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境外经营风险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
构建分级管理、高效运行的风险管控组织体系。2010年初,为强化对海外风险的监控,构建“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格局,中土集团了《海外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了海外风险防范的组织架构,初步形成海外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第 道防线:海外风险防范领导小组,负责对海外重大风险预警的相关应对措施进行集体决策。第二道防线:海外风险监控办公室,负责对海外风险预警信息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对海外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监控。第三道防线:各海外经营机构。办法中明确规定各海外经营机构是预警层面的基本单元,是预警信息的第一报告单位,其行政领导是海外风险防范的第责任人。
2011年,中土集团《关于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风险管控体系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集团总部设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外风险监控办公室的基础上,改组设立风险内控管理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及日常工作。各海外事业部设置风险管控专职岗位,由专人负责收集汇总海外市场、海外项目风险信息,分析并撰写海外市场风险管理报告。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运行,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面防范、重点控制”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夯实持续监控、定期检查的风险管控规章制度。2011年,相继了《重大风险事件分析报告制度》和《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案》,明确要求各海外事业部谨慎选择海外经营的国家和地区,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不进入外交部、商务部等明令警示的海外市场和行业领域,不进入不能形成有效监控的海外市场,不进入在一定时期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海外市场。
对于经识别认定的重大风险,由风险内控办公室牵头,组织海外经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方案,并细化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总法律顾问、企业法律事务中心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工作,提出规避法律风险的建议措施。
2013年,中土集团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该文件强化了总部各部门、各经营单位各类风险相关信息收报力度,包括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动态和风险案例分析,境外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要定期扫描、备份重要文档资料,并适时带回国内交由主管事业部保存、备案。
在规章制度的落实方面,中土集团每年组织一次对重点海外市场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专项检查,对重点市场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调整和改进建议。
推进多层次、无缝隙的风险管控报告机制。一是各海外经营单位定期(每季度)对所管辖市场的宏观系统性风险与微观经营性风险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报送的内容须包括风险预警信息、风险案例、风险管理工作动态等内容。
二是风险内控办公室定期(每半年)召开一次海外风险预警信息专题会议,分析海外经营各类风险的潜在因素,研究海外经营各类风险预警的应对措施。
三是对于重大风险事件,在风险爆发的24小时内,海外项目负责人将第一时间向驻外机构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进行工作汇报。在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各经营单位按要求向总部风险内控办公室提交专项报告。
四是对于紧急风险事故,各单位需按照相关规定,启动风险预警并按程序提交上报。突况报告可以采用口头报告、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五是对于海外特定市场不便于评估的特定风险,海外经营单位可聘请专业风险测评机构运用定量化的测评方法进行专项风险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完善海外风险管控的远程信息平台。自2012年成立信息化管理部以来,中土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风险信息系统的建设以集团公司总部办公自动化平台为依托,逐步满足集团公司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尤其是对于海外经营单位,将各海外市场.海外项目的风险预警指标纳入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平台,可通过信息集成的方式实现海外风险信息的高效综合管理。
另外,中土集团搭建了内控与风险管理。。群、微信群等,做到国内国外各层级风险信息的随时沟通和资料共享,较好地避免了国内外时差和通讯联系不便等不利因素。
相关体会
全面风险制度建设是防范海外经营风险的根本举措。根据多年国际工程管理的经验,海外经营的市场风险,要依靠健全风险预警、风险防控的各项管理程序来防范。特别是作为总承包商,要通过对企业在各海外市场经营得失的分析,逐步形成各市场海外经营风险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开发的海外市场,要对其进行全方位情报分析和风险分析,谨慎考察项目所在国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最终形成该市场是否是一个值得进入的“好市场”的科学评价。
加强前期商务运作能力是预防海外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从事海外经营的企业要建立相对完善的项目信息收集、筛选系统,与各目标市场驻外使馆、所在国政府、当地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按照项目信息的来源、项目资金渠道、项目商务条件、技术标准等不同层次进行逐级筛选,以保证项目立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项目投标阶段,总部职能部门要对不同海外市场、不同规模的海外项目进行分级管理,灵活采取多种报价策略,有效平衡合理报价与报价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确保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
选择联合体方式承揽国际工程可以有效化解海外经营风险。当下的国际工程市场,如果一个总承包项目,其所在国经营环境复杂、项目实施难度大、项目规模超过单一承包商的承建能力或需要承包商为项目融资时,为规避或分散风险,承包商往往会与其他工程公司、金融机构等组建成联合体,共同承揽实施该项目。
实践证明,联合体方式承揽国际大型工程项目,由于联合体内各成员所处的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能够促使大型项目的潜在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和降低。如与当地公司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外汇风险、治安风险等;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或转移商务风险、技术风险等;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或转移金融风险等。
海外项目风险防范需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要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制订风险防范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对海外大型项目的合同管理,各海外经营机构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合同要件研究,结合海外市场实际状况,组织技术、商务、财务、法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对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条、逐款的仔细审核,识别对外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并抓住源头,防患于未然。承包商要尽可能争取对自身有利的合同条款,企业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中心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工作,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法律意见。
篇2
2012年外贸形势利用何伟文先生的话,真是祸兮福所倚。2011年8月份以来,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骤然加剧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速逐渐放慢,加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家军事动乱的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前景相当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24日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大幅下调到3.3%,而去年9月的预期是4.0%。其中美国估计增长1.7%。欧盟委员会最近预测今年欧盟经济将负增长0.3%;虽然德法英三大国仍将勉强增长0.4%~0.6%,但大不如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块增长增添了很大困难。我国在扩内需的同时,稳定外需,确保进出口稳定增长,显得至关重要。
二、树立正确避险意识
1.合同前期的主动避险原则。外贸企业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尽可能的选择同币种货币作为进出口合同的签约币种,以便使收汇与付汇币种二者匹配,这样一部分汇率风险相互抵消,就规避了部分汇率风险。也可与外方企业约定签约汇率及汇率浮动补偿协议,由双方共担汇率变动风险。
2.锁定成本和高效经营原则。外贸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应合理预计每笔合同的所有经营成本,包括预计的汇率变动风险,没有利润的买卖坚决不做。在成本锁定的前提下,公司的利润来源是企业高效的经营管理,而不是靠承担汇率风险而得到的额外收益,企业应投入完全精力用于经营管理以赚取最大化的利润。
3.第三方协作避险原则。外贸企业可以利用保险公司分散贸易经营和汇率风险,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银行的各种外汇金融工具降低汇率变动风险。
三、合理的利用外汇金融工具避险
现在,各办理外汇业务的银行大都开通了各种针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金融产品,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外汇期权以及其他外汇衍生产品等。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外汇资金收付与结余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来应对汇率变动的风险。
1.即期外汇的结售汇,即买卖双方在交易日约定币种、金额和汇率,并最迟在达成交易后的第二个工作日进行资金交割的外汇买卖交易,及时转换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币种。在人民币日益升值的形势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外币的保有量最为合理,这样就可以在收到外汇资金时,选择即期结汇。在需要支付外汇时,选择即期购汇。
2.远期外汇买卖,是在达成交易两个工作日之后的未来某一日期进行资金交割的外汇买卖交易。此种外汇交易方式可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锁定未来时点的交易成本或收益,实现对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案例:某企业2006年9月8日与欧洲公司签定了购买设备的合同,对方要求三个月后(即12月8日)向其支付设备款200万美元。
9月8日欧元/美元的即期汇率为1.2732,根据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企业认为未来三个月欧元将会上涨,为了规避欧元/美元的汇率风险,降低购汇成本,因此该企业与银行做了一笔三个月后交割的欧元/美元的远期外汇买卖。9月8日欧元/美元三个月的远期汇率为1.2797,这样该公司可以在三个月后以1.2797的价格购买所需的200万欧元。
到期的实际情况是:在12月8日当天欧元/美元的即期汇率已经升至1.3364,这样上述所做的远期外汇买卖为该企业节约了200×(1.3364-1.2797)=11.34万美元的购汇成本,并享有了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3.掉期外汇买卖,即买卖双方同时约定两笔同一货币对的外汇买卖,其中一种货币的金额相同,两笔外汇买卖交割日不同、方向相反。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自由实现不同货币之间的转换,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自有外汇头寸调整的需要。
承上案例,该企业原计划于2006年12月8日需要200万欧元对外付款,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至12月1日付款。
这样该企业可以提前与银行叙做一笔掉期外汇买卖,即12月1日买入欧元200万卖出美元,12月8日卖出欧元200万买入美元。该笔掉期即保证了该公司提前付款的需要又保证了12月8日到期的远期外汇交易的交割。
4.其他衍生金融工具,“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调期(掉期、互换,下同)和期权。衍生产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调期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衍生工具可以对风险进行分解并对其进行更加恰如其分的控制。
承上案例,该企业可以与银行叙做一笔结构性远期外汇买卖,如敲入式、敲出式及敲入敲出结合式等。下面以敲入敲出结合式结构性远期外汇买卖为例。
该企业2006年9月签定设备采购合同,三个月后需要200万欧元付款。当天欧元/美元即期汇率为1.2732,三个月远期汇率为1.2797。如果该企业想要以即期价格1.2732买入欧元,则可通过设定敲入、敲出汇率来降低执行汇率水平。在当前的汇率水平上,经银行建议,考虑该企业的成本水平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共同认为在三个月内欧元兑美元升到1.3600或跌至1.2000的几率很小,则可将1.2000设定为敲入汇率、将1.3600设定为敲出汇率,来降低远期价格,且无需付出成本。有如下到期情况: (1)三个月中欧元兑美元汇率未触及1.36,且到期汇率大于1.2732,客户可以以1.2732的价格买入欧元卖出美元;(2)三个月中欧元兑美元汇率未触及1.36,且到期汇率小于1.2732,客户可以以到期市场价格买入欧元卖出美元,以享受到市场向有利方向变动的好处;(3)三个月中欧元兑美元汇率曾经触及或低于1.2000,则客户必须以1.2732的价格买入欧元卖出美元;(4)三个月中欧元兑美元价格曾经触及或超过1.36,则此笔交易失效,避险失败。
四、其他避险方式
除了利用外汇金融产品避险外,各外贸企业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汇率风险避险方式,例如开设离岸账户操作外贸业务,不但能规避一些人民币升值的风险,还可以做NDF业务赚取利润,不仅能有效的一进行税收筹划还能提高出口退税的效率,这些都能让我们的外贸企业多一些竞争优势。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求企业合理守法经营,千万不可违反国家的各项外汇和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篇3
