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传统文化概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概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文化概要

篇1

一、十个德目内容的展开和丰富,帮助学生能懂、能悟、能行

1.“仁”──善心善行的基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在此,“恻隐”或者“不忍”情感的显现,是“仁之端”即仁爱的发端。因此,仁就是出自于内心专使别人获益的一种美好动机的表述,仁爱乃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仁是人们一切善心善行的基元。人固有“仁心善性”,学校就是要使学生尽其仁心尽其善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心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忠,是一种责任意识,用责任理解“忠”,就能够扬弃其过时的“愚忠”,弘扬“忠”的精华。人要对自己、人生、家庭、单位、社会、国家负责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做到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对今后自己从事的工作要负责任,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同学、对朋友要负责,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对人民、对国家,要忠心耿耿,做到精忠报国。

3.“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孝乃德之本。孝,是形成其他品德的起点与情感基础。孝是社会和谐之源,无孝难有天下和谐。孝道,是血缘亲情之伦理,它具有永恒性,并能延伸到整个社会。爱己、爱人、爱家庭、爱社群、爱国家、爱和平、爱天地。孝育,是爱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愚孝”是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枷锁。

4.“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诚,一是真,二是实,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真与假对立,实与虚同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当下以假乱真、以虚代实现象时有发生,要开展“诚”的教育,强化“诚意”。

5.“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明,而且具有普世性。若不能"言而有信",社会难有和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义,是"应当"、"合理"、"善"、"美","义者,宜也"。义,是人生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正气。义,是价值观。在义与利面前,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义,是利他奉献。义举行善,无私奉献。义,是一种道德境界,高尚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就是"义"的教育。

7.“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明礼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法从礼生。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行礼,重在“明礼”,要知道“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耻辱。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是一种道德心理,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道德判断,它既是个体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就会无所不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容易成为无恶不作的之徒。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

9.“勤”──成就人生的关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勤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凡事以勤为先,勤能补拙,只有通过勤奋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所谓“业勤于精荒于嬉”。勤与刻苦连在一起,作为新生代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缺乏的往往是勤奋与刻苦,遇事不能持久、三天打鱼,两天撒网,事情往往半途而废。勤往往与俭相连,“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韦孝宽传》)。“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2104年》),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10.“宽”――心灵安宁的前提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宽容就是忘却,宽容就是不计较,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 宽容就是忍耐。“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

二、十个德目的主要教育策略

学校为了让学生具有为人的基本德性,通过渗透、浸润、无痕的方式进行化育,通过各种活动载体进行传承,期望他们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一个现代世界的中国人。我们的主要策略:(1)寓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2)寓教育于系列活动之中;(3)寓教育于习惯培养之中 ;(4)寓教育于校园景观之中;(5)寓教育于系列评比之中;(6)寓教育于家校合作之中;(7)寓教育于仪式举行之中;(8)寓教育于课程学习之中。

三、十个德目教育的活动层级设计

按照学生在不同年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对"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设计:

初一年段,进行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

初二、初三阶段,进行仁(仁心)、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

希望经过若干年的连续教育,每个学生若能在仁、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这十种美德上面有所修炼与成长,就能成为精神不缺钙的中国人、以至国之栋梁。

四、十个德目教育的活动示例:春节开展"过中国年"的活动

1.价值:以2014年寒假春节为教育时空与载体,以孩子为中心,向家庭、社区、社会辐射道德文明。

2.主题:心中有人、目中有事──自我道德教育行动

3.内容:初中生: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拜师、礼让、助人。要到小学母校的老师家里去拜年──让老师感到自身价值和欣慰。在公共场所要礼让,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4.养成:尊长敬师、礼让助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5.理念: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知行统一、净化心灵。

篇2

并且台湾人一直沿用几千年的繁体字,大陆称之为繁体字,但是台湾人并不这么称呼,他们管繁体字叫“正体字”。他们表示繁体字不繁,而且很美。认为繁体字是象形,具有历史传承的特点,并且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汉字文化艺术节。

笔者曾与一位台湾人共过事,性情柔和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也有朋友从台湾旅游回来,告诉笔者,只有到了台湾,大陆游客才能体会到什么是中华民族提倡的“温良恭俭让”。在商店里买东西,服务人员为你提供了服务,不待你说声感谢,人家会主动说声谢谢。在公交站台排队等车,车上到站的人没有下完之前,绝不会有人上车。上了车,车上有深蓝色的“博爱座”,那是给老弱病残孕准备的,年轻人总是宁愿站着也不占用。在餐厅用餐,人们总是非常自觉地保持餐桌和周围的清洁,桌上和地面几乎看不到用餐后的残留物和纸屑。曾有大陆人这样回忆自己在台湾购物的经历:台北尚未如香港那样通用人民币,营业员稍有迟疑,进去问过,欢天喜地回说可以,倒好像是她的麻烦,解决了,比我还要宽慰⋯⋯

接着朋友又比较了大陆和台湾工作状态。朋友认为,我们大陆目前的社会生存竞争激烈,各个行业与各个公司文化气氛不相同,因此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并且大陆的同事,会有强烈表现个人能力的欲望和成长的需求。而在台湾公司,同事安于自己本职工作,并且容易指挥和协调。

