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基本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篇2
学习英语需要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习者必须刻苦。当年的话语“语言这个东西,非下苦功不可。”用在英语学习上再恰当不过。学习英语,离开刻苦用功,除非少数语言天才,没有人能轻易成功,不管他用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是如此简单,我们的老师也天天挂在嘴边,在研究上似乎不值一提。但这恰恰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要素,是英语学习最必不可少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任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无从谈起,都是空中楼阁。但是这个问题恰恰被我们的英语研究者所忽略。我们的研究总是放在寻找所谓“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天真地认为:一旦找到这个我们向往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学习英语就万事大吉了。
学习英语要“刻苦,用功”,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英语学习的不法二门。离开刻苦用功,任何方法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那么,“刻苦用功”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呢?
刻苦用功一是要保证一定时间的投入。没有时间的投入,根本就谈不到英语学习的效率。在学校当然是要保证一定的课时量,不可以随意减少课时量。在学生自己,除了英语课上认真听讲外,还要保证一定时间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练习的方式当然可以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活动小组,听英语讲座等等,因为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回环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过程,没有必要的时间投入是保证不了大量的反复回环的。
刻苦用功第二是说学习时要倾心专注,不可三心二意。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总是要教育学生要注意听讲,认真思考等,这是深谙英语教学之道的做法。当然仅仅依靠提醒远远不够,要以自己课堂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是最可靠有效的方法。对于学习者自己来说,就是要求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果没有学习时专注,单靠大量时间的无效重复,也是无效劳动,也不能算作刻苦。
刻苦用功的第三个方面是要时刻具有英语学习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英语学习者”,注重平时英语的积累,也就是常说的“隐性学习”。这些积累包括:平时偶尔碰到的英语单词。偶尔碰到听到的讲座,偶尔看到的英语电影,偶尔遇见的英语媒体以及方方面面的接触到的英语。当这些英语出现时,你是不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记忆,思索。这些学习已经越来越引起英语教育者的注意,充分利用“隐性学习”能更加有效促进英语学习。
二、个人兴趣。学好英语的第二要素是个人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一个被人们说滥了,然而的确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或技术,没有兴趣,是无法学好的。所谓兴趣就是特殊的爱好,比别人更喜欢做某件事。有了兴趣,就会对该学科有更多的关注。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有兴趣者却不觉其苦。这样也能大大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在对基础教育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进行阐释是,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是英语教学研究中关注最多的。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现在英语教学的一个前提是认为人人都可以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事实是不是这样?这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三、学习目的。也就是英语学习的动机目标,即为什么要学习英语。不管是从为国家人民做贡献,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或者是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得到家长老师满意,得到同学的尊重,或者是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出国深造。总归一个学生要有学习的英语的目的,目的越明确越好。我们在各种英语考研班,英语出国培训班看到神情十分专注的学生,他们为什么学习那么专注,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学习潜能。
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也是英语教学研究中被关注的重点之一。现在的英语教学理论总是期望能够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以为只要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能使英语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世上有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实在值得怀疑。英语学习方法因学习的材料不同而不同;因学习的目标不同而不同,因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而不同,因个人的学习条件不同而不同。总之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臆想找到一个普遍使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在学生方面当然也就根据学习目标和个人的学习性格特性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己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五、学习环境。学习英语的环境也包括英语的使用环境。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是学习英语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课堂的英语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英语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程度。有没有英语学习伙伴。学校的英语大环境,学校有没有经常开展的英语活动,比如一些竞赛活动,或其他英语活动。2、家庭英语环境。比如说家庭中有没有人懂英语,有没有人经常督促你学习英语等。3、英语资源环境。学生是否能够得到英语报纸杂志,能否借助电子设备进行英语学习,如MP3,录音机,电脑,能否上网得到资源等等都属于英语学习环境,如果能到英语国家去学习当然最好不过。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能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
六、好的英语老师。教师的因素在英语学习中无疑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说好的英语老师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点:一有良好的英语学科基本功。二要懂得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三要有高尚的教育情操,愿意奉献,以教好英语为己任,这样的英语教师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教师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同时又是学生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好的老师不但能在英语学习的宏观方面如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给学生指导,也能在微观方面如解决英语学习的具体问题上给予学生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在思想道德上给予学生以影响。一个真正好的英语老师给予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英语学习方面的,而是是全方位的,是学生终生的学习楷模。
篇3
一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项研究总要包括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察指标或效应指标三个基本要素。下面对受试对象,处理因素,效应指标的要领及要求作一简要介绍。
1 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是指接受实验的动物或人,亦称实验对象,研究对象或观察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受试对象的选择合适与否,对实验成败是很关键的。如果进行动物实验,对实验动物的基本要求是对拟施加的处理因素反应敏感,反应稳定,尽可能近似与人,并且经济可行,容易获得。特殊要求是健康合格,种属一致,品系相同,年龄,窝别,体重差别不大,性别要求雌雄各半。
2 处理因素
就是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加给研究对象以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各种条件被称为处理因素。在科学研究中,任何实验效应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抓住主要的,带有关键性的几个因素。
3 实验效应指标
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显示出的结果被称为效应。为了具体的,准确的反映出实验效应,就必然需要使用效应指标,指标不仅可以用来揭示实验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用来判断某些特定现象或事实的依据与标准。在医学研究中,不论那种类型的研究,要探索的因素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反映出来。
二 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对照的原则
就是确定实验中相互比较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各组给予不同的处理,然后观察其效应。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消除和减少实验误差。在医学研究中,除了正常解剖生理数据的调查以外,都要有对照。对照基本要求是除了实验因素作有计划的变化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尽量保持一致。
2 重复的原则
重复是保证科研成果可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验过程是多次重复进行的,要做到这一点与实验的样本大小有关,样本大重复的机会多,样本小重复的机会少。二是设计中提出的方法,别人也能重复进行。
3 随机化的原则
篇4
“目标”指的是个人或集体所期望实现的成果,学习目标指的是学生所期望实现的学习成果。语文学习目标则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时,所期望达到的预期效果。21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的一劳永逸的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改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而人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综合素质发展上。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要求将课程目标由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转向既注重知识技能又注重过程与方法,同时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文件相配套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纳入语文新课程理念之中,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语文学习目标在语文教与学中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年龄阶段特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方案,研习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才能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语文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自主学习的计划导向。此外,明确的语文学习目标为评价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评估标准。
二、语文学习内容及其意义
哲学上的“内容”往往与形式相对应,指的是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与意义,学习内容指的是学习所包含的有意义的、实质性的素材。语文学习内容则指的是语文学习领域所包含的实质性而有意义的素材。对语文的界定往往直接影响语文学习内容的选择,而如今,学界对语文的界定往往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教语文就是教语言,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听说读写;而有的学者认为语文就是文学,教语文就是教文学,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等。笔者以为:语文首先应该是语言,然后汇聚成语言的文学,它应该是语言与文学的综合体,教语文就是教语言文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学习内容应该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和文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还包括语文学习方式与方法以及语文知识中内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不仅具有哲学立场,而且具有教育学立场,知识的教育学立场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表征系统,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赋予的新的意义生成系统。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生成三大结构组成,笔者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和变形性。这里的有用性指的是语文知识的效益性,即语文知识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相应的作用;变形性指的是语文知识的转向性,即语文知识向语文技能以及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语文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材,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在师生沟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学习方式及其意义
