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

篇1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

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篇2

关键词:FDI,山西省,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

1 山西利用FDI的状况

山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1984年批准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到2005年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三资企业”2506家,项目总投资128.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51.7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27.9亿美元。“十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其中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75亿美元。进进“十一五”起来,山西的招商引资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5%。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西的FDI已经呈现出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尽管从1985~2006年间山西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递增的趋势非常明显。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6年山西出现了两次利用外资的高峰,1999年当年实际利用FDI达到39129万美元,比1998年增长60%;2006年当年实际利用FDI达到47199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71.53%。

图1 山西1985~2006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

资料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2 计量模型与检验

笔者将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FDI与GDP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基本步骤如下:①由于本文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且具有非平稳性,因此我们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②存在若为非平稳,就采用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③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定GDP和FDI两个变量之间到底有没有确切的因果关系。

2.1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ADF检验)

(1)模型的建立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作检验,只有变量在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应用回回分析往往会导致伪回回现象,从而导致分析的结论无效,应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运用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是比较正确与重要的。单位根检验是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对单位根过程进行假设检验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迪基—福勒检验法(Dickey-Fuller),简称为DF检验法;另一种是菲力普斯—配荣检验法,简称为PP检验法。

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Dickey,D.A和衣阿华州立大学教授Fuller,W.A在他们的一系列文章中,建立了一种用来检验单位根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天生过程中是否为单位根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为了保证DF检验中随机干扰项的白噪声特性,Dickey和Fuller对DF检验进行了扩充,形成了ADF(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ADF检验是通过下面三个模型完成的:

模型一: (1)

模型二: (2)

模型三: (3)

模型三种的 是时间变量,代表了时间序列随时间变化的某种趋势(假如有的话)。虚拟假设都是 ,即存在一单位根。模型一与另两种模型的差别在于是否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实际检验时从模型三开始,然后模型二,模型一。何时检验拒尽零假设,即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何时停止检验。否则,就要继续检验,直到检验模型一为止[2]。

本文采用 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假如ADF统计量为负且尽对值很大,表明序列是平稳的。假如ADF统计量的值比报告的临界值大,可得出序列非平稳的结论。

(2)数据的选取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为1991~2005的年度数据(表1),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取实际利用外资额,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其变化反映经济增长。

表1 山西1991~2005年相关经济数据

单位:万美元

年份 GDP 累计FDI 国内投资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1991 862164.152 2368 274735.423 50944 8096

1992 991133.519 7752 295015.861 58334 12356

1993 1173120.690 14790 426168.897 63830 22707

1994 978411.646 17960 341131.101 80264 17740

1995 1293460.752 24343 348900.087 115600 21300

1996 1557134.249 38145 388065.920 134800 25300

1997 1782824.013 64737 454625.538 163964 31268

1998 1945983.814 89188 621387.869 145204 34091

1999 2013648.991 128317 537716.030 83951 44799

2000 2229669.002 150789 639716.935 123687 52751

2001 2451715.390 174181 832412.243 147000 47098

2002 28087 47.131 199097 987854.327 166161 64993

2003 3449595.264 221132 1307987.955 227202 81811

2004 4317978.479 230153 1736717.121 403447 134802

2005 4965301.205 257669 2212604.482 352900 201700

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其中GDP美元值按中国外汇通提供的历年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换算所得。

(3)检验结果及分析

由于对数变换并不影响原始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而且对数变换往往可以消除异方差现象,所以对GDP与累计利用外资额进行对数变换,并分别用LGDP和LFDI表示对数变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额。

表2 对变量GDP和FDI单位根的ADF检验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C,T,K)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LGDP 0.406541 (C,0,0) -4.0113 -3.1003 -2.6927

-1.084825 (0,0,1) -2.7989 -1.9725 -1.6307

-5.300783 (0,0,1) -28270 -1.9755 -1.6321LFDI 3.321671 (0,0,0) -2.7570 -1.9677 -1.6285

-1.626868 (0,0,1) -2.8989 -1.9725 -1.6307

-3.446008 (0,0,0) -2.7889 -1.9725 -1.6307

检验结果表明(表2):LGDP,LFDI在 =10%的明显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的序列 、 在 =10%的明显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的序列 、 在 =l%的明显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即为二阶单整序列。由于检验统计值均小于不同明显性水平时的临界值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下面我们对GDP与累计利用外资FDI进行协整检验。

2.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假如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当两个变量协整时,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反之,当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就不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由表4.2的检验结果可知LGDP与LFDI同阶,下面对LGDP与LFDI是否协整做进一步检验,若二者协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若不协整则不能证实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下面对LGDP与LFDI用OLS方法做回回: ,其中 、 为待定参数, 是LGDP的估计值,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得 =4.63, =0.35。