篇3

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风流去》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总共36位历史风流人物,这些人物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既有老子孔子这样的圣贤人物,也有汉末宦官乱政中被人们唾弃的宦官,作者通过他尖锐犀利却又幽默温情的笔触,从一丝一点的细微之处,向我们剖析了这些中国历史人物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而在这本书中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

时间有限,我就稍微讲讲书中的一个细节,老子在道德经中,向我们传递的他有三个法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是不敢为天下先,敢,代表你能为天下先,老子却为什么要求人不要为天下先?是因为在春秋那样一个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年代,你展现出你能为天下先的能力,找来的可能不是丰厚的奖赏,而可能是杀身之祸。人不但要学会勇敢,更要学会勇于不敢,也许这就是老子先要向我们传递的。

篇4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现状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风格独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气质是偏于内敛,在感情的传达方式上以含蓄为美,而剪纸创作表现中民间艺人善于以比兴、拟人等手法来表述自己的内在的情感,但其造型却蕴含着深刻象征意义,它们往往采用思维互渗方式,创作出幻想性综合形象,使其在展现自己独具的风味时也体现了民间生活浓重的审美意趣和整体概括的装饰美感。它是中华民族深远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是探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矿藏,也是深受民众普遍喜爱和认知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年画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历史的长河,民间年画也在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不断吸取时代气息发展至今,它画面布局丰富饱满,内容完整,富有极强的装饰性。根据内容需要造型适度夸张,整体形象和谐统一,更好地突出画面的主题,并且色彩明快浓艳,高纯度是年画突出的特征,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年画色彩浓重、对比强烈,而且民间年画中皆有黑白线描轮廓加之留白处理局部渲染,使得画面在对比与调和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效果,总体展现喜庆、欢快、鲜明、热烈的调子。

(三)刺绣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民间刺绣的理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一起传承。最早的刺绣记载“予欲观古人之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衣。”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以物质材料通过某种技艺表达人们的观念和感觉,它与民间的观念、民间信仰和民族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从古至今的民俗文化,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情感特征、审美感悟和文化的演变,同时也折射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大国也不断的向我国进行技术和资本的输入,西方的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涌入。面对这种形态,设计师们必须在汲取优秀文化的同时抓住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掌握技能运用到设计中以此来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之源远流长不断传承下去。

篇5

一、“非遗”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化民族认同感,《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理应在高校课堂给当代大学生以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文艺在世界交流互动中有“趋同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只有各民族保持文艺传统的特色,才能丰富人类文化的样态。首先,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民间文艺作品数量繁多,样式众多,它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的精神,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史。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歌谣、民歌,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精神,保留着形成民族品性的文化原生态。我国的民间文艺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下的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协和万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审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依存的前提,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脐带。民间文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宝库中最主要的宝藏。民间文艺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代代流传、不断创新的杰作,成为数千年来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塑造民族精神和审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文艺生存空间的挤压。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下,生存竞争加剧,急功近利的物质化功利化明显,都市文化的消费时尚和视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如电视、电影、网游等)不断地挤压精神空间,导致精神家园不断地萎缩。民间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就日益维艰。“根据联合国文件的规定,‘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对象主要指濒危的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是民间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为此,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基于民间文艺所包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和现代生存困境的分析,高校的《民族音乐》《民间文学》课程应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来传承民间文艺的流脉,使其得以香火传承。因此,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继、民族精神家园守护的重要途径。

二、“非遗”高校传承的路径

如今的文艺作品都是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的,该如何承传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文艺?地方高校如何利用《民族音乐》《民间文学》等课程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呢?

(一)“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族音乐》《民间文学》不仅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也作为高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不能死守教材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更主要的是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如前所述,民间文艺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发展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所以,在做好课程理论储备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非遗”相关课程资源,一是要广泛涉猎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问题的民间文艺,比如,华夏民族的龙图腾的传说,“年”的故事等,“它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有子民彼此认同的标志”,这种包含情感内涵的文化不是消费文化能比拟的。并对反映同一话题的各种民间文艺样式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便课堂上给予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传统文化侵染。二是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因为民间文艺的地域性特点,所以,任课教师对地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田野采录和整理,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我们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地处重庆市合川区,可以利用地缘之便,对重庆的各种民间文艺进行搜集,尤其是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艺,例如,川江号子、巴南区的木洞山歌、巴南区和万盛区的吹打、秀山民歌、酉阳民歌、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民间故事”、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巫溪的“炎帝神农传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酉阳古歌”等等。三是要不断创新和拓宽“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式。目前,我们将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采用了课堂“曲艺传唱”、“山歌、民歌大比拼”、“故事擂台上”、“传说人人说”等形式;在田野搜集与学习后举行“民族音乐”系列展示活动,如“吹打”专场音乐会;“非遗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这不仅传承了民间文艺,丰富了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我们还以课题申报的方式,加强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和时间投入。