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虽然,保险经营风险监管的职能部门是保监会,但是如果保险理赔金额比较集中且较大,可能会人民币即期汇率,也可能会给国家外汇储备带来不良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局也应参与保险外汇经营风险的管理。在实践中,就曾出现保险公司提出购汇支付分保费或赔偿,当地银行和外汇局难于办理的情况。而且,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开放和国际再保险业务的,境内保险公司将人民币的外汇保险向境外分保时,外汇管理部门也必然需要介入到保险公司本外币资金风险和管理中来。
外汇保险的对外债权债务关系
按照国际收支统计,从交易双方的属性判定对外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在保险服务项下,保险公司提供外汇保险可能形成的对外债权债务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保险的受益人是非居民,从而保险公司形成对外负债(财产保险引起的是或有债务,人寿保险引起的是必然发生的债务);保险公司承接非居民再保险分入业务,约定向非居民再保险公司给付资金,从而产生或有的对外负债;保险公司再保险分出业务,在约定得到非居民保险公司赔偿,从而形成对外的或有债权。
可以说,保险公司进行每一项涉及外汇收付的保险活动,只要保费或赔偿的收、支对方是非居民,就必然会产生上述三种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种。在单笔保险(再保险)行为中,这些债权债务是有对价的,其风险和收益对整个国家对外负债和资产的影响是均衡的。然而,这些债权债务关系的集中者保险公司,他们能否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对国家的对外资产负债产生均衡甚至良性影响,则是外汇管理选择需要重视的。
保险公司的购汇需求
根据现行的外汇管理规定,从事外汇保险的保险公司拥有外汇资本金和限额外汇结算账户,这就是将保险公司作为一个机构进行管理。在实践中,保险公司一般也不会要求购汇。基于管理政策和现实,可以形成以下判断:保险公司通过账户发生收支属于正常状态;提出购汇需求,可以判断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情况出现异常状态,管理者应该重点监管。此外,在银行结售汇体制下,购汇行为会对外汇储备和汇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保险公司购汇需求,包含调节性购汇需求和流动性购汇需求。
保监会在设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比率以监管保险经营风时,将公司本外币资金统一,对保险公司外汇资金没有提出单独的要求。这样,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没有超过保监会设定界限时,其外汇资金部分会出现局部偿付能力不够,需要用偿付能力相对过剩的人民币购汇抵偿,从而产生保险公司调节结构需求。这种调节性购汇需求是保险公司正常经营中产生的,在需求产生的时点上,保险公司本外币总体的偿付能力没有超标,只是保险公司人民币资金和外汇资金之间偿付能力的余缺抵补。典型的调节性购汇需求,就是保险公司将境内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时,要求用人民币保费购汇支付分保费。此外,保险公司要求购汇增加外汇资本金,也属于这一范畴。
具体到单笔保险,还会产生外汇资金流动性不足引起的流动性购汇需求。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使得外汇资金产生结构上的流动性周期,这样,即使外汇资金偿付能力可以抵偿赔付,也有可能在某个时点上由于流动性周期而产生外汇资金的支付缺口。对于这种缺口,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同业资金拆借解决,在拆借等资金融通手段不成立时,也会要求购汇,从而产生了流动性购汇需求。
外汇保险业务对外汇管理目标的影响
即期影响对国际收支产生即期影响的主要是保险公司的购汇行为。
从数量上看,保险公司购汇额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要求购汇总是为了履行特定保险合同的职责,这样,购汇量和某一笔或某一批保险合同联系在一起,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外汇市场每日主要交易对象是各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限额下的长、短头寸,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尚不够广泛,因此,人民币即期汇率暴露于保险公司购汇的不确定性之下,存在较大的波动风险。
保险公司当期购汇量又具有可预测性。正如在上文所阐述的,保险公司购汇需求与他的偿付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调节性购汇需求还是流动性购汇需求,购汇量均不会超过——定限度(按照《保险法》保险公司购汇的绝对量,不可能超过实收资本金和公积金总和的10%)。因此,经营者和管理者可以根据其赔偿责任和偿付能力的相互配比关系,合理地估测出下一时段的购汇量。
从性质上看,保险公司调节性购汇需求和流动性购汇需求对外汇储备当期余额的影响略有不同。
流动性购汇需求的实质是保险公司外汇资金流动周期在赔偿时点上出现的缺口。这种缺口在流动周期的其他阶段会得到弥补。因此,满足流动性购汇需求,就相当于外汇储备“垫付”资金,减少了储备的当期余额。如果保险公司在流动性周期其他阶段能够将等量资金结汇回吐储备,则对外汇储备总体没有影响;如果这部分资金不及时结汇,等于保险公司“挤占”一部分外汇储备。
对于调节性购汇需求,其对外汇储备直接效用就是“挤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国际化步伐,国内保险公司有将人民币偿付能力转化为外汇偿付能力的偏好,其调节性购汇需求会进一步增加。上述将境内人民币保险向境外分保、从而要求用人民币保费购汇支付分保费的购汇活动,随着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国内保险公司的,已受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注意,有的公司己开始进行分保并提出购汇需求。
综合效应
保险公司绝大多数外汇资金收付行为是通过其外汇账户进行的。购汇行为虽然在短期减少外汇储备,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与支付赔偿具有数理上的对价关系,一段时期后,与购汇赔偿相对应的保费收入会进入公司的外汇账户中。这样,考察保险活动对国际收支的综合效应,就要抛开局部的购汇、结汇行为,从保险业本身进行。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栏目差额是不同行业的国内部门和国际部门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反映。保险服务项下收支差额也反映了国内保险公司和国际保险公司竞争力,以及双方在提供保险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如对于再保险,国际保险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因此支付境外分保费必然较大;对于境内中资和大多数国内人,中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竞争力;对于境内外资企业和驻华机构,外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优势;对于——些多边和数额巨大的国内保险合同,国际保险公司具有分保的竞争优势。但国内保险公司拥有政策选择等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保险服务差额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经常项目下的保险服务项收支呈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1997年BOP保险服务逆差8.7亿美元,1998年保险服务逆差13.7亿美元,1999年逆差17.3亿美元,2000年逆差23.6亿美元,四年间逆差扩大了近3倍。这种逆差反映的是国内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服务方面的劣势。由于国内保险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再保险、保险中介、精算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必然更多地依靠境外母公司完成有关保险服务,因此,估计保险服务项下逆差会进一步扩大。在国内保险行业发展成熟后,这种逆差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从外汇管理角度看,国际收支保险服务项下逆差将是长期的,外汇管理政策调整对其变动的是次要和微弱的。
保险公“破产性”赔偿对国际收支的冲击
在上文分析保险公司“购汇需求”时,没有包括一种最具破坏力的情况:保险责任产生的赔偿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本外币偿付资金不足以支付赔偿。
此时,保险公司需要申请的第——桩事件是“破产”,在清理负债时,才有会涉及购汇的。对于这种购汇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应该有以下认识:
一是这是公司违反行业管理规定对国家带来的风险,国家外汇储备可以根据债务清偿方案,支付赔偿;二是这种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正如因为它在性质上与保险公司的调节性购汇需求相似;这种风险是可以预防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持审慎监管原则,保险公司在赔偿责任和偿付能力在每一个时点上均必须符合有关比率要求。
因此,对于“破产性”赔偿,外汇管理可以借重行业管理,防范保险公司破产风险产生,并做好预警工作。
外汇保险业务风险的外汇管理政策选择
政府部门对商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应该对监管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判,这是管的一个重要原则。需要补充的是,在监管措施还没有开始实行时,首先应该比较监管需求与监管成本。如果监管成本远远大于监管需求,那么实行监管就没有意义。在监管过程中,还必须不断比较监管成本和监管效益,以评价监管的效率。如果效率不高,就有必要修订监管方式,甚至重新审视监管需求。对外汇保险进行管理决策时,也应该遵循上述原则。
根据外汇保险业务对国际收支平衡影响效应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外汇保险业务风险监管应主要由行业监管部门进行,外汇管理部门参与管理。
保险业对国际收支的综合效应是由国内保险行业竞争力等自身因素决定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之影响不大。因此,外汇管理部门无需深入外汇保险风险监管,并对保险公司购汇行为实施限制。在我国已经承诺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下,对保险公司有关业务的外汇管理应该坚持谨慎和有理有利的原则。
篇4
一、债券市场及境外债券与股权融资选择及监督
篇5
1.在国际贸易中,本币和外币之间的兑换会产生风险
各国之间会进行大量的交易,而世界上的货币种类繁多,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为了各国之间更快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外贸时,需要使用外汇的方式进行结算,但记账则是使用本币,以上便是产生外汇风险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假设企业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不管是投资融资,还是对外贸易,都不产生货币的兑换,换句话是说使用同一种货币进行贸易,这样便不会产生外汇的风险。目前一些企业经济贸易过程都会使用外汇,而外币和本币的兑换则是必要的步骤,这样便产生了对应的外汇风险。
2.外汇汇率的波动是产生外汇风险的第二个原因
外汇汇率是一个容易变化的指标,会随时发生变化,涉外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假如产生货币兑换,若是保持汇率之间不发生变化,这样就不会产生对应的风险,但是汇率不是一成不变的,汇率的变化势必会对货币之间的兑换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到企业的对外经济贸易。
3.产生风险的第三个原因便是结算方式的多样性
在国际贸易中,有很多种结算方式,例如信用证、汇兑、赊销等,而这些结算方式,会使得交易自始至终都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正是由于这个时间的影响,才致使本币和外币之间的比率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因而产生了外汇风险。通常来讲,我国的企业经济化的程度比较低,运行的时间也短,国际经济贸易的经验严重欠缺,加大了产生风险的概率。
4.我国企业对外汇风险的抵抗能力明显不够
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经济贸易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专业化的机构和对外汇风险分析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来既不能借用多种方法进行风险的规避,也不能预测外汇风险,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在资金方面还明显不够,缺少大量的资金来应对各类外汇风险带来的重大风险。
5.我国的外汇市场还不够健全
通常来讲,我国的外汇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条件产生的具有金融性的外汇市场,而是和当前的外汇制度相适应的一种本币和外币之间的转化市场。相比于外国的外汇市场,我国的外汇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同时我国的外汇市场相比与其他国家的外汇市场还是比较落后的,就一定程度而言,很多企业在选择防范外汇风险措施时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企业的风险防范效果较差。
6.和外汇防范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顾成熟,所以金融服务还是比较落后的,给企业带来的外汇风险防范措施也比较简单,给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非常严重的阻碍,无法为企业防范外汇风险提供必要的支撑,导致外汇风险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二、外汇风险为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外汇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汇率的变动,汇率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便会给涉外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量的涉外企业在经济交流中最基本的便是进出口贸易,这样便会涉及多个领域的外汇业务,必要要收付大量的外汇,因此外汇的变动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给企业的影响也非常严重:
1.汇率变动造成企业汇兑损失
企业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制定合同到最后的支付货款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如果在这个时间跨度期间汇率发生变化,那么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因为在货款支付时使用的是签订合同时的汇率。当外汇汇率变低时,出口商就会得到较少的本币,致使经济损失严重;当外汇汇率增大时,进口商就需要支付较多的本币,从而给进口商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汇率的变动会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汇率变化影响业务量
就一些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来讲,汇率的变动会直接作用到业务的质量,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和风险。假如出口型企业国家的汇率增大,但是本企业的本币继续保持不变,那么相当于增大了外销价格,会致使在国际市场中的销量大幅度减少,降低了企业的收益。但对于一些出口型国家而言,要是本币疲软,那么外币内销价格便会大幅度增大,也就是提高了产品成本。企业销量的多少直接和价格相关,也决定着企业的盈利,同时给企业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风险。
3.企业账面损失与汇率变动有关系
企业在发展中会用资产负债来表示经营的实际情况,因此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交流的企业账面上会有外币和本币两种账面资产,这就要求在编制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将不同的货币进行折算处理。由于不同货币汇率存在着差异,在进行折算时一些价值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账目。
三、在国际经济贸易中防范外汇风险的措施
