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篇1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化科技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最强的生命力。

科技创新就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已达到缩小差距,后来者居上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昌盛的源泉。面对企业的新晴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发展需要,以科技强势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手段。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是摆在企业员工面前的一个重要和难解的课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由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机体,是一个企业中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在这一体系中,各创新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

企业科技创新程序是由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组织绩效考核组成,形成科技创新动态体现。

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是促使科技创新出现的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结构功能及其所遵循规则。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要素来自企业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要素包含: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动力、企业激励机制动力。企业外部创新动力要素包含:客户需求拉动、市场竞争、科技进步、政府推动行为等。企业外部创新动力一般会通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挑战而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是由决策主体、决策组织、决策方式构成的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出抉择的完整有机体。为了便于决策者更好地行使指挥权,在企业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评价系统、决策监督系统及决策反馈系统。只有完善以上五个系统,才能使决策机制趋于完善。从创新的本质和大量科技创新实践上看,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难题不是资金,而是对创新方向的正确判断。因此,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就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方向保障。

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一整套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广义上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是在企业集团的内边界范围内,以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企业集团在战略支持与组织、文化、技术以及对市场适应的交互作用,充分挖掘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各自优势,培育高质量共享行为,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创造而统一行动的行为能力。资源共享是企业集团重要的核心能力。

企业科技创新组织绩效考核是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科技创新绩效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属于企业科技创新约束机制,用于引导企业创新主体正确发挥各自功能,规范研发主体的创新活动目标。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等部分构成。

创新主体包括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三类。决策主体是指既具备创新决策能力,又具备创新决策权力的组织和人员。管理主体是指掌握企业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管理权力过程中,依照执行相关规范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发展或终结的部门和个人。

创新资源是指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等各方面的投入要素,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关键资源有很多种,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企业创新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而企业创新机制主要由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篇2

基于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不仅要对企业提出的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依据企业个性特征,主动采集企业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分析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提前规划布局相应的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产品。

(一)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包括依照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和安排信息服务;创建适应企业信息应用人员心理和行为习惯的信息环境,按照企业需求来规划布局源数据,通过深入加工整理,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具备交互性与可定制性。通过友好界面及各种实时通讯手段,企业自主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挖掘企业的信息需求,同时企业能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的反馈结果。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背景及需求特点,实现信息资源的定制化服务。

(三)个性化信息服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产品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特点在指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提供方式灵活的服务,如信息的组织形式、文献种类、文献范围等。

三、基于企业信息需求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一企一策”的核心是个性化服务,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梳理,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一企一策”个性化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体系。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服务中,需要对企业进行准确区分,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充分掌握企业的真正需求,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出发点。

(二)与企业建立个性化传播沟通体系。在现今网络时代,借助现代电子、数码、网络设备,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已成为可能。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正是了解企业需求,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最好途径,而且有利于接受企业的建议和监督。

(三)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无论是与企业双向沟通以正确了解企业的需求,还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都是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而做的准备。在当今时代,企业的信息需求趋向于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四、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手段

(一)依托现代通信手段,与企业建立双向沟通体系。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借助电子邮件、QQ、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辅以电话、短信、传真等传统通信工具,及时向科技型企业信息服务公告、推送服务信息,并以这些工具为手段及时了解企业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二)细分行业领域,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不同的行业领域,对科技信息需求类型也有所不同。根据企业所从事行业领域的特点,推断出企业对哪些科技信息比较感兴趣,缩小信息服务的范围,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以达到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的目的。

(三)通过公益培训免费体验,提高企业信息应用能力,促进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各类科技信息公益培训,普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知识。科技信息公益培训作为一种长期的、有连贯性的工作,旨在提高企业应用科技信息的能力,同时向不同类型的企业重点推介特色数据库及个性化服务,并免费为企业开通体验服务,让企业切身体会科技信息对其工作带来的帮助,进而全面促进科技信息服务开展。

(四)深入创新载体,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科技创新载体是科技型企业聚集地,科技信息需求巨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深入创新载体,主动收集各类企业需求,通过开展企业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交流等各种形式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能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

(五)开展用户课题跟踪,提供特色信息服务。课题跟踪是面向较高层次科研人员开展的专题信息服务活动,具有主动性、深入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通过对各类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分析,源源不断为科技企业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五、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企业生产技术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关产品可行的工艺路线、可采用的原材料以及该产品相关的一系列信息,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同时企业在新技术应用及生产中出现疑难技术问题时,同样迫切需要得到科技信息服务。目前单位已为中国天辰工程公司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已二氰制备乙二胺”提供相关技术的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完美解决了该企业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工艺瓶颈。

(二)专利技术信息的开发利用。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需要从专利技术信息中了解谁是最活跃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了解行业领先者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发现潜在的竞争对手;了解某专利的法律状态从而决定某产品是否可在法律许可的国家或地区销售,规避必要的法律风险。单位已成功为首创爱华市政公司完成多个领域专利信息的调研工作,详尽了解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专利信息的法律状态,为该单位知识产权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篇3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玉树、果洛两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长冬无夏,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6℃~4℃,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

青海藏区的资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特别是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同类储量的前十位,有2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前三位,有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首位。具有鲜明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青海藏区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4.03亿元,人均23867元。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仍然十分落后,除海西州外(人均GDP 62583元),其余5个州人均GDP只有11194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4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12.2元,不足全国的2/3。

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创新主动性较差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而来,属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创新压力较小,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惧怕科技创新风险,害怕失败,求稳怕乱,图个安稳日子;部分中小企业小富即安,不谋做大做强,不注重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较差。据调查: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有77.3%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但只有11.4%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据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2006~2008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查:38.7%的企业只是进行了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13.7%的企业申请了专利,31.8%的企业注册了商标。由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搭便车”,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科技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匮乏

2008年青海省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为11519人,科学家与工程师8465人,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为73.4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08.64人;万人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3.80人,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33.63%。青海省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为331人,低于全国的354人;青海藏区更低,平均为207人,最低的玉树州仅为77人。青海省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5年,低于全国的7.62年;青海藏区为4.74年,最低的玉树州仅为2.13年。