(二)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首先,营造民主、轻松愉快的传承“非遗”的课堂。民间文艺具有活态流传性,如果不流传,它就会丧失生命活力。所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和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带着各自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歌“开口说”“开口唱”,形成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交汇的活态课堂。民间文艺的传播方式是“现场”传播,课堂上就让学生通过“说”“唱”“演”,现场流传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我们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学生用进行说唱展演,同时以课程加分或课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进行“复述”,对民歌、山歌、民间曲艺进行“翻唱”,然后叫“原版”学生进行评价。这个过程,虽然不能诞生“非遗”传承者,毕竟“诞生于农耕文化语境中的民间故事在其特定的场域里发挥着原生态服务民众的功能,有听众市场的讲述情境造就了故事家的诞生。”但是,我们发现,教育主体积极参与“说唱”“展演”,激发了其学习民间文艺的兴趣和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而且促使了其对各种“非遗”(民间文艺)样式进行自觉的横向传承。其次,邀请重庆“非遗”传承人来高校进行展演传唱,进行“现场传承”。民间文艺的“传承应该还是人和文化展演空间的传承。”我们认为,只要高校教育持续创造民间文艺传承的人文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设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空间,营造互动交流的故事讲述情境和唱演的氛围,“非遗”的保护、发展就会以活态流传的方式持续下去。

(三)加强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

地方高校利用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对高校所在地的民间文艺进行研究。一是因为田野调查方便,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二是有利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以使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与繁荣地域经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对地方民间文艺的研究,首先要从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进行纵向研究,以对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其次,从民间文艺的文学本体进行研究,如审美特征、类型归属等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再次,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研究民间文艺,这样就可以关注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的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研究,以解释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民俗现象、文化现象的异同。当前比较重要的是对保护、传承民间文艺的策略进行研究。由于孕育民间文艺的文化语境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风蚀”,民间文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留声”的保护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态的“传声”策略和路径。可以将“非遗”与重庆富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建构文化旅游景观。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秀山民歌就是一大亮点。再如,重庆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区,这里“流传着有许多民间故事,几乎每一个景观都有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故事和景观传说,超越时空界线在历代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丰富和深化了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三峡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重庆民间文艺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开发“非遗”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而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

三、“非遗”高校传承的重要性

民间文艺(“非遗”)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精神的源泉。当代大学生将是实现伟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的“非遗”传承可以利用民间文艺对其进行民俗风情和历史教育,也可以对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振奋团结、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民间文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影响和烛照着中华民族一代代人民的精神生活。民间文艺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宣传鼓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的文化生态一去不复还。在现代化的当下,民间文艺属于“草根文化”,具有平民化特点,具有民主、平等的特征,具有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因此,高校“非遗”的流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民间文艺的学习和传承,让大学生感受民间文艺学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特征和审美风采,不断提升其民间文艺的审美鉴赏能力。总之,地方高校对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充分认识到了民间文艺这种活态文艺的文化价值、流传特征及其在高校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进行了“非遗”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考和探究了民间文艺高校传承的实现路径。希望藉此让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民间文艺继续现代流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流脉源远流长。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DLA110302)子课题《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类)高校传承研究》,课题编号:FY3D008。

参考文献:

[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戏曲艺术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艺术,注重表演和演唱的结合,是一种十分特别且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形式,自古以来在我国具有十分有影响力的地位。而声乐表演注重的是丰沛的感情和极为动人的情节故事,在我国也渐渐发展起来。二者具有同样的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本文从我国戏曲艺术出发,分析京剧唱腔的特点和声乐唱法的特点,进而分析声乐中京剧唱腔的运用。

一、我国的戏曲艺术概要及京剧唱腔的特点

戏曲艺术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便初具雏形。不同地区的戏曲艺术构建成了多种多样的戏曲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艺术文化财富。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所有曲种中占据着中心领导的地位,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泛。京剧讲究“唱念做打”,有其独特的发音方式,京剧的表演配合唱腔会给人一种声情并茂的感受,京剧唱腔由丹田发声,从胸腔环绕然后发出去,气息稳而灵活,这才是最醇厚的京剧特有唱腔。在行腔过程中要注重演唱技巧的融合,进而保证声音在醇厚的同时还具有婉转优美的特点。

二、当今声乐文化发展现状

声乐艺术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和京剧属于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但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例如这两者都是将表演和演唱结合起来的表演形式,表演家运用不同的唱腔,改变音色、音调,用气腔的改变来发出婉转的声音,可以提高艺术家对气息的操控能力。而京剧唱腔作为可以使声乐演唱更具魅力的重要因素,也变成了声乐训练里面重要的一环。京剧是我国自古以来文化的伟大发展,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今天的声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声乐表演的感染力,逐渐变成了声乐培训中的重要培训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京剧唱腔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二者渐渐融合,互相促进着进步,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运用

(一)声乐演唱借鉴了京剧唱腔的声音。首先,京剧唱腔中最常用到的是“脑后音”,这种发声方法的优点是穿透力强,声音绵长而悠远,经常用于声乐演唱中,这种唱法会使声音变得圆润抒情,可以妥善解决高音问题,拓宽音域,减轻喉咙负担。

