结对子,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的应用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
5应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扩大企业规模。通过鼓励企业增加注册资本、吸收外来投资、实施资本运作、相互参股联合等途径,增加可用资金,扩大企业资本规模;通过开发新型产品、加大技改投入、产业前延后伸等途径,提高生产能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通过组建区域营销公司、实施销售、加盟连锁经营、打开外销渠道等途径,开拓产品市场,扩大企业销售规模。二是培育支柱产业。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着力培育壮大木制品加工、吊装机械、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四大产业,结合产业特点,拉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产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分类指导和服务。发挥该县目前已成立的木制品加工、民族乐器、纺织服装、吊装机械四个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建立食品、药品、化工等行业协会及分人,利用行业协会帮助政府制定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本行业需应解决的问题和意见。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探讨皖西北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途径
皖西北各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非常缓慢,虽然存在着不少的客观因素,但主观上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由于笔者从事经济教学研究工作,在和一些企业交往中发现,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数字方面上的、基础设施上的、收入差别上的,更深入一层来讲是观念上的,观念变了一切都会变了。目前在该地区一些人的不正确思想仍然非常严重。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长期得不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受硬环境的制约更为突出。以全国的人口贫困大县临泉县为例,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水运也不太畅通。受硬环境约束,开发同样的资源,该县的成本比别县市要高;销售同样的产品,该县的代价比别县要大;外商外资在利润驱使下难进来,企业产品在环境制约下难出去,经济外向度较低。
虽然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差距甚大。与东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该地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人才意识还不够强;传统单一型人才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队伍建设机制落后,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家人才队伍老化且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征用难、土地后续管理难是当前制约该地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进来的企业没土地,已经用地的企业没效益,这种两难处境普遍存在;在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缺乏很好的融资渠道,加之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琐,更增加了企业的贷款困难,县域工业企业现在能贷到现款的寥寥无几。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其中第二个毫不动摇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灵魂,坚持与时俱进。
(一)推进观念创新,在解放思想上寻求突破
认真学习十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树立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其次树立新的辩证观。任何问题都是即统一又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该地区尽管发展障碍重重,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这种障碍其实就是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正确引导,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奋力爬坡、勇于进取。
(二)创造优质环境,打造一流服务
环境就是品牌,环境也是影响力,也是生产力,更是核心竞争力。一流的发展环境,就能留住一流的企业,创造一流的效益。工业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环境。因此应着力抓好与客商利益最直接的服务环境。县、市领导要挂钩联系总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招商引资单位要自始至终做好招商服务工作,将客商当作自己的亲人,把客商创办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实业,对客商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是合理合法的,都要努力地解决好,不做损害客商利益的事,一旦发现有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要及时查处,给客商一个满意的交待,真正体现出皖西北人民热情好客的客家风范。
(三)推进结构创新,在培育县域工业经济特色上寻求突破
因为皖西北各县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不大,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发展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影响力、竞争力、生命力。县域经济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例如界首市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做文章,做大做强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行业;颍上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形成以煤炭生产基地为主的最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建成煤电一体化能源输出基地;临泉县根据自身实际,做大做强以化工、纺织、食品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同时做好服装、新型建材等加工业。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
强化土地规划,推行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化,并通过工业园区使企业在空间上相连接、关联产业链上相配套;建立项目评估制度,防止恶意圈地;建立工业土地进入和退出机制,杜绝工业土地随意变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创新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探讨以土地换保障的补偿安置办法,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篇2
篇3
1 安徽省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近5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都在20%左右,进出口增长尤为迅速。外商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其中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凸现安徽省投资环境的潜力巨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有50%属工业投资;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具有明显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金融机构存款额增幅越来越大.这主要源于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
2 2007上半年省会经济圈发挥的作用。1~7月份.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83.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6.8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6.08亿元,同比增长27.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增幅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从轻重工业看,增长同步加快,分别增长28.9%和26%。比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1.5和8.9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均呈增长态势,在六类企业中仅国有企业增速平缓,其他各类企业均保持高于或接近全市平均增幅的水平;从行业看,在34个行业中有31个行业实现增长.比一季度增加2个,其中有16个行业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从企业看,上半年,合肥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75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7户,实现产值同比增加12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1.2%。其中,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由上年同期的3户增加到8户,新增产值62.3亿元,大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在省会经济圈战略提出之后,原先并非安徽经济增长热点区域的巢湖、六安两市,投资活跃。上半年。六安市实现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15%,巢湖市的经济总量以及城市规模在全省17个市中均无出色表现。但是.今年以来,巢湖市生产总值增幅在12%左右。港股中市值最大的内地地产企业碧桂圆以及美国最大的私募投资基金之一华平集团已经通过其控股上海中凯房地产公司介入了巢湖的城市建设。
在“巢湖现象”受到关注的同时,偏居皖西北的六安在吸引外来资本上也有强劲表现。上半年六安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6.4亿元,增长四成以上。其中超过45亿元的投资由外来投资商完成。而省会合肥仅在前5个月,就已经超过460亿元.同比增长六成以上。
3 “马芜铜”东向发展策略明显。上半年,芜湖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五大优势”大讨论活动,努力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57.9亿元,增长安徽2007年工业经济发展特征
张亨明16.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9元,增长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6元,增长21.1%,近年来第一次实现两项指标增长均在20%以上。重点项目进展迅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投资总额、财税收入和群众收入都有较快增长。
马鞍山市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晋升全省经济运行排行榜前三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市208.51亿元、马鞍山126.21亿元和芜湖市123.48亿元。财政收入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合肥市110.95亿元、芜湖市51.79亿元和马鞍山43.71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马鞍山7971元、合肥市6796元和铜陵市658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马鞍山农民收入创下全省新高,居全省第一位。绝对额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马鞍山市3388元、芜湖市2666元和铜陵市2574元。
二、各市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呈现地方特色
1 支柱产业稳定增长。近三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度压延业及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同比增长都在30%以上。其中2006年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烟草制品等行业实现利润105.7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5.8%。
2007年上半年受市场需求和价格回升带动,建材、煤炭、钢铁、电力、有色等传统优势行业增速加快。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发展,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增长126.4%。
2 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至2007年7月底,全省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87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其中100户重点联系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8.5亿元,增长48.04%,累计完成销售产值851.65亿元,增长42.86%;汽车工业上半年共生产整车35.33万辆,销售34.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32%和28.64%,分别高出全国增长幅度11.89个百分点和5.33个百分点。
3 各市重点产业企业发展带头作用明显。合肥目前已形成支柱产业,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上半年产值达327.5亿元,龙头产业带动作用凸显。汽车产业上半年产值达110亿元.同比增长25%。安徽叉车集团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双双入选2007中国机械5∞强。拥有海尔、格力、长虹、三洋等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家电产业预计到2010年产值可突破1000亿元。上半年,铜陵市经委重点监测的22户工业企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90%)。6月份当月实现现价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月净增加3.6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同比净增24亿元。铜陵有色控股公司荣列2007中国企业500强第110名。
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占芜湖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奇瑞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聚,全市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达120余家,“芜湖汽车城”的框架已经搭成。
能源城市淮北、淮南的支柱行业如煤炭开采、洗选业、化学原料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顾桥煤矿、国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刘庄煤矿和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涡北煤矿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准予正式投产,此举标志着两淮煤炭基地亿吨级生产能力正式形成。
4 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发
展,安徽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该省约有产业集群176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群有23个;集群中的企业约2万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12个,吸纳就业人员120万人。超亿元的企业有142个。超5亿元的有66个;年营业收入1348.48亿元。利润总额99.38亿元.上缴税金57.09亿元。2007年1~6月份.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6个,新增企业户数3094户.新增就业人员6.8万人。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 产业结构调整效益显著。整体来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地位不断上升。工业发展结构得到优化,传统工业向现代加工制造业转化步伐加快。汽车、冶金、建材、家电、工程机械、能源等优势行业持续快速成长。2006年完成2200万台家电。令该省成功跻身全国“三甲”;55.6万辆自主品牌汽车,达国内7.3%的市场占有率。不仅使我省的汽车工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也让世人看到了安徽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巨大创新能力。