以上数据说明青海省科技人才较缺乏,青海藏区科技人才更加匮乏。同时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20%;企业科研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7.46%,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科研人员的47.70%,甚至有许多企业就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

(三)科技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仅为0.44%,低于青海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1.09%的水平,并且各州差异较大,最高的果洛州为0.74%,最低的黄南州仅为0.18%。

自有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青海藏区更加严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69.10%的企业是自筹;64.30%的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只有38.20%的企业得到过地方政府的资助。

(四)产学研合作困难,科技创新风险较大

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其中有40个集中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而藏区只有9个(其中海北州2个,黄南州2个,海南州1个,果洛州1个,海西州3个),占22.5%。青海省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均在省府西宁市。这对地处偏远的藏区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程度。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中52.80%的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29.85%的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只有17.35%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最大的优点就是组合资源、分散风险,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因产学研合作难度大而较多地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增大了科技创新的风险。

(五)信息资源短缺,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外部信息是中小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受到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搜集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青海藏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中小企业分布较广,又限制了中小企业及时获取有关科技创新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很好抓住市场机会,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三、促进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其发展。影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应从政府层面及企业层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根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发展科技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引导和保护,调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搭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中小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较强,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政府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3、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服务活动,有效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应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切实发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促进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方面的作用,为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4、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特点,在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强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建立,特别是灵活有效的风险投资市场的建立,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因财产抵押实力不足、信用不达标而造成融资困难问题;逐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限制,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放融资债券,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

(二)企业层面

1、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是保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有效手段。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择、实施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整个过程都要加强管理,以期实现预期效果,获取经济效益。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风险;在创新成果保护上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申请创新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求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如吸收风险投资等;加强自身信用建设,获取银行贷款。

3、改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在人才引进上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还可以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在引进的同时注重自我培养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4、注重市场调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篇4

1、前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是,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下一步我市科技工作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项目扶持带动为手段,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注重科技项目开发,以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全面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注重科技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我市科技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联合本地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平台服务工作,为企业开放实验室,提供样品检验、分析,技术咨询,文献检索等服务。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运行中,也应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形成多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1、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方式共享服务

成果数据库、中外专利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所有能在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此外,为解除知识产权的限制,实现光盘资源共享,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原文传递等方式,解决企业科研人员的燃眉之急。

2、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科技管理部门政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深加工成二次、三次信息,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数据信息产品,形成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创新、专利及产权交易等各种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期望获得的信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用户的信箱中,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3、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

对有需求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指派专人上门服务,可开展运用科技信息资源讲座,也可以是企业关心的企业科技工作讲座。

4、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扩大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帮助企业克服由于规模小、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实现技术攻关等问题,突出政府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服务职能。

3、注重创新主体培育,采取措施,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重视科技创新

中小企业主要领导要有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真正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抓紧抓好。要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创新,并有得力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健全科技管理组织和科技机构,并把科技管理与科技开发区分开来。企业在搞好生产性技术研发的同时,应成立战略研发机构,开发新的产品,为企业永续发展做好战略储备。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是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因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实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等科技扶持项目,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型企业试点等工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注重科技项目开发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1、引进项目

确立“科技招商”理念,以科技项目为牵动,通过小分队招商、展会招商、载体招商和专项招商等途径,多赴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开展科技合作,实现“引进一个项目、催生一批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的目标。

2、扶持项目

全市科技经费应集中向产业化前景好、经济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倾斜,重点解决新能源、石油石化、地方工业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

3、创建品牌

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宣传推介、梯次培育等方式,将品牌培育与项目、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培育一批有锦州特色、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产品。

5、注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架起桥梁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政府应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

围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应重点建设开通我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使其具备科技成果展示、转化,科技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服务功能。

2、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锦州科技信息网建设,使其成为全市重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应向全市开放,实现国内最权威的科技学术会论文、国内核心期刊、国内最为完整的科技信息群、最为权威的企业产品数据库、科技外文数据库以及各行业法律法规数据库等资源的共享,为企业提供信息检索、项目查新、网上宣传、域名注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

应走进企业,走访市内高校院所,搜集企业技术需求,举办、参加校企对接活动,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项目在我市实现转化落地。

6、结论

总之,现今处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不但政策上需要创新,服务上更需要创新。不仅要从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上多下功夫,还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创新思维,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皖春.创新基金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J]. 安徽科技.2014(01)

[2] 黄丽萍,李义芬,吕向阳,李全文.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

[3] 谭影慧.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的瓶颈[J].学理论.2015(35)

篇5

一、科技园的概念及其功能

科技园是基于公司的赢利为基础而创建的,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和联系,推动和倡导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的企业建构和成长,并为技术和商业技能的传输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管理。

科技园的正向影响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技术输送和支撑。科技园内有多种重要的资源,这些内部重要资源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资源来源和渠道。在科技园内的交流技术研发经验、信息交换网络等不断溢出,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二)资金支持。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风险资本金,并为企业成长提供了信用认证服务和资金支持服务,这些支持都极大地避免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失败。(三)文化支持。科技园的人才聚集,也极大地激发出创新的思S和文化氛围,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前提下,科技园通过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园区内企业的形象,为园区企业吸引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关系。(四)市场支持。科技园的独特地理优势,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极其宽泛的市场环境,集聚和汇集了大量的社会市场信息,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科技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温床”效应与“围城”效应分析

(一)温床效应

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创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其具有的“温床效应”具体如下:

1、科技园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平台。科技园建构了一个优化而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在这个优化的系统和平台之下,企业可以获得极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通过这个“政策工具池”,实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整体衔接,在这个整体之中,它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共享的知识创造机会和知识信息交换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园内企业创新的绩效性。

2、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科技园具有优越的地理便利性特征,它临近大学和区域性的研究机构,这就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服务的契机,科技园可以为企业提供极其便利的公共建筑、办公场所、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等资源,在这些基础设施服务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3、科技园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科技园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咨询服务,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新的高技术企业尚缺乏足够的行业经验而提供的,它可以较好地使园区内的企业陷入到“新组织”困境之中,清晰地使园区内的企业界定自己的高科技定位,并在科技园的专业服务和管理咨询条件下,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