其次,京剧中常用到的丹田音在声乐演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丹田音清澈,气从丹田由内而外发出,下压气流形成高嗓,声乐训练中常用来训练学生的气息,使其发出的声音能够绵长不绝。

最后,京剧中的一种发声叫做“小嗓”,在声乐唱法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嗓”指的是一种独特的发音方法,缩小喉孔来吊高嗓子,发音比较尖细,但是音域却被拓宽,可以发出比平时更高的声音。这种唱法常用在声乐培训中,训练真假声结合,使得声乐表演更加抒情和美妙。

(二)声乐演唱借鉴了京剧唱腔的咬字。我国早期的声乐唱法多借鉴国外,由于发声方法不同,常常导致中文歌曲咬字含混不清,不能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也达不到感染人情绪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声乐唱法借鉴了京剧唱法中的咬字和吐字功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是咬字,“咬字”在京剧中的地位很高,京剧唱腔对咬字技术的要求极高,在京剧唱腔中,咬字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能极重也不能极轻,过重会打乱唱的节奏,过轻又会变得轻飘飘,造成“吃音嚼字”。京剧中咬字一定要清晰,而在声乐中这也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借鉴了京剧的咬字发音,才能将作品展现出极大的感染力。

其次是吐字。京剧注重声音的圆润醇美,吐字要求字正腔圆,腔随字而转,字头短,韵母长,无尾音,不拖沓。这在声乐表演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适当运用京剧中的吐字技巧,可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使得表演者的情感可以生动地表现出来,增强感染力。

四、结语

京剧唱腔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声乐演唱要想达到字正腔圆、富有感染力,就要从京剧唱腔中吸取一些技巧,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从而达到艺术再创造的效果。除此之外,声乐艺术要注重情感和艺术的结合,从而达到对京剧唱法的进一步发扬,使得声乐表演艺术更加和谐且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张力,这样才能成为被广大的中国观众所接受的普遍的表演形式,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如今,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另外在声乐艺术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对外输出,使得我国更纯粹的东西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勇强.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运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4):21.

篇7

在当代的高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养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青年学生健全人生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源发端、多元融合而成的,以道统为核心,以儒家学术思想为主干的,儒、释、道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汇集多种成分的多维文化复合体,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综合学术界意见,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有:“天人合一”的天人观与人天观;以家为本位,以伦理为核心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认识观和实践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发展观;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观[1]。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那些主要思想观念,它对中国文化起到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信奉“天人合一”的和谐天命观;崇尚中庸中和、团结统一、包容乃大的思想;包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充满厚重的谦让、诚信道德品质;倡议孝道,注重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我们都以“废除封建传统”为名彻底否定中国历史传统文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化传统在部分学者的关注下开始重新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1995年前后提出在高校中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但在整个社会里,包括多数大学生在内依然没有对中国文化传统有足够的尊重[2]。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和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当下不少中国人的生活普遍是焦虑的、没有方向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杰出群体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忘、断裂,致使众多青年的人生价值空虚,出现孟子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所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建设,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坚守非功利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增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锻造当代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美德,高校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诚信环境,熏陶传统文化的诚信美德,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诚信品德的重要性,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守信意识和诚信自觉性,重建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经济建设和发展,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当代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陶冶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远远谈不上太平盛世,南海海疆遭受侵扰,经济全球化的西方文化强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如指掌,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凡此种种现象,都严重说明了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可是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专业课上,或者忙着考四六级和一些实用的证书,把中国文化选修课当作浪费时间、毫无用途的课,这种观念不但在学生中存在,甚至部分专业教师也持有这种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造成很大的障碍,因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课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一)改变部分高校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用”的认知观念

通过在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传统文化的骨干,以点带面,把传统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全体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关心的话题,形成人人齐参与;同时设立科技成果、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奖项,鼓励学生钻研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广大师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发挥的绝非“无用”的作用,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制和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如三年制的高职教育与四年制的普通本科教育就存在着培养目标、学制、教学模式等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制要求教育者结合各自的情况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有各自的特色。其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地域特色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地域特色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强家乡的宏愿,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授课效果,提升课程质量

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决不能寄希望于一两节课或一两个学期的课堂讲授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通过长期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设计少而精的课程内容,打破不同文化和领域的壁垒,融入英语、中文、哲学、历史等课程,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课程融合,条件具备的学校还课与国内外友好学校进行深度交流、互动游学,相互学习,满足学生的现展需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教师的讲授,而且现在许多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都渗透在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成效,所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的职前培训、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的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完善高校教师的培养质量,建立思政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的表彰奖励制度;同时还要健全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高思政教师的地位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期间,人的需求是动态的,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动态的,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必须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的本领,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所以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接触实际,体验社会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育人之魂,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育相互融合。