“方式”指的是个体言语和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语文学习方式则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可以将语文学习方式分为语文自主学习、语文合作学习、语文探究学习。语文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预习、学习、复习语文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语文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分小组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种学习形;语文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一种学习形式。语文探究式学习方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无论何种形式,学生既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或合作的形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将起着不同的作用,语文自主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自学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语文向会学语文转变;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交流与沟通能力;语文探究式学习方式将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说明了语文学习方式对语文的学与教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引起语文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总之,语文学习方式对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丰富了语文学的形式,而且还丰富了语文教的形式。
四、语文学习评价及其意义
“评价”指的是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相应结论,学习评价指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分析、判断过程,语文学习评价则指的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分析、判断过程。语文学习评价不同于语文教学评价,前者针对的是学生的学习,后者针对的则是教师的教和导。语文学习评价需要有相应的语文学习标准,笔者以为学生是否学到了有效教学意义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和深度教学意义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这是检验语文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根本与核心之所在。同时,语文学习评价的主体与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语文学习评价主体有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以及专家评价等等;语文学习评价形式有语文诊断性评价,语文形成性评价,语文总结性评价,语文相对评价,语文绝对评价,语文整体评价,语文差异性评价,语文档案袋评价以及语文综合素质评价等等。
篇5
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够真正的教书育人,这说明教师不仅在知识上要能够主导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也要能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其知识素质应该是过硬的。教师应该对自己学科内的知识做到精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把学科内的知识展示出来,更应该将所教授学科本身的内涵和本质阐述清楚,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发展的无限可能,将知识生活化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教师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具有足够的能力把知识传导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学科的魅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个性化课堂设置,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课堂气氛,让寓教于乐这个理念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另外,比教师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的品德和修养,教师在课堂上情绪饱满,对学生一视同仁,不随意批评学生,不随意恶言相加,以上种种都能在无形中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此为标准,使自己不仅仅成为学习上的好学生,更成为生活中的好公民。
篇6
一、人员管理
对于学校后勤工作来说,既可以看作是理财管物,又可以看作是一项基本的执行财务制度,作为一项维护财政纪律的技术性工作,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政策性。如果在学校后勤管理中的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遵循廉洁奉公党性原则,是难以做好这份工作的[1]。同时学校的后勤管理还具有一多、二广、三难的特点,其中一多主要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员数量比较多;二广指的是由于后勤管理是与学校中每个人,所有这一工作的要求面和联系面都比较广;三难指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逐渐与其物质条件更加的不适用,而且有些地区的社会风气和党风民风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2]。因此,如果想做好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具有任劳任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与全面贯彻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和执行相关的国家财务财经纪律、政策与制度具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学校来说,其后勤管理工作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服务态度、工作人员作风、设备管理、环境布置等各个方面,都会对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该提高对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条件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挑选。总的来说,在挑选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时候,需要根据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学校的性质来制定挑选条件,其中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思想上而言,应该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并且对后勤管理工作保持着热情的态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二是就作风上而言,需要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三是就工作上而言,能够勇于改革、不安于现状、耐心、细心、办事热心、爱校如家、认真负责,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原则性;四是就专业上而言,对相关的教育方针、财务规定政策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详细的了解教学发展需要,并最大限度的掌握相关后勤管理专业技能与管理知识[3]。
二、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可以看作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这也是学校开展一切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条件。但是就学校的后勤经费来说,具有多方面的使用效能,而且还能充分的挖掘其潜力。学校的后勤管理部分就需要充分的提高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并且还需要保证办事效率与质量。因此,可以将学校经费管理效果的好坏,当作是判断其后勤部门工作质量的标准之一。
为了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后勤部门需要做到监督有要求、分析有资料、管理有制度、收支有标准、拨款有预算、办事有计划,这样才能发挥经费的使用效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制定经费使用计划,将工作的次序以及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加强预算和预测工作,一切都按照预算标准来办事。同时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还需要遵循照顾一般、保证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有效的将经费使用可能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经费使用效能[4]。同时还需要留有余地,坚持弹性原则,对机动数实现有效控制。在预算使用资金的时候,应该根据学校的可能支出以及季度变化,将月度、季度以及全年的用款计划都进行编报,这也可以当作是拨款的参考,有效的避免了出现前松后紧或者是前紧后松的现象。
同时要加强对用款计划的实施,并注重对实施的控制与监督,严格按照财经纪律与财务制度来执行,坚持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以及反馈控制的有效结合,建立健全的民主理财制度、检查监督制度、报销验收制度、财会人员分工制度、经费审批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保证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能。最后还需要加强总结,做好经费决算。作为学校的预算年终总结,决算可以看作是财务活动管理为学校提供服务的最后检查。会计财簿中应该对月度、季度的经费编制进行记录,并注重对经费支出的核算与检查。这既可以看作是对原先经费使用的检测和总结,也可以看作是下一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的依据和指导[5]。
三、校产管理
“开源”与“节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对于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来说也是一样的,其基础方针就是勤俭办学。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财政投资来说,并不是十分的充裕,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经费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强对校产的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因此,这就需要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加强对经费使用的计划,同时也要重视节约物力,注重校产维修与保管,提高其使用效率和使用年限,提高使用周转率。
首先需要注重校产管理,对各种的校产管理都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在登记薄或者是帐卡中分门别类的对校产进行登记,并严格执行进出库制度,切实做好帐物相符、账目清楚、手续完备,杜绝浪费和贪污;其次加强校产修葺,目前有些学校中一方面既存在着物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浪费问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校产的修葺,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校产的使用效率;最后要注重宣传和教育爱护公共财物,在日常的教育中加入爱护公物的内容,逐渐在校园中形成爱护公物为荣的好风尚,引导师生注重节约、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修旧利废、爱惜公物,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当作是校产的主人,注重日常的管理与爱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延长校产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种校产的使用效率[6]。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校产的使用效率,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人员管理,还是在经费以及校产管理的方面,首先都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将所有的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这也是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学校长期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旭林.论地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代化”路向与实践――以天水师范学院后勤管理改革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8-92.
