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篇1

在信息化潮流快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项目。

1 计算机基础知识重要性

云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门新兴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网络中的计算机资源。就当代中职教育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基本计算机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值得教师和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并对它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教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尽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计算机基本原理,为中职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亦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原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降低学生操作失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现状总括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大学校普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几乎都专门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馈并不好,教师基于教材对计算机基本原理进行教学通常采用大篇幅的文字解析,这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此外,这门课程更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精品教材,涉及内容简单,这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一教材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2 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2.2.1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然而,中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受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移动设备普及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质量较低,枯燥的文字解读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偏低。

2.2.2 学习目的重考试轻应用

受学校考核制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准备考试,学习内容也倾向于重视考核范围,其他的计算机知识很大部分被忽略。而且,还存在学生通过考核后,计算机技能荒废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计算机技能基本为零。

3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

3.1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云技术简单来说,可以解释为用户根据自身信息需求,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信息服务。在中职教育中云技术还能解释为,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学生信息需求,推动网络健全化、便捷化,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化的目标。因此,云技术的应用对网络环境有一定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学校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大部分中职教育院校还没有建成网络专线,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3.2 教师“云”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中职学生对其概念和应用领域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是部分中职教师却表现出了缺乏云意识教育的倾向,特别是资深教师,他们长年累月的致力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课本理论知识教育,从而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偏向于介绍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忽略了对新兴事物云计算的教育。

3.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的接收理论知识教育,与教师的互动探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例如云计算相关概念解析和操作原理在旧版书籍中都没有涉及。此外,教师通常较为重视教会学生操作,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意识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4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应用于实践。云计算时代,学生具备基本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就当前教育情况来看,教师依然采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某些中职教育院校还存在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4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相关建议

4.1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多媒体教学基本得到普及,这也要求学校配备基本的网络条件。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过程,引用云技术对于校园网络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争取建成校园网络专线。

4.2 建设富有“云意识”师资队伍

计算机教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顺应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掌握云技术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从而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院校可以提高教学准入门槛,尽可能要求入职教师取得“双证”资格;对于已经就职的教师,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让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校,更新知识系统,特别是云技术的知识框架。此外,院校还可以聘请优秀教研人员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3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可是适当提及云计算相关知识,进而提出课堂问题,再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后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份作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4 利用云技术构建知识平台

建立云技术知识平台,首先要求各个中职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建云端账号,共享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通过云技术平台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在云端学习,并完成相关小组作业。基于云技术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受时间和地点的严格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学习途径。

5 结语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教育中作用也日益凸显。中职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平台整合教育的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升自身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电视节目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不仅实现了信息有效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较多的光彩。尤其是现在,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电视节目的制作从原始的电视字幕机器和电视图文创作系统,已经逐步实现了电视节目制作局域网,并且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水平还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手段和方式还会进一步的更新升级。

1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程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却无与伦比。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相对较短,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实现了电视节目制作“质的飞跃”。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第一阶段,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应用计算机编程系统。具体来说,在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较多的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中的应用水平也是相对较低,仅仅是承担着电视节目制作的一小部分功能。第二阶段,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动画系统。在该阶段中,计算机技术的相较于上一个阶段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能够实现基本的动画制作与创新节目特效的功能,因此,第二阶段的电视节目制作的逼真程度有效提升。第三阶段,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中的非线性编辑技术,相对于前两个阶段来说,在这个阶段中应用的计算机技术有了较大的改善,并且能够实现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非线性编辑的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第三阶段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够实现对于视频节目任意一个片段进行剪辑,有效的转变了过去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剪辑可修改性较低的问题。第四阶段,实现了电视节目制作相机拍摄画面与电脑特效制作融合的目的,不仅改变了现有电视节目制作的视觉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视节目的体验效果。第五阶段,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实现了前几个阶段中的全部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前几个阶段难以实现的功能,是就目前而言,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一种状态。随着日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更新,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效果也会更加的人性化,还能够更好的实现电视节目之前难以实现的功能。

2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计算机技术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用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快,新的技术应用的水平和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主要就其中应用较广的几种计算机技术进行介绍。

2.1电视节目制作中计算机图像制作技术

在当前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计算机图像制作技术应用的程度相对较为广泛。具体来说,该技术能够实现图像处理的精致化,相对于电视节目刚起步的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较为有限的状态,现在计算机图像制作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于电视节目提升收视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就目前来说,由于图像制作技术较为基础,在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已经是一种不能缺少的技术支撑。