4、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文化环境。科技园在国家的推动之下,俨然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它集聚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资源,融合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园创新文化和氛围,在这个和谐的、良好竞争秩序的合作创新商业环境和氛围之中,企业获得了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5、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对接服务。科技园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征,更容易使知识和技术产业化,而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产品和服务,更快地提升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并在良好的市场对接服务前提下,极为有效地拉近了知识创新与增值市场服务的关系,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更为快速和高效,切实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由此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围城”效应

尽管科技园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了绿色的温床效应,然而,也有部分研究学者看到,科技园的地理位置特征并没有完全达成企业的创新绩效,这种单纯的、地理上的位置拉近,并没有真正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链接。研究认为,事实上,在科技园内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互动是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的,它们并不是开放式的、自由的互动和交流,这就使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尤其是当科技园集群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科技园集群会出现锁定和强化内部网络的意识和观念,这就使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弱化,处于科技园集体思维的禁锢之下,无法实现自身的创新,这便出现了科技园对企业的“围城效应”,这种“围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与外部网络的联系,无法打破在科技园形成的思维定势,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性。

三、企业战略分析

(一)资源获取战略

科技园区的企业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在园区内的地理位置优势,获取自身创新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在创新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大化地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这种资源获取战略的有效运用之下,可以使企业明显地获得创新发展所需的资源,活跃自身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获得科技园对自身创新发展的“温床效应”,削弱外部组织网络联系的“围城效应”,还可以克服和防范科技园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加的“围城效应”,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

(二)提升争力战略

科技园区内的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察和优化,即: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企业成本创新能力、吸收资源和技术的能力、网络信息能力。通过对这四种核心能力的提升,可以极为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其有效地规避和防范科技园的集体行动所带来的限制,突破科技园内的群体性思维固有模式,同时这也是企业不断学习和知识累积的成长过程,它可以极其明显地提高和优化企业的创新绩效。

(三)品牌创建战略

科技园与企业的链接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声誉,科技园的各项有利资源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并引发良好的评价和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创建,进而也可以极大地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来看,科技园的管理咨询服务和创新文化氛围,可以较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建设。然而,科技园所提供的市场对接服务则可能会对企业的社会声誉的创建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企业的内生行市场行为,没有积极地向外开拓市场,而仅依赖于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市场对接服务,这显然对企业的社会声誉的创建不利。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地开拓外部市场,增强自己对外界的吸引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形象和声誉。

四、科技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渠道与举措

(一)充分挖掘网络平台信息,提供合作契机

科技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建立与国外科研机构或公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机构,获得相关的合作与交流信息,为企业建立良好、稳定而有价值的合作契机,要充分挖掘网络平台的各项信息,推动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技术引进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技术的转移和对接。例如:可以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座谈会、联合设计、合作办实验室和研究所等,推动科技园区企业的国际化建设。

(二)注重科技园内企业的技术互动与合作

科技园是一个具有强强联合的优势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企业可以进行交互式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同行企业等,这些企业可以从技术上、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联合和合作,利用其地理优势和文化融合优势,更好地实现生产和技术的链接,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并且,科技园还要完善自身的“组织协同”和“互利共生”机制和体系,使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在体系的激发之下,更好地形成一个网络,达到最大化的激发效应和反馈效应。

(三)优化创建科技园金融服务平台

在科技园的资本驱动前提下,还要开发和优化科技园的金融服务平台,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举措,更好地激发科技园区的企业创新发展。要通过设立研发成果奖励基金的措施和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技术增值能力、合法性、风险性等,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研发成果良好的企业给予研发成果资金基金的激励,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园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在设立科技园区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科技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考虑区域经济集聚所产生的“围城效应”,要通过有效的举措和策略,规避科技园的聚集负向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琦.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探讨[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05)

[2] 苏屹,姜雪松. 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构成主体与运行过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S1)

[3] 王伟浩,陶爱萍. 高技术企业分权损益经济学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 蔡锐,何伟胜,王涛. 基于创新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治理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07)

[5] 陈琦.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J]. 财务与金融. 2010(04)

篇6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的片面的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从经济性角度出发证明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为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献计献策。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生态化。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使这两者和经济效益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钟晖和王建锋在《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使其不受污染的产物”,主张把以环境保护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二是张庆普在《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绿色技术创新就与以往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三是陶建宏、王京芳和张蓉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的,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的活动”。四是甘德建和王莉莉在《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一文中提出的,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意识创新的总称”。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1)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绿色技术创新在短期内付出的成本要高于传统技术创新,但是其拥有的利润长期性和永久性,是传统技术创新所不能比拟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企业来讲,放弃传统技术,转而开发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占据未来市场的领导地位,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长期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原本传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一些成本。

(2)提升企业价值与形象。每个企业的内部文化与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追求自身形象在公众面前的塑造这一点则是相通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与社会效益是否会受到恶劣的破坏更加重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表明,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安全,当环境保护在全球成为焦点时,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自身形象而坚持不懈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2.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导向。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各级政府对待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等。不论是目前我国在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上的产权激励,还是在资助、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经济激励,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进行。

(2)市场竞争激励。市场竞争激励是绿色技术创新自发实现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机制的检验,就不能保证社会资源有效率的配置;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就会失去继续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动力。因此,无论是用绿色技术创新替代传统技术创新,还是绿色技术之间的替代转换,市场竞争激励因素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斯托尼和勒眉特曾对比利时12个产业的41个大企业的131个创新项目的进行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调查项目中,一共有64%的创新项目属于反应型,而其中36%的创新项目则属于主动型。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数据中64%的反应型创新项目正是在面临市场竞争下产生的。这一研究表明,当企业在面临国外企业大规模进驻,当企业处在国内市场遭受外企不断抢夺,以及出口遭遇他国绿色壁垒的双重威胁之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企业奋起自救。于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课题将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3)社会需求拉动。企业自身的价值判断受制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当整个社会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有着强烈需求时,这将成为企业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据与拉动力。在我国,绿色需求逐步成为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策略