则所得方程为:

LGDP=4.63+0.35*LFDI (4)

(23.5) (8.5)

设e为LNGDP与LNFDI回回模型的残差,下面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3 对模型4的残差e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

变量 ADF检验统计量 (C,T,K)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e -4.370170 (0, 0, 1) -4.8870 -3.8288 -3.3588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3)表明:残差e在5%临界值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LGDP,LFDI为(2,2)阶协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及分析:从回回方程的数据可以看出,1991~2005年山西省FDI增长l%,带动GDP均匀增长0.35%,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明显的。

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自回回分布滞后模型旨在揭示变量的变化受其自身及其他变量过往行为的影响。然而,很多经济变量有着相互的影响关系。首先考虑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关系。一方面,FDI的引进可能会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即先有FDI增长后有经济增长;另一方面FDI可能会先被吸引到经济增长快速的地区,由于增长远景使这些地区对FDI更有吸引力。这时的情形是先有经济增长后有FDI。这里用Granger因果性检验方法来分析上述因果关系。该检验的基本依据是:假如变量X是变量Y变化的原因,则X的变化先于Y的变化。因此,在做Y对其他变量的回回时,假如把X的过往或滞后期包括进来能明显地改进对Y的猜测,我们就可以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3]。为了揭示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将构造如下的计量模型:

和 (5)

运用软件检验结果如下表(表4):

表4 LFDI和LGDP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零假设 滞后期数 F统计量 概率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1 0.00050 0.98261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1.91323 0.19404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2 0.25465 0.78124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0.35571 0.71122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3 12.6750 0.00698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0.70363 0.58946

LFDI对LGDP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4 1.98293 0.36220

LGDP对LFDI不存在Granger因果性 0.44369 0.77894

检验结果及分析:在检验过程中,滞后期数分别取1~4来考察LGDP和LFDI的关系,当确定10%的明显性水平时,滞后期数为1、2和4时,LGDP与LFDI彼此独立,相互间没有影响。滞后期数为3时,LFDI在0.698%的水平上为LGDP的Granger原因,是一种单向的关系。表明滞后期不同,FDI与GDP之间存在不同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就说明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年GDP的产生的作用不明显,而长期看则对GDP的影响明显。

3 结论

从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利用FDI与山西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固然它们各自得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假如从长期来看的话,它们之间却构成均衡关系。

(2) 利用FDI和山西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且它们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表明FDI对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1991~2005年间山西省FDI存量增长l%,带动GDP均匀增长0.35%。

(3)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则表明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年GDP的作用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则对GDP的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篇3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二者互动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纳为回答三方面的问题[1]:首先是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根源及作用;其次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吉尔平相似,英国学派的苏珊斯特兰奇也对权力的结构作出了解释[2]。她认为,国际社会存在两种权力: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联系性权力是传统权力政治的范畴,结构性权力由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种结构组成。这是斯特兰奇对财富与权力转化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IPE代表理论[3]包括: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和依附理论。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4]通过“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突破了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领域,把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初步探讨了财富与权力的转化关系。金德尔伯格[5]和吉尔平所主张的霸权稳定论,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涉及财富与权力的转换关系,但是这种理论作为早期IPE的探索,把经济现象纳入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中,为政治与经济在学科上的统一做出了努力。基欧汉的后霸权合作论引入了国际机制的研究视角,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依附论研究市场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影响,则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搭建了桥梁。不过,依附论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理论模型上,对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经济地位的变更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同样,这一理论也无法让人信服地理解财富和权力转换的途径和因果关系。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早期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的理论,主要目的是从政治和经济互动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中仅靠政治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但是,由于传统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早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学的痕迹,落入以国家为中心、由内而外的研究思路中。

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国家视为统一、抽象的变量。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处于单元层次的变量[6]。无论是现实主义者或者自由主义者,都以国家利益为分析对象。他们假定,国家中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的成员,对国家利益的认同是一致的。因此,在传统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中,国家是统一的整体。即使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人,也无法要求研究者区分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不同变量,更不可能继续对国家内部的不同政治层次进行区分,

(2)国家是国内政治经济变革的唯一决定者。传统政治学认为,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国家间的关系几乎完全由国家自行决定。受到这一思路的影响,学者们更多地把注意力依旧集中在国内政策、条件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可能出现的影响上。

(3)世界经济体系结构基本稳固,一个国家在这个体系中的国际分工决定了它在体系中的位置。各国政府通过刺激需求的政策和福利计划,可以满足本国选民的需求,并促进国内充分就业,同时无须放弃对稳定国际经济所承担的义务。国内经济自主和自由国际经济秩序的准则之间协调一致,是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至少到20世纪60年代末,各国基本上可以部分互不相干地执行国内需求管理政策[7]。