(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媒介打造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陶大学生的文化底蕴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电子媒介层出不穷,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可以尝试和使用各种新出现的科技媒介,开设校园电台、理论视听中心、微博大讲堂等,依托主流网站和央视传媒展开传统文化视野,推荐专家、筹办规模不等的宣讲会,通过各种形式的音视频、生动的宣讲稿,建立立体的文化环境,濡染广大师生的人格和言行,吸引大量传统文化的“粉丝”,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才能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七)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这种复杂情况要求高校思政教学中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渗透,突出其目的性和倾向性,增强其积极影响的效应,与时俱进,在传承中扬弃,在继承中创新,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使当代大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趋于高尚,进而推动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教师与学生很少关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导入的观点,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只单向地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之一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诞生。即很多英语学习者只是单向地、被动地学习到些许的英美文化知识,而做不到对等地、主动地“输出”本族的文化知识。

基于此,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测试、问卷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所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如在讲授《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时,许多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些象征性事物。为此,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些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象征。大部分学生兴趣高昂,但面对他们所司空见惯的诸如剪纸、旗袍、唐三彩、对联、兵马俑、四大名著等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时却面面相觑,尴尬之情与遗憾之义无以言表,原因只在于他们无法从自己学了十年左右时间的英语里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要培养学生的“双文化”意识。

二、中国文化导入的具体举措

1.教材编写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所选材料几乎皆出自英美出版物。其中,中国文化含量微乎其微。尽管学生能学到最真实的英美文化知识,却不知怎么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播只能靠师生们随意性的自我传播。所以,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势在必行。教材编写者应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强化具有中国文化色彩词汇的英文表达。[1]至于教材资料,可选取中国通晓英文的作家所写的英文著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的中国经典作品以及精通中国文化的外籍作家的作品等。

2.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可给非英语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历史概要”或“中国文化概览”等汉语选修课程;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况”或“英美文化概况”等英语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既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又学习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教师引导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与国情教育基本局限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少。[2]因此,教师要力所能及地、有目的地训练中国学生们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当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两个节日文化的习俗差别;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中国人的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本族语作家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等;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外,要鼓励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实践证明,把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效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加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自信。

4.评估系统

《课程要求》仅宽泛地要求学生要“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在教学目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却缺乏进一步的、详细的以及系统的描述。所以,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实施与评估也就缺少了具体、系统的指导和监督。[3]在如今中国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如果所学内容无法在考试中显现,师生就肯定不会对其重视,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如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为自己的文化呐喊,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就必须在各级相关的英语测试中增加相关的文化知识的考核和测评,促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更加重视中国的文化,从而实现以测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双文化”渗透的协调与统一

由于目前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讲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但绝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意向。总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西方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的共同渗透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坚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传承、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双文化”渗透的协调与统一,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必须承担的共同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文”渗透,“两性”统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13q081)。

参考文献:

篇9

(一)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XX年,我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们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人生得以丰富;在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乐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四)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在19个特长项目中,涵盖了大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这里,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我们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以安全管理为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

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

一年来,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房屋、电、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的原则,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

在坚持常规,不断深入完善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辽宁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铁岭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第一周校长讲《公德比赛从现在开始》

第二周书记讲《从小事做起,创建和谐校园》

第三周王立国讲《让我们做自律的人》

第四周政教主任讲《红灯短暂,生命长久》

第五周政教副主任讲《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校园的美丽》

第六周大队辅导员讲《绿护绿的环保志愿者》

第七周政教副主任讲《环保,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第八周副校长王建华讲《怎样的你才最美》

第九周教务处副主任讲《爱国爱校从唱响国歌开始》……

再通过讨论,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在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办学环境较好。

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办学条件较好。

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办公环境较好。

篇10

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传统文化。表现在走廊文化:从民间工艺到水墨丹青、从诗词歌赋到人物故事,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这些建设都是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立校理念的展示。

二)和谐校园创建

既是人与自然的和合,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群体和合。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年,校就启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人人行动起来”系列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校倡导:平等、礼貌、准确、高效、微笑待人。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温暖工程爱心捐助、公德比赛活动、文明办公室、文明礼仪班评比,让师生情在校园生根,如今的校园一张张美丽的笑脸,一声声礼貌的问候,一句句真诚的关怀洋溢着春天的气息,绽放着夏天的热情。相信这所校园定会成为我心中美丽可爱的家园。

三)书香校园创建

让教师在品读古诗文、《论语》和名著中,教师读书工程的启动。人生得以丰富;研读教育业务书籍中,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学生大量读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读《金博士》《上下五千年》《中华古诗文》等书籍中眼界得以开阔,心灵得到净化,阅读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阅览室开放;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运用;

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

好书推荐;

读书体会交流;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之星评比…

都实现一个宗旨:读书增长知识,从读书氛围的创设到过程、措施的保证。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创书香校园。

四)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将《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每天早自习、阅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不绝于耳,传承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先哲圣贤的谆谆教诲。

五)特长活动:19个特长项目中。包括:太极拳、腰鼓、剪纸编织、面塑、国画、书法等活动项目,今后还将要开设舞龙等项目。

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中整合,这里。将会深入下去,以凸显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办学效益为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精细化管理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安全管理为例。