2006年安徽省GDP的增长率为12.9%。如果将2006年三次产业的增长率分别按1990、2000、2005年三大产业的比重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为11.7%、12.7%、12.9%,则2006年实际增长率与按1990年、2000年、200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所计算出的增长率的差额(即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2%、0.2%和0。这一结果既说明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影响非常大,同时也表明安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
2 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2007年1~6月份,全省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41.1亿元.占全年千亿元目标的44.1%。制造业技改投资保持较高的强度,成为该省技术改造投资的重点领域。上半年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300.2亿元.占技改投资的比重达到68.1%。结构调整优势突出,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1.1‰37个工业大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有15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0%以上。各市经委都制定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明确了当地鼓励发展的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应淘汰的落后产业。各市都坚持以项目为龙头,不断加大投入。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积极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促进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
3 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当先。2006年,安徽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4.1%.而能源消耗和:氧化硫排放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8.6%和72.25%。这些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要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北片九个市中,煤电、化工、建材等传统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节能降耗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能源城市淮南、淮北以企业为主,着重抓重点用能企业的降耗问题,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其中淮南市投入100亿元,全面实施开发利用瓦斯的计划。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市的瓦斯利用率已达到50%,初步实现了瓦斯利用的产业化。2007年5月9日。在即将投产发电的淮南田集发电厂的烟囱上,工人们对脱硫和除尘装置进行最后调试.这套装置可以使脱硫率达到90%以上,烟尘去除率达到99.8%.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
四、非公经济发展
1 民营工业在县域工业中唱主角。安徽各县市将民营工业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谋划,积极探索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无为、桐城、天长、霍山等一批县市民营工业迅速成长,成为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全省各县市的努力.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安徽民营企业不仅承担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是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去处。2006年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12.2万人.增加79.6万人。
篇4
三是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制约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县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中心每年发放了几千万元,加上“财园信贷通”政策,为园区企业增加了贷款额,但由于商业银行受贷款审批权的授权控制(2014年我县商业银行存贷比为37%,全市倒数第2),再加上我县企业规模小、个别企业诚信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四是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园区的基础功能配套还不完善,各种生产性、生活性设施缺失较多,尚无医院、小学、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平台。
五是企业人才匮乏。我县园区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不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研力量不强。
为加快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产业做大总量。为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做大工业总量:一是要持之以恒地培育壮大液压机电、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突出三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按照机电产业重补链,电子产业重升级的思路,填平补齐产业链,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上下配套,抱团发展,着力打造百亿产业群。二是突出招商重点,开展专业招商、产业招商、补链招商和中介招商,特别要充分发挥好唯冠油压、海能电子、开元食品以及新引进的中广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三是在企业帮扶方面出新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优惠政策,营造安商亲商良好氛围,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园区企业,在资金、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一企一策”扶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的的企业,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予以大力支持,逐年逐步的提升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重。
二、促转型提质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痛下决心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一要制定实施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规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培育壮大基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要强化引导服务。针对企业主不知向哪转、怎么转的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应通过加强引导,组织相关企业和人员到升级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参观学习,汲取他们的经念和教训,并协助企业结合本身的实际,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使企业准确定位,少走弯路,树立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三要加快组织实施。对铁、煤、钨等矿产品、木竹等林产品引导企业由卖原料转为粗加工再向深加工转型;对来料加工的电子企业向进料加工转型;对高耗能企业向低耗能企业转型;对粗放型经营企业向深加工企业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技术化、品牌化发展。
篇5
二、发展目标
根据2005年我区经济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的目标是:完成工业增加值109880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60亿元,同比增长30%;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育经济增长点
2006年,要坚持不懈地强化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新郑振兴、项目支撑”意识,形成人人想项目,合力抓项目的浓厚氛围。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对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1、要抓好2005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主要是镇科伟业沥青生产项目。要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益。
2、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欧普陶瓷二期工程、福华钢铁轧机线、顺康兴中药生产线、民兴钢制品厂的项目建设,确保2006年竣工投产。
3、是要抓好新建项目。对于河南省同位素研究所投资建设的电池隔膜生产项目、河南科海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陶瓷辅料生产项目等正在洽谈中的项目,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洽谈力度,争取2006年开始建设。
4、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我镇工业经济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必须在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
1、大力推介,进一步提升新村对外影响力。要借助网络、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我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园区布局、产业特色的推介。要围绕重点板块、重点产业,继续在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招商推介活动。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让更多的客商了解新村、熟悉新村、落户新村。
2、创新招商新方式,进一步增强招商新优势。一是全员招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镇上下、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齐心协力抓招商。二是企业招商。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全面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资产重组和服权并购,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的机会。三是以商招商。善待现有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他们增资新上项目,加速自身发展,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拓宽引资渠道,广交新朋友,引来新项目。四是出门招商。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外出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加强与各界人士交流,开展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乡情招商、亲情招商。
3、进一步推进“二次招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园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树立经济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要加大对已落户我区的企业服务工作,鼓励已经投产的外来投资企业增资扩股。要加大闲置土地、厂房的“二次招商”力度。加强调查排摸,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强化对空置厂房的信息,使现有的土地或建成的厂房能实现“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科学规划,着力构建特色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着力构建特色明显的工业集群区。
1、确定重点,打造板块经济。以羚锐制药、卓峰制药、灵佑制药等医药企业为龙头,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要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工程新药等,积极引导医药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加快医药产业集群建设。要利用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在医药包装行业、陶瓷生产行业试点发展循环经济。
篇6
宁波工业经济总量水平全面落后于深圳,GDP、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值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等工业经济总量水平指标仅为深圳一半,宁波2011年的GDP、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与深圳2006年的数据相当,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甚至还未达到深圳2006年的水平,总体落后时间超过5年。宁波工业经济相对强度指标也落后于深圳,不过差距明显比工业经济总量的相关指标要小,同时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资金利用率与深圳存在较大差距,宁波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与深圳的差距逐年变大,总资产报酬率也落后于深圳,2011年的总资产报酬率水平只和深圳2006年水平相当。宁波工业经济能源消耗效率落后于深圳,存在层级性的差距,差距有5~10年。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宁波工业经济发展能耗比较高,效率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遭遇发展瓶颈。
(二)宁波工业经济的增速高于深圳,但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
宁波认识并承认自己的不足,总结其他国家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经验,学习改革的思路与魄力,大力推进创新转型,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奋起直追。宁波在大多数工业经济发展总量指标、人力资本方面的相对指标及能源消耗指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深圳,但领先差距在逐渐缩小。2007~2011年宁波GDP增长率都高于深圳。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2007、2010、2011年宁波也高于深圳,而2008、2009年稍微落后于深圳;宁波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除2009年比深圳低外,其他几年都高于深圳。2007~2011年规模以下企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宁波也比深圳高。 2007~2011年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增长率宁波都高于深圳。宁波工业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上与深圳的差距逐年减小,宁波在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工业用电量上逐年增加,工业用电量与深圳几乎相当。宁波工业用电量增长率在2007~2009年都高于深圳,这与同时期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深圳是相吻合的。