但是,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极大地挑战了这一时期的IPE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互不相干地执行国内需求管理政策的情况受到了挑战。商品、货币和资本频繁的流动,使得国内和国际越来越难以截然分开,社会对政府要求提高,各国政府政策的自主程度开始下降,各国经济的类似性不断增加。“几乎在每一个国家,公众和私人的需求远远比国家满足这些需求的经济能力增长得快”[8]。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本属于各国内部的经济管理事务,越来越被暴露到外部世界面前。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国际范畴内新出现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挑战。而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逐渐发现,即使是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受到外部力量影响的速度不同,在政策立场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开始出现了由外而内的逆转。

二、由外而内的研究路径: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策选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不能忽视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彼得卡赞斯坦( Peter Katzenstein)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结构: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9]中认为,国际关系的内部化和国内结构的外部化在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中有同等重要性。而最突出的研究成果当数彼得古勒维奇( Peter Gourevitch) 。他提出的“颠倒的第二种意向”,突破了传统国际政治领域视国家为单一行为体的研究模式,指出了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策选择的中介环节,从而奠定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由外而内转型的基础。

不过,卡赞斯坦、古勒维奇等的探索直到80年代后期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最终在90年代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主流,并进而影响到国际关系其他领域的研究。如今的国际经济学者认为:“如果不抓住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联系的性质以及这些联系的变化,我们不能理解国家内部的政治”[10]。

国际政治经济学逆向的探索未能立即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基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尽管IPE的兴起是为了把现实主义抽象掉的经济变量和非国家行为体重新纳入到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中,但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际关系的研究依然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也不能例外,无论是吉尔平或是斯特兰奇,都是现实主义学者。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的注意力,依旧集中在解释财富与权力的转化关系上。霸权稳定论、相互依存理论和依附理论,都以全球市场与民族国家处于紧张状态为前提假设条件。IR{pq|lD=lRl !DpZsP5*6}sPvc:2J66wen ki@vcf6FFB J2H3&G0gh

其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环境出现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二是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全球运输成本的降低,包括通信、贸易金融制度等全球一体化公共产品的建立,使得国际贸易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国际资本市场大幅度扩张,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可能性增强。这些变化,几乎影响了每一个国家的政策选择。有些影响比较明显,比如出现关税同盟,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些影响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在国内政治领域意义更为重大,如跨国行为体对国内政策的影响,利益群体同盟的瓦解与再结盟等。海伦米尔纳和基欧汉认为,国际化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了国内政治:塑造新的政策偏好和政治同盟;引发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11]。

论文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来自WWW.66WEN.COM免费

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从理论上突破早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国家范式,转而从市场与国家互动的角度来理解当下的国际关系。从大的研究路径而言,由外而内的IPE理论分为两类:一类以国内结构作为变量,分析不同模式的国内结构对国际力量作出什么样的不同反应;一类以国内行为体的经济立场为变量,分析利益群体的政策偏好,采纳和推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应对国际力量。总的来说,由外而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包括以下代表理论:

1.“颠倒的第二种设想”[12]

在华尔兹关于战争根源的三种设想中,第二种强调的是国内政治体制差异对国际冲突或合作的“外溢”效果。古勒维奇认为,将这种设想“颠倒”过来,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体系不是国内政治和结构的结果,而是后者的原因。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首先,把国家内部的属性视为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变量;其次,把国际力量作为国家制订政策的环境因素。

古勒维奇是在分析经济危机对国家内部的政治结构、经济政策的影响时提出这一假设的。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及之后的二战期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大萧条之前,各国都从经典经济学理论出发,通过供给和需求的曲线变动来制订政策。因此,当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时,各国普遍的做法是降低物价,削减成本,减少投资,其结果是工人工资降低,抑制了购买力,并进而引起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在此情况下,各国开始探索不同的经济政策。一直提倡自由贸易的英国开始贬低英镑的价值,对进口设置关税壁垒,提高政府补贴,并对工业提供一定的补助。瑞典、德国和美国也采取了相似的措施,并且他们还开始应用经济学理论探索新的政策,这就是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拉动内需和宏观经济调控。

古勒维奇认为,国际经济环境通过中介环节,影响国内政策选择。“国际体系不仅是国内政治和结构的结果,更是后者的原因。经济联系和军事压力限制了包括政治决策、政治形式在内的一系列国内行为。因此,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使得二者必须被视作一个整体而同时研究”[13]。