国际经济贸易的主体是企业,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重点研究讨论的课题便是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产生的原因以及风险预测等。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企业对防范外汇风险制定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虑:
1.提升风险防范的基础便是树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
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落实好风险管理意识,设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使得当企业出现外汇风险问题时,可以及时的提出较为有效的防范措施,确保各类措施都可以落实到位因此,树立较好的风险风范意识,是实现企业在进行外贸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另外一方面,企业也要增强内部文化的建设工作,增强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企业各层工作人员都具有较佳的外汇风险防范意识。
2.建立并逐步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
就企业发展而言,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最重要的便是完善和建立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模式,然后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另外一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风险防范的每个细节,例如风险的预测、评估和防范等,对这些细节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
3.借用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就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外汇风险的防范和风险管理工具密切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借用各类外汇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目前常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外汇期货交易、期权交易、掉期交易、即期外汇交易以及远期外汇交易等,企业可以使用多种结合或是单个一种方式进行风险管理,一定要根据业务进行具体情况来选择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这些风险管理工具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也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工具。
4.增强内部外汇风险管理
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外汇风险管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目前很多企业增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关键措施便是增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企业一直在改进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调整货币资产负债、增加外币贷款的规模来规避人民币带来的汇率风险、在外贸合同中填入保值条款等等,这些都是用来增强外汇风险的重要措施。对于以上的各种措施,企业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不仅要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要遵守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降低外汇的风险。
5.加大培养优秀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力度。
目前影响我国企业的外汇风险风险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缺少外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招募专业的人才,加大培训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的重要作用,对企业的外汇风险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和预测,使得企业的发展可以跟上国际。加大对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先从高校开始,提升对专业化人才的培训方式,进而可以更为有效的提高外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6.选择较为合理的融资和结算方式
融资方式的选择,通常都是采用信用证下的出口押汇,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资金问题,而长期可以融资问题,则可以选择保理业务等,另外,对于结算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样一来就会带来外汇风险,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企业选择的结算方式非常关键,合理的结算方式可以规避外汇风险。例如当合同开始生效后,一些企业会对货币的收付方式进行密切的追踪,不仅预测汇率的变动趋势,也会跟踪汇率的变化过程,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最佳的结算方式,从而降低外汇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不管是融资还是结算,都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使用最佳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外汇风险。
篇6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是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海外公司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导致海外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该不确定因素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分类主要有: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或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
(二)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海外施工队伍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风险使海外施工队伍面临投标合同额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在建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动会使海外施工队伍的资金规模及成本费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需海外公司在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提前做好规划,会使海外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费用得到额外增加;信用风险会使海外施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外部宣传费用及内部培训费用的额外投入;产品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新业务的开发及后续工程的承接,从而使海外企业不能有效控制业务开发成本;声誉风险会降低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会使海外施工队伍不可控成本大幅度增加,进而影响海外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因素
(一)组织架构构建上的问题
海外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由海外公司总部机关及国外各办事处、分公司、项目经理部成。一般实行事业部制组织架构,也就是通常使用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按海外业务所在国家地理位置划分片区,由海外公司总经理授权公司几个副总经理分管海外国家片区的海外工作;业务所在国设立海外业务国家经理,其工作受公司副总经理的指导;国家经理负责该国家所属各项目的资金调配、成本费用监控、工程业务开发、当地税务及业主联系等业务;在所在国设立项目经理,其负责该项目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等管理工作。海外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实行起来,形式上解决了海外公司管理职能的实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片区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和其他片区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管理;片区之间调拨机械设备及材料时,常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阻挠项目设备、材料资源的正常调配;有时还出现把不能正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材料直接调给其他片区项目,这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运费成本,还延误了调入设备及材料所在项目的施工任务的安排。调入项目在这些设备材料运到后,在验收设备及材料后,发现设备材料不适合项目正常使用时,会被迫采取以下手段:要么退回该调拨材料及设备,并向上级机构重新申购新设备材料,或者再从其他项目调拨该设备材料;要么项目自身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设备材料的维修等工作,这就给海外公司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及费用,不利于海外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组织架构的合理构建是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衔接问题
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考核,因绩效管理是实现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机制,因此绩效考核也涉及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实施问题。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中,普遍注重海外企业的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还有,大多数海外施工队伍由于绩效考核不到位,使大海外施工队伍施工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了海外企业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的应对时机,使额外成本费用得到不必要的增加。另一方面,海外施工队伍管理层、施工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的薪酬激励也多数是以项目前期的施工产值及利润指标为考核依据,该薪酬激励措施主要强调海外施工队伍当前短期利益指标相关联,而缺少对绩效考核中的长期利益指标相匹配;这种与长期发展相脱节的薪酬激励措施会影响激励效果,会减弱海外施工队伍应对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解决好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之间的衔接问题是海外施工队伍提升管理理念的必经之路。由于海外规模经济及海外企业集团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行,必然带来海外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复杂,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结合更应该优化及富有弹性,以应对海外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问题。
(三)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意识问题
在运营管理中,如何进行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应对经营风险是解决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精益生产在海外施工管理中,通过追求“零库存”、低成本消耗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管理中面临的项目风险及产品风险因素,使海外公司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准时生产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生产管理提前作好规划,使海外项目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海外施工队伍合理控制成本,按施工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可以减少项目风险、产品风险等内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施工进度及形象的提升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冲击。由于海外施工队伍长期依靠以前惯例的施工管理经验,对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海外施工时,多数海外项目经理部不能按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的理念进行施工任务的安排与管理,缺乏利用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海外施工队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
三、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整合模式
海外公司通过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变动的模式如下:
(1)海外施工队伍自身内部的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海外施工队伍在施工管理中项目风险、产品风险、信用风险及声誉风险比较明显的项目中,通过海外施工自身内部的整合来应对项目自有风险带来的压力。
(2)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该整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合理且美 元及欧元支付占主要位置的工程项目,让二者施工队伍进行内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国内分包队的设备资源、一线工人的技术资源有效填补海外自有施工队由于海外业务规模的壮大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源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利用国内施工队伍的资源优势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标准,发挥协作优势来创造海外工程效益,进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3)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高的当地币支付占主要位置且当地币对美元贬值趋势比较大的以及海外自有施工队剩余施工设备及技术人才不足的工程项目,二者施工队伍通过整合,以便在海外分包队伍所在国建立良好的地方关系,利用好当地相关资源为海外施工队伍规避风险创建良好的当地施工环境,来达到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四、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战略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要构建好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战略。施工队伍内部整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在海外施工构建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时,还需强化海外公司总部对各海外各片区办事处的统一管理,以便协调好各海外片区的资源共享,为海外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平台;同时海外细化各海外办事处和海外项目经理部的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尤其是海外办事处及项目对副职的设计应该至少保持2名以上人员,以便防止海外施工人员流动及人动造成岗位空缺及衔接不当而影响海外业务正常实施。