2.2电视节目制作中非线性编辑系统

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多是采用将录制后的节目存储在相关的录像带上,这种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信号质量下降和特效功能较差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逐步是采用计算机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解决了传统电视节目制作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另外,在该体系中,电视节目是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中,并且通过计算机中相关的特效编辑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实现了对于音频、视频进行叠加和合成的目的,并且由于特效字幕、特技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价值。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中,不仅可以实现素材处理的功能,还能够达到对于现有的素材进行再创造的目的。另外,在电视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实时或者是延时播出的目的,对于实时电视直播来说,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保证电视节目的质量,避免由于设备或者是播出手段的原因造成一定的画质损失,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实现更多的电视节目功能,对于受众来说,也能够转变对于电视节目的印象,重新定义电视节目。

3结论与展望

电视节目对于调节人们的生活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节目依旧是存在较大的市场。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节目也是受到了较多的冲击,尤其是网络节目的出现,对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实现产生的影响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其质量,转变现有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尽可能发挥电视节目相对于网络节目的优势,才能保证在受众中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中,会逐步朝着虚拟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所谓虚拟化,是指在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会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创设出更为优质的虚拟空间,虽然在现在的3D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虚拟空间的目的,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虚拟程度会更加的提升,进一步降低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电视节目的高质量数字化的传输,并将各个视频制作系统有机连接,进一步提升电视节目播出的便捷性,减少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问题的概率,保证实时、有效、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播出。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过程中,会不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逐步缩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进一步提升电视节目的人性化,带给观众更多更好的观看体验,实现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章海,孙灿明,李新坤.计算机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最新应用之一———虚拟演播室[J].广播电视信息,2013(08):44~46.

[2]裴克莉,郭雪梅.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电视气象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山西气象,2013(02):32~33.

篇3

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制转为大众制后,大学的门槛降低,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生生源不断下降,而企业招工一味地要求高学历,出现了焊工也要大学本科的怪现象。通过几年来高职院校入学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到在学习态度方面,由于在初高中时就没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总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确实学不好大学课程。实际的表现是,学生不能自觉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发现课程的内在联系。而现在大部分院校针对高职生的实际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无法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计算机基础这一公共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我们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研究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实践证明,采用多元组合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将多元组合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探索计算机基础课改革道路

1.教学目标的多元组合

高职生的培养与当前企业对员工的诉求相对应的前提下,办公自动化这一基本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信息化历程促使“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新的里程碑――对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科学教授,开拓教授计算机课程新的发展道路――“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

2.教学内容的多元组合

以往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围绕计算机基础概述,认识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PT这几部分展开,而现在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一个员工的办公要求,提高在校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被提上日程。为此,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扩充,除了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基础,增加了多媒体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三个部分,并给出相应的补充课程。

3.教学手段的多元组合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和完善包括教学课件、电子化讲义、案例库、教学网站等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系保证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施。

但是这些绝不是体现在某种应用的简单堆积。我校将其以“教学课本―辅导教学光盘―互联网教育平台―技术平台”四位一体的体例显现。将各类讲授本领构成一个有机的团体,为展开多元化的教与学的关键部分给予有力的支持。

4.教学方式的多元组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以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引导探究为主的五大类常用的教学方法,力图将讲授过程与课题实践密切结合,将讲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应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相联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摸索在新形势下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机知识,还能联系实际掌握使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

联系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模块,灵活地将各种模式融入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1)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高职生知识储备不足,自学能力差,对于新的东西理解的比较慢,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文科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水平上略低于理科生。考虑到这样的差异,并且研究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手段,比如在一个班级里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的要求就是尽量把课堂的知识接受了,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学目标要订的高些,不仅让他们把课堂知识消化,还要引导他们结合其他知识点任意发挥创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达到既照顾了差的学生学习了课堂知识,还可让学习能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慢慢地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主要是一些概念和原理,我们将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应用在这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只需给他们设定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例如,电子计算机及其发展这一节,给学生设定这样的问题:“电灯的发明者是谁,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一般都能回答出前者,答不出后者,这样就可以引出计算机的发展在整个历史中还是很“年轻的”,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不过70年。

(3)案例教学方法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在教学前,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好奇,让学生自己搜素和组织相关素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实例。例如,在学习用Word来制作网页时,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网页拿出来展示,然后大家共同讨论,准备素材,布局页面,局部设计详细到讨论涉及的每一个参数设置,充分地将Word的设置格式、应用对象等知识要点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达到对知识点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再单调。这种案例教学方法由于采用具体的例子,真实贴近实际生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其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的集全体之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中,我们往往将企划拿来,让学生了解办公软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是怎么使用的。我们将企划设定为一个任务,学生利用给定的资源围绕这一任务开展学习活动。例如,讲解PPT相关知识的时候,正准备学校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可以将这个比赛带到课堂中来,以职业规划大赛为主题展开案例,先给出素材,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拿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制作方案,然后再把完整的案例方案拿出来与同学们进行分析探讨。任务驱动法给予学生互相合作、积极介入、发现新兴趣的机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思考、探究的状态。我们将这种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广泛使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摒弃枯燥,迎来活跃,摒弃“被动教”,迎来“主动学”,改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氛围。

