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风险识别机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识别机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险识别机制

篇1

一、民间金融风险识别

(一)民间借贷管控不全面形成的金融风险

在民间金融的资金流通中借贷是其主要流通种类,因此对借贷经济行为监管控制漏洞引起的金融风险是金融经济风险识别的重点。区别于国家经济机构对正规金融经济交易的严格掌控,政府对规模庞大且性质复杂的民间借贷普遍较难实现全面监控与经济行为规范。虽然民间借贷可以自由灵活地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辅助,但基于民间借贷的私有性民营企业的资本流动公开性与透明性较差,因而相关经济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监管借贷行为并规避风险。以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型民营企业为例,在有效占据市场竞争空间之前其首先面临着较大的税收压力与行业竞争,因此盲目进行发展融资成为普遍现象。而在借贷过程中缺乏第三方或政府的全面管控极易造成借贷行为的不规范或风险性,这种盲目行为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并逐渐产生资本安全隐患。

(二)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形成的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机制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经济体系稳定规范的重要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对于国有经济的金融监管体系已相对完善且相关监管部门也已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针对国情现状的金融监管措施极大得削弱了正规金融各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相比较而言,对处于非主体地位的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保障以及相关机构设置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另外从民间金融自身来看,其经济来源于组成过于复杂且私有性程度较高因而透明化监管的难度过大。并且我国金融监管起步较晚,在过于庞大的民间金融规模与高速发展现状下,因监管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组成。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作用形成的金融风险

相对于国有经济的主体性地位,民间金融一直以来缺乏官方的明确规范化管理。因此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较大。从改革开放后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金融作为典型的私有化经济成分一直缺乏官方的明确信任,政府的鼓励态度与严控态度转换对其发展的长远性与稳定性带来决定性影响。这种政策性风险对于各行业民间金融来说都是无法认为预测与防范的,而当下互联网时代民间金融虽然发展趋势良好,但在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相应产生的政策性风险也应作为重要的民间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与防范。

(四)民间企业资金控制不到位形成的金融风险

对于规模庞大的中小型企业而言,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其自身的运营管理机制决定了其资本流动的风险性。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突出的资本规模较小、流通灵活等特征,这种特质使得管理层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灵活地调整短期发展规划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从私有资本的趋利性本质来看,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一切发展规划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民间资本的盲目性对民营企业资金控制的负面影响必然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构建

(一)强化民间借贷监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民间金融作为重要的非正规金融组成,如何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下对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是当下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的民间金融会对整个市场金融体系带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经济运转的平稳性与安全性政府应强化对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民间金融具有突出的高风险与高收益特征,其资本流动性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应得到高度重视。强化对民间借贷活动中资本流动性监管指标的量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设立针对性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完善其行业内部保障。另外在实际的借贷行为中,对于借贷双方而言都需要同等的保障机制即存款保险与存款准备金制度,由第三方监管机构来制约不良金融行为。还应对民间金融环境进行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地方金融环境现状积极扩展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经济活动的市场环境。

(二)加强民间金融监管,构建系统监管体系

从当前现实经济发展现况出发,当前民间金融具有突出的规模巨大且性质复杂的突出特性。民间金融相关的经济活动往往实现形式复杂,参与的利益主体一般并不局限于双方企业,因此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必需各相关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参与市场金融监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部门以及公安司法等,要实现对复杂多变的民间金融监管需要构建灵活多变且监督全面的监管体系。首先各地区的银监会需重点负责以投资贷款公司与网络贷款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活动,另外还要积极引导行业领头者组织成立组织协会以加强其内部监管。对于规模巨大的私有资产借贷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具体金融活动中的法律条例与行业规范,为后期工商部门与公安司法的监管与处罚提供体系保障。

(三)加大立法支持力度,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对比于监管完善的正规金融,民间金融的风险性与其严重缺乏法律保障有直接关系。从民间金融的立法现状来看,现有的《合同法》与《民法》仅对借贷行为有简单理论规范,规模巨大且性质复杂的民间金融严重缺乏切实可行的法律约束与法律规范。因此加大立法支持完善专业性的民间金融法律体系是风险防范的首要工作,这为民营企业实际参与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性指导与保障,也为政府机构作为第三方规范监管处罚提供明确的行为条例。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出发,在进行民间金融立法时应坚持实用性与灵活性原则以全面保障广大民营企业的权益。

(四)适当放宽利率管控,缓解金融市场分割

基于对民间金融风险的识别分析可知,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国情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私有经济发展的绝对性影响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灵活性较高的民间金融带来更为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虽然作为非正规金融成分其并不具有主体性作用,但作为关系民生建设的重要经济成分政府需在严格管控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政策性引导。由于严格的正规金融途径无法满足巨大的资本流通需求,导致非正规途径对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对于相对对立与分割的金融市场,政府应适度减弱利率管控以发挥市场经济规律的自我调节性作用来削弱风险。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且发展潜力较大,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需要宽松的利率管制来保证资本流通只受市场调节影响以保障优化的金融环境。

三、结语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正规金融控制着我国国民命脉而民间金融则关系整个民生事业建设与长期发展,因此加强对其的风险识别与建立科学完善的防范机制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124-02

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水平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停留在较低的管理水平上,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对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由于金融衍生业务对信用要求非常高,所以资本的充足性巨鼎了能否积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但是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业务的资本充足性监管的强度还不够。在中国银监会2004年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第十三条中指出,“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机构的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衍生产品的风险特征,确定能否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以及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品种和规模”,这与《巴塞尔协议》对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所提出的资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提出,所有机构不管规模大小,都必须使用模型计算最低资本要求。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业务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资本充足性的监管。

(2)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由于目前我国仍在使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框架,但是金融衍生业务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兴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因此这一矛盾导致了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管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的力度。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我国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方式以及监管制度上并未实施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管理办法。例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和底时六条规定了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对金融衍生业务应该承担的监督和指导的责任,但是没有明确规定有效的问责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说明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的有效监督,内部的控制制度还有加强和完善的空间。

(4)缺乏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创新的行业,因此相应的监管者必须要有很高的素质,但是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现在的监管人员都还不具备足够的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知识,同时还缺乏对金融衍生风险管理的经验。随着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日益发展,必须改善这个问题。

(5)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监管。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仅限于外资银行在我国国内的监管,但是与外资银行的母国联系非常少。而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开放性,所以金融衍生品就相应的具有跨国性的特种,同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渗透性和高杠杆率,导致了风险在金融市场的扩散和传播将会造成系统性的威胁。这种对外资银行监管缺乏母国支持的现状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日渐发展的趋势不相符。所以,对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实施有效的国际监管十分有必要。

2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第一步,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市场主体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般来说是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以及潜在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产生原因来检查风险。由于风险随时都存在,所以风险识别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市场主体主要通过风险识别来准确判明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属于哪种类别。

2.1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1)从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性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造成的。标的资产的价格受到了经济政策、政治环境、供求关系、投资者人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信息披露存的局限性也是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

(2)从宏观层面上看,全球金融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此外,各种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使得这些各式各样的工具变得越加难以区分。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在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制定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难度的难度。

(3)从微观上层面上看,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的产生,尤其与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关系,而能否严格执行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也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主要有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管理层热衷于投机,因此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而风险厌恶型管理层通常会尽量避免从事投机业务而偏向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2.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表现

(1)金融衍生工具来源于基础商品,所以基础商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因此,价格的变动给金融衍生工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比传统的金融工具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波动的幅度也比传统市场还大,使得风险系数因此增加。

(2)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形成具有随机性,它的组合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规则性,很难研究具体的操作模式,同时衍生工具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在任何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上都可以衍生出新的工具。

(3)滥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杠杆导致交易风险增加。金融衍生工具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的时不用把相关资产的价值全部付清,只需要缴纳一定的押金或者是保证金就能够得到相关资产权益,一直到到期日再对已经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结算。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只需要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实现交易。此外,风险交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杠杆性,因此在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风险,管理与监管的滞后性也会相应的导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产生。除此之外,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健全,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完备也是催生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原因。

3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对策及预警机制

3.1 完善信息的披露,提高经营业务的透明度

公平竞争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参与者都必须遵守一致的交易规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已经确定下来,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完成,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要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这一特点来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风险情况,及时制定对策。

3.2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许多国家为了避免风险因而建立了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的监管机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责是制定监管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法律法规。交易所、证券商协会等通过制定运作规则,规章来对衍生交易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稳固全面的监管结构可以实现对交易进行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应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系统地反映风险状况。

3.3 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管理方法

(1)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应对超过交易主体所能承受的风险总规模的市场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者头寸充足的方法。市场参与者可以试着采用更多的测量方法来度量市场风险。

(2)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市场交易主体需要根据对方的信用级别来确定每一个交易对手的信用,以此来决定交易量,从而减少风险。其次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比来增加信用保障,如要求交易对手提供抵押、保证、支付保证金等方法。再次,机构应该对市场上交易的所有品种按照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3)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主要应该控制参与流动性较低的产品交易量,对于流动性较低的产品来说需要能够长期占用的资金,以免造成管理资金流动性风险,而应控制资金流动缺口的额度从而保证资金流通的平衡。