(三)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存在差距的原因剖析
从内部条件看,宁波工业企业的规模落后于深圳,自身创新能力不足。2011年宁波企业十强第一位的镇海炼化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只有2011年深圳企业十强第一位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半;宁波上市公司数量和A股上市公司市值则为深圳的3/10和1/10。深圳已进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宁波则处于投资、效率驱动为主的发展阶段。深圳科学技术竞争力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居第4位,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2.4%,创新体系建设处于较高水平。深圳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国内外创新型人才和资本能为深圳所用,创新驱动特征明显,注重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更高。宁波近几年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深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提升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要素资源短缺限制而遇到发展瓶颈,利用后发优势追赶深圳的后劲不足,还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波动,发展不够稳定。
从外部环境看,宁波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深圳、宁波外向型经济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一度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宁波工业经济回调程度要大于深圳,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宁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于深圳企业,对经济拉动力偏弱,对危机抗击能力也更弱。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居多,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撑,遭遇金融危机和外贸壁垒,企业经济发展必然受到重大冲击。这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稳定性欠缺,外部环境的冲击容易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势头,企业也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生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受到限制。从发展动力看,宁波工业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大。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动力都来源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宁波工业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更大,但是宁波工业经济的外向度不如深圳,这使得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不如深圳,同时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二、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有许多值得宁波借鉴的经验。基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的差距及原因剖析,我们主要分析深圳市政府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值得宁波学习借鉴的经验。
(一)发展总部经济,培养大企业大集团
深圳在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统筹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的规划布局,实施总部企业引进计划,着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深圳设立中国业务总部、国内大型企业在深圳设立国际业务总部。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深圳,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深圳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科学安排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利用外资从外延的简单扩张转向内涵的深化拓展,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拓展外资的来源地。另一方面坚持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资金产出。立足自身优势,加快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发展现代金融、物流、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优化产业结构,为高端产业挤出空间
深圳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建设效益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先后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结构,推进建设三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适度重型化,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通过产业转移、老区改造,为新兴高端产业落户“挤出”新的发展空间。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的升级路径。
(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
深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鼓励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企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和短缺资源。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研究建立和实施贸易信用保险制度,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优质产品拓展全球销售渠道。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远洋贸易出口,积极开展转口贸易,大力培育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五)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
深圳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并大力鼓励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推进支撑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创投行业;着力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环境,政策优、投入大。深圳推进自主创新最重要最本质的一条经验,是把全球的创新资源汇聚起来为己所用,其核心路径是推进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创造综合性、多元化创新模式。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深圳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除了通过抓核心技术、建基础设施、推示范工程等手段,在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领域全面推进“智慧深圳”建设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智慧技术、智慧产品开发应用的商业化模式,高起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吸收全球的智慧资源、拓展全球的智慧市场来建设智慧城市。
三、发展宁波工业经济的若干建议
结合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结果,借鉴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我们提出发展宁波工业经济的若干建议。
(一)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从宁波与深圳的工业经济总量比较中可以发现,宁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规模以下企业总产值高于深圳,但工业经济总量水平落后于深圳,说明宁波市企业规模度低于深圳,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弱于深圳,这也是造成宁波工业经济与深圳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培养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一是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改善投资环境,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吸引国内大型企业和海外跨国公司在宁波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并发挥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对本地其他企业的良好示范作用,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结构和行业竞争力。促进和培育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宁波,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发展提升本地企业或培育新企业使之成为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及品牌的总部型大型企业。
二是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经营,支持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提高资金贡献率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相对强度的现状与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在劳动力利用率方面与深圳的差距不大,但在资金利用率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因此需要保持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提高资金贡献率,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使多方资金展开良性市场竞争,降低融资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低成本资金。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鼓励全天下的“宁波帮”共同建设宁波,提升宁波的工业进展,增加资金总量。同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临港工业选资标准,加快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利用外资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区块的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引资,坚持直接引资和间接引资并重,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战略投资,重视智力资本引进。
二是不断深化拓展资金用途及去向。提高选资标准,加大对于新型产业和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融资政策方面的倾斜,着重加强对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和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在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持,增加资金的利润率和贡献率。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与税收引导,监督与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资金产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能源消耗的现状与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经济发展能耗较高而效率较低;同时在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分析中可以发现,产业结构未能更好地发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其向集约式发展,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继续推动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重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培育壮大生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有力的支撑条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优化第二产业内部布局。择优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坚持“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方向,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推动一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引导宁波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把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总部经济培育结合起来。促进宁波经济顺利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导工业迈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领域。将加快转移和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或企业。
(四)提高外贸企业的质与量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相对强度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在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方面与深圳存在差距,说明宁波工业经济的外向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比较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存度要大于深圳。因此,应该加大外贸企业的发展力度,提高外贸企业的质与量,使进出口贸易为工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优化外贸产业和出品产品结构。研究建立和实施贸易信用保险制度,推进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特别注重新兴市场和新兴原材料基地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外贸质量及影响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产业结构,提高宁波外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努力培育新的外贸企业的同时,鼓励外贸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使原有外贸企业由单一的产品出口向技术溢出大、产品带动性大的集合化出口模式转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二是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管理方式。建立完善适应对内和对外开放要求的体制环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引导“走出去”格局向宽领域、多层次转变,建设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与国内外经济相融合的开放经济引领区。
(五)加强创新,突破瓶颈
从宁波与深圳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宁波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对深圳的领先优势在减小,说明宁波工业经济可以利用的后发优势在逐渐减小,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瓶颈。因此需要加强创新来克服发展瓶颈,提升自身的实力来进行发展和追赶。