[2]白敏.科学配置学校后勤要素推动校园标准化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88-190.
[3]钟璞,刘群,戴作芳,山林,卢彰.高校后勤服务形象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08:6-10+14.
篇7
在网络通讯技术普及应用的催动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热土,数字形态信息的制造、应用正在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新型信息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早在2004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2004年34号文件)这一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发展壮大信息资源产业”的信息资源产业政策概念,开启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阶段。但时至今日,我们对信息资源产业基本特征、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对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外延、产业边界和产业模式等内容也远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研究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阐释产业模式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对认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至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1 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
1.1 信息资源产业分类
信息资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产业形态,如以文化信息开发利用为诉求的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而不同的数字信息开发利用活动根据开发的侧重不同,被冠以不同的产业名称,例如数字内容产业、动漫产业等。在某些专业领域信息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产业发展形态:地理空间信息的开发利用日益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专利、知识产权文献构成的信息开发应用发展前景广阔;出版、新闻素材、科研论文、商业信息、财经数据库、行业信息、文化素材、实用技术、网络教育等领域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传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如政府机构、图书馆、公共档案馆、博物馆和各类文献中心、信息中心,尽管存在着信息产权、公共服务性质等障碍,也都借助网络、数字技术积极地向产业形态延伸。在网络世界发展最快、扩展最为迅猛的信息产业形态属于信息资源服务业,如信息搜索服务、各类性质的门户网站。在这些领域,由于产业依赖的资源没有边界,服务对象也没有限制,只要盈利模式具有价值,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关于信息资源产业的慨念、产业边界和产业形态日前并不是很清晰。信息资源产业有时被混同在“信息业”之中,有时被分类在“信息服务业”之下,有时又被表述为“数字内容产业”,或者被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信息资源产业”未被清晰界定,只在“其他信息相关服务”类目下列出“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新闻出版业”、“图书馆与档案馆”三个与信息内容相关的子类。
在国际上,信息资源产业边界也没有得到正规文件的界定。在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中比较了联合国“信息业、“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产业分类情况,除新闻、出版、档案馆、图书馆等分类同样作为信息服务类别外,只有“数据处理”、“数据库活动”等细目与信息内容相关。
200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修订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简称NAICS)中,将信息业扩展为出版、电影和录音、广播、网络出版和广播、通信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搜索门户、数据处理服务等7个子类。其中包容了信息服务产业,在技术方式上跨越了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但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信息资源产业边界。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产业实践领域还是在产业政策范畴,信息资源产业都没有成为界定明确的产业类别,这一方面归因于信息资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信息资源产业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的特征属性研究的严重不足。
1.2 信息资源的产业价值转化与产业特征
与传统产业主要以物质材料为加工对象和最终产品形态不同,信息资源产业的加工处理对象和成果形态主要是信息形态的。但是,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往往又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作为载体,特别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成为信息资源主要的加工处理工具、产品与服务的主要载体形式,其产业价值的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工具的适用性,以至于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往往成为技术形态的附加物,信息资源产业分类边界容易被技术模糊化,概念常常被技术支撑物或技术方式所取代。“数据库服务业”、“数据处理业”、“搜索引擎服务”或“数字内容产业”等技术特征明显的产业分类标识模糊了信息资源产业的信息资源特征。
信息资源构成中绝大部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衍生物。从信息产生价值的特性而言,信息具有“第一次价值”和“第二次价值”。所谓“第一次价值”是指信息在产生它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直接价值。所谓“第二次价值”是指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具有的价值。从“第一次价值”到“第二次价值”必须经过再处理、再组织过程,经由对信息的高度聚合,形成信息资源产业基础。这一过程成为信息资源产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资源产业区别于其他信息产业或信息技术产业的基本产业特征。形成信息资源产业基础的过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在成本构成中机会成本和知识产权成本所占比重比较高,成为影响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扩张、快速发展的结构。而传统上具备信息资源高度聚集条件的机构,大多数属实规信息“第一次价值”的辅助机构,如档案馆等。这些机构由于机构性质所限,信息资源再开发的驱动力明显不足,向产业化转型过程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制度障碍,产业化体现得很不充分。信息资源产业的主要特征足以信息资源形成产业规模,或者说是以规模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相应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商业活动。信息资源的聚集存在巨大资本投入的障碍,已经具备信息资源规模条件的机构又存在着产业制度障碍,导致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发展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形成成各种产业分类体系对信息资源产业的明确表述、准确定位和分类界定,使信息资源产业或以传统的信息资源机构为实体而产业特性不显著;或被信息技术相关产业所替代,信息资源价值的产业特征不够凸显;或被纳入信息服务业,信息资源开发特性不够突出。
信息资源产业在产业规范上究竟如何分类,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资源产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链、盈利模式以及适合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是否能清晰描述,对构成产业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否能准确予以界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需要通过研究信息资源产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以揭示产业内涵,进而把握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规律。
2 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三要素
传统的产业一般是基于行业概念的,信息资源产
业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建立起来的新型产业形态,更强调商业模式概念。以新的商业要素构成适应新环境的商业模式,或者旧有的商业要素与新型商业要素有机结合,构成适应新型环境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中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并不是新鲜事物,新的地方在于商业规则和假设,这些规则和假设对产业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开拓出产业创造价值的空间。
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中有三项要素是核心要素:①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②核心开发利用工具;③顾客价值主张。
2.1 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中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信息资源产业,最为重要的商业模式要素是形成信息资源规模。只有构建起相当规模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规模效用,形成信息资源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格局下,只有整合一定规模的信息资源,才能构筑起产业竞争的门槛,扩大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增强市场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强度,利用产权保护等手段使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只有形成信息资源的规模聚集,才能产生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依靠丰富的信息资源来开发或匹配出各种适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只有形成了信息资源的聚集,才能具有选择适合商业模式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信息资源的聚集,本质上是形成对信息资源某种程度的垄断。对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而言,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似乎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意味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就具有了产业化优势。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信息资源往往是具有内部性质、首先为内部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的运行也多数处在内部网络或内部系统,基于安全、保障与管理的需要,不能转化为产业性的资源。即使有社会化开发利用倾向,也会因为巨大的信息资源建没成本而成为转型障碍。