三、实施多元分组教学方式的效果评价

这几年,我校一直致力于对计算机基础这一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改革使学生能够增强主体意识,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并且学会积累学习经验,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能够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更全面、更高的认识。通过实施多元分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很多益处,由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是一名合格的高职生,学会技术的同时学会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高职院校打造出品牌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篇4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项目”,即众人参与、学习、创作为一体的项目任务,指生产具体存在实用价值的各种产品、服务。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项目是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取得良好效果的一项任务。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指以实施完整的一个项目任务进行教学的活动,目的是在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发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能力。核心不再是把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作为学生追求的传统目标,不能让学生简单照着教师安排与讲授获得结果,而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求结果,并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1.项目设计的原则

项目教学法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层次性。在设计中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考虑其基础和兴趣等,从学生角度出

发,设计不同模块,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2)情境性。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3)链接性。在项目的设计中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步复习学过的知识。(4)参与性。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2.确定项目

明确项目主题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以无纸化形式通过网络把设计任务分发到学生电脑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认真思考制作的方案,学生再把主题方案书拟好并提交教师。教师对学生方案设计书进行批阅时,应肯定学生思路,再提出不足,指导其进行完善,共同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准备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与项目相关的各种知识、信息及材料,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分组细化

为了更好地实施项目教学,并能够发挥学生特长,应进行课堂讨论,且成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让组长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层次分项及合理分配角色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融入整个项

目设计中。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并及时给予帮助,做他们的组织者及引导者。

4.评价成果

学生完成任务即项目成功。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收集学生作品,经过汇总重新发回学生电脑,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评价成果是项目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无法适应项目教学法,因此,应使用过程性结合总结性进行评价的方式。教师应制订合理的项目评价表,主要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及心理素质几个方面做出要求,通过学生自评和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辅助学生学习。评价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挖掘

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在教学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丽敏.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04).

篇5

一、云计算及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英文全称为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中的“云”是一种能够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网络数据资源的网络,其在应用中能够实现自身虚拟化操作,维护自身存储的网络资源。其自身有严格公开标准及服务范围,利用互联网络,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网络数据信息及其他范围内的网络服务,云计算模式下用户所要应用的程序及软件无需安装在自身电脑上,它是依靠互联网上空间范围较广的云环境为之提供服务器集群。

云计算辅助教学意思是指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时,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云计算的功能性,利用云计算环境中的云服务平台,为学生构建宽广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就云计算近年来在各高校中的广泛应用,其发展前景较为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技术将成为教学课程中的主流技术,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变革,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冲击,注入较强的活力。

二、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实施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各高校为了适应这一现状也纷纷开始进行改革,云计算技术现已被诸多高校所采用,它的应用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下是笔者针对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实施做出的分析:

1.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在基础教学中的在线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模式下对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讲解时采用的是单机版的上机操作,该教学模式落后,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利用云计算信息化编辑软件可以将教学办公中所需要的工具及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教师更合理的开展计算机信息化基础教学。

2.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管理及演示

传统的信息化管理及演示,是老师个人进行操作执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观看,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及演示,能够实现信息的存储、编辑、分类及展示等多种功能,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计算机的演变过程,清楚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认识。另外运用该技术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硬盘等方式建立及撰写数据信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用的视频及音频进行快速编辑及展示,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更加丰富与多元化。那么要实现教学的信息化演示,可以利用云计算的应用工具进行相关操作,利用云计算实现多人协作模式教学。

3.利用云计算优化在线网站开发系统

网页制作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一,以往所使用的开发工具是利用信息化软件开发模式,整个开发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具有较强功能性的协作平台,比如说oexam、考试酷等网络平台,这种平台模式技术性不强,有利于学生利用软件资源开发模式自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云计算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在线网络开发系统,提高学生网页制作的水平。

三、云环境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策略

云计算是应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新技术,给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要想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就要制定合理化的实施对策,以下是笔者就上述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创新策略:

1.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诸多内容,其中有很多涉及动手实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克服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就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程度进行穿插式分工,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另外老师应该制定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小项目,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机知识及进行计算机实验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强化教师专业水平,紧跟时代步伐

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面才能够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老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云计算技术知识融合到教学中,使教学呈现现代化面貌。另外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情绪,因人而异教学。各高校要强化教师专业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3.扎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深入,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身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也有了一定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的有效开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云计算作为一种开发及应用工具,能够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兴趣及研究,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4.规范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

要想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就要规范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使老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井然有序的开展教学,规范教学行为,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一种规范化趋势。由于云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一个长期改革与发展的阶段,在这一状况下,部分高校老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出现不同班级不同教学进度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统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充分展现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5.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多高校为了适应这一现状,紧跟时展的步伐,纷纷引进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设备,忽略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而营造活跃温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

6.将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6

Results Analysis on Ver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ical Ability of First Fire Technical Personnel in Yunnan Province//Wei Zhenhua,Yan Lianyu,Luo Jiwu,Wang Jiachun,Li Shiyou,Yang Fang

Abstract Statistic analysis on the first building fireman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echnical personnel of the fire construction and the fire technical service enterprise in 2012. Number, average scor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pass rate of all level score interv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were calculated, and rankings were arrang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cor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ge and gender showed that the basic knowledge examination score of 2889 examinee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kill examination score, the examinees of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young-middle-aged obtained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nd average score and pass rate of female examine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examinee.