一是切实重视和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战略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鼓励与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加强发展自主品牌建设;力争使一批重点企业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设立创新基金,研究设立跨部门的创新科教组织;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企业的研发职能,鼓励校企协作,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统筹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生产业,主导工业迈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领域,促进智慧城市的顺利建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突出人才战略,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六)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发展工业经济
篇7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篇8
二、实施培大育强工程,着力培育明星企业、优质企业
(二)完善明星企业资金扶持政策。明星企业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明星企业两个方面的奖励:一是授予明星企业主要经营者市明星企业家称号,对首次获得市明星企业家称号的,奖励30万元;二是对明星企业按销售收入规模和当年新增财政贡献(制造业增值税、所得税)实行奖励。明星企业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三)鼓励明星企业资产重组。明星企业内部资产进行整合时,其子公司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股权转移、兼并涉及的房产与土地使用权,在过户环节暂不征收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市得部分全额给予奖励。
(四)改善对明星企业的服务管理。明星企业由市监察局发放检查登记卡,凡政府各部门到明星企业查帐、收费等均必须登记在案。对明星企业反映集中的事项,由市监察局牵头负责核实、处理。
(五)着力培育优质企业。每年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评选30家左右优质企业,授予主要经营者**市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并奖励10万元。
(六)支持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明星企业、优质企业引进符合《**市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规定的高级技师、硕士研究生等七类高素质人才,经有关部门确认后,其3年内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市得部分可专项奖励给个人。
三、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七)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奖励。重点对生产性设备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的贴息或奖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投资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先进制造业基地“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投资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的2%给予奖励;其他工业性技改项目,按其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单个项目财政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100万美元以上的技术设备引进项目,按照上述标准奖励的同时,增加补助10万元。对零土地技改项目,旧厂房拆扩建或利用原有厂房加层,按一般性项目设备投资的政策给予奖励。
(八)鼓励企业增加工业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性投入超过一亿元的项目,经审核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其他产业工业性投入超过1亿元的项目,经审核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九)鼓励吸引市外内资投资。对引进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十)鼓励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凡符合国家产业目录的内外资项目的引进设备,按政策规定,经批准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一)鼓励经营者扩大再投资。企业经营者(含企业股东)以分红或股权转让所得用于项目再投资的,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经批准给予专项奖励。
(十二)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十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本地金融部门要提高工业项目和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的总额和比例,市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统计监测,努力保障工业性投入对银行信贷的需求。
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行业(区域)公共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补助。优先加强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十五)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对省级以上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形成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对列入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并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
(十六)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对列入市级以上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并完成实施的项目,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对列入省级以上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并完成实施的项目,给予每项20万元的奖励。
(十七)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行一年有实绩,经考核合格的奖励20万元。每两年对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20万元的奖励。
(十八)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培育的行业(区域)技术中心,运行一年以上有实绩,市级经考核合格的奖励30万元,省级经考核合格的奖励60万元。在区域块状经济中创建国家、省级区域行业质量检验中心的,给予重点扶持。
(十九)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奖励。投资额大(5000万元以上)、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加大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起3年内,给予相当于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上年应交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的奖励,其中对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基因工程产品的企业,自认定起5年内,给予相当于当年应交所得税超过上年应交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的奖励。
(二十一)加大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奖励力度。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在企业当年计税利润比上年增加的前提下,自认定当年起3年内,给予相当于该产品上缴的所得税市得部分的奖励。
(二十二)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十三)支持企业开展技术转让。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十四)鼓励设立科技投资或风险投资机构。凡在我市注册、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项目投资总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投资机构,比照执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并可按当年总收益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在我市的投资性亏损。风险补偿余额可按年度结转,但其金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年末净资产的10%。
五、加强平台建设,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二十五)加大平台建设投入的引导力度。对经考核认定的市示范、重点和成长型乡镇工业功能区,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重点和成长型乡镇工业功能区经考核认定提升档次的,分别给予补足两档之间差额。
(二十六)支持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拟培育名单的乡镇工业功能区,当年建设的桥梁、道路、给排水管网、电力、通讯等属园区管理机构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每投入1000万元给予8万元的补助,单个园区年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二十七)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内立项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竣工后,第三层按10元/㎡补助,三层以上按15元/㎡补助,市财政已安排专项补助的除外。对列入市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单位当年经考核实绩名列前三位的,给予每个单位10万元的奖励。
(二十八)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用于实施该项目的各商业银行。补偿比例为当年小企业贷款月平均余额新增部分的0.25%(实际随省下达的比例调整);对当年达到准入标准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给予10万元补助,同时按当年平均担保额3‰给予奖励;每新增一家当年末担保贷款余额1000万元以上的协作担保机构,奖励该商业银行1万元;对年平均担保贷款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基层商业银行,给予平均担保贷款额1‰的奖励。
(二十九)鼓励小企业加快发展。对列入我市微小企业培育库的小企业,在经营者及员工培训、技改投入、科技开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专项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十)扶持家庭工业作坊向中小企业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家庭工业孵化器等方式,依托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现代家庭工业的服务,并引导其集聚发展。
(三十一)合理安排工业用地比例。每年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原则上不低于建设用地总量(不含国家、省追加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60%。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推进工业集中,控制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区外项目。
(三十二)鼓励企业通过盘活土地筹集建设资金。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主体工业园,其企业老厂区土地因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条件下,由工业用地改为商住等经营性用地后,政府优先收购、储备,并公开出让,其土地收益优先支付收储成本,用于企业搬迁、技术改造。
(三十三)增加工业技改项目的土地来源。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闲置土地应依法予以收回;鼓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内存量工业用地和淘汰落后工艺腾出的工业用地依法转让,差额征收营业税。
(三十四)积极实施企业家和员工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各类高层次的系统学习和专题培训活动,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企业经营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着力培育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岗位操作技能。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技术比武、发明创造等活动,企业的收入分配、评比先进等应向一线优秀员工倾斜。
六、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十五)大力推广实施节能技术和节能项目。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实现节能、节水、节材的项目,设备投入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按照设备投入总额的10%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情况给予专项奖励,单个企业当年奖励不超过50万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项目以及设备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应用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20%并结合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及示范作用大小,经综合平衡后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当年最大奖励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三十六)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燃煤锅炉的炉底渣及其他废渣生产水泥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列入年度清洁生产推进计划并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十七)加大节能降耗减排考核力度。当年节能降耗减排不达标的企业和主要经营者,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奖资格,并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七、积极推动品牌创新,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三十八)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除外)、国家出口免验企业或中国出口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级以上区域品牌的企业,奖励10万元。上述奖励中80%奖给企业,20%用于相关部门的工作经费。
(三十九)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对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万元;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扩大融资;对收购、兼并破产企业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在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
八、附则
(四十)本意见中财政补助奖励政策仅限市本级范围,涉及市、区财政分级承担的,按财政体制规定的市、区共享收入分成比例分担,在具体操作上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篇9