在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中,还应积极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应对海外经营风险。就多数海外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中人员结构还需完善,对海外人才开发及利用方面应实行协同开发战略:海外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海外公司的自身培养和外部尖端人才引进构成,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尽量以国外当地正式雇员为主、海外施工队伍自有人员及国内分包队伍的人员为辅构成,现场一线工人主要以当地合同雇员和临时雇员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和良好的组织架构相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僵化,使项目管理及人才充满活力,也有利于海外施工队伍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储备丰富的海外优秀人力资源。
(二)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
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需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针对海外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及长期在海外施工作业的特点,海外公司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利润指标等情况,合理安排海外职工休假和岗位轮换制度,以应对项目、产品风险中员工不稳定带来的管理费及人工费等额外费用增加。1年中有3-4个月的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能解海外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使海外员工以更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避免海外职工长期疲劳作战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及创新动力下降的问题;海外公司还应在公司与项目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工作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有效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可以避免公司机关人员官位思想的存在对项目操作风险的应对。二者的实施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的实施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创建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平台。
(三)加强精益生产、准时生产与战略联盟的结合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外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时,应强化精益生产在海外自有施工队伍及国内外分包队伍施工管理过程的应用,通过统一管理下的准时生产,使海外施工队伍整合发挥资源共享及协同作战优势,使海外企业应对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时发挥成本监控职能。通过海外自由施队伍与所在国当地分包队、国内分包队、外部材料供应商等整合,可以使海外施工队伍可利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施工队伍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平台,为海外施工队伍与外部战略联盟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互补创建互利的外部施工环境,进而提升海外施工队伍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海外施工队伍进行精益生产时更应加强与战略联盟的结合,因为精益生产倡导与用户关系时以用户至上为准则,与供应商关系时以合作为要件,主要强调在准时生产过程中占用少的资源,通过以上海外施工队伍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实行海外施工队伍的弹性管理,为海外规避经营风险保障。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有效衔接
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衔接得当,能促使海外施工人员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的创新,使海外企业的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声誉风险及坏境风险等对海外施工队伍的冲击。而通过海外施工队伍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相结合会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对施工进度和施工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海外施工队伍能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冲击。海外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结合要实行有弹性的方法,其中,对组织的绩效考评要与海外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联,最好实行股票期权等薪酬长期激励方法,避免海外公司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应对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五)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不断提升
海外施工企业应对声誉风险、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时,还应强调不断进行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提升,来增强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海外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及质量的提高,还应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对海外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长远贡献。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过程中,会进一步提升海外品牌价值的影响力,使海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海外品牌价值提升产生互动效果,更能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员工集中精力搞新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关键施工流程管理工作,对海外工程施工进行优化管理,进而规避海外自由施工队伍自身实力不足所带来经营风险应对力不从心等问题,以上施工队伍的整合可以不断创造海外公司优良的品牌价值形象,使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在海外工程施工中得到体现和提升,进而有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一、外贸企业的虚拟经营
外贸虚拟经营是指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企业围绕进出口业务,通过合作协议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外贸产品供求的快速反应和价值增值为目标,把外贸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分销者、甚至是外贸行业的竞争者等利益相关者有机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种企业动态经营形式。通过虚拟经营,外贸企业从以前的“人”转变为产品价值增值的创造者和管理者。
(一)虚拟经营使外贸企业组织弹性化
传统的外贸企业组织机构大都是基于“中间商”的角色而设置的。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使企业对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反应迟钝。而外贸虚拟经营组织是由各个分散的企业基于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市场需要,以品牌、信息、资源、技术、专利等为纽带而组成的临时性组织,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它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不具有真正的法人地位,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它可以按照外贸企业的临时性需要而任意形成,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也可按需要随时对组织进行调整,从而增强了外贸企业的市场反应和抗风险能力。
(二)虚拟经营使外贸企业职能虚拟化
我国传统外贸企业的优势是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精通外贸业务流程,掌握一定的货源和海外渠道。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推广,外贸企业的这些传统优势正在消失,某些企业职能也随之弱化。而虚拟经营不存在研发、生产、营销、财务等完整职能和相应的配套机构和人员,外贸企业只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少数职能,保持自己最关键、最具竞争力的业务活动,而把其余没有竞争优势的职能虚拟化,借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使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职能上,从而创造自己特有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三)虚拟经营使外贸企业管理扁平化
外贸企业通过虚拟经营将部分管理职能虚拟化,可以实现少层次、大幅度的扁平式管理。传统外贸企业由于职能的过分细化、中层管理人员过多、机构相对庞大、信息传输不畅,影响了企业运作的效率。而在虚拟经营中,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内部管理层次来淡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界限,消除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体制障碍。同时可以使管理人员直接接触到市场动态信息,使企业运作更有效率并大大节省管理费用。
(四)虚拟经营使外贸企业经营平行化
虚拟经营中外贸企业的分工实际是一种以核心优势为基础的功能分工,而不是生产分工。在虚拟经营下,外贸企业资产的专用性降低,适用性增强,企业提供的不再是具体的有形产品,而是一种突出的能力,从而使虚拟经营中的产品生产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顺序的串行工作方式。各个企业成了具体的业务单位,在一个统一思路的指引下,既独立完成任务,又彼此协调配合同时展开经营活动,大大减少了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外贸企业的增值能力。
二、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风险分析
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外贸企业开始借鉴虚拟经营的模式进行企业的改造。同时许多新成立的外贸企业也依靠虚拟经营逐鹿外贸领域。但也应看到,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一)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风险
外贸企业实行虚拟经营是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自己没有优势的职能进行虚拟化来进行的。外贸企业在虚拟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并能在实际过程中加以发展和强化。外贸企业若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失误,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以致错误地选择了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最终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对联盟企业的选择风险
外贸虚拟经营的实质就是外贸企业以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通过合作协议将相关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交易的“战略联盟”。因此,外贸企业虚拟经营就涉及到联盟企业的选择问题。尽管当今信息技术发达,但市场信息仍然是不完善的,企业选择联盟企业仍然是有限理性行为,个人机会主义倾向会使加盟者隐瞒和扭曲市场信息,从而带来外贸企业和联盟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从而增加了外贸企业在虚拟经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营风险。
(三)对供应链的管理风险
外贸虚拟经营牵涉到产品设计者、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营销商、商等各方面的合作者。为了把各个子价值链有机地联系起来,供应链管理就成为外贸企业能否顺利进行虚拟经营的关键问题。在虚拟经营中,外贸企业和外界的联盟企业不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外贸企业应承担起更大地责任,对供应链的管理和建设支付更高的管理成本,承担更大的管理风险。
(四)对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它制约和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外贸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后,一方面能引入外部优势资源,带来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输入外来文化,势必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很难构建起统一持久的企业文化。企业所谓的团队也势必各自为政,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很少会顾忌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企业不注重文化整合,相互缺乏信任,各自为阵,摩察不断,虚拟经营的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三、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风险管理