Key words fireman; fire technical personnel; occupation skill

2012年,云南省共有4批共3371人次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了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基础知识全国统一考试,共有3086人参加了技能考试,其中2989名考生(其中初级1863人、中级1126人)取得了两项成绩。这是云南自开展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首批建筑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考生。这些考生大多数没有参加基础知识培训,绝大多数考生参加了2天左右的技能培训。结合考生基本情况,对这2989名考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可以为用人单位选聘和培养消防员及相关培训机构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考生学历、年龄、性别、生源地和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统计2989名考生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等项目,计算不同学历、年龄、性别考生的人数及比例、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考生考试成绩与学历、年龄、性别等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考生的考试成绩整体情况见表1、表2。考生的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及考试成绩见表3~表5。

2.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分、技能考试成绩平均分、基础知识考试合格率、技能考试合格率、综合成绩合格率均高于中级消防员考试的相应项目;而两个等级考试的优秀率相当。

从表2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6.3%、24.2%、20.2%,技能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5.2%、35.4%、20.4%;中级消防员基础知识考试分数在5个分数段分布较为均匀,人数比例分别为17.2%、24.6%、20.9%、18.6%、18.7%,而技能知识考试分数主要集中在[80,90)、[70,80)、[60,70)3个分数段,人数比例分别为24.2%、29.5%、21%。整体上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考试成绩略好于技能考试成绩。

从表3可以看出,初级、中级消防员各学历层次人数从多到少的顺序为专科>本科>中专>高中>初中>职高>技校>硕士>博士,专科和本科学历的考生达到62%以上。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上高于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从考试结果看,本科、硕士学历考生在基础知识考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本科、专科、职高学历考生在技能考试方面取得较高的成绩。

从考生年龄结构来看,初级消防员考生平均年龄29岁,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年龄最小的考生仅17岁。中级消防员考生平均年龄35岁,年龄最大的考生68岁,年龄最小的考生仅20岁。从表4可以看出,初级消防员考生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2个年龄阶段,达总人数的85.5%;而中级消防员考生主要集中在20~29岁、30~39岁、40~49岁3个年龄阶段,达总人数的93.4%。从各年龄段考生的平均成绩来看,初级考试考生基础知识考试平均分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60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

从考生的性别结构来看,消防施工企业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仍然以男性为主,但女性从业人员的比例较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高。在初、中级消防员考试中,女性考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男性考生,这种成绩分布与2011年的消防控制室从业人员类似。

3 结论

篇7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Lianyungang, the university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but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reative ability is not sufficient, weak teachers and other reasons there are still lack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urriculum, lack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ension training, single way,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s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e mastery of basic science disciplines, collabo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Cube" mode,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creative practice.

Keywords Lianyungang;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1 连云港高校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连云港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特别加强了产学研相融合,并初探了校与校协同培养的模式。淮海工学院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4+0”模式,并与连云港福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开始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改革与创新,并建立了混合所有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连云港迎雁新材料、连云港神鹰碳纤维自行车等企业的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落地生根”;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与省财政厅、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商业联合会以及市内各企业积极探索校政行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通过选取连云港市五所高校相关专业及共计300名在校生就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了解了连云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经过汇总分析,基本数据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现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尚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课程设置缺乏全面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基础作为前提,珍藏在记忆中的先前经验是创造思维重要来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基础知识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相邻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创造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思维科学基础知识等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难以弥补专业课程所涉猎范围狭窄的不足。因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大都偏向于文史类。针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他们能够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史类课程的欠缺,但是对于文史类学科专业的学生,却很难弥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1.2 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张力

在功利化的趋向下,学生毕业即能就业,毕业即能上岗成为学生培养的着力点。在课程设置中重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延伸上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张力。调查表明,理论教学中课堂精讲多,小组讨论少;实训项目中,模仿式操作多,启发式操作少。总体教学还是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的灌输方式为主,此种教学方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尤为突出,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1.3 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单一

创新课程与专业人才培B目标的联系和衔接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创新教育也游离于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之外。以至于在相当零碎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中,缺乏理论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以被调查的高校为例,其创新课程主要集中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寥寥的缺乏统筹规划安排的专题讲座。调查结果显示,不喜欢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有73.9%归因于创新实践活动枯燥无味,方式单一。