启示一:必须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培育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牵动力强、辐射面广、关联度高。所考察各地都是以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上联原材料基地,中联各类吃配项目,下联终端产品市场,整体做大做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加工体系,推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沈阳*公司从去年以来先后投资近1.5亿元,在沈阳市完成了浸渍纸厂、复合地板厂扩建,在我县*镇完成了人造板厂建设,实现了从采购原材料加工中高密度板-加工生产浸渍纸-合成加工复合地板-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链合,生产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今年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争取几年内年加工能力达到20-30万立方米。梅河口市以82户松籽加工企业为核心,上下连接着200多户松籽收购和出口销售企业,原材料收购遍布全国各松籽主产区,并通过我县和珲春等口岸收购俄罗斯、朝鲜等国松籽,年加工松籽12万吨,松籽仁、美人松饮料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仁加工销售集散地。
启示二:必须以加工业为支撑,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次考察所接触的企业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无一不是从贸易起家,完成一定积累后迅速转型,依靠创办实体兴办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保定市建昌铜业有限公司最初只是收购销售杂铜,*年正式创办加工企业,利用废铜加工电解铜、铜杆等产品,短短12年时间,由创业初期的100万元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总资产2.2亿元的河北省最大的炼铜企业,年产值11.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而且企业没有一分钱贷款。目前,安新县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正在由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向加工终端产品发展,发展潜力和效益不继提高,有色金属冶炼所创造的税收占安新县的半壁江山以上。梅河口市个体屠宰户王小黑,以26万元入道开始从事松籽经销加工,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年加工松籽5000多吨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本溪冶炼一厂、二厂、通用金属公司以*进口铝锭为主原料,生产加工硅铝钡锶钙锰铁合金、铝锰钛铁合金、铝钛铁合金、硅钡锶钙铁合金、硅钡镁铁合金、铝锰铁合金、铝镁钛锰铁合金线等炼钢用新型复合合金脱氧剂、脱硫剂、变形剂,产品供应东北地区12家大型炼钢企业,成为本溪市最大的财源。
启示三: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将自身优势与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发展强势产业,构筑区域特色,是三省五地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梅河口市虽不是我国的松籽主产区,但其充分发挥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历史上已形成的吉林省重要的松籽集散地优势,立足东三省和俄罗斯的松籽资源,全力发展以红松籽为主的干果类食品业,成为梅河口市区域经济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河北省安新县充分发挥地处京、津、石金三角地带、有色金属冶炼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优势,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培育有色金属冶炼、销售企业213家,各类有色金属产品年成交额达30多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购销、加工集散地。大石桥市充分发挥菱镁石矿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镁砂、镁碳砖为主的镁制品冶金行业,年产镁砂30万吨,被誉为中国镁都。
启示四: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这次所考察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所从事的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但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管理,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许可和扶持,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税源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厂址选择上,这些企业均以效区或附近山区为主,尽量远离居住区和农业主产区;在厂房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以砖瓦结构或钢架结构为主,储料场、仓库、蓄水池、办公楼等配套设施齐全;在设备安装上采取污染较严重的矿热炉和污染较轻的公频炉同时使用,有条件的企业安装了除尘设备,既尽可能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又保证了企业生产规模;在厂区管理上,强化环保意识,严格管理,多数企业进行了美化、绿化,院内干净利落,整洁美观,如同花园,彻底改变了同类企业脏、乱、差的形象。
二、我县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足及优势、商机
与考察各地相比,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单体或群体规模小。所考察的五市县,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企业、主导产业,有的是以几个大型企业构筑了区域之最,有的是以小群体大规模形成了中国之最、世界之最。而我县,无论是独立的加工企业,还是整个产业,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二是原字号产品多。我县进口的有色金属、木材、松籽、矽钢片、废旧机床等大宗骨干品种多数以原字号销往全国各地,产品附加值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很小。而所考察的这些地区,却恰恰是利用我县丰富的进口原材料加工销售半成品、终端产品,壮大了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梅河口市经营加工的松籽60-70%是从*购进的,本溪冶炼业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铝定基本上由*供应。三是贸易流通企业转型慢。这次所考察的企业多数是从购销原材料起步,迅速转型创办加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财源企业。近年来我县依托口岸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外经贸为主的贸易流通企业,但由于宏观上引导扶持不够、微观上企业缺乏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企业在创办实体发展加工业上严重滞后,企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所考察地区的企业。四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县除*两家公司在木材加工上从进口原材料、部分加工初级产品、极少部分加工终端产品上市,初步实现了产业的完整链接组合以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经销原材料或加工初级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我县在外界的影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五是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严重滞后。缺少专业人才队伍,前期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煤炭、硅石、风力等亟需开发的资源勘探不到位,一些好项目、大项目缺乏科学的可研论证和决策依据,不能得到及时开发建设,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六是企业建设管理低标准低档次。
通过考察对比,我们既看到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进一步认清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潜在商机。一是富集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我县拥有国内、国外两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进口有色金属、木材、松籽、废旧机床等原材料供应地,县内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山产品等自然资源,如果尽快将这些资源加工转化,会加速建成冶炼、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和能源等工业基地。二是独特的口岸区位资源优势。*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沿边开放带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地客商到*投资办企业,发展对俄进出口加工贸易,尽快形成对俄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三是较为雄厚的资本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我县已发展起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正在积极扩张转型,正确加以引导扶持,将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立县工业企业。四是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势。正在建设的*加工园区,为我县加快发展以前店后厂为主要模式的加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和物流通道。我县的木材加工历史悠久,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餐具系列、板材系列都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深加工不够,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非常大。五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式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在能源项目开发上,加大投资开放力度,国内大型能源开发企业纷纷抢占可利用资源和市场,对我县良好的煤炭、风力等资源表现出了强烈的开发愿望,并已经采取实际措施正在做前期项目准备。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冶炼行业,2004年全部取缔3000KVA以下矿热炉,*年取缔5000KVA以下矿热炉,国内大部分冶炼业设备为低生产能力设备,经过治理整顿,全国冶炼业生产能力将下降近一半。我县如能抓住机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标准,通过引进和扩建,迅速发展一批6300KVA以上设备的冶炼企业,将迅速填补国家治理整顿所清理出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立县支柱产业。所考察地区的冶炼、松籽、木材加工企业已经成长壮大,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张企业发展规模,都急于向外发展,特别是在原材料基地寻求合作。这些都为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对比,借鉴外地经验,综合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今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明析工业战略定位,奠定*经济腾飞基础。自*口岸开通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最初的“贸打头、工当家、农为基础”逐步发展确定为“坚持口岸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兴县、外向带动、招商引资战略”,*的工业体系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逐步转变为国有改制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公司创办的企业、壮大起来的个体工商业户和小工业创办的企业、外来投资者创办的企业各占一定比例的多层次工业群体,外贸、内贸、农业等各经济领域与工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工业做为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举,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扶强做大骨干加工企业,带动工贸农结合,形成功能完善的支柱型主导产业链条,推进我县工业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由家族式管理向集团化发展,由原材料基地向加工集散基地转变,努力构造具有*特色的口岸型生产加工体系,实现由“工业兴县”向“工业立县”战略的转变,从根本上为*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
篇10
1、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近五年,安徽工业经济明显提速、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该省工业实现增加值3487.6亿元,是2004年的2.3倍,年均增长24.3%(按当年价计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9.7亿元,是2004年的2.74倍,年均增长28.5%(按当年价计算),在全国位次由第17位上升至第15位,企业户数由2004年的4773户增加到2008年的10513户。与湖北相比,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4年只有我省的76.3%,2008年提高到84.8%;企业户数2004年只有我省的76.5%,2008年提高到95.7%。随着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安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31.3%上升到2008年的39.3%,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3.4%,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
近几年,安徽轻工家电、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石化、冶金等行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等基础产业得到明显加强。2008年,安徽轻工业(部门口径)产值达到2390.5亿元,其中家电产业479.9亿元;塑料产业241亿元;食品也接近千亿元,达980.5亿元。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2793亿元,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927.5亿元。有色产业营业收入824.14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能源产业(煤炭和电力)营业收入1498.7亿元。此外,钢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达1197.6亿元,石化产业营业收入867.8亿元。经过多年努力,安徽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电器生产基地,在全国工业发展和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2008年,安徽几类家电产品的产量分别为:冰箱1131万台,洗衣机695万台,空调器658万台,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已成为全国家电研发和制造中心。汽车产量61.68万辆,居全国第8位,小排量乘用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性指标及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指标均居国内领先,汽车工业出口额居全国之首。造船完工量120万重量吨,居全国第6位(我省居第7位),叉车、挖掘机、柴油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煤矿、建材、冶金等大型成套装备产品具备较强竞争力。电解铜产量53.8万吨,铜材56.8万吨,高精度铜板带、漆包线等一批特色产品在全国保持领先。粗钢产量1770.2万吨,钢材1906.6万吨,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11位,大型U型钢、H型钢、中小型钢、铁道用钢居全国前列,球墨铸铁管产量居全国之首。硫酸产量329万吨、化学农药20.2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柠檬酸、浓硝酸、特种橡胶制品等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PVC型材、管材65万吨,塑料建材产业步入全国先进行列,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4、重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近几年,安徽培育了一批在国内有地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汽车工业以奇瑞公司、江淮汽车企业集团为代表,成为我国民族汽车自主品牌的典范,其中奇瑞去年整车销售35.6万辆,稳居国内乘用车销量前五名,连续八年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材料工业以马钢、铜陵有色、海螺为代表,成为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其中马钢钢材产量在全国单体钢企中列第三位,铜陵有色居全国第二位,海螺集团水泥产量国内第一,年产销量达8600多万吨。能源工业以淮南、淮北矿业集团为代表,淮南矿业去年产煤6043万吨,经济技术指标全国领先。轻工行业荣事达、海螺型材等成为行业的龙头。