篇4

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三个模块:雪量探测,主机,GSM模块。雪量探测模块的功能是有效的探测到棚顶的积雪高度。主机模块的功能是判断积雪是否高于我们设定的预警值,另有键盘和显示装置,来设置预警值或查看雪量信息。GSM模块的功能是沟通主机与菜农,如果主机检测到雪量高于我们设定的预警值,则由GSM模块向菜农的手机发送报警短信,来达到预警目的,系统总体方案的结构如图1所示:

3.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芯片选择

本文采用一片AT89S52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K 在系统上编程的Flash 存储器,其使用Atmel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抗干扰性比较强[2],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完全能适应本系统的功能需求。

3.2 接口电路

由于雪量探测模块所采用的雪量传感器HSC-SR80,和用于通信的GSM模块,使用的都是RS-232接口,所以要给主电路设计接口电路,本文采用一颗MAX232芯片完成接口的转接任务[3]。MAX232芯片是美信(MAXIM)公司专为RS-232标准串口设计的单电源电平转换芯片,使用+5v单电源供电。

3.3 雪量探测模块

目前市面上的雪量传感器,主要有激光和超声波探测[4],激光探测虽然精度比较高,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成本太高,因此本文采用了华创维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HSC-SR80雪深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测量雪深的解决方案,采用超声波探测。HSC-SR80测量探头到被测目标表面的距离,通过发射50kHz的超声波来进行测量,主要原理是通过发出一个声波脉冲,然后再接收这个回波,测量这个传播过程的时间。因为声波在一定的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一定的,所以通过测量传播时间、空气温度就可以计算出这段距离。传感器集成了温度传感器,通过测量温度对超声波速度进行修正,测量数据可通过RS-232串口以ASCII码输出。

3.4 GSM模块

本文的GSM模块采用的是TC35i芯片[5],TC35i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一款双频900/ 1800MHZ高度集成的GSM模块,其易于集成,使用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花费较少的成本开发出新颖的产品。其支持数据、语音、短消息和传真,集成强大的SIM应用工具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

4.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

雪量的检测最终是由系统的末端即雪量传感器来完成的,然后再将采集到的雪量信号传给单片机,由单片机判定是否调用GSM模块,向菜农发送报警信号,其总体系统的软件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上电以后,先由单片机进行初始化操作,包括HSC-SR80雪量传感器的初始化和TC35i的初始化。HSC-SR80雪深传感器的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安装高度,设置传感器数据回传模式,设置串口通信模式,设置数据存储及数据自动回传时间间隔,设置传感器地址,设置传感器日期,设置传感器时间等等。TC35I发短信时采用的是PDU模式以实现中文短信的发送[6]。

5.报警参数的选择

由于本文的探测重点是雪量的探测,雪量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是积雪的高度,所以报警的临界位选择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根据查询到的蔬菜大棚技术规格,以CH-D5025为例,其技术规格如表1所示。

以三拱大棚为例,其跨度为9m,脊高3m,肩高1.7m,每根拱梁之间的间距为1.2m,故其棚顶面积约为24m2,经查询,刚下的积雪的密度约为100kg/m3,经计算后,理论上其可承受的雪量为20CM。而具体的报警参数,应该根据大棚的技术规格和风化程度做具体的计算,计算后的结果由键盘输入主机,保证了报警参数设置的灵活性。

6.结语

针对目前蔬菜大棚抗雪抗压的现状,本文设计了大棚的防雪防压塌预警系统,采用探测终端与手机终端相结合,实现了菜农对棚顶积雪的预警。经过测试,系统对棚顶雪量的探测误差在5mm以内,当雪量超过预警值时,菜农能够收到预警短信。该装置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应用灵活等特点。

参考文献

[1]任洪忠.陈庄五个蔬菜大棚被大雪压塌[N].齐鲁晚报,2011-12-1.

[2]万军.基于单片机大棚温湿度远程监控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裴清华.基于AT89 C5 1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控制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173(1):4-6.

篇5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Fluorescenc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Watermelon Yield

HUANG Xiang,HONG Juan,ZHANG Li-hong,GE Mi-hong,YE Li-xia,WANG Lei,CHEN Tao,CHEN Gang

(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34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watermelon variety Zaochunhongyu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traits change and yield of watermelon lea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were analyzed during seedling, cranberry and blossom period, swelling frui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and yield, wi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Y=

-3.018+0.012 Xnitrogen -0.004 3 XSPAD-0.017 0 X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0.001 0 Xvariable fluorescence -0.002 8 Xmaximum fluorescence +0.015 0 Xpotential activity+5.070 0 X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efficienc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activit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SPAD,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had negative correlaed with the yield.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watermelon yield ranking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maximum fluorescenc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able fluorescence, SPAD, potential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on yield were direct.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activity,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SPAD were indirec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 direct action and indirect action on yield.