(4)对营运风险的管理。营运风险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比其他风险更严重,因此营运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之一,但由于其潜在性,很多机构都忽视了其存在。首先,对于一些不可预见的事务所造成的营运风险的管理方法是通过人身与财产保险等方式转嫁出去,对于经营方面漏洞和失误所造成的风险则要减少操作上的失误。其次,机构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紧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再次,管理层要定期检查金融衍生工具的经营状况,核查其是否符合经营方针以及所承担的风险是否在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若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则要及时中止。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衍生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以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5)为避免法律风险,交易方应该先确保交易对手是否具有足够权力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并且确保对手有法律依据履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履行金融衍生品合约义务。此外,在合约条款中应明确的规定交易对手的抵押品或者保证金以在必要时弥补交易方的损失,并且清楚说明交易对手违约时应支付的罚金。这些工作在签订立合约之前就应该确保,以避免法律风险。

(6)建立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就是把金融衍生工具所面临的风险分类,并根据各类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及衡量指标,于此同时,对不同阶段的风险指标界定风险级别,最后根据风险级别以及风险权重计算各种风险的大小、本机构所能承担的风险程度,然后制定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已经建立多个指标体系,但是却未建立关于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建议企业能够建立分层次的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测试体系。此外,企业内部要防止风险在企业的子公司中迅速蔓延以及这些风险在企业内部的聚集。此外,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机制,上市的企业则要对恶意收购进行检测,防止集团控制权的丧失。

3.4 加强国际监管与国际合作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层级,但是由于其交易超出了政府超出了国界使得单一国家和地区无法对金融衍生产品实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不能全面控制风险,此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监管与合作,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势在必行的任务。

4 结语

综合前面所述,我们看到了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缺陷。金融衍生工具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以进行巨额交易,这一特点必然会导致难以避免的投机行为,这种手段既可能带来高收益,也可能带来高风险,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风险更加集中因而变得更加难以控制,一旦操作出现了失误便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动。通过分析近年来在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些列重大亏损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监管制度和交易规则的不完善或者决策失误是引发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风险的监管,在实践中完善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监管手段、监管措施、监管方式和风险的预警机制,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免过度投机。企业应该努力做到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风险的积累,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企业。

参考文献

篇3

    (一)会计风险的涵义

    从广义上看,风险即指事物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结果出现不可预测性,因而就会出现相应的收益或者损失,人们通常关注损失胜过于关注收益,所以对于风险的研究主要涉及对风险损失的研究。企业会计风险是风险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指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做出不当的判断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损失。

会计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便于更好地识别会计风险,现就会计风险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划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依据风险的可控性能可以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依据不同的利益主体可把会计风险划分为会计人员责任风险、会计信息使用者财产风险以及企业管理者责任风险。

    (二)会计风险的特点

    1 会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人为因素,都使得会计信息的风险不可避免。此外,会计工作人员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现象,会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提供虚假或错误信息的情况,使得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风险,这些都导致会计风险的客观存在。

    2 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

    由于风险的可控性不确定致使会计风险具有可变性,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的相互转换使得会计风险也随之变化。如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可控会计风险就能够有效地降低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目前,会计准则正在不断进行修订,以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会计风险具有滞后性

    风险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产生的后果只能在相关决策制定和实施以后才能出现,会计风险的滞后性与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是密切相关的。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并不能很快得到纠正,许多差错是在进行审计和税务检查时才得以显现,这充分表明了会计风险具有滞后性。

二、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

    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主要是指企业要对自身面临的现实或潜在的会计风险的性质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究其原因,企业会计风险可以分为主观会计风险和客观会计风险两大类。

(一)主观会计风险

    由于不同的会计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不同,对同一会计业务的处理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当这些差异足够大时,就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决策失误,产生主观会计风险。主观会计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和技术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根据会计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1.1管理者会计风险

    由于企业管理者控制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部分管理者为谋求企业或者个人的私利,置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于不顾,篡改财务报表、调整会计信息等行为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形成了所谓的管理者会计风险。

    1.2 业务人员会计风险

    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业务人员,由于自身职业道德或者业务能力的缺陷,为牟取个人私利或者迫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利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操作权,在会计业务具体工作中,采用了对企业管理者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甚至国家的利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形成的会计风险。

    1.3 审计者会计风险

    是指拥有会计审计权的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由于不正当竞争或者个人私利,在对企业会计信息审计过程中,忽视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第三方的公允性,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而形成的会计风险。

    2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会计人员由于受到业务水平的影响,在计量、确认或报告过程中,因为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该类风险主要包括:会计职业判断风险、决策支持不力风险和业务操作不当风险。

    (二)客观会计风险

    会计自身局限性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为客观会计风险,它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能通过完善会计制度尽可能避免但不能消除。通常所说的客观会计风险有会计理论风险和会计规范风险:

    1 会计理论风险

    受经济发展环境限制会计理论通常具有局限性,致使会计信息由于失真导致风险的发生。例如,货币计量理论是以币值固定不变假说为前提条件,但是现实生活中货币却是波动变化的,由于假设条件不成立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对决策者产生误导,给企业带来损失。

    2 会计规范风险。

    客观经济环境影响着会计行为规范的制定,在会计准则制定中,会计政策的多样性使的企业在进行相关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致使会计信息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可比性,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

三、企业会计风险的控制

    会计风险的控制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减少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同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预警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控制风险。

    (一)建立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风险的控制能力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程度密切相关,制定和执行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企业的会计风险。为此,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决策和监督互相独立和制约的内部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为企业进行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企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会计监督从静态的简单控制模式转变为动态的科学的预警机制,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加大对会计的监控力度,有效防止风险发生。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要为会计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同时,会计机构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不要受控于其它部门,以免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受其它因素干扰,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偏差。通 过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觉悟,规范他们的行为。此外,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四)树立正确的风险责任意识

    加强管理阶级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树立各部门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制,增加会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并且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能力,使会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风险意识。

结语: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会计风险的识别能力,完善对风险的控制策略,才能保证企业良好地运转。完善企业会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仅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我国企业会计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授信实务上与“相对控制”概念很难区分的是“重大影响”。“重大影响”意味着一方可以参与另一方的财务与经营政策的决策,但并非拥有最终决定权。在集团客户的识别过程中,“相对控制”和“重大影响”似乎难以截然分开。如果一方拥有另一方一定比例以上,但不足50%的表决权资本时,它可以参与对方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对方也并非其子公司(如联营公司),当银行可以判断前者对后者实施“相对控制”或具有重大影响时,两者都需要纳入集团客户的管理范围之内。但判断“相对控制”或有无“重大影响”的股权比例界限在哪里?香港有些银行将拥有2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作为判定“相对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起点,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将持有另一公司一定比例以上,50%以下已发行股本,或控制其一定比例以上50%以下表决权的集合体,作为集团客户来管理。

“财务关联程度”和“担保关系”是划分集团客户的主要依据

双方之间的财务关联程度是“控制权”的进一步体现,而担保关系会影响双方的财务状况,所以以“财务关联程度”和“担保关系”作为划分集团客户的主要依据更具操作性。香港金管局在监管要求中指出,一家公司对另一家公司有财务上的影响,就认定为集团客户。具体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为同一家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或两家公司拥有同样的控制人;第二种为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第三种为相互之间交叉担保或债务由同一担保人担保。根据这个定义,集团客户实际上是“一家公司或一个自然人与其拥有控制权的一家或一家以上的公司所形成的集合体、由同一公司或自然人拥有其控制权的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形成的集合体、以及因担保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体”。沿着这个思路,结合国内企业授信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将下述授信对象归入“集合体”范畴。

公司和公司之间由于直接或间接控制权或担保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体。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或代表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部门(单位),如果追溯公司的最终控股股东,这类公司都会因为受同一政府单位或行政职能部门控制而成为集团客户。公司法中明确,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会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据此,银行在确定集团客户的范围时,应坚持以授信法人为出发点,根据股权关系以追溯到控股法人为限。

自然人和公司之间由于直接或间接控制权、信托关系或担保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体。自然人对公司形成控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日益普遍,识别集团客户时确定“控制人”非常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实际控制人届定为“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规定,企业的关联方是本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主要投资者个人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确定“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的范围是有效地把握整个集团客户管理对象边界的基础。

从信托法律的角度看,公司的控制人或其规定的家属可以通过信托法律机制使公司的控制权向其他自然人转移,造成对公司控制权的重大影响。在以某家公司的控制人或其规定的家属为受益人的信托关系中,具有受托人身份的受托人拥有的股权有可能使其控制这家公司或这家公司的附属公司,因此这类自然人也可能成为实质上的“控制人”。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往往会遇到“基于控制人的亲属关系、信托关系或担保关系形成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集合体”。例如,“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拥有或控制的其他附属公司之间,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是担保人的公司之间,控制人及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拥有或控制或担保的公司与受托人拥有或控制或担保的公司之间,都需要视为集团客户来统一管理。

金融集团客户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集团定义为,在统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这个定义仍是从“控制权”的角度出发的,根据“控制权”来判断某个金融控股公司或银行控股公司是否为银行的金融机构集团客户仍然是一个先决条件,这一点与企业集团客户的识别并无不同。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变化带来了银行如何有效识别和管理金融机构集团客户的新课题。