产业化的信息资源聚集方式,在互联网为社会技术基础的背景下,总体上更趋向开放。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在来源上以内生性资源为主不同,现代信息资源产业多以外源性资源为主。产业资源的外源性和开放性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技术为其提供了允分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开放性的产业资源聚集方式使产业发展更具有经济性,使产业资源更容易获得产业资本的支持,两者以市场机制结合更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开放性的信息资源产业为创造商业模式提供了无限多的空间。
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可能由于法律制度、运行模式或垄断地位的局限,恰恰不容易实现产业化,或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因此,产业化背景下的信息资源是以产业化方式整合信息聚集而成资源。而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兼并机构和资源,可以通过开放资源平台或渠道与资源提供者共赢的模式整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面向开放的互联网世界来整合资源,总之是在创新性商业模式驱动下形成信息资源整合。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是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的,籍由信息资源规模化产生规模效应,借助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开拓市场白地。同时,只有产业化的信息资源整合,才有平衡收益/成本、创造利润的巨大驱动力,使得信息资源能尽快转化为商业价值。
以现代信息资源产业的盖蒂图像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995年成立,在成立之初利用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景气、图档来源低价的机会,凭借着资本来源充分,大肆收购美国的图片商和新闻社,形成其图像信息资源产业规模,截至2003年5月已经聚集起7000万张电子图片档以及总长度超过3万小时的视频档。盖蒂图像公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聚集信息资源:①收购各类拥有图片资源的图片商和新闻社;②除了公司自己的专业摄影师外还与全世界超过2 500位的专业摄影师签订合同,获取图片文档;③公司外部的摄影师、记者、电影拍摄者甚至是非职业的摄影爱好者都可以与公司签订协议,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相应的网站上进行销售,并在协议中规定两者如何分享销售所得。此外,盖蒂图像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也为其形成信息资源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初期有创始人马克・盖芾的石油家族的资金支持,但1996年起就在纳斯达克市场以普通股在场外交易所交易,2002年11月5日起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为公司实现信息资源聚集提供了保证。信息资源的聚集,使得盖蒂图像公司具有了资源规模效应,2005年占领了图片市场25%强的市场份额。同时,信息资源的聚集也为盖蒂图像公司建立不同的营销模式、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奠定了条件,既有大量的小规模零售交易,也有注册会员服务,向其他网站发放许可证以及与图像资料交易相关的附加服务;客户群体既有创意工作者,也有编辑出版业和其他商业客户。
2.2 信息资源的核心开发工具
在新型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必须具有独具产业特色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产业化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配置适宜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在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上开疆扩土。信息资源的产品和服务一般是无形的东西,需要借助于某种载体来记录、表现、存储、流通和消费。因此,在信息资源产业中,需要一个工具媒介将信息资源价值送达到市场和客户,转化为客户可消费的形态。
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可以是物质形态的产品,可以是信息处置和管理的软件系统,也可以是知识产权管理工具或商业营销规则。这个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常常是上述多种方式、形态的组合物,是一整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具组合起来的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如百度、谷歌等信息资源搜索服务提供商以搜索引擎作为核心工具,以开放的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对象,为客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定位服务或各种类型的信息精化服务。搜索引擎既是强有力的信息资源定位、精化服务的工具,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
谷歌以其强大的搜索引擎为核心工具,在2004年把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哈佛、斯坦福、密歇根、牛津4所大学的馆藏著作转化成为电子文件,放到网上供人免费搜索和阅读。2005年,谷歌提供服务器让网络客户自己的视频内容或影片并开展多媒体内容的交易,同时它向多家电视广播公司展示它的搜索新技术,希望同这些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视频网络数据库开发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谷歌还提供地图本地化搜索服务、谷歌地球搜索服务、关键词关联性搜索服务等。正如谷歌的技术主管卡瑞・赛维尔斯坦表述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一台计算机有某种知识能力,它应该就像图书馆员那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谷歌推出“人体扫描浏览器”,可以让人在Web上浏览人体解剖的三维画面,并为将来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开展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关键手段。
盖芾图像公司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是其一整套的营销渠道和模式,包括网络零售方式、注册会员服务、
许可证授权以及附加服务。
创造商业模式奇迹的苹果公司(Apple)的iPod加iTunes组合则是信息资源与核心工具相互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iTunes通过互联网提供低利润、消耗性的音乐信息资源,以确保iPod的销售带来高差价、高利润。
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对形成信息资源产业的商业模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代比较成功的信息资源企业都是以其独具特性的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开创商业模式、取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甚至可以说,核心开发利用工具是信息资源产业化的第一要素。
2.3 信息资源客户价值主张
客户价值主张的概念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李维特首先提出的:顾客要的其实不是产品,他们是运用这些产品来完成某个工作。理解和挖掘客户价值主张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信息资源产业模式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是开发利用信息的“第二次价值”,它对整合哪些信息资源、以何种方式整合、整合到何种程度具有基本的引导作用,对创造性地开发具有独特价值的核心工具,以独特的方式向客户传递信息资源价值,创造适宜的商业模式,形成独特产业价值链具有先导作用。
信息资源涉及和广泛分布于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能不能构成信息资源产业关键取决于人们对具有充分广度和层次的客户价值主张的挖掘和把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消费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机构客户还是个体客户,重要的是能真正挖掘出客户生活、工作中的真实需求、消费主张,并且能在需求的广度和层次上有创造性地构建客户的价值主张。机构客户的价值主张中对专业信息、信息质量、信息时效的要求仍然比较突出;而在个体客户中,信息资源产业一个标志性的趋势是功能主义的产品和服务在逐渐弱化,体验主义的客户价值主张日益成为主流。苹果公司的iPod加iTunes组合模式就是信息资源产业界实践新型客户价值主张的最佳模板。
客户价值主张是推动信息资源产业价值链不断创新完善的基本动力。客户价值主张不仅可以转化为完善信息资源结构的主要依据,更是发展核心开发利用工具体系、精化信息服务产品的催化剂。谷歌的搜索引擎没有停留在对信息的定位和检索,不断精化其核心工具体系延长产业价值链是谷歌能在产业内保持领先的重要条件。例如,如基于谷歌图书数字化计划的“词频统计”,使用户可以从其统计图表中搜索任何一个词的变化过程,以此可以看出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再如,通过谷歌地球与过去25年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的结合,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获得世界各地的“全球变化”趋势卫星图像,进行如沙漠化、土地变化等趋势分析。“人体扫描浏览器”的推出也是在一个具体的领域精化信息应用的范例。谷歌成功之处还存于其对客户价值主张的挖掘方式构成的创新商业模式,即只要是有价值的客户价值主张,谷歌就会去开发,放在网络上免费让人们使用,不断发现该主张的盈利可能性,谷歌地球、Gmail、文字处理、电子表格、Talk等产品都是如此,在开放免费的应用环境中发掘客户价值主张的盈利可能性,完善和延长产业价值链。
3 结语