Key words: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ynamics parameter; yiel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实甘甜,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番茄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品[1]。目前,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3],前人在作物营养元素上也做过大量类似研究[4-7],但有关西瓜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拟通过不同氮浓度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西瓜品种早春红玉产量的影响,分析各个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大小,旨在为西瓜的高产稳产、合理施肥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将西瓜种子置于塑料瓶中晒种12 h,清水冲洗干净,在35 ℃恒温培养箱中催芽3~4 d。2012年4月5日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钵内(钵内装满细沙)。播种7 d后出芽,14 d后开始施营养液,用改进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8],营养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各种养分元素均用分析纯试剂。

设8个施氮浓度(纯N):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350(N7)、400(N8) g/L,每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2 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测定

每份材料选取生长一致的3片功能叶,分别于苗期(6月10日)、伸蔓期(6月24日)、开花期(7月9日)和膨果期(7月23日)采用SPAD-502 DL叶绿素仪(日本美能达公司)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用OS5-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美国Opti-science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3片功能叶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测定值。测定叶绿素荧光时,叶片预先暗适应20 min,然后直接读出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计算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以及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待果实成熟后,每个株系混合收获,称量果实总重量。

1.3 数据记载及处理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所测定的项目编码如下:氮浓度(X1)、SPAD(X2)、初始荧光Fo(X3)、可变荧光Fv(X4)、最大荧光Fm(X5)、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X6)、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X7)和产量(Y)。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AS 10.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3.018

+0.012 X1-0.004 3 X2 -0.017 X3 -0.001 X4 -0.002 8 X5 +0.015 X6 +5.07 X7,P

2.2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氮浓度、初始荧光、潜在活性参数、光能转化效率参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在这些显著性参数中,氮浓度、潜在活性、光能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初始荧光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偏相关系数中,只有氮浓度对西瓜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氮浓度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也较大。

2.3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各指标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对产量的综合效果,不能真正反映各指标对产量的直接或本质的作用[9,10]。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径分析,对相关系数进行剖析,估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与产量相关的原因。

通过对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作用从大到小为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氮浓度、可变荧光、SPAD值、潜在活性。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光能转化效率、氮浓度、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较大,表明这4个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力较高;氮浓度和光能转化效率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产量的正效应比较明显;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参数对产量有明显的负作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光能转化效率和初始荧光是对西瓜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参数。保持合适的氮浓度,提高植株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初始荧光,有利于西瓜产量的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影响不大;潜在活性、可变荧光和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间接作用产生,直接作用较小;氮浓度与产量的相关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的影响,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此研究所涉及的参数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生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提高西瓜产量。如适当的氮用量,特别是营养最大效率期氮肥的用量,提高其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植株的光能转化效率,增强植株光合效率,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西瓜的高产稳产[5,11,12]。

试验仅考虑了西瓜生育期内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剩余通径系数仍然较高,表明还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外界因子没有考虑进来,外部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试验环境的不同等均有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6,13],具体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高飞,张志发.中国西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李 晓,冯 伟,曾晓春.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86-2196.

[3] 徐德聪,吕芳德,潘晓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2003,21(3):88-91.

[4] 夏 乐,于海秋,郭焕茹,等.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8,16(6):71-74.

[5] 王 伟,李兴淘,綦左莹,等. 低钾胁迫对不同效应型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3):451-455.

[6]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等. 氮素对不同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37-441.

[7] 马博类,徐礼根. 供氮水平对香根草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7,34(2):469-472.

[8] 陈 钢,黄 翔,洪 娟,等.氮对西瓜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4):657-661.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汪修奇,邓小军,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作物杂志,2010(2):32-35.

篇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今年2月份,我院收治一名患者,性别为女,年龄为35岁,入院临床诊断为宫外孕并伴有出血现象发生,确诊后我院准备对其施行手术治疗。

1.2基本情况分析宫外孕患者于2013年2月24日晚急诊入院进行手术,术前血压测定为14/8kPa,心率诊断为90次/分钟,呼吸平稳,神志清醒,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1.3具体措施及结果对于宫外孕患者在施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时,穿破硬脊后及时在膜外腔注入静脉血,有效地预防了患者麻醉后头痛病灶的发生。

2方法

2.1第一次麻醉穿刺时表现顺利,但置管却不畅,有血液从管中流出,取出穿刺针及导管后重新穿刺。

2.2在第二次穿刺中,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进针2cm时,发现针孔有无色透明液体流出,用5ml空针管回抽,顺利抽出澄清液约3ml,当即确定为脑脊液外漏,即刻将抽出液体推入腔内,取出穿刺针。

2.3在下一个间隙穿刺置管成功后,在严密监测下推入局麻后再施行手术,直至手术完成。

3结果

3.1手术结束后,在拔出硬膜外导管以前,抽患者左臂头静脉血约5ml,推入硬膜外腔。后拔管送病人回病房嘱其去枕平卧,在麻醉作用消退以前不翻身,24小时以后再视情况遵医嘱坐、立和行走。