国际金融集团参股我国金融机构产生的金融集团客户边界问题

我国目前的监管规定要求,单一外资持有一家中国国内银行的股权比例最多为20%,多家外资持有一家中国国内银行的比例最多为25%。而根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单个境外投资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上市内资证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过20%,全部境外投资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上市内资证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过25%。外资参股非上市证券公司的比例不能超过33%。这些相关规定的限制,可以防止外资金融集团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绝对控制”,但无法避免可能的“相对控制”或可以实施“重大影响”。当一家外资金融集团参股多家我国金融机构,同时申请国内商业银行授信时,授信银行不仅需要根据持股股权比例设定一个划分金融集团客户范围的标准,而且需要根据对授信对象的信用风险评估及授信产品的特性(如形成表内资产或表外资产),设定审慎的总风险限额和分项风险限额。

金融集团客户管理的日趋复杂化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部分金融机构在得到国家特许批准的条件下,已经按照金融控股公司或准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在运营。典型的模式是银行下辖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下辖银行,无论哪种模式,控股公司内部都包括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集团内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或关联公司之间在抵押质押贷款、国债回购、资金结算、托管服务、财务顾问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形成协同效应。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作为授信提供方的银行如何控制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不同类别业务的公司之间风险传递和转移。国际同业的研究表明,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或银行控股公司内部形成风险传递渠道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母公司对关联公司的投资或贷款,形成流动性风险或集中性风险;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担保或透支;对集团成员的负债进行保险或提供其他形式的信用保护;母公司向成员机构或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承诺等等。银行在提供授信时,对金融控股集团和银行控股集团股权结构需要保持高度关注,依赖“控制权”标准设定可以作为统一金融集团客户来管理的对象,而集团内部的“防火墙”设置情况、内部交易的公允性和信息披露的质量等也都可能影响授信安全。

企业集团客户风险与金融机构客户之间可能存在风险相互传递

我国商业银行的有关法律明确,在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得向企业投资。银行参股企业已经在法律上被禁止。从其他国家的实践看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可能对市场公平竞争产生影响,会受到立法的限制。目前我国市场实践并未发展到两者高度融合的阶段,但金融机构股权变化会使提供授信的银行在确定企业集团客户的范围时,不得不纳入金融机构客户。同时,需要对金融机构资本的构成状况、资产和负债的摆布、流动性头寸、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向企业集团中的金融机构提供的短期授信被转入企业长期使用。

集团客户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与管理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风险识别应坚持“以控制权(“控制”与“被控制”)为立足点,财务关联关系和担保关系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下基本管理要求。

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展的现实状况,对集团客户设定识别“绝对控制”、“相对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股权比例标准。以此为出发点,从银行的直接授信对象追溯到最终控制方,无论最终控制方是法人还是自然人,股权结构层次中无论多少层级,只要存在直接控制、间接控制,或既有直接控制,又有间接控制关系的法人或自然人都应列入同一集团客户管理体系中。

根据我国担保法中对担保主体、担保对象、担保责任等相关规定,将由于相互担保或由同一担保人担保而形成的“集合体”纳入集团客户管理范围之中。特别注意分析担保关系在授信期限内对担保方(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防范过度担保产生的风险。

对于直接共同控制或间接共同控制的“集合体”,银行将其列入一个集团客户来管理更加审慎。例如,某国有独资投资公司和某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控制路桥有限公司和自来水有限公司,路桥有限公司和自来水有限公司又共同控制环保设备制造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独资投资公司、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路桥有限公司、自来水有限公司和环保设备制造公司视为一个集团客户管理更容易识别风险。

篇5

(一)外部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对于每个房地产投资企业都是不可幸免的。譬如说,当经济衰退,处于低速消沉时,社会对消费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缩,这其中当然包括房地产。更有甚者,每当经济陷于低谷,消费减缩时,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如汽车、房地产之类的长线耐用消费品,这时人们会修正在经济景气时制订的消费计划,推迟或干脆取消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社会风尚如此,造成房地产市场一时供大于求,房屋价格亦连连下跌。

2.财政利率风险。财政利率风险多来自于利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全额付款,一般都会利用杠杆原则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敖以解决一部分资金。假如贷款利率上升,投资人所需要负担的贷款利息就可能是楼价本身的价值,此种情形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投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息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房地产。当然如银行收回抵押房地产可以得到贷出款项的话,则投资人无须再负担任何责任。然而,假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银行在拍卖房地产时仍得不列足够的款项偿还抵押贷款时,则投资人仍需负一定责任。所以,投资者在策划置业计划和议价房地产时,必须把利率波动因素考虑进去。

3.市场风险。由于供求形势变化,引起市场竞争范围、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房地产市场性质、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等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市场价值跌落的一种可能性,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供应的时间误差。譬如当房价因供应短缺而上升时,开发公司便会纷纷兴建楼宇,但由于建筑需要一定时间,故此虽然待建楼的总体规模已经超出供应需要,但短期内楼价仍然会持续上扬。近年来,建筑业技术日渐先进,所以造成房地产能迅速供应市场,直接缩短了地产循环的时间,也使得楼价波动变得更为频繁。

4.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性(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以及土地的自然地理和技术经济特性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上的失误(或其可能性),造成实际经营结果偏离预期望值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起源于投资内部问题和项目的经济环境情况,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低,使用经营费用超过预计值,房屋空置率高,租金回笼等问题,都将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期值。经济环境可能不理想,对房地产的需求偏低,会产生比预期高的空置率。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营业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掌握信息不全、不准,投资决策草率。所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前期调研不细,对购买力及项目的销售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都会导致在运用中出现与当初的估计有较大偏差。

宏观形势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利变化,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表现为:一是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二是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三是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发展商主观上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断或把握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实际上“感觉”错了或反了。如有的发展商过分地相信自己会容易地找到“下家”,将项目脱手,而实际并未如愿;有的发展商在决策上项目时只考虑、分析了一时的市场供求形势,而没把开发的周期因素考虑进去,结果供求关系“此一时彼一时”,或者对市场的估计及项目自身的优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最终导致销售困难;还有的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即通过“关系”拿到“好项目”的能力),而经营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不足或较弱,项目运作中难于实现预期的经营业绩。

此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是引发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如何正确估计和评价一宗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呢?通常的办法是计算投资风险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国际房地产投资业常用的三个指标来识别

1.投资房地产的营业率。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房地产都必然发生经营费用。以利润来维持其赚钱的能力。营业率被用来判定投资报告的净营业收入是否具有现实性。计算公式为:

营业率=年营业总费用/年计划总收入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新公寓楼营业率在38%―40%之间是可行的。办公楼、商业楼有不同的营业率。营业率太低说明投资方案中有些成本费用没有考虑。太高则说明管理不善。太低或太高都说明风险太大。

2.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是扣除所有成本费后的收入,是偿还债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它和偿债责任的比率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

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要求的年偿债额

偿债收益比数值越小,该项借款投资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住宅资产的偿债收益比一般要求超过1:2才被认为是安全的。

3.保本占用率。保本占用率是计算房地产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占用率=(年营业总费用+要求的年偿债额)/年计划总收入

保本占用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可以接受的住宅资产的保本占用率一般为85%-90%。

(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

由于风险度量涉及到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这里的投资结果主要是指房地产投资的报酬回报率。而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可以作市场调查,有已开发项目的资料,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分布或其估计,甚至通过统计检验,但其结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代表拟开发项目的概率分布。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有时相距十几米的位置,即使其它条件都相同,投资的报酬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将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观概率判断结合而确定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但如果某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可能结果有几种,每一种可能的结果为xi其出现的概率为Pi,则其数学期望为: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报酬率的预期结果取为数学期望是合符情理的。因为在统计的意义上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数学期望左右的概率最大。那么此标准差就描述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变动程度,因此可作为一种风险的度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用标准差度量投资风险的优点是概念比较清楚直观,可以借用成熟的数理统计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这一度量有出色的表现。其缺点是准确的概率分市Pi不易找出。考虑到相同的标准差,对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项目,它所表达的影响程度或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也即风险大小,应该是不同的。期望值大时,风险应小些,期望值小时,风险应大些。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变异系数来度量风险:

R=б/E

怎样的R值是小(大)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性格有关。但R接近1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风险。R>1的风险,是很多投资者不能忍受的风险。也可以用Δ=E-б这一绝对数来度量风险。Δ<o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甚至是使投资者招致破产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是对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降低这种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有: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作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风险是指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减少这种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较好地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资者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也可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小的房地产项目

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较多,它们的风险度大小不一。有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也较高,而有些投资项目的风险度较小,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可以使投资收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以合理组织融资形式进行滚动开发

房地产投资需要量大,必须以一定的形式筹措资金,以满足需要。房地产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开发资金。通过预售开发的商品房和卖楼花,从客户那里筹集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利用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到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组建股份公司,申请成为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融资。各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融资形式,以便迅速、大量、低成本地融入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公司不但要掌握融资技巧;而且还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比如在投资项目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多种手段,促使施工单位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房地产企业还要增收节支、提高劳动效率,减少经营管理费用,以保证所投入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通过多项投资组合及多种经营分散风险