1.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

绿色技术创新首先必须坚持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应该加大绿色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我国的技术创新片面地、单一地把经济效益作为惟一指标,导致社会和生态效益被无情地排除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外。这就使得宝贵的环保型技术人才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不断流失。同时也导致企业对环保型、绿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轻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改造的观念。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企业从观念和管理上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不断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把绿色环保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逐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由于企业的文化既来自设备装置、广告等外显性事物,更来自于企业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因此必须从全方位加强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为企业的环保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中,人才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轻视人力资源投资的错误观念,应该树立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大于物质资本的意识,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了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绿色环保软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将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把教育培训和人事制度结合起来,将绿色绩效与员工薪酬挂钩,注重双管齐下,从人才的培养上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实践探索,有效地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复合机制体系。在这个复合机制体系中,必须包括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多种有效机制,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有利于形成绿色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管理体系。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一定要坚持以下两种制度创新:

(1)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为降低排污权交易中各种交易成本,应设立排污权交易中介机构,提供交易信息等服务。还应通过制度创新,实行政府提供免费信息服务,以及适当减免监督与执行的费用。对积极减排、积极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让企业真正成为排污和治污的主体。

(2)企业自身能力机制创新。企业应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等各途径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并实施财务成本的严格控制,确保成本回收和资金良好运营。同时,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加强技术培训。部分企业可成立企业内部培训中心或相关部门,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还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优化完善自身能力机制。

3.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会计基础化

由于单纯质化而非量化的指标,一般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应实现自身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会计基础化。完善三大报表的账目分类,尽可能使用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对于确实无法进行定量反映的信息,可以编制报表附注、绿色技术创新情况说明书等辅助报表,或者适当使用文字表述的方法来披露,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量化记录。

4.切实推行现代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始终要密切关注和自觉遵守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令。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经常进行讨论与监督检查。任何基础或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的环保工作都需要有专人对其负责,做到责任到个人。此外,要强调建立内部生态经理制和环境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绿色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加强环境审计,从而推行绿色管理。例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生态环境管理机构自成体系,泰州炼油厂基本建设及重大技术措施项目的环保都配有一名副厂长分管等,都充分体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结语

从工业文明至今,传统的技术创新已经给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人类文明必然要发展,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舍弃技术创新。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绿色技术创新,应该是突破这一人类工业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文献梳理的同时,探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希望能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丁丹.论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3-5

[2]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1-4

[3]张庆普.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1(3)

[4]陶建宏,王京芳,张蓉.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6)4

[5]甘德建,王莉莉.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6]钟祖昌,陈功玉.略论生态技术创新[J].企业技术进步,2003(5)

[7]万迈.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江南论坛,2004(11)

[8]艾志红.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性规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9]李锐锋,罗天强,黄涛.湖北省中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技术创业月刊,2006(8)

[10]田文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例证分析――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1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31

[12]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篇7

二、突破融资瓶颈,使中小企业资金链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银行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严峻。融资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关键在于中小企业能否跳出自身局限去寻求更广阔的途径。除银行贷款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融资:

(1)采用商业信用筹资。在市场上取得一定信用、在客户中建立了信任的中小企业,可采用商业信用筹资,通过向其他企业延期付款、购赊商品、要求交易对手提前付款等方式进行。商业信用属于短期融资,手续简便,履行方便,但受企业规模、期限、资本回流速度、商品使用价值流向等限制。

(2)利用应收款担保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如果企业有大规模的应收账款,可以向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包括应收账款抵押和应收账款让售。中小企业在现金短缺时可以考虑此种融资方式,前提是应收账款的有效性,缺点是利率高而抵押变现低造成成本比较高。

(3)发行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不像银行贷款那样对资金用途有限制。债券融资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可采用该种方案。

(4)非资金融资。即融生产力、融生产资料、融企业组织形式。融技术、融产品、融市场等。中小企业主一定要拓宽融资思路,通过专业化协作、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解决或者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如可通过设备租赁融资融通资金。

三、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强化财务控制制度

1992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专门委员会COSO发表了一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和五大要素,使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大目标包括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规的遵循。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这五个要素紧密联系,其含义是:为了实现目标,一个企业应当在培育一种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识别、衡量和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冲突风险点;然后针对这些风险点设置各种控制机构,并不断地对上述整个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与评审;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则为整个过程提供方便。

从一定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其自身没有资产再生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源泉是创新,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保持企业发展不仅要实施内部控制,更要促进企业创新。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的经营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这样就根据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适合于公司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其次,要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专司资金调度、费用分解、日常费用控制与审核、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等职能。同时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第三要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涵盖财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金、银行存款、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资金安全。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存货及应收账款控制系统。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乃至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特殊地位,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

四、推进财务信息化进程,提高中小企业经济效益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

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动员大型信息技术企业联手搭建平台,共同推出“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上网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能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所有信息,提供经营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手段,密切配合ERP实施工作,逐步实现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促进中小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商业行为网络化、虚拟化的情况下,网络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理财方式和手段,拓宽了财务管理的时间、空间和范围,极大地提高了理财水平和效率。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可将市场需求与销售、采购、生产制造、保险、运输、银行结算、货运、报关等贸易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自动完成整个商业贸易过程。企业采用电子商务,其管理费用和业务开支将大大降低,国外企业应用表明,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可以使成本降低5%到10%。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随时掌握市场和顾客需求、降低业务处理差错、缩短业务运转时间、降低贸易管理成本、改善顾客服务质量、降低库存成本、加快资金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信息化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外,企业要成立信息化建设专门机构,协调解决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切实保障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五、实施中小企业绿色经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然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污染、工业事故以及有毒废弃物等,全球环境的恶化,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对一个国家而言,实行绿色经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对一个企业而言,绿色经营是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和跨越的重要举措。企业绿色经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在生产方面,绿色经营体现为清洁生产;在管理方面,绿色经营体现为环境管理;在核算方面,绿色经营体现为环境会计;在资源利用方面,绿色经营体现为循环利用;在营销方面,绿色经营体现为社会价值。为此,企业需要调整其发展战略,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绿色(或环保)理念”,以绿色理念重塑企业整体的经营运作流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必须走绿色化,开展绿色经营之路。实施绿色经营,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在绿色经营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绿色融资。利用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去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有效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对于投资者而言,出于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自然非常关心企业的环境效益会对企业财务上的安全性和盈利能力产生何种影响。