2 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观念较为传统

在工业4.0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是精通一门专业知识的“通才”,懂技术,能服务,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实际情况中,普遍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以教师为中心。针对于小班教学的专业课,师生互动相对比例高一些,但是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于大班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而言,师生互动的比例更低,上百人的课程教学,师生活动仅限于课堂提问。部分教师的授课以教材、讲义、课件为中心,而且部分教师讲义、课件与教材不符,授课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与教育。

2.2 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其内涵把握不充分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92%的学生知道或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政策号召,72.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对未来的就业有比较大或决定性的影响,并有92.7 %的人认为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比较或非常有必要。但是针对于是否清楚本专业对于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及管理办法,一、二年级9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不了解,三年级中6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不了解。针对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哪几方面的认知,只有31.3%的学生选择完全正确。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国家政策、舆论宣传的引导下,已然认识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把握并不准确。

2.3 师资薄弱,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指导

由于高校整体上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所以没有配备和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从事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工作,为数不多的创业创新类讲座,多是邀请校外专家或是本校团委或是从事就业创业指导等行政工作的老师,即使公共基础课程中担任创新类相关课程,或涉及创新素质培养内容的任课教师,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知识也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另外,缺乏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师资,未能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团队。

3 连云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创新型人才有其特征的界定,素质方面:有坚强的意志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能力方面:有超强的创新型学习习惯和敏锐洞察基础上的行动力。在工业4.0背景下,排除先天因素,针对个人素质、能力的可培养性,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着力培养掌握基础科学的能力

根据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知识进展”因素为人类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它包括了人类不断扩大的知识量、学校所传授的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及所传授的知识质量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知识也不断增加,这就产生了知识的进展。而且这种随着生产力进步所产生的知识进展是包括了管理知识、技术知识、企业组织知识等综合性而全面的范围。工业4.0在生产、自动化工程和 IT 领域,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将在制造领域的所有因素和资源间形成全新的社会――技术互动水平。“通才”在这种互动水平引领下,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性。而“通才”是以基础科学的掌握为基础的。基础科学的目标是揭示客观规律和对真理的探求,其他一切专业知识都是以基础科学为基础的,同样是培育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科学精神的基础,是提升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社会的各个研究领域都有一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工业4.0时代使得原来的部门划分和学科重新整合,现实生活中与计算机的相互作越来越重要,生产过程中各个维度之间的元认知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创新型人才除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强化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更要掌握基本的通识内容和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领域。

3.2 专业学科内外协同,培养跨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

工业4.0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专业领域内,除了对元认知能力的需求增加,对计算机、互联网的认识,社交能力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创新型人才能够进行横向的行业交流,从而促进交叉行业的发展,有突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限,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的能力。既有精通专业的深度,又有相关专业的广度。兼具自我发展、与人合作的人文素质,又有引领行业进步的专业素养。在技术层面,跨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3 建立“学院立方体”式教育模式,培养创造性实践的能力

马克思说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实践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内在规定性,离开创造性的实践,人就异化为毫无主动性的只靠固有程序运作的机器。在工业4.0框架下,实践不单纯以职业技能或特殊职业的要求为目的,而是能够在一个领域里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在实践过程综合考量现实情况和环境因素,适时的进行调整和改进。高校“学院立方体”式教育模式的构建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衔接,企业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紧跟学科前沿,紧贴社会实际需求。企业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训, 充分企业的资源优势 ,帮助人才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服务, 实现高校和企业创新型人才培育协同。

基金项目:2015-2016年度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连云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工业4.0的背景”。项目编号: 16LKT76

参考文献

[1] 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

[2] Chesbrough H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2003.

篇8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郑海清 廖大强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笔者对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15级各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较少进行该课程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反馈的课外学习活动:23%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复习,61%的学生漫无目的,无从下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好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

二、基于云班课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移动教学技术的变革。蓝墨云班课作为一种即时反馈互动教学APP,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邀请学生加入自己创建的班课,通过手机端或PC端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通知、调查问卷)和资源(微视频、音频、图片、导学案等),为学生课前预习搭建支架。课前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登录班课,通过微视频、课件、图片等资源的在线学习和参与教师组织的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在线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学生在成果展示、即时测试等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提升自信,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利用移动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做出积极贡献。

1.课前铺垫

(1)掌握学情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提前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知识储备等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2)共享资源

基于课前学情调查,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整合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动画等,及时推送给学生。学生登录云班课,学习微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记录,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3)答疑解惑

云班课提供了包括即时测试、答疑/讨论及头脑风暴等师生交互活动方式。教师在学生资源学习基础上组织典型问题的答疑、讨论和测试等交互活动。教师可实时参与答疑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通过测试活动的即时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课前内化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通过课前先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初步知道了学习要点;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基础及学习难点,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变盲目教学为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初步的认知活动,积极思考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2.课后交互