5、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安徽以“861”行动计划为引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投入,以投入带动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2001年安徽全社会投资962.6亿元,2008年达6788.9亿元。工业投资增势更为迅猛,近五年分别增长34.8%、46%、48%、53.2%、30%,总量基本上是两年翻番,2008年达到2792.7亿元,是2004年的4.3倍。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1.1%。从技改投资看,2008年完成1408.7亿元,是2004年的3.3倍,年均增长35%以上,先后实施了奇瑞公司轿车二期、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集团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为工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二、安徽工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几年安徽紧抓工业化这个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尤其是200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工业强省大会并出台《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后,发展工业经济成了各级各部门的“头号工程”,工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安徽之所以出现这种良好局面,关键是在职能配置、资金投入、干部考核等方面注重向工业领域倾斜。在职能配置上,强调“用最强的力量抓工业、最大的力度支持工业”;在资金投入上,建立工业强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表彰奖励;在干部考核上,把工业经济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迅速在全省形成了“关注工业、支持工业、投身工业”的氛围,真正形成了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地方政府主职干部原则上要有经济部门工作经历,注重把懂经济、懂工业的干部选配到市县领导岗位,有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
2、突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安徽工业崛起关键是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而投资的高增长得益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安徽毗邻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加上煤炭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以说是“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近年来,安徽放大这一优势,响亮地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分别与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签署了30多个框架协议、专项协议和城市间合作协议。此外,还与浙江、上海签订了电力和能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皖电东送”工程,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产值120亿元,年利税25亿元。据统计,近五年安徽累计利用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2008年,长三角地区在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共4905个,实际到位资金1471.9亿元,同比增长69.4%,占全省引进投资的55.7%;长三角地区到安徽省投资企业已达到14585家,其中来自上海2077家,江苏5894家,浙江6614家;目前在皖的浙商就超过40万人,投资额上千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为全国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正在构想与产业转移地共享GDP和税收的新模式,这将极大调动沿海地区参与共建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这一局面的背后,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形成了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安徽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省政府定期召开“861”重大项目调度会,每月通报各地招商引资和各开发区投资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每年对招商有功的地区或部门主职给予5―6万元奖励。芜湖等地还将招商引资考核与干部工资挂钩,对完不成招商任务的扣发绩效工资的65%,完成情况较好的给予重奖。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使全省上下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
3、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安徽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注重加大创新投入,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培育了奇瑞、江淮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正在成为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六年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创新发展资金;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82家,近年来每年新增20户以上,今年将新认定50户以上,其中2―4户可能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目前安徽省工业企业出现了“五个60%以上的态势”,即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如奇瑞公司就是自主创新的典范,是我国首批获得认定的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司2万名员工中就有工程技术人员6000余人,其中4000多人从事产品研发,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多年来保持在10%以上。通过10余年的自主创新发展,奇瑞掌握了汽车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设计等100多项专利。分别在日本东京、意大利都灵、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了3个研究院,先后与美国量子基金建立合作合资关系,已建或在建的海外CKD工厂达15个。此外,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改试验区建设。试验区启动以来,省及三市安排财政自主创新专项资金30.5亿元。今年上半年,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13亿元,增长22.7%,占全省的56%;专利授权量2107件,同比增长96%,占全省的64%。
4、注重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做大做强,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调研中我们感到,安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四条大产业链。一是电子电器产业链。形成了家电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家电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日趋增强。仅合肥就聚集了美菱、荣事达、海尔、美的、格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整机家电企业,吸引了电子元器件、专用集成电路、显示器件、线路板、模具、包装、维修、物流和研发等500多家企业配套,年产值近400亿元。二是铜及铜加工产业链。从单纯铜冶炼发展到铜板带、铜杆、铜棒、铜箔、漆包线、电线电缆、铜覆板等铜加工产业链,拥有11大类、几百个品种,已形成120万吨铜冶炼和100万吨铜加工能力,今年可形成千亿元的产业规模。三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奇瑞、江淮等整车企业为核心,形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体系。仅芜湖就聚集了德国大陆、意大利菲亚特、美国江森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企业200余家,去年零部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与整车生产配套率达30%以上。四是能源和煤化工产业链。安徽以“皖电东送”为契机,已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建立了煤电联产、煤焦化和煤气化三大产品体系,炼焦及焦化下游产品的深加工,煤气化制甲醇、合成氨及深加工、电石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安徽已形成1.2亿吨煤、1103亿度电、750万吨原煤深加工的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基地。
更为重要的是,安徽把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优势产业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合肥液晶面板项目,是内地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年产值可达120亿元,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投资65亿元的熔安动力低速船舶柴油机项目,工艺水平世界一流,将建成年产500万匹马力、单机3万匹马力的我国最大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年产值约100亿元;位于淮南市正在建设的安徽煤化工基地规划占地13.09平方公里,以淮化集团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烯烃项目为龙头,规划总投资712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63.6亿元,利税113.4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最近开工建设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计划5年完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2.4亿元,利税23.6亿元,建成全国三大盐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5、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发展良好载体
目前,安徽经国家核准的开发区有8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芜湖出口加工区),省级开发区85个,另有18个筹建开发区。截至2008年,全省89家开发区占地面积88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07平方公里。据统计,安徽省89家开发区以不到全省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省33.3%的工业增加值、25%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财政收入。我们参观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21.68平方公里,区内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汽车电子产业园都是国家级,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6亿元,工业总产值802.4亿元。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全国循环经济“双试点”机遇,按循环经济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区内所有项目用地按“七通一平”标准建设。20万吨铜板带、27.5万吨黄铜棒、25万吨铜杆、10万吨漆包线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重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或已经投产。他们提出了创“双千亿”的目标,即铜陵有色营业收入超千亿、铜加工及配套产业超千亿。
6、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
硬环境方面,安徽交通发展很快,2008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2457公里,公路网密集度跃居全国前十位,已形成“三横六纵”、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每个县城上高速只要半小时。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2878公里,特别是随着合宁、合武高铁的贯通以及京沪高铁安徽段全线开工,安徽“1234”出行格局(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武汉2小时、上海3小时、北京4小时)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大手笔,如合肥滨湖新区,规划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拟建并落实签约房建面积达1215万平方米,相当于合肥老城区房建面积的2倍。仅两年半时间已投入建设资金260亿元,区域内主要道网全部建成,合围面积30平方公里,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房建面积130万平方米,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人气汇集的现代滨湖新城初步形成。
软环境方面,近年来安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投资环境整治。如合肥市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推进机关“效能革命”,规定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四条“高压线”,要求县(区)、市项目审批分别在两个、五个工作日内办结,芜湖市每个部门只设一个审批科,实行“一个口子”对外,政府效能大幅提高。安徽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投资,也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2008年,来皖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4家;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达34.9亿美元;外贸出口额113.5亿美元;全省民间投资3557.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达52.4%。
三、几点启示
此次安徽之行,虽然时间很短,但启发很深。安徽工业的崛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1、进一步在发展理念上解放思想