虚拟经营的内在优势和面临的风险常常使外贸企业陷入两难境地:面临对外贸易发展的大好机遇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进行虚拟经营;而实施虚拟经营又会增加管理难度,带来经营风险。鉴于此,我们认为,外贸企业不能因为虚拟经营存在风险而轻言放弃,虚拟经营将是外贸企业的发展趋势。关键的问题是,外贸企业要在实施虚拟经营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以便使企业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一)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是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合。外贸企业策划虚拟经营,首先要找到企业价值链中适合自己做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把除此之外的业务虚拟化。对外贸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企业的国际国内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和产品供应链管理与价值增值能力,支撑这些核心能力的背后是企业人才、品牌、商誉、资金等优势,要培植这些优势就必须依靠改革、创新、协同、共享的企业经营理念,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管理协同和成果分享,形成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文化”。同时,外贸企业在虚拟经营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将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合作方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准确选择虚拟方向,认真筛选联盟企业
外贸企业在虚拟经营前,先要详细分析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弄清企业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外界的资源状况,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说来,企业内部现在或将来都不可能成为优势的部分往往成为考虑的虚拟方向,比如品牌策划、市场营销、设计开发、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甚至可以是行政办公和财务管理等。在选择了企业的虚拟方向后,就要认真筛选联盟企业。正确选择联盟企业的标准是:联盟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符合本企业的需要,与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互补性,并且联盟企业确实要有进行合作的现实需要和愿望。至于联盟企业的地理位置远近、资产规模大小、企业文化、经营能力、技术标准等因素,在进行选择时,也需要认真加以考虑。
(三)加强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增值能力
供应链管理在外贸企业虚拟经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供应链管理是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利润源泉。虚拟经营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外贸企业:(1)进行组织改革。外贸企业组织应从传统的“金字塔”向扁平化、网络化结构转变,以适应供应链管理中对快速沟通和应变能力的要求;(2)构建和完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外贸企业虚拟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外贸企业要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必须依靠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才能保证外贸企业与联盟企业进行及时沟通,以共同完成交易;(3)引进和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完善信息系统后,相应人才的配备才是供应链管理取得预期绩效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外贸企业虚拟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将是外贸企业的长期任务。
(四)注重企业文化整合,实现合作双赢
对于实行虚拟经营的外贸企业来说,尤其需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因为在虚拟经营下,外贸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如果虚拟经营的各个企业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互不相容,就会加大管理难度,引发企业文化冲突。更严重的是,外贸企业在其他企业文化的冲击下,造成企业人才和技术的流失,丧失企业客户资源。因此,对于从事虚拟经营的外贸企业来说,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明确企业价值取向,同时吸收合作各方的企业文化精华,并将其融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培养企业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双赢的新型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胡立君.虚拟经营[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篇8
1 临床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份收治的200例神经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102例, 女性患者有98例。年龄为6~86岁,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脑外伤患者有55例,脑出血患者45例, 脑挫裂伤患者有5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41例,其他有9例。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 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1护理风险识别
1.1.1患者疾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造成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3]。神经外科主要是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由于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全身的动作功能,一旦受损,常危及生命;表现复杂多样:颅脑损伤患者常常是神志不清,甚至处于休克状态,生命体征不易测到,生命垂危,特别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更是难于观察。因此,病情急、变化快、病情观察难度大是神经外科患者的一大特点;死亡率、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恢复效果差,患者家属期望大,一旦面对亲人死亡,经常因心理承受力不足而极易引发纠纷。
1.1.2关键环节的风险 ①患者搬运。搬运患者时出血未能得到控制或有再次出血可能;颅内压突然增高引发脑疝;重型颅脑损伤,搬运不当压迫中枢神经系统致呼吸停止;②误吸、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患有呼吸中枢功能不全的症状,丧失排痰功能,容易导致误吸[4]。当改变时,患者因呼吸功能及咳嗽反射减弱,胃内食物反流,异物极易吸入气道内引起呛咳、窒息;昏迷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及气管切开患者湿化不够、痰痂堵塞、吸痰不及时、呕吐物误吸等都及有可能引起窒息;③各种引流管道。神经外科患者大都施行各种管道引流,且多有意识障碍,加之急性期意识变化快,治疗上不支持过多的使用镇静剂约束肢体活动,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易发生强行拔管等行为,管道护理风险明显增加。而且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性最大[5]。气管导管滑出后,再次插管难度大大增加,及易造成气道损伤,若伤到较大血管引起出血,这对患者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再次插管引发的并发症的增加、医疗费用的增加等将会给患者带来不便[6];④患者的识别和交接。神经外科患者大多神志不清或存在认知、语言障碍,不能对医务人员的语言及行为做出正确判断,难以进行双向交流;患者交接过程中不能对危重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⑤执行口头医嘱。神经外科抢救患者多,有时医师无暇开书面医嘱,这就导致患者理解偏差,造成严重后果。⑥特殊用药。某些药物如果未严格按要求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血管药)渗漏可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1.1.3重点时段与重点人员的风险 如夜班、节假日等,医院人力匮乏或思想松懈;轮转护士及新入职护士等缺乏工作经验、应变能力、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对病危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观察病情经验不足,对危险隐患警惕性低,缺少对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如脑挫伤的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冷汗淋漓、嗜睡等症状,应考虑是否为脑疝的早期症状,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观察并尽早手术治疗。
1.1.4院内感染风险 危重患者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容易入侵,消毒隔离设施不达标或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不强等,极易造成院内感染;移动或翻转身体过程中,造成各种引流管道液体反流,引起逆行感染,如泌尿系感染、颅内感染等。
1.1.5护理记录风险 护理记录不及时、不确切、内容不连贯、不能突出重点、体现动态病情变化等。
1.1.6未及时履行风险告知义务 操作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告知较少或未尽告知义务,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及未尽告知义务未造成人身损害但造成患者知情同意权损害的行为。
1.2方法 在护理方法上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本院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针对患者的风险管理 医务工作人员需要对神经外科急诊、老年患者以及危重症患者加强管理,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安装护床栏,防止患者发生坠床伤害。此外,对地面、卫生间也要严格要求,在潮湿区域要给与患者警示提醒,对病床的轮子、刹车以及护床栏等定期检查。护士的班次交接需要对患者病情要进行有效核查。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要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
1.2.2针对护士的风险管理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和风险管理意识,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的熟练度,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药物使用方法等,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2.3针对管道的风险管理 为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会给患者留置较多导管。为了避免二次伤害,需要对导管固定,保持畅通,防止导管出现扭曲、牵拉的情况。同时,还需要定时对管道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患者出现感染情况。
1.2.4针对应急处理的风险管理 对特殊药物静脉外渗应急预案、堵塞应急预案、预防压疮跌倒应急预案、交叉感染应急预案、停电停水应急预案等需要进行有效合理的处理。加强医护人员对应急处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应急处理的熟练程度。
2 结果
对资料的总结结果显示,自风险管理模式在我院开始实施以来,实验组患者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护理风险通常是指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切不安全因素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而护理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所带来的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过程[7]。通过对我科院施行险管理以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显示,自施行风险管理以来,我院取得了一定的相对明显的成果,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降低。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执行不到位 医患纠纷大多是因为患者缺少疾病相关方面的知识、对治疗和护理方法以及对病情的变化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另外,神经外科主要是研究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科学。由于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全身的动作功能,一旦受损,常危及生命;并发症表现复杂多样:如颅脑损伤患者常常是神志不清,甚至处于休克状态,生命体征不易测到,生命垂危,特别是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更是难于观察。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治疗和护理的难度较大。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尽量避免和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3.2护理人员对于术前访视细节执行不够到位 由于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因而常常忽略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及时性。因此,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细节要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可通过阅读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病情,以及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对其术前的情况进行评估,介绍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手术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核对检查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3对患者术后的日常观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变化通常较快,如果对各种医疗设备日常的维护监测不到位、急救物品储备不足,或者医护人员对仪器的操作不够熟练,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的能力弱,很容易造成患者致残和死亡等后果,引发纠纷。因此,对患者术后的观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对专科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要求医护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新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 405-406.
[2]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1): 94-95.
[3]朱衍馨,钱 峥,丁益强,等.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9(1): 76-78.
[4]张爱琴,王汉东.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6): 578.