篇8

一、创新管理模式

在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中,逐渐产生了“三条底线”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三条底线”强调在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时要综合考虑其绩效,即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和社会效益。其实施有利于企业治理能力价值和治理效率价值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声誉价值的提高,对于企业顾客忠诚价值的培养,对于其业务伙伴价值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实施:

(一)明确战略定位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行整体上的把握,通过在社会、生态和利润这“三条底线”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结合一根“底线”的规范伦理准则对另一“底线”进行衡量和对照,使企业明确自身应该重视的方面及当前暂无计划实施或暂不能实现的方面。一些企业将更高的经济责任最为其追求的目标,对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满足于超越最低水平;一些企业重视自身的环境责任水平,对经济责任的追求则致力于向社会进行适度利润空间的提供,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则满足于对员工参与社区活动的支持。因此,企业要正确有效实施“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就要善于平衡“三条底线”关系,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和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使命,确定正确的战略定位,实现“三条底线”间的科学有效平衡。

(二)设置职能机构

近年来,企业责任逐渐被视为其核心战略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其组织内部对负面新闻应对的临时功能。长期以来,尽管我国“三条底线”的创新管理意识逐渐形成,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这一管理模式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一些企业在工作中采取相关事务由不同部门进行分散负责和处理的方法,比如:营销部门负责受理客户投诉事务,人事部门负责协调劳资关系事务,公关部门负责处理危机事件或环保问题。新的经济环境下,为保证“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的科学有效实施,企业应该独立设置相关部门负责处理相关事务,同时还要对该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选拔和录用,通过高层人员继续努力相应的管理体系指标,在定期考核和评估内部管理绩效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报告的撰写和,促进相关事务的高效快速处理。

(三)建立报告制度

在企业建立起独立管理和处理“三条底线”的部门后,还要积极推进其管理报告制度的尽快建立,通过内部评估和考核其管理绩效,并将其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在便于社会各界对其监督的同时,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在使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同时,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国际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企业“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信息进行披露的方法:一种是将企业的业绩和社会责任在其年报中进行载明;另一种为将企业业绩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定期的独立。通过分析发现,定期独立的披露方法日益成为企业实施“三条底线”报告制度的主流趋势。

(四)纳入文化体系

“三条底线”创新管理模式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和发展决策时应将狠抓落实“三条底线”模式的建立,将其指标体系的形成、内部绩效的评估、撰写、等环节。通过自上而下对员工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培训与教育,使全体员工能够行动一致、认识统一,使企业“三条底线”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得以形成,并逐渐同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创新经济战略

为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还要对其经济战略进行创新和改进,近年来,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经济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弥补战略

弥补战略是指企业在集中现有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对现有供应商忽视的潜在需求或利基市场进行满足的战略,其在考虑自身资源有限性的基础上,重视对利基市场而非全部市场的瞄准和集中,运用这一战略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市场的资源要求,同时在努力瞄准利基市场中尚未满足潜在需求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占据先入优势从而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现有供应商没有重视的市场缝隙的同时,通过差异性产品的提供,有利于其竞争失败风险的有效降低。弥补战略的运用,企业在避免与实力强劲竞争对手进行高成本直接竞争并充分理解消费群体潜在需求的基础上,有利于其边际利润的顺利实现。此外,该策略的运用存在着强劲对手进入的潜在风险,在企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均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很容易失败。因此,企业在运用这一策略时还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积累,比如:客户关系、消费者信誉、品牌效益、分销系统等,在创造和积累无形竞争产品和服务时,对其因自身资源和实力限制造成的劣势进行弥补,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取胜。

(二)差异替代战略

差异替代战略通常是指将企业现存的共同供应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通过可替代现有服务和产品的差异服务于产品的提供,增进企业的竞争力。弥补战略的采取是寻求适合的战略避免与强劲对手的直接竞争而占据竞争优势,差异替代战略的采取将目标市场上现有对手的容忍进入作为其进入市场的关键。因此,在实施差异替代战略时,企业要对竞争对手建立和全面开发的市场进行有意瞄准,通过向该市场提供非全然不同但是可以替代的服务或产品,即作为已建市场的后入者而非利基市场的开发者进入目标市场。运用这一战略的优势为:在明确市场需求时能够有效节省开发产品和市场的费用,能够对竞争对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充分的借鉴,在规避较大风险的同时,有利于错误代价的弥补。

(三)“搭便车”战略

在经济学中,这一理论的设计内容为:能够将未付费而从供应的公共服务或产品中受益时面临的困难和耗费的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战略有以下特征:现存市场先入者已经为产品和市场的开发与建立付出了较大成本;另一方后入者已经开始模仿先入者,他们已经获得了坐享其成的机会或付出较少费用就可获利的机会;在对抗“搭便车”者或抢占市场的过程中,先入者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和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搭便车”战略的运用从本质上来看是模仿市场先入者进入市场战略,从其创造的机会或开发的市场中获取利润,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产品开发成本和费用,这一战略较适应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方面,中小企业再将先入者已经开发和建立的市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能够有效降低其不确定需求造成的风险,促使其市场开发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另一方面,这一战略的运用能够使中小企业享受后发优势的利益。中小企业作为后入市场者,在学习吸取先入教训借鉴先入经验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研究和开发产品的成本与费用进行节省,有利于其市场进入成本的有效降低。同时,利用这一战略,企业还能对市场先入者现有的市场份额进行强度和蚕食,一些市场先入者,在对抗市场后入者时,从事面临着较多的成本费用和较大的困难,因此当对抗收益小于成本时,先入者只能容忍后入者的进入和模仿。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中,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这一形势下,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势在必行。因此,企业要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原则的遵循,利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获得。同时,作为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管理模式和经济战略的选取和制定要以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为基准,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实施战略转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雅娜,贠明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探究[J].青春岁月,2012,(16).