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是现代服务业的实体支撑,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2008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5.7∶43.8∶40.5,二产比重低于安徽2.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2%)低于全国4.7个百分点,低于安徽1.1个百分点。当前湖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处在加快发展和爬坡升级的关键阶段,我省发展潜力在工业。加快湖北发展,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把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政策支持、职能配置、目标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制定工业强省政策性文件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技术改造、重点产业调整升级、中小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理顺和强化工业部门管理职能,合理配置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改造、工业节能等方面职能;把工业经济指标纳入地方和部门考核体系,将工业投资和招商引资作为衡量使用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真正把工业经济的首要支撑作用体现出来,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重工业、抓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把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与安徽、湖南、江西相比,湖北不与沿海省份接壤,在梯度承接产业转移上并不占优势,但抢占内陆市场的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商务成本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要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紧盯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日用化工等消费类产业,引导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充分利用我省的市场优势,吸引沿海大企业将区域性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中心设在湖北;依托我省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电子信息及关联配套产业。把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与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继续坚持并加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政策资金支持,引导各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分工明确的产业基地,吸引沿海产业成规模、成体系转移。
3、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着眼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汽车产业在扩大整车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东风自主品牌轿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强汽车零配件业的资源整合,不断提高产业的市场化、集成化水平;钢铁产业在稳步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配套,以武钢产品省内循环为突破口,提高与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延长拉伸产业链;石化产业进一步做强农用化工,加快推进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由传统化工向现代化工、精细化工发展,促进产业的战略升级;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巩固光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消费类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产业,加速NVD、二维条码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食品产业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原材料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及包装配套相结合的现代食品工业产业链;纺织行业加快发展多种化纤制品、产业用布、印染及后整理等子行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服装产业比重,加快“徐氏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产业层次。适当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支持大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湖北工业的航空母舰。
4、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从目前我省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推进自主创新有两个突破口,一个是企业技术进步,另一个是培育新兴产业。一方面,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信贷的结合,推动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公共研发平台和孵化器建设力度,注重扶持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更加注重企业技术改造,设立和增加省本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企业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技术改造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提升项目,使企业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抢抓武汉被列为国家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机遇,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抓紧编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引导多渠道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抓好创业、投融资、公共服务等六大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在新兴产业突破中不断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篇11
二、2009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经济工作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工业富县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围绕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目标,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降耗、挖潜、增效为核心,以工业项目推进和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式发展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09年,全县工业经济预计工业总产值增长13%以上,达8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达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8.6%以上,达55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6.7%以上,达58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26.4%以上,达17.4亿元,利税总额增长21%以上,达5亿元,利润增长19.7%,达2.3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5.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并确保圆满完成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和减排任务。
三、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切实加强对工业的领导,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县委、政府决定将52户重点工业企业年内需完成的工业总产值、需协调解决的问题等包保到县级有关领导和县直有关单位,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全面加强对工业企业运行质量和水平的领导和指导。各乡(镇)区要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及时将本辖区内纳入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分解落实到本乡(镇)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并明确挂钩对象、考核办法等,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县直有关单位要按照县委、政府出台的挂钩联系目标考核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问题,并每月将为企业解决问题的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县政府办、县经济局。
(二)着力做大做强六大工业主导产业。造纸印刷、建筑建材、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是我县历经多年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工业主导产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六大工业主导产业,按照“巩固、整合、引进、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产业互补、差异发展”的原则,抓住当前总体经济形势不太景气的机遇,引导工业企业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壮大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快行业整合步伐,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力做大做强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努力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同时,要继续抓好以千佛茧丝绸集团破产改制为重点的企业改制工作。
(三)着力加快在建和新建项目的工程进度
工业项目是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的关键。全县各级各部门一是要紧抓机遇不放松,紧盯项目快跟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突出项目建设,改善工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为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抓紧项目的规划、申报和立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各种潜在优势,找出项目来论证,论出项目来招商,确保项目拿得出来,落得下去。三是要重点围绕4000吨/日水泥熟料、精细化工、食品工业、精洗煤、茧丝绸等项目开展好招商引资,全力引进一批产品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扶持资金的支持,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投资计划。五是要积极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向工业领域,并发挥效益。六是要按照退企还城、建企兴城的思路,加大对西桥工业片区企业的规划整合力度,加快*工业片区的发展步伐,争取老工业区尽快完成整合,新工业区尽快形成规模,城市规模尽快得到拓展。七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努力确保年内计划竣工的项目尽快竣工,并投入运行,不能竣工的,创造条件加快进度,争取早日竣工,未动工的,在土地、环评手续已办的前提下,尽快动工。
(四)着力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分析监测
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经济运行的新情况、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尤其是要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的变化,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有效引导工业企业调整生产规模、加快技术进步、加强新产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市场风险。同时,要突出抓好对重点企业的监测,定期调度分析,强化预警预测工作,并高度关注工业产品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特别是对化工、水泥等对我县工业发展影响大的重点产品进行密切跟踪,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和应对措施,努力化解不利影响。
(五)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工业园区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条件。县工业园区办、交通局、国土局、建设局、中枢镇等有关单位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切实增强加快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按照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功能较为完备、发展势头良好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政策支持,千方百计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入园发展、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好园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确保2009年5月底前完成西桥太平哨片区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老西桥工业片区5平方公里地形图测绘和循环经济及污染整治规划,6月底前完成园区主干道建设,12月底前完成路面建设,全年收储土地500亩,入驻园区项目5个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
(六)着力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各工业企业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引导机制、企业投入激励机制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加快院(校)企合作步伐,建立企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再创新,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年内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2家,市级认证3家。
(七)着力做好工业经济生产要素的保障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经济生产要素供应保障问题总体将较为宽松。但是,全县各级各部门仍要树立越是宽松越要提高警惕,越要提前谋划的观念,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大意的思想,尽可能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特别是县国土、经济、环保、发改、交通、人行、园区办等经济部门一定要对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态势、面临的形势、生产要素需求等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好政策导向,真情服务好工业经济,绝不能因生产要素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工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八)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给我县“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要求,进一步巩固好环保专项治理行动成果,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细化分解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完善各项监管措施,严把项目源头入口关,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同时,要不断完善计量管理,全面推行能源审计,健全能源统计台帐,动态跟踪企业能源消费情况,准确评价节能减排工作绩效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年度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
(九)着力引导工业企业攻坚克难
篇12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04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04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篇13