当今的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资源产业也正从传统产业形态向新兴产业形态蜕变。产业边界不够清晰,正是一个产业正经历激烈蜕变过程的表征。小文从信息资源产业各种发展模式中提取出信息资源的规模效应、核心开发利用工具和顾客价值主张三个核心要素来概括描述信息资源产业的基本特征,力求能揭示信息资源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界定信息资源产业边界提供参考,也为认识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规律提供理论支持,以推动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促进形成有效的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围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2010―12―18]http://stals.gov.en
[2]肖明芳国外信息资源产业发展启示,计算机世界报,2007-07-30(B3)
[3]Johnson M Seizing the white space: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gmwth and renewal.Boslon:Harward Business Press.2010,
[4]李屏生,林锦鹤,林俗泰,等数位内容成功商业模式之研究――以美国数位内窬产业个案分析//“培训科技背景跨领域高级人才计划”海外培训成果发表报告,台北:“经济部”技术处,2004
篇8
1改进课堂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具体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正对下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针对性地预习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克服依赖思想,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上教师检查作业,解难答疑,组织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等进行辩论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请优秀学生对新课的复习步骤等进行分析和亲身说法。
2 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阅读是接受性技能技巧。阅读技能又可分为解词能力、理解句内关系的能力、摘取要点的能力、基本参阅技能、略读能力、查阅能力等。如果掌握了这些微技能,就会形成总的高级技能。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得学生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直到成为自己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步入独立有效的正确途径。
提高阅读能力还必须掌握阅读策略,策略是一种旨在最有效地达到目标的人类活动,具有启发的、概率的特点,它比较灵活,要求有限容量的认识资源。阅读策略是理解所采用的必要手段,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推断出语篇的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读者总是使用各种策略(如字位、音节、句法信息、词典释义与上下文含义、认识方法、情感流通等);策略使用正确的,往往能提高效率,很快就能够抓住主要意义,又快又好地达到目标;掌握了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能主动找出文字所提供的线索,不断地进行预测、推理和验证,最后达到文章的全面理解。
3提高阅读和速度
要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娴熟地掌握阅读技能。阅读理解能力只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获得。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他们置身于语言的海洋,大量阅读,广泛接触英语语言实际,接触千变万化的语言材料,尤其是强调课上的自我语言实践。大量的应用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的增长与阅读量成正比,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大量词汇、习语、结构和句型,才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提高对文字材料的反应能力。大量阅读才是真正的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提高,与阅读量有直接关系。而要加大阅读量,就必须提高速度。因此加强阅读速度十分必要的。要将速读训练放在精读课头十几分钟内进行。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求学生快读,规定时间完成指标,核对答案,统计理解程度。在对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时,还要记住应选些内容广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文章,如科技知识、天文历史、人物传记等。还应注意,文章的难度要适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4克服障碍,提高阅读技能
对于成教学生来说,由于守教育时间短,知识量、词汇量、分析语法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在中小学养成不良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之在进行阅读时无形地形成了许多阻碍提高阅读能力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努力克服阅读中的障碍,迅速提高英语阅读技能。
4.1纠正“逐字阅读”习惯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往往习惯于逐字阅读,或手指点读,唯恐遗漏文章内容,这样所达到的只是句子水平上的理解,显然无法加快阅读速度。逐词阅读质量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注意力分散所造成的。对个别词的频频注意,使读者常常偏离文章内容的预期和理解,最终影响了阅读效率。高效的读者并不逐字阅读,而是眼睛每停顿一次,尽可能地加强眼睛所摄取的字数,也就是说,阅读时将文章分成较大的意义单位,即意群,眼睛每次停顿时摄取一个意群,即按意群读。以意群阅读是高效快速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
4.2克服词汇障碍
词汇障碍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在阅读过程中,不停地查字典势必影响学生阅读
速度和阅读量,甚至会影响对该篇文章的阅读兴趣,直至放弃。就其原因是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词汇的再生力不强,缺乏利用构词法去派生、合成、转换以获得不熟悉词汇的词汇的能力,缺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解词能力的培养。
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要强化词汇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构词方法,扩大词缀范围,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缀。这样,学生就可运用构词法,利用词的部分线索来确定词义。
利用上下文线索或提示推断词义。阅读中,读者通过已掌握的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的提示和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词的大概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生词所在的句子以及该句前后的两个句子,这将有助于理解生词的词义。此外,还要注意该生词在上下文中有无重复出现,重复率越高,越容易猜测。根据同义或反义关系推断词义。句中单词与单词有时存在着同义或反义的关系。我们可由此推断生词的含义。
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它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和纠正的过程。一个人拥有英语知识和各领域知识越丰富,他在阅读中的猜测就越准确,解词能力就越强,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网络词典可以对阅读的提速起到革命性的意义。
篇9
一、开展课堂观察的缘由
(一)学校体育教研现状
在学校体育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在一个学校开几节公开课,组织全县市的体育老师来听课、评课,以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一是教师开的课表演成份很多,观察者很难复制到自己的课堂;其二是在课后的研讨评课中,每个教师在评价时总是表扬的话比较多,说客套话,批评的话几乎没有,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那就要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起。
(二)体育课堂观察的涵义
体育课堂观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根据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观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体育课的生理效果上,比如对最能反映体育课特性的练习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线等指标上,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这种课堂观察相对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状态、课堂互动与氛围、教师教学技能等其他教学因素,课堂观察的要素不够开阔,视角受到局限,偏少。
(三)体育课堂观察的目的
体育新课程的目标是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各种资源与手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在别人的课堂中发现对方的优点,找到缺点,通过交流并能化解这些问题,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观察者最根本的目的。
二、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
体育新课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研究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由此四个维度,我们可以推导出下列问题:1.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结果如何?2.教师是怎么教的?组织手段与教学方式是否得当?3.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4.观察者对这堂课的整体感受怎样?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认识了它们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的,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师生之间如何进行紧密的连接。
(一)情景要素
体育技能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技术动作理解后反复练习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的时候,根据外在信息,会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和“转化”,建构自己的技术动作。
教学实例1:在高一技巧课中教师学习直腿后滚翻的技术动作。
情景1、向学生提问:直腿后滚翻与普通的后滚翻的区别是什么?