3.2对于术后患者另外要给予患者每天补液3000 ml,嘱其早进食,休息好,不要有思想顾虑。

3.3在患者手术后第二天中午,可以使患者在医院病房护士的协助之下,能够尝试着坐起吃饭,而在此过程中表现为无头痛反应。此时可以继续给予患者静脉补入足够的液体,同时使患者注意多休息,嘱其不要急于下床活动。

3.4在患者手术后的第四天下午,经过我们的治疗情况已经完全好转,在患者多次要求下,护士扶其下床活动,除了患者伤口处出现少许不适以外,没有头痛情况的发生。在术后的第五天,患者即能够行走如常,在家属的陪同下出院。

4讨论

4.1外麻醉穿破硬脊膜,脑脊液外漏后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以后出现头痛情况,这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4.2患者头痛多数情况下是在麻醉作用消失以后的数个小时至24小时以内出现,在第二至第三天头痛剧烈,第七天到第十四天消失,少数病人持续时间更长。

4.3临床上经过手术麻醉的这例患者在采取硬膜外腔内推注适量静脉血的措施以后,能够在手术以后的第五天一点症状都没有的情况下出院,临床证实这样的预防措施确实有效。

4.4通过本人在临床麻醉方面多年的实践认为,硬脊膜穿破以后,因硬膜外腔呈现出负压,而脑脊液具有一定的液压,导致脑脊液不断从该穿刺孔流出,这样以来才导致患者脑脊液容量不足,引起头痛。

4.5患者临床上经过医生在麻醉头痛后注入静脉血以后,一是可以利用血细胞迅速堵塞穿刺孔,阻止脑脊液进一步外漏;二是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使穿刺孔的血细胞凝固,促进针孔的愈合,完全阻止了血液外漏情况的发生。

4.6临床上对于此例宫外孕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时,经过我们的治疗与应对是否与增加硬膜外腔液压,减轻腔内负压以减少漏出等等其他因素有关,此方面尚需与同行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在此方面这正是我们对于这方面报道的目的所在。

4.7疼痛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经历,然而,如何安全、无害并确切可靠地解除手术或者创伤所导致的疼痛,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进行麻醉所采用的药物和方法虽然都经历过严格的筛选、改进和研究,但是仍然未尽理想,仍然会给机体带来各种生理功能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当临床麻醉处理不当或者病情危重时,麻醉的问题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全的问题。临床上为了消除或者减少这些不利的生理影响,就必须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便是基于麻醉的理论并结合临床具体条件发展起来的麻醉技术。对于病情复杂的病例,麻醉时如果不能将其生理功能控制和维护于安全范围以内,手术即无安全可言。因此,临床工作中有可能遇到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又不能耐受麻醉的病例。随着近代麻醉学的发展,麻醉的理论和技术都在日益提高,所谓不能耐受麻醉也已经日益罕见。

参考文献

[1]王栋.《硬膜外腔自体血填充治疗硬脊膜穿破后头痛12例》.《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3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围绝经前期功血患者107例,年龄44~56岁,平均48岁,病程2~11个月,平均65个月。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最低60 g/L,平均77 g/L。治疗前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过长27例,腺瘤型增生过长11例,增生期子宫内膜69例。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无服药禁忌证。

12 方法 将1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病理、贫血程度及血清性激素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于治疗前行诊断性刮宫并送病理,然后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 mg,观察组每日加服甲睾5 mg,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用药期间每月复查肝功,一疗程结束后分别行血清性激素(FSH,LH,E,P)测定,随访6个月,每月1次,观察效果及月经情况,并填随访卡。

1.3 标准 治愈:治疗一疗程后6个月内闭经或月经稀少或月经规律。有效:停药半年内复发。无效:用药治疗无好转。

14 统计数字处理 采用x±s表示所测数据,U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两组治疗后血清性激素平均水平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后血清性激素平均水平比较(略)

2.2 两组用药治疗期间副作用见表2。表2 两组用药期间副作用比较(略)

以上恶心、皮疹、更年期综合征表现均经对症处理好转,继续治疗。肝功异常5例均放弃治疗,停药后3周恢复正常。

23 用药一疗程后两组患者贫血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观察组血红蛋白平均由77 g/L上升到118 g/L,对照组由平均77 g/L上升到102 g/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2.4 10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获得有效止血,并出现药物性闭经,停药后6个月治疗效果见表3。表3 用药一疗程结束后6个月疗效观察组别(略)