元至十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占年计划的92.6%,同比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占年计划的90.9%,同比增长37.5%,预计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占年计划的97.8%,同比增长56.2%,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利润7.2亿元,占计划的80%,同比增长39.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二位;实现税金8亿元,占年计划的88.9%。同比增长55.7%;累计产销率98.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6.3%,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预计亏损额3600万元。
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计划106.4%,完成工业增加值90亿元,占计划102.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占计划109.4%,同比增长36.5%;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占计划108.3%,同比增长37%,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占计划117.6%,同比增长55%,预计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实现利润9亿元,占计划100%,同比增长39.8%,预计增幅居全省第十位;预计实现税金9.5亿元,占计划105.6%,同比增长38.5%;累计产销率98%,与年计划持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0%,高于计划3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8户,亏损面5%,与市定目标持平,亏损额3500万元。
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预计29家,比2007年增加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预计28家,比2007年增加11家。
(二)项目投资完成情况
元至十月份,全市共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64个,总投资111亿元,已完成投资25.5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75%,同比增长40.14%。其中,市直共实施18个(已完工9个),已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81.58%,同比增长23.54%;乡镇共实施146个(已完工50个),已完成投资9.97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199.4%,同比增长76.99%。
预计到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可完成投资29亿元,占年计划34亿元的85.29%,其中市直企业可完成19亿元,占年计划19亿元(不含沁北电厂二期)的100%,乡镇企业可完成10亿元,占年计划5亿元的200%。
二、2007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7年,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的幅度会有所下降,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换
从全国工业增长趋势来看,工业经济增长开始明显减缓,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的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上海、广州、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速度回落比较明显。前三季度全国利润增幅同比回落19.7%,亏损明显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同比大幅提高50.4个百分点。我市工业在全国来讲,处于工业链条的低端,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不如高端产业。在发达地区遭遇效益回落时,其滞后影响在2007年将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市。与此同时,受资源约束矛盾的影响,今年以来涉及工业领域的电价、油价、运价、水价、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较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从我省情况看,进入10月份以来,电力、煤炭和运力供需发生较大变化。从用电上看,到10月24日,省网用电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发电量增长4.27%,比正常负荷低100-120万千瓦时。电力需求减弱,电源建设步伐加快,电力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同时,煤炭、铁路运输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企业的部分煤种开始积压,煤炭价格下降,铁路运输货源不足,近两个月铁路运输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据郑州铁路局的资料显示,六月底全局铁路请车满足率为60%,九月底上升为80%。煤、电、运是工业
共4页,当前第1页1 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这种状况的出现,预示着我省工业经济增速将极有可能出现回落。
从2000年开始,我市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速逐年加快,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02年工业生产增速18.3%,比2000年增加6.1个百分点;2006年工业生产增速24%,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2006年工业生产增速29.1%,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生产增速3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我市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主导行业全部在国家的重点调控范围之内,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加强和全国、全省经济增长的逐渐减缓,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市工业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逐渐向平稳较快增长期转变。2006年工业经济增长预计为37%,增速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2007年预计工业增速将回落到20%左右。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年度内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
从近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工业项目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234.2%,2007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85%,2006年预计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9亿元,同比增长23.4%,这些投资极大地拉动了我市的工业增长。2007年,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8亿元,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2007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以下特点:一是投资额度少,计划总投资比2006年少75.6亿元,年度投资比2006年少20.3亿元;二是项目规模小,在55个工业项目中,年度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只有4个,而2006年年度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9个;三是高新技术项目比重低,在37个新开工项目中,只有中原特钢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工程列入先进制造业项目。由于2007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减少,同时年度内又缺乏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三)基数的膨胀也是造成2007年增速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6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10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74亿元,较2006年增加了124亿元,是2006年的2.44倍。基数的大幅提高,也使得2007年各项经济指标难以保持较高增幅。
根据对我市工业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全市工业主要经济增长因素的调查,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新增工业总产值41.13亿元,销售收入38.76亿元,利润19680万元,税金25050万元。
三、2007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盛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创新企业管理机制,不断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18.3%;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252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增加值计划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20.6%。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22.2%。
规模以上工业计划实现税金12亿元,同比增长26.3%。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计划98%。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不超过5%。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计划180%。
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豫光、济钢),超20亿元的企业1家(沁北电厂),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豫港焦化、豫源化电),超5亿元的企业6家(中原特钢、电业公司、恒通化工、丰田肥业、万洋冶炼、金利铅业),超亿元的企业23家(济源煤业、太行水泥、高压开关厂、奔月浮玻、天龙焦化、亿华铁路器材等)。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市计划实施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6个,总投资394255万
共4页,当前第2页2元,年度计划投资137860万元。市直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22个,总投资300625万元,年度计划投资9260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年度计划投资46000万元;新开工项目16个,年度计划投资46600万元。乡镇工业企业计划实施项目34个,总投资93630万元,年度计划投资4526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3230万元;新开工项目22个,年度计划投资32030万元。
四、2007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培植经济增长点
2007年仍然要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千方百计克服建设中的各种困难。2007年计划实施的工业项目现在已排出56项,要抓紧抓实抓好,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
一是要抓好2006年计划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包括百万吨捣固焦、12万吨树脂粉等,要针对这些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下大力气逐一解决,为项目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力争2007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二是要抓好在建项目。包括联创化工、15万吨煤焦油、10万吨再生铅、PPS、济钢环保改造工程等,确保2007年上半年竣工投产。
三是要抓好新建项目。中原特钢总投资1.6亿元的模具扁钢锻坯生产线技改、太行水泥百万吨水泥扩建、奔月浮玻二期生产线等。
四是切实抓好项目筛选和储备工作。目前,我们在项目储备上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储备的好项目、大项目屈指可数,大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项目储备上狠下功夫。要组织企业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对接,收集项目信息,综合分析论证,扎扎实实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
(二)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最大发展机遇就是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这个机遇能否利用好,对整个经济的结构调整、上档升级至关重要。
一是要出台结构调整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二是要把明年定为"工业结构调整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掀起结构调整。
三是要在继续抓好传统优势产业上档升级的同时,突出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铅锌、树脂、焦炭要拉长产业链条;对深孔加工、白云制药、水晶、液压支柱等,要做大做强,膨胀规模,形成更大的经济优势。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目前的环境压力和企业利润空间,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要立足现实,根据发展的可行性,与环保部门共同排出限期治理、综合利用的时间表,一块一块抓落实,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明年重点要抓好铅锌行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以豫光集团为试点,促其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铜、锑、铋的回收力度,开发引进钴、镉等金属的回收技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万洋冶炼、金利铅业也要进一步加快节奏,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全市铅冶炼企业要从2007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全部采取富氧底吹工艺,提升行业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在抓好铅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行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对粉煤灰、电石渣、钢渣等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都要加大力度,变废为宝,形成新的产业。
(四)完善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针对工业企业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引进的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切实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一是要切实以企业为主体,实行项目招商、产业招商、股权招商,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吸引客商投资。
二是要进行对口招商,对国内外知名企业要主动上门对接,采取兼并、重组等各种形式,吸引其前来合资、合作,拓展我市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是产业招商,按照结构调整目录,有针对性地招商。对于一些企业产品有市尝生产有规模,但缺乏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的情况,要搞好产品招商,尽快形成经济优势。
(五)强化政策支持,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目前对工业经济发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这些政策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政策洼地,对项目、对资金、对人才、对技术的吸引力还不够大,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结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