情景2、学生在翻转中的能量怎么来的?直腿后滚翻时阻力臂加大了为何还能滚翻过去?
评析:通过情景1、2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技术动作学习的欲望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社会中的实例,来创设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课中各小组或者集中讨论时,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上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对重点、难点的解决是否有帮助。
(二)教学方式要素
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在室外,在不同的气候、场地器材下面对几十个学生,而且所面对的学生很可能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就要更加丰富,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要关注上课者用什么教学方式对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化解的?各个小组利用何种方式讨论?结果如何?
教学实例2:水平五《田径》模块中的接力跑教学:以4*100米为例。
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力跑的种类、方法、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和挂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2.为何4*100米的成绩比四个人100米的成绩相加要快?四人中哪些人右手持棒哪些人左手持棒?哪些人在跑道的内侧跑?哪些人在跑道的外侧跑?3.教师按异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由小组成员推荐一名学生担任组长,集体讨论4*100米跑的策略;4.组织学生在跑道上分组练习;5.教师根据学生交接棒的情况进行点评,各个小组进行总结;6.教师在各个小组改进后组织练习,提高交接棒的能力。
评析:在上述教法中,教师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思维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通过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探究结论。
(三)互动交流要素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开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完善。新课程教学中,虽然进行了模块教学,但在各个模块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差异很大。教师要创造多种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鼓励、互相帮助等。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例3:水平五《足球》模块教学,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学习步骤:
1.教师利用教具介绍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方法(图3);2.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3.两人通过传球和跑位练习,熟悉双方的特点,如传球时机、路线、力量和落点以及跑位的时机、路线和速度等;4.两人达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可以面对空门配合进行射门练习;5.增加一名守门员,提高各组进攻射门的难度;6.小组讨论: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合作、节奏、射门前观察、射门动作……)
评析: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两人进攻战术配合射门的练习,充分意识到能否射门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射门动作和能力,而且取决于两人的默契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资源要素
体育新课程所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时间资源、场地、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运用,上课者应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作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会制作简易器材,合理布局和使用学校场地。因此观察者要认真观察上课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它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
教学实例4:在《田径》模块跨栏跑教学中,为了能够说明栏上的技术动作,教师仅仅凭靠示范动作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挂图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观看了挂图和多媒体上职业运动员的动作就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他们技术动作的学习帮助很大。
评析:学生对跨栏跑的接触不是很多,没有直观的感受,教师的示范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挂图和多媒体可以反复提供给学生观看,特别是放慢的栏上技术动作。
三、体育新课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好观察点
在听评课中,课前准备好观察点是观察者要提前准备好的,可以让每一位观察者重点观察这堂课的某一个内容或环节,就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观察者想要了解本堂课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能否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没有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能否与同伴分享体育活动和比赛中与同伴齐心协力取得集体的成功等?有了预设的这些观察点,确定了课堂观察的重点,观察者就有了明确的观察方向,也容易发现本堂课的优点与缺点,评课时就有了具体的内容。
(二)课中学生与教师的行为
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带着准备好的任务走进课堂的,这需要观察者尽量完整的记录一些听课的数据,以便在在课后进行分析,在评课时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观察者在听课时尽量准备好秒表、量表、计算器等器材走进课堂,比如,本堂课教师示范了几次?提问了几个问题?教师是怎么进行分组练习的?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安排了哪些练习?学生练习了几次?学生之间怎么交流的等?