一)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明确责任、奖惩分明

1.建章立制:制度做到全面、切实、可行。

2.细化管理:每一处、每一点都有人抓、有人管。

主要有管理责任、经济赔偿、法律责任。3.明确责任:实行责任追究。

都要与考核、奖励、经济赔偿等方面挂钩。4.奖惩分明:对于大小不同的安全事故。

学校安全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校园内安全事故逐渐减少。

二)安全维护日常化

房屋、点、教学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多,由于学校大、设备老。所以学校定期大排查、进行日检查,时时处处处理安全隐患。日常保障学校每年安全维护投入都在5万元以上。

三、校本教研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采取以年组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学校本着“教师发展学校”原则。以教科研为核心的研究体系,校本教研在教师五认真、六保证、专业培训、业务考核和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突破。

注重三种内容的主题研讨:1为解决某一问题确定的主题研讨(2集体备课的沙龙式研讨(3公开课后的反思研讨。学校确定以“主题式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

不断深入完善中,坚持常规。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提升,全校教职工202人中有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省拔尖人才1人、县市级优秀教师52人、各级骨干教师81人、各级优秀课教师123人,学校的校本教研经验在市专题现场会上做交流。

四、德育工作

以“公德”为主题贯穿学期。

由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对全体师生做动员引领,本学期开学第一天。并宣布“公德比赛从今天开始”而且学期国旗下讲话主题都是关于公德意识方面内容:

明确和强化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再通过讨论。强化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增进对少年德育教育的深刻认识,达到自身使命的紧迫感。通过月主题活动的开展、通过细化管理、通过评比,每月要评出10名礼仪小标兵,月初的升旗仪式上在主席台表奖。并在学年开学典礼上对100名好孩子、100名好公民、100名好学生表奖,树立学生公德意识,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项活动我将继续开展下去,让一小校园里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成为健康、文明、活泼、向上的好少年。

五、校园建设

办学环境较好。1.实现了主楼的走廊和教室的改造和系统文化建设。

办学条件较好。2.建设改造成了实验室、图书室、农远室、大会议室、多媒体室、书法室、棋室、科技室、音乐室、舞蹈室。

办公环境得到改善,3.自筹资金引进了120套办公桌椅。办公环境较好。

篇11

中华大地 ,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大众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

(一)民间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吕胜中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普遍的,也是作品最多的一种形式,它的生命力很强,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转型。”这种论断产生于历史的认识,也产生于艺术观所处位置的一种发展了的认识,它来源于思想的深处。早在1988年冬,艺术家吕胜中就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剪纸艺术展”。这次展览一时成为了美术界的热门话题,将古老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血液。如他后来的作品,《众》、《人墙》和《合诗歌》等,带来的视觉感受无疑是震撼的。虽然作品不再有了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功利性,但是它传承了剪纸很多意蕴上的表达。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刮起了“民间风”。一部分艺术家寻求变革的取向,试图从民间艺术中的原始野性与现代艺术的稚拙中找到契合点。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艺术设计,由于剪纸材料的二维属性,首先在平面设计领域捷足先登。如中国银行标志设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设计者也充分运用了剪纸中的传统思想的象征表达形式――“天圆地方”。借用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古钱币造型,钱孔与红绳构成了“中”字,表明了中国银行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同时也标示出了国家概念。在这里,现代设计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个设计恰到好处地借用了剪纸的迹象特征,平面剪影以及镌刻式硬边处理与剪纸的效果一脉相承。而且“平安圆满”的吉祥之意也如民间剪纸一般地寓于其中。剪纸的这些特点在此标志设计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二)民间剪纸在立体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立体设计作品中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剪纸作为元素和部件直接嵌入设计作品中。如云南大理寺的剪纸佛灯。它以质朴的细微繁缛好像在倾听着世事的变迁,告诫着人们“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这种神秘而美妙的效果直接来自环绕在四周的剪纸图案及其材质感。通透以及几何化特征使其能与灯罩的造型形成完美的结合,一刚一柔,一简一繁,相得益彰,辉映成趣。同样的手法也体现在时装设计上。这些不失纯净和清新的民间剪纸图形也被融入服饰而增添特殊的魅力。那带有圆润、动感、活跃而有趣的剪纸风格图案的衣服是节日中的人们穿着的最爱。还有城市雕塑、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剪纸艺术以它的鲜活、强大的生命力融入了具有现代设计性质的生活产品的方方面面。

二是将剪纸的造型原理和视觉样式间接代入设计作品中。在运用民间剪纸符号进行三维立体作品创作的时候,力求把这些经典的符号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贯穿到作品中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如笔者的系列作品“灯・爱”。作品的主材料是玻璃,之所以用玻璃的材料来表现,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其以一种时尚的姿态展现,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赋予古老传统图形以新的风貌。

创作者要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各种艺术形式的特色,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那些情景交融的构思和寓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风采。只要我们以传统艺术为根本,把握住了神与形,继承传统含蓄、意境、简洁的精华,将其与当代的新兴理念以及自我个性中独特的一面相结合,最终一定会寻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人民出版社,2006

篇12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传统文化又是一种与现代知识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传统文化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承方式特殊、处于相对公开的状态,加之权利主体不明确,现行的知识产权体系无法对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保护,而传统文化又处于传承与发展的危机之中,因此,本文拟对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