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等因素也是不同的,所以,实行多项目投资组合可以获得比所有投资集中于一个项目上更稳定的收益:当然,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太强,否则就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五)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控制风险

一个投资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水平,管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产,减少经营费用,降低空置率,提高收益水平,进而降低和控制风险。

篇6

一、引言

面向客户需求,以“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该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核心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合作共生的必然性、合作关系的锁定性、集群的高度虚拟性、合作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虚拟企业、企业动态联盟、集群式供应链、地域性工业园区等研究对象。

早在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索尼、汤姆森等公司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出了高清晰视频技术,但由于影像制作技术、信号压缩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等关键性配套技术未被及时开发,致使这些公司迄今未能获得R&D投资回报。因缺乏配套的汽车电路操控技术开发,世界轮胎大王米其林公司1997年开发出PAX防爆轮胎至今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为避免国际上3C/6C DVD联盟收取高昂专利费,我国开发出了EVD、HVD、HDV,但终因缺乏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商产品技术开发配合而失败。近年来,跨国技术创新网络迅速扩张,席卷了各国高科技行业,推动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往往依赖于他人,依赖于众多与之兼容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从而引发了传统R&D项目管理以外的风险。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的系统集成与模块整合引导企业竞争不再囿于产品与市场的竞争,技术标准领先已成为崭新的竞争制高点,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在竞争中掌握了控制权。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强力效应,掌握技术标准的企业榨取了行业中绝大部分利润,从而达到“赢家通吃”。国际上DVD3C/6C、MPEG-x、3G等技术标准联盟盈利模式清楚表明,技术标准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的重要手段,这要求企业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时,必须从传统视角下的生产和市场向R&D和技术标准领域转移,表现出从R&D到技术标准的全方位合作。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因其独特竞争力内涵,成为大企业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首选战略模式。

二、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近五年来,随着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重组的提速,跨国公司正在改变在本土从事R&D活动的方式,加速向海外转移R&D基地的进程。在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寻求的是最适合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技术合作伙伴。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企业海外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不仅为各基地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基于构件与开放源代码(OSS)的合作开发推动了中国软件业迅速融入国际主流软件开发分工,其产值于2003年首次赶超印度;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专利数已经从2004年的2400多件增长到了3000多件,3G专利总数已达到数万项,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技术开发分工合作进一步细化,形成企业之间超越国界的R&D网络;高科技产业技术特性及创新要求使企业集聚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化趋势,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可得到一些不参与就得不到的科技资源。技术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态过程。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群落的制度环境中。软件与通信行业、高精密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高科技行业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用生态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高科技企业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协作创新体系形成机理与基本规律是当今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崭新领域之一。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将生态学基本研究方法引入到经济学中增加资源和环境约束,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协调机理,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交叉学科。也有少数学者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协同竞争、领域共占、结网群居等特征,研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关系生态系统、金融生态圈、知识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与竞争战略等。

在技术创新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模块/构件分工、技术标准合作等手段形成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依赖关系,如何将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及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引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专门研究各个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复杂的协作关系及风险管理问题的文献资料却极其少见。相对来说,较为相关的观点是,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整个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作为一种协同整合机制,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创新成果整合成一套协调一致的、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刘友金等(2004)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傅羿芳等(2004)提出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黄鲁成(2003)提出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等等。这些成果目前还未更多地深入探讨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过程中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态关系及合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问题。

三、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一)区域/产业集群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Tichy(1997)在佛农“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区域产品周期理论,并论述了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Dalum et a1.(2005)研究了技术生命周期如何使区域集群发展面临崩溃危险。Fritz&Mahringer(1998)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企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蔡宁等(2003)从企业集群网络变量关系视角,率先提出了企业集群网络性风险。朱瑞博(2004)根据企业集群内外部不同风险诱发因素,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包含结构

性风险与周期性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内生性风险是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吴晓波等(2003)借鉴植物学术语将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定义为“自稔性”风险,包括:资产专用性风险、战略趋同风险、封闭自守风险与创新惰性风险。朱方伟等(2004)依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不同成长阶段,将风险划分为同构化风险、本地化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锁定风险、退出与转型风险。创新生态系统除传统的项目本身风险之外还存在依赖性风险和整合性风险。技术标准化不但增加研发环节风险,而且导致产品缺乏多样性,从而诱发产业体系的内生性风险。

(二)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视角下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

Das&Teng(1998)将战略联盟风险划分为关系风险与运行风险。战略联盟中的核心风险是关系风险,而并购中的核心风险是整合风险。张青山等(2005)将虚拟企业风险分为协作风险、人员不匹配风险、价值观差异风险、系统性风险等。反应不灵、财务风险、道德风险、融合风险是造成联盟共享核心能力失败的主要原因。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联盟决策、资源和知识交换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发集群式供应链风险。协作R&D不可避免会造成企业技术流失、壮大竞争对手力量、加速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向现实竞争者转变、合作方可能将本企业排挤出局、带来关键技术人才流失。技术资产专用性、利益目标差异、成员道德风险是企业技术联盟关系风险的主要来源。汪忠等(2005)专门深入研究了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的知识产权风险;骆品亮等(2005)研究了虚拟研发组织的道德风险。

通过更多的文献综述发现,如何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紧密围绕企业之间共存共生的合作创新依赖关系,探讨跨地域国界的、具有高度虚拟特征的、以技术标准化战略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机制是当今学术界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

(1)创新生态系统风险产生机理:通过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市场进入与网络生态结构分析、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生命周期演进过程的价值创造与价值网络分析、不同阶段技术专利差异化与许可关系模型分析,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成员相互依存的生态风险来源、类型、结构、互为衍生的机理关系。

(2)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从企业这一微观视角,着重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内生性自稔风险诱发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的不确定性,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用于识别和量化由共存共生、共同进化所产生的依赖性风险、整合风险、关系风险、结构风险等。

(3)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模型:引入模式识别、函数逼近、遗传算法构建动态的风险识别模型体系,探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识别方法、指标体系、识别频率与识别目的、权变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变量之间一致性匹配的指导方法。

四、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

技术标准联盟是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自主知识产权是参与技术标准联盟最重要的谈判力量,也是降低技术标准采用风险的有效手段。将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结合,运用专利交叉许可或联盟制,实施隐性知识产权战略,是入主联盟的有效途径。技术标准联盟通过“正式的或隐含契约”把各种知识产权组合起来,以缓解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冲突。“以产权为基础的资源”成为联盟租金的核心源泉,中国企业须向3C/6CDVD标准联盟缴纳专利费近2亿美元、向MPEG-LA缴纳专利费近10亿美元、向3G标准联盟缴纳专利费近100亿美金等等。技术标准是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最高体现,知识产权政策成为私有协议和标准化竞争成功的关键工具。

从联盟、网络与虚拟企业视角,模块化集群具有信息异化、共同进化的系统结构及“背对背”竞争特征,通过集群模块化设计,可从制度安排上内生地化解吴晓波等(2003)提出的“自稔性”风险与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内生性风险。汪忠等(2005)针对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从伙伴选择、契约设计角度构建了内生防范系统;从信任评审体系设计及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完善角度构建了外生防范系统。蔡宁等(2003)从集群生命周期视角提出了集群网络性风险控制策略。合作创新双方在关系探索阶段,应采用契约控制风险,随着关系建立应逐步采用关系规范来减低风险。在R&D购并中,购并企业应在目标筛选和组织整合两个阶段控制和化解R&D购并存在的巨大风险。联盟要长期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声誉激励机制、理性的盟友选择机制,利用合同及增加敏捷信任以规避风险。颜士梅(2005)针对联盟关系风险与并购整合风险提出了控制策略,建立信任机制、实施自治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可有效降低联盟中的关系风险。王凤彬等(2005)引入了组织资源变量提出了六象限风险分析控制模型。动态联盟可通过目标机制、信任机制与群体协商机制降低风险。

通过更多的文献综述发现,如何围绕技术标准“专利池”这一新产权契约关系构筑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结构与机制,进而从产权配置高度降低我国高科技企业融入跨国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是当今学术界崭新的研究领域之一,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

篇7

Key words: power transmission;quality risk;recognition;assessment;prevention;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81-03

0引言

风险是指在一定概率条件下未来可能发生但现在无法确定的不利影响或损失,质量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因质量问题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输变电工程施工具有投资大、工期长、人员构成复杂、工序繁多且具有承接性强等特点,因而存在诸多的可控和不可控质量风险因素,从而形成工程质量风险损益。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某一节点发生质量风险损益时,会对施工后续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形成风险损益在项目实施链上的传递。质量风险沿项目实施链传递的效应极易引起质量缺陷甚至造成事故,严重时直接影响输变电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输变电工程而言质量风险控制问题尤为重要。

1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主要内容及特性

1.1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主要内容质量风险控制源于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大环节。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质量风险控制是在质量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方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控制、抑制,降低其发生风险。因此,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小损失幅度。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其中心任务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管控工作体系来确定工程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和等级要求。