(三)课后的评估与反思
听课后,观察者要在第一时间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结论,然后和上课者进行交流,让上课者清楚本堂课的表现是否和他预想的一致,本堂课出现了什么问题?应如何进行改正等?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教学中,观察者通过“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来观察课堂互动情况,把学生的活动方式、地点、时间和参与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成表。
如何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这就要借助观察者在听课中收集到的数据,反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应该单纯模仿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而应该从上课者的课堂教学策略出发,升华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重建自己的教学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观察可以是一个人的行为,而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研究则是一个团队合作,每个人有自己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研究,应对自己的教学、学习和管理,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得到较高的发展,如果课堂观察研究能够成为一种常态,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够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篇10
2.1 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注射方法有每日注射1次、2次 、3次和多次的不同方法,其中对1型糖尿病、妊A糖尿病患者不推荐采用1/d注射方法或2/d注射方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对三餐后高血糖多控制不良,并可能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而应避免。
2.2 胰岛素治疗的对象应有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必须经常检测血糖的变化以指导剂量的合理调整,尿糖测定不能发现低血糖。
2.3 胰岛素给药次数和制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血糖特点,尽量在患者体内模拟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模式,即考虑到基础胰岛素的需要(抑制空腹状态下肝糖输出,从而抑制空腹高血糖),又要考虑到进食后需要大量的快速起效胰岛素的,最后才是考虑方便患者的工作生活[2]。
2.4胰岛素治疗优良的效果应当是:患者全天血糖(三餐前后,睡前睡后)与HbAlc均达标,没有低血糖。
2.5胰岛素治疗目标应逐步达到,根据血糖测定结果每2~3d调整1次胰岛素剂量,每次曾减1~2u。超长效胰岛素可每3~5d调整1次。
3 给药方式
3.1 基础胰岛素给药方式。
3.1.1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或长效胰岛素 (PZI)1/d,或早餐前注射NPH或PZI,1/d。
3.1.2 早、晚餐前注射NPH或PZI,2/d。
3.1.3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CSII)。
3.1.4 超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每日注射1次 。
3.1.5 预混型胰岛素2/d注射,其中的中效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
3.2 餐时胰岛素给药方法。
3.2.1 采用短效胰岛素三餐前给药。
3.2.2 超短效胰岛素三餐时给药。
3.2.3 也可采用人短效+中效胰岛素预混型制剂,2/d注射,其中的短效胰岛素提供了早、晚餐后需要的大量和快速起效的胰岛素,但不提供午餐时的需要。
3.2.4 也可以采用预混型超短效胰岛素制剂(诺和锐30,优必乐25/75),2~3/d注射,其中的超短效胰岛素提供了早晚或三餐餐后需要的快速起效的胰岛素。
篇11
关键词 :英语翻译;同声传译;素养及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65-01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姜仁基(1991-),男,辽宁东港人,本科在读,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方向)。
一、英语翻译中同声传译简述
同声传译是一种高难度的语际转换,它受到时间的严格控制,需要在特定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语言的准确翻译,这就要求同声传译译员在源语讲话发生的同时,必须借助现有的较为确定的相应主题概念在头脑中迅速形成源语信息的猜测、理解和短时记忆,在大脑对源语的反应过程中将源语转换为场合适宜可广泛使用的语言。另外,同声传译也是对目的语的迅速重新组织和表达,对源语加以监听和目的语转换的修正,源语同步翻译为目的语。同声传译又叫同步口译,是口译中要求极高的一种。同声传译是口译翻译的高级形态,是口译领域的高级阶段,要求口译员具备特殊适用的较高素养,尤其在国际间涉及的商务或经济外交等会议上,同传译员必须拥有闪电般思维和卓越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才能完成互相重叠、交叉或影响的多重任务,否则,很容易造成大脑能量的短缺和神经注意力集中困难的情况,从而导致听辨源语与说出目的语之间的不同步,这种并行不悖的境地会极大的干扰同声传译工作任务完成的最终效果。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趋势不断上涨,故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许多重要的国际商务外交会议也较多的国内举行。因此,在国际和国内同声传译译员的需求迅速提高,市场反应热烈。旺盛的同声传译译员需求为国内外高标准、高素质的译员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越来越积极致力于专业的高素质同声传译员的重点培养,以实现国际间贸易交易的顺畅和对外交往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同声传译译员具备的基本素养
1. 坚实的双语能力和较好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同传译员在原则上应该是对语言反应敏感的特殊类型。
具有操作性极强的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的捕捉能力和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同声传译译员完成工作的基本条件应该在于平时语言积累功底,只有语言功底足够坚实和涉及面广泛才能胜任此项繁重工作。依据紧随其后的发言时间要求,在拥有坚实语言储备外,同传译员还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语言转换和表达能力。讲话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分钟250 字,这种语速高于一般人发言的语速100 字。在讲话过程中,同传译员的要求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语言吐字发音清晰准确,语调流畅自然、表达干净、利落。
2. 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声传译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环境、科技等诸多领域,加之初译的译员会由于心理素质欠缺而导致翻译时出现心慌、嘴紧的情况,即使是较为熟悉的内容也可能在翻译中频频出错。因此,同传译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工作的重要方面,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必要的,情绪控制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有效方法,无论面临任何复杂情况,首先必须保持镇定。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影响翻译的理解程度和质量。
3. 团队合作意识
同声传译需要专门的工团队,一般2-3 人,每人平均分配20 分钟的工作时间,以及时间标准进行轮流翻译。翻译团队的和谐配合是翻译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石。
(1)分工阶段根据各译员的优势分布工作,以实现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2)准备工作需要加强沟通以节省时间,提高翻译准备工作效率。(2)在每20 分钟交换的翻译中,暂时休息的译员应该尽力做好在线译员辅助工作,辅助内容包括笔记记录和清除干扰等任务。
三、同声传译翻译的基本原则
1. 随时调整:调整是同声翻译的重要环节,是语言获得和语言输入的校译过程,需要译员对于接收的新语言信息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翻译过程中迅速完成纠正错译和补充漏译的工作任务,实现翻译的高质量完成。
英语“I went to holiday for a seminar at 10 yesterday。”如果依照顺句驱动的原则,就翻译成:“我去假日酒店/ 参加会议/ 在十点/ 昨天。”这样的翻译是不符合翻译目的语的语言语法要求的,所以必须进行调整,所以这句应该翻译成:“昨天上午十点,我去假日酒店参加会议。”
2. 适度超前:“适度超前”是针对翻译过程的“预测”推知而言的。需要在源语信息尚不完整时,译员根据上下内容和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超前翻译”,达到同步翻译目的。例如在翻译到please allow me to be on behalf of 时根据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和模式,可以很快的推知和预测其翻译,看到on behalf of 即可完成“我谨代表……”的翻译。
参考文献:
篇12
“生态就像一个家,家是什么?实际上,家始终不可能只是一套房子,几件家具摆设或者纯粹的人口数量总和,显然,家应该首先是一种关系复合体,蕴含着深厚的并且难以被我们作知性认识的关系结构。"
在变革极其迅速的现代社会,教师传递知识的职能可能会被互联网技术所取代,学校、教室可能会消失,纸质书本可能会被电子书取代,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教育活动的生生不息。因为教育生态观赋予教育活动以生命,认为教育活动不仅要有血肉还要有灵魂,如此教育活动自身就能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教育生态观指导下的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应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强调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生命性。在教育系统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协同开展,教育者的教促进受教育者的学,受教育者的学反过来又影响教育者的教,二者始终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物质因素是指影响教育活动的具有客观性质的教育影响,如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赋予这些物质因素以生命,同时这些物质因素又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精神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目的、社会主流价值、制度、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与主体因素、物质因素同在一生命体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主流价值整合教育内容,然后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如果把教育活动看作独立的生命体的话,那么主体因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躯干,物质因素是血肉,精神因素是灵魂,只有三者都具备才能迸发出生命活力。然而,对于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确定,以往的学者仅仅把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而忽略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背后的社会价值问题。但无论是孔子办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等教育活动,其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教育目的和当时社会的价值导向。因而,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三者之间应是处在同一个生态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给教育活动带来某种变化。通过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互动,使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