[2]王少双.企业管理结构模式及体系制定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3]毛运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J].石油和化工节能,2008,(05).

篇9

纵观电力企业职工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不足,实用人才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二是整体质量不高,在电力技术高速更新情况下,电力企业员工的质量依旧不能同步。三是培养速度较慢,由于电力企业长时间注重企业实际利润的增长,而忽略了企业职工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人才培养耗时长、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员工素质与能力水平、着力于培训职能长期强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电力企业发展实际的独特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模式。在此文章对可持续发展型员工培训模式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 评价培训需求

电力企业培训实践中,评价培训需求由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需求分析二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训需求调查

在电力企业内部全面、客观、公正地收信培训需求信息。充分考虑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主题三个方面因素。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训需求分析

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准备培训、何时培训、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

一般对于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尽早在员工上岗前就进行培训。即新员工培训。对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选择在项目进行前一、二个月进行。

2 培训计划设计

电力企业培训计划体系包括培训规划、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按需求进确定培训项目,本着员工、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年度计划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来,月度培训计划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训规划

电力企业必须将职工培训规划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作为个经营目标进行实施。在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宏观指导长时间跨度的职工培训工作全方位地实施,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供了培训目标。

2.2 计划制定

制定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年度计划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没有年度计划的点滴落实,企业的长期培训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部分由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及年度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制定出现场培训计划:另一部分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电力企业在实施一个培训项目时,充分考虑其资金成本来源可靠。使培训规模、水平及培训程度达到平衡,确保培训管理人员及学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培训心态。

2.3 月度计划制定

电力企业应将年度计划的目标详尽分解,具体落实到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及授课教师、注意事项等培训细节以供培训管理人员及实施人员监督考核。

3 设计培训方案与课程

在实践中电力企业依据培训目标进行选课,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训方案的设计原则及手段

根据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及培训实效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职工文化素质存在差异,造成运行人员学习自主性较强,检修人员相对较弱,因而形成培训能力的差异。追求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尽可能使培训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设计培训方案时,运行检修人员常常采用集中授课统一考试的形式,而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而多采用网上授课、网络教学的形式,让管理人员自主安排培训时间。

在采取强化培训方法时,多奖少罚,最重要的是学员单位的表扬;采取练习的方法时,倡导学员主动练习、扩大学习范围、有比较长的实践期。另外,在培训中充分考虑激励在培训中影响培训热情(强化因素)、保持对培训的注意力(指导因素),巩固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岗位后倒退回去的压力(维护因素)。

3.2 行为改造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要求学习过程本身有注意力、记忆力、重复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励。可以采用行为改造模式,具体包括下面学习步骤: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种公开会议向学员表扬奖励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给学员分配角色,让每个人在模拟的情况下练习这种正确方式处理问题,像反事故演习。(3)社会强化。电力企业根据学员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用表扬和建议的方式给予行为强化。(4)培训转化。鼓励学员在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上时,将培训中学习到的行为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中。

3.3 培训课程设计

(1)在培训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下程序:课程决策一课程设计一课程改进一课程评价四部分。(2)遵循课程设计准则。课程的选择与培训目标一致;设计固定与机动二种形式的课程,课程设计时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密切联系公司实际,慎重选择任课老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 实施培训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是实施培训目标和计划,并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开展。

4.1 培训实施的重点

为确保培训实施顺利进行,在实施时注重强调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训准备。做好培训氛围、培训人员及培训工具的准备工作。

(2)重视分工配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训项目,组织工作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将培训实施过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类别进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该项目具备专长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培训管理人员随后及时跟进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

4.2 掌握培训进程

(1)掌握控制方法。电力企业采用具体控制方法有收信相关培训资料、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查考核方法、培训计划纠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位。

(2)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过程,在实施中要给项目起一个好的名字,具体明确、清晰。即时检查教室、仪器、设备状况,确保培训正常进行。对学员的参与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和奖励,培训管理者特别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为培训工作的协调员和促进者。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内容客观真实的总结。

4.3 培训人员的准备

为确保成功培训,在实践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关注学员;使用各种培训技巧来吸引学员的兴趣,并适应他们不同学习风格;鼓励学员提问,并有效地回答问题;利用视听设备及有吸引力的视觉手段,提高学习和演讲效果等。

5 评估培训

这一过程中涉及培训效果问题,确定培训方案的推广应用价值。评估是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数据无法量化,因此尽量将培训项目细分、量化,用数字来衡量培训效果。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一般采用建设性的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6 结语

文章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合电力企业的职工培训模式。达到了系统性、经济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将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及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重要性

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工作。而提升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企业获得有效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科技的创新。企业要能够积极利用科技创新,优化工商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管理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这样,企业发展才有保障。

一、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管理现状

企业工商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企业有效发展。企业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其可流动资金的管理,要实现对可流动资金的有效管理,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合理设置管理模式,以实现资金的的最好利用,真正实现其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转型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企业之间多通过模仿开展管理工作,企业并没有真正做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立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和方式,这样,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自身竞争力就受到限制,无法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在工商管理中积极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能够利用新科技实现工商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以实现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抓好工商管理工作。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工作,需要能够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结合市场的变化,基于市场需求,制定出科学的工商管理举措。要实现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必须要重视科技的创新,能够利用新科技为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通过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可以得到完善的发展,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的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可以拓展更广阔的的市场。企业在工商管理项目运行中,如果可以实现科技创新,企业的自营项目的科技含量将得到有效的提升,企业的项目控制管理模式将得到优化,企业的管理项目与管理要求之间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联系,企业项目管理的系统化操作流程将得到优化。这样,企业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技术项目与运行项目的升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市场趋势,利用新科技实现动态化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得到显著的提升,这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将能够站稳脚跟。