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5-0085-03
一、商业银行外币流动性风险现状
由于汇率形成与变动的原因复杂,对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如果资产负债的币种、期限结构不匹配,形成外汇风险敞口,就可能出现外币流动性风险。
1、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境内银行外币流动性紧张,外币流动性风险凸现。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境内居民和机构纷纷选择将手中外币结汇,造成外汇存款下降。有条件争取到外币贷款的企业,为获得升值加利差的双重好处纷纷提出外币贷款要求,境内外币贷款需求一直在增长,最终造成境内金融机构外币资金紧张。商业银行在低成本外汇存款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迫转向筹资成本较高的金融市场寻求额外的资金来源以满足贷款不断增长的需求,势必造成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从而在汇率波动时带来较大的外汇汇兑损益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一般地,商业银行资本杠杆在5%-10%之间,但是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
3、外币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外币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外币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因人民币升值而使得一些原料主要来自国内而销售市场以国外为主的行业的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相对上升,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加大。银行的坏账的增加。将影响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企业和居民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也将对银行经营产生影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导致企业对短期外币贷款需求增加,外币流动性负债增加,从而对银行外币头寸产生较大压力。
二、外币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目前,商业银行整体上尚未出现外币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是大量存在的。在经营过程中因外币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缺陷而导致流动性缺口,因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非对称搭配以及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而引起资金周转失灵,再加上经济环境的变化、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等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都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经济环境看,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部分存款准备金;外汇管理局也加强了对各商业银行的外汇短期外债头寸控制,加上美元外汇存款的持续下降和美元外汇贷款的快速增长,国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气氛渐浓。外币拆借市场和外汇掉期市场出现美元紧张状况。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流动性风险。使得其必须关注自身外汇业务的经营:加强对外汇贷款用途的监管,防止外汇贷款结汇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实施带来消极影响;加强对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对风险敞口过大的金融机构及时预警:提高金融机构持有外汇资金头寸的上下限,有效缓解目前美元资金紧张状况;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引导外汇贷款的合理和有效使用已是当务之急。
从经营管理看,银行需密切关注外汇存款变化趋势,防止外币流动性风险。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商业银行结售汇业务会增加,外币贷款需求可能还会持续增长,从而对外币存款产生压力。商业银行应该主动调整外币信贷政策,有效控制外币贷款规模;调整外币资产结构,增加外币投资与短期贸易融资的比重。从而防范外币流动性风险。
从政府行为看,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央行的相关举措,根据政策的调整和市场资金变化情况,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方向与力度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外汇风险。
从内部控制与管理看,银行经营中由于赢利性和安全性的矛盾,使得流动性风险总是存在于银行整个经营活动中。这就对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制度牵制乏力,同时,制度不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尚未建立流动性风险分离管理机制,经营行与管理行承担着完全相同的流动性风险等。同时,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隐患。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实行了“集中经营、统一管理”的外汇资金管理政策,由总行统一负责监测并调节全行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外汇存款是外汇资金最主要的来源,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通过代客外汇理财、个人外汇买卖等创新产品积极拓展外汇存款,确保外汇资金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开拓外汇资金的补充来源。资金运用方面,总行负责全行外汇资金的国际市场运作与系统内资金余缺的调剂;每日监测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币种、利率及期限结构。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相应外汇资产组合,通过国际市场短期同业拆放。投资高信用等级、高流动性的债券,保障了全行外汇资金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总行对境内分行的外汇资金实行差额管理,利用先进的联网系统,随时监测境内分行的外汇资金头寸,充分满足境内分行的外汇流动资金需求,并对境外营业机构的外汇资金实行额度管理。总行通过制定境外机构经营管理权限的方式对外汇资金流动性管理作出具体规定;境外营业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在满足当地金融监管规定的同时,还需及时向总行报告外汇资金头寸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实施积极的外币流动性管理,较好地保证了日常业务发展的需要和外汇资金安全。但在应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建设方面,仍需更多的完善和改进。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第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1)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2)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机制。(3)实现各
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第二,实施整体流动性风险的指标管理。制定能够全面反映外汇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分布的流动性衡量与监测指标体系。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工程技术,建立衡量流动性状况、预测分析流动性需求变化的数量经济模型,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时评估流动性状况,控制流动性风险。
第三,建立分层次的外币流动性储备体系。第一层次是根据银行外汇资金运动的实际状况,确定全行外汇备付金额度,以保证对外支付和清算,满足银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第二层次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合理配置全行短期非信贷生息外汇资产的总量结构,保持短、中、长期的非信贷生息资产的比例合理,以确保满足银行短期性、临时性和应急性的流动性需求。第三层次是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非信贷生息资产投资组合管理机制,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等合理配置全行非信贷外汇资产的总量结构和期限结构,满足长期的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第四层次是外汇信贷资产和外汇权益性资产。包括各类外汇贷款、外汇股权投资等。
第四,通过金融创新提高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如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外汇资产流动性的产品。(1)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外币负债的流动性。(2)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外币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控制和解决中长期存贷比例失调问题,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3)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外汇委托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第五,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1)做好对外币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外币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2)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外币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3)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定期分析监控全行外币流动性需求、流动性供给和流动性储备的分布状况。重点通过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来调整全行资产负债结构并制定应急资金安排措施。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0
(一)外汇风险的涵义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业务,进行全球性的战略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对于那些存在大量国际交易活动、频繁发生资本流动的跨国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必须考虑由于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所谓外汇风险,就是指由于汇率的波动,使跨国公司未来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外汇风险管理就是针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行为。
(二)外汇风险的主要内容
目前,研究普遍将外汇风险敞口分成三种类型:折算风险、交易风险与经济风险。
折算风险主要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考虑,折算成本位币合并报表时,由于期末的汇率与入账确认时的汇率存在差异或者两个期末之间汇率存在波动,因此已在账面体现的、以外币计量的交易结果会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即外汇风险敞口中的折算风险敞口。折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报表项目中,收入和成本、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以及汇率的波动程度。
交易风险,是指签约日和结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不同于折算风险属于账面盈余数据的变动,交易风险将直接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除了汇率的波动程度外,交易风险的大小主要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签约与结算日之间的时间差,二是收支的币种以及时间匹配程度。
经济风险,指的是非预期的外汇波动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进而对股权回报造成的长期影响。非预期的汇率变动,使得企业的营运现金流量发生改变,不论是否真正牵涉外汇交易,汇率变动都有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价格与成本,以致降低其贸易竞争地位,使企业实质获利能力减弱(林圣哲,2006)。外汇的经济风险可以归结为两国经济因素的相对变化而引起实质汇率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情势(范翔,2012)。相对于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所带来的相对短期、可对应到单个交易的影响,经济风险对跨国经营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三)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目标还是获取利润,跨国经营过程中外汇风险的管理不善,往往将侵蚀公司所积累的盈利和资金流,导致企业投资失利,偏离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倪庆东、倪克勤(2010)实证分析了18个行业,发现56%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2112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合计汇兑净损失369.94亿元。慧聪网对国内29家纸业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2015年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汇兑损失达到25.96亿元。而对于航空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则更加明显,从披露的年报中可以看到,仅南方航空2015年汇兑损失就达到57.02亿元,中国国航达到51.56亿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若不能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汇兑损失带来的盈利侵蚀是十分严重的。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随着流通范围的扩大,流动性的加强,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步伐也在不断推进,因此外汇风险管理是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现阶段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外汇管制环境的了解
企业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往往采取商务人士先行进入拓展市场,然后再跟进财务等支撑管理团队的模式,外汇风险管理未能及时纳入企业跨国经营的规划范畴,这往往会造成对外汇管制环境的忽略,待商务启动、项目执行过程中才发现各项风险敞口完全暴露,已经将企业置身于相当被动的位置。因此,外汇风险管理需要提前进行整体的布局,若交易已经实质确认,风险应对的措施就十分受限。尤其是在外汇政策比较特殊的地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更加需要考虑汇率因素的不利影响。例如,非洲地区的埃塞俄比亚,因受限于国家自身的外汇储备量,外汇管制十分严格,在埃塞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如果采取直接外币融资模式,即使出现经营收益,资金也会很难回收。而在某些特殊地区,如利比亚,目前属于美国制裁区域,美元的流通限制十分严格,结算严重受限。外汇管制的特殊性会导致经营风险的增加,然而目前由于相关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往往只关注投资业务的可行性,一旦运作项目过程中实际结算遇到问题时,相关风险引发潜在损失了才关注外汇风险带来的影响。
(二)缺乏对外汇现金流的管控
一般企业初出国门,带资建设的行为十分普遍,采用的融资标的主要以人民币或美元为主,相对而言这两类币种都较为强势。而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投资79%的资金都流向发展中经济体,而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很大。例如,非洲相对发达的南非的本地币兰特,2012年~2015年期间,相对美元期末汇率年平均波动22.84%,其中2015年末相对上年贬值34.59%。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将投出的资金回笼,并且没有采用良好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那就意味着国内资金借支产生的往来差额会加大,时间区间长,交易和折算风险都在提高,经济风险中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可能侵蚀公司的盈利,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缺乏本地化的经营方式
跨国经营早期,企业通常习惯派驻人员、携带资源去运作当地项目,本地化运作需要在一定的积累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未能进行充分的本地化意味着大部分的成本和开支还在国内消化,利润在当地沉淀,这样最直接的是引发外汇交易风险中的收支差额攀升,除潜在的税务风险之外,还导致海外公司的利润虚增、现金流滞留,除了在外汇不受管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他地区滞留的资金流越多,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
(四)缺乏多样化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从我国上市公司巨额的汇兑损失中可以看到,外汇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汇率的波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很难预测走势,而且初期的跨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操作经验,也缺乏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容易将企业直接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中。经济风险的管控需要对各个可能涉及的国家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判断,想降低交易风险要求对交易全程涉及的事项有着完整的设计,折算风险的管控要求对会计规则十分熟悉。因此,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的处理,只能缓解某个时点的盈亏,但是对最终的现金流量没有明显的助益;而仅仅停留在金融工具的运用上,只能降低交易过程中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不在关注范畴,也无法分散对于个别国家而言系统性的风险。
三、加强外汇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
改变财务和风险管理人员事后介入的考察模式,在市场人员判断初具市场潜力时,其他专业人员介入,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必须优先考虑外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案后,再进行投资可行性的判断。前期的充分调研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各类外汇风险,从而能够跟进相关的应对措施,在合作过程中,注重相关结算条款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提前做好准入的条件设置以及敏感性的测试,尽量减少引发短期交易风险的条款;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集团整体的业务和资金布局,通过不同地区比较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匹配,降低经济风险的影响程度。
(二)加快现金流转
现金快速周转、迅速回流是防范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现金流的快速周转意味着资产负债外汇风险暴露的时间区间缩短,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性风险。项目的良性运作是管理外汇风险的内在动力,资金的良性周转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若属于一次性的项目,时间区间的缩短也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从而适当地消除经济风险的影响,也降低触发折算风险的概率。
(三)加强本地化运作减少外汇风险
本地化运营是跨国经营长期成功、深入渗透必经的路由,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外汇波动产生的影响。若将一个国家作为根市场拓展,规模上一旦取得突破,无论从监管层的角度,还是从合作方的角度,企业基本上无法避免地会被要求用本地币进行签约。在这样的前提下,本地化运作解决的是收支匹配的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性风险,进而减少折算风险中的外汇头寸。本地化运作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收支币种的匹配优化外,还需重点关注盈利资金的回流。这与前期对该国的外汇管制环境的调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地化运作之后,投资回报回收的难易程度,应当作为投资可行性一个重要的模块进行考虑。
(四)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方式
外汇风险管理方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如注意外汇币种的选择、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加强国际间借贷的运用、优化合同条款、创新金融工具运用等。而当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引进具备外汇风险管控能力的人才,或者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控。
从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外汇风险的三类风险进行分析,折算风险主要是会计上的风险,影响当期损益,并不影响实质的现金流,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管理来降低风险敞口;交易风险是过程中的风险,影响现金流量,应当注重收支的匹配、现金的流转以及金融工具的运用;而经济风险相对于单个国家而言基本上属于系统性的风险,应当在具备相应的条件时通过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和运作来分散风险。
(作者单位为中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月永,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8(3):77-81.