3 讨论

3.1 雌激素水平对围绝经前期功血的影响 围绝经前期功血是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下降所致的子宫出血。此期卵巢内残存卵泡,虽有发育,但不成熟,无排卵,没有黄体形成。因此体内有一定量的雌激素,极少量的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在雌激素刺激下增生过长,最终突破性出血。若雌激素水平持续降低至最低水平,则月经稀少或闭经。

3.2 米非司酮配伍甲睾治疗围绝经前期功血的理论基础 有资料表明,米非司酮的作用不只单纯抗孕激素作用,它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均有作用。对下丘脑的作用是抑制LHRH分泌,从而影响FSH和LH的分泌,不直接对垂体作用抑制FSH和LH释放,而且还促进卵巢抑制素分泌,抑制FSH分泌[1],从而使血清FSH和LH水平进一步下降。对卵巢作用主要是抑制卵泡发育和延迟排卵,也可直接作用于卵巢颗粒细胞,促进凋亡,从而增加闭锁卵泡数,加速卵巢内残存的卵泡萎缩,造成闭经[2]。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子宫内膜发育。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在体内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故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作用。有些学者研究表明,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作用的同时,尚有抗雌激素效应,这种效应并非作用于雌激素受体,而认为是一种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3]。由于雌孕激素在女性生理过程中对子宫内膜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奠定了米非司酮抗子宫内膜增殖的作用基础。就102例围绝经前期功血患者治疗后获有效止血,并出现药物性闭经,提示了米非司酮可诱发子宫内膜凋亡。甲睾作为雄性激素的一种,具有直接拮抗雌激素、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卵巢与垂体功能的作用。在米非司酮作用的基础上,使雌激素水平降至最低点,从而加速卵巢内残存卵泡的闭锁,最终导致月经稀发式闭经、绝经。同时,甲睾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组织修复,逆转分解代谢过程,并可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加速纠正贫血。

33 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血清雌激素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红蛋白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半年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副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说明甲睾的抗雌激素作用与米非司酮的作用具有积极影响,两者合理配伍可以加速围绝经期功血患者卵巢内的残余卵泡闭锁,促使子宫内膜凋亡,诱发绝经。由于两者均小剂量,故配伍后未加重副作用。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甲睾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效果可靠,副作用小,是诱发围绝经期绝经的新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篇8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

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

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

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篇9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篇10

3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2。

表2 三组发现斑块与新生血管[例(%)]

组别 例数 发现斑块 发现新生血管

A组 56 50(89) 14(25)

B组 38 28(73) 1(2)

C组 18 0 0

注:与C组比较,与B组比较均,P<0.05。

能量多普勒检测方法:受检者取仰卧位,头略仰,充分显示颈部。用二维超声检查颈总、颈内、颈外动脉、观察中心内膜是否连续,增厚,如斑块>1.5mm,观察回声强度,所在部位,测量其大小、管腔的狭窄率,用能量多普勒观察斑块内是否有血管显示。<2mm的斑块均未显示新生血管,但不能排除新生血管的存在。

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检测A组中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现率89%,而其中新生血管14例,占总数的25%;B组中发现斑块73%,新生血管1例,占B组的2%;C组中发现斑块0,新生血管0例,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三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颈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明显比对照组B组C组多。故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新生血管与急性颈动脉系统的脑梗死密切相关。

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致残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中的斑块和内膜的增厚可造成官腔的狭窄,管腔狭窄>50%时,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使末梢灌液减少,在血压突然下降时,侧枝循环不良,会造成脑梗死[4]。颈动脉硬化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是不稳定的斑块才是主要栓子来源,而国外已经研究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存在是评价不稳定斑块的主要指标[5]。新生血管是指在原有的毛细血管基础上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

我们选用能量多普勒检测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既简便经济、又安全无创,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急性颈动脉系统的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密切相关。总之,斑块的新生血管在粥样硬化板块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核心事件,而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机理仍未彻底阐明,寻求较佳的检测和防治的研究也许能为认识动脉方法仍是目前研究的焦点。斑块内新生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带来变革,用能量多普勒检测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值得推广。用能量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来了解脑梗死的发病几率,不但给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在较早时间甚至是体检时发现脑梗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预防及治疗,也许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及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还能减少有创检查带来的躯体痛苦,还可以系列检查或者持续检测,同时这种检查节约时间,没有禁忌证,只有适应证。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 高政,姜丽杰,宋妮娜,等.进展性脑卒中诊治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11):50-52.

3 刘远洪,粱金花,日斌,等.中分子HES治疗脑分水岭梗死的疗效[J].中国卒中杂志,2007,2(9):738-740.