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与现代知识产权存在着冲突,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能实现传统全面的保护,因此需要更为有力保护方略进行强势保护,这种制度设计并不是仅仅停在制度设计层面,而是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实施对传统文化的全方位的保护,明确传统文化的保护战略目标和价值。传统文化的国际国内保护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私法,而需要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强调公权力在传统文化法律保护中的责任与作用,建立相应的行政法律制度宣示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立场、态度、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对传统文化持有者进行激励,对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侵害行为进行制裁,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制定渗透着公法与私法精神的特别法来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同时,基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制度设计的成本与效益的分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法律保护制度,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微调,以尽可能地适应传统文化的性质特征。

一、国际、国内研究背景

1976年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建立《突尼斯版权示范法》,首开非洲国家在本国版权法内建立起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机制的先河。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WIPO召集政府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承认了进入其民间文学艺术范围的对象都应作为原住民知识产权受到保护。2000年,WIPO组织成立了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简称WIPO政府间委员会),通过会议,WIPO的成员国已经宣布要强化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手段建设、尊重传统文化,对利用传统文化的收益进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同时,WIPO政府间委员会也宣称要建立保护传统文化的特别法律制度,并提出了保护目标、客体、权利主体等要素。

菲律宾已经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和特别法组成,在这些法律中根据需要为权利主体设立了两个权利:一是国家和国家所有权,赋予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宏观都督管理权以及传统文化的对外;二是传统社区权,包括进入传统社区攻取相关传统文化的控制权、商业化开发传统文化的事先知情同意权和利益分享权、涉及以相关传统文化的参与决策权等。

哥斯达黎加对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研究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原住民及其社区的广泛参与下制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法》,该法宣示了与生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受到知识产权或专门登记制度的保护,并成立了一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民及原住民参与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与监督该法的实施。

印度则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文献化和数据化,以印度的民间草药为例,印度建立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为了防止传统文化被窃事件的发生,为已进入公共领域的草药建立数字信息库以确保有关在先权利。这项工作为有关药用和其他用途植物(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的传统文化进行收集归档,以为建立一个便利的计算机数据库作出准备。这类数据库将使得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都能够查找和审查专利是否已经普遍应用过或是否存在在先权利,从而避免为“误授”专利。同时,印度的努力也引起了南亚诸国的关注,为保护地区传统文化,南亚诸国计划共同建立一个传统文化数字图书馆,还将对相关法律加以修改,防止传统文化遭到商业专利的盗用。

在国内,有学者主张特别保护机制应分为四个层面:首先,对国家和社会公众有重大意义,非少数民族持有并且还未广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应该认定为国家所有,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例如,我国的景泰蓝、宣纸等制造技术,他人若要使用必须经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其次,对明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由民族自治机关或者其他组织行使权利。再次,对尚未公开的传统文化,如祖传药方,由其持有者行使权力,对这类知识的使用要经过持有者同意。最后,就是那些已经处于公有领域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在这些传统文化上设定任何财产性权利都不切实际。因此应当允许公众对这些权利进行自由无偿地使用,对这类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是为了防止其他人尤其是外国人在这上面获得知识产权。还有学者则主张结合其他国家已有经验,如印度、秘鲁等国,创建传统文化的特别保护机制。

二、黔西南州的民族文化现状

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毗邻云南和广西,境内以布依族、苗族为原住民,和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黔西南保有着十分丰富和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布依族的传统民间文艺表达和苗族的服饰及舞蹈是为代表。

(一)布依族传统文化。黔西南州布依族有极具民族传统的歌舞、节庆、习俗,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勒尤、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在苗族服饰方面。苗族服饰也是当地的一个特别文化现象,包含多种多样的文化价值。作为传统资源中的传统手工艺,在苗族的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传统资源中的传统手工艺,在苗族的服饰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黔西南州,生活着不同类的苗族同胞,其服饰也不尽相同。这是一片独特的文化风景,苗族服饰里有很多愿材料都是使用当地所产的材料,其银装饰品的确制造工艺和图案的绘画、刺绣技巧都是苗族人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改进而来,而现在非该地区的一些个人或者商家在表演或者其他方面的用途上在使用苗族服饰,则是对苗族服饰文化的扭曲。但现在对苗族服饰有关权利的保护也没有健全的法律基础,致使很多苗族服饰外传和亵渎,甚至致使很多苗族服饰的手工艺技术被泄露。

如今,传统知识因缺乏时尚性而遭遇年轻人冷落甚至抵制。对年轻人而言,传统的和旧的方法、知识及祖辈沿袭下来的生活习俗已经过时;利用传统手工技能制作产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传统知识及做法正在走向衰落。从现实社会的情况来看,年轻人(据笔者自己及考察的情况看,主要是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不愿意承袭传统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传统知识自身的消亡,而且还致使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优良传统的传承受到了严重威胁。在黔西南州的兴义市、望谟县、贞丰县等,现在的年轻人除了上学的,几乎都外出打工挣钱,这样,留守村寨的只能是老、弱、病、残者。