[2] 陈学胜,周爱民.新汇率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研究[J].经济管理,2008(8):31-35.
篇11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业务的操作和办理中,由于不完善或失效的内部控制流程、人的因素、系统因素或其他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目前对操作风险的分类仍然没有固定的标准。表1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分类方案。
二、对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考察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训
操作风险在很多国家的跨国银行经营中曾经受到轻视。但自从90年代以来,操作风险给许多国家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带来巨大,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失(见表2)。
1、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案
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堪称跨国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失效的经典案例。必须建立对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是事件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势头,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此倒塌。
事情表面看起来很简单,里森的判断失误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从巴林银行倒闭案开始,欧美金融界人士开始关注如何约束机构内部成员的个人行为,从而避免由个人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业内关于完善监督机制、限制个人权限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
2、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舞弊事件
大和银行债券舞弊事件和巴林银行事件有相同之处,都是由职员个人的行为引起的银行损失事件。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账簿而隐瞒了约1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银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区分开来。不同之处在于,大和银行遭受到的亏损不足以导致银行倒闭,但是,此次事件给银行信用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对银行发展战略的破坏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尤其事件牵涉到美日两国政府的关系问题。
1995年9月,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员工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的事件曝光。为了掩盖这笔巨额亏损,井口在11年内伪造了3万多笔交易记录。如此长时间和涉及如此大金额的伪造文件在11年后才被发现,当时一度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是什么给了一个银行职员如此大的权限,引起了多方讨论。井口1977年进入大和银行纽约分行工作以后,一直从事债券保管业务。1984年,他被提拔为债券交易员,但是,银行并没有取消其债券保管和监督的工作权限。这种局面下,井口实际上同时垄断了债券交易和监督工作。在大部分的金融机构,这两种工作是严格分开的,但是,大和银行的松散管理给了井口可乘之机。显然,这个管理漏洞导致的操作风险最终东窗事发。1995年,井口终于没有办法继续隐瞒造成的亏损,于是向有关部门自首,事件终于被披露。
虽然大和银行因资金雄厚和获利状况良好,并没有因此引起经营危机,但是,事件却引起了美国和日本政府的紧张关系,因为日本大藏省在知悉此事后六周才通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由于大和银行的非法交易及事件曝光后采取的处理方式严重违反了美国法律与市场规则,美国政府采取严厉措施,下令大和银行停止一切在美国的经营业务。此后的竞争中,该行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全球布局的脚步被打乱,只好把业务重心仅仅放在亚洲。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
1、德意志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在控制操作风险上,德意志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把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同时融于计算机程序之中,运用计算机操作控制风险。某一个企业的一笔贷款业务,从自然情况到调查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客户经理调查后提出意见,在自己的权限内输入计算机,超过权限计算机不会接受指令;同时,信贷风险管理员经复审(在自己的权限内)也提出意见,然后输入计算机,二者意见相同,则这笔业务生效,不同则无效,不能进入清算部门,办理放款手续。而且,这些信息随时都储存传输给上一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全行的内部控制部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计算机自动业务控制系统,一笔非正常的不规范的业务是难以做成的。其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地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对总行各部门、各级分支行的各项业务指标实施风险量化分析和经营效益的目标考核,并广泛开发应用统计分组和统计图表这些工具进行分析,甚至监控到每一个客户和每一笔业务。
2、花旗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花旗银行对外汇业务交易员操作风险管理有独到之处,其主要监控措施有:①汇总合约限额。汇总所有货币的多、空头寸,有一个数量限额,防止过量交易;②交易确认。交易确认过程维持独立性,所有交易确认应交易室以外的部门进行,以防止操作实务、越权交易和欺诈;③查核经纪佣金。定期检查外付的经纪佣金,确保交易员没有与其他经纪勾结的可疑迹象;④价格合理与否,应有具体的政策和程序来核实每笔交易的价格是否合理,以防止勾结;⑤查核交易形式。复查交易记录,保证在执行客户指示以前没有可疑的交易,具体可检查交易存根上的交易时间、货币和所用汇价;⑥付款程序标准化。建立明确的付款操作规程,付款指示必须采用密押方式发出,加押电传是执行付款批示的依据,传真或其他形式的付款指示应尽量少用,如果运用应有必要的保障措施;⑦观察交易员的生活习惯。交易部高层人士应密切注意交易员的生活习惯,任何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都应当引起注意。
3、美林公司的操作风险防范经验。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三、国外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教训与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完善各项风险内控制度以有效控制操作风险
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是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及确保商业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制定全面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对业务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和约束。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账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管理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实行授信管理与授权管理相结合
如花旗银行采用信贷审批与信贷发放职能相分离、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和个人信用授权非集权决策。通过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能有效地防范和管理信贷风险,通过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贷款决策实现了分散化,贷款审批效率得到了提高。德意志银行实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即各级银行具有明确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定期的资信审查,建立了债务人评级和交易评级制度,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信贷业务实行双人操作,相互制衡,有效管理银行运作的风险。
通过国外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实践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进行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启示。最主要一点就是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在跨国经营中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修华,黄满池.基于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4(10).
2、Jorion Philippe.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J].Mcraw-Hill,2001.
3、李茜.跨国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J].理论界,2005(6).
篇12
关键词 头颈肿瘤;护理风险管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34-02
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给患者带来的护理危险,提高护理的安全性[1]。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由于患者大多病情较为危重,且治疗的过程较为复杂,如不加强管理极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2-3]。为进一步降低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笔者选取98例头颈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观察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36.25±10.14)岁,合并高血压36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心脏病18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合并高血压38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心脏病20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头颈肿瘤外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日常护理、常规检查、用药指导等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①风险评估,根据头颈肿瘤外科肿瘤患者的护理特点,对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风险来源主要包括患者及护理两方面因素。患者方面:大多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且通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对疾病认知不足,治疗的依从性差;护理方面:由于日常的护理任务较为繁重,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存在欠缺,在护理操作中容易出现失误[4]。②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各级护理岗位的护理风险管理职责,由护士长总体负责科室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小组,根据日常护理工作,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定期召开安全管理分析会,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风险防范知识,并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解决。③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针对头颈肿瘤外科患护理复杂多变性,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对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重点加强对头颈部相关生理知识、常见病护理、急救技术、重症监护等知识的学习[5]。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结合临床病例向护理人员进行讲解,特别针对疑难、复杂病例进行分析,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生命体征的特点及各项监测数据,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告知医师。④完善护理工作日常管理,针对目前护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专业操作、治疗配合、健康指导等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确保每一项护理服务都能落到实处。加强对重症患者的监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分工,避免护理人员长期疲劳工作,注意防范护理风险事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⑤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将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定期监督检查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基础护理、制度执行、应急预案、重症监护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召开风险防范评估会,对近期护理风险防范情况进行通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纠正措施。不定期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患者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并加以改正,不断改进和提升护理质量。
1.3评价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期间发生的护理差错、患者投诉及跌倒、压疮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护理环境、服务态度、护理质量及安全、人文关怀、健康指导5个方面,共计1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5、3、1、0四个分数进行评分,然后综合全部项目的得分,满分为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80~10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患者投诉、风险事件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情况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护理风险贯穿于基础护理、日常操作、抢救配合等各个护理环节中,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残疾及死亡,给患者的健康权益带来极大危害[6-7]。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风险无处不在,特别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患者病情复杂,危重患者较多,个别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可能引起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重视不足,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共发生护理差错、患者投诉、风险事件15例。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大多较为危重,且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其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多,治疗的依从性不高,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患者易发生烦躁、抑郁等情绪,给护理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个别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方法简单、生硬,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同时,个别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不能及时识别护理风险,对相关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护理风险管理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通过对护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主动查找护理工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准确、有效的防范措施,将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研究组患者中开展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充分评估和分析护理风险,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为重点,构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研究组发生护理差错、风险事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霞,张秀英,田倩倩. 肿瘤外科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分析及护理[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9(08):165-166.