(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加强科技创新,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必将会实现创新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空间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下开展工商管理工作,能够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为企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进行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非凡,可以说企业工商管理中实现科技创新,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企业要紧跟时展步伐,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的科技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更具活力,企业也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中实现科技创新,要求相关管理者要能够充分重视科技创新项目,并能够针对企业发展的具体问题构建有效的问题解决处理机制,这样,能够保障企业管理层级实现现代化发展,能够保障企业发展与社会诉求相适应。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科技的创新,能够实现管理结构的优化,能够使企业更好地总结管理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工商管理的集中化优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企业整体管理结构的升级。不仅如此,在具体的工商管理项目中实现科技创新,能够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实现科技的创新,能够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使企业更为有效的占据市场,更有利于企业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优化企业发展理念,这些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为了实现更好的盈利,必须要保障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得以落实,这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在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重大科学的发明,很多新技术手段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也必须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以科技为中心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发展才能具有更大的动力,企业才能凭着科技新手段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实现整体工商管理项目与科技创新的有效联系,这样,企业的整体管理结构才能得到优化,企业的整体管理层级才能不断实现转变,传统工商管理结构才能真正的转变为现代化的科学化的管理结构,企业的整体管理的效果才能得到提升。也只有实现科技创新与企业工商管理的结合,企业市场运行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实现科技的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这为企业实现长久的持续的发展,为企业实现更多的盈利提供了保障。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突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能够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项目开发中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运行质量进行综合性的管控,保障其运行的系统化高效化发展,企业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管理能力和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在工商管理中,要能够积极研究市场需要,能够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现代化的富有科技含量的管理模式。企业要积极转变工商管理思路,能够利用科技手段,分析市场发展的动态化变化情况,优化工商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管理项目运行模式和运行结构也必须要能够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保障企业发展与市场需要的有效结合。企业要能够进一步改革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能够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提升管控结构的重要性,能够全面认识科技创新在管控结构创新,结构调整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能够加强对科技创新项目的集中处理工作,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构建起综合管理综合分析的管理思路,这样企业工商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得以成功构建,企业的整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水平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企业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创新科技,进一步优化升级管理模式和系统化的项目,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基于市场需要开展工商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监督管理与制度创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更加努力,做好工商管理制度建设与监督管理工作,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商管理监督制度,在制度中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于一些对企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企业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提供与他们工作贡献相匹配的奖励,对于一些工作不积极,甚至是做出一些事情影响到企业名誉,影响企业发展的员工,也必须要在制度中明确处罚条例,只有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完善工商管理监督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些搞科技创新的员工,对于一些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入创新技术的员工,企业一定要肯定他们的价值和突出贡献,能够在制度中保障这部分员工的利益,通过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促进员工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制度完善,企业的管理执行过程才能有据可依,企业的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三)打造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精英人才的不断产生,很多高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高端科技在社会更多行业中能够得以有效的应用。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也需要重视科技的力量,要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管理能力,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在市场环境下,如何真正提升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成为每一个企业领导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实现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企业必须要能够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企业要能够深入市场做调查,能够根据市场经营一线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拔工商管理优秀人才,并能够为工商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技能,要通过教育学习,使工商管理人员能够系统地学习工商管理方面的学科理论知识,并能够通过组织他们进行工商管理实践活动,丰富管理人员的实践素养和能力。在工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企业尤其要重视提升相关人才的信息化素养,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高素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保障科技的创新发展,才能保障新科技的有效应用。

(四)促进工商管理的国际化发展

目前国内外的市场竞争环境都是相当激烈的,企业要发展,要走向世界,拓展世界市场,在工商管理方面必须要能够实现国际化发展。这样,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才能得到提升。要实现工商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企业必须要能够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加强科技创新,能够具有国际化发展的意识,企业要积极创新企业文化,能够基于自身文化特色生产特色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企业要重视国际化发展,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强有力的发展。

四、实例分析

目前,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在这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要能够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工商管理工作中,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保障。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实现的发展,都是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的,企业也只有依托科技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不断强大,并逐渐走向国际化。可见,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是突出中,作用是重大的。这里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华为公司,第一是实现扁平化管理,这种管理是一种相对宽松的管理,主要是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自我管理权利,企业鼓励员工积极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鼓励员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对于优秀的员工,企业所给他们的奖励是非常大的。在工作中,企业不对员工做过多的要求和限制,而是培养员工的自我克制意识,引导员工进行创新发展。这样,员工都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员工都有一种做好产品积极创新的冲动。第二,企业采用的是无层级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实施下,员工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他们有共同的创新发展目标,都能够通过密切的配合出色的完成工作,企业根据员工的表现,根据员工创造价值的多少为员工发放工资,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高。他们都能安心工作,积极进行工作创新。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重视引导员工利用新技术手段实现创新,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工作中,企业和员工都很重视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公司能够积极采用电商预订产品模式实现经营,通过以销定产等模式实现生产,这样,企业的销售业绩非常高,这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分不开的。第三,公司重视对产品的创新。华为公司在手机生产中非常重视创新。能够基于客户需要不断提升手机产品的性价比,能够积极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产品创新,以技术创新打动消费者,吸引消费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有效的发展。在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能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这样,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企业发展也有了保障。总之,在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工作,能够加强科技创新,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工商管理中,企业始终要秉承科技创新理念,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科技创新,企业要结合社会需要进行工商管理模式创新,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科技创新,有效地规避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探究适合自身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这样,企业发展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绩溪县生态工业园区北侧,成立于1995年,专业生产与加工汽车同步器精锻件、高精度齿轮和大规格链条套筒,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享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资产8000余万元,占地面积120亩,年产值过亿元。

公司之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自主研制了“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使用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中用于冲压设备的连续模具,材料利用率提高25%,成本降低25%,该项技术于1999年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02年成功研发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第一次将该工艺应用于汽车同步器齿套的生产中。此项技术可以使材料利用率提高35%~40%,加工成本节省10%,而且实现了少切削或无切削,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加工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密度和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005年,公司研发的自动化链条配件生产线,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并获得杭州东华链条集团优秀供方荣誉,且对小小科技生产的链条配件产品实行全线免检。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凸显,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公司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品转型、自动化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公司快速发展再添动力,并且积极做好上市的准备工作,争取于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未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小小科技创新之路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1企业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小小科技董事长许道益始终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发,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因为许道益先生深知小小科技本身规模小、资金少,要想在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做活文章。自主研制了“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这使得小小科技生产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在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许道益董事长仍坚守科技兴企的信念,鼓励大家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成功研发出了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正是由于徐道益董事长的高度重视,起到良好的表率和督促作用,公司的科研人员也倍加努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从研发中心流出。