(1)多元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成果最终多以电子文档形式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缺失。运用云班课的“作业/小组任务”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上传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适当点“赞”。同时教师对学生成果存在的典型问题在“答疑/讨论”模块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交互中提升自信,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传统测试的评价往往滞后且无法面面俱到,而运用云班课平台知识点测试,可实现学生即时答题,即时评分。教师在平台上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测试题,学生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完成后可以给出成绩并分析总体情况,比如每个学生的分数汇总表、每个问题的正确率统计等。这样教师能够即时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能省时、高效、全面地分析课堂状况。

(2)巩固拓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因环境限制多以抄写为主,无法达到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内化及问题反思。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基础作业与拓展作业两个层次。基础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必做;拓展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由学生量度自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业素材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PPT等多种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登录云班课完成电子作业后,教师及时回复学生。优秀作业通过群发的形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而有些批评性评语只能由学生本人看到,以保护学生自尊心。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作业,与学生交流情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基于云班课的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反思

作为即时反馈教学APP,云班课为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课前资源,如微视频、课件等,使学习重点容易掌握,难点轻松突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测试成绩等实时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易监控,成效易检测。除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外,云班课将师生交流从课中拓展到课外,搭建了师生沟通新途径,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融合。

在体验云班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云班课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课前对资源的科学整合、学生课前资源学习的真实效果、讨论等交互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把控、学生移动设备的科学使用等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肖海彬.布鲁姆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周云虹.基于云班课平台翻转课堂英语口语教学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6(3).

[3]廖素清.课外学习活动的评价与管理策略——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0).

[4]张锰.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云班课翻转课堂[J].职业,2016(2).

[5]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16(5).

篇10

近年来,一些新的传播媒介及传播形态正在改变整个媒体环境。以数字电视、网络广告、手机电视、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通过其互动性、便捷性、个性化等特征吸引着更多受众的关注和使用。新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竞相争夺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广告市场,所以新媒体广告势必成为广告主的新宠。然而,新媒体广告制作、投放和效果评估都与传统的广告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为适应新媒体广告的人才需求,积极设置网络广告概述、网络广告设计、网络媒体等相关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在内容设置、目标定位以及与行业需求对接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造成高校广告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一定偏差。本文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专业网络广告课程的具体内容的创新设置,来探讨新媒体广告人才的培养。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广告人才的新要求

新媒体主要是指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或传播形态,比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微博、豆瓣等。马为公在《新媒体传播》一书中指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广告正是依托这些新兴媒体为载体的广告。新媒体在传播信息的产生、传播技术、信息传播的模式、成本和收益的评估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媒体存在差异,新媒体广告的运行与传统广告的运作也不一样。例如,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使传统广告的单向传播成为双向传播,新媒体技术使得传统面向大众的广告变成分众传播,更加精准的击中目标受众。而且新媒体传播促进了富媒体广告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接触到的信息,而且改变了新媒体受众的阅读信息的习惯。新媒体环境的大变化,给广告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媒体广告人才除了应具备传统广告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受众的消费心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最前沿的通信技术有所认识和了解。新媒体广告的运作需要具有一定新媒体理论素养,善于新媒体广告实务运作,对新媒体广告整体运作有把控管理能力的人才。

二、《网络广告》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在各大高校广告学专业认识到新媒体广告的重要性,纷纷开设新媒体广告相关课程,如《网络广告》、《网络广告设计》等。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网络广告方向和互联网行业仍然优势甚微,这与高校的广告学专业的网络广告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有关。开设《网络广告》课程的学校,它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网络广告的概述、历史、经典案例和一些相关术语等理论,忽略了学生们对网络广告从制作到投放,再到效果评估以及数据分析一整套销售流程基本的认知。《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主要是着重于Flash、3Dmax、Dreamweaver等相关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如果高校广告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营销传播类人才,显然这么课程内容偏重于后期制作,与培养有策划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广告学人才的定位有所偏差。

高校的广告学专业的网络广告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新媒体这个大环境的需求,网络广告的课程内容设置有待创新。完善广告人才在新媒体下的网络广告相关知识,以更好的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行业需求。

三、《网络广告》课程内容设置的几点创新

从新媒体环境下对广告人才的新要求可以看出,广告方面的人才必要要有以下两点素质:一是要注意新媒体技术与广告创意的融合,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拓展广告创意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要注意网络用户行为特征与广告创意的融合,能够更加精准的抓住目标消费者。从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行业对新媒体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来看,课程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分析、网络广告管理和最新前沿广告技术等知识。