1.2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特性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是具有累加效应的,项目每个环节的质量风险形成由两部分因素构成,一是外部风险环境对项目质量的影响;二是工序系统本身质量风险因素的影响。项目质量风险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特征。方向性是指项目风险传导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者说项目风险传导过程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时间性是指项目风险从一个阶段(环节)传导到另一个阶段(环节)或从一个项目传导到另一个项目或影响到整个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风险传递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承担风险的利益者不一,内外部往往存在各种利益冲突。输变电项目施工中的利益者包括业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设备及材料供应商等诸多参与方,各参与方形成了项目价值链,任何一方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工程一系列的损失,即质量风险的传递。

1.2.2 施工项目质量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施工各参与方、施工生产过程、环节衔接信息偏差。

1.2.3 施工项目质量风险是随着项目实施进展而变化。施工过程中任何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的变化,并需要对质量风险的动态评估。

1.2.4 由施工项目质量风险所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或事故往往是在施工过程中或后期使用上出现,其显现需要经过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

1.2.5 施工项目质量的隐蔽性。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发现其存在的质量问题,因其大部分具有不可拆卸检查的特性,容易根据事后表面质量而造成质量判断错误,将不合格的评估为合格。

2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识别及评估路径

2.1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识别质量风险识别是识别质量风险来源、确定质量风险发生条件、描述质量风险特征并评价质量风险影响的过程,是质量风险控制的前提。施工质量风险的识别过程可以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即由总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层层分解来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质量风险识别可以采用项目施工方与监理方组成联合会议专题讨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理论与经验讨论后确定所有的风险事件。根据国内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实际情况进行识别,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主要有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环境风险四大类。

2.2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模型

2.2.1 识别所存在风险后,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进行影响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构建层次模型如表1。首先使用专家打分法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取值,把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标是总风险A,第二层次指标是第一层次包含的四个维度的风险(B1、B2、B3、B4),第三个层次指标是第二个层次的若干影响因素。

2.2.2 构造比较判断矩形。以矩形的形式表示每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的情况,即对上层次的某个因素,在下一层次中两两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量化判断。两两因素的量化值称为比例标度,比例标度可采取1,2,…9或者其倒数作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量化值。比例标度9个数字的含义是:1两个因素同等重要,3表示因素1比因素2稍微重要,5表示因素1比因素2明显重要,7表示因素1比因素2强烈重要,9表示因素1比因素2极为重要。2、4、6、8对应以上相邻矩阵的判断的中间情况。判断矩阵因素的赋值反映出专家对各风险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认识。

2.2.3 进行各因素相对权值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相对输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A)而言,基准层内的指标两两评价得到矩阵A-B(表2-6)。

一致性检验。在A目标下,R1-R20的组合权重如表7、8所示。

2.3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评估结论根据层次分析法,采用构造比较判断矩形模型进行各因素相对权值计算后得出结果如下:

2.3.1 重大风险组成: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管理控制执行力、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等三项的权重在(0.1,1)之间,属于重大风险,应当加以研究并加强监督控制。

2.3.2 中度风险组成:施工管理水平、现场组织、质检自检及整改、施工工艺方案、合同约定及履行、人财物管理、技术审核和交底、行业法规及规范、工器具及设备的调试校验、成本、新技术设备应用、材料价格波动、地质特征、通货膨胀、国家/地方法规及规范、地形环境等十六项的权重在(0.01,0.1)之间,属于中度风险,应加以重视并采取常态的防范措施。

2.3.3 轻度风险组成:气候条件的权重在(0.001,0.01)之间,属于轻度风险,应做出准确判断,给予适时的重视并做好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

3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路径

3.1 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控制思路由于输变电施工质量风险的动态性和传导性,因此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必须有动态的、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更为关键的是要强化项目与企业之间、各类工程之间、工程分部之间、分项工程之间的持续风险管理和界面管理。同时,施工质量风险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指向性,因此控制项目风险必须界定项目风险可能的传导方向和路径,明确风险传导控制的关键环节或阶段,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和应急预案。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级别分类(重大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来启动不同层面的应急预案,合理配置资源。针对重大风险要求必须重点整顿,对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实施行政和绩效考核,以大力度的处罚确保规避风险的刚性;针对中度风险要求黄牌警告,对项目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并督促立即整改;针对轻度风险则要求对项目管理及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提醒。通过检查、评估、预警等,及时实施干预手段,以提高风险应急反应能力。

3.2 输变电施工质量重大风险控制主要举措根据本文评估结果,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管理控制执行力、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等三项风险是输电施工过程中危险程度最高、最需要关注的风险。这三项风险防范应从风险源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输变电施工质量重大风险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防范与控制。

3.2.1 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风险的防范与控制:①自上而下宣传并引导正确的学习之风,在理论知识上重点普及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鼓励无私传授经验;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时性,一切培训应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分步细化推进,培训时间确定应与企业总体工期协调,确保培训实效;③技术传授和讲解应以施工现场为主要培训场所,实操模拟式教学更易接受;④建立阶段性素质与技术水平客观测评系统,以问卷试题、现场检查、调查了解等方式,分阶段定期不定期进行评估;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潜力;⑥提倡技术竞争和技术比武,通过物质和精神奖惩的手段,提高重视度和积极性;⑦新老帮带的师徒关系应在输变电工程中不断发扬下去。

3.2.2 管理控制执行力风险的防范与控制:①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灌输思想的能力和贯彻行为的能力,确保政令畅通;②建立完善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和形势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各种质量管理制度;③优化业务流程,明晰职责界线,规范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细化业务流程,职责界线必须明确到点,用流程和管理职责来规范人员的执行行为;④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培育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沟通,使命令指令和工作意图及时得到快速有效的执行,并易形成共识,达成一致;⑤奖惩分明,重要事项必须采取刚性手段确保执行的不可变性;⑥委派第三人对事物进行监督与跟踪,保证管理执行过程处于受控状态;⑦做好信息反馈的收集工作,通过被动反馈或者主动调研,通过总结好坏得以趋利避害,确保管理执行得到不断改善;⑦协调内部资源统筹配置,把资源合理协调调动在所需层面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⑧提高团队合作和协同作战意识,增强聚合战力。

篇8

石油钻井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核心工程之一。钻井行业具有野外独立施工、流动分散、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环境复杂的特点.由此决定了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高风险行业。如何将钻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钻井获得最大收益,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能够提前预料事故的发生状态,提高钻井人员的决策能力,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1、影响钻井施工现场安全的各种因素

总的来说影响钻井现场施工安全的因素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人为因素。

1.1 环境因素

由于目前主要钻井作业均是在漏天的情况进行,导致天气直接对作业过程产生影响,如高温使施工者中暑,雷雨威胁设备及人身安全,雪冻带来隐性危险等。在涉海作业中,风暴潮,潮汐等都会影响施工安全。不利的地理位置,如钻井现场主要集中在市区,施工场地狭小,周围建筑物密集,临近道路和其他油气井,施工条件差,亦易引发事故。

1.2 设备因素

这类风险表现在设备设计不当、结构不符要求;起下钻制动装置缺陷;安全距离不够;钻台拦网有缺陷;工件有锋利倒棱;电路绝缘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吊装绳索不符合要求;设备带病运行;设备超负荷运转;设备失修;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及公用防护品达不到安全要求等。

1.3 人为因素

从事故案例原因分析,占总数80%以上是人为的责任事故。人的感知错误。风险源出现,但施工者没有觉察或感知错误。人的判断错误。施工者及管理者如果对风险源的感知错误,从而带来的是判断和操作上错误。对作业动态判断不准确;对设备运行状态判断不准确;对人员工作情况判断不准确;对即将发生的危险采取的措施不恰当等。人的操作错误。操作者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等;忘记关闭设备;操作按钮、阀门、扳手等错误;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转;工件固定不牢;用手代替手动操作等。人的责任过失。客观条件的影响难以履行责任。如钻探高峰任务重,压力大,或操作业者疲劳,或设备运行不良,保险设备不齐全而凑合作业等。

2、导致风险的根本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对施工安全带来的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在提前预测的基础上,施工方e极的采取措施可有效减小该类风险。设备因素多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或对设备运行情况的认识不足,这类风险也主要归因于施工者或施工负责人的风险认识。综上,钻井现场施工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人的因素。从事故预防措施来看,主要是技术、教育和管理,三方面措施都涉及到施工负责人、施工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对钻井施工现场安全来讲,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分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

一方面施工负责人、施工者对风险源不能有效控制,表现在为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施工队伍甚至管理部门对钻井施工的安全设施投入少,没有使各设备保持适航状态,设备带病运行;对承包队伍以包代管;对施工作人员员缺少必要的安全教育;安全制度流于形式等。另一方面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综合管理不强,易忽视对风险源的识别、评价及预控预防对策。在对风险源预控之前,首先应对风险源做一个基本的识别和评价。由于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风险源,当然,要完全杜绝钻井事故是不可能的,必须不断强化钻井质量意识和钻井风险意识,完善钻井技术管理制度,做到对钻井事故“早预防,早解除” ,化大事故为小事故或零事故,努力避免和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3、减小风险事故的措施