篇13
引言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资本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资本要素种类偏多,不同资本要素在不同时代对经济发展有不同影响,金融危机后有必要重新考虑资本要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郭金龙(2003)对1990-1999年的资本流动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实际存贷差、人均筹资金额以及人均利用外资都与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向关系。门洪亮(2004)对我国各区域的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全社会固定投资、财政收支差额、银行存贷款、外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Eslamloueyan(2010)对亚洲国家的贸易开放度与储蓄投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度越高的国家,其资本流动性越强。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不同资本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别讨论不同资本要素的流动性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传导效用,从而综合分析不同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初步统计分析
在深入分析之前,先对资本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统计观察,以便了解研究变量间的基本关系。Sula and Willett(2009)根据投资者不同类型并考虑金融危机下资本要素流动的波动性,将资本要素分为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筹资和贷款三部分,这三种资本要素在金融危机下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和财政支出的稳定性较强,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不大,故本文参考Sula and Willett的研究,将考虑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筹资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这三种资本要素。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资本市场筹资包括股票筹资和债券筹资两部分,其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考虑数据统计口径及完整性并结合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数据涉及2006-2009年不同资本要素和经济发展的省际面板数据。
从图1可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正向关系,而资本市场融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弱正向关系。根据以往的研究,资本要素主要集中在东部,从东往西逐步递减,资本要素投入越多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越高,但具体关系还需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资本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设及变量说明
借鉴Aizenman(2011)的研究模型,模型设定为:
GDPi,t=a0+a1×Fdii,t+a2×Portfolioi,t+
a3×Loani,t+a4×Zi,t+ei,t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Fdi为外商直接投资,Portfolio为资本市场筹资,Loan为人民币贷款余额, Z为控制变量,i为各个省市,t为年份,a0为常数项,a1、a2、a3、a4为变量系数,e为随机误差。控制变量涉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人力资本即平均受教育程度总和,制度因素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进出口总额。
(二)实证分析
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本文分别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东部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主要有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并考虑回归的显著性进行模型设定。同时,对于面板数据往往存在着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故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全国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贷款余额对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而资本市场筹资却阻碍经济发展。第(2)列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第(3)、(4)列表明,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但对资本要素的影响不大。第(5)列表明,随着地方开放度的加入,其与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但改变了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筹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正向作用变为负向作用。对比全国与各地区的回归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范围内总体来说呈现出阻碍经济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在东部阻碍经济发展,在中部和西部却促进经济发展,而资本市场筹资出现类似的趋势,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全国和东部呈现负向关系,在西部却呈现正向关系。人民币贷款余额对经济影响始终为正,但从西往东的影响系数逐渐变小。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和东部依然促进着经济发展,但在中部却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除西部,人力资本阻碍经济发展。总之,从全国总体上来说经济发展已不能过度依赖财政支出,但在中部财政支出依然促进经济发展。除中部,地方开放度促进经济发展,东西部拥有政策优势,而中部的进出口制度相对不健全,从而阻碍中部的经济发展。
资本流动性及传导机制分析
(一)资本流动性
本文分别研究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筹资和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研究主要资本要素的流动性(见表2),模型设定:
Invi,t=b0+b1×Ci,t+ui,t
其中Inv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C为各资本要素,i为各个省市,t为年份,b0为常数项,b1为变量系数,u为随机误差项。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东部的流动性最强,而西部的流动性较弱,中部的流动性是最弱的。流动性越强的地方,资本利用率越高,其资本市场结构越完善。东部资本要素市场结构比较完善,资本利用率更高,经济发展也更快;西部则依托西部大开发政策得到了飞速发展,对资金的利用率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但中部却没受到多大关注,其资金利用率相对较低。
(二)传导机制影响分析
资本要素与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经济。上文已经分析不同资本要素流动性,这里将表1与表2的回归结果结合,通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传递效应,不同资本要素将继续影响经济发展,其导致的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也有所不同(见表3)。
不同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总效应相对于直接效应有很明显的改变。除中部外,不同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均有正向作用。在东部,资本要素对经济发展影响有所降低,其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依托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中部却表现出负效应,这说明中部对资金利用率极低,没充分利用资本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与资本要素流动性分析的结果一致。西部则依赖资本要素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以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了不同资本要素流动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还是从资本要素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我国的政策导向性较强。在东部,继续完善资本市场,降低对资本要素的依赖性,尤其是对外来资本的依赖,逐步实现产业升级,依托科技创新以促进经济发展;在西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借助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筹资和人民币贷款余额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与东部的产业承接;在中部,资本市场并不完善,资本流动性较低,资本要素阻碍经济发展,故应推行“中部崛起”政策,以政策为动力,完善资本市场,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2.门洪亮,李舒.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2)
3.ESLAMLOUEYAN K,JARFARI M. Capital Mobility, Openness, and Saving-Investment Relationship in Asia[J]. Economic Modelling,2010,27(5)
4.AIZENMAN J,SUSHKO V. Capital Flow Types, External Financing Needs, and Industrial Growth: 99 countries, 1991-2007[C].NBER Working Paper,2011
5.SULAO, Willett. The Reversi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pital Flows to Emerging Markets[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2009,1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