首先,增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到《网络广告》课程中来。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内容基本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基本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TCP/IP协议及相关技术,Internet连接及其应用,WWW的工作方式和URL的信息定位、搜索引擎、网络与网站建设单元等。例如,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网络媒体环境,为更好认识前沿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如最近在业界和学界兴起的云计算云存储等;了解URL(网页)信息定位的功能,我们就可以用URL给投放在网络上的广告进行定位,这样系统就可以根据URL查找、更新、替换广告,也为统计广告位的收益提供便利。2012年艾瑞报告指出搜索引擎是中国网络广告的主要媒体,搜索引擎能够记录和保存很多用户行为,是研究网站用户行为的一个有效工具。认识和了解搜索引擎能让学生了解网络广告投放的主要媒体环境,并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根据搜索引擎的分类或存储信息的特征更加精准的投放广告的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现在网络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趋势,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为培养媒介创新能力和适应新媒体环境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其次,增加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的内容。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分析网络用户的构成、心理特点、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以及其研究方法等。如分析用户访问的行为,一般通过客户浏览过的网页和内容、浏览路径、频繁访问的页面、搜索或点击相关关键词来分析网络群体的构成、行为及其动态改变等一些特点。从顾客行为上的不同浏览内容和行径来发现不同的顾客群表现出的兴趣和偏好,从而进行用户分类,辨别核心客户群。准确定位每个用户或用户群体的需求和爱好不仅能够配置基于用户需求的广告形式和内容,而且极大的节约了广告费用,实现了广告效益最大化。现在新媒体下的网络用户行为呈现出知识含量高,更新速度快、隐蔽性强、互动性强等特征。网络用户及其行为特征更加复杂更为隐蔽,所以单独分析网络用户行为对网络广告的制作、投放有其必要性。

再次,网络广告课程要增加数据分析的内容。数据分析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获取用户数据、相关术语的运用,网站分析和用户行为分析等。网络数据分析的基础是了解获取用户数据的方式。获取网络用户数据可以通过Web服务器日志,用户访问一次网站的网页,Web服务器就在日志文件中添加一条相应的记录,这个日志记录着用户在Web站点的访问行为和路径;服务器端存储的其他类型的使用信息,如Cookie以及用户的查询数据。熟练的理解和运用网络广告展现及其效果评估的相关术语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必要条件,如PV(Page View)是指页面浏览量,CRT(Click Through Rate)点击率、网络广告的计费方式有CPC(Cost per Click)每次点击的计费、CPS(Cost per Sales)根据实际销售额付费、CPM(Cost Per Mille)每千次印象费用等计算广告费消耗的方式。学习数据分析是分析网站信息和用户行为的基础。例如网站分析主要依据一些基础指标:IP地址、浏览量、访问次数、访问者、页面停留时间、跳出率、访问时长和深度等。浏览量是衡量网站质量和热度的重要指标;跳出率是指只访问一个页面后离开网站的次数与总访问次数的比值,高跳出率可以通过调整广告渠道、优化登录页面的内容等方式解决;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掌控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新媒体市场的灵敏触觉和领悟能力。

最后,增加网络广告管理和最新前沿广告技术等知识。学习网络广告的管理不仅仅是对广告内容的把控,更多的是对网络广告整体投放的管理。如,管理广告位广告的投放和收益,协调技术部门改进或创新广告产品等。了解和认识行业内最新前沿通讯技术、互动技术,投放技术等,拓宽了创新空间。比如淘宝网的TANX广告投放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实时竞价的广告交换市场,能帮助广告公司通过实时竞价(Real Time Bidding)的方式购买众多互联网站点的广告资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广告主以实时竞价的方式来获得广告展现的机会;Google的广告投放系统Double Click能帮助广告主在正确的网站和网站位置、正确的时间来投放更具针对性的广告。新媒体环境下市场需要有基本广告学知识基础的网络广告管理人才。了解和熟练的运用最新前沿广告技术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技术的先进之处,而且能够是广告人利用新技术实现创意的基础。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将新媒体下《网络广告》教学内容分为几大模块(见下表):

四、总结和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广告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推陈出新。高校广告学专业也应该跟进新媒体的变化,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行业需求创新网络广告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及其内容,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比如广告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管理学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等专业合作,共同开设更多选修课程;在师资上,实现跨院授课,比如网络广告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由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教师来教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估上也应该根据新媒体下的广告行业需求实现创新。只有根据新媒体市场和行业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广告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提升广告人才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适应业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篇11

一、目前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不平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在入学前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在中小学或者家庭中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会觉得安排的课程太简单,认为学不到新的知识,学习没有动力,不能满足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就会觉得课程安排的太难,不能消化,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师生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班学生,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学生就会养成不积极思考的习惯,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学习,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模块性

在上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再讲到实践操作,一下子把学生带到头头是道的理论中,毫无兴趣可言。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职生,是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的群体。要因材施教,不用整本教材满堂灌,只要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会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图表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小模块等。

3.课程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计算机产品换代淘汰简直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计算机基础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尝试、改革和创新