12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有效保障

小小科技早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业型的研发车间,并且多年来一直以产值的6%~7%致力于研发的投入。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时期仍前后投入600多万元到科研工作中。2006年,公司建设新厂区,又专门建立了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公司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和先进设备。其中研发人员共49人,占到公司总人数的20%;公司采购众多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小小科技找到了特色的专业制造技术,目标产品生产过程节能节材,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公司的材料成型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的技术在全球同类行业中达到一流水平,在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13产学研平台构建不遗余力是制胜之道

小小科技成立之时就设立了研发车间,在2008年迁入公司新址时,又扩大了原来的研发部门,增添了许多新的研发设备,扩展研发人员至49人。小小人一直秉承“以产促研,以研促产”的先进理念,在生产中研究,用生产所得资金支持研发,利用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生产,可以说小小科技的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同时小小科技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小小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用好用活政策是必要之举

这些年来,国家和省一级都设立了企业创新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专门进行奖励,这本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如,小小科技公司生产精密锻件,由于在精密锻件生产技术工艺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申报的空心轴辗制技术项目2010年被安徽省科技部门破格纳入上报的全省18家国家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除此之外,小小科技还多次成功申报《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由于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小小科技的科技创新之路再添动力。

15培育创新文化是永恒主题

小小科技十分注重创新文化的培养,董事长带头创新,积极鼓励创新,为员工提供资金和各项技术支持,同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小小科技有着宽松、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允许失败,允许冒险,因为小小科技明白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为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小小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小小科技的创新是自由、平等的,每个员工都有自由、平等的创新机会,公司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在小小科技,创新已经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它也是小小科技全体员工共同的事业,创新的血液在小小科技每位员工的身体内激情地流淌着。

2结论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和竞争力不强的困扰。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历史课题。绩溪县的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始终践行“科创引领”战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链结构水平,成功化解了许多企业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

[2]刘耀,金恩焘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2008,25(2):86-91

[3]刘耀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8(6):20-22

[4]马永红,赵凌晨,刘拓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2007(10):1-3

[5]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2(15):1647-1648

[6]杨丽霞科技创新要求优化创新环境[J].沧桑,2013,6(37):985-986

篇12

在现当代文化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管理与科技创新责任重大,要求将二者相结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但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当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需要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

2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讲,最关键即是资源、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效率、合理运用资金等,进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势。企业需要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完成资本的优化与配置,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与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这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前提。我国许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盲目遵循过往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理念与科技创新意识,由于无法及时认识到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又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现状至使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其竞争力日益减弱,阻碍了企业积极应对逐步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形成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益,发展中的企业需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如果一公司能够采用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其最终可以实现自己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商业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难理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取制高点,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创新管理入手,进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量身打造出一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而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这都促使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具有诸多方面的外延效应,首先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4)塑造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理念,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4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1)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它们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有必要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根据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加强企业对现代观念和国际意识的认识。(2)注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之时,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迎合时代需要与当下形势。创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称作是影响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了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打造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其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至关重要。

5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已述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改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1.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的内外部形势下,企业拥有了独特手段,方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企业也需要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将生产技术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市场角度来讲,企业作为重要主体,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那么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构建起来,不仅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有效把握,还可以促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格局形成时间得到显著缩短。市场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市场机制发挥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同时,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有机完善企业目前的创新体系,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式有机改变,改变科研机构封闭性的状态,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在短时间内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运用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扩大应用范围。企业受到市场推动作用,促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有机统一经济体系的创新和企业的科技创新。

2.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企业虽然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但是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首先是没有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都会有大量科研成果从科研机构诞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研发中,但是却没有在实际中有效运用,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科研成果会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其次,企业中只有较少的科技创新人才,制约到企业科研力量的提升。还有就是在科研创新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我国政府及企业投入占据了科技投入经费的较大比例,而经济发达国家在本方面的投入渠道更加丰富,取得不错效果。

3.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企业发展中,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自然无法生产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品。根据相关的技术创新理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属于重要的企业内部活动类型,而企业内部活动开展的载体,则是人,其决定着创新效果。在企业创新活动开展中,企业需要将传统保守的观念摒弃掉,打破束缚,创新思想理念,改善技术,将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氛围有机构建起来,促使员工能够在科技创新中感受到乐趣。通过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发挥出刺激引导作用,提供科技创新实施的土壤,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避免盲目,不能够跟随大流,需要将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市场需求,方可以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研发,有机结合生产与市场,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机会,更加顺利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只能够从基础做起、从零开始,也可以借鉴创新,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和成果,催动创新。以美国著名苹果公司为例,不管是MPS播放器、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不是其发明的,但是其市值却达到了世界第一;其基础发明创造较少,但是将自己的理念一直贯彻下去,通过创新改造自己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产生出永远好于别人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追捧。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必坚持于原点,要将原有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起来。再如我国青海钾肥厂,因为钾肥生产技术不如国外,只有较低的纯度和产量,制约到了生存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盐湖集团积极创新技术,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研制出来,通过扩能改造的实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氯化钾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促进了集团企业的进步。这些技术盐湖也不是第一个使用,但是将别人经验技术借鉴来之后,有机融合了自身情况,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对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构建,尽可能地将技术中心真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对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考核办法构建和完善,动态管理技术中心,以便保证企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与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将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引进过来,科学改进与创新。企业要积极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遵循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双边技术协作机制构建起来,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兼职、培训等,增强两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促使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技术中心各项研究的顺利开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对经费来源有效拓展。此外,企业需要大力改造技术,将市场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改造。企业要对科技投入适当增加,国家也需要对企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给予相应的管理与支持。此外,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要结合市场变化趋势,来对产业结构科学调整,对产业机构有机升级,对人员组成科学优化,通过减员增效,促使企业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在不断的加大,要想获得健康稳步发展,就需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技术创新,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运用,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完善,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成本投入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