3.1 增加安全生产的投入

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是增加安全生产的投入,因为安全投入的不足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比如生产设施破旧,安全设施欠缺,人员安全意识低下等,并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以,只有增大投入,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作用,才能组建出强有力的监管队伍;只有增大投入,才能整改设备存在的隐患,才能配置生产需要的安全设施;只有增加投入才能让安全生产变为现实。从表面上看,经济效益与安全不存在直接关系,而实质上,只有通过安全作保障,才能使生产劳动行为顺利达到目的,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与其说安全投入是成本,不如说是效益,必须实施到位。

3.2 加强员工队伍的素质教育

钻井施工现场是钻井工作人员集中的场所。现场管理的核心为人的管理,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是现场生产要素基本的组合。企业的生产活动及各项管理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要想优化现场管理仅靠少数专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增加现场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动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现场施工作人员员在岗工作时,应该按照安全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岗位工作人员之间的应该实现相互监督。从而实现工作人员自主管理。另外应该开展职工民主管理活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习惯和参与安全管理的能力,只有现场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现场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工作主动性。

3.3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钻井生产现场是钻井企业生产力的载体,是职工从事生产活动、创造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主要场所。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的好坏、效益的高低,以及钻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适应和竞争能力。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现场各项生产活动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并最终实现生产目标的基本保证,所以应该进一步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钻井施工过程标准化管理是钻井现场安全的基础。

钻井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的。石油工业要保持高速度发展势头必须要有安全稳定的局面作保证。只有加强生产中的安全管理,才可以达到高标准的安全生产发展目标。

篇9

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自粗放型管理往精细化管理转换,己经具有一定的共识,另外,促成管理转换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利润空间的持续减小,建筑行业已陆续成为微利行业。假如一个行业的利润不高,这个行业里的企业无法依靠规模获得发展的机会,增强内部管理, 加强盈利能力往往是该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里的重要核心竞争能力之一。

建筑工程项目因投资大、工期长、组织关系复杂、参与主体多,在实施过程里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1]。 因此其再生产经营活动的进程中始终处于多变的自 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内, 并且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为工程实施目标 (质量、成本、工期)的实现增添许多的困难,有的还导致了重大的损失。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进程的每个阶段都要面对多种多样的风险[2]。

2 风险管理的概述

(1)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人们对将来行为的决策和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构成的后果以及预定目标出现多种负偏离的整合[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风险拥有下列特征:1、风险具有普遍性以及客观性。风险是不根据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其是客观存在的。2.某个具体风险具有的偶然性以及大量风险具有的必然性。每个风险的出现,均为不同风险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的结果,其为随机现象的一种。3.风险的可变性。即在项目的全部过程中、不同风险在质以及量上出现变化,伴随项目的进展,有些风险将有所控制,而部分风险将得到处理, 另外在项目的每个阶段,均可能出现新的风险。特别是大型项目中,因风险因素比较多,风险的可变性越发明显。4。风险的多样性以及多层次性。大型项目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因素数量多、涉及范围广,加上种类繁杂,导致大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有多种多复杂、各风险因素,和外界因素型项目里的风险的重要特征之一。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指的是经济单位对也许会碰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识别、分析,并有效的处置风险,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护性的科学管理方法[4]。

想正确理解风险管理的定义,须注意:1.风险管理的是以经济单位,也就是个人、企业、家庭或政府单位为主体的;2.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的预测、评估、识别、处置、分析等环节构成;3.风险管理通过选取最佳的管理技术为核心,想突出成本效益的关系;4.风险管理的目标为实现最大的安全保护;5.人们一般所讲的风险管理为狭义的风险管理,也就是企业风险管理[5]。

(3)建筑施工实行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和另外行业相比,具有多重特征。一是流动性大,一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常常马上迁至另外的工地;二是临时性强,工地的设备、建筑物以及设施、材料、机具、人员等均有非常强的临时性;三是变动性大,不同工程的环境气候、地理位置、平面布置、设计特点均不一样;每项工程的施工准备、开工至竣工,施工阶段的作业条件、作业内容、作业人员变动非常大;四是交叉作业多,一项工程常常是多专业、多家施工单位、多工种交叉施工;五是人员组成复杂,不但有企业自身的,还有分包单位,人员还有岗位、户籍、工种与文化程度的区别。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风险管理,要通过这些特点,以增加其实效性。

近些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很多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敦促了有关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施整体过程的安全管理里,有某个环节常常不受重视,即风险管理。通常,项目风险管理目前仍然倾向于项目后期,在项目前期并无做出风险管理,这时因为国家项目管理程序并没有风险分析,还有就是业主常常忽视,并未意识到风险分析可以使可行性深入研究,能够克服片面性,对项目的科学决策是有利的。工程项目自立项至运营均具有风险,对项目全过程具有风险管理,能为项目带来稳定、平静的工作环境。

3 建筑施工安全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的是在不同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利用许多方法对风险做出的辨认以及鉴别,是系统的发现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识别的关键目的有:

1.为了方便估计以及评价风险的大小;2.为了选取最合适的管理对策。想要管理风险,就需要先识别风险,而风险的严重程度或造成的损失,需要认真估量,风险并不是显而易见,它很难辩识预测,还不容易准确的预测。风险一般拥有隐蔽特点,而人们常常容易被诸多表面现象所误导,以及被一些微笑利益所驱使,而无法看出内在的危险。所以,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里就是十分重要的。

风险识别结论是否正确,对风险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关系。如若在风险识别的进程里, 关键的风险因素并未被识别出来,而只是非关键的风险去识别、 分析以及处理。很有可能会对全体项目做出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让企业面临无意识到的风险。

风险识别的通常程序如下:(1)工程项目包含的活动有哪些;(2)不同活动中各具有什么风险;(3)什么是风险产生的原因;(4)哪些是风险中最重要的因素。

4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处理方法和风险管理的处理方法一样, 包含了风险控制、风险回避、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来说,除了选择用建筑工程所有险和职工(或雇员)人身伤害事故险等的工程保险方式的风险转移以外,风险控制为最关键的因素。

采用风险评价,核定风险等级,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选用不一样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的采用,通常遵循的原则为:

①降低风险、消除风险、个人防护;

②保护措施、预防措施、应急措施;

③对明显不能承受风险需禁止作业,对轻度风险需加强监测和保护,对中度风险需限期整改,对重大风险需立即整改,对可以忽略的风险,时刻注意,不用采取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通常方法有:

①制定管理方案,包含管理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等;

②确定安全指标、目标,组织机构,落实职责;

③制定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书、作业规范、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必须的文件;

④组织员工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工作能力;

⑤加强检查、监督、测量和测试;

⑥对危险作业、危险场所、危险设备,增强运行控制;

⑦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查找原因并选用纠正以及预防的措施。

总的来说,想要成功的管理项目,就需要成功的管理项目的不同风险。施工安全风险,其是项目的最重要风险之一,需要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分清轻重缓急,对所启动的建筑施工中安全风险分析透彻,探究出防范风险的方式,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从而让施工项目得到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卢岚,杨静,秦嵩.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明土木工程学报[J],2 0 0 3 , 3 6 ( 9 ) : 4 6 -51.

[2 ]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Jack Gido, James P . Clements.-Cincinnati: South Western College Pub. , c1999.

[3] Projectriskmanagement: processes , techniques , and insights/Chris Chapman and Stephen Ward . -2nded, -Hoboken , NJ :Wiley , c2003 .

篇10

近年来,随着风险分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风险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不仅如此,风险分析也开始应用在水电项目的方面。

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我国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的技术显著提高,很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进行跨国水电项目投资,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实现效益的增加,而且有利于企业积累丰富经验应对更严峻的挑战。可是,跨国水电项目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因此研究跨国水电项目建设中风险因素,提高企业应对跨国水电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对企业保质保量完成跨国水电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国水电项目风险识别的功能

水电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能够给企业、社会带了效益的项目,剔除那些难以实现、成本巨大的项目。通过这样的项目识别,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安排资源、将精力集中在需要建设的水电项目中,重点分析有效项目的风险,减轻企业的犯错成本。

二、跨国水电项目关键风险点

(一)资金风险

水电项目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投资一项水电项目需要一次性注入大量资金,并且在项目的后续建设阶段,还需要有资金的不断投入。缺少资金的支撑,很可能造成工人的流失、原材料的短缺、技术的不可达到、项目的延期等。这些风险都会影响项目的质量,造成企业受益的减少。

(二)设计风险

跨国水电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大型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只有对项目精心设计才能使项目决策者对项目在宏观上准确整体把握。水电项目前期的设计有很多,如厂房的设计、设备的采购、技术的选择、子项目的分配等等。有了准确的设计,之后的项目建设便有了依据。

(三)超时完工风险

水电项目施工前,一般都会与委托方签订合同,规定完工时间。同时也会规定,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将采取何种惩罚方式。水电项目施工期限长,在这段时期中,可能出现对风险的误判而延期,人员的流失而暂停施工、资金供应不足延缓施工进程等情况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完工时间的推迟。

(四)设备供应风险

大型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可以含量高、数量多、质量强的设备。这些设备不仅是工程进展程度的保障,也是工程质量的保证。但是有时可能设备的供应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设备,或者由于科技进步,原来的设备已经淘汰,新确定的设备在短期又无法提供等。