[2]胡敏芝. 头颈肿瘤外科术后创口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05):1416-1417.
[3]张波. 肿瘤外科中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7(07):87-88.
[4]奚伟,刘哲妍,郭娜. 循证医学理论在肿瘤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1(04):79.
[5]张钟方. 肿瘤外科感染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9(02):90-91.
篇13
海外经营;税务;原因;管控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58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抓住政策红利,纷纷抢滩海外,掀起了以形式多样、资源导向、项目多元、专业开发为特点的境外投资热潮。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涉足地区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自身经营管理和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中国公司在境外面临着种种异国税务问题,给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公司在“走出去”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税务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规避和防范各类税务风险,实现海外工程项目的正常、安全和健康运营。
1 中国公司海外经营中出现的税务问题
海外经营应遵守所在国与工程项目有关的税收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所得收入必须按规定依法纳税。如果企业不能充分了解所在国的税收种类、税率、征税方式和税收优惠,不能从会计制度以及签订合同等环节中采取合法的减税、免税和避税措施,或者避税失败,将会给工程项目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各国纷纷加强税收监管的大背景下,税务问题更呈不断上升之势。
从税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来看,中国公司海外经营通常存在的税务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筹划的失败是税务问题的主要诱因。绝大多数中国公司海外经营时为降低税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都进行了税收筹划。税收筹划的主要特点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合法性、超前性、长期性、预见性等特点,而国家税收政策、税收法规都在不断变化,由于其目的的特殊性和企业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税收筹划与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风险与收益并存。税务筹划是有风险的,即税务筹划活动因各种原因涉嫌违法而受到行政、刑事处罚。因此公司通过税收筹划减少税收成本时,要特别关注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和防范。
(2)中国公司由于没有对项目当地的会计和税务制度充分了解或存在机会主义的思想,对税收法规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偏差,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
(3)中国公司海外经营运作时,一般都会遇到当地税务机关例行性的外帐税务审计。在南美、中东、北非等不少国家都设有针对一定规模外资企业涉税事务的大企业管理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税务审计。由于东道国及母国的税收监管带来的税务检查、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税务纠纷和处罚措施,对企业经营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4)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用好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造成多付税金的风险。在投资架构安排实施过程中,由于东道国、母国等各方的税务处理差异而导致的对所得双重征税的风险。
2 原因分析
公司的涉税管控能力、会计核算水平、内控制度以及涉税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海外经营的整体税务风险。由于近年来海外项目发展太快,相关人才储备没有跟上,各级管理者对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一旦有了项目,还是派遣国内的财务人员,管理制度还是沿用国内那一套。即使这样,财务管理机构还是过于精简,人员是少之又少,在素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又担负大量的业务工作,导致管理上不完全到位。公司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由于相关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以及各国税收法规、财务法规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理解偏差,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但在纳税行为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或者在表面、局部上符合规定,而在实质上、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给公司带来税务风险。
税收筹划是建立在公司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涉税诚信基础之上,与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和相关人员对税务筹划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旦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相关信息严重失真或领导部门对税务筹划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甚至于与找关系、钻空子等同起来,就会造成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基于这种基础的税务筹划,风险性会更大。个别中资公司管理层,低估了项目所在国特别是非洲、东南亚等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税务、海关和外汇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准和执法能力,结果为自己的主观片面认识和错误的税务税收筹划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公司海外经营出现税务纠纷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体制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跨文化冲突无处不在,给项目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国内成熟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模式整体移植导致水土不服,管理失效,严重者引致项目失败。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不同,导致各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同,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差别很大,集中体现在税务处理方面。各国税收政策和制度的差异给中国公司海外项目的税收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部分协定目前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很难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二是企业对各税种政策的掌握程度,因为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关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目较为复杂,因此在各税种的政策把握和计征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涉及的施工领域越来越广,承包商与国外公司间的各项合作也在扩大,合作收入的分配、资金的流动、成本的分摊、利润的分配、税金的缴纳等事项,都涉及多国法律、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操作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法律。公司注册、税务登记、设备物资进出口、外汇管制、适用的会计制度等各国之间都有差异,这就要求公司管理层和业务经办人员熟悉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知己知彼,保证主动,防患于未然。
3 海外经营税务风险管控措施
3.1 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强化税务风险防控意识
境外工程自身及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给风险识别带来很多困难,已知的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知的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必须尽可能全面、细致和准确,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税务风险是与政府财税机构相关,与税收法律相关,所以海外企业应树立严格的守法观念,提高风险意识。排除无足轻重、麻痹大意思想,打消偷税漏税、违法筹划念头。把税务风险防范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人人管风险、事事想风险”的氛围,把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3.2 完善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高素质、国际化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是现阶段中国公司跨国经营过程中一项相对紧迫的任务。选拔和招聘有较好当地语言沟通能力、一定涉外税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海外项目的财务团队。母公司财务部门可适时调整财务岗位,增加财务管理人员,提高对海外公司管控能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国外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国际化公司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参加定向培训或定期培训等多种渠道,帮助项目经理、财务、进出口和法律等海外一线涉税人员加强项目所在国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转移定价等税收筹划主要流程,了解、更新和掌握税法新知识,能及时合理地发现和估计潜在的税务风险。
3.3 优化管理体系,健全内控制度
国际化公司应坚持改革创新,建立灵活适用的国际经营管理体制和科学、高效、严密、可发展的制度和执行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国内经验和国际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海外市场的管理模式。完善的内控制度是项目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保障。境外项目内控制度要以中国的法律法规、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公司总部的内控制度为依据,同时要结合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在充分了解当地合同、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清晰的管理制度,健全项目管理机构,划分人员权限、明确岗位职责、完善项目财务核算体系等,这样才能保证国外项目规范健康运行,为化解税务风险提供制度保证。
3.4 聘请当地中介,借助高水准“外脑”
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顾问等中介服务机构,不仅可为中资企业提供税收筹划服务,更重要的是规避涉税风险。中国公司境外经营不可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当地所有的政策法规,纳税信息滞后,通过中介服务可以做到未雨绸缪。中介税务服务的内容为纳税信誉评估,即通过税务鉴证,税务机关认可独立的审计报告,对纳税义务人的综合纳税情况给予信誉等级评估,因而减少纳税检查次数、给予公司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负面效应。中介机构通过事前独立的纳税检查,既帮助纳税人整改经济事项从而有效地防范税务风险,又承担了涉税责任。
加强项目外账财务管理,聘用信誉可靠、工作能力强的当地会计师,特别是四大协助进行当地账务处理、税务申报、审核和编制当地税务部门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发挥他们在语言和当地政策了解上的优势,这对海外项目处理好财务特别是税务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5 科学筹划、周密安排、合理避税
税务筹划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综合考虑、细致实施的工作,它要求相关人员在实施时既要着眼于税法的基本原则考虑,又要从税法具体条款的操作性着手来进行规划。同时,节税应与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结合起来,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从而谋求纳税人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实际操作时,应该要学法、懂法和守法,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税收法律的内涵,时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务必使税收筹划方案不违法,这是税收筹划成功的基本保证。从筹划的实效性看,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还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企业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预警系统,对筹划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风险,立即向筹划者或经营者示警。综合考虑和全面权衡税务筹划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筹划方案,并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适时更新筹划内容,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趋利避害,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3.6 积极配合当地税务机关审计
海外项目在接到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审计通知后,应当准确了解税务审计的性质、进场时间、审计内容等,提前准备好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缴税证明等文档,做好税务自查工作。企业应当在税务审计中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工作,给税务机关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企业日后税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配合税务机关进行税务审计的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面对税务检查人员的不合理要求,采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方式妥善处理。对于税务审计结论,特别是涉及补税或其他违法行为认定的,必须仔细审核,如存在争议,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企业应当依法行使权利,维护公司利益。中资企业海外项目机构应以税务审计为契机,针对审计结果反映的问题,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完善内控机制,规范税务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从劳务合作到工程承包,从单一产业到多轮驱动,中国公司凭着一股“敢为人先”的勇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一直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外经营之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税务风险管控已是海外企业当务之急。海外经营的管理者特别是财税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反复探索并勇于实践税务风险管理,从而促进海外事业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