如何制订教学计划才能既让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又让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能掌握知识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1.开展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区别地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学习指导,在教学的广度、深度、进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要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情况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在进校以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使用计算机解决一定的问题;B层为成绩次于A层,但是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了解部分计算机理论知识;C层为基本上没有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知之甚少,需要从头学习。其次,在各层中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A、B、C的学生,并选出各层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老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譬如,C层学生可以从“简单”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在完成较简单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性,互帮互学,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当然,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再实行统一标准,各层次学生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就能得满分,完成更深一层的学习任务还有适当的加分;高层次的学生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学生也有适当的加分。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及互相帮助。这样也可以杜绝那些不听讲、喜欢玩游戏的行为,使得学生大都激情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去。

2.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不同的情景教学

根据我校的专业情况,可以分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旅游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1)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针对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技术,但是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学习,而且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也有所欠缺,因此,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应该把一些基础知识、常用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知识融合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一门课程来讲授,使学生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知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知识、基础的程序语言等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筛选,不一定全部都讲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2)对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

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无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必须具备的。再加之本来接触计算机时间很少,基础较差,可以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实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础的知识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体会到计算机知识给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的便利。

例如,针对电子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的学生,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教学时,在上课以前要先了解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安排任务,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讲解之后,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产品说明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内部刊物”“如何通过Word制作会议备忘录”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而针对旅游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酒店宣传海报”“如何通过Word制作酒店的服务手册”等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通过Excel制作公司产品价格调查表”“制作公司企划部员工工资预算表”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公司产品的调查”等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教学,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3)修订校本教材,因生施教

由于社会发展趋势,会存在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不适用”等现象。因此,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在原有的校本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特点和社会企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需要,修订校本教材。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能用、实用。

(4)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其实,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光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如,将教师的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上机实训报告及素材等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自主选择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对于某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平台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和他们通过QQ,Email等工具进行交流,辅导他们并让一部分学习尖子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大量的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而且,面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案例情景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篇12

一、背景

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新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建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训练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以及丰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师认识不统一,以及学生水平差异而造成的分层或分类教学等问题。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显著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因此,2013年我校组织了的新生计算机基础分层考试,从考试结果中准确掌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现状,据此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规划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体系。本文重点就计算机分层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重要结论。

二、题目设置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

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图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图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

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三、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政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四、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五、小结

对计算机分层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总体分析和分类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比对计算机及基础软件操作的掌握更加欠缺;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

参考文献:

[1]姜茸.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及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7,29(s2).

篇13

0引言

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加大了计算机的发展力度,到了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发展更是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只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要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教学延伸。

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必要性

1.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目前为止,世界爆发了三次技术革命,其中最人类社会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就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信息控制时期的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急速发展,这就要求人们要加快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并且能够拥有敏捷的思维和创造力,从而能够主宰这个世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校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中职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更加努力地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基础进行迁移学习,是自己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中职学校也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的迁移教学。

1.2国内外迁移教育的现状

很多人都知道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中国的教育体制要比国外的严格好多,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国外的教育方式是要比中国先进的。中国重视的是应试教育,只要孩子考出好成绩就好,不重视孩子的思维,但是国外却重视对孩子们思维方式的培养,尊重他们的意愿,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其中也重视他们学习的迁移能力。中国也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加强孩子们学习的迁移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对他们没有帮助。对于计算机基础的迁移教学并不只是知识方面的迁移,还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迁移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学要求,更是历史和时展的需要。

1.3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随着中职院校一味地扩招,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之前来说变得越来越薄弱,这样一来,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都很难开展,更别说对此进行迁移教学了,可以说,这就是目前来说迁移教学很难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对此,中职院校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生源知识参差不齐的问题了,主要是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一个方面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职院校有很多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他们上学有大一部分是父母要求的,并不只是自愿的,所以也应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开展方法

2.1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迁移

中职院校中有很多学生的文化课的基础知识是相对薄弱的,所以针对他们并不能一开始就给他们将专业的知识,而是应该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起,让他们全面掌握之后再行拓展迁移。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应该对学生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再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2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有很多学生认为,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计算机是相对枯燥没有趣味的,所以有很多学生都会学起来没有兴趣,从而不认真对待计算机这门课程,所以教师们的教学任务也将很难完成。对此,教师们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让学生能爱上计算机这门课程。首先,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只有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热爱之情,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便于对学生进行迁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好好学习,对此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放松的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便于迁移教学的开展,而且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堂上的学习压力,一举两得。

2.3对学生采取项目教学法

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教学当然不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去,对此教师不妨试试项目教学法。将几个人分到一个小组,并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从而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在他们认为自身的能力难以完成任务时,凭着自己的责任感一定会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他们就会通过自身努力迁移出一些其他的知识,从而间接地达到迁移教学的目的,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结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迁移教学应该尽快提上中职教学的议程,只有对教学进行改革,将迁移教学发展好,中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更多面向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