三、跨国水电项目前期风险识别流程

水电项目前期风险识别,就是通过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将这些风险与企业实力进行对比,分析哪些风险是企业可以解决的,哪些风险是不可能实现的。前期识别风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成立风险分析机构,机构人员由企业的专业人才构成。必要时可以邀请其他成员加入。

2、识别主要风险。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有描述项目的流程、项目设计、确定组织人员、确定资金的供给,分析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本身的实力。

3、分析识别出的风险,得出应对策略。识别风险后,需要分析如何应对这些风险,评估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投资企业防患于未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承担与实体匹配的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通常3种方法。第一是单独决策法,这种方法是企业各个部门或风险分析小组成员每个人针对几个风险提出应对策略,交给风险分析机构总和;第二种是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通过召集项目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才来对风险进行分析;第三种就是集体讨论法,这种方法与小组讨论法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讨论的范围大,人员多。

4、编制风险应对办法。风险应对办法应该客观的评价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企业掌握这些风险的能力大小、防范风险需要的资金等。编制风险应对办法的目的也是为了决策层能更清楚的认清项目的得与失,为决策者决定项目的开工、暂停、放弃提供参考。

四、跨国水电项目风险预防与应对策略

(一)购买投资保险,防范政治风险

购买跨国水电项目的投资保险,主要是为了应对因外汇变动、国家、战争等这类不可抗因素引致的风险。关注投资保险,合理利用这种保险政策,能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有更多的勇气向国际市场进军。

(二)提高企业法律意识,降低因合同、谈判而引致的风险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并且国家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法律就不同。投资国外水电项目的企业应该重视投资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避免因合同、谈判引致的法律风险。防范和应对这类风险,企业可以:第一,建立专门的国外法律研究组织,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法律参考。第二,购买法律服务,求助于当地法律专业人才给予精准的法律支援。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预防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跨国水电项目生产的每个流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和入库保管,设备的采购和调试,企业人才职位变动等制定合理运行措施。其中,针对事关建设安全、环境保护、资金运转的风险管理,要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跟踪的办法。不仅如此,对跨国水电项目,也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法律、文化等情况变通,保证本土的管理制度在国外也能实施。

(四)提高管理公共安全的能力

公共安全事件不仅影响跨国水电项目的进程,并且影响企业的国际声誉,会影响企业的长期收入。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第一就要提高国外项目工作人员的公共安全防范意识,组建专门的检查公共安全隐患的机构;第二,与国外政府部门保持融洽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该国政治、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对或有发生的事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篇11

1.控制采购质量风险的必要性

电力设备、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电网的电能质量。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电力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引发电网事故,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的损失,应有可能给电力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损害的可能性,这就是电力物资采购质量风险。供应商产品质量不符合采购合同、技术协议的问题频频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电网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供应商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到电能质量和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导致经常性退换货,引起管理成本的上升;供应商交货延期,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建设进度。所以,电力物资企业在采购时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应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对内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以及外部供应商不确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 采购质量风险的分类

根据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的形成机理,常见的产品质量风险一般可分为外因型风险和内因型风险两大类。

2.1外因型风险

外因型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供应商原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风险。主要包括供应商产品制造风险、供应商诚信风险、市场风险。

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发生问题,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控制、出厂试验、包装运输、安装调试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产生产品质量风险。供应商是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如果其在诚信上发生问题,将引起诚信风险。国网外经济像是变化或直接影响到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格局,对生产厂家造成影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一些大型店里设备的原材料,组部件的采购商已经进入了全球采购,如近几年铜、铝、钢材的价格持续上涨,使部分厂家无法消化成本压力,如果厂家采取低成本战略,消减原材料、人员成本,也会对产品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2.2 内因性风险

内因性风险主要是指电力物资企业产品质量监督内部控制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缺陷设备,导致带来缺陷产品入网运行的可能,主要包括计划风险、监造风险、抽检风险。

物资采购主要是通过编制和实现物资供应计划来进行的,物资计划的编制和各类集中采购物资的需求计划上报等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计划风险。计划管理技术不科学,计划管理工作不严格会导致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和上报过程出现问题。采购数量、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交货进度、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等与采购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出现计划风险。建造单位为获取建造项目,有可能提供虚假资质证明,如不能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则有可能是本不具备相应监造资格的监造单位承担监造任务,影响监造效果。在监造过程中,如对监造单位的管理不严,对监造实施方案、监造权责、建造过程不能有效进行监督,则有可能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影响监造的效果,在监造中产生风险。抽检工作目标要求对中标供应商100%抽检,对中标物资类别100%抽检。由于中标供应商数量大,中标物资类别多,而目前实施抽检的资金,人员有限,如不能合理制定抽检计划、编制抽检方案、明确重点抽检设备和重点抽检项目,则难以满足抽检目标的完成,在抽检中产生风险。

3.电力物资采购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建设的醒目单位是设备、材料的直接使用者,对厂家情况、设备情况最为熟悉、农电、基建、生计、营销等专业管理部门专业性强,对设备问题分析深入,是各专业管理规划、策划的制定者;生产厂家是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质量有着主体责任,所以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的指挥下,按照“依靠项目单位、联动专业部门、突出生产厂家”工作机制,在电网工程建设中分型各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责任,获得有效的技术支撑,形成高效实施的质量监督工作体系。

3.2 供应商风险应对

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考核,按照严格准入、量化评价、过失退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制订出一套可操作的供应商管理办法和流程约束、规范供应商行为。严把供应商准入关,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调查、审核和评价,综合确定合格供应商准入资格;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建立完善设备监造、催交协调机制,加大设备催交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设备催交催运中发生的问题;制定《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对供应商不诚信行为作出明确界定以及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对供应商不诚信行为进行公示;开展对合格供应商的考评和动态管理,除了常规的周期考核评价外,对于供应商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诚信危机等须立刻启动专门的评价评估和采取果断措施止险。

3.3 计划风险应对

物资采购必须实行计划管理,所有物资采购应有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产品质量监督计划包括驻场监造、抽检、关键点见证以及巡检计划。产品质量监督计划应覆盖所有招标采购批次、覆盖所有供应商、覆盖所有规格型号物资。计划编制可根据批次物资采购数量、种类和签约到货情况,在年度工作方案中形成整体思路统领全局,在季度工作计划中谋划重点工作,在月度工作计划中具体实施。

3.4监造、抽检实施风险应对

篇12

一、企业会计管理和信息风险识别遵循的原则

(一)合规性

组织的规章制度限制了组织平时运营最根本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流程,属于组织决策当中主要的参考证据以及确保体系。规章制度对于决策影响主要是其在决策时的限制以及决策权力和责任这些配置的规律,其决策行为必须要参考的标准。通常来讲,规章制度越标准,他的决策限制越严格。

(二)严谨性

管理制度必须要严谨且周密,避免存在漏洞,尽可能的把企业总体风险减少到最低。编制管理制度目标就是要未雨绸缪,避免风险,或者是把风险掌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加强型的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均拥有各种几乎一样的价值观点以及组织经营的方式。组织新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其价值观点以及行为方法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组织文化当中,人们决策偏向于找到认同。这样,决策在某个程度上其可变性以及丰富性相对较差,但是只要形成决策,其满意和认同程度均会较高,执行效果也会更好。

(三)明确性

管理层系统在管理程序当中必须要拥有明确性,尽可能的防治使用表达不清晰,容易产生误会的话。防治在执行时发现没有办法达到标准的情况,也不存在丝毫的依赖性。

(四)务实性

编制管理制度,必须要思考企业与行业的具体情况,若没有目的引进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模式,没有思考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将会导致制度和实物脱节。有些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较好,当时执行的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缺少执行的基础与保障。

二、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的内容

1.通过风险检查表去对系统的风险进行识别。

2.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交流,使用口头或者是书面的方法,在开会的时候针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探讨。

3.将已经识别的风险编制成文件,给之后查阅提供便利,文档内容由风险阐述和其背景这两个方面去写,风险背景当中要包含风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原因和后果。

(二)风险识别的方式

企业会计信息识别风险的方式较多,财务工作人员能够经过分析企业每年的财务报表,强化和部门经理之间的较量,对于员工进行调查。或者是询问保险人以及风险管理顾问这些方法。从而有效识别多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在使用多种风险识别方式的过程中,第一必须要全面掌握部门企业和对于企业经济法律和法规造成影响的时间,识别面临风险的多项财产和导致潜在损失的因素,思考对这些财产实施计量的方式,综合多种计量属性地优点和缺点,采用相应的估价方式。

三、企业会计信息风险治理

(一)评估会计信息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评估指的就是对于会计信息和信息处理设备有可能存在的危害和影响的估计,企业财会部门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有效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会计目标实现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会计信息风险掌控的级别,完成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具体掌控,把风险减到最小。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第一个应该思考企业资产和价值可能存在的威胁,探究风险发生率以及较弱的地方,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的方式主要有定性和定量这两种,针对没有办法量化或者是无法定量评价,时间过程中不具备实用性的风险,选择定性的评估方式。而定性分析方式比较重视事件造成的损失,对于其发生频率较为忽视,重点是经过事件面临的威胁和薄弱点去确定事件风险的级别,评估过程中缺少具体的数据,由期望值确定风险的影响值和概率值。如果单纯的期望值没有办法区分风险值之间的差距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定量评估的方式。定量评估具体是使用威胁时间发生的机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两个因素,将二者相乘得到的结果是ALE。利用ALE能够计算出风险的级别。进而采取适合的决策。不一样规模的企业其风险评估用具使用也不一样,规模较小的企业财会部门风险管理决策重点源于经验断定,而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通常采取收集数据和处理分析的方式来评估风险,一般评估的工具拥有运用历史数据方式,和回归分析方式以及正态缝补模拟损失分布等。