篇11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篇12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

篇13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学科。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本科《计量经济学》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线性代数为基础,课程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建立和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处理经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误差项假定的诸问题,线性模型的扩展,建立方程组模型的估计。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给后来者一点启示,目的是更好的促进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向活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进行剖析。

1.从教师层面上看

(1)教学大纲的问题

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认定的经济类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高等数学知识是获得良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前提。以笔者任教的情况为例,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期末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没有先修过统计学的班级。另外,计量经济学的总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也制约了教学效果。以笔者任教的情况看,作为必修课程的计量经济学总共安排了46个课时,造成教学内容讲述上时间严重不足:只能讲述经典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显然这样有限的知识体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的,从学生的课程论文还有本科毕业论文在计量经济学应用上的错误百出就能窥见一斑。

(2)教学方法的问题

理论教学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尴尬:由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部分存在大量的矩阵计算和公式推导,在有限的学时限制下,教师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定程度解决了教学进度的问题,但是学生还是反映这种幻灯片上的教学不如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得亲切,而且容易流于形式,使得课程讲授变成幻灯片放映。

试验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无法确保正常的教学时间,以笔者任教的学校来看,46个学时的时间要满足理论教学和上机试验操作显得相当勉强。另一方面,现有的试验案例与理论教学存在很严重的脱节问题。学生反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软件学习相关性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环节没有学到系统的分析方法,只是看到两个割裂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无法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导致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只能机械的模仿书本上的模式进行建模,然后在软件上进行操作,而无法将理论和试验部分进行有机的融合,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论文。

(3)教学经验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进入中国。从80年代开始,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才相继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本身仍处于一个不断摸索发展的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有良好的基本功,满腔的工作热情,但是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知识深广度的挖掘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师生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便很容易使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流于公式推导,变成数学课程的讲述,而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本质。

2.从学生层面上来看

(1)学习态度的问题

学生不重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种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了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知识,另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陌生感,较难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缺失了起初的新鲜感之后,由于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学只需要掌握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就足够了,而不需要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感,造成对计量经济学不重视。

(2)学习基础的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数学工具的掌握上。

经济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系统的过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以往的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学习,最终掌握认识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但是,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了课堂上的知识后,课外很少进行消化以及比较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进行模型设立的时候,因为缺乏对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对经济学原理掌握不牢,往往无法选择正确的模型。其次,就算勉强得出了计量分析结果,由于对前期课程知识理解不深,无法对回归结果进行正确解释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而因为无法灵活掌握应用数学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纠结于数学过程的推导,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当然,这再一次说明了教学大纲设置时,应该合理考虑课程的衔接,避免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统计学基础,而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3)其他问题

学生递交的不规范的课程论文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前期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写作上的问题以及编辑等诸多细节性的问题。学生不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表现形式多样:论文形式不妥,譬如出现结构不规范、语言不规范等问题;论文研究内容不妥,譬如有的同学研究的问题动辄宏观经济分析,但是其研究基础薄弱,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阐述,分析不够深入。另外学生对编辑软件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各种编辑错误随处可见,加上时不时出现的错别字,使得课程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三、解决方案

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加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最终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

1.针对教师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定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前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夯实经济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制定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第九章: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而将第六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作为限讲内容。在《2011年厦门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上,该调整方案得到了教材编写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认同。

其次,针对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上,应该熟悉课程内容,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点,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对授课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试验教学上,尤其是对经济分析工具的学习上,首先是重点确定一个应用软件,最好是在使用较广泛几种软件中进行挑选,譬如Eviews、SPSS、SAS、STAT、Matlab以及R等。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来看,本科阶段的学生对Eviews的掌握程度较好。当然,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其他的计量分析软件。其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最好在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上机实验,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再次,在软件教学中,除了教师的现场演示外,可以通过给学生发放计量软件使用手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加深对计量软件的掌握程度。

再次,针对教学经验的问题,主要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新形势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讲授的内容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尤其是应当对各个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梳理。其次,可以通过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或观摩,适时总结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教训。教师应该确保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思维流畅,掌握合适的教学进度,能够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于各个知识点。同时,应该善于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应当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适应当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2.针对学生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立的学科性质。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精确化和定量分析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得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甚至是其他领域研究人员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牢固掌握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必要的研究工具,才能真正进行现代经济学研究。

其次,针对学生基础的问题,也许我们无法在一门课程中彻底解决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譬如,可以将学生组合成小型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通过采取集中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易于获得知识溢出。这样的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外部效应,尤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的作用。

最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方式,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可以采取集中讲授和个别指导的模式进行。即教师进行先期集中讲授论文写作技巧,后期学生写作时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最终完成高质量的论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整体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是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有益尝试。

四、结束语

本文只是笔者对以往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总结和回顾,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和改进课程教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培养更多适应当代经济建设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J].经济研究,2008,8:136-143.

[4]郭惠英.谈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