三、我国法律对传统资源保护的困境

传统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法律制度应该是核心环节,要使得法律能够很好地保护传统资源,首先要对传统资源的权利范围进行确认,包括对其所属群体赋予什么样的法律权利,以及这样的权利怎么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进而实现传统资源权利的应用、转化、授权使用等方面。如前所述,传统知识资源和知识产权是有一定的共同性质,但是又具有其特殊性,这就影响到了法律对其进行权利设置。

由于传统资源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时间性,因而对其所确定的法律权利也是无期限限制的,法律应致力于保护该权利的永续性和价值性,而不能规定一定的保护期。但是对这些权利的实施及监督状况、资源的适当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措施,应当按期限、事项等经常性的进行。

由于传统资源具有地域性,这就是决定了基于传统资源的权利的专有性,这个是知识产权具有的共同性。因而在权利的保护和防止侵犯时,在归责原则上应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一旦发生了损害,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在权利主体主张其对传统资源所具有的权利在不知情或保护不利的情况下被侵害时,应当由被控告的一方负责举证,证明其对所使用的知识资源具有合法、有效的权利,其权利来源和权利本身是没有法律瑕疵的。否则就构成了对传统知识资源权利的侵犯,应当承担法律上的侵权责任。

权利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权利内容的确定是法律保护资源的必备内容。除了财产权利所应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绝对权利外,对某项具体的传统资源所具有的权利范围、权利主体、权利的利用和保护制度、法律措施的监督制度和侵犯权利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应当由法律或相应的规章做出规定,使该项具体的而又不具有确定性的传统知识得到法律上相对确定的保护。

四、传统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构建思考

用何种模式保护传统资源,是国际社会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的话题。笔者认为,在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里面进行适当的修正及增加,我国的知识产权法规要尽快修改完善。

从已经形成的制度及纲领性文件中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特别利+反不正当竞争”的综合保护模式将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其中“特别权利”机制有可能成为大多数国家共同接受的核心保护模式。所谓“特别权利(suigeneris)”,指的是类似于知识产权,但又不包括所有权的一种保护模式,这种保护模式将赋予权利人某些禁止权与受益权,从而使其可依法禁止其他人针对受保护的资源实施某些行为,或者在实施相关行为前以某种方式征得许可或同意。当其他人因利用受保护的资源取得收益时,权利人有权按照一定比例或方式获得利益。至少在涉及传统知识及传统文化表达问题时,发达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了对授予相关资源以纯粹私权的反对意见。这表明,即使保护传统资源的法律制度能够最终建立起来,相关资源保有者也不可能通过私权机制完全阻止其他人对其拥有的传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而只能阻止某些损害性的使用。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源保有者将有机会从资源利用者手中分享到合理的利益。这种利益分享机制将提高资源保有者进一步保护与传承相关传统资源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传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存在对传统资源保护的断层,所以,可以综合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与专利相关的制度。主要针对依赖传统资源而申请的相关专利权利,要尊重传统社区的应有权利,并且将与申请的专利有关的传统资源持有人列为“共同权利人”。

(二)与商标有关的保护。这里主要是对于那些基于传统社区里特别的物质、地理标志如:兴义市的万峰林布依族风情村、贞丰县的布依族节日等,建筑标志如:苗族服饰的牛角头,苗族的吊脚楼等,而对申请商标权利的主体进行限制。

(三)与著作权有关的保护。将那些在民族地区已经公开的传统知识、文化表达形式通过文献出版以期得到著作权的保护。

(四)与商业秘密有关的保护。在黔东南地区,有许多民间传统资源的保持人是基于家里上辈的秘传而得,秘密性就是他们的最大价值,一旦公开便可能丧失其价值,所以只能以终于秘密的方式来保护,并且结合《合同法》有关规定,对民间传统资源的秘密转让拟出相应的有利于传统资源持有人的原则和条款,

(五)地理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由于特定地区的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所以该地区的生物产品具有特定的、与其他地区类似生物所不同的品质特征。从目前来看,TRIPs协议对葡萄酒和烈酒提供了高标准的地理保护,印度等国要求对传统资源有关产品如印度香米等提供保护。

(六)应该明确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以便于对民族村寨传统资源开发和保护事宜进行管理。要禁止在旅游区景点大面积复制民族村寨,民族村、民俗村、民族主题公园等在有关部门审批时要应该严格审查,并且到知识产权部门登记备案。

五、结语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资源既面临了空前的展示和发展机遇,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化、商业化挑战。如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认真对待传统资源的丰富性及其利益群体多重性的复杂特征,采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中国社会发展潮流的资源保护模式,是我们每一个关心传统资源的有识之士面临的重要课题。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心中的目标却殊途同归,那就是:承认传统资源的特点和价值,满足传统资源持有者的实际需要,制止不公平和不公正使用,促进尊重,鼓励创新,实现利益分享,最终实现传统资源的优化传承,实现传统资源的和谐发展,为民族传统资源的传承和人类文化多样性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R米勒等:《知识产权法概要》[M],周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美]科斯塔斯.杜兹纳著 《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

【3】《文集》[M]第八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1月版。

【4】 达里尔・A・波塞等:《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M],许建初等译,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5】 戴永盛著《商业秘密法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冯俊著 《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儿哲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篇13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张玉暖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