(二)治理会计信息风险

在企业会计风险治理的过程中,第一个应该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当作根据,断定威胁事件薄弱的地方,采取相应的方式以及正确的保护手段,第二个必须要充分思考花费方面的问题,保证应对手段费用在财会部门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针对治理方式费用以及部门具体预算采取相应的方式,实现降低风险的目标。我们经常见到的风险应对方式主要有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承担风险、接受风险等。风险的发生属于随机性并且无法确定的,所以,风险治理也应该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财会部门应该运用动态的方式治理风险,随之变更风险管理的体系。

(三)会计信息风险监督控制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监督控制属于财务信息风险管理中主要的构成之一,能够经过一直监督控制以及单独评价两种方法完成。在企业财务部门平时也无活动当中采取持续监督控制,借助风险评估与持续监控地有效性实施独自评价。持续监督控制属于财务部门对于平时工作与业务活动动态的监督控制。财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找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的回报给上级,进而使用适合的手段进行补救。经过平时的监控能够及时的找出会计信息管理一系列问题,从而避免风险。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与治理的研究论述,使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总体运作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企业对于会计信息风险也逐渐提升了重视的程度。使用相应的方式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辨别。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对薄弱的地方,进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风险管理,这在企业发展与运营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和治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马会娟 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4).

[2]韩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02).

篇13

Key words: WBS-RBS;coupling;civil aircraft;development;risk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58-02

0 引言

民机项目研制由于具有技术难度大、专业面广、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其面临较高的风险。项目风险识别就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并寻找可能影响项目的风险,辨识项目面临的风险,揭示风险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以及确认风险特性的过程。民机项目研制风险存在于其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环节中风险因素层出不穷,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风险识别在民机项目研制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 WBS-RBS法介绍

1.1 工作分解结构(WBS)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是将项目按照内在结构或者实施过程逐级逐层分解而形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将项目分解到相对独立、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每一个独立的单元就是一个工作包(Work Package)。

1.2 L险分解结构(RBS)

风险分解结构(Risk Breakdown Structure)是指将风险因素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解,最后分解到基本风险因素。

1.3 构建WBS-RBS耦合矩阵

以WBS最底层的工作包集合作为矩阵的列,以RBS最底层的风险因素集合作为矩阵的行,把WBS、RBS两者中每一元素均逐一进行两两交叉,从而构建WBS-RBS耦合矩阵,之后按照矩阵元素逐一分析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转化的条件,若没有风险,填入“0”;若存在风险,填入“1”(注:矩阵中不同位置的“1”代表不同的风险源或因素)。对于存在的风险还要判断风险因素向风险事件和风险事故转化的条件,以此系统、全面地识别项目风险。

1.4 运用WBS-RBS法进行项目风险识别的优势

WBS-RBS法是一种采用定量的思路来进行定性识别项目风险,能够比较容易、准确、全面地识别出项目风险,该方法在项目风险识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按照RBS风险识别每个WBS节点,能够涵盖整个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②风险分类和风险因子经过归类和层次划分后更加清晰、系统;③便于分析,能够整理出项目风险规律。

2 WBS-RBS法应用在项目风险识别的实证分析

天津滨海城市快速轨道工程的一期工程(简称津滨快轨一期工程)项目的WBS-RBS法风险识别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作业分解建立WBS;二是风险分解建立RBS;三是将WBS和RBS交叉构建WBS-RBS矩阵,依据该矩阵进行项目风险识别。

津滨快轨一期工程项目复杂,存在较多需识别的项目风险,因此在进行具体的作业分解时,本着重要性原则,有选择地确定作业分解级次。出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且将该项目作业分解到第一层次。该项目第一级分解成四个子作业包:土建工程、轨道工程、信号系统和供电系统。

津滨快轨一期工程项目风险源通常来自以下四个环节: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质、施工现场管理、各专业施工的接口衔接和施工图设计,故该项目风险第一级为技术风险、施工风险、接口风险和设计风险,这些风险源再进一步逐级细分,最终形成RBS。

在WBS和RBS形成后,构建WBS-RBS耦合矩阵,然后按照矩阵元素逐一判断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转化的条件,在判断时,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访问相关的工作人员,听取相关工作人员关于风险和风险转化条件的意见,然后结合类似项目风险情况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出风险转化的条件;二是发放风险调查表(见表1),这项工作和上一步的风险访问和调查同时进行。风险调查表按照WBS-RBS耦合矩阵的列把所有作业包列示出来。

经过WBS-RBS耦合矩阵的判断,该项目一级作业分解的风险识别结果以矩阵形式表示,详见表2,从该矩阵可以看出,津滨快轨一期工程项目共识别出风险项20项(表2中不同位置的“1”代表不同的风险事件或因素),其中W1土建工程中有风险项5项,分别是R11(施工技术风险)、R12(现场技术管理风险)、R21(施工工艺风险)、R22(施工操作风险)、R41(设计缺陷风险);W2轨道工程中有风险项6项,分别是R11(施工技术风险)、R12(现场技术管理风险)、R21(施工工艺风险)、R22(施工操作风险)、R31(接口衔接风险)、R41(设计缺陷风险);W3信号系统中有风险项4项,分别是R12(现场技术管理风险)、R32(接口技术配合风险)、R41(设计缺陷风险)、R42(设计实施难度风险);W4供电系统中有风险项5项,分别是R11(施工技术风险)、R12(现场技术管理风险)、R21(施工工艺风险)、R22(施工操作风险)、R31(接口衔接风险)。由此而知,W2轨道工程中包含的风险最多,W1土建工程和W4供电系统中包含的风险均较多,两者风险项数量相等,W3信号系统中包含的风险最少。

从津滨快轨一期工程项目运用WBS-RBS法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可以看出,WBS-RBS法不仅提供了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和可借鉴的风险识别框架,还提供了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和控制的依据,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效果。在对该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实施和控制时,可以把数值为“1”的矩阵元素作为风险控制节点,风险管理者按照风险控制节点进行风险处置安排。

3 基于WBS-RBS法的民机项目研制风险识别

基于WBS-RBS法的民机项目研制风险识别就是把作业分解建立的WBS和风险分解建立的RBS交叉排列,生成WBS-RBS耦合矩阵,然后按照风险矩阵元素逐一判断。(注:这里的风险状态分成“有”、“无”两种,“有”即数值为“1”,“无”即数值为“0”)

出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对民机项目研制的RBS中的R1.2管理风险与WBS中的1.1管理进行耦合分析,最终风险识别结果以矩阵形式表示,详见表3,从该矩阵可以看出,共识别出风险项23项(表3中不同位置的“1”代表不同的风险事件或因素),其中:①项目管理和采购均有风险项5项,项目管理中的风险项分别是优先次序变化风险、授权不充分风险、人员变动风险、人员能力风险、资金不到位风险,采购中的风险项分别是授权不充分风险、项目进度风险、人员变动风险、人员能力风险、资金不到位风险;②技术管理有风险项4项,分别是优先次序变化风险、授权不充分风险、人员变动风险、人员能力风险;③市场销售和质量管理均有风险项2项,市场销售中的风险项分别是授权不充分风险和人员能力风险,质量管理中的风险项分别是授权不充分风险和人员能力风险;④工业管理、产品支援管理、适航管理、适航工程和其他均有风险项1项,工业管理中的风险项是人员能力L险,产品支援管理中的风险项是人员变动风险,适航管理中的风险项是人员能力风险,适航工程中的风险项是人员能力风险,其他中的风险项是后勤保障风险。由此可知,项目管理和采购中包含的风险最多,技术管理中包含的风险较多,市场销售和质量管理中包含的风险较少,工业管理、产品支援管理、适航管理、适航工程和其他中包含的风险最少。

4 结语

WBS-RBS法对民机项目研制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可以使各种潜在的风险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把握,对于项目风险的高发区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为确立项目风险防控重心提供了依据。本文尝试通过对民机项目研制的RBS与WBS进行耦合分析,有效、快速地识别出项目风险。这样,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即可稳步开展,并将为民机项目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项目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如何动态实时地修正识别项目风险,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Yong Hu,Xiangzhou Zhang,E.W.T. Ngai,Ruichu Cai,Mei Liu. Software project risk analysis using Bayesian networks with causality constraint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 2012

[2]RAFELE C, HILLSON D, GRIMALDI S.Understanding project risk exposure using the two-dimensional risk breakdown matrix. 2005 PMI Global Congress Proceedings. 2005.

[3]曹吉鸣,申良法,彭为,马腾.风险链视角下建设项目进度风险评估[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